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공자가어 (403)
건빵이랑 놀자
공자가어(孔子家語) 목차 권제일(卷第一) 상노(相魯)1234567 시주(始誅)12 왕언해(王言解) 대혼해(大婚解)123456 유행해(儒行解)1234 문례(問禮)123456 오의해(五儀解)12345 12345678 권제이(卷第二) 치사(致思)1234567891011121314 삼서(三恕)123456789 호생(好生)12345678910111213141516 권제삼(卷第三) 관주(觀周)12345 제자행(弟子行)1234567 현군(賢君)1234567891011 변정(辯政)123456789 권제사(卷第四) 육본(六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변물(辯物)12345678910 애공문정(哀公問政)123456 권제오(卷第五) 안회(顔回)1234567891011 자로초견(子路初見)123456..
10. 季康子朝服以縞 曾子問于孔子曰 禮乎 孔子曰 諸侯皮弁以告朔 然後服之以視朝 若此禮者也
9. 公父文伯之母 季康子之從祖母 康子往焉 側門而與之言 內皆不踰閥 文伯祭其祖悼子 康子與焉 進俎而不受 徹俎而不與燕 宗老不具則不繹 繹不盡飫則退 孔子聞之 曰 男女之別 禮之大經 公父氏之婦 動中德趣 度于禮矣
8. 季桓子將祭 齊三日 而二日鐘鼓之音不絶 冉有問于孔子 子曰 孝子之祭也 散齋七日 愼思其事 三日致齋而一用之 猶恐其不敬也 而二日伐鼓 何居焉
7. 衛莊公之反國 改舊制 變宗廟 易朝市 高子皐問于孔子曰 周禮繹祭於祊 祊在廟門之西 前朝而後市 今衛君欲其事事一更之 如之何 孔子曰 繹之于庫門內 祊之于東市 朝于西方 失之矣
6. 孔子嘗奉薦而進, 嘗秋祭也其親也慤, 慤親之奉薦也慈質也其行也趨, 趨以數言少威儀已祭, 子貢問曰: “夫子之言祭也, 濟濟漆漆焉, 威儀容止今夫子路爲季氏宰, 季氏祭逮昏而奠, 終日不足, 繼以燭, 雖有彊力之容, 肅敬之心, 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臨, 其爲不敬也大矣” 他日, 子路與焉, 室事交于戶,堂事當于階,質明而始行事, 晏朝而徹孔子聞之曰: “孰爲士也而不知禮”
27. 짐승에게까지 마음을 다한 공자 孔子之守狗死, 謂子貢曰: “路馬死, 路馬常所乘, 馬則藏之以帷, 狗則藏之以蓋, 汝往埋之. 吾聞弊幃不棄, 爲埋馬也, 弊蓋不棄, 爲埋狗也. 今吾貧無蓋, 於其封也, 與之蓆, 無使其首陷於土焉.” 해석 孔子之守狗死, 謂子貢曰: “路馬死, 路馬常所乘, 馬則藏之以帷, 狗則藏之以蓋, 汝往埋之. 공자(孔子)가 키우던 개가 죽으니 자공(子貢)에게 말했다. “길의 말이 죽었는데 길의 말이란 항상 타던 것으로 말은 휘장으로 덮어주고 개는 덮개로 덮어주니 너는 가서 개를 묻어주거라. 吾聞弊幃不棄, 爲埋馬也, 弊蓋不棄, 爲埋狗也. 내가 듣기로 해진 휘장을 버리지 않는 것은 말을 묻기 위해서고 해진 덮개를 버리지 않는 것은 개를 묻기 위해서라 하더라. 今吾貧無蓋, 於其封也, 與之蓆, 無使其首陷於..
31. 有若問於孔子曰: “國君之於百姓, 如之何?” 孔子曰: “皆有宗道焉, 故雖國君之尊, 猶百姓不廢其親, 所以崇愛也雖以族人之親, 而不敢戚君, 所以謙也” 戚親也尊敬君不敢如其親也
30. 衛公使其大夫求婚於季氏, 桓子問禮於孔子子曰: “同姓爲宗, 有合族之義, 故繫之以姓而弗別, 綴之以食而弗殊, 君有食族人之禮雖親盡不異之族食多少也雖百世婚姻不得通, 周道然也” 桓子曰: “魯衛之先雖寡兄弟, 今已絶遠矣, 可乎?” 孔子曰: “固非禮也, 夫上治祖禰以尊尊之, 下治子孫以親親之, 旁治昆弟所以敎睦也, 此先王不易之敎也”
29. 伯魚之喪母也, 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 “誰也?” 門人曰: “鯉也” 孔子曰: “嘻其甚也, 非禮也” 伯魚聞之遂除之
27. 孔子適季孫, 季孫之宰謁曰: “君使求假於田, 特與之乎?” 季孫未言孔子曰: “吾聞之君取於臣謂之取, 與於臣謂之賜, 臣取於君謂之假, 與於君謂之獻” 季孫色然悟曰: “吾誠未達此義” 遂命其宰曰: “自今已往, 君有取之, 一切不得復言假也”
2. 齊國師伐魯, 國師齊卿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師禦之, 樊遲爲右, 非不能也, 不信子, 言季孫德不素著爲民所信也請三刻而踰之, 與衆要信三刻而踰蒲也如之, 衆從之, 師入齊軍, 齊軍遁, 遁逃冉有用戈, 故能入焉 孔子聞之曰: “義也” 在軍能卻敵合於義旣戰, 季孫謂冉有曰: “子之於戰, 學之乎?性達之乎?” 對曰: “學之” 季孫曰: “從事孔子, 惡乎學?” 冉有曰: “卽學之孔子也夫孔子者, 大聖無不該, 該包文武並用ㆍ兼通, 求也適聞其戰法, 猶未之詳也” 季孫悅, 樊遲以告孔子孔子曰: “季孫於是乎可謂悅人之有能矣”
3. 旣卒, 門人所以服夫子者, 子貢曰: “昔夫子之喪顔回也, 若喪其子而無服, 喪子路亦然, 今請喪夫子如喪父而無服” 於是弟子皆弔服而加麻, 出有所之, 則由絰子夏曰: “入宜絰可居, 出則不絰” 子游曰: “吾聞諸夫子喪朋友, 居則絰, 出則否, 喪所尊雖絰, 而出可也” 孔子之喪, 公西掌殯葬焉, 唅以疏米三貝, 疏粳米禮記曰稻曰嘉疏絰徒結反襲衣十有一稱, 加朝服一, 冠章甫之冠, 珮象環, 徑五寸而綨組綬, 綨雜色組綬所以繫象環綨巨箕反組則古反桐棺四寸, 柏棺五寸, 飭廟置翣, 設披周也, 設崇殷也, 綢練設旐夏也, 披樞行夾引棺者崇崇牙旌旗飾綢練以旌之杜於葬乘車所建也疏練廣克長尋曰旐也翣色甲反綢直留反兼用三王禮, 所以尊師且備古也, 葬於魯城北泗水上, 藏入地, 不及泉而封, 爲偃斧之形, 高四尺, 樹松柏爲志焉弟子皆家于墓, 行心喪之禮旣葬, 有自燕來觀者, 舍於子夏氏..
2. 哀公誄曰: “昊天不弔, 不憖遺一老, 弔善也憖願且一老孔子也憖魚僅切俾屛余一人以在位, 煢煢余在疚, 疚病於乎哀哉!尼父無自律” 父丈夫之顯稱律法言無以自爲法 子貢曰: “公其不沒於魯乎?夫子有言曰‘禮失則昏, 名失則愆, 失志爲昏, 失所爲愆, 生不能用, 死而誄之, 非禮也稱一人非名, 一人天子之稱也君兩失之矣’”
1. 孔子蚤晨作, 作起負手曳杖, 逍遙於門, 而歌曰: “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梁木木主爲梁者哲人其萎乎!” 萎頓 旣歌而入, 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 “泰山其頹, 則吾將安仰; 梁木其壞, 吾將安杖; 哲人其萎, 吾將安放放法放去聲夫子殆將病也” 遂趨而入 夫子歎而言曰: “賜, 汝來何遲 予疇昔夢坐奠於兩楹之間, 疇昔猶近昨夜兩楹之間殷人所殯處而具奠於殯處故自知死也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 則猶在阼, 殷人殯於兩楹之間, 卽與賓主夾之, 周人殯於西階之上, 則猶賓之, 而丘也卽殷人, 夫明王不興, 則天下其孰能宗余, 言天下無明主莫能宗己道臨終其有命傷道之不行也余逮將死” 遂寢病, 七日而終, 時年七十二矣
3. 齊太史子與適魯, 見孔子, 孔子與之言道子與悅曰: “吾鄙人也, 聞子之名, 不睹子之形久矣, 而求知之寶貴也, 乃今而後知泰山之爲高, 淵海之爲大, 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 道德不加于民, 而將垂寶以貽後世” 遂退而謂南宮敬叔曰: “今孔子先聖之嗣, 自弗父何以來, 世有德讓, 天所祚也成湯以武德王天下, 其配在文, 殷宗以下, 未始有也, 孔子生於衰周, 先王典籍, 錯亂無紀, 而乃論百家之遺記, 考正其義, 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 刪詩述書, 定禮理樂, 制作春秋, 讚明易道, 垂訓後嗣, 以爲法式, 其文德著矣 然凡所敎誨, 束脩已上, 三千餘人, 或者天將欲與素王之乎, 夫何其盛也” 敬叔曰: “殆如吾子之言, 夫物莫能兩大, 吾聞聖人之後, 而非繼世之統, 其必有興者焉今夫子之道至矣, 乃將施之無窮, 雖欲辭天之祚, 故未得耳” 子貢聞之, 以二子之言告孔子 子曰: “..
7. 公孫寵, 衛人, 字子石, 少孔子五十三歲 曹卹, 少孔子五十歲 陳亢, 陳人, 字子亢, 一字子禽, 少孔子四十歲 叔仲會, 魯人, 字子期, 少孔子五十歲, 與孔琁年相比, 每孺子之執筆記事於夫子, 二人迭侍左右孟武伯見孔子而問曰: “此二孺子之幼也, 於學豈能識於壯哉?” 孔子曰: “然少成則若性也, 習慣若自然也” 秦祖, 字子南 奚蒧, 字子偕 公祖茲, 字子之 廉潔, 字子曹 公西與, 字子上 宰父黑, 字子黑 公西減, 字子尙 穰駟赤, 字子從 冉季, 字子産 薛邦, 字子從 石處, 字里之 懸亶, 字子象 左郢, 字子行 狄黑, 字哲之 商澤, 字子秀 任不齊, 字子選 榮祈, 字子祺 顔噲, 字子聲 原桃, 字子籍 公肩, 字子仲 秦非, 字子之 漆雕從, 字子文 燕級, 字子思 公夏守, 字子乘 勾井疆, 字子疆 步叔乘, 字子車 石子蜀, 字子明 邽選, 字..
