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文章部 (1291)
건빵이랑 놀자
146. 탁월하게 네 편의 한시를 쓴 임제 林子順「訪友」詩曰: “樵童野老行行問, 流水柴門處處疑.” 「香奩」詩曰: “十五越溪女, 羞人無語別. 歸來掩洞房, 泣向梨花月.” 「山寺」詩曰: “夜半林僧宿, 重雲濕草衣. 巖扉開晩日, 棲鳥始驚飛.” 又有警句曰: “木落風無語, 江流月有聲.” 해석 林子順「訪友」詩曰: “樵童野老行行問, 流水柴門處處疑.” 자순 임제의 「친구를 찾아가며[訪友]」라는 시는 다음과 같고 樵童野老行行問 나무꾼 아이와 시골 노인에게 가고 가면서 묻고 流水柴門處處疑 흐르는 물이 있는 사립문은 곳곳이 그대집인지 의심스럽네. 「香奩」詩曰: “十五越溪女, 羞人無語別. 歸來掩洞房, 泣向梨花月.” 「화장품함[香奩]」이라는 시는 다음과 같으며 十五越溪女 羞人無語別 15세의 아름다운 처녀, 부끄러워 말없이 이별하고..
141. 당나라 시집에 있어도 어색하지 않은 정지승의 시 鄭之升詩曰: “草入王孫恨, 花添杜宇愁. 汀洲人不見, 風動木蘭舟.” 混書唐詩集中, 以示崔慶昌諸人, 皆不能辨云, 而細味之, 有不似唐者矣. 又甞有警句曰: “南貧置酒朝醺足, 北富熏天夜笛高.” 해석 鄭之升詩曰: “草入王孫恨, 花添杜宇愁. 汀洲人不見, 風動木蘭舟.” 정지승의 다음과 같은 시를 草入王孫恨 花添杜宇愁 풀엔 왕손의 한이 들어있고 꽃엔 소쩍새의 근심이 더해졌네. 汀洲人不見 風動木蘭舟 강가에 사람은 보이질 않은데 바람만이 목란배 흔들어대네. 混書唐詩集中, 以示崔慶昌諸人, 당시집 속에 섞여 기록하고서 최경창 등 몇 사람에게 보여줬더니 皆不能辨云, 而細味之, 모두 분별할 수 없었다고 했는데 자세히 그걸 음미하고선 有不似唐者矣. 당풍(唐風)과 비슷하지 않다..
1. 탐나는 시구에 사위를 죽인 송지문 『小說』言: “劉希夷詩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其舅宋之問愛此句, 懇乞而不與, 之問怒, 以土袋壓殺之.” 余謂希夷之詩, 視始唐似劣, 之問豈籍此爲高下耶. 恐不可信. 但此詩今載之問集中, 疑之問取爲己作耶, 後人誤爲編入耶, 해석 『小說』言: “劉希夷詩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소설』에서 말했다. “유희이가 시를 지었으니 다음과 같다. 年年歲歲花相似 년마다 해마다 꽃은 서로 비슷하지만 歲歲年年人不同 해마다 년마다 사람은 같질 않네. 其舅宋之問愛此句, 懇乞而不與, 장인 송지문은 이 시구를 아껴 빌려주길 간청했으나 주질 않자, 之問怒, 以土袋壓殺之.” 지문은 화를 내며 흙 자루로 압사시켜 죽였다.” 余謂希夷之詩, 視始唐似劣, 내가 생각하기로 희이의 시는 초당의 졸렬한..
40. 급제시와 위험을 무릅쓴 시를 평가하다 孟郊「及第」詩曰: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人以爲前途不遠, 皇明楊士奇少時.” 人以爲前途不遠. 皇明楊士奇少時, 有詩曰: “不嫌寒氣侵人骨, 貪看梅花過野橋.” 人以爲必將遠到云. 余謂孟詩氣象太迫, 無復餘味, 固知其然矣, 楊作頗有貪榮冒進底意思, 豈亦大耐官職者耶. 해석 孟郊「及第」詩曰: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人以爲前途不遠, 皇明楊士奇少時.” 맹교가 지은 「급제」시는 다음과 같다. 春風得意馬蹄疾 봄바람에 득의한 채 말 발굽 빨리 달려 一日看盡長安花 하루 만에 장안을 꽃을 다 보리. 人以爲前途不遠. 사람들은 앞으로 나아갈 길이 멀지 않다고 여겼다. 皇明楊士奇少時, 有詩曰: “不嫌寒氣侵人骨, 貪看梅花過野橋.” 명나라 때 양사기가 어렸을 때 시를 지었으니 ..
