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呂氏春秋 (896)
건빵이랑 놀자
효행람제이(孝行覽第二), 범팔편(凡八篇), 편제십사(卷第十四) 1. 효행(孝行)○一曰 1. 효에 힘쓸 때 생기는 일들 凡爲天下, 治國家, 必務本而後末. 所謂本者, 非耕耘種殖之謂, 務其人也. 務其人, 非貧而富之, 寡而衆之, 務其本也. 務本莫貴於孝. 人主孝, 則名章榮, 下服聽, 天下譽. 人臣孝, 則事君忠, 處官廉, 臨難死. 士民孝, 則耕芸疾, 守戰固, 不罷北. 夫孝, 三皇ㆍ五帝之本務, 而萬事之紀也. 2. 천자의 효가 미치는 영향 夫執一術而百善至ㆍ百邪去ㆍ天下從者, 其惟孝也. 故論人必先以所親而後及所疏, 必先以所重而後及所輕. 今有人於此, 行於親重, 而不簡慢於輕疏, 則是篤謹孝道,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 故愛其親, 不敢惡人, 敬其親, 不敢慢人. 愛敬盡於事親, 光燿加於百姓, 究於四海, 此天子之孝也. 3. 자식이 실천해야 ..
9. 즐거움은 어디서 나오나? 民之本敎曰孝, 其行孝曰養. 養可能也, 敬爲難; 敬可能也, 安爲難; 安可能也, 卒爲難. 父母旣沒, 敬行其身, 無遺父母惡名, 可謂能終矣. 仁者仁此者也, 禮者履此者也, 義者宜此者也, 信者信此者也, 彊者彊此者也. 樂自順此生也, 刑自逆此作也. 해석 民之本敎曰孝, 其行孝曰養. 벡성이 근본에 힘쓰는 것을 효도라 말하고 효를 실천하는 것을 봉양이라 말한다. 養可能也, 敬爲難; 敬可能也, 安爲難; 安可能也, 卒爲難. 봉양하는 것은 할 수 있지만 공경하기는 어렵고 공경하는 것은 할 수 있지만 편안히 해드리는 것은 어려우며 편안하게 해드리는 것은 할 수 있지만 죽도록 실천하는 것은 어렵다. 父母旣沒, 敬行其身, 無遺父母惡名, 可謂能終矣. 부모님께서 이미 돌아가셨는데 공경히 그 몸을 실천하여 부..
8. 발이 삐고 나았음에도 걱정에 빠진 악정자춘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 瘳而數月不出, 猶有憂色. 門人問之曰: “夫子下堂而傷足, 瘳而數月不出, 猶有憂色, 敢問其故?” 樂正子春曰: “善乎而問之. 吾聞之曾子, 曾子聞之仲尼, ‘父母全而生之, 子全而歸之, 不虧其身, 不損其形, 可謂孝矣.’ 君子無行咫步而忘之. 余忘孝道, 是以憂.” 故曰: “身者非其私有也, 嚴親之遺躬也.” 해석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 瘳而數月不出, 猶有憂色. 악정자춘(樂正子春)이 당에서 내려오다가 발을 삐어 나았지만 수개월 동안 외출치 않았고 오히려 근심하는 낯빛이 있었다. 門人問之曰: “夫子下堂而傷足, 瘳而數月不出, 猶有憂色, 敢問其故?” 문인이 그에게 “부자께서 당을 내려오시다가 발을 삐어 나았지만 수개월간 외출치 않았고 오히려 근심하는 낯빛이 있는데 ..
7. 부모를 봉양하는 다섯 가지 방법 養有五道. 修宮室, 安牀笫, 節飮食, 養體之道也. 樹五色, 施五采, 列文章, 養目之道也. 正六律, 龢五聲, 雜八音, 養耳之道也. 熟五穀, 烹六畜, 龢煎調, 養口之道也. 龢顔色, 說言語, 敬進退, 養志之道也. 此五者, 代進而厚用之, 可謂善養矣. 해석 養有五道. 부모를 봉양하는 데엔 다섯 가지 방법이 있다. 修宮室, 安牀笫, 節飮食, 養體之道也. 부모님의 집을 수리하고 주무시는 침상을 편안히 하며 음식을 적절히 제공하는 것은 몸을 봉양하는 방법이다. 樹五色, 施五采, 列文章, 養目之道也. 다섯 가지 색으로 담장 치고 다섯 가지 채색으로 무늬 놓으며 여러 문장을 나열하는 것은 눈을 봉양하는 방법이다. 正六律, 龢五聲, 雜八音, 養耳之道也. 여섯 음률【육률(六律): 고대 악..
6. 이 몸을 함부로 다뤄선 안 되는 이유 曾子曰: “父母生之, 子弗敢殺. 父母置之, 子弗敢廢. 父母全之, 子弗敢闕. 故舟而不游, 道而不徑, 能全支體, 以守宗廟, 可謂孝矣.” 해석 曾子曰: “父母生之, 子弗敢殺. 父母置之, 子弗敢廢. 父母全之, 子弗敢闕. 증자께서 말씀하셨다. “부모께서 낳아주셨으니 자식이 감히 다치게 못하고 부모께서 내놓아주셨으니 자식이 감히 망치게 못하며 부모께서 온전히 길러주셨으니 자식이 감히 부족하도록 못한다. 故舟而不游, 道而不徑, 能全支體, 以守宗廟, 可謂孝矣.” 그러므로 배를 탈 땐 헤엄치지 않고 길을 갈 땐 지름길로 가지 않으며 온몸을 온전히 하길 종묘 지키듯이 하는 것을 효도라 말하는 것이다.” 인용 목차 전문 한글역주
5. 선왕이 천하를 다스린 다섯 가지 근본 曾子曰: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 貴德, 貴貴, 貴老, 敬長, 慈幼. 此五者, 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 所謂貴德, 爲其近於聖也. 所謂貴貴, 爲其近於君也. 所謂貴老, 爲其近於親也. 所謂敬長, 爲其近於兄也. 所謂慈幼, 爲其近於弟也.” 해석 曾子曰: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 貴德, 貴貴, 貴老, 敬長, 慈幼. 증자께서 말씀하셨다. “선왕이 천하를 다스리는 데 까닭인 것은 다섯 가지가 있으니 덕이 있는 이를 귀하게 여기고 존귀한 이를 귀하게 여기며 늙은이를 귀하게 여기고 어른을 공경하며 어린이를 사랑하는 것이다. 此五者, 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 이 다섯 가지는 선왕께서 천하를 안정시키는 까닭이었다. 所謂貴德, 爲其近於聖也. 所謂貴貴, 爲其近於君也. 소위 덕이 있는 이를 귀하게 여기..
4. 불효보다 막중한 죄는 없다 商書曰: “刑三百, 罪莫重於不孝.” 해석 商書曰: “刑三百, 罪莫重於不孝.” 상나라 공문서에 “형벌에 300가지가 있더라도 죄가 불효보다 중한 건 없다.”라고 쓰여 있다. 인용 목차 전문 한글역주
3. 자식이 실천해야 할 다섯 가지 효 曾子曰: “身者, 父母之遺體也. 行父母之遺體, 敢不敬乎? 居處不莊, 非孝也. 事君不忠, 非孝也. 莅官不敬, 非孝也. 朋友不篤, 非孝也. 戰陳無勇, 非孝也. 五行不遂, 災及乎親, 敢不敬乎?” 해석 曾子曰: “身者, 父母之遺體也. 증자께서 말씀하셨다. “몸이란 부모께서 남겨주신 몸이다. 行父母之遺體, 敢不敬乎? 부모께서 남겨주신 몸을 움직이는 데 감히 공경치 않으랴. 居處不莊, 非孝也. 事君不忠, 非孝也. 莅官不敬, 非孝也. 朋友不篤, 非孝也. 戰陳無勇, 非孝也. 거처함에 예의범절에 엄정하지 않으면 불효이고 임금을 섬김에 충성스럽지 않으면 불효이며 관직을 맡아서 공경하지 않으면 불효이고 벗 사이에서 진실하지 않으면 불효이며 진을 치고 싸울 적에 용맹하지 않으면 불효이다..
