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문집/일반 (981)
건빵이랑 놀자

5. 내가 할 수 있는 것과 없는 것 禍福在己, 得失在天. 해석禍福在己, 得失在天. 재앙과 복은 나에게 달려 있고 얻고 잃음은 하늘에 달려 있다. 인용전문

4. 성현과 영웅의 기질 聖賢多畏, 英雄多忌. 해석聖賢多畏, 英雄多忌. 성인과 현인은 두려워하는 것이 많고 영웅은 꺼려하는 게 많다. 인용전문

3. 자연의 이치를 따르다 盈天地之間者, 感應報復之理也. 해석盈天地之間者, 感應報復之理也. 하늘과 땅 사이에 가득 찬 것은 감응하여 되갚아주는 이치다. 인용전문

2. 기교 있음과 지혜에 대해 至巧無如造化, 大智無如聖人. 해석至巧無如造化, 大智無如聖人. 엄청 기교로운 것은 조화로운 것만 한 게 없고 매우 지혜로운 이는 성인만 한 게 없다. 인용전문

1. 거스름이 없는 따름 天地之開物成務, 順之而已; 聖賢之輔世行道, 推之而已; 英雄俊傑之興事造功, 待之而已. 古語曰: “順理行將去, 隨天分付來.” 與此語一種. 해석天地之開物成務, 順之而已; 聖賢之輔世行道, 推之而已; 英雄俊傑之興事造功, 待之而已. 하늘과 땅이 사물을 열어주고 힘써 이룸은 이치를 따랐을 뿐이고 성인과 현인이 세상을 도우며 도를 유행시킴은 이치를 확충했을 뿐이며 영웅과 준수한 이들이 사업을 일으키고 공을 만듦은 이치를 대우했을 뿐이다. 古語曰: “順理行將去, 隨天分付來.” 與此語一種. 옛 말에 “이치의 유행을 따라 가고[藏去] 하늘의 분수를 따라 온다”라고 했으니 이 말과 동일한 종류다. 인용전문
선귤당농소(蟬橘堂濃笑) 이덕무(李德懋) 1.有超世先生 萬峰中雪屋燈明 硏朱點易 古罏香烟 嫋嫋靑立 空中結綵毬狀 靜玩一二刻 悟竗忽發笑 右看梅花齊綻萼 左聞茶沸響 作松風檜雨 澎湃漰 2.如早不得從周濂溪先生 遊霽月光風中 抱太極圖靜玩 何不隨向子平服烏方帽,紅蕉衣,黑犀帶 跨白驢 使鬅頭童子 負六角扇 垂雲笠 鐵如意 去遊五嶽名山耶 3. 각자의 가치를 지닌 말똥과 여의주 螗琅自愛滚丸, 不羡驪龍之如意珠, 驪龍亦不以如意珠, 自矜驕而笑彼蜋丸. 인용목차작가 이력 및 작품소품체란 무엇인가?蜋丸集序 4.畫史之解衣盤礴 始條理也 庖丁之善刀以藏 終條理也 5.能慮淡累釋 不嗔怒不浮搖 善讀陶彭澤集 已是八九分名士 6.漁翁長竿弱絲 投平鋪水 不言不笑 寓心於嫋嫋竿絲之間 疾雷破山而不聞 曼秀都雅之姝 舞如旋風而不見 是達摩面壁時也 7.暖沙輕鳧 意得三春 護惜毛羽 遙..
쇄아(瑣雅) 이덕무(李德懋) 1.瑣者 貶其不大也 雅者 多其不塵也 謏見寡聞 與議文章 不亦僭乎 又曰 雅者 竊取古人著書之名 又曰 記述無倫次 瑣瑣然也 甲申七月 書于白荳棚下 2.列子較莊子 太纖巧 復逶迤婉㜻 其莊重無論 不及莊子之氣力遠矣 3.陶糓淸異錄 意匠專取新奇 故不免僻幽 然類家之別種 只供笑 不是適用之書 余嘗見山堂肆考 亦一流爾 何鏜所名山記 凡一千四百餘首 不載放翁入蜀記 何也 4.家語恰肖子書 絶不似魯論 後人編 首載夫子異相及誕降瑞應 葢緯書所收也 涉誕謾 恐取識者之譏 孔叢子 是孔氏家乘 繁瑣中有理致 5.三閭大夫天問 文中之至險極怪 前無後無 更無其對 宋玉招魂等作 稍接步武而却平易 6.鍾伯敬,譚元春所緝古詩唐詩二歸 頗費精力 選家鮮能及焉 其評隲者 或非烟火口業 但圈處 或有過當 而抹處公嚴 令人氣短 7.朱子諱韋齋名松 詩集無松字 甞按用於一處 ..

2. 홍기섭(洪耆燮) 洪公耆燮, 少貧甚無聊. 一日朝, 婢兒踊躍獻七兩錢曰: “此在鼎中, 米可數石, 柴可數馱, 天賜天賜.” 公驚曰: “是何金?” 卽書失金人推去等字, 付之門楣而待. 俄而姓劉者來問書意, 公悉言之, 劉曰: “理無失金於人之鼎內, 果天賜也, 盍取之?” 公曰: “非吾物何?” 劉俯伏曰: “小的昨夜, 爲竊鼎來, 還憐家勢蕭條而施之, 今感公之廉价, 良心自發. 誓不更盜, 願欲常侍, 勿慮取之.” 公卽還金曰: “汝之爲良則善矣, 金不可取.” 終不受. 後, 公爲判書, 其子在龍爲憲宗國舅, 劉亦見信, 身家大昌. 『明心寶鑑』 해석 洪公耆燮, 少貧甚無聊. 홍기섭(洪耆燮)은 어려서 가난하여 매우 편안치 못했다. 一日朝, 婢兒踊躍獻七兩錢曰: “此在鼎中, 米可數石, 柴可數馱, 天賜天賜.” 하루는 아침에 계집종 아이가 펄쩍 뛰며 칠..
33. 소통의 방법과 대화의 묘(妙) 凡人發言, 多失之率易, 而亦未能審聽他人之言. 故酬酢之間, 十八九不湊著. 或麤疎而不尋語脉, 或密固而滯於言詮, 或英邁而失之臆度, 或昏短而不究歸著, 或聽邇言而尋之於高遠, 或聽眇論而忽以爲膚淺. 以此終日接話, 而其不爲齟齬矛盾者幾希. 然其不會聽言者, 非但由性質有偏而然也. 大抵定心者少而放心者多, 忩忩擾擾之中, 撥忙酬應, 宜未能審悉曲折而善爲往復也. 如問東答西, 則失之未詳, 其過猶少. 如聞說晝, 必反以夜, 聞說寒, 必反以暑, 乃迷藏之類, 尤爲可憎. 至於枕流漱石, 獐邊鹿鹿邊獐之類, 或滑稽而遂非, 或依違而藏拙, 最爲心術之害. 與人爭辨之際, 乍覺有如此證候, 不可不痛祛而不留根也. 亦有理屈於人而怫然勝心之發, 尋討人言句罅漏而强拗折之, 或截去首尾而孤擧一句, 或窮搜枝葉而不察本旨, 此則全出於未能平心..
