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어휘놀이터/어휘사전 (1141)
건빵이랑 놀자
예문유취(藝文類聚) 목차 구양순(歐陽詢) 등 천부(天部) 천(天)일(日)월(月)성(星)운(雲)풍(風)설(雪)우(雨)제(霽)뢰(雷)전(電)무(霧)홍(虹) 세시부(歲時部) 춘(春)하(夏)추(秋)동(冬)원정(元正)인일(人日)정월십오일(正月十五日) 월회(月晦)한식(寒食)삼월삼일(三月三日)오월오일(五月五日)칠월칠일(七月七日)칠월십오(七月十五)구월구일(九月九日)사(社)복(伏)열(熱)한(寒)납(臘)율(律)력(曆) 지부(地部) 지(地)야(野)관(關)강(岡)암(巖)협(峽)석(石)진(塵) 주부(州部) 기주(冀州)양주(楊州)형주(荊州)청주(靑州)서주(徐州)연주(兗州)예주(豫州)옹주(雍州)익주(益州)유주(幽州)병주(幷州)교주(交州) 군부(郡部) 하남군(河南郡)경조군(京兆郡)선성군(宣城郡)회계군(會稽郡) 산부(山部) 총재산(總..
어휘 사전 목차 ㄱ 가각간갈감갑강개객갱거건걸검겁게격견결겸경계 고곡곤골공과곽관괄광괘괴괵굉교 구국군굴궁권궐궤귀규균귤 극근금급긍 기길김 ㄴ 나낙난남납낭내냉 노녹논농뇌 누눈눌늑늠능 니 ㄷ 다단달담답당대 덕도독돈돌동 두둔 득등 ㄹ ㅁ 마막만말망매맥맹 멱면멸명 모목몰몽묘무묵문물 미민밀 ㅂ 바박반발방배백 번벌범법벽변별병 보복본봉 부북분불붕비빈빙 ㅅ 사삭산살삼삽상새색생서석선설섬섭성세 소속손솔송쇠쇄 수숙순술숭 슬습승시식신실심십 쌍씨 ㅇ 아악안알암압앙애액앵야약양 어억언얼엄업여역연열염엽영예 오옥온올옹와완왈왕왜외 요욕용우욱운울웅원월위유육윤율융 은을음읍응의이익인일임입잉 ㅈ 자작잔잠잡장..
천부상(天部上) 天 日 月 星 雲 風 천(天) 周易曰: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又曰: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又曰: 天行健․尙書曰: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又曰: 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禮記曰: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論語曰: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 天得一以淸․春秋繁露曰: 天有十端․天地陰陽水土金木火人․凡十端․天亦喜○太平御覽一喜上有有字․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爾雅曰: 穹蒼․蒼天也․春爲蒼天․夏爲昊天․秋爲旻天․冬爲上天․春秋元命苞曰: 天不足西北․陽極於九․故天周九九八十一萬里․渾天儀曰: 天如雞子․天大地小․天表裏有水․地○開元占經一․太平御覽二․地上有天字․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轉如車轂之運..
일(日) 易曰: 日月麗乎天․又曰: 離爲日․又曰: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毛詩曰: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禮記曰: 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左氏傳曰: 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五經通義曰: 日中有三足烏․春秋內事曰: 日者陽德之母․白虎通曰: 日行遲․月行疾者何․君舒臣勞也․日月所以懸著何․助天行化․昭明下地也․日月徑千里․風俗通曰: 成帝問劉向․俗說文帝被徵․後期․不得立․日爲再中․爾雅曰: 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岠齊州以南戴日爲丹穴․東至日所出爲太平․西至日所入爲太蒙․廣雅曰: 日名朱明․一名耀靈․一名東君․一名大明․亦名陽烏․說文曰: 日․實也․太陽之精․字從口一․象形也․又曰: 初出爲旭․○初學記一․太平御覽三作纂要曰: 日初出曰旭․日昕曰晞․日溫曰煦․日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晩曰旰․日將落曰薄暮․日西落․光反照於東..
월(月) 釋名曰: 月․闕也․滿則缺也․晦․灰也․月○釋名一作火․死爲灰․月光盡似之也․朔․蘇也․月死復蘇生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弦也․望․月滿之名也․日月遙相望者也․廣雅曰: 夜光謂之月․山海經曰: 大荒之中․有方山․日月所出入也․五經通義曰: 月中有免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免並明․陰係陽也․文選․月上軒而飛光․乾鑿度曰: 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始明․穴․決也․決鼻․免也․尸○原訛尹․據馮校本改․子曰: 使星司夜․月司時․猶使雞司晨也․尙書大傳曰: 晦而月見西方謂之眺․眺․條也․條健․行疾貌也․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側匿猶縮懦也․行遲貌也․禮記曰: 月者三日成魄․三月而成時․史記天官書曰: 月行中道․安寧和平․又曰: 太陰之精上爲日․○據開元占經十一作月․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精也․禮含文嘉曰: 君致尊而制命․則日月貞明․春秋孔演圖曰..
성(星) 說文曰: 萬物之精․上爲列星․尙書考靈曜曰: 五星若編珠․旋璣中星星調․則風雨時․春秋說題辭曰: 星之爲言精也․陽之榮也․陽精爲日․日分爲星․故其字日生爲星․尙書洪範曰: 庶民爲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月經于箕則多風․離于畢則多雨也․周禮曰: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左氏傳曰: 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明也․夜中․星隕如雨․與雨偕也․春秋運斗樞曰: 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機․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四爲魁․第五至第七爲摽․摽合爲斗․居陰布陽․故稱北․尙書中候曰: 帝堯卽政․景星出翼․禮稽命徵曰: 作樂制禮․得天心․則景星見․春秋元命苞曰: 嘉置弧北指一大星爲老人星․治平則見․見則王壽․常以秋分․候之南郊․論語讖․仲尼曰: 吾聞堯率舜..
운(雲) 歸藏曰: 有白雲出自蒼梧․入于大梁․周易曰: 雲從龍․又曰: 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又曰: 坎爲雲․毛詩曰: 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又曰: 薈兮蔚兮․南山朝躋․薈蔚․雲興也․左氏傳․郯子曰: 黃帝以雲紀官․故爲雲師而雲名․又曰: 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爲備故也․易通卦驗曰: 冬至初陽․雲出箕․如樹木之狀․立春靑陽․雲出房․如積冰․春分正陽․雲出張․如白鵠․穀雨太陽․雲出張․如車蓋․立夏初陰․雲出觜․赤如珠․夏至少陰․雲如水波․寒露正陰․雲如冠纓․霜降大陰․雲出․上如羊․下如磻石․禮統曰: 雲者․運氣․布恩普也․周禮曰: 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祲․二至二分觀雲色․靑爲■m․白爲喪․赤爲兵荒․黑爲水․黃爲豐․禮記曰: 天降時雨․山川出雲․東方朔傳曰: 凡占長吏不○太平御覽八作東․耕․當視天․有黃雲來覆車․五穀大熟․河圖曰: 崑崙山五色雲氣․京房易飛候曰: 視四方常有..
풍(風) 爾雅曰: 四氣和爲通正․謂之景風․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尙書曰: 休徵․曰聖․時風若․若․順也․君能通理․則曰風順時也․又曰: 周公居東二年․天大風․禾盡偃․大木斯拔․王啓金縢之書․迎周公․天乃返風․禾盡起․左氏傳曰: 六鶂退飛過宋都․風也․老子曰: 飄風不終朝․毛詩曰: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又曰: 終風且曀․終日而風爲終風․又曰: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南風謂之凱風․又曰: 冬日烈烈․飄風發發․禮記曰: 立冬之日․東風解凍․禮稽命徵曰: 出號令․合民心․則祥風至․孝經援神契曰: 德至八方․則祥風至․尙書大傳曰: 舜將禪禹․八風脩通․又曰: 成王時․越裳重譯而來朝․曰: 久矣天之無烈風迅雨․意中國有聖人乎․莊子曰: 列子御風而行․泠然․旬有五日而後反․國語曰: 海鳥爰居․止於魯國東門之外․三日․展禽曰: 今其有災乎․是歲也․海多大風․荊州星占曰..
천부하(天部下)雪 雨 霽 雷 電 霧 虹 설(雪) 毛詩曰: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又曰: 今我來斯․雨雪霏霏․又曰: 上天同雲․雨雪雰雰․又曰: 雨雪瀌瀌․見晛日消․晛․日氣也․左氏傳曰: 楚子次于乾谿․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秦所遺羽衣也․翠被豹舃․執鞭以出․山海經曰: 由首之山․小威之山․空桑之山․並冬夏有雪․金匱曰: 武王伐紂․都洛邑未成․陰寒․大雪深丈餘․甲子旦․不知何五大夫․乘馬車․從兩騎․止門外․王使太師尙父謝賓․幸臨之․尙父使人持一器粥出․進五車兩騎․軍○太平御覽十二作畢․使者具以告․尙父曰: 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耳․尙父各以其名進之․五神皆驚․相視而嘆․穆天子傳曰: 雨雪․天子獵于鈃山之西阿․又曰: 北風雨雪․天子遊黃臺之丘․騖於苹澤․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黃竹詩․事具文部․晏子春秋曰: 景公時․雨雪三日․公被狐白之裘․晏子入․公曰: 怪哉․雨雪三日..
우(雨) 爾雅曰: 暴雨謂之凍․小雨謂之霢霂․久雨謂之霪․霪謂之霖․管子曰: 春秋祭○太平御覽十作發․五政․一曰: 論幼孤․赦有罪․二曰: 賦爵列․授祿位․三曰: 修溝洫․復亡人․四曰: 治封疆․正阡陌․五曰: 無殺麑●․無絶華萼․五政苟時․春雨乃來․尸子曰: 神農氏治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爲行雨․旬爲穀雨․旬五日爲時雨․正四時之制․萬物咸利․故謂之神․東觀漢記曰: 沛獻王輔․善京氏易․永平五年․少雨․上御雲臺卦․自以周易林占之․其繇曰: 蟻封穴戶․大雨將至․以問輔․輔曰: 蹇․艮下坎上․艮爲山․坎爲水․山出雲爲雨․蟻穴居․時○初學記二․御覽十作知․雨將至․故以蟻爲興居․○居字初學記․御覽無․黃子發相雨○原訛與․據馮校本改․書曰: 常戊申日․候日欲入時․日上有觀雲․不問大小․視四方黑者大雨․靑者小雨․戰國策曰: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飮酒樂․天雨․文侯曰: 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事..
제(霽) 說文曰: 霽․雨止也․魏略曰: 延康元年․大霖雨五十餘日․魏有天下․乃霽․將受大祚之應也․晉中興書曰: 咸和四年․陰霖五十餘日․蘇峻滅後乃霽․長沙耆舊傳曰: 文虔字仲孺․時霖雨廢民業․太守憂色․虔補戶曹掾․虔奉敎齋戒․在社三日․夜夢見白頭翁謂曰: 爾來何遲․虔具白所夢․太守曰: 昔禹夢繡衣男子․稱滄水使者․禹知水脈當通․若掾此夢․將可比也․明日․果大霽․扶南傳曰: 金陣○原作障․據馮校本改․國․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詩】晉嵇含悅晴詩曰: 勁風歸巽林․玄雲起重基․朝霞炙瓊樹․夕景映玉芝․翔鳳晞輕翮․應龍曝纖鬐․百穀偃而立․大木顚復持․宋謝瞻答康樂秋霽詩曰: 夕霽風氣涼․閑房有餘淸․開軒滅華燭․月露皓已盈․梁簡文帝開霽詩曰: 景落商飆靖․煙開四郊謐․偃蹇暮山虹․游揚下峰日․水文城上動․城樓水中出․竟徵共治功․空臥淮陽秩․梁王筠夕霽詩曰: 連山卷族雲․長林息衆籟․密樹含..
뢰(雷) 易曰: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又曰: 震爲雷․動萬物者․莫疾於雷․禮記曰: 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發聲․仲秋之月․雷乃收聲․大戴禮夏小正曰: 正月․雉震鳴鴝․鼓其翼也․正月必雷․雷不正聞․唯雉聞․毛詩曰: 殷其雷․在南山之陽․又曰: 虺虺其雷․左傳曰: 藏冰以時․則雷出不震․棄冰不用․則雷不發而震․尙書中候曰: 秦穆公出狩․天震大雷․下有火․化爲白雀․銜丹書․集公車․事具祥瑞部․史記曰: 高祖母曰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時雷電冥晦․事具帝王部․山海經曰: 翔次之山․有鳥名橐●․服其毛羽․令人不畏雷也․淮南子曰: 陰陽相薄․感而爲雷․焦贛易林曰: 白日揚光․雷車避藏․雲雨不下․各自正鄕․物理論曰: 積風成雷․易曰: 雷風相薄․洪範五行傳曰: 夫雷․人君象也․入能除害․出能興利․河圖帝紀通曰: 雷․天地之鼓也․又曰: 黃帝以雷精起․鶡冠子曰: 夫耳之主聰․目之主明․一葉蔽..
전(電) 毛詩曰: 燁燁震電․易曰: 離爲電․又曰: 雷電噬嗑․月令曰: 仲春始電․晉書曰: 王戎視日不昡․目爛爛若巖下電․山海經曰: 列缺․電名․莊子曰: 陰氣伏於黃泉․陽氣上通於天․陰陽分爭故爲電․玉女投壺․天爲之笑則電․○此十字․本書十七引作神異經․此脫書名․當另作一條․河圖握拒起曰: 大電繞樞星․炤郊野․感符寶而生黃帝․事具符命部․淮南子曰: 電以爲鞭策․電․激氣也․甘泉賦曰: 電倏閃於牆藩․【賦】晉顧凱之雷電賦曰: 太極紛綸․元氣澄練․陰陽相薄․爲雷爲電․是以宣尼敬威忽變․夫其聲無定響․光不恆照․砰訇輪轉․儵閃羅曜․若乃太陰下淪․少陽初升․蟄蟲將啓․動靈先應․殷殷徐振․不激不憑․林鍾統節․褥暑煙熅․星月不朗․衣床若焚․爾乃淸風前颯․蕩濁流塵․豐隆破響․列缺開雲․當時倦容․廓焉精新․豈直驚安竦寐․乃以暢精悟神․天怒將凌․赤電先發․窺巖四照․映流雙絶․雷電赫以驚衡․山海磕其崩裂․..
