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관자 (1025)
건빵이랑 놀자
관자(管子) 목차 특징 제(齊)나라 관중(管仲)의 이름을 따서 편명을 지었다. 원본은 86편이지만 10편은 일실(逸失)된 채 현재 76편만이 전한다. 제나라의 법가(法家)를 위주로 하여 기타 여러 학파의 학술사상 논문을 모았다. 구성과 내용 내용이 잡다하여 법가·도가(道家)·명가(名家)의 사상과 천문(天文)·역수(曆數)·지리·경제·농업 등의 과학 지식을 포함한다. 그 중 심술(心術)·백심(白心)·내업(內業) 등은 기(氣)와 관련이 있는 도가 학설을 싣고 있으며, 수지(水地)편에서는 물이 만물의 근원이라는 이론을 제시하고 있다. 목민(牧民)·권수(權修)·형세(刑勢)·칠법(七法) 등은 관중이 남긴 말이나 사상을 기록했다. 1. 목민(牧民): 관자 정치사상의 진수를 보여준다. 이 편은 국송(國頌), 사유(四維..
경중기(輕重己) 제팔십오(第八十五) 管子輕重十八 1. 淸神生心, 心生規, 規生矩, 矩生方, 方生正, 正生曆, 曆生四時, 四時生萬物. 聖人因而理之, 道徧矣. 2. 以冬日至始, 數四十六日, 冬盡而春始. 天子東出其國四十六里而壇, 服靑而絻靑, 搢玉總, 帶玉監, 朝諸侯卿大夫列士, 循于百姓, 號曰祭日, 犠牲以魚. 發出令曰: “生而勿殺, 賞而勿罰, 罪獄勿斷, 以待期年.“ 敎民樵室鑽鐩, 墐竈洩井, 所以壽民也; 耟, 耒, 懷, 鉊, 鈶, 叉, 橿, 權渠, 繉紲, 所以御春夏之事也必具; 敎民爲酒食, 所以爲敎敬也. 民生而無父母謂之孤子, 無妻無子謂之老鰥, 無夫無子謂之老寡, 此三人者皆就官而衆, 可事者不可事者, 食如言而勿遺. 多者爲功, 寡者爲罪是以路無行乞者也. 路有行乞者, 則相之罪也. 天子之春令也. 3. 以冬日至始, 數九十二日, ..
10. 凡在趣耕而不耕, 民以不令, 不耕之害也; 宜芸而不芸, 百草皆存, 民以僅存, 不芸之害也; 宜穫而不穫, 風雨將作, 五谷以削, 士民零落, 不穫之害也; 宜藏而不藏, 霧氣陽陽, 宜死者生, 宜蟄者鳴, 不藏之害也. 張耜當弩, 銚耨當劍戟, 穫渠當脅𩊆, 簑笠當𢫕櫓, 故耕械具則戰械備矣.
9. 以秋日至始, 數九十二日, 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壇, 服黑而絻黑朝諸侯卿大夫列士, 號曰發繇. 趣山人斷伐, 具械器, 趣菹人薪雚葦, 足蓄積. 三月之后, 皆以其所有易其所無, 謂之大通三月之蓄.
8. 以秋日至始, 數四十六日, 秋盡而冬始. 天子服黑絻黑而靜處, 朝諸侯卿大夫列士, 循于百姓, 發號出令曰: “毋行大火, 毋斬大山, 毋塞大水, 毋犯天之隆.” 天子之冬禁也.
7. 以夏日至始, 數九十二日, 謂之秋至, 秋至而禾熟. 天子祀於太惢, 西出其國百三十八里壇, 服白而絻白, 搢玉總, 帶錫監, 吹塤箎之風, 鑿動金石之音, 朝諸侯卿大夫列士, 循于百姓, 號曰祭月, 犠牲以彘. 發號出令: “罰而勿賞, 奪而勿予, 罪獄誅而勿生, 終歲之罪毋有所赦.“ 作衍牛馬之實在野者王. 天子之秋計也.
6. 以夏日至始, 數四十六日, 夏盡而秋始, 而黍熟. 天子祀于太祖. 其盛以黍. 黍者, 谷之美者也; 祖者, 國之重者也. 大功者太祖, 小功者小祖, 無功者無祖. 無功者皆稱其位而立沃, 有功者觀于外. 祖者所以功祭也, 非所以戚祭也. 天子之所以異貴賤而賞有功也.
5. 以春日至始, 數九十二日, 謂之夏至, 百麥熟. 天子祀于太宗, 其盛以麥. 麥者, 谷之始也; 宗者族之始也. 同族者入, 殊族者處. 皆齊大材, 出祭王母. 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諱也.
4. 以春日至始, 數四十六日, 春盡而夏始. 天子服黃而靜處, 朝諸侯卿大夫列士, 循于百姓, 發號出令曰: “毋聚大衆, 毋行大火, 毋斷大木, 誅大臣, 毋斬大山毋戮大衍. 滅三大而國有害也.“ 天子之夏禁也.
3. 以冬日至始, 數九十二日, 謂之春至. 天子東出其國九十二里而壇, 朝諸侯卿大夫列士, 循于百姓, 號曰祭星. 十日之內, 室無處女, 路無行人. 苟不樹藝者, 謂之賊人; 下作之地, 上作之天, 謂之不服之民; 處里爲下陳, 處師爲下通, 謂之役夫. 三不樹而主使之. 天子之春令也.
2. 以冬日至始, 數四十六日, 冬盡而春始. 天子東出其國四十六里而壇, 服靑而絻靑, 搢玉總, 帶玉監, 朝諸侯卿大夫列士, 循于百姓, 號曰祭日, 犠牲以魚. 發出令曰: “生而勿殺, 賞而勿罰, 罪獄勿斷, 以待期年.“ 敎民樵室鑽鐩, 墐竈洩井, 所以壽民也; 耟, 耒, 懷, 鉊, 鈶, 叉, 橿, 權渠, 繉紲, 所以御春夏之事也必具; 敎民爲酒食, 所以爲敎敬也. 民生而無父母謂之孤子, 無妻無子謂之老鰥, 無夫無子謂之老寡, 此三人者皆就官而衆, 可事者不可事者, 食如言而勿遺. 多者爲功, 寡者爲罪是以路無行乞者也. 路有行乞者, 則相之罪也. 天子之春令也.
1. 淸神生心, 心生規, 規生矩, 矩生方, 方生正, 正生曆, 曆生四時, 四時生萬物. 聖人因而理之, 道徧矣.
경중무(輕重戊) 제팔십사(第八十四) 管子輕重十七 1. 桓公問于管子曰: “輕重安施?“ 管子對曰: “自理國虙戱以來, 未有不以輕重而能成其王者也.“ 公曰: “何謂?“ 管子對曰: “虙戱作, 造六峜以迎陰陽, 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 而天下化之. 神農作, 樹五谷淇山之陽, 九州之民乃知谷食, 而天下化之. 黃帝作, 鑽鐩生火, 以熟葷臊, 民食之無茲胃之病, 而天下化之. 黃帝之王, 童山竭澤; 有虞之王, 燒曾藪, 斬群害, 以爲民利, 封土爲社, 置木爲閭, 始民知禮也. 當是其時, 民無慍惡不服, 而天下化之. 夏人之王, 外鑿二十虻, 韘十七湛, 疏三江, 鑿五湖, 道四涇之水, 以商九州之高, 以治九藪; 民乃知城郭, 門閭, 室屋之築, 而天下化之. 殷人之王, 立皁牢, 服牛馬, 以爲民利, 而天下化之. 周人之王, 循六峜合陰陽, 而天下化之.“ 公曰: “然..
7. 桓公問于管子曰: “吾欲制衡山之術, 爲之奈何?“ 管子對曰: “公其令人貴買衡山之械器而賣之, 燕代必從公而買之, 秦趙聞之必與公爭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賈. 天下爭之, 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 公曰: “諾.“ 因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 不敢辨其貴賈. 齊修械器于衡山十月, 燕代聞之, 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 燕代修三月, 秦國聞之, 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 “天下爭吾械器, 令其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釋其本, 修械器之巧. 齊卽令隰朋漕粟于趙, 趙糴十五, 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聞之, 載粟而之齊. 齊修械器十七月, 修糶五月, 卽閉關不與衡山通使, 燕代秦趙卽引其使而歸. 衡山械器盡, 魯削衡山之南, 齊削衡山之北, 內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 卽奉國而歸齊矣.
6. 桓公問于管子曰: “代國之出, 何有?“ 管子對曰: “代之出, 狐白之皮, 公其貴買之.“ 管子曰: “狐白應陰陽之變, 六月而壹見, 公貴買之, 代人忘其難得, 喜其貴買, 必相率而求之. 則是齊金錢不必出, 代民必去其本而居山林之中. 離枝聞之, 必侵其北. 離枝侵其北, 代必歸于齊. 公因令齊載金錢而往.“ 桓公曰: “諾.“ 卽令中大夫王師北將人徒載金錢之代谷之上, 求狐白之皮. 代王聞之, 卽告其相曰: “代之所以弱于離枝者, 以無金錢也. 今齊乃以金錢求狐白之皮, 是代之福也. 子急令民求狐白之皮以致齊之幣, 寡人將以來離枝之民.“ 代人果去其本, 處山林之中, 求狐白之皮, 二十四月而不得一. 離枝聞之, 則侵其北, 代王聞之大恐, 則將其士卒葆于代谷之上. 離枝遂侵其北, 王卽將其士卒願以下齊. 齊未亡一錢幣, 修使三年而代服.
