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한비자 (555)
건빵이랑 놀자
14. 연왕을 설득해 자지(子之)의 세력을 불려준 반수 潘壽謂燕王曰: “王不如以國讓子之. 人所以謂堯賢者, 以其讓天下於許由, 許由必不受也, 則是堯有讓許由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也. 今王以國讓子之, 子之必不受也, 則是王有讓子之之名而與堯同行也.” 於是燕王因擧國而屬之, 子之大重. 一曰: 潘壽, 隱者. 燕使人聘之. 潘壽見燕王曰: “臣恐子之之如益也.” 王曰: “何益哉?” 對曰: “古者禹死, 將傳天下於益, 啓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啓. 今王信愛子之, 將傳國子之, 太子之人盡懷印, 爲子之之人無一人在朝廷者. 王不幸棄群臣, 則子之亦益也.” 王因收吏璽, 自三百石以上皆效之子之, 子之大重. 夫人主之所以鏡照者, 諸侯之士徒也, 今諸侯之士徒皆私門之黨也. 人主之所以自羽翼者, 巖穴之士徒也, 今巖穴之士徒皆私門之舍人也. 是何也? 奪褫之資在子之也. 故吳章曰:..
5. 나라를 다스리는 두 가지, 상과 벌 古者黔首悗密蠢愚, 故可以虛名取也. 今民儇詗智慧, 欲自用, 不聽上. 上必且勸之以賞, 然後可進; 又且畏之以罰, 然後不敢退. 而世皆曰: “許由讓天下, 賞不足以勸; 盜跖犯刑赴難, 罰不足以禁.” 臣曰: 未有天下而無以天下爲者, 許由是也; 已有天下而無以天下爲者, 堯ㆍ舜是也; 毁廉求財, 犯刑趨利, 忘身之死者, 盜跖是也. 此二者, 殆物也, 治國用民之道也, 不以此二者爲量. 治也者, 治常者也; 道也者, 道常者也. 殆物妙言, 治之害也. 天下太平之士, 不可以賞勸也; 天下太下之士, 不可以刑禁也. 然爲太上士不設賞, 爲太下士不設刑, 則治國用民之道失矣. 해석 古者黔首悗密蠢愚, 故可以虛名取也. 옛날의 백성들은 정직하고 은밀하며 바보 같고 우직하였기 때문에 빈 명예로 취할 수 있었다. 今民儇詗智慧..
4. 비간이나 오자서 같은 직간하는 신하를 무에 쓰랴? 若夫關龍逢ㆍ王子比干ㆍ隨季梁ㆍ陳泄冶ㆍ楚申胥ㆍ吳子胥, 此六人者, 皆疾爭强諫以勝其君. 言聽事行, 則如師徒之勢; 一言而不聽, 一事而不行, 則陵其主以語, 從之以威. 雖身死家破, 要領不屬, 手足異處, 不難爲也. 如此臣者, 先古聖王皆不能忍也, 當今之時, 將安用之? 해석 若夫關龍逢ㆍ王子比干ㆍ隨季梁ㆍ陳泄冶ㆍ楚申胥ㆍ吳子胥, 此六人者, 皆疾爭强諫以勝其君. 관용봉(關龍逢)과 왕자(王子) 비간(比干)과 수(隨) 나라 계량(季梁)과 진(陳) 설야(泄冶)와 초(楚)나라 신서(申胥)와 오(吳)나라 자서(子胥)의 6명은 모두 치열하게 논쟁하고 강하게 직간함으로 임금을 이기려 했다. 言聽事行, 則如師徒之勢; 직간이 받아들여져 일이 실행되었다면 스승과 제자의 기세 같았겠지만 一言而不..
3. 백이숙제 같은 이들을 무에 등용할 게 있을까? 若夫許由ㆍ續牙ㆍ晉伯陽ㆍ秦顚頡ㆍ衛僑如ㆍ狐不稽ㆍ重明ㆍ董不識ㆍ卞隨ㆍ務光ㆍ伯夷ㆍ叔齊, 此十二人者, 皆上見利不喜, 下臨難不恐, 或與之天下而不取, 有萃辱之名, 則不樂食穀之利. 夫見利不喜, 上雖厚賞, 無以勸之; 臨難不恐, 上雖嚴刑, 無以威之, 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此十二人者, 或伏死於窟穴, 或槁死於草木, 或飢餓於山谷, 或沈溺於水泉. 有民如此, 先古聖王皆不能臣, 當今之世, 將安用之? 해석 若夫許由ㆍ續牙ㆍ晉伯陽ㆍ秦顚頡ㆍ衛僑如ㆍ狐不稽ㆍ重明ㆍ董不識ㆍ卞隨ㆍ務光ㆍ伯夷ㆍ叔齊, 此十二人者, 허유(許由)ㆍ속아(續牙)ㆍ진(晉) 나라의 백양(伯陽)ㆍ진(秦) 나라의 전힐(顚頡)ㆍ위(衛) 나라의 교여(僑如)ㆍ호불계(狐不稽)ㆍ중명(重明)ㆍ동불식(董不識)ㆍ변수(卞隨)ㆍ무광(務光)ㆍ백이(伯夷)ㆍ숙..
15. 천하마저 사양한 허유를 도둑으로 오해한 집주인 堯以天下讓許由, 許由逃之, 舍於家人, 家人藏其皮冠, 夫棄天下而家人藏其皮冠, 是不知許由者也. 해석 堯以天下讓許由, 許由逃之, 舍於家人, 家人藏其皮冠, 요임금이 천하를 허유에게 선양(禪讓)하려 하자 허유는 선양됨에 도망쳐 남의 집에 머물게 됐고 집 사람은 허유가 훔쳐갈까봐 가죽 관을 감췄다. 夫棄天下而家人藏其皮冠, 是不知許由者也. 대체로 허유는 천하마저도 버리는 사람인데 집 사람은 가죽 관을 감췄으니 이는 허유를 모르는 사람이다. 인용 목차 전문
한비자(韓非子) 목차 1. 초진견(初秦見) 12345 2. 존한(存韓) 12345678 3. 난언(難言) 12 4. 애신(愛臣) 12 5. 주도(主道) 123 6. 유도(有度) 12345 7. 이병(二柄) 123 8. 양권(揚權) 12345678910 9. 팔간(八姦) 123 10. 십과(十過) 1234567891011 11. 고분(孤憤) 123456 12. 세난(說難) 1234567 13. 화씨(和氏) 123 14. 간겁시신(姦劫弑臣) 12345678 15. 망징(亡徵) 12 16. 삼수(三守) 12 17. 비내(備內) 123 18. 남면(南面) 12345 19. 식사(飾邪) 123456 20. 해로(解老)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제분(制分) 제오십오(第五十五) 1. 夫凡國博君尊者, 未嘗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於天下者也. 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祿, 則法必嚴以重之. 夫國治則民安, 事亂則邦危. 法重者得人情, 禁輕者失事實. 且夫死力者, 民之所有者也, 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 而好惡者, 上之所制也, 民者好利祿而惡刑罰. 上掌好惡以御民力, 事實不宜失矣; 然而禁輕事失者, 刑賞失也. 其治民不秉法爲善也, 如是, 則是無法也. 2. 故治亂之理, 宜務分刑賞爲急, 治國者莫不有法, 然而有存有亡; 亡者, 其制刑賞不分也. 治國者, 其刑賞莫不有分; 有持異以爲分, 不可謂分; 至於察君之分, 獨分也. 是以其民重法而畏禁願毋抵罪而不敢胥賞. 故曰: 不待刑賞而民從事矣. 3. 是故夫至治之國, 善以止姦爲務. 是何也? 其法通乎人情, 關乎治理也. 然則去微姦之法奈何? 其務令之相規其情者也. ..
심도(心度) 제오십사(第五十四) 1. 聖人之治民, 度於本, 不從其欲, 期於利民而已. 故其與之刑, 非所以惡民, 愛之本也. 刑勝而民靜, 賞繁而姦生. 故治民者, 刑勝, 治之首也; 賞繁, 亂之本也. 夫民之性, 喜其亂而不親其法. 故明主之治國也, 明賞, 則民勸功; 嚴刑, 則民親法. 勸功, 則公事不犯; 親法, 則姦無所萌. 故治民者, 禁姦於未萌; 而用兵者, 服戰於民心. 禁先其本者治, 兵戰其心者勝. 聖人之治民也, 先治者强, 先戰者勝. 夫國事務先而專一民心, 擧公而私不從, 賞告而姦不生, 明法而治不煩. 能用四者强, 不能用四者弱. 夫國之所以强者, 政也; 主之所以尊者, 權也. 故明君有權有政, 亂君亦有權有政, 積而不同, 其所以立異也. 故明君操權而上重, 一政而國治. 故法者, 王之本也; 刑者, 愛之自也. 2. 夫民之性, 惡勞而樂佚. ..
칙령(飭令) 제오십삼(第五十三) 1. 飭令, 則法不遷; 法平, 則吏無姦. 法已定矣, 不以善言害法/任功, 則民少言; 任善則民多言. 行法曲斷, 以五里斷者王, 以九里斷者强, 宿治者削. 2. 以刑治, 以賞戰, 厚祿以周術. 國無姦民, 則都無姦巿. 生多末衆, 農弛姦勝, 則國必削. 民有餘食, 使以粟出, 爵必以其力, 則震不怠. 三寸之管毋當, 不可滿也. 授官爵出利祿不以功, 是無當也. 國以功授官與爵, 此謂以成智謀, 以威勇戰, 其國無敵. 國以功授官與爵, 則治者省, 言有塞, 此謂以治去治, 以言去言, 以功與爵者也. 故國多力, 而天下莫之能侵也. 兵出必取, 取必能有之; 案兵不攻必富. 朝廷之事, 小者不毁, 效功官爵, 廷雖有辟言, 不得以相干也, 是謂以數治. 以力攻者, 出一取十; 以言攻者, 出十喪百. 國好力, 此謂以難攻; 國好言, 此謂..
인주(人主) 제오십이(第五十二) 1. 人主之所以身危國亡者, 大臣太貴, 左右太威也. 所謂貴者, 無法而擅行, 操國柄而便私者也. 所謂威者, 擅權勢而輕重者也. 此二者, 不可不察也. 夫馬之所以能任重引車致遠道者, 以筋力也. 萬乘之主ㆍ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 以其威勢也. 威勢者, 人主之筋力也. 今大臣得威, 左右擅勢, 是人主失力; 人主失力而能有國者, 千無一人. 虎豹之所以能勝人執百獸者, 以其爪牙也, 當使虎豹失其爪牙, 則人必制之矣. 今勢重者, 人主之爪牙也, 君人而失其爪牙, 虎豹之類也. 君失其爪牙於子罕, 簡公失其爪牙於田常, 而不蚤奪之, 故身死國亡. 今無術之主皆明知宋ㆍ簡之過也, 而不悟其失, 不察其事類者也. 2. 且法術之士, 與當途之臣, 不相容也. 何以明之? 主有術士, 則大臣不得制斷, 近習不敢賣重; 大臣ㆍ左右權勢息, 則人主..
충효(忠孝) 제오십일(第五十一) 1.天下皆以孝悌忠順之道爲是也, 而莫知察孝悌忠順之道而審行之, 是以天下亂. 皆以堯舜之道爲是而法之, 是以有弑君, 有曲父. 堯ㆍ舜ㆍ湯ㆍ武或反君臣之義, 亂後世之敎者也. 堯爲人君而君其臣, 舜爲人臣而臣其君, 湯ㆍ武爲人臣而弑其主ㆍ刑其尸, 而天下譽之, 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 夫所謂明君者, 能畜其臣者也; 所謂賢臣者, 能明法辟ㆍ治官職以戴其君者也. 今堯自以爲明而不能以畜舜, 舜自以爲賢而不能以戴堯, 湯ㆍ武自以爲義而弑其君長, 此明君且常與, 而賢臣且常取也. 故至今爲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 爲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國者矣. 父而讓子, 君而讓臣, 此非所以定位一敎之道也. 臣之所聞曰: “臣事君, 子事父, 妻事夫. 三者順, 則天下治; 三者逆, 則天下亂. 此天下之常道也.” 明王賢臣而弗易也, 則人主雖不肖, 臣不敢侵也. 今夫上賢..