2. 천자의 효가 미치는 영향 夫執一術而百善至ㆍ百邪去ㆍ天下從者, 其惟孝也. 故論人必先以所親而後及所疏, 必先以所重而後及所輕. 今有人於此, 行於親重, 而不簡慢於輕疏, 則是篤謹孝道,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 故愛其親, 不敢惡人, 敬其親, 不敢慢人. 愛敬盡於事親, 光燿加於百姓, 究於四海, 此天子之孝也. 해석 夫執一術而百善至ㆍ百邪去ㆍ天下從者, 其惟孝也. 대체로 하나의 원칙을 잡아 온갖 좋은 게 오게 하고 온갖 나쁜 게 사라지게 하며 천하가 따르는 것은 오직 효이리라. 故論人必先以所親而後及所疏, 必先以所重而後及所輕. 그러므로 사람을 평론할 때는 반드시 친히 하는 것을 선순위로 두고 소홀히 하는 것을 후순위로 두며 반드시 중요하게 여기는 것을 선순위로 두고 경시하는 것을 후순위로 둔다. 今有人於此, 行於親重, 而不簡慢於輕..
1. 효에 힘쓸 때 생기는 일들 凡爲天下, 治國家, 必務本而後末. 所謂本者, 非耕耘種殖之謂, 務其人也. 務其人, 非貧而富之, 寡而衆之, 務其本也. 務本莫貴於孝. 人主孝, 則名章榮, 下服聽, 天下譽. 人臣孝, 則事君忠, 處官廉, 臨難死. 士民孝, 則耕芸疾, 守戰固, 不罷北. 夫孝, 三皇ㆍ五帝之本務, 而萬事之紀也. 해석 凡爲天下, 治國家, 必務本而後末. 대체로 천하를 다스리고 국가를 다스린다는 것은 반드시 근본에 힘쓰고 지엽적인 것은 뒤로 하는 것이다. 所謂本者, 非耕耘種殖之謂, 務其人也. 소위 근본이란 것은 밭 갈고 김매고 씨 뿌리고 자라게 하는 걸 말하는 게 아니라, 훌륭한 사람[其人]에 힘쓰도록 하는 것이다. 務其人, 非貧而富之, 寡而衆之, 務其本也. 훌륭한 사람에 힘쓴다는 것은 가난한 이를 부유하게 ..
5. 잘 배웠던 양유기와 윤유 養由基ㆍ尹儒, 皆文藝之人也. 荊廷嘗有神白猨, 荊之善射者莫之能中, 荊王請養由基射之. 養由基矯弓操矢而往, 未之射而括中之矣, 發之則猨應矢而下, 則養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尹儒學御三年而不得焉, 苦痛之, 夜夢受秋駕於其師. 明日往朝其師, 望而謂之曰: “吾非愛道也, 恐子之未可與也, 今日將敎子以秋駕.” 尹儒反走, 北面再拜曰: “今昔臣夢受之.” 先爲其師言所夢, 所夢固秋駕已. 上二士者可謂能學矣, 可謂無害之矣, 此其所以觀後世已. 해석 養由基ㆍ尹儒, 皆文藝之人也. 양유기(養由基)와 윤유(尹儒)는 모두 문채나는 재주를 지닌 사람들이다. 荊廷嘗有神白猨, 荊之善射者莫之能中, 荊王請養由基射之. 초나라【형(荊): 초나라의 본이름】 정원에 일찍이 신묘한 흰 원숭이가 있었는데 초나라의 활 잘 쏘는 이도 맞출 수..
여씨춘추(呂氏春秋) 목차 여불위(呂不韋) 1권 십이기(十二紀) 봄(春) 맹춘기 제1(孟春紀 第一) 맹춘(孟春)1234567 본생(本生)12345 중기(重己)123 귀공(貴公)1234 거사(去私)123456 중춘기 제2(仲春紀 第二) 중춘(仲春)12345678 귀생(貴生)1234567 정욕(情欲)1234 당염(當染)1234 공명(功名)12345 계춘기 제3(季春紀 第三) 계춘(季春)123456789 진수(盡數)123456 선기(先己)123456 논인(論人)123 환도(圜道)123 여름(夏) 맹하기 제1(孟夏紀 第一) 맹하(孟夏)12345678 권학(勸學)123 존사(尊師)1234567 무도(誣徒)123 용중(用衆)123456 중하기 제2(仲夏紀 第二) 중하(仲夏)123456 대악(大樂)1234 치악(侈樂)..
4. 보루를 증축한 윤탁을 처벌하려다 상을 준 조간자 尹鐸爲晉陽, 下有請於趙簡子. 簡子曰: “往而夷夫壘. 我將往, 往而見壘, 是見中行寅與范吉射也.” 鐸往而增之. 簡子上之晉陽, 望見壘而怒曰: “譆! 鐸也欺我.” 於是乃舍於郊, 將使人誅鐸也. 孫明進諫曰: “以臣私之, 鐸可賞也. 鐸之言固曰: ‘見樂則淫侈, 見憂則諍治, 此人之道也.’ 今君見壘念憂患, 而況羣臣與民乎? 夫便國而利於主, 雖兼於罪, 鐸爲之. 夫順令以取容者, 衆能之, 而況鐸歟? 君其圖之.” 簡子曰: “微子之言, 寡人幾過.” 於是乃以免難之賞, 賞尹鐸. 人主, 太上喜怒必循理, 其次不循理, 必數更. 雖未至大賢, 猶足以蓋濁世矣. 簡子當此. 世主之患, 恥不知而矜自用, 好愎過而惡聽諫, 以至於危. 恥無大乎危者. 해석 尹鐸爲晉陽, 下有請於趙簡子. 윤탁의 진양을 다스릴 ..
6. 심시(審時)○六曰 1. 凡農之道, 厚之爲寶, 斬木不時, 不折必穗, 稼就而不穫, 必遇天菑, 夫稼爲之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 養之者天也. 是以人稼之容足, 耨之容耨, 據之容手. 此之謂耕道. 2. 是以得時之禾, 長秱長穗, 大本而莖殺, 疏穖而穗大, 其粟圓而薄糠, 其米多沃而食之彊, 如此者不風. 先時者, 莖葉帶芒以短衡, 穗鉅而芳奪, 秮米而不香. 後時者, 莖葉帶芒而末衡, 穗閱而靑零, 多粃而不滿. 3. 得時之黍, 芒莖而徼下, 穗芒以長, 摶米而薄糠, 舂之易, 而食之不噮而香, 如此者不飴. 先時者, 大本而華, 莖殺而不遂, 葉藁短穗. 後時者, 小莖而麻長, 短穗而厚糠, 小米鉗而不香. 4. 得時之稻, 大本而莖葆, 長秱疏穖, 穗如馬尾, 大粒無芒, 摶米而薄糠, 舂之易而食之香, 如此者不益. 先時者, 本大而莖葉格對, 短秱短穗, 多粃厚糠..
8. 是故得時之稼興, 失時之稼約. 莖相若稱之, 得時者重, 粟之多. 量粟相若而舂之, 得時者多米. 量米相若而食之, 得時者忍饑. 是故得時之稼, 其臭香, 其味甘, 其氣章, 百日食之, 耳目聰明, 心意叡智, 四衛變彊, **[歹+凶]氣不入, 身無苛殃. 黃帝曰, 四時之不正也, 正五穀而已矣.
7. 得時之麥, 秱長而頸黑, 二七以爲行, 而服, 薄**[禾+羔]而赤色, 稱之重, 食之致香以息, 使人肌澤且有力, 如此者不蚼蛆. 先時者, 暑雨未至胕動, 蚼蛆而多疾, 其次羊以節. 後時者, 弱苗而穗蒼狼, 薄色而美芒.
6. 得時之菽, 長莖而短足, 其莢二七以爲族, 多枝數節, 競葉蕃實, 大菽則圓, 小菽則摶以芳, 稱之重, 食之息以香, 如此者不蟲. 先時者, 必長以蔓, 浮葉疏節, 小莢不實. 後時者, 短莖疏節, 本虛不實.