19. ‘네 가지 기쁨’이란 명나라 시에 대해 明人「四喜」詩曰: “久旱逢甘雨, 他鄕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 金榜掛名時.” 余謂故知作故人, 時字作辰似當. 해석 明人「四喜」詩曰: “久旱逢甘雨, 他鄕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 金榜掛名時.” 명나라 사람이 지은 「네 가지 기쁨」이란 시는 다음과 같다. 久旱逢甘雨 他鄕遇故知 오래도록 가물다가 단비를 만났을 때, 타향에서 고향 친구 만났을 때, 洞房花燭夜 金榜掛名時 동방에서 화촉을 밝힌 첫날 밤, 과거 합격자 명단에 내 이름 걸렸을 때. 余謂故知作故人, 내가 생각하기론 ‘故知(예전부터 알던 사람)’는 ‘故人(친구)’로 써야 하고 時字作辰似當. ‘時’는 ‘辰(때신)’으로 쓰는 것이 마땅한 듯하다.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한시미학산책
27. 명예를 따라 시를 짓는 행위의 위험함에 대해 周後叔能詩, 而有求者則不應曰: “吾徇名而營思, 以吾虛喪吾實, 不爲也.” 此意甚是. 夫弊人精神以耗眞氣, 詩魔之爲也. 其或遇興爲之則可矣, 豈宜徇人而喪吾實乎. 韓昌黎云: “可憐無益費精神.” 不惟費且無益, 而又害之者也. 해석 周後叔能詩, 而有求者則不應曰: 주후숙은 시를 잘 지었는데 시를 찾는 사람이 있어도 주지 않으며 말했다. “吾徇名而營思, 以吾虛喪吾實, “나는 명예를 따라 생각을 쥐어짜 나는 나의 실재를 헛되이 손상시키는 행동은 不爲也.” 하지 않네.” 此意甚是. 이러한 뜻이 매우 옳다. 夫弊人精神以耗眞氣, 詩魔之爲也. 대체로 사람의 정신을 피폐하게 하고 진기를 소모시키는 것은 시마가 하는 짓이다. 其或遇興爲之則可矣, 간혹 흥취를 만나 시를 짓는 것은 괜찮..
109. 오상이 지은 시를 고쳐 쓴 상진 尚政丞震, 器宇洪大, 未嘗言人長短. 吳判書祥有詩曰: “羲皇樂俗今如掃, 只在春風杯酒間.” 尚公見之曰: “何言之薄耶? 改以羲皇樂俗今猶在, 看取春風杯酒間, 改下數字而渾然不露, 二人氣象可見矣. 해석 尚政丞震, 器宇洪大, 정승 상진은 사람의 그릇이 넓고도 커서 未嘗言人長短. 일찍이 남의 장단점을 말하지 않았다. 吳判書祥有詩曰: “羲皇樂俗今如掃, 只在春風杯酒間.” 판서 오상이 지은 시가 있으니 다음과 같다. 羲皇樂俗今如掃 복희 때의 즐거운 풍속이 지금은 쓸어낸 듯이 사라져 只在春風杯酒間 다만 봄바람 술잔 가운데에만 남았어라. 尚公見之曰: “何言之薄耶? 상진이 그 시를 보고 말했다. “어째서 말이 박절한가? 改以羲皇樂俗今猶在, 看取春風杯酒間, 그러면서 다음과 같이 고쳤다. 羲..
319. 타지인 병주를 떠나고 보니 이곳도 고향이었네 賈島詩曰: “無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幷州是故鄕.” 按唐置桑乾都督府, 在幷州北. 今日渡桑乾水, 則去咸陽益遠矣. 乾音干 해석 賈島詩曰: “無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幷州是故鄕.” 가도의 시는 다음과 같다. 無端更渡桑乾水 까닭도 모르게 다시 상건수 건넜다가 却望幷州是故鄕 도리어 병주 바라보니 이곳이 고향이었었구나. 按唐置桑乾都督府, 在幷州北. 살펴보니 당나라 때 상건도독부를 설치했는데 병주의 북쪽에 있었다. 今日渡桑乾水, 則去咸陽益遠矣. 지금 상건수를 건넜다고 했다면 본래의 고향인 함양으로부터의 거리는 더욱 멀어진 것이다. 乾音干 건의 음은 간이니, 상간도둑부와 상간수로 읽어야 한다.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한시미학산책