현학(顯學) 제오십(第五十) 1. 世之顯學, 儒ㆍ墨也. 儒之所至, 孔丘也. 墨之所至, 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 有子張之儒, 有子思之儒, 有顔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 有漆雕氏之儒, 有仲良氏之儒, 有孫氏之儒, 有樂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 有相里氏之墨, 有相夫氏之墨, 有鄧陵氏之墨. 故孔ㆍ墨之後, 儒分爲八, 墨離爲三, 取舍相反不同, 而皆自謂眞孔, 墨, 孔ㆍ墨不可復生, 將誰使定後世之學乎? 孔子ㆍ墨子俱道堯ㆍ舜, 而取舍不同, 皆自謂眞堯ㆍ舜, 堯ㆍ舜不復生, 將誰使定儒ㆍ墨之誠乎? 殷ㆍ周七百餘歲, 虞ㆍ夏二千餘歲, 而不能定儒ㆍ墨之眞; 今乃欲審堯ㆍ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 意者其不可必乎? 無參驗而必不者, 愚也; 弗能必而據之者, 誣也. 故明據先王, 必定堯ㆍ舜者, 非愚則誣也. 愚誣之學, 雜反之行, 明主弗受也. 2. 墨者之葬也, 冬日冬服, 夏..
오두(五蠹) 제사십구(第四十九) 1. 맹목적 복고주의와 수주대토(守株待兎)의 공통점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獸衆, 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有聖人作, 搆木爲巢以避群害, 而民悅之, 使王天下, 號之曰: ‘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 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 民多疾病. 有聖人作, 鑽燧取火以化腥臊, 而民說之, 使王天下, 號之曰: ‘燧人氏.’ 中古之世, 天下大水, 而鯀ㆍ禹決瀆. 近古之世, 桀ㆍ紂暴亂, 而湯ㆍ武征伐. 今有搆木鑽燧於夏後氏之世者, 必爲鯀ㆍ禹笑矣; 有決瀆於殷ㆍ周之世者, 必爲湯ㆍ武笑矣. 然則今有美堯ㆍ舜ㆍ湯ㆍ武ㆍ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 必爲新聖笑矣.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 論世之事, 因爲之備.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 兎走觸株, 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 冀復得兎, 兎不可復得, 而身爲宋國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當世之民, 皆守株..
팔경(八經) 제사십팔(第四十八) 1. 因情 凡治天下, 必因人情. 人情者, 有好惡, 故賞罰可用, 賞罰可用, 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君執柄以處勢, 故令行禁止. 柄者, 殺生之制也; 勢者, 勝衆之資也. 廢置無度則權瀆, 賞罰下共則威分. 是以明主不懷愛而聽, 不留說而計. 故聽言不參, 則權分乎姦; 智力不用, 則君窮乎臣. 故明主之行制也天, 其用人也鬼. 天則不非, 鬼則不困. 勢行敎嚴, 逆而不違, 毁譽一行而不議. 故賞賢罰暴, 擧善之至者也; 賞暴罰賢, 擧惡之至者也; 是謂賞同罰異. 賞莫如厚, 使民利之; 譽莫如美, 使民榮之; 誅莫如重, 使民畏之; 毁莫如惡, 使民恥之. 然後一行其法, 禁誅於私家, 不害功罪. 賞罰必知之, 知之, 道盡矣. 2. 主道 力不敵衆, 智不盡物. 與其用一人, 不如用一國, 故智力敵而群物勝. 揣中則私勞, 不中則任過...
팔설(八說) 제사십칠(第四十七) 1. 爲故人行私謂之“不棄” , 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 , 輕祿重身謂之“君子” , 枉法曲親謂之“有行” , 棄官寵交謂之“有俠” , 離世遁上謂之“高傲” , 交爭逆令謂之“剛材” , 行惠取衆謂之“得民” . 不棄者, 吏有姦也; 仁人者, 公財損也; 君子者, 民難使也; 有行者, 法制毁也; 有俠者, 官職曠也; 高傲者, 民不事也; 剛材者, 令不行也; 得民者, 君上孤也. 此八者, 匹夫之私譽, 人主之大敗也. 反此八者, 匹夫之私毁, 人主之公利也. 人主不察社稷之利害, 而用匹夫之私譽, 索國之無危亂, 不可得矣. 2. 任人以事, 存亡治亂之機也. 無術以任人, 無所任而不敗. 人君之所任, 非辯智則修潔也. 任人者, 使有勢也. 智士者未必信也, 爲多其智, 因惑其信也. 以智士之計, 處乘勢之資而爲其私急, 則君必欺焉. ..
육본(六反) 제사십육(第四十六) 1. 畏死遠難, 降北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貴生之士” . 學道立方, 離法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 遊居厚養, 牟食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 . 語曲牟知, 僞詐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辯智之士” . 行劍攻殺, 暴憿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 . 活賊匿姦, 當死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任譽之士” . 此六民者, 世之所譽也. 赴險殉誠, 死節之民, 而世少之曰“失計之民” 也. 寡聞從令, 全法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樸陋之民” 也. 力作而食, 生利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 也. 嘉厚純粹, 整穀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愚戇之民”也. 重命畏事, 尊上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怯懾之民” 也. 挫賊遏姦, 明上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讇讒之民” 也. 此六者, 世之所毁也. 姦僞無益之民六, 而世譽之如彼; 耕戰有益之民六,..
궤사(詭使) 제사십오(第四十五) 1. 聖人之所以爲治道者三: 一曰“利” , 二曰“威”. 三曰“名”. 夫利者, 所以得民也; 威者, 所以行令也; 名者, 上下之所同道也. 非此三者, 雖有不急矣. 今利非無有也, 而民不化上; 威非不存也, 而下不聽從; 官非無法也, 而治不當名. 三者非不存也, 而世一治一亂者, 何也? 夫上之所貴, 與其所以爲治相反也. 2. 夫立名號, 所以爲尊也; 今有賤名輕實者, 世謂之“高” . 設爵位, 所以爲賤貴基也; 而簡上不求見者, 世謂之“賢” . 威利, 所以行令也; 而無利輕威者, 世謂之“重” . 法令, 所以爲治也; 而不從法令爲私善者, 世謂之“忠” . 官爵, 所以勸民也; 而好名義不進仕者, 世謂之“烈士” . 刑罰, 所以擅威也; 而輕法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 世謂之“勇夫” . 民之急名也, 甚其求利也; 如此, 則士之..
설의(說疑) 제사십사(第四十四) 1. 凡治之大者, 非謂其賞罰之當也. 賞無功之人, 罰不辜之民, 非所謂明也. 賞有功, 罰有罪, 而不失其人, 方在於人者也, 非能生功止過者也. 是故禁姦之法, 太上禁其心, 其次禁其言, 其次禁其事. 今世皆曰: “尊主安國者, 必以仁義智能” , 而不知卑主危國者之必以仁義智能也. 故有道之主, 遠仁義, 去智能, 服之以法. 是以譽廣而名威, 民治而國安, 知用民之法也. 凡術也者, 主之所以執也; 法也者, 官之所以師也. 然使郎中日聞道於郎門之外, 以至於境內日見法, 又非其難者也. 2. 昔者有扈氏有失度, 讙兜氏有孤男, 三苗有成駒, 桀是侯侈, 紂有崇侯虎, 晉有優施, 此六人者, 亡國之臣也. 言是如非, 言非如是, 內險以賊, 其外小謹, 以徵其善; 稱道往古, 使良事沮; 善禪其主, 以集精微, 亂之以其所好; 此夫郎中左..
정법(定法) 제사십삼(第四十三) 1. 問者曰: “申不害ㆍ公孫鞅, 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國?” 應之曰: “是不可程也. 人不食, 十日則死; 大寒之隆, 不衣亦死. 謂之衣食孰急於人, 則是不可一無也, 皆養生之具也. 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爲法. 術者, 因任而授官, 循名而責實, 操殺生之柄, 課群臣之能者也, 此人主之所執也. 法者, 憲令著於官府, 刑罰必於民心, 賞存乎愼法, 而罰加乎姦令者也, 此臣之所師也. 君無術, 則弊於上; 臣無法, 則亂於下, 此不可一無, 皆帝王之具也. 2. 問者曰: “徒術而無法, 徒法而無術, 其不可何哉?” 對曰: “申不害, 韓昭侯之佐也. 韓者, 晉之別國也. 晉之故法未息, 而韓之新法又生; 先君之令未收, 而後君之令又下. 申不害不擅其法, 不一其憲令, 則姦多. 故利在故法前令, 則道之; 利在新法後令, 則道之. 利在故新相反..
문전(問田) 제사십이(第四十二) 1. 徐渠問田鳩曰: “臣聞智士不襲下而遇君, 聖人不見功而接上. 今陽成義渠, 明將也, 而措於毛伯; 公孫亶回, 聖相也, 而關於州部; 何哉?” 田鳩曰: “此無他故異物ㆍ主有度ㆍ上有術之故也. 且足下獨不聞楚將宋觚而失其政, 魏相馮離而亡其國? 二君者驅於聲調, 眩乎辯說, 不試於毛伯, 不關乎州部, 故有失政亡國之患. 由是觀之, 夫無毛伯之試, 州部之關, 豈明主之備哉!” 2. 堂谿公謂韓子曰: “臣聞服禮辭讓, 全之術也; 修行退智, 遂之道也. 今先生立法術, 設度數, 臣竊以爲危於身而殆於軀. 何以効之, 所聞先生術曰: ‘楚不用吳起而削亂, 秦行商君而富疆. 二子之言已當矣, 然而吳起支解而商君事裂者, 不逢世遇主之患也. ’逢遇不可必也, 患禍不可斥也. 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 竊爲先生無取焉.” 韓子曰: “臣明先生..
난세(難勢) 제사십(第四十) 1. 愼子曰: 飛龍乘雲, 騰蛇遊霧, 雲罷霧霽, 而龍蛇與螾螘同矣, 則失其所乘也. 賢人而詘於不肖者, 則權輕位卑也; 不肖而能服於賢者, 則權重位尊也. 堯爲匹夫, 不能治三人; 而桀爲天子, 能亂天下; 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 夫弩弱而矢高者, 激於風也; 身不肖而令行者, 得助於衆也. 堯敎於隷屬而民不聽, 至於南面而王天下, 令則行, 禁則止. 由此觀之, 賢智未足以服衆, 而勢位足以缶賢者也. 2. 應愼子曰: 飛龍乘雲, 騰蛇遊霧, 吾不以龍蛇爲不託於雲霧之勢也. 雖然, 夫釋賢而專任勢, 足以爲治乎? 則吾未得見也. 夫有雲霧之勢而能乘遊之者, 龍蛇之材美之也; 今雲盛而螾弗能乘也, 霧醲而螘不能遊也, 夫有盛雲醲霧之勢而不能乘遊者, 螾螘之材薄也. 今桀ㆍ紂南面而王天下, 以天子之威爲之雲霧, 而天下不免乎大亂者, 桀ㆍ..
난사(難四) 제삼십구(第三十九) 1. 衛孫文子聘於魯, 公登亦登. 叔孫穆子趨進曰: “諸侯之會, 寡君未嘗後衛君也. 今子不後寡君一等, 寡君未知所過也. 子其少安.” 孫子無辭, 亦無悛容. 穆子退而告人曰: “孫子必亡. 亡臣而不後君, 過而不悛, 亡之本也.” 2. 或曰: 天子失道. 諸侯伐之, 故有湯ㆍ武. 諸侯失道, 大夫伐之, 故有齊ㆍ晉. 臣而伐君者必亡, 則是湯ㆍ武不王, 晉ㆍ齊不立也. 孫子君於衛, 而後不臣於魯, 臣之君也. 君有失也, 故臣有得也. 不命亡於有失之君, 而命亡於有得之臣, 不察. 魯不得誅衛大夫, 而衛君之明不知不悛之臣. 孫子雖有是二也, 巨以亡? 其所以亡其失, 所以得君也. 3. 或曰: 臣主之施分也. 臣能奪君者, 以得相踦也. 故非其分而取者, 衆之所奪也; 辭其分而取者, 民之所予也. 是以桀索민*山之女, 紂求比干之心, 而天..
