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長見 (7)
건빵이랑 놀자
5. 장견(長見)○五曰 1. 智所以相過, 以其長見與短見也. 今之於古也, 猶古之於後世也. 今之於後世, 亦猶今之於古也. 故審知今則可知古, 知古則可知後, 古今前後一也. 故聖人上知千歲, 下知千歲也. 2. 荊文王曰, 莧譆數犯我以義, 違我以禮, 與處則不安, 曠之則不穀得焉, 不以吾身爵之, 後世有聖人, 將以非不穀, 於是爵之五大夫. 申侯伯善持養吾意, 吾所欲則先我爲之, 與處則安, 曠之而不穀喪焉, 不以吾身遠之, 後世有聖人, 將以非不穀, 於是送而行之. 申侯伯如鄭, 阿鄭君之心, 先爲其所欲, 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 五月而鄭人殺之. 是後世之聖人, 使文王爲善於上世也. 3. 晉平公鑄爲大鐘, 使工聽之, 皆以爲調矣. 師曠曰, 不調, 請更鑄之. 平公曰, 工皆以爲調矣. 師曠曰, 後世有知音者, 將知鐘之不調也, 臣竊爲君恥之. 至於師涓, 而果知鐘之不..
6. 魏公叔座疾. 惠王往問之, 曰, 公叔之疾, 嗟!疾甚矣!將奈社稷何? 公叔對曰, 臣之御庶子鞅, 願王以國聽之也. 爲不能聽, 勿使出境. 王不應, 出而謂左右曰, 豈不悲哉? 以公叔之賢, 而今謂寡人必以國聽鞅, 悖也夫!公叔死, 公孫鞅西游秦, 秦孝公聽之, 秦果用彊, 魏果用弱, 非公叔座之悖也, 魏王則悖也. 夫悖者之患, 固以不悖爲悖.
5. 吳起治西河之外, 王錯譖之於魏武侯, 武侯使人召之. 吳起至於岸門, 止車而望西河, 泣數行而下. 其僕謂吳起曰, 竊觀公之意, 視釋天下若釋躧, 今去西河而泣, 何也? 吳起抿泣而應之曰, 子不識. 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 今君聽讒人之議, 而不知我, 西河之爲秦取不久矣, 魏從此削矣. 吳起果去魏入楚. 有間, 西河畢入秦, 秦日益大, 此吳起之所先見而泣也.
4. 呂太公望封於齊, 周公旦封於魯, 二君者甚相善也. 相謂曰何以治國? 太公望曰, 尊賢上功. 周公旦曰, 親親上恩. 太公望曰, 魯自此削矣. 周公旦曰, 魯雖削, 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 其後齊日以大, 至於霸, 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齊國, 魯日以削, 至於覲存, 三十四世而亡.
3. 晉平公鑄爲大鐘, 使工聽之, 皆以爲調矣. 師曠曰, 不調, 請更鑄之. 平公曰, 工皆以爲調矣. 師曠曰, 後世有知音者, 將知鐘之不調也, 臣竊爲君恥之. 至於師涓, 而果知鐘之不調也. 是師曠欲善調鐘, 以爲後世之知音者也.
2. 荊文王曰, 莧譆數犯我以義, 違我以禮, 與處則不安, 曠之則不穀得焉, 不以吾身爵之, 後世有聖人, 將以非不穀, 於是爵之五大夫. 申侯伯善持養吾意, 吾所欲則先我爲之, 與處則安, 曠之而不穀喪焉, 不以吾身遠之, 後世有聖人, 將以非不穀, 於是送而行之. 申侯伯如鄭, 阿鄭君之心, 先爲其所欲, 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 五月而鄭人殺之. 是後世之聖人, 使文王爲善於上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