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역사&절기/삼국유사 (155)
건빵이랑 놀자
삼국유사(三國遺事) 목차 일연(一然) 기이(紀異)문무왕 이후 통일 신라까지의 남겨진 이야기 고조선(古朝鮮)위만조선(魏滿朝鮮)마한(馬韓)이부(二府)칠십이국(七十二國)낙랑국(樂浪國)북대방(北帶方)남대방(南帶方)발해(渤海)이서국(伊西國)북부여(北扶餘)동부여(東扶餘)고구려(高句麗)변한(卞韓)진한(辰韓)우사절유택(又四節遊宅)혁거세왕(赫居世王)남해왕(南解王)노례왕(弩禮王)탈해왕(脫解王)김알지(金閼智)연오랑세오녀(延烏郞細烏女)미추왕 죽엽군(未鄒王 竹葉軍)내물왕 김제상(奈勿王 金堤上)실성왕(實聖王)사금갑(射琴匣)지철로왕(智哲老王)진흥왕(眞興王)도화녀 비형랑(桃花女 鼻荊郞)천사옥대(天賜玉帶)선덕왕지기삼사(善德王知幾三事)진덕왕(眞德王)김유신(金庾信)태종춘추공(太宗春秋公)장춘랑 파랑(長春郎 罷郎)문호왕 법민(文虎王 法敏)만..
오대산문수사석탑기(五臺山文殊寺石塔記) 庭畔石塔, 盖新羅人所立也. 制作雖淳朴不巧, 然甚有靈響, 不可勝記. 就中一事, 聞之諸古老云: 昔, 連谷縣人具船沿海而漁, 忽見一塔隨逐舟楫, 凡水族見其影者, 皆逆散四走, 以故漁人一無所得. 不堪憤恚, 尋影而至, 盖此塔也. 於是, 共揮斤斫之而去, 今此塔四隅皆缺者以此也. 予驚嘆無已, 然怪其置塔, 稍東而不中, 於是仰見一懸板云: 比丘處玄曾住此院, 輒移置庭心, 則二十餘年間寂無靈應. 及日者求基抵此, 乃嘆曰: 是中庭地, 非安塔之所, 胡不移東乎? 於是, 衆僧乃悟, 復移舊處, 今所立者是也. 余非好怪者, 然見其佛之威神, 其急於現迹利物如此, 爲佛子者詎可黙而無言耶. 時正豊元年丙子十月日, 白雲子記. 인용 목차
빈녀양모(貧女養母) 孝宗郎遊南山鮑石亭(或云三花述), 門客星馳, 有二客獨後. 郎問其故, 曰: 芬皇寺之東里有女, 年二十左右, 抱盲母相號而哭, 問同里, 曰: 此女家貧, 乞啜而反哺有年矣. 適歲荒, 倚門難以藉手, 贖賃他家, 得穀三十石, 寄置大家服役, 日暮櫜米而來家, 炊餉伴宿, 晨則歸役大家, 如是者數日矣. 母曰: 昔日之糠粃, 心和且平; 近日之香秔, 膈肝若剌而心未安, 何哉? 女言其實, 母痛哭, 女嘆己之但能口腹之養, 而失於色難也. 故相持而泣. 見此而遲留爾. 郎聞之潛然, 送穀一百斛, 郎之二親亦送衣袴一襲, 郎之千徒, 歛租一千石遺之. 事達宸聰, 時眞聖王賜穀五白石, 幷宅一廛, 遣卒徒衛其家, 以儆劫掠. 旌其坊爲孝養之里, 後捨其家爲寺, 名兩尊寺. 인용 목차
손순매아 흥덕왕대(孫順埋兒 興德王代) 孫順者(古本作孫舜), 牟梁里人, 父鶴山. 父沒, 與妻同傭作人家, 得米穀養老孃, 孃名運烏. 順有小兒, 每奪孃食, 順難之, 謂其妻曰: 兒可得, 母難再求, 而奪其食, 母飢何甚. 且埋此兒, 以圖母腹之盈. 乃負兒歸醉山(山在牟梁西北)北郊, 堀地忽得石鐘甚奇. 夫婦驚怪, 乍懸林木上, 試擊之, 舂容可愛. 妻曰: 得異物, 殆兒之福, 不可埋也. 夫亦以爲然, 乃負兒與鐘而還家, 懸鐘於梁扣之, 聲聞于闕. 興德王聞之, 謂左右曰: 西郊有異鐘聲, 淸遠下類, 速檢之. 王人來檢其家, 具事奏王. 王曰: 昔郭巨瘞子, 天賜金釜; 今孫順埋兒, 地湧石鐘. 前孝後孝, 覆載同鑑. 乃賜屋一區, 歲給粳五十碩, 以尙純孝焉. 順捨舊居爲寺, 號弘孝寺, 安置石鐘. 眞聖王代, 百濟橫賊入其里, 鐘亡寺存. 其得鎭之地, 名完乎坪,..
대성효이세부모 신문대(大城孝二世父母 神文代) 牟梁里(一作浮雲村)之貧女慶祖有兒, 頭大頂平如城, 因名大城. 家窘不能生育, 因役傭於貨殖福安家, 其家俵田數畝, 以備衣食之資. 時有開士漸開, 欲設六輪會於興輪寺, 勸化至福安家, 施布五十疋. 開咒願曰: 檀越好布施, 天神常護持. 施一得萬倍, 安樂壽命長. 大城聞之, 跳跟而入, 謂其母曰: 予聽門僧誦倡, 云施一得萬倍. 念我定無宿善, 今玆困匱矣. 今又不施, 來世益艱, 施我傭田於法會, 以圖後報何如? 母曰: 善. 乃施田於開. 未幾, 城物故, 是日夜, 國宰金文亮家, 有天唱云: 牟梁里大城兒, 今託汝家. 家人震驚, 使檢牟梁里, 城果亡. 其日與唱同時, 有娠生兒, 左手握不發, 七日乃開, 有金簡子彫大城二字, 又以名之, 迎其母於第中兼養之. 旣壯, 好遊獵. 一日登吐含山捕一熊, 宿山下村, 夢熊變爲..
염불사(念佛師) 南山東麓有避里村, 村有寺, 因名避里寺. 寺有異僧, 不言名氏, 常念彌陀, 聲聞于城中, 三百六十坊‧十七萬戶, 無不聞聲. 聲無高下, 琅琅一樣, 以此異之, 莫不致敬, 皆以念佛師爲名. 死後泥塑眞儀, 安于敏藏寺中, 其本住避里寺, 改名念佛寺, 寺旁亦有寺, 名讓避, 因村得名. 인용 목차
포천산 오비구 경덕왕대(布川山 五比丘 景德王代) 歃良州東北二十許里, 有布川山, 石窟奇秀, 宛如人斲. 有五比丘, 未詳名氏, 來寓而念彌陀, 求西方幾十年, 忽有聖衆, 自西來迎. 於是, 五比丘各坐蓮臺, 乘空而逝, 至通度寺門外留連而天樂間奏. 寺僧出觀, 五比丘爲說無常苦空之理, 蛻棄遺骸, 放大光明, 向西而去. 其捐舍處, 寺僧起亭榭, 名置樓, 至今存焉. 인용 목차
영여사(迎如師) 實際寺釋迎如, 未詳族氏, 德行雙高. 景德王將邀致供養, 遣使徵之. 如詣內, 齋罷將還, 王遣使陪送至寺, 入門卽隱, 不知所在. 使來奏, 王異之, 追封國師. 後亦不復現世, 至今稱曰國師房. 인용 목차
물계자(勿稽子) 第十奈解王卽位十七年壬辰, 保羅國(今固城)‧史勿國(今泗州)等八國, 倂力來侵邊境, 王命太子㮈音‧將軍一伐等, 率兵拒之, 八國皆降. 時, 勿稽子軍功第一, 然爲太子所嫌, 不賞其功. 或謂勿稽子: 此戰之功, 唯子而已, 而賞不及子, 太子之嫌君其怨乎? 稽曰: 國君在上, 何怨人臣? 或曰: 然則, 奏聞于王幸矣. 稽曰: 伐功爭命, 揚己掩人, 志士之所不爲也. 勵之待時而已. 十年乙未, 骨浦國(今合浦也)等三國王, 各率兵來攻竭火(疑屈弗也, 今蔚州), 王親率禦之, 三國皆敗. 稽所獲數十級, 而人不言稽之功. 稽謂其妻曰: 吾聞仕君之道, 見危致命, 臨難忘身, 仗於節義, 不顧死生之謂忠也. 夫保羅(疑發羅, 今羅州)‧竭火之役, 誠是國之難. 君之危, 而吾未曾有忘身致命之勇, 此乃不忠甚也. 旣以不忠而仕君, 累及於先人, 可謂孝乎? 旣失忠..
영재우적(永才遇賊) 釋永才性滑稽, 不累於物, 善鄕歌. 暮歲將隱于南岳, 至大峴嶺, 遇賊六十餘人. 將加害, 才臨刃無懼色, 怡然當之. 賊怪而問其名, 曰永才. 賊素聞其名, 乃命□□□作歌. 其辭曰: 自矣心米 皃史毛達只將來呑隱日遠鳥逸□□過出知遣 今呑藪未 去遣省如 但非乎隱焉破□主次弗□史內於都還於尸朗也 此兵物叱沙過乎好尸曰沙也內乎呑尼 阿耶 唯只伊吾音之叱恨隱㵛陵隱安支尙宅都乎隱以多. 賊感其意, 贈之綾二端, 才笑而前謝曰: 知財賄之爲地獄根本, 將避於窮山, 以餞一生, 何敢受焉. 乃投之地. 賊又感其言, 皆釋釰投戈, 落髮爲徒, 同隱智異, 不復蹈世. 才年僅九十矣, 在元聖大王之世. 讚曰: 策杖歸山意轉深, 綺紈珠玉豈治心. 綠林君子休相贈, 地獄無根只寸金. 인용 목차
포산이성(包山二聖) 羅時有觀機‧道成二聖師, 不知何許人, 同隱包山.(鄕云所瑟山, 乃梵音, 此云包也.) 機庵南嶺, 成處北穴, 相去十許里, 披雲嘯月, 每相過從. 成欲致機, 則山中樹皆向南而俯, 如相迎者, 機見之而往; 機欲邀成也, 則亦如之皆北偃, 成乃至. 如是有年, 成於所居之後‧高嵓之上, 常宴坐, 一日自嵓縫間透身而出, 全身騰空而逝, 莫知所至. 或云, 至壽昌郡(今壽城郡)指骸焉, 機亦繼踵歸眞. 今以二師名命其墟, 皆有遺趾. 道成嵓高數丈, 後人置寺穴下. 大平興國七年壬午, 有釋成梵, 始來住寺, 敞萬日彌陀道場, 精懃五十餘年, 屢有殊祥. 時, 玄風信士二十餘人歲結社, 拾香木納寺, 每入山採香, 劈析淘洗, 攤置箔上. 其木至夜放光如燭. 由是郡人項施其香徒, 以得光之歲爲賀, 乃二聖之靈感, 或岳神攸助也. 神名靜聖天王, 嘗於迦葉佛時受佛囑,..
신충괘관(信忠掛冠) 일연(一然) 孝成王潛邸時, 與賢士信忠, 圍碁於宮庭栢樹下. 嘗謂曰: “他日若忘卿, 有如栢樹.” 信忠興拜. 隔數月, 王卽位賞功臣, 忘忠而不第之. 忠怨而作歌, 帖於栢樹, 樹忽黃悴. 王恠使審之, 得歌獻之. 大驚曰: “萬機鞅掌, 幾忘乎角弓.” 乃召之賜爵祿, 栢樹乃蘇. 歌曰: 物叱好支栢史, 秋察尸不冬爾屋支墮米, 汝於多支行齊敎因隱, 仰頓隱面矣改衣賜乎隱冬矣也, 月羅理影支古理因淵之叱, 行尸浪, 阿叱沙矣以支如支, 兒史沙叱望阿乃, 世理都, 之叱逸烏隱第也. 後句亡. 由是. 寵現於兩朝. 景德王(王卽孝成之弟也)二十二年癸卯, 忠與二友相約, 掛冠入南岳, 再徵不就, 落髮爲沙門. 爲王創斷俗寺居焉, 願終身丘壑, 以奉福大王, 王許之. 留眞在金堂後壁是也. 南有村名俗休, 今訛云小花里.(按『三和尙傳』, 有信忠奉聖寺, 與此相混..
