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순자 (486)
건빵이랑 놀자
순자(荀子) 목차 1. 권학(勸學) 1234567891011 2. 수신(修身) 12345678910111213 3. 불구(不苟) 1234567891011121314 4. 영욕(榮辱) 123456789101112 5. 비상(非相) 12345678910111213 6. 비십이자(非十二子) 1234567891011 7. 중니(仲尼) 123456 8. 유효(儒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9. 왕제(王制)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10. 부국(富國)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11. 왕패(王覇)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12. 군도(君道) 12345678910111213 13..
제사십이(第三十二) 요문(堯問) 1. 堯問於舜曰, 我欲致天下, 爲之奈何? 對曰, 執一無失, 行微無怠, 忠信無倦. 而天下自來. 執一如天地, 行微如日月, 忠誠盛於內, 賁於外, 形於四海, 天下其在一隅邪! 夫有何足致也! 2. 魏武侯謀事而當, 羣臣莫能逮, 退朝而有喜色. 吳起進曰, 亦嘗有以楚莊王之語聞於左右者乎? 武侯曰, 楚莊王之語何如! 吳起對曰, 楚莊王謀事而當, 羣臣莫逮, 退朝而有憂色. 申公巫臣進問曰, 王朝而有憂色, 何也? 莊王曰, 不穀謀事而當, 羣臣莫能逮, 是以憂也. 其在中蘬之言也, 曰, 諸侯自爲得師者王, 得友者覇, 得疑者存, 自爲謀而莫己若者亡. 今以不穀之不肖, 而羣臣莫吾逮, 吾國幾於亡乎! 是以憂也, 楚莊王以憂, 而君以憙! 武侯逡巡再拜曰, “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3. 伯禽將歸於魯, 周公謂伯禽之傅曰, 汝將行, 盍..
제삼십일(第三十一) 애공(哀公) 1.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 敢問何如取之邪? 孔子對曰, 生今之世, 志古之道, 居今之俗, 服古之服, 舍此而爲非者, 不亦鮮乎? 哀公曰, 然則夫章甫絇屨紳帶而搢笏者此賢乎? 孔子對曰, 不必然, 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 志不在於食葷, 斬衰菅屨杖而啜粥者, 志不在於酒肉. 生今之世, 志古之道, 居今之俗, 服古之服, 舍此而爲非者, 雖有, 不亦鮮乎! 哀公曰, 善! 2. 孔子曰, 人有五儀, 有庸人, 有士, 有君子, 有賢人, 有大聖, 哀公曰, 敢問何如斯可謂庸人矣? 孔子對曰, 所謂庸人者, 口不能道善言, 心不知色色, 不知選賢人善士, 託其身焉以爲己憂, 勤行不知所務, 止交不知所定, 日選擇於物, 不知所貴, 從物如流, 不知所歸, 五鑿爲正, 心從而壞, 如此則可謂庸人矣, 哀公曰, 善! 敢問何如斯..
제삼십(第三十) 법행(法行) 1. 公輸不能加於繩, 聖人莫能加於禮. 禮者, 衆人法而不知, 聖人法而知之. 2. 曾子曰, 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 無身不善而怨人, 無刑已至而呼天. 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 不亦遠乎! 身不善而怨人, 不亦反乎! 刑已至而呼天, 不亦晩乎! 詩曰, 涓涓源水, 不雝不塞. 轂已破碎, 乃大其輻. 事已敗矣, 乃重大息. 其云益乎! 3. 曾子病, 曾元持足! 曾子曰, 元, 志之! 吾語汝. 夫魚鱉黿鼉猶以淵爲淺, 而堀其中, 鷹鳶猶以山爲卑, 而增巢其上, 及其得也必以餌. 故君子苟能無以利害義, 則恥辱亦無由至矣, 4. 子貢問於孔子曰, 君子所以貴玉, 而賤珉者, 何也? 爲夫玉之小, 而珉之多邪! 孔子曰, 惡! 賜! 是何言也! 夫君子豈多而賤之, 少而貴之哉! 夫玉者, 君子比德焉. 溫潤而澤, 仁也, 栗而理, 知也, 堅剛而不屈, ..
제이십구(第二十九) 자도(子道) 1. 入孝出弟, 人之小行也. 上順下篤, 人之中行也. 從道不從君, 從義不從父, 人之大行也. 若夫志以禮安, 言以類使, 則儒道畢矣, 雖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 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 從命則親危, 不從命則親安, 孝子不從命乃衷, 從命則親辱, 不從命則親榮, 孝子不從命乃義, 從命則禽獸, 不從命則脩飾, 孝子不從命乃敬. 故可以從而不從, 是不子也, 未可以從而從, 是不衷也, 明於從不從之義, 而能致恭敬忠信, 端慤以愼行之, 則可謂大孝矣. 傳曰, 從道不從君, 從義不從父, 此之 謂也. 故勞苦彫萃而能無失其敬, 災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 則不幸不順見惡, 而能無失其愛, 非仁人莫能行. 詩曰, 孝子不匱, 此之謂也. 2.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子從父命, 孝乎? 臣從君命, 貞乎? 三問, 孔子不對. 孔子趨出, 以語子貢曰, 鄕者, ..
제이십팔(第二十八) 유좌(宥坐) 1.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 有欹器焉. 孔子問於守廟者曰, 此爲何器? 守廟者曰, 此蓋爲宥坐之器, 孔子曰, 吾聞宥坐之器者, 虛則欹, 中則正, 滿則覆, 孔子顧謂弟子瓦, 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 中而正, 滿而覆, 虛而欹. 孔子喟然而歎曰, 吁! 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 敢問持滿有道乎? 孔子曰, 聰明聖知, 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 守之以讓, 勇力撫世, 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 守之以謙. 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2. 孔子爲魯攝相, 朝七日而誅少正卯. 門人進問曰, 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 夫子爲政而始誅之, 得無失乎? 孔子曰, 居! 吾語女其故. 人有惡者五, 而盜竊不與焉, 一曰心達而險, 二日行辟而堅, 三曰言僞而辯, 四曰記醜而博, 五曰順非而澤. 此五者, 有一於人, 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 而少正卯兼有之. 故居處足以..
제이십칠(第二十七) 대략(大略) 1. 君人者, 隆禮尊賢而王, 重法愛民而覇, 好利多詐而危. 2. 欲近四旁, 莫如中央, 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禮也. 天子外屛, 諸侯內屛, 禮也. 外屛, 不欲見外也, 內屛, 不欲見內也. 諸侯召其臣, 臣不俟駕, 顚倒衣裳而走, 禮也. 詩曰, 顚之倒之, 自公召之, 天子召諸侯, 諸侯輦輿就馬, 禮也. 詩曰, 我出我輿, 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 謂我來矣, 天子山冕, 諸侯玄冠, 大夫裨冕, 士韋弁, 禮也. 天子御珽, 諸侯御荼, 大夫服笏, 禮也. 天子雕弓, 諸侯彤弓, 大夫黑弓, 禮也. 3. 諸侯相見, 卿爲介, 以其敎出畢行, 使仁居守. 4. 聘人以珪, 問士以璧, 召人以瑗, 絶人以玦, 反絶以環. 5. 人主仁心設焉, 知其役也, 禮其盡也. 故王者先仁而後禮, 天施然也. 6. 聘禮志曰, 幣厚則傷德, 財侈則殄禮..
제이십육(第二十六) 부(賦) 1. 爰有大物, 非絲非帛, 文理成章. 非日非月, 爲天下明. 生者以壽, 死者以葬, 城郭以固, 三軍以强. 粹而王, 駁而伯, 無一焉而亡. 臣愚不識, 敢請之王. 王曰, 此夫文而不采者與? 簡然易知, 而致有理者與? 君子所敬, 而小人所不者與? 性不得則若禽獸, 性得之則甚雅似者與? 匹夫隆之則爲聖人, 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與? 致明而約, 甚順而體, 請歸之禮. 禮. 2. 皇天隆物, 以示下民, 或厚或薄, 帝不齊均. 桀紂以亂, 湯武以賢. 涽涽淑淑, 皇皇穆穆, 周流四海, 曾不崇日. 君子以脩, 跖以穿室. 大參乎天, 精微而無形. 行義以正, 事業以成. 可以禁暴足窮, 百姓待之, 而後寧泰. 臣愚不識, 願問其名. 曰, 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者邪? 脩潔之爲親而雜汙之爲狄者邪? 甚深藏而外勝敵者邪? 法禹舜而能弇迹者邪? 行爲動靜待..
