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5/0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고려사 - 전문4 본문

역사&절기/고려사

고려사 - 전문4

건방진방랑자 2020. 6. 17. 20:17
728x90
반응형

#高麗史47-1-00-00-000

志卷第一. 高麗史四十七.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00

天文一[日薄食暈珥及日變].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01

自伏犧仰觀俯察黃帝迎日推策堯曆日月以授人時舜察璣衡以齊七政而觀天之道備矣. 易曰: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故孔子因魯史作春秋於日食星變悉存而不削所以愼之也. 高麗四百七十五年*閒日食一百三十二月五星凌犯及諸星變亦多. 今採其見於史者作天文志.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02

穆宗十二年二月己丑日色如張紅幕.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03

顯宗元年十一月戊戌日暈如虹旁有珥色靑赤.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04

三年八月丙申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05

四年十二月戊午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06

五年三月庚寅白虹貫日辛丑白氣貫日壬寅日旁赤氣相盪.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07

六年正月丙申日旁有靑赤氣. 六月己酉朔日食上有白氣如虹良久乃滅. 十月甲午日旁有氣相背.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08

八年三月丙午白氣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09

九年三月庚申白氣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10

十年三月壬午朔日食. 九月甲寅朔太史奏: “日食陰雲不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11

十一年閏十二月戊申日重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12

十二年正月庚辰白氣貫日. 七月甲戌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13

十五年五月丁亥朔日當食不食. 十一月乙酉朔日當食不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14

十六年三月己丑白氣貫日. 十一月己卯朔太史奏: “日當食不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15

十七年二月乙丑白氣貫日. 十月癸酉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16

二十年八月丁亥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17

德宗元年九月癸亥朔日色如彗.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18

靖宗二年十月戊申日傍有靑赤氣環繞.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19

六年正月丙辰朔日食. 二月壬子日暈白虹貫暈. 十一月甲子日暈有兩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20

八年十二月乙巳日有四抱白虹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21

九年五月丁卯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22

十一年三月戊辰日有背氣. 四月丁亥朔太史奏: “日當食陰雲不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23

十二年三月辛巳朔日食王避殿素襴救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24

文宗元年三月乙亥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25

二年十二月甲午晦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26

七年十月丙申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27

十二年閏十二月丙申晦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28

十三年十二月辛酉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29

十九年十月乙巳日重暈赤氣貫日又有兩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30

二十年四月己丑日旁有氣如虹.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31

二十二年正月甲戌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32

二十三年七月乙丑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33

二十七年四月甲戌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34

二十九年八月庚寅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35

三十年二月丁亥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36

三十三年六月丁酉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37

三十四年十一月己丑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38

宣宗八年五月己未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39

十一年正月丙子日冠左右珥. 壬辰日傍東西有彗白虹衝日戊戌亦如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40

獻宗元年正月戊戌日有暈兩傍有彗太史奏: “日有彗近臣亂諸侯有欲反者.”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41

肅宗元年五月辛卯朔日暈三重.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42

四年十月乙卯日有暈兩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43

五年正月丁丑日旁有珥色白. 四月丁酉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44

六年正月己丑日暈. 四月辛卯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45

七年十月乙亥日東北有靑赤虹. 庚辰日有兩珥. 十二月乙亥赤虹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46

八年四月丁巳赤虹犯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47

九年二月丙午日有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48

十年正月庚寅日正中無光而重暈有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49

睿宗元年三月丙申日有重暈白虹貫之. 十一月甲午日有暈. 十二月戊午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50

四年四月己卯日色赤而無光動搖.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51

五年三月乙卯日色如血無光.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52

六年三月甲申日赤無光. 十二月癸巳日有兩珥白氣貫于東西北有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53

七年三月甲戌日有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54

八年三月壬子朔太史奏: “日當食密雲不見.” 十二月庚申日有左右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55

十年二月丁未日暈三重有珥白虹貫之. 七月戊辰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56

十三年五月癸未朔日食. 十二月戊子日珥己丑亦如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57

十五年十月戊辰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58

十六年正月戊午日有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59

十七年正月甲申日暈有珥. 二月庚寅朔日食. 三月丁卯日有暈己巳日有珥. 四月丙申日有重輪. 十二月己酉日有兩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60

仁宗元年八月辛巳朔日食. 十二月壬辰日有兩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61

二年正月甲寅日有兩珥丙寅日有三珥. 閏三月甲申日赤無光丙戌日色黃赤. 十二月丁巳日暈有兩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62

三年四月丁卯日月同出東西相距五丈許.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63

四年正月戊辰日有兩珥翼日亦如之甲午白虹貫日重暈. 三月甲午日色如血. 十一月戊子日珥. 閏月己酉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64

六年三月戊申日色無光赤黃己酉日色無光而赤黃.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65

七年正月丁亥三日並出相連如虹. 三月辛巳白虹貫日. 九月丙午朔日食. 十二月乙酉日東西有背氣外有環暈. 戊子日有兩珥東有背氣上有半暈中貫靑赤色.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66

八年八月戊寅日三珥色靑赤. 十一月壬子日南至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67

九年二月辛巳白虹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68

十一年十月己亥日有珥. 十一月戊寅兩日並出.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69

十二年正月戊寅白虹貫日. 二月乙酉白氣貫日. 十月戊子白虹貫日日暈有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70

十三年正月乙巳朔日食密雲不見. 二月壬午日有暈白虹貫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71

十五年八月丙申日有暈赤黃色. 十一月丁巳靑赤暈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72

十六年正月癸巳日暈有珥. 二月癸亥日有暈甲子日有暈. 十月乙亥日有暈內黑外赤.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73

十七年正月庚寅日有暈色靑白. 二月壬戌日有暈色靑白.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74

十九年四月丙戌白暈貫日. 十二月丁卯日有暈兩旁有珥白氣發珥東西衝貫長數十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75

二十一年正月己丑朔日食. 十二月癸未太史奏: “日當食不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76

二十二年十一月庚戌日暈有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77

二十三年六月乙亥朔日食. 七月己未日暈. 十一月戊申日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78

毅宗元年十一月己卯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79

二年三月戊辰日無光. 十二月己卯日暈色靑黑.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80

三年三月癸未朔日食. 十二月辛酉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81

五年三月癸酉日有黑子大如雞卵癸未日中有黑子大如雞卵翌日亦如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82

八年五月癸丑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83

九年五月丁未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84

十二年三月辛酉朔日食癸酉日無光. 五月己巳白虹貫日. 六月庚戌日無光.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85

十三年正月丙辰日暈有珥色靑赤白西北方有二背氣三重皆去日輪不數尺*閒人望之皆謂三日並出.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86

十四年正月己亥日中有怪氣三日. 八月丙午朔日食癸酉日中有黑子.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87

十六年正月戊辰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88

十七年六月庚申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89

十八年正月庚子白虹貫日. 六月甲寅朔日食. 十一月甲午白虹圍日南西北各有珥如日相貫.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90

*()十一年正月戊午日暈有珥上有戴氣. 庚申又日暈有珥東北有背氣. 三月癸亥白氣貫日. 四月戊辰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91

二十三年八月甲申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92

二十四年七月己卯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93

明宗元年九月辛卯日有黑子大如桃. 十月戊午日有黑子大如桃.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94

三年五月壬辰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95

四年十一月甲申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96

五年十二月癸未日有左右珥南北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97

六年三月丙午朔日食. 七月丙寅日無光. 十二月甲戌日有兩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98

七年三月辛丑朔日無光己酉日月無光.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099

八年正月庚申日有南北珥. 十月壬辰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00

九年正月癸未日抱三珥色靑白又赤. 二月丙辰日暈東有背氣內赤外黃. 四月癸巳日有珥又有抱氣長一丈內赤外黃. 五月丙寅日有三珥南北赤黑西方白又南西北有抱氣色白. 十二月甲辰日有兩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01

十年正月癸亥日珥. 四月丙戌日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02

十一年正月乙亥白虹逼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03

十三年十一月壬戌朔日食己卯日有黑子二日. 十二月壬午日暈有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04

十四年四月己未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05

十五年正月甲午日有黑子大如梨. 二月戊寅日有黑子大如梨辛巳日無光. 三月庚子日有黑子辛丑亦如之. 十月庚戌朔日食庚午日有黑子. 十一月甲午日珥癸卯亦如之. 十二月壬戌日暈左右珥東有背氣.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06

十七年三月乙卯日赤薄無光六月丙子日旁有背氣外赤內黃七月己巳晦日食太史奏: “此退食非災不足憂唯局救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07

十九年二月辛酉朔日食. 十二月乙巳日有東西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08

二十三年正月丁酉日暈有珥. 二月辛酉日有珥南重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09

二十四年十二月戊午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10

二十五年正月丙戌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11

二十六年二月己未日有背氣色靑赤.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12

二十七年二月乙巳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13

神宗元年正月己亥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14

二年十一月癸卯日有珥艮方有背氣.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15

三年正月戊戌日暈東西有珥北有背氣甲辰又暈珥. 八月癸巳日有黑子大如李.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16

四年三月壬子日中有黑子大如李. 五月乙丑日暈. 八月乙巳日暈白氣貫日. 十一月戊申朔日食隱不見. 十二月庚辰日有兩珥北有背氣丙申日北有抱氣內赤外靑.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17

五年八月丙子日中有黑子大如梨. 十二月甲申日北有朱暈如斷虹外有直氣東西有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18

七年正月乙丑朔日中有黑子大如李凡三日. 太史以晉咸康八年正月日中有黑子夏帝崩惡其徵不敢斥言. 但奏: “日者人君之象若有瑕必露其慝.”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19

熙宗元年二月丙申日暈北有抱東有直氣西有背.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20

五年四月戊寅日有重暈東有兩背. 六月癸亥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21

六年二月庚辰日暈有兩珥北有白氣交暈貫日. 十二月乙卯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22

高宗元年九月壬戌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23

三年二月甲申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24

四年三月壬辰日赤無光. 四月庚戌日傍有赤氣大如車輪南北射氣如日. 七月丙子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25

五年六月辛亥虹霓環日. 七月庚午朔日食. 九月乙亥日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26

六年十一月甲寅白虹貫日. 十二月癸亥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27

七年二月戊辰白虹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28

八年五月甲申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29

十年九月庚子朔日食. 十一月丙辰日珥庚申日暈有兩珥辛酉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30

十三年二月乙巳日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31

十四年正月癸亥日暈. 六月戊申朔日官奏: “日食雨不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32

十五年正月甲辰日暈如虹. 十二月庚子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33

十七年四月壬戌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34

二十一年八月丁卯日食密雲不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35

二十九年十二月乙丑日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36

三十年二月乙丑虹貫日. 三月丁丑朔日食. 十月甲午白虹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37

三十二年七月癸巳朔日食旣.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38

三十三年正月辛卯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39

三十六年四月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40

三十九年二月乙卯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41

四十年十月己未日暈有五色. 十二月壬子日珥癸丑日暈二重色如虹東北有背氣太史奏: “一背在內一背在外中人與外人同謀.”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42

四十一年正月庚寅日珥凡三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43

四十三年四月庚寅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44

四十四年正月戊子日珥十二月壬辰日暈有珥背氣.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45

四十五年二月壬辰日靑無光. 三月丁卯日色赤如血. 八月癸巳日中黑子大如雞子翼日又如人形.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46

元宗元年正月甲午日昏無光. 三月戊辰朔日食. 四月己亥日珥乙巳日有暈白虹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47

二年正月癸亥日有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48

三年十一月甲申日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49

五年十月丙午日暈. 十一月丁酉日暈辛亥日暈丁巳日北有氣如虹色靑赤長三十尺許癸亥日有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50

六年三月甲午日西有背暈色靑赤長可十尺.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51

九年十月戊寅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52

十一年三月庚子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53

十二年八月壬辰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54

十三年二月壬寅日珥乙巳虹抱日. 八月丙戌朔日食十二月癸卯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55

十四年正月乙卯朔日珥. 十一月乙酉日東西北有暈如虹.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56

十五年十月戊午白氣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57

忠烈王元年六月庚子朔日食. 八月甲辰日旁有氣如虹直立如柱.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58

二年十二月庚午日暈如虹.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59

三年十月丙辰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60

四年八月癸亥日中有黑子大如雞卵.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61

七年二月乙亥白虹挾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62

八年三月丙子日珥七月戊午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63

九年正月丙辰朔日官奏曰: “日當食.” 停宴會.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64

十二年五月丁卯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65

十三年十月戊午朔日食雨不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66

十五年三月庚辰朔日食日官不奏有司劾罪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67

十六年八月辛未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68

十八年正月甲午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69

二十年六月庚辰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70

二十三年四月癸巳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71

二十四年十二月丁巳日旁有赤氣.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72

二十五年八月己酉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73

二十七年十月丙戌五色虹圍日長三尺許日沒猶未滅.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74

二十八年六月癸亥朔日食陰雨不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75

二十九年閏五月戊午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76

三十年五月壬子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77

三十一年十一月辛未雙虹挾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78

三十二年正月辛酉虹挾日五色交輝三月癸未朔日食十月丁未日有兩珥又北有輝.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79

忠宣王四年六月乙丑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80

忠肅王二年二月己卯朔日有三珥. 四月戊寅朔日食五月壬戌白虹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81

六年二月丁亥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82

七年正月辛巳朔元來告日當食故停賀正禮百官素服以待不食元史云: “是日日食帝齋居損膳輟朝賀.”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83

八年二月壬申白氣貫日. 四月辛未白虹貫日. 五月丁酉太白晝見犯日六月癸卯朔日食旣.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84

九年十一月甲午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85

十六年三月丁卯虹貫日. 七月丙辰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86

忠惠王元年十一月壬申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87

忠肅王後六年七月癸卯白虹貫日. 八月辛亥日有重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88

忠惠王後元年二月甲午日赤.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89

四年四月丙申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90

五年九月丁亥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91

忠穆王二年二月庚戌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92

三年正月甲辰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93

四年十二月辛未虹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94

忠定王元年三月乙巳日有五色重輪相貫.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95

二年十一月壬子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96

恭愍王元年四月癸卯朔元告日食不果食. 十月壬戌日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97

二年九月乙丑朔元告日食不果食四月戊申日無光.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98

三年三月癸亥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199

五年正月甲午赤氣挾日長數尺餘其中皆有日輪人言三日並出. 三月甲申日無光中有黑子乙酉亦如之丙戌日澹無光直視不眩. 十二月戊午酉時日之左右有氣如日光.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00

六年六月甲辰朔日食. 閏九月庚午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01

七年正月庚子朔日暈六月戊辰朔日食十二月乙丑朔日食司天臺夏官正魏元鏡奏: “日當食會天陰不見.” 御史臺言: “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今術者元鏡其術不明請罪之.” 厥後全羅道人有見日食故得免.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02

十年二月辛卯日有黑子四日四月辛巳朔日食旣.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03

十一年四月辛丑白虹貫日九月己未日有黑子.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04

十二年四月甲辰日暈丁未甲寅乙卯丙辰癸亥丁卯戊辰亦如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05

十三年正月丁丑白氣交日. 四月丁巳日暈戊午辛酉亦如之. 五月甲子日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06

十四年二月丙申日暈庚子辛丑癸卯亦如之. 三月丁卯日暈. 九月丁丑日暈. 十月己丑日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07

十五年七月辛巳朔日食旣.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08

十六年正月庚寅日下有環如日白虹匝其外戊戌日暈兩珥如兩日. 二月己酉日有兩珥虹圍日. 十一月乙亥白虹貫日乙酉日暈珥. 十二月癸卯朔日食天陰不見丙午日重暈背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09

十七年二月甲辰日暈有珥戊申日暈甲寅日暈幷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10

十八年五月甲午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11

十九年十二月庚午日有黑子.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12

二十年三月癸丑日暈. 閏三月丁卯白虹貫日. 九月癸巳日有黑子.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13

二十一年四月壬午日有黑子.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14

二十二年正月壬子日暈甲寅亦如之. 三月癸卯朔日食. 四月乙亥日有黑子二日. 十月乙亥日有黑子.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15

二十三年二月丁酉朔日食四月戊戌日暈己亥日珥癸丑日暈乙卯亦如之. 十月辛亥日暈有珥庚申虹圍日日旁又有大小二日癸未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16

辛禑元年二月戊申日有黑子己酉亦如之. 七月己未朔日食甲申日暈. 十一月甲戌日珥日背白虹貫日書雲觀奏曰: “近者日珥日背白虹貫日以本文考之宜釋女樂入賢良.”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17

二年三月癸亥日無光. 五月丁卯日珥. 七月癸亥日背有冠有珥甲子日背. 十二月壬子日有冠珥庚申日暈有珥有背南虛.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18

三年十二月乙巳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19

五年正月庚寅日抱日背日冠日戴日珥有纓環之壬辰日珥乙未日暈丁酉亦如之. 二月乙卯日暈庚申甲子亦如之. 三月庚辰日暈壬辰丙申亦如之. 四月己亥日暈壬寅丙午丁未丁巳戊午亦如之. 五月丁卯朔白祲貫日辛巳日暈癸未丙戌甲午亦如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20

六年二月丁亥日珥. 四月丁丑日暈甲申亦如之. 五月癸未日暈甲辰亦如之. 八月甲申有白虹貫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21

七年二月戊午日珥癸未日有黑子. 三月甲午日暈壬子亦如之. 四月壬申日暈五月癸巳亦如之. 十月壬子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22

八年二月甲戌日有黑子大如雞卵凡三日丙子日暈. 十一月甲寅星入日中.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23

九年六月丙申日暈有珥有抱有背己亥日傍西有半暈. 八月壬辰日暈癸巳亦如之. 九月壬寅日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24

十年正月戊申日有暈壬子日重暈有珥壬戌日暈丁卯亦如之. 四月庚寅日暈. 十二月乙卯日珥.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25

十一年正月甲申日珥. 三月己丑日暈.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26

十二年正月丙寅日珥白虹貫日. 二月甲寅日珥. 四月戊戌日暈. 十二月癸未朔日食陰雲不見.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27

十三年三月丁丑日有黑子.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28

十四年五月甲戌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29

恭讓王二年四月戊戌白虹貫日. 九月庚寅朔日食旣.

 

#高麗史47-1-天文1-日薄食暈珥及日變-230

三年三月戊子朔日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0

月五星凌犯及星變.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1

太祖十五年九月庚辰大星見東方俄變爲白氣.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2

十七年九月丁巳老人星見.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3

成宗八年九月甲午彗星見赦王責己修行養老弱恤孤寒進用勳舊褒賞孝子節婦放逋懸蠲欠負彗不爲灾.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4

十一年十二月夜天門開.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5

穆宗六年二月丁巳有流星光燭于地.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6

九年彗星見.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7

十二年三月庚午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8

顯宗元年閏二月甲子月食. 十二月庚申大流星隕于郭州.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9

二年四月癸丑月犯鎭星熒惑無光. 七月丙戌月食. 十一月壬申太白犯鎭星. 十二月壬戌月入氐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0

三年正月甲申月食. 七月庚辰月食. 十月庚戌月食. 十一月丁酉月犯太白. 十二月己卯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1

四年二月乙亥熒惑犯東井. 三月癸卯有大流星自東而西聲如雷. 四月丁卯熒惑掩積尸. 七月癸卯月犯歲星乙酉又犯軒轅. 九月癸巳大流星入于張翼*閒乙巳月犯畢大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2

五年正月癸巳流星入翼甲午月掩畢星壬子彗見于五車. 二月庚申彗入大陵. 五月辛卯太白晝見鎭星犯鍵閉. 七月辛亥鎭星犯鍵閉. 八月庚辰鎭星犯鍵閉. 十一月甲午太白入氐辛亥流星入氐.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3

六年五月辛丑大流星隕于西南. 六月丙辰月入氐星. 八月癸未月犯鎭星壬寅流星入氐. 十月辛卯月食. 十一月乙丑月入*大微.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4

七年二月戊寅太白犯昴星又流星出軒轅入三台辛丑太白經天壬寅月犯歲星. 四月己丑月食旣大流星自東抵西. 八月乙酉太白犯軒轅大星辛丑流星如雷其光照地見者驚譟. 九月壬子流星大如月出張星入明堂靈臺. 十月壬申朔太白犯上將庚子月犯太白. 十二月丁亥月犯熒惑己亥熒惑犯軒轅大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5

八年五月庚申飛星出河鼓南行聲如雷. 七月庚子月入*大微犯上相. 十月壬申太白入南斗. 十一月己亥太白經天.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6

九年六月丁酉流星出天市入北斗庚戌彗出北斗第二星光射文昌天牢長四丈餘. 七月丁卯月犯心後星辛未飛星出王良過璧聲如雷群犬驚吠. 十月庚寅朔熒惑入*大微犯上將. 十一月丁丑月犯軒轅. 十二月丁巳彗見于天市垣宗正宗人市樓*閒指西.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7

十年正月戊寅月犯心星. 五月丙寅太白晝見自正月以來月行陽道至是犯左服次將星. 九月己卯月犯歲星是月歲星入*大微犯右執法. 十一月壬戌太白入氐丙寅歲星犯左執法. 十二月辛亥彗見宗正宗人市樓*.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8

十一年正月庚午月犯左角. 三月乙丑月貫右角. 六月丁亥月犯左角. 十月壬午貫南斗魁. 十二月戊戌熒惑犯歲星. 閏月己巳月犯房左服.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9

十二年三月甲申月犯軒轅大星. 四月壬戌妖星見於*大微. 九月庚辰月貫哭泣己未又犯軒轅大星. 十一月戊戌月貫心後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0

十三年正月癸巳月犯心後星. 三月戊子歲星犯房右驂. 四月丙辰月犯庶子. 六月庚戌月犯心後星. 七月丙子月犯心後星. 八月戊午歲星鉤己於房. 九月庚寅熒惑犯左執法. 十二月甲寅歲星犯房左驂上相.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1

十四年正月丁卯熒惑犯房右驂上相戊子月貫心星. 五月戊辰熒惑退舍南斗魁中. 六月甲辰月犯心後星. 九月丁丑熒惑犯哭星己丑流星大如月入王良天策*. 十月癸卯流星入天倉. 十一月己亥流星入攝提*閒甲辰月食. 十二月癸未月犯心前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2

十五年正月戊戌太白晝見. 二月壬戌月犯太白. 四月癸亥月犯心前星. 五月壬寅月食十一月天門開丁丑月犯心前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3

十六年正月戊申月犯熒惑. 三月庚戌熒惑犯哭星. 六月甲辰大流星出角西行. 十月甲寅太白犯南斗魁第三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4

十七年正月壬寅流星出*大微入紫微. 三月丙午飛星大如缶色白出攝提入尾聲如雷. 四月辛酉月食太史不告命御史臺鞫之. 六月癸未大飛星入心尾*. 九月戊午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5

十八年三月乙卯月食. 六月庚寅大星飛出牽牛入箕杵*閒辛卯熒惑犯胃星. 十一月戊申月呑歲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6

十九年正月丁巳月犯鉤鈐. 六月壬申白氣貫紫微北斗丁亥飛星出大角入氐. 七月己亥月入氐星大流星自北而南其光照地己未月入畢星. 八月戊寅歲星犯井鉞.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7

二十年五月丙子白氣貫北斗射室璧. 六月壬辰有飛星大如燈籠自外屛入土司空乙未月入氐星戊戌飛星出紫微宮入天市垣色赤. 七月甲子月犯鉤鈐. 八月丁亥晡時大流星指西南行.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8

二十一年二月戊辰月當食不食. 四月乙酉敎曰: “上年十二月宋曆以謂大盡而我國太史所進曆以爲小盡又今正月十五日奏大陰食而卒不食此必術家未精也御史臺推鞫以聞.”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9

二十二年二月辛巳歲星犯軒轅大星鎭星犯天關. 四月癸卯大流星入天市垣. 六月辛巳乾方有流星大如月. 七月庚申月食. 八月辛丑月犯軒轅大夫人. 九月庚申大星入輿鬼. 十月己亥月及歲星入*大微. 十二月戊午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0

德宗元年正月乙酉月犯軒轅大星. 二月丁未太白晝見夜犯*{}. 三月丁酉流星出*大微入*轅軒{軒轅}. 五月辛酉歲星入*大微. 六月乙丑月犯太白. 八月丁未月犯建星太白犯軒轅丁巳月犯畢大星甲子流星出王良入天紀乙丑出軒轅. 九月丙子流星出北斗入紫微宮太白犯*大微右執法辛巳月犯坐星戊子犯鎭星. 十月癸丑天狗墮西方.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1

二年五月庚辰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2

三年三月丁卯鎭星入輿鬼凡二十三日. 四月壬子歲星犯房右驂. 七月癸巳月入氐流星出五車入諸王甲午月犯房上相甲辰歲星犯鉤鈐. 十月乙亥月犯軒轅次夫人.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3

靖宗元年四月丁巳月犯太白. 六月丙辰太白晝見. 八月癸亥太白晝見. 九月辛巳朔熒惑犯鎭星壬午流星出天倉乙巳月入*大微丙午又犯上相. 十月丁卯月暈三重戊辰流星自坤至艮而行丙子月犯太白.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4

二年正月丁酉流星出*大微入軫. 八月戊辰流星出五車入諸王. 九月辛巳流星出天苑入羽林. 十月丁未流星出五車入內階癸丑太白犯南斗庚午太白犯氐星. 十一月庚辰熒惑歲星同舍甲辰流星出大角入女林.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5

三年二月乙丑月入南斗癸酉彗星五出長各五六尺. 三月戊子月食. 四月丁巳流星出氐入*大微壬申大流星出角入南門色赤. 七月乙巳月貫心星庚申辰星熒惑太白聚于張. 七月丁卯有三流星大如*{}一出卷舌入五車一出天船入勾陳皆色赤一出八穀入勾陳色白. 十月丙子流星大如半月出翼入斗魁色赤戊寅熒惑犯進賢.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6

四年二月乙酉月犯心星. 三月辛丑小星犯月. 七月辛丑太白晝見. 八月癸酉流星大如半月出天苑壬辰流星大如杯出五諸侯入軒轅.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7

六年三月乙亥月犯熒惑壬午太白犯五車. 四月戊申熒惑犯哭星. 六月戊戌月食. 七月戊午歲星臨東井癸亥月犯南斗. 八月戊申月犯軒轅夫人. 十月丙戌歲星留東井十三日又犯西轅北端. 十一月癸丑歲星犯*{}甲寅流星大如升尾長一丈餘出東井入軒轅庚申流星大如升尾長一丈出參星入闕丘. 十二月癸卯流星大如杯長十五尺許出織女入天市垣.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8

七年八月彗星見東方長三十尺許二十餘日乃滅. 十月彗星長三十尺許出東方十餘日.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9

八年七月丁未衆星流轉. 十一月甲申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0

九年二月乙卯熒惑太白並失度九月癸未月犯昴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1

十一年四月辛丑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2

文宗二年二月癸酉流星出郞將東入大角攝提*閒大如木瓜光芒照地.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3

三年正月己酉月食. 七月丙午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4

四年六月壬午流星出牛入雞大如木瓜色赤. 九月乙酉黑氣經天衝乾巽方貫虛危歲星甲午月犯鎭星己酉犯熒惑. 十月庚午熒惑入*大微. 十一月戊子熒惑犯*大微上相庚寅月犯鎭星熒惑守端門癸卯月入*大微犯謁者. 十二月辛卯月犯畢.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5

五年五月乙丑月食. 十一月壬戌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6

六年二月辛巳月犯畢. 三月丙辰月入*大微天庭又犯屛星. 五月甲寅月犯亢上星. 六月辛卯月入哭星己亥流星大如木瓜出*大微入天市色赤. 十月丙申月入*大微天庭犯謁者星. 十一月丁巳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7

七年正月癸卯熒惑入氐辛亥歲星入月丙辰太白晝見己未月犯角星. 二月乙亥彗出庫*{}入翼長丈餘. 四月戊寅月犯*大微西垣次相癸未又入氐星. 五月丙寅月犯太白. 七月壬子熒惑犯房甲寅流星出牽牛入天田色赤長丈餘. 八月乙巳熒惑犯南斗. 十二月丁未月犯*{}轅乙卯歲星犯鬼宿壬戌歲星犯中鑕.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8

九年九月庚午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9

十年八月甲子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0

十二年正月丁亥月食. 閏十二月辛巳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1

十三年六月戊寅月食. 十二月乙亥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2

十四年十二月庚午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3

十五年正月戊子太白晝見辛丑晡時有流星大如木瓜向乾而滅.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4

十七年五月庚戌有星出大角孛于氐. 七月乙丑有星尾長數尺出坎孛于氐大如斗. 九月己亥朔熒惑躔鬼西行而沒. 十月己巳有星出天市抵尾箕大如斗甲申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5

十九年六月乙卯有客星大如燈. 八月戊子朔歲星熒惑失度設醮毬庭以禳之. 十月己丑流星出營室入天將軍大如木瓜. 十二月甲辰有星出奎過東璧入羽林大如木瓜色白.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6

二十年二月庚子月食三月丁丑有星出乾方大如月俄變爲彗孛.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7

二十一年七月辛巳流星出墓歷危疾行入織女分爲六七如紅纓貫白玉其前者大如木瓜後者如雞卵有聲如雷良久乃止癸巳太白晝見. 九月庚子月犯熒惑及*大微扉星. 十二月癸丑月犯畢奕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8

二十二年四月乙卯月行陰道躔左執法又犯軫星. 九月壬辰月犯軒轅.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9

二十三年閏十一月戊申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0

二十四年正月丁酉月入天庭犯左執法熒惑犯房北右弼歲星行陰道守天江庚子星隕于大丘縣化爲石.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1

二十五年十一月丙申月食不見.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2

二十六年二月甲寅流星出亢入房大如月. 七月戊子熒惑入羽林. 閏七月庚申月犯熒惑. 九月丙午有星如火犯營室丙辰羽林入月.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3

二十七年正月己酉流星出大角入北斗魁中癸酉流星出大陵入婁胃南. 二月甲午月犯南斗. 三月戊午月食. 七月丙午流星出王良入河鼓辛亥月犯南斗魁丁巳入羽林. 八月丁丑太白晝見客星見于東璧星南. 九月庚戌夜天苑星南天裂廣可五六寸中有赤色辛亥月入羽林乙卯月食密雲不見己巳太白犯南斗魁第三星. 十月癸酉月入南斗魁甲戌有流星出柳入軒轅大如鉢. 十一月丙寅夜文昌西天裂長十五尺廣三尺色靑赤.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4

二十八年正月*(??){壬戌}月入南斗魁癸亥又犯第二星. 二月戊寅流星出參西行大如木瓜乙酉月暈光芒如彗長三十餘尺. 七月庚申客星見東璧星南大如木瓜. 九月辛丑月犯南斗魁中第一星己酉月食. 十一月己亥流星出文昌抵西北而沒大如鉢. 十二月丁亥月入氐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5

二十九年四月戊寅流星出角入井鬼*. 七月癸酉流星出南斗疾行至尾而散長丈餘庚辰月犯昴. 九月辛巳流星入天樞大如木瓜壬午流星出天津入河鼓大如杯丁亥流星出下台東北入軒轅戊子流星入華盖大如燈. 十月癸巳流星出天南入軫大如木瓜丙申彗見于軫星長七尺餘.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6

三十一年正月丙寅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7

三十二年正月庚申月食. 六月甲寅月食宋使救之國人不之覺以日官挈壺正崔士謙撰曆失於推步不以聞奏有司請論如法宥之. 九月癸酉朔熒惑犯鬼. 十月壬子流星出大陵入天苑大如木瓜.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8

三十三年八月壬寅月犯心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9

三十四年正月丙戌月犯心前星. 二月壬寅太白晝見. 八月戊午太白犯軒轅. 十一月丁巳歲星入氐.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0

三十五年四月辛未月食. 九月庚子太白食南斗第四星壬寅又入南斗魁中.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1

三十六年四月丙寅月食密雲不見. 七月丁亥有星出紫微犯北辰十月庚申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2

三十七年三月庚寅月犯左角. 五月癸卯太白晝見.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3

宣宗二年八月丙子月食密雲不見.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4

三年五月丙子太白晝見. 六月辛卯流星出文昌貫危哭長十餘尺曲如環東缺色赤俄變爲白良久乃滅. 八月甲辰流星出婁抵王良大如木瓜.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5

四年二月癸卯太白晝見. 六月乙未月食. 七月辛酉流星出天囷抵天苑大如木瓜. 八月戊戌流星出婁抵王良大如木瓜.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6

五年二月戊戌太白犯*{}. 六月庚寅月食. 七月己巳流星出天津抵東璧大如木瓜. 八月己亥太白犯軒轅. 十二月丁亥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7