혜현구정(惠現求靜) 釋惠現, 百濟人, 小出家苦心專志, 誦『蓮經』爲業, 祇禳請福, 靈應良稠, 兼攻『三論』, 染指通神. 初住北部修德寺, 有衆則講, 無則持誦, 四遠欽風, 戶外之履滿矣. 稍厭煩擁, 遂往江南達拏山居焉. 山極嵓險, 來往艱稀. 現靜坐求忘, 終于山中. 同學轝尸置石室中, 虎啖盡遺骸, 唯髏舌存焉, 三周寒暑, 舌猶紅軟. 過後方變, 紫硬如石, 道俗敬之, 藏于石塔, 俗齡五十八, 卽貞觀之初. 現不西學, 靜退以終, 而乃名流諸夏, 立『傳』在唐, 聲著矣夫. 又高麗釋波若, 入中國天台山, 受『智者敎觀』, 以神異間山中而滅, 『唐僧傳』亦有章, 頗多靈範. 讚曰: 鹿尾傳經倦一場, 去年淸誦倚雲藏. 風前靑史名流遠, 火後紅蓮舌帶芳. 인용 목차
연회도명 문수점(緣會逃名 文殊岾) 高僧緣會, 嘗隱居靈鷲, 每讀『蓮經』, 修普賢觀行. 庭池常有蓮數朵, 四時不萎.(今靈鷲寺龍藏殿是緣會舊居.) 國主元聖王聞其瑞異, 欲徵拜爲國師. 師聞之, 乃棄庵而遁, 行跨西嶺嵓間, 有一老叟今爾耕, 問師奚適, 曰: 吾聞邦家濫聽, 縻我以爵, 故避之爾. 叟聽曰: 於此可賈, 何勞遠售? 師之謂賣名無厭乎! 會謂其慢己, 不聽遂行數里許. 溪邊遇一媼, 問師何往, 答如初. 媼曰: 前遇人乎? 曰: 有一老叟侮予之甚, 慍且來矣. 媼曰: 文殊大聖也. 夫言之不聽何? 會聞卽驚悚, 遽還翁所, 扣顙陳悔曰: 聖者之言, 敢不聞命乎! 今且還矣, 溪邊媼彼何人斯? 叟曰: 辯才天女也. 言訖遂隱. 乃還庵中, 俄有天使齎詔徵之, 會知業已當受, 乃應詔赴闕, 封爲國師.(『僧傳』云: 憲安王封爲二朝王師, 號照, 咸通四年卒. 與元聖年..
낭지승운 보현수(朗智乘雲 普賢樹) 歃良州阿曲縣之靈鷲山(歃良, 今梁州. 阿曲一作西, 又云求佛又屈弗, 今蔚州置屈弗驛, 今存其名)有異僧, 庵居累紀, 而鄕邑皆不識, 師亦不言氏名. 常講『法華』, 仍有通力. 龍朔初, 有沙彌智通, 伊亮公之家奴也. 出家年七歲時, 有烏來鳴云: 靈鷲去投朗智爲弟子. 通聞之, 尋訪此山, 來憩於洞中樹下, 忽見異人出, 曰: 我是普大士, 欲授汝戒品, 故來爾. 因宣戒訖乃隱. 通神心豁爾, 智證頓圓. 遂前行, 路逢一僧, 乃問: 朗智師何所住? 僧曰: 奚問朗智乎? 通具陳神烏之事, 僧莞爾而笑曰: 我是朗智, 今玆堂前亦有烏來報, 有聖兒投師將至矣, 宜出迎, 故來迎爾. 乃執手而嘆曰: 靈烏驚爾投吾, 報予迎汝, 是何祥也! 殆山靈之陰助也. 傳云, 山主乃辯才天女. 通聞之泣謝, 投禮於師, 旣而將與授戒. 通曰: 予於洞口樹下,..
정수사구빙녀(正秀師救氷女) 第四十哀莊代, 有沙門正秀, 寓止皇龍寺. 冬日雪深, 旣暮, 自三郎寺還, 經由天嚴寺門外, 有一乞女産兒, 凍臥濱死. 師見而憫之, 就抱, 良久氣蘇. 乃脫衣以覆之, 裸走本寺, 苫草覆身過夜, 夜半有天唱於王庭曰: 皇龍寺沙門正秀, 宜封王師. 急使人檢之, 具事升聞, 王備威儀, 迎入大內, 冊爲國師. 인용 목차
융천사혜성가 진평왕대(融天師彗星歌 眞平王代) 第五居烈郎‧第六實處郎(一作突處郎)‧第七寶同郎等三花之徒, 欲遊楓岳, 有彗星犯心大星, 郎徒疑之, 欲罷其行. 時, 天師作歌歌之, 星怪卽滅, 日本兵還國, 反成福慶. 大王歡喜, 遣郎遊岳焉. 歌曰: 舊理東尸汀叱, 乾達婆矣遊烏隱城叱肹良望良古, 倭理叱軍置來叱多烽燒邪隱邊也藪耶, 三花矣岳音見賜烏尸聞古, 月置八切爾數於將來尸波衣, 道尸掃尸星利望良古, 彗星也白反也人是有叱多, 後句, 達阿羅浮去伊叱等邪, 此也友物比所音叱彗叱只有叱故. 인용 목차
선율환생(善律還生) 望德寺僧善律, 施錢欲成『六百般若』, 功未周, 忽被陰府所追, 至冥司, 問曰: 汝在人間作何業? 律曰: 貧道暮年欲成『大品經』, 功未就而來. 司曰: 汝之壽籙雖盡, 勝願未終, 宜復人間, 畢成寶典. 乃放還. 途中有一女子, 哭泣拜前曰: 我亦南閻州新羅人, 坐父母陰取金剛寺水田一畝, 被冥府追檢, 久受重苦. 今師若還古里, 告我父母, 速還厥田. 妾之在世, 胡麻油埋於床下, 幷藏緻密布於寢褥間, 願師取吾油點佛燈, 貨其布爲經幅, 則黃川亦恩, 庶幾脫我若惱矣. 律曰: 汝家何在? 曰: 沙梁部久遠寺西南里也. 律聞之, 方行乃蘇. 時律死已十日, 葬于南山東麓. 在塚中呼三日, 牧裡聞之, 來告於本寺, 寺僧歸發塚出之, 具說前事. 又訪女家, 女死隔十五年, 油布宛然, 律依其諭作冥福. 女來魂報云: 賴師之恩, 亡已離苦得脫矣. 時人聞之, ..
월명사도솔가(月明師兜率歌) 景德王十九年庚子四月朔, 二日並現, 挾旬不滅. 日官奏請緣僧, 作散花功德則可禳. 於是, 潔壇於朝元殿, 駕幸靑陽樓, 望緣僧. 時有月明師, 行于阡陌時之南路, 王使召之, 命開壇作啓. 明奏云: 臣僧但屬於國仙之徒, 只解鄕歌, 不閑聲梵. 王曰: 旣卜緣僧, 雖用鄕歌可也. 明乃作『兜率歌』賦之, 其詞曰: 今日此矣散花唱良巴, 寶白乎隱花良汝隱, 直等隱心音矣命叱使以惡只, 彌勒座主陪立羅良. 解曰: 龍樓此日『散花歌』, 挑送靑雲一片花, 殷重直心之所使, 遠邀兜率大僊家. 今俗謂此爲『散花歌』, 誤矣, 宜云『兜率歌』. 別有『散花歌』, 文多不載. 旣而日怪卽滅, 王嘉之, 賜品茶一襲, 水精念珠百八箇. 忽有一童子, 儀形鮮潔, 跪奉茶珠, 從殿西小門而出. 明謂是內宮之使, 王謂師之從者, 及玄徵而俱非. 王甚異之, 使人追之, 童入..
진신수공(眞身受供) 長壽元年壬辰, 孝昭卽位, 始創望德寺, 將以奉福唐室. 後, 景德王十四年, 望德寺塔戰動, 是年有安史之亂, 羅人云: 爲唐室立玆寺, 宜其應也. 八年丁酉, 設落成會, 王親駕辦供, 有一比丘, 儀彩疎陋, 局束立於庭, 請曰: 貧道亦望齋. 王許赴床杪. 將罷, 王戱調之曰: 住鍚何所? 僧曰: 琵琶嵓. 王曰: 此去, 莫向人言, 受國王親供之齋. 僧笑答曰: 陛下亦莫與人言, 供養眞身釋迦. 言訖, 湧身凌空, 向南而行. 王驚愧, 馳上東岡, 向方遙禮, 使往尋之, 到南山參星谷, 或云大磧川源石上, 置錫鉢而隱. 使來復命, 遂創釋迦寺於琵琶嵓下, 創佛無事於滅影處, 分置錫鉢焉. 二寺至今存, 錫鉢亡矣.『智論』第四云: 昔有罽賓三藏, 行阿蘭若法, 至一王寺, 寺設大會, 守門人見其衣服麤弊, 遮門不前. 如是數數, 以衣弊故, 每不得前, 便..
경흥우성(憬興遇聖) 神文王代, 大德憬興, 姓水氏, 熊川州人也. 年十八出家, 遊刃三藏, 望重一時. 開耀元年, 文武王將昇遐, 顧命於神文曰: 憬興法師可爲國師, 不忘朕命. 神文卽位, 曲爲國老, 住三郎寺, 忽寢疾彌月, 有一尼來謁候之, 以『華嚴經』中善友原病之說爲言曰: 今師之疾, 憂勞所致, 喜笑可治. 乃作十一樣面貌, 各作俳諧之舞, 巉巖戍削, 變熊不可勝言, 皆可脫頤, 師之病不覺洒然. 尼遂出門, 乃入南巷寺(寺在三郎寺南)而隱, 所將杖子, 在幀畫十一面圓通像前. 一日將入王宮, 從者先備於東門之外, 鞍騎甚都, 靴笠斯陳, 行路爲之辟易, 一居士(一云沙門), 形儀疎率, 手杖背筐, 來憩于下馬臺上, 視筐中乾魚也. 從者呵之曰: 爾着緇, 奚負觸物耶? 僧曰: 與其挾生肉於兩股間, 背負三市之枯魚, 有何所嫌? 言訖起去. 興方出門, 聞其言, 使人追之..
광덕 엄장(廣德 嚴莊) 文武王代, 有沙門名廣德‧嚴莊二人友善. 日夕約曰: 先歸安養者, 須告之. 德隱居芬皇西里(或云, 皇龍寺有西去房, 未知孰是), 蒲鞋爲業, 挾妻子而居; 莊庵栖南岳, 大種力耕. 一日, 日影拖紅, 松陰靜暮, 窓外有聲, 報云: 某已四往矣, 惟君好住, 速從我來. 莊排闥而出顧之, 雲外有天樂聲, 光明屬地. 明日歸訪其居, 德果亡矣. 於是, 乃與其婦收骸, 同營蒿里. 旣事, 乃謂婦曰: 夫子逝矣, 偕處何如? 婦曰: 可. 遂留, 夜將宿欲通焉, 婦靳之曰: 師求淨土, 可謂求魚緣木. 莊驚怪問曰: 德旣乃爾, 予又何妨? 婦曰: 夫子與我, 同居十餘載未嘗一夕同床而枕, 況觸汚乎. 但每夜端身正坐, 一聲念阿彌陁佛號, 或作十六觀, 觀旣熟, 明月入戶, 時昇其光, 加趺於上. 竭誠若此, 雖欲勿西奚往? 夫適千里者, 一步可規. 今師之觀可..
욱면비념불서승(郁面婢念佛西昇) 景德王代康州(今晉州, 一作剛州, 則今順安)善士數十人, 志求西方, 於州境創彌陀寺, 約萬日爲契. 時有阿干貴珍家一婢名郁面, 隨其主歸寺, 立中庭, 隨僧念佛, 主憎其不職, 每給穀二碩, 一夕舂之. 婢一更舂畢, 歸寺念佛.(俚言己事之忙, 大家之春促, 盖出乎此.) 日夕微怠, 庭之左右, 竪立長橛, 以繩穿貫兩掌, 繫於橛上合掌, 左右遊之激勵焉. 時有天唱於空郁面娘入堂念佛, 寺衆聞之, 勸婢入堂, 隨例精進. 未幾, 天樂從西來, 婢湧透屋樑而出, 西行至郊外, 捐骸變現眞身. 坐蓮臺, 放大光明 緩緩而逝, 樂聲不撤空中. 其堂至今有透穴處云.(已上『鄕傳』.) 按『僧傳』: 棟梁八珍者觀音應現也. 結徒有一千, 分朋爲二, 一勞力, 一精修, 彼勞力中知事者不獲戒, 墮畜生道, 爲浮石寺牛. 嘗駄經而行, 賴經力, 轉爲阿干貴珍家婢..
선도성모수희불사(仙桃聖母隨喜佛事) 眞平王朝, 有比丘尼名智惠, 多賢行, 住安興寺. 擬新修佛殿而力未也, 夢一女仙風儀婥約, 珠翠飾鬟, 來慰曰: 我是仙桃山神母也. 喜汝欲修佛殿, 願施金十斤以助之. 宜取金於予座下, 粧點主尊三像, 壁上繪五十三佛‧六類聖衆及諸天神‧五岳神君(羅時五岳, 謂東吐含山, 南智異山, 西雞龍, 北太伯, 中父岳亦云公山也), 每春秋二季之十日, 叢會善男善女, 廣爲一切含靈, 設占察法會以爲恒規.(本朝屈弗池龍, 託夢於帝, 請於靈鷲山長開藥師道場, □平海途, 其事亦同.) 惠乃驚覺, 率徒往神祠座下, 堀得黃金一百六十兩, 克就乃功, 皆依神母所諭. 其事唯存, 而法事廢矣. 神母本中國帝室之女, 名娑蘇. 早得神仙之術, 歸止海東, 久而不還, 父皇寄書繫足云: 隨鳶所止爲家. 蘇得書放鳶, 飛到此山而止, 遂來宅爲地仙, 故名西鳶山. 神..