70. 范蔡傳贊 只百餘字 而轉換甚多 三箇多字 各有意義 上言所謂辯士雖有計策 所爲說力少 則不能垂功於天下 如以范蔡言之 則所爲說者 秦昭是已 以其富强 比諸長袖多錢 以善計策 比善舞善賈 若小國弱君則固袖短錢乏之流 此一段最爲肯綮 偶合云者 言其有幸不幸也 前之無所遇者 以善策遇弱國而無所施也 此則言雖遇大國而未必能契合也 末段則特言困厄有激 必能大有遭遇 孟子所謂天將降大任 必窮餓勞苦 增益其所不能 亦此意也 讀此贊者 例多於所爲說及多如此二子 或不能句 若是而豈能通貫大旨乎 『三淵集』 卷之三十六
69. 范睢之初見秦王 許多說話 以不畏死用壯 而秦王信之 蔡澤傳 初見范睢 以不待死恐之 而范睢然之 蓋羈旅之臣 交疎言深 不肆其唐突 則未可以傾倒人主 及其功成名立 終始求全 亦豈無怕死之念乎 以范睢一人之身 而前則以不畏死 凌厲秦王 後則以不待死 見屈於蔡澤 合兩傳而觀之 亦可發笑
68. 遠交近攻 有次序曲折 須是近交而後遠交 遠交而後近攻 所以必先近交者 將假道出入以締結遠國也 遠交旣固之後 自近蠶食 固爲定計 而近者或不聽和好 則不得不以近攻爲先 觀此伐魏拔懷 攻韓汾涇 則可知范睢之隨機應變 不膠守近交初計矣
67. 范睢見須賈一段 妙在兩相欺 須賈之始見而驚 固以簀尸之復生而驚也 抑以范睢之或張祿而驚也 至門下而大驚 直是判知爲秦相而驚也 中間一笑 似嘲似疑 含得無限意 問孺子之習於相君 微探其意也 使之取大車駟馬則又更審實也 綈袍之贈 非出至意 寸心中張祿范睢在半知半不知境界 故姑施此以示德 自范睢視之 以爲有戀戀意而赦其罪 則固爲見欺矣 或者須賈之認張爲范 猜到九分 捐綈袍而逭鼎鑊 則其欺范睢也大矣 此事終涉依俙 故史筆亦依俙寫去 默想其當時意態 每發一笑
66. 范睢傳 湖關遇穰侯事 若冥會 文亦神奇 簀中之鬼 乃有呑秦相之氣 偉哉 東行縣邑 亦暗伏擅厚罪案 昭王立三十六年云云 大抵言昭王之志滿氣得 與貴戚秉政 無間隙可入 鐵桶相似 以見說難之張本也 又言穰侯越韓魏而伐齊綱壽 以具罪案 蓋越國遠攻則爲疎計 利歸私家則爲不忠故也 離宮之見 大膽言秦獨有太后穰侯 又言穰侯爲秦謀不忠 然以左右竊聽 不敢言內而先言外事 猶論伐綱壽之非計 只言非計 猶是外面說話 及其日親說用然後大開口論罪 斷之以罔上不道 臚列罪狀 若將盡南山之竹而畢竟利歸陶國 爲現捉贓案 穰侯安得解脫 而昭王安得不動念乎 况射股擢筋 恐嚇尤毒 宜乎其大懼稱善也 夫自其待命客館 以至離宮接見 固積有揣摩而呑吐其辭 俯仰察色 見可而發 若河决弩動而不可禦 如范睢者 眞可謂知說難矣
65. 余甞謂彭越之於項羽 猶獍之於虎 虎之跳踉大呼 百獸懾伏 獍也瞷其離穴 盡噉其子 及虎來追 便卽閃避 虎之頻頻來往 不覺其氣力疲盡 彭越之朝絶糧道 暮躱河北 使項羽力盡事 正類此
64. 項羽之終致困弱 直由於彭越絶糧道 其嗾誘彭越者 乃田榮也 項羽之從初失歡於榮 可謂少智矣
63. 分王諸將 全用愛憎 處有許多層分 沛公則疑而未負約者也 長史欣 以有德也 黥布,司馬卬,梅鋗,共敖 以有功也 臧荼,田都 以救趙與從入關也 田安以救趙也 吳芮以從入關也 申陽以先下河南也 張耳以素賢 又從入關也 陳餘不從入關 而以素賢封三縣 田榮數負項梁 又不從擊秦故不封 自餘魏王豹,趙王歇,齊王市,韓王成,燕王廣 皆處愛憎之間者也 章邯,董翳 以秦降將 取便拒沛公而王之也 黜陟殿最 一任胸臆 所以致羣憾競起 天下分崩 叙得來 眞似驚濤怒浪
62. 鴻門叙事 先言當是時 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 沛公兵十萬在灞上 以兵力强弱形之 畏其難敵也 後言當是時 項王軍在鴻門下 沛公軍在灞上 以地勢遠近詳之 慮其難脫也 兩關排立 極有意思
61. 鴻門宴 略於高祖紀 詳於此紀者何也 項羽之失天下 由其不仁 未必由不殺沛公也 而然沛公之外 無他勁敵 龍脫其網 虎失其勢 安危操縱 判乎此一場 故就項羽濡忍與范增睥睨處 極力鋪張 無毫髮遺狀 夫以一生喑啞之氣 到處屠坑之虐 乃於先入閉關之對手 等閒宥過 豈非天哉 詳諸項羽紀 意有在矣
60. 垓下之戰 孔將軍居左 費將軍居右 皇帝在後 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 淮陰侯先合 此一段叙戰功甚詳 載諸高祖紀而見遺於此紀 似欠痛快 然其圍匝項羽之勢 又有大於此者 高祖之在廣武則西陣也 彭越之截梁地則東陣也 韓信之略河北則北陣也 黥布之叛九江則南陣也 四面圍逼而項羽在垓心 不待垓下之戰而敗勢已具 如觀碁局 可供一噱
59. 項羽本紀 始則渡江而從之者八千人 渡淮而黥蒲輩以兵屬者六七萬人 及其卒困渡淮 而騎能屬者百餘人 臨烏江而歎 八千人之無一還 方其自南而北 每進一步 氣勢愈長 若潮濤之翻天也 俄而自北而南 每退一步 兵甲零殘 若敗葉之捲風也 觀其終始消長 考諸地勢南北而歷歷分明 史筆於此 必非泛然叙次也 看渡淮兩屬字則可知
58. 求天下利匕首 說得甚詳 實鄭重 而至其藏在地圖內則水墨其文 只曰裝爲而已 不知圖之在何處也 至其圖窮而匕首現 則躍然龍出 神筆神筆
57. 鞠武之薦田光 則曰燕有田光先生 智深而勇沉 可與謀 田光之薦荊軻 則曰所善荊卿可使也 可使者 便是敎刺殺秦王也 謀自光出而假軻之手 所謂欲行曹沫之計者 乃光死後所商量者 使光而在 以其智深 必不以其計爲善也
56. 荊軻傳 以擊劍起頭 繼言與蓋聶論劍 被其怒而目之云 有不稱者焉 又被魯勾踐怒叱 逃去不復會 至末端 乃擧勾踐所言惜哉不講於刺劍之術 而反復致意焉 其意若曰誠使荊卿熟講劍術於蓋聶,勾踐之間 則豈終失手虗擲秦宮之柱乎 其無限慨惜之意 卽文可見 然荊卿之所以失著者 實由燕丹未能指一分付 使荊軻意分兩路 一欲爲曹沫之刦齊桓 一欲爲聶政之刺俠累 卽其所謂則大 善則不可云者 適所以歧貳其心 徊徨於把袖之際也 且丹以秦政爲何如人也 縱使得約契返侵地 果如齊桓之能不食言乎 丹固慮淺 而軻之苟於奉行 其疎也 豈但以劍術之不熟也哉
55. 信陵君傳 仁而下士爲綱領 下士則於迎侯生 從毛公薛公見之 仁則於救其姊 欲與趙俱死見之 又將殺晉鄙而泣 又下令軍中 使獨子無兄弟者歸養 皆可見仁之過人處 漢高之每過而令民奉祀 亦以其寬仁相契合也 朱亥事湊會最巧 而太史公點次 儘有精神 始迎侯生 則曰臣有客在市屠中 及侯生爲上客 則曰臣所過屠者朱亥 此子賢者 世莫能知 故隱屠間耳 及將殺晉鄙 則曰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 此人力士 可使擊之 前後三段 照顧有情 極妙極妙 秦聞公子在趙 日夜出兵 東伐魏 此可見公子氣焰斤兩 大段可畏 諸侯聞公子將 各遣將救魏 破秦軍而走蒙驁 及秦聞公子死 使蒙驁伐魏 拔二十城 公子生死 有關於宗社興亡 有如此 結之以高祖聞公子賢 每過常祀 置守塚五家 前後四聞字 亦須看他關節 此傳泛讀 只覺得磊落疎蕩 而仔細推來 無限緊妙 讀史傳者 亦不可以麤心了却也
54. 太史公作遊俠傳 其意固在於甞遭李陵禍 交遊莫救 深有慕乎遊俠義氣 欲極力贊揚 則又以世儒酸論深排俠客 一例作强暴不軌看 至於公孫弘以一時大儒 論殺郭解 故尤有所不平 遂以朱家,郭解 對季次,原憲 而挈長度短 篇首引韓非之言 以謂俠客固或犯禁 而儒者之亂法 亦未得當 蓋暗指弘輩也 以術取卿相 輔翼世主者 則稷,契,伊,夔之類 所以言固無可言者 而季次,原憲 雖讀書懷德 而功無可見 與俠客彼此相較 爭一義字 義字卽一篇字眼 彼則義不苟合 此雖不軌於正義 而言信行果 不害其爲義 千里誦義 又何如 抱咫尺之義而久孤也哉 何知仁義以下 蓋欲破碎 儒者之所謂仁義 未足爲準信 而以跖,蹻之誦義與竊國之門 仁義存焉 歸之於迷亂 不分曉 所以深折世儒拘拘之說 而至於誠使鄕曲之俠以下 則言比權量力 效功於當世 固勝於季次,原憲矣 雖以義言之 俠客之義 何歉於彼哉 或者以俠客權力 謂不及於次,憲者 ..