六年五月乙酉月隱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8

七年九月甲戌流星如火出鬼入*大微庚寅流星出上台犯中台下星大如日. 十月壬辰朔流星出軒轅入*大微大如木瓜.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9

八年三月壬午流星出織女抵天津. 四月庚寅熒惑入羽林辛卯亦如之丁巳流星或靑或赤尾長十餘尺出房星入軒轅有聲如雷. 五月己未朔太白赤色搖光晝見經天至十七日乃滅.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0

九年二月戊午流星出*大微北抵七星南. 三月丙辰月犯歲星. 五月乙未熒惑無光芒. 六月戊午月犯歲星. 十一月庚子太白晝見經天犯壘壁陣太史奏曰: “太白晝見三年必有大喪.” 十二月壬子月入羽林.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1

十年二月戊辰月犯心大星. 三月庚寅流星出造父抵王良色赤大如木瓜尾長七尺許.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2

十一年三月庚寅月犯心前星戊戌熒惑犯鬼質. 九月壬戌月犯鎭星. 十一月戊申月犯昴星丙辰犯鎭星辛酉又犯心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3

獻宗元年二月庚午月入昴星. 三月戊午歲星犯牛. 四月壬申月犯鎭星. 六月乙酉流星大如木瓜色赤尾長九尺許出室西入南斗魁亦有衆小星南流己丑月犯五車.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4

肅宗元年二月戊辰月犯五車癸酉又犯輿鬼辛巳太白入昴星乙酉又入昴光芒甚大己亥太白晝見癸卯又晝見夜入*{}星月犯心大星. 九月戊戌月犯歲星甲辰犯昴星丁未太白犯鎭星戊申月犯鬼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5

二年正月癸巳飛星大如燭出鬼柳*閒抵軒轅. 七月庚午熒惑犯輿鬼壬申月犯昴星. 八月癸未流星出織女抵王良丁未彗星見氐房*閒光芒射天市垣. 九月丁卯月犯昴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6

三年六月乙巳流星色赤前大後小出騰蛇抵營室. 十一月戊申流星色赤前大後小出南河抵天囷. 十二月丁丑太白熒惑會于危.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7

四年四月丁亥月犯心大星. 八月壬辰太白歲星晝見. 十一月癸未流星色白前小後大出張星抵天廟大如梡乙未熒惑守氐.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8

五年正月丁丑熒惑入氐. 四月庚申流星出翼長三尺許隕于西南方. 七月甲午夜天狗墮乾方聲如雷. 十月丁巳熒惑入壘壁陣壬戌流星出羽林入虛星長五尺許色靑赤甚有光芒聲如雷. 十一月己巳太白入羽林.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9

六年四月甲辰月貫氐星. 五月乙酉太白歲星同舍. 七月甲申太白歲星同舍. 八月壬辰太白犯軒轅. 十二月甲午熒惑入氐星庚子鎭星犯鍵關乙巳歲星犯軒轅大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0

七年六月戊子太白犯歲星乙未月入房上相是月熒惑留守箕. 九月辛卯歲星入*大微丁酉熒惑犯壘壁陣西星. 十月熒惑犯壘壁陣行羽林三十餘日. 十二月丁卯月暈素氣如輪貫北斗.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1

八年八月辛亥流星一出北極入天津大如炬尾長三丈許一出內諸侯入上台大如梡尾長一丈許一出王良入文昌大如木瓜又小星百餘流行. 十月乙亥熒惑犯氐西南星. 十一月壬午月犯壘壁陣乙未太白犯羽林乙巳熒惑犯鉤鈐. 十二月庚戌月犯壘壁陣丙寅犯歲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2

九年二月癸亥太白犯昴星. 十月乙丑太白歲星同舍于氐. 十一月壬辰太白歲星同舍于尾.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3

十年正月壬辰歲星犯房上相. 六月庚午初夜流星出紫微垣中入郞位色赤圓徑五寸許尾長一丈二更出天津入天市色白尾長二丈五夜出河鼓入南斗魁色赤大如雞子. 九月庚子流星出五車入騰蛇大如梡長一丈許辛丑流星一出北斗魁入郞將色靑徑五寸許尾長一丈許一出中台入郞將色赤大如炬尾長一丈許一出北河入北極色赤大如炬尾長一丈半戊午夜太白下陽道行南斗度辛酉食南斗魁第四星壬戌入魁中.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4

十二年十一月乙巳太白光芒大而赤至十餘日甲寅夜有流星出上台入北極大如炬長一丈許. 十二月甲子歲星犯熒惑丁卯流星出翼東入大陵狀如雞子戊辰太白晝見經天月犯壘辛未月犯天囷癸酉月食畢大星乙亥月重暈靑赤無光戊寅月食月犯輿鬼鎭星犯氐.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5

睿宗元年正月丁酉彗見于西南長十尺許月餘乃滅. 三月乙未月入畢星庚子月食丁未熒惑入羽林. 六月甲申流星出王良入營室長二丈許乙酉枉矢飛行見者皆驚譟流星出天津入宗人大如杯尾長二丈許又二流星出虛入九坎大如雞子又自昏至曉衆星流四方丁酉熒惑入天廩癸丑流星出王良入營室大如雞子長二丈許. 九月乙未月犯畢又有流星出上台入郞將大如雞子長二丈許己亥流星出豺狼入天苑丙午月入畢星. 十一月己巳彗星見癸未月入輿鬼丁亥流星出危入壘壁羽林大如梡.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6

二年正月丁酉流星出宦者歷*大微東入屛星大如雞子長二尺許辛丑歲星鎭星犯南斗. 五月乙巳月入羽林. 十月癸酉月犯輿鬼北星丙子犯*大微內屛西南星丁丑入天庭出東華門貫*大微庚辰又入氐星. 閏月己丑行羽林中又流星出井入軍市大如梡尾長五尺許壬辰太白守氐. 十一月丙寅月食. 十二月乙未月犯輿鬼壬寅流星出軒轅道中台入文昌大如雞子癸卯月入氐星丙午流星出華盖入天一大如雞子尾長一丈許.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7

三年四月辛丑月入羽林己酉太史奏: “自三月以來歲星入行羽林內熒惑鎭星越舍乍在南行陽道.” 十月戊寅月犯羽林乙酉月入羽林.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8

四年三月丙寅月犯軒轅. 四月庚辰月入輿鬼辛巳衆星無光. 五月戊申月犯軒轅己酉流星出貫索入亢大如盃. 七月丙辰月犯羽林. 十月丙戌月食. 十一月乙巳月入羽林庚申犯軒轅夫人. 十二月戊子月犯軒轅夫人癸巳月入氐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9

五年正月己酉流星出貫索入天市內宗人狀如雞子. 三月辛丑流星出梗河入天倉大如雞子丁卯流星犯天市垣內車肆入列肆大如杯長九尺許. 五月甲辰鎭星入守壘壁陣羽林己酉彗星入紫微乙卯夜二更彗星發天將軍閣道星*閒至曉乃滅丁巳夜彗星發路策星戊午夜發于王良星西北己未夜發盖傳舍*閒庚申夜發華盖中辛酉發華盖下六甲星北癸亥夜行女*(??){}宮星內丁卯太白犯軒轅夫人. 六月癸酉鎭星入壘壁陣羽林. 七月戊午月犯歲星. 閏八月癸丑月犯歲星熒惑又犯輿鬼乙丑流星出東井入輿鬼大如杯. 九月庚午流星出文昌入天槍長二丈許大如雞子辛未月犯南斗魁第四星漸入魁星壬申流星出傳舍入天棓大如炬長四丈許光射于地庚辰月食丙戌月犯輿鬼丁亥犯熒惑. 十月甲辰太白晝見經天乙巳犯亢西南星丁未月食歲星乙卯月犯軒轅后妃丙辰犯*大微西將星丁巳入*大微庭犯行屛星太白入行氐嫡星*閒己未月犯軒轅后妃. 十一月甲戌月犯歲星壬午月犯熒惑又犯軒轅夫人.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0

六年正月甲子朔熒惑守輿鬼乙亥月犯熒惑. 二月丁酉熒惑流行自角入騎官. 三月壬午熒惑犯軒轅鎭星入羽林至四月乃退. 四月己亥流星自北極西行入宗人宗正*閒月犯軒轅后妃辛丑入*大微犯屛星. 五月辛巳月入羽林是月熒惑守*大微至乙酉犯右執法. 六月丁酉月犯心星. 八月戊午衆小星分流四方. 十一月乙丑月入羽林丙申流星出軒轅入張星大如梡尾長六尺許.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1

七年二月己亥月犯軒轅夫人丙午太白犯昴星丁未月犯心大星. 三月癸酉月入氐星. 六月癸丑流星出王良入危尾長一丈許. 七月甲子太白食東井北轅第二星月犯心大星甲申太白犯輿鬼是月太白歲星熒惑同舍. 八月甲午月入南斗口乙未熒惑犯輿鬼西北甲寅太白犯軒轅. 九月乙卯朔流星出五車西北入北河大如盂尾長七尺許丙辰流星出卷舌大如杯尾長五尺許丁巳流星出天船星房入五車西北大如盂尾長七尺許丙寅歲星守輿鬼西南星十餘日辛未又犯積屍甲戌熒惑犯軒轅女主丁丑流星出畢東入天苑大如盂月犯軒轅女主己卯流星出河鼓近天紀而滅大如杯壬午流星出軒轅入紫微大如盂尾長三尺許. 十月癸巳流星出中台入紫微西大如杯尾長十尺許丙申流星出卯入畢大如盂壬辰辰星見氐星度歲星守輿鬼三十日. 十一月庚申熒惑入*大微月食鎭星戊寅流星出壘壁陣入羽大如杯尾長五尺許光照于地又流星出攝提東入亢大如盂長十尺許.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2

八年二月丁酉太史奏: “月食密雲不見.” 四月甲子月薄心星南相距二尺. 七月辛巳有星孛于營室. 八月甲寅流星出軒轅入小微大如杯長六尺許又流星出天囷入軍井長三尺許己巳流星出婁入營室大如杯癸酉月犯軒轅. 九月庚子月犯歲星丙午太白掩行南斗魁第四星又流星出天囷入天倉大如椀長十五尺. 十月己酉流星出北落師門入八魁大如杯長二十尺許甲子月掩行軒轅. 十一月甲申流星出中台入*大微大如杯長十五尺許. 十二月丁巳月犯五車壬戌犯軒轅又犯歲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3

九年正月己丑月犯軒轅歲星. 二月丙辰流星出北斗紫微入王良大如椀. 三月庚子流星出鼔旗入天雞狗國辛亥月犯歲星入軒轅女主. 七月甲午月犯昴星九月庚寅月犯五車東南星癸巳犯輿鬼. 十月丙午月犯南斗魁中丙辰犯*{}星壬戌月乘軒轅歲星熒惑近*大微左執法.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4

十年正月壬辰月犯心前星. 八月癸丑太白晝見.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5

十一年正月甲寅月犯心左星己未流星出*大微中入軫東北星. 三月庚戌流星出七公貫索星入天市大如雞子長三尺許. 九月戊戌流星出中台入*大陽大如雞子. 十二月庚申歲星犯房上星戊辰熒惑守氐庚辰流星出亢入氐大如雞子.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6

十二年正月甲午熒惑入守房上星及鉤鈐甲辰熒惑犯歲星. 四月甲子流星出招搖北入北斗魁中大如雞子長七尺許丙子熒惑守行心星度丁丑流星出爟星入外廚大如椀長五尺許辛巳流星出角星東北入器府大如雞子長十五尺許又流星出天市門入傅說魚星*閒長七尺許. 五月癸巳流星出招搖入北斗魁中犯第四星. 七月丁未月犯昴星. 八月戊午黃昏流星如月落於巽方. 十月庚申流星出五車入天囷大如椀長十尺許己巳熒惑守壘壁陣.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7

十三年二月甲戌月犯歲星. 四月乙丑枉矢出西北向東南行. 五月丙申月食. 九月丙戌天狗墜坤方流星出左旗北入天市東長十尺許庚子流星出奎星入天倉壬寅月犯輿鬼甲辰流星出北河入軒轅丙午鎭星犯天關. 十一月壬子太白犯西咸壬戌太白犯東咸辛未熒惑犯房上相. 十二月己卯流星出軒轅入*大微長五尺許丙戌流星出紫微入索女林*閒長三十尺許.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8

十四年三月庚戌月犯鎭星. 五月丙午朔熒惑犯壘壁陣. 七月壬戌月犯天關. 九月甲辰朔鎭星守井丁巳熒惑犯羽林. 十一月己未鎭星犯東井. 十二月甲戌辰星犯歲.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9

十五年七月丁未月犯氐星壬戌犯東井丙寅歲星犯羽林. 八月壬午月食戊子壽星見. 九月壬子月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0

十六年六月己亥流星一出織女北入紫微一出紫微入勾陳一出奎星入雷電辛丑流星出天津入天弁. 七月甲辰流星出河鼓入南斗八月甲午鎭星入輿鬼. 十月太白晝見經天三十餘日丁巳月入氐星. 十一月壬申月有暈. 十二月丙申月犯歲星戊申流星出閣道入天將長七尺許.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1

十七年二月丙申流星出北斗中入天廚傳舍*閒又出北斗第一星分爲二乃滅甲辰月食. 五月癸酉初更月有兩珥靑黃交色二更末變白而滅. 七月乙亥天狗出艮方抵坤方. 八月丁亥朔流星出天市東垣入尾前大後小尾長二尺許壬辰月食. 十一月己卯月入氐星. 十二月戊子流星出軒轅入輿鬼尾長四尺許乙未月犯畢大星戊申犯罰星及東咸太白入羽林.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2

仁宗元年二月壬寅西京留守奏: “老人星見.” 六月戊申太白晝見七月壬戌亦如之. 己巳有星孛于北斗. 十一月庚午月犯軒轅前大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3

二年正月癸亥月食. 三月庚戌熒惑食東井. 四月辛酉月暈有珥. 六月戊午流星出紫微入攝提尾長三十尺許. 八月丙午歲星犯輿鬼流星出文昌入北斗辛酉天狗自東北發回翔都城內外所過人皆鼓譟無幾向西南墜地聲如雷乙丑流星出大陵入紫微. 九月甲午太白晝見經天六日乙未月犯軒轅又有流星大如炬己亥月犯*大微壬寅流星出東北大如炬. 十月甲寅月南北有角乙卯流星出文昌入紫微貫北極滅于*大微東藩癸酉流星出參右脚入軍印. 十一月乙亥流星出五車入天苑又出北斗魁中入紫微壬辰月食*大微. 十二月戊午月食旣王素服出殿庭救食庚申月犯*大微右執法流星出庫樓入鉤陳辛酉月犯*大微東藩上相.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4

四年三月丙子月犯軒轅大星又犯歲星戊寅入*大微犯內諸侯壬午熒惑犯輿鬼入積尸壬辰流星出天市入心星. 四月丙辰天狗墮地有聲人駭譟. 六月壬寅太白歲星並行犯右執法入*大微. 九月癸未月犯井星甲申流星出營室入紫微長七尺許丙戌流星出紫微入東藩庚寅月入*大微犯屛星太白歲星鎭星合行翼度歲星入*大微犯謁者太白晝見經天. 十月甲午流星出天將軍入句陳大如木瓜長十尺許庚子流星出天將軍入紫微又流星入*大微五帝座辛丑歲星犯*大微鎭星犯上相壬寅月犯羽林. 十一月丁亥流星出水位入張聲如雷大如椀長一丈許辛卯歲星犯*大微. 閏月癸巳流星出*大微入帝座大如燈丁酉流星出北斗中台大如木瓜己酉月犯軒轅庚戌犯小微壬子犯*大微. 十二月己卯月入*大微壬午入氐星丙戌流星出庫樓入*大微.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5

五年正月庚戌歲星入*大微左掖鎭星犯*大微東藩上相. 二月甲子流星出建入房大如木瓜戊辰歲星犯*大微左執法戊子流星出大角入市垣中宦者. 三月甲午流星出建入房大如木瓜長十五尺許. 四月甲戌月食密雲不見. 五月乙未月犯*大微內屛四星. 六月庚申流星出營室入危大如木瓜. 七月庚寅流星出婁入五車色黃大如木瓜. 八月戊午朔熒惑犯輿鬼又犯積尸終月乃沒. 九月癸卯流星出東璧入羽林大如椀辛亥月犯*大微壬子流星出五車入北斗. 十月戊午流星出東璧入羽林己未月犯太白. 十一月庚戌熒惑入*大微. 十二月戊午流星出庫樓入*大微大如雞子辛未月犯輿鬼.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6

六年正月丁亥熒惑犯軒轅自丁未年十二月太白晝見經天光芒日大熒惑犯小微星至于是月. 二月丙辰熒惑犯軒轅夫人乙亥月入羽林. 三月戊申月色無光赤黃. 四月辛酉月犯*大微西藩次相星又犯屛星乙丑月犯鎭星甲戌太白晝見經天月入羽林中辛巳流星出牽牛入天田大如木瓜. 五月甲申朔自四月下旬至今月太白晝見經天丁亥流星出天津入營室大如木瓜色赤辛亥流星出天津入營室. 六月丁丑流星大如缶色白有光出紫微宮長十尺許疾行入離室星又流星大如鉢出天市星色赤長五尺許疾行入氐星又流星大如燈盞出軫星色赤長七尺許疾行入左角星四更流星大如鉢出天津星色如火長三尺許疾行入河鼓星五更流星大如燈盞出壘壁陣色白入羽林又流星大如燈盞長十尺許入昴星. 八月自六月至是月太白晝見經天丙寅太白犯軒轅大星. 九月癸未流星出畢入王良移入營室甲申太白犯*大微西藩上將星己丑犯右執法辛卯犯*大微端門丙午月犯*大微次將星流星出奎入營室丁未月犯*大微庭. 十月己未流星大如炬色赤出翼入角星甲子黑氣如布匹竟天犯天津天船五車文昌三台星中乙丑月食旣戊辰流星出翼入左角大如炬庚午流星出星大星入翼星中己卯太白犯歲星. 十一月己亥歲星犯房辛丑月犯*大微屛星壬寅入*大微三公星歲星犯房星甲辰流星出天市垣入翼乙巳歲星犯鉤鈐丁未流星出天囷入參大如炬己酉流星出五車入參大如木瓜. 十二月戊辰夜赤氣起自艮方經斗杓入紫微宮.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7

七年三月甲午月犯亢星己亥鎭星犯亢. 五月己亥歲星犯房甲辰歲星犯鉤鈐乙巳亦如之. 六月自五月己亥歲星犯旁右驂星至是月守而不出. 七月丁丑朔太白晝見經天凡十五日乃滅. 八月丙辰月犯南斗熒惑犯輿鬼戊辰流星出奎大如椀尾長五尺許閭巷驚譟又流星出胃入天廩大如炬閏月戊寅流星出婁入天倉大如椀乙巳流星大如木瓜出畢星入天囷又流星大如燈盞出畢星入參星. 九月丁未流星大如木瓜出畢入天囷辛亥流星大如木瓜出室入危尾長八尺許又有流星大如雞子出參箕入狗星丙辰赤氣自乾艮方交發衝射紫微宮是月熒惑入*大微四旬乃滅. 十月丙子朔流星出*大微入天狗大如椀長十尺許己丑月犯諸王辛卯犯五諸侯星壬辰犯輿鬼. 十一月辛亥熒惑犯*大微壬申流星出翼入中台尾長七尺許. 十二月丁丑流星自坤方指東北墜地聲如雷大如盆長六尺許乙酉月暈己丑黃赤氣貫月長六尺許月犯軒轅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8

八年正月戊午月暈*大微. 二月癸未熒惑犯*大微丙戌月入*大微甲午入南斗辛丑熒惑犯*大微. 三月癸丑月入*大微. 四月己卯流星出宗星入市樓戊子月犯箕北星. 六月戊寅月犯熒惑辛巳犯心星流星出紫微西藩入河鼓長五尺許有聲如雷丙戌流星出天市垣入河鼓己丑流星出危入牛. 七月丁未流星大如雞子出天廩入羽林. 八月丁丑流星大如杯出五車入東井. 九月乙巳流星出奎入危大如雞子尾長九尺許丁未流星出觜入水位大如雞子尾長五尺許. 十月乙亥流星出畢入天囷大如椀長十尺許丙子月有背氣左右有珥色白庚辰流星大如雞子出北斗入*大微帝座己丑月入軒轅辛卯犯小微癸巳犯*大微執法. 十一月壬戌流星大如雞子出內階入鉤陳丁卯五車八穀星*閒有氣如彗長六尺許. 十二月乙酉月犯小微.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9

九年正月辛亥月犯軒轅. 三月丙午月犯軒轅夫人. 五月乙丑太白晝見經天百餘日. 六月辛卯流星出河鼓入南斗大如炬長十尺許甲午流星出天紀入箕又流星出室離宮入河鼓. 七月乙未流星大如雞子出天紀入箕又流星大如杯出室離宮入箕己未流星出危入牛大如炬長十餘尺太白經天. 八月辛未月犯心庶子星己卯月食密雲不見癸未月食行昴星丙戌流星出畢入觜大如椀長十尺許戊子月犯輿鬼. 九月戊戌太白晝見月犯心前星一尺許太白犯軒轅小民又流星大如杯出北極入郞將辛丑月犯南斗戊申太白隔熒惑星南辛亥火星犯*大微上將星壬子月犯五車乙卯犯輿鬼己未犯太白太白入*大微右掖門辛酉月犯左角癸亥太白犯*大微左執法. 十月甲申月犯軒轅夫星乙酉流星大如雞子出天囷入天倉. 十一月丁酉太白入氐壬子行陰道犯房上相北隔七寸許乙卯犯鎭星. 十二月癸未月犯左角甲申天狗墜坤方聲如雷.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20

十年正月乙未熒惑入氐星庚子月食昴星辛丑月暈戊申月犯*大微右執法庚戌月暈有珥流星出七公入亢又熒惑自是月初三日入亢星中丙辰流星出*大微入軫長十尺許月犯箕星丁巳流星出*大微入北斗長十尺許月入南斗. 二月丙子月食旣. 四月丁丑月珥自是月初熒惑逆行至入氐中. 閏月丙午月犯南斗. 五月辛未月犯心星. 八月癸巳月犯心星又流星出天將軍入五車丙申月犯南斗壬子彗星見八穀指東南甲寅指西北長三尺. 九月戊寅太白犯南斗. 十月壬寅流星出郞位入攝提大如椀長三十尺許丁巳流星出北斗入鉤陳. 十一月壬午熒惑犯大歲. 十二月己酉月食心後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21

十一年正月己卯月犯南斗. 三月辛未月犯心星甲戌食南斗辛巳流星出氐亢閒入騎官星長五尺許. 四月辛卯月犯軒轅. 五月丙寅月食心星丁丑流星大如木瓜出營室抵天市帝座尾長二十尺許. 六月丙申月入南斗壬寅天狗星流下甲辰流星出天津入天市垣尾長七尺許丁未流星出轉舍入織女. 七月癸亥月入南斗流星出天紀入天市戊辰月食甲戌月入昴星丁丑亦如之. 八月丙戌月犯熒惑戊子食心星乙巳犯五諸侯丙午犯輿鬼己酉流星出五車入營室. 九月乙卯熒惑犯*大微丙辰月犯尾星庚午犯五車壬申又犯五諸侯癸酉犯輿鬼. 十月壬寅月犯軒轅女御星. 十一月戊寅月入氐星. 十二月辛卯月食昴星己亥月暈*大微流星出南北河中犯參左肩大如木瓜尾長五尺又流星出南河中入狼星如中物破碎狼星搖動庚子熒惑犯房第一星辛丑流星出東井入弧星尾長十尺許月行角亢南犯折威星壬寅熒惑犯鉤鈐甲辰月食心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22

十二年正月丙辰月暈白氣從暈中發竟天庚申月暈昴畢觜參辛酉月暈五車井星北河東西白氣指月衝射壬戌月食五諸侯. 二月壬辰月食軒轅丙申歲與太白隔一尺許行婁星度熒惑與鎭星隔一尺許行箕星度月失度行角亢之南戊戌月食房. 三月己未流星墜地大如斗是月星再晝隕於太初門營造處其時上在西京駕幸永明寺次晝隕亦一時也. 四月甲申流星出王良入南斗. 五月甲寅流星出王良入南斗大如炬尾長五尺許辛酉月犯心大星壬戌月暈房心尾箕. 六月辛巳太白晝見經天營星犯狗國辛丑流星出騰蛇入河鼓大如木瓜長十尺許壬寅流星出王良入閣道大如燈甲辰流星出營室入北斗大如缶. 七月壬子流星出北斗柄入攝提又流星出危入牛又流星出營室入壘壁. 八月癸未月犯心星. 九月己酉天狗墜于京城東北庚戌月犯心星乙卯流星出婁貫天倉南隕丁巳流星出軒轅入下台星. 十月庚子流星出參箕南隕. 十一月自十月至是月太白晝見經天.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23

十三年閏二月丁未流星出天市西垣入攝提庚午流星出角入軫癸酉流星出南斗越房心入左角大如木瓜長四十尺許. 三月丁丑天狗墜西京. 四月癸丑月行左角南隔三尺許軫星犯西建星隔一寸許丙辰月行心西星隔一尺五寸許. 五月戊寅流星出璧入危. 六月戊申流星出河鼓入牽牛癸亥流星出天弁入南斗. 七月戊戌流星出天關入五車東北星月犯軒轅太后宗星隔五寸許行. 十一月乙酉月食. 十二月庚戌月犯昴星丙辰熒惑犯房星太白晝見經天.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24

十四年三月戊辰朔衆星自東北流西南丙戌月犯南斗. 五月壬午月食. 六月己未太白晝見經天. 七月庚寅流星出華盖入文昌辛卯流星出津星入箕大如椀長七尺又流星出河鼓入南斗大如椀長二十尺許. 八月辛丑歲星入輿鬼癸卯月犯鎭星. 九月庚午太白犯*大微. 十一月己卯月食戊子歲星守輿鬼. 十二月丁巳歲星食輿鬼流星出攝提入氐大如炬長二丈許.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25

十五年正月庚午天狗墮北方乙酉流星出張入天廟. 二月甲辰熒惑犯天街. 三月丁丑月犯左角. 七月癸酉月犯牽牛丁亥流星出天囷抵婁長十五尺許. 八月丙申月犯房星. 十一月丁未流星出軫抵庫樓甲寅流星出天將軍入羽林丁巳太白晝見經天.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26

十六年二月甲申歲星犯軒轅流星出氐入軫. 八月甲寅朔流星一出婁入天倉一出參入天狗. 十月己未流星出軍市入參又角星搖動. 十二月丙寅月犯左角流星一出王良入婁一出天市入南斗.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27

十七年三月辛巳朔熒惑犯東井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28

十八年七月戊申鎭星守天軍十七日壬戌月犯畢庚午心星動搖. 八月辛巳月犯牽牛. 九月戊申流星出五車入北斗癸亥月犯軒轅.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29

十九年三月丙午熒惑入輿鬼. 五月庚戌流星出河鼓入南斗. 十月庚午流星出南河入軍市大如木瓜尾長三尺辛未流星出星入翼大如木瓜尾長二丈.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30

二十年四月戊子太白動搖. 六月丙戌月犯畢星. 七月壬辰朔流星出天街入畢丙午月食. 八月丁丑月犯鎭星. 九月丙申熒惑入輿鬼犯積尸戊申月犯畢星. 十二月癸亥流星入攝提長十尺許.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31

二十一年正月癸卯月食旣. 閏四月丁未流星出勾陳入帝座又出招搖入北斗. 六月庚子月食旣. 七月庚辰流星出南斗入天田又出奎入天船. 八月丁未月犯歲星己酉食軒轅. 九月壬戌月犯哭星庚午天狗墜地聲如雷戊寅月食建星己卯流星出參入軍市. 十月己丑月犯歲星. 十二月甲辰月食氐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32

二十二年三月辛酉月犯軒轅次妃星壬戌犯*大微西蕃上將星. 四月庚戌流星出天市入東咸大如木瓜尾長五尺許. 五月乙丑流星出大角入天棓大如木瓜長十尺許. 六月甲午月食辛丑流星出箕入尾大如木瓜長五尺許丙午月犯太白. 七月辛酉流星出東璧向北行大如鉢長五尺許. 八月庚辰朔熒惑犯輿鬼積尸流星出天將癸巳月犯羽林流星出王良入天船己亥月犯畢. 十月丙戌月犯羽林. 十一月壬子辰星犯太白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33

二十三年二月戊戌流星出大角入氐大如木瓜長五尺許. 三月己巳熒惑犯*大微. 四月壬辰流星出翼入天廟長十五尺許丙申彗星見乾方十五日長丈餘癸卯熒惑犯*大微. 五月己未月食己巳流星出攝提入軫. 六月戊戌流星出攝提入軫大如木瓜. 九月辛亥太白犯心星.

 

#高麗史47-1-天文1-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34

二十四年四月甲寅月食旣. 十一月丁丑月犯歲星. 十二月甲辰月犯歲星己酉白氣貫月及天市垣紫微宮.

 

志卷第一.