명랑신인(明朗神印) 按『金光寺本記』云: 師挺生新羅, 入唐學道. 將還, 因海龍之請, 入龍宮傳秘法, 施黃金千兩.(一云千斤.) 潛行地下, 湧出本宅井底, 乃捨爲寺, 以龍王所施黃金飾塔像, 光曜殊特, 因名金光焉.(『僧傳』作金羽寺, 誤.) 師諱明朗, 字國育, 新羅沙干才良之子, 母曰南澗夫人, 或云法乘娘, 蘇判茂林之子金氏, 則慈藏之妹也. 三息, 長曰國敎大德, 次曰義安大德, 師其季也. 初母夢呑靑色珠而有娠. 善德王元年入唐, 貞觀九年乙未來歸. 總章元年戊辰, 唐將李勣統大兵, 合新羅, 滅高麗. 後餘軍留百濟, 將襲滅新羅, 羅人覺之, 發兵拒之. 高宗聞之赫怒, 命薛邦興師將討之, 文武王聞之懼, 請師開秘法禳之.(事在『文武王傳』中.) 因玆爲神印宗祖. 及我太祖創業之時, 亦有海賊來擾, 乃請安惠‧朗融之裔廣學‧大緣等二大德, 作法禳鎭, 皆朗之傳系也..
혜통항룡(惠通降龍) 釋惠通, 氏族未詳. 白衣之時, 家在南山西麓, 銀川洞之口.(今南澗寺東里.) 一日遊舍東溪上, 捕一獺屠之, 弃骨園中, 詰旦亡其骨. 跡血尋之, 骨還舊穴, 抱五兒而蹲. 郎望見, 驚異久之, 感嘆躕躇, 便弃俗出家, 易名惠通. 往唐謁無畏三藏請業, 藏曰: 嵎夷之人豈堪法器! 遂不開授, 通不堪輕謝去, 服勤三載, 猶不許. 通乃憤悱立於庭, 頭戴火盆, 須臾頂裂聲如雷. 藏聞來視之, 撤火盆, 以指按裂處, 誦神咒, 瘡合如平日, 有瑕如王字文. 因號王和尙, 深器之, 傳印訣. 時, 唐室有公主疾病, 高宗請救於三藏, 擧通自代. 通受敎別處, 以白豆一斗, 咒銀器中, 變白甲神兵, 逐崇不克, 又以黑豆一斗, 咒金器中, 變黑甲神兵, 令二色合逐之, 忽有蛟龍走出, 疾遂瘳. 龍怨通之逐己也, 來本國文仍林, 害命尤毒. 是時, 鄭恭奉使於唐, 見..
밀본최사(密本摧邪) 善德王德曼, 遘疾彌留, 有興輪寺僧法惕, 應詔侍疾, 久而無效. 時有密本法師, 以德行聞於國, 左右請代之, 王詔迎入內. 本在宸仗外, 讀『藥師經』, 卷軸纔周, 所持六環, 飛入寢內, 刺一老狐與法惕, 倒擲庭下, 王疾乃瘳. 時, 本頂上發五色神光, 覩者皆驚. 又承相金良圖爲阿孩時, 忽口噤體硬, 不言不遂. 每見一大鬼率小鬼來, 家中凡有盤肴, 皆啖嘗之, 巫覡來祭, 則羣聚而爭侮之. 圖雖欲命撤, 而口不能言. 家親請法流寺僧亡名來轉經, 大鬼命小鬼, 以鐵槌打僧頭仆地, 嘔血而死. 隔數日, 遣使邀本, 使還言: 本法師受我請將來矣. 衆鬼聞之, 皆失色. 小鬼曰: 法師至將不利, 避之何幸? 大鬼侮慢自若曰: 何害之有! 俄而有四方大力神, 皆屬金甲長戟, 來捉群鬼縛去. 次有無數天神, 環拱而待. 須臾本至, 不待開經, 其疾乃治, 語通身解..
현유가 해화엄(賢瑜珈 海華嚴) 瑜珈祖大德大賢, 住南山茸長寺. 寺有慈氏石丈六, 賢常旋繞, 像亦隨賢轉面. 賢惠辯精敏, 決擇了然. 大抵相宗銓量, 旨理幽深, 難爲剖析, 中國名士白居易, 當窮之未能, 乃曰: 唯識幽難破, 因明擘不開. 是以學者難承禀者尙矣. 賢獨刊定邪謬, 暫開幽奧, 恢恢游刃, 東園後進, 咸遵其訓, 中華學士, 往往得此爲眼目. 景德王天寶十二年癸巳, 夏大旱, 詔入內殿, 講『金光經』, 以祈甘霔. 一日齋次, 展鉢良久而淨水獻遲. 監吏詰之, 供者曰宮井枯涸, 汲遠故遲爾, 賢聞之曰何不早云. 及晝講時, 捧爐黙然, 斯須井水湧出, 高七丈許, 與刹幢齊, 闔宮驚駭. 因名其井曰金光井. 賢嘗自號靑丘沙門. 讚曰: 遶佛南山像逐旋, 靑丘佛日再中懸. 解敎宮井淸波湧, 誰識金爐一炷烟. 明年甲午夏, 王又請大德法海於皇龍寺, 講『華嚴經』. 駕幸行..
심지계조(心地繼祖) 釋心地, 辰韓第四十一主憲德大王金氏之子也. 生而孝悌, 天性冲睿, 志學之年, 落采從師, 拳懃于道, 寓止中岳(今公山). 適聞俗離山深公傳表律師佛骨簡子, 設果訂法會, 決意披尋, 旣至後期, 不許叅例. 乃席地扣庭, 隨衆禮懺. 經七日, 天大雨雪, 所立地方十尺許, 雪飄不下, 衆見其神異, 許引入堂地. 撝謙稱恙, 退處房中, 向堂潛禮, 肘顙俱血, 類表公之仙溪山也. 地藏菩薩日來問慰, 洎席罷還山, 途中見二簡子貼在衣褶間, 持廻告於深, 深曰: 簡在函中, 那得至此? 檢之封題依舊, 開視亡矣. 深深異之, 重襲而藏之. 又行如初, 再廻告之, 深曰: 佛意在子, 子其奉行. 乃授簡子, 地頂戴歸山, 岳神率二仙子, 迎至山椒, 引地坐於嵒上, 歸伏嵒下, 謹受下戒. 地曰: 今將擇衣奉安聖簡, 非吾輩所能指定. 請與三君, 憑高擲簡以卜之. 乃..
승전촉루(勝詮髑髏) 釋勝詮, 未詳其所自也. 常附舶指中國, 詣賢首國師講下, 領受玄言, 硏微積慮, 惠鑒超穎. 探賾索隱, 妙盡隅奧, 思欲赴感有緣, 當還國里. 始賢首與義湘同學, 俱禀儼和尙慈訓. 首就於師說, 演述義科, 因詮法師還鄕寄示. 湘仍寄書(云云). 別幅云: 『探玄記』二十卷, 兩卷未成,『敎分記』三卷,『玄義章』等雜義一卷,『華嚴梵語』一卷,『起信䟽』兩卷,『十二門䟽』一卷,『法界無差別論䟽』一卷, 並因勝詮法師抄寫還鄕. 頃新羅僧孝忠遺金九分, 云是上人所寄, 雖不得書, 頂荷無盡. 今附西國軍持‧澡灌一口, 用表微誠, 幸願檢領. 謹宣. 師旣還, 寄信于義湘, 湘乃目閱藏文, 如耳聆儼訓. 探討數旬, 而授門弟子, 廣演斯文, 語在『湘傳』. 按, 此圓融之敎誨, 遍洽于靑丘者, 寔師之功也. 厥後有僧梵修, 遠適彼國, 求得新譯『後分華嚴經觀師義疏』,..
관동풍악발연수석기(關東楓岳鉢淵藪石記) (此記乃寺主瑩岑所撰, 承安四年己未之石.) 眞表律師, 全州碧骨郡都那山村大井里人也. 年至十二, 志求出家, 父許之. 師往金山藪順濟法師處零染, 濟授沙彌戒法, 傳敎『供養次第秘法』一卷‧『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曰: 汝持此戒法, 於彌勒‧地藏兩聖前, 懇求懺悔, 親受戒法, 流傳於世. 師奉敎辭退, 遍歷名山. 年已二十七歲, 於上元元年庚子, 蒸二十斗米, 乃乾爲粮, 詣保安縣, 入邊山不思議房, 以五合米爲一日費, 除一合米養鼠, 師勤求戒法於彌勒像前, 三年而未得授記. 發憤捨身嵓下, 忽有靑衣童, 手捧而置石上. 師更發志願, 約三七日, 日夜勤修, 扣石懺悔, 至三日手臂折落. 至七日夜, 地藏菩薩手搖金錫, 來爲加持, 手臂如舊. 菩薩遂與袈裟及鉢. 師感其靈應, 倍加精進, 滿三七日, 卽得天眼, 見兜率天衆來儀之相. 於是..
진표전간(眞表傳簡) 釋眞表, 完山州(今全州牧)萬頃縣人.(或作豆乃山縣, 或作那山縣, 今萬頃, 古名豆乃山縣也.『貫寧傳』釋□之鄕里, 云金山縣人, 以寺名及縣名混之也.) 父曰眞乃末, 母吉寶娘, 姓井氏. 年至十二歲, 投金山寺崇濟法師講下, 落彩請業. 其師嘗謂曰: 吾曾入唐, 受業於善道三藏, 然後入五臺, 感文殊菩薩現受五戒. 表啓曰: 勤修幾何, 得戒耶? 濟曰: 精至則不過一年. 表聞師之言, 遍遊名岳, 止錫仙溪山不思議菴, 該鍊三業, 以亡身懺□□□, 初以七宵爲期, 五輪撲石, 膝腕俱碎, 雨血嵒崖, 若無聖應. 決志捐捨, 更期七日, 二七日終, 見地藏菩薩, 現受淨戒, 卽開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辰時也. 時齡二十餘三矣. 然, 志存慈氏, 故不敢中止, 乃移靈山寺(一名邊山, 又楞伽山), 又懃勇如初, 果感彌力現授『占察經』兩卷(此經乃陳‧隋間外國所..
충야복불언(虫也福不言) 京師萬善北里有寡女, 不夫而孕, 旣産, 年至十二歲, 不語亦不起, 因號虫也童.(下或作虫也卜, 又巴又伏等, 皆言童也.) 一日其母死, 時元曉住高仙寺. 曉見之迎禮, 福不答拜而曰: 君我昔日駄經牸牛, 今已亡矣, 偕葬何如? 曉曰諾. 遂與到家, 令曉布薩授戒. 臨尸祝曰: 莫生兮其死也苦! 莫死兮其生也苦! 福曰: 詞煩. 更之曰: 死生苦兮! 二公轝歸活里山東麓, 曉曰: 葬智惠虎於智惠林中, 不亦宜乎? 福乃作偈曰: 往昔釋迦牟尼佛, 裟羅樹間入涅槃, 于今亦有如彼者, 欲入蓮花藏界寬. 言訖拔茅莖, 下有世界, 晃朗淸虛, 七寶欄楯, 樓閣莊嚴, 殆非人間世. 福負尸共入, 其地奄然而合, 曉乃還. 後人爲創寺於金剛山東南, 額曰道場寺. 每年三月十四日, 行占察會爲恒規, 福之應世, 唯示此爾, 俚諺多以荒唐之說託焉, 可笑! 讚曰: 淵黙龍..
의상전교(義湘傳敎) 法師義湘, 考曰韓信, 金氏. 年二十九依京師皇福寺落髮. 未幾, 西圖觀化, 遂與元曉道出遼東, 邊戍邏之爲諜者, 囚閉者累旬, 僅免而還.(事在崔侯『本傳』, 及曉師行狀等.) 永徽初, 會唐使舡有西還者, 寓載入中國, 初止揚州, 州將劉至仁請留衙內, 供養豊贍. 尋往終南山至相寺, 謁智儼. 儼前夕夢一大樹生海東, 枝葉溥布, 來蔭神州. 上有鳳巢, 登視之, 有一摩尼寶珠, 光明屬遠. 覺而驚異, 洒掃而待, 湘乃至, 殊禮迎際, 從容謂曰: 吾昨者之夢, 子來投我之兆. 許爲入室. 雜花妙旨, 剖析幽微. 儼喜逢郢質, 克發新致, 可謂鉤深索隱, 藍茜沮本色. 旣而本國承相金欽純[一作仁問]‧良圖等, 往囚於唐, 高宗將大擧東征, 欽純等密遣湘誘而先之. 以咸享元年庚午還國, 聞事於朝, 命神印大德明朗, 假設密壇法禳之, 國乃免. 儀鳳元年, 湘歸太..
원효불기(元曉不覊) 聖師元曉, 俗姓薛氏, 祖仍皮公, 亦云赤大公, 今赤大淵側有仍皮公廟. 父談捺乃末. 初, 示生于押梁郡南(今章山郡)‧佛地村北, 栗谷娑羅樹下. 村名佛地, 或作發智村(俚云弗等乙村). 娑羅樹者, 諺云, 師之家本住此谷西南, 母旣娠而月滿, 適過此谷栗樹下, 忽分産, 而倉皇不能歸家, 且以夫衣掛樹, 而寢處其中, 因號樹曰娑羅樹. 其樹之實亦異於常, 至今稱娑羅栗.『古傳』, 昔有主寺者, 給寺奴一人, 一夕饌栗二枚, 奴訟于官. 官吏怪之, 取栗檢之, 一枚盈一鉢. 乃反自判給一枚, 故因名栗谷. 師旣出家, 捨其宅爲寺, 名初開, 樹之旁置寺曰娑羅. 師之行狀云: 是京師人, 從祖考也.『唐僧傳』云: 本下湘州之人. 按, 麟德二年間, 文武王割上州‧下州之地, 置歃良州, 則下州乃今之昌寧郡也, 押梁郡本下州之屬縣, 上州則今尙州, 亦作湘州也. ..