24. 或曰 詩必專而後工 故爲工者多出於寒苦困阨之中 如唐之李翰林, 杜工部, 孟襄陽, 東野, 賈浪仙, 盧玉川 乃寒苦者也 以近世言之 李容齋, 金慕齋, 申企齋, 鄭湖陰, 林石川, 盧蘇齋 或久於竄謫 或久於閑退 白光勳, 李達, 車天輅 皆出於寒苦 古今如此者 難以悉擧 是則惟窮者能工 非詩之能使人窮也 且天於是人 若或相之 窮阨其身 增益其所不能 向使其窮不甚 必不如是之工也 韓愈之送窮 其亦疎矣
23. 頃世詩人多出於湖南 如朴訥齋祥, 林石川億齡, 林錦湖亨秀, 金河西麟厚, 梁松川應弼, 朴思庵淳, 崔孤竹慶昌, 白玉峯光勳, 林白湖悌, 高苔軒敬命 皆表表者也
22. 柳生塗少以薄倖名於花柳間 久被停擧 有詩云 十載靑樓食 蕫天積謗喧 狂心猶未已 白馬又黃昏 李鵝溪見之曰 此子其才可惜 又權生鞈松都懷古云 雪月前朝色 風鐘故國聲 南門愁獨立 城郭冷烟生 宋昈題畫詩云 危橋駈馬遲 鳥盡江天夕 此皆少時作也
21. 進士成汝學號雙泉 自少攻詩 而爲造化兒所困 年六十 不得一命 惜也 其警句曰 草露蛩聲濕 林風鳥夢厄寒樹鳥無夢 暗窓虫有聲 缺月栖深樹 寒禽穴破籬 雨意偏侵夢 秋光欲染詩 其淸苦如此
20. 車五山天輅文章 雄建奇壯 不事精鍊 如長江巨海僉瀉而愈不窮 尤長於偶對之文 少時見松溪伐石作橋 有詩曰靑山飛禹斧 白石落秦鞭 此古今奇語 甞隨通信使 往還日本 得詩四千餘首 其一聯曰 天連魯叟乘桴海 地包泰童採藥山 又曰 東海波翻六鰲島 北冥風立大鵬雲 此可見一斑矣
19. 知事叔父諱希得年八十 蒙恩升正二品 遂設宴以侈之 預宴者數十人 錦溪君東亮後至 諸公以晩到行酒罰 柳西坰根戲成一句曰 便浮太白眞多事 未至相如最少年 滿座稱賞 時朴公年三十六 最少故云
18. 林悌入俗離山 讀中庸八百遍 得句曰 道不遠人人遠道 山非離俗俗離山 用中庸語也 盧蘇齋平生讀論語 故其詩用論語全句處甚多 甞言我之詩文 最於論語中得力云
17. 鄭敎官碏甞燕集 爲射韻之戲 得暮字 諸人爭先占之 碏乃自作一句云 寥亮江天暮 諸人不信曰 此語無理 出於何集耶 碏曰 遠遠沙上人 初疑䨥白鷺 臨風忽橫笛 寥亮江天暮 乃唐詩也 諸人信服
16. 楊斯文士俊 蓬萊之弟也 力於文詞 爲鄭士龍所許 而蓬萊每譏其艱苦 甞有詩曰 魚磯水退禽留跡 蟹穴泥空荻露根 然聞其平日讀韓文四千遍 而不能以文名世 其才可知矣
15. 李相國浚慶少時 甞作詩示鄭士龍曰 吾詩可比古人乎 鄭曰雖不如古人 爲友人作別章則有裕矣 李公自是不復吟咏 其偏强如此 今人粗能作應俗文字 則妄擬古人 趯趯然自以爲足 果何如哉
14. 中朝楊經理鎬出來時 要見東人詩 示以前朝人詩選 經理以爲文氣太弱不好云 又朱天使之蕃求見東詩 以崔慶昌白光勳集示之 天使歎賞曰 當歸梓江南 以誇貴邦文物之盛 豈以二詩近唐故喜之歟
13. 鄭湖陰爲詩主蘇黃 晩年甚悔之 每讀樊川義山 許荷谷少學東坡 後喜唐音李白 自言欲變前習而未能 林石川號爲學李白者 而常讀樂天集云 以前輩之文章才藝尚如此 豈蘇黃易染而李白難學故歟
12. 成慵齋謂 徐四佳詩 專學韓陸 未知韓陸是何人 或疑韓是昌黎 陸是龜蒙 後觀四佳手抄陸集及其所自爲序 則極贊放翁 又曰 放翁之詩 出於韓子蒼 乃知韓卽子蒼也 慵齋與四佳爲一時 其言必不妄矣 四佳所尚如此 宜其才止於華贍而已