제이십오(第二十五) 성상(成相) 1. 請成相, 世之殃, 愚闇愚闇. 墮賢良. 人主無賢, 如瞽無相, 何倀倀! 請布基, 愼聖人, 愚而自專事不治. 主忌苟勝, 羣臣莫諫必逢災. 論臣過, 反其施, 尊主安國尙賢義. 拒諫飾非, 愚而上同國必禍. 曷謂罷? 國多私, 比周還主黨與施. 遠賢近讒, 忠臣蔽塞, 主埶移. 曷謂賢? 明君臣, 上能尊主愛下民. 主誠聽之, 天下爲一, 海內賓. 主之孼, 讒人達, 賢能遁逃國乃蹶. 愚以重愚, 闇以重闇, 成爲桀. 世之災, 妬賢能, 飛廉知政任惡來. 卑其志意, 大其園囿, 高其臺. 武王怒, 師牧野, 紂卒易鄕啓乃下. 武王善之, 封之於宋, 立其祖. 世之衰, 讒人歸, 比干見刳箕子累. 武王誅之, 呂尙招麾, 殷民懷. 世之禍, 惡賢士, 子胥見殺百里徙. 穆公任之, 强配五伯, 六卿施. 世之愚, 惡大儒, 逆斥不通孔子拘. ..
제이십사(第二十四) 군자(君子) 1. 天子無妻, 告人無匹也. 四海之內無客禮, 告無適也. 足能行, 待相者然後進, 口能言, 待官人然後詔. 不視而見, 不聽而聰, 不言而信, 不慮而知, 不動而功, 告至備也. 天子也者, 埶至重, 形至佚, 心至愈, 志無所詘, 形無所勞, 尊無上矣. 詩曰,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此之謂也. 2. 聖王在上, 分義行乎下, 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 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 衆庶百姓無姦怪之俗, 衆庶百姓無姦怪之俗, 無盜賊之罪, 莫敢犯上之禁. 天下曉然皆知夫竊盜之人, 不可爲富也, 皆知夫賊害之人不可以爲壽也, 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爲安也. 由其道則人得其所好焉, 不由其道則必遇其所惡焉. 是故刑罰綦省而威行如流, 世曉然皆知夫爲姦, 則雖隱竄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 故莫不服罪而請. 書曰, 凡人自得罪, 此之謂也. ..
제이십삼(第二十三) 성악(性惡) 1. (人之性惡, 其善者僞也.)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順是, 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生而有疾惡焉. 順是, 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聲色焉. 順是, 故淫亂生而禮義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 順人之情, 必出於爭奪, 合於犯(分)*文亂理而歸於暴.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ㆍ禮義之道, 然後出於辭讓ㆍ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用此觀之, 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其善者僞也.) 2. 故枸木必將待檃括ㆍ烝ㆍ矯然後直. 鈍金必將待礱ㆍ厲然後利. 今人之性惡, 必將待師法然後正, 得禮義然後治. 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 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 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 以爲偏險而不正, 悖亂而不治, 是以爲之起禮義ㆍ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 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 使皆出於治ㆍ合於道者也. 今之人, 化師法ㆍ積文學ㆍ道禮義者謂之君子. 縱性情ㆍ..
제이십이(第二十二) 정명(正名) 1. 後王之成名: 刑名從商, 爵名從周, 文名從禮. 散名之加於萬物者, 則從諸夏之成俗, 曲期遠方異俗之鄕則因之而爲通. 散名之在人者: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性之和所生, 精合感應, 不事而自然謂之性. 性之好ㆍ惡ㆍ喜ㆍ怒ㆍ哀ㆍ樂謂之情. 情然而心爲之擇謂之慮. 心慮而能爲之動謂之僞. 慮積焉ㆍ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僞. 正利而爲謂之事. 正義而爲謂之行. 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 知有所合謂之智. (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 能有所合謂之能. 性傷謂之病. 節遇謂之命. 是散名之在人者也, 是後王之成名也. 2. 故王者之制名, 名定而實辨, 道行而志通, 則愼率民而一焉. 故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 使民疑惑, 人多辨訟, 則謂之大姦; 其罪猶爲符節ㆍ度量之罪也. 故其民莫敢託爲奇辭以亂正名. 故其民慤, 慤則易使, 易使則(公)*功. 其民莫敢..
제이십일(第二十一) 해폐(解蔽) 1. 凡人之患, 蔽於一曲, 而闇於大理. 治則復經, 兩疑則惑矣. 天下無二道, 聖人無兩心. 今諸侯異政, 百家異說, 則必或是或非, 或治或亂. 亂國之君, 亂家之人, 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爲也. 妒繆於道而人誘其所迨也. 私其所積, 唯恐聞其惡也. 倚其所私以觀異術, 唯恐聞大美也. 是以與治雖走而是己不輟也. 豈不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心不使焉, 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 雷鼓在側而耳不聞, 況於使者乎! 德道之人, 亂國之君非之上, 亂家之人非之下, 豈不哀哉! 故爲蔽: 欲爲蔽, 惡爲蔽, 始爲蔽, 終爲蔽, 遠爲蔽, 近爲蔽, 博爲蔽, 淺爲蔽, 古爲蔽, 今爲蔽.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爲蔽, 此心術之公患也. 2. 昔人君之蔽者, 夏桀殷紂是也; 桀蔽末喜斯觀, 而不知關龍逢, 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紂蔽於妲己飛廉, 而不知微子啓, 以惑..
제이십(第二十) 악론(樂論) 1. 夫樂者, 樂也,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無樂. 樂則必發於聲音, 形於動靜, 而人之道, 聲音動靜性術之變, 盡是矣. 故人不能不樂, 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爲道, 則不能無亂. 先王惡其亂也, 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 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 使其文足以辨而不緦, 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 足以感動人之善心, 使夫邪汙之氣無由得接焉. 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而墨子非之, 奈何! 2. 故樂在宗廟之中, 君臣上下同聽之, 則莫不和敬, 閨門之內, 父子兄弟同聽之, 則莫不和親, 鄕里族長之中, 長少同聽之, 則莫不和順. 故樂者, 審一以定和者也, 比物以飾節者也, 合奏以成文者也, 足以率一道, 足以治萬變. 是先王立樂之術也, 而墨子非之, 奈何! 3. 故聽其雅頌之聲, 而志意得廣焉, 執其干戚, 習其俯仰屈伸, 而容貌得莊焉, 行其綴兆, 要其節..
제십구(第十九) 예론(禮論) 1. 禮起於何也? 曰,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則不能無求, 求而無度量分界, 則不能不爭. 爭則亂, 亂則窮, 先王惡其亂也, 故制禮義以分之, 以養人之欲, 給人之求, 使欲必不窮乎物, 物必不屈於欲, 兩者相持而長, 是禮之所起也. 故禮者, 養也. 芻豢稻粱, 五味調香, 所以養口也, 椒蘭芬苾, 所以養鼻也, 雕琢刻鏤, 黼黻文章, 所以養目也, 鐘鼓管磬, 琴瑟竽笙, 所以養耳也, 疏房檖貌, 越席床第几筵, 所以養體也. 故禮者, 養也. 君子旣得其養, 又好其別. 曷謂別? 曰, 貴賤有等, 長幼有差, 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2. 故天子大路越席, 所以養體也, 側載睪芷, 所以養鼻也, 前有錯衡, 所以養目也, 和鸞之聲, 步中武象, 趨中韶護, 所以養耳也, 龍旗九斿, 所以養信也, 寢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 所以養威也, 故大路之..
제십팔(第十八) 정론(正論) 1. 世俗之爲說者曰, 主道利周, 是不然. 主者, 民之唱也, 上者, 下之儀也. 彼將聽唱而應, 視儀而動. 唱黙則民無應也, 儀隱則下無動也. 不應不動, 則上下無以相胥也. 若是, 則與無上同也, 不祥莫大焉. 故上者下之本也, 上宣明則下治辨矣, 上端誠則下愿慤矣, 上公正則下易直矣. 治辨則易一, 愿慤則易使, 易直則易知, 易一則彊, 易使則功, 易知則明, 是治之所由生也. 上周密則下疑玄矣, 上幽險則下漸詐矣, 上偏曲則下比周矣. 疑玄則難一, 漸詐則難使, 比周則難知, 難一則不彊, 難使則不功, 難知則不明, 是亂之所由作也. 故主道利明不利幽, 利宣不利周. 故主道明則下安, 主道幽則下危. 故下安則貴上, 下危則賤上. 故上易知則下親上矣, 上難知則下畏上矣. 下親上則上安, 下畏上則上危. 故主道莫惡乎難知, 莫危乎使下畏己...
