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劉安 (869)
건빵이랑 놀자
56. 하찮은 행동을 보면 큰 실체를 논할 수 있다 견소행즉논대체(見小行則論大體) 趙宣孟活饑人於委桑之下, 而天下稱仁焉, 荊佽非犯河中之難, 不失其守, 而天下稱勇焉, 是故見小行, 則可以論大體矣. 田子方見路馬於道, 喟然有志焉, 以問其御曰: “此何馬也?” 其御曰: “此故公家畜也, 老罷而不爲用, 出而鬻之.” 田子方曰: “少而貪其力, 老而棄其身, 仁者不爲也.” 束帛以贖之. 罷武聞之, 知所歸心矣. 齊莊公出獵, 有一蟲, 擧足將搏其輪. 問其御曰: “此何蟲也?” 對曰: “此所爲螳螂者也, 其爲蟲也, 知進而不知却, 不量力, 而輕敵.” 莊公曰: “此爲人而必爲天下勇武矣.” 廻車而避之. 勇武聞之, 知所盡死矣. 해석 趙宣孟活饑人於委桑之下, 而天下稱仁焉, 시호(諡號)가 선맹(宣孟)인 진(晉)의 대부 조돈(趙盾)은 마른 뽕나무 아래에서..
50. 삶과 죽음마저 초월한 이들 昔孫叔敖三得令尹無喜志, 三去令尹無憂色. 延陵季子, 吳人願一以爲王, 而不肯. 許由讓天下而弗受, 晏子與崔杼盟, 臨死地, 不變其儀. 此皆有所遠通也, 精神通於死生, 則物孰能惑之? 荊有佽非, 得寶劒於干隊. 還反度江, 至於中流, 陽侯之波, 兩蛟俠繞其船. 佽非謂枻船者曰: “嘗有如此而得活者乎?” 對曰: “未嘗見也.” 於是佽非瞑目, 勃然攘譬拔劍曰: “武士可以仁義之禮說也, 不可劫而奪也. 此江中之腐肉朽骨, 棄劒而已, 余有奚愛焉?” 赴江刺蛟, 遂斷其頭, 船中人盡活, 風波畢除, 荊爵爲執圭. 孔子聞之曰: “夫善哉! 腐肉朽骨棄劒者, 佽非之謂乎?” 故老子曰: “夫唯無以生爲者, 是賢於貴生焉.” 해석 昔孫叔敖三得令尹無喜志, 三去令尹無憂色. 옛적에 손숙오(孫叔敖)는 세 번 영윤(令尹)을 누렸지만 기뻐하는..
49. 꿈속에서 추가(秋駕)란 기술을 전수 받은 윤수(尹需, 尹儒) 尹需學御, 三年而無得焉, 私自苦痛, 常寢想之, 中夜夢受秋駕於師. 明日往朝, 師望之謂之曰: “吾非愛道於子也, 恐子不可予也, 今日敎子以秋駕.” 尹需反走, 北面再拜曰: “臣有天幸, 今夕固夢受之.” 故老子曰: “致虛極, 守靜篤,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也.” 해석 尹需學御, 三年而無得焉, 私自苦痛, 常寢想之, 中夜夢受秋駕於師. 윤수(尹需)가 말 모는 것을 배웠지만 3년이 되도록 터득하지 못해 혼자 스스로 괴로워하며 항상 자면서 그것만을 생각했다가 한밤 중에 꿈속에서 추가(秋駕)란 기술을 스승에게 전수받았다. 明日往朝, 師望之謂之曰: 다음날에 문안하러 가니 스승이 그를 보고서 말씀하셨다. “吾非愛道於子也, 恐子不可予也, 今日敎子以秋駕.” “나는 수레..
41. 신념에 따라 산 이들 王子比干, 非不知箕子被髮佯狂以免其身也, 然而樂直行盡忠, 以死節, 故不爲也. 伯夷ㆍ叔齊, 非不能受綠任官, 以致其功也, 然而樂離世伉行, 以絶衆, 故不務也. 許由ㆍ善卷, 非不能撫天下, 寧海內, 以德民也, 然而羞以物滑和, 故弗受也. 豫讓ㆍ要離, 非不知樂家室, 安妻子, 以偸生也, 然而樂推誠必行, 以死主, 故不留也. 今從箕子視比干, 則愚矣; 從比干視箕子, 則卑矣; 從管ㆍ晏視伯夷, 則戇矣; 從伯夷視管ㆍ晏, 則貪矣. 趍舍相非, 嗜欲相反, 而各樂其務, 將誰使正子? 해석 王子比干, 非不知箕子被髮佯狂以免其身也, 然而樂直行盡忠, 以死節, 故不爲也. 왕자 비간(比干)은 기자(箕子)가 머릴 풀어헤치고 거짓 미친 척하며 그 몸을 피한 걸 모른 건 아니지만 즐겁게 곧이곧대로 행동해[直行] 충성을 다하여 ..
28. 큰 규모의 사람 故知宇宙之大, 則不可劫以死生; 知養生之和, 則不可縣以天下; 知未生之樂, 則不可畏以死. 知許由之貴於舜, 則不貪物. 牆之立, 不若其偃也, 又況不爲牆乎? 氷之凝, 不若其釋也, 又況不爲氷乎? 自無蹠有, 自有蹠無, 終始無端, 莫知其所萌. 非通于外內, 孰能無好憎? 無外之外至大也, 無內之內至貴也, 能知大貴, 何往而不遂? 衰世湊學, 不知原心反本, 直雕琢其性, 嬌拂其情, 以與世交. 해석 故知宇宙之大, 則不可劫以死生; 知養生之和, 則不可縣以天下; 知未生之樂, 則不可畏以死. 그러므로 우주의 거대함을 안다면 죽고 사는 것으로 겁박할 수 없고 삶을 기르는 조화를 안다면 천하로 얽맬 수 없으며 태어나지 않았을 때의 즐거움을 안다면 죽음으로 두렵게 할 수 없다. 知許由之貴於舜, 則不貪物. 허유(許由)가 순임..
24. 욕심에서 벗어난 사람들[無累之人] 天下至大矣, 而以與佗人; 身至親矣, 而棄之淵. 外此其餘, 無足利矣. 此之謂無累之人, 無累之人, 不以天下爲貴矣. 上觀至人之論, 深原道德之意, 以下考世俗之行, 乃足羞也. 故通許由之意, 金縢豹韜廢矣; 延陵季子, 不受吳國, 而訟間田者慙矣; 子罕不利寶玉, 而爭券契者媿矣; 務光不汚於世, 而貪利偸生者悶矣. 故不觀大義者, 不知生之不足貪也; 不聞大言者, 不知天下之不足利也. 해석 天下至大矣, 而以與佗人; 身至親矣, 而棄之淵. 外此其餘, 無足利矣. 천하는 매우 큰 것이지만 요임금은 다른 사람인 허유(許由)에게 주었고 몸은 매우 가까운 것이지만 무광(務光)은 연못에 던졌는데 이것 밖의 나머지는 이로울 게 없었기 때문이다. 此之謂無累之人, 無累之人, 不以天下爲貴矣. 이것을 ‘욕심에서 벗..
25. 태평성세에 마음이 평온한 백성들의 모습 今盆水在庭, 淸之終日, 未能見眉睫, 濁之不過一撓, 而不能察方員. 人神易濁而難淸, 猶盆水之類也, 況一世而撓滑之, 曷得須臾平乎? 古者至德之世, 賈便其肆, 農樂其業, 大夫安其職, 而處士修其道. 當此之時, 風雨不毁折, 草木不失, 九鼎重味, 珠玉潤澤, 洛出丹書, 河出綠圖. 故許由ㆍ方回ㆍ善卷ㆍ披衣, 得達其道, 何則? 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 是以人得自樂其間. 四子之才, 非能盡善蓋今之世也, 然莫能與之同光者, 遇唐虞之時. 해석 今盆水在庭, 淸之終日, 未能見眉睫, 濁之不過一撓, 而不能察方員. 이제 한 동이의 물이 정원에 있고 종일토록 맑더라도 눈앞[眉睫]을 볼 수 없지만 한 번 흔드는데 불과하더라도 흐려지면 네모난 것이나 둥근 것을 살필 수 없다. 人神易濁而難淸, 猶盆水之類也,..
