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문집/용재총화 (329)
건빵이랑 놀자
9. 약밥의 유래 新羅王於正月十五日幸天泉亭, 有烏銜銀榼置于王前, 榼裡有書, 封之甚固. 外面書曰: ‘開見則二人死, 不開則一人死.’ 王曰: “二人殞命, 不如一人殞命.” 有大臣議曰: “不然. 一人謂君, 二人謂臣也.” 於是遂開見之, 其中書曰: ‘射宮中琴匣.’ 王馳還入宮見琴匣, 持滿射之, 匣中有人, 乃內院樊脩僧與妃通者也. 將謀弑王, 其期已定. 妃與僧皆伏誅. 王感烏之恩, 每年是日, 作香飯飼烏, 至今遵之, 以爲名日美饌. 其法洗蒸粘米作飯, 細切乾柹熟栗大棗乾蕨烏足茸等物, 和淸蜜淸醬而再蒸之. 又點松子胡桃之實, 其味甚甜, 謂之藥飯. 俗言食飯當於鴉未起之時, 蓋因天泉之事也. 해석新羅王於正月十五日幸天泉亭, 신라왕이 정월 15일에 천천정에 거둥(擧動)할 적에 有烏銜銀榼置于王前, 榼裡有書, 어떤 까마귀가 은상자를 물고와 왕 앞에 두..
15. 사헌부와 사간원의 같은점과 다른점 臺官諫官, 雖云一體, 其實不同. 臺官糾察風敎, 諫官正君過失. 臺官一位嚴於一位. 持平下階迎掌令, 掌令迎執義, 執義以下迎大憲例也. 常時坐茶時廳, 齊坐之日, 坐齊坐廳. 其日早晨, 四臺長先入其廳, 執義別入其廳, 若下官未至, 則雖上官先至, 而寓諸依幕, 待下官然後乃入. 大憲入門, 四臺長祇迎中門外, 執義祇迎中門內, 還就其廳. 大憲坐大廳, 都吏詣臺長廳, 高唱齊坐四聲, 詣執義廳, 唱齊坐一聲. 又詣大憲前, 唱齊坐一聲而退. 執義從大廳北牖, 捲簾而入, 行再拜禮訖, 四臺長從庭下北門而入, 列立階上, 然後升廳上, 再拜禮訖. 諸監察入庭請謁, 分臺書吏, 奔走來告, 監察以次升廳, 行禮而退, 書吏羅將, 各以次入再拜. 於是各就坐, 大憲奇倚, 其餘皆繩床. 有吏六人, 各執湯藥鍾就跪諸位前. 一吏唱曰奉藥執..
8. 조선시대 신참 길들이기의 변천 古者制馭新來, 所以折豪士之氣, 嚴上下之分, 使就規矩也. 其徵物, 魚則稱龍, 雞則稱鳳, 酒則淸稱聖, 而濁稱賢, 其數亦有限. 初出官曰許參, 纔過十餘日, 與之同坐, 則曰免新, 其程度甚明. 今也非徒四館, 如忠義衛內禁衛曁諸衛軍士吏典僕隷, 侵毒新屬之人, 凡十貴味, 皆督徵之, 無有紀極. 少或不適於己, 雖過一朔, 不許同坐, 人人皆令設宴, 若無妓樂, 則侵責無已. 해석古者制馭新來, 옛날에 신참【신래(新來): 고려ㆍ조선 시대에 과거에 새로 급제하여 처음 관직에 나온 사람을 선배가 가리켜 이르는 말이다.】을 제어한 것은 所以折豪士之氣, 嚴上下之分, 호협한 선비의 기운을 꺾고 상하의 나누어짐을 엄격히 함으로 使就規矩也. 법도에 나아가도록 하기 위해서였다. 其徵物, 魚則稱龍, 雞則稱鳳, 징수한..
6. 난리를 예견하고 관리직을 그만 둔 조운흘의 일화들 高麗宰臣趙云仡, 知時將亂, 謀欲避患, 乃詐爲狂誕. 嘗爲西海道觀察使, 每念阿彌陁佛, 有一守令與公相友者, 亦來窓外, 念趙云仡, 公曰: “汝何以稱我名?” 守令曰: “令公念佛欲成佛, 吾之念令公欲爲令公耳.” 相視大笑. 又詐得靑盲疾, 辭職居家, 其妾與公之子相私, 每戱於前, 公不露形色者數年. 及亂定, 忽揩目曰: “吾疾愈矣.” 率其妾遊於江上, 數其罪而投之. 其所居鄕墅, 在今津廣下. 公求爲沙平院主, 與鄕人結侶, 每於飮會, 相與雜坐, 詼諧戱謔, 無所不至. 一日坐亭上, 朝臣貶斥者多渡江, 公作詩曰: “柴門日午喚人開, 步出林亭坐石苔. 昨夜山中風雨惡, 滿溪流水泛花來.” 해석高麗宰臣趙云仡, 知時將亂, 고려의 재상이었던 조운흘은 시대가 장차 혼란스러울 걸 알아 謀欲避患, 乃詐爲..
용재총화(慵齋叢話) 목차 성현(成俔) 권일(卷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나례의식 14 15 16 17 18 권이(卷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권삼(卷三) 1 2 3 4 5 6 7 8금 보길 돌 같이 한 최영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권사(卷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권오(卷五) 1 2..
권지십(卷之十) 1. 河浩亭爲醴泉郡事 盡私郡妓 縱淫無忌 當殿最之日 都事論駁浩亭之咎 將置下考 時金湊爲監司 止之曰 觀河氣像 非久屈於一邑者也 姑且勿論 遂居上第 其後湊與於定社之亂 勢甚危急 湊妻跪於浩亭馬首曰 我是金某妻也 浩亭力救得免 2. 河浩亭爲忠淸道觀察使 太宗時爲靖安君 往餞于其家 群客滿座 太宗就前行觴 浩亭佯醉傾覆饌盤饌湯 汚瀉御衣 太宗大怒而起 浩亭謂座客曰 王子怒去 須往謝罪 遂隨而行 僕從告太宗曰 監司來矣 太宗不顧 至大門下馬 浩亭亦下馬 入中門 浩亭亦入中門 入內門 浩亭亦入內門 太宗始疑之 顧問曰何爲 浩亭啓曰 王子事危矣 所以覆盤者 將有傾覆之患 故預告之也 於是引入寢室問計 浩亭曰 臣受王命 不可久留 安山郡事李叔蕃率貞陵移安軍到京 此人可屬大事 臣亦往鎭川留待 事若成則急召臣 浩亭遂行 太宗召叔蕃告之故 叔蕃曰 易如反掌 何難之有 遂奉太宗 ..
권지구(卷之九) 1. 我國與中朝不類 我人讀書 有音布釋口訣 故人未易學 中朝所言皆文字 無音釋口訣 故其學易就 我人奸巧多疑 常不信人 故人亦不信我 中朝人純厚無疑 雖與外人交賣 而不甚爭詰 我人雖臨小事輕躁喧鬧 故人多而不能就 中朝人靜默無言 人雖少而事易成 我人多食飮 苟失一時 枵腹無所措 細民貸於富屋 猶糜費而不知節用 以至於困 貴者多列酒食而不知厭 若起軍兵 則飛輓過半 行者出數里之程 而輜重塞途 中朝人不多食 一時所食只一燒餠 猶可度朝夕 不必啖飯 軍卒掛乾粮於馬鞍 以備飢餒 行者雖千萬里之遠 只齎銀錢 求飯卽食 求酒卽飮 求馬卽騎 求僕卽率 居有宇而宿有婦 故無難行之處 我人居官者 有早飯朝飯晝飯 或有無時會飮 侵軼僕隷 務要盛饌 句小失差 必加鞭扑 中朝人居官者雖公卿大夫 其家美備 飯肉一器 送于其司而饋之 我人出使外方者 則官吏迎送于境 先備酒食 其入邑也 邀留數日..
권지팔(卷之八) 1. 我國崇奉佛敎久矣 新羅故都招提多於閭閻 松都亦然 王宮甲第 皆與佛宇相連 王與後宮 詣寺燒香無虛月 設八關燃燈大禮 皆依於佛 王之第一子爲太子 第二子則削髮爲僧 雖儒林名士 亦皆效之 寺刹皆有藏獲 多者或至千百 爲住持者 或擁婢妾 其豪富勝於公卿 置十二宗 以掌釋敎 僧多有封君辟除者 至我太宗 革十二宗只置兩宗 盡革寺社之田 然遺風未殄 士大夫爲其親屬皆設齋 又設法筵於殯堂 行忌祭者 必邀僧飯之 亦有詩僧 與縉紳相唱酬者頗多 儒生讀書者皆上寺 雖或有壞瓦畫墁之弊 而儒釋相賴者亦不少 至世廟朝極矣 僧徒雜於村落 雖有淫暴 人不得詰 朝官守令亦不得抗 至有賴僧蔭而獲利者 大學生獻佛骨要恩寵 士林不甚驚怪 自成宗嚴立度僧之禁 不許給帖 由是城中僧徒尠少 內外寺刹皆空 士族無設齋飯僧者 是由人主之所尙而俗習亦與之變也 2. 城中尼社 曾已撤毀 而惟存淨業院 盡驅出于東大..
권지칠(卷之七) 1. 前朝科擧試官 只有知貢擧同知貢擧二人而已 預以文臣有名望者爲之 恩門視門生如子弟 門生視恩門如父母 贅郞不許入內室 而門生則特許相見 所以重也 一榜聚宴恩門之第 則捧觴獻壽 如親子弟 或留宿焉 安文成公家豪富 新恩三十人 皆給貂毛衾 亦各設萬縷銀盞 余之外家安氏 故得傳聞之也 國朝雖罷知貢擧之制 然猶有門主座主之名 或設酌看訪 死則或於其家 或於祖道 皆設奠祭之 今者門生座主 視如胡越 反相擠擊 此亦可以觀世變也 太宗少時習擧子業 於辛禑壬戌年擢進士第二名 又於翌年癸亥擢文科 金漢老爲壯元 沈孝生居二 太宗居十 李來成傅尹珪尹思修朴習玄孟仁皆同榜也 及登寶位 漢老之女爲世子禔之夫人 每於進退之際 常呼壯元而不名 2. 太宗嘗作扇詩曰 風榻依時思朗月 月軒吟處想淸風 自從削竹成團扇 朗月淸風在掌中 以文士而成大業者 古所未有 帝王文章亦未有如此之奇巧者 其引物譬喩..