5. 桓公問于管子曰: “楚者, 山東之强國也. 其人民習戰斗之道, 擧兵伐之, 恐力不能過. 兵弊于楚, 功不成于周, 爲之奈何?“ 管子對曰: “卽以戰斗之道與之矣.“ 公曰: “何謂也?“ 管子對曰: “公貴買其鹿.“ 桓公卽爲百里之城, 使人之楚買生鹿, 楚生鹿當一而八萬. 管子卽令桓公與民通輕重, 藏谷什之六, 令左司馬伯公將白徒而鑄錢于莊山, 令中大夫王邑載錢二千萬求生鹿于楚. 楚王聞之, 告其相曰: “彼金錢, 人之所重也, 國之所以存, 明王之所以賞有功; 禽獸者群害也, 明王之所棄逐也. 今齊以其重寶貴買吾群害, 則是楚之福也. 天且以齊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 以盡齊之寶.“ 楚民卽釋其耕農而田鹿. 管子告楚之賈人曰 :’ 子爲我致生鹿二十, 賜子金百斤, 什至而金千斤也. “則是, 楚不賦于民而財用足也. 楚之男子居外, 女子居涂. 隰朋敎民藏粟五倍, 楚以生..
4. 桓公問于管子曰: “萊莒與柴田相幷, 爲之奈何?“ 管子對曰: “萊莒之山生柴, 君其率白徒之卒, 鑄莊山之金以爲幣, 重萊之柴賈.“ 萊君聞之, 告左右曰: “金幣者, 人之所重也; 柴者, 吾國之奇出也. 以吾國之奇出, 盡齊之重寶, 則齊可幷也.“ 萊卽釋其耕農而治柴, 管子卽令隰朋反農. 二年, 桓公止柴, 萊莒之糴三百七十, 齊糶十錢, 萊莒之民降齊者十分之七. 二十八月, 萊莒之君請服.
3. 桓公問管子曰: “民飢而無食, 寒而無衣, 應聲之正無以給上, 室屋漏而不居, 牆垣壞而不築, 爲之奈何?“ 管子對曰: “沐涂樹之枝也.“ 桓公曰: “諾.“ 令謂左右伯沐涂樹之枝. 左右伯受沐, 涂樹之枝闊, 其年, 民被白布, 淸中而濁, 應聲之正有以給上, 室屋漏者得居牆垣壞者得築. 公召管子問曰: “此何故也?“ 管子對曰: “齊者夷萊之國也. 一樹而百乘息其下者, 以其不霄也. 衆鳥居其上, 丁壯者胡丸操彈居其下, 終日不歸; 父老柎枝而論, 終日不歸; 歸巿亦惰倪, 終日不歸. 今吾沐塗樹之枝, 日中無尺寸之陰, 出入者長時, 行者疾走, 父老歸而治生, 丁壯者歸而薄業. 彼臣歸其三不歸, 此以鄕不資也.“
2. 桓公曰: “魯梁之于齊也, 千谷也, 蜂螫也, 齒之有脣也. 今吾欲下魯梁, 何行而可?“ 管子對曰: “魯梁之民俗爲綈, 公服綈, 令左右服之, 民從而服之. 公因令齊勿敢爲, 必仰于魯梁, 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 桓公曰: “諾.“ 卽爲服于泰山之陽, 十日而服之. 管子告魯梁之賈人曰: “子爲我致綈千匹, 賜子金三百斤, 什至而金三千斤.“ 則是魯梁不賦于民, 財用足也. 魯梁之君聞之, 則敎其民爲綈. 十三月, 而管子令人之魯梁, 魯梁郭中之民道路揚塵, 十步不相見, 絏**而踵相隨, 車轂齺, 騎連伍而行. 管子曰: “魯梁可下矣.“ 公曰: “奈何?“ 管子對曰: “公宜服帛, 率民去綈, 閉關, 毋與魯梁通使.“ 公曰: “諾.“ 后十月, 管子令人之魯梁, 魯梁之民餓餒相及, 應聲之正無以給上. 魯梁之君卽令其民去綈修農, 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魯梁之人糴十百, ..
1. 桓公問于管子曰: “輕重安施?“ 管子對曰: “自理國虙戱以來, 未有不以輕重而能成其王者也.“ 公曰: “何謂?“ 管子對曰: “虙戱作, 造六峜以迎陰陽, 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 而天下化之. 神農作, 樹五谷淇山之陽, 九州之民乃知谷食, 而天下化之. 黃帝作, 鑽鐩生火, 以熟葷臊, 民食之無茲胃之病, 而天下化之. 黃帝之王, 童山竭澤; 有虞之王, 燒曾藪, 斬群害, 以爲民利, 封土爲社, 置木爲閭, 始民知禮也. 當是其時, 民無慍惡不服, 而天下化之. 夏人之王, 外鑿二十虻, 韘十七湛, 疏三江, 鑿五湖, 道四涇之水, 以商九州之高, 以治九藪; 民乃知城郭, 門閭, 室屋之築, 而天下化之. 殷人之王, 立皁牢, 服牛馬, 以爲民利, 而天下化之. 周人之王, 循六峜合陰陽, 而天下化之.“ 公曰: “然則當世之王者何行而可, ” 管子對曰: “幷用而毋俱盡..
경중정(輕重丁) 제팔십삼(第八十三) 管子輕重十六 1. 桓公曰: “寡人欲西朝天子而賀獻不足, 爲此有數乎?“ 管子對曰: “請以令城陰里, 使其牆三重而門九襲, 因使玉人刻石而爲璧. 尺者萬泉, 八寸者八千, 七寸者七千, 珪中四千, 瑗中五百.“ 璧之數已具, 管子西見天子曰: “弊邑之君欲率諸侯而朝先王之朝, 觀于周室, 請以令使天下諸侯朝先王之廟觀于周室者, 不得不以彤弓石璧, 不以彤弓石璧者不得入朝.“ 天子許之曰: “諾.“ 號令于天下, 天下諸侯載黃金珠玉五谷文釆布泉輸齊, 以收石璧. 石璧流而之天下, 天下財物流而之齊, 故國八歲而無籍, 陰里之謀也. 右『石璧謀』 2. 桓公曰: “天子之養不足, 號令賦于天下則不信諸侯, 爲此有道乎?“ 管子對曰: “江淮之間有一茅而三脊母至其本, 名之曰菁茅, 請使天子之吏環封而守之. 夫天子則封于太山, 禪于梁父, 號令天下..
20. 公曰: “然則無可以爲有乎? 貧可以爲富乎?“ 管子對曰: “物之生未有刑, 而王霸立其功焉. 是故以人求人, 則人重矣, 以數求物, 則物重矣.“ 公曰“此若言何謂也?“ 管子對曰: “擧國而一則無貲, 擧國而十則有百. 然則吾將以徐疾御之, 若左之授右, 若右之授左, 是以外內爲不踡, 終身無咎. 王霸之不求于人而求之終始, 四時之高下, 令之徐疾而已矣. 源泉有竭, 鬼神有歇. 守物之終始, 身不竭. 此謂源究.“
19. 管子曰: “以國一籍臣, 右守布萬兩, 而右麻籍四十倍其賈術, 布五十倍其賈. 公以重布決諸侯賈, 如此而有二十齊之故. 是故輕軼于賈谷制畜者, 則物軼于四時之輔. 善爲國者守其國之財, 湯之以高下, 注之以徐疾, 一可以爲百, 未嘗籍求于民, 而使用若河海, 終則有始, 此謂守物而御天下也.“
18. 管子曰: “長城之陽, 魯也; 長城之陰, 齊也. 三敗殺君二重臣定社稷者, 吾此皆以孤突之地封者也. 故山地者山也, 水地者澤也, 薪芻之所生者斥也.“ 公曰: “托食之主及吾地亦有道乎?“ 管子對曰: “守其三原.“ 公曰: “何謂三原?“ 管子對曰: “君守布則籍于麻, 十倍其賈. 布五十倍其賈, 此數也. 君以織籍, 籍于系, 未爲系籍系, 撫織, 再十倍其賈. 如此則云五谷之籍. 是故籍于布則撫之系, 籍于谷則撫之山, 籍于六畜則撫之術, 籍于物之終始而善御以言.“ 公曰: “善.“
17. 管子問于桓公: “敢問齊方于几何里?“ 桓公曰: “方五百里.“ 管子曰: “陰雍長城之地, 其于齊國三分之一, 非谷之所生也; 𣴿龍夏, 其于齊國四分之一也, 朝夕外之, 所墆齊地者五分之一, 非谷之所生也. 然則吾非託食之主耶?“ 桓公遽然起曰: “然則爲之奈何?“ 管子對曰: “動之以言, 潰之以辭, 可以爲國基. 且君幣籍而務, 則賈人獨操國趣; 君谷籍而務, 則農人獨操國固, 君動言操辭左右之流君獨因之. 物之始, 吾已見之矣. 物之終吾已見之矣, 物之賈吾之見矣.“
16. 桓公問管子曰: “請問王數之守終始, 可得聞乎?“ 管子曰: “正月之朝, 谷始也; 日至百日, 黍秫之始也; 九月斂實, 平麥之始也.“
15. 桓公曰: “糶賤, 寡人恐五谷之歸于諸侯, 寡人欲爲百姓萬民藏之, 爲此有道乎?“ 管子曰: “今者夷吾過巿, 有新成囷京者二家. 君請式璧而聘之.“ 桓公曰: “諾.“ 行令半歲, 萬民聞之, 舍其作業而爲囷京以藏菽粟五谷者過半. 桓公問管子曰: “此其何故也?“ 管子曰: “成囷京者二家, 君式璧而聘之, 名顯于國中, 國中莫不聞. 是民上則無功顯名于百姓也, 功立而名成; 下則實其囷京, 上以給上爲君, 一擧而名實俱在也, 民何爲也?“
14. 桓公曰: “五衢之民, 衰然多衣弊而屨穿, 寡人欲使帛布, 絲纊之賈賤, 爲之有道乎?“ 管子曰: “請以令沐途旁之樹枝, 使無尺寸之陰.“ 桓公曰: “諾.“ 行令未能一歲, 五衢之民皆多衣帛完屨. 桓公召管子而問曰: “此其何故也?“ 管子對曰: “途旁之樹未沐之時, 五衢之民男女相好往來之巿者, 罷巿相睹樹下, 談語終日不歸; 男女當壯, 扶輦推輿, 相睹樹下, 戲笑超距, 終日不歸; 父兄相睹樹下, 論議玄語, 終日不歸. 是以田不發, 五谷不播, 麻桑不種, 璽縷不治. 內嚴一家而三不歸, 則帛布絲纊之賈安得不貴?“ 桓公曰: “善”.