7. 俄而齊寇逮于麥, 季孫聞之怒, 使人以讓宓子曰: “民寒耕熱耘, 曾不得食, 豈不哀哉?不知猶可, 以告者而子不聽, 非所以爲民也” 宓子蹴然曰: “今茲無麥, 明年可樹, 若使不耕者穫, 是使民樂有寇, 樂音洛且得單父一歲之麥, 於魯不加强, 喪之不加弱, 喪身浪反 若使民有自取之心, 其創必數世不息” 季孫聞之, 赧然而愧曰: “地若可入, 吾豈忍見宓子哉” 赧乃版反 三年, 孔子使巫馬期遠觀政焉巫馬期陰免衣, 衣弊裘, 衣衣上知字下於旣反入單父界, 見夜漁者得魚輒舍之舍音捨 巫馬期問焉, 曰: “凡漁者爲得, 何以得魚卽舍之?” 漁者曰: “魚之大者名爲䲖, 吾大夫愛之, 其小者名爲鱦, 䲖宜爲鱣新序作鱨鮑魚之懷任之者也鱦戈證反吾大夫欲長之, 是以得二者, 輒舍之” 巫馬期返, 以告孔子曰: “宓子之德, 至使民闇行, 若有嚴刑於旁, 敢問宓子何行而得於是?” 孔子曰: “..
6. 孔子弟子有宓子賤者, 仕於魯爲單父宰, 單音善恐魯君聽讒言, 使己不得行其政, 於是辭行, 故請君之近史二人與之俱至官, 宓子戒其邑吏, 宓音密令二史書, 方書輒掣其肘, 書不善, 則從而怒之, 二史患之, 辭請歸魯 宓子曰: “子之書甚不善, 子勉而歸矣” 二史歸報於君曰: “宓子使臣書而掣肘, 書惡而又怒臣, 邑吏皆笑之, 此臣所以去之而來也” 魯君以問孔子子曰: “宓不齊, 君子也, 其才任霸王之佐, 屈節治單父, 將以自試也, 意者以此爲諫乎?” 公寤, 太息而歎曰: “此寡人之不肖, 寡人亂宓子之政, 而責其善者, 非矣, 微二史, 寡人無以知其過, 微夫子, 寡人無以自寤” 遽發所愛之使告宓子曰: “自今已往, 單父非吾有也, 從子之制, 有便於民者, 子決爲之, 五年一言其要” 宓子敬奉詔, 遂得行其政, 於是單父治焉躬敦厚, 明親親, 尙篤敬, 施至仁, 加懇誠,..
5. 子貢返五日, 越使大夫文種, 頓首言於吳王曰: “越悉境內之士三千人以事吳” 吳王告子貢曰: “越王欲身從寡人, 可乎?” 子貢曰: “悉人之率衆, 又從其君, 非義也” 吳王乃受越王卒, 謝留勾踐遂自發國內之兵以伐齊, 敗之 子貢遂北見晉君, 令承其弊, 吳晉遂遇於黃池, 越王襲吳之國, 吳王歸與越戰, 滅焉 孔子曰: “夫其亂齊存魯, 吾之始願, 若能强晉以弊吳, 使吳亡而越霸者, 賜之說之也美言傷信, 愼言哉” 孔子以哀公十六年卒吳以二十二年滅時吳知已將亡而言之也
4. 越王郊迎, 而自爲子貢御, 曰: “此蠻夷之國, 大夫何足儼然辱而臨之?” 子貢曰: “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 說音稅其志欲之, 而心畏越, 曰: ‘待我伐越而後可, 則破越必矣’ 且無報人之志, 而令人疑之, 拙矣, 有報人之意, 而使人知之, 殆乎, 事未發而先聞者, 危矣, 三者擧事之患矣” 勾踐頓首曰: “孤嘗不料力, 而興吳難, 難乃旦反受困會稽, 痛於骨髓, 日夜焦脣乾舌, 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 孤之願也, 今大夫幸告以利害” 子貢曰: “吳王爲人猛暴, 群臣不堪, 國家疲弊, 百姓怨上, 大臣內變, 申胥以諫死, 申胥伍子胥也大宰嚭嚭吳王佞臣也嚭普鄙反用事, 此則報吳之時也 王誠能發卒佐之, 以邀邀激其志射其志, 而重寶以悅其心, 卑辭以尊其禮, 則其伐齊必矣, 此聖人所謂屈節求其達者也 彼戰不勝王之福, 若勝, 則必以兵臨晉, 臣還北請見晉君共攻之, 其弱吳必矣..
3. 子貢遂南說吳王曰: “王者不滅國, 霸者無强敵, 千鈞之重, 加銖兩而移, 今以齊國而私千乘之魯, 與吾爭强, 甚爲王患之 且夫救魯以顯名, 以撫泗上諸侯, 泗水名也誅暴齊以服晉, 利莫大焉, 名存亡魯, 實困强齊, 智者不疑” 吳王曰: “善, 然吳常困越, 越王今苦身養士, 有報吳之心, 子待我先越, 然後乃可” 子貢曰: “越之勁不過魯, 吳之彊不過齊, 而王置齊而伐越, 則齊必私魯矣, 王方以存亡繼絶之名, 棄齊而伐小越, 非勇也, 勇而不計難, 難乃旦反仁者不窮約, 智者不失時, 義者不絶世, 今存越示天下以仁, 救魯伐齊, 威加晉國, 諸侯必相率而朝, 霸業盛矣且王必惡越, 臣請見越君, 令出兵以從, 此則實害越而名從諸侯以伐齊” 吳王悅, 乃遣子貢之越
2. 孔子在衛, 聞齊國田常將欲爲亂, 專齊有無君之心也而憚鮑晏, 鮑氏晏氏齊之卿大夫也因欲移其兵以伐魯孔子會諸弟子而告之曰: “魯父母之國, 不可不救, 不忍視其受敵, 今吾欲屈節於田常以救魯, 二三子誰爲使?” 於是子路曰: “請往齊” 孔子弗許子張請往, 又弗許子石請往, 又弗許 三子退謂子貢曰: “今夫子欲屈節以救父母之國, 吾三人請使而不獲往, 此則吾子用辯之時也, 吾子盍請行焉?” 子貢請使, 夫子許之遂如齊, 說田常曰: “今子欲收功於魯實難, 不若移兵於吳則易” 易以豉反 田常不悅, 子貢曰: “夫憂在內者攻强, 憂在外者攻弱, 吾聞子三封而三不成, 是則大臣不聽令, 戰勝以驕主, 破國以尊臣, 鮑晏等率師若破國則益尊者也而子之功不與焉, 則交日疏於主, 而與大臣爭, 如此則子之位危矣” 田常曰: “善, 然兵甲已加魯矣, 不可更, 更音耕如何?” 子貢曰: “緩師, ..
3. 天有四時者, 春夏秋冬, 風雨霜露, 無非敎也; 地載神氣, 吐納雷霆, 流形庶物, 無非敎也淸明在躬, 氣志如神, 淸明之德在身也則其氣志如神也有物將至, 其兆必先物事也言有事將至必先有兆應之者也是故天地之敎, 與聖人相參 其在詩曰: ‘嵩高惟嶽, 峻極于天, 惟嶽降神, 生甫及申, 岳降神靈和氣生申甫之大功也惟申及甫, 惟周之翰’翰幹美其宗族世有大功於周甫侯相穆王制祥刑申伯佐宣王成德敎四國于蕃, 四方于宣, 言能藩屛四國宣王德化於天下也此文武之德; 言文武聖德篤佐周家正爲先王良佐成中興之功 矢其文德, 協此四國, 毛詩矢其文德矢陳協和此文王之德也凡三代之王, 必先其令問詩云: ‘明明天子, 令問不已, 三代之德也’” 令力正反下同
4. 今汝獨未聞牧野之語乎, 武王克殷而反商之政, 未及下車, 則封黃帝之後於薊, 封帝堯之後於祝, 封帝舜之後於陳 下車又封夏后氏之後於杞, 封殷之後於宋, 武王伐殷封其子祿父武王崩祿父叛周公誅之封微子於宋以爲殷後祿父不成殷後故成言之封王子比干之墓, 釋箕子之囚, 使人行商容之舊, 以復其位, 商容商之禮儀其位舊居也傳說多以商容爲殷之賢人或使箕子求商容乎行猶索也庶民弛政, 解其力役之事弛尸紙反庶士倍祿 旣濟河西, 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 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桃林西方塞也華胡化反車甲則釁之, 而藏之諸府庫, 以示弗復用 倒載干戈而包之以虎皮, 將率之士, 使爲諸侯, 命之曰鞬橐, 言所以藏弓矢而不用者將率之士力也故使以爲諸侯爲之鞬橐也將卽亮反率徒對反鞬居言反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 散軍而修郊射, 郊有學官可以習禮左射以貍首, 右射以騶虞, 而貫革之射息也; 左東學右西學貍首騶虞..
2. 凡四代帝王之所謂郊者, 皆以配天, 其所謂禘者, 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殷周禘嚳五年大祭而及應爲太祖者, 則其廟不毁, 不及太祖, 雖在禘郊, 其廟則毁矣諸禘享考無廟郊亦無廟后稷之所以有廟自以太祖故曰不爲太祖雖在禘郊其廟則毁據后稷而言殷人不郊●以●有大功契旣爲太祖之廟若復郊則●永不與於祀典是以郊●者也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 謂之祖宗者, 其廟皆不毁” 祖宗者不毁之名其廟有功者謂之祖至於周文王是也有德者謂之周武王是二廟自有祖宗乃謂之二祧又以爲配食明堂之名亦可謂達聖指失實事也
3. 懿子曰: “諸侯之冠, 其所以爲賓主, 何也?” 孔子曰: “公冠則以卿爲賓, 無介公自爲主, 迎賓揖升自阼, 立于席北, 其醴也則如士, 饗之以三獻之禮, 旣醴, 降自阼階 諸侯非公而自爲主者, 其所以異, 皆降自西階, 西階賓也玄端與皮弁, 玄端緇布冠之服皮弁自服其服也異朝服素畢, 服朝而畢示不忘古公冠四, 公四加冠加玄冕祭, 加玄冕著祭服其酬幣于賓, 則束帛乘馬, 已冠而饗旣饗與賓幣謂之人幣乘馬駟馬也王太子庶子之冠擬焉, 王之太子庶子皆擬諸侯冠禮也皆天子自爲三, 其禮與士無變, 饗食賓也, 皆同” 懿子曰: “始冠必加緇布之冠, 何也?” 孔子曰: “示不忘古, 太古冠布齋則緇之, 其緌也吾未之聞, 言今有緌未聞之於古古無緌也緌冠之飾也今則冠而幣之, 可也” 今不復冠幣布幣之不復者也 懿子曰: “三王之冠, 其異何也?” 孔子曰: “周弁, 殷哻, 夏收, 一也皆祭服也三王..
2. 懿子曰: “天子未冠卽位, 長亦冠也” 孔子曰: “古者王世子雖幼, 其卽位則尊爲人君, 人君治成人之事者, 何冠之有” 懿子曰: “然則諸侯之冠, 異天子與?” 怪天子無冠禮如諸侯之冠故問之 孔子曰: “君薨而世子主喪, 是亦冠也已, 人君無所殊也” 諸侯亦人君與天子無異 懿子曰: “今邾君之冠, 非禮也” 懿子亦諸侯無冠則邾君之冠非也 孔子曰: “諸侯之有冠禮也, 夏之末造也, 夏之末世乃造諸侯冠禮有自來矣, 今無譏焉言有所從來故今無所譏 天子冠者, 武王崩, 成王年十有三而嗣立, 周公居冢宰, 攝政以治天下, 明年夏六月, 旣葬, 周書亦曰歲十有三武王崩元年六月葬與此若合符而說者橫爲年紀蹙促成年少又命周公武王崩後五月乃攝政良可爲冠與痛哉冠成王而朝于祖, 以見諸侯, 亦有君也 周公命祝雍作頌曰: ‘祝王達而未幼’祝雍辭曰: ‘使王近於民, 常得民之心也遠於年, 壽長嗇於時, ..