 

 

#高麗史48-2-00-00-000

志卷第二. 高麗史四十八.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0

天文二[月五星凌犯及星變].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1

毅宗元年六月丙辰流星出河鼓入*{}. 七月太史奏: “太白自六月望後晨見經天今又連日晝見.” 八月戊戌太白晝見己未歲星犯東井. 九月戊寅月暈昴畢鎭星庚辰太白犯*大微右執法甲申太白經天二日己丑流星出抵弧矢.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2

二年二月庚子流星出虛入危七月己未流星出奎入羽林八月辛卯軫星犯東井. 閏月辛巳流星出八穀入閣道十一月甲辰白氣貫月長丈餘是月熒惑入氐星十餘日. 十二月癸酉熒惑犯房上相乙亥月食氐東南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3

三年正月庚寅流星似天狗自東指西庚戌飛星出天一大一入*大微中五帝座北大如鉢尾長二尺許. 二月己未流星出紫微入尾辛未月犯心星三月丁未流星出軒轅入北河尾長七尺許. 四月庚午流星出張入庫樓大如杯. 太史奏: “邇來熒惑失度守箕光芒盛大.” 六月甲戌流星自西而東大如缶有二小星隨之滅後有聲如雷. 九月辛巳流星出五車入天倉又有流星出畢入天囷大如杯尾長丈許. 乙酉流星出狼入弧星辛丑流星出弧入軍市太如木瓜尾長六尺許. 十月乙丑歲星守*大微西蕃上將五日丙寅白虹貫月庚午月犯*大微壬申流星出婁入天棓大如鉢尾長丈許聲如雷. 丙子流星出觜入天苑又流星出北斗入紫微東蕃. 十二月*辰丙{丙辰}歲星犯*大微西蕃上將五日壬申月犯心星是月鎭星蝕東井.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4

四年正月壬辰月犯歲星甲辰流星出天市入南斗. 九月丁丑太白晝見經天二日乙未月犯北河南星十月癸丑太白犯歲星熒惑失次縮行. 十一月丙戌熒惑太白入氐十二月癸丑月蝕*{}星甲寅熒惑犯房上相.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5

五年正月丙申歲星犯進賢. 戊戌歲星蝕進賢二日. 二月乙巳有流星都人驚譟四月甲辰流星出虛危入室壁庚申熒惑犯哭星. 五月癸丑流星出亢入房大如木瓜甲寅熒惑犯羽林二十日. 六月丁丑月犯房星七月乙巳月犯心星. 八月戊辰朔流星出紫微東蕃入勾陳癸巳流星出角亢*閒經*大微中下台文昌天船大陵八穀天將軍抵奎婁*閒大如杯尾長七尺許. 十一月甲寅月蝕軒轅.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6

六年八月丁卯太白鎭星同舍. 十一月甲寅熒惑犯歲星丙辰月犯房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7

七年十二月庚午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8

八年十一月甲子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9

十年三月戊午月犯房星. 四月丁丑月犯房星. 五月丙寅流星出下台入中台大如鉢. 七月癸卯流星出紫微入七公大如木瓜辛酉流星自南入尾大如木瓜長三尺許. 丙寅彗見東方. 八月丁丑以彗星未滅赦二罪以下流者量移. 辛卯流星出五諸侯大如木瓜. 十月甲申月食日官不報春州道按察使朴育和驛聞. 有司請論日官從之.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0

十一年三月辛巳月食. 王素服率近臣救之. 五月乙酉流星犯帝座北大如木瓜長十尺許. 九月戊寅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1

十二年二月丙辰歲星入月穿道三月乙亥月食. 七月己未太白晝見辛酉亦如之. 九月壬申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2

十三年正月丙子鎭星犯月二月己丑流星出中台入紫微東蕃大如鉢尾長三尺許. 十一月乙未天狗星流行.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3

十四年正月甲午月食七月辛卯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4

十五年四月甲辰鎭星犯鍵閉七月壬申流星出鉤陳入北斗又出營室入牛. 癸巳月犯畢星八月戊辰太白經天. 九月壬申鎭星犯鍵閉甲戌熒惑犯軒轅大星. 丙子太白犯心前星己卯犯心大星甲午月犯軒轅左角. 乙未犯*大微上將丙申又食*大微執法己亥歲星犯*大微西蕃上將. 十月丁未熒惑食*大微西垣上將. 己酉又犯歲星己未入天庭. 辛酉月犯軒轅大星. 十一月癸酉太白鎭星聚尾甲戌太白晝見經天. 丙申流星出天廩入羽林. 十二月戊申熒惑犯*大微左執法丁巳月犯歲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5

十六年正月丁丑月犯畢星癸未犯軒轅大星. 二月戊戌朔歲星犯*大微上將乙巳又犯西垣上將. 閏月壬申畢星犯月己卯月食歲星. 七月癸丑熒惑犯房三星. 九月戊戌熒惑入南斗辛丑流星出王良入天苑. 十一月丙申熒惑犯月. 丙辰流星出五車入大陵辛酉又出危歷軒轅*大微帝座入紫微東蕃. 十二月癸亥朔太白經天四日. 辛巳熒惑太白並入羽林.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6

十七年正月壬寅熒惑守東壁. 四月戊寅流星自西北向東南行七月戊戌客星犯月. 十月庚申熒惑犯*大微左執法癸未太白與歲星同度. 十一月壬寅月食十二月癸酉星隕聲如雷.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7

十八年正月癸丑熒惑犯房上相. 四月己卯熒惑犯房第二星. 八月甲寅朔熒惑犯天江. 十月丁巳太白晝見. 十一月丙辰月食旣. 十二月癸未太白守羽林壬寅流星出東井入軍市.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8

十九年四月甲午月食. 八月戊戌月犯諸侯南第一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9

二十一年八月庚戌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0

二十二年二月丁未月食密雲不見. 十二月丁未月犯角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1

二十三年正月丁丑月食角大星. 二月辛丑月食. 五月壬戌流星出翼入河鼓大星大如炬尾長五尺許.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2

二十四年二月甲申狼星見于南極西海道按察使朴純嘏以爲老人星馳驛以聞. 四月甲申忠州牧副使崔光鈞奏: “前月二十八日祭老人星于竹杖寺其夕壽星見至三獻乃沒.” 王大喜百官稱賀.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3

明宗元年十月丙辰歲星犯天樽.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4

二年六月癸丑月食. 十月丁巳太白經天庚申亦如之.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5

三年七月辛丑月犯建南第二星流星出河鼓入天棓. 八月丙子月暈. 九月癸卯歲星入*大微右掖門乙巳月犯*{}星庚戌鎭星逆行入天溷丁巳流星出河入柳.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6

四年四月壬申月食十月戊辰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7

五年四月丙寅月食. 七月丙戌流星出虛入建. 九月己亥月犯東井. 閏月庚戌流星出天苑入羽林己巳太白犯南斗第五星壬申流星出奎入離宮癸酉流星出狼入奎. 十月辛卯月掩畢赤星丙申流星出軒轅大星入*大微五帝. 十二月癸未太白晝見經天. 乙未流星出稷五星南入天際.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8

六年正月癸亥月犯角星己巳流星出亢池入西咸大如木瓜長三尺許. 二月癸巳月犯歲星乙未流星出*大微入明堂. 三月丙午夜有星見于東方色如血. 四月丁亥月犯氐星己丑流星出天津入天倉. 六月乙亥流星出帝座入宦者丙子流星出*{}女入泣大如木瓜庚子流星出壘壁入蒭蒿大如缶尾長十尺許. 七月己酉月犯氐左星太白熒惑同舍東井. 乙丑流星出騰蛇入虛南星. 八月癸酉流星一出壘壁入羽林大如木瓜一出天囷入*大陰尾長三尺許. 丙子太白犯軒轅辛巳太白犯軒轅. 壬午歲星守氐. 九月癸卯熒惑犯軒轅. 戊辰流星出畢入天囷尾長四尺許. 十月丙子熒惑犯*大微西蕃上將癸巳鎭星犯畢右股. 十一月庚戌歲與熒惑同舍于尾甲寅月犯畢星. 甲子犯亢星丙寅熒惑犯*大微東蕃上將. 十二月丁酉流星出三公入紫微大如缶尾長十五尺許.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9

七年正月癸亥流星出三公入七公大如缶尾長十尺許. 丙寅熒惑逆行入*大微庚午流星出軒轅入張大如梨尾長三尺許. 二月丙子月入畢左右股*閒又流星出房入天門尾長二尺許. 三月戊申流星出右角入北斗杓危星大如梨. 是月太史奏: “熒惑自正月二十五日從*大微東*大陽門入逆行於屛星南右執法臣等以爲熒惑常以十月十一月朝*大微天庭受制而出行列宿司無道之國罰失禮之臣又其常度當行於翼軫北丈三尺許. 今失度入*大微留四十五日又從二月十二日至三月九日霧氣昏濁日月無光. 考諸舊占譴告不細. 固非祈禳小數所能消去當遵聖祖遺訓側身修德然後灾變可弭.” 四月庚辰月犯左角丁亥流星出東咸入天江辛卯流星出*大微入軫大如梨尾長三尺許. 五月庚子朔熒惑入*大微出端門. 六月鎭星守天關. 七月戊申流星出八穀入紫微大如梨尾長五尺許. 戊午流星出羽林入危大如梨尾長六尺許. 八月丁丑太史奏: “太白自七月五日至是常見. 壬午歲與熒惑同舍于尾累旬.” 九月辛丑太白失道行心星南甲辰太白犯尾乙巳月犯牽牛大星丙午熒惑犯天江丁未移入箕度. 甲寅歲與熒惑同舍于尾月犯畢西星. 癸亥流星出天廩入天苑尾長三尺許. 十月辛巳鎭星犯天關十一月己亥流星出畢入羽林大如缶尾長一丈許. 甲寅流星一出天倉入羽林大如梨尾長三尺許一出柱入北極大如木瓜.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0

八年正月丙辰太白歲星聚斗. 二月己卯月食七月壬戌朔鎭星入東井甲申流星出五車入參大如梨尾長三尺許. 八月癸巳熒惑入軒轅乙未流星一出奎星入土司空大如木瓜一出內平入軒轅尾長一丈許一出星七星入張大如木瓜尾長七尺許. 一出闕五星入弧尾長五尺許一出相入常陳大如木瓜尾長十五尺許. 一出東井入五諸侯大如木瓜尾長五丈許. 一出翼指南入天際尾長一丈許. 又衆星流于四方不可勝數. 九月丁卯月犯牽牛中星癸酉熒惑入*大微戊子熒惑犯*大微左執法. 十月流星出卷舌入參尾長一丈. 十一月甲子太白與歲星行牛星度太史奏云: “金木合於一舍有蝗.” 明年東西北面果蝗. 壬申月食畢星丁丑流星出胃入天囷大如木瓜月犯軒轅右角. 癸未流星出天矢西南入天際大如缶. 鎭星失道自七月入東井至丙戌犯南轅西第一星. 十二月己亥月犯畢星庚戌太史奏: “太白失度火星入氐鎭星自十一月掩行東井南轅漸至越星占云: ‘火入氐臣子亂.’ 又云: ‘火失度有兵喪.’ 宜修德消變.”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1

九年正月丁卯流星出翼入器府大如桮尾長四尺許. 甲戌月食旣. 二月辛卯鎭星犯東井甲午月食畢大星. 丙申流星出尾入龜大如梨. 丁酉月犯井. 三月丁卯小星百餘自東流西. 四月己亥太白犯五諸侯. 丁巳流星出尾入積率大如桮. 五月乙丑流星出天市西垣入尾大如桮尾長十尺許. 癸未流星出天倉入八魁大如桮尾長七尺許. 乙酉流星出天將軍入胃大如木瓜尾長三尺許六月戊戌熒惑犯氐. 庚戌歲星犯壘壁陣月犯畢左股. 太白入行東井壬子流星出天囷入天廩大如木瓜. 癸丑月隔太白三尺許. 七月甲子流星出羽林入敗臼大如梨甲戌太白經天六日己卯流星出天紀入紫微東蕃大如桮. 壬午月犯太白. 太史奏: “避正殿設仁王道場于明仁殿十日以禳灾變.” 八月庚寅熒惑犯天江. 九月丙辰朔流星出天倉入天庾大如木瓜尾長九尺許. 壬戌流星出參旗入參左肩大如桮尾長五尺許. 丙寅流星出五車入文昌大如桮色赤尾長六尺許. 丁卯太白犯*大微左執法. 丙子流星出羽林入北落大如桮尾長三尺. 戊寅月犯軒轅左角. 己卯流星. 出相入大角. 庚辰月入*大微犯右執法辛巳犯*大微東蕃上相太史請光岩寺大觀殿內殿三處設消灾道場以禳之. 十月丁酉月食畢大星十一月辛未熒惑犯歲星. 十二月丁亥月食歲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2

十年四月壬辰月入*大微右掖門. 己酉流星出氐入翼大如木瓜尾長七尺. 五月庚申月入*大微七月癸酉月犯畢大星. 八月壬寅月食東井西轅第二星丙午又犯軒轅大星鎭星犯鬼. 九月癸丑熒惑犯*大微乙卯太白犯房第二星月犯南斗第六星. 癸亥熒惑入*大微流星出九游入天狗大如桮尾長七尺許. 十月乙未月犯畢星流星出營室入壘壁陣. 十一月丙辰鎭星犯輿鬼. 甲子月犯東井丙寅流星一出天狗入軍市大如缶尾長十尺許一出天囷入天倉大如桮尾長十五尺甲戌太白晝見. 十二月*癸末{癸未}又晝見經天. 甲申熒惑入氐星己丑月犯畢大星壬辰犯東井北轅東二星丁酉入*大微.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3

十一年正月癸丑熒惑犯房星二月辛卯月犯軒轅大星壬辰又犯*大微右執法. 乙未流星出*大微西藩入翼大如木瓜尾長一尺許. 四月丙辰太白與歲星同舍己巳鎭星入輿鬼壬申熒惑犯南斗乙亥亦如之. 六月戊申流星出天倉入羽林大如桮尾長七尺許. 戊辰月入畢星犯左股. 七月丁丑熒惑入南斗己卯熒惑鎭二星同舍. 己亥太白犯辰星甲辰又同舍. 八月乙巳朔流星出天田入南斗大如梨尾長三尺許. 丙午流星出河鼓入東壁大如梨尾長七尺許. 九月丙子流星一出天船入紫微大如缶尾長二尺許一出王良入天津大如木瓜尾長十五尺許. 庚寅月入畢星乙未流星出天囷入天倉大如桮. 熒惑犯壘壁陣西端星. 十月丙午流星出軒轅入*大微大如木瓜尾長七尺許. 丁未流星出危入天津大如木瓜長六尺許戊申流星出*大微西垣上將入五諸侯. 十一月丁亥月食癸巳月入*大微. 流星出亢入氐大如木瓜尾長三尺許. 辛丑月犯辰星十二月丁巳月犯鎭星辛酉又入*大微.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4

十二年正月己亥歲星與熒惑入胃. 二月庚申太白與歲星同舍于胃. 三月戊寅太白歲星相犯. 五月丙子太白與鎭星同舍于柳. 丁亥太白晝見. 六月壬戌流星出南斗入尾大如梨. 尾長五尺許乙丑流星出天津入河鼓大如梨八月甲辰月犯房上相. 九月辛卯流星出軒轅入張大如梨尾長五尺許. 占曰: “女主有害有使來.” 癸卯年太后崩甲辰年大金使來. 十月戊申流星從北向南行大如缶尾長五尺許. 辛亥月入*大微辛酉入*大微中. 甲子太白疾行犯亢星. 十一月己巳熒惑犯氐星壬午月食戊子月入*大微屛星壬辰又入氐. 十二月戊戌熒惑犯房上相辛丑月入羽林.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5

十三年二月丁未月入*大微*(??){}月丁丑月入*大微. 四月乙未流星入王良向南行大如缶尾長十尺許. 五月乙亥熒惑入壘壁陣. 己卯月食流星出壘壁入羽林大如木瓜. 七月戊辰流星出天桮入天津大如桮. 丁亥流星出騰蛇入河鼓大如木瓜尾長十尺許. 八月己亥流星出河鼔入天壘大如梨尾長七尺許. 乙卯熒惑入壘壁陣東端門九月己巳月犯南斗戊子又入*大微庚寅流星出天津入河鼓大如桮尾長十尺許. 十月辛亥太白犯南斗丙辰月入*大微. 十一月辛未流星出星七星入軒轅大如缶尾長十尺許又流星入天市中大如木瓜尾長六尺許. 己酉月入*大微. 壬子太白入羽林甲寅月入氐丙辰入*大微. 丁巳太白經天. 鎭星犯紫微西藩上將. 十二月壬戌流星出星入張大如缶長七尺許.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6

十四年正月甲午太白經天. 甲辰月入*大微己酉入氐星二月辛未月入*大微西藩. 太白自去年十月常晝見. 三月壬辰流星出危入羽林大如木瓜尾長七尺許色白疾行甲午流星出*大微入庫樓大如缶尾長七尺許. 丙午熒惑入東井北垣. 四月丁卯月入*大微. 五月辛卯朔流星從壘壁入羽林大如木瓜. 六月辛酉太白犯天關. 癸酉流星出天津入天市垣. 七月庚戌太白歲星相犯. 八月戊午太白犯軒轅. 癸酉太白犯*大微西藩上將己卯流星出五車入參大如梨又太白入*大微右掖門庚辰犯右執法又犯鎭星. 九月己亥流星犯軒轅戊申流星出大陵入王良癸丑流星出天節入天苑. 乙卯熒惑與太白同舍. 十月甲子流星出文昌入北斗魁大如梨. 丁卯流星出狼入張. 戊辰流星一出天津入河鼓一出王良入閣道. 壬申熒惑犯太白戊寅月入*大微. 十一月己丑流星出婁入天倉大如木瓜尾長三尺許. 乙巳月與鎭星入*大微辛亥歲星犯軒轅. 十二月壬戌流星出左角入庫樓癸酉月入*大微丙子犯氐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7

十五年正月庚子月入*大微甲辰流星出翼入參. 三月乙酉太白犯月五月壬辰歲星犯軒轅. 六月癸酉太白入*大微右掖門流星出胃入畢大如梨. 七月丙戌月入*大微. 八月丙辰太白經天. 戊午熒惑犯天街. 丙子太白犯房星. 九月乙未月食甲辰月食軒轅第一星. 鎭星犯*大微東藩丙午月犯*大微東藩又與鎭星同舍歲星入*大微西藩右掖門. 十月辛亥歲星犯*大微右執法壬申月入*大微犯屛星. 十一月辛丑月犯鎭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8

十六年正月戊子歲星犯右執法己亥月有冠兩珥. 二月丁丑太史奏: “歲星自乙巳十月守*大微至十二月十五日退行至今年二月丁巳犯右執法實爲咎徵. 請修德銷變.” 三月丁亥鎭星犯*大微東藩上相. 四月己未月赤如血. 丁卯流星出郞位入*大微五月己卯熒惑入輿鬼. 六月辛亥月入*大微. 七月己卯月犯歲星甲申又犯心前星. 閏月丙午朔流星出昴入參. 八月辛巳月犯箕東北星. 九月辛酉鎭星犯歲. 太史奏: “恐有內亂請於光嵒摠持兩寺設佛頂消灾道場又於明仁殿講仁王經以禳之.” 十月乙未月犯*大微端門. 壬寅流星出天囷入天倉. 十一月乙卯月犯昴星壬申流星一出大陵入胃一出西咸入房. 十二月乙酉月犯昴星乙未又食心大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9

十七年三月癸丑月食角左星. 五月乙卯流星出大陵入胃戊辰流星犯*大微入端門. 六月癸巳月食昴星丙申流星出騰蛇入營室. 七月壬戌月犯五車西南星甲子熒惑犯司怪南第二星. 丁卯太白晝見經天. 八月甲戌流星出參入東井. 乙亥熒惑入東井癸巳月珥. 九月癸卯月犯箕西北星甲辰入南斗魁中又犯箕星. 流星自乾向巽疾行尾長二十尺許俄而無雲而雷國人皆謂天狗墮. 己酉太白犯*大微乙卯月食昴星癸亥流星出羽林入鈇鑕. 乙丑月犯左角. 十月辛未流星出東井入參戊寅流星出軒轅星入北河星. 庚寅月入*大微太白入氐癸巳太白與歲星同舍. 十一月己未流星出紫微入北極壬戌月犯心星癸亥貫心而行. 十二月庚午太白與辰星合癸酉月犯角左星. 己卯犯五車又犯箕東北星庚辰又犯五車丁亥犯角左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0

十八年正月丙辰木星犯房上相丁巳月食房星. 二月癸酉流星出庫樓入騎官戊子流星出尾入南斗. 三月辛丑月犯五車壬子犯房南第二星丁巳鎭星犯亢西南乙丑熒惑犯輿鬼積尸四月庚辰月犯心星辛巳又食心後星. 七月乙未流星自東抵西行尾長十五尺許. 壬寅月食心後星癸丑太白犯熒惑甲寅亦如之. 八月辛未月犯箕星. 九月己亥月犯南斗魁庚子歲星犯房上相乙巳月入羽林. 庚戌流星出危入河鼓左旗. 十月辛未太白犯南斗辛卯太白晝見. 十一月庚子太白晝見. 十二月戊辰流星出入北斗第六星. 壬申月犯昴又食昴. 鎭星守氐凡四十餘日.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1

十九年五月乙巳太白犯熒惑七月丁卯月入南斗魁癸卯又犯昴星. 八月甲辰熒惑入輿鬼乙巳月犯昴壬子犯積尸. 甲寅流星大如甕自乾向巽光芒照地. 丁巳流星出羽林. 九月庚申流星出南斗魁入箕星. 十月丁亥朔流星出北斗入北極辛卯流星出軍市. 丁未熒惑入軒轅戊申辰星出房東北. 十二月己丑月入羽林.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2

二十年正月辛酉流星出天苑. 丁卯月犯輿鬼. 二月乙未流星出天津入瓠瓜大如缶八月癸未流星大如梨出奎入天將軍. 癸卯月犯東井. 九月丁巳月犯南斗魁第四星丁卯月食昴星. 戊寅太白晝見二日. 丙戌月犯歲星十一月壬子流星出王良入騰蛇壬戌月犯昴東北星. 十二月己丑月犯昴星甲辰犯心大星乙巳太白犯鎭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3

二十一年六月乙酉鎭星犯罰壬辰月食. 己酉流星出王良入騰蛇庚戌歲星犯壘壁. 辛亥流星出東壁入壘壁. 八月乙酉月犯南斗戊子熒惑犯輿鬼. 九月庚申月犯昴星己巳熒惑犯軒轅. 十月戊寅流星出參入軍市大如木瓜又出闕丘入外廚大如桮庚辰流星出軍市入丈人大如缶. 乙巳流星出星入翼. 十一月己酉熒惑入*大微西藩上相丁巳月食昴星. 十二月乙亥熒惑守*大微西藩上將. 乙酉流星出軒轅入郞將大如桮己丑太白犯歲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4

二十二年正月乙巳朔熒惑入*大微西藩上將. 自上年十一月至是守而不退. 二月己卯熒惑犯*大微屛西南星壬午月食東井北轅西北第二星三月丁丑月犯東井北轅第二星丙申熒惑犯*大微上將. 四月丁巳月食密雲不見. 己未熒惑掩*大微右執法庚申月犯牽牛南星. 戊辰熒惑入*大微行端門凡十日. 八月甲辰流星出南斗乙卯太白犯西藩上將辛酉,流星出婁入危尾長十尺許. 壬戌太白經天乙丑月入東井丁卯流星一出九坎向坤入天際一出壘壁陣向羽林一出五車入昴. 戊辰太白犯*大微左執法. 九月癸酉流星出狼入柳甲戌月與熒惑鎭星同行尾北. 丁丑月犯牽牛. 癸未流星出五諸侯入軒轅戊子月犯東井北轅第二星. 十月癸卯流星出軒轅入張乙卯月入東井掩北轅東第二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5

二十三年正月乙酉流星出角入房壬辰月犯互星三月丁丑太白掩辰星四月庚戌太白入東井. 流星出庫樓入尾癸丑月犯鎭星. 五月甲戌流星出天紀入漸臺大如木瓜七月壬申流星出南斗入天際. 是月太白晝見經天. 八月丙申流星出參入東井戊戌流星出五車入天囷. 辛酉太白犯房南第二星. 九月壬午流星出坤入艮大如缶. 癸未月犯東井北轅第二星己丑熒惑犯*大微西藩上將. 十月庚子熒惑入*大微右掖門戊申月食. 十一月庚午熒惑犯*大微自右掖門出左掖門. 癸未流星出天廟入弧矢丁亥流星出天廟入弧矢色赤如火. 十二月戊戌流星出紫微西藩大如木瓜. 壬寅太白晝見經天. 乙巳月犯東井乙卯流星出四瀆入弧矢.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6

二十四年正月*壬甲{壬申}流星出貫索入天市垣尾長三尺許. 三月丁卯月犯東井. 五月庚午流星從危入建大如桮尾長三尺. 壬申月去心星僅三尺有暈. 八月壬寅熒惑犯房第二星. 九月辛巳熒惑犯南斗第五星. 十月壬辰月犯南斗第六星. 十一月丙午熒惑犯壘壁東第六星. 十二月戊午太白與熒惑入羽林己未流星出紫微西藩分爲二貫紫微宮又侵北極至紫微東藩.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7

二十五年三月辛卯流星出南斗入九坎乙未月犯房星六月辛巳流星出房大如缶. 八月丁巳月犯房北第一星甲戌月入東井九月戊子太白與熒惑犯*大微右掖門己亥流星出上台壬寅流星入羽林. 甲辰熒惑犯*大微左執法. 太史奏云: “熒惑自是月初七日入*大微右掖門留十日又犯左執法此兵象也將有兵起切宜愼之.” 十月戊午流星出北河入昴壬申太白犯氐星. 十一月乙酉太白犯房第一星及鉤鈐. 戊申太白與熒惑犯箕. 十二月甲寅熒惑入氐星. 乙卯流星出攝提入天市垣. 戊辰太史奏云: “熒惑自甲寅入氐守十九日東出當有臣叛者.”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8

二十六年正月丁亥熒惑犯房北第一星五月甲午熒惑守心. 戊申飛星出坤滅於艮尾長十尺. 六月己酉朔有星流下城中呼譟. 乙亥流星出東壁入羽林. 七月癸未天狗墜地甲申月入氐星. 八月壬戌月食太史不奏御史臺劾之. 丙寅流星出危入羽林丁卯月犯畢星. 戊辰熒惑犯南斗魁辛未流星出北斗魁入弧. 九月己卯歲星犯軒轅甲午月犯畢右股第三星丁酉犯東井北轅第一星. 辛丑熒惑鎭星同舍十一月壬辰熒惑犯壘壁東南第六星己巳流星一出弧入天社一出紫微西藩入王良.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9

二十七年二月己未月食. 四月癸酉歲星守軒轅大星. 閏六月己卯月入氐流星出東壁入羽林. 丁酉月入東井. 七月丙寅月食. 八月壬午流星出紫微入文昌熒惑入*大微右掖門犯右執法甲午歲星犯右執法西入*大微熒惑犯左執法. 乙未月犯軒轅右角己亥歲星犯*大微右執法. 十月戊寅月暈東北有背氣內靑外赤庚辰月暈南北有珥. 甲申月掩畢大星乙酉歲星犯*大微左執法. 庚寅流星騰蛇入河大星. 壬辰月犯*大微右執法丁酉熒惑犯氐星. 十一月癸卯熒惑犯氐星. 辛亥月掩畢星. 乙卯月暈內靑外赤四方有赤白氣如杵長十尺許西南方有珥. 庚申月犯*大微左掖癸亥入氐星. 乙丑熒惑犯房上相丙寅犯鉤鈐. 十二月辛巳月犯東井. 壬午流星入天際大如缶聲如鼓. 丁亥月犯左執法庚寅歲星犯*大微左執法月入氐.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0

神宗元年正月甲寅月食又月犯*大微右執法. 乙丑流星入文昌. 二月丙子月犯東井己丑月犯建星流星入積率. 庚寅流星出大角入氐. 三月己酉月犯*大微右掖門乙卯流星出軒轅入北河壬戌流星出河鼔入天桮. 四月辛未月入東井. 己卯熒惑入壘壁陣西端自三月至是月歲星入*大微. 五月辛丑流星出天市入*大微戊申熒惑入羽林己酉太白入軒轅大星次紀星*. 六月丁卯朔太白晝見. 辛未月犯*大微右執法壬申又犯*大微東藩上相. 乙酉流星出天津入天市. 七月庚戌月食. 八月壬午太白經天. 丁亥月入東井. 九月己未太白犯*大微左執法月入*大微. 十月癸酉太白經天二日.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1

二年二月戊子流星出北斗入太一三月戊申月入氐星四月乙酉與鎭星相犯. 鄭通元云: “六月下旬當有女主喪.” 至六月癸未壽安公主卒果驗. 六月乙亥月食丁亥月犯東井. 七月庚戌流星出五車入天節. 甲寅月入東井. 乙卯流星出虛入九坎. 戊午太白晝見. 流星出胃入天際庚申流星出天倉入天際. 八月甲子月犯亢第二星乙丑入氐星. 丙寅流星出五諸侯壬申月入壘壁陣西端第五星己卯又掩畢星流星出五諸侯入柳. 九月庚寅朔歲星與太白同舍于亢流星出騰蛇入奎. 丙申月入建星己亥入壘壁陣羽林*. 辛丑流星出南河入天苑丙午月犯畢右股丁未流星出天市垣入天際. 戊申流星一出天紀入宗人一出天囷入天苑. 己酉月入東井辛亥犯輿鬼西南星癸丑犯軒轅大星丙辰流星一出坐旗入東井一出參旗入參. 十月壬戌流星出軒轅入*大微丁卯月入羽林流星出軒轅入*大微. 甲戌月犯畢大星太白犯南斗第二星. 壬午月入*大微西藩上將流星出左角入天際. 丁亥熒惑犯氐. 十一月己丑朔流星一出天際入天苑一出左旗入內平. 乙未月入羽林. 十二月壬戌太白經天. 庚午與鎭星同舍于危甲戌犯壘壁陣第五星. 丁丑月入*大微庚辰歲星守房凡六十餘日.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2

三年正月甲辰月暈有珥色黃白. 二月甲子太白經天. 己卯月犯南斗閏月乙未月犯輿鬼丁酉犯軒轅大星己亥入*大微右執法癸卯入氐星. 三月壬戌歲星犯房北第一星丙寅月入*大微. 戊寅太白經天二日五月丁巳流星出紫微入騰蛇大如缶. 己巳太白犯東井北轅第二星. 庚午月入羽林甲戌亦如之. 七月己卯流星出紫微入天際大如木瓜尾長十尺許. 八月甲申朔歲星犯房鉤鈐流星入輿鬼丙申月犯羽林. 九月丁丑月入*大微十月庚寅宿羽林丙申犯畢戊戌犯東井鉞甲辰入*大微十一月戊午又宿羽林壬戌入天囷丙子入*大微端門. 十二月癸巳月入東井己亥入*大微丁未犯歲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3

四年正月丁巳熒惑犯天街. 戊午月犯畢右股第二星庚申犯東井鉞又犯南轅西第一星. 辛未月犯氐星二月甲午入*大微壬寅犯歲星. 甲辰太白晝見. 三月甲寅月犯天關乙卯入東井. 流星出小微入翼. 庚申熒惑犯東井北轅西第一星辛酉入*大微. 四月癸未月入東井歲星守南斗. 戊子月入*大微辛卯太白犯東井二日. 癸巳月入氐星辛丑入羽林. 五月壬子月犯輿鬼又犯太白. 甲寅太白犯輿鬼丁巳月入*大微庚申太白熒惑同舍月入氐星. 六月丁酉月入羽林丙午流星出奎入羽林大如桮尾長十尺許. 七月辛亥太白晝見. 癸亥月入羽林辛未月食東井壬申犯天樽. 八月己卯流星出天市垣入心大如桮. 庚寅月入羽林辛丑犯輿鬼東北星. 癸卯太白犯房星乙巳月入*大微端門. 九月辛亥月犯玄閉. 壬子流星出天倉入蒭蕘大如木瓜. 乙未月入羽林戊辰流星出壘壁陣入胃大如梨月犯輿鬼. 壬申犯*大微屛星. 丙子流星出奎入天津大如缶尾長十尺許. 十月乙酉月犯羽林癸巳犯東井鉞丁酉犯軒轅大星己亥入*大微甲辰入氐星. 十一月己酉流星出天囷入天倉. 辛亥太白晝見五日壬子月入壘壁陣西第五星庚申月暈三重. 辛酉月食丙寅月入*大微. 十二月丁丑朔流星出南河入天狗大如杯. 戊寅太白犯東咸北第一星. 庚辰月犯羽林丙戌犯畢右股第二星. 己丑歲與熒惑同舍于斗壬辰月犯軒轅北第一星乙未入*大微右掖丁酉又入*大微癸卯月與太白同舍于斗.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4

五年正月甲子歲星與熒惑太白同舍于南斗. 二月壬寅熒惑太白入羽林. 四月癸未月入*大微五月辛亥熒惑鎭星同舍于奎. 七月丙午月入*大微八月甲午月食東井北轅西第一星. 九月乙巳熒惑犯司怪南第二星. 十月甲午月入*大微庚子流星出北河指北入天際大如缶尾長七尺許. 十一月戊申月入羽林十二月庚寅太白入羽林月犯*大微東藩上相. 閏月甲辰太白晝見. 月入羽林.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5

六年正月癸酉月與太白鎭星同舍于奎戊寅與熒惑同舍于參. 二月癸卯月與太白同舍于昴丙午月與熒惑同舍于井. 三月己卯月入*大微端門辛卯熒惑入輿鬼歲星與月同入羽林. 癸巳熒惑入輿鬼犯積尸. 四月辛丑月食太白于井丁未太白晝見月犯*大微五月乙亥月入*大微壬午入南斗. 六月癸丑太白晝見. 丙寅入東井. 七月辛巳太白晝見. 八月戊申月入羽林太白犯軒轅大星甲寅太白犯軒轅左角. 九月庚午太白入*大微右掖辛未又入*大微天庭犯左執法. 丙子月入羽林與歲星同舍戊寅太白犯左執法. 辛卯月與太白同舍于軫十月丁巳月入*大微端門十一月庚午月犯壘壁西端十二月辛亥月入*大微.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6

七年五月丙子熒惑鎭星同舍于胃. 六月丁巳流星出王良入危大如木瓜尾長十尺許七月乙酉熒惑入東井與月同舍. 九月庚辰熒惑入輿鬼.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7

熙宗三年四月乙亥流星出北斗入文昌大如缶尾長十尺許其尾化爲白氣如龍形*{}臾滅.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8

四年二月乙卯太白晝見經天. 四月戊辰歲星入輿鬼. 十二月辛巳月食密雲不見.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9

五年正月丙辰月犯心大星又犯心後星. 二月癸未熒惑犯*大微東藩上相. 四月戊寅月掩心大星十月乙丑天狗墮地月食熒惑十二月甲戌月犯輿鬼.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0

六年十一月己亥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1

七年二月癸亥月犯東井鉞星又犯南轅.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2

康宗元年十月戊子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3

二年八月癸酉日暮有星大如日見於乾方俄而墮地.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4

高宗元年四月壬子月犯牽牛大星七月甲戌月掩牽牛.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5

二年七月戊辰月掩主星壬午入井八月丙午月犯畢己酉入東井. 九月丁卯月與歲星同舍于危己巳與熒惑同舍于奎. 丁丑犯東井十二月戊申月犯氐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6

三年二月癸巳月入東井. 戊戌熒惑入天衢. 閏七月乙未月食司天官不奏.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7

四年三月庚辰月犯畢星壬午天狗隕于五軍營中丁亥白虹貫北斗第五星辛卯月與鎭星同舍壬辰月赤黃無光犯氐星. 四月庚申月犯氐星. 甲子太白犯東井又犯北轅. 戊辰月犯羽林六月庚戌月與太白同舍于張. 戊辰有星疾流北斗武曲入攝提*閒大如木瓜尾長一丈許. 月與歲星同舍于畢庚午入東井南轅第二星辛未犯東井南轅第二星. 七月壬午太白犯左角熒惑歲星同舍于昴乙未月犯畢星丙申犯畢與熒惑同舍己亥入東井. 十二月戊午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8