13. 桓公曰: “四效之民貧, 商賈之民富. 寡人欲殺商賈之民以益四郊之民, 爲之奈何?“ 管子對曰: “請以令決瓁洛之水, 通之杭莊, 之間.“ 桓公曰: “諾.“ 行令未能一歲, 而郊之民殷然益富, 商賈之民廓然益貧. 桓公召管子而問曰: “此其故何也?“ 管子對曰: “決瓁洛之水通之杭莊之間, 則屠酤之汁肥流水, 則蟁虻巨雄, 翡燕小鳥皆歸之, 宜昏飮, 此水上之樂也. 賈人蓄物而賣爲讎, 買爲取, 巿未央畢而委舍其守列, 投蟁蛇巨雄. 新冠五尺, 請挾彈懷丸游水上, 彈翡燕小鳥, 被于暮. 故賤賣而貴買, 四郊之民賣賤, 何爲不富哉? 商賈之人, 何爲不貧乎?“ 桓公曰: “善.“
12. 桓公曰: “崢丘之戰, 民多稱貸負子息, 以給上之急, 度上之求, 寡人欲復業産, 此何以洽?“ 管子對曰: “惟繆數爲可耳.“ 桓公曰: “諾.“ 令左右州曰: 表稱貸之家, 皆堊白其門而高其閭. 州通之師執折箓曰: “君且使使者.“ 桓公使八使者式璧而聘之, 以給鹽菜之用. 稱貸之家皆齊首稽顙而問曰: “何以得此也?“ 使者曰: “君令曰: 寡人聞之詩曰: ‘愷悌君子, 民之父母也.’ 寡人有崢丘之戰, 吾聞子假貸吾貧萌, 使有以給寡人之急, 度寡人之求, 使吾萌春有以倳耜, 夏有以決芸, 而給上事, 子之力也. 是以式璧而聘子, 以給鹽菜之用. 故子中民之父母也. “貸稱之家皆折其券而削其書, 發其積藏, 出其財物, 以賑貧病, 分其故貲. 故國中大給, 崢丘之謀也. 此之謂繆數.
11. 桓公曰: “大夫多幷其財而不出, 腐朽五谷而不散.“ 管子對曰: “請以令召城陽大夫而請之.“ 桓公曰: “何哉?“ 管子對曰: “‘城陽大夫嬖寵被絺綌, 鵝鶩含余粖, 齊鍾鼓之聲, 吹笙箎, 同姓不入, 伯叔父母遠近兄弟皆寒而不得衣, 飢而不得食. 子欲盡忠于寡人, 能乎? 故子毋復見寡人.’ 滅其位, 杜其門而不出.“ 功臣之家皆爭發其積藏, 出其資財, 以予其遠近兄弟. 以爲未足, 又收國中之貧病孤獨老不能自食之萌, 皆與得焉. 故桓公推仁立義, 功臣之家兄弟相戚, 骨肉相親, 國無飢民. 此之謂繆數.
10. 桓公終神, 管子入復桓公曰: “地重投之哉兆, 國有慟; 風重投之哉兆, 國有槍星, 其君必辱; 國有彗星, 必有流血. 浮丘之戰, 彗之所出, 必服天下之仇. 今彗星見于齊之分, 請以令朝功臣世家, 號令于國中曰: ‘彗星出, 寡人恐服天下之仇, 請有五谷菽粟布帛文釆者, 皆勿敢左右. 國且有大事, 請以平賈取之.’ 功臣之家, 人民百姓皆獻其谷菽粟泉金, 歸其財物, 以佐君之大事. 此謂乘天災而求民鄰財之道也.“
9. 龍斗于馬謂之陽, 牛山之陰, 管子入復于桓公曰: “天使使者臨君之郊, 請使大夫初飭左右玄服天之使者乎!” 天下聞之曰: “神哉齊桓公, 天使使者臨其郊!” 不待擧兵, 而朝者八諸侯. 此乘天戚而動天下之道也, 故智者役使鬼神而愚者信之.
8. 桓公曰: “衡數吾已得聞之矣, 請問國準.“ 管子對曰: “孟春且至, 溝瀆阮而不遂, 谿谷報上之水不安于藏, 內毁室屋, 壞牆垣, 外傷田野, 殘禾稼. 故君謹守泉金之謝物, 且爲之擧. 大夏, 帷蓋衣幕之奉不給, 謹守泉布之謝, 物且爲之擧. 大秋, 甲兵求繕, 弓弩求弦, 謹絲麻之謝物, 且爲之擧. 大冬, 任甲兵, 糧食不給, 黃金之賞不足, 謹守吾谷黃金之謝物, 且爲之擧. 已守其謝, 富商蓄賈不得如故. 此之謂國準.“
7. 桓公曰: “齊西水潦而民飢, 齊東豐庸而糶賤. 欲以東之賤被西之貴, 爲之有道乎?“ 管子對曰: “今齊西之粟釜百泉, 則鏂二十也; 齊東之粟釜十泉, 則鏂二錢也. 請以令籍人三十泉, 得以五谷菽粟決其籍. 若此, 則齊西出三斗而決其籍, 齊東出三釜而決其籍, 然則釜十之粟皆實于倉廩. 西之民飢者得食, 寒者得衣, 無本者予之陳, 無種者予之新. 若此, 則東西之相被, 遠近之準平矣.“
6. 管子曰: “昔者癸度居人之國, 必四面望于天下, 天下高亦高. 天下高我獨下, 秘失其國于天下.“ 桓公曰: “此若言曷謂也?“ 管子對曰: “昔萊人善染, 練茈之于萊純錙, 緺綬之于萊亦純錙也, 其周中十金. 萊人知之, 聞纂茈空. 周且斂馬作見于萊人操之, 萊有推馬, 是自萊失綦茈而反準于馬也. 故可因者因之, 乘者乘之, 此因天下以制天下. 此之謂國準.“
5. 桓公擧衣而問曰: “寡人多務, 令衡籍吾國, 聞子之假貸吾貧萌, 使有以終其上令. 寡人有鐻枝蘭鼓, 其賈中純萬泉也, 願以爲吾貧萌決其子息之數, 使無券契之責.“ 稱貸之家皆齊首而稽顙曰: “君之憂萌至于此! 請再拜以獻堂下.“ 桓公曰: “不可. 子使吾萌春有以倳耜, 夏有以決芸, 寡人之德子無所寵, 若此而不受, 寡人不得于心.“ 故稱貸之家曰皆再拜受. 所出棧台之職未能參千純也, 而決四方子息之數, 使無券契之責. 四方之萌聞之, 父敎其子, 兄敎其弟, 曰: “夫墾田發務, 上之所急, 可以無庶乎? 君之憂我至于此!” 此之謂反準.