난삼(難三) 제삼십팔(第三十八) 1. 魯穆公問於子思曰: “吾聞龐간*氏子之不孝, 其行奚如?” 子思對曰: “君子尊賢以崇德, 擧善以觀民. 若夫過行, 是細人之所識也, 臣不知也.” 子思出, 子服厲伯入見. 問龐간*氏子, 子服厲伯對曰: “其過三, 皆君之所未嘗聞.” 自是之後, 君貴子思而賤子服厲伯也. 2. 或曰: 魯之公室, 三世劫於季氏, 不亦宜乎? 明君求善而賞之, 求姦而誅之, 其得之一也. 故以善聞之者, 以說善同於上者也; 以姦聞之者, 以惡姦同於上者也, 此宜賞譽之所及也. 不以姦聞, 是異於上而下比周於姦者也, 此宜毁罰之所及也. 今子思不以過聞而穆公貴之, 厲伯以姦聞而穆公賤之. 人情皆喜貴而惡賤, 故季氏之亂成而不上聞, 此魯君之所以劫也. 且此亡王之俗, 取ㆍ魯之民所以自美, 而穆公獨貴之, 不亦倒乎? 3. 文公出亡, 獻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 披..
난이(難二) 제삼십칠(第三十七) 1. 景公過晏子, 曰: “子宮小, 近巿, 請徙子家豫章之圃.” 晏子再拜而辭曰: “且嬰家貧, 待巿食, 而朝暮趨之, 不可以遠.” 景公笑曰: “子家習巿, 識貴賤乎?” 是時景公繁於刑. 晏子對曰: “踴貴而屨賤.” 景公曰: “何故?” 對曰: “刑多也.” 景公造然變色曰: “寡人其暴乎!” 於是損刑五. 2. 或曰: 晏子之貴踴, 非其誠也, 欲便辭以止多刑也. 此不察治之患也. 夫刑當無多, 不當無少. 無以不當聞, 而以太多說, 無術之患也. 敗軍之誅以千百數, 猶且不止; 卽治亂之刑如恐不勝, 而姦尙不盡. 今晏子不察其當否, 而以太多爲說, 不亦妄乎? 夫惜草茅者耗禾穗, 惠盜賊者傷良民. 今緩刑罰, 行寬惠, 是利姦邪而害善人也, 此非所以爲治也. 3. 齊桓公飮洒醉, 遺其冠, 恥之, 三日不朝. 管仲曰: “此非有國之恥也..
난일(難一) 제삼십육(第三十六) 1.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 召舅犯問之, 曰: “吾將與楚人戰, 彼衆我寡, 爲之奈何?” 舅犯曰: “臣聞之: 繁禮君子, 不厭忠信; 戰陣之閒, 不厭詐僞. 君其詐之而已矣.” 文公辭舅犯, 因召雍季而問之, 曰: “我將與楚人戰, 彼衆我寡, 爲之奈何?” 雍季對曰: “焚林而田, 偸取多獸, 後必無獸; 以詐遇民, 偸取一時, 後必無復.” 文公曰: “善.” 辭雍季, 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以敗之. 歸而行爵, 先雍季而後舅犯. 群臣曰: 城濮之事, 舅犯謀也. 夫用其言而後其身, 可乎?” 文公曰: 此非君所知也. 夫舅犯言, 一時之權也; 雍季言, 萬世之利也.” 仲尼聞之, 曰: “文公之霸也, 宜哉!旣知一時之權, 又知萬世之利.” 2. 或曰: 雍季之對, 不當文公之問. 凡對問者有因, 因小大緩急而對也. 所問高大, 而對以卑狹, 則..
외저설우하(外儲說右下) 제삼십오(第三十五) 1.一賞罰共, 則禁令不行. 何以明之? 以造父ㆍ於期. 子罕爲出彘, 田恆爲圃池, 故宋君ㆍ簡公弑. 患在王良ㆍ造父之共車, 田連ㆍ成竅之共琴也. 인용목차전문 2.二治强生於法, 弱亂生於阿, 君明於此, 則正賞罰而非仁下也. 爵祿生於功, 誅罰生於罪, 臣明於此, 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 君通於不仁, 臣通於不忠, 則可以王矣. 昭襄知主情而不發五苑, 田鮪知臣情故敎田章, 而公儀辭魚. 인용목차전문 3.三明主者, 鑒於外也, 而外事不得不成, 故蘇代非齊王. 人主鑒於上也, 而居者不適不顯, 故潘壽言禹情. 人主無所覺悟, 方吾知之, 故恐同衣於族, 而況借於權乎!吳章知之, 故說以佯, 而況借於誠乎!趙王惡虎目而壅. 明主之道, 如周行人之卻衛侯也. 인용목차전문 4.四人主者, 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 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 ..
외저설우상(外儲說右上) 제삼십사(第三十四) 1. 君所以治臣者有三. 一 勢不足以化則除之. 師曠之對, 晏子之說, 皆合勢之易也而道行之難, 是與獸逐走也, 未知除患. 患之可除, 在子夏之說《春秋》也: “善持勢者蚤絶其姦萌.” 故季孫讓仲尼以遇勢, 而况錯之於君乎? 是以太公望殺狂矞, 而臧獲不乘驥. 嗣公知之, 故不駕鹿. 辥公知之, 故與二欒博. 此皆知同異之反也. 故明主之牧臣也, 說在畜烏. 二 人主者, 利害之軺轂也, 射者衆, 故人主共矣. 是以好惡見則下有因, 而人主惑矣; 辭言通則臣難言, 而主不神矣. 說在申子之言“六愼” , 與唐易之言弋也. 患在國羊之請變, 與宣王之太息也. 明之以靖郭氏之獻十珥也, 與犀首ㆍ甘茂之道穴聞也. 堂谿公知術, 故問玉巵; 昭侯能術, 故以聽獨寢. 明主之道, 在申子之勸獨斷也. 三 術之不行, 有故. 不殺其狗, 則酒酸...
외저설좌하(外儲說左下) 제삼십삼(第三十三) 1. 一 以罪受誅, 人不怨上, 跀危坐子皐; 以功受賞, 臣不德君, 翟璜操右契而乘軒. 襄王不知, 故昭卯五乘而履屩. 上不過任, 臣不誣能, 卽臣將爲失少室周. 2. 二 恃勢而不恃信, 故東郭牙議管仲; 恃術而不恃信, 故渾軒非文公. 故有術之主, 信賞以盡能, 必罰以禁邪, 雖有駮行, 必得所利. 簡主之相陽虎, 哀公問“一足” . 3. 三 失臣主之理, 則文王自履而矜. 不易朝燕之處, 則季孫終身莊而遇賊. 4. 四 利所禁, 禁所利, 雖神不行; 譽所罪, 毁所賞, 雖堯不治. 夫爲門而不使入, 委利而不使進, 亂之所以産也. 齊侯不聽左右, 魏主不聽譽者, 而明察照群臣, 則鉅不費金錢, 孱不用璧. 西門豹請復治鄴, 足以知之. 猶盜嬰兒之矜裘, 與跀危子榮衣. 子綽左右畫, 去蟻驅蠅. 安得無桓公之憂索官, 與宣王之患..
외저설좌상(外儲說左上) 제삼십이(第三十二) 1. 一 明主之道, 如有若之應密子也. 明主之聽言也, 美其辯; 其觀行也, 賢其遠. 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 其行身也離世. 其說在田鳩對荊王也. 故墨子爲木鳶, 謳癸築武宮. 夫藥酒用. 言明君聖主之以獨知也. 2. 二 人主之聽言也, 不以功用爲的, 則說者多“棘刺” ㆍ“白馬” 之說; 不以儀的爲關, 則射者皆如羿也. 人主於說也, 皆如燕王學道也, 而長說者, 皆如鄭人爭年也. 是以言有纖察微難而非務也. 故李ㆍ惠ㆍ宋ㆍ墨皆畫策也; 論有迂深閎大, 非用也. 故畏ㆍ震ㆍ瞻ㆍ車ㆍ狀皆鬼魅也; 言而拂難堅确, 非功也, 故務ㆍ卞ㆍ鮑ㆍ介ㆍ墨翟皆堅瓠也. 且虞慶詘匠也而屋壞, 范且窮工而弓折. 是故求其誠者, 非歸餉也不可. 3 三 挾夫相爲則責望, 自爲則事行. 故父子或怨譟, 取庸作者進美羹. 說在文公之先宣言與句踐之稱如皇也..
내저설하 육미(內儲說下六微) 제삼십일(第三十一) 1. 六微: 一曰權借在下, 二曰利異外借, 三曰託於似類, 四曰利害有反, 五曰參疑內爭, 六曰敵國廢置. 此六者, 主之所察也. 2. 權勢不可以借人. 上失其一, 臣以爲百. 故臣得借則力多, 力多則內外爲用, 內外爲用則人主壅. 其說在老聃之言失魚也. 是以人主久語, 而左右鬻懷刷. 其患在胥僮之諫厲公, 與州侯之一言, 而燕人浴矢也. 權借一 3. 君臣之利異, 故人臣莫忠, 故臣利立而主利滅. 是以姦臣者, 召敵兵以內除. 擧外事以眩主, 苟成其私利, 不顧國患. 其說在衛人之夫妻禱祝也. 故戴歇議子弟, 而三桓攻昭公; 公叔內齊軍, 而翟黃召韓兵; 太宰嚭說大夫種, 大成牛敎申不害; 司馬喜告趙王, 呂倉規秦ㆍ楚; 宋石遺衛君書, 白圭敎暴譴. 利異二 4. 似類之事, 人主之所以失誅, 而大臣之所以成私也. 是以門人..
내저설 상칠술(內儲說上七術) 제삼십(第三十) 1. 主之所用也七術, 所察也六微. 七術: 一曰衆端參觀, 二曰必罰明威, 三曰信賞盡能, 四曰一聽責下, 五曰疑詔詭使, 六曰挾知而問, 七曰倒言反事. 此七者, 主之所用也. 2. 觀聽不參則誠不聞, 聽有門戶則臣壅塞. 其說在侏儒之夢見竈, 哀公之稱“莫衆而迷”. 故齊人見河伯, 與惠子之言“亡其半” 也. 其患在豎牛之餓叔孫, 而江乙之說荊俗也. 嗣公欲治不知, 故使有敵, 是以明主推積鐵之類, 而察一巿之患. 參觀一 3. 愛多者, 則法不立, 威寡者則下侵上. 是以刑罰不必則禁令不行. 其說在董子之行石邑, 與子産之敎遊吉也. 故仲尼說隕霜, 而殷法刑棄灰; 將行去樂池, 而公孫鞅重輕罪. 是以麗水之金不守, 而積澤之火不救. 成歡以太仁弱齊國, 卜皮以慈惠亡魏王. 管仲知之, 故斷死人; 嗣公知之, 故買胥靡. 必罰二 ..
대체(大體) 제이십구(第二十九) 1. 古之全大體者: 望天地, 觀江海, 因山谷, 日月所照, 四時所行, 雲布風動; 不以智累心, 不以私累己; 寄治亂於法術, 託是非於賞罰, 屬輕重於權衡; 不逆天理, 不傷情性; 不吹毛而求小疵, 不洗垢而察難知; 不引繩之外, 不推繩之內; 不急法之外, 不緩法之內; 守成理, 因自然; 禍福生乎道法, 而不出乎愛惡; 榮辱之責在乎己, 而不在乎人. 故至安之世, 法如朝露, 純樸不散, 心無結怨, 口無煩言. 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 旌旗不亂於大澤, 萬民不失命於寇戎, 雄駿不創壽於旗幢; 豪傑不著名於圖書. 不錄功於盤盂, 記年之牒空虛. 故曰: 利莫長於簡, 福莫久於安. 使匠石以千歲之壽操鉤, 視規矩, 擧繩墨, 而正太山; 使賁ㆍ育帶干將而齊萬民; 雖盡力於巧, 極盛於壽, 太山不正, 民不能齊. 故曰: 古之牧天下者, 不使匠石極..