11. 宋徽宗見陳與義所賦墨梅詩善之 亟命召對 仍進用 高宗時參知政事以此 人謂詩能達人 然古今詩人 窮者多而達者少 余未敢信斯言也
10. 白居易傳曰 居易詩 人爭傳之 雞林賈售其國相 率篇易一金云 鷄林乃新羅而未知國相何人 其酷好之者 豈亦知而好之者耶 蓋其詩如里巷常談 平易近理 而曲盡情態 故能取重如此
9. 詩出於性情尚矣 賈島詩曰 種稻耕白水 負薪斫靑山 其無寸地可知 孟郊詩曰 鬢邊雖有絲 不堪織寒衣 縱使堪織 能得多少 可謂窮且苦矣
8. 高適五十始作詩 其詩便工云 余未敢信也 適詩奇健雄渾 爲盛唐高手 非用功深至 不能如是之工 蓋達夫五十以前之詩 蘊之於心 而五十以後 始發之於筆爾
7. 雜說曰 王維愛孟浩然吟哦風度 繪圖以玩之 李洞慕賈島詩名 鑄像以師之 噫古人愛惜人才如此 而今世之不愛才甚矣 非唯不愛 其不疾而忌之者 亦鮮矣
6. 李白蜀道難詩稿 舊藏松都佛雲寺佛腹 近年爲無賴子竊去 人有見其稿者 多所竄改 首句吁咄哉 改以噫吁戲云 白也聖於詩者 宜不思而得 而未免點竄 可見古人作詩不容易矣 金同知尚寯言甞爲靈光郡守 郡有武人家藏杜子美詩稿二紙 其一乃負郭堂成蔭白茅詩也 以濃墨點改處甚多 乃平時得之漂流唐人者也 杜詩有曰 新詩改罷自長吟 蓋是實事 按李白送張祖之序首曰 吁咄哉 其言尤可信也
5. 李翰林集爲詩九百七十餘篇 杜工部爲詩一千四百五篇 而古詩三百九十九 近體一千六首 可謂多矣 至宋蘇東坡詩文 於諸集中最多 皇明王弇州集 比東坡倍之 古今詩人白樂天外 唯陸龜蒙, 陸放翁所作最富 而不盡傳於世云
4. 杜少陵於李翰林 最相推許 如李侯有佳句 往往似陰鏗 淸新庾開府 俊逸鮑參軍 敏捷詩千首 飄零酒一杯 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 千秋萬歲名 寂寞身後事 李白於少陵則別無推許之語 其曰只爲從前詩苦云者 又似嘲戲何也
3. 杜詩集序云 子美在當時 名亞李白 又少白十餘歲 而生平知者亦鮮 至元和間 天下爭誦元白 于子美覆加詆訾 及韓子有光燄萬丈 何用謗傷之語 元微之文 極稱非李所及 于是子美之名 燁燁與緯耀流輝 而業辭藝者宗之 余謂子美之文章 猶待後人而顯 况今世之士乎
2. 小說曰 柴廓有行路難一篇 釋寶月竊之 刻爲己作 廓子大忿 賚手本欲訟 寶月厚賂得免 觀此則竊文之弊 自古有之 而板刻之來亦久矣
1. 按梁劉孝綽每作一篇 好事咸誦流聞 河朔亭院柱壁 莫不題之 唐岑參每一篇絶筆 則人人傳寫 雖戎狄蠻貊 無不吟習 李益每一篇成 樂工爭以賂求之 被絃歌供奉天子 其征人早行等篇 天下皆施之圖畫 噫數子之詩 何獨令人景慕至此 余見今世之士 雖才出於古人 而人無篤好之者 豈非今與古異 而賞音者之爲難遇哉
10. 尹繼善而述 與余偕赴京 才調甚富 雖未精鍊 而援筆立成 甞和余詩 其結句曰 宦海風波惡 看吾早落帆 余憮然意謂必不究於宦路矣 竟不達而夭 其平日所爲詩 有曰 世事一春花落忙 一彈指處光陰忙 余將逝矣遊靑山 又有文曰 筆海窺豹 文苑棲螟 又曰 秋林夕照 未定鷦鷯之一枝 又曰 才如草螢 奈無輝於日觀 蓋短壽之驗云
9. 李鰲城竄謫時 有詩曰 雲日蕭蕭晝晦微 北風吹裂遠征衣 遼東城郭應依舊 只恐令威去不歸 未幾卒 人謂詩讖 按令威之令去聲 不識公知而用之耶
7. 金弘度在湖堂時 同僚甞燕集 戲作公生挽詞一句曰 南嶺監軍嚴號令 未得下聯 公遽曰 何不言東湖對策擅文章 蓋公曾爲盟軍御史 又有應製策故云 人謂的對 未久公卒 遂成讖云