무(霧) 爾雅曰: 地氣發․天不應․曰霧․霧謂之晦․帝王世紀曰: 黃帝時․天大霧三日․帝遊洛川之上․見大魚․殺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黃帝玄女之宮戰法曰: 黃帝與蚩尤對․力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三夜․天霧冥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 吾所謂玄女者․子欲何問․黃帝曰: 小子欲萬戰萬勝․萬隱萬匿․首當何從起․曾子曰: 陰陽之氣亂則霧․龍魚河圖曰: 山冬天霧十日已上不除者․山崩之候․地鏡圖曰: 古之王者․行遊諸侯․其所居國․國必有三日浸․變而爲日中之霧․陳留風俗傳曰: 雍丘縣有祠․名曰夏后公祠․神井能致霧․漢武帝內傳曰: 東方朔乘雲飛去․仰望․大霧覆之․不知所在․東觀漢記曰: 馬援謂官屬曰: 吾在浪泊西里烏○東觀漢記作摀․閒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薰蒸․仰視烏鳶․跕跕墮水中․謝承後漢書曰: 河南張楷․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時關西人..
홍(虹) 禮記月令曰: 季春之月․虹始見․孟冬之月․虹藏不見․釋名曰: 虹․陽氣之動․虹․攻也․純陽攻陰氣也․又曰: 夫人陰陽不合․婚姻錯亂․淫風流行․男女互相奔隨之時․此則氣盛․故以其盛時合之也․說文曰: 霓․屈虹․靑赤․或白色․陰氣也․毛詩曰: 螮蝀在東․莫之敢指․一名挈貳․○按挈貳見爾雅釋天․此有脫文․河圖稽曜鉤曰: 鎭星散爲虹蜺․春秋運斗樞․樞星散爲虹蜺․尙書考靈曜鄭玄注曰: 日旁氣白者爲虹․莊子曰: 陽炙陰爲虹․黃帝占軍訣曰: 攻城․有虹從外南方入飮城中者․從虹攻之勝․白虹繞城不匝․從虹所在乃擊․蔡邕月令章句曰: 虹․螮蝀也․陰陽交接之氣․著於形色者也․雄曰虹․雌曰蜺․蜺常依陰雲而晝見於日衝․無雲不見․大陰亦不見․率以日西見於東方․故詩云․螮蝀在於東․蜺常在於旁․四時常有之․唯雄虹見藏有月․戰國策曰: 唐睢謂秦王曰: 聶政刺韓■X․白虹貫日․列士傳曰: 荊軻爲燕太子謀刺秦王․..
세시상(歲時上)春 夏 秋 冬 춘(春) 爾雅曰: 春爲靑陽 一曰發生 尙書曰: 寅賓出日 平秩東作 日中星鳥 以殷仲春 禮記月令曰: 孟春之月 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上冰 獺祭魚 鴻鴈來 乃擇元辰 天子躬耕帝籍 是月也 天氣下降 地氣上騰 天地和同 草木萌動 仲春之月 桃始華 倉庚鳴 鷹化爲鳩 是月也 玄鳥至之日 祀于高禖 季春之月 桐始華 虹始見 萍始生 舟牧覆舟 五覆五反 天子始乘舟 布德行惠 鳴鳩拂其羽 戴勝降于桑 周禮曰: 仲春詔后 率外內命婦 始蠶于北郊 帥六宮之夫人 生穜稑之種而獻之于王 釋名曰: 春之爲言蠢也 物蠢而生 尸子曰: 春爲忠 東方爲春 春 動也 是故鳥獸孕寧 草木華生 萬物咸遂 忠之至 尙書大傳曰: 東方者 動方也 物之動也 何以謂之春 春 出也 物之出 故謂東方春也 周官曰: 羅氏 仲春羅春鳥 獻鳩 以養老也 易緯通卦驗曰: 震 東方也 主春分 日出靑氣 ..
하(夏) 爾雅曰: 夏爲朱明 一曰長嬴 尸子曰: 夏爲樂 南方爲夏 夏 興也 南 任也 是故萬物莫不任興 蕃殖充盈 樂之至也 尙書曰: 申命羲叔 宅南交 日永星火 以正仲夏 鳥獸希革 周書時訓曰: 夏至之日 鹿角解 蜩始鳴 大暑之日 腐草化爲螢 禮記曰: 孟夏月 盛德在火 天子迎夏於南郊 還反 行賞 封諸侯 慶賜遂行 靡草死 麥秋至 斷薄刑 決小罪 仲夏之月 天子羞以含桃 先薦寢廟 日長至 陰陽爭 君子處必掩身 無躁 蟬始鳴 木槿榮 可以居高明 可以遠眺望 可以升山陵 可以處臺榭 季夏之月 溫風始至 蟋蟀居壁 鷹乃學習 腐草化爲螢 又曰: 南方者夏 夏之爲言假也 養之長之 假之仁也 尙書考靈耀曰: 火星爲夏期 專陽相○御覽二十一相下有助字 同精感符 易通卦驗曰: 離 南方也 主夏 日中赤氣出 直離 此正氣 出右 萬物半死 氣出左 赤地千里 詩含神霧曰: 曹 地處季夏之位 土地勁急 音中..
추(秋) 爾雅曰: 秋爲白藏 一曰收成 禮記曰: 孟秋之月 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鷹乃祭鳥 仲秋之月 鴻鴈來 玄鳥歸 群鳥養羞 季秋之月 鴻鴈來賓 雀入大水爲蛤 菊有黃花 豺乃祭獸 尸子曰: 秋爲禮 西方爲秋 秋 肅也 萬物莫不禮肅 敬之至也 毛詩曰: 秋日凄凄 百草具腓 又曰: 一日不見 如三秋兮 春秋考異郵曰: 立秋趣織鳴 尙書曰: 分命和仲 宅西 曰昧谷 寅餞納日 平秩西成 宵中星虛 以殷仲秋 周書時訓曰: 立秋之日 涼風至 後五日 白露降 後五日 寒蜩鳴 涼風不至 國無嚴政 白露不降 民多欬病 寒蜩不鳴 人臣力爭 白露之日 鴻鴈來 後五日 玄鳥歸 後五日 群鳥養羞 鴻鴈不來 遠人背叛 玄鳥不歸 室家離散 群鳥不羞 臣下驕慢 秋分之日 雷乃始收 後五日 蟄蟲坯戶 後五日 水始涸 雷乃不收 諸侯淫汰 蟄蟲不坯 民靡有賴 水不始涸 介蟲爲害 周官曰: 司裘 掌爲大裘 以供王祀天之服..
동(冬) 爾雅曰: 冬爲玄英 一曰安寧 禮記曰: 孟冬之月 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爲蜃 虹藏不見 仲冬之月 冰益壯 地始坼 鶡鳥不鳴 虎始交 荔挺出 丘蚓結 麋角解 水泉動 日短至 季冬之月 鴈北向 鵲始巢 雉雊雞乳 日窮于次 月窮于紀 星迴于天 尙書大傳曰: 北方者 物之伏方也 何以謂之冬 冬 中也 物方藏於中也 故曰北方冬也 尙書曰: 申命和叔 宅朔方 曰幽都 平在朔易 日短星昴 以正仲冬 周書時訓曰: 小寒之日 鴈北鄕 又五日 鵲始巢 又五日 雉始雊 鴈不北鄕 民不懷生 鵲不始巢 國不安寧 雉不始雊 國乃大水 大寒之日 雞始乳 又五日 鷙鳥厲疾 又五日 水澤腹堅 雞不乳 淫女亂男 鷙鳥不厲 國不除兵 水澤不腹堅 言乃不從 逸禮曰: 冬則衣黑衣 佩玄玉 乘玄輅 駕鐵驪 載玄旂 以迎冬于北郊 其祭先豕 居明堂後廟 啓北戶 毛詩曰: 冬日烈烈 飄風發發 易緯通卦驗曰: 冬至之日 見雲..
세시중(歲時中)元正 人日 正月十五日 月晦 寒食 三月三 五月五 七月七 七月十五 九月九 원정(元正) 尙書曰: 月正元日 舜格于文祖 列子曰: 邯鄲之民 以正月之旦 獻鳩於簡子 簡子大悅 厚賞之 客問其故 簡子曰: 正旦放生 示有恩也 孔叢子曰: 邯鄲民以正月旦獻爵於趙王 而綴以五采 王大悅 東觀漢記曰: 戴憑爲侍中 正旦朝賀 帝令群臣說經義 不通者奪其席 憑遂重五十餘席 事具講論篇 漢書曰: 鮑宣字子都 哀帝時 正旦日蝕 宣上書諫曰: 陛下父事天 母事地 子養黎民 父虧明 母震動 子訛言 今日蝕三陽始 小民正月朔旦 尙惡敗器物 況日虧缺乎 漢雜事曰: 正月朝賀 三公奉璧上殿 嚮御坐北面 太常使贊曰: 皇帝爲君興 三公伏 皇帝坐 乃前進璧 典略曰: 明帝使博士馬均 作司南車 水轉百戱 正月朝 造巨獸魚龍蔓延 弄馬倒騎 備如漢西京故事 魏略曰: 正始元年 商風大起數十日 發屋折樹 ..
인일(人日) 荊楚歲時記曰: 正月七日爲人日 以七種菜爲羹 翦綵爲人 或鏤金薄帖屛風上 忽○太平御覽三十作亦 戴之 像人入新年 形容改新 董勛問禮俗曰: 一日爲雞 二日爲狗 三日爲豬 四日爲羊 五日爲牛 六日爲馬 七日爲人 賈充典戒曰: 人日造華勝相遺 像瑞圖金勝之形 又像西王母戴勝也 劉臻妻陳氏進見儀曰: 正月七日 上人勝於人 【詩】隋陽休之人日登高侍宴詩曰: 廣殿麗年輝 上林起春色 風生拂雕輦 雲迴浮綺翼 薛道衡人日思歸詩曰: 入春纔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鴈後 思發在花前 【銘】李充登安仁峰銘曰: 正月七日 厥日惟人 策我良駟 陟彼安仁 인용목차세시기
정월십오일(正月十五日) 玉燭寶典曰: 正月十五日 作膏 ○太平御覽三十膏下有粥字 以祠門戶 荊楚歲時記曰: 風俗望日 以楊枝揷門 隨楊枝所指而祭 其夕 迎紫姑神以卜 史記曰: 漢家以望日祀太一 從昏時到明 今夜遊觀燈是其遺跡 ○今夜游以下九字 初學記四 太平御覽三十作注文 西域記曰: 摩竭阤國 正月十五日 僧俗雲集 觀佛舍利 放光雨花 涅槃經曰: 如來闍維訖 收舍利罌 置金床上 天人散花奏樂 繞城步步燃燈十二里 【詩】蘇味道望日夜遊詩曰: 火樹銀花合 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 明月逐人來 遊騎皆穠李 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惜夜 玉漏莫相催 崔液夜遊詩曰: 玉漏銅壺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又曰: 神燈佛火百輪張 刻像圖形七寶裝 影裏如聞金口說 空中似散玉毫光 又曰: 金勒銀鞍控紫騮 玉輪朱幰駕靑牛 驂驔始散東城曲 倏忽還逢南陌頭 인용목차세시기
월회(月晦) 荊楚歲時記曰: 元日至月晦 並爲酺聚飮食 每月皆有晦朔 正月初年 時俗重以爲節 玉燭寶典曰: 元日至月晦 人並爲酺食 士女悉湔裳斟酒於水湄 以爲度厄 帝王世紀曰: 堯有草夾階而生 每月朔生一莢 月半則生十五莢 自十六日一莢落 至月晦而盡 月小則餘一莢 厭而不落 以爲瑞草 名爲蓂莢 一名曆莢 【詩】太宗皇帝月晦詩曰: 晦魄移中律 凝暄起麗城 罩雲朝蓋上 穿露曉珠呈 笑樹花分色 啼枝鳥合聲 披襟歡眺望 極目暢春晴 北齊魏收晦日汎舟應詔詩曰: 裊裊春枝弱 關關新鳥呼 棹唱忽逶迤 菱歌時顧慕 睿賞芳日色 宴言忘日暮 游豫慰人心 照臨康國步 後魏盧元明晦日汎舟應詔詩曰: 輕灰吹上管 落蓂飄下蔕 遲遲春色華 晼晼年光麗 인용 목차 세시기
한식(寒食) 周禮曰: 司烜氏 仲春以木鐸脩火禁于國中 爲季春將出火也 荊楚歲時記曰: 去冬至一百五日 卽有疾風甚雨 謂之寒食 周斐先賢傳曰: 太原舊俗 云介子推焚骸 一月寒食 莫敢煙爨 陸翽鄴中記曰: 幷州俗 冬至後百五日 爲介子推斷火 冷食三日 作乾粥 今之糗是也 又曰: 寒食三日 作醴酪 煮粳米及麥爲酪 擣杏仁 煮作粥 范曄後漢書曰: 周擧遷幷州刺史 太原一郡 舊俗以介子推焚骸 有龍忌之禁 至其月 咸言神靈不樂擧火 擧移書於子推廟云 春中寒食一月 老小不堪 今則三日而已 古今藝術圖曰: 北方山戎 寒食日用鞦韆爲戱 以習輕趫者 【詩】李崇嗣寒食詩曰: 普天皆滅焰 匝地盡藏煙 不知何處火 來就客心燃 宋之問途中寒食詩曰: 馬上逢寒食 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 不見洛橋人 沈佺期嶺表寒食詩曰: 嶺外逢寒食 春來不見餳 洛中新甲子 明日是淸明 【令】魏武帝明罰令曰: 聞太原上黨西河鴈門 冬..
삼월삼일(三月三日) 應劭風俗通曰: 按周禮 女巫掌歲時以祓除疾病 禊者潔也 故於水上盥潔之也 巳者祉也 邪疾已去 祈介祉也 韓詩曰: 三月桃花水之時 鄭國之俗 三月上巳 於溱洧兩水之上 執蘭招魂續魄 拂除不祥 漢書曰: 太后春幸蠶館 率皇后列侯夫人桑 遵灞水而祓除 續漢書禮儀志曰: 三月上巳 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 自洗濯 祓除宿垢 爲太潔 魏志曰: 袁紹三月上巳 大會賓徒於薄落津 聞魏郡兵及黑山賊于毒等數萬人 共覆鄴城 殺守 坐中客家在鄴者 皆憂怖失色 或起而立 紹容貌自若 不改常度 竹林七賢論曰: 王濟嘗解禊洛水 明日 或問王曰: 昨遊有何語議 濟曰: 張華善說史漢 裴逸民敘前言往行 袞袞可聽 事具談論部 夏仲御別傳曰: 仲御詣洛 到三月三日 洛中公王以下 莫不方軌連軫 並至南浮橋邊禊 男則朱服耀路 女則錦綺粲爛 仲御時在船中 曝所市藥 雖見此輩 穩坐不搖 賈公望見之 深奇其節 願相..