22. 진인(眞人)이란? 聖人有所于達, 達則嗜欲之心外矣. 孔ㆍ墨之弟子, 皆以仁義之術, 敎導於世, 然而不免於儡身, 猶不能行也, 又況所敎乎? 是何則? 其道外也. 夫以末求返于本, 許由不能行也, 又況齊民乎? 誠達于性命之情, 而仁義固附矣, 趨捨何足以滑心? 若夫神無所掩, 心無所載, 通洞條達, 恬漠無事. 無所凝滯, 虛寂以待, 勢利不能誘也. 辯者不能說也, 聲色不能淫也, 美者不能濫也, 知者不能動也, 勇者不能恐也, 此眞人之道也. 若然者, 陶冶萬物, 與造化者爲人, 天地之間, 宇宙之內, 莫能夭遏. 해석 聖人有所于達, 達則嗜欲之心外矣. 성인은 통달하는 것에 있으니 통달하면 도를 넘어선 욕심의 마음이 하찮아진다. 孔ㆍ墨之弟子, 皆以仁義之術, 敎導於世, 然而不免於儡身, 猶不能行也, 又況所敎乎? 공자와 묵적의 제자들은 모두 인의(仁..
24. 남을 따라하거나 작위하지 말고 마음으로 하라 故聽善言便計, 雖愚者知說之; 稱至德高行, 雖不肖者知慕之. 說之者衆, 而用之者鮮; 慕之者多, 而行之者寡, 所以然者何也? 不能反諸性也. 夫內不開於中, 而强學問者, 不入於耳, 而不著於心, 此何以異於聾者之歌也? 效人爲之, 而無以自樂也, 聲出於口, 則越而散矣. 夫心者, 五藏之主也, 所以制使四支, 流行血氣, 馳騁于是非之境, 而出入于百事之門戶者也. 是故不得於心, 而有經天下之氣, 是猶無耳而欲調鐘鼓, 無目而欲喜文章也, 亦必不勝其任矣. 故天下神器, 不可爲也, 爲者敗之, 執者失之. 夫許由小天下, 而不以己易堯者, 志遺於天下也, 所以然者何也? 因天下而爲天下也. 天下之要, 不在於彼, 而在於我; 不在於人, 而在於身, 身得則萬物備矣. 徹於心術之論, 則嗜欲好憎外矣. 是故無所喜, 而無..
회남자(淮南子) 목차 전한(前漢) 회남왕(淮南王) 유안(劉安) 1. 원도훈(原道訓) : 우주 만물의 근원에 대한 가르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2. 숙진훈(俶眞訓) : 도의 참모습에 대한 가르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3. 천문훈(天文訓) : 우주의 이치에 대한 가르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4. 지형훈(墬形訓) : 지리의 형태에 대한 가르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 5. 시칙훈(時則訓) : 계절의 변화와 인간..
21. 요약(要略) 1 夫作爲書論者 所以紀綱道德 經緯人事 上考之天 下揆之地 中通諸理 雖未能抽引玄妙之中 才繁然足以觀終始矣 總要擧凡 而語不剖判純樸 靡散太宗 懼爲人之惽惽然 弗能知也 故多爲之辭 博爲之說 又恐人之離本就末也 故言道而不言事 則無以與世浮沈 言事而不言道 則無以與化遊息 故著二十篇 有原道 有俶眞 有天文 有地形 有時則 有覽冥 有精神 有本經 有主術 有繆稱 有齊俗 有道應 有氾論 有詮言 有兵略 有說山 有說林 有人間 有修務 有泰族也 2. 原道者 盧牟六合 混沌萬物 象太一之容 測窈冥之深 以翔虛無之軫 託小以苞大 守約以治廣 使人知先後之禍福 動靜之利害 誠通其志 浩然可以大觀矣 欲一言而寤 則尊天而保眞 欲再言而通 則賤物而貴身 欲參言而究 則外欲而反情 執其大指 以內洽五藏 瀸濇肌膚 被服法則 而與之終身 所以應待萬方 覽耦百變也 若轉丸掌中 ..
18. 申子者韓昭釐之佐 韓晉別國也 地墩民險 而介於大國之間 晉國之故禮未滅 韓國之新法重出 先君之令未收 後君之令又下 新故相反 前後相繆 百官背亂 不知所用 故刑名之書生焉 秦國之俗 貪狼强力 寡義而趨利 可威以刑 而不可化而善 可勸以賞 而不可厲以名 被險而帶河 四塞以爲固 地利形便 畜積殷富 孝公欲以虎狼之勢 而呑諸侯 故商鞅之法生焉 若劉氏之書 觀天地之象 通古今之事 權事而立制 度形而施宜 原道之心 合三王之風以儲與扈冶 玄眇之中 精搖靡覽 棄其畛挈 斟其淑靜 以統天下 理萬物 應變化 通殊類 非循一跡之路 守一隅之指 拘擊牽連於物 而不與世推移也 故置之尋常而不塞 布之天下而不窕
17. 齊桓公之時 天子卑弱 諸侯力征 南夷北狄 交伐中國 中國之不絶如綫 齊國之地 東負海 而北鄣河 地狹田少 而民多智巧 桓公憂中國之患 苦夷狄之亂 欲以存亡繼絶 崇天子之位 廣文武之業 故管子之書生焉 齊景公內好聲色 外好狗馬 獵射亡歸 好色無辨 作爲路寢之臺 族鑄大鐘 撞之庭下 郊雉皆呴 一朝用三千鍾贛 梁邱據子家噲 導於左右 故晏子之諫生焉 晩世之時 六國諸侯 谿異谷別 水絶山隔 各自治其境內 守其分地 握其權柄 擅其政令 下無方伯 上無天子 力征爭權 勝者爲右 恃連與國 約重致 剖信符 結遠援 以守其國家 持其社稷 故縱橫修短生焉
16. 孔子脩成康之道 述周公之訓 以敎七十子 使服其衣冠 脩其篇籍 故儒者之學生焉 墨子學儒者之業 受孔子之術 以爲其禮煩擾而不悅 厚葬靡財而貧民 服傷生而害事 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禹之時 天下大水 禹身執虆垂 以爲民先 剔河而道九岐 鑿江而通九路 辟五湖 而定東海 當此之時 燒不暇撌 濡不給扢 死陵者葬陵 死澤者葬澤 故節財薄葬 間服生焉
15. 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 以爲天下 去殘除賊 而成王道 故太公之謀生焉 文王業之而不卒 武王繼文王之業 用太公之謀 悉索薄賦 躬擐甲冑 以伐無道 而討不義 誓師牧野 以踐天子之位 天下未定 海內未輯 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 使夷狄各以其賄來貢 遼遠未能至 故治三年之喪 殯文王於兩楹之間 以俟遠方 武王立 三年而崩 成王褓襁之中 未能用事 蔡叔管叔 輔公子祿父 而欲爲亂 周公繼文王之業 持天子之政 以股肱周室 輔翼成王 懼爭道之不塞 臣下之危上也 故縱馬華山 放牛桃林 敗鼓折枹 搢笏而朝 以寧靜王室 鎭撫諸侯 成王旣壯 能從政事 周公受封於魯 以此移風易俗
14. 夫江河之腐胔 不可勝數 然祭者汲焉 大也 一盃酒白 蠅漬其中 匹夫弗嘗者 小也 誠通乎二十篇之論 睹凡得要 以通九野 徑十門 外天地 ??山川 其於逍遙一世之間 宰匠萬物之形 亦優游矣 若然者 挾日月而不烑 潤萬物而不耗 曼兮洮兮 足以覽矣 藐兮浩兮 曠曠兮可以游矣 文王之時 紂爲天子 賦斂無度 殺戮無止 康梁沈湎 宮中成市 作爲炮烙之刑 刳諫者 剔孕婦 天下同心而苦之 文王四世 纍善 脩德行義 處岐周之間 地方不過百里 天下二垂歸之
13. 夫五音之數 不過宮商角徵羽 然而五絃之琴 不可鼓也 必有細大駕和而後可以成曲 今畵龍首 觀者不知其何獸也 具其形 則不疑矣 今謂之道則多 謂之物則少 謂之術則博 謂之事則淺 推之以論 則無可言者 所以爲學者 固欲致之不言而已也 夫道論至深 故多爲之辭 以抒其情 萬物至衆 故博爲之說 以通其意 辭雖壇卷連漫 絞紛遠援 所以洮汰滌蕩至意 使之無凝竭底滯 捲握而不散也