권지육(卷之六) 1. 高麗宰臣池▣陪 經營產業 每於正朝寒食 分遣人 往取墓間紙錢 還作紙 又取遺棄草履 埋地而種冬瓜 瓜甚美 獲利無算 又餞賓友於都門外 人皆持酒饌而羅列之 池獨無所持 惟藏小盃於袖間 及獻酬之際 遂以盃受他人酒進之 退伏饌前曰 薄物不堪餐矣 又嘗食人之齋 持一斗米 率奴十人 上寺飽飯而還 每至半途 徵奴匙人一箇 有一奴 趑趄不敢出 池問其故 奴謝罪曰 奴未得匙惟鉢耳 池笑曰 皿正吾所欲者也 2. 韓奉連本虞人也 以善射遇知於世祖 其弓力甚弱 然見猛虎則必步入 引滿而中之 一箭必殪 平生所獲 不可勝數 嘗於內庭儺會 優人蒙虎皮前走 命奉連爲射虎之狀 奉連持小弧蓬矢 騰躍而進 誤側足墜階而折臂 人皆曰 能勇於眞虎 而劫於假虎也 永順君第宴 朝廷文士盡赴之 世祖命奉連齋宣醞而往 座中皆曰 汝雖賤士 御命而至 卽天使也 延之上座 紅粧翠黛滿四座 歌吹沸天 奉連羞澁 一無所..
26. 崔斯文勢遠 詼諧俊辯 常畜一鷹 不善捕雉 晨夕殺雞飼之 鷹因飽颺 飛入雲霄 勢遠呼之不得 叫隣人曰 見之見之 雞賊去矣 其弟奫亦善談 常得消渴疾 好飮五味子湯 因此齒牙盡落 而精神不衰 晩年欲得一郡 隣友曰無齒如何 奫曰使我破松榛子則不能 朝廷以齒治郡乎 人皆絶倒
권지오(卷之五) 1. 昔有靑州人竹林胡東京鬼三人 共買一馬 靑人性黠 先買腰脊 胡買其首 鬼買其尾 靑人議曰 買腰者當騎之 嘗馳突任其所之 胡供蒭秣而牽其首 鬼執蜄掃矢而後行 兩人不堪其苦 相謂曰 自今以後 能遊高遠者當騎 胡曰我曾到天上 鬼曰我到爾所到天上之上 靑人曰汝手所觸無乃有物乎 無乃有𩨾而長者乎 鬼曰是矣 靑人曰彼𩨾長者是吾脚 汝捫吾脚必在吾下 二人莫對 長爲靑人僕從 2. 昔有人潛携𠶤鴿下鄕曲 路宿一家 乘曉而出其家亦不知客人之所携也 到鄕 鴒飛還京師 必入所宿家 回翔而後出 其家見鴿擧皆惶駭 問於經師曰 有物非鳩非雀 鳴如鈴聲 向家三匝而去 是何祥也 經師云 必有大禍 我將往禳之 明日邀經師至家 經師云必從我所爲 若不從我所爲則禍反重矣 我試言之 爾能聽之 遂呼曰出命米 擧衆皆曰出命米 經師云出命布 擧衆皆曰出命布 經師云是何如此 衆皆曰是何如此 經師憤怒而出 頭觸戶棖..
권지사(卷之四) 1. 夏亭柳政丞 以淸儉自守 數間茅舍 處之怡如 位極人臣 而行藏似匹夫 人有來謁者 則冬月赤足曳草鞋而出見之 有時持鋤巡菜圃 不爲勞 2. 高令公得宗耽羅人也 以文學官至二品 少時謁母向濟州 海中遭颶風 船舷盡破 高與小僕得船板一葉 出沒鯨浪間 僕云兩人不得俱生 奴從此辭矣 遂縛高於板 自沈于海 隨波下上 氣力俱困 三日始泊岸 州人救而收之得活 3. 鄭貞節公甲孫 容貌雄偉 身長美髭髥 器量寬裕 雖累世宰相而淸貧苦節 家無所儲 布衾蒲薦 處之晏如也 每慷慨直言 不避權勢 貪廉懦立 朝廷倚以爲重 嘗爲大司憲 論吏曹誤擧人注官 4. 上御思政殿受常參 河相國演爲兼判書 崔公府爲判書 俱入侍 公啓曰崔府不足數 河演稍知事理 而用非其人 請鞠之 上怡顏兩解之 朝畢出外庭 二公流汗翻漿 公完然徐笑曰 各盡厥職 非敢相害也 遂呼錄事曰 兩公迫熱 汝可持扇颺之 雍容自得 不敢有懼..
권지삼(卷之三) 1. 高麗侍中姜邯贊 爲漢陽判官 時府境多虎 吏民多爲所噬 府尹患之 邯贊謂尹曰 此甚易耳 待三四日吾可除之 書紙爲貼屬吏云 明晨汝往北洞 當有老僧蹲踞石上 汝可招來 吏如言而去 果有一老僧 衣藍縷戴白布巾 犯霜曉在石上 見府貼隨吏而至 拜謁判官叩頭而已 邯贊勅僧曰 汝雖禽獸亦是有靈之物 何害人至此 與汝約五日 其率醜類徙于他境 不然疆弩勁矢 盡殺乃已 僧叩頭謝罪 尹大噱曰 判官誤耶 僧豈虎乎 邯贊曰 汝可化形 僧咆哮一聲 化一大虎 仰攀欄楹 聲振數里 尹魄喪仆地 邯贊曰可止 虎飜然復其形 頂禮而去 明日尹命吏往伺東郊 有老虎前行 小虎數十隨後渡江 而自是府無虎患 邯贊初名殷川 登復試壯元 官至首相 爲人軆矮耳小 有一貧人 容貌豐偉 貧人整冠帶在前列 邯贊衣破衣居下 宋使見貧人曰 容貌雖偉 耳無城郭 必貧人也 見邯贊膜手拜曰 廉貞星久不現於中國 今在東方矣 2. 高麗..
1. 世宗設集賢殿 揀文士有名者二十人 兼帶經筵 凡諸文翰之事 悉委任之 早仕晩罷 日官奏時 然後乃得出 朝夕飯時 以內官爲對客 其隆待之意至矣 由是爭相勸勉 雄才鉅士多出 如鄭河東鄭蓬原崔寧城李延城申高靈徐達城姜晉山兩李陽城兩成夏山金福昌任西河盧宣城李廣城洪益城李延安梁南原及成三問朴彭年李塏柳誠源河緯地 皆傑然者也 其餘有名於文苑者 不可勝數 丙子之亂 世祖命罷集賢殿 揀文臣數十人稱兼藝文 日日引見論思 及成廟卽位 依集賢殿 復設弘文館 又以本官兼經筵 待之尤厚 每賜宣醞 又招聚承政院 令承旨對飮 多賜奴婢 以備役使 又令皁隷皆帶銀牌 又作堂于龍山江上 館官分番讀書 又於上巳中秋重陽佳節 命遊郊外 優賜酒樂 其寵榮至矣 而有文名者 不似世宗朝之盛也 2. 前朝科擧 只有知貢擧一人 同貢擧一人 預先差定 未免有紅粉乳臭之誚 國初猶襲舊弊 至世宗改定格例 皆用先制也 吏曹書試官可當人 臨..
용재총화(慵齋叢話) 성현(成俔) 권지일(卷之一) 1. 經術文章非二致 六經皆聖人之文章 而措諸事業者也 今也爲文者不知本經 明經者不知爲文 是則非徒氣習之偏 而爲之者不盡力也 高麗文士皆以詩騷爲業 惟圃隱始倡性理之學 至我朝陽村梅軒兄弟能明經學 又能於文 陽村定四書五經口訣 又作淺見錄入學圖說等書 羽翼之功不少 其後任函丈者黃鉉尹祥金鉤金末金泮鉉之學無聞 祥最精而稍知作文 鉤與末皆精 而末則未免於固滯 常時議論不相上下 爭之不已 受業者亦兩備焉 二公皆爲世祖所知 官至一品 泮爲大司成 年老致仕 卒餓死于故鄕 又其次者 有孔頎鄭自英丘從直兪希益兪鎭 頎滑稽能談 至於作文 雖尺牘之微 不能措一辭 嘗受人簡牘 不知裁答 生員金順命適在傍見之 依所言而答之 辭語甚稱 頎歎曰 子學出於我 子善用而我不能用 眞所謂靑出於藍而靑於藍也 自英非徒知五經 亦能博涉諸史 官至判書 從直以容貌奇偉 蒙..
慵齋叢話跋 黃㻶 右叢話 乃吾座主成文戴公先生所著也 先生少聰穎秀發 博覽强記 伯仲俱以文章見推縉紳間 有得於見聞者亦多 比長爲文章 如水涌而山出 擢二科 官常侍從 位居列卿 久典文柄 平生多所著述 有虛白堂集三十卷 奏議稗說十二卷 桑楡備覽四十卷 而經綸大軌五十卷 則未及脫藁 又有風騷軌範樂學軌範浮休子談論 皆其所撰述 而叢話其一也 嘉靖甲申夏 公之男 吾方伯相公諱世昌 手携叢話二帙 囑余鋟梓 余受而卒業 則凡我國文章世代之高下 都邑▣▣風俗尙之▣▣▣▣▣▣祝書畫諸技 朝野間喜愕娛悲▣▣ 資談笑 怡心神 國史所未備者悉載 是▣言手 聞見之富 學識之博 而非他操觚弄翰者比也 卽倩寫一本 以壽其傳 欲與好事者共之 斯吾志也 嗚呼先生事業 彪炳顯著 在人目也 俱載國乘 奚待是編 然思其人 必思所嗜 況文章哉 余之所以力於是者 聊以重相公之囑 而不負先公之知也 嘉靖乙酉秋重陽後有日 慶州府尹..