4. 四子已報, 管子曰: “不棄我君之有萌中一國而五君之正也, 然欲國之無貧, 兵之無弱, 安可得哉?“ 桓公曰: “爲此有道乎?“ 管子曰: “惟反之以號令爲可. 請以令賀獻者皆以鐻枝蘭鼓, 則必坐長什倍其本矣, 君之棧台之職亦坐長什倍.“ 請以令召稱貸之家, 君因酌之酒, 太宰行觴,
3. 桓公曰: “寡人多務, 令衡籍吾國之富商蓄賈稱貸家, 以利吾貧萌, 農夫不失其本事. 反此有道乎?“ 管子對曰: “惟反之以號令爲可耳.“ 桓公曰: “行事奈何?“ 管子對曰: “請使賓胥無馳而南, 隰朋馳而北, 寧戚馳而東, 鮑叔馳而西. 四子之行定, 夷吾請號令謂四子曰: ‘子皆爲我君視四方稱貸之間, 其受息之氓几何千家, 以報吾.’ ” 鮑叔馳而西, 反報曰: “本方之氓者, 帶濟負河, 菹澤之萌也, 漁獵取薪蒸而爲食. 其稱貸之家多者千鍾, 少者六七百鍾. 其出之, 鍾也一鍾, 其受息之萌九百余家.“ 賓胥無馳而南, 反報曰: “南方之萌者, 山居谷處, 登降之萌也, 上斲輪軸, 下釆杼栗, 田獵而爲食. 其稱貸之家多者千萬, 少者六七百萬. 其出之, 中伯伍也, 其受息之萌八百余家.“ 寧戚馳而東, 反報曰: “東方之萌, 帶山負海, 若處, 上斷福, 漁獵之萌也, 治..
2. 桓公曰: “天子之養不足, 號令賦于天下則不信諸侯, 爲此有道乎?“ 管子對曰: “江淮之間有一茅而三脊母至其本, 名之曰菁茅, 請使天子之吏環封而守之. 夫天子則封于太山, 禪于梁父, 號令天下諸侯曰: ‘諸從天子封于太山, 禪于梁父者, 必抱菁茅一束以爲禪籍, 不如令者不得從.’ ” 天子下諸侯載其黃金爭秩而走, 江淮之菁茅坐長而十倍, 其賈一束而百金. 故天子三日卽位, 天下之金四流而歸周若流水. 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賀獻者, 菁茅之謀也. 右『菁茅謀』
1. 桓公曰: “寡人欲西朝天子而賀獻不足, 爲此有數乎?“ 管子對曰: “請以令城陰里, 使其牆三重而門九襲, 因使玉人刻石而爲璧. 尺者萬泉, 八寸者八千, 七寸者七千, 珪中四千, 瑗中五百.“ 璧之數已具, 管子西見天子曰: “弊邑之君欲率諸侯而朝先王之朝, 觀于周室, 請以令使天下諸侯朝先王之廟觀于周室者, 不得不以彤弓石璧, 不以彤弓石璧者不得入朝.“ 天子許之曰: “諾.“ 號令于天下, 天下諸侯載黃金珠玉五谷文釆布泉輸齊, 以收石璧. 石璧流而之天下, 天下財物流而之齊, 故國八歲而無籍, 陰里之謀也. 右『石璧謀』
경중을(輕重乙) 제팔십일(第八十一) 管子輕重十四 1. 桓公曰: “天下之朝夕可定乎?“ 管子對曰: “終身不定.“ 桓公曰: “其不定之說, 可得聞乎?“ 管子對曰: “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 南北二萬六千里. 天子中而立, 國之四面, 面萬有余里, 民之入正籍者亦萬有余里. 故有百倍之力而不至者, 有十倍之力而不至者, 有倪而是者, 則遠者疏, 疾怨上. 邊竟諸侯受君之怨民, 與之爲善, 缺然不朝, 是天子塞其涂. 熟谷者去, 天下之可得而霸?“ 桓公曰: “行事奈何?“ 管子對曰: “請與之立壤列天下之旁*, 天子中立, 地方千里兼霸之壤三百有余里, 佌諸侯度百里, 負海子男者度七十里; 若此, 則如胸之使臂, 臂之使指也. 然則小不能分于民, 准徐疾羨不足, 雖在下不爲君憂. 夫海出泲無止, 山生金木無息. 草木以時生, 器以時靡幣, 泲水之鹽以日消. 終則有始, 與天壤爭,..
14. 桓公曰: “皮, 幹, 筋角, 竹箭, 羽毛, 齒革不足, 爲此有道乎?“ 管子曰: “惟曲衡之數爲可耳.“ 桓公曰: “行事奈何?“ 管子對曰: “請以令爲諸侯之商賈立客舍, 一乘者有食, 三乘者有芻菽, 五乘者有伍養, 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
13. 桓公問于管子曰: “衡有數乎?“ 管子對曰: “衡無數也. 衡者使物一高一下, 不得常固.“ 桓公曰: “然則衡數不可調耶?“ 管子對曰: “不可調, 調則澄, 澄則常, 常則高下不貳, 高下不貳則萬物不可得而使固.“ 桓公曰: “然則何以守時?“ 管子對曰: “夫歲有四秋, 而分有四時. 故曰: 農事且作, 請以什伍農夫賦耜鐵, 此之謂春之秋; 大夏且至, 絲纊之所作, 此之謂夏之秋而大秋成, 五谷之所會, 此之謂秋之秋; 大冬營室中, 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也, 此之謂冬之秋. 故歲有四秋, 而分有四時. 已有四者之序, 發號出令, 物之輕重相什而相伯, 故物不得有常固. 故曰: 衡無數.“
12. 桓公曰: “吾欲殺正商賈之利而益農夫之事, 爲此有道乎?“ 管子對曰: “粟重而萬物輕, 粟輕而萬物重, 兩者不衡立. 故殺正商賈之利而益農夫之事, 則請重粟之賈金三百. 若是, 則田野大闢, 而農夫勸其事矣.“ 桓公曰: “重之有道乎?“ 管子對曰: “請以令與大夫城藏. 使卿, 諸侯藏千鍾, 令大夫藏五百鍾, 列大夫藏百鍾, 富商蓄賈藏五十鍾. 內可以爲國委, 外可以益農夫之事.“ 桓公曰: “善.“ 下令卿諸侯, 令大夫城藏. 農夫闢其五谷, 三倍其賈, 則正商失其事, 而農夫有百倍之利矣.
11. 管子曰: “滕魯之粟釜百, 則使吾國之粟釜千, 滕魯之粟四流而歸我, 若下深谷者. 非歲凶而民飢也, 闢之以號令, 引之以徐疾, 施平其歸我若流水.“
10. 桓公問于管子曰: “崇弟, 蔣弟, 丁, 惠之功世, 吾歲罔, 寡人不得籍斗升焉, 去; 菹菜, 鹹鹵, 斥澤, 山間㙗𡔁, 不爲用之壤, 寡人不得籍斗升焉, 去一; 列稼緣封十五里之原, 强耕而自以爲落, 其民寡人不得籍斗升焉. 則是寡人之國, 五分而不能操其二, 是有萬乘之號, 而無千乘之用也. 以是與天子提衡, 爭秩于諸侯. 爲之有道乎?“ 管子對曰: “唯籍于號令爲可耳.“ 桓公曰: “行事奈何?“ 管子對曰: “請以令發師置屯籍農, 十鍾之家不行, 百種之家不行, 千鍾之家不行. 行者不能百之一, 千之十, 而囷窌之數皆見于上矣. 君案囷窌之數, 令之曰: ‘國貧而用不足, 請以平價取之子, 皆案囷窌而不能挹損焉.’ 君直幣之輕重以決其數, 使無券契之責, 則積藏囷窌之粟皆歸于君矣. 故九州無敵, 竟上無患.“ 令曰: “罷師歸農, 無所用之.“ 管子曰: “天下有兵..
9. 桓公曰: “曲防之戰, 民多假貸而給上事者, 寡人欲爲之出賂, 爲之奈何?“ 管子對曰: “請以令, 令富商蓄賈百符而一馬, 無有者取于公家. 若此, 則馬必坐長而百倍其本矣, 是公家之馬不離其牧皂, 而曲防之戰賂足矣.“
8. 管子入復桓公曰: “終歲之租金四萬二千金, 請以一朝素賞軍士.“ 桓公曰: “諾.“ 以令至鼓期于泰舟之野期軍士, 桓公乃卽壇而立, 寧戚, 鮑叔, 隰朋, 易牙, 賓胥無皆差肩而立. 管子執枹而揖軍士曰: “誰能陷陳破衆者, 賜之百金.“ 三問不對, 有一人秉劍而前, 問曰: “几何人之衆也?“ 管子曰: “千人之衆.“ “千人之衆, 臣能陷之.“ 賜之百金. 管子又曰: “兵接弩張, 誰能得卒長者, 賜之百金.“ 問曰: “几何人卒之長也?“ 管子曰: “千人之長.“ “千人之長, 臣能得之.“ 賜之百金. 管子又曰: “誰能聽旌旗之所指, 而得執將首者, 賜之千金.“ 言能得者壘千人, 賜之人千金. 其余言能外斬首者, 賜之人十金. 一朝素賞, 四萬二千金廓然虛. 桓公惕然太息曰: “吾曷以識此?“ 管子對曰: “君勿患. 且使外爲名于其內, 鄕爲功于其親, 家爲德于其妻子..