제십칠(第十七) 천론(天論) 1. 天行有常, 不爲堯存, 不爲桀亡. 應之以治則吉, 應之以亂則凶. 彊本而節用, 則天不能貧. 養備而動時, 則天不能病. 脩道而不貳, 則天不能禍. 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 寒暑不能使之疾, 祅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 則天不能使之富. 養略而動罕, 則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 則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飢, 寒暑未薄而疾, 祅怪未至而凶. 受時與治世同, 而殃禍與治世異, 不可以怨天, 其道然也. 故明於天人之分, 則可謂至人矣. 2. 不爲而成, 不求而得, 夫是之謂天職. 如是者, 雖深, 其人不加慮焉; 雖大, 不加能焉; 雖精, 不加察焉; 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 天有其時, 地有其財, 人有其治, 夫是之謂能參. 舍其所以參, 而願其所參, 則惑矣! 列星隨旋, 日月遞炤, 四時代御, 陰陽大化, 風雨博施,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
제십육(第十六) 강국(彊國) 1. 刑范正, 金錫美, 工冶巧, 火齊得, 剖刑而莫邪已. 然而不剝脫, 不砥厲, 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 砥厲之, 則劙盤盂, 刎牛馬忽然耳. 彼國者, 亦彊國之剖刑已. 然而不敎誨, 不調一, 則入不可以守, 出不可以戰, 敎誨之, 調一之, 則兵勁城固, 敵國不敢嬰也. 彼國者亦有砥厲, 禮義節奏是也. 故人之命在天, 國之命在禮. 人君者, 隆禮尊賢而王, 重法愛民而覇, 好利多詐而危, 權謀傾覆幽險而亡. 2. 威有三, 有道德之威者, 有暴察之威者, 有狂妄之威者. 此三威者, 不可不孰察也. 禮樂則脩, 分義則明, 擧錯則時, 愛利則形, 如是, 百姓貴之如帝, 高之如天, 親之如父母, 畏之如神明. 故賞不用而民勸, 罰不用而威行, 夫是之謂道德之威. 禮樂則不脩, 分義則不明, 擧錯則不時, 愛利則不形, 然而其禁暴也察, 其誅不服也..
제십오(第十五) 의병(議兵) 1. 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 王曰, 請問兵要. 臨武君對曰, 上得天時, 下得地利, 觀敵之變動, 後之發, 先之至, 此用兵之要術也. 孫卿子曰, “不然. 臣所聞古之道, 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 弓矢不調, 則羿不能以中微, 六馬不和, 則造父不能以致遠, 士民不親附, 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 苦善附民者, 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臨武君曰, “不然. 兵之所貴者埶利也, 所行者變詐也. 善用兵者, 感忽悠闇, 莫知其所從出, 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 豈必待附民哉?” 孫卿子曰, “不然. 臣之所道, 仁人之兵, 王者之志也. 君之所貴, 權謀埶利也, 所行, 攻奪變詐也, 諸侯之事也. 仁人之兵, 不可詐也, 彼可詐者, 怠慢者也, 路亶者也, 君臣上下之間, 滑然有離德者也. 故以桀詐桀, 猶巧拙有幸焉. 以桀詐堯,..
제십사(第十四) 치사편(致士篇) 1. 衡聽顯幽重明退姦進良之術, 朋黨比周之譽, 君子不聽, 殘賊加累之譖, 君子不用, 隱忌雍蔽之人, 君子不近, 貨材禽犢之請, 君子不許. 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愬, 不官而衡至者, 君子愼之. 聞聽而明譽之, 定其當而當, 然後士其刑賞而還與之. 如是, 則姦言姦說姦事姦謀姦譽姦愬, 莫之試也, 忠言忠說忠事忠謀忠譽忠愬, 莫不明通, 方起以尙盡矣. 夫是之謂衡聽顯幽重明退姦進良之術. 2. 川淵深而魚鱉歸之, 山林茂而禽獸歸之, 刑政平而百姓歸之, 禮義備而君子歸之. 故禮及身而行修, 義及國而政明, 能以禮挾而貴名白, 天下願, 令行禁止, 王者之事畢矣. 詩曰, 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 此之謂也. 川淵者, 龍魚之居也, 山林者, 鳥獸之居也, 國家者, 士民之居也. 川淵枯則龍魚去之, 山林險則鳥獸去之, 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 無土..
제십삼(第十三) 신도편(臣道篇) 1. 人臣之論, 有態臣者, 有簒臣者, 有功臣者, 有聖臣者. 內不足使一民, 外不足使距難, 百姓不親, 諸侯不信, 然而巧敏佞說, 善取寵乎上, 是態臣者也. 上不忠乎君, 下善取譽乎民, 不卹公道通義, 朋黨比周, 以環主圖私爲務, 是簒臣者也. 內足使以一民, 外足使以距難, 民親之, 士信之, 上忠乎君, 下愛百姓而不倦, 是功臣者也. 上則能尊君, 下則能愛民, 政令敎化, 刑下如影, 應卒遇變, 齊給如響, 推類接譽, 以待無方, 曲成制象, 是聖臣者也. 故用聖臣者王, 用功臣者彊, 用簒臣者危, 用態臣者亡. 態臣用, 則必死, 簒臣用, 則必危, 功臣用, 則必榮, 聖臣用, 則必尊. 故齊之蘇秦, 楚之州侯, 秦之張儀, 可謂態臣者也. 韓之張去疾, 趙之奉陽, 齊之孟嘗, 可謂簒臣也. 齊之管仲, 晉之咎犯, 楚之孫叔敖, ..
제십이(第十二) 군도편(君道篇) 1. 有亂君, 無亂國, 有治人, 無治法. 羿之法非亡也, 而羿不世中, 禹之法猶存, 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獨立, 類不能自行, 得其人則存, 失其人則亡. 法者, 治之端也, 君子者, 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 則法雖省, 足以徧矣, 無君子, 則法雖具, 失先後之施, 不能應事之變, 足以亂矣. 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 雖博, 臨事必亂. 故明主急得其人, 而闇主急得其埶. 急得其人, 則身佚而國治, 功大而名美, 上可以王, 下可以覇, 不急得其人, 而急得其埶, 則身勞而國亂, 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 故君人者, 勞於索之, 而休於使之. 書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擇,此之謂也. 2. 合符節, 別契券者, 所以爲信也, 上好權謀, 則臣下百吏, 誕詐之人, 乘是而後欺. 探籌投鉤者, 所以爲公也, 上好曲私, 則臣下百吏, 乘是而後偏. ..
제십일(第十一) 왕패편(王覇篇) 1. 國者, 天下之利用也, 人主者, 天下之利埶也. 得道以持之, 則大安也, 大榮也, 積美之源也, 不得道以持之, 則大危也, 大累也, 有之不如無之, 及其棊也, 索爲匹夫不可得也. 齊湣宋獻是也. 故人主天下之利埶也, 然而不能自安也, 安之者必將道也. 故用國者, 義立而王, 信立而覇, 權謀立而亡. 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 仁人之所務白也. 2. 挈國以呼禮義, 而無以害之, 行一不義, 殺一無罪, 而得天下, 仁者不爲也, 擽然扶持心國, 且若是其固也! 之所與爲之者, 之人則擧義士也, 之所以爲布陳於國家刑法者. 則擧義法也, 主之所極然帥君臣而首鄕之者, 則擧義志也. 如是, 則下仰上以義矣, 是綦定也. 綦定而國定, 國定而天下定. 仲尼無置錐之地, 誠義乎志意, 加義乎身行, 箸之言語, 濟之日, 不隱乎天下, 名垂乎後世. 今..