오월오일(五月五日) 琴操曰: 介子綏割其腓股 以啖重耳 重耳復國 子綏獨無所得 綏甚怨恨 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 終不肯出 文公令燔山求之 子綏遂抱木而燒死 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 國語云介子推 續漢禮儀志曰: 五月五日 朱索五色柳桃印爲門戶飾 以止惡氣 風土記曰: 仲夏端五 烹鶩○原訛騖 據馮校本改 角黍 端 始也 謂五月初五日也 又以菰葉裹黏米煮熟 謂之角黍 續齊諧記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貯米 投水祭之 漢建武中 長沙歐回 白日忽見一人 自稱三閭大夫 謂曰: 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 苦蛟龍所竊 今若有惠 可以楝樹葉塞其上 以五采絲縛之 此二物蛟龍所憚也 固依其言 世人作粽 幷帶五色絲及楝葉 皆汨羅之遺風也 崔寔四民月令曰: 五月五日 取蟾蜍 可合惡疽瘡 取東行螻蛄 治婦難産 會稽典錄曰: 女子曹娥者 會稽上虞人 父能絃歌爲巫 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 於縣..
칠월칠일(七月七日) 列仙傳曰: 陶安公者 六安鑄冶師行火者 朱雀止冶上 曰: 安公 冶與天通 七月七日 迎汝以赤龍 事具仙部 又曰: 王子喬見柏長○初學記四 太平御覽三十一作桓良 曰: 告我家 七月七日 待我於緱氏山頭 至時 乘白鶴在山頭 望之不得到 擧手謝時人 數日而去 漢書曰: 武帝七月七日 生於漪蘭殿 漢武故事曰: 七月七日 上於承華殿齋 正中 忽有一靑鳥從西方來 集殿前 上問東方朔 朔曰: 此西王母欲來也 有頃王母至 事具鳥部 崔寔四民月令 七月七日 曝經書 設酒脯時果 散香粉於筵上 祈請於河鼓織女 言此二星神當會 守夜者咸懷私願 或云 見天漢中 有奕奕正白氣 如地河之波 輝輝有光曜五色 以此爲徵應 見者便拜乞願 三年乃得 竹林七賢論曰: 阮咸 字仲容 籍兄子也 諸阮前世皆儒學 內足於財 唯籍一生 尙道棄事 好酒而貧 舊俗 七月七日 法當曬衣 諸阮庭中爛然 莫非綈錦 咸時總角..
칠월십오(七月十五) 荊楚歲時記曰: 七月十五日 僧尼道俗 悉營盆供諸寺院 盂蘭盆經云 有七葉功德 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 蓋由此 又曰: 目連比丘 見其亡母生餓鬼中 卽以■■盛飯 往餉其母 食未入口 化成火炭 遂不得食 目連大叫 馳還白佛 佛言 汝母罪重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 至七月十五日 當爲七代父母現在父母厄難中者 具百味五果 以著盆中 供養十方大德 佛敕衆僧 皆爲施主■■願 七代父母 行禪定意 然後受食 是時 目連母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目連白佛 未來世佛弟子行孝順者 亦應奉盂蘭盆爲爾可否 佛言大善 故後代人因此廣爲華飾 乃至刻木割竹 飴■■剪綵 模花果之形 極工妙之巧 道經曰: 七月十五 中元之日 地官校勾 搜選人間 分別善惡 諸天聖衆 普詣宮中 簡定劫數 人鬼傳錄 餓鬼囚徒 一時皆集 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 採諸花果 珍奇異物 幢幡寶蓋 淸膳飮食 獻諸聖衆 道士..
구월구일(九月九日) 風土記曰: 九月九日 律中無射而數九 俗尙此月 折茱萸房以揷頭 言辟除惡氣而禦初寒 續晉陽秋曰: 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 宅邊菊叢中 摘菊盈把 坐其側久 望見白衣至 乃王弘送酒也 卽便就酌 醉而後歸 續齊諧記曰: 汝南桓景 隨費長房遊學累年 長房謂之曰: 九月九日 汝家當有災厄 急宜去 令家人各作絳囊 盛茱萸以繫臂 登高飮菊酒 此禍可消 景如言 擧家登山 夕還家 見雞狗牛羊 一時暴死 長房聞之曰: 代之矣 今世人每至九日 登山飮菊酒 婦人帶茱萸囊是也 孟嘉傳曰: 嘉爲桓溫參軍 旣和而正 溫甚重之 九月九日 溫遊龍山 參僚畢集 時佐吏並著戎服 有風至 吹嘉帽墮落 溫謂左右及賓客勿言 以觀其擧止 臨海記曰: 郡北四十步 有湖山 山甚平正 可容數百人坐 民俗極重 每九日菊酒之辰 讌會於此山者 常至三四百人 【詩】宋謝瞻九日從宋公戱馬臺詩曰: 風至授寒服 霜降休百工 巢幕無留..
세시하(歲時下) 祖 伏 熱 寒 臘 律 曆 사(社) ○按本篇據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祖篇 當作祖 今篇目作社 及條內各社字 疑均後人臆改(詳各條下 )正月祖祭 禮始漢代 見續漢書禮儀志注 通典四十四 風俗通曰: 謹按禮傳 共工之子曰脩 好遠遊 舟車所至 足跡所達 靡不窮覽 故祀以爲社○風俗通八 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作祖 神 毛詩曰: 韓侯出祖 出宿于屠 顯甫餞之 淸酒百壺 其肴惟何 炰鱉鮮魚 其蔌惟何 惟筍及蒲 其贈惟何 乘馬路車 左傳昭上曰: 楚靈王成章華之臺 願與諸侯樂○左傳昭七年作落 之 蔿啓疆來召公 公將往 夢襄公社 ○左傳昭七年作祖 下同 梓愼曰: 君不果行 襄公之適楚也 夢周公社而行 今襄公實社 君不行 子服惠伯曰: 行 先君未嘗適楚 故周公祖道之 襄公適楚矣 而社以道 君不行何之 三月 公如楚 魏志曰: 王脩年七歲 喪母 母以社○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作祖 下同 日亡 來歲鄰里..
복(伏) 曆忌釋曰: 伏者何也 金氣伏藏之日也 四時代謝 皆以相生 立春木代水 水生木 立夏火代木 木生火 立冬水代金 金生水 至於立秋 以金代火 金畏於火 故至庚日必伏 庚者金故也 漢書曰: 東方朔 伏日詔賜諸侍郎肉 朔獨不待詔 拔劍割肉 懷之而去 事具肉部 典略曰: 光祿劉松北鎭 而袁紹夜酣酒 以盛夏三伏之際 晝夜與松飮酒 至於無知 云以避一時之暑 故河北○明本作朔 避暑飮 世說曰: 郤嘉賓三伏之日詣謝公 炎暑熏赫 雖復當風交扇 猶沾汗流離 謝著故絹衣 食熱白粥 晏然無異 風俗通曰: 戶律 漢中巴蜀廣漢 自擇伏日 俗說 漢中巴蜀廣漢 正○太平御覽三十八作土 地溫暑 草木蚤生晩枯 氣異中國 夷狄畜之 故令自擇伏日也 【詩】晉程曉詩曰: 平生三伏時 道路無行車 ●門避暑臥 出入不相過 今世■■襶子 觸熱到人家 主人聞客來 嚬噈奈此何 搖扇胛中疼 流汗正滂沱 傳誡語高明 熱行宜見訶 晉潘..
열(熱) 說文 溽 濕暑也 山海經曰: 壽麻之國 爰有大暑 不可以往 禮記月令曰: 季夏之月 土潤溽暑 毛詩曰: 旱旣太甚 蘊隆蟲蟲 赫赫炎炎 云我無所 管子曰: 善爲國者 使農寒耕而熱耘 楚辭云 魂兮歸來 東方不可以託 十日代出 流金鑠石 淮南子曰: 南方之極 自北戶之界 至炎風之野 赤帝祝融之所司 神異經曰: 北方曾冰萬里 厚百丈 有磎鼠在冰下土中 其形如鼠 食冰草木根 肉重萬斤 可以作脯 食之已熱 事見肉部 京房易飛候曰: 有雲大如車蓋十餘 此陽水之氣 必暑 有暍者 漢書西域傳曰: ■■賓國 道歷大小頭痛之山 赤土身熱之阪 令人熱無色 頭痛歐吐 桓子新論曰: 元帝被病 廣求方士 漢中逸人王仲都者 詔問所能爲 對曰: 但能忍寒暑耳 因爲待詔 至夏大暑日 使暴坐 又環以十爐火 不言熱而身汗不出 五經通義曰: 冬至陽動於下 推陰而上之 故寒於上 夏至陰動於下 推陽而之上 故大熱於上 易..
한(寒) 左傳曰: 楚莊王圍蕭 申公巫臣曰: 師人多寒 王巡三軍 撫而勉之 三軍之士 皆如挾纊 穆天子傳曰: 庚寅北風雪 天子寒 日中大寒 有凍人 天子作黃竹詩 事具雪部 晏子曰: 景公起大臺 歲寒 役之凍餒者鄕有焉 公延晏子坐 飮酒樂 晏子歌曰: 庶民之凍 我若之何 奉上靡弊 我若之何 歌終 喟然流涕 公止之曰: 子殆爲大臺之役夫 寡人將罷 尸子曰: 雨雪 楚莊王披裘當戶曰: 我猶寒 彼百姓賓客甚矣 乃使巡國中 求百姓賓客之無居宿絶糧者賑之 國人大悅 戰國策曰: 田單爲齊相 過淄水 有老人 涉淄而寒 不能 坐沙中 乃解裘衣之 襄王曰: 單之厚施 欲取我國乎 有貫珠者聞之 曰: 不如因以爲己善 乃下令曰: 寡人憂民之寒 而單解裘衣人 稱寡人之意 於是閭里相與語曰: 田單之愛人 乃王之敎也 呂氏春秋曰: 衛靈公天寒鑿池 苑春曰: 天寒 恐傷民 公曰: 寒哉 春曰: 君衣狐裘 坐熊席 四陬..
납(臘) 風俗通曰: 禮傳曰: 夏曰嘉平 殷曰淸祀 周曰大蜡 漢改曰■■ ■■者臘也 因臘取獸 祭先祖也 漢火行 衰於戌 故此日臘也 漢舊儀曰: 臘者報諸鬼神 古聖賢有功於民者也 蔡邕獨斷曰: 臘者歲終大祭 縱吏民宴飮 非但迎氣 故但送不迎 禮記曰: 天子大蜡八 伊耆氏始爲蜡 蜡者索也 歲十二月 合聚萬物而索饗之 又曰: 子貢觀於蜡 孔子曰: 賜也樂乎 對曰: 一國之人皆若狂 賜未知其樂也 子曰: 百日之蜡 一日之澤 非爾所知也 蜡之祭 勞農以休息之 言民勤稼嗇 有百日之勞 今日飮酒燕樂 君之恩澤也 非爾所知 其義大也 周禮曰: 國祭蜡則■■豳頌 擊土鼓 以息老物 左傳曰: 晉侯假道於虞 以伐虢 宮之奇諫 弗聽 以其族行 曰: 虞不臘也 列女傳曰: 魯之母師者 魯九子之寡母也 臘日 休家作者 歲祀禮事畢 悉召諸子 謂曰: 婦人之義 非有大故 不出夫家 然吾父母家多幼稚 歲時禮不理 吾從..
율(律) 爾雅曰: 律謂之分 尙書曰: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 在治忽 以出內五言 汝聽 又曰: 聲依永 律和聲 八音克諧 無相奪倫 神人以和 周官曰: 太師 掌六律六呂 文以五聲 播以八音 敎六詩 以六德爲之本 以六律爲之音 禮記曰: 正月律中太蔟 二月律中夾鍾 三月律中沽洗 四月律中仲呂 五月律中蕤賓 六月律中林鍾 七月律中夷則 八月律中南呂 九月律中無射 十月律中應鍾 十一月律中黃鍾 十二月律中大呂 周禮注曰: 律呂相生者 三分益一 下生者三分減一 黃鍾律長九寸 下生林鍾 六月律也 左氏傳曰: 六律七音 八風九歌 以相成也 淸濁小大 短長疾徐 哀樂遲速 高下出入 周流以相濟也 君子聽之 以平其心 孟子曰: 師曠之聰 不以六律 不能正五音 呂氏春秋曰: 昔黃帝命伶倫作爲律 伶倫自大夏之西 乃之阮隃之陰 取竹之谿谷以生空竅厚均者 斷兩節間長三寸九分而吹之 以爲十二筒 聽鳳鳴以別十二律 其..
력(曆) 世本曰: 容成作曆 尙書曰: 迺命羲和 欽若昊天 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時 又曰: 協用五紀 其五曰曆數 尸子曰: 造曆數者 羲和子也 漢書曰: 曆數之起尙矣 傳述顓頊命南正重司天 火正黎司地 其後三苗亂德 二官咸廢 而閏餘乖次 孟陬殄滅 攝提失方 又曰: 使校曆淳于陵渠 復覆太初曆 晦朔弦望最密 日月如合璧 五星若連珠 又曰: 曆譜者 序四時之位 正分至之節 會日月五星之辰 以考寒暑殺生之實 故聖王必正曆 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 凶阨之患 其術皆出焉 此聖人知命之術也 續漢書曰: 昔者聖人之作曆也 觀璿璣之運 三光之作 道之發斂 景之長短 斗綱所建 靑龍所躔 參伍以變 錯綜其數 而制術焉 益部耆舊傳曰: 巴郡落下閎 漢武帝時 改顓頊曆 更作太初曆 曰: 後八百歲 此曆差一日 當有聖人定之 楊泉物理論曰: 疇昔神農始治農功 正節氣 審寒溫 以爲早晩之期 故立曆日 風土記曰: 自黃帝..
지부(地部) 地 野 關 岡 巖 峽 石 塵 지(地) 神農書曰: 湛濁爲地 黃帝素問曰: 積陰爲地 故地者濁陰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 總丘陵原隰阪險曰地 春秋元命苞曰: 地者易也 言養物懷任 交易變化 含吐應節 故其立字 土力於乙者爲地 河圖括地象曰: 地廣東西二萬八千 南北二萬六千 有君長之州 州有九 阻中土之文德 及而不治 山海經曰: 帝令■■亥 步自東極 至于西極 五億十萬九千八百八步 ■■亥左手把筭 右手指靑丘北 孝經援神契曰: 計九州之別壤 山陵之大 川澤所注 萊沮所生 鳥獸所聚 九百一十一萬八千二十四頃 磽埆不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 易曰: 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 又曰: 在地成形 又曰: 坤 地也 禮記曰: 孟冬之月 地始凍 仲春之月 地始坼 又曰: 今夫地 一撮土之少 及其廣厚 載華嶽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泄 而萬物載焉 周官曰: 大司徒 掌天下土地之圖 知九州之地域 廣輪之數 辯..