7. 桓公曰: “寡人欲毋殺一士, 毋頓一戟, 而闢方都二, 爲之有道乎?“ 管子對曰: “涇水十二空, 汶, 淵, 洙, 浩滿三之, 于乃請以令使九月種麥. 日至日穫, 則時雨未下而利農事矣.“ 桓公曰: “諾.“ 令以九月種麥, 日至而獲, 量其艾, 一收之積中方都二. 故此所謂善因天時, 辯于地利而闢方都之道也.
6. 桓公曰: “强本節用, 可以爲存乎?“ 管子對曰: ‘可以爲益愈, 而未足以爲存也. 昔者紀氏之國强本節用者, 其五谷豐滿而不能理也, 四流而歸于天下. 若是, 則紀氏其强本節用, 適足以使其民谷盡而不能理, 爲天下虜, 是以其國亡而身無所處. 故可以益愈而不足以爲存. 故善爲國者, 天下下我高, 天下輕我重, 天下多我寡, 然后可以朝天下.“
5. 管子曰: “泉雨五尺, 其君必辱, 食稱之國必亡. 待五谷者衆也. 故樹木之勝霜露者不受令于天, 家足其所者不從聖人. 故奪然后予, 高然后下, 喜然后怒, 天下可擧.“
4. 桓公曰: “請問壤數.“ 管子對曰: “河𡌧諸侯, 畝鍾之國也; 磧山諸侯之國也. 河𡌧諸侯常不勝山諸侯之國者, 豫戒者也,“ 桓公曰: “此若言何謂也?“ 管子對曰: “夫河𡌧諸侯, 畝鍾之國也, 故谷衆多而不理, 固不得有. 至于山諸侯之國, 則斂蔬藏菜, 此之謂豫戒.“ 桓公曰: “壤數盡于此乎?“ 管子對曰: “未也. 昔狄諸侯, 畝鍾之國也, 故粟十鍾而錙金; 程諸侯, 山諸侯之國也. 故粟五釜而錙金, 故狄諸侯十鍾而不得倳戟. 程諸侯五釜而得倳戟. 十倍而不足, 或五分而有余者, 通于輕重高下之數. 國有十歲之蓄, 而民食不足者, 皆以其事業望君之祿也; 君有山海之財, 而民用不足者, 皆以其事業交接于上者也. 故租籍, 君之所宜得也; 正籍者, 君之所强求也. 亡君廢其所宜得而斂其所强求, 故下怨上而令不行. 民, 奪之則怒, 予之則喜, 民情固然. 先王知其然, ..
3. 桓公曰: “衡謂寡人曰: ‘一農之事必有一耜, 一銚, 一鐮, 一鎒, 一椎, 一銍, 然后成爲農; 一車必有一斤, 一鋸, 一釭, 一鑽, 一鑿, 一銶, 一軻, 然后成爲車; 一女必有一刀, 一錐, 一箴, 一鉥, 然后成爲女. 請以令斷山木, 鼓山鐵, 是可以毋籍而用足.’ 管子對曰: “不可. 今發徒隷而作之, 則逃亡而不守; 發民, 則下疾怨上; 邊竟有兵, 則懷宿怨而不戰, 未見山鐵之利而內敗矣. 故善者不如與民, 量其重, 計其贏, 民得其十, 君得其三, 有雜之以輕重, 守之以高下. 若此, 則民疾作而爲上虜矣.“
2. 武王問于癸度曰: “賀獻不重, 身不親于君; 左右不足, 友不善于群臣. 故不欲收穡戶籍而給左右之用, 爲之有道乎?“ 癸度對曰: “吾國者衢處之國也, 遠秸之所通, 游客蓄商之所道, 財物之所遵. 故苟入吾國之粟, 因吾國之幣, 然后載黃金而出. 故君請重重而衡輕輕, 運物而相因, 則國策可成. 故謹毋失其度, 未與? 民可治?“ 武王曰: “行事奈何?“ 癸度曰: “金出于汝漢之右衢, 珠出于赤野之末光, 玉出于禺氏之旁*山, 此皆距周七千八百余里. 其涂遠, 其至阨, 故先王度用于其重, 因以珠玉爲上幣, 黃金爲中幣, 刀布爲下幣. 故先王善高下中幣, 制下上之用, 而天下足矣.“
1. 桓公曰: “天下之朝夕可定乎?“ 管子對曰: “終身不定.“ 桓公曰: “其不定之說, 可得聞乎?“ 管子對曰: “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 南北二萬六千里. 天子中而立, 國之四面, 面萬有余里, 民之入正籍者亦萬有余里. 故有百倍之力而不至者, 有十倍之力而不至者, 有倪而是者, 則遠者疏, 疾怨上. 邊竟諸侯受君之怨民, 與之爲善, 缺然不朝, 是天子塞其涂. 熟谷者去, 天下之可得而霸?“ 桓公曰: “行事奈何?“ 管子對曰: “請與之立壤列天下之旁*, 天子中立, 地方千里兼霸之壤三百有余里, 佌諸侯度百里, 負海子男者度七十里; 若此, 則如胸之使臂, 臂之使指也. 然則小不能分于民, 准徐疾羨不足, 雖在下不爲君憂. 夫海出泲無止, 山生金木無息. 草木以時生, 器以時靡幣, 泲水之鹽以日消. 終則有始, 與天壤爭, 是謂立壤列也.“
경중갑(輕重甲) 제팔십(第八十) 管子輕重十三 1. 桓公曰: “輕重有數乎?“ 管子對曰: “輕重無數, 物發而應之, 聞聲而乘之. 故爲國不能來天下之財, 致天下之民, 則國不可成.“ 桓公曰: “何謂來天下之財?“ 管子對曰: “昔者桀之時, 女樂三萬人, 端譟晨樂聞于三衢, 是無不服文繡衣裳者. 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繡, 纂組一純. 得粟百鍾於桀之國. 夫桀之國者, 天子之國也. 桀無天下憂, 飾婦女鍾鼓之樂, 故伊尹得其粟而奪之流, 此之謂來天下之財.“ 2. 桓公曰: “何謂致天下之民?“ 管子對曰: “請使州有一掌, 里有積五窌, 民無以與正籍者予之長假, 死而不葬者予之長度. 飢者得食, 寒者得衣, 死者得葬, 不資者得振, 則天下之歸我者若流水, 此之謂致天下之民. 故聖人善用非其有, 使非其人, 動言搖辭, 萬民可得而親.“ 桓公曰: “善.“ 3. 桓公問管子曰:..