제십(第十) 부국(富國) 1. 萬物同宇而異體, 無宜而有用爲人, 數也. 人倫並處, 同求而異道, 同欲而異知, 生也. 皆有可也, 知愚同; 所可異也, 知愚分. 埶同而知異, 行私而無禍, 縱欲而不窮, 則民心奮而不可說也. 如是, 則知者未得治也, 知者未得治, 則功名未成也; 功名未成, 則群衆未縣也, 群衆未縣, 則君臣未立也. 無君以制臣, 無上以制下, 天下害生縱欲. 欲惡同物, 欲多而物寡, 寡則必爭矣. 2. 故百技所成, 所以養一人也. 而能不能兼技, 人不能兼官, 離居不相待則窮, 群而無分則爭. 窮者ㆍ患也, 爭者ㆍ禍也, 救患除禍, 則莫若明分使群矣. 强脅弱也, 知懼愚也, 民下違上, 少陵長, 不以德爲政; 如是, 則老弱有失養之憂, 而壯者有分爭之禍矣. 事業所惡也, 功利所好也, 職業無分; 如是, 則人有樹事之患, 而有爭功之禍矣. 男女之合, ..
제구(第九) 왕제편(王制篇) 1. 請問爲政? 曰: 賢能不待次而擧, 罷不能不待頃而廢, 元惡不待敎而誅, 中庸雜民不待政而化. 分未定也, 則有昭繆也. 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 不能屬於禮義, 則歸之庶人. 雖庶人之子孫也, 積文學, 正身行, 能屬於禮義, 則歸之卿相士大夫. 故姦言ㆍ姦說ㆍ姦事ㆍ姦能ㆍ遁逃反側之民, 職而敎之, 須而待之, 勉之以慶賞, 懲之以刑罰. 安職則畜, 不安職則棄. 五疾, 上收而養之, 材而事之, 官施而衣食之, 兼覆無遺. 才行反時者, 死無赦. 夫是之謂天德, [是]王者之政也. 2. 聽政之大分: 以善至者, 待之以禮; 以不善至者, 待之以刑. 兩者分別, 則賢不肖不雜, 是非不亂. 賢不肖不雜, 則英傑至; 是非不亂, 則國家治. 若是, 名聲日聞, 天下願, 令行禁止, 則王者之事畢矣. 凡聽, 威嚴猛厲而不好假導人, 則下畏恐而不親,..
제팔(第八) 유효편(儒效篇) 1. 大儒之效: 武王崩, 成王幼, 周公屛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 惡天下之倍周也. 履天(下)[子]之籍, 聽天下之斷, 偃然如固有之, 而天下不稱貪焉: 殺管叔, 虛殷國, 而天下不稱戾焉; 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國, 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而天下不稱偏焉. 敎誨開導成王, 使諭於道, 而能揜跡於文ㆍ武. 周公歸周, 反籍於成王, 而天下不輟事周, 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 天子也者, 不可以少當也, 不可以假攝爲也. 能則天下歸之, 不能則天下去之, 是以周公屛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 惡天下之離周也. 成王冠, 成人, 周公歸周反籍焉, 明不滅主之義也. 周公無天下矣, 鄕有天下, 今無天下, 非擅也; 成王鄕無天下, 今有天下, 非奪也: 變勢次序[之]節然也. 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以弟誅兄而非暴也, 君臣易位而非不順也. 因天下之和, 遂文ㆍ武之業,..
제칠(第七) 중니편(仲尼篇) 1. 仲尼之門(人), 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 是何也? 曰: 然. 彼誠可羞稱也. 齊桓ㆍ五伯之盛者也, 前事則殺兄而爭國; 內行則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 閨門之內, 般樂奢汰, 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 外事則詐邪ㆍ襲莒, 幷國三十五. 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汙淫汰也. (如)被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 若是而不亡, 乃霸, 何也? 曰: 於乎! 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焉, 夫孰能亡之? 倓然見管仲之能足以託國也, 是天下之大知也. 安忘其怒, (出)忘其讎, 遂立以爲仲父, 是天下之大決也. 立以爲仲父, 而貴戚莫之敢妬也; 與之高ㆍ國之位, 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惡也; 與之書社三百, 而富人莫之敢距也. 貴賤長少, 秩秩焉莫不從桓公而貴敬之, 是天下之大節也. 諸侯有一節如是, 則莫之能亡也; 桓公兼此數節者而盡有之, 夫又何可亡也? 其霸也宜哉! 非孝也, 數..
제육(第六) 비십이자편(非十二子篇) 1. 假今之世, 飾邪說, 文姦言, 以梟亂天下, 欺惑愚衆, 矞宇嵬瑣, 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 有人矣. 縱情性, 安恣睢, 禽獸行, 不足以合文通治; 然而其持之有故, 其言之成理, 足以欺惑愚衆, 是它囂ㆍ魏牟也. 忍情性, 綦谿利跂, 以分異人爲高, 不足以合大衆ㆍ明大分; 然而其持之有故, 其言之成理, 足以欺惑愚衆, 是陳仲ㆍ史鰌也. 2. 不知一天下ㆍ建國家之權稱, 上功用, 大儉約, 而僈差等, 曾不足以容辨異ㆍ縣君臣; 然而其持之有故, 其言之成理, 足以欺惑愚衆, 是墨翟ㆍ宋鈃也. 尙法而無法, (下脩)[不循]而好作, 上則取聽於上, 下則取從於俗, 終日言成文典, (及)[反]紃察之, 則倜然無所歸宿, 不可以經國定分, 然而其持之有故, 其言之成理, 足以欺惑愚衆, 是愼到ㆍ田騈也. 3. 不法先王, 不是禮..
제오(第五) 비상편(非相篇) 1. 相(人)古之人無有也, 學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 今之世, 梁有唐擧, 相人之形狀顔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世俗稱之. 古之人無有也, 學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論心, 論心不如擇術. 形不勝心, 心不勝術. 術正而心順, 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 無害爲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 無害爲小人也. 君子之謂吉, 小人之謂凶. 故長短ㆍ小大ㆍ善惡形相, 非吉凶也. 古之人無有也, 學者不道也. 2. 蓋帝堯長, 帝舜短; 文王長, 周公短; 仲尼長, 子弓短. 昔者, 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 身長七尺, 面長三尺, 焉廣三寸, 鼻目耳具, 而名動天下. 楚之孫叔敖, 期思之鄙人也, 突禿長左, 軒較之下, 而以楚霸. 葉公予高微小短瘠, 行若將不勝其衣. 然白公之亂也, 令尹子西ㆍ司馬子期皆死焉; 葉公子高入據楚, 誅白公, 定楚國, 如反手爾, 仁義功名..
제삼(第三) 불구편(不苟篇) 1. 君子行不貴苟難, 說不貴苟寮, 名不貴苟傳, 唯其當之爲貴. 故懷負石而赴河, 是行之難爲者也, 而申徒狄能之; 然而君子不貴者, 非禮義之中也. 山淵平, 天地比, 齊秦襲, 入乎耳, 出乎口, 鉤有須, 卵有毛, 是說之難持者也, 而惠施ㆍ鄧析能之; 然而君子不貴者, 非禮義之中也. 盜跖吟口, 名聲若日月, 與禹ㆍ舜俱傳而不息; 然而君子不貴者, 非禮義之中也. 故曰: 君子行不貴苟難, 說不貴苟寮, 名不貴苟得, 唯其當之爲貴. 詩曰: “物其有矣, 唯其時矣.” 此之謂也. 2. 君子易(知)[和]而難狎, 易懼而難脅, 畏患而不避義死, 欲利而不爲所非, 交親而不比, 言辯而不(辭)[亂]. 蕩蕩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3. 君子能亦好, 不能亦好; 小人能亦醜, 不能亦醜. 君子能則寬容易直以開道人, 不能則恭敬繜絀以畏事人; 小人能則倨..
제이(第二) 수신편(修身篇) 1. 見善ㆍ脩然, 必有以自存也; 見不善ㆍ愀然, 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ㆍ介然, 必以自好也; 不善在身ㆍ菑然, 必以自惡也. 故非我而當者, 吾師也是我而當者, 吾友也; [諂]諛我者, 吾賊也. 故君子隆師而親友, 以致惡其賊. 好善無厭, 受諫而能戒, 雖欲無進, 得乎哉!小人反是, 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 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 心如虎狼ㆍ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 [諂]諛者親, 諫爭者疏, 脩正爲笑, 至忠爲賊; 雖欲無滅亡, 得乎哉!詩曰: “潝潝訿訿, 亦孔之哀. 謀之其臧, 則具是違; 謀之不臧, 則具是依.”此之謂也 2. 扁善之度, 以治氣養生, 則後彭祖; 以脩身自[强], (名則)[則名]配堯ㆍ禹. 宜於時通, 利以處窮, 禮信是也. 凡用血氣ㆍ志意ㆍ知慮, 由禮則治(通)[達], 不由禮則勃亂提僈; 食飮ㆍ衣服ㆍ居處ㆍ動靜, 由..