五年二月癸卯朔月入東井庚申與鎭星同舍于亢. 三月甲戌熒惑犯東井第一星乙亥月犯畢大星甲申犯*大微左執法丁亥與鎭星同舍于亢戊子入氐. 七月癸酉歲星犯東井鉞甲申月入壘壁陣西端第二星乙酉歲星犯東井癸巳月與歲星同舍東井. 八月甲辰月與鎭星同舍于亢乙巳入氐戊申掩南斗己酉犯津星壬子入羽林戊午犯畢歧. 辛酉犯東井又與歲星同舍. 有流星出五車入紫微大如缶. 癸亥月犯輿鬼九月丙子月犯建星辛巳入羽林. 丙戌流星出羽林入壘壁大如木瓜月入畢星戊子掩東井又與歲星同舍庚寅犯輿鬼壬辰入軒轅甲午入*大微. 十月丁未月入羽林壘壁丙辰與歲星同舍東井. 十一月丙子鎭星入氐辛巳月入畢星. 十二月壬子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9

六年五月辛丑月入*大微左執法庚戌月食六月乙丑太白晝見經天十四日乃滅壬申月入氐星又*{}鎭星同舍. 戊寅太白入東井. 七月戊申歲星犯輿鬼辛亥月入畢癸丑歲星. 入積屍己未月入歲星. 八月己丑流星出艮曆箕斗貫南斗而墮大如牛長三百尺許. 九月癸巳太白入*大微辛丑犯左執法. 壬子月犯熒惑日官奏: “貴人死.” 崔忠獻果死. 十月丁卯太白入亢丙子月入畢己卯太白犯房上相. 十一月丁未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0

七年正月壬辰彗出鉤星尾指西北長三尺許庚子月掩東井與熒惑同舍丁未入*大微. 二月丙子熒惑犯五諸侯有星孛于軒轅. 三月癸卯月與熒惑犯輿鬼. 六月辛酉太白晝見經天戊寅太白晝見經天八月甲子亦如之. 己卯天狗墜於市街. 十月己未熒惑太白犯南斗. 十一月辛卯太白晝見經天. 十二月有星孛于北斗.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1

八年六月乙卯太白晝見經天. 九月丙戌熒惑犯輿鬼. 己丑掩積屍甲辰月與熒惑同舍于柳星歲守*大微端門. 丁未月與歲星犯*大微左執法十月甲戌月犯*大微右執法. 乙亥又與歲星同舍于軫. 十一月辛巳朔熒惑與軒轅大星同舍. 辛丑月入*大微壬寅與熒惑同舍. 十二月甲子月與東井同舍. 己巳入*大微與左執法同舍庚辰流星出閣道入營室大如缶尾長五尺許. 閏月戊子熒惑犯軒轅大星丁酉月入*大微犯東藩上相.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2

九年二月壬辰月入*大微與歲星同舍又掩東藩上相乙未犯氐東南星丙申又犯房第二星. 三月壬戌月犯氐星. 癸亥月食. 丙寅歲星入*大微犯右執法. 四月辛巳歲星與熒惑守左執法. 甲午月犯南斗. 五月辛亥月與太白同舍于星七星甲寅月犯*大微東藩上將七月辛未月犯軒轅. 壬申彗星出三台中尾指西長三尺許. 甲戌流星出虛入羽林大如缶長三尺許. 乙亥彗星見西北長三尺許. 八月丁丑見乾方長二十尺許戊寅晝見又太白晝見經天庚辰月犯房. 乙巳太白晝見. 九月乙丑月犯五諸侯太白犯左執法. 己巳流星出營室大如缶尾長三尺許月犯*大微次將. 壬申流星出危入奎大如木瓜尾長三尺許月掩歲星. 十二月丙戌太白鎭星同舍南斗丁亥又相犯. 辛卯月犯*大微西藩上將.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3

十年正月乙卯月掩五諸侯己未犯*大微壬戌犯心星. 三月丁巳月食. 四月辛巳月入*大微犯西藩上將歲星入亢犯東南星六月丁酉歲星犯亢南第一星. 七月辛亥月入南斗魁第二星. 八月丙子熒惑入魁鬼丙戌歲星犯氐西南第一星月暈四重內赤外靑. 癸巳月犯五諸侯丁酉歲星犯氐西南星. 己亥太白歲星同舍. 九月壬寅月與太白同舍于氐癸卯掩心前星. 丙午熒惑犯軒轅大星壬子戊午亦如之. 乙丑月入*大微戊辰太白歲星同舍于氐. 十月癸酉月入南斗魁. 己卯太白犯南斗第五星又太白鎭星同舍于斗壬辰月與熒惑入*大微. 癸巳犯*大微左執法. 戊戌辰星與歲星同舍于氐. 十一月壬寅月與太白同舍牽牛己酉歲星犯房上相甲寅歲星犯鉤鈐丁巳太白犯壘壁陣第二星. 庚申月與熒惑入*大微端門. 癸亥太白犯壘壁陣丁卯辰星與歲星同舍于氐. 十二月己巳朔太白掩行壘壁陣. 壬申月入羽林與太白同舍丁亥入*大微戊子與熒惑同舍于軫.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4

十一年正月庚戌月掩五諸侯第二星乙卯與軫星熒惑同舍. 乙丑太白晝見. 二月甲戌太白晝見庚辰月犯軒轅壬午*大微右執法入翼與熒惑同舍己丑月入南斗魁. 三月己酉月入*大微又犯熒惑甲寅犯心前星. 四月丁丑月犯*大微右執法癸未犯箕西北星甲申犯南斗魁壬辰入婁與太白同舍. 癸巳太白晝見熒惑犯*大微右執法. 五月甲辰月入*大微與熒惑同舍. 丁未熒惑入*大微出端門七月丁酉太白晝見. 丁巳月犯昴星乙丑太白犯輿鬼. 八月甲申月犯昴星丙戌犯五車太白犯軒轅大星. 閏月戊戌月犯房南第二星又與熒惑同舍于房. 庚子熒惑入心星與歲星同舍丁未太白入*大微右執法. 庚申月掩*大微西藩上將. 九月甲戌太白入角與辰星同舍丁丑熒*(??){}犯南斗第五星. 己卯月掩昴星戊子犯*大微右執法辛卯熒惑入南斗與鎭星同舍.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5

十二年正月丁丑月食己卯月犯左角大星. 甲申歲星犯建. 三月辛未流星出積卒入尾大如木瓜尾長三尺許. 丁丑月犯心星. 四月辛卯朔鎭星犯牽牛南星甲辰月犯房南第二星. 六月丁巳太白經天. 七月癸酉月食. 辛巳月犯五車. 八月丙申月犯心大星及後星. 辛丑熒惑入軒轅壬子熒惑犯軒轅左角癸丑月犯鬼星. 九月乙丑熒惑犯長垣南第二星甲戌犯*大微西藩上將己卯月犯五諸侯南第二星及北河. 庚辰熒惑犯*大微右掖. 十月辛丑熒惑犯*大微左執法壬寅月犯昴星庚戌犯軒轅大角. 壬子熒惑犯*大微東藩上相. 十一月壬戌流星出紫微入北極大如缶. 丙寅熒惑犯進賢甲戌月犯輿鬼. 辛巳太白經天. 十二月辛丑月犯五諸侯南第一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6

十三年正月庚申太白犯建辛未月犯軒轅左角戊寅犯心後星庚子太白歲星鎭星與*{}女同舍. 二月丙戌朔歲星犯鎭三月甲戌熒惑犯亢. 五月乙丑月入角與熒惑同舍丁卯犯房星己巳犯箕星壬申與歲星同舍. 六月癸巳熒惑犯亢乙未月犯火星. 七月甲寅朔熒惑犯角. 甲戌歲星與*{}女同舍乙亥熒惑犯房八月癸卯熒惑犯天江月犯五車. 九月己未月犯南斗辛酉月與鎭星歲星同舍. 癸亥熒惑犯南斗. 癸酉月掩五諸侯甲戌掩輿鬼犯積尸. 丙子犯軒轅大星. 十一月丙辰月與鎭星歲星熒惑同舍. 辛酉熒惑與歲星同舍于女. 十二月甲申月犯歲星乙未犯輿鬼.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7

十四年二月癸卯月掩南斗三月乙亥月與歲星同舍四月丁亥月犯軒轅右角. 五月辛亥月入東井與太白同舍. 壬戌犯房南第二星乙丑犯南斗壬申入虛星與鎭同舍閏月庚寅月掩心星. 丙午太白晝見. 六月丁巳月犯房南星. 七月壬寅太白經天累旬乃滅. 甲辰流星出織女大如木瓜尾長五尺許. 八月壬子月犯房星. 甲寅太白入軒轅大星乙卯月入南斗. 丁巳入*{}女與歲星同舍. 壬戌熒惑犯*大微西藩上將己巳熒惑犯天江甲戌熒惑犯*大微右執法丙子太白入*大微右執法與熒惑同舍. 九月丁丑朔犯*大微右執法癸未太白犯*大微左執法戊子熒惑犯*大微左執法. 辛卯月犯昴星甲午掩東井丙申又犯輿鬼十月己酉熒惑犯進賢十一月丙申熒惑犯氐. 流星出*大微帝座抵紫微勾陳大如木瓜尾長十餘尺. 辛丑月犯心前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8

十五年二月戊申月犯昴星癸丑入輿鬼掩積屍乙丑掩南斗第五星. 三月庚寅月犯心星四月丙午月入東井. 丁未熒惑犯南斗戊申亦如之. 七月壬午月犯南斗庚寅犯婁星. 己亥熒惑犯南斗第四星. 八月壬戌月犯東井土星犯壘壁陣. 九月己亥月與太白同舍十月辛丑太白掩南斗甲辰月犯南斗甲寅掩昴星. 戊午鎭星犯壘壁陣庚申月犯軒轅右角乙丑熒惑犯鎭星. 己巳太白晝見經天. 十一月甲戌月與太白同舍牽牛甲申月食. 十二月壬寅月與太白同舍己酉掩昴星癸卯掩心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9

十六年正月甲戌天狗墜地聲如雷. 丙子月犯昴星己卯犯東井. 辛卯犯輿鬼壬午犯軒轅. 丙戌熒惑鎭星同舍于婁. 三月乙酉月犯心前星. 辛卯流星出天紀入河鼓大如缶. 四月辛丑月入東井. 五月戊辰朔流星出營室入婁大如木瓜長七尺許. 壬午太史奏: “月食密雲不見.” 七月庚寅流星出奎大如缶. 月入東井八月丁酉太白辰星相犯丁巳月犯東井. 九月甲申月犯東井. 十月乙卯月犯軒轅右角己未流星犯紫微西藩又犯勾陳帝座十一月己卯月食旣.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0

十七年三月己酉太白犯東井四月甲戌太白犯輿鬼東北星. 丙子月食旣. 六月辛巳天狗墮地.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1

十八年十二月辛酉天狗墮地聲如雷.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2

十九年三月乙未月食. 六月丙寅太白鎭星相克丁卯天狗墮地聲如雷.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3

二十一年正月辛丑太白入氐. 甲寅月犯軒轅女御二月乙亥太白與熒惑同舍于虛. 七月甲辰月入氐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4

二十二年正月丁酉月犯太白九月乙丑太白犯左執法. 庚午月赤無光乙亥月犯畢星十一月丁丑掩軒轅左角戊寅掩*大微西藩上將十二月甲辰月犯軒轅女御.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5

二十三年十二月戊戌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6

二十九年八月癸未月犯心前星丙戌熒惑犯鎭星丁酉鎭星犯*大微西藩上將庚子月犯五諸侯. 十月丙辰熒惑犯*大微左執法十二月戊午月犯昴星乙丑犯軒轅大星己巳太白犯羽林.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7

三十年二月辛亥太白晝見. 乙丑虹貫月甲戌流星出尾入天際大如木瓜尾長三尺許. 閏八月丁丑太白犯軒轅.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8

三十一年正月丁巳月食七月癸丑月食庚申月犯五車南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9

三十二年正月丁未歲星犯*大微西藩上將辛亥月食. 二月庚午月犯昴星甲戌入五諸侯東第二星戊寅犯軒轅大星. 三月辛亥天狗墮松嶽北. 甲寅土星犯*大微東藩上相. 六月甲戌月犯房第二星丁丑入南斗魁中. 七月戊申月食八月丙戌月犯輿鬼東北星九月己亥月犯南斗魁第四星. 壬寅流星自西抵東大如缶尾長十餘尺十月丁卯流星自西抵東大如木瓜.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0

三十三年閏四月丁酉流星出巽向南入天際大如缶. 壬寅月犯心大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1

三十七年六月甲辰月犯房星丁巳歲星犯壘壁陣. 七月庚午流星出紫微西藩入天際己丑月入東井. 八月辛亥月犯東井北轅. 十月乙巳流星入東方其下有聲. 十一月乙亥月犯畢星十二月庚子太白歲星相犯壬子月犯五角. 癸丑太白入羽林甲寅月犯氐星乙卯犯房上相.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2

三十八年二月丁酉月犯畢第二星庚子入東井. 三月丙寅月入東井乙亥月食. 丁亥流星出庫樓入亢. 四月癸丑月犯歲星. 六月癸卯太白晝見經天. 七月丙寅月入氐星丁卯犯東井. 戊辰太白入東井. 庚午月與鎭星同舍壬午與熒惑同舍. 癸未宿于東井甲申與太白同舍. 癸卯與歲星同舍戊申入畢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3

三十九年二月庚午月食. 七月乙未流星自北抵南光芒如電. 八月丙寅月食旣.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4

四十年二月丁卯月入氐星三月甲申犯東井南轅東端第二星五月己丑月入氐星鎭星犯氐. 甲午太白熒惑同舍于畢. 己亥流星出天紀北入紫微大如梨. 辛丑熒惑犯畢. 七月甲申月入氐星熒惑入井. 庚子月入東井八月戊午月入東井熒惑入輿鬼. 癸亥流星出天船北入五車大如梨. 乙丑月犯畢星丙寅與歲星同舍于畢戊辰入東井東端火星入輿鬼東南星. 辛未月與歲星同舍于畢熒惑入輿鬼積屍甲戌月與辰星同舍于翼. 九月辛巳流星出參入天苑大如木瓜尾長五尺許. 戊子流星出畢入東井十月庚戌月入建星與鎭星同舍熒惑入軒轅大星庚申月入畢大星. 壬戌入東井. 甲戌流星出天囷入天倉. 十一月丁丑與太白同舍于危. 壬午熒惑犯長垣. 丁亥月入畢星庚寅犯輿鬼丙申入*大微端門右執法丁酉犯*大微東藩上相庚子入氐星. 十二月丁巳月入東井己未犯輿鬼. 又犯天屍甲子犯*大微東藩左執法.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5

四十一年正月丙子月犯太白壬午掩畢星甲申入東井辛卯掩*大微左執法. 閏六月丙戌月食. 七月壬子月掩牽牛辛酉掩畢星. 癸亥太白晝見經天. 甲子太白晝見. 八月辛未朔太白晝見. 甲戌月犯氐星乙未與太白同舍于張丙申太白與月同舍. 丁酉月掩*大微. 九月乙巳太白犯*大微左執法丙午月與鎭星同舍. 甲寅太白犯*大微左執法丙辰月入畢星戊午入東井. 甲子入*大微乙丑太白犯月. 十月癸酉流星出柳入星大如木瓜. 甲戌. 月犯牽牛庚辰太白犯亢星庚寅月掩*大微西藩上將. 甲午入*大微端門太白入氐. 戊戌月與太白同舍于氐. 十一月甲辰月入壘壁陣壬子入東井戊午入*大微. 十二月癸未月食密雲不見乙酉月入*大微. 丁酉太白辰星同舍須女.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6

四十二年六月庚辰月掩食鎭星. 八月辛巳熒惑歲星同舍. 乙酉月食歲星九月壬寅月食歲星十一月丁酉月犯鎭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7

四十三年正月庚子月犯赤星甲辰犯輿鬼乙巳犯歲星. 丙午太白晝見經天. 丁未月入*大微. 戊申與熒惑犯軫. 己未與鎭星同舍. 二月戊辰熒惑入*大微犯東藩上將庚午又入*大微. 壬申月與歲星同舍. 三月丁酉月入東井己亥與歲星同舍于柳癸卯入*大微. 癸丑太白晝見經天. 甲寅月與鎭星同舍于壁四月丁卯月與歲星同舍. 戊辰入軒轅. 癸未熒惑出*大微端門. 五月辛亥月與太白同舍于昴. 六月壬戌太白犯畢右角是月熒惑入氐三十餘日. 八月壬申太白犯軒轅大星甲戌熒惑入房次相甲申月入軒轅大星太白犯歲星. 九月甲午太白犯*大微左執法戊戌月與鎭星同舍*{}. 辛丑太白犯天江癸卯月入*大微與歲星同舍. 十月壬戌月與熒惑同舍于斗辛未掩畢第三星癸酉入東井. 癸未辰星入氐. 十一月丁酉流星出*大微犯右執法丁未歲星犯右執法. 十二月庚午月入東井.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8

四十四年三月癸巳歲星逆行入*大微丙申月入軒轅大星. 四月癸亥月入軒轅大星五月丁巳月與太白同舍. 己未犯*大微西藩上將辛酉入*大微. 六月戊子太白歲星同舍*大微右掖門壬辰月犯建閉. 七月戊辰月入羽林丙子入井. 八月丁亥流星或出柳或出井俱入弧矢. 癸卯月犯井星. 十月癸未熒惑犯*大微左執法. 丁亥流星出土司空入天際大如缶尾長十尺許. 癸巳熒惑入*大微十一月丙辰月入羽林. 戊午歲星與熒惑相犯庚申亦如之. 己巳月入軒轅大星. 丙子與太白同舍. 丁丑與太白犯氐十二月辛卯月犯畢星. 庚子與歲星同舍. 丁未熒惑入氐西南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9

四十五年二月丁酉月掩熒惑三月庚申月入*大微右執法熒惑犯氐. 癸亥月與歲星同舍于軫甲子與熒惑犯氐丁卯月色赤如血. 六月甲申月與歲星同舍鎭星入羽林. 丁亥月犯房次相八月癸未月犯熒惑. 乙巳熒惑掩南斗九月壬申月入*大微端門流星一貫諸王入畢昴*閒一出文昌入天牢. 十月甲申月入羽林辛卯月食旣. 乙巳歲星入氐十一月丁卯月犯*大微東藩上相辛未鎭星與熒惑同舍. 十二月壬辰太白鎭星相犯戊戌月犯房上相流星出翼西北第三星大如梨尾長二尺而黃.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0

四十六年正月癸丑太白熒惑相犯戊午月有黃暈甲子流星出天節入天園月犯氐星. 乙丑與歲星同舍. 三月丁未歲星入氐癸亥太白犯五車. 四月甲申月入氐星與歲星同舍. 丁亥與歲星入氐. 戊子月食因雨不見. 六月乙亥太白晝見. 己卯流星出室入東壁. 七月丁未月犯*大微上相乙卯太白犯東井. 戊辰鎭星犯羽林. 己巳太白晝見經天. 八月庚子太白犯軒轅. 九月壬寅朔月與歲星同舍于氐流星出北極入鉤陳乙巳流星二出北河分入東井輿鬼丙午太白犯軒轅左角癸丑月入羽林與鎭星同舍. 癸亥太白犯*大微右執法. 丁卯月入*大微. 太白熒惑入*大微端門太白又犯左執法. 戊辰太白熒惑相犯. 十月辛未太白熒惑犯*大微左執法庚辰. 月入羽林與鎭星同舍. 流星出天關入參星. 乙酉月食密雲不見. 丁酉月與太白同舍于亢. 十一月癸卯太白犯氐癸丑月犯昴星. 丁巳太白犯房上相乙丑月犯氐星. 丙寅太白歲星犯心丁卯月犯尾星與歲同舍. 閏月丁丑月入氐星癸巳又入氐星與熒惑同舍. 十二月丙午熒惑犯房上相戊申犯鉤鈐.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1

元宗元年正月辛巳月犯軒轅大星. 癸未犯*大微西藩次將甲申入*大微丁亥犯氐星戊子犯房次相. 太史奏云: “前日月犯房星又火星將犯木星.” 太孫憂懼赦殺人强盜已下. 壬辰歲星與熒惑相犯于箕二月癸亥流星出三台入北斗魁中. 四月甲辰月犯軒轅丙午犯*大微東藩上相戊午歲星犯天江星五月甲戌月犯*大微左執法. 庚辰熒惑犯南斗辛巳月與熒惑同舍南斗魁中. 甲申月入羽林丁亥入奎星與鎭同舍. 乙未熒惑守南斗六月戊申月犯熒惑於南斗壬子入羽林. 己未流星出七公入攝提乙丑流星出亢氐*閒南入天際熒惑還入南斗魁中. 七月己巳月入軫星與太白同舍. 癸酉掩心前星丁丑熒惑見南斗庚辰太白晝見. 壬午月入壁星與鎭同舍. 八月己酉月入奎掩鎭星壬子太白犯房星. 庚申月犯軒轅. 九月庚午月入南斗魁中己卯又入壁犯鎭星. 丁亥太白犯南斗熒惑犯壘壁陣己丑太白犯南斗. 庚寅月犯*大微西藩上相. 十月戊戌月入南斗與太白同舍. 乙卯入軒轅大星己未犯*大微東藩上相. 辛酉流星出北斗魁入紫微中大如木瓜. 十一月丁丑月犯五車西南星. 癸未流星入天苑中乙酉流星出張入天際大如木瓜. 十二月乙未熒惑入壁與鎭星同舍戊戌月在壁與鎭星同舍辛丑辰星歲星行箕斗*.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2

二年正月丁丑月入軒轅己卯又入*大微右執法. 甲申掩心前星二月己亥月犯五車天狗墮太廟前. 癸卯流星出平道入庫樓. 戊申月食甲寅月犯南斗三月己卯月入心大星. 四月己亥月入軒轅己酉掩房星. 五月甲戌月犯心大星又犯後星. 丙子入南斗六月戊戌月犯角大星八月甲辰. 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3

三年七月壬戌流星一出天津入離珠一出天棓入天紀甲子月掩心後星乙丑流星出畢入觜. 戊寅流星出五屛入天倉. 丁亥流星出匏瓜入建星. 八月庚寅月犯心大星. 丁酉與歲星同舍己亥與鎭星同舍于奎己酉入軒轅. 九月辛酉月入南斗魁熒惑逆行入羽林. 甲子月與歲星同舍于危己卯與太白犯翼庚辰太白犯月晝見. 閏九月乙酉流星出諸侯入輿鬼. 一出積水文昌入輿鬼. 丁亥太白犯*大微. 己丑流星出卷舌入婁. 十月己未月與歲星同舍. 壬申犯軒轅大星太白入氐. 十一月庚寅月與熒惑同舍. 甲午犯五車辛丑掩軒轅左角. 乙巳流星出北河入狼. 丁未月掩房星己酉犯南斗. 十二月癸酉辰星歲星同舍于虛乙亥月掩心後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4

四年正月丁亥月掩昴星辛卯掩五諸侯甲午犯軒轅大星. 丙申月食. 壬寅犯天街南星. 二月戊辰月犯房星三月丁酉月犯心星. 己亥熒惑入東井. 四月丙辰月入軒轅五月甲申月犯軒轅甲午入南斗. 六月辛酉月掩箕星七月己丑月入南斗魁. 癸巳月食. 乙未月與歲星同舍. 戊戌犯昴星. 壬寅犯五諸侯. 乙巳犯軒轅. 八月甲寅月犯心星丁卯犯五車. 九月癸巳月掩昴十月辛亥月與太白同舍. 丁卯掩軒轅. 十一月己卯流星出參入天垣. 辛巳月與太白同舍于虛壬午熒惑犯房. 戊子月掩昴星乙未太白晝見經天. 壬寅月犯房星十二月己酉太白犯壘壁丁巳月犯五車庚午掩心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5

五年正月甲申月犯五車二月乙卯流星出張入西方. 丁巳月犯軒轅左角甲子掩房次將丁卯掩南斗魁. 三月庚辰月犯東井辛巳又犯五諸侯. 癸未流星出柳入參辛丑月與太白同舍. 四月戊辰太白晝見經天月與熒惑同舍于奎. 五月戊寅太白熒惑同舍于婁己卯月犯軒轅. 丙戌流星出奎入胃六月丙午流星出天津紫微宮入北極. 丙寅太白犯東井庚午歲星與熒惑同舍于胃太白入東井. 七月甲戌彗星始見于艮方尾長七八尺漸分爲五向西北方. 丙申熒惑犯鎭星太白犯軒轅丁酉月犯昴星. 八月壬寅彗星光芒復合爲一而漸長壬戌彗星光芒益熾竟天. 流星出參貫中央正星. 癸亥流星出東方大如椀尾長十五尺許. 九月壬午太白掩*大微左執法乙酉彗星滅自七月至是凡七十二日. 十月乙巳流星出王良入紫微辰星見于東方與太白犯行鎭星熒惑同舍逆行昴畢*. 丙午月掩食南斗魁又與熒惑同舍. 丁卯流星出天囷入水府. 十一月丙戌月掩東井己丑掩軒轅. 十二月辛亥月犯昴星. 乙卯月食. 丁巳月犯軒轅甲子犯房次將.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6

六年三月乙亥月犯熒惑丙戌太白歲星同舍于婁五月辛未熒惑入輿鬼犯積屍. 閏月庚子太白熒惑相犯辛酉歲星鎭星入畢. 六月癸酉出北斗入角丙子月犯熒惑.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7

七年十一月甲辰月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8

九年十月庚寅熒惑入軒轅流星入角. 十一月己未流星出軫貫樓庫入天際大如缶.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9

十年正月庚戌流星出*大微. 犯東藩次將抵郞位犯大角. 丁巳月入東井飛星出*大微入軫星大如木瓜. 壬戌木星犯右執法太白犯牽牛. 丙寅月入氐星. 二月乙酉月犯東井丁亥流星出*大微犯右執法入軫. 四月己卯月入東井甲申熒惑入軒轅壬寅太白晝見經天與月同舍. 五月癸酉熒惑犯*大微流星掩心大星入氐. 六月丁丑月犯*大微右執法丙戌犯房上相又犯鉤鈐. 七月乙丑月犯畢左股戊辰入東井. 八月乙未飛星出奎入東方天際大如缶. 九月己酉月犯建星十二月乙未月犯房上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0

十一年二月癸酉月與太白同舍三月乙卯月食. 五月壬子太白犯鎭星九月丙寅熒惑鎭星犯軒轅. 十月戊寅太白入*大微左執法流星出郞位入*大微上相. 己丑太白歲星入氐. 十一月丁酉朔太白犯亢壬寅熒惑犯*大微右藩上相己未歲星與太白同舍. 又太白入*大微. 閏月戊辰太星犯房庚寅月與歲星同舍. 十二月甲辰月入畢星.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1

十二年九月戊辰熒惑犯尾乙亥月入東井庚辰入五諸侯. 丁亥熒惑犯南斗太白熒惑同舍. 十月癸巳流星出王良入織女.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2

十三年四月甲寅太白經天與月同舍六月丙申月犯房星. 十月丁酉鎭星入*大微右執法熒惑入*大微與鎭相犯.

 

#高麗史48-2-天文2-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3

十四年正月壬午彗星見于東方八月戊辰. 流星出織女入天市垣. 癸酉流星出河鼓入天市垣甲戌熒惑犯南斗. 九月辛丑月犯軒轅左角戊申歲星與熒惑相犯. 十月己酉朔流星出上台入下台. 癸丑太白晝見甲寅牛星與熒惑歲星同舍. 庚午月掩軒轅大星. 甲戌與太白同舍于氐十一月庚寅月犯畢星壬辰入東井丁酉犯*大微西藩上將. 壬寅犯氐星. 十二月甲寅流星出房犯天市垣西藩乙卯熒惑犯羽林. 癸亥月食乙丑月入*大微.

 

志卷第二.