12. 知氾論 而不知詮言 則無以從容 通書文 而不知兵指 則無以應卒 已知大略 而不知譬喩 則無以推明事 知公道 而不知人間 則無以應禍福 知人間 而不知修務 則無以使學者勸力 欲强省其辭 覽總其要 弗曲行區入 則不足以窮道德之意 故著書二十篇 則天地之理究矣 人間之事接矣 帝王之道備矣 其言有小有巨 有微有粗 指奏卷異 各有爲語 今專言道 則無不在焉 然而能得本知末者 其唯聖人也 今學者無聖人之才 而不爲詳說 則終身顚頓乎混溟之中 而不知覺寤乎昭明之術矣 今易之乾坤 足以窮道通意也 八卦可以識吉凶 知禍福矣 然而伏羲爲之六十四變 周室增以六爻 所以原則淑淸之道 而攗逐萬物之祖也
11. 凡屬書者 所以窺道開塞 庶後世使知擧錯取捨之宜適 外與物接而不眩 內有以處神養氣 宴煬至和 而己自樂所受乎天地者也 故言道 而不明終始 則不知所倣依 言終始 而不明天地四時 則不知所避諱 言天地四時 而不引譬援類 則不識精微 言至精 而不原人之神氣 則不知養生之機 原人情 而不言大聖之德 則不知五行之差 言帝道 而不言君事 則不知小大之衰 言君事而不爲稱喩 則不知動靜之宜 言稱喩 而不言俗變 則不知合同大指 已言俗變 而不言往事 則不知道德之應 知道德 而不知世曲 則無以耦萬方
10. 泰族者 橫八極致高崇 上明三光 下和水土 經古今之道 治倫理之序 總萬方之指 而歸之一本 以經緯治道 紀綱王事 乃原心術 理情性 以館淸平之靈 澄澈神明之精 以與天和相嬰薄 所以覽五帝三王 懷天氣 抱天心 執中含和 德形於內 以蒼凝天地 發起陰陽 序四時 正流方 綏之斯寧 推之斯行 乃以陶冶萬物 遊化羣生 唱而和 動而隨 四海之內 一心同歸 故景星見 祥風至 黃龍下 鳳巢列樹 麟止郊野 德不內形而行其法籍 專用制度 神祇弗應 福祥不歸 四海弗嬪 兆民弗化 故德形於內 治之大本 此鴻烈之泰族也
9. 人間者 所以觀禍福之變 察利害之反 鑽脈得失之跡 標擧終始之壇也 分別百事之微 敷陳存亡之機 使人知禍之爲福 亡之爲得 成之爲敗 利之爲害也 誠喩至意 則有以傾側偃仰世俗之間 而無傷乎讒賊螫毒者也 修務者 所以爲人之於道未淹 味論未深 見其之辭 反之以淸淨爲常 恬淡爲本 則解墮分學 縱欲適情 欲以偸自佚 而塞於大道也 今夫狂者無憂 聖人亦無憂 聖人無憂 和以德也 狂者無憂 不知禍福也 故通而無爲也 與塞而無爲也 同 其無爲則同 其所以無爲則異 故爲之浮稱流說其所以能聽 所以使學者 孶孶以自樂也
8. 兵略者 所以明戰勝攻取之數 形機之勢 詐譎之變 體因循之道 操持後之論也 所以知戰陣分爭之非道不行也 知攻取堅守之非德不强也 誠明其意 進退左右 無所失擊危 乘勢以爲資 淸靜以爲常 避實就虛 若驅羣羊 此所以言兵也 說山說林者 所以竅窕穿鑿百事之壅遏 而通行貫扃萬物之窒塞者也 假譬取象 異類殊形 以領理人之意 解墮結細 說捍摶囷 而以明事埒事者也
7. 氾論者 所以箴縷縩繺之間 攕揳唲齵之郄也 接徑直施 以推本樸 而兆見得失之變 利病之反 所以使人不妄沒於勢利 不誘惑於事態 有符曮睨 兼稽時勢之變 而與化推移者也 詮言者 所以譬類人事之指 解喩治亂之體也 差擇微言之眇詮 以至理之文 而補縫過失之闕者也
6. 繆稱者 破碎道德之論 差次仁義之分 略雜人間之事 總同乎神明之德 假象取耦 以相譬喩 斷短爲節 以應小具 所以曲說攻論 應感而不匱者也 齊俗者 所以一羣生之短修 同九夷之風氣 通古今之論 貫萬物之理 財制禮義之宜 擘畵人事之終始者也 道應者 攬掇遂事之蹤 追觀往古之跡 察禍福利害之反 考驗乎老莊之術 而以合得失之勢者也
5. 精神者 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 而曉寤其形骸九竅 取象於天合同 其血氣與雷霆風雨比類 其喜怒與晝宵寒暑並明 審死生之分 別同異之跡 節動靜之機 以反其性命之宗 所以使人愛養其精神 撫靜其魂魄 不以物易己 而堅守虛無之宅者也 本經者 所以明大聖人之德 通維初之道 埒略衰世古今之變 以褒先聖之隆盛 而貶末世之曲政也 所以使人黜耳目之聰明 精神之感動 撙流遁之觀 節養性之和 分帝王之操 列小大之差者也 主術者 君人之事也 所以因作任督責 使羣臣各盡其能也 明攝權操柄 以制羣下 提名責實 考之參伍 所以使人主秉數持要 不妄喜怒也 其數直施而正邪 外私而立公 使百官條通而輻輳 各務其業 人致其功 此主術之明也
4. 地形者 所以窮南北之修 極東西之廣 經山陵之形 區川谷之居 明萬物之主 知生類之衆 列山淵之數 規遠近之路 使人通迵周備 不可動以物 不可驚以怪者也 時則者 所以上因天時 下盡地方 據度行當 合諸人則 刑十二節 以爲法式 終而復始 轉於無極 因循倣依 以知禍福 操舍開塞 各有龍忌 發號施令 以時敎期 使君人者 知所以從事 覽冥者 所以言至精之通九天也 至微之淪無形也 純粹之入至淸也 昭昭之通冥冥也 乃始攬物引類 覽取撟掇 浸想宵類 物之可以喩意象形者 乃以穿通窘滯 決瀆壅塞 引人之意 繫之無極 乃以明物類之感 同氣之應 陰陽之合 形埒之朕 所以令人遠觀博見者也
3. 俶眞者 窮逐終始之化 嬴垀有無之情 離別萬物之變 合同死生之形 使人遺物反己 審仁義之間 通同異之理 觀至德之統 知變化之紀 說符玄妙之中 通廻造化之母也 天文者 所以和陰陽之氣 理日月之光 節開塞之時 列星辰之行 知逆順之變 避忌諱之殃 順時運之應 法五神之常 使人有以仰天承順 而不亂其常者也
2. 原道者 盧牟六合 混沌萬物 象太一之容 測窈冥之深 以翔虛無之軫 託小以苞大 守約以治廣 使人知先後之禍福 動靜之利害 誠通其志 浩然可以大觀矣 欲一言而寤 則尊天而保眞 欲再言而通 則賤物而貴身 欲參言而究 則外欲而反情 執其大指 以內洽五藏 瀸濇肌膚 被服法則 而與之終身 所以應待萬方 覽耦百變也 若轉丸掌中 足以自樂也
1 夫作爲書論者 所以紀綱道德 經緯人事 上考之天 下揆之地 中通諸理 雖未能抽引玄妙之中 才繁然足以觀終始矣 總要擧凡 而語不剖判純樸 靡散太宗 懼爲人之惽惽然 弗能知也 故多爲之辭 博爲之說 又恐人之離本就末也 故言道而不言事 則無以與世浮沈 言事而不言道 則無以與化遊息 故著二十篇 有原道 有俶眞 有天文 有地形 有時則 有覽冥 有精神 有本經 有主術 有繆稱 有齊俗 有道應 有氾論 有詮言 有兵略 有說山 有說林 有人間 有修務 有泰族也
20. 태주훈(泰族訓) 1. 天設日月 列星辰 調陰陽 張四時 日以暴之 夜以息之 風以乾之 雨露以濡之 其生物也 莫見其所養 而物長 其殺物也 莫見其所喪 而物亡 此之謂神明 聖人象之 故其起福也 不見其所由 而福起 其除禍也 不見其所以 而禍除 遠之則邇 延之則疎 稽之弗得 察之不虛 日計無算 歲計有餘 夫濕之至也 莫見其形 而炭已重矣 風之至也 莫見其象 而木已動矣 日之行也 不見其移 騏驥倍日而馳 草木爲之靡 縣熢未轉 而日在其前 故天之且風 草木未動 而鳥已翔矣 其且雨也 陰曀未集 而魚已噞矣 以陰陽之氣相動也 故寒暑燥濕 以類相從 聲響疾徐 以音相應也 故易曰 鳴鶴在陰 其子和之 2. 高宗諒闇三年不言 四海之內 寂然無聲 一言聲然 大動天下 是以天心呿唫者也 故一動其本 而百枝能應 若春雨之灌萬物也 渾然而流 沛然而施 無地而不澍 無物而不生 故聖人者 懷天心 聲然能動..