第一 勸學篇 1. 후천적 노력으로 얼마든지 바뀔 수 있다靑出於藍 君子曰: “學不可以已.” 靑, 取之於藍, 而靑於藍; 冰, 水爲之, 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 輮以爲輪, 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 不復挺者, 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谿, 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之遺言, 不知學問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聲, 長而異俗, 敎使之然也. 詩曰: “嗟爾君子, 無恆安息. 靖共爾位, 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 介爾景福.” 神莫大於化道, 福莫長於無禍. -「勸學篇」 2. 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長也, 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 聲非加疾也, 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8. 인심과 도심을 전일하게 하라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爲田師, 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爲賈師, 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爲器師. 有人也, 不能此三技, 而可使治三官, 曰: 精於道者也, 精於物者也. 精於物者以物物, 精於道者兼物物. 故君子壹於道, 而以贊稽物. 壹於道則正, 以贊稽物則察; 以正志行察論, 則萬物官矣.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 不以事詔而萬物成. 處一危之, 其榮滿側; 養一之微, 榮矣而未知. 故道經曰: “人心之危, 道心之微.” 危微之幾, 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故人心譬如槃水, 正錯而勿動, 則湛濁在下, 而淸明在上, 則足以見鬚眉而察理矣; 微風過之, 湛濁動乎下, 淸明亂於上, 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心亦如是矣, 故導之以理, 養之以淸, 物莫之傾, 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 小物引之, 則其正外易, 其心內傾, 則不足以決庶理矣. 해석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爲田師, 농..
7. 마음을 한결 같이 해야 하는 이유 心者, 形之君也, 而神明之主也. 出令而無所受令. 自禁也, 自使也, 自奪也, 自取也, 自行也, 自止也. 故口可劫而使墨云, 行可劫而使詘申; 心不可劫而使易意, 是之則受, 非之則辭. 故曰: 心容, 其擇也無禁, 必自見. 其物也雜博, 其情之至也不貳. 詩云: “采采卷耳, 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 寘彼周行.” 頃筐易滿也, 卷耳易得也, 然而不可以貳周行. 故曰: 心枝則無知, 傾則不精, 貳則疑惑. 以贊稽之, 萬物可兼知也. 身盡其故則美. 類不可兩也, 故知者擇一而壹焉. 해석 心者, 形之君也, 而神明之主也. 마음이란 형체의 군주이며 신명함의 주인이다. 出令而無所受令. 그러하기에 마음은 명령을 내더라도 다른 것으로부터 명령을 받진 않는다. 自禁也, 自使也, 스스로 엄금하고 스스로 부리며 自奪也,..
15. 공개적인 정치와 비밀정치를 하는 군주에 대해 周而成, 泄而敗, 明君無之有也; 宣而成, 隱而敗, 闇君無之有也. 故君人者, 周則讒言至矣, 直言反矣; 小人邇而君子遠矣! 詩云: “墨以爲明, 狐狸而蒼.” 此言上幽而下險也. 君人者, 宣則直言至矣, 而讒言反矣; 君子邇而小人遠矣! 詩云: “明明在下, 赫赫在上.” 此言上明而下化也. 해석 周而成, 泄而敗, 비밀스레 일하면 성공하고 누설되면 실패한다고 하는 것은 明君無之有也; 밝은 군주에겐 있을 수가 없고 宣而成, 隱而敗, 공개적으로 선포하면 성공하고 숨기면 실패한다고 하는 것은 闇君無之有也. 어두운 군주에겐 있을 수가 없다. 故君人者, 周則讒言至矣, 그러므로 임금이 비밀스레 일하면 참소의 말만 이르고 直言反矣; 직언은 사라져 버리며 小人邇而君子遠矣! 소인이 가까워지..
6. 虛ㆍ壹ㆍ靜과 大淸明한 사람 人何以知道? 曰: 心. 心何以知? 曰: 虛壹而靜. 心未嘗不臧也, 然而有所謂虛; 心未嘗不滿也, 然而有所謂一; 心未嘗不動也, 然而有所謂靜. 人生而有知, 知而有志, 志也者, 臧也, 然而有所謂虛, 不以所已藏害所將受, 謂之虛; 心生而有知, 知而有異, 異也者, 同時兼知之. 同時兼知之, 兩也, 然而有所謂一, 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 心臥則夢, 偸則自行, 使之則謀, 故心未嘗不動也. 然而有所謂靜, 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 未得道而求道者, 謂之虛壹而靜, 作之則. 將須道者之虛則入, 將事道者之壹則盡, 將思道者靜則察. 知道察, 知道行, 體道者也. 虛壹而靜, 謂之大淸明. 萬物莫形而不見, 莫見而不論, 莫論而失位. 坐於室而見四海, 處於今而論久遠, 疏觀萬物而知其情, 參稽治亂而通其度, 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 制割大理..
13. 배움이란 목적지에 그칠 것을 배우는 것이다 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以可以知人之性, 求可以知物之理, 而無所疑止之, 則沒世窮年不能遍也. 其所以貫理焉, 雖億萬, 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 與愚者若一; 學老身長子, 而與愚者若一, 獨不知錯, 夫是之謂妄人. 故學也者, 固學止之也. 惡乎止之? 曰: 止於至足. 曷謂至足? 曰: 聖也. 聖也者, 盡倫者也; 王也者, 盡制者也; 兩盡者, 足以爲天下極矣. 故學者以聖王爲師, 案以聖王之制爲法, 法其法, 以求其統類, 以務象效其人. 嚮是而務, 士也; 類是而幾, 君子也; 知之, 聖人也. 故有知非以慮是, 則謂之懼; 有勇非以持是, 則謂之賊; 察孰非以分是, 則謂之簒; 多能非以脩蕩是, 則謂之知; 辯利非以言是, 則謂之詍. 傳曰: “天下有二: 非察是, 是察非.” 謂合王制不合王制也. 天下有..
8. 천리마와 조랑말, 그리고 한 걸음의 철학 夫驥一日而千里, 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 將以窮無窮ㆍ逐無極與? 其折骨絶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 將有所止之, 則千里雖遠, 亦或遲或速ㆍ或先或後, 胡爲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不試步道者, 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 意亦有所止之與? 夫堅白ㆍ同異ㆍ有厚無厚之察, 非不察也, 然而君子不辯, 止之也; 倚魁之行, 非不難也, 然而君子不行, 止之也. 故學曰遲, 彼止而待我, 我行而就之, 則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 胡爲乎其不可以同至也? 故蹞步而不休, 跛鱉千里; 累土而不輟, 丘山崇成; 厭其源, 開其瀆, 江河可渴. 一進一退, 一左一右, 六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 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 然而跛鱉致之, 六驥不致, 是無他故焉, 或爲之, 或不爲爾. 道雖邇, 不行不至; 事雖小, 不爲不成. 其爲人也多暇日者, 其出入不遠矣. 해..
5. 말하는 요령과 행동의 요령 子路盛服見孔子. 孔子曰: “由, 是袪袪, 何也? 昔者, 江出於崏山, 其始出也, 其源可以濫觴, 及其至江之津也, 不放舟, 不避風, 則不可涉也. 非維下流水多邪! 今女衣服旣盛, 顔色充盈, 天下且孰肯諫女矣? 由!” 子路趨而出, 改服而入, 蓋猶若也. 孔子曰: “志之, 吾語女. 奮於言者華, 奮於行者伐, 色知而有能者, 小人也.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 不知曰不知, 言之要也; 能之曰能之, 不能曰不能, 行之至也. 言要則知, 行至則仁. 旣知且仁, 夫惡有不足矣哉!” 해석 子路盛服見孔子. 자로가 잘 차려입고 공자를 뵈었다. 孔子曰: “由, 是袪袪, 何也? 공자께서 “유야 이것은 잘 차려 입은 것인데, 무슨 일이느냐?”라고 말씀하셨다. 昔者, 江出於崏山, 처음에 양자강은 민산에서 나오는데 其始出也, 其源..