53. 唐順之曰 出入變化中軌範森然 看得是矣 如將叙關中 必原本文武治化 將叙三河 必擧唐殷周所更居 言鄒魯則謂有周公遺風 言梁宋則以堯遊舜漁湯止于亳起頭 此則就賢聖留迹而言之 如種代之羯夷剽悍 自武靈而厲之 如浙俗之喜遊 昉於闔廬,春申,王濞 又以惡習來歷言之 歷歷如指諸掌 亦可見軌範森然處 若論其規模宏闊 則如言南楚好辭 巧說少實 江南卑濕 丈夫早夭 似無關於交易積著 而廣說無漏 使今人撰殖貨文字 必不如此 此正如衛詩之美莊姜 廣述門閥容色 以及鱣鮪葭菼 浩無津涯 朱子所謂韓文力量 不及漢文者 豈指此等處耶
52. 自秦陽以至雍樂成 曰以蓋 曰以起 曰用之富 曰以饒 及其健羨愈濃 鼓舞其辭 曰千金千萬鼎食連騎 以至擊鐘而興味長矣
51. 上文言農不如工工不如商 至其下段結鎖處 又言富必用奇勝 秦陽之蓋一州 由田農拙業 接之以富無經業 貨無常主 則意始跌蕩 文極變化矣
50. 椎埋去就之椎埋 當作推理 甞聞谿谷亦如此解 蓋因上文攻剽椎埋而爲混錯也
49. 節駔會 駔會 價也 節 計數其贏餘也 如買棗栗千石 費錢千兩 而斥賣之價 贏得千二百兩則什二也 至三百或五百 則入己者多 如或未滿二百 則將恐不足於償本 焉能爲己財乎 自節駔會 至非吾財 當如此看 方是分曉
48. 無財作力 少有鬪智 旣饒爭時 其論求富次第最妙 作力 如胃脯灑削之類 鬪智 如賣畜求繒 獻戎王之類 爭時 如旱資舟水資車之類
47. 戶百萬之家 戶字有精神 以一戶而當千戶之封 以什二利息而得之 誠如廉賈之什五 則足當累千戶矣
46. 地重之重 謂民俗重厚 註言重於耕稼亦誤
45. 河東之楊平陽 河內之溫軹 河南之洛陽 須分明記取 勿令混其交界 而自平陽 傍及秦翟種代 自溫軹 傍及趙中山 自洛陽 傍及齊魯梁楚 楚最爲大 故剖爲三段而天下盡矣
44. 楊平陽陳 陳字爲衍文無疑 蓋因下文陳椽而誤也 陳椽 似是如屋椽之交于棟 猶綰轂之類 註言楊陳姓及經營馳逐 皆鶻突
43. 下穀上種 穀與種字別 似是謂糶糴之用 不甚精擇 而播種之貯 必求上品也
42. 至卯積著率歲倍 率者利息之法也 言卯年豐穰之時 廣糴穀物 至明歲衰惡而糶之 則其息倍長 餘皆倣此
41. 三寶難解 以農工虞三者物貨解之 亦粗通
40. 貨殖傳 當分兩截 作古今傳看 自神農以前 以至豈非以富耶爲古傳 自漢興海內 至豈所謂素封者耶爲漢傳 大旨則以耳目口鼻 爲欲富之根柢 以聲色臭味 爲攻取之材料 達之天下四方 凡水土所産物品之鮮多不齊 而人民謠俗來往交易 互相漸染者 擧在其中 其中來往二字 爲一篇字眼 所以從頭劈破 擧老子之言 而翻之者亦以往來爲說 眞所謂舞文手也 其所謂煕煕穰穰者 乃摸寫往來之狀 而往來射利之中 又有巧有拙 輻輳瓦解 又所以狀巧拙之懸絶也 巧之極矣 便成富者 自什二 以至於廉賈五之 自千金之家 以至巨萬 以匹夫而與王侯相埒 則名爲素封而其樂無窮 樂之一字亦字眼 故篇中頻頻提掇 足可見健羨之意 古傳中陶朱,白圭之類 皆巧之最者 而與漢時卓,程同一伎倆 上文排布物品所産山東西江南碣石 與下文所列關中三河以包楚越之地者 可以對看 但上文則先擧欲富之根 以及攻取之資 略擧山川而言之 下文則自漢興以下 廣列..
39. 古今讀此傳者 例不能細心推究 融貫大旨 只揭起初段 見其論禪讓曲折 鄭重其辭 若以重器大統 爲不當容易與人者 則便謂馬遷主意 不信有堯讓天下之事 而獨不知登箕山一證 乃所以明許由之有其人 有其人則可知有其事矣 卽此論禪讓有無失其主意者 最爲淺見 又於中間 見其有怨惑等語 便謂馬遷主意 異伯夷之嗟怨 而疑天道之是非 只如是看過 而獨不知下段道不同云云 乃所以折諸聖而歸乎正也 又一篇緊關 專在於趨捨有時 而鹵莽者鮮能著眼 則首尾散漫 靡所紐貫 夷,回之見稱譽 由,光之不槪見 時有先後 命有遇不遇 史遷之自悼 豈不以存旣不遇孔子 倘庶幾萬世聖人之遇乎 其所以欷㱆回鬱者 殆一篇三致志焉 且從初以伯夷許由對作主賓 抑揚其辭 取决於孔子 故到其叙致轉折處 又必引孔子之言以證嚮之 曰道不同 不相爲謀 曰富貴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曰歲寒然後知松栢之後凋 曰疾沒世而名不稱 曰雲從龍風從虎 信手拈來..
38. 伯夷傳 非贊述伯夷也 乃悲弔由光也 非弔由光也 乃太史公自悲也 生而身毁不用 有甚於伯夷之餓沒而湮滅不稱 將與由光同歸 豈不悲乎 知一篇大旨不過如此 則從頭釋去 可迎刃而解矣 蓋伯夷許由等 是巖穴高士 而一則見稱於孔子 一則不少槪見 故世儒論者 信伯夷而疑許由 有足慨惋 於是以身質之曰 登箕山而見許由之塚 則果有其人矣 果有其人 而未能與伯夷同傳者 其於聖人 遇不遇存焉 遂以扶抑軒輊之意 激昂其辭曰 天下宗周則伯夷恥之 堯讓天下則許由恥之 讓國爲小 讓天下爲大 且不食周粟與讓天下之義 孰高孰低 特言由,光義至高 若將凌駕伯夷也 因採薇之歌 知伯夷之不能不怨 而遂以福善禍淫之理有所謬戾者 致詰于天曰 賢如顔回 何以窮夭也 惡如盜跖 何以樂壽也 反復疑難 若未釋然於天道是非也 自子曰道不同 至其重若彼其輕若此 方以義理决正 蓋謂一時窮通 輕若鴻毛 萬世德譽 重若泰山 自君子疾沒世而..