자장정률(慈藏定律) 大德慈藏, 金氏, 本辰韓眞骨蘇判(三級爵名)茂林之子. 其父歷官淸要, 絶無後胤, 乃歸心三寶, 造于千部觀音, 希生一息, 祝曰: 若生男子, 捨作法海津梁. 母忽夢星墜入懷, 因有娠, 及誕, 與釋尊同日. 名善宗郎, 神志澄睿, 文思日贍, 而無染世趣. 早喪二親, 轉厭塵譁, 捐妻息, 捨田園爲元寧寺, 獨處幽險, 不避狼虎, 修枯骨觀, 微或倦弊. 乃作小室, 周障荊棘, 裸坐其中, 動輒箴剌, 頭懸在梁, 以袪昏暝. 適台輔有闕, 門閥當議, 累徵不赴, 王乃勅曰: 不就斬之. 藏聞之曰: 吾寧一日持戒而死, 不願百年破戒而生. 事聞, 上許令出家. 乃深隱岩叢, 粮粒不恤. 時有異禽, 含菓來供, 就手而喰. 俄夢天人來授五戒, 方始出谷, 鄕邑士女, 爭來受戒. 藏自嘆邊生, 西希大化, 以仁平三年丙申歲(卽貞觀十年也)受勅, 與門人僧實等十餘輩..
이혜동진(二惠同塵) 釋惠宿, 沈光於好世郎徒, 郎旣讓名『黃卷』, 師亦隱居赤善村(今安康縣有赤谷村)二十餘年. 時國仙瞿旵公嘗往其郊, 縱獵一日, 宿出於道左, 攬轡而請曰: 庸僧亦願隨從, 可乎? 公許之. 於是, 縱橫馳突, 裸袒相先, 公旣悅. 及休勞坐, 數炮烹相餉, 宿亦與啖囓, 略無忤色. 旣而進於前曰: 今有美鮮於此, 益薦之何? 公曰: 善. 宿屛人割其股, 寘盤以薦, 衣血淋漓. 公愕然曰: 何至此耶? 宿曰: 始吾謂公仁人也, 能恕己通物也, 故從之爾. 今察公所好, 唯殺戳之耽篤, 害彼自養而已, 豈仁人君子之所爲? 非吾徒也. 遂拂衣而行, 公大慚, 視其所食, 盤中鮮胾不滅. 公甚異之, 歸奏於朝, 眞平王聞之, 遣使徵迎, 宿示臥婦床而寢. 中使陋焉, 返行七八里, 逢師於途. 問其所從來, 曰: 城中檀越家, 赴七日齋, 席罷而來矣. 中使以其語達於上..
귀축제사(歸竺諸師) 廣函『求法高僧傳』云: 釋阿離那(一作耶)跋摩(一作□), 新羅人也. 初希正敎, 早入中華, 思覲聖踪, 勇銳彌增, 以貞觀年中離長安, 到五天, 住那蘭陀寺, 多閱律論, 抄寫貝莢. 痛矣歸心, 所期不遂, 忽於寺中無常, 齡七十餘. 繼此有惠業‧玄泰‧求本‧玄恪‧惠輪‧玄遊, 復有二亡名法師等, 皆忘身順法, 觀化中天, 而或夭於中途, 或生存住彼寺者, 竟未有能復雞貴與唐室者. 唯玄泰師克返歸唐, 亦莫知所終. 天竺人呼海東云矩矩吒䃜說羅, 矩矩吒言雞也, 䃜說羅言貴也. 彼土相傳云, 其國敬雞神而取尊, 故戴翎羽而表飾也. 讚曰: 天竺天遙萬疊山, 可憐遊士力登攀. 幾回月送孤帆去, 未見雲隨一杖還. 인용 목차
양지사석(良志使錫) 釋良志, 未詳祖考鄕邑, 唯現迹於善德王朝. 錫杖頭掛一布帒, 錫自飛至檀越家, 振拂而鳴, 戶知之納齋費, 帒滿則飛還. 故名其所住曰錫杖寺, 其神異莫測皆類此. 旁通雜譽, 神妙絶比, 又善筆札. 靈廟丈六三尊‧天王像幷殿塔之瓦, 天王寺塔下八部神將, 法林寺主佛三尊‧左右金剛神等, 皆所塑也. 書靈廟‧法林二寺額. 又嘗彫磚造一小塔, 竝造三千佛, 安其塔置於寺中, 致敬焉. 其塑靈廟之丈六也, 自入定以正受所對爲揉式, 故傾城士女爭運泥土. 風謠云: 來如來如來如, 來如哀反多羅, 哀反多矣徒良, 功德修叱如良來如. 至今, 土人舂相役作皆用之, 蓋始于此. 像(初)成之費, 入穀二萬三千七百碩(或(云)(改)金時租). 議曰: 師可謂才全德充, 而以大方隱於末技者也. 讚曰: 齋罷堂前錫杖閑, 靜裝爐鴨自焚檀. 殘經讀了無餘事, 聊塑圓容合掌看. 인용 목차
보양리목(寶壤梨木) 『釋寶壤傳』, 不載鄕井氏族, 謹按淸道郡司籍, 載天福八年癸酉(太祖卽位第二十六年也)正月日, 淸道郡界里審使順英‧大乃末水文等柱貼公文: 雲門山禪院長生, 南阿尼岾, 東嘉西峴(云云). 同藪三剛典主人寶壤和尙, 院主玄會長老, 貞座玄兩上座, 直歲信元禪師.(右公文淸道郡都田帳, 傳准.) 又開運三年丙辰雲門山禪院長生標塔公文一道: 長生十一; 阿尼岾‧嘉西峴‧畝峴, 西北買峴(一作面知村), 北猪足門等. 又庚寅年, 晉陽府貼五道按察使, 各道禪敎寺院始創年月形止, 審檢成籍時, 差使員東京掌書記李僐審檢記載, 正豊六年辛巳(大金年號, 本朝毅宗卽位十六年也)九月, 郡中古籍裨補記准, 淸道郡前副戶長禦侮副尉李則楨戶在古人消息及諺傳記載, 致仕上戶長金亮辛‧致仕戶長旻育‧戶長同正尹應前‧其人珍奇等與時上戶長用成等言語. 時太守李思老‧戶長亮辛年八十九, 餘..
원광서학(圓光西學) 唐『續高僧傳』第十三卷載: 新羅皇隆寺釋圓光, 俗姓朴氏, 本住三韓, 卞韓‧辰韓‧馬韓, 光卽辰韓人也. 家世海東, 祖習綿遠而神器恢廓, 愛染篇章, 校獵玄儒, 討讎子史, 文華騰翥於韓服, 博贍猶愧於中原. 遂割略親朋, 發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陳之世, 號稱文國, 故得諮考先疑, 詢猷了義. 初, 聽莊嚴旻公弟子講, 素霑世典, 謂理窮神, 及聞釋宗, 反同腐芥. 虛尋名敎, 實懼生涯, 乃上啓陳主, 請歸道法, 有勅許焉. 旣爰初落釆, 卽禀具戒, 遊歷講肆, 具盡嘉謀, 領牒微言, 不謝光景. 故得成實涅槃, 蘊括心府, 三藏釋論, 徧所披尋. 末又投吳之虎(丘)山, 念定相沿, 無忘覺觀. 息心之衆, 雲結林泉, 並以綜涉四含, 功流八定, 明善易擬, 筒直難虧. 深副夙心, 遂有終焉之慮, 於卽頓絶人事, 盤遊聖迹, 攝想靑霄, ..
유덕사(有德寺) 新羅大大角干崔有德, 捨私第爲寺, 以有德名之. 遠孫三韓功臣崔彦撝, 掛安眞影, 仍有碑云. 인용 목차
영취사(靈鷲寺) 寺中古記云: 新羅眞骨第三十一主神文王代, 永淳二年癸未(本文云元年, 誤), 宰相忠元公, 萇山國(卽東萊縣, 亦名萊山國)溫井沐浴, 還城次, 到屈井驛桐旨野駐歇, 忽見一人放鷹而逐雉, 雉飛過金岳, 杳無蹤迹. 聞鈴尋之, 到屈井縣官北井邊, 鷹坐樹上, 雉在井中, 水渾血色, 雉開兩翅, 抱二雛焉. 鷹亦如相惻隱而不敢攫也. 公見之惻然有感, 卜問此地, 云可立寺. 歸京啓於王, 移其縣於他所, 創寺於其地, 名靈鷲寺焉. 인용 목차
백엄사석탑사리(伯嚴寺石塔舍利) 開運三年丙午十月二十九日, 康州界任道大監柱貼云, 伯嚴禪寺坐草八縣(今草溪), 寺僧亻品遊上座, 年三十九, 云寺之經始則不知. 但古傳云, 前代新羅時, 北宅廳基捨置玆寺, 中間久廢, 去丙寅年中, 沙木谷陽孚和尙, 改造住持, 丁丑遷化; 乙酉年曦陽山兢讓和尙, 來住十年, 又乙未年却返曦陽; 時有神卓和尙, 自南原白嵓藪, 來入當院, 如法住持; 又咸雍元年十一月, 當院住持得奧微定大師‧釋秀立, 定院中常規十條, 新竪五層石塔, 眞身佛舍利四十二粒安邀. 以私財立寶, 追年供養條; 第一當寺護法敬僧嚴欣‧伯欣兩明神及近岳等三位前, 立寶供養條(諺傳嚴欣‧伯欣二人, 捨家爲寺, 因名曰伯嚴, 仍爲護法神); 金堂藥師前木鉢, 月朔遞米條等, 已下不錄. 인용 목차
무장사미타전(鍪藏寺彌陁殿) 京城之東北二十許里, 暗谷村之北有鍪藏寺, 第三十八元聖大王之考大阿干孝讓追封明德大王之爲叔父波珍喰追崇所創也. 幽谷逈絶, 類似削成, 所寄冥奧, 自生虛白, 乃息心樂道之靈境也. 寺之上方, 有彌陁古殿, 乃昭成(一作聖)大王之妃桂花王后爲大王先逝, 中宮乃充充焉‧皇皇焉, 哀戚之至, 泣血棘心, 思所以幽贊明休, 光啓玄福者, 聞西方有大聖曰彌陀, 至誠歸仰, 則善救來迎, 是眞語者, 豈欺我哉! 乃捨六衣之盛服, 罄九府之貯財, 召彼名匠, 敎造彌陀像一軀, 幷造神衆以安之. 先是, 寺有一老僧, 忽夢眞人坐於石塔東南岡上, 向西爲大衆說法. 意謂此地必佛法所住也, 心秘之而不向人說. 嵓石巉崒, 流澗邀迅, 匠者不顧, 咸謂不臧, 及乎辟地, 乃得平坦之地, 可容堂宇, 宛似神基, 見者莫不愕然稱善. 近古來殿則壞圮, 而寺獨在, 諺傳太宗統三已..
천룡사(天龍寺) 東都南山之南, 有一峯屹起, 俗云高位山, 山之陽有寺, 俚云高寺, 或云天龍寺.『討論三韓集』云: 雞林土內有客水二條‧逆水一條, 其逆水‧客水二源, 不鎭天災, 則致天龍覆沒之災. 俗傳云: 逆水者, 州之南馬等烏村南流川, 是. 又是水之源致天龍寺. 中國來使樂鵬龜來見云: 破此寺則國亡無日矣. 又相傳云, 昔有檀越, 有二女, 曰天女‧龍女, 二親爲二女創寺因名之. 境地異常助道之場, 羅季殘破久矣. 衆生寺大聖所乳崔殷諴之子承魯, 魯生肅, 肅生侍中齊顔, 顔乃重修起廢, 仍置釋迦萬日道場, 受朝旨, 兼有信書, 願文留于寺. 旣卒, 爲護伽藍神, 頗著靈異. 其信書略曰: 檀越內史侍郎同內史門下平章事柱國崔齊顔狀. 東京高位山天龍寺殘破有年. 弟子特爲聖壽天長‧民國安泰之願, 殿堂廊閣‧房舍廚庫, 已來興構畢具, 石造泥塑佛聖數軀, 開置釋迦萬日道場. 旣..
남월산(南月山) (亦名甘山寺.) 寺在京城東南二十許里, 金堂主彌勒尊像火光後記云: 開元七年己未二月十五日, 重阿喰全忘誠, 爲亡考仁章一吉干‧亡妃觀肖里夫人, 敬造甘山寺一所‧石彌勒一軀, 兼及愷元伊喰‧第懇誠小舍‧玄度師‧姊古巴里‧前妻古老里‧後妻阿好里, 兼庶族及漠一吉喰‧一幢薩喰‧聰敏大舍‧妹首肹買等, 同營玆善. 亡妣肖里夫人, 古人成之東海攸友邊散也.(古人成之以下, 文未詳其意, 但存古文而已. 下同.) 彌陁佛火光後記云: 重阿喰金志全, 曾以尙衣奉御, 又執事侍郎, 年六十七, 致仕閑居, 奉爲國主大王‧伊喰愷元‧亡考仁章一吉干‧亡妃‧亡弟‧小舍梁誠‧沙門玄度‧亡妻古路里‧亡妹古巴里, 又爲妻阿好里等, 捨甘山莊田建伽藍; 仍造石彌陀一軀, 奉爲亡考仁章一吉干. 古人成云東海攸友邊散也.(按帝系, 金愷元乃太宗春秋之弟‧太子愷元角干也, 乃文熙之所生也. 誠志全乃..