39. 古人皆重巨族 如晉之王謝唐之崔盧是已 我國鉅族 皆自州郡土姓而出 昔盛而今衰 昔微而今盛者 並錄之 坡平尹氏 漢陽趙氏 利川徐氏 驪興閔氏 水原崔氏 陽川許氏 德水李氏 幸州奇氏 交河盧氏 仁川李氏蔡氏 南陽洪氏 龍駒李氏 竹山朴氏安氏 陽城李氏 廣州李氏 江華奉氏 淸州韓氏慶氏 瑞山柳氏韓氏李氏 全義李氏 丹陽禹氏 鎭川宋氏 新昌孟氏 沃川陸氏 慶州金氏李氏 金海金氏李氏 安東金氏權氏 晉州姜氏河氏 星州李氏 尙州金氏 密陽朴氏孫氏 靑松沈氏 居昌愼氏 昌寧成氏曹氏 靈山辛氏 高靈申氏 東萊鄭氏 河東鄭氏 延日鄭氏 河陽許氏 漆原尹氏 順興安氏 宜寧南氏 善山金氏 完山李氏 光山金氏 羅州朴氏羅氏 長水黃氏 順天朴氏 綾城具氏 靈光丁氏 礪山宋氏 濟州高氏 海州崔氏 平山申氏 延安李氏 白川趙氏 文化柳氏 信川康氏 原州元氏 江陵崔氏咸氏 平壤趙氏 咸從魚氏 豐川任氏
38. 丁卯年重試 製對策又製表箋 與初試而題 而初試無表箋 同赴一場 而分庭爲限 重試獲與者 皆一時巨擘 成謹甫居首 金吏判居二 李伯高居三 申高靈居四 崔寧城居五 朴仁叟居六 李延城居七 宋中樞居八 柳太初居九 李廣城居十 李陽城胤保李陽城可成鄭蓬原金工判 皆居三等 無名而得與者只四人 惟徐剛中李賢老以名儒失第 金斯文德源居初試榜眼 當時以爲與其父工判換書也 自後初重試 皆異其日也
37. 鄕試棘圍 不似京中之嚴整 守令爲試官 而守令爲擧子 故多漏洩相通 有一守令赴試 製呈試卷而出 書所製頭鋪 付小吏曰 汝往觀我試卷之等第 有頃小吏還曰 試卷高中矣 守令問其故 答云 初入場中 倚堂戶而伺之 試官讀試卷至半 便大笑書付吏房矣 蓋書更字 似吏字 而吏房爲首 故云高中也 聞者皆大噱
36. 太祖高皇帝討平蜀漢 僞主明玉珍之子昇 陳友諒之子理 皆流于我國 詔曰 不做官不做民 我國給茅舍臧獲 俾安接之 昇承玉珍之後稱帝 年九歲 見擒到我國 昇母曾爲皇太后者 每夜祝手向天曰 天乎天乎 使我播遷 專是蜀大臣之罪 大臣與大明相通 我兵專務拒東 而引兵從西南而入 故遂至於亡耳 太宗朝王妃冠服 自大明而來 宮中不知被荷之術 昇母入宮指敎 然後乃得知之 昇之孫有屬錄事者 庸劣莫甚 斯文正公時爲左相 謂錄事曰 子之祖父 爲大蜀皇帝 不幸而亡 假令其時不亡 至於子之身當亡矣 至今明氏苗裔 有居開城者 余嘗見明主之像 容皃端正 鬚髥如畫 爪指不翦而長 陳理無子 只有外孫 余嘗從外孫曹公 見所藏刺繡文錦 想其時豪猾之遺物也
35. 偰斯文長壽 大元人也 其父遜 元末避亂來奔 朝廷爵之 能詩文 近思齋集行于世 斯文登淸州壬寅科 官至二品 扶翊恭讓王 參九功臣之列 其後得罪於我朝 流寓而卒 亦能詩文 有芸齋集行于世 手書牧隱集 其筆法遒勁有範 斯文之弟眉壽敬壽 並登丙辰科 眉壽官至二品 敬壽之子循 登戊子科 又登丁未重試 官至二品 有文名 偰氏以異國之人 父子孫相繼顯職 而今則其裔尠少矣
34. 皐隱安先生 官雖高而心愈下 家在仁王洞 茅舍蕭條 而山水淸奇 每以諷詠爲娛 雖朋友尺牘之間 皆用詩句 其祭先祖考 必齋沐致誠 未嘗少懈 雖至屢空晏如也 官至一品 年八十 以老退于鄕曲 就闕下四拜大哭而出 行者聞之 無不悲嘆
33. 崔提學興孝以善書名於世 其蹟專倣晉庾翼之體 雖運筆純熟 未免麤鄙之態 太宗親政之日 提學以吏曹郞廳入侍 書人告身 弄筆成畫 良久未就 金宗瑞以兵曹郞廳在傍 一筆揮數十張 書畢踏璽 字體璽跡 並皆端正 太宗顧謂左右曰 此眞可用之才 宗瑞由是發揚 提學嘗書入朝之表 不塡日月 擧國不之知 永樂皇帝見之 以表密授我國使臣曰 若下有司 必請汝王之罪 故潛還送之 歸語汝王 後勿如是 世宗大怒 卽囚提學于獄 將加極刑 其室上書請命 傳曰 此非予所知 其訴冤于皇帝 然以無情之故 杖而流之 緣此官位不進
32. 李同知廷甫 拙於書字 字不成行 拜同副承旨 啓曰尾 書依允二字及御名 成宗覽之 傳曰 承旨不自書而令兒吏書之乎 承旨等啓曰 此同副自書非代手也 傳曰 以文子文孫 出身文地 而何如此蹇拙 遂令作詩幷書以入 見者皆笑
31. 李斯文咸寧 星山府院君稷之孫也 其父府尹師厚有疾 適是科擧之時 斯文以父疾 不能赴試 府尹强令赴之 遂擢壯元 應榜之日 出宮門將騎馬 其馬回頸嚼帽花而折之 數日府尹沒 斯文亦逝 時人以馬折帽花 大不祥之兆
30. 南先生季瑛生員及第 俱擢壯元 有文名於一時 然其學惟究性理之學 精於句讀訓解 專惡文辭 嘗讀杜詩曰 此書虛而不實 幻而不要 不知意之所在 遂廢不讀
29. 僧家有成佛圖 自地獄至大覺 其間諸天諸界 無慮數十餘處 輪木六面 書南無阿彌陁佛六字 隨擲隨移 或昇或下 以占勝否 河政丞崙作從政圖 自九品至一品 有官爵次第 輪木六面 書德才勤堪軟貪六字 德才而升 軟貪而罷 一如官途 權提學遇作作聖圖 自九分至一分 隨人之賢愚而心之淸濁不同 從一分則易升 從九分則難升 輪木六面 書誠敬二字 肆僞一字 隨擲而行 一如成佛圖之規
28. 野人與我平安道接界者 爲建州衛 與我永安道接界者 爲毛麟衛 又有依我城底而居者 其類不一 每年之冬 分運上京 其所貢 但貂皮數領 朝廷亦以紅黑綿布償之 其拜職 自司猛司正司果司直護軍 至升通政嘉靖資憲而止 新拜堂上者 給玉貫品帶繩床 又依例給祿 稍或不協於意 裂告身擲之於庭 官雖有高下 而無上下之分 醉則相鬪詆訾 手拳相敺 其在本地也 雖名屯長 亦不相敬 惟以報怨爲事 雖數世不忘以失 相傳起兵 其兵亦皆給價招來 故苟有死者 皆以財賞之 外雖向慕 而內實倔强 常懷盜竊之心 若見我民之農於野者 則搶虜而去 轉相買賣 以資生業 其婚姻也 納牛馬數十頭 方與定約婚 隣里之人皆集 盛飾新婦而出謁 又飾年少女 名曰引屬 引屬敎新婦禮度 執大筐就拜客前 客不論多少 或衣服 或布物 投之於筐 以助新婦之產 兄死則必娶兄妻 而弟妻則不得娶 乃曰弟則猶吾子也 豈可娶子之妻 兄則猶吾父也 父之物 子..
27. 日本國有皇帝 有國王 皇帝深閉宮中 一無所爲 但朝夕拜天拜日而已 世人謂無權而尊者 謂之倭皇帝 國王專主國政而聽斷 然有大臣 各擁兵分據地面 有時謀叛拒命 王不能制之 如左右武衛殿京極殿畠山殿細川殿大內殿少二殿之類甚多 皇帝國王之子 惟長子娶妻繼胤 其餘皆爲僧尼 以其尊重而不得與下人爲婚也 其國皆在海中 境土甚廣 如九州一歧州對馬州 皆島嶼而地亦大也 其國俗 男女皆衣斑爛之衣 其形無別 女則髽髮被肩 男則爲僧者剃髮 其冠服一似我國緇流 未爲僧者不剃髮 編髮爲髻 髻上冒小冠 有半剃頭題者 有半半剃者 以此辨其官爵 其衣皆畫草木鳥獸 故斑爛也 上下皆有袖 以兩足穿兩袖 曳地而行 相鬪則以袖捭帶間 持刀而出 見尊者則跣足蹲地而爲禮 其國無鞭扑搖楚之刑 罪無輕重但斬之而已 雖有重罪之人 走入寺門則得免 人人得鐵斤 自少時作劍 歲鍛而月鍊之 出街試人 雖死者如麻 以爲常例而不問 其爲僧則..