58. 智伯有五過人之材 而不免於身死人手者 不愛人也 齊王建有三過人之巧 而身虜於秦者 不知賢也 故仁莫大於愛人 知莫大於知人 二者不立 雖察慧捷巧 劬祿疾力 不免於亂也
57. 愚者惑於小利 而忘其大害 昌羊去蚤虱 而人弗庠者 爲其來蛉窮也 貍執鼠 而不可脫於庭者 爲搏雞也 故事有利於小 而害於大 得於此 而亡於彼者 故行棊者 或食兩而路窮 或予踦而取勝 偸利不可以爲行 而智術可以爲法 故仁知人材之美者也 所謂仁者愛人也 所謂知者知人也 愛人則無虐刑矣 知人則無亂政矣 治由文理 則無悖謬之事矣 刑不侵濫 則無暴虐之行矣 上無煩亂之治 下無怨望之心 則百殘除 而中和作矣 此三代之所昌 故書曰 能哲且惠 黎民懷之 何憂讙兜 何遷有苗
56. 原蠶一歲再收 非不利也 然而王法禁之者 爲其殘桑也 離先稻熟 而農夫耨之 不以小利傷大穫也 家老異飯而食 殊器而享 子婦跣而上堂 跪而斟羹 非不費也 然而不可省者 爲其害義也 待媒而結言 聘納而取婦 紱絻而親迎 非不煩也 然而不可易者 所以防淫也 使民居處相司 有罪相覺 於以擧姦非不掇也 然而傷和睦之心 而構仇讐之怨 故事有鑿一孔 而生百隙 樹一物 而生萬葉者 所鑿不足以爲便 而所開足以爲敗 所樹部足以爲利 而所生足以爲穢
55. 吳王夫差破齊艾陵 勝晉黃池 非不捷釾 而子胥憂之 見其必擒於越也 小白奔莒 重耳奔曹 非不困也 而鮑叔咎犯 隨而輔之 知其可與至於覇也 句踐棲於會稽脩政不殆 謨慮不休 知禍之爲福也 襄子再勝 而有憂色 畏福之爲禍也 故齊桓公 亡汶陽之田而覇 智伯兼三晉之地而亡 聖人見禍福於重閉之內 而慮患於九拂之外者也
54. 商鞅爲秦立相坐之法 而百姓怨矣 吳起爲楚減爵祿之令而功臣畔矣 商鞅之立法也 吳起之用兵也 天下之善者也 然商鞅以法亡秦 察於刀筆之跡 而不知治亂之本也 吳起以兵弱楚 習於行陳之事 而不知廟戰之權也 晉獻公伐驪 得其女 非不善也 然而史蘇歎之 見其四世之被禍也
53. 故民知書而德衰 知數而厚衰 知券契而信衰 知械機而實衰也 巧詐藏於胸中 則純白不備 而神德不全矣 瑟不鳴 而二十五絃各以其聲應 軸不運 而三十輻各以其力旋 絃有緩急小大 然後成曲 車有勞軼動靜 而後能致遠 使有聲者 乃無聲者也 能致千里者 乃不動者也 故上下異道則治 同道則亂 位高而道大者從 事大而道小者凶 故小快害義 小慧害道 小辯害治 苛削傷德 大政不險 故民易道 至治寬裕 故下不相賊 至中復素 故民無匿情
52. 聖王之設政施敎也 必察其終始 其縣法立儀 必原其本末 不苟以一事 備一物而已矣 見其造 而思其功 觀其源 而知其流 故博施而不竭 彌久而不垢 夫水出於山 而入於海 稼行於田 而藏於倉 聖人見其所生則知其所歸矣 故舜深藏黃金於嶄巖之山 所以塞貪鄙之心也 儀狄爲酒 禹飮而甘之 遂疏儀狄 而絶旨酒 所以遏流湎之行也 師延爲平公 鼓朝謌北鄙之音 師曠曰 此亡國之樂也 大息而撫之 所以防淫辟之風也
51. 因以此聲爲樂 而入宗廟 豈古之所謂樂哉 故弃冕輅輿 可服而不可好也 大羹之和 可食而不可嗜也 朱絃漏越 一唱而三嘆 可聽而不可快也 故無聲者正其可聽者也 其無味者 正其足味者也 吠聲淸於耳 兼味快於口 非其貴也 故事不本於道德者 不可以爲儀 言不合乎先王者 不可以爲道 音不調乎雅頌者 不可以爲樂 故五子之言 所以便說掇取也 非天下之通義也
50. 今取怨思之聲 施之於絃管 聞其音者 不淫則悲 淫則亂男女之辯 悲則感怨思之氣 豈所謂樂哉 趙王遷流於房陵 思故鄕作爲山水之嘔 聞者莫不殞涕 荊軻西刺秦王 高漸離宋意 爲擊筑 而謌於易水之上 聞者莫不瞋目裂眦 髮植穿冠
49. 五帝三王之道 天下之綱紀 治之儀表也 今商鞅之啓塞 申子之三符 韓非之孤憤 張儀蘇秦之從衡 皆掇取之權 一切之術也 非治之大本 事之恒常 可博聞而世傳者也 子囊北而全楚 北不可以爲庸 弦高誕而存鄭 誕不可以爲常 今夫雅頌之聲 皆發於詞 本於情 故君臣以睦 父子以親 故韶夏之樂也 聲浸乎金石 潤乎草木
48. 人之於治也 豈得無終始哉 故仁義者治之本也 今不知事脩其本 而務治其末 是釋其根 而灌其枝也 且法之生也 以輔仁義 今重法而棄義 是貴其冠履 而忘其頭足也 故仁義者爲厚基者也 不益其厚 而張其廣者毁 不廣其基 而增其高者覆 趙政不增其德 而累其高 故滅 智伯不行仁義 而務廣地 故亡其國 語曰 不大其棟 不能任重 重莫若國 棟莫若德 國主之有民也 猶城之有基 木之有根 根深則本固 甚美則上寧
47. 故不學之與學也 猶瘖聾之比於人也 凡學者能明於天人之分 通於治亂之本 澄心淸意以存之 見其終始 可謂知略矣 天之所爲禽獸草木 人之所爲 禮節制度 構而爲宮室 制而爲舟輿是也 治之所以爲本者仁義也 所以爲末者法度也 凡人之所以事生者本也 其所以事死者末也 本末一體也 其兩愛之一性也 先本後末 謂之君子 以末害本 謂之小人 君子與小人之性非異也 在所先後而已矣 草木洪者爲本 而殺者爲末 禽獸之性 大者爲首 而小者爲尾 末大於本則折 尾大於要則不掉矣 故食其口 而百節肥 灌其本 而枝葉美 天地之性也 天地之生物也 有本末 其養物也 有先後
46. 夫道有形者皆生焉 其爲親亦戚矣 享穀食氣者皆受焉 其爲君亦惠矣 諸有智者皆學焉 其爲師亦博矣 射者數發不中 人敎之以儀則喜矣 又況生儀者乎 人莫不知學之有益於己也 然而不能者 嬉戱害人也 人皆多以無用害有用 故知不博 而日不足 以鑿觀池之力耕 則田野必辟矣 以積土山之高脩隄防 則水用必足矣 以食狗馬鴻鴈之費養士 則名譽必榮矣 以弋獵博奕之日 誦詩讀書 聞識必博矣
45. 人之所知者淺 而物變無窮 囊不知 而今知之 非知益多也 問學之所加也 夫物常見 則識之 常爲則能之 故因其患 則造其備 犯其難 則得其便 夫以一世之壽 而觀千歲之知 今古之論 雖未嘗更也 其道理素具 可不謂有術乎 人欲知高下而不能 敎之用管準則說 欲知輕重而無爲 予之權衡則喜 欲知遠近而不能 敎之以金目則快 射又況知應無方而不窮哉 犯大難而不懾 見煩繆而不惑 晏然自得 其爲樂也 豈直一說之快哉
44. 且聾者耳形具 而無能聞也 盲者目形存 而無能見也 夫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 聞者所以通人於己也 瘖者不言 聾者不聞 旣瘖且聾 人道不通 故有瘖聾之病者 雖破家求醫 不顧其費 豈獨形骸有瘖聾哉 心志亦有之 夫指之拘也 莫不事申也 心之塞也 莫知務通也 不明於類也 夫觀六藝之廣崇 窮道德之淵深 達乎無上 至乎無下 運乎無極 翔乎無形 廣於四海 崇於太山 富於江河 曠然而通 昭然而明 天地之間 無所繫戾 其所以監觀 豈不大哉