대산월정사오류성중(臺山月精寺五類聖衆) 按寺中所傳古記云, 慈藏法師初至五臺, 欲覩眞身, 於山麓結茅而住, 七日不見, 而到妙梵山創淨岩寺. 後有信孝居士者, 或云幼童菩薩化身, 家在公州, 養母純孝, 母非肉不食, 士求肉出行山野, 路見五鶴射之, 有一鶴落一羽而去. 士執其羽, 遮眼而見人, 人皆是畜生, 故不得肉, 而因割股肉進母, 後乃出家. 捨其家爲寺, 今爲孝家院. 士自慶州界至河率, 見人多是人形. 因有居住之志, 路見老婦, 問可住處, 婦云: 過西嶺有北向洞可居. 言訖不現. 士知觀音所敎, 因過省烏坪, 入慈藏初結茅處而住. 俄有五比丘到云: 汝之持來袈裟一幅今何在? 士茫然, 比丘云: 汝所執見人之羽, 是也. 士乃出呈. 比丘乃置羽於袈裟闕幅中相合, 而非羽乃布也. 士與五比丘別, 後方知是五類聖衆化身也. 此月精寺, 慈藏初結茅, 次信孝居士來住, 次梵日..
명주 오대산보질도태자전기(溟州 五臺山寶叱徒太子傳記) 溟州(古河西府也.) 新羅淨神太子寶叱徒, 與弟孝明太子, 到河西府世獻角干家一宿, 翌日踰大嶺, 各領一千人到省烏坪, 累日遊翫, 太和元年八月五日, 兄弟同隱入五臺山. 徒中侍衛等推覓不得, 並皆還國. 兄太子見中臺南下眞如院土基下山末靑蓮開, 其地結草菴而居; 弟孝明見北臺南山末靑蓮開, 亦結草菴而居. 兄弟二人禮念修行, 五臺進敬禮拜, 靑在東臺滿月形山, 觀音眞身一萬常住; 南臺麒麟山, 八萬菩薩爲首一萬地藏菩薩常住; 白方西臺長嶺山, 無量壽如來爲首一萬大勢至菩薩常住; 黑掌北臺相王山, 釋迦如來爲首五百大阿羅漢常住; 黃處中臺風爐山, 亦名地爐山, 毗盧遮那爲首一萬文殊常住; 眞如院地, 文殊大聖每日寅朝化現三十六形(三十六形見『臺山五萬眞身傳』), 兩太子並禮拜, 每日早朝汲于洞水, 煎茶供養一萬眞身文殊. 淨神..
대산오만진신(臺山五萬眞身) 按山中古傳, 此山之署名眞聖住處者, 始自慈藏法師. 初, 法師欲見中國五臺山文殊眞身, 以善德王代, 貞觀十年丙申(『唐僧傳』云十二年, 今從『三國本史』)入唐, 初至中國太和池邊, 石文殊處, 虔祈七日, 忽夢大聖授四句偈, 覺而記憶, 然皆梵語, 罔然不解. 明旦忽有一僧, 將緋羅金點袈裟一領‧佛鉢一具‧佛頭骨一片, 到于師邊, 問: 何以無聊? 師答以夢所受四句偈, 梵音不解爲辭, 僧譯之云: 呵囉婆佐曩, 是曰了知一切法; 達㘑哆佉嘢, 云自性無所有; 曩伽呬伽曩, 云如是解法性; 達㘑盧舍那, 云卽見盧舍那. 仍以所將袈裟等, 付而囑云: 此是本師釋迦尊之道具也. 汝善護持. 又曰: 汝本國艮方溟州界有五臺山, 一萬文殊常住在彼, 汝往見之. 言已不現. 遍尋靈迹, 將欲東遺, 太和池龍現身請齋, 供養七日. 乃告云: 昔之傳偈老僧, 是眞文殊..
어산불영(魚山佛影) 古記云: 萬魚寺者古之慈成山也, 又阿耶斯山.(當作摩耶斯, 此云魚也.) 傍有呵囉國, 昔天卵下于海邊, 作人御國, 卽首露王. 當此時, 境內有玉池, 池有毒龍焉. 萬魚山有五羅刹女, 往來交通, 故時降電雨, 歷四年, 五穀不成. 王呪禁不能, 稽首請佛說法, 然後羅刹女受五戒而無後害, 故東海魚龍遂化爲滿洞之石, 各有鍾磬之聲.(已上古記.) 又按, 大定十二年庚子, 卽明宗十一年也, 始創萬魚寺, 棟梁寶林狀奏所稱山中奇異之迹, 與北天竺訶羅國佛影事符同者有三; 一, 山之側近地梁州界玉池, 亦毒龍所蟄是也; 二, 有時自江邊雲氣始出, 來到山頂, 雲中有音樂之聲是也; 三, 影之西北有盤石, 常貯水不絶, 云是佛浣濯袈裟之地是也. 已上皆寶林之說, 今親來瞻禮, 亦乃彰彰可敬信者有二; 洞中之石, 凡三分之二皆有金玉之聲, 是一也; 遠瞻卽現, 近瞻不..
낙산이대성 관음 정취 조신(洛山二大聖 觀音 正趣 調信) 昔, 義湘法師始自唐來還, 聞大悲眞身住此海邊窟內, 故因名洛山, 盖西域寶陁洛伽山, 此云小白華, 乃白衣大士眞身住處, 故借此名之. 齋戒七日, 浮座具晨水上, 龍天八部侍從, 引入崛內. 叅禮空中, 出水精念珠一貫給之, 湘領受而退. 東海龍亦獻如意寶珠一顆. 師捧出, 更齋七日, 乃見眞容, 謂曰: 於座上山頂雙竹湧生, 當其地作殿宜矣. 師聞之出崛, 果有竹從地湧出. 乃作金堂, 塑像而安之, 圓容麗質, 儼若天生; 其竹還沒, 方知正是眞身住也, 因名其寺曰洛山. 師以所受二珠, 鎭安于聖殿而去. 後有元曉法師, 繼踵而來, 欲求瞻禮. 初, 至於南郊水田中, 有一白衣女人刈稻, 師戱請其禾, 女以稻荒戱答之. 又行至橋下, 一女洗月水帛, 師乞水, 女酌其穢水獻之, 師覆棄之, 更酌天水而飮之. 時, 野中松上..
분황사천수대비 맹아득안(芬皇寺千手大悲 盲兒得眼) 景德王代, 漢歧里女希明之兒, 生五稔而忽盲. 一日其母抱兒詣芬皇寺左殿北壁畫千手大悲前, 令兒作歌禱之, 遂得明. 其詞曰: 膝肹古召旀, 二尸掌音毛乎支內良. 千手觀音叱前良中, 祈以支白屋尸置內乎多, 千隱手□叱千隱目肹. 一等下叱放一等肹除惡支, 二于萬隱吾羅, 一等沙隱賜以古只內乎叱等. 邪阿邪也, 吾良遺知支賜尸等焉, 放冬矣用屋尸慈悲也根古. 讚曰: 竹馬葱笙戱陌塵, 一朝雙碧失瞳人. 不因大士廻慈眼, 虛度楊花幾社春. 인용 목차
미륵선화 미시랑 진자사(彌勒仙花 未尸郎 眞慈師) 第二十四眞興王, 姓金氏, 名彡麥宗, 一作深麥宗. 以梁大同六年庚申卽位, 慕伯父法興之志, 一心奉佛, 廣興佛寺, 度人爲僧尼. 又天性風味, 多尙神仙, 擇人家娘子美艶者, 捧爲原花, 要聚徒選士, 敎之以孝悌忠信, 亦理國之大要也. 乃取南毛娘‧姣貞娘兩花, 聚徒三四百人. 姣貞者嫉妬毛娘, 多置酒飮毛娘, 至醉潛舁去北川中, 擧石埋殺之, 其徒罔知去處, 悲泣而散. 有人知其謀者, 作歌誘街巷小童, 唱於街, 其徒聞之, 尋得其尸於北川中, 乃殺姣貞娘. 於是, 大王下令, 廢原花累年, 王又念欲興邦國, 須先風月道, 更下今選良家男子有德行者, 改爲花娘, 始奉薛原郞爲國仙, 此花郎‧國仙之始. 故竪碑於溟州, 自此使人悛惡更善, 上敬下順, 五常六藝, 三師六正, 廣行於代.(『國史』, 眞智王大建八年庚申, 始奉花郎..
전후소장사리(前後所將舍利) 『國史』云: 眞興王大淸三年己巳, 梁使沈湖送舍利若干粒; 善德王代貞觀十七年癸卯, 慈藏法師所將佛頭骨‧佛牙‧佛舍利百粒, 佛所著緋羅金點袈裟一領, 其舍利分爲三, 一分在皇龍寺, 一分在太和塔, 一分幷袈裟在通度寺戒壇, 其餘未詳所在. 壇有二級, 上級之中, 安石蓋如覆鑊. 諺云, 昔在本朝, 相次有二廉使禮壇, 擧石鑊而敬之, 前感脩蟒在函中, 後見巨蟾蹲石腹. 自此不敢擧之, 近有上將軍金公利生‧庾侍郞碩, 以高廟朝受旨, 指揮江東, 仗節到寺, 擬欲擧石瞻禮, 寺僧以往事難之, 二公令軍士固擧之, 內有小石函, 函襲之中, 貯以瑠璃筒, 筒中舍利只四粒, 傳示瞻敬. 筒有小傷裂處, 於是庾公適蓄一水精函子, 遂奉施兼藏焉, 識之以記, 移御江都四年乙未歲也. 古記稱百枚分藏三處, 今唯四爾, 旣隱現隨人多小, 不足怪也. 又諺云, 其皇龍寺塔災..
민장사(敏藏寺) 禺金里貧女寶開, 有子名長春, 從海賈而征, 久無音耗. 其母就敏藏寺(寺乃敏藏角干捨家爲寺)觀音前克祈七日, 而長春忽至. 問其由緖, 曰: 海中風飄舶壞, 同侶皆不免, 予乘隻板歸泊吳涯. 吳人收之, 俾耕于野, 有異僧如鄕里來, 吊慰勤勤, 率我同行, 前有深渠, 僧掖我跳之, 昏昏間如聞鄕音與哭泣之聲, 見之乃已屆此矣. 日哺時離吳, 至此纔戌初. 卽天寶四年乙酉四月八日也. 景德王聞之, 施田於寺, 又納財幣焉. 인용 목차
백률사(栢栗寺) 雞林之北岳曰金剛嶺. 山之陽有栢栗寺, 寺有大悲之像一軀. 不知作始, 而靈異頗著. 或云, 是中國之神匠塑衆生寺像時幷造也. 諺云, 此大聖曾上忉利天, 還來入法堂時, 所履石上脚迹至今不刓, 或云, 救夫禮郎還來時之所視迹也. 天授三年壬辰九月七日, 孝昭王奉大玄薩喰之子夫禮郎爲國仙, 珠履千徒, 親安常尤甚. 天授四年(□長壽二年)癸巳暮春之月, 領徒遊金蘭, 到北溟之境, 被狄賊所掠而去. 門客皆失措而還, 獨安常追迹之, 是三月十一日也. 大王聞之, 驚駭不勝曰: 先君得神笛, 傳于朕躬, 今與玄琴藏在內庫, 因何國仙忽爲賊俘, 爲之奈何?(琴笛事具載別傳.) 時有瑞雲覆天尊庫. 王又震懼使檢之, 庫內失琴‧笛二寶. 乃曰: 朕何不予, 昨失國仙, 又亡琴‧笛. 乃囚司庫吏金貞高等五人. 四月募於國曰: 得琴‧笛者, 賞之一歲租. 五月十五日, 郎二親就栢栗..
삼소관음 중생사(三所觀音 衆生寺) 『新羅古傳』云: 中華天子有寵姬, 美艶無雙. 謂古今圖畫, 尠有如此者, 乃命善畫者寫眞.(畵工傳失其名, 或云張僧繇, 則是吳人也. 梁天監中爲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 歷右將軍‧吳興太守, 則乃中國梁‧陳間之天子也. 而傳云唐帝者, 海東人凡諸中國爲唐爾, 其實未詳何代帝王, 兩存之.) 其人奉勅圖成, 誤落筆汚赤毁於臍下, 欲改之而不能, 心疑赤誌必自天生, 功畢獻之. 帝目之曰: 形則逼眞矣, 其臍下之誌, 乃所內秘, 何得知之幷寫? 帝乃震怒, 下圓扉, 將加刑. 丞相奏云: 所謂伊人其心且直, 願赦宥之. 帝曰: 彼旣賢直, 朕昨夢之像, 畫進不差則宥之. 其人乃畫十一面觀音像呈之, 協於所夢, 帝於是意解赦之. 其人旣免, 乃與博士芬節約曰: 吾聞新羅國敬信佛法, 與子乘桴于海, 適彼同修佛事, 廣益仁邦, 不亦益乎. 遂相與到新..