5. 得時之麻, 必芒以長, 疏節而色陽, 小本而莖堅, 厚枲以均, 後熟多榮, 日夜分復生, 如此者不蝗.
4. 得時之稻, 大本而莖葆, 長秱疏穖, 穗如馬尾, 大粒無芒, 摶米而薄糠, 舂之易而食之香, 如此者不益. 先時者, 本大而莖葉格對, 短秱短穗, 多粃厚糠, 薄米多芒. 後時者, 纖莖而不滋, 厚糠多粃, **[广+走]辟米, 不得恃定熟, 卬天而死.
3. 得時之黍, 芒莖而徼下, 穗芒以長, 摶米而薄糠, 舂之易, 而食之不噮而香, 如此者不飴. 先時者, 大本而華, 莖殺而不遂, 葉藁短穗. 後時者, 小莖而麻長, 短穗而厚糠, 小米鉗而不香.
2. 是以得時之禾, 長秱長穗, 大本而莖殺, 疏穖而穗大, 其粟圓而薄糠, 其米多沃而食之彊, 如此者不風. 先時者, 莖葉帶芒以短衡, 穗鉅而芳奪, 秮米而不香. 後時者, 莖葉帶芒而末衡, 穗閱而靑零, 多粃而不滿.
1. 凡農之道, 厚之爲寶, 斬木不時, 不折必穗, 稼就而不穫, 必遇天菑, 夫稼爲之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 養之者天也. 是以人稼之容足, 耨之容耨, 據之容手. 此之謂耕道.
5. 변토(辯土)○五曰 1. 凡耕之道, 必始於壚, 爲其寡澤而後枯, 必厚其靹, 爲其唯厚而及, 𩛊者𦷺之, 堅者耕之, 澤其靹而後之, 上田則被其處, 下田則盡其汙. 無與三盜任地, 夫四序參發, 大甽小畝, 爲靑魚胠, 苗若直獵, 地竊之也, 旣種而無行, 耕而不長, 則苗相竊也, 弗除則蕪, 除之則虛, 則草竊之也. 故去此三盜者, 而後粟可多也. 2. 所謂今之耕也, 營而無獲者, 其蚤者先時, 晩者不及時, 寒暑不節, 稼乃多菑, 實. 其爲**[田+每]也, 高而危則澤奪, 陂則埒, 見風則**[亻+厥], 高培則拔, 寒則雕, 熱則脩, 一時而五六死, 故不能爲來. 不俱生而俱死, 虛稼先死, 衆盜乃竊. 望之似有餘, 就之則虛. 農夫知其田之易也, 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適也, 知其田之際也, 不知其稼居地之虛也, 不除則蕪, 除之則虛, 此事之傷也. 故**[田+每]欲..
4. 凡禾之患, 不俱生而俱死. 是以先生者美米, 後生者爲粃. 是故其耨也, 長其兄而去其弟. 樹肥無使扶疏, 樹墝不欲專生而族居. 肥而扶疏則多粃, 墝而專居則多死. 不知稼者, 其耨也去其兄而養其弟, 不收其粟而收其粃, 上下不安, 則禾多死, 厚土則孼不通, 薄土則蕃轓而不發. 壚埴冥色, 剛土柔種, 免耕殺匿, 使農事得.
3. 稼欲生於塵, 而殖於堅者. 愼其種, 勿使數, 亦無使疏. 於其施土, 無使不足, 亦無使有餘. 熟有耰也, 必務其培. 其耰也植, 植者其生也必先. 其施土也均, 均者其生也必堅. 是以**[田+每]廣以平, 則不喪本莖, 生於地者, 五分之以地. 莖生有行, 故遫長, 弱不相害, 故遫大. 衡行必得, 縱行必術. 正其行, 通其風, 夬心中央, 帥爲泠風. 苗, 其弱也欲孤, 其長也欲相與居, 其熟也欲相扶. 是故三以爲族, 乃多粟.
2. 所謂今之耕也, 營而無獲者, 其蚤者先時, 晩者不及時, 寒暑不節, 稼乃多菑, 實. 其爲**[田+每]也, 高而危則澤奪, 陂則埒, 見風則**[亻+厥], 高培則拔, 寒則雕, 熱則脩, 一時而五六死, 故不能爲來. 不俱生而俱死, 虛稼先死, 衆盜乃竊. 望之似有餘, 就之則虛. 農夫知其田之易也, 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適也, 知其田之際也, 不知其稼居地之虛也, 不除則蕪, 除之則虛, 此事之傷也. 故**[田+每]欲廣以平, 甽欲小以深, 下得陰, 上得陽, 然後咸生.
1. 凡耕之道, 必始於壚, 爲其寡澤而後枯, 必厚其靹, 爲其唯厚而及, 𩛊者𦷺之, 堅者耕之, 澤其靹而後之, 上田則被其處, 下田則盡其汙. 無與三盜任地, 夫四序參發, 大甽小畝, 爲靑魚胠, 苗若直獵, 地竊之也, 旣種而無行, 耕而不長, 則苗相竊也, 弗除則蕪, 除之則虛, 則草竊之也. 故去此三盜者, 而後粟可多也.
4. 임지(任地)○四曰 1. 后稷曰, 子能以窒爲突乎? 子能藏其惡而揖之以陰乎? 子能使吾士靖而甽浴士乎? 子能使保濕安地而處乎? 子能使雚夷毋淫乎? 子能使子之野盡爲泠風乎? 子能使藁數節而莖堅乎? 子能使穗大而堅ㆍ均乎? 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 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彊乎? 無之若何? 2. 凡耕之大方, 力者欲柔, 柔者欲力. 息者欲勞, 勞者欲息. 棘者欲肥, 肥者欲棘. 急者欲緩, 緩者欲急. 濕者欲燥, 燥者欲濕. 3. 上田棄畝, 下田棄甽. 五耕五耨, 必審以盡. 其深殖之度, 陰土必得, 大草不生, 又無螟**[虫+或]. 今玆美禾, 來玆美麥. 是以六尺之耜, 所以成畝也, 其博八寸, 所以成甽也, 耨柄尺, 此其度也, 其耨六寸, 所以間稼也. 地可使肥, 又可使棘. 人肥必以澤, 使苗堅而地隙, 人耨必以旱, 使地肥而土緩. 4. 草諯大月. 冬至後五旬七日, 菖..
5. 有年瘞土, 無年瘞土. 無失民時, 無使之治下. 知貧富利器, 皆時至而作, 渴時而止. 是以老弱之力可盡起, 其用日半, 其功可使倍. 不知事者, 時未至而逆之, 時旣往而慕之, 當時而薄之, 使其民而郄之. 民旣郄, 乃以良時慕, 此從事之下也. 操事則苦, 不知高下, 民乃逾處. 種稑禾不爲稑, 種重禾不爲重, 是以粟少而失功.
4. 草諯大月. 冬至後五旬七日, 菖始生, 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 於是始耕. 孟夏之昔, 殺三葉而穫大麥. 日至, 苦菜死而資在, 而樹麻與菽, 此告民地寶盡死. 凡草生藏日中出, 狶首生而麥無葉, 而從事於蓄藏, 此告民究也. 五時見生而樹生, 見死而穫死. 天下時, 地生財, 不與民謀.
3. 上田棄畝, 下田棄甽. 五耕五耨, 必審以盡. 其深殖之度, 陰土必得, 大草不生, 又無螟**[虫+或]. 今玆美禾, 來玆美麥. 是以六尺之耜, 所以成畝也, 其博八寸, 所以成甽也, 耨柄尺, 此其度也, 其耨六寸, 所以間稼也. 地可使肥, 又可使棘. 人肥必以澤, 使苗堅而地隙, 人耨必以旱, 使地肥而土緩.
2. 凡耕之大方, 力者欲柔, 柔者欲力. 息者欲勞, 勞者欲息. 棘者欲肥, 肥者欲棘. 急者欲緩, 緩者欲急. 濕者欲燥, 燥者欲濕.