야(野) 爾雅曰: 邑外謂之郊 郊外謂之牧 牧外謂之野 說文曰: 野 郊外也 山海經曰: 大樂之野 夏后啓於此舞九代馬 事具獸部馬篇 又曰: 都廣之野 后稷葬焉 爰有黍稷 百穀自生 鸞自歌 鳳自舞 靈壽寶華 草木所聚 尙書曰: 大野旣豬 東原底平 毛詩曰: 我行其野 蔽芾其樗 婚姻之故 言就爾居 左傳曰: 辛有適伊川 見被髮祭於野者 曰: 不及百年 此其戎乎 其禮先亡矣 又曰: 晉文公過衛 出於五鹿 乞食於野人 野人與之塊 公子欲鞭之 子犯曰: 天賜也 稽首受而載之 又曰: 裨諶能謀於野 於野則獲 謀於國則否 鄭國有難 子産載以如野 謀四國之事 穆天子傳曰: 曠原之野 飛鳥之所解羽 莊子曰: 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 方明爲御 昌宇參乘 至於襄城之野 七聖皆迷 無所問塗 適遇牧馬童子 乃問塗焉 事具帝王部 又曰: 北門成問黃帝曰: 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吾始聞之而懼 後聞之而怠 卒聞之..
관(關) 周官曰: 司關掌國貨之節 以聯門市 凡貨不出於關 擧其貨 罰其人 國凶札則無關門之征 禮記曰: 仲夏之月 關市無索 又曰: 古者關譏而不征 蔡邕月令章句曰: 關在境 所以察出禦入 左傳曰: 臧文仲不仁者三 廢六關 孟子曰: 古之爲關也 將以御暴也 今之爲關也 將以爲暴也 燕丹子曰: 燕丹去秦 夜到關 關門未開 丹爲雞鳴 衆雞皆鳴 遂得逃歸 史記曰: 秦昭王囚孟嘗君 孟嘗君變姓名 夜半至函谷關 關法 雞鳴出客 孟嘗君恐追至 客居下坐者 能爲雞鳴 於是群雞皆鳴 遂出關 戰國策曰: 中山與燕趙爲王 齊閉關不通中山之使 其言曰: 我萬乘之國也 中山千乘國也 何侔名於我乎 楚漢春秋曰: 沛公西入武關 居於灞上 遣將軍閉函谷關 無內項王 項王大將亞父至關 不得入 怒曰: 沛公欲反耶 卽令家發薪一束 欲燒關門 關門乃開 列仙傳曰: 關令尹喜 周大夫也 善內學 老子西遊 先見其氣 知眞人當過..
강(岡) 爾雅曰: 山脊曰岡 毛詩曰: 陟彼高岡 我馬玄黃 地理志曰: 秦望氣者云 東南有天子氣 使赭衣徒鑿雲陽縣北岡 改名曲阿 又曰: 天門零陽縣有半石崗 崗上有石 名仙人樓 山謙之丹陽記曰: 句容縣東三十里 有龍崗 崗頂有龍沸潭 周十三丈 聞人聲 水便沸動 常日則不動 劉楨京口記曰: 城北四十餘里 有小崗 高二丈許 有人鼻形 著崗西頭 有口在上 而鼻在下 方圓數尺 狀如燋土 古老相傳 因名下鼻 今無復鼻 厥口猶在 王韶之始興記曰: 郡西南有芙蓉崗 高若玉山 鄰枕郊郭 可四十餘里 又曰: 含洭縣白鹿城南 有白鹿崗 晉咸和中 縣令張魴 有德惠 白鹿群遊崗上 因以爲名 雷次宗豫章記曰: 洪井西有鸞崗 舊說 洪崖先生乘鸞所憩之處也 顧徵廣州記曰: 四會縣有金崗 行人往往見金於崗側 裴氏廣州記曰: 城北有馬鞍崗 秦時 瞻氣者言南方有天子氣 始皇發民鑿破北崗 地中出血 鑿處猶在 增城縣有雲母岡..
암(巖) 晉中興書徵祥○原訛拜 據馮校本改 按何法盛晉中興書有徵祥說 下傅字衍 傅說曰: 咸和四年 廬山西大巖崩 俄而郭黙害江州刺史 伏誅 尋陽記曰: 赤山崖峻壁上多靈巖 生仙菜 村人恆採之也 嵩高山記曰: 少室山大巖中 有一石室 云有自然經書 自然飮食 室前有一石柱 象承露盤 上有石脂 滴滴流下 服之一合 壽與天地同畢 盛弘之荊州記曰: 平樂縣有山 臨水 巖間有兩目 如人眼 極大 瞳子白黑分明 名爲目巖 又曰: 始興機山東 有兩巖相向 如鴟尾 石室數十所 經過皆聞有金石絲竹之聲 鄭緝之東陽記曰: 北山有春草巖根竹巖仙姥巖間不生蔓草 盡出龍鬚 尤多藥物 【詩】梁丘遲夜發密巖口詩曰: 弭棹纔假寐 擊汰已爭先 敞朗朝霞澈 驚明曉魄懸 方尋仰危石 百丈窺重泉 叢枝上點點 崩溜下塡塡 인용 목차
협(峽) 續漢書曰: 虞詡爲武都太守 下辯東三十里 有峽 中有大石 鄣塞水流 春夏輒濆溢 敗壞城郭 詡使人燒石 以水灌之 石皆罅裂 因鑴去 遂無沉溺之害 庾仲雍荊州記曰: 巴楚有明月峽廣德峽東突峽 今謂之巫峽●歸峽歸鄕峽 袁山松宜都記曰: 自西陵泝江西北行三十里 入峽口 其山行周迴隱映 如絶復通 高山重嶂 非日中夜半 不見日月也 鄧德明南康記曰: 雩都峽去縣百里 兩邊傍江 江廣三十餘丈 高嶺稠疊 連巖石峙 其水常自激涌 奔轉如輪 春夏洪潦 經過阻絶 王韶之始興記曰: 梁鮮二水口下流 有滇陽峽 長二十餘里 山嶺紆鬱 叢流曲勃 中宿縣有貞女峽 峽西岸水際 有石 如人形 狀似女子 是曰貞女 父老相傳 秦世有女數人 取螺於此 遇風雨晝昏 而一女化爲此石 【賦】梁蕭子範建安城門峽賦曰: 原夫城門之所都 迺設險於閩區 艱難過於身勢 襟要甚於飛狐 長湍一流而沸涌 曾山兩判而盤紆 對巘雙分 干宵帶雲 ..
석(石) 物理論曰: 土精爲石 尙書曰: 靑州 厥貢鉛松怪石 周官曰: 大司寇 以嘉石平罷民 有罪者坐諸嘉石 以肺石達窮民 凡煢獨老幼 欲復於上而未達者 立於肺石 注曰: 嘉石 文石也 肺石 赤石也 毛詩曰: 漸漸之石 維其高矣 穆天子傳曰: 天子升于采石之山 於是取采石焉 鑄以成器 于黑水之上 尸子曰: 昔者武王崩 成王少 周公旦踐東宮 履乘石 祀明堂 假爲天子七年 乘石 王所登上車之石也 列子曰: 天亦物也 物有不足 故昔者女媧氏鍊五色之石 以補其闕 隋巢子曰: 禹産於■■石 啓生於石 王韶之云 啓生而母化爲石 呂氏春秋曰: 石可破也 不可奪其堅 史記曰: 王翦○原訛剪 據馮校本改 下同 代李信擊荊 荊兵數挑戰 終不出 久之 翦使人問軍中戱乎 對曰: 方投石超距 翦曰: 士卒可用矣 又曰: 張良見老人出一編書 曰: 讀是則爲王者師 後十二年 見我濟北穀城山下 黃石卽我也 良後果得黃..
진(塵) 山海經曰: 黑水之南 有玄蛇 食塵 大人之國 有大靑蛇 頭方 食塵 禮記曰: 爲長者糞之禮 必加帚於箕上 以袂拘而退 其塵不及長者 又曰: 前有塵埃 則載鳴鳶 毛詩曰: 無將大車 維塵冥冥 左傳曰: 晉楚戰于城濮 狐毛設二旆而退之 欒枝使輿曳柴而僞遁 曳柴起塵 作衆走 老子曰: 和其光 同其塵 莊子曰: 野馬也 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者也 楚辭曰: 安能以皓皓之白 蒙世俗之塵埃哉 淮南子曰: 地不滿東南 故水潦塵埃歸焉 謝承後漢書曰: 范丹 字史雲 所居單陋 有時絶糧 閭里歌之曰: 甑中生塵范史雲也 應璩與曹公牋曰: 昔漢光武與戴子高 有撫塵之好 蔡邕勸學曰: 蚓無爪牙 軟弱不便 穿穴洞地 食塵飮泉 博物志曰: 徐州人謂塵土爲蓬塊 吳人謂塵土爲埃坱 李康遊山序曰: 蓋人生天地之閒也 若流電之過戶牖 輕塵之■F弱草 郭子曰: 庾公名位漸重 足傾王公 時庾亮在石頭 王公在城 忽風..
주부(州部)冀州 楊州 荊州 靑州 徐州 兗州 豫州 雍州 益州 幽州 幷州 交州 春秋說題辭曰: 州之言殊也 合同類 異其界也 說文曰: 堯遭洪水 民居水中高土 故名曰州 一曰: 州 疇也 疇其土而生之也 物理論曰: 九州變易交錯不同 禹貢有梁州 無幷州 周官有幷州 無梁州 爾雅有營州 無靑州 漢興 武帝開拓三方 立十三州 通幷梁之數 而增交益焉 風俗通曰: 周禮 五黨爲州 州 疇也 州有長 使之相周足也 河圖括地象曰: 天有九部八紀 地有九州八柱 尙書大傳曰: 古之處師 八家○太平御覽一百五十七家下有而爲鄰三字 三鄰而爲明 ○御覽作朋 下同 三明而爲里 五里而爲邑 十邑而爲都 十都而爲師 州十有二師焉 張衡靈憲圖曰: 崑崙東南 有赤縣之州 風雨有時 寒暑有節 苟非此土 南則多暑 北則多寒 東則多陰 故聖王不處焉 史記曰: 鄒衍著書云 中國於天下 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赤縣 赤縣..
기주(冀州) 爾雅曰: 兩河間曰冀州 周官曰: 河內曰冀州 其山鎭曰霍山 其澤藪曰楊紆 其川漳 其浸汾潞 其利松柏 春秋元命苞曰: 昴畢閒爲天街 散爲冀州 分爲趙國 立爲常山 淮南子曰: 往古之時 四極廢 九州裂 於是女媧殺黑龍 以祭冀州 事具帝王部 釋名曰: 冀州 取地以爲名也 其地有險有易 帝王所都 亂則冀治 弱則冀强 荒則冀豐也 【賦】漢班彪冀州賦曰: 夫何事於冀州 聊託公以遊居 歷九州而觀風 亦哲人之所娛 望常山之峨峨 登北岳而高遊 建封壇於岱宗 瘞玄玉於此丘 遍五岳與四瀆 觀滄海以周流 【箴】漢楊雄冀州箴曰: 洋洋冀州 鴻原大陸 嶽陽是都 島夷皮服 潺湲河流 表以碣石 三后攸降 列爲侯伯 隆周之末 趙魏是宅 冀土麋沸 炫沄如湯 更盛更衰 載從載橫 漢興定制 改列藩王 故治不忘亂 安不忘危 牧臣司冀 敢告在階 인용 목차
양주(楊州) 尙書禹貢 淮海惟楊州 厥貢瑤琨篠簜 厥苞橘柚 周官曰: 東南曰楊州 其山鎭曰會稽 其澤藪曰具區 其川三江 其浸五湖 其利金錫竹箭 春秋元命苞曰: 牽牛流爲楊州 分爲越國 立爲楊山 續漢書曰: 張禹拜楊州刺史 當濟江行部 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 難於濟涉 禹厲聲云 子胥若其有靈 知吾志在理察枉訟 豈危我哉 令鼓楫而過 歷行部邑吏民希見者 人懷喜悅 益部耆舊傳云 嚴遵爲楊州刺史 行部 聞道傍女子哭聲不哀 問所哭者誰 對云 夫遭燒死 遵敕吏舁尸到 與語訖 語吏云 死人自道不燒死 攝女 令人守尸 云當有○太平御覽二百五十八作有物 此脫 往 吏白有蠅聚頭所 遵令披視 得鐵錐貫頂 考問 淫殺夫 【箴】漢楊雄楊州箴曰: 天矯楊州 江漢之滸 彭蠡旣瀦 陽鳥攸處 橘柚羽貝 瑤琨篠簜 閩越北垠 沅湘攸往 翩彼昭王 南征不旋 人咸躓於垤 莫躓於山 太伯遜位 其吳紹類 夫差一誤 太伯無祚 周室不匡..
형주(荊州) 尙書禹貢曰: 荊及衡陽惟荊州 厥貢羽毛齒革 惟金三品 杶幹栝柏 礪砥砮丹 惟箘簬楛 苞匭菁茅 厥篚玄纁璣組 九江納錫大龜 釋名曰: 荊州 取名於荊山也 荊 警也 警南蠻數爲寇逆 其民有道後服 無道先强 常警備之也 春秋元命苞曰: 軫星散爲荊州 分爲楚國 荊之爲言强也 陽盛物堅 其氣急悍也 元康地記曰: 荊州於古 蠻服之地也 秦滅楚 置郡縣 漢武分爲交州 至魏晉而荊州所部郡國二十 周官曰: 正南曰荊州 其山鎭曰衡山 其澤藪曰雲夢 其川江漢 其浸潁湛 其利丹銀齒角 沈約宋書曰: 朱脩之爲荊州刺史 百城士民贈貺 一毫無所受 去鎭之日 秋毫無犯 計在州以來 內外燃油 及私牛馬食費 以私錢六十萬裨之 【箴】漢楊雄荊州箴曰: 杳杳巫山 在荊之陽 江漢朝宗 其流湯湯 雲夢塗泥 包匭菁茅 金玉砥礪 象齒元龜 貢篚百物 世世以饒 戰戰慄慄 至桀荒溢 我在帝位 若天有日 不順庶國 孰敢余奪 ..