6. 成重淹以弘文博士 燕山時謫河東 次曹梅溪詩一聯云 往事春泥鴻着爪 浮名滄海劍無痕 奇典翰遵在玉堂 記夢詩尾句云 滄波萬里無迴掉 碧海茫茫信不通 後配鍾城 二公皆終于謫所 豈非讖耶
5. 秦少游謫中夢作一詞 有曰 醉臥古藤陰下 杳不知南北 後北歸留藤州 醉而卒 山谷詩西風吹夢古藤州是也
4. 李煜落花詩云 鶯狂應有限 蝶舞已無多 未幾亡國 宋子京落花詩 香隨蜂蜜盡 紅入燕泥乾 亦不久下世 蓋詩讖也
3. 小說曰 曹唐作詩云 洞裏有天春寂寂 人間無路月茫茫 數日而卒 今見此句眞鬼語也
2. 王勃滕王閣序曰 天高地逈 覺宇宙之無窮 興盡悲來 識盈虛之有數 人謂此句爲短壽之驗 然觀其三尺微命及勝地不常盛筵難再等語 尤似悲楚 且別薛華詩曰 悲凉千里道 凄斷百年身 無論去與住 俱是夢中人 又曰 江漢深無極 梁岷不可攀 山川雲霧裏 遊子幾時還 按勃往省父交趾 渡南海墜水卒云 此近詩讖矣
1. 大言賦小言賦 起於楚唐勒, 景差, 宋玉 而梁昭明作細言曰 坐臥隣空塵 憑附蟭螟翼 越咫尺而三秋 度毫釐而九息 詞意短促 宜其夭也
7. 崔壽峸江陵人 號猿亭 性磊落不羈 己卯士禍後 其叔父崔世節爲承旨 公寄書與詩 勸乞補外 有憤慨之語 其詩曰 日暮滄江上 天寒水自波 孤舟宜早泊 風浪夜應多 世節以其書上告 遂被訊而死
6. 張尚禮宮怨詩曰 庭院沈沈晝漏淸 閉門春草共愁生 夢中正得君王寵 却被黃鸝叫一聲 高皇帝以能摹寫宮梱心事 下蠶室死云 余謂此詩非佳絶 而未免賈禍 蓋以其語褻耳
5. 元僧守仁題翡翠云 見說炎洲進翠衣 網羅一日徧東西 羽毛亦足爲身累 那得秋林靜處棲 高皇帝見之曰 汝不欲仕我 謂我網密耶 遂棄市 守仁乃避仕爲僧者也 唯知羽毛之爲累 而不知文字之爲累 可笑
4. 洪武中 僧來復以元翰林學士 削髮爲僧 甞承召賜食 有謝詩云 淇園花雨曉吹香 手挽袈裟近御床 闕下彩雲生雉尾 座中紅茀動龍光 金盤蘇合來殊域 玉盌醍醐出尚方 稠疊濫承天上賜 自慚無德頌陶唐 上怒曰 汝詩用殊字 謂我爲反朱耶 又無德頌陶唐 是謂朕無德 雖欲異唐頌我而不能也 遂誅之
3. 堯山堂外紀曰 王荊公以詩賦決科 而不樂詩賦 旣預政 以經義取士 乃著令士庶傳習詩賦者杖一百 故張舜民詩云 酒間李杜皆投筆 地下班楊亦引車 蓋詩道至此一大厄矣
2. 白居易傳曰 居易作詩百餘篇 規諷時事 上見而悅之 召爲翰林學士 此事可謂近古 至宋則遂有以詩獲罪者矣
17. 張承憲天使時 李杆城克仁以兒童縱觀 天使召問兒讀何書 曰漢書 天使口占曰 豁軒窓四壁 東西南北之風 使之屬對 克仁卽對曰 治園囿一區 春夏秋冬之景 天使甚奇之
16. 有爲聯句曰 雲無一足行千里 對者曰 月有孤輪輾九天 又有對曰 天有雙眸照九州 雙眸蓋言日月也 未知孰勝 中朝人唱一句云女子比肩 合作人間之好 我國人對以日月齊體 麗爲天上之明 中朝人奇之 然未若上句之妙
15. 丙午年 朱梁天使游漢江酒闌 天使戲爲酒令 朱先唱曰一杯一杯復一杯 梁繼之曰 勸君更進一杯酒 仍屬陪宴宰臣柳永慶 永慶對曰 西出陽關无故人 天使大笑 我國人不解酒令 故無能善對 可歎 按酒令始於東漢 而中朝人甚尚之 唐薜濤所謂口有似沒梁斗 川有似三條椽 宋楊大年所謂世上何人號最閑 司諫拂衣歸華山 亦酒令云 又雜書載安雅堂酒令一篇 可考而知也 綱目註曰 會飮而行酒令以佐歡 唐末之俗也 武宗紀 上聞楊州娼女善爲酒令 敕監軍選而獻之是也
14. 金慕齋爲宣慰使時 日本僧口號冰消一點還成水 慕齋對以木立雙條便作林 或言 慕齋呻吟半日 竟不就 此乃後人所爲 又華使唱曰 處難名曰黃憂地 遠接使卽對以居易字云白樂天 天使歎服云 按契丹阿保機子突欲歸 唐賜姓名李贊華 有文才工畫 自稱黃居難字樂地 以擬白居易云 而此曰處難憂地 未免牽强 又祁順天使唱曰 三角山形山字象 徐四佳爲遠接 不得對云