공명(功名) 제이십팔(第二十八) 1.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 一曰天時, 二曰人心, 三曰技能, 四曰勢位. 非天時, 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 逆人心, 雖賁ㆍ育不能盡人力. 故得天時, 則不務而自生, 得人心, 則不趣而自勸; 因技能, 則不急而自疾; 得勢位, 則不進而名成. 若水之流, 若船之浮. 守自然之道, 行毋窮之令, 故曰明主. 2. 夫有材而無勢, 雖賢不能制不肖. 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 下臨千仞之谿, 材非長也, 位高也. 桀爲天子, 能制天下, 非賢也, 勢重也; 堯爲匹夫, 不能正三家, 非不肖也, 位卑也. 千鈞得船則浮, 錙銖失船則沈, 非千鈞輕錙銖重也, 有勢之與無勢也. 故短之臨高也以位, 不肖之制賢也以勢. 人主者, 天下一力以共載之, 故安; 衆同心以共立之, 故尊. 人臣守所長, 盡所能, 故忠. 以尊主主御忠臣, 則長樂生而功名成. 名實相持而..
용인(用人) 제이십칠(第二十七) 1. 聞古之善用人者, 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 循天, 則用力寡而功立; 順人, 則刑罰省而令行; 明賞罰, 則伯夷ㆍ盜跖不亂. 如此, 則白黑分矣. 治國之臣, 效功於國以履位, 見能於官以受職, 盡力於權衡以任事. 人臣皆宜其能, 勝其官, 輕其任, 而莫懷餘力於心, 莫負兼官之責於君. 故內無伏怨之亂, 外無馬服之患. 明君使事不相干, 故莫訟; 使士不兼官, 故技長; 使人不同功, 故莫爭. 爭訟止, 技長立, 則彊弱不觳力, 冰炭不合形, 天下莫得相傷, 治之至也. 2. 釋法術而任心治, 堯不能正一國, 去規矩而妄意度, 奚仲不能成一輪; 廢尺寸而差短長, 王爾不能半中. 使中主守法術, 拙匠執規矩尺寸, 則萬不失矣. 君人者能去賢巧之所不能, 守中拙之所萬不失, 則人力盡而功名立. 3. 明主立可爲之賞, 設可避之罰. 故賢者勸賞而不見子..
수도(守道) 제이십육(第二十六) 1. 聖王之立法也, 其賞足以勸善, 其威足以勝暴, 其備足以必完法. 治世之臣, 功多者位尊, 力極者賞厚, 情盡者名立. 善之生如春, 惡之死如秋, 故民勸極力而樂盡情, 此之謂上下相得. 上下相得, 故能使用力者自極於權衡, 而務至於任鄙; 戰士出死, 而願爲賁ㆍ育; 守道者皆懷金石之心, 以死子胥之節. 用力者爲任鄙, 戰如賁ㆍ育, 中爲金石, 則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 2. 古之善守者, 以其所重禁其所輕, 以其所難止其所易, 故君子與小人俱正, 盜跖與曾ㆍ史俱廉. 何以知之? 夫貪盜不赴谿而掇金, 赴谿而掇金則身不全. 賁ㆍ育不量敵, 則無勇名; 盜跖不計可, 則利不成. 明主之守禁也, 賁ㆍ育見侵於其所不能勝, 盜跖見害於其所不能取, 故能禁賁ㆍ育之所不能犯, 守盜跖之所不能取, 則暴者守愿, 邪者反正. 大勇愿, 巨盜貞, 則天下公平..
안위(安危) 제이십오(第二十五) 1. 安術有七, 危道有六. 安術: 一曰, 賞罰隨是非; 二曰, 禍福隨善惡; 三曰, 死生隨法度; 四曰, 有賢不肖而無愛惡; 五曰, 有愚智而無非譽; 六曰, 有尺寸而無意度; 七曰, 有信而無詐. 2. 危道: 一曰, 斲削於繩之內; 二曰, 斲割於法之外; 三曰, 利人之所害; 四曰, 樂人之所禍; 五曰, 危人之所安; 六曰, 所愛不親, 所惡不疏. 如此, 則人失其所以樂生, 而忘其所以重死. 人不樂生, 則人主不尊: 不重死, 則令不行也. 3. 使天下皆極智能於儀表, 盡力於權衡, 以動則勝, 以靜則安. 治世使人樂生於爲是, 愛身於爲非, 小人少而君子多. 故社稷常立, 國家久安. 奔車之上無仲尼, 覆舟之下無伯夷. 故號令者, 國之舟車也. 安則智廉生, 危則爭鄙起. 故安國之法, 若饑而食, 寒而衣, 不令而自然也. 先王寄理..
관행(觀行) 제이십사(第二十四) 1. 古之人, 目短於自見, 故以鏡觀面; 智短於自知, 故以道正已. 鏡無見疵之罪, 道無明過之惡. 目失鏡, 則無以正鬚眉; 身失道, 則無以知迷惑. 西門豹之性急, 故佩韋以自緩已; 董安于之心緩, 故佩弦以自急. 故以有餘補不足, 以長續短之謂明主. 2. 天下有信數三: 一曰智有所不能立, 二曰力有所不能擧, 三曰彊有所不能勝. 故雖有堯之智而無衆人之助, 大功不立; 有烏獲之勁而不得人助, 不能自擧; 有賁ㆍ育之彊而無法術, 不得長生. 故勢有不可得, 事有不可成. 故烏獲輕千鈞而重其身. 非其身重於千鈞也, 勢不便也. 離朱易百步而難眉睫, 非百步近而眉睫遠也, 道不可也. 故明主不窮烏獲以其不能自擧, 不因離朱以其不能自見. 因可勢, 求易道, 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時有滿虛, 事有利害, 物有生死, 人主爲三者發喜怒之色, 則金石之士..
설림하(說林下) 제이십삼(第二十三) 1. 伯樂敎二人相踶馬, 相與之簡子廐觀馬. 一人擧踶馬. 其一人擧踶馬. 其一人從後而循之, 三撫其尻而馬不踶. 此自以爲失相. 其一人曰: “子非失相也. 此其爲馬也, 踒肩而腫膝. 夫踶馬也者, 擧後而任前, 腫膝不可任也, 故後不擧. 子巧於相踶馬而拙於任腫膝.” 夫事有所必歸, 而以有所腫膝而不任, 智者之所獨知也. 惠子曰: “置猿於柙中, 則與豚同.” 故勢不便, 非所以逞能也. 2. 衛將軍文子見曾子, 曾子不起而延於坐席, 正身見於奧. 文子謂其御曰: “曾子, 愚人也哉!以我爲君子也, 君子安可毋敬也? 以我爲暴人也, 暴人安可侮也? 曾子不僇命也.” 3. 鳥有翢翢者, 重首而屈尾, 將欲飮於河, 則必顚. 乃銜其羽而飮之, 人之所有飮不足者, 不可不索其羽也. 4. 鱣似蛇, 蠶似蠋. 人見蛇, 則驚駭; 見蠋, 則毛起...
설림상(說林上) 제이십이(第二十二) 1 湯以伐桀, 而恐天下言己爲貪也, 因乃讓天下於務光. 而恐務光之受之也, 乃使人說務光曰: “湯殺君而欲傳惡聲於子, 故讓天下於子.” 務光因自投於河. 2. 秦武王令甘茂擇所欲爲於僕與行事. 孟卯曰: “公不如爲僕. 公所長者, 使也. 公雖爲僕, 王猶使之於公也. 公佩僕璽而爲行事, 是兼官也.” 3. 子圉見孔子於商太宰. 孔子出, 子圉入, 請問客. 太宰曰: “吾已見孔子, 則視子猶蚤蝨之細者也. 吾今見之於君.” 子圉恐孔子貴於君也, 因謂太宰曰: “君已見孔子, 亦將視子猶蚤蝨也.” 太宰因弗復見也. 4. 魏惠王爲臼里之盟, 將復立於天子. 彭喜謂鄭君曰: “君勿聽. 大國惡有天子, 小國利之. 若君與大不聽, 魏焉能與小立之?” 5. 晉人伐邢, 齊桓公將救之. 鮑叔曰: “太蚤. 邢不亡, 晉不敝; 晉不敝, 齊不重. 且..
유로(喩老) 제이십일(第二十一) 1. 天下有道, 無急患, 則曰靜, 遽傳不用. 故曰: “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 攻擊不休, 相守數年不已, 甲冑生蟣虱, 鷰雀處帷幄, 而兵不歸. 故曰: “戎馬生於郊.” 2. 翟人有獻豐狐ㆍ玄豹之皮於晉文公. 文公受客皮而歎曰: “此以皮之美自爲罪.” 夫治國者以名號爲罪, 徐偃王是也; 以城與地爲罪, 虞ㆍ虢是也. 故曰: “罪莫大於可欲.” 3. 智伯兼范ㆍ中行而攻趙不已, 韓ㆍ魏反之, 軍敗晉陽, 身死高梁之東, 遂卒被分, 漆其首以爲溲器. 故曰: “禍莫大於不知足.” 4. 虞君欲屈産之乘與垂棘之璧, 不聽宮之奇, 故邦亡身死. 故曰: “咎莫憯於欲得.” 5. 邦以存爲常, 霸王其可也; 身以生爲常, 富貴其可也. 不以欲自害, 則邦不亡, 身不死. 故曰: “知足之爲足矣.” 6. 楚莊王旣勝, 狩於河雍, 歸而賞孫叔敖. ..
해로(解老) 제이십(第二十) 1. 德者, 內也. 得者, 外也. “上德不德” , 言其神不淫於外也. 神不淫於外, 則身全. 身全之謂得. 得者, 得身也. 凡德者, 以無爲集, 以無欲成, 以不思安, 以不用固. 爲之欲之, 則德無舍; 德無舍, 則不全. 用之思之, 則不固; 不固, 則無功; 無功, 則生有德. 德則無德, 不德則有德. 故曰: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2. 所以貴無爲無思爲虛者, 謂其意無所制也. 夫無術者, 故以無爲無思爲虛也. 夫故以無爲無思爲虛者, 其意常不忘虛, 是制於爲虛也. 虛者, 謂其意所無制也. 今制於爲虛, 是不虛也. 虛者之無爲也, 不以無爲爲有常. 不以無爲爲有常, 則虛; 虛, 則德盛; 德盛之謂上德. 故曰: “上德無爲而無不爲也.” 3. 仁者, 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 而惡人之有禍也; 生心之所不能已也, 非..
식사(飾邪) 제십구(第十九) 1. 鑿龜數筴, 兆曰“大吉” , 而以攻燕者, 趙也. 鑿龜數筴, 兆曰“大吉” , 而以攻趙者, 燕也. 劇辛之事燕, 無功而社稷危; 鄒衍之事燕, 無功而國道絶. 趙代先得意於趙, 後得意於齊, 國亂節高, 自以爲與秦提衡, 非趙龜神而燕龜欺也. 趙又嘗鑿龜數筴而北伐燕, 將劫燕以逆秦, 兆曰“大吉” . 始攻大梁而秦出上黨矣, 兵至釐而六城拔矣; 至陽城, 秦拔鄴矣; 龐援揄兵而南, 則鄣盡矣. 臣故曰: 趙龜雖無遠見於燕, 且宜近見於秦. 秦以其“大吉” , 辟地有實, 救燕有有名. 趙以其“大吉” , 地削兵辱, 主不得意而死. 又非秦龜神而趙龜欺也. 初時者, 魏數年東鄕攻盡陶ㆍ衛, 數年西鄕以失其國, 此非豐隆ㆍ五行ㆍ太一ㆍ王相ㆍ攝提ㆍ六神ㆍ五括ㆍ天河ㆍ殷搶ㆍ歲星, 非數年在西也, 又非天缺ㆍ弧逆ㆍ刑星ㆍ熒惑ㆍ奎台, 非數年在東也. 故曰..