1. 后稷曰, 子能以窒爲突乎? 子能藏其惡而揖之以陰乎? 子能使吾士靖而甽浴士乎? 子能使保濕安地而處乎? 子能使雚夷毋淫乎? 子能使子之野盡爲泠風乎? 子能使藁數節而莖堅乎? 子能使穗大而堅ㆍ均乎? 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 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彊乎? 無之若何?
3. 상농(上農)○三曰 1. 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 先務於農. 民農非徒爲地利也, 貴其志也. 民農則樸, 樸則易用, 易用則邊境安, 主位尊. 民農則重, 重則少私義, 少私義則公法立, 力專一. 民農則其産復, 其産復則重徙, 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 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 不令則不可以守, 不可以戰. 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産約, 其産約則輕遷徙, 輕遷徙, 則國家有患, 皆有遠志, 無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 好智則多詐, 多詐則巧法令, 以是爲非, 以非爲是. 2. 后稷曰, 所以務耕織者, 以爲本敎也. 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 大夫士皆有功業. 是故當時之務, 農不見於國, 以敎民尊地産也. 后妃率九嬪蠶於郊, 桑於公田. 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絲繭之功, 以力婦敎也. 是故丈夫不織而衣, 婦人不耕而食, 男女貿功, 以長生, 此聖人之制也. 故敬時愛日, 非老不休,..
7. 若民不力田, 墨乃家畜, 國家難治, 三疑乃極, 是謂背本反則, 失毁其國. 凡民自七尺以上, 屬諸三官. 農攻粟, 工攻器, 賈攻貨. 時事不共, 是謂大凶. 奪之以土功, 是謂稽, 不絶憂唯, 必喪其粃. 奪之以水事, 是謂籥, 喪以繼樂, 四鄰來虛. 奪之以兵事, 是謂厲, 禍因胥歲, 不擧銍艾. 數奪民時, 大饑乃來. 野有寢耒, 或談或歌, 旦則有昏, 喪粟甚多. 皆知其末, 莫知其本眞.
6. 然後制四時之禁, 山不敢伐材下木, 澤人不敢灰僇, 繯網罝罦不敢出於門, 罛罟不敢入於淵, 澤非舟虞, 不敢緣名, 爲害其時也.
5. 野禁有五, 地未辟易, 不操麻, 不出糞. 齒年未長, 不敢爲園囿. 量力不足, 不敢渠地而耕. 農不敢行賈, 不敢爲異事. 爲害於時也.
4. 故當時之務, 不興土功, 不作師徒, 庶人不冠弁ㆍ娶妻ㆍ嫁女ㆍ享祀, 不酒醴聚衆, 農不上聞, 不敢私籍於庸, 爲害於時也. 然後制野禁, 苟非同姓, 農不出御, 女不外嫁, 以安農也.
3. 上田, 夫食九人. 下田, 夫食五人. 可以益, 不可以損. 一人治之, 十人食之, 六畜皆在其中矣. 此大任地之道也.
2. 后稷曰, 所以務耕織者, 以爲本敎也. 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 大夫士皆有功業. 是故當時之務, 農不見於國, 以敎民尊地産也. 后妃率九嬪蠶於郊, 桑於公田. 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絲繭之功, 以力婦敎也. 是故丈夫不織而衣, 婦人不耕而食, 男女貿功, 以長生, 此聖人之制也. 故敬時愛日, 非老不休, 非疾不息, 非死不舍.
1. 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 先務於農. 民農非徒爲地利也, 貴其志也. 民農則樸, 樸則易用, 易用則邊境安, 主位尊. 民農則重, 重則少私義, 少私義則公法立, 力專一. 民農則其産復, 其産復則重徙, 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 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 不令則不可以守, 不可以戰. 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産約, 其産約則輕遷徙, 輕遷徙, 則國家有患, 皆有遠志, 無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 好智則多詐, 多詐則巧法令, 以是爲非, 以非爲是.
5. 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 旣足以成帝矣. 禹欲帝而不成, 旣足以王海內矣. 湯ㆍ武欲繼禹而不成, 旣足以王通達矣. 五伯欲繼湯ㆍ武而不成, 旣足以爲諸侯長矣. 孔ㆍ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 旣足以成顯榮矣. 夫大義之不成, 旣有成已, 故務事大.
4. 鄭君問於被瞻曰, 聞先生之義, 不死君, 不亡君, 信有之乎? 被瞻對曰, 有之. 夫言不聽, 道不行, 則固不事君也. 若言聽道行, 又何死亡哉? 故被瞻之不死亡也, 賢乎其死亡者也.
3. 薄疑說衛嗣君以王術. 嗣君應之曰, 所有者千乘也, 願以受敎. 薄疑對曰, 烏獲擧千鈞, 又況一斤? 杜赫以安天下說周昭文君. 昭文君謂杜赫曰, 願學所以安周. 杜赫對曰, 臣之所言者不可, 則不能安周矣, 臣之所言者可, 則周自安矣. 此所謂以弗安而安者也.
2. 孔子曰, 燕爵爭善處於一屋之下, 母子相哺也, 區區焉相樂也, 自以爲安矣. 竈突決, 上棟焚, 燕爵顔色不變, 是何也? 不知禍之將及之也, 不亦愚乎!爲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夫爲人臣者, 進其爵祿富貴, 父子兄弟相與比周於一國, 區區焉相樂也, 而以危其社稷, 其爲竈突近矣, 而終不知也, 其與燕爵之智不異. 故曰, 天下大亂, 無有安國, 一國盡亂, 無有安家, 一家盡亂, 無有安身, 此之謂也. 故細之安, 必待大, 大之安, 必待小. 細大賤貴, 交相爲贊, 然後皆得其所樂.
1. 嘗試觀於上志, 三王之佐, 其名無不榮者, 其實無不安者, 功大故也. 俗主之佐, 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 其名無不辱者, 其實無不危者, 無功故也. 皆患其身不貴於其國也, 而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 此所以欲榮而逾辱也, 欲安而逾危也.
1. 사용(士容)○一曰 1. 士不偏不黨, 柔而堅, 虛而實. 其狀朗然不儇, 若失其一. 傲小物而志屬於大, 似無勇而未可恐狼, 執固橫敢而不可辱害, 臨患涉難而處義不越, 南面稱寡而不以侈大, 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 節物甚高而細利弗賴, 耳目遺俗而可與定世, 富貴弗就而貧賤弗朅, 德行尊理而羞用巧衛, 寬裕不訾而中心甚厲, 難動以物而必不妄折. 此國士之容也. 2. 齊有善相狗者, 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 朞年乃得之, 曰, 是良狗也. 其鄰畜之數年, 而不取鼠, 以告相者. 相者曰, 此良狗也. 其志在獐麋豕鹿, 不在鼠. 欲其取鼠也則桎之. 其鄰桎其後足, 狗乃取鼠. 夫驥驁之氣, 鴻鵠之志, 有諭乎人心者誠也. 人亦然. 誠有之則神應乎人矣, 言豈足以諭之哉? 此謂不言之言也. 3. 客有見田騈者, 被服中法, 進退中度, 趨翔*閑雅, 辭令遜敏. 田騈聽之畢而辭之. 客出,..
4. 唐尙敵年爲史, 其故人謂唐尙願之, 以謂唐尙. 唐尙曰, 吾非不得爲史也, 羞而不爲也. 其故人不信也. 及魏圍邯鄲, 唐尙說惠王而解之圍, 以與伯陽, 其故人乃信其羞爲史也. 居有間, 其故人爲其兄請. 唐尙曰, 衛君死, 吾將汝兄以代之. 其故人反興再拜而信之. 夫可信而不信, 不可信而信, 此愚者之患也. 知人情, 不能自遺, 以此爲君, 雖有天下何益? 故敗莫大於愚. 愚之患, 在必自用. 自用則戇陋之人從而賀之. 有國若此, 不若無有. 古之與賢, 從此生矣. 非惡其子孫也, 非徼而矜其名也, 反其實也.