7. 爲說者曰, 孫卿不及孔子. 是不然. 孫卿迫於亂世, 鰌於嚴刑, 上無賢主, 下遇暴秦, 禮義不行, 敎化不成, 仁者絀約, 天下冥冥, 行全刺之, 諸侯大傾. 當是時也, 知者不得慮, 能者不得治, 賢者不得使. 故君上蔽而無覩, 賢人距而不受. 然則孫卿懷將聖之心, 蒙佯狂之色, 視天下以愚. 詩曰, 旣明且哲, 以保其身, 此之謂也. 是其所以名聲不白,徒與不衆,光輝不博也. 今之學者, 得孫卿之遺言餘敎, 足以爲天下法式表儀. 所存者神, 所過者化. 觀其善行, 孔子弗過, 世不詳察, 云非聖人, 奈何!天下不治, 孫卿不遇時也. 德若堯禹, 世少知之, 方術不用, 爲人所疑, 其知至明, 循道正行, 足以爲紀綱. 嗚呼! 賢哉! 宜爲帝王. 天下不知, 善桀紂, 殺賢良. 比干剖心, 孔子拘匡, 接輿避世, 箕子佯狂, 田常爲亂, 闔閭擅彊. 爲惡得福, 善者有殃. 今..
6. 昔虞不用宮之奇而晉幷之, 萊不用子馬而齊幷之, 紂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 不親賢用知, 故身死國亡也.
5. 子貢問於孔子曰, 賜爲人下而未知也, 孔子曰, 爲人下者乎? 其猶土也? 深抇之而得甘泉焉, 樹之而五穀蕃焉, 草木殖焉, 禽獸育焉, 生則立焉, 死則入焉, 多其功而不息. 爲人下者其猶土也?
4. 語曰, 繒丘之封人見楚相孫叔敖曰, 吾聞之也, 處官久者士妒之, 祿厚者民怨之, 位尊者君恨之. 今相國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 何也? 孫叔敖曰, 吾三相楚而心瘉卑, 每益祿而施瘉博, 位滋尊而禮瘉恭, 是以不得罪於楚之士民也,
3. 伯禽將歸於魯, 周公謂伯禽之傅曰, 汝將行, 盍志而子美德乎? 對曰, 其爲人寬, 好自用, 以愼.此三者, 其美德已, 周公曰, 嗚呼! 以人惡爲美德乎! 君子好以道德, 故其民歸道. 彼其寬也, 出無辨矣, 女又美之! 彼其好自用也, 是所以窶小也. 君子力如牛, 不與牛爭力, 走如馬, 不與馬爭走, 知如士, 不與士爭知. 彼爭者, 均者之氣也, 汝又美之! 彼其愼也, 是其所以淺也. 聞之曰, 無越踰不見士. 見士問曰,無乃不察乎? 不聞, 卽物少至, 少至則淺. 彼淺者, 賤人之道也, 女又美之! 吾語女, 我,文王之爲子, 武王之爲弟, 成王之爲叔父, 吾於天下不賤矣, 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 十人, 還贄而相見者, 三十人, 貌執之士者百有餘人, 欲言而請畢事, 者千有餘人, 於是吾僅得三士焉, 以正吾身, 以定天下. 吾所以得三士者, 亡於十人與三十人中, 乃在百人..
2. 魏武侯謀事而當, 羣臣莫能逮, 退朝而有喜色. 吳起進曰, 亦嘗有以楚莊王之語聞於左右者乎? 武侯曰, 楚莊王之語何如! 吳起對曰, 楚莊王謀事而當, 羣臣莫逮, 退朝而有憂色. 申公巫臣進問曰, 王朝而有憂色, 何也? 莊王曰, 不穀謀事而當, 羣臣莫能逮, 是以憂也. 其在中蘬之言也, 曰, 諸侯自爲得師者王, 得友者覇, 得疑者存, 自爲謀而莫己若者亡. 今以不穀之不肖, 而羣臣莫吾逮, 吾國幾於亡乎! 是以憂也, 楚莊王以憂, 而君以憙! 武侯逡巡再拜曰, “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1. 堯問於舜曰, 我欲致天下, 爲之奈何? 對曰, 執一無失, 行微無怠, 忠信無倦. 而天下自來. 執一如天地, 行微如日月, 忠誠盛於內, 賁於外, 形於四海, 天下其在一隅邪! 夫有何足致也!
7. 定公問於顔淵曰, 東野子之善馭乎? 顔淵對曰, 善則善矣! 雖然, 其馬將失, 定公不悅, 入謂左右曰, 君子固讒人乎! 三日而校來謁, 曰, 東野畢之馬失. 兩驂列, 兩服入廏, 定公越席而起曰, 趨駕召顔淵! 顔淵至. 定公曰, 前日寡人問吾子, 吾子曰, 東野畢之馭善則善矣! 雖然, 其馬將失, 不識吾子何以知之? 顔淵對曰, 臣以政知之. 昔舜巧於使民! 而造父巧於使馬. 舜不窮其民, 造父不窮其馬, 是以舜無失民, 造父無失馬也. 今東野畢之馭, 上車執轡, 銜體正矣, 步驟馳騁, 朝禮畢矣, 歷險致遠, 馬力盡矣. 然猶求馬 不已, 是以知之也, 定公曰, 善! 可得少進乎? 顔淵對曰, 臣聞之, 鳥窮則啄, 獸窮則攫, 人窮則詐. 自古及今. 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6.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請問取人? 孔子對曰, 無取健, 無取詌, 無取口啍. 健, 貪也, 詌, 亂也, 口啍, 誕也. 故弓調而後求勁焉, 馬服而後求良焉, 士信慤而後求知能焉. 士不信慤而有多知能, 臂之其豺狼也, 不可以身爾也. 語曰, 桓公用其賊, 文公用其盜. 故明主任計不信怒, 闇主信怒不任計. 計勝怒則彊, 怒勝計則亡,
5.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紳委章甫, 有益於仁乎? 孔子蹴然曰, 君號然也! 資衰苴杖者不聽樂, 非耳不能聞也, 服使然也. 黼衣黻裳者不茹葷, 非口不能味也, 服使然也. 且丘聞之, 好肆不守折, 長者不爲市, 察其有益與其無益, 君其知之矣.
4.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寡人生於深宮之中, 長於婦人之手, 寡人未嘗知哀也, 未嘗知憂也, 未嘗知勞也, 未嘗知懼也, 未嘗知危也, 孔子曰, 君之所問, 聖君之問也, 丘, 小人也, 何足以知之? 曰, 非吾子無所聞之也, 孔子曰, 君入廟門而右, 登自胙階, 仰視榱棟, 俛見几筵, 其器存, 其人亡, 君以此思哀, 則哀將焉而不至矣! 君昧爽而櫛冠, 平明而聽朝, 一物不應, 亂之端也, 君以此思憂, 則憂將焉而不至矣! 君平明而聽朝, 日昃而退, 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 君以此思勞, 則勞將焉而不至矣! 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 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 君以此思懼, 則懼將焉而不至矣! 且丘聞之,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 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 君以此思危, 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3. 魯哀公問舜冠於孔子, 孔子不對. 三問, 不對. 哀公曰, 寡人問舜冠於子, 何以不言也? 孔子對曰, 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 其政好生而惡殺焉. 是以鳳在列樹, 麟在郊野, 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 君不此問, 而問舜冠, 所以不對也,
2. 孔子曰, 人有五儀, 有庸人, 有士, 有君子, 有賢人, 有大聖, 哀公曰, 敢問何如斯可謂庸人矣? 孔子對曰, 所謂庸人者, 口不能道善言, 心不知色色, 不知選賢人善士, 託其身焉以爲己憂, 勤行不知所務, 止交不知所定, 日選擇於物, 不知所貴, 從物如流, 不知所歸, 五鑿爲正, 心從而壞, 如此則可謂庸人矣, 哀公曰, 善! 敢問何如斯可謂士矣? 孔子對曰, 所謂士者, 雖不能盡道術, 必有率也, 雖不能徧美善, 必有處也. 是故知不務多, 務審其所知, 言不務多, 務審其所謂, 行不務多, 務審其所由. 故知旣已知之矣, 言旣已謂之矣, 行旣已由之矣, 則若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 故富貴不足以益也, 卑賤不足以損也, 如此則可謂士矣, 哀公曰, 善! 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君子矣? 孔子對曰, 所謂君子者, 言忠信而心不德.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 思慮明通而辭不爭, 故猶然如..