1. 邾隱公旣卽位, 將冠, 使大夫因孟懿子問禮於孔子子曰: “其禮如世子之冠 冠於阼者, 以著代也, 阼主人之階以明其代父醮於客位, 加其有成, 冠於階若不體則醮用酒於客位敬而成之戶西爲客位醮子肖反三加彌尊, 導喩其志, 喩其志使加彌尊宜敬成始緇布次皮弁次爵弁冠而字之, 敬其名也雖天子之元子, 猶士也, 其禮無變, 天下無生而貴者故也 行冠事必於祖廟, 以祼享之, 禮以將之, 祼灌鬯也灌鬯以享神享獻將行也鬯刃亮反以金石之樂節之, 金石者鍾磬也所以自卑而尊先祖, 示不敢擅”
9. 夫禮之不同不豐殺, 所以持情而合危也, 合禮安也山者不使居川, 渚者不使居原, 用水火金木, 飮食必時, 用水漁人以時入澤梁乃漑灌用火季春出火季秋納火也用金以時采銅鐵用木斧斤以時入山林飮食各隨四時之宜者也 冬合男女, 春頒爵位, 必當年德, 皆所順也用民必順, 悅以使民故無水旱昆蟲之災, 民無凶饑妖孽之疾 天不愛其道, 地不愛其寶, 人不愛其情, 是以天降甘露, 地出醴泉, 山出器車, 出銀甕丹灶之器及象車也河出馬圖, 龍似馬負圖出鳳凰麒麟, 皆在郊掫, 龜龍在宮沼, 其餘鳥獸及卵胎, 皆可俯而窺也 則是無故, 先王能循禮以達義, 體信以達順, 此順之實也”
8. 故治國不以禮, 猶無耜而耕; 爲禮而不本於義, 猶耕之而弗種; 爲而不講於學, 猶種而弗耨; 講之以學, 而不合以仁, 猶耨而不穫; 合之以仁, 而不安之以樂, 猶穫而弗食; 安之以樂, 而不達於順, 猶食而不肥 四體旣正, 膚革充盈, 人之肥也; 父子篤, 兄弟睦, 夫婦和, 家之肥也; 大臣法, 小臣廉, 官職相序, 君臣相正, 國之肥也; 天子以德爲車, 以樂爲御, 諸侯以禮相與, 大夫以法相序, 士以信相考, 百姓以睦相守, 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 順者, 所以養生送死, 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 苑滯積也並行而不謬, 細行而不失, 深而通, 茂而有間, 言有理也連而不相及, 言有敘也動而不相害, 此順之至也明於順, 然後乃能守危高而不危以長守危
7. 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 故饗帝于郊, 所以定天位也; 祀社於國, 所以列地利也; 禘祖廟, 所以本仁也; 旅山川, 所以儐鬼神也; 祭五祀, 所以本事也 故宗祝在廟, 三公在朝, 三老在學, 王養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 卜蓍瞽侑, 皆在左右, 王中心無爲也, 以守至正 是以禮行于郊, 而百神受職, 禮行於社, 而百貨可極, 禮行於祖廟, 而孝慈服焉, 孝慈之道爲遠近所服焉禮行於五祀, 而正法則焉 故郊社宗廟山川五祀, 義之脩而禮之藏言禮之寶藏夫禮必本於太一, 太一者元氣也分而爲天地, 轉而爲陰陽, 變而爲四時, 列而爲鬼神, 其降曰命, 卽上所爲命降於天地祖廟也其官於天也, 官爲職分也言禮職分皆從天下來也協於分藝, 藝理其居於人也, 曰養言禮之於人身所以養成人也所以講信修睦, 而固人之肌膚之會, 筋骸之束者; 所以養生送死, 事鬼神之大端; 所以達天道, 順人情之大竇唯聖人爲知禮之..
6. 聖人作則, 作爲則法必以天地爲本, 以陰陽爲端, 以四時爲柄, 以日星爲紀, 月以爲量, 鬼神以爲徒, 五行以爲質, 禮義以爲器, 人情以爲田, 四靈以爲畜 以天地爲本, 故物可擧; 天地爲本則萬物苞在於其中以陰陽爲端, 故情可睹; 陰陽之爲情始以四時爲柄, 故事可勸; 四時各有事故事可得而勸也以日星爲紀, 故業可別; 日以紀晝星以紀夜故事可得而分別也月以爲量, 故功有藝; 有度量以成四時猶功業各有分理也藝猶理鬼神以爲徒, 故事有守; 鬼神不相干各有守五行以爲質, 故事可復也; 五行終則復始故事可修復也禮義以爲器, 故事行有考; 考成人情以爲田, 四靈以爲畜 四靈鳥獸之長四靈爲畜則飮食可用何謂四靈? 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爲畜, 而魚鮪不諗; 諗潛藏也鳳以爲畜, 而鳥不翅; 麟以爲畜, 而獸不狘; 獝狨飛走之貌也獝況必反越況狘反龜以爲畜, 而人情不失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5.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七者弗學而能;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義婦聽, 長惠幼順, 君仁臣忠, 十者謂之人義; 講信修睦, 謂之人利, 爭奪相殺, 謂之人患; 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 脩十義, 講信脩睦, 尙辭讓, 去爭奪, 舍禮何以治之; 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死亡貧苦, 人之大惡存焉欲惡者, 人之大端, 人藏其心, 不可測度, 美惡皆在其心, 不見其色, 欲一以窮之, 舍禮何以哉?故人者, 天地之德, 陰陽之交, 鬼神之會, 五行之秀 天秉陽, 垂日星, 地秉陰, 載於山川, 播五行於四時, 和四氣而後月生, 月生而後四時行焉布五行和四時四氣而後月生焉是以三五而盈, 三五而缺, 月陰道不常滿故十五日滿十五日缺也五行之動, 共相竭也竭盡也水用事盡則木用事五行用事更相盡也 五行四氣十二月, 還相爲本; 用事者爲本也五聲五律十二管, 還相爲宮; 五聲者宮商角徵..
4. 夫君者, 明人則有過, 爲君徒欲明人而已則過謬也故養人則不足, 時君失政不能爲民所養事人則失位, 故百姓明君以自治, 養君以自安, 事君以自顯, 是以禮達而分定人皆愛其死, 而患其生, 人皆愛惜其死而患其生之無禮也是故用人之智去其詐, 用人之勇去其怒, 用人之仁去其貪 國有患, 君死社稷爲之義, 大夫死宗廟爲之變大夫有去就之義未必常死宗廟者其死宗廟者權變爲也凡聖人能以天下爲一家, 以中國爲一人, 非意之, 非以意貪之必有致之也必知其情, 從於其義, 明於其利, 達於其患, 然後爲之
3. 夫禮者, 君之柄, 柄亦秉持所以別嫌明微, 儐鬼神, 考制度, 列仁義, 立政敎, 安君臣上下也 故政不正則君位危, 君位危則大臣倍, 小臣竊, 刑肅而俗弊則法無常, 法無常則禮無別, 禮無別則士不仕, 民不歸, 是謂疵國 是故夫政者, 君之所以藏身也, 言所藏於身不可以假人也必本之天效以降命, 效天以下敎令所謂則天之明命降於社, 之謂敎地, 所謂因地之利降於祖廟, 之謂仁義, 奉祖廟彌近彌親彌遠彌尊仁義之道也降於山川, 之謂興作, 下命所謂祭山川者謂其興造雲雨作生萬物也降于五祀, 之謂制度, 下命使事五祀者以其能爲人事之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藏身以此則固 聖人參於天地, 並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 禮之序也, 翫其所樂, 民之治也言聖人常所存處者禮之次序常所玩樂者民之治安也 天生時, 地生財, 人其父生而師敎之, 四者君以政用之, 所以立於無過之地時及財天地之所以生而師以敎之..
2. 言偃曰: “今之在位, 莫知由禮, 何也?” 孔子曰: “嗚呼哀哉!我觀周道, 幽厲傷也, 幽厲二王者皆傷周道也吾捨魯何適?魯有聖人之風猶勝諸國也 夫魯之郊及禘皆非禮, 言失於禮而亡其義周公其已衰矣子孫不能行其禮義杞之郊也禹, 杞夏后本郊鯀周公以鯀非令德故令杞郊禹宋之郊也契, 是天子之事守也, 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後, 周公攝政致太平, 而與天子同是禮也 諸侯祭社稷宗廟, 上下皆奉其典, 而祝嘏莫敢易其常法, 是謂大嘉今使祝嘏辭說, 徒藏於宗祝巫史, 非禮也, 言君臣皆當知辭說之意議也是謂幽國; 幽敝於禮 醆斝及尸君, 非禮也, 夏曰醆殷曰斝非王者之後則尸與君不得用是謂僭君; 僭侈之君冕弁兵車, 藏於私家, 非禮也, 大夫稱家冕弁大夫之服孔子曰天子諸侯大夫冕弁服歸設奠後此謂不得賜而藏之也是謂脅君; 迫於其君大夫具官, 祭器不假, 聲樂皆具, 非禮也, 大夫無田者不爲祭器今皆不假故非禮..
1. 孔子爲魯司寇, 與於蜡, 旣賓事畢, 畢賓客之事也乃出遊於觀之上, 觀宮門外闕周禮所謂象魏者也喟然而嘆言偃侍曰: “夫子何嘆也?” 孔子曰: “昔大道之行, 此謂三皇五帝時大道行也與三代之英, 英秀謂禹湯文武也吾未之逮也, 而有記焉大道之行, 天下爲公,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講習也修行也睦親也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所謂大道天下爲公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矜寡孤疾, 皆有所養貨惡其棄於地, 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 不必爲人言力惡其不出於身不以爲德惠也 是以姦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謂之大同今大道旣隱, 天下爲家, 各親其親, 各子其子, 貨則爲己, 力則爲人大人世及以爲常, 城郭溝池以爲固 禹湯文武, 成王周公, 由此而選, 言用禮義爲之選也未有不謹於禮, 禮之所興, 與天地並, 如有不由禮而在位者, 則以爲殃” 言偃復問曰: “如此乎, 禮之急也..
3. 仲弓曰: “其禁何禁?” 孔子曰: “巧言破律, 巧賣法令者也遁名改作, 變言與物名也執左道與亂政者殺; 左道亂也作淫聲, 淫逆也惑亂人之聲造異服, 非所常見設伎奇器, 以蕩上心者殺; 怪異之伎可以眩曜人心之器蕩動 行僞而堅, 行詐僞而守之堅也行下孟反言詐而辯, 學非而博, 順非而澤, 順其非而滑澤以惑衆者殺; 假於鬼神, 時日卜筮, 以疑衆者殺此四誅者不以聽” 不聽棘木之下 仲弓曰: “其禁盡於此而已?” 孔子曰: “此其急者, 其餘禁者十有四焉 命服命車, 不粥於市; 粥賣粥余六反珪璋璧琮, 不粥於市; 宗廟之器, 不粥於市; 兵車旍旗, 不粥於市; 犠牲秬鬯, 不粥於市; 戎器兵甲, 不粥於市; 用器不中度, 中陟仲反不粥於市; 布帛精麤, 不中數, 廣狹不中量, 不粥於市; 姦色亂正色, 不粥於市; 文錦珠玉之器, 雕飾靡麗, 不粥於市; 衣服飮食, 不粥於市; 賣成衣服..