3. 客有見田騈者, 被服中法, 進退中度, 趨翔*閑雅, 辭令遜敏. 田騈聽之畢而辭之. 客出, 田騈送之以目. 弟子謂田騈曰, 客, 士歟? 田騈曰, 殆乎非士也. 今者客所弇斂, 士所術施也, 士所弇斂, 客所術施也. 客殆乎非士也. 故火燭一隅, 則室偏無光, 骨節蚤成, 空竅哭歷, 身必不長, 衆無謀方, 乞謹視見, 多故不良, 志必不公, 不能立功, 好得惡予, 國雖大不爲王, 禍災日至. 故君子之容, 純乎其若鍾山之玉, 桔乎其若陵上之木. 淳淳乎愼謹畏化, 而不**[冖+⺼]自足, 乾乾乎取舍不悅, 而心甚素樸.
2. 齊有善相狗者, 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 朞年乃得之, 曰, 是良狗也. 其鄰畜之數年, 而不取鼠, 以告相者. 相者曰, 此良狗也. 其志在獐麋豕鹿, 不在鼠. 欲其取鼠也則桎之. 其鄰桎其後足, 狗乃取鼠. 夫驥驁之氣, 鴻鵠之志, 有諭乎人心者誠也. 人亦然. 誠有之則神應乎人矣, 言豈足以諭之哉? 此謂不言之言也.
1. 士不偏不黨, 柔而堅, 虛而實. 其狀朗然不儇, 若失其一. 傲小物而志屬於大, 似無勇而未可恐狼, 執固橫敢而不可辱害, 臨患涉難而處義不越, 南面稱寡而不以侈大, 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 節物甚高而細利弗賴, 耳目遺俗而可與定世, 富貴弗就而貧賤弗朅, 德行尊理而羞用巧衛, 寬裕不訾而中心甚厲, 難動以物而必不妄折. 此國士之容也.
6. 신소(愼小)○六曰 1. 上尊下卑. 卑則不得以小觀上. 尊則恣, 恣則輕小物, 輕小物則上無道知下. 下無道知上. 上下不相知, 則上非下, 下怨上矣. 人臣之情, 不能爲所怨, 人主之情, 不能愛所非, 此上下大相失道也. 故賢主謹小物以論好惡. 2. 巨防容螻, 而漂邑殺人, 突洩一熛, 而焚宮燒積, 將失一令, 而軍破身死, 主過一言, 而國殘名辱, 爲後世笑. 3. 衛獻公戒孫林父ㆍ甯殖食. 鴻集于囿, 虞人以告, 公如囿射鴻. 二子待君, 日晏, 公不來至, 來不釋皮冠而見二子. 二子不說, 逐獻公, 立公子黚. 衛莊公立, 欲逐石圃, 登臺以望, 見戎州而問之曰, 是何爲者也? 侍者曰, 戎州也. 莊公曰, 我姬姓也. 戎人安敢居國? 使奪之宅, 殘其州. 晉人適攻衛, 戎州人因與石圃殺莊公, 立公子起. 此小物不審也. 人之情不蹶於山, 而蹶於垤. 4. 齊桓公卽..
5. 吳起治西河, 欲諭其信於民, 夜日置表於南門之外, 令於邑中曰, 明日有人僨南門之外表者, 仕長大夫. 明日日晏矣, 莫有僨表者. 民相謂曰, 此必不信. 有一人曰, 試往僨表, 不得賞而已, 何傷? 往僨表, 來謁吳起. 吳起自見而出, 仕之長大夫. 夜日又復立表, 又令於邑中如前. 邑人守門爭表, 表加植, 不得所賞. 自是之後, 民信吳起之賞罰. 賞罰信乎民, 何事而不成, 豈獨兵乎?
4. 齊桓公卽位, 三年三言, 而天下稱賢, 羣臣皆說. 去肉食之獸, 去食粟之鳥, 去絲罝之網.
3. 衛獻公戒孫林父ㆍ甯殖食. 鴻集于囿, 虞人以告, 公如囿射鴻. 二子待君, 日晏, 公不來至, 來不釋皮冠而見二子. 二子不說, 逐獻公, 立公子黚. 衛莊公立, 欲逐石圃, 登臺以望, 見戎州而問之曰, 是何爲者也? 侍者曰, 戎州也. 莊公曰, 我姬姓也. 戎人安敢居國? 使奪之宅, 殘其州. 晉人適攻衛, 戎州人因與石圃殺莊公, 立公子起. 此小物不審也. 人之情不蹶於山, 而蹶於垤.
2. 巨防容螻, 而漂邑殺人, 突洩一熛, 而焚宮燒積, 將失一令, 而軍破身死, 主過一言, 而國殘名辱, 爲後世笑.
1. 上尊下卑. 卑則不得以小觀上. 尊則恣, 恣則輕小物, 輕小物則上無道知下. 下無道知上. 上下不相知, 則上非下, 下怨上矣. 人臣之情, 不能爲所怨, 人主之情, 不能愛所非, 此上下大相失道也. 故賢主謹小物以論好惡.
5. 처방(處方)○五曰 1. 凡爲治必先定分. 君臣父子夫婦君臣父子夫婦六者當位, 則下不踰節而上不苟爲矣, 少不悍辟而長不簡慢矣. 金木異任, 水火殊事, 陰陽不同, 其爲民利一也. 故異所以安同也, 同所以危異也. 同異之分, 貴賤之別, 長少之義, 此先王之所愼, 而治亂之紀也. 2. 今夫射者儀毫而失牆, 畫者儀髮而易貌, 言審本也. 本不審, 雖堯ㆍ舜不能以治. 故凡亂也者, 必始乎近而後及遠, 必始乎本而後及末. 治亦然. 故百里奚處乎虞而虞亡, 處乎秦而秦霸, 向摯處乎商而商滅, 處乎周而周王. 百里奚之處乎虞, 智非愚也, 向摯之處乎商, 典非惡也, 無其本也. 其處於秦也, 智非加益也, 其處於周也, 典非加善也, 有其本也. 其本也者, 定分之謂也. 3. 齊令章子將而與韓ㆍ魏攻荊, 荊令唐篾將而拒之. 軍相當, 六月而不戰, 齊令周最趣章子急戰, 其辭甚刻. 章..
5. 今有人於此, 擅矯行則免國家, 利輕重則若衡石, 爲方圜則若規矩, 此則工矣巧矣, 而不足法. 法也者, 衆之所同也, 賢不肖之所以其力也. 謀出乎不可用, 事出乎不可同, 此爲先王之所舍也.
4 韓昭釐侯出弋, 靷偏緩. 昭釐侯居車上, 謂其僕, 靷不偏緩乎? 其僕曰, 然. 至, 舍, 昭釐侯射鳥, 其右攝其一靷, 適之. 昭釐侯已射, 駕而歸, 上車, 選間, 曰, 鄕者靷偏緩, 今適, 何也? 其右從後對曰, 今者臣適之. 昭釐侯至, 詰車令. 各避舍. 故擅爲妄意之道雖當, 賢主不由也.
3. 齊令章子將而與韓ㆍ魏攻荊, 荊令唐篾將而拒之. 軍相當, 六月而不戰, 齊令周最趣章子急戰, 其辭甚刻. 章子對周最曰, 殺之免之, 殘其家, 王能得此於臣. 不可以戰而戰, 可以戰而不戰, 王不能得此於臣. 與荊人夾泚水而軍, 章子令人視水可絶者, 荊人射之, 水不可得近. 有芻水旁者, 告齊候者, 曰, 水淺深易知. 荊人所盛守, 盡其淺者也, 所簡守, 皆其深者也. 候者載芻者與見章子, 章子甚喜, 因練卒以夜奄荊人之所盛守, 果殺唐篾. 章子可謂知將分矣.
2. 今夫射者儀毫而失牆, 畫者儀髮而易貌, 言審本也. 本不審, 雖堯ㆍ舜不能以治. 故凡亂也者, 必始乎近而後及遠, 必始乎本而後及末. 治亦然. 故百里奚處乎虞而虞亡, 處乎秦而秦霸, 向摯處乎商而商滅, 處乎周而周王. 百里奚之處乎虞, 智非愚也, 向摯之處乎商, 典非惡也, 無其本也. 其處於秦也, 智非加益也, 其處於周也, 典非加善也, 有其本也. 其本也者, 定分之謂也.