13. 明陸粲屬對云 棗棘爲薪 截斷劈開成四束 閶門起屋 移多補小作雙間 又云林字折開成兩木 棗字截斷成兩束
12. 稗史 唐皐以翰林出使朝鮮 朝鮮出對曰 琴瑟琵琶八大王 一般頭面 卽對以魑魅魍魎四小鬼 各自肚膓云云 我國敬待王人 豈有出句以索對於詔使之理 小說所傳 其誣甚矣
11. 明人對句云 初月如弓殘月如弓 上弦弓下弦弓 朝霞似錦晩霞似錦 東川錦西川錦 又新竹似村姑遇節 畧施薄粉 落梅如老妓下梢 猶帶餘香 時稱警絶
10. 堯山堂外紀曰 傳凱使夷域 夢孺子歌云 靑草流沙六六灣 至夷國飮間 夷王請對曰 黃河濯水三三曲 卽以前夢對之 夷王驚服 蓋夷中有三十六灣故也 余謂句內有流沙黃河等語 則所謂夷域似指西域 稗史以此爲唐皐使朝鮮所爲妄矣
9. 堯山堂外紀曰 交趾王本陳氏 有中國人黎季釐至其國 見沙上有字曰 廣寒宮裏一枝梅 後季釐得官 一日王在淸暑殿 殿前有桂千樹 出對云 淸暑殿前千樹桂 群臣未對 季釐以沙上所見對之 王驚問何以知我宮中事 季釐以實告 王有女名一枝梅 建廣寒宮處之 乃曰此天數也 遂配之云 其事異矣
8. 初學記云 李陽生指李樹爲姓 生而知之 楊大年作對曰 馬援死以馬革裹屍 死而後已好矣 或去上生死二字尤勝
7. 東坡以香冷二字一聯爲令云 拂石坐來衣帶冷 踏花歸去馬蹄香 有小妹善詞賦 唱云 叫月杜鵑喉舌冷 宿花蝴蝶夢魂香 余意以拂石言之 則帶字改下袖字似當
6. 王荊公曰 三代夏商周 劉貢父對以四詩風雅頌 元祐時遼使出對三光日月星 東坡以四詩風雅頌爲對 遼使歎服 蓋出於貢父也 又元初丘機山以四位公侯伯子男 對五行金木水火土亦妙
5. 說郛曰 寇準詩水底月爲天上月 楊大年對以眼中人似面前人 一時以爲的對云 余欲以眼前花作霧中花爲對 未知如何
4. 溫庭筠蜂蝶聯句云 蜜官金翼使 花賊玉腰奴 上言蜂 下言蝶也 韓渥詩云 鵝兒唼啑雌黃觜 鳳子輕盈膩粉腰 按古今註 蛺蝶大者名鳳子故云
3. 世傳高麗王幸西京牧丹峰 得句曰 北斗七星三四點 未得其對 一儒士進曰 南山萬歲十千秋 乃的對云 而今按說郛 楊大年以此爲天生偶對 豈與此暗合耶 抑世之傳者誤耶
2. 皇明孝宗朝殿試進士 上以風吹不響鈴兒草令屬對 馬鐸對曰 雨打無聲鼓子花 遂擢爲壯元云 按鼓子花卽荍也 小說言 鐸甞於夢中得此句 亦異矣
1. 俗傳詠藕聯句曰 一彎西子臂 七竅比干心 蓋用宋詩皮膚瑩淨佳人臂 孔竅玲瓏智士心之意 而語尤勝矣 或言此聯句 乃大明高皇帝唱和之製云
10. 前輩唱和 必於席上爲之 其風雅可尚 余少時及見儕輩中作者 每當宴集 筆硯交錯於樽俎間 一觴一詠 往復不休 其未及成者則遂已 所謂文字飮也 近來此風漸替 每一唱和 或經日乃成 以至華使唱酬亦然 事非古矣
9. 余赴京時 遇安南國使臣馮克寬 有唱酬詩集 其中一聯曰 山出異形饒象骨 地蒸靈氣産龍香 只以交趾出象牙及龍涎等香故云矣 後有被擄儒士趙完璧者自倭中還 言隨商倭往安南 則其國人稱誦余詩而指示曰 吾國有出象之山 所以爲佳也云云 余聞而訝之 後按綱目註 安南出象處曰象山 又楊妃外傳 交趾進瑞龍腦香 如蟬蠶老樹節方有之云 其實偶合也
8. 柳參奉錫俊 余姊婿也 甞薄游湖西 遇李達於逆旅中 有所佩刀甚善 達欲之 柳曰 聞子能詩 若卽席賦詩 則當以相與 達輒成一句曰 愛劍同徐子 能詩愧杜陵 乃大喜不待詩成 遽脫贈之 次其韻曰 論文逢李白 解劍學延陵 其豪爽如此
7. 蘇陽谷於義州聚勝亭 次暉字韻 得澄江如練謝玄暉一句 而未得其對 學官魚叔權以新月似鎌韓吏部爲對 一時稱善云 然新月似磨鎌 初非雅語 且其句法類童稚語 無足道者 黃長溪亦云 鼓角緣邊杜工部 長江如練謝玄暉 世或稱之何也