2. 仲弓曰: “古之聽訟尤罰麗於事, 不以其心, 可得聞乎?” 尤過也麗附也怪遇人罰之必以事相當而不與其心也 孔子曰: “凡聽五刑之訟, 必原父子之情, 立君臣之義以權之, 意論輕重之序, 愼測淺深之量以別之, 別彼列反悉其聰明, 正其忠愛以盡之 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獄, 獄必三訊焉, 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也有指無簡, 則不聽也, 簡誠也有意無其誠者不論以爲罪也附從輕, 赦從重, 附人之罪以輕爲比赦人之罪以重爲比疑獄則泛與衆共之, 疑則赦之, 皆以小大之比成也比毗志反 是故爵人必於朝, 與衆共之也, 刑人必於市, 與衆棄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 大夫弗養也, 士遇之塗, 以弗與之言, 屛諸四方, 唯其所之, 不及與政, 弗欲生之也” 仲弓曰: “聽獄, 獄之成成何官?” 孔子曰: “成獄成於吏, 吏以獄成告於正, 吏獄官吏正獄官長正旣聽之, 乃告大司寇聽之, 乃奉於王, 王命三..
1. 仲弓問於孔子曰: “雍聞至刑無所用政, 至政無所用刑至刑無所用政, 桀紂之世是也; 至政無所用刑, 成康之世是也信乎?” 孔子曰: “聖人之治化也, 必刑政相參焉, 太上以德敎民, 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導民, 以刑禁之, 刑不刑也化之弗變, 導之弗從, 傷義以敗俗, 於是乎用刑矣顓五刑必卽天倫卽就也就天倫謂合天意行刑罰則輕無赦, 行刑罰之官雖輕猶不得作威作福刑侀也, 侀成也, 壹成而不可更, 故君子盡心焉” 更古行反
2. 此五者, 刑罰之所以生, 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 而輒繩之以刑, 是謂爲民設阱而陷之刑罰之源, 生於嗜慾不節, 失禮度者, 所以禦民之嗜慾, 而明好惡順天之道, 禮度旣陳, 五敎畢修, 而民猶或未化, 尙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尙猶也申令固其敎也其犯姦邪靡法妄行之獄者, 則飭制量之度; 有犯不孝之獄者, 則飭喪祭之禮; 有犯殺上之獄者, 則飭朝覲之禮; 有犯鬥變之獄者, 則飭鄕飮酒之禮; 有犯淫亂之獄者, 則飭婚聘之禮 三皇五帝之所化民者如此, 雖有五刑之用, 不亦可乎!” 孔子曰: “大罪有五, 而殺人爲下, 逆天地者罪及五世, 誣文武者罪及四世, 逆人倫者罪及三世, 謀鬼神者罪及二世, 手殺人者罪及其身, 故曰大罪有五, 而殺人爲下矣”
3. 公曰: “天子之郊, 其禮儀可得聞乎?” 孔子對曰: “臣聞天子卜郊, 則受命于祖廟, 而作龜于禰宮, 禰宮父廟也受祭天之命於祖而作龜於父廟尊祖親考之義也卜之日, 王親立于澤宮, 以聽誓命, 受敎諫之義也, 澤宮宮也誓命祭天所行威儀也王親受之故曰受敎諫之義旣卜, 獻命庫門之內, 所以誡百官也 將郊, 則天子皮弁以聽報, 示民嚴上也報白也王夙興朝服以待白祭事後服袞郊之日, 喪者不敢哭, 凶服者不敢入國門, 汜掃淸路, 行者必止, 汜遍也淸路以新土無復行之弗命而民聽, 敬之至也以王恭敬事天故民化之不令而行之也 天子大裘以黼之, 被袞象天, 大裘爲黼文也言被之大裘其有象天之文故被之道路至大壇而脫之乘素車, 貴其質也, 旂十有二旒, 龍章而設以日月, 所以法天也, 旣至泰壇, 王脫裘矣, 服袞以臨, 燔柴戴冕, 璪十有二旒, 則天數也 臣聞之誦詩三百, 不足以一獻, 祭群小祀一獻之禮, ..
2 公曰: “其言郊, 何也?” 孔子曰: “兆丘於南, 所以就陽位也, 於郊, 故謂之郊焉” 兆丘於南謂之圓丘兆之於南郊也然則郊之名有三焉築爲圓丘以象天自然故謂之圓丘圓丘之人所造故謂之泰壇於南郊在南說學者謂南郊與圓丘異若是則詩易尙書謂不圜丘也又不通泰壇之名或乃謂周官圜丘虛妄之言皆不通典制也 曰: “其牲器何如?” 孔子曰: “上帝之牛角璽栗, 必在滌三月, 滌所以養生具后稷之牛唯具, 別祀稷時牲亦芻之三月配天之時獻故唯具之也所以別事天神與人鬼也, 別彼列切牲用騂, 尙赤也, 用犢, 貴誠也, 犢質慤貴誠之美也掃地而祭於其質也, 地圜丘之地掃焉而祭貴其質也器用陶匏, 以象天地之性也, 人之作物無可稱之故取天地之性以自然也萬物無可稱之者, 故因其自然之體也”
1. 定公問於孔子曰: “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 何也?” 孔子對曰: “萬物本於天, 人本乎祖, 郊之祭也, 大報本反始也, 故以配上帝天垂象, 聖人則之, 郊所以明天道也” 公曰: “寡人郊而莫同, 何也?” 孔子曰: “郊之祭也, 迎長日之至也, 周人始以日至之月冬日至而日長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 故周之始郊, 其月以日至, 其日用上辛, 至於啓蟄之月, 則又祈穀于上帝, 祈求也爲農祈穀于上帝月令孟春之月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兼無仲冬大郊之事至於祈農與天子同故春秋傳曰夫郊祀后稷以祈農事也是故啓蟄而郊郊而後耕而說學者不知推經禮之指歸皮膚妄說至乃顚倒神祇變易時日遷改兆位良可痛心者也此二者天子之禮也魯無冬至, 大郊之事降殺於天子, 是以不同也”
5. 子夏曰: “言則美矣, 大矣, 言盡於此而已?” 孔子曰: “何謂其然?吾語汝, 其義猶有五起焉” 語魚據反 子貢曰: “何如?” 孔子曰: “無聲之樂, 氣志不違; 無體之禮, 威儀遲遲; 無服之喪, 內恕孔悲無聲之樂, 所願必從; 無體之禮, 上下和同; 無服之喪, 施及萬邦旣然而又奉之以三無私, 而勞天下, 此之謂五起” 子夏曰: “何謂三無私?” 孔子曰: “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 日月無私照其在詩曰: ‘帝命不違, 至于湯齊, 至湯以大心齊湯降不遲, 聖敬日躋, 不遲言疾躋升也湯疾行下人之道其聖敬之德日升聞也昭假遲遲, 上帝是祇湯之威德昭明遍至化行寬舒遲遲然故上帝敬其德’帝命式于九圍, 九圍九州也天命用于九州謂以爲天下王是湯之德也” 子夏蹶然而起, 負牆而立曰: “弟子敢不志之”
4. 子夏侍坐於孔子曰: “敢問詩云愷悌君子, 民之父母, 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 孔子曰: “夫民之父母, 必達於禮樂之源, 以致五至而行三無, 以橫於天下, 四方有敗, 必先知之, 此之謂民之父母” 子夏曰: “敢問何謂五至?” 孔子曰: “志之所至, 詩亦至焉; 詩之所至, 禮亦至焉; 禮之所至, 樂亦至焉; 樂之所至, 哀亦至焉 詩禮相成, 哀樂相生, 是以正明目而視之, 不可得而見, 傾耳而聽之, 不可得而聞, 志氣塞于天地, 行之克於四海, 此之謂五至矣” 子貢曰: “敢問何謂三無?” 孔子曰: “無聲之樂, 無體之禮, 無服之喪, 此之謂三無” 子夏曰: “敢問三無何詩近之?” 孔子曰: “夙夜基命宥密, 無聲之樂也; 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寬也密寧也言以行與民信王敎在寬民以安寧故謂之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 不可選也, 無體之禮也; 凡民有喪, 扶伏救之, 無服之喪也”
3. 行中規, 五也行下孟反中陟仲反旋中矩, 六也鑾和中采薺, 采薺樂曲名所以爲和鑾之節七也客出以雍, 雍樂曲名在周頌八也徹以振羽亦樂曲名九也是故君子無物而不在於禮焉, 入門而金作, 示情也; 金旣鳴聲終始若一故以示情也升歌淸廟, 示德也; 淸廟所以頌文王之德也下管象舞, 示事也凡舞擧事 是故古之君子, 不必親相與言也, 以禮樂相示而已夫禮者, 理也, 樂者, 節也, 無禮不動, 無節不作, 不能詩, 於禮謬, 詩以言禮不能樂, 於禮素, 素質於德薄, 於禮虛” 非其人則禮不虛行 子貢作而問曰: “然則蘷其窮與?” 言達於樂而不達於禮者也與音余子曰: “古之人與上古之人也, 達於禮而不達於樂謂之素, 達於樂而不達於禮謂之偏, 達謂遍有所達非殊夫蘷達於樂而不達於禮, 是以傳於此名也, 古之人也言達於樂多故遂傳名樂 凡制度在禮, 文爲在禮, 行之其在人乎” 三子者旣得聞此論於夫子也, 煥若..
2. 子張進曰: “敢問禮何謂也?” 子曰: “禮者, 卽事之治也, 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治國而無禮, 譬猶瞽之無相, 倀倀乎何所之, 相息亮反倀三良反譬猶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 非燭何以見 故無禮則手足無所措, 耳目無所加, 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其居處長幼失其別, 閨門三族失其和, 朝廷官爵失其序, 田獵戎事失其策, 軍旅武功失其勢, 宮室失其度, 鼎俎失其象, 物失其時, 樂失其節, 車失其軾, 鬼神失其享, 喪紀失其哀, 辯說失其黨, 百官失其體, 政事失其施, 加於身而措於前, 凡動之衆失其宜, 如此則無以祖洽四海” 祖始也洽合無禮則無以爲衆法無以合聚衆 子曰: “愼聽之, 汝三人者, 吾語汝, 禮猶有九焉, 大饗有四焉, 語汝有九其四大饗所以待賓之禮其五動靜之威儀也語魚據反苟知此矣, 雖在畎畝之中, 事之聖人矣在畎畝之中猶焉爲聖人 兩軍相見, 揖讓而入門, 入門而懸興, 興作..
1. 孔子閒居, 子張子貢言游侍, 論及於禮孔子曰: “居, 汝三人者, 吾語汝以禮, 周流無不遍也” 子貢越席而對曰: “敢問如何?” 子曰: “敬而不中禮謂之野, 恭而不中禮謂之給, 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子曰: “給奪慈仁” 巧言足恭捷給之人似仁非仁故言給奪慈仁中陟仲反下同子貢曰: “敢問將何以爲此中禮者?” 子曰: “禮乎, 夫禮所以制中也” 子貢退, 言游進曰: “敢問禮也, 領惡而全好者與?” 領理 惡烏故反好呼報反與羊諸反 子曰: “然” 子貢問何也? 子曰: “郊社之禮, 所以仁鬼神也; 禘嘗之禮, 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 所以仁死喪也; 射饗之禮, 所以仁鄕黨也; 食饗之禮, 所以仁賓客也明乎郊社之義, 禘嘗之禮, 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是故居家有禮, 故長幼辨以之; 閨門有禮, 故三族和以之; 朝廷有禮, 故官爵序以之; 田獵有禮, 故戎事閑以之; 軍旅有禮, 故武功成是..