1. 凡爲治必先定分. 君臣父子夫婦君臣父子夫婦六者當位, 則下不踰節而上不苟爲矣, 少不悍辟而長不簡慢矣. 金木異任, 水火殊事, 陰陽不同, 其爲民利一也. 故異所以安同也, 同所以危異也. 同異之分, 貴賤之別, 長少之義, 此先王之所愼, 而治亂之紀也.
4. 분직(分職)○四曰 1. 先王用非其有, 如己有之, 通乎君道者也. 夫君也者, 處虛素服而無智, 故能使衆智也, 智反無能, 故能使衆能也, 能執無爲, 故能使衆爲也. 無智ㆍ無能ㆍ無爲, 此君之所執也. 人主之所惑者則不然, 以其智彊智, 以其能彊能, 以其爲彊爲, 此處人臣之職也. 處人臣之職而欲無壅塞, 雖舜不能爲. 2. 武王之佐五人. 武王之於五人者之事無能也, 然而世皆曰, 取天下者武王也. 故武王取非其有, 如己有之, 通乎君道也. 通乎君道, 則能令智者謀矣, 能令勇者怒矣, 能令辯者語矣. 夫馬者, 伯樂相之, 造父御之, 賢主乘之, 一日千里, 無御相之勞而有其功, 則知所乘矣. 3. 今召客者, 酒酣, 歌舞鼓瑟吹竽, 明日不拜樂己者, 而拜主人, 主人使之也. 先王之立功名, 有似於此, 使衆能與衆賢, 功名大立於世, 不予佐之者, 而予其主, 其主使之..
6. 衛靈公天寒鑿池. 宛春諫曰, 天寒起役, 恐傷民. 公曰, 天寒乎? 宛春曰, 公衣狐裘, 坐熊席, 陬隅有竈, 是以不寒. 今民衣弊不補, 履決不組. 君則不寒矣, 民則寒矣. 公曰, 善. 令罷役. 左右以諫曰, 君鑿池, 不知天之寒也, 而春也知之. 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罷之, 福將歸於春也, 而怨將歸於君. 公曰, 不然. 夫春也, 魯國之匹夫也, 而我擧之, 夫民未有見焉, 今將令民以此見之. 曰春也有善, 於寡人有也, 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歟? 靈公之論宛春, 可謂知君道矣. 君者固無任, 而以職受任. 工拙, 下也, 賞罰, 法也, 君奚事哉? 若是則受賞者無德, 而抵誅者無怨矣, 人自反而已, 此治之至也.
5. 白公勝得荊國, 不能以其府庫分人. 七日, 石乞曰, 患至矣. 不能分人則焚之, 毋令人以害我. 白公又不能. 九日, 葉公入, 乃發太府之貨予衆, 出高庫之兵以賦民, 因攻之. 十有九日而白公死. 國非其有也而欲有之, 可謂至貪矣, 不能爲人, 又不能自爲, 可謂至愚矣. 譬白公之嗇, 若梟之愛其子也.
4. 棗, 棘之有, 裘, 狐之有也. 食棘之棗, 衣狐之皮, 先王固用非其有, 而己有之. 湯ㆍ武一日而盡有夏ㆍ商之民, 盡有夏ㆍ商之地, 盡有夏ㆍ商之財, 以其民安而天下莫敢之危, 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說, 以其財賞而天下皆競, 無費乎郼與岐周, 而天下稱大仁ㆍ稱大義, 通乎用非其有.
3. 今召客者, 酒酣, 歌舞鼓瑟吹竽, 明日不拜樂己者, 而拜主人, 主人使之也. 先王之立功名, 有似於此, 使衆能與衆賢, 功名大立於世, 不予佐之者, 而予其主, 其主使之也. 譬之若爲宮室, 必任巧匠, 奚故? 曰, 匠不巧則宮室不善. 夫國, 重物也, 其不善也, 豈特宮室哉? 巧匠爲宮室, 爲圓必以規, 爲方必以矩, 爲平直必以准繩. 功已就, 不知規矩繩墨, 而賞匠巧. 匠之, 宮室已成, 不知巧匠, 而皆曰, 善. 此某君某王之宮室也. 此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不通主道者則不然, 自爲人則不能, 任賢者則惡之, 與不肖者議之, 此功名之所以傷, 國家之所以危.
2. 武王之佐五人. 武王之於五人者之事無能也, 然而世皆曰, 取天下者武王也. 故武王取非其有, 如己有之, 通乎君道也. 通乎君道, 則能令智者謀矣, 能令勇者怒矣, 能令辯者語矣. 夫馬者, 伯樂相之, 造父御之, 賢主乘之, 一日千里, 無御相之勞而有其功, 則知所乘矣.
1. 先王用非其有, 如己有之, 通乎君道者也. 夫君也者, 處虛素服而無智, 故能使衆智也, 智反無能, 故能使衆能也, 能執無爲, 故能使衆爲也. 無智ㆍ無能ㆍ無爲, 此君之所執也. 人主之所惑者則不然, 以其智彊智, 以其能彊能, 以其爲彊爲, 此處人臣之職也. 處人臣之職而欲無壅塞, 雖舜不能爲.
3. 유도(有度)○三曰 1. 賢主有度而聽, 故不過. 有度而以聽, 則不可欺矣, 不可惶矣, 不可恐矣, 不可喜矣. 以凡人之知, 不**[民+日]乎其所已知, 而**[民+日]乎其所未知, 則人之易欺矣, 可惶矣, 可恐矣, 可喜矣, 知之不審也. 2. 客有問季子曰, 奚以知舜之能也? 季子曰, 堯固已治天下矣, 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 是以知其能也. 若雖知之, 奚道知其不爲私? 季子曰, 諸能治天下者, 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 當無私矣. 夏不衣裘, 非愛裘也, 暖有餘也. 冬不用𥵳, 非愛𥵳也, 淸有餘也. 聖人之不爲私也, 非愛費也, 節乎己也. 節己, 雖貪汙之心猶若止, 又況乎聖人? 3. 許由非彊也, 有所乎通也. 有所通則貪汙之利外矣. 4. 孔ㆍ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 皆以仁義之術敎導於天下, 然而無所行, 敎者術猶不能行, 又況乎所敎? 是何也? 仁義之術外也..
5. 先王不能盡知, 執一而萬物治. 使人不能執一者, 物感之也. 故曰通意之悖, 解心之繆, 去德之累, 通道之塞. 貴富顯嚴名利六者, 悖意者也. 容動色理氣意六者, 繆心者也. 惡欲喜怒哀樂六者, 累德者也. 智能去就取舍六者, 塞道者也. 此四六者不蕩乎胸中則正. 正則靜, 靜則淸明, 淸明則虛, 虛則無爲而無不爲也.
4. 孔ㆍ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 皆以仁義之術敎導於天下, 然而無所行, 敎者術猶不能行, 又況乎所敎? 是何也? 仁義之術外也. 夫以外勝內, 匹夫徒步不能行, 又況乎人主? 唯通乎性命之情, 而仁義之術自行矣.
3. 許由非彊也, 有所乎通也. 有所通則貪汙之利外矣.
2. 客有問季子曰, 奚以知舜之能也? 季子曰, 堯固已治天下矣, 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 是以知其能也. 若雖知之, 奚道知其不爲私? 季子曰, 諸能治天下者, 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 當無私矣. 夏不衣裘, 非愛裘也, 暖有餘也. 冬不用𥵳, 非愛𥵳也, 淸有餘也. 聖人之不爲私也, 非愛費也, 節乎己也. 節己, 雖貪汙之心猶若止, 又況乎聖人?
1. 賢主有度而聽, 故不過. 有度而以聽, 則不可欺矣, 不可惶矣, 不可恐矣, 不可喜矣. 以凡人之知, 不**[民+日]乎其所已知, 而**[民+日]乎其所未知, 則人之易欺矣, 可惶矣, 可恐矣, 可喜矣, 知之不審也.