43. 凡人之所以生者 衣與食也 今囚之冥室之中 雖養之以芻豢 衣之以綺繡 不能樂也 以目之無見 耳之無聞 穿隙穴 見雨零 則怏然而嘆之 況開戶發牖 從冥冥見炤炤乎 從冥冥見炤炤 猶尙肆然而喜 又況出室坐堂 見日月光乎 見日月光 曠然而樂 又況登太山 履石封 以望八荒 視天都若蓋 江河若帶 又況萬物在其間者乎 其爲樂豈不大哉
42. 靈王作章華之臺 發乾谿之役 外內騷動 百姓罷弊 棄疾乘民之怨 而立公子比 百姓放臂而去之 餓於乾谿 食莽飮水 枕塊而死 楚國山川不變 土地不易 民性不殊 昭王則相率而殉之 靈王則倍畔而去之 得民之與失民也 故天子得道 守在四夷 天子失道 守在諸侯 諸侯得道 守在四隣 諸侯失道 守在四境 故湯處毫 七十里 文王處酆 百里 皆令行禁止於天下 周之衰也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故得道 則以百里之地 令於諸侯 失道 則以天下之大 畏於冀州 故曰 無恃其不吾奪也 恃吾不可奪 行可奪之道 而非簒弑之行 無益於持天下矣
41. 周處酆鎬之地 方不過百里 而誓紂牧之野 入據殷國 朝成湯之廟 表商容之閭 封比干之墓 解箕子之囚 乃折枹毁鼓 偃五兵 縱牛馬 搢笏而朝天下 百姓謌謳而樂之 諸侯執禽而朝之 得民心也 闔閭伐楚 五戰入郢 燒高府之粟 破九龍之鍾 鞭荊平王之墓 舍昭王之宮 昭王奔隨 百姓父兄 携幼扶老而隨之 乃相率 而爲致勇之寇 皆方面奮臂 而爲之鬪 當此之時 無將卒以行列之 各致其死 却吳兵 復楚地
40. 今目悅五色 口嚼滋味 耳淫五聲 七竅交 以害其性 日引邪欲 而澆其身 夫調身弗能治 柰天下何 故自養得其節 則養民得其心矣 所謂有天下者 非謂其履勢位 受傳籍 稱尊號也 言運天下之力 而得天下之心 紂之地 左東海 右流沙 前交趾 後幽都 師起容關 至浦水 士億有餘萬 然皆倒矢而射 傍戟而戰 武王左操黃鉞 右執白旄 以麾之 則瓦解而走 遂土崩而下 紂有南面之名 而無一人之德 此失天下也 故桀紂不爲王 湯武不爲放
39. 天下大利也 比之身則小 身所重也 比之義則輕 義所全也 詩曰 愷悌君子 求福不回 言以信義爲準繩也 欲成覇王之業者 必得勝者也 能得勝者 必强者也 能强者 必用人力者也 能用人力者 必得人心者也 能得人心者 必自得者也 故心者身之本也 身者國之本也 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 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 故爲治之本 務在寧民 寧民之本 在於足用 足用之本 在於勿奪時 勿奪時之本 在於省事 省事之本 在於節用 節用之本 在於反性 未有能搖其本 而靜其末 濁其源 而淸其流者也 故知性之情者 不務性之所無以爲 知命之情者 不憂命之所無柰何 故不高宮室者 非愛木也 不大鍾鼎者 非愛金也 直行性命之情 而制度可以爲萬民儀
38. 故君子之過也 猶日月蝕 何害於明 小人之可也 猶狗之晝吠 鴟之夜見 何益於善 夫知者不妄發 擇善而爲之 計義而行之 故事成而功足賴也 身死而名足稱也 雖有知能 必以仁義爲之本 然後可立也 知能蹐馳 百事並行 聖人一以仁義爲之準繩 中之者謂之君子 弗中者謂之小人 君子雖死亡 其名不滅 小人雖得勢 其罪不除 使人左據天下之圖 而右吻喉 愚者不爲也 身貴於天下也 死君親之難 視死若歸 義重於身也
37. 田子方段干木 輕爵祿 而重其身 不以欲傷生 不以利累形 李克竭股肱之力 領理百官 輯穆萬民 使其君生無廢 事無遺憂 此異行而歸於善者 張儀蘇秦 家無常居身無定君 約從衡之事 爲傾覆之謀 濁亂天下 橈滑諸侯 使百姓不遑啓居 或從或橫 或合衆弱或輔富强 此異行而歸於醜者也
36. 夫觀逐者於其反也 而觀行者於其終也 故舜放弟 周公殺兄 猶之爲仁也 文公樹米 曾子架羊 猶之爲知也 當今之世 醜必託善 以自爲解 邪必蒙正 以自爲辟 游不論國 仕不擇官 行不辟汚 曰 伊尹之道也 分別爭財 親戚兄弟構怨 骨肉相賊 曰 周公之義也 行無廉恥 辱而不死 曰 管子之趍也 行貨賂 趣勢門 立私廢公 比周而取容 曰孔子之術也 此使君子小人 紛然殽亂 莫知其是非者也 故百川並流 不注海者 不爲川谷 趍行蹐馳 不歸善者 不爲君子 故善言歸乎可行 善行歸乎仁義
35. 夫聖人之屈者 以求伸也 枉者以求直也 故雖出邪辟之道 行幽昧之塗 將欲以直大道 成大功 猶出林之中不得直道 拯溺之人 不得不濡足也 伊尹憂天下之不治 調和五味 負鼎俎而行 五就桀 五就湯 將欲以濁爲淸 以危爲寧也 周公股肱周室 輔翼成王 管叔蔡叔 奉公子祿父 而欲爲亂 周公誅之 以定天下 緣不得已也 管子憂周室之卑 諸侯之力征 夷狄伐中國 民不得寧處 故蒙恥辱而不死 將欲以憂夷狄之患 平夷狄之亂也 孔子欲行王道 東西南北 七十說 而無所偶 故因衛夫人彌子瑕 而欲通其道 此皆欲平險除穢 由冥冥至炤炤 動於權 而統於善者也
34. 故聖王者擧賢以立功 不肖主擧其所與同 文王擧太公望召公奭而王 桓公任管仲隰明而覇 此擧賢以立功也 夫差用大宰嚭而滅 秦任李斯趙高而亡 此擧所與同 故觀其所擧 而治亂可見也 察其黨與 而賢不肖可論也
33. 明於天道 察於地理 通於人情 大足以容衆 德足以懷遠 信足以一異 知足以知變者 人之英也 德足以敎化 行足以隱義 仁足以得衆 明足以照下者 人之俊也 行足以爲儀表 知足以決嫌疑 廉可以分財 信可使守約 作事可法 出言可道者 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 處義而不比 見難不苟免 見利不苟得者 人之傑也 英俊豪傑 各以小大之材 處其位 得其宜 由本流末 以重制輕 上唱而民和 上動而下隨 四海之內 一心同歸 背貪鄙 而向義理 其於化民也 若風之搖草木 無之而不靡 今使愚敎知 使不肖臨賢 雖嚴刑罰 民弗從者 小不能制大 弱不能使强也