흥륜사벽화보현(興輪寺壁畵普賢) 第五十四景明王時, 興輪寺南門及左右廊廡, 災焚未修, 靖和弘繼二僧募緣將修, 貞明七年辛巳五月十五日, 帝釋降于寺之左經樓, 留旬日, 殿塔及草樹土石, 皆發異香, 五雲覆寺, 南池魚龍喜躍跳擲, 國人聚觀, 嘆未曾有, 玉帛粱稻施積丘山, 工匠自來, 不日成之. 工旣畢, 天帝將還, 二僧白曰: 天若欲還宮, 請圖寫聖容, 至誠供養, 以報天恩. 亦乃因玆留影, 永鎭下方焉. 帝曰: 我之願力, 不如彼普賢菩薩遍垂玄化, 畵此菩薩像, 虔設供養而不廢宜矣. 二僧奉敎, 敬畫普賢菩薩於壁間, 至今猶存其像. 인용 목차
생의사석미륵(生義寺石彌勒) 善德王時, 釋生義常住道中寺, 夢有僧引上南山而行, 令結草爲標, 至山之南洞, 謂曰: 我埋此處, 請師出安嶺上. 旣覺, 與友人尋所標, 至其洞掘地, 有石彌勒出, 置於三花嶺上. 善德王十二年甲辰歲, 創寺而居, 後名生義寺.(今訛言性義寺. 忠談師每歲重三重九, 烹茶獻供者, 是此尊也.) 인용 목차
사불산 굴불산 만불산(四佛山 掘佛山 萬佛山) 竹嶺東百許里, 有山屹然高峙, 眞平王九年甲申, 忽有一大石, 四面方丈, 彫四方如來, 皆以紅紗護之, 自天墜其山頂. 王聞之命駕瞻敬, 遂創寺嵓側, 額曰大乘寺. 請比丘亡名誦『蓮經』者主寺, 洒掃供石, 香火不廢, 號曰亦德山, 或曰四佛山. 比丘卒旣葬, 塚上生蓮. 又景德王遊幸栢栗寺, 至山下聞地中有唱佛聲, 命掘之, 得大石, 四面刻四方佛, 因創寺, 以掘佛爲號, 今訛云掘石. 王又聞唐代宗皇帝優崇釋氏, 命工作五色氍毹, 又彫沈檀木, 與明珠美玉爲假山, 高丈餘, 置氍毹之上, 山有巉嵓怪石澗穴區隔每一區內, 有歌舞伎樂列國山川之狀, 微風入戶, 蜂蝶翶翔, 鷰雀飛舞, 隱約視之, 莫辨眞假. 中安萬佛, 大者逾方寸, 小者八九分, 其頭或巨黍者, 或半菽者, 螺䯻白毛, 眉目的白歷, 相好悉備, 只可髣髴, 莫得而詳,..
영묘사장육(靈妙寺丈六) 善德王創寺塑像因緣, 具載『良志法師傳』, 景德王卽位二十三年, 丈六改金, 租二萬三千七百碩.(『良志傳』, 作像之初成之費, 今兩存之.) 인용 목차
황룡사종 분황사약사 봉덕사종(皇龍寺鐘 芬皇寺藥師 奉德寺鍾) 新羅第三十五景德大王, 以天寶十三甲午, 鑄皇龍寺鐘, 長一丈三寸, 厚九寸, 入重四十九萬七千五百八十一斤, 施主孝貞伊王三毛夫人, 匠人里上宅下典. 肅宗朝重成新鐘, 長六尺八寸. 又明年乙未, 鑄芬皇藥師銅像, 重三十萬六千七百斤, 匠人本彼部强古乃未. 又捨黃銅一十二萬斤, 爲先考聖德王欲鑄巨鐘一口, 未就而崩, 其子惠恭大王乾運, 以大曆庚戌十二月, 命有司鳩工徒, 乃克成之, 安於奉德寺. 寺乃孝成王開元二十六年戊寅, 爲先考聖德大王奉福所創也. 故鐘銘曰聖德大王神鐘之銘.(聖德乃景德之考典光大王也. 鐘本景德爲先考所施之金, 故稱云聖德鐘爾.) 朝散大夫前太子司議郎翰林郎金弼粤奉敎撰鐘銘. 文煩不錄. 인용 목차
황룡사구층탑(皇龍寺九層塔) 新羅第二十七善德王卽位五年, 貞觀十年丙申, 慈藏法師西學, 乃於五臺感文殊授法(詳見『本傳』). 文殊又云: 汝國王是天竺刹利種王, 預受佛記, 故別有因緣, 不同東夷‧共工之族. 然以山川崎嶮, 故人性麤悖, 多信邪見, 而時或天神降禍, 然有多聞比丘, 在於國中, 是以君臣安泰, 萬庶和平矣. 言已不現, 藏知是大聖變化, 泣血而退. 經由中國太和池邊, 忽有神人出問: 胡爲至此? 藏答曰: 求菩提故. 神人禮拜, 又問: 汝國有何留難? 藏曰: 我國北連靺鞨, 南接倭人, 麗‧濟二國, 迭犯封陲, 隣寇縱橫, 是爲民梗. 神人云: 今汝國以女爲王, 有德而無威, 故隣國謀之. 宜速歸本國. 藏問: 歸鄕將何爲利益乎? 神曰: 皇龍寺護法龍, 是吾長子. 受梵王之命, 來護是寺, 歸本國成九層塔於寺中, 隣國降伏, 九韓來貢, 王祚永安矣. 建塔之後..
황룡사장육(皇龍寺丈六) 新羅第二十四眞興王卽位十四年癸酉二月, 將築紫宮於龍宮南, 有黃龍現其地, 乃改置爲佛寺, 號黃龍寺. 至己丑年, 周圍墻宇, 至十七年方畢. 未幾, 海南有一巨舫, 來泊於河曲縣之絲浦(今蔚州谷浦也), 撿看有牒文云: 西竺阿育王, 聚黃鐵五萬七千斤‧黃金三萬分(別傳云, 鐵四十萬七千斤‧金一千兩, 恐誤. 或云三萬七千斤), 將鑄釋迦三尊像, 未就, 載舡泛海而祝曰願到有緣國土, 成丈六尊容. 幷載模樣一佛二菩薩像. 縣吏具狀上聞, 勅使卜其縣之城東爽塏之地, 創東竺寺, 邀安其三尊, 輸其金鐵於京師, 以大建六年甲午三月(寺中記云, 癸巳十月十七日), 鑄成丈六尊像, 一鼓而就, 重三萬五千七斤, 入黃金一萬一百九十八分, 二菩薩入鐵一萬二千斤, 黃金一萬一百三十六分, 安於皇龍寺. 明年像淚流至踵, 沃地一尺, 大王升遐之兆. 或云像成在眞平之世者, ..
고려영탑사(高麗靈塔寺) 『僧傳』云: 釋普德字智法, 前高麗龍岡縣人也. 詳見下『本傳』. 常居平壤城, 有山方老僧, 來請講經. 師固辭不免, 赴講『涅槃經』四十餘卷. 罷席, 至城西大寶山嵓穴下禪觀, 有神人來請, 宜住此地. 乃置錫杖於前, 指其地曰此下有八面七級石塔, 掘之果然, 因立精舍, 曰靈塔寺, 以居之. 인용 목차
금관성파사석탑(金官城婆娑石塔) 金官虎溪寺婆裟石塔者, 昔此邑爲金官國時, 世祖首露王之妃, 許皇后名黃玉, 以東漢建武二十四年甲申, 自西域阿踰陁國所載來. 初公主承二親之命, 泛海將指東, 阻波神之怒, 不克而還, 白父王, 父王命載玆塔, 乃獲利涉, 來泊南涯. 有緋帆茜旗珠玉之美, 今云主浦. 初解綾袴於岡上處曰綾峴, 茜旗初入海涯曰旗出邊. 首露王聘迎之, 同御國一百五十餘年, 然于時海東未有創寺奉法之事, 蓋像敎未至, 而土人不信伏. 故『本記』無創寺之文, 逮第八代銍知王二年壬辰, 置寺於其地, 又創王后寺(在阿道‧訥祗王之世, 法興王之前), 至今奉福焉, 兼以鎭南倭, 具見本國『本記』. 塔方四面五層, 其彫鏤甚奇, 石微赤斑色, 其質良脆, 非此方類也.『本草』所云點鷄冠血爲驗者是也. 金官國亦名駕洛國, 具載『本記』. 讚曰: 載厭緋帆茜旆輕, 乞靈遮莫海濤驚...
요동성육왕탑(遼東城育王塔) 『三寶感通錄』載: 高麗遼東城傍塔者, 古老傳云, 昔高麗聖王按行國界次, 至此城, 見五色雲覆地, 往尋雲中, 有僧執錫而立, 旣至便滅, 遠看還現. 傍有土塔三重, 上如覆釜, 不知是何. 更往覓僧, 唯有荒草, 掘尋一丈, 得杖幷履, 又掘得銘, 上有梵書. 侍臣識之, 云是佛塔. 王委曲問詰, 答曰: 漢國有之, 彼名蒲圖王.(本作休屠王, 祭天金人.) 因生信, 起木塔七重, 後佛法始至, 具知始末. 今更損高, 本塔朽壞, 育王所統一閻浮提洲, 處處立塔, 不足可怪. 又唐龍朔中, 有事遼左, 行軍薛仁貴行至隋主討遼古地, 乃見山像, 空曠蕭條, 絶於行往, 問古老, 云是先代所現, 便圖寫來京師.(具在若函.) 按『西漢』與『三國地理志』, 遼東城在鴨綠之外, 屬漢幽州, 高麗聖王, 未知何君. 或云東明聖帝, 疑非也. 東明以前漢元帝建昭二..
가섭불연좌석(迦葉佛宴坐石) 『玉龍集』及『慈藏傳』與諸家『傳紀』皆云: 新羅月城東‧龍宮南, 有迦葉佛宴坐石. 其地卽前佛時伽藍之墟也. 今皇龍寺之地卽七伽藍之一也. 按『國史』: 眞興王卽位十四, 開國三年癸酉二月, 築新宮於月城東, 有皇龍現其地. 王疑之, 改爲皇龍寺. 宴坐石在佛殿後面, 嘗一謁焉, 石之高可五六尺來, 圍僅三肘幢立而平頂. 眞興創寺已來, 再經災火, 石有拆裂處, 寺僧貼鐵爲護. 乃有讚曰: 惠日沈輝不記年, 唯餘宴坐石依然. 桑田幾度成滄海, 可惜巍然尙未遷. 旣而西山大兵已後, 殿塔煨燼而此石亦夷沒, 而僅與地平矣. 按『阿含經』, 迦葉佛是賢去刀第三尊也, 人壽二萬歲時, 出現於世. 據此以增減法計之, 每成去刀初, 皆壽無量歲, 漸減至壽八萬歲時, 爲住去刀之初, 自此又百年減一歲, 至壽十歲時爲一減, 又增至人壽八萬歲時爲一增, 如是二十減二十增爲..
동경흥륜사금당십성(東京興輪寺金堂十聖) 東壁坐庚向泥塑, 我道, 厭髑, 惠宿, 安含, 義湘, 西璧坐甲向泥塑, 表訓, 虫也巴, 元曉, 惠空, 慈藏. 인용 목차
보장봉로 보덕이암(寶藏奉老 普德移庵) 『高麗本記』云: 麗季武德貞觀間, 國人爭奉五斗米敎, 唐高祖聞之, 遣道士, 送天尊像來, 講『道德經』, 王與國人聽之. 卽第二十七代榮留王卽位七年, 武德七年甲申也. 明年遣使往唐, 求學佛‧老, 唐帝(謂高祖也)許之. 及寶藏王卽位(貞觀十六年壬寅也), 亦欲倂興三敎, 時寵相蓋蘇文, 說王以儒‧釋並熾而黃冠未盛, 特使於唐求道敎. 時, 普德和尙住盤龍寺, 憫左道匹正, 國祚危矣, 屢諫不聽, 乃以神力飛方丈, 南移于完山州(今全州也)孤大山而居焉, 卽永徽元年庚戌六月也.(又『本傳』云, 乾封二年丁卯三月三日也.) 未幾國滅(以摠章元年戊辰國滅, 則計距庚戌十九年矣), 今景福寺有飛來方丈是也云云.(已上『國史』.) 眞樂公留詩在堂, 文烈公著傳行世. 又按『唐書』云: 先是, 隋煬帝征遼東, 有裨將羊皿, 不利於軍, 將死有誓曰必..