37. 看梅花有許多般 有玩其天機呈露 箇箇太極而樂者 周邵諸賢是也 有取夫孤標冷韻 託爲知己而樂者 林逋輩是也 有賞眞色挹淸芬 助發詩興而樂者 詞人墨客是也 有親近國艷 不耐風流 褰金帳酌羔酒而樂者 公子王孫是也 有以雪中能春 無葉有花爲可異者 凡夫俗見是也
36. 退之所謂陳言 如六朝人之引用古事與踵襲前人言語 如問鼎晉陽甲易簀亡琴之類是已 退之之戛戛務去 蓋欲必自己出 雖孟,莊,班,馬之文 未甞勦襲一語 所謂起八代之衰者 正爾在此 茅坤輩不知陳言之爲何 解作平常俗語 若是則退之之所務 終歸於虬戶銑溪之類 豈不誤哉 退之文中 實多平常語 如曰不幸兩目不見物 寸步不能自致 曷甞有換字之意乎 若使弇州輩當此 則不言兩目而必用金篦 不言寸步而必用賁趾 此正陳言之可去者也
35. 孔子之言雖簡 而亦有繁而不殺者 如論管仲 以邦君與管仲三次對說 如答子張問明 以浸潤膚受申說至再 一則發於慷慨 一則致其丁寧 不自覺其言之爲繁耳 檀弓雖簡 而不沐浴佩玉以詳爲妙
34. 班固之潤色馬史 多失於减字 或失於增字 如李廣傳終不能復入石 减其石字則使其神凋喪 如匈奴傳冒頓之圍漢祖 四方馬色 一一列書曰 靑駹馬白馬烏驪馬騂馬四馬字 排得甚壯 而只以一馬字統之 雖似簡省而氣焰則頓减 此則减而失者也 如叙鉅鹿之戰 楚兵呼聲動天 只擧一天字 而軍聲之直上干雲壯矣 添配以地字 則鈍重却少力 此則增而失者也 文章亦如聖賢等品 上聖作用 自大賢以下 固難贊其辭也
32. 古之小人 有不知其惡而爲之者矣 如南衮者 自知其惡而爲之者也 想其爲人所不足者非慧黠 故旣作如此擧止 自知其遺臭萬年 投其文於火中曰 後孰有見我文者 可謂能自知矣 亦甞見其所撰白沙汀記 至其跌蕩之際 慨然興歎謂文章之傳遠與否 在其人善惡如何 此言何爲而發也 於斯時也 苟有惜名之念 萌於方寸而不懈 則士林受福 而止亭之名 亦將百世不磨 嗚呼 可勝痛哉
31. 退之於孟子 有見於表與粗 而未透於內與精 故其闢楊墨 都是影響耳 今讀答孟簡書 稱述孟子謂功不在禹下者 在於快闢楊墨 而至其讀墨之說 則以爲與孔子同道 卽其說之矛盾 而可知其見處之不洒落也 且楊墨之所以爲楊墨 只緣氣質有偏 意見斯差 墨則有見乎統體之仁 無此疆爾界 以是爲貴而思易天下 楊則有見乎分殊之義不假不奪 以是自高而不欲涉世 孟子之斥墨爲無父者 惡其泯分也 斥楊爲無君者 惡其亂倫也 退之於此 旣未能明著眼目 而又其氣質頗隣於墨子 故爲士而交遊滿世 頗有杜保之意氣 干祿而奔走相門 殆近張毅之熱中 觀其意 若將尙同以廣交 普施以拯世 而不自覺其枉尺直尋 先犯孟子之嚴戒也 獨以其臭味不近深惡潔身者流 試觀王承福傳 貶其自爲之多 謂近於楊朱 可知其好惡偏處 如使承福反斥以爾亦墨也 則未知將何以分疏耶 旣昧性命之理析毫釐於楊墨之所以差 又因氣質之偏而進攘失平 不免愛翟而憎朱 始知有..
30. 朱子以前 爲正統之說者 莫如東坡之明快也 其曰正統之爲言 猶曰有天下云爾 簒君者亦當時之正而已 又曰 不以實傷名 而名卒不能傷實 故名輕而實重 天下之貴者 聖人從而貴之 恃有賢不肖存焉 至駁章惇之覇統 歐陽子之重與處 尤爲刺骨 惟有未盡者 惡天下之無統 若將苟爲充員 必進曹魏以爲莫强也 偏全之不論 而强弱是較 終未免苟且 而從頭理會 又有大段未瑩 其釋正統之正字 曰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云者 終難以偏正釋之 將歸於春秋大居正矣 是固因襲歐陽子之說而未能卸脫 所以依違籠罩 安頓此一字 未得其所 且正天下之不正與簒君亦當時之正 其語意豈不矛盾哉 若歐陽子則旣以堯舜至漢唐 謂之居天下之正 蓋用公羊大居正之意矣 又以晉隋謂之一天下而居正 則善亦居正 惡亦居正 吾不知正之所在 頭腦旣側 以下種種差謬 不可爬梳 其盛言秦世德源流 合得正統 則不啻重與之也 蘇子雖稱其論純乎名者 而實則未免包籠..
29. 或言朱子之不從溫公之帝魏而以蜀爲正統 意在於抑惡扶善 此未知本意也 此處當以主客言之 蜀乃大漢之嫡統 吳魏卽臣僕之桀黠者 未可以一時幷峙等視之也 以章武承建安 只是尊君卑臣之義 初非關於扶善抑惡而然也
28. 自古論正統者 紛然淆亂 至今未歸一 而折之以朱子之說 則可定其未定矣 語類中 或問自三代以下如漢唐 亦未純乎正統 乃變中之正者 如秦西晉隋則統而不正者 如蜀東晉則正而不統者 答曰 何必恁地論 只天下爲一 諸侯朝覲獄訟皆歸 便是得正統 此是雅言 而參以綱目凡例 亦用此意 如秦晉隋諸國 凡混一區宇者 皆與之正統 据此論之 則所謂正統之正 非邪正之正 卽偏正之正 以區域闊狹而言耳 如以善惡之實 曰邪曰正勘之 則秦晉隋之類 安得齒於其間乎 然則無善無惡 無華無夷 只天下爲一者 便是正統 無容異議 方遜志,丘瓊山創爲元不可與正統之論 其於攘夷之義 非不慷慨 而得無乖於語類旨意與綱目凡例乎 若曰不擇善惡而獨嚴夷夏之分 則亦恐未然 所惡乎夷者 以其無善狀也 間有賢君義辟 不得與胡亥,楊廣同得正統之名 吾未知其爲公也 抑有一說 朱子甞以王通攘臂於宋魏扶抑之際 有所致譏 夫宋是中華 魏是北狄 而..