32. 夫刻肌膚 鑱皮革 被創流血 至難也 然越人爲之 以求榮也 聖王在上 明好惡以示之 經誹譽以導之 親賢而進之 賤不肖而退之 無被創流血之苦 而有高世尊顯之名 民孰不從 古者法設而不犯 刑錯而不用 非可刑而不刑也 百工維時 庶績或熙 禮義脩 而任賢德也 故擧天下之高 以爲三公 一國之高 以爲九鄕 一縣之高 以爲二十七大夫 一鄕之高 以爲八十一元士 故智過萬人者謂之英 千人者謂之俊 百人者謂之豪 十人者謂之傑
31. 民無廉恥不可治也 非脩禮義 廉恥不立 民不知禮義 法弗能正也 非崇善廢醜 不向禮義 無法不可以爲治也 不知禮義 不可以行法 法能殺不孝者 而不能使人爲孔曾之行 法能刑竊盜者 而不能使人爲伯夷之廉 孔子弟子七十 養徒三千人 皆入孝出悌 言爲文章 行爲儀表 敎之所成也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 皆可使赴火蹈刃 死不還踵 化之所致也
30. 賂以寶玉駿馬 宮之奇諫而不聽 言而不用 越疆而去 荀息伐之 兵不血刃 抱寶牽馬而去 故守不待渠塹而固 攻不待衝隆而拔 得賢之與失賢也 故牆武仲以其智存魯 而天下莫能亡也 璩伯玉以其仁寧衛 而天下莫能危也 易曰 豐其屋蔀其家 窺其戶 𨶑其無人 無人者非無衆庶也 言無聖人以統理之也
29. 若不脩其風俗 而縱之淫辟 乃隨之以刑 繩之以法 法雖殘賊天下 弗能禁也 禹以夏王 桀以夏亡 湯以殷王 紂以殷亡 非法度不存也 紀綱不張 風俗壞也 三代之法不亡 而世不治者 無三代之智也 六律具存 而莫能聽者 無師曠之耳也 故法雖在 必待聖而後治 律雖具 必待耳而後聽 故國之所以存者 非以有法也 以有賢人也 其所以亡者 非以無法也 以無賢人也 晉獻公欲伐虞 宮之奇存焉 爲之寢不安席 食不甘味 而不敢加兵焉
28. 水之性 淖以淸 窮谷之汚 生以靑苔 不治其性也 掘其所流而深之 茨其所決而高之 使得循勢而行 乘衰而流 雖有腐髊流漸 弗能汚也 其性非異也 通之與不通也 風俗猶此也 誠決其善志 防其邪心 啓其善道 塞其姦路 與同出一道 則民性可善 而風俗可美也 所以貴扁鵲者 非貴其隨病而調藥 貴其擫息脈血 知病之所從生也 所以貴聖人者 非貴隨罪而鑒刑也 貴其知亂之所由起也
27. 民交讓爭處卑 委利爭受寡 力事爭就勞 日化上遷善 而不知其所以然 此治之上也 利賞而勸善 畏刑而不爲非 法令正於上 而百姓服於下 此治之末也 上世養本 而下世事末 此太平之所以不起也 夫欲治之主 不世出 而可與興治之臣 不萬一 以萬一 求不世出 此所以千歲不一會也
26. 今日解怨偃兵 家老甘臥 巷無聚人 妖菑不生 非法之應也 精氣之動也 故不言而信 不施而仁 不怒而威 是以天心動化者也 施而仁 言而信 怒而威 是以精誠感之者也 施而不仁 言而不信 怒而不威 是以外貌爲之者也 故有道以統之 法雖少 足以化矣 無道以行之 法雖衆 足以亂矣 治身 太上養神 其次養形 治國 太上養化 其次正法 神淸志平 百節皆寧 養性之本也 肥肌膚 充腸腹供嗜欲養生之末也
25. 趙政晝決獄 而夜理書 御史冠蓋 接於郡縣 覆稽趍留 戍五嶺以備越 築脩城以守胡 然姦邪萌生 盜賊羣居 事愈煩 而亂愈生 故法者治之具也 而非所以爲治也 而猶弓矢中之具 而非所以中也 黃帝曰 芒芒昧昧 因天之威 與元同氣 故同氣者帝 同義者王 同力者覇 無一焉者亡 故人主有伐國之志 邑太羣嘷 雄鷄夜鳴 庫兵動 而戎馬驚
24. 今夫祭者 屠割烹殺 剝狗燒豕 調平五味者 庖也 陳簠簋 列樽俎 設籩豆者 祝也 齊明盛服 淵黙而不言 神之所依者 尸也 宰祝雖不能 尸不越樽俎 而代之 故張瑟者 小絃急 而大絃緩 立事者 賤者勞 而貴者逸 舜爲天子 彈五絃之琴 謌南風之詩 而天下治 周公肴臑不收於前 鍾鼓不解於懸 而四夷服
23. 河以逶蛇 故能遠 山以陵遲 故能高 陰陽無爲 故能和 道以優游 故能化 夫徹於一事 察於一辭 審於一技 可以曲說而未可廣應也 蓼菜成行 甂甌有堤 秤薪而釁 數米而炊 可以治小 而未可以治大也 員中規 方中矩 動成獸 止成文 可以愉舞 而不可以陳軍 滌盃而食 洗爵而飮 盥而後饋 可以養少 而不可以饗衆
22. 夫事碎難治也 法煩難行也 求多難贍也 寸而度之 至丈必差 銖而稱之 至石必過 石秤丈量 徑而寡失 簡絲數米 煩而不察 故大較易爲智 曲辯難爲慧 故無益於治 而有益於煩者 聖人不爲 無益於用 而有益於費者 智者弗行也 故功不厭約 事不厭省 求不厭寡 功約易成也 事省易治也 求寡易贍也 衆易之 於以任人易矣 孔子曰 小辯破言 小利破義 小義破道 小見不達 必簡
21. 輕者欲發 重者欲止 貪者欲取 廉者不利非其有 故勇者可令進鬪 而不可令持牢 重者可令塡固 而不可令凌敵 貪者可令進取 而不可令守職 廉者可令守分 而不可令進取 信者可令持約 而不可令應變 五者相反 聖人兼用 而財使之 夫天地不包一物 陰陽不生一類 海不讓水潦 以成其大 山不讓土石 以成其高 夫守一隅 而遺萬方 取一物 而棄其餘 則所得者鮮 而所治者淺矣 治大者道不可以小 地廣者制不可以狹 位高者事不可以煩 民衆者敎不可以苛
20. 周公誅管叔蔡叔 以平國弭亂 可謂忠臣也 而未可謂弟也 湯放桀 武王誅紂 以爲天下 去殘除賊 可謂惠君 而未可謂忠臣矣 樂羊攻中山 未能下 中山烹其子 而食之以示威 可謂良將 而未可謂慈父也 故可乎可 而不可乎不可 不可乎不可 而可乎可 舜許由 異行而皆聖 伊尹伯夷 異道而皆仁 箕子比干 異趍而皆賢 故用兵者 或輕或重 或貪或廉 此四者相反 而不可一無也
19. 關雎興於鳥 而君子美之 爲其雌雄之不乖居也 鹿鳴興於獸 君子大之 取其見食而相呼也 泓之戰 軍敗君獲 而春秋大之 取其不鼓不成列也 宋伯姬坐燒而死 春秋大之 取其不踰禮而行也 成功立事 豈足多哉 方指所言 而取一槩焉爾 王喬赤松 去塵埃之間 離羣慝之紛 吸陰陽之和 食天地之精 呼而出故 吸而入新 蹀虛輕擧 乘雲游霧 可謂養性矣 而未可謂孝子也
18. 故易之失鬼 樂之失淫 詩之失愚 書之失拘 禮之失忮 春秋之失訾 六者聖人兼用 而財制之 失本則亂 得本則治 其美在調 其失在權 水火金木土穀 異物而皆任 規矩權衡準繩 異形而皆施 丹靑膠漆 不同而皆用 各有所適 物各有宜 輪員輿方 轅從衡橫 勢施便也 驂欲馳 服欲步 帶不厭新 鉤不厭故 處地宜也
17. 故聖人事窮而更爲 法弊而改制 非樂變古易常也 將以救敗扶衰 黜淫濟非 以調天地之氣 順萬物之宜也 聖人天覆 地載 日月照 陰陽調 四時化 萬物不同 無故無新 無疏無親 故能法天 天不一時 地不一利 人不一事 是以緖業不得不多端 趍行不得不殊方 五行異氣 而皆適調 六藝異科 而皆同道 溫惠柔良者 詩之風也 淳龐敦厚者 書之敎也 淸明條達者 易之義也 恭儉尊讓者 禮之爲也 寬裕簡易者 樂之化也 刺幾辯義者 春秋之靡也