3. 孔子曰: “禮之所以象五行也, 服之制有五等其義四時也, 故喪禮有擧焉, 有恩有義, 有節有權所以擧象四時其恩厚者其服重, 故爲父母斬衰三年, 以恩制者也; 門內之治恩掩義, 門外之治義掩恩, 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尊尊貴貴, 義之大也, 故爲君亦服衰三年, 以義制者也; 三日而食, 三月而沐, 期而練, 毁不滅性, 不以死傷生, 喪不過三年, 齊衰不補, 墳墓不修, 除服之日, 鼓素琴, 示民有終也, 凡此以節制者也;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 天無二日, 國無二君, 家無二尊, 以治之, 故父在爲母齊衰期者, 見無二尊也; 百官備, 百物具, 不言而事行者, 扶而起, 謂天子諸侯也言而後事行者, 杖而起, 卿大夫士也身自執事行者, 面垢而已, 謂庶人也此以權制者也親始死三日不怠, 三月不懈, 期悲號, 三年憂哀之殺也, 聖人因殺以制節也” 殺所戒反
6. 子夏曰: “商聞山書曰: ‘地東西爲緯, 南北爲經, 山爲積德, 川爲積刑, 高者爲生, 下者爲死, 丘陵爲牡, 谿谷爲牝, 蚌蛤龜珠, 與日月而盛虛月盛則蚌蛤之屬滿月虧則虛 是故堅土之人剛, 弱土之人柔, 墟土之人大, 沙土之人細, 息土之人美, 耗土之人醜㘪耗字也息土細緻㘪土麤疏者也 食水者善遊而耐寒, 食土者無心而不息, 螟屬不氣息也食木者多力而不治, 血氣不治淮南子曰多力而弗戾亦不治之貌者也食草者善走而愚, 食桑者有緖而蛾, 食肉者勇毅而捍, 食氣者神明而壽, 食穀者智惠而巧, 不食者不死而神 故曰羽蟲三百有六十, 而鳳爲之長; 毛蟲三百有六十, 而麟爲之長; 甲蟲三百有六十, 而龜爲之長; 鱗蟲三百有六十而龍爲之長; 倮蟲三百有六十而人爲之長 此乾巛之美也 乾天巛地’殊形異類之數, 王者動必以道動, 靜必以道靜, 必順理以奉天地之性, 而不害其所主, 謂之仁聖焉?” 子..
5. 子夏問於孔子曰: “商聞易之生人及萬物, 鳥獸昆蟲, 各有奇耦, 氣分不同, 易主天地以生萬物言受氣各有分數不齊同 分扶問反而凡人莫知其情, 唯達德者能原其本焉 天一, 地二, 人三, 三如九, 九九八十一, 一主日, 日數十, 故人十月而生; 一主日從一而生日者陽從奇數日數十從甲至癸也八九七十二, 偶以從奇, 奇主辰, 辰爲月, 月主馬, 故馬十二月而生; 偶以承奇陰以承陽辰數十二從子至亥也奇居宜反 七九六十三, 三主斗, 斗主狗, 故狗三月而生; 斗次日月故以主斗六九五十四, 四主時, 時主豕, 故豕四月而生; 音不過五故五爲音四九三十六, 六爲律, 律主鹿, 故鹿六月而生; 三九二十七, 七主星, 星主虎, 故虎七月而生; 星二十八宿爲四方方有七度七主星也二九一十八, 八主風, 風爲蟲, 故蟲八月而生; 風之數盡於八凡蟲爲風風爲蟲也其餘各從其類矣 鳥魚生陰而屬於陽, 故皆卵..
4. 父子不親, 長幼失序, 君臣上下, 乖離異志曰不和, 不和則飭宗伯; 賢能而失官爵, 功勞而失賞祿, 司勳之職屬之司馬士卒疾怨, 兵弱不用曰不平, 不平則飭司馬; 刑罰暴亂, 姦邪不勝曰不義, 不義則飭司寇; 度量不審, 擧事失理, 都鄙不脩, 財物失所曰貧, 貧則飭司空 故御者同是車馬, 或以取千里, 或不及數百里, 其所謂進退緩急, 異也夫治者同是官法, 或以致平, 或以致亂者, 亦其所以爲進退緩急異也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正法, 以觀治亂, 德盛者治也, 德薄者亂也故天子考德, 則天下之治亂, 可坐廟堂之上而知之, 夫德盛則法修, 德不盛則飭, 法與政咸德而不衰法與政皆合於德則不殺故曰王者又以孟春論之德及功能 能德法者爲有德, 能行德法者爲有行, 行下孟反能成德法者爲有功, 能治德法者爲有智 故天子論吏而德法行, 事治而功成, 夫季冬正法, 孟春論吏, 治國之要”
3. 古之御天下者, 以六官總治焉, 冢宰之官以成道, 治官所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 敎官所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 祀官所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聖, 治官所以成聖聖通征伐所以通天下也司寇之官以成義, 刑官所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事官所以成禮禮非事不立也 六官在手以爲轡, 司會均仁以爲納, 納驂馬轡轡繫軾前者司會掌邦之六典八法之戒以周知四方之治冢宰之副故不在其六轡至當納位故曰御四馬者執六轡, 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馬者正身以總轡, 均馬力, 齊馬心, 回旋曲折, 唯其所之, 故可以取長道, 可赴急疾, 此聖人所以御天地與人事之法則也天子以內史爲左右手, 以六官爲轡, 已而與三公爲執六官, 均五敎, 齊五法仁義禮智信之法也 故亦唯其所引, 無不如志, 以之道則國治, 冢宰治官以之德則國安, 德敎成以之仁則國和禮之用和爲貴則國安以之仁則國和, 以之聖則國平, 通治遠近則國平也以之禮則國安, 事物以..
3. 康子曰: “如此之言, 帝王改號於五行之德, 各有所統, 則其所以相變者, 皆主何事?” 在木家而尙赤所以問也 孔子曰: “所尙則各從其所王之德次焉木次火而木家尙赤者以木德義之著修其母兼其子夏后氏以金德王, 色尙黑, 大事歛用昏, 大事喪昏時亦黑也戎事乘驪, 黑馬也牲用玄; 殷人用水德王, 色尙白, 水家尙靑而尙白者避土家之尙靑大事歛用日中, 日中白也戎事乘翰, 翰白色馬牲用白; 周人以木德王, 色尙赤, 大事歛用日出, 日出時亦赤也戎事乘騵, 騵馬白腹牲用騂騂赤色也此三代之所以不同” 康子曰: “唐虞二帝, 其所尙者何色?” 孔子曰: “堯以火德王, 色尙黃, 舜以土德王, 色尙靑” 土家宜尙白土者四行之主王於四季五行用事先起於水色靑是以水家避土土家尙白康子曰: “陶唐有虞夏后, 殷周獨不配五帝, 意者德不及上古耶, 將有限乎?” 孔子曰: “古之平治水土, 及播殖百穀者衆矣,..
2. 康子曰: “吾聞勾芒爲木正, 祝融爲火正, 蓐收爲金正, 玄冥爲水正, 后土爲土正, 此五行之主而不亂稱曰帝者, 何也?” 孔子曰: “凡五正者, 五行之官名, 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 太皞之屬配焉, 亦云帝, 從其號天至尊物不可以同其號亦兼稱上帝上天以其五行佐成天事謂之五帝以地有五行而其精神在上故亦爲帝五帝黃帝之屬故亦稱帝亦從天五帝之號故王者雖號稱帝而不或曰天帝而曰天子者而天子與父其尊卑相去遠矣曰天王者言乃天下之王也 昔少皞氏之子有四叔, 曰重ㆍ曰該ㆍ曰脩ㆍ曰熙, 實能金木及水, 使重爲勾芒, 該爲蓐收, 脩及熙爲玄冥, 顓頊氏之子曰黎爲祝融, 共工氏之子曰勾龍爲后土, 此五者, 各以其所能業爲官職各以一行之官爲職業之事生爲上公, 死爲貴神, 別稱五祀, 不得同帝” 五祀上公之神故不得稱帝也正史者五正不及五帝五帝不及天地而不設者以祭社爲祭地不亦失之遠矣且土與火水俱爲五行是地之子..
1. 季康子問於孔子曰: “舊聞五帝之名, 而不知其實, 請問何謂五帝?” 孔子曰: “昔丘也聞諸老聃曰: ‘天有五行, 水火金木土, 分時化育, 以成萬物一歲三百六十日五行各主七十二日也化生長育一歲之功萬物莫敢不成’其神謂之五帝五帝五行之神佐生物者而讖緯皆爲之名字亦爲妖怪妄言 古之王者, 易代而改號, 取法五行, 五行更王, 終始相生, 亦象其義法五行更王終始相生始以木德王天下其次以生之行轉相承而諸說乃謂五精之帝下生王者其爲帝或無可言也更古衡反 王音旺故其爲明王者而死配五行, 是以太皞配木, 炎帝配火, 黃帝配土, 少皞配金, 顓頊配水” 康子曰: “太皞氏其始之木何如?” 孔子曰: “五行用事, 先起於木, 木東方萬物之初皆出焉, 是故王者則之, 而首以木德王天下, 其次則以所生之行, 轉相承也” 木生火火生土之屬 王天音旺
6. 宰我曰: “請問禹” 孔子曰: “高陽之孫, 鯀之子也, 曰夏后, 敏給克齊, 其德不爽, 爽忒其仁可親, 其吾可信, 聲爲律, 身爲度, 以身爲法度也亹亹穆穆, 爲紀爲綱, 其功爲百神之主, 禹治水天下旣平然後百神得其所其惠爲民父母, 左準繩, 右規矩, 左右言常用也履四時, 所行不違四時之宜據四海, 任皐繇伯益, 以贊其治, 興六師以征不序, 四極之民, 莫敢不服” 孔子曰: “予大者如天, 小者如言, 民悅至矣, 予也, 非其人也” 言不足以明五帝之德也 宰我曰: “予也不足以戒, 敬承矣” 他日, 宰我以語子貢, 子貢以復孔子, 子曰: “吾欲以顔狀取人也, 則於滅明改矣; 吾欲以言辭取人也, 則於宰我改之矣; 吾欲以容貌取人也, 則於子張改之矣” 宰我聞之, 懼, 弗敢見焉
10. 衛蘧伯玉賢而靈公不用, 彌子瑕不肖反任之, 史魚驟諫而不從, 史魚病將卒, 命其子曰: “吾在衛朝不能進蘧伯玉, 退彌子瑕, 是吾爲臣不能正君也, 生而不能正君, 則死無以成禮, 我死, 汝置屍牖下, 於我畢矣” 禮餅含於牖下小歛於戶內大歛於阼殯於客位也其子從之靈公弔焉, 怪而問焉, 其子以其父言告公, 公愕然失容曰: “是寡人之過也” 於是命之殯於客位進蘧伯玉而用之, 退彌子瑕而遠之孔子聞之曰: “古之列諫之者, 死則已矣, 未有若史魚死而屍諫, 忠感其君者也, 不可謂直乎”
6. 孔子曰: “不觀高崖, 何以知顚墜之患; 不臨深泉, 何以知沒溺之患; 不觀巨海, 何以知風波之患, 失之者其在此乎?不在此三者之或也士愼此三者, 則無累於身矣”
3. 子路問於孔子曰: “有人於此, 夙興夜寐, 耕芸樹藝, 手足胼胝, 以養其親, 然而名不稱孝, 何也?” 孔子曰: “意者身不敬與, 辭不順與, 色不悅與古之人有言曰, 人與己與不汝欺, 言人與己事實相通不相欺也今盡力養親而無三者之闕, 何謂無孝之名乎” 孔子曰: “由, 汝志之, 吾語汝, 雖有國士之力, 而不能自擧其身, 非力之少, 勢不可矣夫內行不修, 身之罪也, 行修而名不彰, 友之罪也, 行修而名自立故君子入則篤行, 出則交賢, 何謂無孝名乎”
5. 君子蒞民, 不可以不知民之性, 而達諸民之情, 旣知其性, 又習其情, 然後民乃從命矣 故世擧則民親之, 政均則民無怨, 故君子蒞民, 不臨以高, 不亢揚也不導以遠, 不責民之所不爲, 不强民之所不能以明王之功, 不因其情, 則民嚴而不迎, 迎奉也民嚴畏其上而不奉迎其敎篤之以累年之業, 不因其力, 則民引而不從, 引𢎪也敎之以非其力之所堪則民引𢎪而不從其敎也矣若責民所不爲, 强民所不能, 則民疾, 疾則僻矣民疾其上卽邪僻之心生 古者聖主冕而前旒, 所以蔽明也, 紘紞充耳, 所以掩聰也, 水至淸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枉而直之, 使自得之, 優而柔之, 使自求之, 優寬也柔和也使自求其宜也揆而度之, 使自索之, 揆度其法以開示之使自索得之也民有小罪, 必求其善, 以赦其過, 民有大罪, 必原其故, 以仁輔化, 如有死罪, 其使之生, 則善也 是以上下親而不離, 道化流而不蘊, 蘊..