26. 儒生辛鏻 姜晉山之妹子也 身長九尺 目大如炬 然恇㥘無才勇 嘗隨晉山赴京 是時新征建州衛 女眞皆讎嫉欲報之 適相値於中原路上 或投石 或拳敺 或奪衣物 一行狼狽無聊 顧見鏻 在後獨來 一行皆以爲當被侵辱 女眞見鏻 皆避路傍而去 人怪而問之 鏻曰心神戰悸 罔知所爲 但縱目視之而已 蓋其人見鏻身長目大 畏而避之也 朴臣卿嘗以營押使赴京 又與女眞相遇於路上 巨卿馳馬而出 其伴人亦馳馬在後而來 巨卿意賊人追我 盡力加鞭而走行數十里 始知虛實 時人笑曰 辛鏻當㥘而不㥘 巨卿不當㥘而㥘 㥘與不㥘 皆是㥘也
25. 癸酉冬 伯氏爲兵曹四佐郞 每夜入直 十月十日河議政之柩發引 郞曹皆聚門外伯氏家上 正郞權愷云 予年老 曉起爲難 請入直 是夜靖難 愷參勳列 而伯氏不得與焉 戊子冬 伯氏爲吏曹判書 與都承旨權公瑊偕往檜巖寺 監世廟七七齋 是夜亂作 兩公回到東門 門閉不得入 伯氏從南山底城外還家 俄而門開 權得參佐翼 而伯氏不得與焉 己丑冬 伯氏以都摠管 遭喪十許日 成廟登極 宰樞有兵權者 皆參佐理 而伯氏不得與焉 三度當參而不得 皆命也
24. 伯氏文安公好學忘倦 嘗在集賢殿 抄錄太平廣記五百卷 約爲詳節五十卷 刊行於世 又聚諸書及廣記詳節 爲太平通載八十卷 又抄經史之文 從其對偶 以文質空別之 文者行語也 質者着語也 空者助語也 又撰或國地圖 半未成 而朝廷設局撰輿地勝覽 皆文安規模也
23. 有士人權某 嘗言學樂之由曰 少時爲夜半往友家 適路旁家張燈談笑 予依窓外 因隙窺見 有一男子 與一女擁衾同坐 男子年少俊逸 女則窈窕無雙 女起取架上小筐 解筐列脯栗 遂於銀盂煖酒 各飮三四男取琴調弄 女曰 可彈風入松 男操絃轉柱舒舒而彈 聲甚要妙 女亦隨而低唱 聲如貫珠 予心艶慕無已 世間安有如此人 必神仙曹也 由是學樂先習風入松 遂通衆音 亦娶妾終老
22. 朝廷揀各司各官年少婢子 屬惠民署 敎醫書 名曰女醫 以治婦人之疾 有一女 來自濟州 不知醫術 惟去齒蟲 士大夫家爭相邀致 其女死 又有一女 傳其業 余亦招來治齒 令人仰面開口 以銀匕物出小白蟲 匕不入齒 齒不出血 其容易如此 又不傳其術於他人 雖朝廷治罪 而猶不告 此必幻術 而非正業也
21. 金斯文瞎一眼 蔡耆之曰 我嘗聞於古老 昔在麗季 有一儒士之眼亦如足下 神僧敎云急割去瞳子 又割狗兒目瞳而納之 熱血自然相附 不數日如常 左右曰 果如其理不虛 斯文亦大疑 耆之曰 好則好矣 只有所憚 若見廁中糞穢 皆如宴饌 而思食之 斯文大怒叱之 左右無不絶倒
20. 麗季 倭寇充斥 以其沿海四面無置鎭防戍處也 自太祖開國以後 於海港要害之處 皆置萬戶營 以水軍處置使領之 由是倭變稍息 其後倭亦使梗 世宗命三軍 征對馬島 雖不得大捷 而倭亦畏威不敢肆 有倭數戶 欲居三浦 世宗嘉其慕義 而許之 許稠泣諫曰 倭奴乍臣乍叛 其心難測 豈可使鱗介之鄙 間我衣裳之人 後日生齒漸繁 當爲國之巨害 臨卒 亦再三陳啓 請及未盛而刷還之 當其時 人皆以稠言爲尋常 而不甚駭 至今三浦有蔓延難圖之弊 然後服其先見之明也 朝廷每諭島主刷還 而所刷者只三四戶 去而復還 漸耕我土爲田 斑衣絡繹於邊圉各邑 有時與吾民相鬪 潛往全羅道 而耗害人物者 皆三浦之人也 馬島土地磽瘠 五穀不生 惟種瞿麥 人皆掘葛蕨根而食之 島主亦徵稅於三浦以資生 馬島所居之人 受我官爵拜護軍者 歲一來朝 而一歲來朝者無慮五十餘隻 來則留連數朔 又受格倭粮料 以養其妻子 慶尙下道米穀 太半耗於倭料
19. 牧隱入元登第 登黃甲三名 其第一則牛繼志 第二則曾堅也 牧隱東還 牛壯元作別詩曰 我有丈夫淚 泣之不落三十年 今日離亭畔 爲君一洒春風前
18. 崔勢遠少時 以上舍居館 有上舍金亢信 網巾不整 金伯衡眼眊斜視 勢遠戱作句曰 旣着頭又着面 金亢信之網巾 似看東實看西 金伯衡之眸子 上舍郭承振別名鬼 勢遠作郭鬼賦 誶曰 子所畏兮桃之東枝 況館中兮撻以記之 疾行千里莫留停些 唵急急兮如律令些 勢遠與姜晉山友道甚篤 晉山擢壯元及第 勢遠落第 抱滕歎曰 姜某穎悟人也 我爲壯元 而使姜爲末坐 欲呼使之 不意先我擢壯元 後年我雖擢壯元 彼何歆羨 願天雨糞三日 使不得遊街
17. 成謹甫在時 編東人之文名曰東人文寶 未成而死 金季醞踵而成之 名曰東文粹 然季醞專惡文之繁華 只取醞藉之文 雖致意於規範 而萎薾無氣 不足觀也 其所撰靑丘風雅 雖詩不如文然 詩之稍涉豪放者 棄而不錄 是何膠柱之偏 至如達城所撰東文選 是乃類聚 非選也
16. 奇宰樞虔平生不食鰒魚 人問其故 宰樞曰 曾爲濟州牧使時 見民困苦採捕 故不食耳 金賢甫不食牛肉 僚友問曰 昔何食而今何不食 賢甫曰 曾爲奉常正 因會飮得罪 自後不食此肉矣 此雖人所難爲之事 而未免有矯揉之弊也
15. 巴山君趙得琳 問於姜晉山曰 吾欲名齋 大人試名之 發曰齋名軒號 有文雅儒士所爲 汝亦欲名齋乎 顧謂晉山 大人若欲名齋 當用槐字 滿座無不絶倒
14. 世祖每召宰樞及文武士 講論治道 日以爲常 一日上久出御 臣隣咸聚慶會樓下待命 崔君漢良欠伸而起曰 久不騎馹 襟懷湮鬱 鄭國馨曰君知奉使樂乎 漢良曰 奉使之樂雖多 而離別之苦亦深 當春風佳節 騎駿馬馳入名州 左右長松高構交蔭大途連十里餘 半臂靑衣羅匠 雙雙前導 笳角聲交戛 馬騰驤不止 郵夫牽轡而走 至大門外 螺鬟數十隊 俯伏道左 或有擡頭仰視者 予於是時 佯若不顧 下馬而入寓上房 私心默念曰 今夜何人伴寢 有妓奉茶果盤來進 予亦念曰 此人是乎否乎 將信將疑 俄而主官來訪敍寒暄 坐東軒設酌 互相酬酢 予起行酒 有妓擎盃而入 其人麤惡 不協於心則憤悒無聊 邑中山川皆無色 見左右之人 皆欲棒而敺之 其人姣好 若協於心 則主官擧動 皆若龔黃所爲 屋上之鳥 亦有可怜之意 數日留連 晝則困於杯酒 夜則困於衾席 心神恍惚 私自念無已太康 久留當生病矣 於是始有離訣之心 枕臂嗚咽目盡腫 主官張席..