1.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 敢問何如取之邪? 孔子對曰, 生今之世, 志古之道, 居今之俗, 服古之服, 舍此而爲非者, 不亦鮮乎? 哀公曰, 然則夫章甫絇屨紳帶而搢笏者此賢乎? 孔子對曰, 不必然, 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 志不在於食葷, 斬衰菅屨杖而啜粥者, 志不在於酒肉. 生今之世, 志古之道, 居今之俗, 服古之服, 舍此而爲非者, 雖有, 不亦鮮乎! 哀公曰, 善!
8. 孔子曰, 君子有三思, 而不可不思也, 少而不學, 長無能也, 老而不敎, 死無思也, 有而不施, 窮無與也. 是故君子少思長, 則學, 老思死, 則敎, 有思窮, 則施也,
7. 孔子曰, 君子有三恕, 有君不能事, 有臣而求其使, 非恕也, 有親不能報, 有子而求其孝, 非恕也, 有兄不能敬, 有弟而求其聽令, 非恕也. 士明於此三恕, 則可以端身矣!
6. 南郭惠子問於子貢曰, 夫子之門, 何其雜也? 子貢曰, 君子正身以俟, 欲來者不距, 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 檃栝之側多枉木, 是以雜也,
5. 曾子曰, 同游而不見愛者, 吾必不仁也, 交而不見敬者, 吾必不長也, 臨財而不見信者, 吾必不信也. 三者在身曷怨人! 怨人者窮, 怨天者無識. 失之己而反諸人, 豈不亦迂哉?
4. 子貢問於孔子曰, 君子所以貴玉, 而賤珉者, 何也? 爲夫玉之小, 而珉之多邪! 孔子曰, 惡! 賜! 是何言也! 夫君子豈多而賤之, 少而貴之哉! 夫玉者, 君子比德焉. 溫潤而澤, 仁也, 栗而理, 知也, 堅剛而不屈, 義也, 廉而不劌, 行也, 折而不橈, 勇也, 瑕適竝見, 情也, 扣之, 其聲淸揚而遠聞, 其止輟然, 辭也, 故雖有珉之雕雕, 不若玉之章章. 詩曰, 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 此之謂也,
3. 曾子病, 曾元持足! 曾子曰, 元, 志之! 吾語汝. 夫魚鱉黿鼉猶以淵爲淺, 而堀其中, 鷹鳶猶以山爲卑, 而增巢其上, 及其得也必以餌. 故君子苟能無以利害義, 則恥辱亦無由至矣,
2. 曾子曰, 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 無身不善而怨人, 無刑已至而呼天. 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 不亦遠乎! 身不善而怨人, 不亦反乎! 刑已至而呼天, 不亦晩乎! 詩曰, 涓涓源水, 不雝不塞. 轂已破碎, 乃大其輻. 事已敗矣, 乃重大息. 其云益乎!
1. 公輸不能加於繩, 聖人莫能加於禮. 禮者, 衆人法而不知, 聖人法而知之.
7. 子路問於孔子曰, 君子亦有憂乎? 孔子曰, 君子, 其未得也則樂其意, 旣已得之又樂其治. 是以有終身之樂, 無一日之憂. 小人者, 其未得也, 則憂不得, 旣已得之, 又恐失之. 是以有終身之憂, 無一日之樂也,
6. 子路入. 子曰, 由, 知者若何? 仁者若何? 子路對曰, 知者使人知己, 仁者使人愛己, 子曰, 可謂士矣, 子貢入. 子曰, 賜, 知者若何? 仁者若何? 子貢對曰, 知者知人, 仁者愛人, 子曰, 可謂士君子矣, 顔淵入. 子曰, 回, 知者若何? 仁者若何? 顔淵對曰, 知者自知, 仁者自愛, 子曰, 可謂明君子矣,
4. 子路問於孔子曰, 魯大夫練而牀床, 禮邪? 孔子曰, 吾不知也, 謂子貢曰, 吾以夫子爲無所不知, 夫子徒有所不知, 子貢曰, 女何問哉? 子路曰, 由問魯大夫練而牀, 禮邪? 夫子曰, 吾不知也, 子貢曰, 吾將爲女問之, 子貢問曰, 練而牀, 禮邪? 孔子曰, 非禮也, 子貢出, 謂子路曰, 女謂夫子爲有所不知乎? 夫子徒無所不知, 女問非也. 禮, 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3. 子路問於孔子曰, 有人於此, 夙興夜寐, 耕耘樹藝, 手足胼胝以養其親, 然而無孝之名, 何也? 孔子曰, 意者身不敬與? 辭不遜與? 色不順與? 古之人有言曰, 衣與繆與不女聊. 今夙興夜寐, 耕耘樹藝, 手足胼胝以養其親, 無此三者, 則何爲而無孝之名也, 孔子曰, 由志之,吾語女, 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擧其身, 非無力也, 埶不可也. 故入而行不脩, 身之罪也, 出而名不章, 友之過也. 故君子入則篤行, 出則友賢, 何爲而無孝之名也,
2.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子從父命, 孝乎? 臣從君命, 貞乎? 三問, 孔子不對. 孔子趨出, 以語子貢曰, 鄕者, 君問丘也, 曰, 子從父命 ,孝乎? 臣從君命, 貞乎? 三問而丘不對, 賜以爲何如? 子貢曰, 子從父命, 孝矣, 臣從君命, 貞矣, 夫子有奚對焉? 孔子曰, 小人哉賜不識也, 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 則封疆不削, 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 則社稷不危, 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 則宗廟不毁. 父有爭子, 不行無禮, 士有爭友, 不爲不義. 故子從父, 奚子孝? 臣從君, 奚臣貞? 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 之謂貞也,
1. 入孝出弟, 人之小行也. 上順下篤, 人之中行也. 從道不從君, 從義不從父, 人之大行也. 若夫志以禮安, 言以類使, 則儒道畢矣, 雖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 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 從命則親危, 不從命則親安, 孝子不從命乃衷, 從命則親辱, 不從命則親榮, 孝子不從命乃義, 從命則禽獸, 不從命則脩飾, 孝子不從命乃敬. 故可以從而不從, 是不子也, 未可以從而從, 是不衷也, 明於從不從之義, 而能致恭敬忠信, 端慤以愼行之, 則可謂大孝矣. 傳曰, 從道不從君, 從義不從父, 此之 謂也. 故勞苦彫萃而能無失其敬, 災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 則不幸不順見惡, 而能無失其愛, 非仁人莫能行. 詩曰, 孝子不匱, 此之謂也.
9. 子貢觀於魯廟之北堂, 出而問於孔子曰, 鄕者, 賜觀於太廟之北堂, 吾亦未輟, 還復瞻被九蓋皆繼, 被有說邪? 匠過絶邪? 孔子曰, 太廟之堂亦嘗有說, 官致良工, 因麗節文, 非無良材也, 蓋曰貴文也.
8. 孔子南適楚, 戹於陳蔡之間, 七日不火食, 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飢色. 子路進問之曰, 由聞之, 爲善者天報之以福, 爲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 行之日久矣, 奚居之隱也? 孔子曰, 由不識, 吾語女. 女以知者爲必用邪? 王子比干不見剖心乎! 女以忠者爲必用邪? 關龍逢不見刑乎! 女以諫者爲必用邪? 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 夫遇不遇者, 時也, 賢不肖者, 材也, 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多矣! 由是觀之, 不遇世者衆矣! 何獨丘也哉? 且夫芷蘭生於深林, 非以無人而不芳. 君子之學, 非爲通也, 爲窮而不困, 憂而意 不衰也, 知禍福終始, 而心不惑也. 夫賢不肖者, 材也, 爲不爲者, 人也, 遇不遇者, 時也, 死生者, 命也. 今有其人不遇其時, 雖賢, 其能行乎? 苟遇其時, 何難之有? 故君子博學深謀脩身端行以俟其時. 孔子曰, 由! 居! 吾語女. 昔..
7. 孔子曰, 如垤而進, 吾與之, 如丘而止, 吾已矣, 今學曾未如肬贅, 則具然欲爲人師.
6. 孔子曰, 吾有恥也, 吾有鄙也, 吾有殆也. 幼不能彊學, 老無以敎之, 吾恥之. 去其故鄕, 事君而達, 卒遇故人, 曾無舊言, 吾鄙之. 與小人處者, 吾殆之也.