 

 

#高麗史49-3-00-00-000

志卷第三. 高麗史四十九.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0

天文三[月五星凌犯及星變].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1

忠烈王元年二月辛酉太白犯昴. 七月丁酉流星大如缶自東至西而墮光芒照地. 十一月癸巳月犯太白.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2

二年六月壬申流星大如盆墮路寢庭. 七月甲午流星自西而東大如椀甲寅流星出天弁入天江. 八月庚辰月暈內赤中黃又與歲星同舍. 九月丁未月與歲星同舍. 壬子太白犯南斗癸丑月犯輿鬼丙辰犯*大微內屛星己未熒惑入角月與辰星鎭星同舍. 十月甲子月犯南斗魁第二星. 乙丑太白晝見夜又與月同舍. 辛未辰星入氐甲戌月犯歲星. 丁丑熒惑犯亢第一星戊寅月掩東井北轅第一星己卯掩五諸侯. 丙戌入氐星. 十一月辛卯朔熒惑鎭星同舍于氐癸丑月與熒惑同舍. 甲寅熒惑犯房上相星丙辰熒惑犯鉤鈐. 十二月癸酉月與歲星同舍. 甲申與熒惑同舍.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3

三年正月乙巳太白犯牽牛二月甲子月犯歲星熒惑犯建星庚辰月犯南斗. 丙戌蚩尤旗見. 三月丙申月犯五諸侯壬寅犯*大微. 丁巳流星出危入羽林. 四月丙寅白氣如虹貫北斗月犯軒轅戊辰入*大微. 癸酉日官奏: “月當食雨不見.” 庚辰太白晝見丙戌亦如之. 五月庚戌太白歲星犯畢六月丙寅月犯氐星庚午犯南斗. 甲戌流星出亢入騎官月與熒惑入羽林. 壬午流星出危入虛. 七月癸巳月與鎭星同舍于亢丁酉入南斗己亥流星出天市入房大如木瓜. 辛亥月與歲星同舍于畢戊寅與歲星同舍. 甲申入*大微屛星九月己丑月入南斗甲寅與鎭星同舍于亢. 十月戊辰月與鎭星同舍丁丑月入軒轅庚辰入*大微東藩. 十二月癸亥流星出五車入七公甲子流星一出五車入北河一出翼入七公大如鉢. 戊辰月入*大微.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4

四年正月甲午月與歲星同舍于參甲辰入氐星. 二月己未熒惑犯月戊辰月入*大微三月丁亥太白晝見夜又犯月. 戊子熒惑犯月己丑歲星犯月丁酉流星出紫微抵天將軍. 四月丁巳太白犯月丁卯月入氐星五月庚寅月入*大微西藩上將. 六月甲寅太白掩軒轅丁巳太白晝見經天. 戊午月入*大微. 七月丙午月掩東井丁未掩五諸侯八月壬戌月入羽林又犯熒惑壬申與歲星同舍. 丙子流星出文昌入北極大如梨色赤有光尾長五尺許. 戊寅月入*大微內屛星九月丁亥月入南斗十月壬申月犯軒轅乙亥入*大微. 丙子太白犯月戊寅太白犯月. 又晝見經天. 十一月丙申月犯五諸侯又太白入氐. 閏月辛亥太白鎭星同舍于房. 戊寅流星自南抵西大如木瓜. 十二月甲申太白入南斗魁. 庚子月犯氐星辛丑犯房次相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5

五年正月癸亥流星出*大微入氐星二月癸巳月食. 三月甲寅流星出匏瓜入天市垣帝座庚午月與熒惑同舍于危. 四月癸未月與歲星同舍軒轅乙酉入*大微丙戌熒惑入羽林. 五月辛酉月犯心大星癸亥掩南斗九月丁卯月掩軒轅. 壬申太白犯南斗十月辛卯月犯五諸侯流星出乾抵坤. 乙未月與歲星同舍軒轅. 十一月戊申太白犯哭泣癸丑熒惑食月. 十二月己丑月與歲星入軒轅.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6

六年正月己酉月掩昴星又與熒惑同舍二月乙亥月犯五車. 戊寅與熒惑同舍于參又入五車己丑掩角星辛卯掩房星甲午入南斗魁. 乙未流星出羽林入敗臼長七尺許. 三月辛亥月入軒轅. 甲寅熒惑入東井五月辛丑歲星犯軒轅丙辰月入南斗. 六月辛卯太白入東井七月丙寅月與太白同舍于柳. 八月丙子太白犯軒轅大星甲申月食. 己丑月入五車*乙木{乙未}太白歲星同舍于翼. 九月丙午月犯箕星十月辛卯月犯*大微西藩上將壬辰與歲星同舍于*大微. 歲星自七月至八月守*大微自九月至是月守端門. 十一月甲寅歲星犯左執法乙卯月入輿鬼十二月丙戌月與歲星同舍.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7

七年正月甲寅月與歲星同舍二月癸未月掩左角丁亥掩心星. 三月甲辰月犯軒轅大星四月辛未歲星守右執法癸酉月入軒轅大星乙亥入*大微. 辛卯流星出箕入天狗甲午流星犯天狗. 六月庚寅太白入*大微七月乙未太白犯右執法閏八月辛丑熒惑入東井月入南斗魁. 九月辛未月入南斗熒惑入東井甲申月犯軒轅己丑與太白同舍. 十月乙巳太白入氐丁未月與熒惑同舍東井戊申掩輿鬼十一月甲戌犯五車.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8

八年正月己巳月與熒惑同舍于畢壬申犯輿鬼辛巳犯房第二星. 二月丙申熒惑犯東井月與熒惑同舍辛丑掩軒轅大星己酉犯心大星辛亥犯箕星. 三月乙酉熒惑犯輿鬼四月乙未月與熒惑同舍輿鬼癸卯犯房星丙午犯南斗第四星己未流星出箕入天狗. 五月壬戌月犯軒轅丙寅犯心大星. 八月甲午犯箕星乙未犯南斗箕丁酉又犯南斗戊申犯五車. 己酉又入輿鬼積屍癸丑犯軒轅女御九月壬戌犯南斗. 癸亥流星出天屛入天市垣宗人. 十月壬寅歲星熒惑同舍于氐十一月己巳月掩五車太白房星相犯庚午月犯鍵星甲戌犯*{}.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09

九年三月壬戌犯輿鬼甲子歲星犯房,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0

十年三月己巳月犯南斗四月戊戌犯鎭星十月己酉又犯鎭星十一月丙戌掩昴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1

十一年五月丙戌月食. 八月壬戌月入東井九月丁丑犯牽牛十月癸亥鎭星犯歲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2

十二年四月辛亥月食. 五月丙戌熒惑掩右執法三日八月乙卯太白犯軒轅右角星十月辛亥月犯東井.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3

十三年正月甲戌月犯東井乙酉犯房星二月辛丑犯東井三月丙申又犯東井. 九月辛亥熒惑入*大微犯西藩上將十一月壬子太白鎭星相犯十二月丙寅太白晝見.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4

十四年二月戊午流星晝見入天市八月己未太白犯軒轅辛未月與歲星同舍十一月甲申月犯牽牛.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5

十五年正月癸未月犯熒惑辛卯犯東井二月戊午又犯東井四月乙巳亦如之六月壬申犯畢星. 七月壬午太白晝見癸未亦如之夜流星出大角入庫樓大如梨長一尺許又流星出房星入庫樓大如木瓜長二尺許. 庚寅月犯立星乙未犯土星丁酉流星出河鼓入北極勾陳. 八月己巳月入東井. 熒惑入軒轅. 九月庚辰月與鎭星同舍十月甲子月入東井閏月辛丑太白入氐. 十一月壬戌月犯軒轅右角.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6

十七年五月辛亥月食. 甲子長庚犯月八月癸未歲星犯軒轅乙酉月掩畢大星丙戌亦如之. 丁亥太白歲星犯軒轅又流星入軒轅大如木瓜尾長五尺許. 九月戊午歲星與月同舍十月壬午月犯東井十一月丁未入畢己酉犯東井癸丑掩歲星張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7

十八年正月己未熒惑犯房乙亥月掩軒轅大星. 三月丁未歲星犯軒轅五月丁酉月掩歲星六月丁卯入*大微犯東藩上將. 戊子太白犯木閏月辛丑月犯南斗. 乙巳月食. 七月乙丑月入氐星丙寅掩房上相乙亥入氐星八月己亥太白犯房上將甲辰歲星犯*大微右執法乙巳月入*大微犯右執法又與鎭星同舍丙午亦如之. 戊申犯畢星乙卯入*大微犯東藩上相丙辰入*大微. 九月壬戌熒惑犯哭星庚午太白掩南斗第三星乙亥月入畢星. 丁丑太白掩南斗第三星十月丙申月與熒惑同舍. 十一月壬戌月犯哭星戊辰犯鎭星庚午犯畢壬申犯東井.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8

十九年正月乙丑月入畢星戊辰入東井. 己巳入*大微癸酉又入*大微. 丙子入氐星庚辰歲星犯*大微左執法. 二月庚子月入*大微庭中. 三月庚申流星出七星北貫翼軫入角南平二星. 乙丑月犯軒轅丁卯入*大微又與歲星同舍. 四月甲午月入*大微. 壬寅太白歲星相犯壬子太白鎭星同舍于昴. 五月庚申流星出織女入北斗六月壬辰歲星出*大微端門犯左執法. 七月丁巳月入*大微東藩上相. 八月己酉晝有星流于西北隅. 十月甲辰彗見東方戊申彗星見于*大微左掖門長尺五寸許熒惑犯氐左星. 十一月丁卯歲星入亢留守. 乙亥熒惑犯上相丙子彗星犯紫微又犯北斗.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19

二十年三月丁巳月入東井四月丙戌白虹貫月. 壬辰月與歲星同舍于亢五月甲寅太白晝見翼日亦如之庚申又晝見. 甲子月食六月己亥月與歲星同舍丙午犯東井北垣. 七月壬子入*大微八月己亥月與歲星同舍. 甲辰太白入軒轅月犯軒轅. 乙巳太白晝見九月壬戌月食. 壬申月入*大微丙子鎭星入月. 七月丁酉月入東井壬寅入*大微. 十一月庚申犯畢星. 十二月乙酉歲星犯房北第一星癸卯月與熒惑同舍.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0

二十一年正月乙卯月犯畢鎭二星二月庚辰入*大微庚寅又入*大微. 乙未犯歲星三月庚戌犯鎭星. 四月辛巳熒惑入東井月入*大微. 閏月戊申月與太白同舍. 歲星逆行犯房星及鉤鈐. 癸丑月入*大微. 丙辰犯氐星. 五月戊寅入軒轅六月戊申入*大微甲寅犯南斗七月戊寅入房星. 己丑歲星犯*{}鈐乙未月犯鎭星. 八月己酉犯南斗癸亥入東井己巳入*大微. 九月癸酉太白歲星同舍. 戊寅月入南斗乙未入軒轅. 丁酉入*大微十月甲辰犯太白丙辰月食. 十一月乙亥鎭星犯天官太白犯哭泣辛巳月入*大微丁酉與熒惑同舍于箕十二月辛亥又與鎭星同舍于參. 甲寅太白晝見三日.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1

二十二年正月乙酉太白晝見己丑月犯氐星二月癸丑入*大微庚申犯南斗. 三月庚辰入*大微四月癸丑月食. 五月甲戌月入軒轅癸未白虹貫北斗. 六月丙辰太白鎭星入東井己未月犯熒惑庚申太白鎭星入東井. 癸亥月入東井翼日亦如之八月甲子月犯太白. 九月甲申犯熒惑十一月甲申入軒轅.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2

二十三年正月壬申月犯畢星二月丙午犯軒轅. 辛亥彗見東井六日乃滅. 三月甲子彗見東井. 四月癸卯月入*大微七月乙丑太白晝見. 癸酉月入南斗丙戌太白熒惑同舍己丑太白犯熒惑. 十月乙巳太白晝見經天. 甲寅月入*大微十二月丙午入軒轅甲寅犯心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3

二十四年二月辛酉太白歲星相犯乙丑月犯五諸侯南第二星. 丙子掩心星四月癸亥入軒轅. 六月戊辰犯南斗辛巳犯五諸侯. 八月己巳月食旣. 十月丙辰流星出參入畢. 壬戌月入羽林與歲星同舍. 戊寅流星出輿鬼入紫微. 辛巳流星出翼入*大微. 十一月癸卯月入*大微甲辰熒惑犯五諸侯十二月丁巳月犯歲星甲戌彗見南方.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4

二十五年正月丙戌太白貫月壬辰晝見.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5

二十七年八月戊寅彗星見于北斗紫微壬午見于北斗乙未見于上台入天市垣. 九月壬寅月入南斗癸卯彗星見于天市垣天狗墮地十二月庚辰月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6

二十八年七月庚子月犯太白.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7

二十九年二月戊辰月入東井庚午與歲星同舍又與歲星光芒相射乙亥熒惑鎭星逆行入*大微端門中熒惑犯鎭星. 四月癸酉月犯心星七月乙亥歲星入軒轅八月丙戌朔熒惑入房. 己亥太白入氐己酉月犯房星. 九月乙亥太白犯南斗十月戊戌月犯*{}. 十一月甲寅朔太白犯哭己未太白晝見. 十二月癸巳月犯昴星丙申入東井. 癸卯太白晝見庚戌彗見西方.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8

三十年正月甲寅彗見于奎乙丑月暈井鬼. 四月癸未太白晝見鎭星犯*大微丙戌月入東井. 五月壬戌流星出紫微入虛危*. 七月戊辰太白熒惑同舍十月丙申熒惑犯左執法十一月癸亥月犯鉞星又犯東井南轅第二星. 乙亥彗見虛危*閒十二月戊寅彗星犯虛庚辰貫虛辛巳入危.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29

三十一年正月癸亥熒惑入氐甲戌歲星逆行犯東藩上相. 二月乙酉月犯鉞星癸卯歲星入*大微左掖門. 三月甲子又犯左執法. 四月戊寅熒惑犯亢庚辰又犯東井. 辛卯月食. 五月辛酉歲星犯左執法六月甲申月與熒惑同舍. 十月壬午太白掩角左星辛丑太白晝見.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0

三十二年閏正月癸酉太白犯牽牛三月丙戌月食. 四月庚子歲星犯亢辛亥月犯左角星庚申鎭星入亢. 六月辛亥月犯南斗七月癸酉又犯軒轅左角. 乙亥犯氐丙子又犯房上相. 八月乙巳歲星犯氐辰星犯右執法乙酉又犯左執法. 乙卯熒惑犯西藩上將. 九月庚午又犯右執法壬午月食. 熒惑犯右執法十月乙巳熒惑犯進賢鎭星入氐. 癸丑月犯東井南轅丙辰月暈井鬼柳星壬戌月與熒惑同舍. 十一月庚午歲星入房上相十二月戊申鎭星舍氐.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1

三十三年二月戊戌太白晝見癸卯月入東井太白犯昴. 癸丑月入氐與鎭星同舍六月己酉白虹貫紫微北斗戊午月與太白同舍己未又入東井. 壬戌太白入東井七月庚午月入氐翌日又入房上相皆與鎭星同舍戊子彗星見于尾. 庚寅熒惑入南斗太白犯輿鬼. 八月丙申熒惑入南斗庚戌太白犯軒轅. 九月丙寅太白犯西藩上將辛巳月入東井. 十月己亥熒惑犯哭星十一月乙丑月犯牽牛壬申歲星與太白同舍于心. 丙戌月犯氐星丁亥與鎭星犯房己丑太白歲星同舍又犯辰星. 十二月辛丑月犯畢癸卯又犯東井鎭星犯房.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2

三十四年正月乙丑月犯熒惑二月甲辰歲犯立星八月壬寅月食. 十一月乙亥熒惑氐星相犯鎭星與辰星同舍. 閏月壬辰熒惑犯上相行. 戊申月入氐星行庚戌心星度月與鎭星同舍. 十二月己未心星與熒惑鎭星同舍. 甲子月犯熒惑.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3

忠宣王元年正月甲辰太白歲星同舍庚戌月與太白同舍. 庚辰歲星犯危三月戊子月入東井六月丙申月食. 壬寅月入畢. 癸卯流星出南斗入房七月癸卯流星出南斗入房色赤. 十一月甲申月與歲星同舍. 戊子與熒惑同舍于壁. 十一月流星隕于西南明如晝. 戊午太白歲星同舍于虛.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4

二年正月癸巳月食. 八月己未太白晝見. 十月戊辰月犯*大微東藩上相十二月辛酉太白熒惑同舍.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5

三年正月乙酉鎭星犯南斗第六星二月辛亥月暈. 乙卯月貫軒轅右角壬戌月暈. 甲子月犯鎭星丁卯又與熒惑同舍.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6

三年五月丙戌月與熒惑同舍. 六月癸丑月與鎭星同舍. 壬戌又與熒惑同舍歲星犯熒惑. 閏七月戊申月與鎭星同舍. 庚申與熒惑同舍. 十月戊寅月有珥. 丙申太白犯哭星十一月辛丑月犯哭星己未太白晝見經天.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7

四年正月丙辰月入氐星二月壬申月入畢星甲戌入東井戊寅入軒轅. 三月丁未月入*大微四月庚午月與熒惑同舍壬午又犯鎭星. 五月壬寅月入*大微己酉月食. 癸酉鎭星犯建己卯太白入東井甲申月犯東井北垣. 七月庚子月入氐歲星犯畢. 乙卯月與歲星同舍丁巳月有珥. 癸亥太白犯軒轅八月癸酉月犯歲星. 丁丑太白犯*大微上將辰星犯右執法. 甲申月犯天關甲辰與歲星同舍. 乙巳犯畢辛亥犯東井及越星十一月丁未月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8

五年正月乙未辰星鎭星同舍二月戊辰月犯天關乙亥月入*大微. 三月丁未有星彗于東井. 己酉太白歲星同舍. 四月壬戌月與歲星同舍. 癸亥與太白同舍. 戊辰入軒轅己巳入*大微. 五月癸巳太白入月八月甲申月犯軒轅第二星. 己丑熒惑入東井與歲星同舍. 十一月壬子月入東井與歲星熒惑同舍.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39

七年十一月辛丑月犯心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0

忠肅王元年正月丙申月與歲星熒惑同舍東井二月甲子月入東井與歲星熒惑同舍戊辰犯軒轅第二星. 三月丁酉月入*大微. 己亥白虹貫月閏月癸未天狗墜地. 四月庚戌熒惑犯軒轅大星五月戊午月與熒惑同舍. 庚申又入*大微. 六月戊子月犯*大微東藩上相. 壬辰歲星入輿鬼留二十日. 八月癸卯月犯五諸侯乙巳與歲星同舍戊申又犯*大微十月辛丑月掩軒轅大星. 癸卯又入*大微. 十一月癸丑太白鎭星同舍須女十二月癸未月入羽林己丑太白晝見.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1

二年正月壬子歲星入輿鬼犯積屍凡二十餘日乙丑月入*大微. 己巳掩氐星二月辛卯太白入*{}.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2

三年三月戊午月食五月太白熒惑相犯.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3

四年八月己酉月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4

五年二月辛丑月犯魁南北河柳星四月丁未熒惑犯*大微西藩上將五月甲子月犯太白. 六月丙子月與鎭星同舍八月甲寅太白犯女御月犯軒轅.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5

六年正月辛未月食. 七月戊辰月食密雲不見. 十二月乙卯太白犯月.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6

七年七月乙巳太白犯軒轅大星. 八月己酉流星大如缶色赤入閣道丙寅熒惑犯天江星. 九月丙戌熒惑犯南斗. 壬寅流星出斗南長丈餘癸卯歲星熒惑同舍南斗. 十一月辛丑月犯心十二月庚申月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7

八年正月庚子熒惑犯房北第二星二月乙卯太白熒惑同舍于奎丙辰太白熒惑鎭星同舍于婁. 己未太白鎭星相犯于婁五月戊戌太白入軒轅大星己巳歲星犯哭星二日. 八月丁未太白晝見五日. 癸丑熒惑入軒轅大星. 九月癸未熒惑犯*大微西藩上將辛卯月犯東井北轅丙申熒惑犯*大微右掖門. 戊戌月與太白同舍十月丁未月與歲星同舍. 戊午太白入角熒惑犯*大微左執法. 十一月甲戌太白犯亢第二星庚寅又入氐. 十二月庚子熒惑犯亢第三星乙巳白虹自西貫月有二庚戌月犯昴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8

九年正月辛卯月犯心大星甲午熒惑犯房上相. 戊申月犯心星七月丁酉熒惑犯天江八月甲戌月犯牽牛南星. 十月己卯月食密雲不見. 十一月戊申月犯東井北垣.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49

十年正月庚子太白熒惑同舍戊申太白晝見經天. 二月壬申太白昴星相犯六月丙戌月與太白同舍七月庚子月掩南斗癸卯鎭星犯畢. 辛亥月與鎭星同舍于畢癸丑又犯東井南垣. 八月癸酉太白犯軒轅大星. 九月丁酉又犯*大微右執法. 十月癸酉月食旣. 十一月辛丑熒惑犯氐西南星甲寅月犯房星. 十二月辛未月與東井北垣同舍. 壬申熒惑犯鉤鈐.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0

十一年正月丁酉月與鎭星同舍於畢二月丁巳朔熒惑犯南斗. 丙子月犯房星四月辛未月食. 五月乙未熒惑犯哭星. 丙午月犯歲星七月丙午月犯歲星. 丁未犯鎭星八月癸酉月犯畢星鎭星犯天關. 九月乙酉熒惑犯哭星丙戌太白犯房次相. 庚寅又犯*大微右執法辛卯犯心星. 癸巳鎭星犯天關丁酉熒惑犯哭壬寅太白犯天江丙寅太白犯南斗魁. 丁卯月食己巳月犯鎭星辛未又犯東井南垣. 十二月癸亥月犯畢星甲子又犯天關. 壬申太白晝見己卯月犯太白.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1

十二年正月丁亥月與熒惑同舍于婁庚寅又與歲星同舍于畢二日. 六月壬寅鎭星犯東井十二月癸亥月犯畢甲子犯天關壬申太白晝見. 己卯月與太白同舍于南斗.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2

十四年二月庚辰月與歲星同舍辛巳犯軒轅與歲星同舍丁亥犯氐星. 四月壬午熒惑鎭星同舍于井歲星犯鬼星月犯亢氐癸未熒惑鎭星同舍于井.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3

十五年二月辛丑月暈東井. 壬寅月與鎭星同舍于井庚戌又入*{}. 三月壬申月犯軒轅左角丁丑入氐星己丑與太白同舍四月己亥月犯軒轅辛丑又犯紫微左執法. 壬寅太白犯東井月入*大微犯東藩上相又與歲星同舍. 五月癸酉太白鎭星同舍六月戊午月與太白同舍于井. 七月甲戌太白鎭星同舍于柳. 辛巳太白犯軒轅大星八月癸巳太白犯軒轅辛亥月與熒惑同舍. 丙辰太白歲星相犯. 九月丁丑月犯畢星庚辰犯輿鬼流星入於越分壬午又犯軒轅女御. 癸未又犯軒轅左角及左執法甲申又入*大微右掖乙酉月入*大微左掖門. 十月壬子月犯*大微左執法十一月辛未犯畢星丁丑月犯軒轅女御星己卯犯*大微右執法十二月丁丑月犯軒轅女御己亥犯畢星甲辰與鎭星同舍. 丙午又犯*大微上相戊申又與歲星同舍.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4

十六年正月己巳月入井星壬申犯軒轅女御入*大微端門甲戌入*大微丁丑犯氐星. 二月丙申月犯東井戊戌掩輿鬼庚子掩軒轅左角入*大微右執法. 己酉犯東井北垣與熒惑相犯熒惑又犯西頭第一星辛亥熒惑犯東井三月辛酉枉矢墜于西北丙寅月與鎭星同舍丁卯犯軒轅大星戊辰入*大微中己巳入*大微左掖門庚午又與歲星同舍熒惑犯五諸侯. 四月丙申太白犯東井月入*大微又與歲星同舍丁酉太白犯東井南垣月入*大微犯東藩上相與歲星同舍戊戌犯*大微東藩上相. 壬寅太白入東井. 丁未熒惑鎭星同舍丙辰熒惑鎭星相犯. 五月戊午熒惑鎭星同舍己未晡時星隕艮方狀如火. 癸亥太白犯鬼月犯*大微西藩次將星丁卯入氐中太白鎭星同舍庚午太白鎭星同舍己卯熒惑犯軒轅大星太白與熒惑同舍庚辰太白熒惑同舍與軒轅大星如鼎足熒惑與大星西北相對. 六月丁亥太白晝見庚戌太白犯右執法七月丙辰太白晝見己未月入*大微中犯東藩上相壬戌犯氐星丁丑掩畢八月庚寅月掩房乙巳犯畢丁未犯東井南垣第一星. 庚戌鎭星犯軒轅大星九月辛酉月犯東北第二星壬申犯畢戊寅犯軒轅大星又與鎭星同舍流星出紫微入*大微中. 庚辰月犯右執法. 十月己亥月入畢壬寅犯東井北垣十*{}月丁卯月犯畢大星太白歲星相對辛未太白入氐癸酉月掩軒轅左角甲戌入*大微右掖門. 十二月甲午月掩畢戊戌月蝕.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5

十七年正月庚申月入東井戊辰入*大微中辛未犯氐二月己丑月入東井四月庚子流星入*大微犯亢. 五月癸丑流星出心星落地丁巳鎭星貫月.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6

後四年五月壬午熒惑犯左執法甲申亦如之乙未月暈丁酉又犯*大微上相六月戊午月犯熒惑.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7

六年五月丙寅彗見長丈餘自天船北至王良閣道六月庚午朔彗見艮方癸酉又見紫微西藩華盖勾陳北極. 七月癸巳又見紫微東藩丁酉又犯貫星八月庚子彗見天市垣四十日乃滅乙巳月入南斗二日甲子月犯角星與太白同舍. 十月癸酉月與熒惑同舍于牛十一月壬寅月犯哭星十二月辛未月與熒惑同舍于危歲星犯天樽癸未月犯軒轅女御.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8

七年七月乙未鎭星犯建壬寅月犯心星. 八月辛巳流星出天市垣入心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59

八年六月壬辰熒惑犯南斗留七日丁未熒惑入南斗魁壬子月犯鎭星. 七月己未熒惑犯南斗壬戌亦如之丁卯月犯南斗.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0

忠惠王後元年二月庚戌彗見東方入*大微甲寅又見東方.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1

二年正月乙丑月暈丁卯太白入建辛未月犯心大星癸酉犯南斗四月庚辰鎭星犯建壬戌月食. 六月辛酉月在危南暈如虹. 七月乙酉月犯斗八月辛亥犯天綱甲寅又犯牽牛. 十月己未歲星入氐.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2

四年四月丁丑月犯房星八月庚子月犯房次相十月戊午月犯角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3

五年正月庚辰月貫左角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4

忠穆王元年二月乙丑歲星鎭星同舍于虛庚午月食. 戊寅歲星鎭星相犯四月庚申太白犯東井鉞星七月甲申彗見紫微垣丁亥太白晝見彗見北河北八月丁卯月食旣.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5

二年二月丙辰月犯畢星. 四月庚戌熒惑犯輿鬼積尸六月壬子月犯*大微左執法乙亥熒惑犯*大微右掖門. 七月辛巳又犯*大微右執法入*大微端門乙未月與歲星同舍. 八月辛酉月食. 壬戌月與歲星同舍歲星犯壁. 九月丁亥月與危星同舍己丑犯歲星甲午又犯畢十月庚戌月犯建星. 閏月甲申月與歲星同舍. 十一月庚戌太白犯哭十二月戊寅月與太白同舍己卯月與歲同舍庚寅天狗墮康安殿西.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6

三年正月庚申太白晝見二月辛巳太白犯昴壬午太白與昴同舍乙酉月犯*大微端門三月戊申月犯東井南轅五月丙午月犯軒轅右角丁卯月與奎星犯畢月暈. 六月乙亥月犯*大微左掖門丙申亦如之太白犯井熒惑犯東井鉞丁酉月入東井七月丁卯月與太白同舍八月癸未月犯鎭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7

四年十月庚辰月與歲星同舍辛巳太白犯南斗丙戌月入*大微犯屛星十一月丙午月犯畢星十二月戊寅月食. 壬午月入*大微犯屛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8

忠定王元年正月壬辰朔流星出奎南大如缶. 壬寅月犯畢星己酉犯*大微右掖門庚戌犯*大微左掖門三月壬寅月入軒轅. 四月己亥月犯*大微右執法. 七月辛卯熒惑入東井庚戌熒惑犯歲癸丑月犯天關甲寅入東井乙卯又與熒惑同舍丙辰犯熒惑.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69

二年三月乙丑月暈軒轅入*大微丙寅月與熒惑同舍又入*大微五月己巳月食. 七月丁丑有星晝見戊寅亦如之十一月丙寅月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0

三年正月丙寅月犯*大微丙子又犯房星四月己丑月犯*大微二日六月甲申月犯*大微庚子月犯鎭星八月戊戌月犯井星. 九月乙卯熒惑犯*大微軒轅十月丁亥太白犯南斗己丑熒惑入*大微右掖門犯歲星. 歲星熒惑近*大微右執法. 十一月丁巳月犯鎭星丁卯入*大微與鎭星同舍戊辰又入*大微犯上相壬申入氐星. 十二月乙酉鎭星犯*大微端門庚寅亦如之丙申月犯*大微左掖門丁酉犯熒惑.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1

恭愍王元年正月戊申熒惑犯亢南第二星辛酉月入*大微乙丑與熒惑同舍. 丙寅歲星逆行犯*大微右執法月入氐星丁卯犯房星庚午入南斗. 甲戌歲星犯右執法二月己卯月犯鎭星己丑犯*大微與歲星同舍八月己酉又入南斗熒惑犯天江. 九月乙酉月食. 丙戌與鎭星同舍十月辛酉入*大微西藩*大陽門壬戌入*大微甲子與歲星同舍十一月癸巳犯氐西南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2

二年正月辛巳太白犯畢月暈角軫度癸未犯*大微西藩次將星二月辛亥犯*大微太白熒惑同舍于婁二日三月乙亥月在鬼北暈北河軒轅右角戊寅犯*大微次將己卯犯*大微東藩內暈木角度. 辛巳太白犯畢. 四月辛丑太白犯東井月犯五諸侯丙午太白犯東井月犯*大微戊申又與歲星同舍于角. 五月辛未太白在柳歲星在角月犯軒轅天屛乙亥歲在角西月在歲西丙子太白犯軒轅右角北丙戌太白犯軒轅. 六月辛丑太白犯*大微西月在左執法北. 丙午太白犯*大微右掖門己酉月犯南斗魁. 七月己巳月犯*大微東藩上相次相*閒太白犯上相東辛未太白晝見. 甲戌月犯心大星庚寅犯五諸侯. 八月己亥熒惑犯軒轅甲辰月在南斗魁. 九月丁卯熒惑犯*大微上將戊寅熒惑犯*大微右執法庚辰月食. 庚寅犯*大微左執法十月丙辰月犯*大微次將丁巳又入*大微端門. 十一月辛巳太白歲星犯氐甲申月犯*大微右執法十二月辛亥入*大微西藩. 壬子犯*大微左執法丙辰與歲星熒惑同舍于氐丁巳掩心前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3

三年正月乙丑歲星熒惑相犯戊辰亦如之甲戌熒惑犯房右驂三月乙亥月犯左執法五月己巳月犯*大微右掖門甲戌犯心大星乙亥與熒惑同舍于尾六月乙未犯*大微西藩上將歲星犯氐庚子月與歲星同舍于氐壬寅與歲星熒惑同舍七月癸亥犯*大微右掖門中甲子犯*大微左掖門上相星乙丑犯角星. 八月壬辰月犯*大微東熒惑犯箕流星出王良墜于艮方大如缶. 丁酉鎭星犯井鉞乙巳熒惑犯南斗丁未戊申己酉亦如之月暈于昴. 辛亥犯五車癸丑熒惑犯南斗甲寅亦如之九月庚辰月犯五車十一月戊午熒惑犯泣星北己卯月犯*大微左掖門庚辰又犯左執法乙酉犯心後星. 十二月庚寅太白犯哭星壬辰亦如之甲午月犯熒惑太白犯哭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4

四年正月壬辰太白晝見. 癸亥熒惑犯月五月丙申月掩房星六月癸酉太白鎭星犯東井七月己亥月食. 十一月丙戌熒惑犯氐戊子鎭星犯井熒惑犯氐西南. 十二月壬子朔鎭星犯東井南垣癸丑熒惑犯房.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5

五年正月丙申月食. 二月己卯熒惑犯南斗四月癸丑客星犯月乙卯月犯東井北垣熒惑犯哭. 庚申月在左掖門南暈辛未月在虛星南與熒惑相犯太白犯五車月犯虛星. 五月辛巳鎭星犯井甲午月犯南斗七月癸巳月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6

六年正月辛卯月食. 七月己亥月犯井星. 八月乙巳流星出昴入參. 乙卯月與歲星同舍庚申犯婁鎭星犯魁辛酉月犯胃鎭星犯魁九月乙未月犯輿鬼閏月乙巳月犯南斗壬戌亦如之.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7

七年二月丙申鎭星犯輿鬼五月戊戌朔太白鎭星相犯歲星熒惑入羽林. 七月己亥太白晝見凡三月八月壬申月犯心星九月庚戌太白犯*大微右執法庚申又犯左執法. 十月癸巳太白入氐十一月辛酉月掩心大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8

八年正月辛丑月犯昴星五月丁未月食. 九月甲辰流星出東市東光如鏡. 十一月甲辰月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79

十年四月丙申月食. 五月甲戌太白熒惑相犯六月甲申太白晝見二日.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0

十一年三月癸酉鎭星犯*大微右掖門凡三日四月乙未鎭星犯*大微右掖門丁酉鎭星犯*大微端門己亥亦如之辛丑鎭又犯*大微端門. 凡三日六月辛巳彗見紫微垣華盖下長尺許凡三日. 庚子鎭星犯*大微左執法七月丙午熒惑犯畢戊辰熒惑犯東井辛未亦如之. 八月辛巳熒惑犯東井九月癸卯朔熒惑犯五諸侯歲星犯軒轅太白夕見西方戊午月食. 乙丑歲星犯軒轅己巳熒惑犯輿鬼積尸. 十一月丙午歲星犯軒轅鎭星犯*大微東藩.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1

十二年正月己酉熒惑犯鬼三月丁未月犯東井太白犯昴閏月己卯月暈庚辰月犯軫星辛巳月暈戊子亦如之. 甲午歲星犯軒轅乙未鎭星犯*大微丙申鎭星犯上相. 四月辛丑歲星犯軒轅癸卯歲星熒惑相犯庚戌熒惑犯軒轅甲寅月暈壬戌歲星犯軒轅丙寅太白晝見經天二日客七星並見三小星相鬪. 六月甲子太白晝見二日八月癸丑月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2

十三年二月己酉月食. 辛酉彗見一在*大微南一在大角邊一在北斗東北一在氐北色赤長尺餘. 三月乙丑朔歲星犯*大微右掖門鎭星犯角丁卯太白辰星會于西方丁丑月暈四月癸卯月暈丁巳亦如之. 五月庚午月冠歲星守*大微. 七月乙丑月犯*大微端門又與太白歲星同舍.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3

十四年二月丙申月暈庚子辛丑亦如之丙午月犯鎭星. 三月丁卯暈四月丁酉月暈辛丑亦如之. 五月乙丑熒惑犯*大微上將癸未熒惑犯右執法六月甲午月暈己亥亦如之. 七月丁卯熒惑歲星犯角鎭星犯亢丙子歲星熒惑相犯八月乙巳月暈九月乙丑亦如之甲戌月犯畢星乙亥月暈. 丙子月入東井南垣己卯月暈十月乙未癸卯亦如之癸丑流星向東北隅閏月壬戌歲星鎭星入氐二日丙寅歲星鎭星犯氐. 十一月壬辰太白熒惑相犯丙申歲星鎭星犯氐月犯畢星時歲星日近房星十二月丙辰月犯太白.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4

十五年三月己未月暈庚申亦如之. 辛酉月在*大微暈五月壬午朔月暈己丑亦如之庚寅月在*大微暈甲辰亦如之. 六月己未月暈氐歲鎭星乙丑月食. 七月戊子月暈氐鎭歲星. 八月壬子太白熒惑同舍于柳丙辰太白晝見經天至于九月癸酉太白熒惑犯軒轅月在井南暈乙亥月犯軒轅大星丙子亦如之己卯熒惑犯軒轅大星. 九月辛巳西方流星晝隕庚寅月暈壬辰熒惑犯*大微右執法入天庭. 辛丑有星孛于房虛上星壬寅又見于南方. 十月壬戌月暈乙丑丙寅丁卯庚午亦如之戊寅熒惑犯*大微左執法太白犯氐. 十一月甲午月暈十二月甲子月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5

十六年二月癸亥熒惑犯月甲子月色如血三月丙戌月暈. 八月辛亥熒惑犯房壬子歲星犯月. 九月丁酉熒惑犯南斗庚子月入*大微壬申太白熒惑相犯十一月甲午月入*大微屛星十二月丙午月冠赤黑氣戊午月食密雲不見.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6