4. 是以人主不可不敬乎三倫, 君子修身反道, 察里言而服之, 服行則身安譽至, 終始在焉故夫女子必自擇絲麻, 良工必自擇貌材, 賢君必自擇左右, 勞於取人, 佚於治事, 君子欲譽, 則必謹其左右爲上者譬如緣木焉, 務高而畏下滋甚, 六馬之乖離, 必於四達之交衢, 萬民之叛道, 必於君上之失政 上者尊嚴而危, 民者卑賤而神, 君有愛思之心感於民故謂如神愛之則存, 惡之則亡, 長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 貴而不驕, 富而能供, 供宜爲共古恭字也有本而能圖末, 修事而能建業, 旣能修治舊事又人君能建乎功業也久居而不滯, 情近而暢乎遠, 察一物而貫乎多, 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 以身本者也
3. 明君必寬裕以容其民, 慈愛優柔之, 而民自得矣行者, 政之始也, 行爲政始言民從行不從言也說者, 情之導也, 言說者但導達其情善政行易而民不怨, 言善政行簡易而民無怨者也言調說和則民不變, 調適也言適於事說和於民則不變法在身則民象, 言法度常在身則民法之明在己則民顯之 若乃供己而不節, 則財利之生者微矣, 言自供不節於財財不可供生財之道微矣貪以不得, 則善政必簡矣, 言徒貪於不得財善政則簡略而不脩也苟以亂之, 則善言必不聽也詳以納之, 則規諫日至, 納善言也言之善者, 在所日聞, 日聞善言可行於今日也行之善者, 在所能爲 故君上者, 民之儀也, 有司執政者, 民之表也, 邇臣便僻者, 群僕之倫也僻宜爲辟便辟執事在君之左右者倫紀也爲衆之紀故儀不正則民失, 表不端則百姓亂, 邇臣便僻, 則群臣汙矣
2. 合是忠信, 考是大倫, 存是美惡, 進是利而除是害, 無求其報焉, 而民之情可得也 夫臨之無抗民之惡, 治民無抗揚之志也勝之無犯民之言, 以愼勝民言不犯民量之無佼民之辭, 佼猶周也度量而施政辭不周民也養之無擾於其時, 愛之無寬於刑法, 言雖愛民不可寬於刑法威克其愛故事無不成也若此, 則身安譽至而民得也 君子以臨官所見則邇, 故明不可蔽也, 所見邇謂察於微也所求於邇, 故不勞而得也, 所求者近故不勞而得也所以治者約, 故不用衆而譽立, 凡法象在內, 故法不遠而源泉不竭法象近在於內故不遠而源泉不竭盡 是以天下積而本不寡, 言天下之事皆積聚而成如源泉之本非徒不竭乃不寡短長得其量, 人志治而不亂, 政德貫乎心, 藏乎志, 形乎色, 發乎聲, 若此而身安譽至民咸自治矣是故臨官不治則亂, 亂生則爭之者至, 爭之至又於亂, 小亂則爭爭之甚者又大亂至矣也
1. 子張問入官於孔子入官謂當官治民之職也孔子曰: “安身取譽爲難” 子張曰: “爲之如何?” 孔子曰: “己有善勿專, 雖有善當與下共之勿專以爲己有者也敎不能勿怠, 怠懈已過勿發, 言人已過誤無所傷害勿發揚失言勿掎, 有人失言勿掎角之不善勿遂, 已有不善不可遂行行事勿留, 宜行之事勿令留滯君子入官, 有此六者, 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衆從其政無違敎也 且夫忿數者, 官獄所由生也; 距諫者, 慮之所以塞也; 慢易者, 禮之所以失也; 怠惰者, 時之所以後也; 奢侈者, 財之所以不足也; 專獨者, 事之所以不成也 君子入官, 除此六者, 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故君子南面臨官, 大域之中而公治之, 大域猶辜較也精智而略行之, 以精知之略行擧其要而行之
2. 夫遇不遇者, 時也, 賢不肖者, 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 衆矣, 何獨丘哉 且芝蘭生於深林, 不以無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 不謂窮困而改節爲之者人也, 生死者, 命也 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 生於曹衛, 重耳晉文公也爲公子時出奔困於曹衛越王勾踐之有霸心, 生於會稽言越王之有霸心乃生困於會稽之時也故居下而無憂者, 則思不遠, 處身而常逸者, 則志不廣, 庸知其終始乎?” 庸用也汝何用知其終始或者晉文公越王之時也 子路出, 召子貢, 告如子路子貢曰: “夫子之道至大, 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盍少貶焉?” 子曰: “賜, 良農能稼, 不必能穡, 種之爲稼歛之爲穡良農能蓋種之未必能歛穫之也哉良工能巧, 不能爲順, 言良工能巧不能每順人意也君子能修其道, 綱而紀之, 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 而求其容, 賜, 爾志不廣矣, 思不遠矣” 子貢出, 顔回入, 問亦如之顔回曰: “夫子之..
6. 衆人服自此聽且速焉, 聽謂愼敎令也敎以二端, 二端旣立, 報以二禮, 二端氣與魄也二禮謂薦黍稷也建設朝事, 薦醒時也燔燎羶薌, 所以報魄也鬱香草鬱樽也此敎民修本, 反始崇愛, 上下用情, 禮之至也民能不忘其所由生然後能相愛也上下謂尊卑用情謂親也 君子反古復始, 不忘其所由生, 是以致其敬, 發其情, 竭力從事, 不敢不自盡也此之謂大敎 昔者文王之祭也, 事死如事生, 思死而不欲生, 忌日則必哀, 稱諱則如見, 親祀之忠也, 思之深如見親之所愛, 祭欲見親顔色者, 其唯文王與 詩云: ‘明發不寐, 有懷二人, 則文王之謂與假此詩以喩文王二人謂父母也’祭之明日, 明發不寐, 有懷二人, 敬而致之, 又從而思之, 祭之日樂與哀半, 饗之必樂, 已至必哀, 已至謂祭事以畢不知親饗否故哀孝子之情也, 文王爲能得之矣”
5. 宰我問於孔子曰: “吾聞鬼神之名, 而不知所謂, 敢問焉” 孔子曰: “人生有氣有魂, 氣者, 人之盛也, 精氣者人神之盛也 夫生必死, 死必歸土, 此謂鬼, 魂氣歸天此謂神, 合鬼與神而享之, 敎之至也合神鬼而事之者孝道之至孝者敎之所由生也 骨肉弊於下, 化爲野土, 其氣發揚于上者, 此神之著也聖人因物之精, 制爲之極, 極中制爲中法明命鬼神, 以爲民之則, 明命猶尊名使民事其祖禰也 而猶以是爲未足也, 故築爲宮室, 設爲宗祧, 宗宗廟也祧遠廟也天子特有二祧諸侯謂始祖爲祧也春秋祭祀, 以別親疏, 敎民反古復始, 不敢忘其所由生也
4.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 跲躓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于上, 民弗可得而治矣; 獲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 不獲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 不順于親, 不信于友矣; 順于親有道, 反諸身不誠, 不順于親矣; 誠身有道, 不明于善, 不誠于身矣誠者, 天之至道也; 誠之者, 人之道也夫誠弗勉而中, 不思而得, 從容中道, 聖人之所以體定也; 誠之者, 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公曰: “子之敎寡人備矣, 敢問行之所始” 孔子曰: “立愛自親始, 敎民睦也; 立敬自長始, 敎民順也; 敎之慈睦, 而民貴有親; 敎以敬, 而民貴用命民旣孝於親, 又順以聽命, 措諸天下無所不可” 公曰: “寡人旣得聞此言也, 懼不能果行而獲罪咎”
3. 公曰: “政其盡此而已乎?” 孔子曰: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 曰修身也ㆍ尊賢也ㆍ親親也ㆍ敬大臣也ㆍ體群臣也ㆍ子庶民也ㆍ來百工也ㆍ柔遠人也ㆍ懷諸侯也夫修身則道立, 尊賢則不惑, 親親則諸父兄弟不怨, 敬大臣則不眩, 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 子庶民則百姓勸, 來百工則財用足,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公曰: “爲之奈何?” 孔子曰: “齊潔盛服, 非禮不動, 所以修身也; 去讒遠色, 賤財而貴德, 所以尊賢也; 爵其能, 重其祿, 同其好惡, 所以篤親親也; 官盛任使, 所以敬大臣也; 盛其官委任使之也忠信重祿, 所以勸士也; 忠信者與之重祿也時使薄歛, 所以子百姓也; 日省月考, 旣廩稱事, 所以來百工也; 旣廩食之多寡稱其事也 送往迎來, 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綏遠人也; 繼絶世, 擧廢邦, 治亂持危, 朝聘以時, 厚往而薄來, 所以懷諸侯也治天下國家有九經, 其所..
7. 孝恭慈仁, 允德義圖, 允信也圖謀也約貨去怨, 夫利怨之所聚故約省其貨以遠去其怨輕財不匱, 蓋柳下惠之行也; 其言曰, 君雖不量於其身, 謂不量度其臣之德器也臣不可以不忠於其君, 是故君擇臣而任之, 臣亦擇君而事之, 有道順命, 君有道則順從其命無道衡命, 衡橫也謂不受其命之隱居者也蓋晏平仲之行也; 蹈忠而行信, 終日言不在尤之內, 尤過國無道, 處賤不悶, 悶憂貧而能樂, 蓋老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天命, 易治居下不援其上, 雖在下位不攀援其上以求進其親觀於四方也, 不忘其親, 不盡其樂, 雖有觀四方之樂常念其親不盡其歸之以不能則學, 不爲己終身之憂, 凡憂憂所知不能則學何憂之有蓋介子山之行也” 子貢曰: “敢問夫子之所知者, 蓋盡於此而已乎?” 孔子曰: “何謂其然? 亦略擧耳目之所及而矣 昔晉平公問祁奚曰: ‘羊舌大夫, 晉之良大夫也, 其行如何?’祁奚辭以不知公曰: ‘吾聞..