2. 별류(別類)○二曰 1. 知不知上矣. 過者之患, 不知而自以爲知. 物多類然而不然, 故亡國僇民無已. 夫草有莘有藟, 獨食之則殺人, 合而食之則益壽, 萬菫不殺. 漆淖水淖, 合兩淖則爲蹇, 濕之則爲乾, 金柔錫柔, 合兩柔則爲剛, 燔之則爲淖. 或濕而乾, 或燔而淖, 類固不必, 可推知也? 小方, 大方之類也, 小馬, 大馬之類也, 小智, 非大智之類也. 2. 魯人有公孫綽者, 告人曰, 我能起死人. 人問其故. 對曰, 我固能治偏枯, 今吾倍所以爲偏枯之藥則可以起死人矣. 物固有可以爲小, 不可以爲大, 可以爲半, 不可以爲全者也. 3. 相劍者曰, 白所以爲堅也, 黃所以爲牣也, 黃白雜則堅且牣, 良劍也. 難者曰, 白所以爲不牣也, 黃所以爲不堅也, 黃白雜則不堅且不牣也. 又柔則錈, 堅則折. 劍折且錈, 焉得爲利劍? 劍之情未革, 而或以爲良, 或以爲惡, 說..
6. 驥驁綠耳背日而西走, 至乎夕則日在其前矣. 目固有不見也, 智固有不知也, 數固有不及也. 不知其說所以然而然, 聖人因而興制, 不事心焉.
5. 高陽應將爲室家, 匠對曰, 未可也. 木尙生, 加塗其上, 必將撓. 以生爲室, 今雖善, 後將必敗. 高陽應曰, 緣子之言, 則室不敗也. 木益枯則勁, 塗益乾則輕, 以益勁任益輕則不敗. 匠人無辭而對, 受令而爲之. 室之始成也善, 其後果敗. 高陽應好小察, 而不通乎大理也.
4. 義, 小爲之則小有福, 大爲之則大有福. 於禍則不然, 小有之不若其亡也. 射招者欲其中小也, 射獸者欲其中大也. 物固不必, 安可推也?
3. 相劍者曰, 白所以爲堅也, 黃所以爲牣也, 黃白雜則堅且牣, 良劍也. 難者曰, 白所以爲不牣也, 黃所以爲不堅也, 黃白雜則不堅且不牣也. 又柔則錈, 堅則折. 劍折且錈, 焉得爲利劍? 劍之情未革, 而或以爲良, 或以爲惡, 說使之也. 故有以聰明聽說則妄說者止, 無以聰明聽說則堯ㆍ桀無別矣. 此忠臣之所患也, 賢者之所以廢也.
2. 魯人有公孫綽者, 告人曰, 我能起死人. 人問其故. 對曰, 我固能治偏枯, 今吾倍所以爲偏枯之藥則可以起死人矣. 物固有可以爲小, 不可以爲大, 可以爲半, 不可以爲全者也.
1. 知不知上矣. 過者之患, 不知而自以爲知. 物多類然而不然, 故亡國僇民無已. 夫草有莘有藟, 獨食之則殺人, 合而食之則益壽, 萬菫不殺. 漆淖水淖, 合兩淖則爲蹇, 濕之則爲乾, 金柔錫柔, 合兩柔則爲剛, 燔之則爲淖. 或濕而乾, 或燔而淖, 類固不必, 可推知也? 小方, 大方之類也, 小馬, 大馬之類也, 小智, 非大智之類也.
1. 사순(似順)○一曰 1. 事多似倒而順, 多似順而倒. 有知順之爲倒, 倒之爲順者, 則可與言化矣. 至長反短, 至短反長, 天之道也. 2. 荊莊王欲伐陳, 使人視之. 使者曰, 陳不可伐也. 莊王曰, 何故? 對曰, 城郭高, 溝洫深, 蓄積多也. 寧國曰, 陳可伐也. 夫陳, 小國也, 而蓄積多, 賦斂重也, 則民怨上矣, 城郭高, 溝洫深, 則民力罷矣. 興兵伐之, 陳可取也. 莊王聽之, 遂取陳焉. 3. 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國至今者, 有兄曰完子, 仁且有勇. 越人興師誅田成子曰, 奚故殺君而取國? 田成子患之. 完子請率士大夫以逆越師, 請必戰, 戰請必敗, 敗請必死. 田成子曰, 夫必與越戰可也. 戰必敗, 敗必死, 寡人疑焉. 完子曰, 君之有國也, 百姓怨上, 賢良又有死之, 臣蒙恥. 以完觀之也, 國已懼矣. 今越人起師, 臣與之戰, 戰而敗. 賢良盡死, 不死..
2. 荊莊王欲伐陳, 使人視之. 使者曰, 陳不可伐也. 莊王曰, 何故? 對曰, 城郭高, 溝洫深, 蓄積多也. 寧國曰, 陳可伐也. 夫陳, 小國也, 而蓄積多, 賦斂重也, 則民怨上矣, 城郭高, 溝洫深, 則民力罷矣. 興兵伐之, 陳可取也. 莊王聽之, 遂取陳焉.
1. 事多似倒而順, 多似順而倒. 有知順之爲倒, 倒之爲順者, 則可與言化矣. 至長反短, 至短反長, 天之道也.
6. 귀당(貴當)○六曰 1. 名號大顯, 不可彊求, 必繇其道. 治物者不於物於人, 治人者不於事於君, 治君者不於君於天子, 治天子者不於天子於欲, 治欲者不於欲於性. 性者萬物之本也, 不可長, 不可短, 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數也. 窺赤肉而烏鵲聚, 貍處堂而衆鼠散, 衰絰陳而民知喪, 竽瑟陳而民知樂, 湯ㆍ武修其行而天下從, 桀ㆍ紂慢其行而天下畔, 豈待其言哉? 君子審在己者而已矣. 2. 荊有善相人者, 所言無遺策, 聞於國, 莊王見而問焉. 對曰, 臣非能相人也, 能觀人之友也. 觀布衣也, 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 如此者, 其家必日益, 身必日榮, 矣所謂吉人也. 觀事君者也, 其友皆誠信有行好善, 如此者, 事君日益, 官職日進, 此所謂吉臣也. 觀人主也, 其朝臣多賢, 左右多忠, 主有失, 皆交爭証諫, 如此者, 國日安, 主日尊, 天下日服, 此所謂吉主也. ..
3. 君有好獵者, 曠日持久而不得獸, 入則媿其家室, 出則媿其知友州里. 惟其所以不得之故, 則狗惡也. 欲得良狗, 則家貧無以. 於是還疾耕, 疾耕則家富. 家富則有以求良狗, 狗良則數得獸矣, 田獵之獲常過人矣. 非獨獵也, 百事也盡然. 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 古今無有. 此賢者不肖之所以殊也. 賢不肖之所欲與人同, 堯ㆍ桀ㆍ幽ㆍ厲皆然, 所以爲之異. 故賢主察之, 以爲不可, 弗爲, 以爲可, 故爲之. 爲之必繇其道, 物莫之能害, 此功之所以相萬也.
2. 荊有善相人者, 所言無遺策, 聞於國, 莊王見而問焉. 對曰, 臣非能相人也, 能觀人之友也. 觀布衣也, 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 如此者, 其家必日益, 身必日榮, 矣所謂吉人也. 觀事君者也, 其友皆誠信有行好善, 如此者, 事君日益, 官職日進, 此所謂吉臣也. 觀人主也, 其朝臣多賢, 左右多忠, 主有失, 皆交爭証諫, 如此者, 國日安, 主日尊, 天下日服, 此所謂吉主也. 臣非能相人也, 能觀人之友也. 莊王善之, 於是疾收士, 日夜不懈, 遂霸天下. 故賢主之時見文藝之人也, 非特具之而已也, 所以就大務也. 夫事無大小, 固相與通. 田獵馳騁, 弋射走狗, 賢者非不爲也, 爲之而智日得焉, 不肖主爲之而智日惑焉. 志曰, 驕惑之事, 不亡奚待?