법왕금살(法王禁殺) 百濟第二十九法王諱宣, 或云孝順, 開皇十年己未卽位. 是年冬, 下詔禁殺生, 放民家所養鷹鸇之類, 焚漁獵之具, 一切禁止. 明年庚申, 度僧三十人, 創王興寺於時都泗泚城(今扶餘), 始立栽而升遐, 武王繼統, 父基子構, 歷數紀而畢成. 其寺亦名彌勒寺, 附山臨水, 花木秀麗, 四時之美具焉. 王每命舟, 沿河入寺, 賞其形勝壯麗.(與古記所載小異, 武王是貧母與池龍通交而所生, 小名薯蕷, 卽位後諡號武王, 初與王妃草創也.) 讚曰: 詔寬䎉䎉千丘惠, 澤洽豚魚四海仁. 莫辱聖君輕下世, 上方兜率正芳春. 인용 목차
원종흥법(原宗興法) (距訥祗世一百餘年) 厭髑滅身 『新羅本記』, 法興大王卽位十四年, 小臣異次頓爲法滅身, 卽蕭梁普通八年丁未, 西竺達摩來金陵之歲也. 是年, 朗智法師亦始住靈鷲山開法, 則大敎興衰, 必遠近相感一時, 於此可信. 元和中, 南澗寺沙門一念, 撰『髑香墳禮佛結社文』, 載此事甚詳. 其畧曰: 昔在法興大王垂拱紫極之殿, 俯察扶桑之域, 以謂昔漢明感夢, 佛法東流. 寡人自登位, 願爲蒼生, 欲造修福滅罪之處. 於是, 朝臣(『鄕傳』云, 工目‧謁恭等)未測深意, 唯遵理國之大義, 不從建寺之神略. 大王嘆曰: 於戱! 寡人以不德, 丕承大業, 上虧陰陽之造化, 下無黎庶之歡, 萬機之暇, 留心釋風, 誰與爲伴? 粤有內養者, 姓朴字厭髑(或作異次, 或云伊處, 方音之別也, 譯云厭也. 髑, 頓‧道‧覩‧獨等皆隨書者之便, 乃助辭也. 今譯上不譯下, 故云厭髑,..
아도기라(阿道基羅) (一作我道, 又阿頭.) 『新羅本記』第四云: 第十九訥祗王時, 沙門墨胡子, 自高麗至一善郡, 郡人毛禮(或作毛祿), 於家中作堀室安置. 時梁遣使賜衣著香物(高得相詠史詩云: 梁遣使僧曰元表, 宣送溟檀及經像.), 君臣不知其香名與其所用, 遣人齎香遍問國中. 墨胡子見之曰: 此之謂香也. 焚之則香氣芬馥, 所以達誠於神聖. 神聖未有過於三寶, 若燒此發願, 則必靈應.(訥祗在晋‧宋之世, 而云梁遣使, 恐誤.) 時, 王女病革, 使召墨胡子焚香表誓, 王女之病尋愈. 王喜, 厚加賚貺, 俄而不知所歸. 又至二十一毗處王時, 有我道和尙, 與侍者三人, 亦來毛禮家, 儀表似墨胡子, 住數年, 無疾而終. 其侍者三人留住, 講讀經律, 往往有信奉者.(有注云, 與本碑及諸傳記殊異. 又『高僧傳』云西竺人, 或云從吳來.) 按我道本碑云: 我道高麗人也, 母高道寧..
난타벽제(難陁闢濟) 『百濟本記』云: 第十五(『僧傳』云十四, 誤)沈流王卽位甲申(東晋孝武帝大元九年), 胡僧摩羅難陁自晋, 迎置宮中禮敬. 明年乙酉, 創佛寺於新都漢山州, 度僧十人, 此百濟佛法之始. 又阿莘王卽位大元十七年二月, 下敎崇信佛法求福. 摩羅難陁, 譯云童學(其異跡詳見『僧傳』). 讚曰: 天造從來草昧間, 大都爲伎也應難. 翁翁自解呈歌舞, 引得旁人借眼看. 인용 목차
순도조려(順道肇麗) (道公之次, 亦有法深‧義淵‧曇嚴之流, 相繼而興敎. 然, 古傳無文, 今亦不敢編次. 詳見『僧傳』.) 『高麗本記』云: 小獸林王卽位二年壬申, 乃東晉咸安二年, 孝武帝卽位之年也. 前秦符堅遣使及僧順道, 送佛像經文.(時堅都關中, 卽長安.) 又四年甲戌, 阿道來自晋. 明年乙亥二月, 創肖門寺, 以置順道, 又創伊弗蘭寺, 以置阿道. 此高麗佛法之始.『僧傳』作二道來自魏云者, 誤矣, 實自前秦而來. 又云肖門寺今興國, 伊弗蘭寺今興福, 亦誤. 按, 麗時都安市城, 一名安丁忽, 在遼水之北. 遼水一名鴨淥, 今云安民江, 豈有松京之興國寺名! 讚曰: 鴨淥春深渚草鮮, 白沙鷗鷺等閑眠. 忽驚柔櫓一聲遠, 何處漁舟客到烟. 인용 목차
가락국기(駕洛國記) (文廟朝大康年間, 金官知州事文人所撰也, 今略而載之.) 開闢之後, 此地未有邦國之號, 亦無君臣之稱. 越有我刀干‧汝刀干‧彼刀干‧五刀干‧留水干‧留天干‧五天干‧神鬼干等九干者, 是酋長, 領總百姓, 凡一百戶, 七萬五千人. 多以自都山野, 鑿井而飮, 耕田而食. 屬後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壬寅三月禊浴之日, 所居北龜旨(是峯巒之稱, 若十朋伏之狀, 故云也)有殊常聲氣呼喚, 衆庶二三百人集會於此, 有如人音, 隱其形而發其音曰: 此有人否? 九干等云: 吾徒在! 又曰: 吾所在爲何? 對云龜旨也. 又曰: 皇天所以命我者, 御是處, 惟新家邦, 爲君后. 爲玆故降矣. 你等須掘峯頂撮土, 歌之云龜何龜何, 首其現也. 若不現也, 燔灼而喫也, 以之蹈舞, 則是迎大王‧歡喜踴躍之也. 九干等如其言, 咸忻而歌舞. 未幾, 仰而觀之, 唯紫繩自天垂而着地, ..
후백제 견훤(後百濟 甄萱) 『三國史‧本傳』云: 甄萱尙州加恩縣人也. 咸通八年丁亥生, 本性李, 後以甄爲氏. 父阿慈个, 以農自活, 光啓中據沙弗城(今尙州), 自稱將軍. 有四子, 皆知名於世, 萱號傑出, 多智畧.『李碑家記』云: 眞興大王妃思刀, 諡曰白𪀚夫人, 第三子仇輪公之子波珍干善品之子角干酌珍, 妻王咬巴里生角干元善, 是爲阿慈个也. 慈之弟一妻上院夫人‧第二妻南院夫人, 生五子一女, 其長子是尙父萱, 二子將軍能哀, 三子將軍龍盖, 四子寶盖, 五子將軍小盖, 一女大主刀金. 又古記云: 昔一富人居光州北村, 有一女子, 姿容端正. 謂父曰: 每有一紫衣男到寢交婚. 父謂曰: 汝以長絲貫針剌其衣. 從之至明尋絲於北墻下, 針剌於大蚯蚓之腰. 後因姙生一男, 年十五, 自稱甄萱. 至景福元年壬子稱王, 立都於完山郡, 理四十三年. 以淸泰元年甲午, 萱之三子簒逆, ..
무왕(武王) (古本作武康, 非也. 百濟無武康.) 第三十武王, 名璋. 母寡居, 築室於京師南池邊, 池龍交通而生, 小名薯童, 器量難測. 常掘薯蕷, 賣爲活業, 國人因以爲名. 聞新羅眞平王第三公主善花(一作善化)美艶無雙, 剃髮來京師, 以薯蕷餉閭里羣童, 郡童親附之, 乃作謠, 誘羣童而唱之云: 善化公主主隱, 他密只嫁良置古, 薯童房乙, 夜矣卵乙抱遣去如. 童謠滿京, 達於宮禁, 百官極諫, 竄流公主於遠方. 將行, 王后以純金一斗贈行, 公主將至竄所, 薯童出拜途中, 將欲侍衛而行, 公主雖不識其從來, 偶爾信悅, 因此隨行, 潛通焉, 然後知薯童名, 乃信童謠之驗. 同至百濟, 出王后所贈金, 將謀計活, 薯童大笑曰: 此何物也? 主曰: 此是黃金, 可致百年之富. 薯童曰: 吾自小掘薯之地, 委積如泥土. 主聞大驚曰: 此是天下至寶, 君今知金之所在, 則此寶輸送..
남부여 전백제 북부여(南扶餘 前百濟 北扶餘已見上) 扶餘郡者, 前百濟王都也, 或稱所夫里郡. 按『三國史記』, 百濟聖王二十六年戊午春, 移都於泗泚, 國號南扶餘.[注曰: 其地名所夫里; 泗泚, 今之古省津也; 所夫里者, 扶餘之別號也. 已上注.] 又按『量田帳籍』, 曰所夫里郡『田丁柱貼』, 今言扶餘郡者, 復上古之名也. 百濟王姓扶氏, 故稱之. 或稱餘州者, 郡西資福寺高座之上, 有繡帳焉, 其繡文曰統和十五年丁酉五月日, 餘州功德大寺繡帳. 又昔者, 河南置林州剌史, 其時圖籍之內, 有餘州二字; 林州, 今佳林郡也; 餘州, 今之扶餘郡也.『百濟地理志』曰;『後漢書』曰: 三韓凡七十八國, 百濟是其一國焉.『北史』云: 百濟東極新羅, 西南限大海, 北際漢江, 其郡曰居拔城, 又云固麻城, 其外更有五方城.『通典』云: 百濟南接新羅, 北距高麗, 西限大海.『舊唐書..
김부대왕(金傅大王) 第五十六金傅大王, 諡敬順. 天成二年丁亥九月, 百濟甄萱侵羅至高鬱府, 景哀王請救於我太祖, 命將以勁兵一萬往救之. 救兵未至, 萱以冬十一月掩入王京, 王與妃嬪宗戚, 遊鮑石亭宴娛, 不覺兵至, 倉卒不知所爲, 王與妃奔入後宮, 宗戚及公卿大夫士女, 四散奔走, 爲賊所虜, 無貴賤匍匐乞爲奴婢. 萱縱兵摽掠公私財物, 入處王宮, 乃命左右索王. 王與妃妾數人匿在後宮, 拘致軍中, 逼令王自進, 而强淫王妃, 縱其下亂其嬪妾. 乃立王之族弟傅爲王. 王爲萱所擧卽位, 前王尸殯於西堂, 與群下慟哭. 我太祖遣使吊祭. 明年戊子春三月, 太祖率五十餘騎, 巡到京畿, 王與百官郊迎, 入(宮)相對, 曲盡情禮. 置宴臨海殿, 酒酣王言曰: 吾以不天, 浸致禍亂, 甄萱恣行不義, 喪我國家, 何(痛)如之. 因泫然涕泣, 左右莫不鳴咽, 太祖亦流涕. 因留數旬, 乃廻駕..
경애왕(景哀王) 第五十五景哀王卽位, 同光二年甲辰二月十九日, 皇龍寺說百座說經, 兼飯禪僧三百, 大王親行香致供, 此百座通說禪敎之始. 인용 목차
경명왕(景明王) 第五十四景明王代, 貞明五年戊寅, 四天王寺壁畫狗鳴, 說經三日禳之, 大半日又鳴. 七年庚辰二月, 皇龍寺塔影, 倒立於今毛舍知家庭中一朔. 又十月, 四天王寺五方神, 弓弦皆絶, 壁畫狗出走庭中, 還入壁中. 인용 목차
효공왕(孝恭王) 第五十二孝恭王, 光化十五年壬申(實朱梁乾化二年也), 奉聖寺外門東西二十一間鵲巢, 又神德王卽位四年乙亥(古本云天祐十二年, 當作貞明元年), 靈廟寺內行廊鵲巢三十四‧烏巢四十. 又三月, 再降霜; 六月, 斬浦水與海水波相鬪三日. 인용 목차
진성여대왕 거타지(眞聖女大王 居陁知) 第五十一眞聖女王, 臨朝有年, 乳母鳧好夫人, 與其夫魏弘匝干等三四寵臣, 擅權撓政, 盜賊蜂起. 國人患之, 乃作陁羅尼隱語, 書投路上. 王與權臣等得之, 謂曰: 此非王居仁, 誰作此文? 乃囚居仁於獄. 居仁作詩訴于天, 天乃震其獄囚以免之. 詩曰: 燕丹泣血虹穿日, 鄒衍含悲夏落霜. 今我失途還似舊, 皇天何事不垂祥. 陁羅尼曰: 南無亡國, 刹尼那帝, 判尼判尼, 蘇判尼, 于于三阿干, 鳧伊裟婆訶. 說者云: 刹尼那帝者, 言女主也; 判尼判尼蘇判尼者, 言二蘇判也, 蘇判爵名; 于于三阿十也, 鳧伊者, 言鳧好也. 此王代阿飧良貝, 王之季子也, 奉使於唐, 聞百濟海賊梗於津鳧, 選弓士五十人隨之. 舡次鵠島(鄕云骨大島), 風濤大作, 信宿浹旬. 公患之, 使人卜之, 曰: 島有神池, 祭之可矣. 於是, 具奠於池上, 池水湧高..
처용랑 망해사(處容郎 望海寺) 第四十九憲康大王之代, 自京師至於海內, 比屋連墻無一草屋, 笙歌不絶道路, 風雨調於四時. 於是, 大王遊開雲浦(在鶴城西南今蔚州), 王將還駕, 晝歇於汀邊, 忽雲霧冥曀, 迷失道路. 怪問左右, 日官奏云: 此東海龍所變也, 宜行勝事以解之. 於是, 勅有司, 爲龍刱佛寺近境, 施令已出, 雲開霧散. 因名開雲浦. 東海龍喜, 乃率七子現於駕前, 讚德獻舞奏樂. 其一子隨駕入京, 輔佐王政, 名曰處容. 王以美女妻之, 欲留其意, 又賜級干職. 其妻甚美, 疫神欽慕之, 變爲人, 夜至其家, 竊與之宿. 處容自外至其家, 見寢有二人, 乃唱歌作舞而退. 歌曰: 東京明期月良, 夜入伊遊行如可. 入良沙寢矣見昆, 脚烏伊四是良羅. 二肹隱吾下於叱古, 二肹隱誰支下焉古. 本矣吾下是如馬於隱, 奪叱良乙何如爲理古. 時, 神現形, 跪於前曰: 吾羨公..