13. 祭壇 社稷爲重 在城中 其在城外者數處 先農壇在東大門外普濟院東洞 有觀耕臺 成宗親耕籍田 屢臨幸 正月用樂祭之 先蠶壇在東小門外 三月用樂祭之 圓壇在漢江西洞 世祖嘗幸祭天 風雲雷雨壇在靑坡驛洞亂松間 二八月用樂祭之 厲祭壇在藏義門外藏義寺洞 漢城府主而祭之 馬祖壇在城東之郊 司寒壇在東氷庫 藏氷時祈寒而祭之 龍壇在漢江上 旱則沈虎頭 祭而祈雨 每歲抄禮曹同奉常寺提調 看審啓達 有缺則修治
12. 東蠶室在城東峨嵯山下 ▣宦官主之 今又設新蠶室於漢江下圓壇洞 亦令宦官主之 而西蠶室在城西十里餘 卽古衍禧宮 置別坐二人專任之 其後別坐移屬尙衣院 夏則養蠶 蠶畢仕于本院 東西各繅絲納于承政院 校功多小而賞罰之 南江栗島多種桑柘 年年摘葉飼蠶 古者京中巨室 只三四家養蠶 今則非徒巨室 雖匹婦小店 無不養蠶 桑葉極貴 多有種桑獲利者
11. 成宗始置樂院兼官 余與伯仁耆之兼僉正 任興兼直長 興自少學樂 精於絲竹 以豪俠擅名 其別墅在陽川金浦之間 搆亭江上 月夜乘舟 上自漢江 下至祖江 或上或下 聲妓數妾常隨之 興自彈琴 妓倚歌而和 見者以爲神仙中人 及拜直長 年已五十餘 人皆慮其不來 命下之日卽出仕 累年在樂院 陞拜主簿 年老髮素 猶忍病而行 伯仁問曰 以子之豪富 終身老於粉黛 縱意而遊 有何不可 何辛苦陸沈如此 興曰 少無父兄之敎 結髮以酒色爲業 中年樂極 惟意所適 年漸老志漸怠 粉黛反無味 江湖亦無所翫 及登仕版 與縉紳朝士相友 仕罷相尋杯酒相會 團圝談話 其味無窮矣 余曰 此言誠是 朝中之士樂慕江湖者 無他 飫於紅塵也 江湖之士飫江湖而慕朝者 亦猶是也 以此易彼 其趣一般耳 興深以爲然
10. 世宗設造紙署 監造表箋咨文紙 又造印書諸色紙 其品不一 有蒿精紙柳葉紙柳木紙薏苡紙麻骨紙純倭紙 皆極其精 所印書籍亦好 今則只有蒿精柳木兩紙而已 咨文表箋之紙 亦不類昔之精也
9. 景福宮西邊多水脉 慶會樓池水 雖古之昆明太液不能過也 西門外有泉濫出 淸冷如氷 人皆染藍 故謂之藍井 禮曹之井 亦澄澄不竭 流爲大池 雖盛旱如舊 池南尺地 斗入中樞府 沮洳荒穢 今上己未年樞府啓曰 犬牙入吾司 宜割爲吾池 禮曹曰 外夷接待之處 不可狹隘 相爭不已 上命承旨內豎等審之 割分與之 樞府鑿其池爲西池 改搆大廳 連廳作西軒 樹石柱於水中 彫欄影落波上 西望峯巒崷崒 人家甲第 樹木蔥鬱 風景甲於都中 其下司憲府古兵曹刑曹工曹掌隷院皆有池種蓮 東邊議政府吏曹漢城府戶曹 雖有池 不如西池之盛
8. 今禮曹是古三軍府 鄭三峯 掌軍國重事 見議政府所搆之制 乃曰 政府軍府一體 遂依其制而搆之 屹然東西相對 其棟宇宏壯 非他官府之比 其後革三軍府 而置中樞院 不任軍務 以禮曹掌五禮 且接異國之使 其任重大 以其府爲禮曹 而中樞院反寓曹之南廊
7. 人之所用 陶器最緊 今麻浦露梁等處 皆以陶埴爲業 此皆瓦器缸瓮之類 至如磁器 須用白土 精緻燔造 然後可中於用 外方各道 多有造之者 惟高靈所造最精 然不若廣州之尤爲精也 每歲遣司甕院官 分左右邊 各率書吏 從春至秋 監造而輸納于御府 錄其功勞 而等第之 優者賜物 世宗朝御器 專用白磁 至世祖朝 雜用彩磁 求回回靑於中國 畫樽罍盃觴 與中國無異 然回靑罕貴 求中國亦未多得 朝廷議曰 中國雖窮村茅店 咸用畫器 豈皆回靑所畫 應有他物可畫者 訪於中國 則皆曰此土靑也 然所謂土靑者 亦未求得 由是我國畫磁器尠少
6. 世祖愛篤臣隣 引接無虛月 或御思政殿 或御忠順堂華鞾堂序賢亭 冬則御丕顯閣 雖康寧殿紫薇堂養心堂內壼深密之地 外臣有時得入 永順君龜城君河城尉君爲四宗 新宗君居平正進禮正金山正栗元副正堤川副正鵠城正等爲射宗 又揀文臣數十人 名曰兼藝文 或講論經史 或問經國大猷 又召武臣 射帿射的 能者不次陞職 或賜御饌 以褒奬之 人皆勉勵 至有超秩攉擢者上多與羣臣爲戲 令射宗或捉鼠 或捉蜘蛛 或隨上意所向 摘樹葉菜莖 能中者賜物 余於其時 以史官兼藝文 日日入侍 上於盛夏 閉窓御襦衣 張火爐於房中 藝文諸儒坐於庭中 終日爲畏景所曝 不堪其苦 傳曰 能耐寒暑 然後可任大事矣 晩年玉體違豫不能寐 或召儒臣講書 或引雜類崔灝元安孝禮等 各以其術相鬪 口角流沫 有時攘臂詬罵 無所不至 上亦連晝夜 憑几而聽之 二人驕傲望恩於不下 灝元私謂孝禮曰 吾之承旨汝之僉知何其遲也 聞者無不掩口 聖主雖因破寂而召進 ..
5. 余與金世勣同爲承旨 其善射一時無敵 擢武科壯元 遇知於成宗 遂至大用 其在家 請弓人造弓 無虛日 弓揷架上 常若手未觸者數百餘丁 在官亦然 每倚弓於壁 手撫玩而不暫停 如有小暇必出射候 否則射的 遇雨縮坐貼小紙於壁 用小杻弓射之 其用力勤苦 故終日射而不出鵠 尤善射獸 發無不中 成宗寵愛無比 令京畿監司日惠肉物於其父母 受橫賜亦無算 雖戚畹勳舊不能及 年未四十 官至二品 其父母有病 金往訪之 染病而死 以獨子 身亦無子 人皆惜之
4. 弘文館新屬書吏金順江 癡騃莫甚 直提學李佑甫問曰 汝居何地 吏曰居江東矣 又問曰汝知項羽乎 吏曰我知之矣 又問曰何以知之 吏曰我之祖行也 提學恐動之曰 項羽謀逆伏誅 其子孫多有逃網者 朝廷未得其人 汝是羽之苗裔 我將告官而殺之 吏攢手丐命曰 僕若未免於罪 寧於此處受罰 愼勿告官 左右大噱 名其吏曰項孫
3. 壬午年及第放榜後謝恩之日 世祖欲於後苑引見新恩 令遊街於苑中 兼賜優人布物 預備以待 大抵謝恩日 則兩榜俱會 文科壯元家 一時詣闕 又翌日兩榜會 武科壯元家 一時謁聖例也 是日兩榜會 壯元柳自濱家 設酌留連後詣闕 承旨亦不以時入啓 日高猶不得入 俄而天威振動 傳曰 其奪擧子紅牌削榜名而黜之 衆皆色墨 罔知所措 叔度曰 君輩何怯也 豈有人主取人而還奪之理乎 縱被還奪 男兒窮達有命 何屑屑於懷抱 專不畏懼 人皆服其量 自內傳聞新恩晩來之故 政院啓云 會壯元家 一時詣闕 故如此遲緩耳 傳曰 早往壯元家十人 特許遊街 其餘皆付法官推考 予得預早往之列 三日遊街
2. 河浩亭爲忠淸道觀察使 太宗時爲靖安君 往餞于其家 群客滿座 太宗就前行觴 浩亭佯醉傾覆饌盤饌湯 汚瀉御衣 太宗大怒而起 浩亭謂座客曰 王子怒去 須往謝罪 遂隨而行 僕從告太宗曰 監司來矣 太宗不顧 至大門下馬 浩亭亦下馬 入中門 浩亭亦入中門 入內門 浩亭亦入內門 太宗始疑之 顧問曰何爲 浩亭啓曰 王子事危矣 所以覆盤者 將有傾覆之患 故預告之也 於是引入寢室問計 浩亭曰 臣受王命 不可久留 安山郡事李叔蕃率貞陵移安軍到京 此人可屬大事 臣亦往鎭川留待 事若成則急召臣 浩亭遂行 太宗召叔蕃告之故 叔蕃曰 易如反掌 何難之有 遂奉太宗 率宮中僕從及移安軍 先奪軍器監 被甲持兵 而出圍景福宮 太宗張幕於南門外坐其中 又設一幕於其下 人未知誰人之座 及浩亭上來居其中 人皆知 不久作相 其定社之功 皆浩亭與叔蕃之力也
1. 河浩亭爲醴泉郡事 盡私郡妓 縱淫無忌 當殿最之日 都事論駁浩亭之咎 將置下考 時金湊爲監司 止之曰 觀河氣像 非久屈於一邑者也 姑且勿論 遂居上第 其後湊與於定社之亂 勢甚危急 湊妻跪於浩亭馬首曰 我是金某妻也 浩亭力救得免
32. 竺山君與正卽閔輔翼同門閈 不論晝夜相逢必置酒劇飮 脫巾露髮 日以泥醉爲期 閔得疸疾 其面如墨 猶飮不已 予每責之 閔到司中 潛索酒曰 勿使判書知之 未幾而死 竺山傷歎 閔亡逝隔數日卒 竺山純謹宗人 閔亦文學名儒 不能愼酒 相繼淪沒 酒之禍人也深矣
31. 金賢甫容貌瘦弱 其友魚子敬譏之曰 賢甫曾以書狀官赴燕 中路誤報訃音 擧家痛哭 有一奴擗踊門外曰 惜哉容皃 不知其奴以何心而美其貌乎 賢甫爲假司饔提調 子敬云 賢甫於御宴之日 參司饔差備 歸謁慈堂曰 今日有大喜事 慈堂問何故 賢甫答曰爲司饔提調 慈堂問何官 答曰其任擎捧御饌 專掌宴享 必擇風儀雄偉者爲之 慈堂驚曰 家門所爲之事 昨夜夢見汝父 將有喜慶故來見也 其父中樞公貌寢 故子敬譏之如此 賢甫爲都承旨 御賜羊角金帶 其帶腰廣博 子敬曰 君當什襲珍藏傳子孫 後世子孫不知君貌者 當云我祖橫此帶 必是容貌四隅春盤 言豐滿也
30. 魚判院莅事堅礭 嘗爲內資判事 孶養公雞 有同僚副正 邀客無饌 烹一雞 公知之 每朝司員會處令吏讀司中會計 末言偸雌雞一首 副正喫破 日日如是 副正出跪曰 下官必當償納 公曰非有他意 欲知去處耳 公爲刑曹參判 出官之日 有吏索附根祭需 公曰 附根是何物 取附根來 吏不得已撤紙錢拜曰 此非我過 乃魚參判之過 公卽盡燒之 公爲工曹參判 工曹無事閒官 前此堂上每一月只一二仕耳 公每日仕曹 辰往酉罷 曹郞不堪其苦有怨言 公曰 居官理當如是 萬一有不虞啓下公事 何以答之 雖淸明之日 必持雨具 人有笑其固執 公曰 天變無常 安知今日有雨