청주(靑州) 尙書禹貢曰: 海岱惟靑州 厥貢鹽絺 海物惟錯 岱畎絲枲 鉛松怪石 春秋元命苞曰: 虛危之精 流爲靑州 分爲齊國 立爲萊山 太康地記曰: 靑州 東方少陽 其色靑 其氣淸 歲之首 事之始也 故以爲名 周之建國 表齊東海 居於靑州 故吳季札觀樂于魯 聞齊之詩 云泱泱乎大國之風也 其表東海者乎 周官曰: 正東曰靑州 其山鎭曰沂山 其澤藪曰望諸 其川淮泗 其浸沂沐 ○周禮職方氏作沭 其利蒲魚 王隱晉書云 苟晞爲靑州刺史 役煩賦重 民不堪命 日斬十人 流血成川 號云屠伯 【箴】漢楊雄靑州箴曰: 茫茫靑州 海岱是極 鹽鐵之地 鉛松怪石 群水攸歸 萊夷作牧 貢篚以時 莫怠莫違 昔在文武 封呂於齊 厥土塗泥 在丘之營 五侯九伯 是討是征 馬殆其銜 御失其度 周室荒亂 小白以霸 諸侯雖服 復尊京師 小白旣沒 周卒陵遲 嗟茲天王 附命下土 失其法度 喪其文武 牧臣司靑 敢告執矩 인용 목차
서주(徐州) 尙書禹貢曰: 海岱及淮惟徐州 厥貢惟土五色 嶧陽孤桐 泗濱浮磬 淮夷蠙珠曁魚 厥篚玄纖縞 春秋元命苞曰: 天弓星 主司弓弩 流爲徐州 別爲魯國 徐之爲言舒也 言陰牧內安詳也 【箴】漢楊雄徐州箴曰: 海岱伊淮 東海是渚 豫州之土 邑于蕃宇 大野旣豬 有羽有蒙 孤桐蠙珠 泗沂攸同 降周任姜 鎭于琅■^ 姜氏絶苗 田氏攸都 事猶細微 不慮不圖 禍如丘山 本在萌牙 牧臣司徐 敢告僕夫 인용 목차
연주(兗州) 尙書禹貢曰: 濟河惟兗州 厥貢漆絲 厥篚織文 浮于濟漯 達于河 春秋元命苞曰: 五星流爲兗州 兗之言端也 言隄精端 故其氣纖殺 分爲鄭國 周官曰: 河東曰兗州 其山鎭曰岱山 其澤藪曰大野 其川河沛 其浸盧維 其利蒲魚 【箴】漢楊雄兗州箴曰: 悠悠濟河 兗州之宇 九河旣導 雷夏攸處 草繇木條 漆絲絺紵 濟漯旣通 降丘宅土 成湯五徙 卒都于亳 盤庚北度 牧野是宅 箕子歔欷 厥居爲墟 牧臣司兗 敢告執書 인용 목차
예주(豫州) 尙書禹貢曰: 荊河惟豫州 厥貢漆枲絺紵 厥篚纖纊 錫貢磬錯 浮于洛 達于河 春秋元命苞曰: 鉤鈐星 別爲豫州 豫之爲言序也 言陰陽分布 各得處也 周官曰: 河南曰豫州 其山鎭曰華山 其澤藪曰圃田 其川滎洛 其浸波溠 其利林漆絲枲 【箴】漢楊雄豫州箴曰: 郁郁荊河 伊洛是經 滎嶓枲漆 惟用攸成 田田相拏 廬廬相距 夏殷不都 成周攸處 豫野所居 爰在鶉墟 四隩咸宅 宇內莫如 毋曰我大 莫或余敗 毋曰我强 靡克余亡 王■爲極 實絶周祀 牧臣司豫 敢告柱史 인용 목차
옹주(雍州) 尙書禹貢曰: 黑水西河惟雍州 厥貢惟球琳琅玕 浮于積石 至于龍門西河 春秋元命苞曰: 東井鬼星 散爲雍州 分爲秦國 東距殽阪 西有漢中 南含高山 北阻居庸 得東井動深之萌 其氣險也 春秋文燿鉤曰: 華岐以北 龍門積石 南至三危之野 雍州 屬魁星 太康地記曰: 雍州兼得梁州之地 西北之位 陽所不及 陰氣雍閼 故取名焉 周官曰: 正西曰雍州 其山鎭曰曰○曰字衍 岳山 其澤藪曰弦蒲 其川涇汭 其浸洛 其利玉石 【箴】漢楊雄雍州箴曰: 黑水西河 橫截崑崙 邪指閶闔 盡爲雍垠 上侵積石 下礙龍門 蓋安不忘危 盛不諱衰 牧臣司雍 敢告贅衣 인용 목차
익주(益州) 春秋元命苞曰: 觜參流爲益州 益之言隘也 謂物類並決 其氣急切決列也 楊雄蜀本紀曰: 蜀始王曰蠶叢 次曰伯雍 次曰魚鳧 又曰: 武都人有女 蜀王納以爲妃 疾卒 葬於成都 作石鏡一枚 以表其墓 十三州志曰: 蜀王杜宇 自號望帝 左思蜀都賦曰: 外負銅梁宕渠 內函要害膏腴 【箴】漢楊雄益州箴曰: 巖巖岷山 古曰梁州 華陽西極 黑水南流 秦作無道 三方潰叛 義兵征暴 遂國于漢 拓開疆宇 恢梁之野 列爲十二 光羨虞夏 牧臣司梁 是職是圖 經營盛衰 敢告士夫 인용 목차
유주(幽州) 周官曰: 東北曰幽州 其山鎭曰醫無閭 其澤藪曰貕養 其川河沛 ○周禮職方氏作泲 其浸菑時 其利魚鹽 春秋元命苞曰: 箕星散爲幽州 分爲燕國 幽之爲言窈也 言風出入窈冥 敏勁易曉 故其氣躁急 釋名曰: 幽州在北 幽昧之地也 【箴】漢楊雄幽州箴曰: 蕩蕩平川 惟冀之別 伊昔唐虞 實爲平陸 周末荐臻 迫于獯鬻 六國擅權 燕趙本都 東限穢■v 羨及東湖 ○初學記八作胡 彊秦北排 蒙公城疆 大漢初定 分狄之荒 元戎屢征 如風之騰 義兵涉漠 偃我邊萌 旣定且康 復古虞唐 盛不可不圖 衰不可不忘 隄潰蟻穴 器漏藏亡 牧臣司幽 敢告侍旁 인용 목차
병주(幷州) 春秋元命苞曰: 營室流爲幷州 分爲衛國之鎭 立爲明山 幷之爲言誠也 精舍交幷 其氣勇抗誠信也 太康地記曰: 幷州不以衛水爲號 又不以恆山爲名 而云幷者 蓋以其在兩谷之閒乎 韓魏趙謂之三晉 卽幷冀二州 是其地也 周官曰: 正北曰幷州 其山鎭曰恆山 其澤藪曰昭餘祁 其川虖池嘔夷 其浸漆○周禮職方氏作淶 易 其利布帛 【箴】漢楊雄幷州箴曰: 雍別朔方 河水悠悠 北辟獯鬻 南界涇流 盡茲朔土 正眞○初學記八作直 幽方 自昔何爲 莫敢不來貢 莫敢不來王 周穆遐征 犬戎不享 爰藐伊意 侵玩上國 宣王命將 攘之涇北 宗幽罔識 日用爽蹉 旣不俎豆 又不干戈 犬戎作難 斃于驪阿 太上曜德 其次曜兵 德兵俱顚 靡不悴荒 牧臣司幷 敢告執綱 인용 목차
교주(交州) 苗恭交廣記曰: 漢武帝元鼎中 開拓土境 北開朔方 南置交阯刺史 建安二年 南陽張津爲刺史 交阯太守土燮表言 伏見十二州皆稱曰州 而交獨爲交阯刺史 何天恩不平乎 若普天之下 可爲十二州者 獨不可爲十三州 詔報聽許 拜津交州牧 加以九錫 彤弓彤矢 禮樂征伐 威震南夏 與中州方伯齊同 自津始也 太康地記曰: 交州本屬楊州 取交阯以爲名 虞之南極也 周有天下 越裳氏慕聖人之德 重九譯 貢白雉 秦滅六國 南開百越 置桂林象郡 以趙他爲龍川令 因秦之末 自擅南裔 漢高革命 加以王爵 始變椎髻 襲冠冕焉 【箴】漢楊雄交州箴曰: 交州荒裔 水與天際 越裳是南 荒國之外 爰自開闢 不羈不絆 周公攝祚 白雉是獻 昭王陵遲 周室是亂 越裳絶貢 荊楚逆叛 大漢受命 中國兼該 南海之宇 聖武是恢 稍稍受羈 遂臻黃支 抗海三萬 來牽其犀 盛不可不憂 隆不可不懼 泉竭中虛 池竭瀨乾 牧臣司交 敢告執憲..
군부(郡部)河南郡 京兆郡 宣城郡 會稽郡 風俗通曰: 周制 天子方千里 分爲縣 縣有四郡 故左氏傳曰: 上大夫受縣 下大夫受郡 至秦始皇 初置三十六郡 以監縣 應劭漢官曰: 秦用李斯議 分天下爲三十六郡 凡郡 或以列國 陳魯齊吳是也 或以舊名 長沙丹陽是也 或以山陵 太山山陽是也 或以川源 西河河東也 或以所出 金城城下有金 酒泉泉味如酒 豫章樟樹生庭中 鴈門鴈之所育是也 苗恭十四州記曰: 秦兼天下 始皇二十六年 廢五等之爵 立郡縣之官 以公國爲大郡 侯伯爲小郡 大郡曰守 小郡曰尉 郡之言君也 今之郡字 君在其左 邑在其右 君爲元首 邑以載民 故取名於君 而謂之郡也 【箴】後漢劉騊駼郡太守箴曰: 有嬴■■除 焚典紀舊 蕩滅蕃畿 罷侯置守 秦發閭左 陳涉奮威 楚築乾谿 靈王不歸 征遐由近 可不肅祗 守臣司境 敢告執機 인용목차
하남군(河南郡) 應劭漢官云 河南尹 所治周地 秦兼天下 置三川守 河雒伊也 漢更名河南 孝武皇帝 增云太守 世祖中興 徙都雒陽 改號爲尹 尹 正也 謝承後漢書曰: 華山松 爲河南尹 優賢養民 興敎崇化 至其剪治强宗 威烈不虧 遂見譖毁 又曰: 羊陟 遷河南尹 下車 計日受俸 嘗食乾飯茹菜 禁斷豪右囑託 書疏不與交通 斷理冤徒 進用善士 節操者旌表異行 魏志云 司馬芝爲河南尹 抑强撫弱 私請不行 芝爲敎與群下曰: 蓋君能設敎 不能使吏必不犯也 吏能犯敎 而不能使君必不聞也 夫設敎而犯 君之劣也 犯敎而聞 吏之禍也 君劣於上 吏禍於下 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可不各勉之哉 傅子曰: 傅嘏爲河南尹 治以德敎爲本 然持法有恆 簡而不可犯 見理識情 獄訟不任檟楚而得其實 不爲小惠 有所薦達 及有大益於民 皆隱其端跡 若不由己 又曰: 樂廣爲河南尹 郡中前廳 多怪病 後人皆於廊下督郵傳中治事 無敢在廳..
경조군(京兆郡) 漢書曰: 趙廣漢爲京兆尹 以和顔接士 事善 推功歸之下 曰: 某掾屬所爲 非二千石所及 吏皆輸寫心腹 無所隱匿 又曰: 張敞守京兆尹 尹自趙廣漢誅後 皆不稱職 京師寑廢 長安市偸盜尤多 百賈苦之 敞旣視事 求問長安偸盜首長數人 居皆溫厚 出從僮僕 閭里以爲長者 敞皆召 旣見責問 因貸其罪 乃署吏 令致諸偸以自贖 爲置酒 小偸皆來賀之 飮醉 偸長陰以赭汙其衣裾 吏坐門閱 赭汙者輒收之 一日捕得數百人 由是枹鼓希鳴 市無偸盜 又曰: 王駿爲京兆尹 成帝欲大用之 故試以政事 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遵王章王駿 皆有名 京師稱曰: 前有趙張 後有三王 【碑】後漢蔡邕京兆尹樊陵碑曰: 於顯哲尹 誕德孔彰 膺帝休命 謂篤不忘 爰納忠式 規悟聖皇 欽崇園邑 大孝允光 九命車服 昭示采章 軒軺四牡 承祀蒸嘗 多士時貢 繇役永息 進路孔夷 民淸險棘 同體諸舊 兆萌蒙福 惠垂無疆 守以罔極..
선성군(宣城郡) 陶氏家傳云 陶汪 晉咸康中爲宣城內史 君從父猷 先爲之 君到郡 乃招隱逸 廣開學舍 以此敎民 民有向方者 則辟爲掾吏 百姓歌之曰: 人當勤學得主簿 誰使爲之陶明府 晉中興書曰: 桓彝少孤 家貧 而性度高豁 不以簞瓢屑意 年在弱冠 便有知人之鑒 爲宣城太守 百姓懷之 沈約宋書曰: 羊玄保爲黃門郎 善弈棋 棋品第三 太祖亦好弈 數蒙引見 嘉其溫謹 與太祖賭郡 戱勝 以補宣城太守 【詩】齊謝朓始之宣城郡詩曰: 簪髮逢嘉惠 敎義承君子 心跡苦未幷 憂歡將十祀 幸霑雲雨慶 方轡參多士 振鷺徒追飛 群龍難隷齒 烹鮮止貪競 共理屬廉恥 伊余昧損益 何用祗千里 解劍北宮朝 息駕南川涘 寧希廣平詠 聊慕華陰市 又宣城郡內登望詩曰: 借問下車日 匪直望舒圓 寒城一以眺 平楚正蒼然 山積稜○文選三十作陵 陽阻 溪流春穀泉 威紆距遙甸 巉喦帶遠天 切切陰風暮 桑柘起寒煙 悵望心已極 敞怳魂屢..
회계군(會稽郡) 司馬彪續漢書曰: 任延拜會稽南部都尉 時年十九 迎吏見其少 皆驚 會稽多名士 延到官 皆聘請高行俊乂 警○後漢書六十六作敬 待師友之禮 及掾吏貧乏 輒分俸祿 以賑給之 晉中興書曰: 諸葛恢爲會稽太守 臨行 上爲置酒 謂之曰: 會稽 晉之關中 足食足兵 在於太守 以君有■W任之方 是以相屈 四方分崩 當匡振否運 治之所先 君爲言之 恢陳謝 因對曰: 今天下喪亂之餘 風俗凌遲 宜尊五美 屛四惡 進忠實之士 退浮華之黨 中宗深納之 又曰: 王彪之爲鎭軍將軍會稽內史 加散騎常侍 居郡八年 豪强歛跡 亡戶出者三萬餘口 又曰: 王述作會稽太守 外白請諱 答曰: 惟祖惟考 四海所知 過此無所復諱 【啓】齊謝朓爲王敬則謝會稽太守啓曰: 臣本布衣 不謀遠大 折衝之勤不擧 燮理之義何階 常恐覆餗是貽 咎徵斯應 陛下繼曆勝統 日月重光 得以桓珪羇服 拜奉歲時 視濯獻牲 鞠躬郊廟 而鴻恩妄假..