남면(南面) 제십팔(第十八) 1. 人主之過, 在己任在臣矣, 又必反與其所不任者備之, 此其說必與其所任者爲讐, 而主反制於其所不任者. 今所與備人者, 且曩之所備也. 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 無道得小人之信矣. 人主釋法而以臣備臣, 則相愛者比周而相譽, 相憎者朋黨而相非. 非譽交爭, 則主惑亂矣. 人臣者, 非名譽請謁無以進取, 非背法專制無以爲威, 非假於忠信無以不禁, 三者, 惽主壞法之資也. 人主使人臣雖有智能, 不得背法而專制; 雖有賢行, 不得踰功而先勞, 雖有忠信, 不得釋法而不禁: 此之謂明法. 2. 人主有誘於事者, 有壅於言者, 二者不可不察也. 人臣易言事者, 少索資, 以事誣主. 主誘而不察, 因而多之, 則是臣反以事制主也. 如是者謂之誘. 誘於事字, 困於患, 其進言少, 其退費多. 雖有功, 其進言不信, 不信者有罪. 事有功者必賞, 則群臣莫..
비내(備內) 제십칠(第十七) 1.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 信人, 則制於人. 人臣之於其君, 非有骨肉之親也, 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 故爲人臣者, 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 而人主慠處其上, 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爲人主而大信其子, 則姦臣得乘於子以成其私, 故李兌傅趙王而餓主父. 爲人主而大信其妻, 則姦臣得乘於妻以成其私, 故優施傅麗姬殺申生而立奚齊. 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 則其餘無可信者矣. 2. 且萬乘之主, 千乘之君, 后妃夫人適子爲太子者, 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 何以知其然, 夫妻者, 非有骨肉之恩也, 愛則親, 不愛則疏. 語曰: “其母好者其子抱.” 然則其爲之反也, 其母惡者其子釋. 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 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 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 則身死見疏賤, 而子疑不爲後, 此后妃, 夫人之所以冀共君之死者也. 唯母爲後而子爲主, 則令無..
삼수(三守) 제십육(第十六) 1. 人主有三守. 三守完, 則國安身榮; 三守不完, 則國危身殆. 何謂三守? 人臣有議當途之失, 用事之過, 擧臣之情, 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習能人, 使人臣之欲有言者, 不敢不下適近習能人之心, 而乃上以聞人主. 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 而忠直日疏. 愛人, 不獨利也, 待譽而後利之; 憎人, 不獨害也, 待非而後害之. 然則人主無威, 而重在左右矣. 惡自治之勞憚, 使群臣輻湊用事. 因傳柄移藉, 使殺生之機, 奪予之要在大臣, 如是者侵. 此謂三守不完. 三守不完, 則劫殺之徵也. 2. 凡劫有三: 有明劫, 有事劫, 有刑劫, 人臣有大臣之尊, 外操國要以資群臣, 使外內之事, 非已不得行. 雖有賢良, 逆者必有禍, 而順者必有福. 然則群臣直莫敢忠主憂國, 以爭社稷之利害. 人主雖賢, 不能獨計, 而人臣有不敢忠主, 則國爲亡國矣. 此謂國..
망징(亡徵) 제십오(第十五) 1. 凡人主之國小而家大, 權輕而臣重者, 可亡也. 簡法禁而務謀慮, 荒封內而恃交援者, 可亡也. 群臣爲學, 門子好辯, 商賈外積, 小民內困者, 可亡也. 好宮室臺榭陂池, 事車服器玩好, 罷露百姓, 煎靡貨財者, 可亡也. 用時日, 事鬼神, 信卜筮, 而好祭祀者, 可亡也. 聽以爵, 不以衆言參驗, 用一人爲門戶者, 可亡也. 官職可以重求, 爵祿可以貨得者, 可亡也. 緩心而無成, 柔茹而寡斷, 好惡無決, 而無所定立者, 可亡也, 饕貪而無饜, 近利而好得者, 可亡也. 喜淫刑而不周於法, 好辯說而不求其用, 濫於文麗而不顧其功者, 可亡也. 淺薄而易見, 漏泄而無藏, 不能周密, 而通群臣之語者, 可亡也. 很剛而不和, 愎諫而好勝, 不顧社稷而輕爲自信者, 可亡也. 恃交援而簡近鄰, 怙强大之救, 而侮所迫之國者, 可亡也. 羈旅僑士,..
간겁시신(姦劫弑臣) 제십사(第十四) 1. 凡姦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勢者也. 是以主有所善, 臣從而譽之; 主有所憎, 臣因而毁之. 凡人之大體, 取舍同者則相是也, 取舍異者則相非也. 今人臣之所譽者, 人主之所是也, 此之謂同取; 人臣之所毁者, 人主之所非也, 此之謂同舍. 夫取舍合而相與逆者, 未嘗聞也. 此人臣之所以取信幸之道也. 夫姦臣得乘信幸之勢, 以毁譽進退群臣者, 人主非有術數以御之也, 非參驗以審之也, 必將以曩之合已. 信今之言, 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 故主必蔽於上, 而臣必重於下矣, 此之謂擅主之臣. 2. 國有擅主之臣, 則群下不得盡其智力以陳其忠, 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 何以明之? 夫安利者就之, 危害者去之, 此人之情也. 今爲臣盡力以致功, 竭智以陳忠者, 其身困而家貧, 父子罹其害; 爲姦利以弊人主, 行財貨以事貴重之臣者, 身..
화씨(和氏) 제십삼(第十三) 1.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奉而獻之厲王. 厲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爲誑, 而刖其左足. 及厲王薨, 武王卽位. 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爲誑, 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 文王卽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 三日三夜, 泣盡而繼之以血. 王聞之, 使人問其故, 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 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 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貞士而名之以誑, 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 遂命曰: “和氏之璧.” 2. 夫珠玉, 人主之所急也. 和雖獻璞而未美, 未爲王之害也, 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 論寶若此其難也. 今人主之於法術也, 未必和璧之急也; 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 然則有道者之不僇也, 特帝王之璞未獻耳. 主用術, 則大臣不得擅斷, 近習不敢賣重;..
설란(說難) 제십이(第十二) 1. 凡說之難: 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 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 又非吾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 凡說之難: 在知所說之心, 可以吾說當之. 2. 所說出於爲名高者也, 而說之以厚利, 則見下節而遇卑賤, 必棄遠矣. 所說出於厚利者也, 而說之以名高, 則見無心而遠事情, 必不收矣. 所說陰爲厚利而顯爲名高者也, 而說之以名高, 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 說之以厚利, 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3. 夫事以密成, 語以泄敗. 未必其身泄之也, 而語及所匿之事, 如此者身危. 彼顯有所出事, 而乃以成他故, 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 又知其所以爲, 如此者身危. 規異事而當, 知者揣之外而得之, 事泄於外, 必以爲己也, 如此者身危. 周澤未渥也, 而語極知, 說行而有功, 則德忘; 說不行而有敗, 則見疑, 如此者身危. 貴人有過端, 而說者明..
고분(孤憤) 제십일(第十一) 1. 智術之士, 必遠見而明察, 不明察, 不能燭私; 能法之士, 必强毅而勁直, 不勁直, 不能矯姦. 人臣循令而從事, 案法而治官, 非謂重人也. 重人也者, 無令而擅爲, 法以利私, 耗國以便家, 力能得其君, 此所爲重人也. 智術之士明察, 聽用, 且燭重人之陰情; 能法之士, 勁直聽用, 且矯重人之姦行. 故智術能法之士用, 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 是智法之士與當塗之人, 不可兩存之讐也. 2. 當塗之人擅事要, 則外內爲之用矣. 是以諸侯不因, 則事不應, 故敵國爲之訟; 百官不因, 則業不進, 故群臣爲之用; 郎中不因, 則不得近主, 故左右爲之匿; 學士不因, 則養祿薄禮卑, 故學士爲之談也. 此四助者, 邪臣之所以自飾也. 重人不能忠主而進其讐, 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燭察其臣, 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 3. 凡當塗者之於人主也, 希不信愛..
십과(十過) 제십(第十) 1. 十過: 一曰ㆍ行小忠, 則大忠之賊也. 二曰ㆍ顧小利, 則大利之殘也. 三曰ㆍ行僻自用, 無禮諸侯, 則亡身之至也. 四曰ㆍ不務聽治而好五音, 則窮身之事也. 五曰ㆍ貪愎喜利, 則滅國殺身之本也. 六曰ㆍ 耽於女樂, 不顧國政, 則亡國之禍也. 七曰ㆍ離內遠遊而忽於諫士, 則危身之道也. 八曰ㆍ過而不聽於忠臣, 而獨行其意, 則滅高名爲人笑之始也. 九曰ㆍ內不量力, 外恃諸侯, 則削國之患也. 十曰ㆍ國小無禮, 不用諫臣, 則絶世之勢也. 2. 奚謂小忠? 昔者楚共王與晉厲公戰於鄢陵, 楚師敗, 而共王傷其目. 酣戰之時, 司馬子反渴而求飮, 竪穀陽操觴酒而進之. 子反曰: “嘻!, 退, 酒也.” 陽曰: “非酒也.” 子反受而飮之. 子反之爲人也, 嗜酒而甘之, 弗能絶於口, 而醉戰其罷. 共王欲復戰, 令人昭司馬子反, 司馬子反辭以必疾, 共王駕..
팔간(八姦) 제구(第九) 1. 凡人臣之所道成姦者有八術: 一曰在同牀. 何謂同牀? 曰: 貴夫人, 愛孺子, 便僻好色, 此人主之所惑也. 託於燕處之虞, 乘醉飽之時, 而求其所欲, 此必聽之術也. 爲人臣者內事之以金玉, 使惑其主, 此之謂同牀. 二曰在旁. 何謂在旁? 曰: 優笑侏儒, 左右近習, 此人主未命而唯唯, 未使而諾諾, 先意承旨, 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此皆俱進俱退, 皆應皆對, 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 爲人臣者內事之以金玉玩好, 外爲之行不法, 使之化其主, 此之謂在旁. 三曰父兄. 何謂父兄? 曰: 側室公子, 人主之所親愛也; 大臣廷吏, 人主之所與度計也. 此皆盡力畢議, 人主之所必聽也. 爲人臣者事公子側室以音聲子女, 收大臣廷吏以辭言, 處約言事, 事成則進爵益祿, 以勸其心, 使犯其主. 此之謂父兄. 四曰養殃. 何謂養殃? 曰: 人主樂美宮室臺池,..
양권(揚權) 제팔(第八) 1. 天有大命, 人有大命. 夫香美脆味, 厚酒肥肉, 甘口而病形; 曼理皓齒, 說情而損精. 故去甚去泰, 身乃無害. 權不欲見, 素無爲也.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聖人執要, 四方來效. 虛而待之, 彼自以之. 四海旣藏, 道陰見陽. 左右旣立, 開門而當. 勿變勿易, 與二俱行, 行之不已, 是謂履理也. 2. 夫物者有所宜, 材者有所施, 各處其宜, 故上下無爲. 使雞司夜, 令狸執鼠, 皆用其能, 上乃無事. 上有所長, 事乃不方. 矜而好能, 下之所欺: 辯惠好生, 下因其材. 上下易用, 國故不治. 3. 用一之道, 以名爲首, 名正物定, 名倚物徙. 故聖人執一以靜, 使名自命, 令事自定. 不見其采, 下故素正. 因而任之, 使自事之; 因而予之, 彼將自擧之; 正與處之, 使皆自定之. 上以名擧之, 不知其名, 復修其形. 形名參同, ..
