목록慵齊叢話 (14)
건빵이랑 놀자
13. 李玄山啓基嘗語及古人 未嘗不以公爲首 且自以得譽於公 不啻如得千金 蔡南陽申甫謂外孫深源曰 世宗朝人物 公爲第一
12. 先曾祖提學公事母色養 事君守正 待朋友盡誠 嘗以忠義衛入直 夕食且乏 素識禁內餐人 具飧以進 公不愛 族兄南景祐代食 且以誇公 公曰 大兄休矣 渴不飮盜泉之水 其守正類如此 姜仁齋希顏遺先君書云 汝祖周人之急 患人之難 馳譽靑年
11. 權處士晏 脩禪好儒 所居家穿破數十穴 上雨旁風而不葺 其子下長湍 役使奴婢修農 收禾甚多 權不悅曰 如此修農 必剝生人父子爲也
10. 余少時 持賦詩要點抹於乖崖先生 先生曰 小子文法可敎 而書法殊不類 作文之術 先廣氣 作字之法 先正心
9. 光陵使金乖崖守溫赴京尋得梵字不傳東方者 乖崖入大明投甘露 而住持中華之名釋 聞乖崖東國大儒 預設倚卓 爲置筆硯鵝溪紙其上 乖崖入門 壁有墨梅 卽染筆題柱上曰 曹溪黃梅 甘露墨梅 若以色見 不是般若 住持下庭叩頭 待以太牢 具酒肉甚備
8. 前朝王氏之亡也 放諸王於海島中 謀臣皆曰 不除必有後患 不如殺之 於是惡其殺無名 使善水者 具舟誘諸王曰 敎書今下 置諸君島中爲庶人 諸王喜甚爭登舟 舟離岸 舟人穿其舟 潛入海底 水沒半舟 有僧人與王氏有素者在海岸 擧手呼之 王氏卽口占一聯 呼謂僧曰 一聲柔櫓滄波外 借問山僧柰爾何 僧痛哭而返
7. 子挺嘗不快李太白,蘇東坡及前朝李相國詩 李宗準仲鈞戲書其門曰 子挺拳歐太白 子挺與東坡昧平生 子挺與相國不相能 子挺讀之 拈筆獨汚與東坡昧平生六字 余問之曰 相國東人 其文章固下矣 如靑蓮居士 風雅以後一人而已 足下甘受仲鈞拳歐之筆 是以靑蓮居士下東坡耶 子挺笑不答 文宗爲前朝王太祖 作崇義殿於麻田縣 使人求王氏後 不得 有王崇禮者變姓名爲齊民 與隣人耕田而爭畔 隣人告之 文宗卽命釋褐 進階三品 爲崇義殿使 使主王太祖祀 如虞賓丹朱 周賓微子 癸酉監試 出崇義殿詩爲題 金時習詩曰 崇義殿在麻 世世復其家
6. 洪裕孫 字餘慶 南陽人 外爲狂易失性 而內持釋氏之無字 十餘年方悟 歸讀吾書 大喜曰 所謂千里他鄕見故人 且曰 讀論語始面 如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悅乎 可以知二十篇宗旨矣 如人始坐 聞其謦欬之聲 可以預知其人言語之美矣 醒狂伯淵獨不取信曰 餘慶之持無字 所謂外語也
5. 積城之靑鶴洞在紺岳山 洞口有一溪回互曲折 余嘗訪詩僧於雲溪寺 匹馬一囊 窮源討幽 方渡一溪十二 然後至其麓 後讀杜詩山行一溪水 曲折方屢渡 正與曩日所見無異 風簷展書 如對靑鶴 然不知劉須溪何人也 以一字,爲可笑 何耶 愚竊疑必下一字 然後於下句屢渡字 尤有味也
4. 子挺亡後三年壬寅 高生嘗夢見子挺於曠漠之野 相與酬唱如平生 子挺問伯恭,宗之安在 生曰 已上寺肄業矣 子挺不悅 卽成一詩 付生以遺二人曰 文章富貴摠如雲 何須勞苦讀書勤 但當得錢沽酒飮 世間人事不須云 生覺而記之 遺余詩云
3. 高生淳 字煕之 嘗有聾病 篤信好學 一日 吟詩就寢 先父中樞公夢與一詩曰 華髮蒼蒼減昔年 孤身寂寂守山前 莫言白骨無知感 聞汝吟詩我不眠 余嘗序其詩 其略曰 一氣於天地 至而伸 散而歸 其實一物 而人死之餘 氣各分在子孫身上 有動於子孫 則有感於神明昭昭也 雖然 人必直哉惟淸 而愀然如復見父母 然後父母陟降 常在左右矣 若高煕之者 所謂惟淸者也
2. 湖山老伴一部一百十四篇 乃亡友子挺所撰也 子挺抱不世大才 生二十六年 白衣而歿 其文章操行 余於誌文詳之矣 天性山野 不喜世上紛華 乃就古人古律歌詞中拔其閒適可玩之尤者 名曰湖山老伴 以爲終老江山之計 而尙友於千載之意 嗚呼 子挺平生性嚴厲 雖不能白眼待俗 於人少許可 獨與余交分最深 嘗憂余病風少氣力 在世不久 一日 就余談詩 夜分乃去 朝明 又來謂余曰 昨話心期甚穩 中道忽思君宿疾 私自語曰 某若先我化去 則余誰與語懷 掩泣而歸 子挺此語 琅琅若今日耳聞者 豈意病者存而強者死 以子挺之悲 移我以悲子挺哉 子挺仙化十年之冬十月 披得此編於篋中 悲不已 高麗翰林崔婁伯年十三 喪其父尙煮 親自負土 爲營塚壙 守廬三年 尙煮夢與一詩 披荊到孝子廬 多情感淚無窮 負土日加塚上 知音明月淸風 後四百餘年 高生夢詩 可以繼此矣
1. 丙戌丁亥年間 有鄕生趙起宗者 寓於樂善坊第二里 與余偕隷南學生徒 趙時年少 僅解詩文句讀 而不諳詩律 一日 夢入一空家 曠爽寂寥 棗花新開 則似初夏 而庭艸初生 谷風習習 則暮春也 有二三書生 皆非平生所識 勸趙令賦詩 趙卽口占詩曰 樹上棗滿開 空家寂無人 春風吹不盡 萬里艸多新 覺而強記 不遺一字 語同學友生 書於壁間深玩之 翌月 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