29. 李廣城文章經濟之才俱贍 常自稱國士 其品藻人物少許可 獨與伯氏爲刎頸交 廣城爲都承旨 伯氏爲右承旨 廣城愛一角妓 蹤跡詭祕 伯氐尋知所往 作詩云 衙罷歸來日欲低 名花國士兩相携 誰家巷裏藏車駕 司醞東邊禮部西 潛以詩付其壁 廣城見之 裂取藏袖裡 自是尤以意氣相許 及廣城遞任 世祖問代君者誰人 廣城啓曰 無如成某之賢 伯氏超拜都承旨 姜公子平與宣城相友善 宣城之子希亮爲都承旨 姜公爲右承旨 一日宣城微服乘昏往姜第 投名曰 都承旨來矣 姜公整冠帶趨出而拜 宣城大笑 姜公起立 卽解冠服曰 我爲老翁所誣 時人謂 禮於子而不禮於父 交情名位不同故也 時人宜之
28. 安中樞栗甫 其性愛友 團圝於杯酒間 醉則執友手相戱謔 嘗爲禮曹正郞 因公事謁判書洪仁山 仁山設酌 二公皆善飮 終日沈酗 有佳兒傳觴 乃仁山所鍾愛者 中樞仰執其手 佳兒驚起 衫袖斷絶 中樞趨出 仆臥庭中不省人 悤値驟雨衣盡濕 仁山戒僮僕勿收 日暮狼狽還家 仁山送衣裳曰 天雨無情 汚瀆貴服 實由我勸酒之故 備呈一件 且佳兒斷袖 君自償納 中樞問知其故 大驚曰 無禮於堂上 何顏自存 意欲掛冠而去 仁山聞而固止之 中樞進其第謝罪 因又設酌 劇飮大醉復執兒手 仁山大噱 安公風情絶世無雙 士林傳以爲笑
27. 盧宣城與僚友觴飮 叔度因醉豪語 旁若無人 次公曰 汝之氣像 正似樊噲 叔度曰 樊噲漢之名將 汝之譬喩正當 尤揚揚自得 以噲自處 次公曰 噲可斬也 叔度無言 滿座絶倒
26. 匠作之任雖賤 然性巧者爲之故世亦罕有其人 國初宦者金師幸 世宗朝李蕆蔣英實蕆 官至二品 其後金雨畝李命敏 命敏監造昌德宮仁政殿 死於癸酉之亂 世祖朝金漑嘗爲提調 近者金克鍊林重爲監役 今則金靈雨李止堈能其任
25. 遁村先生以文章著名於世 所交皆一時英傑 嘗誹謗世事 語觸辛旽 旽欲陰中之 先生奉父逃竄聞同年崔元道居永川 遂往投焉 元道供接甚厚 三年不許出 適先生之父死 元道備殯斂諸事 一如其親 令葬於其母墳側 作詩贈之曰 慷慨傷時淚滿襟 流離孝懇達幽陰 漢山迢遞雲烟阻 羅峴盤回草樹深 天占後先雙馬鬣 誰知君我兩人心 願焉世世長如此 須使交情利斷金 至今人皆稱其信義 羅峴卽葬母之處 龍虎爲道中第一 其後崔氏微 而李氏貴盛 說者云 客奪主氣也
24. 許文敬公操心淸厲 治家嚴而有法 敎子弟皆用小學之禮 毫忽細行皆自謹 人言許公平生不知陰陽之事 公笑曰 若我不知陰陽之事 則詡訥從何而生 時有欲革州邑娼妓之議 命問於政府大臣 皆曰 革之可當 惟未及於公 人皆意其猛論 公聞之乃笑曰 誰爲此策 男女人之大欲 而不可禁者也 州邑娼妓 皆公家之物 取之無防 若嚴此禁 則年少奉使朝士 皆以非義 奪取私家之女 英雄俊傑 多陷於辜 臣意以爲不宜革也 竟從公議 仍舊不革
23. 善書爲難 而題額尤爲難 以趙子昂之筆法 其題額則推讓於李雪菴 況不及於子昂者乎 我國恭愍王所書江陵臨瀛館安東映湖樓 眞老健非凡人所及也 而江陵館近被鬱攸失其額 可惜也 余嘗到開京安和寺 見殿額 則宋徽宗所書 而門額則蔡京書也 雖皆君臣之失道者 然其年代之遠 筆跡之妙 則可寶也 庶人瑢書 大慈菴海藏殿白華閣之字 蔚然有飛動意 亦絶寶也 今之慕華館申提學所書 雖不及瑢 而亦有可觀 我伯氏所書景福宮門殿之額 專倣雪菴 縝密有法 人皆美之 鄭國馨所書昌德宮諸殿諸門額 字體不正 多有舛錯處也
22. 猶子士衡性度寬緩 嘗夜與室人同臥 適士衡睡覺 有婢入室 坼囊取米而去 翌晨室人檢囊而知之 歐打婢僕 士衡猶臥不起 莫問其事 徐徐而言曰 我知盜矣 亦無所言 室人曰 如有所知其陳之 士衡曰偸米者婢某也 取幾斗矣 室人大罵曰 其時何不言之 士衡笑曰 恐驚君寢 故不言耳 人雖笑其不言 而樂其眞率無他也
21. 叔度自大憲移拜成均大司成 禪路遠戱曰 司成者儒生儀表 當以經明行修者爲之 我有何才而得授此任 崔敬禮居泮宮之側 能誦禹貢一篇 是亦可爲大司成 有才而居近 有何不可 敬禮武人 少時只誦禹貢而已 時人聞叔度之言 無不見齒
20. 世宗丙辰年別試 初用書疑 卒用對策 尹鈴平出自紈袴 拙於擧子之業 偶因觀光 隨朋赴試 賴朋徒得中出選 至殿試之日 朋徒困於自作 未得助力 鈴平持草紙不措一辭 日夕飄風亂起 有書草吹落於前 鈴平遂取而書呈之 擢壯元 書草卽上舍姜㬢所作也 姜於己未年別試 得中第一名
19. 太宗丙申年重試 吏曹正郞金赭與兵曹正郞梁汝恭 同入試場 梁能文而金豪俊 梁日夕成篇 金謂梁曰 汝以鄕生得爲兵曹郞官足矣 就奪卷子 改書名而呈之 金遂擢壯元
18. 成均館上下齋各五十人 東西摠二百人 下齋以四學儒生取才者充之 東西各三人 許納米而饌則官給之 名曰私粮 寧城以私粮居館 是年別試 三館拒私粮 使不得赴試 寧城上表云 食雖有公私之分 學亦無彼此之殊 得入試場 場中老上舍嘲之曰 何處皮閬子 如此縱橫乎 寧城答曰 汝父閬鐵乎 竟擢壯元 官止領相 勳業冠一代
17. 世宗甲寅年設別試 出榜之日 上舍朴忠至縮鼈在家 伻僕往觀榜目 舍倚而待 日夕其僕緩步而還 不措一言 坐莝馬蒭 上舍膽落而臥 徐顧問曰 榜無我名乎 僕曰中則中矣 殊無光彩 上舍問何爲 僕曰崔恒氏爲壯元 而上典爲末坐 上舍勃然變色大罵曰 唉老賊 是余所嘗欲者也 崔年少幼學 朴年長生員 其僕以末坐爲愧 而上舍以末坐爲幸也
16. 朝廷待文武之士如一 春秋上丁 釋奠素王 翌日設飮福宴 議政府六曹堂上郞廳凡于文臣者 皆往參焉 而訓鍊院員亦與焉 春秋祭纛 翌日設飮福宴 賜酒樂 議政府六曹堂上往參 而成均館員亦往焉 文武南行員 呼先生爭相勸酒 以至濡首 每歲上已重陽 設儒生科試 居首三人 許赴會試 又設文臣課試於議政府 居首者加資 而政府六曹館閣堂上與焉 又春秋設武都試 初終場賜酒樂 政府六曹都摠府堂上官與焉 而其餘日則堂上各一員參焉 中一等者 不論多小加資 其餘給仕 大抵宴品同 而文武如一 然樂赴訓鍊院 憚往成均館者 無他 樂武之放蕩 而惡文之禮法也 成宗聞之 乃於文武宴會之日 命政府六曹堂上全數往參 初則盡往 其後稍疏矣
15. 朝廷每於三月上已九月重陽 設耆老宴於普濟樓 又設耆英會於訓鍊院 皆賜酒樂 耆老宴則前御堂上往赴 耆英會則宗宰年七十二品以上 及正一品以上 及經筵堂上往赴禮曹判書以諸事考察押宴 承旨亦承命而往 分耦投壺 不勝者取觶與勝者 揖而立飮 奏樂章以侑之 遂開宴 大張絲竹 各以次而傳觴 必醉乃已 日暮扶携而出 得與是會者 人皆榮之
14. 宋斯文容貌寢陋 擧止麤拙 長髥蓊茂 眼眊斜視 自登第以後長年爲外方敎授 得遞又爲惠民署敎授 專掌敎訓醫女 醫女揀各司年少婢子爲之 靚粧嬌貌 爭來問字 斯文處其間 如老熊蹲坐花林中 其所居亦寓於樂院之側 日日往來 有僚友相逢 問向何處 斯文高聲詠曰 居隣掌樂院 職帶惠民署 朝從花柳地 又向花柳去 聞者齒冷
13. 金文平文章雄渾 泛駕縱橫 專倣司馬子長之軌 擧世無與支吾 而其詩亦豪健 深得骨髓 然性不拘檢 押韻不正 故皆謂詩不如文 其實詩文兩贍也 擊瓮圖詩云 瓮中天地忽開豁 山川品物同昭蘇 沈中樞山齋詩云 柴門不整臨溪岸 山雨朝朝看水生 龍宮軒題詩云 痛飮百杯樓上臥 捲簾南北是靑山 又題山寺云 窓虛僧結衲 塔靜客題詩 此皆得意外之趣 非人所能及也
12. 獨谷與騎牛李先生相好 一日往訪不遇 書于門扉曰 德彝不見太平年 八十逢春更謝天 桃李滿城香雨過 謫仙何處酒家眠 又於少時 趙侍中邀座主開讌 獨谷卽於席上作賀詩曰 得士方知座主賢 侍中獻壽侍中前 天敎好雨留佳客 風送飛花落舞筵 左右皆歎服 昌寧府院君聞而責之曰 士之忌才 甚於妬婦 汝何不讓 敢先賦之 其不思保身之術乎 當時叔季人多忌才相害 故其言及此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13년 1차 20번
11. 高麗恭愍王値紅賊之亂 南幸淸州 至元巖驛 其時杏村李侍中嵒漆原尹侍中桓瑞谷廉侍中悌臣唐城洪元哲壽春李壽山啓城王梓檜山黃石奇 皆年高德邵 共稱七老 宴集詩曰 碧玉杯深美酒香 嵇琴聲緩笛聲長 箇中又有歌喉細 七老相歡鬢似霜 黃石奇之辭也 辭雖不妙 想見一時諸老之氣像也
10. 柳文陽嘗曰 六曹之中 淸簡莫如禮曹 予今爲判書已五載 而猶不知厭 然只有三難 禮儀使一難也 倭野人接待二難也 諸學取才三難也
9. 城外三面有四大院 世祖命僧之有才幹者修之 普濟院在東大門外 三月上已九月重陽 賜耆老宰樞宴於樓上 洪濟院在沙峴北郊 郊中有高丘 蒼松滿其上 上有小亭 天使入京之日 留連改服於其亭 其後亭毀 今則天使止院矣 濟川亭在漢江北岡上 風景絶勝 天使遊觀者 先上此樓 縉紳迎送客者 日日坌集 沙平院在漢江之南沙郊 地勢汙下 惟行人之因暮不能渡江者止宿 楊花渡北岸有喜雨亭 是爲孝寧大君之第 而後爲月山大君所有 成宗每歲觀稼及聚稅艦習水戰之時 親臨幸焉 改名曰望遠亭 御製詩數首 命朝臣有文名者皆次之 籠板環掛亭上 自大君卒後 成宗不復幸亭 而屢幸濟川亭 以亭狹隘 命改營之 有僧曾搆箭串橋 伐萬石越大川作橋 橋跨三百餘步 安如屋宇 行人如履平地 而成宗以爲能 命其僧搆之 欲不煩官力 而多給米布 僧費用而數歲無功 纔立棟宇 而成宗竟未登御 百寮悲痛 其後天使王獻臣來 朝廷畢修而加丹雘焉 其後箭郊作大..