37. 看梅花有許多般 有玩其天機呈露 箇箇太極而樂者 周邵諸賢是也 有取夫孤標冷韻 託爲知己而樂者 林逋輩是也 有賞眞色挹淸芬 助發詩興而樂者 詞人墨客是也 有親近國艷 不耐風流 褰金帳酌羔酒而樂者 公子王孫是也 有以雪中能春 無葉有花爲可異者 凡夫俗見是也
26. 淮南盜王倫破高郵 郡守晁仲約以郡無兵財 開門犒之使去 富鄭公怒欲誅之 范文正爭之曰 州郡無兵財 將何捍拒 守臣能權宜應變 以全一城之生靈 亦可矣 豈可反以爲罪耶 此可見范,富規模大相懸絶處
25. 唐末藩鎭之弊 天下苦之 雖婦孺皆言可革 宋太祖因機變通 未足爲奇略 且取快於如手使臂之利 而不憂其藩缺虎入之患 終致夷狄闌入 州郡無兵糧可支吾 至於南渡垂絶之際 文天祥請置藩鎭 嗚呼其晩矣 卽此而便見太祖謀國之疎 看史者不可不察
24. 租庸調府兵之法 世稱千古良制 謂出於太宗獨見 而實則蘇綽創出而唐乃因之也 正心誠意之說 旣能辦出於程,朱之前 而又創無前之軍政稅法 爲大唐所祖述 其人豈不偉哉
23. 唐維州事 牛,李所爭 乃千古大是非 看史者不可不著眼消詳 蓋維州本係唐地 而爲吐蕃所奪者也 悉怛之降 持以歸唐 唐之受之也則宜 溫公以掩取隣牛爲非 以是右牛而左李 若以牛比地 則牛有本主 失而復還 於義當受 未可謂掩取也 其取喩旣謬 又不察僧孺修隙敗謀 全出於私意 胡氏之駁之也 誠爲確論 蘇子由論牛,李大體 以德量許僧孺 而維州事 亦不以德裕爲是 終欠明快 質以朱子之言 則曰德裕所言 雖以利害言 然意却全在爲國 僧孺所言雖義 然意却全濟其己私 大旨與胡氏合 更不容別議矣
22. 趙充國非但良將 觀其度量識慮 足爲宰相器 而其因車師之擾 而欲與鄭吉擊匈奴右地 則猶欠老實 輸魏相一著 蓋魏相善於謀國 而充國見未到 何幸宣帝從魏相而還鄭吉 與匈奴保和 宋神宗之不從富弼而用王韶,徐浩輩 終致國弱而命促 魏相固賢 用魏相者高矣
21. 余甞謂魏相事業 在東西漢 罕有其比 數言水旱災異 使人主不敢弛心戒愼 而又力諫伐胡 使無開邊釁 以收賓服之效 擧此二段 相業隆矣 至於霍氏山雲之變 贊行誅計 亦一事業 象村旣短其人 乃以因外戚而謀戕人爲罪 夫因廣漢而奏事 或可咎蹊徑不正 而若霍氏之謀逆 不啻的實 謂魏相有心於翦霍則寃矣 有可褒而無可罪 以魏相爲漢朝名相 不亦可乎
20. 陸宣公經濟之才 程,朱尙論 與孔明並稱 以爲千古無可參者 甞怪管見亟稱宣公 謂不下於魏玄成 玄成固能繩愆糾繆 恐君之有遺失則忠且直矣 若其學有淵源 筭無遺策 能使昏愎多疑之主 不得不從吾之言 而其言之晣理妙而切事情 足可範圍天下 無愧王佐 比諸玄成 豈特容數人於其間哉 管見旣失之浮泛 而象村仍襲其說 又以明白正大稱之四字 固好題目 而以此了宣公則淺矣
19. 子房之心大矣 未甞衒才揚智 使人窺際 故邵子曰 善藏其用 古來論子房者 未得其要 凡有術數伎倆 曉天文地理三奇六韜之屬者 皆以爲子房復出 自矜與人稱 莫不皆然 如崔浩自謂智如子房 而稽古過之 其言甚騃 劉基之測微露奇 亦崔浩者流 都是淺局 子房胸中 足包此輩幾萬箇 至於耶律楚材 亦只是足智多藝之人 象村何所見而比諸子房乎 余甞略考其事蹟 則慷慨善諫諍 非無可取 而終至憤恚促死 較其方圓宏窄 殊異乎子房 豈象村之失契勘耶
18. 論語沐浴請討解 胡氏有云弑君之賊 人得而誅之 仲尼此擧 先發後聞可也 所謂聞者 聞于天子也 朱子或問中 演此義甚詳 或度地勢遠近 或量事機緩切 皆以聞于天子與否爲說 象村未能詳考 而以先發後聞 認作未告魯君而先發者然 遂謂非有南面之權方伯連帥之職 而以大夫行諸侯之事 義理形勢俱不可也 胡氏之說 固簡潔少曲折 而槩謂魯君果從其請 則雖徐告天子 亦爲快耳 且胡氏雖悖 方俯首於註解論語 而輒譏仲尼之儒緩 事理之所不敢出 惜乎 象村之失之率易也
17. 胡氏兄弟每論治道 必以封建井田爲上策 大攻柳子厚之論 所以爲說者 未免太偏 朱子於此似亦無所適莫 而終有取於唐鑑在得人之論 其不從胡氏微意可見 亦甞曰 封建難行 使膏粱子弟不學而居士民上 其爲害豈有涯哉 又言程子初以封建爲是 而終改其說 便是閱事之久 知難强行也 然則胡氏之所甞感慨者 恐未曾參商古今以究其利病也
16. 胡五峰以井田封建 論周漢享國長短者 已失之迂矣 谿谷亦以殷尙質事簡 歷年最盛於夏周爲說 夫國祚延促 固可驗德厚薄 而延過四百年 亦可以止矣 其餘多少 不必細較 蓋莫之爲而爲者天也 以三王之聖 莫可優劣 而子孫之保或長或短 不容强說於其間 且事簡費寡 謂可以延活國脉矣 則夏厚周仁 淪浹人肌骨者 獨不可以維持鞏固以收祈永之效乎 以此折之 知其說之難立矣
15. 西晉致胡亂 約言之有三 金墉之禍 載籍未有 彝倫斁逆 中國卽夷狄 以夷狄召夷狄 理固然也 陸渾之戎 不早區處 使之乘機闖發 此則勢也 䦧墻之變 不遑於禦外侮 以至淪胥以敗 此亦勢也 董養明倫之嘆 知大亂之將作 則以理言之也 郭欽大計 欲早爲之所 劉弘獨見 恐乘虗而爲亂 憂有早晩 皆以勢言之也 理勢湊會 若有天使 使數千年文物之地 爲夷虜迭王之所 詰其所俶擾者 司馬氏當伏首誅 嗚呼痛哉
14. 易傳解屯其膏 有云恬然不爲 如唐之僖,昭 朱子以兩人全不同 謂失契勘 蓋兩人 一則要做 一則不要做故也 又於比卦 有以王允,李德裕幷稱者 兩人規模亦不同 以程子之精確 而史學之不熟如此 雖非大段差謬 亦不無餘憾矣
13. 釋經者亦須兼治史學 諳悉其當時事實 於聖人所評人物 可以參證無差 如寗武子之所以爲愚者 正在不避艱險 按左傳 納槖饘薄其酖等事 乃其實際 而自程子以下諸賢 皆從語默上言之 有若君有過失 或諫或不諫者然 乃以沉晦免患 與比干諫而死作對 全不襯著 左傳中 曷甞見武子不諫其君乎 掉了本事 懸作評品 其不失聖言本旨者幾希
12. 南軒固明快人 而由其器欠淵宏 故發諸論議者 多失之偏淺 如論諸葛瞻事 極誅其不退黃皓而謂死不足贖 不欲置於死節之列 無乃太刻乎 人之捨生 亦自不易 亡國搶攘之際 望風投降 草間求活者 滔滔皆是 瞻能斬艾之使 背城戰死 上承賢父之烈 下與愛子倂命 一門三忠 可貫日星 豈可追咎旣往而不許其殉節乎 凡諸死義之臣 必一一細勘 待其前後完善而後 可褒其死 則書名竹帛 有幾人哉 古稱功罪不相掩 余謂論節義者 亦當以此爲法 如瞻死節 恐未可以坐黃皓而視溝瀆也 朱子於此屢相辨詰 而終未見其快斷 竊所未解
11. 致堂管見 自是史論 間或有臆料失中處 其於事情安危之機 人謀臧否之由 剔刮入微 比諸馬,范 不啻過之 其弟五峰 不知何所見而欲焚其書也 朱子語類中 引南軒論管見曰 病敗不可言 又言專爲憤檜而作 夫管見諸論 上下千古 包羅許多事 曷甞爲一奸諛而作也 南軒是五峰門人 蓋祖其說而欲爲火攻之策 吁亦偏矣
10. 論孟精義 卽裒集兩程橫渠及程門諸子所註解 合爲一書者 而朱子辨其同異得失者 則謂之或問 或問之自中國來東方 幾至百年 而精義則追到纔數十餘年 故我東諸儒自退陶以來 雖讀或問而不知所辨云云曲折如何 有同無星之秤 捴受其黮黯 雖尤齋 亦於晩年得見 故未及硏究 甞自恨歎云 今閱其書 如參對諸賢於丈席之內而上下叩質 準之以朱子所取捨 歷歷分曉 誠不可不益加鑽硏也 士生衰末 無一事可樂 獨於文書 得見前賢所未見者 亦足爲快 但此書來後 亦未有耐煩從事者 則其將束閣矣 慨惋奈何