5. 孔子觀於東流之水. 子貢問於孔子曰 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 是何? 孔子曰, 夫水, 大徧與諸生而無爲也, 似德. 其流也埤下, 裾拘必循其理, 似義. 其洸洸乎不淈盡, 似道. 若有決行之, 其應佚若聲響, 其赴百仞之谷不懼, 似勇. 主量必平, 似法. 盈不求槪, 似正. 淖約微達, 似察. 以出以入, 以就鮮絜, 似善化. 其萬折也必東, 似志. 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4. 詩曰, 瞻彼日月, 悠悠我思. 道之云遠, 曷云能來, 子曰, 伊稽首不其有來乎?
3. 孔子爲魯司寇, 有父子訟者, 孔子拘之, 三月不別. 其父請止, 孔子舍之. 季孫聞之, 不說, 曰, 是老也欺予, 語予曰, 爲國家必以孝. 今殺一人以戮不孝, 又舍之, 冉子以告. 孔子慨然歎曰, 嗚呼! 上失之, 下殺之,其可乎! 不敎其民而聽其獄, 殺不辜也. 三軍大敗, 不可斬也, 獄犴不治, 不可刑也, 罪不在民故也. 嫚令謹誅, 賊也, 今生也有時, 斂也無時, 暴也, 不敎而責成功, 虐也. 已此三者, 然後刑可卽也. 書曰, 義刑義殺, 物庸以卽, 予維曰, 未有順事. 言先敎也, 故先王旣陳之以道, 上先服之. 若不可, 尙賢以綦之, 若不可, 廢不能以單之. 綦三年而百姓從風矣. 邪民不從, 然後俟之以刑, 則民知罪矣. 詩曰, 尹氏大師, 維周之氐, 秉國之均, 四方是維, 天子是庳, 卑民不迷. 是以威厲而不試, 刑錯而不用, 此之謂也. 今之世則不然,..
2. 孔子爲魯攝相, 朝七日而誅少正卯. 門人進問曰, 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 夫子爲政而始誅之, 得無失乎? 孔子曰, 居! 吾語女其故. 人有惡者五, 而盜竊不與焉, 一曰心達而險, 二日行辟而堅, 三曰言僞而辯, 四曰記醜而博, 五曰順非而澤. 此五者, 有一於人, 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 而少正卯兼有之. 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羣, 言談足以飾邪營衆, 强足以反是獨立, 此小人之桀雄也, 不可不誅也. 是以湯誅尹諧, 文王誅潘止, 周公誅管叔, 太公誅華仕, 管仲誅付里乙, 子産誅鄧析史付, 此七子者, 皆異世同心, 不可不誅也. 詩曰, 憂心悄悄, 慍於羣小. 小人成羣, 斯足憂矣,
1.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 有欹器焉. 孔子問於守廟者曰, 此爲何器? 守廟者曰, 此蓋爲宥坐之器, 孔子曰, 吾聞宥坐之器者, 虛則欹, 中則正, 滿則覆, 孔子顧謂弟子瓦, 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 中而正, 滿而覆, 虛而欹. 孔子喟然而歎曰, 吁! 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 敢問持滿有道乎? 孔子曰, 聰明聖知, 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 守之以讓, 勇力撫世, 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 守之以謙. 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80. 誥誓不及五帝, 盟詛不及三王, 交質子不及五伯.
79. 君子能爲可貴, 不能使人必貴己, 能爲可用, 不能使人必用己.
78. 虞舜孝己孝而親不愛, 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 仲尼顔淵知而窮於世. 劫迫於暴國, 而無所辟之, 則崇其善, 揚其美, 言其所長, 而不稱其所短也. 惟惟而亡者, 誹也, 博而窮者, 訾也, 淸之而兪濁者, 口也.
77. 天下之人, 唯各特意哉, 然而有所共予也. 言味者予易牙, 言音者予師曠, 言治者予三王. 三王旣已定法度, 制禮樂而傳之, 有不用而改自作, 何以異於變易牙之和, 更師曠之律. 無三王之法, 天下不待亡, 國不待死. 飮而不食者, 蟬也, 不飮不食者, 浮蝣也.
76. 國法禁拾遺, 惡民之串以無分得也. 有夫分義, 則容天下而治, 無分義, 則一妻一妾而亂.
75. 多言而類, 聖人也. 少言而法, 君子也. 多言無法, 而流喆然, 雖辯, 小人也.
74. 無用吾之所短, 遇人之所長, 故塞而避所短, 移而從所仕. 疏知而不法, 察辨而操辟, 勇果而亡禮, 君子之所憎惡也.
73. 曾子食魚, 有餘, 曰, 泔之, 門人曰, 泔之傷人, 不若奧之, 曾子泣涕曰, 有異心乎哉! 傷其聞之晩也.
72. 知者明於事, 達於數, 不可以不誠事也. 故曰, 君子難說, 說之不以道, 不說也. 語曰, 流丸止於甌臾, 流言止於知者, 此家言邪學之所以惡儒者也. 是非疑, 則度之以遠事, 驗之以近物, 參之以平心, 流言止焉, 惡言死焉.
71. 言之信者, 在乎區蓋之間. 疑則不言, 未問則不言.
70. 流言滅之, 貨色遠之. 禍之所由生也, 生自纖纖也. 是故君子蚤絶之.
69. 凡物有乘而來, 乘其出者, 是其反者也.
68.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 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多有之者富, 少有之者貧, 至無有者窮. 故大者不能, 小者不爲, 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67. 藍苴路作, 似知而非. 偄弱易奪, 似仁而非. 悍戇好鬪, 似勇而非.
66. 君人者不可以不愼取臣, 匹夫不可以不愼取友. 友者, 所以相有也.道不同, 何以相有也? 均薪施火, 火就燥, 平地注水, 水流溼. 夫類之相從也, 如此之箸也, 以友觀人, 焉所疑? 取友善人, 不可不愼, 是德之基也. 詩曰, 無將大車, 維塵冥冥, 言無與小人處也.
65. 子夏家貧, 衣若縣鶉. 人曰, 子何不仕? 曰, 諸侯之驕我者, 吾不爲臣, 大夫之驕我者, 吾不復見. 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 而不見疑, 非一日之聞也. 爭利如蚤甲, 而喪其掌,
64. 不自嗛其行者, 言濫過. 古之賢人, 賤爲布衣, 貧爲匹夫, 食則饘粥不足, 衣則豎褐不完, 然而非禮不進, 非義不受, 安取此.
63. 君子也者而好之, 其人. 其人也而不敎, 不祥. 非君子而好之, 非其人也, 非其人而敎之, 齎盜糧, 借賊兵也.
62. 古者匹夫, 五十而士, 天子諸侯子, 十九而冠, 冠而聽治, 其敎至也.
61. 國將興, 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 則法度存. 國將衰, 必賤師而輕傅, 賤師而輕傅, 則人有快, 人有快則法度壞.
60. 國風之好色也, 傳曰, 盈其欲, 而不愆其止. 其誠可比於金石, 其聲可內於宗廟, 小雅不以於汙上, 自引而居下, 疾今之政, 以思往者, 其言有文焉, 其聲有哀焉.
59. 子貢問於孔子曰, 賜倦於學矣, 願息事君, 孔子曰, 詩云, 溫恭朝夕, 執事有恪. 事君難, 事君焉可息哉! 然則賜願息事親. 孔子曰, 詩云, 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 事親難, 事親焉可息哉. 然則賜願息於妻子, 孔子曰, 詩云, 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於家邦. 妻子難, 妻子焉可息哉! 然則賜願息於朋友, 孔子曰, 詩云, 朋友攸攝, 攝以威儀. 朋友難, 朋友焉可息哉! 然則賜願息耕, 孔子曰, 詩云, 晝爾於茅, 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穀. 耕難, 耕焉可息哉! 然則賜無息者乎? 孔子曰, 望其壙, 皐如也, 巓如也, 鬲如也, 此則知所息矣, 子貢曰, 大哉,死乎! 君子息焉, 小人休焉,
58. 君子疑則不言, 未問則不言, 道遠日益矣. 多知而無親, 博學而無方, 好多而無定者, 君子不與. 少不諷, 壯不論議, 雖可, 未成也. 君子壹敎, 弟子壹學, 亟成. 君子進, 則能益上之譽, 而損下之憂. 不能而居之, 誣也, 無益而厚受之, 竊也. 學者非必爲仕, 而仕者必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