6. 子貢旣與衛將軍文子言, 適魯見孔子曰: “衛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於賜, 不壹而三焉, 賜也辭不獲命, 以所見者對矣, 未知中否, 請以告” 孔子曰: “言之乎” 子貢以其辭狀告孔子子聞而笑曰: “賜, 汝次焉人矣” 言爲知人之次子貢對曰: “賜也何敢知人, 此以賜之所睹也” 孔子然: “吾亦語汝耳之所未聞, 目之所未見者, 豈思之所不至, 智之所未及哉” 子貢曰: “賜願得聞之” 孔子曰: “不克不忌, 不念舊怨, 蓋伯夷叔齊之行也; 思天而敬人, 服義而行信, 孝於父母, 恭於兄弟, 從善而不敎, 蓋趙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 不敢愛其死, 然亦不敢忘其身, 謀其身不遺其友, 君陳則進而用之, 陳謂陳列於君爲君之使用也不陳則行而退, 蓋隨武子之行也; 其爲人之淵源也, 多聞而難誕, 誕歎內植足以沒其世, 國家有道, 其言足以治, 無道, 其黙足以生, 蓋銅鍉伯華之行也; 外寬而內..
5. 貴之不喜, 賤之不怒, 苟利於民矣, 廉於行己, 其事上也以佑其下, 言所以事上乃欲佑助其下也是澹臺滅明之行也 孔子曰: ‘獨貴獨富, 君子助之, 夫也中之矣’ 夫謂滅明中猶當也 先成其慮, 及事而用之, 故動則不妄, 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 ‘欲能則學, 欲知則問, 欲善則詳, 欲善其事當詳愼也欲給則豫, 事欲給而不礙則莫若於豫當是而行, 偃也得之矣’ 獨居思仁, 公言仁義, 其於詩也, 則一日三覆白圭之玷, 玷缺也詩曰白圭之玷尙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爲也一日三覆之愼之至也是宮縚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 以爲異士 殊異之士也大戴引之曰以爲異姓婚姻也以兄之女妻之者也 自見孔子, 出入於戶, 未嘗越禮, 徃來過之, 足不履影, 言其夢來常跡故跡不履影也啓蟄不殺, 春分當發蟄蟲啓戶咸出於此時不殺生也方長不折, 春夏生長養時草木不折執親之喪, 未嘗見齒, 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 ‘柴於親喪, 則難..
4. 滿而不盈, 實而如虛, 過之如不及, 先王難之’盈而如虛過而不及是先王之所難而會參體其行博無不學, 其貌恭, 其德敦, 其言於人也, 無所不信, 其驕於人也, 常以浩浩, 浩然志大驕太貌也大人富貴者也是以眉壽, 不慕富貴安靜虛無所以爲之富貴是曾參之行也 孔子曰: ‘孝, 德之始也; 悌, 德之序也; 悌以敬長是德之次序也信, 德之厚也; 忠, 德之正也參中夫四德者也, 以此稱之’ 美功不伐, 貴位不善, 不侮不佚侮佚貪功慕勢之貌不傲無告, 鰥寡孤獨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子張之行不傲此四者是顓孫師之行也孔子言之曰: ‘其不伐, 則猶可能也, 其不弊百姓, 則仁也, 不弊愚百姓卽所謂不傲之也詩云: 愷悌君子, 民之父母愷樂悌易也樂以强敎之易以說安之民皆有是父之尊母之親也夫子以其仁爲大學之深’ 學而能入其深義也 送迎必敬送迎賓客常能敬也上交下接若截焉, 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曰: ..
3. 孔子因而語之曰: ‘好學則智, 卹孤則惠, 恭則近禮, 勤則有繼, 堯舜篤恭以王天下, 其稱之也, 曰宜爲國老’國老助宣德敎 齊莊而能肅, 志通而好禮, 擯相兩君之事, 篤雅有節, 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 ‘禮經三百, 可勉能也, ’禮經三百可勉學而能知威儀三千則難也能躬行三千之威儀則難可爲而公西赤能躬行之 公西赤問曰: ‘何謂也?’子曰: ‘貌以儐禮, 禮以儐辭, 是謂難焉’言所以爲者當觀容貌而儐相其禮度其禮而儐相其辭度事制儀故難也衆人聞之, 以爲成也 孔子語人曰: ‘當賓客之事, 則達矣” 衆人聞公西赤能行三千之威儀故以爲成也孔子曰當賓客之事則達未盡達於治國之本體也謂門人曰: ‘二三子之欲學賓客之禮者, 其於赤也,
2. 文子曰: “吾子所及者, 請問其行” 子貢對曰: “夫能夙興夜寐, 諷誦崇禮, 行不貳過, 貳再也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稱言不苟, 擧言典法不苟且也是顔回之行也 孔子說之以詩曰: ‘媚茲一人, 應侯愼德, 一人天子也應當也侯惟也言顔淵之德之以媚愛天子當於其心惟愼德永言孝思, 孝思惟則’言能長是孝道足以爲法則也若逢有德之君, 世受顯命, 不失厥名, 以御于天子, 則王者之相也 在貧如客, 言不以貧累志矜莊如爲客也使其臣如借, 言不有其臣如借使之也不遷怒, 不深怨, 不錄舊罪, 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論其材曰: ‘有土之君子也, 有衆使也, 有刑用也, 然後稱怒焉’言有土地之君有衆足使有刑足用然後可以稱怒冉雍非有土之君故使其臣如借而不加怒也 孔子告之以詩曰: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冉雍能終其行疋夫不怒, 唯以亡其身’因說不怒之義遂及疋夫以怒亡身不畏强禦, 不侮矜寡, 其言循性, ..
1. 衛將軍文子, 衛卿名彌牟也問於子貢曰: “吾聞孔子之施敎也, 先之以詩書, 而道之以孝悌, 說之以仁義, 觀之以禮樂, 然後成之以文德, 蓋入室升堂者, 七十有餘人, 其孰爲賢?” 子貢對以不知文子曰: “以吾子常與學賢者也, 不知何謂?” 子貢對曰: “賢人無妄, 賢人無妄擧動不妄知賢卽難, 故君子之言曰: ‘智莫難於知人, 是以難對也’” 文子曰: “若夫知賢莫不難, 今吾子親遊焉, 是以敢問” 子貢曰: “夫子之門人蓋有三千就焉, 賜有逮及焉, 未逮及焉, 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5. 孔子見老聃而問焉, 曰: “甚矣道之於今難行也, 吾比執道, 而今委質以求當世之君而弗受也, 道於今難行也” 老子曰: “夫說者流於辯, 流猶過也失也聽者亂於辭, 如此二者, 則道不可以忘也”
2. 及去周, 老子送之曰: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 仁者送人以言, 吾雖不能富貴, 而竊仁者之號, 請送子以言乎凡當今之士,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 好譏議人者也; 博辯閎達而危其身, 好發人之惡者也; 無以有己爲人子者, 身父母有之也無以惡己爲人臣者” 言聽則仕不用則退保身全行臣之節也孔子曰: “敬奉敎” 自周反魯, 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 蓋三千焉
9. 子路問於孔子曰: “有人於此, 披褐而懷玉, 何如?” 褐毛布衣子曰: “國無道, 隱之可也; 國有道, 則袞冕而執玉” 袞冕文衣盛飭
8. 子路盛服見於孔子子曰: “由是倨倨者何也?夫江始出於岷山, 其源可以濫觴, 觴可以盛酒言其微及其至于江津, 不舫舟不避風則不可以涉, 非唯下流水多耶?今爾衣服旣盛, 顔色充盈, 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 子路趨而出, 改服而入, 蓋自若也子曰: “由志之, 吾告汝, 奮於言者華, 自矜奮於言者華而無實奮於行者伐, 自矜奮行者是自伐夫色智而有能者, 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智, 言之要也, 不能曰不能, 行之至也言要則智, 行至則仁, 旣仁且智, 惡不足哉!”
치사(致思) 제팔(第八) 1. 孔子北遊於農山, 子路子貢顔淵侍側孔子四望, 喟然而嘆曰: “於斯致思, 無所不至矣言思無所不至二三子各言爾志, 吾將擇焉 子路進曰: “由願得白羽若月, 赤羽若日, 鍾鼓之音, 上震於天, 旍旗繽紛, 下蟠于地, 蟠委由當一隊而敵之, 必也攘地千里, 攘卻搴旗執聝, 搴取也取敵之旍旗職截耳也以效獲也唯由能之, 使二子者從我焉” 夫子曰: “勇哉” 子貢復進曰: “賜願使齊楚合戰於漭瀁之野, 漭瀁廣大之類兩壘相望, 塵埃相接, 挺刃交兵, 賜著縞衣白冠, 兵凶事故白冠服也陳說其間, 推論利害, 釋國之患, 唯賜能之, 使夫二子者從我焉” 夫子曰: “辯哉” 2. 顔回退而不對孔子曰: “回來, 汝奚獨無願乎?” 顔回對曰: “文武之事, 則二子者, 旣言之矣, 回何云焉” 孔子曰: “雖然, 各言爾志也, 小子言之” 對曰: “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 薰..