9. 火外明而內暗 水外暗而內明 人之稟賦 水火俱全而後 內外通明 可無偏暗之患 觀今世人自容體氣象 至言語動作 都是炎炎之氣 少無淵淵之意 故其所了別者 於人是非則毫釐必察 於己愆尤則雖如丘山 不能反省 眞所謂明處明如鏡 暗處黑如漆者也 如能藏昭昭於淵淵之中 溥博淵泉 時出其明 則庶幾乎有道氣象 老子所謂知白守黑 意蓋如此 修養家以水升火降 爲鍊丹基地 垂簾塞兌 漱玉泉灌丹田 不使火候上炎 此其所以返老還童之妙訣也 蓋童時則水升火降 衰老則火在水上 水升火降則明潤相濟 火在水上則煎爍俱亡 以老幼氣候 比古今界限 其理不殊 今之爀爀炎炎 遍地皆赤 吁亦殆矣
7. 王覇之稱 出於殷周之前 如昆吾豕韋之類 爲諸侯雄長 論其規模 或不足於君天下 而初未甞以是別其正譎也 及齊桓晉文假仁義而行詐力 則自孟子而斥之 凡以公以義者 目之以王道 以私以利者 目之以覇道 禮記曰 至孝近于王 至弟近于覇 其言雖似不醇 然其以規模闊狹 爲覇王之別 則恐有來歷也
6. 十二律管 與十二辟卦相準 故每月管灰之飛 用驗卦氣淺深 少無差爽 自黃帝創造以來 承用不廢 至周末而散亡不理 然唐以前則猶有餘法 而亦多靈悟之人 間能埋管揚灰 如高齊時 申屠芳埋二十四扇而隨節颺氣如神 蓋人巧與天機脗合故也 朱子與蔡季通論律甚精 而獨於此一事 未透其竅 灰管之法 自是遂絶 竊謂文武才能與百工技藝之事存乎人神明者 唐後宋前 爲一大限 宋時人物所不足者 非孝悌忠信 而獨其機神明鑑 大有愧於唐世 以此知賢能二品 未可混論也
5.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而天與日相會爲冬至 一年十二月 月各有一辟卦 而至冬至一陽畫生 爲復卦 天日之離含 卦畫之陰陽 殊塗同歸 不約而會 乃在一日之內 奇乎妙哉
4. 兒時讀史略 至吳漢臨死 言願無赦 每笑其不緊 到老思之 古今顧言 莫如此切確 今之疏决 使吳漢見之則亦必腹悶矣
3. 栗谷在宣廟朝 力言疏决釋重囚之不可 儘是明快 時蘇齋爲相 而未能快從其言 至今百餘年 其弊猶在而未有破除之者 良可慨惋
2. 朱子少學選體 與劉病翁,黃子厚上下磨礲 故其於風雅源流 眼目自別 其所評詩 大勝歐,蘇諸子 胡澹菴甞薦能詩之士 而朱子與焉 稱譽朱子 不以道學而以詩 雖似陋野 亦可謂詩家賞音矣
1. 宋時程,朱之義理 歐,蘇之文章 皆能入微造極 殆無餘憾 而獨其詩學寥寥 數百年間入人肝脾者皆下劣 詩魔所謂水月鏡花玲瓏透徹之妙 無復存者 至於論詩 則殆同譫語 乃以南山詩爲勝於北征 而滄波萬古流不盡 乃歐公漫調 而持比於五更鼓角聲悲壯 若歐公之自贊 則以廬山高明妃詞爲踰於李,杜 由其全昧於韻格高下 故不自覺其言之過矜 宜乎見笑於胡應麟輩也
漫錄 1. 宋時程,朱之義理 歐,蘇之文章 皆能入微造極 殆無餘憾 而獨其詩學寥寥 數百年間入人肝脾者皆下劣 詩魔所謂水月鏡花玲瓏透徹之妙 無復存者 至於論詩 則殆同譫語 乃以南山詩爲勝於北征 而滄波萬古流不盡 乃歐公漫調 而持比於五更鼓角聲悲壯 若歐公之自贊 則以廬山高明妃詞爲踰於李,杜 由其全昧於韻格高下 故不自覺其言之過矜 宜乎見笑於胡應麟輩也 2. 朱子少學選體 與劉病翁,黃子厚上下磨礲 故其於風雅源流 眼目自別 其所評詩 大勝歐,蘇諸子 胡澹菴甞薦能詩之士 而朱子與焉 稱譽朱子 不以道學而以詩 雖似陋野 亦可謂詩家賞音矣 3. 栗谷在宣廟朝 力言疏决釋重囚之不可 儘是明快 時蘇齋爲相 而未能快從其言 至今百餘年 其弊猶在而未有破除之者 良可慨惋 4. 兒時讀史略 至吳漢臨死 言願無赦 每笑其不緊 到老思之 古今顧言 莫如此切確 今之疏决 使吳漢見之則亦必腹悶矣 5. 周天三百..

8. 학문적 나태함의 두 부류 余甞謂徒讀而不能誦者, 爲第一懶; 徒誦而不能思者, 爲第二懶. 何者? 徒讀者眼目不離於行墨, 而合眼則無見矣; 徒誦者伊吾不絶於喉吻, 而聲絶則味乏矣. 惟善思者, 逐句逐字, 一一消詳, 件件融釋, 終底通貫之地, 非大勤而能如是乎? 言其難易, 則思難於誦, 誦難於讀. 讀而不成誦者, 欲與雜慮爲伴者也; 誦而不深思者, 不欲勞神明者也, 捴謂之懶, 不亦可乎? 해석 余甞謂徒讀而不能誦者, 爲第一懶; 徒誦而不能思者, 爲第二懶. 나는 일찍이 다만 읽기만 하고 외우질 않는 사람이 첫째의 나태함이 되고 다만 외기만 하고 생각하질 않는 사람은 둘째의 나태함이 된다고 생각했다. 何者? 왜인가? 徒讀者眼目不離於行墨, 而合眼則無見矣; 徒誦者伊吾不絶於喉吻, 而聲絶則味乏矣. 다만 읽기만 하는 사람은 눈이 줄과 먹에서 떠나..
쇄아(瑣雅) 목차 이덕무(李德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삼연ㆍ유하ㆍ손곡ㆍ귀봉ㆍ택당ㆍ읍취헌 시에 대해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인용지도이목구심서선귤당농소
선귤당농소(蟬橘堂濃笑) 목차 이덕무(李德懋) 1 2 3각자의 가치를 지닌 말똥과 여의주박지원 - 蜋丸集序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좋은 벗을 만난다면우리 한시를 읽다비슷한 것은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일생에 몇 번 없는 지극한 즐거움에 대해임용 10년 1차 3번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거울을 보고 활짝 웃는 아이의 천진난만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인용지도쇄아이목구심서
이목구심서(耳目口心書) 목차 이덕무(李德懋) 권일(卷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복고와 자연스러운 문장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권이(卷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일을 처리할 때 군자가 지녀야 할 네 가지 13일장일단(一長一短)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권육(卷六) 1.焦贛易林卦總四千九十六 詞甚奇奧幽妙 天地間別種文字 葢其心界靈通 物無不觸 又罵世太毒 多有噓唏泣下處 意者 元成之間 皇政陵夷 則此其寓憤之書乎 又有詼謔絶倒者 亦玩弄也 然則焦先生其君子乎 鍾伯敬曰 似讖似謠 似諢似隱 似寓似脫 異想幽情 深文急響 又曰 有數十百言所不能盡而藏裏 回翔於一字一句之中 眞名言也 2.焦易繇辭靈驗異常 我國壬辰倭亂之前 有人筮世事曰 文巧俗弊 將反大質 僵死如麻 流血漂樐 皆知其母 不識其父 干戈乃止 後壬辰倭亂 明兵來援 仍通婦女 多生子 其言始驗 近者又聞 京中一氓失其妻 來告隣士請筮之 士本不知占 第筮焦易有曰 南山大玃 盜我媚妾 士謂曰 汝試往南山 連呼大玃 必有應之者 妻可索矣 氓如其言 果有一大緫角 出門而應 又見門內女舂 其妻也 3.周易略例 晉王弼著 儒家雖譏其老莊名理論易 然其文辭明凈可讀也 邢璹曰 略例大則緫一部..
