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陵墓 (16)
건빵이랑 놀자
16. 路梁之南 三墓並焉 人傳爲六臣墓 而俱有標石 題曰成氏之墓, 朴氏之墓, 兪氏之墓 許荷谷篈言婦人稱氏 而今三墓並列 非婦人明矣 男子必有官稱 而今只稱氏 豈當時義士收瘞三人於此 而不敢顯刻 以是稱之耶 其爲成三問, 朴彭年, 兪應孚之墓無疑云 壬辰變後 人有訪之者 刻石無恙 而字畫漫滅 殆不可辨 惜哉
15. 滿浦越邊有大墳 相傳爲皇帝墓 其下有大池 荷花甚盛 沈彦光滿浦道中望皇帝墓詩曰 完顔古國荒城在 皇帝遺墳巨碣存是也
14. 魯山墓在寧越 在昔郡守多暴死 朴判書忠元爲郡 精具奠物 爲文祭之曰 王室之冑 幼冲之辟 適丁否運 遜于僻邑 一片靑山 萬古孤魂 庶幾降臨 式歆苾芬 自後無患 至今四時行祀 用此文云
13. 鐵原有古冢 相傳苜蓿政丞墓 不知所謂 金公矱言甞聞故老 云弓裔時宰相段起明者 見裔無道 托疾不仕 號苜蓿軒 蓋其墓也
11. 小說曰 李白墓在采石江之南岸 范傳正爲宣歙觀察使 改墳於靑山 世謂白捉月自投於江誤也 或者因其豪逸 又甞瘞江邊 乃飾爲此說云 宋詩曰靑山有冢人謾傳 乃戲語耳
10. 甲子年間 南師古謂人曰 明年當封泰山 聞者不解所謂 翌年乙丑 文定王后昇遐 葬泰陵
9. 中宗大王初葬高陽 與禧陵同塋 壬戌年 尹元衡力贊文定王后 遷于漢濱卑湫之地 人皆墳惋而莫敢發言 世傳遷陵時哭聲自壙中出 役者無不聞之 翌年順懷世子卒 越二年文定王后昇遐 又二年明廟昇遐 人謂遷陵之咎 至壬辰 靖陵被倭發掘 臣民之痛 尚忍道哉
8. 皇明通紀曰 自太祖以來 皆以妃嬪殉葬 至英宗 遺詔始革云 按皇明陵墓 皆葬於天壽山 我國高麗時諸王陵 亦用於一處 故號爲陵洞 其慮遠矣
7. 壬辰年後 倭賊發金海首露王墓 壙中甚闊 頭骨大如銅盆 手足脛骨亦甚偉 柩傍有二女 面貌如生 年可二十 出置壙外 則旋卽銷滅 蓋其殉葬者也
6. 按秦漢以來 帝王陵前 有石獜石象辟邪石馬之屬 人臣墓前 有石虎石羊石人石柱之屬 杜詩云浮世石羊新 趙子昂詩云秋日荒凉石獸危是矣
5. 按孔子冢塋中 不生荊棘及刺人草 伊尹墓傍生棘 皆直如矢 東平之墓樹皆西靡 岳飛之墳樹盡南枝 異矣 世傳顯陵祔葬時 兩陵間有松栢遮蔽 而不日盡枯 通望無礙 禧孝二陵間 有路自開 未甞生草 又孝陵陵上至丁字閣 一道成蹊 常如踐踏 此則尤異矣
4. 左傳崤陵 漢書五陵 皆指帝王墓而言 韻府云董仲舒墓門 人過必下馬 號下馬陵 以此觀之 人臣之墓 亦可謂陵矣 然東坡詩下馬來尋董相墳 墳字是矣 又樂天詩家在蝦蟆陵下住 按小說 下馬語訛爲蝦蟆云
2. 古不墓祭 其說尚矣 而孔子葬泗上 子貢廬於冢六年 顔淵謂子路曰 去國則哭於墓而行 反其國 奠墓而入 然則古人未甞不以墓爲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