14. 魯國之法, 贖人臣妾于諸侯者, 皆取金於府, 子貢贖之, 辭而不取金孔子聞之曰: “賜失之矣夫聖人之擧事也, 可以移風易俗, 而敎導可以施之於百姓, 非獨適身之行也,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衆, 贖人受金則爲不廉, 則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 魯人不復贖人於諸侯” 子路治蒲, 請見於孔子曰: “由願受敎於夫子” 子曰: “蒲其如何?” 對曰: “邑多壯士, 又難治也” 子曰: “然, 吾語爾, 恭而敬, 可以攝勇; 寬而正, 可以懷强; 愛而恕, 可以容困; 言愛恕者能容困窮溫而斷, 可以抑姦如此而加之, 則正不難矣”
13. 子貢問治民於孔子子曰: “懍懍焉若持腐索之扞馬” 懍懍戒懼之貌扞馬突馬子貢曰: “何其畏也?” 孔子曰: “夫通達御皆人也, 以道導之, 則吾畜也; 不以道導之, 則吾讎也如之何其無畏也”
8.나무는 고요하고자 하나 바람이 가만두질 않네 孔子適齊, 中路聞哭者之聲, 其音甚哀孔子謂其僕曰: “此哭哀則哀矣, 然非喪者之哀矣” 驅而前, 少進, 見有異人焉, 擁鐮帶素, 哭者不哀孔子下車, 追而問曰: “子何人也?” 對曰: “吾丘吾子也” 曰: “子今非喪之所, 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 “吾有三失, 晩而自覺, 悔之何及” 曰: “三失可得聞乎?願子告吾, 無隱也” 丘吾子曰: “吾少時好學, 周遍天下, 後還喪吾親, 是一失也; 長事齊君, 君驕奢失士, 臣節不遂, 是二失也; 吾平生厚交, 而今皆離絶, 是三失也 夫樹欲靜而風不停, 子欲養而親不待, 往而不來者年也, 不可再見者親也, 請從此辭, 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 “小子識之, 斯足爲戒矣自是弟子辭歸養親者十有三”
7. 子路問於孔子曰: “管仲之爲人何如?” 子曰: “仁也” 得仁道也子路曰: “昔管仲說襄公, 公不受, 是不辯也; 欲立公子糾而不能, 是不智也; 齊襄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公孫無知殺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齊人殺無知魯伐齊納子糾小白自莒先入是爲桓公公乃殺子糾召忽死之也家殘於齊, 而無憂色, 是不慈也; 桎梏而居檻車, 無慚心, 是無醜也; 言無恥惡之心事所射之君, 是不貞也; 召忽死之, 管仲不死, 是不忠也仁人之道, 固若是乎?” 孔子曰: “管仲說襄公, 襄公不受, 公之闇也; 欲立子糾而不能, 不遇時也; 家殘於齊而無憂色, 是知權命也; 桎梏而無慚心, 自裁審也; 事所射之君, 通於變也; 不死子糾, 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 管仲未成臣, 管仲才度義, 管仲不死束縛, 而立功名, 未可非也召忽雖死, 過與取仁, 未足多也”
6. 孔子曰: “王者有似乎春秋, 正其本而萬物皆正文王以王季爲父, 以太任爲母, 以太姒爲妃, 以武王周公爲子, 以太顚閎天爲臣, 其本美矣 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國, 正其國以正天下, 伐無道, 刑有罪, 一動而天下正, 其事成矣春秋致其時而萬物皆及, 王者致其道而萬民皆治, 周公載己行化, 載亦行矣言行已以行化其身正不令而行也而天下順之, 其誠至矣” 曾子曰: “入是國也, 言信於群臣, 而留可也; 見忠於卿大夫, 則仕可也; 澤施於百姓, 則富可也” 孔子曰: “參之言此可謂善安身矣” 子路爲蒲宰, 爲水備, 與其民修溝瀆, 以民之勞煩苦也, 人與之一簞食簞笥一壺漿孔子聞之, 使子貢止之子路忿不悅, 往見孔子, 曰: “由也以暴雨將至, 恐有水災, 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 而民多匱餓者, 是以簞食壺漿而與之夫子使賜止之, 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敎而禁其行, 由不受也” 孔子曰: “..
5. 孔子曰: “季孫之賜我粟千鍾也, 而交益親, 得季孫千鍾之粟以施與衆而交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車也, 而道加行孔子欲見老聃而西觀周敬叔言於魯君給孔子車馬問禮於老子孔子歷觀郊廟自周而還弟子四方來習也故道雖貴, 必有時而後重, 有勢而後行, 微夫二子之貺財, 則丘之道, 殆將廢矣”
4. 季羔爲衛之士師, 獄官刖人之足, 俄而衛有蒯聵之亂, 初衛靈公太子蒯聵得罪出奔晉靈公卒立其子輒蒯聵自晉襲衛時子羔子路並位於衛也季羔逃之, 走郭門, 刖者守門焉謂季羔曰: “彼有缺” 季羔曰: “君子不踰” 又曰: “彼有竇” 季羔曰: “君子不隧” 隧從竇出又曰: “於此有室” 季羔乃入焉旣而追者罷, 季羔將去, 謂刖者: “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矣, 今吾在難, 此正子之報怨之時, 而逃我者三, 何故哉?” 刖者曰: “斷足固我之罪, 無可奈何, 曩者君治臣以法令, 先人後臣, 欲臣之免也, 臣知獄決罪定, 臨當論刑, 君愀然不樂, 見君顔色, 臣又知之, 君豈私臣哉? 天生君子, 其道固然, 此臣之所以悅君也” 孔子聞之曰: “善哉爲吏, 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則樹德, 加嚴暴則樹怨, 公以行之, 其子羔乎”
3 子路抗手而對曰: “夫子何選焉?” 孔子曰: “不傷財, 不害民, 不繁詞, 則顔氏之子有矣” 魯有儉嗇者, 瓦鬲煮食, 瓦釜食之, 自謂其美, 盛之土型之器, 瓦甂以進孔子孔子受之, 歡然而悅, 如受大牢之饋牛羊豕饋餽也 子路曰: “瓦甂, 陋器也, 煮食, 薄膳也, 夫子何喜之如此乎?” 子曰: “夫好諫者思其君, 食美者念其親吾非以饌具之爲厚, 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之楚, 而有漁者, 而獻魚焉, 孔子不受漁者曰: “天暑市遠, 無所鬻也, 思慮棄之糞壤, 不如獻之君子, 故敢以進焉” 於是夫子再拜受之, 使弟子掃地將以享祭門人曰: “彼將棄之, 而夫子以祭之, 何也?” 孔子曰: “吾聞諸惜其腐餒, 而欲以務施者, 仁人之偶也, 惡有受仁人之饋, 而無祭者乎?”
7. 哀公問於孔子曰: “夫國家之存亡禍福, 信有天命, 非唯人也” 孔子對曰: “存亡禍福, 皆己而已, 天災地妖, 不能加也” 公曰: “善!吾子之言, 豈有其事乎?” 孔子曰: “昔者殷王帝辛之世, 帝紂有雀生大鳥於城隅焉, 占之曰: ‘凡以小生大, 則國家必王而名必昌’於是帝辛介雀之德, 介助也以雀之德爲助也不修國政, 亢暴無極, 朝臣莫救, 外寇乃至殷國以亡, 此卽以己逆天時, 詭福反爲禍者也又其先世殷王太戊之時, 道缺法圮, 以致夭櫱ㆍ桑 于朝, 七日大拱, 占之者曰: ‘桑 野木而不合生朝, 意者國亡乎!’太戊恐駭, 側身修行, 思先王之政, 明養民之道, 三年之後, 遠方慕義重譯至者, 十有六國, 此卽以己逆天時, 得禍爲福者也故天災地妖, 所以儆人主者也; 寤夢徵怪, 所以儆人臣者也; 儆戒災妖不勝善政, 寤夢不勝善行, 能知此者, 至治之極也, 唯明王達此” 公曰:..
4. 鄰以喩界畔也公曰: “善哉!非子之賢, 則寡人不得聞此言也雖然, 寡人生於深宮之內, 長於婦人之手, 未嘗知哀, 未嘗知憂, 未嘗知勞, 未嘗知懼, 未嘗知危, 恐不足以行五儀之敎若何?” 孔子對曰: “如君之言已知之矣, 則丘亦無所聞焉” 君如此言已爲知之故無所復言謙以誘進哀公矣 公曰: “非吾子, 寡人無以啓其心, 吾子言也” 孔子曰: “君子入廟, 如右, 登自阼階, 仰視榱桷, 俯察机筵, 其器皆存, 而不睹其人, 君以此思哀, 則哀可知矣 昧爽夙興, 正其衣冠, 爽明也昧明始明也夙早興起平旦視朝, 慮其危難, 一物失理, 亂亡之端, 君以此思憂, 則憂可知矣日出聽政, 至于中冥, 中日中冥映中諸侯子孫, 往來爲賓, 行禮揖讓, 愼其威儀, 君以此思勞, 則勞亦可知矣緬然長思, 出於四門, 周章遠望, 睹亡國之墟, 必將有數焉, 言亡國故墟非但一君以此思懼, 則懼可知矣夫..
3. 油然不進之貌也越過也公曰: “何謂賢人?” 孔子曰: “所謂賢人者, 德不踰閑, 閑法行中規繩, 言足以法於天下, 而不傷於身, 言滿天下無口過也道足以化於百姓, 而不傷於本; 本亦身富則天下無宛財, 宛積也古字亦或作此故或誤不著草矣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 公曰: “何謂聖人?” 孔子曰: “所謂聖者, 德合於天地, 變通無方, 窮萬事之終始, 協庶品之自然, 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 明並日月, 化行若神, 下民不知其德, 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
2. 公曰: “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庸人?” 孔子曰: “所謂庸人者, 心不存愼終之規, 口不吐訓格之言, 格法不擇賢以託其身, 不力行以自定; 見小闇大, 而不知所務, 從物如流, 不知其所執; 此則庸人也” 公曰: “何謂士人?” 孔子曰: “所謂士人者, 心有所定, 計有所守, 雖不能盡道術之本, 必有率也; 率猶行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 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 必審其所知; 言不務多, 必審其所謂; 所務者謂言之要也行不務多, 必審其所由智旣知之, 言旣道之, 得其要也行旣由之, 則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 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 公曰: “何謂君子?” 孔子曰: “所謂君子者, 言必忠信而心不怨, 怨咎仁義在身而色無伐, 無伐善之色也思慮通明而辭不專; 篤行信道, 自强不息, 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
5. 醴醴酒酪漿酢治其絲麻, 以爲布帛, 以養生送死, 以事鬼神故玄酒在室, 玄酒水也言尙古在略近醴醆在戶, 醴盎齊也五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粢醍在堂, 深醍澄齊澄酒在下, 澄淸漏其酒也陳其犠牲, 備其鼎俎, 列其琴瑟, 管磬鐘鼓, 以降上神, 上神天神與其先祖, 以正君臣, 以篤父子, 以睦兄弟, 以齊上下, 夫婦有所, 是謂承天之祐作其祝號, 犠牲玉帛祝辭皆異爲之號也玄酒以祭, 薦其血毛, 腥其俎, 熟其殽, 言雖有所熟猶有所腥腥本不忘古也 越席以坐翦蒲席也疏布以羃, 羃覆酒巾也質故用疏也衣其浣帛, 練染以爲祭服醴醆以獻, 薦其燔炙, 君與夫人, 交獻以嘉魂魄, 嘉善樂也然後退而合烹, 合其烹熟之禮無復醒也體其犬豕牛羊, 體解其牲體而薦之實其簠簋, 受黍稷之器也籩豆鉶羹, 竹曰籩木曰豆鉶所以盛羹也祝以孝告, 祝通孝子語於先祖嘏以慈告, 嘏傳先祖語於孝子是爲大祥, 祥善此禮之大成也”
4. 形體則降, 魂氣則上, 是謂天望而地藏也魂氣升而在天形體藏而在地故生者南嚮, 死者北首, 皆從其初也昔之王者, 未有宮室, 冬則居營窟, 夏則居櫓巢; 掘地而居謂之營窟有柴謂櫓在樹曰巢未有火化, 食草木之實, 鳥獸之肉, 飮其血, 茹其毛, 未有絲麻, 衣其羽皮後聖有作, 然後修火之利, 範金冶金爲器用刑範也合土, 合和以作瓦物以爲宮室戶牖; 以炮以燔, 毛曰炮加火曰燔也以烹以炙, 煮之曰烹炮之曰炙以爲醴酪;
3. 言偃問曰: “夫子之極言禮也, 可得而聞乎?” 孔子言: “我欲觀夏, 是故之杞, 夏后封於杞也而不足徵也, 徵成吾得夏時焉; 於四時之正正夏數得天心中我欲觀殷道, 是故之宋, 殷后封宋而不足徵也, 吾得乾坤焉; 乾天坤地得天地陰陽之書也乾坤之義, 夏時之等, 吾以此觀之夫禮, 初也始於飮食, 太古之時, 燔黍擘豚, 古未有釜甑釋米擗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汙而杯飮, 蕢桴土鼓, 鑿地爲憷以手飮之也 猶可以致敬鬼神, 神饗德不求備物也及其死也, 升屋而號告曰, 高某復然後飮腥苴熟, 始死含以珠貝將葬苞苴以遣奠以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