권오(卷五) 1.開已久 元氣漸薄 理之固也 巢居木食之民 𨈬榦氣力 偉壯異常 故大暑盛寒 不生疾病 而年壽亦應 人皆可以享百年 及至伏犧 改以宮室衣裳 則習俗一大變 時人漸脆弱 露宿風飧 不堪其苦 而有夭閼之兆 故天生神聖 不得不設此擧耳 自此以後 生物漸减殺 周時猶有如長狄者 後世那得有此輩 先王制禮 天理人情 酌量無欠 如父母之喪 未殯之前 勺水不入口 旣殯則三日矣 方食粥 朝暮二溢米 旣虞卒哭 䟽食水飮 不食菜果 小祥食菜果 大祥食醴醬 禫而飮醴酒 食乾肉 三代之時 人人氣禀健實 且六十者始食肉 則六十以前人 蔬食而氣自如 故雖遭喪 不大損也 今人那得一一守此禮乎 論語 子曰 古者民有三疾 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也肆 今之狂也蕩也 古之矜也廉 今之矜也忿戾 古之愚也直 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范氏註之曰 末世滋僞 豈惟賢者不如古哉 民性之蔽 亦與古人異矣 今看此說 則後世僞詐日勝 不..
권사(卷四) 1.一統志,三才圖會等書 朝鮮國條土産 皆稱石燈盞 我國元無此物 每訝之 頃年勅使來時 偶入南別宮 見排設樑上 以紅繩 懸玉燈盞如碗大 潔白可愛 卽成川玉也 始知自古懸之 出使我國者 歸傳因爲土産歟 其搨扇注以爲編竹爲骨 以多爲貴云 此卽今之五十竹別扇 2.或曰 河豚本無毒 而有虫眉眼如蝶 或附於口及尾間 不易覺 能殺人 又卵最毒 去此二者而食 甚美 然大抵此物及無名雜菌及自死肉 切不可食也 蟾蜍化爲海豚故毒 3.凡虫類 皆先北行 故百虫若入耳竅 向耳於北方而立 則自然走出 4.態朋來曰 周禮蚳醢之蚳 漢儒相傳爲蚍蜉白子 按天官有鱉人 掌取五物 祭祀供蠯蠃蚳 以授塩人 則蚳與蠃 皆當是螺蛤同類 旣掌以鱉人之官 可知爲水族之産 夏小正於二月言 昆小虫抵蚳 其傳曰 蚳螘卵爲祭醢 未可盡信 月令方春和時 母殺孩虫 胎天飛鳥 母麛母卵 豈有二月正春 殈螘穴 以爲豆實之奉哉 巷伯成..
권삼(卷三) 1.人之汲汲於財利者 不過欲保全其性命也 庸下之人 反以性命爲輕 不亦愚哉 余家三浦時 有人腰纏錢十緡 渡將解之氷 未至其半 遂陷 掛罥半身 江畔人急呼曰 脫爾腰下錢則可活矣 掉頭不聽 但兩手拊錢 惟恐失之 仍溺焉 2.惻隱之心 油然而生 聖人愚人無間也 然利欲撑中 則頑然不發 亦可異之事也 余嘗渡三田渡氷 有人載糓於牛 牛躓冉冉將淹 其人持靷彷徨呼叫 欲幷沒焉 江畔有人 遙謂曰 吾將濟之 爾與我錢否 曰 諾 曰 可定幾錢 而已 牛遂沒焉 3.愛所不當愛 而不得其正者 是係騃也 余外廊所寓一少年 性癖愛馴鴿 造次言談 無非鴿也 殆不知衣服飮食之切己 有犬囓其一鴿 少年逐奪之 拊而流淚甚悲 仍剝毛 炙而啖之 猶惻愴然 味甚旨也 此仁歟慾歟 騃而已矣 4.善處權 讀書者 亦以爲難也 况下民乎 有一民 兄弟共擔其父屍 悲哀異常 行至淸州 舍擔於大道 其兄呼往來行人曰 今吾二人 ..
권이(卷二) 1.妄想走作時 仰看無雲之天色 百慮一掃 以其正氣故也 且精神好時 一花一草一石一水一禽一魚靜觀 則胷中烟勃雲蓊 若有欣然自得者 復理會自得處 則却茫然矣 2.細看萬物 腐臭以外 無非生氣英英 不可禁遏 而冉冉低垂者 匪久隣腐臭者也 3.事從順境來好 非阿諛軟弱之謂也 阿諛軟弱 豈順境哉 是却逆境也 4.才而輕者 機巧生則詐而淺 痴而鈍者 機巧生則譎而露 故不逃乎君子之眼也 其或詐而深 譎而秘 是無所不爲也 噫 古今無機巧者 果幾歟 5.賢者 藏精汁之臟也 其所管不亦重乎 耳厚且堅大者 必壽 始知腎屬耳 腎宲則耳好 耳好則壽 自然之應 6.肺六葉 應六律乎 幷兩耳爲八葉 應八音乎 葉中有二十四孔 應二十四候乎 大抵笙黃之象也 又曰 金五行之中 聲鋐鏗者也 肺屬金故爲聲臟 7.春禽 其嗚也和悅 秋蟲 其鳴也凄悲 是氣使之也 唐虞之文渾灝 叔季之文浮靡 其於氣何哉 8.古之人..
이목구심서(耳目口心書) 권일(卷一) 1.往在庚辰辛巳冬 余小茅茨太冷 噓氣蟠成氷花 衾領簌簌有聲 以余懶性 夜半起 倉卒以漢書一帙 鱗次加於衾上 少抵寒威 非此 幾爲后山之鬼 昨夜屋西北隅 毒風射入 掀燈甚急 思移時 抽魯論一卷立障之 自詑其經濟手段 古人以蘆花爲衾 是好奇 又有以金銀鏤禽獸瑞應爲屛者 汰侈不足慕也 何如我漢書衾 魯論屛 造次必於經史者乎 亦勝於王章之卧牛衣 杜甫之設馬韉也 乙酉冬十一月二十有八日記 2.稚弟鼎大方九歲 性植甚鈍 忽曰 耳中鳴錚錚 余問其聲似何物 曰 其聲也團然如星 若可覩而拾也 余笑曰 以形比聲 此小兒不言中根天慧識 古有一小兒 見星曰 彼月屑也 此等語姸鮮 超脫塵氣 非酸腐所敢道 3.無論經史子集 首卷色必垢暗 甚至敗剝不敢讀 雖年久者 自次卷以下至于末卷 其新如拭 余每嘆世儒無耐久心 凡書嘗試讀首卷 若可牢確者 而匪久懶厭 仍拋之 自第二以下 ..
4. 자연은 하나인데 사람은 너와 나를 나누네 余東望, 佛胎ㆍ長山諸環海之山, 而歎曰: “此海中之土也.” 客曰: “奚爲也?” “子試穿渠, 其土如阜. 天開巨浸, 拓滓成山.” 仍與二生, 入追捕之幕, 進一大白澆海遊之胸. 해석 余東望, 佛胎ㆍ長山諸環海之山, 내가 동쪽으로 바라보니 불태산과 장산 등이 여러 바다를 둘러싼 산들을 바라보고서 而歎曰: “此海中之土也.” “이것이 바다 속의 토지로구나.”라고 탄식했다. 客曰: “奚爲也?” 나그네가 “어째서 그런가?”라고 말했다. “子試穿渠, 其土如阜. 내가 말했다. “자네 시험삼아 도랑을 파보면 쌓인 흙이 언덕 같겠지. 天開巨浸, 拓滓成山.” 하늘이 열려 크게 물을 대어 찌꺼기를 모은 것이 산을 이룬 것이네.” 仍與二生, 入追捕之幕, 이어 두 사람과 뒤쫓은 막사로 들어가 ..