산부 상(山部 上) 總載山 崑崙山 嵩高山 華山 衡山 廬山 太行山 荊山 鍾山 北芒山 天台山 首陽山 燕然山 羅浮山 九疑山 총재산(總載山) 春秋說題辭曰: 山之爲言宣也 含澤布氣 調五神也 國語曰: 禹封九山 山者土之聚也 論語曰: 仁者樂山 春秋元命苞曰: 山者氣之包含 所○太平御覽三十八所下有以字 含精藏雲 故觸石布山 爾雅曰: 山西曰夕陽 山東曰朝陽 又曰: 山大而高曰崧 山小而高曰岑 多草木曰屺 無草木曰岵 石戴土謂之崔嵬 土戴石爲砠 禮記曰: 夫山 一拳石之多 及其廣大 草木生之 禽獸居之 寶藏興焉 史記曰: 黃帝東至于海 登丸山 西至于崆峒 登雞頭 南至熊湘 北逐獯鬻 合符金○明本作崟 當作釜 金係釜之壞體 山 蜀王本紀曰: 天爲蜀王生五丁力士 能獻○太平御覽八百八十八作徙 山 秦王獻美女與蜀王 蜀王遣五丁迎女 見一大蛇入山穴中 五丁幷引蛇 山崩 秦五女皆上山 化..
곤륜산(崑崙山) 河圖曰: 崑崙之墟 五城十二樓 河水出焉 龍魚河圖曰: 崑崙山 天中柱也 大荒西經曰: 赤水之後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崑崙之丘 有神 人面虎身 有尾 爾雅曰: 西北之美者 有崑崙之墟 璆琳琅玕焉 穆天子傳曰: 天子遂宿于崑崙之阿 赤水之陽 吉日辛酉 天子升于崑崙之丘 以觀黃帝之宮 紀年曰: 周穆王十七年 西征至崑崙丘 見西王母 王母止之 神異經曰: 崑崙有銅柱焉 其高入天 所謂天柱也 圍三千里 圓周如削 銅柱下有迴屋焉 辟方百丈 事具仙部 史記曰: 禹本紀 言河出崑崙 崑崙甚高 三千五百餘里 日月所相避隱爲光明也 其上醴泉華池 自張騫使大夏之後 窮河源 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 水經曰: 崑崙墟在西北 去嵩高五萬里 地之中也 其高萬一千里 河水出其東北陬 博物志曰: 崑崙從廣萬一千里 神物之所生 聖人神仙之所集 五色雲氣 五色之流水 其泉東南流入中國 名爲河也 葛仙公傳..
숭고산(嵩高山) 山海經曰: 太室之中山 其上有木焉 葉狀如災而赤理 而名曰指 服者不垢 毛詩曰: 崧高惟嶽 峻極于天 維岳降神 生甫及申 列仙傳曰: 王子喬 周靈王太子晉也 好吹笙作鳳鳴 遊伊雒閒 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 漢武帝內傳曰: 武帝夜夢與李少君俱上嵩高山 上半道 有繡衣使者 乘龍持節 從雲中下 言太一君召 覺 卽告近臣曰: 如朕夢 少君將舍朕去矣 劉根別傳曰: 根棄世學道 入中岳嵩山石室中 崢嶸上 東南下五十丈 北人冬夏不衣 身毛皆長一二尺 顔狀如年十五時 仙經云 嵩高山東南大巖下石孔 方圓一丈 西方北入五六里 有大室 高三十餘丈 周圓三百步 自然明燭 相見如日月無異 中有十六仙人 云月光童子 常在天台 時亦往來此中 人非有道 不得望見 戴延之西征記曰: 嵩高山 巖中也 東謂太室 西謂少室 相去七十里 嵩高 總名也 世記○初學記五 太平御覽三九作劉義慶世說 按亦見幽明錄 (古..
화산(華山) 爾雅曰: 華山爲西岳 西山經曰: 太華之山 削成而四方 其高五千仞 其廣十里 晏子曰: 君子若華山然 松柏旣多矣 望之盡日不知厭 列仙傳曰: 脩羊公者 魏人 止華陰山石室中 中有石榻 常臥其上 石盡陷穿 又曰: 呼子先者 漢中關下卜師 壽百餘歲 臨去 呼酒家嫗 令急裝 便有仙人 持二茅狗來至 子先持一與酒嫗 因各騎之 乃龍也 上華陰山 常於山大呼 言子先酒母在此 華山記曰: 華山高巖四合 重嶺秀起 上有石池 北有石鼓 父老相傳云 嘗有聞其鳴者 述征記曰: 華山對河東首陽山 黃河流于二山之閒 云本一山 巨靈所開 今睹手跡於華岳 而脚跡在首陽山下 【贊】晉郭璞華山贊曰: 華岳靈峻 削成四方 爰有神女 是挹玉漿 其誰遊之 龍駕雲裳 【銘】晉傅玄華岳銘序曰: 易稱法象莫大乎天地 天以高明崇顯 而岳配焉 地以廣厚爲基 而嶽體焉 若夫太華之爲鎭也 五岳列位而存其首 三條分方而處其中 ..
형산(衡山) 周官曰: 荊州之鎭山曰衡山 湘中記曰: 衡山九疑 皆有舜廟 遙望衡山 如陣雲 沿湘千里 九向九背 乃不復見 又曰: 南陽劉道人 嘗遊衡山 行數十里 有絶谷 不得前 遙望見三石囷 二囷● 一囷開 盛弘之荊州記曰: 衡山有三峰極秀 一峰名芙蓉峰 最爲竦桀 自非淸霽素朝 不可望見 峰上有泉飛派 如一幅絹 分映靑林 直注山下 異苑曰: 湘東姚祖 太元末爲郡吏 經衡山 望巖下有數年少 並執筆作書 祖謂是行侶休息 乃枉道過之 未至百許步 少年相與翻然飛颺 【詩】晉庾闡詩曰: 北眺衡山首 南睨五嶺末 寂坐挹虛恬 運目情四豁 翔亂凌九宵 陸鱗困濡沫 旣體江湖悠 安識南溟闊 인용 목차
려산(廬山) 山海經曰: 廬山名有二 一曰天子都 二曰天子鄣 伏滔遊廬山序曰: 廬山者 江陽之名嶽 其大形也 背岷流 面彭● 蟠根所據 亘數百里 重嶺桀嶂 仰揷雲日 俯瞰川湖之流焉 遠法師廬山記曰: 東南有香爐山 孤峰秀起 遊氣籠其上 則棼氳若煙 神仙傳曰: 董奉還豫章 廬山下居 在山閒 了不佃作 爲人治病 亦不取錢物 使病愈者 種杏五株 張野廬山記曰: 廬山 天將雨 則有白雲 或冠峰巖 或亘中嶺 俗謂之山帶 不出三日必雨 周景式廬山記曰: 匡俗 周威○太平御覽四十一引張僧鑒尋陽記作武 王時 生而神靈 廬於此山 世稱廬君 故山取號焉 又曰: 登廬山 望九江 以觀禹之跡 其茲峰乎 東南隱諸嶺 不得騈矚 自廬山人跡所曁 逈望處無復出此者 又甚高峻 每雨 其下成潦 而上猶皎日 峰頭有大盤石 可坐數百人 【詩】宋謝靈運登廬山絶頂望諸嶠詩曰: 積峽忽復啓 平塗俄已● 巒隴有合沓 往來無蹤轍 晝夜..
태항산(太行山) 山海經曰: 太行山 其首曰歸山 其上有金玉 下有碧玉 穆天子傳曰: 天子命駕八駿之乘 赤驥之駟 南征翔行 逕絶翟道 升于太行 南濟于河 墨子曰: 墨子請耕桂嶺子○墨子耕柱篇作墨子怒耕柱子 嶺字衍 ( 疑類聚據本怒作請 請嶺音近 故致衍 若作怒 則音相距遠矣 請問也 見國語吳語注 呂氏春秋首時注 )曰: 將上太行 駕驥與牛 子將誰驅 曰: 將驅驥 以驥足貴○耕柱篇及太平御覽四十作責 也 尸子曰: 龍門 魚之難也 太行 牛之難也 以德報怨 人之難也 戰國策曰: 范睢說秦王曰: 擧兵攻滎陽 則成皐之路不通 北塹太行之道 則上黨之兵不下 王擧兵而攻滎陽 則其國斷爲三 神仙傳曰: 王烈入太行山 忽聞山東北雷聲 往視 見山上破數百丈 石中有一孔 徑尺 中有靑泥流出 烈取摶之 隨手堅凝 氣味如粳米飮 【詩】晉袁宏從征行方山頭詩曰: 峨峨太行 凌虛抗勢 天嶺交氣 窈然無際 澄流入神 ..
형산(荊山) 山海經曰: 荊山 其陰多鐵 其陽多赤金 河圖括地象曰: 荊山爲地雌 上爲軒轅星 韓子曰: 卞和得玉於楚山中 獻厲王 王使玉人相之 曰: 石也 刖其左足 和抱其璞 哭於荊山之下 三日 泣盡繼之以血 事具玉門 水經曰: 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 【詩】晉桓玄登荊山詩曰: 理不孤湛 影比有津 曾是名嶽 明秀超鄰 器■F荒外 命契響神 我之懷矣 巾駕飛輪 梁江淹望荊山詩曰: 奉詔至江漢 始知楚塞長 南關繞桐柏 西岳出魯陽 寒郊無留影 秋日懸淸光 悲風繞重林 雲霞肅川漲 歲晏君如何 零淚染衣裳 인용 목차
종산(鍾山) 徐爰釋門○太平御覽四十一作問 略曰: 建康北十餘里 有鍾山 舊名金山 漢末 金陵尉蔣子文 討賊戰亡 靈發於山 因立蔣侯祠 故世號曰蔣山 庾闡楊都賦注曰: 建康宮北十里 有蔣山 輿地圖謂之鍾山 元皇帝未渡江之年 望氣者云 蔣山上有紫雲 時時晨見 山謙之丹陽記曰: 京師南北 並有連嶺 而蔣山獨隆崛峻異 其形象龍 實楊都之鎭也 孫權葬山南 因山爲名 號曰蔣陵 沈約宋書曰: 蕭思話領左衛 嘗從太祖登鍾山北嶺 石上彈琴 因賜以銀鍾酒 事具琴部 【詩】梁沈約遊鍾山詩曰: 靈山紀地德 地險資岳靈 終南表秦館 少室邇王城 北阜何其峻 林薄杳蔥靑 發地多奇嶺 干雲非一狀 合沓共隱天 參差分相望 鬱律搆丹巘 崚嶒起靑嶂 卽事旣多美 臨眺殊復奇 南矚儲胥觀 西望昆明池 山中咸可悅 賞逐四時移 春光發隴首 秋風生桂枝 多値息心侶 結架山之足 八解鳴澗流 四禪隱巖曲 梁虞騫登鍾山下峰望詩曰: 冠者..
북망산(北邙山) 魏志曰: 明帝卽位 欲平北芒 令登臺觀見孟津 廷尉辛毗諫曰: 天地之性 高高下下 今而反之 旣非其理 加以損費人功 民不堪役 且若九河盛溢 洪水爲害 而丘陵皆夷 何以禦之 帝乃止 朱超石與兄書曰: 登北芒遠眺 衆美都盡 光武墳邊杏甚美 今奉送核 【詩】魏劉伶北芒客舍詩曰: 泱漭望舒隱 黮黤玄夜陰 寒雞思天曙 擁翅吹長音 蚊蚋歸豐草 枯葉散蕭林 陳醴發悴顔 巴歈暢眞心 縕被終不曉 斯歎信難任 何以除斯歎 付之與瑟琴 長笛響中夕 聞此消胸衿 【賦】晉張協登北芒賦曰: 陟巒丘之●● 升逶迤之脩■■ 迴余車於峻嶺 聊送目於四遠 靈岳鬱以造天 連崗巖以蹇産 伊洛混而東流 帝居赫以崇顯 山川汨其常弓 萬物化而代轉 何天地之難窮 悼人生之危淺 歎白日之西頹兮 哀世路之多蹇 於是徘徊絶嶺 踟躕步趾 前瞻狼山 卻闚大岯 東眺虎牢 西睨熊耳 邪亘天際 旁極萬里 莽眩眼以芒昧 諒群形之難紀..
천태산(天台山) 名山略記曰: 天台山在剡縣 卽是衆聖所降 葛仙公山也 異苑曰: 會稽天台山 雖非遐遠 自非忘生忘形 不能躋也 幽明錄曰: 漢帝永平五年 剡縣劉晨阮肇 共入天台山 度山 出一大溪 溪邊有二女子 姿質妙絶 遂留半年 懷土思求歸 旣出 親舊零落 邑屋改異 無復相識 訊問得七世孫 孔靈符會稽記曰: 赤城山內 則有天台靈岳 玉室璿臺 【賦】晉孫綽遊天台山賦序曰: 天台山者 蓋山岳之神秀者也 涉海則有方丈蓬萊 登陸則有四明天台 皆玄聖之所遊化 靈仙之所窟宅 夫其峻極之狀 嘉祥之美 窮山海之瑰富 盡人神之壯麗矣 所以不列於五岳 闕載於常典者 豈不以其所立冥奧 其路幽逈 或倒景於重溟 或匿峰於千嶺 始經魑魅之塗 卒踐無人之境 擧世罕能登陟 王者莫由禋祀 理無隱而不彰 啓二奇以示兆 赤城霞起而建標 瀑布飛流以界道 인용 목차
수양산(首陽山) 毛詩曰: 采苓采苓 首陽之巓 論語曰: 伯夷叔齊 餓于首陽之下 史記 伯夷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 讓國逃去 隱於首陽山 採薇而食之 遂餓死首陽山 事具讓部 【詩】魏阮籍詩曰: 步出上東門 遙望首陽岑 下有採薇士 上有嘉樹林 【賦】漢杜篤首陽山賦曰: 嗟首陽之孤嶺 形勢窟其槃曲 面河源而抗巖隴 ■■隈而相屬 長松落落 卉木蒙蒙 靑羅落漠而上覆 穴溜滴瀝而下通 高岫帶乎巖側 洞房隱於雲中 忽吾睹兮二老 時採薇以從容 於是乎 乃訊其所求 問其所脩 州域鄕黨 親戚疋儔 何務何樂 而並茲遊矣 其二老乃答余曰: 吾殷之遺民也 厥胤孤竹 作蕃北湄 少名叔齊 長曰伯夷 聞西伯昌之善● ○明本作敎 育年艾於胡耈 遂相攜而隨之 冀寄命乎餘壽 而天命之不常 伊事變而無方 昌伏事而畢命 子忽遘其不祥 乃興師於牧野 遂干戈以伐商 乃棄之而來遊 擔○明本作誓 不步於其鄕 余●口而不食 並卒命於山傍 ..