8. 世宗揀集賢殿儒臣 申高靈等數人 賜暇讀書于津寬寺 其後洪益城徐達城李明憲等數人 讀書于藏義寺 世祖革集賢殿擇儒臣有名者 謂之兼藝文 無其司而只令詣關 或論治道 或議政事 由是多有擢拔之者 成宗復設弘文館 蔡耆之許獻之曹太虛權叔强楊斯行兪克己等 受命讀書于藏義寺 舊有僧舍在南湖歸厚署之後岡 世稱十六羅漢有靈驗 香火不絶 有僧尙雲居其舍 聚妻生子 憲府鞫之 罰僧還俗 移佛像于興天 遂以其舍給弘文館 分番讀書 名曰讀書堂 朝士遊覽者 多持酒往訪 上亦屢賜酒食 設宴慰之 至今不替
7. 文武科一時同榜者 謂之同年 雜科及僧試禪者 亦謂文武爲同年 蓋授而倫之也 共試法 禪宗講傳燈拈頌 敎宗講華嚴經 各取三十人 前者內侍別監奉命而往 今則禮曹郞廳往 宗與判事 掌務傳法 三人證義 十人同坐試取 納賂于判事證義者入格 否則雖有能名者不得入 其循私多欲 甚於世人 入格者謂之大禪 禪宗則自大禪升爲中德 自中德升爲禪師 自禪師升爲大禪師 拜判事者謂之都大禪師 敎宗則自大禪升爲中德自中德 升爲大德 自大德升爲大師 拜判事者 謂之都大師 兩宗分掌內外諸寺各十五許 升中德者 注差注持禪 敎宗備三望 呈于禮曹 禮曹移于吏曹 入啓受點
6. 每歲夏冬 成均館儒生 書紙爲闕字 尊孔子爲王而奉之 以東學爲復聖公之國 南學爲述聖公之國 中學爲宗聖公之國 西學爲亞聖公之國 如諸侯之仰天子 以館中上下舍之人 注百官之職 吏曹掌銓選 辨別賢否 擬奏悉當拜承旨者 設銀臺宴 人姓有涉孔字丘字者 皆注宗正之職 如有不遜者 以細條帶乍鎖鎖項而來 囚于房板下 命義禁府提調推之 甚至橫逆者 作草人像斬之 其遷都則闕字初寓東齋 陞明倫堂 頒赦後寓于西齋 爲宰樞者 畫紙爲帶 或付麥草爲金 翦白紙付于網巾 謂之玉貫子 爲將者 翦紙爲羽 揷于笠上 作戎服狀 四學遣使來朝以鷄爲海靑而獻之 禮曹宴來使 饋一杯酒 肴用熟豆 令齋直小兒擊鼎蓋歌而侑之 名曰動樂 館亦遣使于四學 謂之天使 其學以布衣紬衾裹室柱 以爲結綵而迎之 昔尹深上舍爲天使 襮着衣之紅裏者 騎竹過市 人爭笑之 深揮手作漢語狀 傍若無人 專不愧恥 釋奠祭一日 抽名作三公 其餘上舍皆以別名封伯..
5. 傳曰 此人非他師傅之比 眞可用之才 特賜銀帶 拜長興庫主簿 成宗與月山大君 亦嘗受誨 及卽位 恩眷甚隆 陞拜宗廟署令 自爲朝官以後 不復敎訓童儒 常與士人遊 樽酒談會 無虛日 人皆傾慕 年七十 官至通訓而卒 無子 金友臣趙崙李思剛等亦以宦官師傅 輔佐聖躬有功 崙思剛拜東班職 友臣陞堂上 至拜戶曹參議 崔僉知勢遠博通經史 年過四十 尙未第 世祖爲領議政時 德宗爲桃原君 擇醇儒有名者傅之 僉知以衆薦 得爲伴讀 朝夕輔翊弘多 世祖登極 德宗爲世子 僉知登丙子科 遊街之日 天童皆自儲宮備給 宴三館之時 飯監各色掌皆執饌物 其榮至矣 德宗早薨 僉知因例升遷 拜堂上官 然自此困於軍職 上書言輔佑德宗多蒙恩眷等事 成宗不省 以爲希寵 竟不擢用 僉知憾恨而終 由是觀之 時之遭不遭 仕之得不得 皆天也
4. 金君懼知字謹夫 自開城來 寓崇禮門外賃人室而居 粗知四書三經 雖不能甚解 而無所不通 亦習擧子業 屢入初試 而竟不第 爲人純謹樂易 與人交際無忤禮 由是朝中名士 多與之交 家貧無僮僕 傭人僕婢爲妾 常聚閭巷小童數十隊 作長廊而居之 隨資之能否 分門敎誨 朝聚夕散 擇其中能者 以爲有司 又有直日 其法畧倣學宮之儀 如有不能誦者 懦慢不讀者 爭相詈罵者 無禮師長者 干到者 晩來者 直日書告有司 有司告于師 隨其罪之輕重而罰之 旬時又令作詩 第其高下 唱名於庭 人爭勸勉 歲時名節爭持壼榼而饋之 余與柳于後李叔度放翁李子犯柳貫之皆出門下 是時劉師德郭信民兪汝欽 亦皆敎誨 而不若金君之勤而嚴 朝廷嘉之 特授軍職 其後得爲宦官師傅 師傅之任 非徒敎訓宦官 而內宗親未出閤者 皆從受訓 世祖召講書 金君能通其義 隨問隨對 皆適於宜
3. 叔度放翁藩仲伯勝 皆有文名 少時放蕩不羈 時人謂之四李 嘗讀書于驪興神勒寺 做業不懈 將還京 府使設宴慰之 四李請曰 願載紅粧 泛舟中流 罄歡乃已 府使許之 四李爭擁紅粧於舟中 絲竹沸天 酗酒醉謔篙工皆濡首不能省 四李自作篙工 因風順流而下 一晝夜達于漢江而罷 翌日雨水大漲 篙工群妓 飢困不能行 挐舟寸寸而上 五日始得到府 府使大怒 罰伶妓篙工而推訊之 則篙工皆犯群妓矣 放翁之婦翁姓朴者 性甚吝嗇 高靈有倉庾萬穀 而不能用 放翁與其友往取高靈倉穀 日椎牛馬爲樂 朴叟聞之 卽往驅逐 放翁乃曰 明年若不登甲科 誓不還家 移寓晉州斷俗寺讀書 放翁己卯進士 而晉州亦有仝榜十餘人 備盛饌 大張絲竹於矗石樓上 曰大賓將至 群妓皆佇待日斜 放翁乘轎 與其友數人 直到樓中踞坐倚子 布衣麤黑 頭笠半破 身短客瘦 殊無風彩 群妓驚曰 此是大賓乎 相與目笑不已 放翁傍若無人 大言曰 明年作及第壯元 後..