21. 桓公曰: “四夷不服, 恐其逆政游于天下而傷寡人, 寡人之行爲此有道乎?“ 管子對曰: “吳越不朝, 珠象而以爲幣乎; 發, 朝鮮不朝, 請文皮, **服而以爲幣乎; 禺氏不朝, 請以白璧爲幣乎; 崑崙之虛不朝, 請以璆琳琅玕爲幣乎. 故夫握而不見于手, 含而不見于口, 而闢千金者, 珠也, 然后八千里之吳, 越可得而朝也; 一豹之皮, 容金而金也, 然后八千里之發, 朝鮮可得而朝也; 懷而不見于抱, 挾而不見掖, 而闢千金也, 白璧也, 然后八千里之禺氏可得而朝也; 簪珥而闢千金者, 璆琳琅玕也, 然后八千里之崑崙之虛可得而朝也. 故物無主, 事無接, 遠近無以相因, 則四夷不得而朝矣.“
20. 管子曰: “湩然擊鼓, 士忿怒; 鎗然擊金, 士帥然. 策桐鼓從之, 輿死扶傷, 爭進而無止, 口滿用, 手滿錢, 非大父母之仇也, 重祿重賞之所使也. 故軒冕立于朝, 爵祿不隨, 臣不爲忠; 中軍行戰, 委予之賞不隨, 士不死其列陳. 然則是大臣執于朝, 而列陳之士執于賞也. 故使父不得子其子, 兄不得弟其弟, 妻不得有其夫, 唯重祿重賞爲然耳. 故不遠道里而能威絶域之民, 不險山川而能服有恃之國, 發若雷霆, 動若風雨, 獨出獨入, 莫之能圉.“
19. 桓公問于管子曰: “今倳戟十萬, 薪菜之靡日虛十里之衍; 頓戟一譟, 而靡幣之用日去千金之積, 久之且何以待之?“ 管子對曰: “粟賈平四十, 則金賈四千. 粟賈釜四十, 則鍾四百也, 十鍾四千也, 二十鍾者爲八千也; 金賈四千, 則二金中八千也. 然則一農之事終歲耕百畝, 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鍾. 一農之事乃中二金之財耳. 故粟重黃金輕, 黃金重而粟輕, 兩者不衡立. 故善者重粟之賈, 釜四百, 則是鍾四千也, 十鍾四萬, 二十鍾者八萬; 金賈四千, 則是十金四萬也, 二十金者爲八萬故發號出令, 曰一農之事有二十金之策. 然則地非有廣狹, 國非有貧富也, 通于發號出令, 審于輕重之數然.“
18. 東車五乘, 迎癸乙于周下原. 桓公問四因與癸乙, 管子, 寧戚相與四坐, 桓公曰: “請問輕重之數.“ 癸乙曰: “重籍其民者失其下, 數欺諸侯者無權與.“ 管子差肩而問曰“吾不籍吾民, 何以奉車革? 不籍吾民, 何以待鄰國?“ 癸乙曰: “唯好心爲可耳. 夫好心則萬物通, 萬物通則萬物運, 萬物運則萬物賤. 萬物賤則萬物可因, 知萬物之可因而不因者奪于天下, 奪於天下者國之大賊也.“ 桓公曰: “請問好心萬物之可因.“ 癸乙曰: “有余富無余乘者, 責之卿諸侯; 足其所, 不賂其游者, 責之令大夫, 若此則萬物通, 萬物通則萬物運, 萬物運則萬物賤, 萬物賤則萬物可因矣. 故知三准同策者能爲天下, 不知三准之同策者不能爲天下. 故申之以號令, 抗之以徐疾也. 民乎其歸我若流水. 此輕重之數也.“
17. 桓公問于管子曰: “今欲調高下, 分幷財, 散積聚, 不然則世且幷兼而無止, 蓄余藏羨而不息, 貧賤鰥寡獨老不與得焉. 散之有道, 分之有數乎?“ 管子對曰: “唯輕重之家爲能散之耳, 請以令輕重之家.“ 桓公曰: “諾.“
16. 管子曰: “今爲國有地牧民者, 務在四時, 守在倉廩, 國多財則遠者來, 地闢擧則民留處; 倉廩實則知禮節, 衣食足則知榮辱. 今君躬犂墾田, 耕發草, 得其谷矣. 民人之食, 有人若干步畝之數, 然而有餓餒于衢閭者何也? 谷有所藏也. 今君鑄錢立幣, 民通移, 人有百十之數, 然而民有賣子者何也? 財有所幷也. 故爲人君不能散積聚, 調高下, 分幷財, 君雖强本趣耕, 發草立幣而無止, 民猶若不足也.“
15. 管子曰: “一農不耕, 民或爲之飢; 一女不織, 民或爲之寒. 故事再其本, 則無賣其子者; 事三其本, 則衣食足; 事四其本, 則正籍給; 事五其本, 則遠近通, 死得藏. 今事不能再基本, 而上之求焉無止, 是使奸涂不可獨行, 遺財不可包止, 隨之以法, 則是下艾民. 食三升, 則鄕有正食而盜; 食二升, 則里有正食而盜; 食一升, 則家有正食而盜. 今操不反之事, 而食四十倍之粟, 而求民之毋失, 不可得矣. 且君朝令而求夕具, 有者出其財, 無有者賣其衣屨, 農夫糶其五谷, 三分賈而去, 是君朝令一怒, 布帛流越而之天下. 君求焉而無止, 民無以待之, 走亡而棲山阜; 持戈之士顧不見親, 家族失而不分. 民走于中而士遁于外, 此不待戰而內敗.“
14. 管子曰: “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 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 百乘之國必有百金之賈, 非君之所賴也, 君之所與. 故爲人君而不審其號令, 則中一國而二君二王也.“ 桓公曰: “何謂一國而二君二王?“ 管子對曰: ‘今君之籍取以正, 萬物之賈輕去其分, 皆入于商賈, 此中一國而二君二王也. 故賈人乘其弊以守民之時, 貧者失其財, 是重貧也; 農夫失其五谷, 是重竭也. 故爲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 菹澤, 草萊, 不可以立爲天下王.“ 桓公曰: “此若言何謂也?“ 管子對曰: “山林, 菹澤, 草萊者, 薪蒸之所出, 犠牲之所起也. 故使民求之, 使民藉之, 因以給之. 私愛之于民, 若弟之與兄, 子之與父也, 然后可以通財交殷也. 故請取君之游財, 而邑里布積之. 陽春, 蠶桑且至, 請以給其口食筐曲之强, 若此, 則絓絲之籍去分而斂矣. 且四方之不至, 六時制之, 春日倳耜, 次..
13. 十月始正, 至于正月, 成鹽三萬六千鍾, 召管子而問曰: “安用此鹽而可?“ 管子對曰: “孟春旣至, 農事且起, 大夫無得繕冢墓, 理宮室, 立台榭, 築牆垣; 北海之衆無得聚庸而煮鹽. 若此, 則鹽必坐長而十倍.“ 桓公曰: “善. 行事奈何?“ 管子對曰: “請以令糶之梁, 趙? 宋, 衛, 濮陽, 彼盡饋食之也. 國無鹽則腫守圉之國, 用鹽獨甚.“ 桓公曰: “諾.“ 乃以令使糶之, 得成金萬一千余斤. 桓公召管子而問曰: “安用金而可?“ 管子對曰: “請以令使賀獻, 出正籍者必以金, 金坐長而百倍. 運金之重以衡萬物, 盡歸于君. 故此所謂用若挹于河海, 若輸之給馬. 此陰王之業.“
12. 管子曰: “陰王之國有三, 而齊與在焉.“ 桓公曰: “此若言可得聞乎?“ 管子對曰: “楚有汝漢之黃金, 而齊有渠展之鹽, 燕有遼東之煮, 此陰王之國也. 且楚之有黃金, 中齊有薔石也, 苟有操之不工, 用之不善, 天下倪而是耳. 使夷吾得居楚之黃金, 吾能令農毋耕而食, 女毋織而衣. 今齊有渠展之鹽, 請君伐菹薪, 煮沸火爲鹽, 正而積之.“ 桓公曰: “諾.“
11. 桓公憂北郭民之貧, 召管子而問曰: “北郭者, 盡屨縷之甿也. 以唐園爲本利, 爲此有道乎?“ 管子對曰: “請以令禁百鍾之家不得事鞽, 千鍾之家不得爲唐園, 去巿三百步者不得樹葵菜. 若此則空閒有以相給資, 則北郭之甿有所讎. 其手搔之功, 唐園之利, 故有十倍之利.“
10. 齊之北澤燒, 火光照堂下, 管子入賀桓公曰: “吾田野闢, 農夫必有百倍之利矣.“ 是歲租稅九月而具, 粟又美. 桓公召管子而問曰: “此何故也?“ 管子對曰: “萬乘之國, 千乘之國, 不能無薪而炊. 今北澤燒, 莫之續, 則是農夫得居裝而賣其薪蕘. 一束十倍, 則春有以倳耜, 夏有以決芸, 此租稅所以九月而具也.“
9. 桓公曰: “天下之國, 莫强于越. 今寡人欲北擧事孤竹, 離枝, 恐越人之至, 爲此有道乎?“ 管子對曰: “君請遏原流, 大夫立沼池, 令以矩游爲樂, 則越人安敢至?“ 桓公曰: “行事奈何?“ 管子對曰: “請以令隱三川, 立員都, 立大舟之都. 大身之都有深淵, 壘十仞, 令曰: ‘能游者賜千金.’ 未能用金千, 齊民之游水, 不避吳越.“ 桓公終北擧事于孤竹, 離枝, 越人果至, 隱曲薔以水齊. 管子有扶身之士五萬人, 以待戰于曲薔, 大敗越人, 此之謂水豫.