十七年二月庚戌月暈己未彗見于西方長丈餘三月甲申見西方庚寅出大陵積屍*閒辛卯出大陵卷舌*閒射天船九星丙申出卷舌上己亥出大陵上. 四月辛丑又見五月戊寅月入*大微. 閏七月癸亥天狗墜地八月甲午熒惑犯*大微上將月入*大微.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7

十八年二月癸未月暈八月癸未熒惑犯南斗二日庚寅月入*大微九月戊戌月掩南斗九月己亥月與熒惑相守十月丙子月食戊子太白犯月十一月庚戌歲星熒惑相犯.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8

十九年正月甲午彗見東北方四月甲戌月食十二月庚午太白晝見.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89

二十年四月庚戌太白晝見九月丙辰月犯南斗丁巳犯哭星十二月癸巳月犯鬼星戊戌犯角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0

二十一年三月壬戌月食密雲不見四月丙戌月暈*大微九月壬子月暈癸丑戊午庚申亦如之. 十月己卯流星出胃北墜地大如鉢. 乙酉月暈丁亥壬辰亦如之十一月庚申月暈. 戊辰熒惑犯鉤鈐十二月庚寅月暈.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1

二十二年正月癸卯朔太白晝見. 辛亥月暈壬子癸丑甲寅亦如之乙卯犯北河東暈甲子犯心星. 二月己卯暈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亦如之丁亥月食. 己丑月暈癸巳月犯箕星甲午入南斗魁中己酉熒惑鎭星相犯壬子月暈己未月犯心星. 六月辛巳犯心星七月庚戌月犯箕星暈. 辛亥入南斗癸亥暈八月乙酉月食. 九月辛亥歲星入輿鬼至于十月. 十一月戊申月犯熒惑庚申月暈辛酉亦如之. 閏月己卯月暈癸未亦如之十二月乙巳月與熒惑同舍丙午月暈野雞星入參.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2

二十三年正月壬午月食密雲不見. 二月戊戌彗見東方長丈餘凡四十五日乃滅. 戊申月暈. 三月癸未太白熒惑同舍庚寅犯東井五日甲午月犯太白熒惑四月庚子太白歲星熒惑聚于東井癸丑月暈太白經天三日甲寅歲星犯輿鬼甲子太白晝見. 五月己巳歲星太白熒惑同舍于鬼辛未亦如之. 六月己未太白晝見經天七月己卯月食. 八月丁未太白歲星犯軒轅庚申太白晝見貫月. 九月甲子歲星犯軒轅壬申太白犯*大微左執法歲星犯軒轅. 丁丑太白犯*大微右執法庚辰太白犯左執法壬午太白犯左執法歲星犯軒轅二日丙戌月與歲星犯軒轅太白犯*大微上相. 辛卯歲星犯軒轅左角. 十月癸丑辰星熒惑相犯丁巳月犯角星. 辛酉太白入氐十一月庚午太白犯房辛巳月犯軒轅左角又犯歲星丁亥犯房次將. 十二月戊申月犯歲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3

辛禑元年正月壬戌歲星犯軒轅. 乙亥月犯軒轅丁丑月食. 壬午月犯心星二月癸巳歲星犯軒轅三月癸亥月犯昴星甲子熒惑鎭星相犯. 乙丑月犯五車辛未犯歲星及軒轅. 七月戊辰月犯箕星己巳又犯斗魁庚辰熒惑犯畢辛巳月犯五車壬午又犯畢星八月甲寅月犯軒轅. 九月甲子歲星犯*大微右執法甲子亦如之. 辛巳月犯軒轅甲申亦如之. 十月癸巳太白犯南斗戊戌月犯軒轅己亥月犯南斗十一月庚申月犯太白. 十二月丁亥月犯心星太白鎭星同舍. 己丑太白與月同舍丙申月暈辛丑亦如之.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4

二年正月乙丑月犯五車丁丑月犯房星二月丙戌歲星犯*大微左執法九日. 己丑流星出斗魁丙申歲星入天庭丁未月入南斗. 三月丁巳歲星犯*大微端門辛酉熒惑犯月壬戌月暈. 庚辰歲星犯*大微端門四月丙戌亦如之庚寅月犯熒惑辛卯暈壬辰又犯軒轅庚戌亦如之. 歲星在*大微端門凡十日. 壬子熒惑入輿鬼. 五月丁卯月暈心星有珥癸未流星大如壺出軒轅指東而沒. 六月丙戌歲星犯*大微右執法戊子熒惑犯軒轅. 戊申彗見文昌光芒射紫*{}垣月暈有珥. 七月甲寅彗星現文昌西隔四五尺光射斗魁. 乙卯歲星犯左執法. 九月戊寅太白歲星犯軫凡十日閏月戊子太白歲星離軫度四尺許乙未月暈丙申丁未亦如之癸卯犯軒轅己酉犯輿鬼. 十月戊午月暈己巳犯輿鬼十二月庚申月暈畢觜參五車內黑中紅外靑暈北白冠. 丁卯月在*大微右執法戊辰月暈己巳庚午亦如之.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5

三年正月己丑月暈庚寅庚子亦如之. 三月乙未月犯心星乙巳亦如之十月己酉熒惑犯輿鬼凡十九日十一月己丑月食. 戊戌歲星犯房上相凡七日十二月乙巳熒惑犯五諸侯己酉歲星犯房上相.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6

四年三月庚寅熒惑犯輿鬼甲午熒惑犯積尸四月壬戌歲星犯房上相乙丑亦如之. 五月丁亥月食旣. 八月丙午歲星犯房及鉤鈐. 九月己卯有星孛于紫*{}西藩犯四輔北極出東藩犯天棓天紀十一月甲申月食. 乙酉暈戊子亦如之十二月己酉月暈壬子亦如之.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7

五年正月己丑月暈二月丙午月犯東井己酉月暈白氣自東至西挾月暈. 三月己巳月犯婁星癸酉月暈壬午亦如之四月壬寅月暈癸卯己酉亦如之. 乙卯與歲星並在斗東. 五月戊寅太白晝見凡二十五日壬午月犯歲星癸未月與歲星相犯壬辰月犯熒惑. 六月癸未太白晝見丙戌熒惑入井口. 庚寅太白晝見辛卯亦如之. 七月乙巳太白犯輿鬼己酉亦如之. 八月甲子太白犯軒轅壬申熒惑犯輿鬼辛巳太白犯西蕃上將熒惑入輿鬼. 戊子太白犯右執法辛卯太白犯*大微左執法. 九月庚申熒惑犯軒轅凡四日. 十月戊寅月當食密雲不見. 十一月庚申熒惑入軒轅十二月辛巳月犯左角丁亥熒惑犯軒轅凡五日.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8

六年三月庚子月犯軒轅丙辰熒惑犯軒轅四月庚寅熒惑入*大微西蕃上將五月丁酉熒惑入*大微西蕃上將丁未入右掖門. 戊申又犯右執法己酉亦如之. 六月戊辰流星出南方經*大微垣南向乾方大如斗分爲四. 壬申太白入*大微西蕃. 七月辛卯太白晝見經天. 癸巳太白晝見戊戌月暈外紅內靑八月壬戌月犯太白熒惑丙戌太白犯心星丁亥亦如之九月癸卯月蝕.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099

七年二月丙寅月暈色白. 辛巳太白歲星相犯乙酉亦如之. 三月丙戌太白歲星相犯己亥月掩左角庚子月食旣. 壬子流星南出至東北隅. 四月甲子月暈辛未壬申亦如之五月癸巳月暈. 六月甲子月犯房星七月乙巳掩鎭星辛亥歲星入羽林至于九月. 八月壬戌熒惑輿鬼犯積尸丁卯熒惑入輿鬼犯積尸. 自七月歲星入守羽林. 九月癸巳熒惑犯軒轅庚子辰星入軒轅大星北隔一尺餘. 辛丑熒惑入軒轅大星十月丁卯月掩鎭星壬申彗見于氐長丈餘十五日乃滅. 乙亥熒惑犯*大微西蕃上將丁丑熒惑入*大微西*大陽門十二月丙辰月暈.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0

八年正月戊子月犯鎭星庚寅熒惑入*大微. 辛卯月暈太白歲星相犯二月甲寅月犯太白. 丁巳熒惑入*大微丁卯月犯太白熒惑逆行入*大微丙子有星孛于北方. 三月庚戌月暈熒惑犯*大微右執法丁丑亦犯*大微右執法四月庚辰朔太白犯五諸侯熒惑犯*大微右執法五月辛亥亦如之甲寅月暈. 丁卯太白晝見. 六月戊戌歲星貫月己亥鎭星犯畢辛丑月犯畢星大流星亦從南墜北. 七月甲戌星見于晝夜瑞星見于西方八月戊子太白晝見彗星見*大微東藩長丈餘. 十一月甲寅月掩歲星戊午又犯畢星癸亥月犯輿鬼積尸.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1

九年四月辛巳月暈丙戌亦如之. 八月甲申月暈. 庚寅熒惑犯軒轅辛卯月犯畢星癸巳鎭星犯天關. 九月丁巳月暈戊午月犯畢己未月暈壬戌亦如之. 十二月癸酉太白晝見.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2

十年正月壬子月暈乙卯月蝕密雲不見丁卯月入畢星. 二月庚午熒惑守氐丙戌月暈五月癸卯月暈. 六月乙酉太白歲星同舍辛卯太白鎭星相犯. 九月癸丑月掩畢星戊午太白辰星相犯于軫辛酉月犯軒轅壬戌又犯*大微西蕃上將十月壬申鎭星歲星相犯閏月辛亥鎭歲俠鉞星十二月丁酉月入羽林丁未亦如之是月熒惑入羽林.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3

十一年二月甲辰鎭星犯鉞星凡八日三月己巳鎭星犯東井己丑流星發南指西. 四月己酉太白入輿鬼六月乙未月入*大微丙申太白經天月入*大微丁酉亦如之. 戊戌太白晝見乙巳月食. 戊午鎭星犯天*??. 七月壬戌鎭星犯五諸侯壬申太白經天乙亥又晝見丙子亦如之. 八月丙申鎭星犯輿鬼丁酉歲星入輿鬼己亥歲星入輿鬼犯積尸辛亥歲星入輿鬼十一月己卯太白犯房癸未歲星入輿鬼.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4

十二年四月己酉熒惑犯斗魁庚戌辛亥壬子亦如之. 五月乙卯朔熒惑犯南斗己未月掩歲星.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5

十三年六月乙巳太白晝見七月丁未太白犯軒轅八月戊申朔歲星熒惑入*大微端門庚午歲星熒惑犯*大微端門太白犯*大微西蕃. 九月乙酉歲星犯左執法太白熒惑相犯十月辛酉月食夜雨不見. 十一月戊戌熒惑犯房鉤鈐.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6

十四年二月己酉歲星光芒射北其色白. 辛未歲星犯左執法四月庚申月食旣. 戊辰太白晝見八月乙丑鎭星犯軒轅大星熒惑退入羽林. 十月丙辰月食旣.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7

恭讓王元年四月乙巳月犯軒轅*大微甲寅月食. 六月乙巳月犯歲星九月壬辰月入*大微十月己酉郞將星出*大微入東蕃十一月癸未*大微犯西蕃上將.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8

二年二月乙巳月入*大微己酉月入*大微四月丁酉太白貫月戊戌太白晝見戊午熒惑入羽林. 閏月甲子熒惑入羽林丙寅太白貫月六月戊寅太白晝見己卯太白晝見庚辰太白晝見經天辛巳又晝見壬午太白晝見. 七月辛卯朔太白晝見丙申亦如之. 辛丑晝見終月. 八月乙丑月犯心星丙戌犯軒轅丁亥入*大微. 九月庚寅太白晝見經天丁酉太白犯鎭星又犯*大微右執法乙巳月食. 十一月辛丑太白貫月月犯熒惑十二月甲子太白歲星同舍戊辰月犯熒惑.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09

三年四月戊午朔鎭星犯紫*薇甲子彗見十餘日辛未月犯心星乙亥客星犯紫微. 十月癸亥鎭星出*大微右掖門犯上相十一月壬辰鎭星出*大微左掖門犯上相十二月丙子月犯*大微上相.

 

#高麗史49-3-天文3-月五星凌犯及星變-110

四年二月癸亥鎭星犯上相丁卯月食旣鎭星犯*大微戊辰月犯左角辛未鎭星犯紫微上相丙子彗星見竟天六月己巳鎭星犯*大微又犯東蕃上相七月丙戌鎭星入*大微又犯東蕃上相.

 

志卷第三.

 

 

#高麗史50-4-00-00-000

志卷第四. 高麗史五十.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50-4-1-00-000

曆一.

 

#高麗史50-4-1-00-001

夫治曆明時歷代帝王莫不重之. 周衰曆官失紀散在諸國. 於是國自有曆. 至五季閏國若蜀若唐之類雖立國崎嶇而亦莫不各有所用之曆焉. 盖以先民用授人時不可一日廢也. 高麗不別治曆承用唐宣明曆自長慶壬寅下距太祖開國殆逾百年其術已差. 前此唐已改曆矣自是曆凡二十二改而高麗猶馴用之至忠宣王改用元授時曆. 而開方之術不傳故交食一節尙循宣明舊術. 虧食加時不合於天. 日官率意先後以相牽合而復有不效者矣而終麗之世莫能改焉. 今其所傳之本往往脫漏附會殆非厥初行用之眞. 然非當時所用不必追正而其全書又未可見故姑著于篇而附授時於其後作曆志.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00

宣明曆上.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01

宣明步氣朔術第一.

演紀上元甲子距今大唐長慶二年壬寅歲積年七百七萬一百三十筭[唐八].

宣明統法八千四百.

章歲三百六萬八千五十五.

章月二十四萬八千五十七.

通餘四萬四千五十五.

章閏九萬一千三百七十一.

閏限二十四萬四百四十二[唐三]秒六.

合策二十九餘四千四百五十七.

中節十五餘一千八百三十五秒五.

象准七餘三千二百十四秒二[唐少].

中盈三千六百七十一秒二[母八].

朔虛分三千九百四十三.

旬周五十萬四千.

紀法六十 秒法八.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02

推天正中氣.

置從上元至所求積年滿旬周去之不盡. 以通餘乘之盈旬周去之滿統法爲大餘不滿爲小餘. 其大餘氣甲子外卽所求年天正冬至日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03

求次小寒氣.

因天正冬至大小餘加中節及餘秒. 盈秒法去之從小餘一小餘. 滿宣明統法去之從大餘一大餘. 滿紀法去之. 命如前法卽次氣常日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04

求天正經朔.

以章月去所求積年餘以章閏乘之盈章月又去之. 不盈者爲閏餘. 以减天正冬至小餘其小餘不足退大餘一加宣明統法大餘不足加紀法. 不盈者餘大餘起甲子筭外則所求年天正合經朔日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05

求次朔.

因天正經朔加合策及餘秒去命前則次朔經日及餘秒也. 無中氣者爲閏朔也. 又因經朔累加象准卽得上弦. 又加之得望. 又加之得下弦.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06

推沒日.

三百六十乘有沒之氣常小餘. 其小餘六千五百六十四秒三已上者有沒之氣. 秒分四十五乘之得而從之. 用减章歲餘滿通餘爲日不滿餘. 命以常氣初日筭外各得其氣內沒日及分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07

推滅日.

以三十乘有滅之經朔小餘. 經朔小餘如朔虛分已下者有滅之朔. 如朔虛分而一爲日不滿爲餘. 命日起經朔初日筭外卽各得所求.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08

宣明步發*{}術第二.

候數五[六百十一秒七]; 卦位六[七百三十四秒二]; 辰數十二[一千四百六十八秒四]; 辰法七百; 刻法八十四.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09

推七十二候.

各因常氣大小餘命之卽初候日也. 若加候數及餘秒卽次候. 又加之得次末候日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10

推六十卦.

各因常中氣大小餘命之公卦用事日也. 以卦位及餘秒累加之數除如法各得次卦用事之日十有二節之初各爲外卦用事之首.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11

推五行用事.

各因四立大小餘命之卽春木夏火*{}金冬水首用日也. 以辰法及餘秒加四季之節大小餘命甲子筭外卽其月土用事日也.

常氣 [月中節末候] 四正卦 初候

冬至 十一月中 坎初六 蚯蚓結 麋角解 水泉動.

小寒 十二月節 坎九二 鴈北鄕 鵲始巢 野雞始雊.

大寒 十二月中 坎六三 雞始乳 鷙鳥厲疾 水澤腹堅.

立春 正月節 坎六四 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上冰.

雨水 正月中 坎九五 獺祭魚 鴻鴈來 草木萌動.

驚蟄 二月節 坎上六 桃始華 倉庚鳴 鷹化爲鳩.

春分 二月中 震初九 玄鳥至 雷乃發聲 始電.

淸明 三月節 震六二 桐始華 田鼠化爲鴽 虹始見.

穀雨 三月中 震六三 萍始生 鳴鳩拂其羽 戴勝降于桑.

立夏 四月節 震九三 螻蟈鳴 蚯蚓出 王瓜生.

小滿 四月中 震六五 苦菜秀 靡草死 小暑至.

芒種 五月節 離六二 螳蜋生 鵙始鳴 反舌無聲.

夏至 五月中 離初九 鹿角解 蟬始鳴 半夏生.

小暑 六月節 離六二 溫風至 蟋蟀居壁 鷹乃學習.

大暑 六月中 離九三 腐草爲螢 土閏溽暑 大雨時行.

立秋 七月節 離九四 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處暑 七月中 離六五 鷹乃祭鳥 天地始肅 禾乃登.

白露 八月節 離上九 鴻鴈來 玄鳥歸 群鳥養羞.

秋分 八月中 兌初九 雷乃始收 蟄蟲垤戶 水始涸.

寒露 九月節 兌九三 鴻鴈來賓 雀入大水化爲蛤 菊有黃華.

霜降 九月中 兌六三 豺乃祭獸 草木黃落 蟄蟲咸俯.

立冬 十月節 兌九四 水始冰 地始凍 野雞入大水化爲蜃.

小雪 十月中 兌九五 虹藏不見 天氣騰地氣降 閉塞而成冬.

大雪 十一月節 兌上六 鵙鳥不鳴 虎始交荔挺出.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12

推常中氣去經朔術.

各因其日閏餘滿宣明統法爲日不滿爲餘. 卽其月中氣去經朔日筭及餘秒若累加减候數及卦位中節之前以减中節之後以加各得其日卦候距經朔日筭及餘秒也.

始卦 中卦 終卦

公子孚 辟復 候此內卦

候此外卦 大夫謙 卿睽

公斗 辟臨 候小候內卦

候小候外卦 大夫蒙 卿益

公漸 辟泰 候需內卦

候需外卦 大夫隨 卿晉

公解 辟大壯 候兌內卦

候兌外卦 大夫訟 卿蠱

公革 辟夬 候旅內卦

候旅外卦 大夫師 卿比

公小畜 辟乾 候大有內卦

候大有外卦 大夫家人 卿井

始卦 中卦 終卦

公咸 辟姤 候鼎內卦

候鼎外卦 大夫豐 卿渙

公履 辟有 候常內卦

候常外卦 大夫節 卿同人

公損 辟否 候巽內卦

候巽外卦 大夫萃 卿大畜

公賁 辟觀 候歸妹內卦

候歸妹外卦 大夫無妄 卿明夷

公困 辟剝 候艮內卦

候艮外卦 大夫旣濟 卿噬嗑

公大過 辟坤 候未濟內卦

候未濟外卦 大夫蹇 卿頤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13

宣明步日躔術第三.

象數九億二千四十四萬六千一百九十九.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虛分二千一百五十三[唐秒二百九十九].

歲差二萬九千六百九十九.

分統二百五十二萬[秒母三百].

氣節 盈縮分 定日及餘秒 先後數 損益率

秒母三百

冬至 盈六十 十四[四千二百三十五五] 先初 益四百四[十九]

朒初

小寒 盈五十 十四[五千二百三十五五] 先六十 益三百七[十四]

朒四百四十九

大寒 盈四十 十四[六千二百三十五五] 先一百一十 益二百九[十九]

朒八百二十三

立春 盈三十 十四[七千二百三十五五] 先一百五十 益二百二[十四]

朒一千一百二十二

雨水 盈十八 十五[三十五五] 先一百八十 益一百三[十五]

朒一千三百四十六

驚蟄 盈六 十五[一千二百三十五五] 先一百九[十八] 益四十五

朒一千四百八十一

春分 縮六 十五[二千四百三十五五] 先二百四 損四十五

朒一千五百二十六

淸明 縮十八 十五[三千六百三十五五] 先一百九[十八] 損一百三[十五]

朒一千四百八十一

穀雨 縮三十 十五[四千八百三十五五] 先一百八十 損二百二[十四]

朒一千三百四十六

立夏 縮四十 十五[五千八百三十五五] 先一百五十 損二百九[十九]

朒一千一百二十二

小滿 縮五十 十五[六千八百三十五五] 先一百一十 損三百七[十四]

朒八百二十三

芒種 縮六十 十五[七千八百三十五五] 先六十 損四百四[十九]

朒四百四十九

夏至 縮六十 十五[七千八百三十五五] 後初 益四百四[十九]

脁初

小暑 縮五十 十五[六千八百三十五五] 後六十 [益三百六十四唐史七十四]

脁四百四十九

大暑 縮四十 十五[五千八百三十五五] 後一百一十 益二百九[十九]

脁八百二十三

立秋 縮三十 十五[四千八百三十五五] 後一百五十 益二百二[十四]

脁一千一百二十二

處暑 縮十八 十五[三千六百三十五五] 後一百八十 益一百三[十五]

脁一千[二百四十六唐史三百四十六]

白露 縮六 十五[一千三百三十五五] 後一百九[十八] 益四十五

脁一千四百八十一

秋分 盈六 十五[一千二百三十五五] 後二百四 損四十五

脁一千五百二十六

寒露 盈十八 十五[三十五五] 後一百九[十八] 損一百三[十五]

脁一千四百八十一

霜降 盈三十 十四[七千二百三十五五] 後一百八十 損二百二[十四]

脁一千三百四十六

立冬 盈四十 十四[六千二百三十五五] 後一百五十 損二百九[十九]

脁一千一百二十二

小雪 盈五十 十四[五千二百三十五五] 後一百一十 損三百七[十四]

脁八百二十三

大雪 盈六十 十四[四千二百三十五五] 後六十 損四百四[十九]

脁四百四十九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14

求每日先後定數.

以刻法乘所入氣盈縮分 母同定氣然後乘之如定氣而一爲氣中率又以刻法乘後氣盈縮分亦以定氣除之爲後中率. 二率相减爲合差以定氣乘合差幷後定氣除之中差以加减氣中率爲初末率至後加爲初减爲末分後减爲初加爲末. 倍中差以日分乘之所得以定氣除之爲日差半之爲以加减初末各爲定率. 至後减初加末分後加初减末. 以日差累加减氣初定率爲每日盈縮分. 至後减分後加各隨所入加减氣下先後數卽得其氣每日先後定數也. 冬至後積盈爲先在縮减之. 夏至後積縮爲後在盈减之. 四正前一氣日行度革之初不可幷减. 皆因前末却爲初變率反用其術各得所求脁朒. 准此求之應用刻法者却用宣明統法. 其分不滿全數母又每氣不同乃以刻法乘之各以本母除之卽母皆同刻法.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15

推二十四氣定日.

冬夏二至盈縮之中先後皆空以常爲定. 餘各以一百乘下先後數先减後加. 常氣小餘滿若不足進退大餘命從甲子筭外得其定日及餘秒也.

推日月行度及軌滿交蝕並依定氣若注曆卽依常氣.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16

推四象經日與定氣相距.

置天正經朔閏日及餘秒大雪定氣已下者爲朔入大雪限已上者去之爲朔入小雪限. 减其氣定日及餘秒則爲天正經朔入其氣定日筭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17

求弦望及後月朔.

累加象准及餘秒也. 滿其氣定日及餘秒去卽所求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18

求朔弦望經日入氣朓朒定數.

各置所入定氣小餘乘其日損益率如宣明統法而一所得以損益其下脁朒各爲定數.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19

赤道宿度.

斗二十六牛八 女十二虛十及分危十七室十六壁九. 右北方七宿九十八度虛分二千一百五十三秒二百九十九.

奎十六婁十二胃十四昴十一畢十七觜一參十. 右西方七宿八十一度.

井三十三鬼三柳十五星七張十八翼十八軫十七. 右南方七宿一百一十度.

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 右東方七宿七十五度.

前皆赤道其畢觜參及輿鬼四宿度數與古不同. 自大衍曆依天以儀測定用爲常數. 紞帶天中儀極攸憑以格黃道.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20

推黃道.

准冬至歲差所在每距冬至後五度爲限. 初數十二每限减一盡九限數終於四.

二立之際一度少弦依平. 迺距春分前秋分後初限起四每限增一盡九限終於十二. 而黃赤道交復計春分後秋分前赤五度爲限. 初數十二盡九限數終於四. 二立之際一度小强依平. 迺距夏至前後初限起四盡九限終於十二. 皆累裁之以數乘限度百二十而一得度不滿者十一除爲分. 若以十除則大分. 十二爲母命太半少及强弱. 命日黃赤道差. 二至前後各九限以差减赤道度二分前後各九限以差加赤道爲黃道度. 若從黃道反推赤道二至前後各加之二分前後各减之.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21

黃道宿度[太六千三百半四千二百少二千一百].

斗二十三半牛七半女十一少虛十及差危十七太室十七少壁九太. 右北方七宿九十七度. 六虛之差五十三 秒五十 九十九.

奎十七半婁十二太胃十四太昴十一畢十六少觜一參九少. 右西方七宿八十二度半.

井三十鬼二太柳十四少星六太張十八太翼十九少軫九少. 右南方七宿一百一十度半.

角十三亢九十氐十五太房五心四太尾十七箕十少. 右東方七宿七十五度少.

前皆黃道度其步日行月與五星出入脩此. 求此宿度皆有餘力前後背之. 成少半太准爲今度. 若上考往古下驗將來當據歲差每移一度各從術幷使當時宿度及分然可步日月知凌犯.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22

推日度.

以歲差乘積年滿象數去之不滿者反减象數餘以分統除之爲度. 不滿者如秒母而一爲分餘爲秒. 命度起赤道虛九度宿次去之經虛去分至. 不滿宿筭外卽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時日在赤道度分及秒也億其秒卽母六百. 累加中節及餘秒其秒先以七十五乘. 命宿次如前各得加時赤道度宿.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23

推黃道日度.

置冬至日躔之宿距全度下黃赤二道差以宣明統法乘之以距度所入限數乘度餘從之所得盈百二十爲差不盈者爲秒分. 其秒分今同赤道母乃以差秒分. 减赤道度餘命如前術卽天正冬至加時日黃道宿度及餘秒.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24

求次定氣.

置歲差以限數乘之滿一千四百四十爲秒不盡爲小分. 以加中節中節秒先以七十五乘然後加之. 因冬至所及累裁之命以黃道宿次去之各得次氣加時日躔所在宿度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25

求定氣初日夜半日所在度.

以其日盈縮分乘定氣小餘如刻法而一盈加縮减. 定氣小餘用减其日加時度餘命如前各其日夜半日躔所在. 百約度餘母同刻法.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26

求次日.

各因定氣初日夜半度累加一度乃以其日盈縮分盈加縮减. 其餘命以宿次卽各得夜半日所在度及分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27

宣明步月術第四.

曆周二十三萬一千四百五十八[秒十九]. 曆周日二十七餘四千六百五十八[秒十九]. 曆中日十三餘六千五百二十九[秒九半]. 周差一日餘八千一百九十八[秒八十一已上秒母一百]. 七日初數七千四百六十五. 末數九百三十五. 十四日初數六千五百二十九. 末數一千八百七十一. 望一百八十二度[餘八千一百九十八秒八十一已上秒母一百唐五千二百七十六秒二百九十九半]. 上弦九十一度[餘二千六百*(??){}十八秒一百四十九太]. 下弦二百七十三度[餘七千九百一十五秒一百四十九少]. 秒母三百[唐以刻法約曆分爲度積之爲積度]若益加損减脁减朒加.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28

推天正經朔入曆.

置積年以章歲乘之爲通積分. 减去閏餘盈曆周日者去之不盡滿宣明統法爲日不滿爲餘秒. 如曆中日及餘秒已下者爲進已上者去曆中日及餘秒爲退. 命日筭外則天正十一月朔月入進退日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29

求次朔入曆.

因天正所入加周差日及餘秒盈曆中日及餘秒去之則得所求象准. 累加之數餘如前弦望所入若以朔弦望小餘减之各得其日夜半所入曆進退日及餘秒也.

曆日 進 衰曆分 [積度 損益率]

脁朒積

一日 進十四 一千十二 初度 益八百三十

脁初

二日 進十六 一千二十六 十二度[] 益七百二十六

脁八百三十.

三日 進十八 一千四十二 二十四度[二十二] 益六百六

朒一千五百五十六.

四日 進十八 一千六十 三十六度[五十六] 益四百七十一

朒二千一百六十二.

五日 進十八 一千七十八 四十九度[二十四] 益三百三十七

朒二千六百三十三.

六日 進[十八唐十九] 一千九十六 六十二度[] 益二百二

朒二千九百七十.

七日 進十九 一千一百十五 七十五度[十四] [初益五十三末損七]

朒三千一百七十二.

八日 進十九 一千一百三十四 八十八度[三十七] 損八十二

朒三千二百十八.

九日 進十九 一千一百五十三 一百一度[七十九] 損二百二十四

朒三千一百三十六.

十日 進十九 一千一百七十二 一百十五度[五十六] 損三百六十六

朒二千九百十二.

十一日 進十八 一千一百九十一 一百二十九度[五十二] 損五百九

朒二千五百四十六.

十二日 進十四 一千二百九 一百四十三度[六十七] 損六百四十三

朒二千三十七.

十三日 進十一 一千二百二十三 一百五十八度[十六] 損七百四十八

朒一千三百九十四.

十四日 空 一千二百三十四 一百七十二度[六十三] 初損六百四十六

朒六百四十六.

 

曆日 退 衰曆分 [積度 損益率]

脁朒積

一日 退十四 一千二百三十四 一百八十七度[三十七] 益八百三十

脁初.

二日 退十七 一千二百二十 二百二度[十一] 益七百二十六

脁八百三十.

三日 退十八 一千二百三 二百十六度[五十五] 益五百九十八

脁一千五百五十六.

四日 退十八 一千一百八十五 二百三十度[八十三唐八十二] 益四百六十四

脁二千一百五十四.

五日 退十八 一千一百六十七 二百四十五度[] 益三百二十九

脁二千六百十八.

六日 退十八 一千一百四十九 二百五十八度[八十二] 益一百九十五

脁二千九百四十七.

七日 退十九 一千一百三十一 二百七十二度[五十五] [初益五十三末損七]

脁三千一百四十二.

八日 退十九 一千一百十二 二百八十六度[] 損八十二

脁三千一百八十八.

九日 退十九 一千九十三 二百九十九度[三十] 損二百二十五

脁三千一百六.

十日 退十八 一千七十四 三百十二度[三十一] 損三百六十六

脁二千八百八十一.

十一日 退十七 一千五十六 三百二十五度[十三] 損五百一

脁二千五百十五.

十二日 退十五 一千三十九 三百三十七度[六十唐六十一] 損六百二十八

脁二千十四.

十三日 退十二 一千二十四 三百五十度[] 損七百四十

脁一千三百八十六.

十四日 空 一千十二 三百六十二度[二十四] 初損六百四十六

脁六百四十六.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30

求朔弦望入曆朓朒定數.

乘五十三各烈其所入日損益率. 幷後率而半之爲通率又二率相减爲率差. 前多者以入餘减宣明統法餘乘率差盈宣明統法得一幷差而半之. 前少者半入餘乘率差亦如宣明統法而一. 皆加通率入餘乘之以宣明統法除爲加時曆率. 迺半之以損益加時所入餘爲曆餘. 其曆餘應益者减法應損者因餘皆以乘率差. 盈宣明統法得一加於通率曆率乘之宣明統法約之以朒加脁减曆率爲定率. 乃以定率損益脁朒積爲定數.[其後無同率者亦因前率. 應益者以通率爲初率數半率差而减之. 應損者則爲通率. 其曆率損益入餘進退日者分爲二日隨餘初末如法求之所得幷損益曆率. 此術本出皇極曆以究筭術之微變. 若非朔交望有交求其速要者依術也. 十四日下小餘數初數已下初損六百四十六乘初數除之得不盡. 半已上收一半已下弃之. 損减其日下朒積分六百四十六脁朒定分也.].