3. 바다 건너의 섬사람들을 쓸데없이 걱정하다 登高望遠, 益覺渺小, 莾然生愁, 不暇自悲, 而悲彼島人. 假令彈丸小地, 飢饉頻年, 風濤粘天, 不通賑貸, 當奈何? 海冦窃發, 便風擧帆, 逃遁無地, 盡被屠戮, 當奈何? 龍鯨鼉蜃, 緣陸而卵, 惡齒毒尾, 噉人如蔗, 當奈何? 海神赫怒, 波濤溢盪, 渰覆村閭, 一滌無遺, 當奈何? 海水遠移, 一朝斷流, 孤根高峙, 嶷然見底, 當奈何? 波嚙島根, 潏汩旣久, 土石難支, 隨流而圮, 當奈何?” 客曰: “島人無恙, 而子先危矣.” 風之觸矣, 山將移矣, 余廼下立平地, 逍遙而歸. 해석 登高望遠, 益覺渺小, 높이 올라 멀리 바라보니 더욱 조그마한 존재라는 걸 깨달아 莾然生愁, 不暇自悲, 아득히 근심이 생기더니 스스로 슬퍼할 겨를도 없이 而悲彼島人. 저 섬에 사는 사람들을 걱정하게 됐다. 假令..
2. 바다 건너의 너와 나, 그렇기에 우리 卓立沙頂, 西望大海, 海背穹然, 不見其涘. 龍鼉噴濤, 襯天無縫, 一庭之中, 限之以籬, 籬頭相望, 互謂之隣. 今余與二生, 立于此岸, 登萊之人, 立于彼, 可相望而語. 然一海盈盈, 莫睹莫聆, 隣人之面, 不相知也. 耳之所不聞, 目之所不見, 足之所不到, 惟心之所馳, 無遠不届. 此旣知有彼, 彼又知有此, 海猶一籬耳, 謂之睹且聆焉可也. 然假令搏扶搖而上九萬里, 此彼, 一擧目而盡焉, 則一家人耳, 亦何甞論隔籬之隣哉. 해석 卓立沙頂, 西望大海, 沙峰의 정상에 의젓이 서서 서쪽으로 큰 바다 바라보니, 海背穹然, 不見其涘. 바다의 등은 높아 끝이 보이질 않았다. 龍鼉噴濤, 襯天無縫, 용과 악어는 파도를 내뿜어내고 하늘에 가까운 곳은 꿰맨 자국조차 없이 드넓었다. 一庭之中, 限之以籬, 한..
西海旅言 余從姊婿兪君 爲助泥鎭萬戶 從姊隨往 姊遭其舅判尹之喪 我叔母泣謂余 踔一騎 護姊而來 余不敢辭 余年甚少 出門五六百里 平生最初事 畧紀來往成一編 知我者曰 文心奇僻 往往如王季重天目游 喚余頗頷可 時戊子十月也 初四日戊午發 宿碧蹄店 齎衾一,囊一,筆硯墨一,紙五,錢五百 揮項鼠而景止假焉 背子羊而永叔假焉 馬赤而瞎 僕胖而痴 午刻出新門 踰綠礬 馬舂於沙 髀不貼鞍 層畦如袈裟 叢墳如飣餖 松粒如翡翠 雲膚如玳瑁 冷陽袍如鍍銀色 馬影如槖駞 僕影如龍伯國人 碧蹄店 李提督癸巳春 覆師于此 氷解土濃 㺚馬股投 不善於拔 倭遵水田陂 肆逞其技 磔提督愛將 提督痛哭逗遛 碧蹄之俗 家家有井 古有甓寺 仍訛爲碧蹄 余聞諸金川賣梨商 是夜雨 與梨商眠 初五日己未 曉發 渡臨津 朝食東坡 宿開城府 曉秣馬 與梨商 踰惠陰嶺 黑暗中行二十里 星礙樹杪 獐啼如兒 僕敲火刀 閃馬五步 梨商..
157. 검은색에서 빛이 난다 魚膠栗茸, 皆夜有光. 朽柳夜如燐. 烏圓之背, 黑夜拂之, 火光燁燁. 玆四者, 陰類也, 至陰通明. 해석 魚膠栗茸, 皆夜有光. 물고기 부레와 밤버섯은 모두 밤에 빛이 나고 朽柳夜如燐. 썩은 버드나무는 밤에는 도깨비불 같다. 烏圓之背, 黑夜拂之, 고양이는 등을 어두운 밤에 털어내면 火光燁燁. 불빛이 반짝반짝 빛난다. 玆四者, 陰類也, 물고기 부레와 밤버섯ㆍ썩은 버드나무ㆍ고양이 이 네 가지는 어두운 종류인데 至陰通明. 매우 어두우면 밝은 것과 통한다.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비슷한 것은 가짜다
135. 시인이 좋은 풍경을 만나면 騷人韻士, 佳辰媚景, 詩肩聳山, 吟眸漾波. 牙頰生香, 口吻開花. 少有隱機, 大是缺典. 해석 騷人韻士, 佳辰媚景, 시인이 좋은 때와 아름다운 경치를 만나면 詩肩聳山, 吟眸漾波. 시를 쓰는 어깨에선 산이 솟아오르고, 읊는 눈동자에선 파도가 일어난다. 牙頰生香, 口吻開花. 그리고 이와 뺨에선 향기가 샘솟고 입과 입술에선 꽃이 핀다. 少有隱機, 大是缺典. 그러나 조금이라도 기미를 숨기려 하면, 크게 흠집이 된다.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소품체란 무엇인가
53. 거울을 보고 활짝 웃는 아이의 천진난만 小孩兒窺鏡, 啞然而笑, 明知透底. 而然急看鏡背, 背黝矣. 又啞然而笑, 不問其何明何暗. 妙哉無礙, 堪爲師. 해석 小孩兒窺鏡, 啞然而笑, 어린아이가 거울을 보다가 싱글벙글 웃으니, 明知透底. 그것은 거울의 뒤쪽까지 뻥 뚫려 통해 있다고 알아서다. 而然急看鏡背, 背黝矣. 그래서 급히 거울의 뒷면을 보지만 뒷면은 검기만 하다. 又啞然而笑, 不問其何明何暗. 그러다 또한 싱글벙글 웃으며 왜 밝고 왜 어두운지 묻질 않는다. 妙哉無礙, 堪爲師. 묘하구나! 구애됨이 없으니, 참으로 스승 삼을 만하다.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소품체란 무엇인가
하지 않는 것뿐, 할 수 없는 일이란 없다 凡曰某事難者, 皆不爲也, 非不能也. 人之才分, 固有限量, 而肯心所指, 事無不成; 怠心所指, 事無不毁. 人之喜事者, 以有肯心而常覺於易也; 人之厭事者, 以有怠心而常覺於難也. 해석 凡曰某事難者, 대체로 어떤 일이 어렵다고 말하는 것은 皆不爲也, 非不能也. 모두 하지 않는 것 뿐, 할 수 없는 건 아니다. 人之才分, 固有限量, 사람의 재주와 분수는 진실로 한계 지어진 양이 있지만 而肯心所指, 事無不成; 기꺼운 마음으로 지향한다면 이루어지지 않음이 없고 怠心所指, 事無不毁. 게으른 마음으로 지향한다면 훼손되지 않음이 없다. 人之喜事者, 以有肯心而常覺於易也; 사람 중 일을 기뻐하는 사람은 기꺼운 마음이 있어 항상 쉽다고 느끼지만, 人之厭事者, 以有怠心而常覺於難也. 사람 중..
32. 나에겐 엄격하게 남에겐 여유롭게 律己須明白, 待人要包容. 해석 律己須明白, 나에게 법의 잣대를 댈 땐 명백함이 필수이고, 待人要包容. 남을 대할 땐 포용함을 요구하라. 인용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목차 수능한문 19학년도 20번
41. 退之碑誌 用意於奇峭 而太露筋骨者 子瞻之碑誌不多者 文章家闕典 意子瞻之才 不長於此技也 甞言不欲屑屑於碑誌者 無乃托辭以掩其所短歟
40. 老蘇之文 有氣力而大有才思 小蘇 色香不足 長蘇則集一家之大成者
39. 陸敬輿鬼神於雙關者 似冗長而不冗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