16. 堯之擧禹契后稷皐陶 政敎平 姦宄息 獄訟止 而衣食足 賢者勸善 而不肖者懷其德 及至其末 朋黨比周 各推其與 廢公趍私 外內相推擧 姦人在朝 而賢者隱處 故易之失也卦 書之失也敷 樂之失也淫 詩之失也辟 禮之失也責 春秋之失也刺 天地之道 極則反 盈則損 五色雖朗 有時而渝 茂木豐草 有時而落 物有隆殺 不得自若
15. 夫物未嘗有張而不弛 成而不毁者也 唯聖人能盛而不衰 盈而不虧 神農之初作琴也 以歸神 及其淫也 反其天心 蘷之初作樂也 皆合六律 而調五音 以通八風 及其衰也 以沈湎淫康 不顧政治 至於滅亡 蒼頡之初作書也 以辯治百官 領理萬事 愚者得以不忘 智者得以志遠 至其衰也 爲姦刻僞書 以解有罪 以殺不辜 湯之初作囿也 以奉宗廟鮮犞之具 簡士卒 習射御 以戒不虞 及至其衰也 馳騁獵射 以奪民時 罷民之力
14. 堯治天下 政敎平 德潤洽 在位七十載 乃求所屬天下之統 令四岳揚側陋 四岳擧舜 而薦之堯 堯乃妻以二女 以觀其內 任以百官 以觀其外 旣入大麓 烈風雷雨而不迷 乃屬以九子 贈以昭華之玉 而傳天下焉 以爲雖有法度 而朱弗能統也
13. 察陵陸水澤 肥墩高下之宜 以立事生財 以除饑寒之患 中考乎人德 以制禮樂 行仁義之道 以治人倫而除暴亂之禍 乃澄列金木水火土之性 故立父子之親而成家 別淸濁五音六律相生之數 以立君臣之義而成國 察四時季孟之序 以立長幼之禮而成官 此之謂參 制君臣之義 父子之親 夫婦之辨 長幼之序 朋友之際 此之謂五 乃裂地而州之 分職而治之 築城而居之 割宅而異之 分財而衣食之 立大學而敎誨之 夙興夜寐 而勞力之 此治之紀綱已 然得其人則擧 失其人則廢
12. 繭之性爲絲 然非得工女煮以熱湯 而抽其統紀 則不能成絲 卵之化成雛 非慈雌煦煖覆伏 累日積久 則不能爲雛 人之性 有仁義之資 非聖王爲之法度 而敎導之 則不可使鄕方 故先王之敎也 因其所喜 以勸善 因其所惡 以禁姦 故刑罰不用 而威行如流 政令約省 而化燿如神 故因其性 則天下聽從 拂其性 則法縣而不用 昔者五帝三王之蒞政施敎 必用參五 何謂參五 仰取象於天 俯取度於地中取法於人 乃立明堂之朝 行明堂之令 以調陰陽之氣 以和四時之節 以辟疾病之菑 俯視地理 以制度量
11. 故先王之制法也 因民之所好 而爲之節文者也 因其好色 而制婚姻之禮 故男女有別 因其喜音 而正雅頌之聲 故風俗不流 因其寧家室 樂妻子 敎之以順 故父子有親 因其喜朋友 而敎之以悌 故長幼有序 然後脩朝聘 以明貴賤 鄕飮習射 以明長幼 時搜振旅 以習用兵也 入學庠序 以脩人倫 此皆人之所有於性 而聖人之所匠成也 故無其性 不可敎訓 有其性 無其養 不能遵道
10. 湯武革車三百乘 甲卒三千人 討暴亂 制夏商 因民之欲也 故能因則無敵於天下矣 夫物有以自然 而後人事有治也 故良匠不能斲金 巧冶不能鑠木 金之勢不可斲 而木之性不可鑠也 埏埴而爲器 窬木而爲舟 鑠鐵而爲刃 鑄金而爲鍾 因其可也 駕馬服牛 令鷄司夜 令狗守門 因其然也 民有好色之性 故有大婚之禮 有飮食之性 故有大饗之誼 有喜樂之性 故有鍾鼓筦絃之音 有悲哀之性 故有衰絰哭踊之節
9. 夫矢之所以射遠貫牢者 弩力也 其所以中的剖微者 正心也 賞善罰暴者 政令也 其所以能行者 精誠也 故弩雖强 不能獨中 令雖明 不能獨行 必自精氣所以與之施道 故攄道以被民 而民弗從者 誠心弗施也 天地四時 非生萬物也 神明接 陰陽和 而萬物生之 聖人之治天下 非易民性也 拊循其所有 而滌蕩之 故因則大 化則細矣 禹鑿龍門 闢伊闕 決江濬河 東注之海 因水之流也 后稷墾草發菑 糞土樹穀 使五種各得其宜 因地之勢也
8. 詩曰 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 內順而外寧矣 太王亶父處邠 狄人攻之 杖策而去 百姓携幼扶老 負釜甑 踰梁山 而國乎岐周 非令之所能召也 秦穆公爲野人食駿馬肉之傷也 飮之美酒 韓之戰 以其死力報 非券之所責也 宓子治亶父 巫馬期往觀化焉 見夜漁者 得小卽釋之 非刑之所能禁也 孔子爲魯司寇 道不拾遺 市買不豫賈 田漁皆讓長 而斑白不戴負 非法之所能致也
7. 故聖人養心 莫善於誠 至誠而能動化矣 今夫道者 藏精於內 捷神於心 靜漠恬淡 訟繆胸中 邪氣無所留滯 四枝節族 毛蒸理泄 則機樞調利 百脈九竅 莫不順比 其所居神者 得其位也 豈節拊而毛脩之哉 聖主在上位 廓然無形 寂然無聲 官府若無事 朝廷若無人 無隱士 無軼民 無勞役 無寃刑 四海之內 莫不仰上之德 象主之指 夷狄之國 重譯而至 非戶辨而家說之也 推其誠心 施于天下而已矣
6. 天致其高 地致其厚 月照其夜 日照其晝 陰陽化 列星朗 正其道 而物自然 故陰陽四時 非生萬物也 雨露時降 非養草木也 神明接 陰陽和 而萬物生矣 故高山深林 非爲虎豹也 大木茂枝 非爲飛鳥也 流源千里 淵深百仞 非爲蛟龍也 致其高崇 成其廣大 山居木棲 枝巢穴藏 水潛陸行 各得其所寧焉 夫大生小 多生少 天之道也 故邱阜不能生雲雨 滎水不能生魚鼈者 小也 牛馬之氣 蒸生蟣虱 蟣虱之氣 蒸不能生牛馬 故化生於外 非生於內也 夫蛟龍伏寢於淵 而卵割於陵 螣蛇雄鳴於上風 雌鳴於下風 而化成形 精之至也
5. 不下廟堂 而衍四海 變習易俗 民化而遷善 若性諸己 能以神化也 詩云 神之聽德之 終和且平 夫鬼神之無形 聽之無聲 然而郊天望山川 禱祠而求福 雲兌而請雨 卜筮而決事 詩云 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此之謂也
4. 列子曰 使天地三年而成一葉 則萬物之有葉者寡矣 夫天地之施化也 嘔之而生 吹之而落 豈此契契哉 故凡可度者小也 可數者少也 至大非度之所能及也 至衆非數之所能領也 故九州不可頃畝也 八極不可道理也 太山不可丈尺也 江海不可斗斛也 故大人者 與天地合德 日月合明 鬼神合靈 與四時合信 故聖人懷天氣 抱天心 執中含和
3. 詩曰 正月繁霜 我心憂傷 天之與人 有以相通也 故國危亡 而天文變 世惑亂 而虹蜺見 萬物有以相連 精祲有以相蕩也 故神明之事 不可以智巧爲也 不可以筋力致也 天地所包 陰陽所嘔 雨露所濡 化生萬物 瑤碧玉珠 翡翠玳瑁 文彩明朗 潤澤若濡 摩而不玩 久而不渝 奚仲不能旅 魯般不能造 此之謂大巧 宋人有以象爲其君 爲楮葉者 三年而成 莖柯豪芒 鋒殺顔澤 亂之楮葉之中 而不可知也