置所入曆餘以其日損益率乘之如宣明統法而一所得以損益其日下脁朒爲定. 其七日下十四日下餘如初數已下者以初率乘之如初數而一損益脁朒爲定. 若初數已上者以初數减之餘乘末率末數除之用减初率餘加脁朒各爲定數.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31

求朔弦望定日及餘秒.

以入氣入曆日下脁朒定數同名相從異名相消乃以脁减朒加朔弦望經日小餘. 滿若不足退大餘. 命甲子筭外各得其定日及餘秒也. 定朔幹名與後月同名者其月大不同名者小. 其月內無中氣者爲閏. 秋分後定朔小餘四分之三已上者進一日. 春分後定朔昏明小餘如春分初日者三約之减四分之三定朔小餘如此數已上者亦進一日. 朔或當交有蝕應見者其朔不進. 弦望定小餘不盈昏明小餘者退一日. 其望小餘雖滿此數若交有蝕虧初起在晨初已前者亦如之. 又月行九道遲疾曆則三大二小. 月行盈縮累增損之則容有四大三小理數然也. 若俯修常議當察加時早晩隨其所近而進退使不通三大三小. 其正月朔若有交加時正見者消息如後一兩月以定大小令虧在晦二也. 四分之三六千三百; 四分之一二千一百.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32

推定朔弦望加時日所在度.

置定朔弦望小餘副之以乘其一盈縮分如刻法而一盈加縮减. 其副所得一百除之以加其日夜半度餘命如前各其日加時日躔所次.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33

推月九道度.

凡合朔所交冬在陰曆夏在陽曆月行靑道.[冬夏至後靑道半交在春分之宿殷黃道東. 立冬立夏靑道半交在立春之宿殷黃道東南. 至所衝之宿亦如之.] 冬在陽曆夏在陰曆月行白道.[冬夏至後白道半交在春分之宿殷黃道西. 立冬立夏後白道半交在立秋之宿殷黃道西北. 至所衝之宿亦如之.] 春在陽曆秋在陰曆月行朱道.[春秋分後朱道半交在夏至之宿殷黃道南. 立春秋後朱道半交在立夏之宿殷黃道西南. 至所衝之宿亦如之.] 春在陰曆秋在陽曆月行黑道.[春秋分後黑道半交在冬至之宿殷黃道北. 立春立秋後黑道半交在立冬之宿殷黃道東北. 至所衝之宿亦如之.] 四序離爲八節至陰陽之所交皆與黃道相會故月有九行. 各視月交所入七十二候距交初黃道宿度每五度爲限.[交初交中同術.] 亦初數十二每限减一數終於四. 乃一度强依平更從四起每限增一終於十二而至半交其去黃道六度. 又自十二每限减一數終於四. 亦一度强依平更從四起每增一終於十二復與日軌相會. 各累計其數以乘限度二百四十而一得度不滿二十四除之爲分[若以十二除之則大分. 十二爲母命以少半太及强弱也.]爲月行與黃差數. 距半交前後各九限以差數爲减距正交前後各九限以差數爲加.[此加减出入六度單與黃道相校之數也. 校之赤道則氣遷變不常計. 去冬夏至以來候數者則冬至在斗宿八度夏至在井宿十一度. 假令入危宿三度則是立春初日. 自冬夏至立春初日四十七字私記也.] 計去冬夏至已來數乘黃道所差十八而一爲月行與赤道差數. 凡日以赤道內爲陰赤道外爲陽. 月以黃道內爲陰黃道外爲陽. 故月行宿度春分交後行陰曆秋分交後行陽曆皆爲同名若入春分交後行陽曆秋分交後行陰曆皆爲異名. 其在同名以差數爲加者加之减者减之若在異名以差數爲加者减之减者加之. 皆以增損黃道度爲九道定度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34

推月九道平交入氣.

各以其月閏餘如經朔加時入交汎日餘秒迺以减交終日及餘秒其聲則各平交入其月常中氣日筭及餘秒也. 滿中節及餘秒則去之其餘則平交入後月常節氣筭及餘秒也.[因求次交者終日及餘秒去之不滿者爲平交入其氣日筭及餘秒也. 各以一千乘其氣初日先後數先加後减其入餘滿若不足進退. 日筭則平交入定氣日筭及餘秒. 不要一節注得. 求其入氣脁朒定數如求朔望經日術入之.]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35

求平交入曆朓朒定數.

置所入定氣餘加其日夜半入曆餘以乘其日損益率滿宣明統法而一所得以損益其脁朒積爲定數也.[但用平交加時入曆則是.]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36

求正交入氣.

以平交入曆朓减朒加平交入氣餘. 滿若不足進退. 其日則爲正交入氣日筭及餘秒也.[不知加减入氣脁朒兼不以交率乘交數除入曆脁朒極有道理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37

求正交加時黃道宿度.

置正交入定交之餘副以乘其日盈縮分滿宣明統法而一所得盈加縮减其副.[先以一千約其副然以加减之也.] 以加其日夜半度則正交加時黃道宿度及餘秒也.[此時正交加時日度所在非月正交宿度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38

求正交加時月離九道宿度.

以正交加時餘减刻法[先求正交半交宿度取相近者累計其度及餘然後以刻法减黃道度非也私記.]以正交之宿距度所入限數乘之爲距前分.[其距前後不常厥所. 私記.] 置距度下月度與黃差以法乘之减去距前分二百四十除爲定差. 不滿者同之爲秒. 以定差及秒加黃道度餘[若在半交前後則*{}命同名異名加减. 私記.]仍計去冬至已來候數乘定差十八而一.[此件不要赤道與黃道差. 私記也.] 所得依名同異而加减之滿若不足進退其度. 命如前則正交加時月離所在九道宿度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39

推定朔弦望加時月所在度.

各置其日加時日躔所在變從九道修次相加. 凡合朔加時月潛在日下與太陽同度. 是謂加時月躔宿次.[先置朔弦望加時黃道日度以正交加時所在黃道日度减之餘以加其正交加時九道宿命起南度筭外則朔弦望加時所當九道宿度也. 其合朔加時若非正交則日在黃道月在九道各入宿度雖多小不同考其去極若應繩准. 故云月行潛在日下與*大陽同道也.] 各以上弦望下弦度數幷餘秒加其所當九道宿度盈縮次去之命如前各其日加時月所度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40

推定朔夜半入曆.

視其經朔夜半所入若定朔下餘有進退亦加减曆否則因經爲之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41

經求次定夜半入曆.

因前定夜半所入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餘三千七百四十一秒八十一. 滿曆中日及餘秒去之則次月定朔夜半所入. 若累加一策去合得次日夜半所入曆日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42

推月晨昏.

以曆分乘夜半定分滿如刻法而一爲晨以减曆分爲昏分. 乃以朔弦望定小餘乘曆分以宣明統法除之所得以减晨昏分餘爲前不足反减餘爲. 乃以先加後减時月所在則得晨昏月所在度及分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43

求定程.

以所入加時日度减曆加時日度餘加上弦之度及餘. 以所入日前减後加又以後曆前加後减各爲定程及餘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44

求每日入曆定度.

累計距後每日曆度及分以减定程爲盈不足反减爲縮. 以距後曆日數其均盈縮减每日曆分各得每日曆及分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45

求每日晨昏月度.

因朔弦望晨昏所入加其每日曆定度及分盈縮次者去之不滿則各所求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46

黃道宿次度[太六十三半四十二少二十一].

斗二十三半 牛七半

女十一少 虛十[差五十三五百九十八]

危十七太 室七少

壁九太 奎十七半

婁十二太 胃十四太

昴十一 畢十六少

觜一 參九少

井三十 鬼二太

柳十四少 星六太

張十八太 翼十九少

軫十八太 角十三

亢九半 氐十五太

房五 心四太

尾 箕十少

 

曆度 進 退

一日 十二[四分] 十四[五十八分]

二日 十二[十八分] 十四[四十四分]

三日 十二[三十四分] 十四[二十七分]

四日 十二[五十二分] 十四[九分]

五日 十二[七十分] 十三[七十五分]

六日 十三[四分] 十三[五十七分]

七日 十三[二十三分] 十三[三十九*()]

八日 十三[四十二分] 十三[二十分]

九日 十三[六十分] 十三[一分]

十日 十三[八十分] 十二[六十六*()]

十一日十四[十五分] 十二[四十分]

十二日十四[三十三分] 十二[三十一分]

十三日十四[四十七分] 十二[十六分]

十四日十四[五十八分] 十二[四分]

 

曆分 進 退

一日 一千十二 一千二百三十四

二日 一千二十六 一千二百二十

三日 一千四十二 一千二百三

四日 一千六十 一千一百八十五

五日 一千七十八 一千一百六十七

六日 一百九十六 一千一百四十九

七日 一千一百十五 一千一百三十一

八日 一千一百三十四 一千一百十二

九日 一千一百五十三 一千九十三

十日 一千一百七十二 一千七十四

十一日一千一百[九十一] 一千五十六

十二日一千二百九 一千三十九

十三日一千二百[二十三] 一千二十四

十四日一千二百[三十四] 一千十二

 

 

冬夏至先後數 空先减後加

小寒 芒種 [六十]

大寒 小滿 [百十]

立春 立夏 [百五十]

雨水 穀雨 [百八十]

驚蟄 淸明 [百九十八]

春分 [二百四]

後加

小暑 大雪 [六十]

大暑 小雪 [百十]

立秋 立冬 [百五十]

處暑 霜降 [百八十]

白露 寒露 [百九十八]

秋分 [二百四]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47

刻法除之加减先後定數.

經云在前曆則前减後加在後曆則前加後减.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48

求朔下定程度.

以朔下昏分前後數爲在前曆上弦下昏分前後數爲在後曆前後分乃减之加之.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49

求望度.

以望爲在前曆下弦爲在後曆.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50

求上弦.

上弦爲在前曆後朔爲後曆. 凡從朔至望以昏之前後數加减. 是望前用度. 自望至下弦用晨分加减定晨昏定程度. 自下弦至朔用晨分前後數加减. 其秒半已上收一.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51

宣明步晷漏術第五.

中統四千二百. 辰刻八[二十八分]. 昏明刻各二[四十二分]. 刻法八十四.[度母同刻法.] 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四十七分半大述曆法]. 距極度五十六[八十二分小分五].

 

定氣 屈申數 [黃道去極度度分八十四爲母] [夜半近漏刻分八十四爲母]

[距中星度度分八十四爲母] *(陽城日晷)

冬至 屈六十五 一百十五度 二十七刻[四十]

八十二度[二十二] 陽城日晷一丈二尺七寸[三十二]

小寒 屈二百二十五 一百十四度[四十六] 二十一刻[二十九]

八十二度[六十四] 陽城日晷一丈二尺三寸[十一分九]

大寒 屈二百六十五 一百十二度[二十五] 二十七刻[七十四]

八十四度[三十九] 陽城日晷一丈一尺三寸分[三十]

立春 屈四百八十五 一百八度[五十五] 二十六刻[]

八十七度[二十一] 陽城日晷九尺九寸四分[七十八]

雨水 屈五百八十五 一百三度[六十七] 二十五刻[]

九十度[七十九] 陽城日晷八尺三寸七分[八十一]

驚蟄 屈六百六十五 九十七度[八十] 二十三刻[七十四]

九十五度[三十三] 陽城日晷六尺八寸八分[七十四]

春分 屈六百六十五 九十一度[二十五] 二十二刻[四十二]

一百度[三十八] 陽城日晷五尺四寸四分[七十]

淸明 屈五百八十五 八十四度[五十五] 二十一刻[]

一百五度[四十三] 陽城日晷四尺一寸九分[五十九]

穀雨 屈四百八十五 七十八度[六十七] 九十刻[七十五]

一百九度[八十一] 陽城日晷三尺二寸[六十九]

立夏 屈三百六十五 七十三度[八十] 十八刻[七十四]

一百十三度[五十四] 陽城日晷二尺五寸四分[五十一]

小滿 屈二百二十五 七十度[二十五] 十八刻[]

一百十六度[二十六] 陽城日晷一尺八寸九分[十九]

芒種 屈六十五 六十八度[] 十七刻[五十五]

一百十八度[十二] 陽城日晷一尺五寸七分[十四]

夏至 申六十五 六十七度[三十四] 十七刻[四十四]

十八度[五十四] 陽城日晷一尺四寸七分[八十]

小暑 申二百二十五 六十八度[] 十七刻[五十五]

一百十八度[十二] 陽城日晷一尺五寸七分[十四]

大暑 申三百六十五 七十二度[二十五] 十八刻[]

一百十六度[三十六] 陽城日晷一尺八寸九分[八十九]

立秋 申四百八十五 七十三度[八十] 十八刻[七十四]

一百十三度[五十五] 陽城日晷二尺四寸八分[五十一]

處暑 申五百八十五 七十八度[六十七] 十九刻[七十五]

一百九度[八十一] 陽城日晷三尺二寸[六十九]

白露 申六百六十五 八十四度[五十五] 二十一刻[]

一百五度[四十三] 陽城日晷四尺一寸九分[五十九]

秋分 申六百六十五 九十一度[二十五] 二十二刻[四十二]

一百度[三十八] 陽城日晷五尺四寸四分[七十]

寒露 申五百八十五 九十七度[八十] 二十三刻[七十四]

九十五度[三十三] 陽城日晷六尺八寸八分[七十四]

霜降 申四百八十五 一百三度[六十七] 二十五刻[]

九十度[七十九] 陽城日晷八尺三寸七分[八十一]

立冬 申三百六十五 一百八度[五十五] 二十六刻[]

八十七度[二十一] 陽城日晷九尺九寸四分[七十八]

小雪 申二百二十五 一百十二度[二十五] 二十六刻[七十四]

八十四度[三十九] 陽城日晷一丈一尺三寸八分[二十]

大雪 申六十五 一百十四度[四十六] 二十七刻[二十九]

八十二度 陽城日晷一丈二尺三寸九分[十二]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52

求每日屈申定數.

如求每盈縮分術入之則各得所求.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53

推戴日之北每度晷數.

南方戴日之下正中無晷. 自戴日之北一度乃初數一千三百七十九從此起差每度增一終於二十五度.[增二十六分起二十六度每.] 度加所增二終於四十度增五十四分. 起四十一度每加所增六終於四十四度增八十分又起四十五度增一百四十八自從每度加所增二終於五十度增一百五十八分. 起五十一度每度加所增七終於五十五度增一百九十三分起五十六度每度加所增九十終於六十度增二百八十八分又起六十一度增四百四十自終每度加所增三十三終於六十五度增五百八十分. 起於六十六度每度加所增三十六終於七十度增七百六十分. 起七十一度每度加所增三十九終於七十二度增八百三十八分. 又七十三度增一百九十八分七十四度增一千五百三十八分七十五度增二千五百九十八分七十六度增四千四百五十八分七十七度增七千二百九十八分七十八度增五萬四千三百九十八分七十九度增一萬六千六百三十八分至於八十度. 各爲每度差因累其差用加初數滿一百爲分分滿十爲寸各爲每度晷差. 又累晷差各得戴日之北度數.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54

求陽城晷每日中常數.

置其氣去極又先以百乘小分刻法而一以距極之度及分减之各得戴日之北度數及分. 各以屈申定數乘戴日北所置度分之晷差滿百爲分分滿十爲寸各爲每日晷差. 乃以屈减申加其氣初晷數各其每日中晷常數.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55

求每日中晷定數.

各置所入定氣小餘以中統减之爲中後分. 不足者反减中統爲中前分. 置前後分以其日晷差乘之如宣明統法而一爲變差. 加减其日中晷常數. 冬至一日有减無加夏至一日有加無减.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56

求每日夜半漏定數.

置每日黃道屈申差數以五乘之二十四除之所得得其日夜半漏定數.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57

求昏明小餘.

以刻法通夜半定漏各以大小分從之卽所求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58

求每日晝夜漏刻及日出入辰刻.

倍夜半定漏加五刻爲夜刻. 以减百刻爲晝刻. 以明刻加夜半定漏命日半筭外卽日出辰刻. 以晝刻加之.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59

求每日更籌辰刻.

倍夜半定漏以二十五除之爲每籌差刻. 五乘之爲每更差刻. 以昏刻加日入辰刻卽甲夜辰刻也. 但以更籌差刻累加之滿辰刻去之卽各五夜辰刻及分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60

推每日黃道去極度數.

二十一乘屈申定數以二十五除之爲黃道屈申差. 屈减申加其氣初定數滿刻法從度各爲每日去極之度數.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61

求每日距中度定數.

以萬二千三百八十六乘黃道屈申差滿刻法爲度不滿爲分. 各以屈加申减其氣初日距中度各得每日距中度定數. 倍距中度以减周天度餘五而一爲每更差度.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62

求每日昏明及每更中宿度.

所臨置其日加時赤道宿度以距中度加之命以宿次卽各其日昏中所臨宿度. 以每更差度加之命如前卽其夜二更初中所臨. 以次累之各五更及所臨宿度及分.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63

求九服所在每初日中晷常數.

以所求氣去極度數爲後氣去極度數相减各爲其氣屈申定數冬至後屈夏至後申. 因測所在冬夏至日晷長短. 但測一至已得不必要復冬夏. 於其戴日之北每度及分晷數校取長短同者便僞所在戴日之北度數及分每氣. 各以屈申定數加减之因冬至後者每氣以减因夏至後者每氣加之各得每氣戴日北度數及分也. 因其氣所直度分之晷數長短卽各爲所在每定初日中晷常數. 其測晷有在表南者亦據其晷尺寸長短與戴日之北每度晷數同者. 因取其所直之度距戴日度反之爲出戴日南度然後以屈申定數加减之.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64

求九服所在晝夜漏刻.

冬夏至各於所在下水漏以定當處晝夜刻數. 及相减爲冬夏差刻. 半之以加减二至晝夜數夏至以加冬至以减爲春秋分定日晝夜刻數. 乃置每氣屈申漏差以當處二至差刻乘之加二至去極差度四十七及八十而一所得依分前後加减二分初日晝夜漏刻. 春分前秋分後加夜减晝春分後秋分前加晝减夜各得所在定氣初日晝夜漏刻數.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65

求次日者.

置每日屈申差亦以刻乘之差度而一所得以屈减申加其氣初漏刻各得所求.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66

求距中度及昏明中宿日出所在.

皆依陽城法仍以差度而今有之卽得. 又術置所在春分定日中晷常數與陽城每日晷數校取同者因其日夜半漏卽爲所在定春分初日夜半漏.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67

求餘氣日.

每以屈申漏差依分前後加减刻分. 春分前秋分後以加秋分前春分後以减漏刻法爲刻不滿爲分各爲所在定氣初日夜半定漏.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68

求次日.

以屈申漏差依陽城法求之卽得. 此術究理大體合通. 但高山平川視日不籌校日晷長短乃同. 考其水漏多少懸刻以玆叅課前爲審覽校.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69

步交會術第六.

後准日一[餘一千三百三十七秒一千七百四十四].

終率二十二萬八千五百八十二[秒六千五百一十二].

終日二十七[餘一千七百八十二秒六千五百一十二].

中日十三[餘五千九十一秒三千二百五十六].

交朔日二[餘二千六百七十四秒三千四百八十八].

交望日十四[餘六千四百二十八秒五千].

前准十二[餘四千五百五十四秒一千五百一十二唐餘三千七百五十四秒一千七百四十四.]

陰曆蝕限六千六十.

陽曆蝕限二千六百四十.

陰曆定法四百四.

陽曆定法一百七十六.

交率二百二.

交數二千五百七十三秒法一萬.

半交中六百[餘六千七百四十五秒六千六百二十八].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70

求天正經朔入交.

置通積分以天正閏餘减之盈終率及秒去之不盈者滿宣明統法爲日不滿爲餘秒. 命日筭外則所求年天正經朔加時入交汎日及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71

求次朔入交.

因天正所入加交朔日及餘秒.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72

求望.

以交望日及餘秒加之滿終日及分秒皆去之數命如前各得次月及望加時所入. 若以經朔望小餘减之卽各其日夜半入交汎日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73

求定朔望夜半入交.

視其經朔望夜半所入若定朔望大餘有進退與經朔日辰不同者亦進退交日. 否則因經爲定各得所求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74

求次定朔夜半入交.

因前定朔夜半入交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餘皆六千六百十七秒三千四百八十八.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75

求次日

每日累加一策滿終日及餘秒去之命如前法各得其日夜半入交汎日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76

求朔望入交常日.

各以其日入氣脁朒定數朓减朒加入交汎日餘滿. 若不足進退其日卽入交常日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77

求朔望入交定日.

置其日入曆脁朒定數以交率乘之如交數而一所得以朓减朒加常日餘數除如前卽入交定日及餘秒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78

求月行入陰陽曆

其朔望入交定日及餘秒如中日及餘秒已下者爲入陽曆已上者去中日及餘秒今爲月入陰曆.

陰陽曆[爻目] 加减率 [陰陽積 月去黃道度]

[小陽] 初 加一百[八七] [陽陰初 空]

[*{}]

小陽 二 加一百[七一] [陽陰一百八十七 一度六十七分]

小陰

小陽 三 加四百[四七] [陽陰三百五十八 二度百十八分]

小陰

小陽 四 加一百[十五] [陽陰五百五 四度二十五分]

小陰

小陽 五 加七十五 [陽陰六百二十 五度二十分]

小陰

小陽 上 加二十七 [陽陰六百九十五 五度九十五分]

小陰

 

爻目 减率 [陰陽積 月去黃道度]

老陽 初 减二十七 [陽陰七百二十二 六度二分]

老陰

老陽 二 减七十五 [陽陰六百九十五 五度二十九分]

老陰

老陽 三 减一百[十五][陽陰五百五 五度二十五分]

老陰

老陽 四 减一百[四七][陽陰五百五 四度二十五分]

老陰

老陽 五 减一百[七一][陽陰三百五十八 二度一百十八分]

老陰

老陽 上 减一百[八七][陽陰一百八十七 一度六十七分]

老陰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79

求四象六爻每度加减分及月去黃道定數.

以其爻加减率與後爻加减率相减爲前差. 又以後爻率與次後爻率相减爲後差. 二差相减爲中差. 置所在爻幷後爻加减率半中差以加而半之十五而一爲爻末率因爲後爻初率每以本爻初末率相减爲爻差十五而一爲度差. 半之以加减初率小象减之老象加之爲定初率. 每以度差累加减之小象以差减老象以差加各得每度加减定分. 迺脩積其分滿百二十爲度各爲每度月去黃道數及分. 其四象初數無初率上爻無末率皆倍本爻加减率十五而一所得各以初末率减之皆牙得其率餘依術筭各得所求.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80

求朔望夜半月行入陰陽曆變數.

各置其日夜半入曆日及餘秒以其日夜半入交定日及餘秒减之. 其秒不等當脩變相通然减之如不足加終日及餘秒然後减之. 餘爲定交初日夜半入曆及餘秒. 而一以定交初日夜半入餘各乘其日曆定分如宣明統法而一所得滿刻法爲度不滿爲分各以加其日入曆積度分及迺相减其卽爲其夜半月入陰陽度數及分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81

求次日.

但以其日曆定分加之滿法爲度卽得. 交度三百六十三餘六十六母八十四.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82

求朔望夜半月行入四象度數.

置其日夜半入陰陽曆度數及分以一象之度九十除之. 若以小象除之則兼除差度. 一度分一百六大分十三小分十四訖. 然以次象十四除之所得.

自大衍曆有此度差合半之爲四象度差. 今空除小象二半以小陽小陰爲次命之. 起小陽每象度分一百一十三大七小分一. 小度差者小分就其全數筭外卽其日夜半所入象數及分也. 先以三十分陰陽度分十九而一爲度. 不盡以十五乘十九除爲大分. 又不盡者又乘陰爲小分然以象度及分除之先以乘陰陽度分七而一爲度. 不盡以十五乘七除爲大分又不盡者又乘又除爲小分. 不盡半已下棄. 然以象度除之.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83

求朔望夜半月行入六爻度數.

置其日夜半所入象度數及分以一爻之度十五除之所得命起其象初爻筭外卽其日夜半所入爻度數及分也. 其月行入小象初爻之內皆沾近黃道當朔望卽有虧. 宜去其月行入去象黃道初爻之內及差象上爻之內皆爲沾近黃道.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84

求入蝕限.

其入交定日及餘秒如前限已上後限已下者入蝕限. 望入蝕限則月蝕朔入蝕限則日蝕也. 月在陰曆則日入蝕限如後准已下爲交後前准已上者以减中日及餘秒餘爲交前. 限滿全者皆退之從餘爲去交前後分. 此蝕限術擧其常率. *{}審定在蝕分術之中當可求其置交前後定分十一乘之如七千三百三除之爲去交定也. 在蝕分術之中當可求其定也. 度數不盡以統法乘之復除爲餘.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85

求日月蝕甚所在辰刻.

以日入辰刻距午正刻數約半法餘爲初率. 如半法已上者以半法减之餘爲末率. 乃以時差乘初末如刻法而一. 初率以减末刻倍之以加之朔小餘各爲蝕定小餘. 其月蝕但以定望小餘爲蝕小餘置之如求發*{}加時術. 入之卽日月蝕甚加時所在辰刻及分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86

求日蝕氣差.

春分初日無氣差. 自後每日益差二十六分至夏至初日氣差二千三百五十. 自後每日損差二十六分至秋分初日其差損盡. 自後每日益差二十六分至冬至初日氣差二千三百五十自後每日損差二十六分終驚蟄. 損益所得命爲氣差.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87

求氣差加减定數.

以日出沒辰刻距午正刻數約其日氣差所得以乘蝕甚加時距午正數以减氣差餘爲定數. 春分後陰曆加之陽曆减之.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88

求日蝕刻差.

冬至初日無刻差. 自後每日益差二分小分十起立春至立夏初日九十四小分五十爲刻差. 每日損差二分小分十至夏至初日損盡其差. 自後每日益二分小分十起立秋初日至立冬初日皆以九十四小分五十爲刻差. 自後每日損差二分小分十終大雪卽得所求.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89

求刻差數.

距午正前後累計至蝕甚辰刻數以乘其日刻差爲定差. 冬至後以刻定差蝕甚在午正已東陰曆以减陽曆以加蝕甚在午正已西陰曆以加陽曆以减. 夏至後以刻定差蝕甚在午正已東陰曆以加陽曆以减蝕甚在午正已西陰曆以减陽曆以加. 立冬初日後每氣益所求十七至冬至初日加五十一自後每日損所加十七終於大雪. 蝕甚在午正已西卽每刻累益其差陰曆以加陽曆以减.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90

求日蝕入陰陽曆去交定分.

應加减差同名相從異名相消各爲蝕差. 置陰曆去交前後分以蝕差應加减者依其加减所得爲去交前後定分. 月在陰曆去交前後不足减者卽反减蝕差交前减之餘者爲陽曆交前定分並不入蝕限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91

求日蝕分.

其去交定分如陽曆蝕限已上者爲陰曆蝕减去陽曆蝕限如陰曆定法而一以减十五餘爲食之大小分. 去交定分如陽曆食限已下者爲陽曆食以陽曆定法約去交定分所得爲食之大分不盡爲小餘. 半已上爲半强半弱命大分以十五爲限卽得所求.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92

求日食所起.

月在陰曆初起西北甚於正北復於東北. 月在陽曆初起西南甚於正南復於東南. 食十二分已上者初起正西復於正東. 此術據古經所載以究大體. 求其密驗審黃道邪正月行所向起虧復滿當可見矣.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93

求日食用刻.

置所食之分十八乘之十五而一所得爲汎用刻率. 不盡者以刻法乘之十五除之爲分.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94

求月食分.

其去交前後二千一百四十七已下者皆食旣. 已上者以去交分减後准餘以五百六約之爲大分不盡半已上爲半强半已下者爲半弱命大分以十五爲限得月食之分數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95

求月食所起.

月在陰曆初起東南甚於正南復於西南. 月在陽曆初起東北甚於正北復於西北. 食十二分已上者初起正東復於正西. 若驗取親密如日食隨月行所向求其起虧復滿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96

求月食用刻.

置所食之分二十乘之十五而一. 其去交分如一千四百三十五已下者因增半刻如七百一十二已下者又增半刻各爲汎用刻率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97

求虧初復末.

置日月食汎用刻率副之以其日入曆損益率乘之如宣明統法而一所得應朒者依其損益應朓者損加益减其副爲定用刻數. 半之以减食甚辰刻爲虧初以加食甚辰刻爲復末. 夜半是三更三點半時用四更二點其入更點夜半前後者准此取正.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98

求食入更籌.

以其日每更差刻除定用刻爲更數不盡以每籌差刻除爲籌數. 綜之爲定用更籌. 迺累計日入後至食甚辰刻置之以昏刻及日入辰刻减之餘以更籌差刻除之所得命以初更籌初籌外卽食甚更籌. 半定用更籌以减之爲虧初加爲之復末.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099

求次月常食出沒見虧分數.

新術皆通日月蝕之大分從其小分. 半定用刻而一所得以乘見刻. 朔晝望夜皆爲見刻. 夕於半定用刻减定用刻出爲退沒爲進. 然乃乘之所得各如分母而一爲見食出沒之大分. 不盡爲小分半已下爲半弱半已上爲半强也.

 

#高麗史50-4-1-宣明曆上-100

求日月帶食出沒見虧分數.

皆通食之大分從其小分. 滿定用刻而一所得以乘見刻. 朔晝望夜各爲見刻. 如陰陽曆定法而一. 望則五百十六而一爲見蝕之大分. 不盡爲小分.

 

志卷第四.

 

 

#高麗史51-5-00-00-000

志卷第五. 高麗史五十一.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51-5-2-00-000

曆二.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00

授時曆經上.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01

大元至元十八年歲次辛巳爲元.[上考往古下驗將來皆距立元爲筭周歲消長百年各一其諸應等數隨時推測不用爲元.]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02

步氣朔第一.

日周一萬.

周天三百六十五萬二千五百七十五分.

歲實三百六十五萬二千四百二十五分.

朔實二十九萬五千三百0五分九十三秒.

氣應五十五萬0六百00.

閏應二十0萬二千0五十0.

周應三百一十五萬一千0七十五分.

轉應一十三萬一千九百0四分.

交應二十六萬0三百八十八分.

弦策七日三千八百二十六分四十八秒少.

氣策十五日二千一百八十四分三十七[秒半].

望策十四日七千六百五十二分九十六[秒半].

通餘五萬二千四百二十五分.

通閏十0萬八千七百五十三分八十四秒.

半歲周一百八十二日六千二百一十二[分半].

周天分三百六十五萬二千五百七十五分.

轉中十三日七千七百七十三分.

轉終分二十七萬五千五百四十六分.

轉差一日九千七百五十九分九十三秒.

朔策二十九日五千三百0五分九十三秒.

半周天一百八十二萬六十二分八十七[秒半].

盈初縮末限八十八日九千0九十二[分少].

縮初盈末限九十三日七千一百二十0分少.

沒限七千八百一十五分六十二秒半.

氣盈二千一百八十四分三十七秒半.

朔虛四千六百九十四分0七秒.

旬周六十萬.

紀法六十.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03

推天正冬至.

置所求距筭以歲實[上推往古每百年長一下筭將來每百年消一.]乘之爲中積加氣應爲通積滿旬周去之不盡以日周約之爲日不滿爲分. 其日命甲子筭外卽所求天正冬至日辰及分.[如上考者以氣應减中積. 滿旬周去之不盡以减旬周. 餘同上.]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04

求次氣.

置天正冬至日分以氣策累加之其日滿紀法去之外命如前各得次氣日辰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05

推天正經朔.

置中積加閏應爲閏積. 滿朔實去之不盡爲閏餘. 以减通積爲朔積. 滿旬周去之不盡以日周約之爲日不滿爲分卽所求天正經朔日及分秒.[上考者以閏應减中積滿朔實去之. 不盡以减朔實爲閏餘. 以日周約之爲日不滿爲分以减冬至日及分. 不及减者加紀法减之. 命如上.]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06

求弦望及次朔.

置天正經朔日及分秒以弦策累加之其日滿紀法去之各得弦望及次朔日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07

推沒日.

置有沒之氣分秒[如沒限已上以爲有沒之氣.]以十五乘之用减氣策餘滿氣盈而一爲日倂恒氣日命爲沒日.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08

推滅日.

置有滅之朔分秒[在朔虛分已下爲有滅之朔.]以三十乘之. 滿朔虛而一爲日. 倂經朔日命爲滅日.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09

步發*{}第二.

土旺策三日0四百三十六分八十七秒半.

月閏九千0六十二分八十二秒.