이병(二柄) 제칠(第七) 1.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 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 刑德也. 何謂刑德? 曰: 殺戮之謂刑, 慶賞之謂德. 爲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 故人主自用其刑德, 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 故世之姦臣則不然: 所惡, 則能得之其主而罪之; 所愛, 則能得之其主而賞之; 今人主非使賞罰之威利出於已也, 聽其臣而行其賞罰, 則一國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 歸其臣而去其君矣. 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 爪牙也. 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狗用之, 則虎反服於狗矣. 人主者, 以刑德制臣者也, 今君人者釋其刑德而使臣用之, 則君反制於臣矣. 故田常上請爵祿而行之群臣, 下大斗斛而施於百姓, 此簡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 故簡公見弑. 子罕謂宋君曰: “夫慶賞賜予者, 民之所喜也, 君自行之; 殺戮刑罰者, 民之所惡也, 臣請當之.” 於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 故宋君見劫. ..
유도(有度) 제육(第六) 1. 國無常强, 無常弱. 奉法者强, 則國强, 奉法者弱, 則國弱. 荊莊王幷國二十六, 開地三千里; 莊王之氓社稷也, 而荊以亡, 齊桓公幷國三十, 啓地三千里; 桓公之氓社稷也, 而齊以亡. 燕襄王以河爲境, 以薊爲國. 襲涿方城, 殘齊平中山. 有燕者重, 無燕者輕, 襄王之氓社稷也, 而燕以亡. 魏安釐王攻趙救燕, 取地河東; 攻盡陶ㆍ魏之地; 加兵於齊, 私平陸之都; 攻韓拔管, 勝於淇下; 睢陽之事, 荊軍老而走; 蔡ㆍ召陵之事, 荊軍破; 兵四布於天下, 威行於冠帶之國; 安釐王死而魏以亡. 故有荊莊ㆍ齊桓, 則荊. 齊可以霸; 有燕襄ㆍ魏安釐, 則燕ㆍ魏可以强, 今皆亡國者, 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 其國亂弱矣, 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 則是負薪而救火也, 亂弱甚矣! 2. 故當今之時, 能去私曲ㆍ就公法者, 民安而國治; 能去..
주도(主道) 제오(第五) 1. 道者, 萬物之始, 是非之紀也.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 治紀以知善敗之端. 故虛靜以待, 令令名自命也, 令事自定也. 虛則知實之情, 靜則知動者正. 有言者自爲名, 有事者自爲形, 形名參同, 君乃無事焉, 歸之其情. 故曰: 君無見其所欲, 君見其所欲, 臣自將雕琢; 君無見其意, 君見其意, 臣將自表異. 故曰: 去好去惡, 臣乃見素; 去舊去智, 臣乃自備. 故有智而不以慮, 使萬物知其處; 有行而不以賢, 觀臣下之所因; 有勇而不以怒, 使群臣盡其武. 是故去智而有明, 去賢而有功, 去勇而有强. 群臣守職, 百官有常, 因能而使之, 是謂習常. 故曰: 寂乎其無位而處, 漻乎莫得其所. 明君無爲於上, 群臣竦懼乎下. 明君之道, 使智者盡其慮, 而君因以斷事, 故君不窮於智; 賢者敕其材, 君因而任之, 故君不窮於能; 有功則君有其賢..
애신(愛臣) 제사(第四) 1. 愛臣太親, 必危其身; 人臣太貴, 必易主位; 主妾無等, 必危嫡子; 兄弟不服, 必危社稷; 臣聞千乘之君無備, 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 以徙其民而傾其國; 萬乘之君無備, 必有千乘之家在其側, 以徙其威而傾其國. 是以姦臣蕃息, 主道衰亡. 是故諸侯之博大, 天子之害也; 群臣之太富, 君主之敗也. 將相之管主而隆國家, 此君人者所外也. 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 位之至尊也, 主威之重, 主勢之隆也. 此四美者, 不求諸外, 不請於人, 議之而得之矣. 故曰: 人主不能用其富, 則終於外也. 此君人者之所識也. 2. 昔者紂之亡, 周之卑, 皆從諸侯之博大也; 晉之分也, 齊之奪也, 皆以群臣之太富也. 夫燕ㆍ宋之所以弑其君者, 皆以類也. 故上比之殷周, 中比之燕ㆍ宋, 莫不從此術也. 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 盡之以法, 質之以備. 故不赦死, 不宥刑..
난언(難言) 제삼(第三) 1. 臣非非難言也, 所以難言者: 言順比滑澤, 洋洋纚纚然, 則見以爲華而不實; 敦厚恭祗, 鯁固愼完, 則見以爲拙而不倫; 多言繁稱, 連類比物, 則見以爲虛而無用; 摠微說約, 徑省而不飾, 則見以爲劌而不辯; 激急親近, 探知人情, 則見以爲僭而不讓; 閎大廣博, 妙遠不測, 則見以爲夸而無用; 家計小談, 以具數言, 則見以爲陋; 言而近世, 辭不悖逆, 則見以爲貪生而諛上; 言而遠俗, 詭躁人間, 則見以爲誕; 捷敏辯給, 繁於文釆, 則見以爲史; 殊釋文學, 以質性言, 則見以爲鄙; 時稱詩書, 道法往古, 則見以爲誦. 此臣非之所以難言而重患也. 2. 故度量雖正, 未必聽也; 義理雖全, 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 則小者以爲毁訾謗, 大者患禍災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 仲尼善說而匡圍之, 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 故此三大夫豈不..
초진견(初秦見) 제일(第一) 1. 臣聞 : “不知而言, 不智; 知而不言, 不忠.” 爲人臣不忠, 當死; 言而不當, 亦當死. 雖然, 臣願悉言所聞, 唯大王裁其罪. 2. 臣聞: 天下陰燕陽魏, 連荊固齊, 收韓而成從, 將西面以與秦强爲難. 臣竊笑之. 世有三亡, 而天下得之. 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 “以亂攻治者亡, 以邪攻正者亡, 以逆攻順者亡.” 今天下之府庫不盈, 囷倉空虛, 悉其士民, 張軍數十百萬, 其頓首戴羽爲將軍, 斷死於前不至千人, 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 斧鑕在後, 而卻走不能死也. 非其士民不能死也, 上不能故也. 言賞則不與, 言罰則不行, 賞罰不信, 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 有功無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懷衽之中, 生未嘗見寇耳. 聞戰, 頓足徒裼, 犯白刃, 蹈鑪炭, 斷死於前者皆是也. 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 而民爲之者, 是貴奮死也...
1. 맹목적 복고주의와 수주대토(守株待兎)의 공통점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獸衆, 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有聖人作, 搆木爲巢以避群害, 而民悅之, 使王天下, 號之曰: ‘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 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 民多疾病. 有聖人作, 鑽燧取火以化腥臊, 而民說之, 使王天下, 號之曰: ‘燧人氏.’ 中古之世, 天下大水, 而鯀ㆍ禹決瀆. 近古之世, 桀ㆍ紂暴亂, 而湯ㆍ武征伐. 今有搆木鑽燧於夏後氏之世者, 必爲鯀ㆍ禹笑矣; 有決瀆於殷ㆍ周之世者, 必爲湯ㆍ武笑矣. 然則今有美堯ㆍ舜ㆍ湯ㆍ武ㆍ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 必爲新聖笑矣.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 論世之事, 因爲之備.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 兎走觸株, 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 冀復得兎, 兎不可復得, 而身爲宋國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當世之民, 皆守株之類也. 해석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
9. 옷이 바뀐 주인을 보고 짖던 개양포지구(楊布之狗) 楊朱之弟楊布, 衣素衣而出. 天雨, 解素衣, 衣緇衣而反, 其狗不知而吠之. 楊布怒, 將擊之, 楊朱曰: “子毋擊也, 子亦猶是. 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黑而來, 子豈能毋怪哉?” 해석楊朱之弟楊布, 衣素衣而出. 양주의 아우인 양포【양포(楊布): 전국시대 사상가로, 위아설을 주장했던 양주(楊朱)의 동생이다.】가 흰 옷을 입고 나갔다. 天雨, 解素衣, 衣緇衣而反, 비가 오자 흰옷을 벗고 검은 옷을 입고 집으로 돌아오니, 其狗不知而吠之. 개는 주인을 알아보지 못하고 짖어댔다. 楊布怒, 將擊之, 楊朱曰: 양포가 화내며 장차 때리려 하니 양주가 말했다. “子毋擊也, 子亦猶是. “자네는 치지 말라. 자네 또한 이와 같으니. 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黑而來, 접때 너의 개가 흰 채로 ..
4. 다 꿰뚫는 창과 다 막는 방패모순(矛盾) 或問儒者曰: “方此時也, 堯安在?” 其人曰: “堯爲天子.” “然則, 仲尼之聖堯奈何. 聖人明察在上位, 將使天下無姦也. 今耕漁不爭, 陶器不窳, 舜又何德而化? 舜之救敗也, 則是堯有失也. 賢舜, 則去堯之明察; 聖堯, 則去舜之德化: 不可兩得也. 楚人有鬻楯與矛者, 譽之曰: ‘吾楯之堅,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楯, 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今堯ㆍ舜之不可兩譽, 矛楯之說也. 且舜救敗, 朞年已一過, 三年已三過. 舜有盡, 壽有盡, 天下過無已者; 以有盡逐無已, 所止者寡矣. 賞罰, 使天下必行之. 令曰: ‘中程者賞, 弗中程者誅. ’ 令朝至暮變, 暮至朝變, 十日而海內畢矣, 奚待朞年? 舜猶不以此說..
16. 늙은 말과 늙은 개미의 지혜로움노마지지(老馬之智) 管仲ㆍ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 春往冬反, 迷惑失道. 管仲曰: “老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馬而隨之, 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 隰朋曰: “蟻冬居山之陽, 夏居山之陰, 蟻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 遂得水.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 至其所不知, 不難師與老馬老蟻, 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 不亦過乎. 해석管仲ㆍ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 관중과 습붕이 환공을 따라 고죽을 정벌하니 春往冬反, 迷惑失道. 봄에 출진하여 겨울에 돌아오는데 헛갈려 길을 잃었다. 管仲曰: “老馬之智可用也.” 관중이 말했다. “늙은 말의 지혜가 쓸 만하다.” 乃放老馬而隨之, 遂得道. 곧 늙은 말을 풀어주고 따라가니 마침내 길을 찾았다. 行山中無水, 산속을 다니는데 물이 없자, 隰朋曰: “蟻冬居山之陽, 夏..
7. 남은 복숭아라도 주다니 & 남은 복숭아를 먹인 죄여도지죄(餘桃之罪)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 衛國之法, 竊駕君車者罪刖. 彌子瑕母病, 人聞有夜告彌子. 彌子矯駕君車以出. 君聞而賢之, 曰: “孝哉. 爲母之故, 忘其犯刖罪.” 異日, 與君遊於果園, 食桃而甘, 不盡, 以其半啖君. 君曰: “愛我哉. 忘其口味, 以啖寡人.” 及彌子色衰愛弛, 得罪於君, 君曰: “是固嘗矯駕吾車, 又嘗我以餘桃.” 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 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 愛憎之變也. 故有愛於主, 則智當而加親. 有憎於主, 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 故諫說談論之士, 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夫龍之爲蟲也, 柔可狎而騎也. 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 若人有嬰之者, 則必殺人. 人主亦有逆鱗, 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 則幾矣. 해석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 옛적에 미자하는 위나라 임금에게..