6. 李容齋荇爲遠接使 李希輔, 鄭士龍, 蘇世讓爲從事官在龍灣 戲成赴京使別妓詩 容齋作首句曰 來來去去摠非情 屬諸從事尾之 李鄭蘇以次各占一句曰 快馬長程紅袖輕 辛苦鴨江江上石 前行纔破又今行 凡赴京者鴨江餞別時 拾江邊小石 各分其半 與情人爲驗 乃故事也 東坡詩曰 辛苦驪山山上土 阿房纔廢又華淸 此結句果出於此
5. 熊化天使游漢江詩押枚字 和者以爲難 製述官任錪押以皐枚 蓋不知枚皐爲姓名也 又製述官某次之曰 騷壇老卒合啣枚 時或稱之 然因騷壇之語 遂謂老卒啣枚則太似牽强
4. 朱之蕃天使時 柳永慶爲相 不解詩文 其唱和詩 皆出崔昱之手 天使語譯官曰 此人雖不甚工詩 乃能文之士云 蓋亦知詩者也
3. 李栗谷爲遠接使 次天使練光亭詩 落句云 遙知虛講席 宮燭待君然 乃從事官高敬命所作 時以爲佳 然用宮燭燃窓事 而只着然字似未瑩 又浮碧樓, 渡大同江, 鳳山道中等詩次韻 亦敬命所製 其浮碧樓詩云 中有縹緲之飛樓 白雲千載空悠悠 麟馬天孫何處游 皆全用古句 恐不足稱也
2. 唐天使皐白銀灘詩云 江水浩浩去 茲灘浮白銀 無乃守國禁 棄捐向通津 蓋以我國禁銀故也 李容齋和曰 名銀取其色 此水豈生銀 今日玉人過 更宜名玉津 此詩出於應急 故無論工拙 世多稱之
1. 小說 王荊公與蘇老泉分韻送人知吳江 老泉得而字 押曰談詩究乎而 荊公和之曰 采鯨抗波濤 風作鱗之而 語甚佳絶 出周禮考工記註 之而頰頷也 說者言王蘇之憾 實稔於此 豈其然乎
12. 挽詞之作 盛於唐宋 而乃交游間傷悼之辭耳 今則子弟爲其父兄 遍求於一時能詩之士 務爲誇美 至於素昧平生者 亦復强爲之 丘瓊山非之是矣
11. 車五山之亡也 柳西坰根爲挽詩一聯云 老莊馬史偏多讀 李杜韓詩最熟精 此雖記實 而爲挽語則未盡 五山博洽多聞 平生所讀而熟者 不止於此等書矣 余亦爲挽詞 有曰功名一世還無分 宇宙千年始有君 又延津劍去天收彩 圓嶠鼇亡地失靈 又詞林活氣三春盡 學海長波一夕乾 西坰見之 乃曰 此句語足稱五山矣 西坰蓋未甞不知五山者也
10. 李達挽南格菴詩曰 鸞馭飄然若木津 君平簾下更何人 床東弟子收遺草 玉洞桃花萬樹春 格菴南師古號也 師古甞從異人授眞訣 遂通秘術云 若木津 蓋誤用析木津之語爾
9. 李相國浚慶 以老成持重 與後進相左 見忤於時 卒後謗議未息 吳判書祥爲挽詞曰 功在宗祊澤在民 能全終始獨斯人 不待十年公議定 謗言何累地中身 至今言相業者 推公爲第一 吳之言信矣
8. 成大谷挽友生一聯曰 樽前已失傳杯手 篋裏猶藏問疾書 佳矣 但上句似悼妓之語
7. 成大谷詩曰 波乾龍爛死 松倒鶴驚飛 地下忘恩怨 人間說是非 盖悼乙巳諸人也 下聯能說道諸賢心事 可爲痛哭
6. 李相國浚慶在明廟大漸時 以首相入臥內受遺敎 其挽詞曰 半夜催宣召 蒼皇寢殿升 龍顔纔及覩 玉几已難憑 聖嗣由前定 宗祊遂有承 三朝猶未死 忍見禍相仍 語甚痛切
5. 宋陳仲微爲兵部侍郞 崖山之敗 流落安南 臨沒有詩曰 死爲異國他鄕鬼 生是江南直諫臣 安南國王挽之曰 痛哭江南老鉅卿 春風搵淚爲傷情 無端天上編年月 不管人間有死生 萬疊白雲遮故國 一堆黃土覆香名 回天力量隨流水 流水灘頭共不平 按宋史列傳 仲微爲宋吏部尚書云
4. 陳后山挽詞曰 一代風流盡 按謝安時謂風流宰相 又張緖卒 張融慟哭曰 阿兄風流頓盡 時益州獻蜀柳枝 條甚長若絲縷 齊武帝曰 楊柳風流可愛似張緖云 風流字 蓋本晉人語也
3. 顔延之作陶徵士誄云 春秋六十有三 元嘉四年月日卒 而不言某月日 按淵明自祭文曰 歲惟丁卯 律中無射 陶子將辭逆旅之館 永歸於本宅 無射卽九月也 又挽歌辭曰 嚴霜九月中 送我出遠郊 堯山堂紀 淵明將逝之夕 自作挽歌云 豈公前知其死而爲之耶 且祭文云 人生實難 死如之何 挽詞云 但恨在世時 飮酒不得足 此老樂天知命 而不能無意於死生何也