2. 唐子西論湯泉記云 或說炎州地性酷烈 故山谷多湯泉 或說水出硫黃 地中卽溫 初不問南北 今臨潼湯泉乃在正西 而炎州餘水 未必皆熱 則地性之說固已失之 然以硫黃置水中 水不能熱 則硫黃之說亦未爲得 吾意 湯泉在天地間 自爲一類 受性本然 未必有待而溫也 今我國六道 皆有溫井 而惟京畿全羅道無之 古書云 樹州有溫泉 樹州卽今京畿富平府 朝廷曾已遣人尋踏 而未得其源 古書誤載歟 抑人亦惡之而塞其源歟 慶尙道靈山縣有溫泉 泉比他稍冷 浴者或煖石投泉而助熱 且倭人求浴者 絡繹不絶 縣惡之啓聞 塞其泉源 東萊溫泉最好 有泉如匹練 從地湧出 引水作斛 其暖如湯可飮 亦可煖酒 倭人來朝者必求浴 班衣往來充斥 州縣不勝其苦矣 忠淸道忠州安富驛大道傍有溫泉 泉微溫不甚暖 溫陽溫井溫暖適中 世宗世祖屢親臨幸 其後貞熹王后亦幸 而薨于行宮 淸州有椒水 水不暖 而其臭如椒 人言 善治眼疾 世宗嘗親臨幸 其後..
1. 我國與中朝不類 我人讀書 有音布釋口訣 故人未易學 中朝所言皆文字 無音釋口訣 故其學易就 我人奸巧多疑 常不信人 故人亦不信我 中朝人純厚無疑 雖與外人交賣 而不甚爭詰 我人雖臨小事輕躁喧鬧 故人多而不能就 中朝人靜默無言 人雖少而事易成 我人多食飮 苟失一時 枵腹無所措 細民貸於富屋 猶糜費而不知節用 以至於困 貴者多列酒食而不知厭 若起軍兵 則飛輓過半 行者出數里之程 而輜重塞途 中朝人不多食 一時所食只一燒餠 猶可度朝夕 不必啖飯 軍卒掛乾粮於馬鞍 以備飢餒 行者雖千萬里之遠 只齎銀錢 求飯卽食 求酒卽飮 求馬卽騎 求僕卽率 居有宇而宿有婦 故無難行之處 我人居官者 有早飯朝飯晝飯 或有無時會飮 侵軼僕隷 務要盛饌 句小失差 必加鞭扑 中朝人居官者雖公卿大夫 其家美備 飯肉一器 送于其司而饋之 我人出使外方者 則官吏迎送于境 先備酒食 其入邑也 邀留數日 大開宴席 務祟沈..
30. 辛丑年耆之磬叔以承旨得罪 俱罷職 將遊關東 白衣短蓑 各率一僮而行 武官晦翁隨之 至抱川前溪夕飯 有一少年出自邨舍 踞坐磬叔之傍曰君等無乃永安道司直乎 吾欲買牛 磬叔答云無牛 左右皆笑 至金化縣 縣監來訪于前路 欲邀入縣磬叔曰今日已晩 此去金城尙遠 四無人家 當從主人之言 耆之怒曰 始以足下爲信實 何料事錯誤如是 色悖而出 行十里餘 天欲暝 晦翁曰 永安往來人皆露宿於路 我雖不才 以弓馬爲業 何畏寇盜 欲止宿路上 磬叔曰 永安之人羣聚作隊 故宜宿路上 然多逢盜失物 足下雖恃勇武 豈以一身當衆乎 西谷亂松間 有細徑 或云人家 或云墳墓 磬叔曰 谷中幽阻 猶勝大道之傍 有家則借寓 無家則斫木爲栅何害 遂尋徑 而有小店 有女抱兒當門曰 家無主翁 只有主婦 客不可入 俱坐前圃夕飯 山氣已昏不辨色 俄有一人騎馬而來 有狗隨之 稚子呼曰主翁來矣 女迎謂曰有客滿外 疑是寇盜 翁曰何許人 夜深..
29. 權姓宰樞 以文官顯於朝 父死將堀人塚墓而葬之 塚主曰 此吾父墓也 吾父官雖卑 意氣嚴毅 非尋常人 愼勿堀之 將必有害 宰樞不聽 竟堀其墓 剖棺棄尸 其子撫尸痛哭曰 英靈若在 其無報冤乎 其夜風水李官 夢紫髥丈夫憤怒叱之曰 汝何奪我安宅 移給他人 禍根實在於汝 卽以拳椹其胷 李痛胷流血須臾而死 未幾宰樞亦被誅 家門殄絶 人皆云 掘塚之過也
28. 蛙久旱無聲 得雨則聒 未知其然 周禮洒蜄灰以禳之 惡其聲也 孔稚圭比之兩部鼓吹 樂其聲也 今盲人讀經 專倣蛙聲 亦一種聲音也
27. 余陪伯氏 將向開城 宿坡山別墅 月夜論話 偶及故都之事 余慨然嘆曰 松京吾祖宗所居之地 應有墳墓 伯氏曰 玄祖摠郞公葬昌寧 高祖文靖公兩位葬抱川 曾祖靖平公兩位 祖恭度公兩位皆葬果川 惟摠郞夫人吳氏墓在開城 嚴君曾言之 其時年少未及詳稟 平生大恨莫甚焉 今雖有葬處 歲月已久 丘壟已平 何由知之 明日渡洛河過壺串 路旁若見翁仲故塋 酸然語曰 安知不是乎 相與慷慨不已 有僕抱鞍籠前導 東行十里餘 出大路 復入山谷小蹊 伯氏曰此不類前日所行之路 回首望之 則距舊路數里 靑郊驛渺然在西 始悟曰此是天水東麓也 迷路蒼黃踰登大嶺 身困下馬暫憩 俯見深谷有石碑 巋然立亂墳間 余欲往見之 伯氏以昏黑止之 余馳馬而至則卽吳氏墓也 前面書三韓國大夫人同福吳氏之墓 後面書高祖及曾祖三昆季之諱 余邀伯氏四拜 伯氏嘆曰 此祖姑神靈 誘引我輩而來 不然何奇遇至此 於是良久嗚咽而去 未幾伯氏拜留守 時佐子强..
26. 朴大提學堧 永同儒生也 少時肄業於鄕校 隣有吹笛者 提學讀書之暇 兼習笛 一鄕皆推爲善手 提學來赴擧於京師 見梨園善伶而校之 伶大笑曰 音節俚鄙 不中節奏 舊習已成 難以改轍 提學曰 雖然願承敎 日日往來不懈 數日伶聞之曰 先輩可敎 又數日聞之曰 規範已成 將至大達 又數日不覺屈膝曰 予不可及也 其後登第 又習琴瑟諸樂 無不精妙 遇知於世宗 遂加擢用 爲慣習都監提調 專掌樂事 世宗嘗作石磬 召提學校正 提學曰 某律高一分 某律低一分 更視之則高律有査滓泥 世宗命剔滓泥一分 又於低律 更付査泥一分 提學啓曰 今則律正矣 人皆服其神妙 其子與於癸酉之亂 提學亦因是罷職 下歸鄕里 親朋餞于江上 提學匹馬一僮 行裝蕭索 共坐舟中設酌 槮袖將別之際 提學解橐抽笛三弄 然後而行 聞者莫不悽感洒淚
25. 同年申生 髥多而黃 軆短背曲 然性度勤核 不少假借於人 嘗爲禮曹正郞 檢察伶妓太刻 妓皆作歌嘲之 又性惡蓴菜松菌曰 此物有何滋味 而世人嗜之 僚友皆笑之曰 申君不近人情者也 又聞鶯聲 乃曰好哉噱鳥之聲 僚友曰此是黃鶯 何謂噱鳥 申曰其鳴噱噱 此乃噱鳥 非黃鶯也 僚友皆笑其膠固也 時有作詩者曰 樹頭噱噱黃鳥止 蓴菜松菌非我喜 紫髥曲脊小男兒 猶知檢察梨園妓
24. 若問大小豆花色 則人皆曰 大豆花黃 而小豆花赤 此徒見其子之色而言之 其實小豆花黃而大豆花赤也 若問石菌附地之根 則人皆曰 蒙毛者在外而光皮者附地 此徒見光皮之和泥而言之 其實蒙毛者附地而光皮者在外也 若問鷴鳥之尾 則人皆曰黑 此鳥之兩翼叢尾而爲之黑 其實白也 大抵世人之以臆見事者 多類此
23. 讀經盲類皆剃髮 世人稱曰禪師 有老盲金乙富 居廣通橋畔 以卜筮爲業 人爭問之 事多差違 婦人輩皆曰 廣通橋禪師言凶則吉矣 金參判賢甫 其子赴試 賢甫取文草觀之曰 汝之文詞甚鄙 不得中選 及榜出 則其子高中 同僚笑曰 廣通橋禪師言凶則吉矣
22. 諺云 一日之患卯時酒 一年之患狹窄靴 一生之患性惡妻 又云 腹肥石墻 多語兒童 費手室婦 無所用 言雖鄙俚 亦是格言也
21.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獨谷平生操善念 莅已廉 而行必以仁 宜獲子孫蕃衍之慶 而長胤參贊公無嗣 次胤參議公自腹中而盲 其子昌山君及其子亦皆盲於腹中 三代相繼如此 我仲氏文章學問 爲士林所服 然年纔三十而卒 其兩子皆得狂疾 信乎天道之難諶也
20. 苔出於南海者 謂之甘苔 似甘苔而差短者 曰莓山 可作炙 吾友金上舍澗讀書山寺 寺僧饋之 食之甚美 然不知爲何物 詳問然後始知其名 一日到吾家曰 君知莓山炙乎 天下之至味也 余曰 此物乃御廚之供 非外人所得嘗者 然爲君求之 余出崇禮門 見蓮池中 苔髮亂浮水面 遂㪺而取之作炙 伻人招上舍 上舍聞言卽至 相對設酌 余食莓山 上舍專食苔 纔訖二串曰 炙中有沙味 亦不類前食 漸覺胷中穢惡 心甚不平 徑出還家 上嘔下洩 病臥數日 乃瘳曰 寺僧莓山甚美 君之莓山甚惡也 余於園中見靑蟲滿樹食葉 遂拾取 以紙片裹封甚密 伻小鬟往遺之曰 幸得莓山 以備君之一飧 時已黃昏 上舍夫妻擁衾同坐 喜曰 汝主不自食而遺我 眞愛友也 遂折封 諸蟲亂走 或入衾 或穿裳 夫妻驚恐大叫 蟲之觸處 皆病瘡 一室大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