26. 延陵卓子乘蒼龍挑文之乘, 鉤飾在前, 錯錣在後, 馬欲進則鉤飾禁之, 欲退則錯錣貫之, 馬因旁出. 造父過而爲之泣涕, 曰: “古之治人亦然矣. 夫賞所以勸之而毁存焉, 罰所以禁之而譽加焉. 民中立而不知所由, 此亦聖人之所爲泣也.” 一曰: 延陵卓子乘蒼龍與翟文之乘, 前則有錯飾, 後則有利錣, 進則引之, 退則筴之. 馬前不得進, 後不得退, 遂避而逸, 因下抽刀而刎其脚. 造父見之, 終日不食, 因仰天而歡曰: “筴, 所以進之也, 錯飾在前; 引, 所以退之也, 利錣在後. 今人主以其淸潔也進之, 以其不適左右也退之, 以其公正也譽之, 以其不聽從也廢之. 民懼, 中立而不知所由, 此聖人之所爲泣也. 인용목차전문
25. 齊桓公微服以巡民家, 人有年老而自養者, 桓公問其故. 對曰: “臣有子三人, 家貧無以妻之, 傭未及反.” 桓公歸, 以告管仲. 管仲曰: “畜積有腐棄之財, 則人飢餓; 宮中有怨女, 則民無妻.” 桓公曰: “善.” 乃諭宮中有婦人而嫁之. 下令於民曰: “丈夫二十而室, 婦人十五而嫁.” 一曰: 桓公微服而行於民間, 有鹿門稷者, 行年七十而無妻. 桓公問管仲曰: “有民老而無妻者乎?” 管仲曰: “有鹿門稷者, 行年七十矣而無妻. 桓公曰: “何以令之有妻?” 管仲曰: “臣聞之: 上有積財, 則民臣必匱乏於下; 宮中有怨女, 則有老而無妻者.” 桓公曰: “善.” 令於宮中, 女子未嘗御, 出嫁之. 乃令男子年二十而室, 女年十五而嫁. 則內無怨女, 外無曠夫. 인용목차전문
5. 凡畸功之循約者難知, 過刑之於言者難見也, 是以刑賞惑乎貳. 所謂循約難知者, 姦功也; 臣過之難見者, 失根也. 循理不見虛功, 度情詭乎姦根, 則二者安得無 兩失也? 是以虛士立名於內, 而談者爲略於外, 故愚·怯·勇·慧相連而以虛道屬俗而容乎世. 故其法不用, 而刑罰不加乎僇人. 如此, 則刑賞安得不容其二? 實故有所至, 而理失其量, 量之失, 非法使然也, 法定而任慧也. 釋法而任慧者, 則受事者安得其務? 務不與事相得, 則法安得無失, 而刑安得無煩? 是以賞罰擾亂, 邦道差誤, 刑賞之不分白也.
4. 夫治法之至明者, 任數不任人. 是以有術之國, 不用譽則毋過, 境內必治, 任數也. 亡國使兵公行乎其地, 而弗能圉禁者, 任人而無數也. 自攻者人也, 攻人者數也. 故有術之國, 去言而任法.
3. 是故夫至治之國, 善以止姦爲務. 是何也? 其法通乎人情, 關乎治理也. 然則去微姦之法奈何? 其務令之相規其情者也. 則使相闚奈何? 曰: 蓋里相坐而已. 禁尙有連於己者, 理不得不相闚, 惟恐不得免. 有姦心者不令得忘, 闚者多也. 如此, 則愼己而闚彼, 發姦之密. 告過者免罪受賞, 失姦者必誅連刑. 如此, 則姦類發矣. 姦不容細, 私告任坐使然也.
2. 故治亂之理, 宜務分刑賞爲急, 治國者莫不有法, 然而有存有亡; 亡者, 其制刑賞不分也. 治國者, 其刑賞莫不有分; 有持異以爲分, 不可謂分; 至於察君之分, 獨分也. 是以其民重法而畏禁願毋抵罪而不敢胥賞. 故曰: 不待刑賞而民從事矣.
1. 夫凡國博君尊者, 未嘗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於天下者也. 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祿, 則法必嚴以重之. 夫國治則民安, 事亂則邦危. 法重者得人情, 禁輕者失事實. 且夫死力者, 民之所有者也, 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 而好惡者, 上之所制也, 民者好利祿而惡刑罰. 上掌好惡以御民力, 事實不宜失矣; 然而禁輕事失者, 刑賞失也. 其治民不秉法爲善也, 如是, 則是無法也.
3. 能越力於地者富, 能起力於敵者强, 强不塞者王. 故王道在所聞, 在所塞, 塞其姦者必王. 故王術不恃外之不亂也, 恃其不可亂也. 恃外不亂而治立者削, 恃其不可亂而行法者興. 故賢君之治國也, 適於不亂之術. 貴爵, 則上重, 故賞功爵任而邪無所關. 好力者其爵貴; 爵貴, 則上尊; 上尊, 則必王. 國不事力而恃私學者其爵賤; 爵賤, 則上卑; 上卑者必削. 故立國用民之道也, 能閉外塞私而上自恃者, 王可致也.
2. 夫民之性, 惡勞而樂佚. 佚則荒, 荒則不治, 不治則亂, 而賞刑不行於天下者必塞. 故欲擧大功而難致而力者, 大功不可幾而擧也; 欲治其法而難變其故者, 民亂不可幾而治也. 故治民無常, 唯治爲法. 法與時轉則治, 治與世宜則有功. 故民樸而禁之以名則治, 世知維之以刑則從. 時移而治不易者亂, 能治衆而禁不變者削. 故聖人之治民治, 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
1. 聖人之治民, 度於本, 不從其欲, 期於利民而已. 故其與之刑, 非所以惡民, 愛之本也. 刑勝而民靜, 賞繁而姦生. 故治民者, 刑勝, 治之首也; 賞繁, 亂之本也. 夫民之性, 喜其亂而不親其法. 故明主之治國也, 明賞, 則民勸功; 嚴刑, 則民親法. 勸功, 則公事不犯; 親法, 則姦無所萌. 故治民者, 禁姦於未萌; 而用兵者, 服戰於民心. 禁先其本者治, 兵戰其心者勝. 聖人之治民也, 先治者强, 先戰者勝. 夫國事務先而專一民心, 擧公而私不從, 賞告而姦不生, 明法而治不煩. 能用四者强, 不能用四者弱. 夫國之所以强者, 政也; 主之所以尊者, 權也. 故明君有權有政, 亂君亦有權有政, 積而不同, 其所以立異也. 故明君操權而上重, 一政而國治. 故法者, 王之本也; 刑者, 愛之自也.
4. 重刑少賞, 上愛民, 民死賞; 多賞輕刑, 上不愛民, 民不死賞. 利出一空者, 其國無敵; 利出二空者, 其兵半用; 利出十空者, 民不守. 重刑明民, 大制使人, 則上利. 行刑, 重其輕者, 輕者不至, 重者不來, 此謂以刑去刑. 罪重而刑輕, 刑輕則事生, 此謂以刑致刑, 其國必削.
3. 其能, 勝其害, 輕其任, 而道壞餘力於心, 莫負乘宮之責於君. 內無伏怨, 使明者不相干, 故莫訟; 使士不兼官, 故技長; 使人不同功, 故莫爭. 言此謂易攻.
2. 以刑治, 以賞戰, 厚祿以周術. 國無姦民, 則都無姦巿. 生多末衆, 農弛姦勝, 則國必削. 民有餘食, 使以粟出, 爵必以其力, 則震不怠. 三寸之管毋當, 不可滿也. 授官爵出利祿不以功, 是無當也. 國以功授官與爵, 此謂以成智謀, 以威勇戰, 其國無敵. 國以功授官與爵, 則治者省, 言有塞, 此謂以治去治, 以言去言, 以功與爵者也. 故國多力, 而天下莫之能侵也. 兵出必取, 取必能有之; 案兵不攻必富. 朝廷之事, 小者不毁, 效功官爵, 廷雖有辟言, 不得以相干也, 是謂以數治. 以力攻者, 出一取十; 以言攻者, 出十喪百. 國好力, 此謂以難攻; 國好言, 此謂以易攻.
1. 飭令, 則法不遷; 法平, 則吏無姦. 法已定矣, 不以善言害法/任功, 則民少言; 任善則民多言. 行法曲斷, 以五里斷者王, 以九里斷者强, 宿治者削.
2. 且法術之士, 與當途之臣, 不相容也. 何以明之? 主有術士, 則大臣不得制斷, 近習不敢賣重; 大臣·左右權勢息, 則人主之道明矣. 今則不然, 其當途之臣, 得勢擅事以環其私, 左右近習, 朋黨比周以制疏遠, 則法術之士奚時得進用, 人主奚時得論裁? 故有術不必用, 而勢不兩立, 法術之士焉得無危? 故君人者非能退大臣之議, 而背左右之訟, 獨合乎道言也, 則法術之士, 安能蒙死亡之危而進說乎? 此世之所以不治也. 明主者, 推功而爵祿, 稱能而官事, 所擧者必有賢, 所用者必有能, 賢能之士進, 則私門之請止矣. 夫有功者受重祿, 有能者處大官, 則私劍之士, 安得無離於私勇而疾距敵, 遊宦之士焉得無撓於私門而務於淸潔矣? 此所以聚賢能之士, 而散私門之屬也. 今近習者不必智, 人主之於人也, 或有所知而聽之, 入因與近習論其言, 聽近習而不計其智, 是與愚論智也. 其當途..
1. 人主之所以身危國亡者, 大臣太貴, 左右太威也. 所謂貴者, 無法而擅行, 操國柄而便私者也. 所謂威者, 擅權勢而輕重者也. 此二者, 不可不察也. 夫馬之所以能任重引車致遠道者, 以筋力也. 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 以其威勢也. 威勢者, 人主之筋力也. 今大臣得威, 左右擅勢, 是人主失力; 人主失力而能有國者, 千無一人. 虎豹之所以能勝人執百獸者, 以其爪牙也, 當使虎豹失其爪牙, 則人必制之矣. 今勢重者, 人主之爪牙也, 君人而失其爪牙, 虎豹之類也. 君失其爪牙於子罕, 簡公失其爪牙於田常, 而不蚤奪之, 故身死國亡. 今無術之主皆明知宋·簡之過也, 而不悟其失, 不察其事類者也.
6. 故世人多不言國法而言從橫. 諸侯言從者曰: “從成必霸” ; 而言橫者曰: “橫成必王.” 山東之言從橫, 未嘗一日而止也, 然而功名不成, 霸王不立者, 虛言非所以成治也. 王者獨行謂之王, 是以三王不務離合而止, 五霸不待從橫察, 治內以裁外而已矣. 인용 목차 전문
2.記曰: “舜見瞽瞍, 其容造焉. 孔子曰: ‘當是時也, 危哉, 天下岌岌!有道者, 父固不得而子, 君固不得而臣也.’” 臣曰: 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順之道也. 然則有道者, 進不得爲臣主, 退不得爲父子耶? 父之所以欲有賢子者, 家貧則富之, 父苦則樂之; 君之所以欲有賢臣者, 國亂則治之, 主卑則尊之. 今有賢子而不爲父, 則父之處家也苦; 有賢臣而不爲君, 則君之處位也危. 然則父有賢子, 君有賢臣, 適足以爲害耳, 豈得利焉哉? 所謂忠臣, 不危其君; 孝子, 不非其親. 今舜以賢取君之國, 而湯ㆍ武以義放弑其君, 此皆以賢而危主者也, 而天下賢之. 인용목차전문
1. 天下皆以孝悌忠順之道爲是也, 而莫知察孝悌忠順之道而審行之, 是以天下亂. 皆以堯舜之道爲是而法之, 是以有弑君, 有曲父. 堯·舜·湯·武或反君臣之義, 亂後世之敎者也. 堯爲人君而君其臣, 舜爲人臣而臣其君, 湯·武爲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 而天下譽之, 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 夫所謂明君者, 能畜其臣者也; 所謂賢臣者, 能明法辟·治官職以戴其君者也. 今堯自以爲明而不能以畜舜, 舜自以爲賢而不能以戴堯, 湯·武自以爲義而弑其君長, 此明君且常與, 而賢臣且常取也. 故至今爲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 爲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國者矣. 父而讓子, 君而讓臣, 此非所以定位一敎之道也. 臣之所聞曰: “臣事君, 子事父, 妻事夫. 三者順, 則天下治; 三者逆, 則天下亂. 此天下之常道也.” 明王賢臣而弗易也, 則人主雖不肖, 臣不敢侵也. 今夫上賢任智無常, 逆道也, 而天下常以爲..