연연산(燕然山) 漢書匈奴傳曰: 貳師引兵還 至燕然山 單于知漢軍勞倦 自將五萬騎遮擊 貳師軍大亂敗 貳師降單于 【銘】後漢班固燕然山銘曰: 勒以八陣 蒞以威神 玄甲耀日 朱旗絳天 遂陵高闕 下雞鹿 經磧鹵 絶大漠 斬溫禺以舋鼓 血尸逐以染鍔 然後四校橫徂 星流彗掃 蕭條萬里 野無遺寇 於是城滅區殫 反旆而旋 鑠王師兮征荒裔 勦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載兮振萬世 인용 목차
나부산(羅浮山) 茅君內傳曰: 大天之內 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 羅浮山之洞 周迴五百里 名曰朱明曜眞之天 袁彦伯羅浮山疏曰: 遙望石樓直上 當十餘里許 石樓之於山頂 十分之一耳 去縣三十里 便見山基 至所登處 當百里許 山皆平敞極目 羅浮山記曰: 羅浮者 蓋總稱焉 羅 羅山也 浮 浮山也 二山合體 謂之羅浮 在增城博羅二縣之境 舊說 羅浮高三千丈 有七十石室 七十二長溪 神明神禽 玉樹朱草 【詩】宋王叔之遊羅浮山詩曰: 菴藹靈岳 開景神封 綿界盤趾 中天擧峰 孤樓側挺 增岫迴重 風雲秀體 卉木媚容 【賦】宋謝靈運羅浮山賦曰: 客夜夢見延陵茅山 在京之東南 明旦得洞經 所載羅浮山事云 茅山是洞庭口 南通羅浮 正與夢中意相會 遂感而作羅浮山賦曰: 若乃茅公之說 神化是悉 數非億度 道單悒憰 古冗切 ○冗當作穴 見廣韻屑韻 洞四有九 此惟其七 潛夜引輝 幽境朗日 故曰朱明之陽宮 耀眞之陰室 ..
구의산(九疑山) 山海經曰: 南方蒼梧之丘 蒼梧之川 其中有九疑山焉 舜之所葬 在長沙零陵界 楚辭九歌曰: 九疑紛兮並近 ○九歌作迎 淮南子曰: 九疑之南 陸事寡而水事多 漢書曰: 武帝南巡狩 至于盛唐 望祀虞舜于九疑 事具巡狩部 湘中記曰: 九疑山 在營道縣 九山相似 行者疑惑 故名九疑 名山略記曰: 九疑山 漢末有張禮正 魏時有治明期 南遊九疑 禮正服黃精 明期服澤寫柏實 後俱適西城君 受虹景方 兼以守一 內外洞澈 東華迎而乘雲升天 【詩】庾闡採藥詩曰: 採藥靈山■■ 結駕登九疑 懸巖漏石髓 芳谷挺丹芝 泠泠雲珠落 漼漼玉蜜滋 鮮景染冰顔 妙氣翼冥期 【碑】漢蔡邕九疑山碑曰: 巖巖九疑 峻極于天 觸石膚合 興播建雲 時風嘉雨 浸潤下民 芒芒南土 實賴厥勛 逮于虞舜 聖德光明 克諧頑傲 以孝蒸蒸 師錫帝世 堯而授徵 受終文祖 琁璣是承 太階以平 人以有終 遂葬九疑 解體而升 登此崔嵬..
산부하(山部下) 虎丘山 蒜山 石帆山 石鼓山 石門山 太平山 岷山 會稽諸山 交廣諸山 호구산(虎丘山) 虎丘山銘曰: 晉司徒東亭獻公王珣撰 云武丘山先名海涌山 吳越春秋曰: 闔廬死 葬於國西北 名虎丘 穿土爲川 積壤爲丘 發五都之士十萬人 共治千里 使象摙土 冢池四周 水深丈餘 槨三重 傾水銀爲池 池廣六十步 黃金珠玉爲鳧鴈 扁諸之劍魚腸三千在焉 葬之已三日 金精上楊 爲白虎據墳 故曰虎丘 王珣虎丘記曰: 山大勢四面周嶺 南則是山逕 兩面壁立 交林上合 蹊路下通 升降窈窕 亦不卒至 【詩】張正見從永陽王遊虎丘山詩曰: 滄波壯鬱島 洛邑鎭崇芒 未若茲山麗 岧嶢擅水鄕 地靈侔少室 塗艱像太行 重巖摽虎據 九曲峻羊腸 溜深澗無底 風幽谷自涼 寶沉餘玉氣 劍隱絶星光 白雲多異影 丹桂有藂香 遠看銀臺竦 洞塔耀山莊 瑞草生金地 天花照石梁 【序】晉顧愷之虎丘山序曰: 吳城西北 有虎丘山者 含..
산산(蒜山) 劉楨京口記曰: 蒜山無峰嶺 北懸臨江中 魏文帝南望而致歌 ○太平御覽四十六作嘆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 蒜山北江中 有伏牛山 【詩】宋顔延之侍遊蒜山詩曰: 睿思纏故里 巡駕匝舊坰 陟峰騰輦路 尋雲抗瑤薨 ○文選二十二作甍 春江壯風濤 蘭野茂荑英 宣遊弘下濟 窮遠凝聖情 宋謝莊侍宴蒜山詩曰: 龍旌拂紆景 鳳蓋起流雲 轉蕙方因委 層華正氛氳 煙竟山郊遠 霧罷江天分 調石飛延露 裁金起承雲 인용 목차
석범산(石帆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 武陵舞陽縣 有石帆山 若數百幅帆 謝靈運遊名山志曰: 破石溪南二百餘里 又有石帆 脩廣與破石等度 質色亦同 傳云 古有人以破石之半爲石帆 故名彼爲石帆 此名破石 【銘】宋鮑昭石帆銘曰: 應龍剖流 息石橫波 下潨地軸 上獦星羅 牽湘引漢 欱蠡呑沱 西歷岷■■ 北寫淮河 渺淼泓藹 積廣連深 淪天測際 亘海窮陰 雲旌未起 風柯不吟 崩濤山逐 鬱浪雷沉 穆戎遂留 昭御不還 徒悲猿鶴 空駕滄煙 인용 목차
석고산(石鼓山) 臨海記曰: 郡西白鶴山 有石鼓石搥 世云石鼓鳴則土地寇亂 隆安初 此鼓屢鳴 果有孫恩之賊 舊說 鄴西北有石鼓 懸著山旁 鳴則有軍兵動 零陵永正鄕 有鳴石二所 其一狀如鼓 俗名石鼓 泉陵縣有石鼓 舊聞數十里 今無聲 王韶之南康記曰: 寧都溪之西 有一山 狀如鼓 相傳謂之石鼓 去縣三里 壁立百餘丈 赫然似朝霞初暉 異於凡石 盛弘之荊州記曰: 建平郡南陵縣有石鼓 南有五龍山 山峰嶕嶢 淩雲濟竦 狀若龍形 故因爲名 【詩】晉庾闡觀石鼓詩曰: 命駕觀奇逸 徑鶩造靈山 朝濟淸溪岸 夕憩五龍泉 鳴石含潛響 雷駭震九天 妙化非不有 莫知神自然 翔霄拂翠嶺 緣澗漱巖閒 手藻春泉潔 目翫陽葩鮮 인용 목차
석문산(石門山) 遠法師廬山記曰: 西南有石門山 其形似雙闕 壁立千餘仞 而瀑布流焉 周景式廬山記曰: 石門山在康皇東北八十餘里 是一山之大谷 有澗水 亦名石門澗 吐源浚遠 爲衆泉之宗 每夏霖秋潦 轉石發樹 聲動數十里 劉楨京口記曰: 石門 二山頭相對 高二十餘丈 廣六十餘步 謂爲石門 行道所經 謝靈運名山志曰: 石門山 兩巖閒微有門形 故以爲稱 瀑布飛瀉 丹翠交曜 【詩】宋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詩曰: 晨策尋絶壁 夕宿在山棲 疏峰抗高館 對嶺臨迴溪 長林羅戶穴 積石擁基階 連巖覺路塞 密竹使逕迷 來人忘新術 去子惑故蹊 聒聒夕流駛 噭噭夜猿啼 沉冥豈別理 守道自不攜 心契九秋幹 目翫三春荑 惜無同懷客 共登靑雲梯 又石門巖上宿詩曰: 朝搴苑中蘭 畏彼霜下歇 暝還雲際宿 弄此石上月 鳥鳴識夜棲 木落知風發 異音同致聽 殊響俱淸越 美人竟不來 陽阿徒晞髮 【書】梁吳筠○按當作均 後同 與顧章..
태평산(太平山) 孔皐○延祐四明志七作曄 又太平御覽四十七引孔書皆作曄 後同 會稽記曰: 餘姚縣南百里 有太平山 山形似繖 四角各生一種木 木不雜糅 三陽之辰 華卉代發 孔靈符會稽記曰: 餘姚江源出太平山 東至浹江口入海 【詩】齊孔稚珪遊太平山詩曰: 石險天貌分 林交日容缺 陰澗落春榮 寒巖留夏雪 【銘】晉孫綽太平山銘曰: 隗峨太平 峻踰華霍 秀嶺樊縕 奇峰挺崿 上干翠霞 下籠丹壑 有士冥遊 黙往奇託 肅形枯林 映心幽漠 亦旣覯止 渙焉融滯 懸棟翠微 飛宇雲際 重巒蹇産 迴溪縈帶 被以靑松 灑以素瀨 流風佇芳 翔雲停藹 인용 목차
민산(岷山) 尙書禹貢 岷山導江 東別爲沱 河圖曰: 岷山之地爲井絡 帝以會昌 神以建福 上爲天井 【贊】晉郭璞岷山贊曰: 岷山之精 上絡東井 始出一勺 終致淼溟 作紀南夏 天淸地靜 인용 목차
회계제산(會稽諸山) 吳越春秋曰: 范蠡作城訖 怪山自至 怪山者 琅耶東武海中山也 一夕自來 百姓怪之 故曰怪山 孔子家語曰: 禹會諸侯於塗山 防風氏後至 禹戮之 其骨專車 越絶書曰: 雞山豕山者 勾踐以畜雞豕 將伐吳 以食死士 孔皐會稽記 永興縣東北九十里 有余山 傳曰: 是塗山 案越書 禹娶於塗山 塗山去山陰五十里 撿其里數 似其處也 又縣東南十八里 有射的山 遠望的的如射侯 謂之射的 射的之西 有石室 壁方二丈 謂之射堂 傳云 羽客之所遊憩 土人常以此占穀食貴賤 射的明則米賤 闇則貴 喭曰: 射的白 ■x一百 射的玄 ■x一千 又曰: 縣東北六十里 有土城山 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 得諸曁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 先敎習於土城山 山邊有石 云是西施瀚○太平御覽四十七作澣 沙石 又曰: 東有秦望山 昔秦始皇登此 使李斯勒石 其碑見在 孔靈符會稽山記曰: 會稽山南 有宛委山 其上有石 俗呼石匱..
교광제산(交廣諸山) 顧微廣州記曰: 南海增城縣 有白水山 有瀑布 懸注百許丈 又曰: 南海始昌縣 有一石 望之似牛向江 名曰牛鼻山 縣西有夫盧山 高入雲霄 世傳云 上有湖水 至甲戌日 輒聞山上有鼓角笳簫鳴響 又曰: 南海四會縣 有金崗山 行人往往見金人見形崗側 又曰: 東莞寶安縣 有參里山 傳云 曾參純孝 其所居山林 後以爲名 又曰: 鬱林郡北 有大山 其高隱天 上有池 有石牛在池下 民常祀之 歲旱 百姓殺牛祈雨 以牛血和泥 厚泥石牛背 祠畢 天雨洪注 洗石牛背泥盡而後晴 劉欣期交州記曰: 浮石山 海中而峙 高數十丈 浮在水上 又曰: 有一山 神功刻鏤 若射堋 去石堂口百步 夜常聞射聲 裴氏廣州記曰: 蒼梧彰平縣 有石膏山 望之皎若霜雪 【賦】宋謝靈運嶺表賦曰: 若乃長山■■跨 外內乖隔 下無伏流 上無夷跡 麇免望崗而旋歸 鴻鴈睹峰而反翮 旣陟麓而踐阪 遂升降於山畔 顧後路之傾巘 眺..
수부 상(水部 上) 總載水 海水 河水 江水 淮水 漢水 洛水 총재수(總載水) 易說卦曰: 坎爲水 潤萬物者 莫潤於水 尙書曰: 湯湯洪水方割 蕩蕩懷山襄陵 浩浩滔天 穀梁傳曰: 水北爲陽 水南爲陰 左傳 汙潦之水 可薦於鬼神 可羞於王公 左傳曰: 共工氏以水紀官 故爲水師而水名 說文 浦 水濱也 禮記曰: 水曰淸滌 又曰: 今夫水一勺之多 及其不測 黿鼉鮫龍魚鱉生焉 貨財殖焉 毛詩曰: 楊之水 不流束薪 穆天子傳曰: 天子飮于溽水之上 尙書大傳曰: 非水無以准萬里之平 非水無以通道任重也 韓詩外傳曰: 夫水者緣理而行 不遺小 似有智者 重而下 似有禮者 蹈深不疑 似有勇者 鄣防而淸 似知命者 歷險致遠 似有德者 天地以成 群物以生 國家以寧 萬事以平 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 又曰: 夏不數浴 非愛水也 冬不數煬 非愛火也 論語曰: 智者樂水 又曰: 子在川上 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
해수(海水) 尙書曰: 江漢朝宗于海 山海經曰: 無皐之山 南望幼海 郭璞注曰: 卽少海水 又曰: 發鳩之山 有鳥名曰精衛 是炎帝之女 往遊于東海 溺而不反 是故精衛常取西山之木石 以塡東海 又曰: 大荒中有山 名曰天臺 海水之入焉 老子曰: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 故能爲百谷王 淮南子曰: 海不讓水 積以成其大 謝承後漢書曰: 汝南陳茂 嘗爲交阯別駕 刺史周敞 涉海遇風 舡欲覆沒 茂拔劍呵罵水神 風卽止息 博物志曰: 舊說 天河與海通 近世有居海渚者 年年八月 有浮楂來過 甚大 往反不失期 此人乃多■H糧 乘楂去 忽忽不覺晝夜 奄至一處 有城郭屋舍 望室中 多見織婦 見一丈夫 牽牛渚次飮之 此人問此爲何處 答曰: 問嚴君平 此人還 問君平 君平曰: 某年某月 有客星犯牛斗 卽此人乎 王隱晉書曰: 慕容晃上言曰: 臣躬征平郭 遠假陛下之威 將士竭命 精誠感靈 海爲結冰 凌行海中..