8. 桓公曰: “寡人欲藉于室屋.“ 管子對曰: “不可, 是毁成也.“ “欲藉于萬民.“ 管子曰: “不可, 是隱情也.“ “欲藉于六畜.“ 管子對曰: “不可, 是殺生也.“ “欲藉于樹木.“ 管子對曰: “不可, 是伐生也.“ “然則寡人安藉而可?“ 管子對曰: “君請藉于鬼神.“ 桓公忽然作色曰: “萬民, 室屋, 六畜, 樹木且不可得藉, 鬼神乃可得而藉夫?“ 管子對曰: “厭宜乘勢, 事之利得也; 計議因權, 事之囿大也. 王者乘勢, 聖人乘幼, 與物皆宜.“ 桓公曰: “行事奈何?“ 管子對曰: “昔堯之五吏五官無所食, 君請立五厲之祭, 祭堯之五吏. 春獻蘭, 秋斂落, 原魚以爲脯, 鯢以爲殽. 若此則澤魚之正, 伯倍異日, 則無屋粟邦布之藉, 此之謂設之以祈祥, 推之以禮義也. 然則自足, 何求于民也?“
7. 桓公曰: “弓弩多匡䡔者, 而重藉于民, 奉繕工, 而使弓弩多匡䡔者, 其故何也?“ 管子對曰: “鵝鶩之舍近, 鵾雞鵠䳈之通遠. 鵠鵾之所在, 君請式璧而聘之.“ 桓公曰: “諾.“ 行事期年, 而上無闕者, 前無趨人, 三月解𠣗, 弓弩無匡䡔者. 召管子而問曰: “此何故也?“ 管子對曰: “鵠鵾之所在, 君式璧而聘之, 菹澤之民聞之, 越平而射遠, 非十鈞之弩不能中鵾雞鵠䳈. 彼十鈞之弩, 十得𩇹擏, 不能自正, 故三月解𠣗而弓弩無匡䡔者, 此何故也? 以其家習其所也.“
6. 桓公曰: “皮, 幹, 筋, 角之徵甚重, 重籍于民而貴巿之皮, 幹, 筋, 角, 非爲國之數也.“ 管子對曰: “請以令高杠柴池, 使東西不相睹, 南北不相見.“ 桓公曰: “諾.“ 行事期年, 而皮, 幹筋, 角之徵去分, 民之藉去分. 桓公召管子而問曰: “此何故也?“ 管子對曰: “杠池平之時, 夫妻服簟, 輕至百里. 今高杠柴池, 東西南北不相睹, 天酸然雨, 十人之力不能上, 廣澤遇雨, 十人之力不可得而恃. 夫舍牛馬之力所無因, 牛馬絶罷而相繼死其所者相望, 皮, 幹, 筋, 角徒予人而莫之取, 牛馬之賈必坐長而百倍. 天下聞之, 必離其牛馬而歸齊若流. 故高杠柴池, 所以致天下之牛馬而損民之藉也. 『道若秘』云: 物之所生, 不若其所聚.“
5. 桓公欲賞死事之后, 曰: “吾國者, 衢處之國, 饋食之都, 虎狼之所棲也. 今每戰輿死扶傷, 如孤, 荼首之孫, 仰倳戟之寶, 吾無由與之, 爲之奈何?“ 管子對曰: “吾國之豪家, 遷封, 食邑而居者, 君章之以物則物重, 不章以物則物輕; 守之以物則物重, 不守以物則物輕. 故遷封食邑, 富商蓄賈, 積余藏羨跱蓄之家, 此吾國之豪也. 故君請縞素而就士室, 朝功臣, 世家. 遷封食邑, 積余藏羨跱蓄之家曰: ‘城脆致衝, 無委攻圍, 天下有慮, 齊獨不與其謀? 子大夫有五谷菽粟者勿敢左右, 請以平賈取之子.’ 與之定其券契之齒, 釜鏂之數不得爲侈弇焉. 困窮之民聞而糴之, 釜鏂無止, 遠通不推, 國粟之粟坐長而四十倍. 君出四十倍之粟以振孤寡, 牧貧病, 視獨老窮而無子者, 靡得相鬻而養之, 勿使赴于溝澮之中. 若此, 則士爭前戰爲顔行, 不偸而爲用, 輿死扶傷, 死者過半..
4. 桓公曰: “輕重之數, 國准之分, 吾已得而聞之矣. 請問用兵奈何?“ 管子對曰: “五戰而至于兵.“ 桓公曰: “此若言何謂也?“ 管子對曰: “請戰衡, 戰准, 戰流, 戰權, 戰勢, 此所謂五戰而至于兵者也.“ 桓公曰: “善.“
3. 桓公問管子曰: “夫湯以七十里之薄, 兼桀之天下, 其故何也?“ 管子對曰: “桀者冬不爲杠, 夏不束柎**, 以觀凍溺; 弛牝虎充巿, 以觀其驚駭. 至湯而不然, 夷競而積粟, 飢者食之, 寒者衣之, 不資者振之, 天下歸湯若流水. 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 桓公曰: “桀使湯得爲是, 其故何也?“ 管子曰: “女華者桀之所愛也, 湯事之以千金; 曲逆者, 桀之所善也, 湯事之以千金. 內則有女華之陰, 外則有曲逆之陽, 陰陽之議合, 而得成其天子, 此湯之陰謀也.“
2. 桓公曰: “何謂致天下之民?“ 管子對曰: “請使州有一掌, 里有積五窌, 民無以與正籍者予之長假, 死而不葬者予之長度. 飢者得食, 寒者得衣, 死者得葬, 不資者得振, 則天下之歸我者若流水, 此之謂致天下之民. 故聖人善用非其有, 使非其人, 動言搖辭, 萬民可得而親.“ 桓公曰: “善.“
1. 桓公曰: “輕重有數乎?“ 管子對曰: “輕重無數, 物發而應之, 聞聲而乘之. 故爲國不能來天下之財, 致天下之民, 則國不可成.“ 桓公曰: “何謂來天下之財?“ 管子對曰: “昔者桀之時, 女樂三萬人, 端譟晨樂聞于三衢, 是無不服文繡衣裳者. 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繡, 纂組一純. 得粟百鍾於桀之國. 夫桀之國者, 天子之國也. 桀無天下憂, 飾婦女鍾鼓之樂, 故伊尹得其粟而奪之流, 此之謂來天下之財.“
국준(國准) 제칠십구(第七十九) 管子輕重十二 1. 桓公問于管子曰: “國准可得聞乎?“ 管子對曰: “國准者, 視時而立儀.“ 桓公曰: “何謂視時而立儀?“ 對曰: “黃帝之王, 謹逃其爪牙; 有虞之王, 枯澤童山; 夏后之王, 燒增藪, 焚沛澤, 不益民之利; 殷人之王, 諸侯無牛馬之牢, 不利其器; 周人之王, 官能以備物. 五家之數殊而用一也.“ 2. 桓公曰: “然則五家之數, 籍何者爲善也?“ 管子對曰: “燒山林, 破增藪, 焚沛澤, 猛獸衆也; 童山竭澤者, 君智不足也. 燒增藪, 焚沛澤, 不益民利; 逃械器, 閉智能者, 輔己者也; 諸侯無牛馬之牢, 不利其器者, 曰淫器而壹民心者也; 以人御人, 逃戈刃, 高仁義, 乘天固以安己者也. 五家之數殊而用一也.“ 3. 桓公曰: “今當時之王者立何而可?“ 管子對曰: “請兼用五家而勿盡.“ 桓公曰: “何謂?“..
4. 桓公曰: “五代之王以盡天下數矣, 來世之王者可得而聞乎?“ 管子對曰“好譏而不亂, 亟變而不變, 時至則爲, 過則去, 王數不可豫致. 此五家之國准也.“
3. 桓公曰: “今當時之王者立何而可?“ 管子對曰: “請兼用五家而勿盡.“ 桓公曰: “何謂?“ 管子對曰: “立祈祥以固山澤, 立械器以使萬物, 天下皆利而謹操重策; 童山竭澤, 益利搏流; 出山金立幣, 存菹丘, 立騈牢, 以爲民饒; 彼菹菜之壤, 非五谷之所生也, 麋鹿牛馬之地, 春秋賦生殺老, 立施以守五谷. 此以無用之壤臧民之羸. 五家之數皆用而勿盡.“
2. 桓公曰: “然則五家之數, 籍何者爲善也?“ 管子對曰: “燒山林, 破增藪, 焚沛澤, 猛獸衆也; 童山竭澤者, 君智不足也. 燒增藪, 焚沛澤, 不益民利; 逃械器, 閉智能者, 輔己者也; 諸侯無牛馬之牢, 不利其器者, 曰淫器而壹民心者也; 以人御人, 逃戈刃, 高仁義, 乘天固以安己者也. 五家之數殊而用一也.“
1. 桓公問于管子曰: “國准可得聞乎?“ 管子對曰: “國准者, 視時而立儀.“ 桓公曰: “何謂視時而立儀?“ 對曰: “黃帝之王, 謹逃其爪牙; 有虞之王, 枯澤童山; 夏后之王, 燒增藪, 焚沛澤, 不益民之利; 殷人之王, 諸侯無牛馬之牢, 不利其器; 周人之王, 官能以備物. 五家之數殊而用一也.“
규탁(揆度) 제칠십팔(第七十八) 管子輕重十一 1. 齊桓公問于管子曰: “自燧人以來, 其大會可得而聞乎?“ 管子對曰: “燧人以來, 未有不以輕重爲天下也. 其工之王, 水處什之七, 陸處什之三, 乘天勢以隘制天下. 至于黃帝之王, 謹逃其爪牙, 不利其器, 燒山林, 破增藪, 焚沛澤, 逐禽獸, 實以益人, 然后天下可得而牧也. 至于堯舜之王, 所以化海內者, 北用禺氏之玉, 南貴江漢之珠, 其勝禽獸之仇, 以大夫隨之.“ 桓公曰: “何謂也? “管子對曰: “令諸侯之子將委質者, 皆以雙武之皮, 卿大夫豹飾, 列大夫豹幨. 大夫散其邑粟與其財物, 以巿虎豹之皮, 故山林之人刺其猛獸, 若從親戚之仇. 此君冕服于朝, 而猛獸勝于外. 大夫已散其財物, 萬人得受其流, 此堯舜之數也.“ 2. 桓公曰: “事名二, 正名五而天下治, 何謂事名二?“ 對曰“天策陽也, 壤策陰也, 此..
16. 管子曰: “神農之數曰: ‘一谷不登, 減一谷, 谷之法什倍; 二谷不登, 減二谷, 谷之法再什倍.’ 夷疏滿之, 無食者予之陳, 無種者貸之新, 故無什倍之賈, 無倍稱之民.“
15. 上農挾五, 中農挾四, 下農挾三; 上女衣五, 中女衣四, 下女衣三. 農有常業, 女有常事. 一農不耕, 民有爲之飢者; 一女不織, 民有爲之寒者. 飢寒凍餓, 必起于糞土; 故先王謹于其始. 事再其本, 民無饘者賣其子; 三其本, 若爲食; 四其本, 則鄕里給; 五其本, 則遠近通, 然后死得葬矣. 事不能再其本, 而上之求焉無止, 然則奸涂不可獨遵, 貨財不安于拘. 隨之以法, 則中內摲民也. 輕重不調, 無**之民不可責理, 鬻子不可得使, 君失其民, 父失其子, 亡國之數也.