11. 今不知治者必曰: “得民之心.” 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爲治, 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 將聽民而已矣. 民智之不可用, 猶嬰兒之心也. 夫嬰兒不剔首則腹痛, 不부*痤則寖益. 剔首·부*座必一人抱之, 慈母治之, 然猶啼呼不止, 嬰兒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 今上急耕田墾草以厚民産也, 而以上爲酷; 修刑重罰以爲禁邪也, 而以上爲嚴; 徵賦錢粟以實倉庫, 且以救饑饉·備軍旅也, 而以上爲貪; 境內必知介而無私解, 幷力疾鬪, 所以禽虜也, 而以上爲暴. 此四者, 所以治安也, 而民不知悅也. 夫求聖通之士者, 爲民知之不足師用. 昔禹決江濬河, 而民聚瓦石; 子産開畝樹桑, 鄭人謗訾. 禹利天下, 子産存鄭, 皆以受謗, 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 故擧士而求賢智, 爲政而期適民, 皆亂之端, 未可與爲治也.
10. 今巫祝之祝人曰: “使若千秋萬歲.” 千秋萬歲之聲聒耳, 而一日之壽無徵於人, 此人所以簡巫祝也. 今世儒者之說人主, 不言今之所以爲治, 而語已治之功; 不審官法之事, 不察姦邪之情, 而皆道上古之傳譽·先王之成功. 儒者飾辭曰: “聽吾言, 則可以霸王.” 此說者之巫祝, 有度之主不受也. 故明主擧實事, 去無用, 不道仁義故, 不聽學者之言.
9. 今或謂人曰: “使子必智而壽” , 則世必以爲狂. 夫智, 性也; 壽, 命也. 性命者, 非所學於人也, 而以人之所不能爲說人, 此世之所以謂之爲狂也. 謂之不能, 然則是諭也, 夫諭性也. 以仁義敎人, 是以智與壽說人也, 有度之主弗受也. 故善毛嗇·西施之美, 無益吾面; 用脂澤粉黛, 則倍其初. 言先王之仁義, 無益於治; 明吾法度, 必吾賞罰者, 亦國之脂澤粉黛也. 故明主急其助而緩其頌, 故不道仁義.
8. 夫聖人之治國, 不恃人之爲吾善也, 而用其不得爲非也. 恃人之爲吾善也, 境內不什數, 用人不得爲非, 一國可使齊. 爲治者用衆而舍寡, 故不務德而務法. 夫必恃自直之箭, 百世無矢; 恃自圜之木, 千世無輪矣. 自直之箭, 自圜之木, 百世無有一, 然而世皆乘車射禽者何也? 隱栝之道用也. 雖有不恃隱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 良工弗貴也. 何則? 乘者非一人, 射者非一發也. 不恃賞罰而恃自善之民, 明主弗貴也. 何則? 國法不可失, 而所治非一人也. 故有術之君, 不隨適然之善, 而行必然之道.
7. 故敵國之君王雖說吾義, 吾弗入貢而臣; 關內之侯, 雖非吾行, 吾必使執禽而朝. 是故力多, 則人朝; 力寡, 則朝於人. 故明君務力. 夫嚴家無悍虜, 而慈母有敗子. 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 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
6. 磐石千里, 不可謂富; 象人百萬, 不可謂强. 石非不大, 數非不衆也, 而不可謂富强者, 磐不生粟, 象人不可使忠距敵也. 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 是地不墾. 與磐石一貫也. 儒俠毋軍勞, 顯而榮者, 則民不使, 與象人同事也. 夫禍知磐石象人, 而不知禍商官儒俠, 爲不墾之地·不使之民, 不知事類者也. '
5. 澹臺子羽, 君子之容也, 仲尼幾而取之, 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 宰予之辭, 雅而文也, 仲尼幾而取之, 與處而智不充其辯. 故孔子曰: “以容取人乎, 失之子羽; 以言取人乎, 失之宰予.” 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之聲, 今之新辯濫乎宰予, 而世主之聽眩乎仲尼, 爲悅其言, 因任其身, 則焉得無失乎? 是以魏任孟卯之辯, 而有華下之患; 趙任馬服之辯, 而有長平之禍. 此二者, 任辯之失也. 夫視鍛錫而察靑黃, 區冶不能以必劍; 水擊鵠雁, 陸斷駒馬, 則臧獲不疑鈍利. 發齒吻形容, 伯樂不能以必馬; 授車就駕, 而觀其末塗, 則臧獲不疑駑良. 觀容服, 聽辭言, 仲尼不能以必士; 試之官職, 課其功伐, 則庸人不疑於愚智. 故明主之吏, 宰相必起於州部, 猛將必發於卒伍. 夫有功者必賞, 則爵祿厚而愈勸; 遷官襲級, 則官職大而愈治. 夫爵祿大而官職治, 王之道也.
4. 今有人於此, 義不入危城, 不處軍旅,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 世主必從而禮之, 貴其智而高其行, 以爲輕物重生之士也. 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 設爵祿, 所以易民死命也. 今上尊貴輕物重生之士, 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 不可得也. 藏書策, 習談論, 聚徒役, 服文學而議說, 世主必從而禮之, 曰: “敬賢士, 先王之道也.” 夫吏之所稅, 耕者也; 而上之所養, 學士也. 耕者則重稅, 學士則多賞, 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談, 不可得也. 立節參民, 執操不侵, 怨言過於耳, 必隨之以劍, 世主必從而禮之, 以爲自好之士. 夫斬首之勞不賞, 而家鬪之勇尊顯, 而索民之疾戰距敵而無私鬪, 不可得也. 國平, 則養儒俠, 難至, 則用介士. 所養者非所用, 所用者非所養, 此所以亂也. 且夫人主於聽學也, 若是其言, 宜布之官而用其身; 若非其言, 宜去其身而息其端. 今以爲是也,..
3. 今世之學士語治者, 多曰: “與貧窮地以實無資.” 今夫與人相若也, 無豊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 非力則儉也. 與人相若也, 無饑饉·疾疚·禍罪之殃獨以貧窮者, 非侈則惰也. 侈而惰者貧, 而力而儉者富. 今上徵歛於富人以布施於貧家, 是奪力儉而與侈惰也, 而欲索民之疾作而節用, 不可得也.
2. 墨者之葬也, 冬日冬服, 夏日夏服, 桐棺三寸, 服喪三月, 世主以爲儉而禮之. 儒者破家而葬, 服喪三年, 大毁扶杖, 世主以爲孝而禮之, 夫是墨子之儉, 將非孔子之侈也; 是孔子之孝, 將非墨子之戾也. 今孝·戾·侈·儉俱在儒·墨, 而上兼禮之. 漆雕之議, 不色撓, 不目逃, 行曲則違於臧獲, 行直則怒於諸侯, 世主以爲廉而禮之. 宋榮子之議, 設不鬪爭, 取不隨讐, 不羞囹圄, 見侮不辱, 世主以爲寬而禮之. 夫是漆雕之廉, 將非宋榮之恕也; 是宋榮之寬, 將非漆雕之暴也. 今寬·廉·恕·暴俱在二子, 人主兼而禮之. 自愚誣之學·雜反之辭爭, 而人主俱聽之, 故海內之士, 言無定術, 行無常議. 夫冰炭不同器而久, 寒暑不兼時而至, 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 今兼聽雜學繆行同異之辭, 安得無亂乎? 聽行如此, 其於治人又必然矣.
1. 世之顯學, 儒·墨也. 儒之所至, 孔丘也. 墨之所至, 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 有子張之儒, 有子思之儒, 有顔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 有漆雕氏之儒, 有仲良氏之儒, 有孫氏之儒, 有樂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 有相里氏之墨, 有相夫氏之墨, 有鄧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後, 儒分爲八, 墨離爲三, 取舍相反不同, 而皆自謂眞孔, 墨, 孔·墨不可復生, 將誰使定後世之學乎? 孔子·墨子俱道堯·舜, 而取舍不同, 皆自謂眞堯·舜, 堯·舜不復生, 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 殷·周七百餘歲, 虞·夏二千餘歲, 而不能定儒·墨之眞; 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 意者其不可必乎? 無參驗而必不者, 愚也; 弗能必而據之者, 誣也. 故明據先王, 必定堯·舜者, 非愚則誣也. 愚誣之學, 雜反之行, 明主弗受也.
17. 是故亂國之俗: 其學者, 則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 盛容服而飾辯說, 以疑當世之法, 而貳人主之心. 其言古者, 爲設詐稱, 借於外力, 以成其私, 而遺社稷之利. 其帶劍者, 聚徒屬, 立節操, 以顯其名, 而犯五官之禁. 其患御者, 積於私門, 盡貨賂, 而用重人之謁, 退汗馬之勞. 其商工之民, 修治苦窳之器, 聚弗靡之財, 蓄積待時, 而侔農夫之利. 此五者, 邦之蠹也. 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 不養耿介之士, 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 削滅之朝, 亦勿怪矣.
16. 夫明王治國之政, 使其商工遊食之民少而名卑, 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 今世近習之請行, 則官爵可買, 官爵可買, 則商工不卑也矣. 姦財貨賈得用於巿, 則商人不少矣. 聚歛倍農而致尊過耕戰之士, 則耿介之士寡而商賈之民多矣.
15. 民之政計, 皆就安利如辟危窮. 今爲之攻戰, 進則死於敵, 退則死於誅, 則危矣. 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 家困而上弗論, 則窮矣. 窮危之所在也, 民安得勿避? 故事私門而完解舍, 解舍完則遠戰, 遠戰則安. 行貨賂而襲當塗者則求得, 求得則私安, 私安則利之所在, 安得勿就? 是以公民少而私人衆矣.
14. 鄙諺曰: “長袖善舞, 多錢善賈.” 此言多資之易爲工也. 故治强易爲謀, 弱亂難爲計. 故用於秦者十變而謀希失; 用於燕者一變而計希得, 非用於秦者必智, 用於燕者必愚也, 蓋治亂之資異也. 故周去秦爲從, 期年而擧; 衛離魏爲衡, 半歲而亡. 是周滅於從, 衛亡於衡也. 使周·衛緩其從衡之計, 而嚴其境內之治, 明其法禁, 必其賞罰, 盡其地力以多其積, 致其民死以堅其城守, 天下得其地, 則其利少, 攻其國, 則其傷大, 萬乘之國, 莫敢自頓於堅城之下, 而使强敵裁其弊也, 此必不亡之術也. 舍必不亡之術而道必滅之事, 治國者之過也. 智困於內而政亂於外, 則亡不可振也.
13. 今則不然, 士民縱恣於內, 言談者爲勢於外, 外內稱惡, 以待强敵, 不亦殆乎? 故群臣之言外事者, 非有分於從衡之黨, 則有讐讎之忠, 而借力於國也. 從者, 合衆弱以攻一强也; 而衡者, 事一强以攻衆弱也; 皆非所以持國也. 今人臣之言衡者, 皆曰: “不事大, 則遇敵受禍矣.” 事大未必有實, 則擧圖而委, 效璽而請兵矣. 獻圖則地削, 效璽則名卑, 地削則國削. 名卑則政亂矣. 事大爲衡, 未見其利也, 而亡地亂政矣. 人臣之言從者, 皆曰: “不救小而伐大, 則失天下, 失天下則國危, 國危而主卑.” 救小未必有實, 則起兵而敵大矣. 救小未必能存, 而交大未必不有疏, 有疏則爲强國制矣. 出兵則軍敗, 退守則城拔. 救小爲從, 未見其利, 而亡地敗軍矣. 是故事强, 則以外權士官於內; 救小, 則以內重求利於外. 國利未立, 封土厚祿至矣; 主上雖卑, 人臣尊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