하수(河水) 山海經曰: 崑崙山 河水出焉 又曰: 陽紆之山 河出其中 陵門之山 河出其中 毛詩曰: 新臺 刺衛宣公也 納伋之妻 作新臺于河上而要之 國人惡之 而作是詩也 新臺有 河水濔濔 又曰: 誰謂河廣 一葦杭之 誰謂宋遠 跂予望之 左傳曰: 周詩有之曰: 俟河之淸 人壽幾何 又曰: 楚昭王有疾 卜河爲祟 大夫請祭 王曰: 江漢沮漳 楚之望也 河非所獲罪 遂弗祭 穀梁傳曰: 梁山崩 壅遏河三日不流 晉君召伯尊 伯尊過 遇輦者問焉 輦者曰: 君親素縞師 群臣哭之 旣而祠焉 伯尊至 君問之 伯尊如其言 而河流矣 左傳云伯宗 孝經援神契曰: 河者水之伯 上應天漢 呂氏春秋曰: 古龍門未開 呂梁未發 河出孟門 大溢逆流 名曰洪水 禹乃決流疏河 爲彭澧之漳 ○呂氏春秋愛類篇作障 所活者千八百國 此禹之功也 史記曰: 元光中 河決於瓠子 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 則還臨決河 沉白馬玉璧於河 令群臣..
강수(江水) 尙書禹貢 岷山導江 東別爲沱 又曰: 三江旣入 震澤底定 春秋元命苞曰: 牛女爲江潮 江潮者 所以開神潤化 故其氣湍急 孫卿子曰: 子路盛服見孔子 孔子曰: 由 是襜襜者何也 在昔江出於汶山 其始出 源可以濫觴 及其至江之津也 不方舟 不避風 不可涉也 非唯下流水耶 今汝衣服旣盛 顔色充盈 天下且孰肯諫汝乎 列女傳曰: 楚昭王貞姜 齊女也 昭王出遊 留夫人漸臺 江水大至 使使者迎夫人 忘持符 夫人不肯出 使者還取符 未及 臺已壞 流水而死 事具人部賢婦人篇 又曰: 廣漢姜詩妻 事姑至孝 姑好飮江水 水去家七里 妻常雞鳴泝流而汲 而風雪 不時得水 詩責遣之 妻寄鄰家 紡績給與 詩聞追還 舍側立有涌泉出 味如江水 謝承後漢書曰: 吳郡王閎 渡錢塘江 遭風 船欲覆 閎拔劍斫水 罵五○太平御覽六十作伍 子胥 水息得濟 吳志曰: 魏文帝出廣陵 望大江曰: 彼有人焉 未可圖也 乃還 ..
회수(淮水) 尙書禹貢曰: 道淮自桐柏 毛詩曰: 率彼淮浦 省此徐土 水經曰: 淮水出南陽平氏縣昭稽山 東北過桐柏山 山海經曰: 淮水出餘山 山在朝陽義鄕西 入海 【賦】魏文帝浮淮賦曰: 建安十四年 師自譙東征 大興水軍 泛舟萬艘 雖孝武舳艫千里 殆不過也 泝淮水而南邁 泛洪潭之皇波 仰巖崗之隆阻 經東山之曲阿 於是驚風泛 涌波駭 衆帆張 群櫂起 爭先逐進 莫過○疑涉下適字衍 適相待 魏王粲浮淮賦曰: 從王師以南征 浮淮水而遐逝 背渦浦之曲流 望馬丘之高澨 於是迅風興 濤波動 長瀨潭渨 滂沛豬溶 인용 목차
한수(漢水) 山海經曰: 嶓冢之山 漢水出焉 東南流 注于江 尙書禹貢曰: 嶓冢道漾 東流爲漢 毛詩曰: 漢廣 德廣所及也 文王之化 被乎南國 美化行於江漢之域 漢有游女 不可求思 左氏傳曰: 屈完謂齊桓公曰: 楚國方城以爲城 漢水以爲池 【詩】梁簡文帝玩漢水詩曰: 雜色崑崙水 泓澄龍首渠 豈若茲川麗 淸流疾且徐 離離細磧淨 藹藹樹陰疏 石衣隨溜卷 水芝扶浪舒 連翩寫去楫 鏡澈倒遙墟 聊持點纓上 於是察川魚 【賦】後漢蔡邕漢津賦曰: 夫何大川之浩浩 披厚土以載形 納陽谷之所吐 兼漢沔之殊名 總畎澮之群液 演西土之陰精 過曼山以左迴 遊襄陽而南縈 於是遊目騁觀 南援三州 北集京都 上控隴坻 下接江湖 導財運貨 懋遷有無 旣乃風焱蕭瑟 勃焉並興 陽侯沛以奔騖 洪濤涌以沸騰 願乘流以上下 窮滄浪乎三澨 觀固宗之形兆 看洞庭之交會 인용 목차
낙수(洛水) 山海經曰: 洛水出洛西山 東北注河 入成皐之西 易曰: 河出圖 雒出書 聖人則之 尙書曰: 道洛自熊耳 東北會於澗瀍 國語曰: 靈王二十二年 穀洛龍鬥 將毁宮室 王欲壅之 太子晉曰: 夫山 土之聚也 藪 物之歸也 川 氣之導也 澤 水之鍾也 夫水聚於高 歸於下 今吾執政 無乃實所僻 而禍夫二川之神 王卒壅之 王室大亂 淮南子曰: 雒水輕利宜禾 謝承後漢書曰: 沛國陳宣 建武十年 雒水出 造天津城門 或欲築塞之 宣諫曰: 昔王尊正身 金堤水退 況聖人耶 言未絶而水去 漢官典職曰: 德陽殿 周遊容萬人 自偃師去宮四十五里 激洛水於殿下 【詩】太宗皇帝臨洛水詩曰: 春蒐馳駿骨 總轡俯長河 霞處流縈錦 風前瀁卷羅 水花翻照樹 隄蘭倒揷波 豈必汾陰曲 秋雲發棹歌 蘇味道和受圖溫洛詩曰: 綠綺膺河檢 靑壇俯洛濱 天旋俄制蹕 孝享屬嚴禋 陟配光三祖 懷柔洎百神 霧開中道日 雪斂屬車塵 ..
수부 하(水部 下) 壑 四瀆 濤 泉 湖 陂 池 谿 谷 澗 浦 渠 井 冰 津 橋 학(壑) 山海經曰: 東海之外有大壑 列子曰: 渤海之東 不知幾億萬里 有大壑 實惟無底之谷 莊子曰: 諄芒東之大壑 遇苑風於東海濱 苑風曰: 子將之大壑奚爲 夫壑之爲物 注焉而不滿 取焉而不竭 又曰: 藏舟於壑 藏山於澤 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 離騷曰: 降望大壑 【賦】梁簡文帝大壑賦曰: 渤海之東 不知幾億 大壑在焉 其深無極 悠悠旣湊 滔滔不息 觀其浸受 壯其呑匿 歷詳衆水 異導殊名 江出濯錦 漢吐珠瑛 海逢時而不涌 河遇聖而知淸 嗟乎 使夫懷山之水積 天漢之流駛 彭潛與渭濕俱臻 四瀆與九河同至 余乃知巨壑之難滿 尾閭之爲異 인용 목차
사독(四瀆) 爾雅曰: 江河淮濟爲四瀆 四瀆者 發源注海者也 桓譚新論曰: 四瀆之源 最高而長 從高注下 其流激浚 故爲平地災害 博物志曰: 四瀆 濟出王屋山 其江河淮所出 已具別卷 【碑】周王褒四瀆祠碑銘曰: 靈祠岳立 貝關雲浮 寂寥詭怪 髣髣神遊 姬嬴分國 河渭合流 桃花春水 靈草孤洲 潼鄕河曲 汾陰■[壤 亂流不度 龍門難上 河魚送迎 江妃來往 水開通跡 山臨高掌 智以藏往 神以知來 榮光離合 雲氣徘徊 水仙遺操 津吏餘杯 波息川后 浪靖澹臺 인용 목차
도(濤) 廣雅曰: 陽侯濤 大波也 吳越春秋曰: 吳王賜子胥劍 遂伏劍而死 吳王乃取子胥之尸 盛以鴟夷之器 投之江海 子胥因隨流揚波 成濤激岸 隨潮來往 論衡曰: 儒書言 吳王夫差殺伍子胥 煮之於鑊 盛以囊 投之於江 子胥恚恨 臨水爲濤 溺殺人 夫言吳王殺伍子胥投之於江 實也 言其恨恚 臨水爲濤者 虛也 衛葅子路而漢烹彭越 子胥勇猛 不過子路彭越 然二士不能發怒於鼎鑊之中 子胥亦然 自先入鼎鑊 後乃入江 在鑊之時 其神豈怯 而勇於江水哉 何其怒氣前後不相副也 博物志曰: 東海中有牛魚 其形如牛 剝其皮懸之 潮水至則毛起 潮去則伏 【詩】晉蘇彦於西陵觀濤詩曰: 洪濤奔逸勢 駭浪駕丘山 訇隱振宇宙 漰磕津雲連 梁徐昉賦得觀濤詩曰: 雲容雜浪起 楚水漫吳流 漸看遙樹沒 稍見遠天浮 漁人迷舊浦 海鳥失前洲 不測滄溟曠 輕鱗幸自游 【賦】晉顧愷之觀濤賦曰: 臨浙江以北眷 壯滄海之宏流 水無涯而合..
천(泉) 爾雅曰: 泉一見一否爲瀸 濫泉正出 正出 涌出也 沃泉懸出 懸 下出也 汎泉仄出 仄出 旁出也 論語撰考讖曰: 水名盜泉 仲尼不嗽 呂氏春秋曰: 太公釣於滋泉 淮南子曰: 崑崙四水者 帝之神泉 以和百藥 以潤萬物 東觀漢記曰: 耿恭爲校尉 居疏勒 匈奴來攻 城中穿井十五丈無水 恭曰: 聞二師將軍 拔佩刀刺山 而飛泉出 今漢德神靈 豈有窮乎 乃正衣服 向井拜 爲吏請禱 有頃 井泉濆出 應劭漢官儀曰: 酒泉城下有金泉 泉味如酒 故曰酒泉 吳郡錄曰: 始興有始興山 山出溫泉 天門零縣有溫泉 丹陽江乘縣有湯山 出溫泉 二所可以治○太平御覽七十一作瀹 雞 廣志曰: 溫泉 西者在新豐 北者在廣平 有美泉出 漑種 出穀香美 在汲郡 新成縣有泠泉 水冷如冰 在湖縣有鹽泉 煮則爲鹽 有醴泉 用之愈疾 晉安帝紀曰: 吳隱之性廉操 爲廣州刺史 界有一水 謂之貪泉 古老云 飮此水者 廉士皆貪 隱之始..
호(湖) 說文曰: 湖 大陂也 楊州浸有五湖 水澤所仰以漑灌也 越絶書曰: 大湖周三萬六千頃 神異經曰: 北方荒外有石湖 其水冰 淮南子曰: 夫歷陽之都 一夕反而爲湖 歷陽 淮南國名 昔有老嫗 常行仁義 有兩書生過之 謂曰: 此國當沒爲湖 視東城門閫有血 便走上山 勿反顧也 自爾 此嫗數往視門閫 吏問之 姥對如其言 暮 門吏殺雞 以血塗門 明日 嫗早往視 門血 便走上山 國沒爲湖 風俗通曰: 越滅吳 范蠡乘舟於五湖 語林曰: 褚公與孫綽遊曲阿後湖 狂風忽起 舫欲傾 諸公已醉 乃曰: 此舫人皆無可以招天譴者 唯有興公多塵滓 正當以厭天欲耳 便欲捉擲水中 孫遽無計 唯大啼曰: 季野 卿念我 述異記曰: 桓沖爲江州刺史 乃遣人周行廬山 冀睹靈異 旣陟崇巘 有一湖 匝生桑樹 有大群白鵝 湖中有敗艑赤鱗魚 劉道眞錢塘記曰: 明聖湖在縣南 去縣三里 父老相傳 湖有金牛 鄭緝之東陽記曰: 北山有湖 ..
피(陂) 毛詩曰: 彼澤之陂 有蒲與荷 史記曰: 高祖母曰劉媼 常息大澤之陂 夢與神遇 事具帝王部中 淮南子曰: 譬若同陂而漑田 其愛水均也 續漢書曰: 郭泰入汝南 交黃叔度 至南州 先過袁奉高 不宿而去 從叔度 累日 或以問泰 泰曰: 袁奉高之器 譬諸軌濫 雖淸而易挹也 叔度之器 汪汪若萬頃之陂 澄之而不淸 混之而不濁 不可量也 魏略曰: 明帝出次摩陂 有龍見於井中 帝出觀 因改摩陂爲龍陂 漢宮殿疏曰: 鴈鶩陂 蓋地六頃 承昆明池下流 抱朴子曰: 葛仙公每飮酒醉 常入家門前陂水中臥 竟日乃出 汝南先賢傳曰: 鄭敬去吏 隱居于蟻陂之陽 以漁釣自娛 彈琴詠詩 常方坐於陂側 襄陽耆舊記曰: 宜城縣東北角 有熨斗陂 【詩】魏文帝於玄武陂作詩曰: 兄弟共行遊 驅車出西城 野田廣開闢 川渠互相經 黍稷何鬱鬱 流波激悲聲 菱芡覆綠水 芙蓉發丹榮 柳垂重蔭綠 向我池邊生 乘渚望長洲 群鳥讙譁鳴 萍藻..
지(池) 毛詩曰: 東門之池 可以漚麻 又曰: 王在靈沼 於牣魚躍 沼 池也 六韜曰: 殷君喜爲酒池 迴船糟丘 穆天子傳曰: 天子西征 至于玄池 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 乃奏廣樂而歸 是曰樂池 又曰: 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 西王母爲天子謠 事具樂部 韓詩外傳曰: 齊景公出弋昭華之池也 漢書曰: 賈山奏事吳王曰: 吳有諸侯之位 而實富於天子 游曲臺 臨上路 不如朝夕之池 深壁高壘 副以闕城 不如長江之固 江淮之險 又曰: 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 象神山也 魏志曰: 黃初三年 穿靈芝池 逸士傳曰: 堯讓天子於許由 許由逃 巢父聞之 而洗耳於池 顧子曰: 與子華遊東池 子華曰: 水有四德 池爲一焉 沐浴群生 澤流萬世 仁也 揚淸激濁 滌蕩塵穢 義也 弱而難勝 勇也 導江疏河 變盈流謙 智也 顧子曰: 我得女於池上矣 華陽國志曰: 滇池縣有澤水 周迴二百里 所出深廣 下流淺狹 似如倒流 故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