2. 昔陶淵明自作挽詞及五柳先生傳 裴晉公自作畫像贊 白樂天自作醉吟先生傳及墓誌銘 邵康節自作無名公傳 陳堯佐自作墓誌 近世盧蘇齋亦自作誌文 豈亦有意於名者歟
1. 莊子曰紼謳 司馬彪以爲紼 引柩之索也 引紼而謳者挽歌也 所以促人齊力也 左傳魯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 是知送葬之歌 自周時有之 按田橫自刎 門人不敢哭 故爲薤露蒿里之歌 漢李延年分爲二章 薤露送王公貴人 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使挽柩者歌之 故謂挽歌 事始以爲挽歌起自田橫非矣 蓋此二曲 始於田橫時也
14. 李正郞大海有馬癖 又畜一娼 沈惑成病 至壬辰年三十一不起 臨絶作詩曰 六龍西幸隔風塵 一病沈綿度幾春 馬似游龍姬似玉 不知零落屬誰人 將死猶眷眷尤物何也
13. 妓玉生香 少時爲靑原尉韓景祿所眄 文定王后命下金吾鞠治 謫義州 後黃廷彧贈以詩曰 信陵豪貴狎遊時 不道潯陽撫瑟悲 一落鴨江無去路 世間寧獨怨蛾眉 此詩不無意味 但太不近奩體 且用潯陽琵琶事曰撫瑟 恐未妥
12. 申判官栻甞遊西京 到慈悲寺 與情妓爲別曰 慈悲嶺下慈悲寺 脉脉相看上馬遲 今日客懷何處惡 驛樓殘照獨登時
11. 石娥者 礪城尉家婢 以善歌名 水月亭詞所謂絶唱佳兒者也 朴枝華詩曰 主家亭子漢濱秋 庾月依俙逝水流 唯有鳳凰天外曲 人間贏得錦纏頭 林悌詩曰 秦樓公子風流盡 檀板佳人翠黛殘 唯有當時歌舞處 春江水月映朱欄 礪城亭名水月 故二詩云爾
10. 趙斯文徽以書狀官赴京 遇一面紗女人 顔色甚妙 趙與之狎坐嘲謔 仍贈以詩曰 也羞行路護輕紗 淸夜微雲漏月華 約束蜂腰纖一掬 羅裙新剪石榴花 世以此少之 遂不躋淸顯 李達遺稿中 取爲己作 可笑
9. 白光弘湖南人 爲平安評事 風情不節 眷寧邊妓 因病遞還 後送人遊關西詩曰 君到百祥樓下問 笄中應有夢江南 未久而卒 夫以不羈之士 而惑於尤物 惓惓若此 與十年一覺楊州夢者 亦異矣 至今關西妓生慕其風流 必曰白書記白書記云 詩中笄字未穩
8. 尹判書鉉爲忠淸方伯時 淸州有所眄 後有詩曰 人生離合苦無齊 忍淚當時愴解携 若使夢魂行有跡 西原城北摠成蹊 唯結句似好
7. 林椿贈密州倅詩曰 紅粧待曉貼金鈿 爲被催呼上綺筵 不怕長官嚴號令 謾嗔行客惡因緣 乘樓未作吹簫伴 奔月還爲竊藥仙 寄語靑雲眞學士 仁心不用示蒲鞭 按密州卽今密陽 林也不得於科第 又不得於妓生 誠薄相哉
6. 劉克莊號後村 作十老詩 其老妓詩云 籍中歌舞昔馳聲 憔悴猶存態與情 愛說舊官當日寵 偏呼狎客少時名 薄鬟已脫梳難就 半被長空睡不成 却羨鄰姬門戶熱 隔墻張燭到天明 詩格雖卑 善於模寫
5. 宋有妓陶心者 東坡詞曰 缺月向人舒窈窕 三星當戶照綢繆 解者以爲缺月三星盖心字 余謂缺月向人卽陶字 三星當戶卽心字 若謂兩句一語則恐非矣 秦少游詞有云 一鉤殘月帶三星 乃心字也
4. 張子野於吳興 見小妓兜娘 賞其佳色 後十年 再見于京口 絶非當時容態 感之作詩曰 當時自倚靑春力 不信東風解誤人 噫豈惟女色然哉 余有所感矣
3. 唐宋時 郡守狎部妓 無禁 故戎昱守零陵 有善歌妓 襄帥于頔索之 昱遣行詩曰 殷勤好取襄王夢 莫向瑤臺夢使君 于聞之曰 豈可奪人愛姬 爲己之娛 乃歸之 元稹贈薛濤詩云 箇箇公侯欲夢刀 亦以此也
2. 白樂天失婢詩曰 宅院小墻卑 坊門榜帖遲 舊恩慚自薄 前事悔難追 籠鳥無常主 風花不戀枝 今宵在何處 惟有月明知 又有詩曰 病與樂天相伴住 春隨樊子一時歸 劉夢得嘲之曰 春盡絮飛留不得 隨風好去落誰家 蓋樂天非能去樊素 樊素竟自去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