14. 管子曰: “匹夫爲鰥, 匹婦爲寡, 老而無子者爲獨. 君問其若有子弟師役而死者, 父母爲獨, 上必葬之, 衣衾三領, 木必三寸. 鄕吏視事, 葬于公壤. 若産而無弟兄, 上必賜之匹馬之壤. 故親之殺其子以爲上用, 不苦也. 君終歲行邑里, 其人力同而宮室美者, 良萌也, 力作者也, 脯二束, 酒一石以賜之; 力足蕩遊不作, 老者譙之, 當壯者遣之邊戍; 民之無本者貸之圃强. 故百事皆擧, 無留力失時之民. 此皆國策之數也.“
13. 百乘之國, 中而立巿, 東西南北度五十里, 一日定慮, 二日定載, 三日出竟, 五日而反; 百乘之制輕重, 毋過五日. 百乘爲耕田萬頃, 爲戶萬戶, 爲開口十萬人, 爲分者萬人, 爲輕車百乘, 爲馬四百匹. 千乘之國, 中而立巿, 東西南北度百五十余里, 二日定慮, 三日定載, 五日出竟, 十日而反, 千乘之制輕重, 毋過一旬. 千乘爲耕田十萬頃, 爲戶十萬戶, 爲開口百萬人, 爲當分者十萬人, 爲輕車千乘, 爲馬四千匹. 萬乘之國, 中而立巿, 東西南北度五百里, 三日定慮, 五日定載, 十日出竟, 二十日而反, 萬乘之制輕重, 毋過二旬. 萬乘爲耕田百萬頃, 爲戶百萬戶, 爲開口千萬人, 爲當分者百萬人, 爲輕車萬乘, 爲馬四萬匹.
12. 桓公問于管子曰: “陰山之馬, 具駕者千乘, 馬之平賈萬也, 金之平賈萬也. 吾有伏金千斤, 爲此奈何?“ 管子對曰: “君請使與正籍者, 皆以幣還于金, 吾至四萬, 此一爲四矣. 吾非埏埴搖鑪櫜而立黃金也, 今黃金之重一爲四者, 數也. 珠起于赤野之末光, 黃金起于汝漢水之右衢, 玉起于禺氏之邊山. 此度去周七千八百里, 其涂遠, 其至阨, 故先王度用其重而因之, 珠玉爲上幣, 黃金爲中幣, 刀布爲下幣. 先王高下中幣, 利下上之用.“
11. 桓公問管子曰: “吾聞海內玉幣有七策, 可得而聞乎?“ 管子對曰: “陰山之礝䃉, 一策也; 燕之紫山白金, 一策也; 發, 朝鮮之文皮, 一策也; 汝, 漢水之右衢黃金, 一策也; 江陽之珠, 一策也; 秦明山之曾靑, 一策也; 禺氏邊山之玉, 一策也. 此謂以寡爲多, 以狹爲廣. 天下之數, 盡于輕重矣.“
10. 桓公問于管子曰: “五谷者, 民之司命也; 刀幣者, 溝瀆也; 號令者, 徐疾也. 令重于寶, 社稷重于親戚, 胡謂也?“ 對曰: “夫城郭拔, 社稷不血食, 無生臣; 親沒之后, 無死子. 此社稷之所重于親戚者也. 故有城無人, 謂之守平虛, 有人而無甲兵而無食, 謂之與禍居.“
9. 管子曰: “善爲國者, 如金石之相擧, 重鈞則金傾. 故治權則勢重, 治道則勢羸. 今谷重于吾國, 輕于天下, 則諸侯之自洩, 如原水之就下. 故物重則至, 輕則去. 有以重至而輕處者, 我動而錯之, 天下卽已于我矣. 物臧則重, 發則輕, 散則多. 幣重則民死利, 幣輕則決而不用, 故輕重調于數而止.“
8. 管子曰: “一歲耕, 五歲食, 粟賈五倍; 一歲耕, 六歲食, 粟賈六倍. 二年耕而十一年食. 夫富能奪, 貧能予, 乃可以爲天下. 且天下者, 處茲行茲, 若此而天下可壹也. 夫天下者, 使之不使, 用之不用. 故善爲天下者, 毋曰使之, 使不得使; 毋曰用之, 用不得不用也.“
7. 桓公問于管子曰: “輕重之數惡終?“ 管子對曰: “若四時之更擧, 無所終. 國有患憂, 輕重五谷以調用, 積余臧羨以備賞; 天下賓服, 有海內, 以富誠信仁義之士, 故民高辭讓, 無爲奇恠者. 彼輕重者, 諸侯不服以出戰, 諸侯賓服以行仁義.“
6. 管子曰: “善正商任者省有肆, 省有肆則巿朝閒, 巿朝閒則田野充, 田野充則民財足, 民財足則君賦斂焉不窮. 今則不然, 民重而君重, 重而不能輕; 民輕而君, 輕而不能重. 天下善者不然, 民重則君輕, 民輕則君重, 此乃財余以滿不足之數也. 故凡不能調民利者, 不可以爲大治; 不察于終始, 不可以爲至矣. 動左右以重相因, 二十國之策也, 鹽鐵二十國之策也, 錫金二十國之策也, 五官之數, 不籍于民.“
5. 管子曰: “人君操本, 民不得操末; 人君操始, 民不得操卒. 其在涂者, 籍之于衢塞; 其在谷者, 守之春秋; 其在萬物者, 立貲而行, 故物動則應之. 故豫奪其涂, 則民無遵; 君守其流, 則民失其高. 故守四方之高下, 國無游賈, 貴賤相當, 此謂國衡. 以利相守, 則數歸于君矣.“
4. 桓公問于管子曰: “請問大准.“ 管子對曰: “大准者, 天下皆制我而無我焉, 此謂大准.“ 桓公曰: “何謂也?“ 管子對曰: “今天下起兵加我, 臣之能謀厲國定名者割壤而封. 臣之能以車兵進退成功立名者割壤而封然則是天下盡封君之臣也, 非君封之也. 天下已封君之臣十里矣. 天下每動, 重封君之民二十里. 君之民非富也, 鄰國富之. 鄰國每動, 重富君之民, 貧者重貧, 富者重富. 大准之數也.“ 桓公曰: “何謂也?“ 管子對曰: “今天下起兵加我, 民棄其耒耜, 出持戈于外; 然則國不得耕, 此非天凶也, 此人凶也. 君朝令而夕求具, 民肆其財物與其五谷爲讎, 厭而去, 賈人受而廩之. 然則國財之一分在賈人. 師罷, 民反其事, 萬物反其重. 賈人出其財物, 國弊之少分廩于賈人; 若此則幣重三分, 財物之輕重三分. 賈人巿于三分之間, 國之財物盡在賈人, 而君無策焉; 民更..
3. 輕重之法曰: “自言能爲司馬不能爲司馬者, 殺其身以釁其鼓; 自言能治田土不能治田土者, 殺其身以釁其社; 自言能爲官不能爲官者劓以爲門父.“ 故無敢姦能誣祿至于君者矣. 故相任寅爲官都, 重門擊柝不能去, 亦隨之以法.
2. 桓公曰: “事名二, 正名五而天下治, 何謂事名二?“ 對曰“天策陽也, 壤策陰也, 此謂事名二.“ “何謂正名五?“ 對曰: “權也, 衡也, 規也, 矩也, 准也, 此謂正名五. 其在色者, 靑黃白黑赤也; 其在聲者, 宮商羽徵角也; 其在味者, 酸辛鹹苦甘也. 二, 五者, 童山竭澤, 人君以數制之人; 味者所以守民口也, 聲者所以守民耳也, 色者所以守民目也. 人君失二五者亡其國. 大夫失二五者亡其勢, 民失二五者亡其家. 此國之至機也, 謂之國機.“
1. 齊桓公問于管子曰: “自燧人以來, 其大會可得而聞乎?“ 管子對曰: “燧人以來, 未有不以輕重爲天下也. 其工之王, 水處什之七, 陸處什之三, 乘天勢以隘制天下. 至于黃帝之王, 謹逃其爪牙, 不利其器, 燒山林, 破增藪, 焚沛澤, 逐禽獸, 實以益人, 然后天下可得而牧也. 至于堯舜之王, 所以化海內者, 北用禺氏之玉, 南貴江漢之珠, 其勝禽獸之仇, 以大夫隨之.“ 桓公曰: “何謂也? “管子對曰: “令諸侯之子將委質者, 皆以雙武之皮, 卿大夫豹飾, 列大夫豹幨. 大夫散其邑粟與其財物, 以巿虎豹之皮, 故山林之人刺其猛獸, 若從親戚之仇. 此君冕服于朝, 而猛獸勝于外. 大夫已散其財物, 萬人得受其流, 此堯舜之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