2. 高宗諒闇三年不言 四海之內 寂然無聲 一言聲然 大動天下 是以天心呿唫者也 故一動其本 而百枝能應 若春雨之灌萬物也 渾然而流 沛然而施 無地而不澍 無物而不生 故聖人者 懷天心 聲然能動化天下者也 故精誠感於內 形氣動於天 則景星見 黃龍下 祥鳳至 醴泉出 嘉穀生 河不滿溢 海不溶波 故詩云 懷柔百神 及河嶠岳 逆天暴物 則日月薄蝕 五星失行 四時干乖 晝冥宵光 山崩川凅 冬雷夏霜
1. 天設日月 列星辰 調陰陽 張四時 日以暴之 夜以息之 風以乾之 雨露以濡之 其生物也 莫見其所養 而物長 其殺物也 莫見其所喪 而物亡 此之謂神明 聖人象之 故其起福也 不見其所由 而福起 其除禍也 不見其所以 而禍除 遠之則邇 延之則疎 稽之弗得 察之不虛 日計無算 歲計有餘 夫濕之至也 莫見其形 而炭已重矣 風之至也 莫見其象 而木已動矣 日之行也 不見其移 騏驥倍日而馳 草木爲之靡 縣熢未轉 而日在其前 故天之且風 草木未動 而鳥已翔矣 其且雨也 陰曀未集 而魚已噞矣 以陰陽之氣相動也 故寒暑燥濕 以類相從 聲響疾徐 以音相應也 故易曰 鳴鶴在陰 其子和之
19. 수무훈(脩務訓) 1. 或曰 無爲者寂然無聲 漠然不動引之不來 推之不往 如此者乃得道之像 吾以爲不然 嘗試問之矣 若夫神農堯舜禹湯 可謂聖人乎 有論者必不能廢 以五聖觀之 則莫得無爲明矣 古者民茹草飮水 采樹木之實 食蠃蛖之肉 時多疾病毒傷之害 於是神農乃始敎民 播種五穀 相土地之宜 燥濕肥墝高下 嘗百草之滋味 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 當此之時 一日而遇七十毒 2. 堯立孝慈仁愛 使民如子弟 西敎沃民 東至黑齒 北撫幽都 南道交趾 放讙兜於崇山 竄三苗於三危 流共工於幽州 殛鯀於羽山 舜作室築牆 茨屋辟地樹穀 令民皆知去巖穴 各有家室 南征三苗 道死蒼梧 禹沐浴霪雨 櫛扶風 決江疏河 鑿龍門闢伊闕 脩彭蠡之防 乘四載 隨山栞木 平治水土 定千八百國 3. 湯夙興夜寐 以致聰明 輕賦薄斂 以寬民氓 布德施惠 以振困窮 弔死問疾 以養孤孀 百姓親附 政令流行 乃整兵鳴條 困夏南..
37. 是故生木之長 莫見其益 有時而脩 砥礪磨監 莫見其損 有時而薄 藜藿之生 蝡蝡然日加數寸 不可以爲櫨棟 楩柟豫章之生也 七年而後知 故可以爲棺舟 夫事有易成者名小 難成者功在 君子脩美 雖未有利福 將在後至 故詩云 日就月將 學有緝熙于光明 此之謂也
36. 今以中人之才 蒙愚惑之智 被汚辱之行 無本業所脩 方術所務 焉得無有睥面掩鼻之容哉 今鼓舞者 繞身若環 曾撓摩地 扶於猗那 動容轉曲 便媚擬神 身若秋葯被風 髮若結旌 騁馳若騖 木熙者 擧梧檟 據句枉 蝯自縱 好茂葉 龍夭矯 燕枝枸 援豐條 舞扶疏 龍從鳥集 搏援攫肆 薎蒙踊躍 且夫觀者莫不爲之損心酸足 彼乃始徐行微笑 被衣脩擢 夫鼓舞者非柔縱 而木熙者非眇勁 淹浸漬漸靡使然也
35. 彼並身而立節 我誕謾而悠忽 今夫毛嬙西施 天下之美人 若使之銜腐鼠 蒙蝟皮 衣豹裘 帶死蛇 則布衣韋帶之人過者 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 嘗試使之施芳澤 正娥眉 設笄珥 衣阿錫 曳齊紈 粉白黛黑 佩玉環 揄步 雜芝若 籠蒙目視 冶由笑 目流眺 口曾撓 奇牙出 靨䩉搖 則雖王公大人有嚴志頡頏之行者 無不憚悇癢心 而悅其色矣
34. 昔晉平公令官爲鍾 鍾成而示師曠 師曠曰 鍾音不調 平公瓦 寡人以示工 工皆以爲調 而以爲不調何也 師曠曰 使後世無知音者則已 若有知音者 必知鍾之不調 故師曠之欲善調鍾也 以爲後之有知音者也 三代與我同行 五伯與我齊智 彼獨有聖智之實 我曾無有閭里之聞 窮巷之知者何
33. 故夫孿子之相似者 唯其母能知之 玉石之相類者 唯良工能識之 書傳之微者 唯聖人能論之 今取新聖人書 名之孔墨 則弟子句指而受者必衆矣 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種 通士者不必孔墨之類 曉然意有所通於物 故作書以喩意 以爲知者也 誠得淸明之士 執玄鑑於心 照物明白 不爲古今易意 攄書明指 以示之 雖闔棺 亦不恨矣
32. 服劒者期於銛利 而不期於墨陽莫邪 乘馬者期於千里 而不期於驊騮綠耳 鼓琴者期於鳴廉脩營 而不期於濫脇號鍾 誦詩書者期於通道略物 而不期於洪範商頌 聖人見是非 若白黑之於目辯 淸濁之於耳聽 衆人則不然 中無主以受之 譬若遺腹子之上隴 以禮哭泣之 而無所歸心
31. 今劒或絶側羸文 齧缺卷銋 而稱以頃襄之劒 則貴人爭帶之 琴或撥刺枉橈 闊解漏越 而稱以楚莊之琴 側室爭鼓之 苗山之鋋 羊頭之銷 雖水斷龍舟 陸剸兕甲 莫之服帶 山桐之琴 澗梓之腹 雖鳴廉脩營 唐牙莫之鼓也 通人則不然
30. 邯鄲師有出新曲者 託之李奇 諸人皆爭學之 後知其非也 而皆棄其曲 此未始知音者也 鄙人有得玉璞者 喜其狀以爲寶而藏之 以示人 人以爲石也 因而棄之 此未始知玉者也 故有符於中 則貴是而同今古 無以聽其說 則所從來者遠而貴之耳 此和氏之所以泣血於荊山之下
29. 昔者謝子見於秦惠王 惠王說之 以問唐姑梁 唐姑梁曰 謝子山東辯士 固權說以取少主 惠王因藏怒而待之 後日復見 逆而弗聽也 非其說異也 所以聽者易 夫以徵爲羽 非絃之罪 以甘爲苦 非味之過 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隣人 以爲狗羹也 而甘之 後聞其猴也 據地而吐之 盡瀉其食 此未始知味者也
28. 通於物者 不可騖以怪 喩於道者 不可動以奇 察於辭者 不可耀以名 審於形者 不可遯以狀 世俗之人 多尊古而賤今 故爲道者 必託之於神農黃帝 而後能入說 亂世闇主 高遠其所從來 因而貴之 爲學者 蔽於論 而尊其所聞 相與危坐而稱之 正領而誦之 此見是非之分不明 夫無規矩 雖奚仲不能以定方圓 無準繩 雖魯般不能以定曲直 是故鍾子期死 而伯牙絶絃破琴 知世莫賞也 惠施死 而莊子寢說言 見世莫可爲語者也 夫項託七歲 爲孔子師 孔子有以聽其言也 以年之少 爲閭丈人說 救敲不給 何道之能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