1. 名號大顯, 不可彊求, 必繇其道. 治物者不於物於人, 治人者不於事於君, 治君者不於君於天子, 治天子者不於天子於欲, 治欲者不於欲於性. 性者萬物之本也, 不可長, 不可短, 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數也. 窺赤肉而烏鵲聚, 貍處堂而衆鼠散, 衰絰陳而民知喪, 竽瑟陳而民知樂, 湯ㆍ武修其行而天下從, 桀ㆍ紂慢其行而天下畔, 豈待其言哉? 君子審在己者而已矣.
5. 박지(博志)○五曰 1. 先王有大務, 去其害之者, 故所欲以必得, 所惡以必除, 此功名之所以立也. 俗主則不然, 有大務而不能去其害之者, 此所以無能成也. 夫去害務與不能去害務, 此賢不肖之所以分也. 使獐疾走, 馬弗及至, 已而得者, 其時顧也. 驥一日千里, 車輕也, 以重載則不能數里, 任重也. 賢者之擧事也, 不聞無功, 然而名不大立ㆍ利不及世者, 愚不肖爲之任也. 2. 冬與夏不能兩刑, 草與稼不能兩成, 新穀熟而陳穀虧, 凡有角者無上齒, 果實繁者木必庳, 用智褊者無遂功, 天之數也. 故天子不處全, 不處極, 不處盈. 全則必缺, 極則必反, 盈則必虧. 先王知物之不可兩大, 故擇務, 當而處之. 3. 孔ㆍ墨ㆍ甯越, 皆布衣之士也, 慮於天下, 以爲無若先王之術者, 故日夜學之. 有便於學者, 無不爲也, 有不便於學者, 無肯爲也. 蓋聞孔丘ㆍ墨翟, 晝日諷..
4. 甯越, 中牟之鄙人也, 苦耕稼之勞, 謂其友曰, 何爲而可以免此苦也? 其友曰, 莫如學. 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 甯越曰, 請以十五歲. 人將休, 吾將不敢休, 人將臥, 吾將不敢臥. 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 矢之速也, 而不過二里止也, 步之遲也, 而百舍不止也. 今以甯越之材而久不止, 其爲諸侯師, 豈不宜哉?
3. 孔ㆍ墨ㆍ甯越, 皆布衣之士也, 慮於天下, 以爲無若先王之術者, 故日夜學之. 有便於學者, 無不爲也, 有不便於學者, 無肯爲也. 蓋聞孔丘ㆍ墨翟, 晝日諷誦習業, 夜親見文王ㆍ周公旦而問焉. 用志如此其精也, 何事而不達? 何爲而不成? 故曰精而熟之, 鬼將告之. 非鬼告之也, 精而熟之也. 今有寶劍良馬於此, 玩之不厭, 視之無倦. 寶行良道, 一而弗復, 欲身之安也, 名之章也, 不亦難乎?
2. 冬與夏不能兩刑, 草與稼不能兩成, 新穀熟而陳穀虧, 凡有角者無上齒, 果實繁者木必庳, 用智褊者無遂功, 天之數也. 故天子不處全, 不處極, 不處盈. 全則必缺, 極則必反, 盈則必虧. 先王知物之不可兩大, 故擇務, 當而處之.
1. 先王有大務, 去其害之者, 故所欲以必得, 所惡以必除, 此功名之所以立也. 俗主則不然, 有大務而不能去其害之者, 此所以無能成也. 夫去害務與不能去害務, 此賢不肖之所以分也. 使獐疾走, 馬弗及至, 已而得者, 其時顧也. 驥一日千里, 車輕也, 以重載則不能數里, 任重也. 賢者之擧事也, 不聞無功, 然而名不大立ㆍ利不及世者, 愚不肖爲之任也.
4. 당상(當賞)○四曰 1. 民無道知天, 民以四時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時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當, 則諸生有血氣之類皆爲得其處而安其産. 人臣亦無道知主, 人臣以賞罰爵祿之所加知主. 主之賞罰爵祿之所加者宜, 則親疏遠近賢不肖皆盡其力而以爲用矣. 2. 晉文公反國, 賞從亡者, 而陶狐不與. 左右曰, 君反國家, 爵祿三出, 而陶狐不與. 敢問其說. 文公曰, 輔我以義ㆍ導我以禮者, 吾以爲上賞. 敎我以善ㆍ彊我以賢者, 吾以爲次賞. 拂吾所欲ㆍ數擧吾過者, 吾以爲末賞. 三者所以賞有功之臣也. 若賞唐國之勞徒, 則陶狐將爲首矣. 周內史興聞之曰, 晉公其霸乎!昔者聖王先德而後力, 晉公其當之矣. 3. 秦小主夫人用奄變, 羣賢不說自匿, 百姓鬱怨非上. 公子連亡在魏, 聞之, 欲入, 因羣臣與民從鄭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 弗入, 曰, 臣有義, 不兩主. 公子勉去矣. 公子連去,..
3. 秦小主夫人用奄變, 羣賢不說自匿, 百姓鬱怨非上. 公子連亡在魏, 聞之, 欲入, 因羣臣與民從鄭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 弗入, 曰, 臣有義, 不兩主. 公子勉去矣. 公子連去, 入翟, 從焉氏塞, 菌改入之. 夫人聞之, 大駭, 令吏興卒, 奉命曰, 寇在邊. 卒與吏其始發也, 皆曰往擊寇, 中道因變曰, 非擊寇也, 迎主君也. 公子連因與卒俱來, 至雍, 圍夫人, 夫人自殺. 公子連立, 是爲獻公, 怨右主然而將重罪之, 德菌改而欲厚賞之. 監突爭之曰, 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衆, 若此則人臣爭入亡公子矣. 此不便主. 獻公以爲然, 故復右主然之罪, 而賜菌改官大夫, 賜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獻公可謂能用賞罰矣. 凡賞非以愛之也, 罰非以惡之也, 用觀歸也. 所歸善, 雖惡之賞, 所歸不善, 雖愛之罰, 此先王之所以治亂安危也.
2. 晉文公反國, 賞從亡者, 而陶狐不與. 左右曰, 君反國家, 爵祿三出, 而陶狐不與. 敢問其說. 文公曰, 輔我以義ㆍ導我以禮者, 吾以爲上賞. 敎我以善ㆍ彊我以賢者, 吾以爲次賞. 拂吾所欲ㆍ數擧吾過者, 吾以爲末賞. 三者所以賞有功之臣也. 若賞唐國之勞徒, 則陶狐將爲首矣. 周內史興聞之曰, 晉公其霸乎!昔者聖王先德而後力, 晉公其當之矣.
1. 民無道知天, 民以四時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時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當, 則諸生有血氣之類皆爲得其處而安其産. 人臣亦無道知主, 人臣以賞罰爵祿之所加知主. 主之賞罰爵祿之所加者宜, 則親疏遠近賢不肖皆盡其力而以爲用矣.
3. 자지(自知)○三曰 1. 欲知平直, 則必準繩, 欲知方圓, 則必規矩, 人主欲自知, 則必直士. 故天子立輔弼, 設師保, 所以擧過也. 夫人故不能自知, 人主猶其. 存亡安危, 勿求於外, 務在自知. 2. 堯有欲諫之鼓, 舜有誹謗之木, 湯有司過之士, 武王有戒愼之鞀, 猶恐不能自知, 今賢非堯ㆍ舜ㆍ湯ㆍ武也, 而有掩蔽之道, 奚繇自知哉? 3. 荊成ㆍ齊莊不自知而殺, 吳王ㆍ智伯不自知而亡, 宋ㆍ中山不自知而滅, 晉惠公ㆍ趙括不自知而虜, 鑽荼ㆍ龐涓ㆍ太子申不自知而死, 敗莫大於不自知. 4. 范氏之亡也, 百姓有得鍾者, 欲負而走, 則鍾大不可負, 以椎毁之, 鍾況然有音,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 遽揜其耳. 惡人聞之可也, 惡己自聞之悖矣. 爲人主而惡聞其過, 非猶此也? 惡人聞其過尙猶可. 5. 魏文侯燕飮, 皆令諸大夫論己. 或言君之智也. 至於任座, 任座曰, 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