48대 경문대왕(四十八景文大王) 王諱膺廉, 年十八爲國仙. 至於弱冠, 憲安大王召郞, 宴於殿中, 問曰: 郞爲國仙, 優遊四方, 見何異事? 郞曰: 臣見有美行者三. 王曰: 請聞其說. 郞曰: 有人爲人上者, 而撝謙坐於人下, 其一也; 有人豪富而衣儉易, 其二也; 有人本貴勢而不用其威者, 三也. 王聞其言而知其賢, 不覺墮淚而謂曰: 朕有二女, 請以奉巾櫛. 郞避席而拜之, 稽首而退, 告於父母, 父母驚喜, 會其子弟議曰: 王之上公主貌甚寒寢, 第二公主甚美, 娶之幸矣. 郞之徒上首範敎師者聞之, 至於家問郞曰: 大王欲以公主妻公, 信乎? 郞曰: 然. 曰: 奚娶? 郞曰: 二親命我宜弟. 師曰: 郞若娶弟, 則予必死於郞之面前; 娶其兄, 則必有三美. 誡之哉. 郞曰: 聞命矣. 旣而王擇辰而使於郞曰: 二女惟公所命. 使歸以郞意奏曰: 奉長公主爾. 旣而過三朔, 王..
신무대왕 염장 궁파(神武大王 閻長 弓巴) 第四十五神武大王潛邸時, 謂俠士弓巴曰: 我有不同天之讎, 汝能爲我除之, 獲居大位, 則娶爾女爲妃. 弓巴許之, 協心同力, 擧兵犯京師, 能成其事. 旣簒位, 欲以巴之女爲妃, 群臣極諫曰: 巴側微, 上以其女爲妃則不可. 王從之. 時, 巴在淸海鎭爲軍戍, 怨王之違言, 欲謀亂. 時, 將軍閻長聞之, 奏曰: 巴將爲不忠, 小臣請除之. 王喜許之. 閻長承旨歸淸海鎭, 見謁者通曰: 僕有小怨於國君, 欲投明公, 以全身命. 巴聞之大怒曰: 爾輩諫於王而廢我女, 胡顧見我乎? 長復通曰: 是百官之所諫, 我不預謀, 明公無嫌也. 巴聞之, 引入廳事, 謂曰: 卿以何事來此? 長曰: 有忤於王, 欲投幕下而免害爾. 巴曰: 幸矣. 置酒歡甚, 長取巴之長劍斬之, 麾下軍士, 驚懾皆伏地. 長引至京師, 復命曰: 已斬弓巴矣. 上喜賞之, ..
흥덕왕 앵무(興德王 鸚鵡) 第四十二興德大王, 寶曆二年丙午卽位. 未幾, 有人奉使於唐, 將鸚鵡一雙而至, 不久雌死, 而孤雄哀鳴不已. 王使人掛鏡於前, 鳥見鏡中影, 擬其得偶, 乃啄其鏡而知其影, 乃哀鳴而死. 王作歌云, 未詳. 인용 목차
조설(早雪) 第四十哀莊王, 末年戊子, 八月十五日有雪. 第四十一憲德王, 元和十三年戊戌, 三月十四日大雪.(一本作丙寅, 誤矣. 元和盡十五, 無丙寅.) 第四十六文聖王, 己未五月十九日大雪, 八月一日天地晦暗. 인용 목차
원성대왕(元聖大王) 伊飱金周元, 初爲上宰, 王爲角干, 居二宰. 夢脫幞頭‧著素笠‧把十二絃琴, 入於天官寺井中. 覺而使人占之, 曰: 脫幞頭者, 失職之兆; 把琴者, 著枷之兆; 入井, 入獄之兆. 王聞之甚患, 杜門不出. 于時, 阿飱餘三[或本餘山]來通謁, 王辭以疾不出. 再通曰: 願得一見. 王諾之. 阿飱曰: 公所忌何事? 王具說占夢之由, 阿飱與拜曰: 此乃吉祥之夢. 公若登大位而不遺我, 則爲公解之. 王乃辟禁左右而請解之, 曰: 脫幞頭者, 人無居上也; 著素笠者, 冕旒之兆也; 把十二絃琴者, 十二孫傳世之兆也; 入天官井, 入宮禁之瑞也. 王曰: 上有周元, 何居上位? 阿飱曰: 請密祀北川神可矣. 從之. 未幾, 宣德王崩, 國人欲奉周元爲王, 將迎入宮, 家在川北, 忽川漲不得渡, 王先入宮卽位, 上宰之徒衆, 皆來附之, 拜賀新登之主. 是爲元聖大王諱..
혜공왕(惠恭王) 大曆之初, 康州官署大堂之東, 地漸陷成池(一本大寺東小池), 從十三尺, 橫七尺, 忽有鯉魚五六, 相繼而漸大, 淵亦隨大. 至二年丁未, 又天狗墜於東樓南, 頭如瓮, 尾三尺許, 色如烈火, 天地亦振. 又是年, 今浦縣稻田五頃中, 皆米顆成穗. 是年七月, 北宮庭中, 有二星墜地, 又一星墜, 三星皆沒入地. 先時, 宮北厠圊中, 二莖蓮生, 又奉聖寺田中生蓮. 虎入禁城中, 追覓失之. 角干大恭家梨木上雀集無數, 據『安國兵法』下卷云, 天下兵大亂, 於是大赦修省. 七月三日, 大恭角干賊起, 王都及五道州郡幷九十六角干相戰大亂, 大恭角干家亡, 輸其家資寶帛于王宮. 新城長倉火燒, 逆黨之寶穀在沙梁‧牟梁等里中者, 亦輸入王宮. 亂彌三朔乃息, 被賞者頗多, 誅死者無算也. 表訓之言國殆是也. 인용 목차
경덕왕 충담사 표훈대덕(景德王 忠談師 表訓大德) 『德經』等, 大王備禮受之. 王御國二十四年, 五岳‧三山神等, 時或現侍於殿庭. 三月三日, 王御歸正門樓上, 謂左右曰: 誰能途中得一員榮服僧來? 於是, 適有一大德, 威儀鮮潔, 徜徉而行, 左右望而引見之. 王曰: 非吾所謂榮僧也. 退之. 更有一僧, 被衲衣負櫻筒(一作荷簣), 從南而來, 王喜見之, 邀致樓上. 視其筒中, 盛茶具已. 曰: 汝爲誰耶? 僧曰: 忠談. 曰: 何所歸來? 僧曰: 僧每重三重九之日, 烹茶饗南山三花嶺彌勒世尊, 今茲旣獻而還矣. 王曰: 寡人亦一甌茶有分乎? 僧乃煎茶獻之, 茶之氣味異常, 甌中異香郁烈. 王曰: 朕嘗聞師讚耆婆郞『詞腦歌』, 其意甚高, 是其果乎? 對曰: 然. 王曰: 然則, 爲朕作理『安民歌』, 僧應時奉勅歌呈之. 王佳之, 封王師焉, 僧再拜固辭不受.『安民歌』曰: ..
효성왕(孝成王) 開元十年壬戌十月, 始築關門於毛火郡. 今毛火村, 屬慶州東南境, 乃防日本塞垣也, 周廻六千七百九十二步五尺, 役徒三萬九千二百六十二人, 掌員元眞角干. 開元二十一年癸酉, 唐人欲征北狄, 請兵新羅, 客使六百四人來還國. 인용 목차
수로부인(水路夫人) 聖德王代, 純貞公赴江陵太守(今溟州), 行次海汀晝饍. 傍有石嶂, 如屛臨海, 高千丈, 上有躑躅花盛開. 公之夫人水路見之, 謂左右曰: 折花獻者其誰? 從者曰: 非人跡所到. 皆辭不能. 傍有老翁牽牸牛而過者, 聞夫人言, 折其花, 亦作歌詞獻之, 其翁不知何許人也. 便行二日程, 又有臨海亭, 晝膳次, 海龍忽攬夫人入海, 公顚倒躄地, 計無所出. 又有一老人告曰: 故人有言, 衆口鑠金, 今海中傍生, 何不畏衆口乎? 宜進界內民, 作歌唱之, 以杖打岸, 則可見夫人矣. 公從之, 龍奉夫人出海獻之. 公問夫人海中事, 曰: 七寶宮殿, 所饍甘滑香潔, 非人間煙火. 此夫人衣襲異香, 非世所聞. 水路姿容絶代, 每經過深山大澤, 屢被神物掠攬. 衆人唱海歌詞曰: 龜乎龜乎出水路, 掠人婦女罪何極. 汝若㥬逆不出獻, 入網捕掠燔之喫. 老人獻花歌曰: 紫布岩..
성덕왕(聖德王) 第三十三聖德王, 神龍二年丙午歲禾不登, 人民飢甚. 丁未正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 救民給租, 一口一日三升爲式, 終事而計, 三十萬五百碩也. 王爲太宗大王刱奉德寺, 設仁王道場七日, 大赦. 始有侍中職. (一本系孝成王.) 인용 목차
효소왕대 죽지랑(孝昭王代 竹旨郞) (亦作竹曼, 亦名智官.) 第三十二孝昭王代, 竹曼郞之徒有得烏(一云谷)級干, 隷名於『風流黃卷』, 追日仕進, 隔旬日不見. 郞喚其母, 問爾子何在, 母曰: 幢典牟梁益宣阿干, 以我子差富山城倉直, 馳去行急, 未暇告辭於郞. 郞曰: 汝子若私事適彼, 則不須尋訪, 今以公事進去, 須歸享矣. 乃以舌餅一合‧酒一缸, 卒左人(鄕云皆叱知, 言奴僕也)而行, 郞徒百三十七人, 亦具儀侍從. 到富山城, 問閽人, 得烏失奚在, 人曰: 今在益宣田, 隨例赴役. 郞歸田, 以所將酒餅饗之, 請暇於益宣, 將欲偕還, 益宣固禁不許. 時有使吏侃珍管收推火郡, 能節租三十石, 輸送城中, 美郞之重士風味, 鄙宣暗塞不通, 乃以所領三十石, 贈益宣助請, 猶不許. 又以珍節舍知騎馬鞍具貽之, 乃許. 朝廷花主聞之, 遣使取益宣, 將洗浴其垢醜, 宣逃隱,..
만파식적(萬波息笛) 第三十一神文大王, 諱政明, 金氏, 開耀元年辛巳七月七日卽位, 爲聖考文武大王創感恩寺於東海邊.(寺中記云, 文武王欲鎭倭兵, 故始創此寺, 未畢而崩, 爲海龍. 其子神文立, 開耀二年畢排. 金堂砌下東向開一穴, 乃龍之入寺旋繞之備. 蓋遺詔之藏骨處, 名大王岩, 寺名感恩寺, 後見龍現形處, 名利見臺.) 明年壬午五月朔(一本云, 天授元年, 誤矣), 海官波珍喰朴夙淸奏曰: 東海中有小山, 浮來向感恩寺隨波往來. 王異之, 命日官金春質(一作春日)占之, 曰: 聖考今爲海龍, 鎭護三韓. 抑又金公庾信乃三十三天之一子, 今降爲大臣, 二聖同德, 欲出守城之寶. 若陛下行幸海邊, 必得無價大寶. 王喜, 以其月七日, 駕幸利見臺, 望其山, 遣使審之, 山勢如龜頭, 上有一竿竹, 晝爲二, 夜合一.(一云, 山亦晝夜開合如竹.) 使來奏之, 王御感恩寺宿, ..
문호왕 법민(文虎王法敏) 王初卽位, 龍朔辛酉, 泗泚南海中有死女尸, 身長七十三尺, 足長六尺, 陰長三尺. 或云身長十八尺, 在封乾二年丁卯. 總章戊辰, 王統兵, 與仁問‧欽純等至平壤, 會唐兵滅麗, 唐帥李勣獲高臧王還國.(王之姓高, 故云高臧. 按『唐書‧高記』現慶五年庚申, 蘇定方等征百濟. 後十二月大將軍契如何爲浿道行軍大摠管, 蘇定方爲遼東道大摠管, 劉伯英爲平壤道大摠管, 以伐高麗. 又明年辛酉正月, 蕭嗣業爲扶餘道摠管, 任雅相爲浿江道摠管, 率三十五萬軍以伐高麗. 八月甲戌, 蘇定方等及高麗, 戰于浿江敗亡; 乾封元年丙寅六月, 以龐同善‧囗高臨‧薛仁貴‧李謹行等爲後援; 九月, 龐同善及高麗戰敗之. 十二月己酉, 以李勣爲遼東道行臺大摠管, 率六摠管兵以伐高麗. 總章元年戊辰九月癸巳, 李勣獲高臧王, 十二月丁巳獻俘于帝. 上元元年甲戌二月, 劉仁軌爲雞林道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