辰法一萬.

半辰法五千.

刻法一千二百.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10

推五行用事.

各以四立之節爲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首用事日. 以土旺策减四季中氣各得其季土始用事日.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11

氣候.

正月

立春正月節雨水正月中. 東風解凍蟄虫始振. 魚陟負冰. 獺祭魚. 候鴈北草水萌動.

二月

驚蟄二月節春分二月中. 桃始花倉庚鳴. 鷹化爲鳩玄鳥至. 雷乃發聲始電.

三月

淸明三月節穀雨三月中. 桐始華田鼠化爲鴽. 虹始現萍始生. 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

四月

立夏四月節小滿四月中. 螻蟈鳴蚯蚓出. 王瓜生苦菜秀. 靡草死麥秋至.

五月

芒種五月節夏至五月中. 螗蜋生鵙始鳴. 反舌無聲鹿角解. 蜩始鳴半夏生.

六月

小暑六月節大暑六月中. 溫風至蟋蟀居壁. 鷹始摯腐草爲螢. 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七月

立秋七月節處暑七月中. 涼風至白露降. 寒蟬鳴鷹乃祭鳥. 天地始肅禾乃登.

八月

白露八月節秋分八月中. 鴻鴈來玄鳥歸. 群鳥養羞雷始收聲. 蟄蟲培戶水始涸.

九月

寒露九月節霜降九月中. 鴻鷹來賓雀入大水爲蛤. 菊有黃華豺乃祭獸. 草木黃落蟄蟲咸俯.

十月

立冬十月節小雪十月中. 水始冰地始凍. 雉入大水爲蜃虹藏不見. 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閉塞而成冬.

十一月

大雪十一月節冬至十一月中. 鶡鴠不鳴虎始交. 荔挺出蚯蚓結. 麋角解水泉凍.

十二月

小寒十二月節大寒十二月中. 鴈北鄕鵲始巢. 雉雊雞乳. 征鳥癘疾水澤腹堅.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12

推中氣去經朔.

置天正閏餘以日周約之爲日命之得冬至去經朔. 以月閏累加之各得中氣去經朔日筭.[滿朔策去之乃合置閏然俟定朔無中氣者裁之.]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13

推發*{}加時.

置所求分秒以十二乘之滿辰法而一爲辰數餘以刻法收之爲刻. 命子正筭外卽所在辰刻.[如滿半辰法通作一辰命起子初.]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14

步日躔第三.

周天分三百六十五萬二千五百七十五分.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

半周天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七[秒半].

象限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三秒太.

歲差一分五十秒.

周應三百一十五萬一千0七十五分.

半歲周一百八十二日六千二百一十二[分半].

盈初縮末限八十八日九千0九十二分少.

縮初盈末限九十三日七千一百二十分少.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15

推天正經朔絃望入盈縮曆.

置半歲周以閏餘日及分减之卽得天正經朔入縮曆.[冬至後盈夏至後縮.] 以弦策累加之各得弦望及次朔入盈縮曆日及分秒.[滿半歲周去之卽交盈縮.]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16

求盈縮差.

視入曆盈者在盈初縮末限已下爲初限已上反减半歲周餘爲末限. 縮者在縮初盈末限已下爲初限已上反减半歲周餘爲末限. 其盈初縮末者置立差三十一以初末限乘之. 加平差二萬四千六百又以初末限乘之. 用减定差五百一十三萬三千二百餘再以初末限乘之滿億爲度不滿退除爲分秒. 縮初盈末者置立差二十七以初末限乘之. 加平差二萬二千一百又以初末限乘之. 用减定差四百八十七萬六百餘再以初末限乘之. 滿億爲度不滿退除爲分秒. 卽所求盈縮差.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17

又術.

置入限分以其日盈縮分乘之萬約爲分. 以加其下盈縮積萬約爲度不滿爲分秒亦得所求盈縮差.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18

赤道宿度.

角十二[一十]. 亢九[二十]. 氐十六[三十]. 房五[六十]. 心六[五十]. 尾十九[一十]. 箕十[四十]. 右東方七宿七十九度二十分.

斗二十五[二十]. 牛七[二十]. 女十一[三十五]. 虛八[九十五太]. 危十五[四十]. 室十七[一十]. 壁八[六十]. 右北方七宿九十三度八十分太.

奎十六[六十]. 婁十一[八十]. 胃十五[六十]. 昴十一[三十]. 畢十七[四十]. 觜初[0]. 參十一[一十].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八十五分.

井三十三[三十]. 鬼二[二十]. 柳十三[三十]. 星六[三十]. 張十七[二十五]. 翼十八[七十五]. 軫十七[三十]. 右南方七宿一百八度四十分.

右赤道宿次並依新製渾儀測定用爲常數校天爲密若考往古卽用當時宿度爲準.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19

推冬至赤道日度.

置中積以加周應爲通積. 滿周天分[上推往古每百年消一下筭將來每百年長一.]去之不盡以日周約之. 爲度不滿退約爲分秒. 命起赤道虛宿六度外去之不滿宿卽所求天正冬至加時日躔赤道宿度及分秒.[上考者以周應减中積滿周天去之不盡以减周天餘以日周約之爲度. 餘同上. 如當時有宿度者止依當時宿度命之.]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20

求四正赤道日度.

置天正冬至加時赤道日度累加象限滿赤道宿次去之各得春夏秋正日所在宿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21

求四正赤道宿積度.

置四正赤道宿全度以四正赤道日度及分减之餘爲距後度. 以赤道宿度累加之各得四正後赤道宿積度及分.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22

黃赤度率.

[至後黃道 至後赤道]

[分後赤道 分後黃道]

積度 度率 積度 度率 積差 差率

初 一 一 0八 六五 八十二秒

一 一 一 0八 六五 一 0八 六三 八十二秒 二分四六

二 一 二 一七 二八 一 0八 六0 三分二八 四分一一

三 一 三 二五 八八 一 0八 五七 七分三九 五分七六

四 一 四 三四 四五 一 0八 四九 一十三分一五 七分四一

五 一 五 四二 九四 一 0八 四三 二十0分五六 九分0

六 一 六 五一 三七 一 0八 三三 二十九分六三 一十0分七三

七 一 七 五九 七0 0八 二三 四十0分三六 一十二分四0

八 一 八 六七 九三 一 0八 一二 五十二分七六 一十四分0

九 一 九 七六 0五 一 00一 六十六分八四 一十五分七六

十 一 十 八四 0六 一 0七 八六 八十二分六0 一十七分四五

十一 一 十一 九一 九二 一 0七 七二 一 00 0五 一十九分一六

十二 一 十二 九九 六四 一 0七 五五 一 一九 二一 二十0分八七

十三 一 十四 0七 一九 一 0七 四0 一 四0 0八 二十二分五八

十四 一 十五 一四 五九 一 0七 二0 一 六二 六六 二十四分三0

十五 一 十六 二一 七九 一 00四 一 八六 九六 二十六分0

十六 一 十七 二八 八三 一 0六 八四 二 一三 0一 二十七分七九

十七 一 十八 三五 六七 一 0六 六三 二 四0 0 二十九分五五

十八 一 十九 四二 三0 0六 四二 二 七0 三五 三十一分三0

十九 一 二十 四八 七二 一 0六 二二 三 0一 六五 三十三分0

二十 一 二一 五四 九四 一 0五 九九 三 三四 七二 三十四分八五

二一 一 二二 六0 九三 一 0五 七五 三 六九 五七 三十六分六三

二二 一 二三 六六 六八 一 0五 五四 四 0六 二0 三十八分四二

二三 一 二四 七二 二二 一 0五 三0 四 四四 六二 四十0分二0

二四 一 二五 七七 五二 一 00六 四 八四 八二 四十二分00

二五 一 二六 八二 五八 一 0四 八二 五 二六 八二 四十三分七九

二六 一 二七 八七 四0 0四 五六 五 七0 六一 四十五分五九

二七 一 二八 九一 九六 一 0四 三二 六 一六 二0 四十七分三八

二八 一 二九 九六 二八 一 00八 六 六三 五八 四十九分一七

二九 一 三一 00 三六 一 0三 八二 七 一二 七五 五十0分九五

三十 一 三二 0四 一八 一 0三 五五 七 六三 七0 五十二分七三

三一 一 三三 0七 七三 一 0三 三二 八 一六 四三 五十四分五0

三二 一 三四 一一 0五 一 00六 八 七0 九三 五十六分二六

三三 一 三五 一四 一一 一 0二 八0 九 二七 一九 五十八分0

三四 一 三六 一六 九一 一 0二 五四 九 八五 二0 五十九分七四

三五 一 三七 一九 四五 一 0二 二九 十 四四 九四 六十一分四五

三六 一 三八 二一 七四 一 00三 十一 0六 三九 六十三分一四

三七 一 三九 二三 七七 一 0一 七七 十一 六九 五三 六十四分八一

三八 一 四十 二五 五四 一 0一 五二 十二 三四 三四 六十六分四七

三九 一 四一 二七 0六 一 0一 二六 十三 00 八一 六十八分0

四十 一 四二 二八 三二 一 00二 十三 六八 八九 六十九分六七

四一 一 四三 二九 三四 一 00 七五 十四 三八 五六 七十一分二四

四二 一 四四 三0 0九 一 00 四九 十五 0九 八0 七十二分七六

四三 一 四五 三0 五八 一 00 二七 十五 八二 五六 七十四分二六

四四 一 四六 三0 八五 一 00 00 十六 五六 八二 七十五分七一

四五 一 四七 三0 八五 九九 七四 十七 三二 五三 七十七分一二

四六 一 四八 三0 五九 九九 五一 十八 0九 六五 七十八分五0

四七 一 四九 三0 *(0)九九 二五 十八 八八 一五 七十九分八四

四八 一 五十 二九 三五 九九 0一 十九 六七 九九 八十一分一二

四九 一 五一 二八 三六 九八 七六 二十 四九 一一 八十二分三七

五十 一 五二 二七 一二 九八 五一 二一 三一 四八 八十三分五七

五一 一 五三 二五 六三 九八 二七 二二 一五 0五 八十四分七二

五二 一 五四 二三 九0 九八 0三 二二 九九 七七 八十五分八三

五三 一 五五 二一 九三 九七 八0 二三 八五 六0 八十六分八八

五四 一 五六 一九 七三 九七 五五 二四 七二 四八 八十七分八九

五五 一 五七 一七 二八 九七 三一 二五 六0 三七 八十八分八五

五六 一 五八 一四 五九 九七 0八 二六 四九 二二 八十九分七七

五七 一 五九 一一 六七 九六 八五 二七 三八 九九 九十0分六三

五八 一 六十 0八 五二 九六 六一 二八 二九 六二 九十一分四四

五九 一 六一 0五 一三 九六 三九 二九 二一 0六 九十二分二二

六十 一 六二 0一 五二 九六 一六 三0 一三 二八 九十二分九四

六一 一 六二 九七 六八 九五 九四 三一 0六 二二 九十三分六一

六二 一 六三 九三 六二 九五 七二 三一 九九 八三 九十四分二六

六三 一 六四 八九 三四 九五 五一 三二 九四 0九 九十四分八五

六四 一 六五 八四 八五 九五 二九 三三 八八 九四 九十五分三八

六五 一 六六 八0 一四 九五 0九 三四 八四 三二 九十五分九0

六六 一 六七 七五 二三 九四 八七 三五 八0 二二 九十六分三八

六七 一 六八 七0 0 九四 七0 三六 七六 六0 九十六分八一

六八 一 六九 六四 八0 九四 五0 三七 七三 四一 九十七分一九

六九 一 七十 五九 三0 九四 二七 三八 七0 0 九十七分五六

七十 一 七一 五三 五七 九四 一二 三九 六八 一六 九十七分八九

七一 一 七二 四七 六九 九三 九二 四0 六六 0五 九十八分一八

七二 一 七三 四一 六一 九三 八五 四一 六四 二三 九十八分四五

七三 一 七四 三五 四六 九三 五三 四二 六二 六八 九十八分六八

七四 一 七五 二八 九九 九三 四三 四三 六一 三六 九十八分九一

七五 一 七六 二二 四二 九三 二九 四四 六0 二七 九十九分一0

七六 一 七七 一五 七一 九三 一五 四五 五九 三七 九十九分二五

七七 一 七八 0八 八六 九三 0四 四六 五八 六二 九十九分四0

七八 一 七九 0一 九0 九二 八六 四七 五八 0二 九十九分五二

七九 一 七九 九四 七六 九二 七五 四八 五七 五四 九十九分六二

八十 一 八十 八七 五一 九二 六五 四九 五七 一六 九十九分七二

八一 一 八一 八0 一六 九二 五五 五0 五六 八八 九十九分七九

八二 一 八二 七二 七一 九二 四四 五一 五六 六七 九十九分八四

八三 一 八三 六五 一五 九二 三八 五二 五六 五一 九十九分八九

八四 一 八四 五七 五三 九二 二八 五三 五六 四0 九十九分九三

八五 一 八五 四九 八一 九二 二二 五四 五六 三三 九十九分九六

八六 一 八六 四二 0三 九二 一五 五五 五六 二九 九十九分九七

八七 一 八七 三四 一八 九二 一二 五六 五六 二六 九十九分九九

八八 一 八八 二六 三0 九二 一0 五七 五六 二五 一

八九 一 八九 一八 四0 九二 0四 五八 五六 二五 一

九十 一 九十 一0 四四 九二 0四 五九 五六 二五 一

九一 0 三一 九一 0二 四八 二八 七七 六0 五六 二五 三一 二五

九一 九一 三一 二五 六0 八七 五0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23

推黃道宿度.

置四正後赤道宿積度以其赤道積度减之餘以黃道率乘之如赤道率而一. 所得以加黃道積度爲二十八宿黃道積度. 以前宿黃道積度减之爲其宿黃道度及分.[其秒就近爲分.]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24

黃道宿度.

角十二[八十七]. 亢九[五十六]. 氐十六[四十]. 房五[四十八]. 心六[二十七]. 尾十七[九十五]. 箕九[五十九]. 右東方七宿七十八度一十二分.

斗二十三[四十七]. 牛六[九十]. 女十一[一十二]. 虛九[分空太]. 危十五[九十五]. 室十八[三十二]. 壁九[三十四]. 右北方七宿九十四度一十分太.

奎十七[八十七]. 婁十二[三十六]. 胃十五[八十一]. 昴十一[0]. 畢十六[五十]. 觜初[0]. 參十[二十八].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九十五分.

井三十一[0]. 鬼二[一十一]. 柳十三. 星六[三十一]. 張十七[七十九]. 翼二十[0]. 軫十八[七十五]. 右南方七宿一百九度八分.

右黃道宿度依今曆所測赤道. 准冬至歲差所在筭定以憑推步. 若上下考驗據歲差每移一度依術推變各得當時度.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25

推冬至加時黃道日度.

置天正冬至加時赤道日度以其赤道積度减之餘以黃道率乘之如赤道率而一. 所得以加黃道積度卽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時黃道日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26

求四正加時黃道日度.

置所求年冬至日躔黃赤道差與次年黃赤道差相减餘四而一所得加象限爲四正定象度. 置冬至加時黃道日度以四正定象度累加之滿黃道宿次去之各得四正定氣加時黃道宿度及分.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27

求四正晨前夜半日度.

置四正恒氣日及分秒[冬夏二至盈縮之端以恒爲定.]以盈縮差命爲日分盈减縮加之卽爲四正定氣日及分秒. 置日下分以其日行度乘之如日周而一所得以减四正加時黃道日度各得四正定氣晨前夜半黃道日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28

求四正後每日晨前夜半黃道日度.

以四正定氣日距後正定氣日爲相距日. 以四正定氣晨前夜半日度距後正定氣晨前夜半日度爲相距度. 累計相距日之行定度與相距度相减餘如相距日而一爲日差.[相距度多爲加小爲减也.] 以加减四正每日行度率爲每日行定度. 累加四正晨前夜半黃道日度滿宿次去之爲每日晨前夜半黃道日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29

求每日午中黃道日度.

置其日行定度半之以加其日晨前夜半黃道日度得午中黃道日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30

求每日午中黃道積度.

以二至加時黃道日度距所求日午中黃道日度爲二至後黃道積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31

求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置所求日午中黃道積度滿象限去之餘爲分後. 內减黃道積度以赤道率乘之如黃道率而一所得以加赤道積度及所去象限爲所求赤道積度及分秒. 以二至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卽每日午中赤道日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32

黃道十二次宿度.

危十二度[六十四分九十一秒]入娵訾之次辰在亥.

奎一度[七十三分六十三秒]入降婁之次辰在戌.

胃三度[七十四分五十六秒]入大梁之次辰在酉.

畢六度[八十八分五秒]入實沈之次辰在申.

井八度[三十四分九十四秒]入鶉首之次辰在未.

柳三度[八十六分八十秒]入鶉火之次辰在午.

張十五度[二十六分六秒]入鶉尾之次辰在巳.

軫十度[七分九十七秒]入壽星之次辰在辰.

氐一度[一十四分五十二秒]入大火之次辰在卯.

尾三度[一分一十五秒]入析木之次辰在寅.

斗三度[七十六分八十五秒]入星紀之次辰在丑.

女二度[六分三十八秒]入玄枵之次辰在子.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33

求入十二次時刻.

各置入次宿度及分秒以其日晨前夜半日度减之餘以日周乘之爲實以其日行定度爲法實如法而一所得依發*{}加時求之卽入次時刻.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34

步月離第四.

轉終分二十七萬五千五百四十六分.

轉終二十七日五千五百四十六分.

轉中十三日七千七百七十三分.

初限八十四.

中限一百六十八.

周限三百三十六.

月平行十三度三十六分八十七秒半.

轉差一日九千七百五十九分九十三秒.

弦策七日三千八百二十六分四十八秒少.

上弦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三秒太.

望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七秒半.

下弦二百七十三度九十四分三十一秒少.

轉應十三日二百五分.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35

推天正經朔入轉.

置中積加轉應减閏餘. 滿轉終分去之不盡以日周約之爲日不滿爲分卽天正經朔入轉日及分.[上考者中積內加所求閏餘减轉應. 滿轉終去之不盡以减轉終. 餘同上.]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36

求弦望及次朔入轉.

置天正經朔入轉日及分以弦策累加之滿轉終分去之卽弦望及次朔入轉日及分秒.[如徑求次朔以轉差加之.]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37

求經朔弦望入遲疾曆.

各視入轉日及分秒在轉中已下爲疾曆已上减去轉中爲遲曆.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38

遲疾轉定及積度.

入轉日 [初末限] [遲疾度] [轉定度] [轉積度]

初 初 疾初 十四度 六七 六四 初

一 一十二限二十 疾一度 三0 七七 十四度 五五 七三 十四度 六七 六四

二 二十四限四十 疾二度 四九 六三 十四度 四0 二九 二十九度 二三 三七

三 三十六限六十 疾三度 五三 0五 十四度 二一 三0 四十三度 六三 六六

四 四十八限八十 疾四度 三七 四八 十三度 九八 七七 五十七度 八四 九六

五 六十一限 疾四度 九九 三八 十三度 七二 七一 七十一度 八三 七三

六 七十三限二十 疾五度 三五 二二 十三度 四四 四六 八十五度 五六 四四

七 末八十二限六十 疾五度 四二 八一 十三度 二三 五三 九十九度 00 0

八 七十限四十 疾五度 二九 四七 十二度 九四 七五 一百一十二度 二四 四三

九 五十八限二十 疾四度 八七 三五 十二度 六九 四八 一百二十五度 一九 一八

十 四十六限 疾四度 一九 九六 十二度 四七 七七 一百三十七度 八八 六六

十一 三十三限八十 疾三度 三0 八六 十二度 二九 六0 一百五十度 三六 四三

十二 二十一限六十 疾二度 二三 五九 十二度一四 九六 一百六十二度 六六 0

十三 九限四十 疾一度 0一 六八 十二度 0四 六二 一百七十四度 八0 九九

十四 初二限八十 遲初 十二度 0八 五二 一百八十六度 八五 六一

十五 一十五限 遲一度 五九 二三 十二度 二一 二二 一百九十八度 九四 一三

十六 二十七限二十 遲二度 七四 八八 十二度 三七 五二 二百一十一度 一五 三五

十七 三十九限四十 遲三度 七四 二三 十二度 五七 三0 二百二十三度 五二 八七

十八 五十一限六十 遲四度 五三 八0 十二度 八0 六三 二百三十六度 一0 一七

十九 六十三限八十 遲五度 一0 0四 十三度 0七 五三 二百四十八度 九0 0

二十 七十六限 遲五度 三九 三八 十三度 三三 七七 二百六十一度 九八 三三

二十一 末七十九限八十 遲五度 四二 四八 十三度 五七 一二 二百七十五度 三二 一0

二十二 六十七限六十 遲五度 二二 二三 十三度 八五 一一 二百八十八度 八九 二二

二十三 五十五限四十 遲四度 七三 九九 十四度 0九 五五 三百0二度 七四 三三

二十四 四十三限二十 遲四度 0一 三一 十四度 三0 四六 三百一十六度 八三 八八

二十五 三十一限 遲三度 0七 七二 十四度 四七 八二 三百三十一度 一四 三四

二十六 一十八限八十 遲一度 九六 七七 十四度 六一 六三 三百四十五度 六二 一六

二十七 六限六十 遲0度 七二 0一 十四度 七一 五四 三百六十度 二三 七九

三百七十四度 九五 三三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39

求遲疾差.

置遲疾曆日及分以十二限二十分乘之. 在初限已下爲初限已上復减中限餘爲末限. 置立差三百二十五以初末限乘之加平差二萬八千一百. 又以初末限乘之用减定差一千一百一十一萬餘再以初末限乘之. 滿億爲度不滿退除爲分秒卽遲疾差. 又術置遲疾曆日及分以遲疾曆日率减之餘以其下損益分乘之如八百二十而一. 益加損减其下遲疾度亦爲所求遲疾差.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40

求朔弦望定日.

以經朔弦望盈縮差與遲疾差同名相從異名相消.[盈遲縮疾同名盈疾縮遲異名.] 以八百二十乘之以所入遲疾限下行度除之卽爲加减差[盈遲爲加縮疾爲减]以加减經朔弦望日及分卽定朔弦望日及分. 若定弦望分在日出分已下者退一日其日命甲子筭外各得定朔弦望日辰定朔幹名與後朔幹. 同者其月大不同者其月小. 內無中氣者爲閏月.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41

推定朔弦望加時日月宿度.

置經朔弦望入盈縮曆日及分以加减差加减之爲定朔弦望入曆. 在盈便爲中積在縮加半歲周爲中積. 命日爲度以盈縮差盈加縮减之爲加時定積度. 以冬至加時日躔黃道宿度加而命之各得定朔弦望加時日度. 凡合朔加時日月同度便爲定朔加時月度. 其弦望各以弦望度加定積爲定弦望月行定積度. 依上加而命之各得定弦望加時黃道月度.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42

推定朔弦望加時赤道月度.

各置定朔弦望加時黃道月行定積度滿象限去之以其黃道積度减之餘以赤道率乘之如黃道率而一用加其下赤道積度及所去象限各爲赤道加時定積度以冬至加時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各爲定朔弦望加時. 赤道月度及分秒.[象限已下及半周去之爲至後滿象限及三象去之爲分後.]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43

推朔後平交入轉遲疾曆.

置交終日及分內减經朔入交日及分爲朔後平交日. 以加經朔入轉爲朔後平交入轉. 在轉中已下爲疾曆已上去之爲遲曆.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44

求正交日辰.

置經朔加朔後平交日. 以遲疾曆依前求到遲疾差. 遲加疾减之爲正交日及分. 其日命甲子筭外卽正交日辰.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45

推正交加時黃道月度.

置朔後平交日以月平行度乘之爲距後度. 以加經朔中積爲冬至距正交定積度. 以冬至日躔黃道宿度加而命之爲正交加時月離黃道宿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46

求正交在二至後初末限.

置冬至距正交積度及分在半歲周已下爲冬至後已上去之爲夏至後其二至後在象限已下爲初限已上减去半歲周爲末限.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47

求定差距差定限度.

置初末限度以十四度六十六分乘之如象限而一爲定差. 反减十四度六十六分餘爲距差. 以二十四乘定差如十四度六十六分而一所得交. 在冬至後名减夏至後名加皆加减九十八度爲定限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48

求四正赤道宿度.

置冬至加時赤道度命爲冬至正度. 以象限累加之各得春分夏至秋分正積度各命赤道宿次去之爲四正赤道宿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49

求月離赤道正交宿度.

以距差加减春秋二正赤道宿度爲月離赤道正交宿度及分秒.[冬至後初限加末限减視春正夏至後初限减末限加視秋正.]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50

求正交後赤道宿積度入初末限.

各置春秋二正赤道所當宿全度及分以月離赤道正交宿度. 及分减之餘爲正交後積度以赤道宿次累加之滿象限去之爲半交後. 又去之爲中交後. 再去之爲半交後. 視各交積度在半象已下爲初限已上用减象限餘爲末限.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51

求月離赤道正交後半交白道[舊名九道]出入赤道內外度及定差.

置各交定差度及分以二十五乘之如六十一而一. 所得視月離黃道正交在冬至後宿度爲减夏至後宿度爲加. 皆加减二十三度九十分爲月離赤道正交後半交白道出入赤道內外度及分. 以周天六之一六十度八十七分六十二秒半除之爲定差.[月離赤道正交後爲外中交後爲內.]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52

求月離出入赤道內外白道去極度.

置每日月離赤道交後初末限用减象限餘爲白道積. 用其積度减之餘以其差率乘之所得百約之以加其下積差爲每日積差. 用减周天六之一餘以定差乘之爲每日月離赤道內外度. 內减外加象限爲每日月離白道去極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53

求每交月離白道積度及宿次.

置定限度與初末限相减相乘退位爲分爲定差.[正交中交後爲加半交後爲减.] 以差加减正交後赤道積度爲月離白道定積度. 以前宿白道定積度减之各得月離白道宿次及分.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54

推定朔弦望加時月離白道宿度.

各以月離赤道正交宿度距所求定朔弦望加時月離赤道宿度爲正交後積度. 滿象限去之爲半交後. 又去之爲中交後再去之爲半交後. 視交後積交在半象限已下爲初限已上用减象限爲末限. 以初末限與定限度相减相乘退位爲分. 分滿百爲度爲定差.[正交中交後爲加半交後爲减.] 以差加减月離赤道正交後積度爲定積度. 以正交宿度加之以其所當月離白道宿次去之各得定朔弦望加時月離白道宿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55

求定朔弦望加時及夜半晨昏入轉.

置經朔弦望入轉日及分以定朔弦望加减差加减之爲定朔弦望加時入轉. 以定朔弦望日下分减之爲夜半入轉. 以晨分加之爲晨轉昏分加之爲昏轉.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56

求夜半月度.

置定朔弦望日下分以其入轉日轉定度乘之萬約爲加時轉度. 以减加時定積度餘爲夜半定積度. 依前加而命之各得夜半月離宿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57

求晨昏月度.

置其日晨昏分以夜半入轉日轉定度乘之萬約爲晨昏轉度. 各加夜半定積度爲晨昏定積度. 加命如前各得晨昏月離宿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58

求每日晨昏月離白道宿次.

累計相距日數轉定度爲轉積度. 與定朔弦望晨昏宿次前後相距度. 相减餘以相距日數除之爲日差.[距度多爲加距度少爲减.] 以加减每日轉定度爲行定度以累加定朔弦望晨昏月度加而命之如前卽每日晨昏月離白道宿次朔後用昏望後用晨朔望晨昏俱用.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59

步中星第五.

大都北極出地四十度太强.

冬至去極一百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七十[三秒].

夏至去極六十七度四十一分一十三秒.

冬至晝夏至夜三千八百一十五分九十[二秒].

夏至晝冬至夜六千一百八十四分八秒.

昏明二百五十分.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60

黃道出入赤道內外去極度及半晝夜分.

黃道積度 [內外度] [冬至前後去極] [冬晝夏夜] [晝夜差]

[內外差] [夏至前後去極] [夏晝冬夜]

初 二十三度 九0 0 一百十五度 二一 七三 一千九百0七 九六 00

0分三三 六十七度 四一 一三 三千0九二 0

一 二十三度 八九 九七 一百十五度 二一 四0 一千九百000分二九

0分九九 六十七度 四一 四六 三千0九一九 五

二 二十三度 八八 九八 一百十五度 二0 四一 一千九百0八 三四 0分四七

一分六六 六十七度 四二 四五 三千0九一 六六

三 二十三度 八七 三二 一百十五度 一八 七五 一千九百0八 八一 0分六六

二分三一 六十七度 四四 一一 三千0九一 一九

四 二十三度 八五 0一 一百十五度 一六 四四 一千九百0九 四七 0分八五

二分九九 六十七度 四六 四二 三千00 五三

五 二十三度 八二 0二 一百十五度 一三 四五 一千九百一0 三二 一分0

三分六五 六十七度 四九 四一 三千0八九 六八

六 二十三度 七八 三七 一百十五度 0九 八0 一千九百一一 三六 一分二二

四分三二 六十七度 五三 0六 三千0八八 六四

七 二十三度 七四 0五 一百十五度 0五 四八 一千九百一二 五八 一分四二

四分九八 六十七度 五七 三八 三千0八七 四二

八 二十三度 六九 0七 一百十五度 00 0 一千九百一四 00 一分六一

五分八三 六十七度 六二 三六 三千0八六 00

九 二十三度 六三 二四 一百十四度 九四 六七 一千九百一五 六一 一分七九

六分一八 六十七度 六八 一九 三千0八四 三九

十 二十三度 五七 0六 一百十四度 八八 四九 一千九百一七 四0 一分九九

七分0二 六十七度 七四 三七 三千0八二 六0

十一 二十三度 五0 0四 一百十四度 八一 四七 一千九百一九 三九 二分一八

七分六九 六十七度 八一 三九 三千00 六一

十二 二十三度 四二 三五 一百十四度 七三 七八 一千九百二一 五七 二分三七

八分三九 六十七度 八九 0八 三千0七八 四三

十三 二十三度 三三 九六 一百十四度 六五 三九 一千九百二三 九四 二分五六

九分0八 六十七度 九七 四七 三千0七六 0

十四 二十三度 二四 八八 一百十四度 五六 三一 一千九百二六 五0 二分七四

九分七五 六十八度 0六 五五 三千0七三 五0

十五 二十三度 一五 一三 一百十四度 四六 五六 一千九百二九 二四 二分九四

十分四七 六十八度 一六 三0 三千00 七六

十六 二十三度 0四 六六 一百十四度 三六 0九 一千九百三二 一八 三分一四

十一分一四 六十八度 二六 七七 三千0六七 八二

十七 二十二度 九三 五二 一百十四度 二四 九五 一千九百三五 三二 三分三0

十一分八五 六十八度 三七 九一 三千0六四 六八

十八 二十二度 八一 六七 一百十四度 一三 一0 一千九百三八 六二 三分五一

十二分五四 六十八度 四九 七六 三千0六一 三八

十九 二十二度 六九 一三 一百十四度 00 五六 一千九百四二 一三 三分六九

十三分二五 六十八度 六二 三0 三千0五七 八七

二十 二十二度 五五 八八 一百十三度 八七 三一 一千九百四五 八二 三分八八

十四分三五 六十八度 七五 五五 三千0五四 一八

二十一 二十二度 四一 五三 一百十三度 七二 九六 一千九百四九 七0 四分0

十四分二六 六十八度 八九 九0 三千00 0

二十二 二十二度 二七 二七 一百十三度 五八 七0 一千九百五三 七七 四分二六

十五分三七 六十九度 0四 一六 三千0四六 二三

二十三 二十二度 一一 九0 一百十三度 四三 三三 一千九百五八 0三 四分四三

十六分0六 六十九度 一九 五三 三千0四一 九七

二十四 二十一度 九五 八四 一百十三度 二七 二七 一千九百六二 四六 四分六二

十六分七八 六十九度 三五 五九 三千0三七 五四

二十五 二十一度 七九 0六 一百十三度 一0 四九 一千九百六七 0八 四分八0

十七分四七 六十九度 五二 三七 三千0三二 九二

二十六 二十一度 六一 五九 一百十二度 九三 0二 一千九百七一 八八 四分九八

十八分二0 六十九度 六九 八四 三千0二八 一二

二十七 二十一度 四三 三九 一百十二度 七四 八二 一千九百七六 八六 五分一六

十八分九0 六十九度 八八 0四 三千0二三 一四

二十八 二十一度 二四 四九 一百十二度 五五 九二 一千九百八二 0二 五分三五

十九分六0 七十度 0六 九四 三千0一七 九八

二十九 二十一度 0四 八九 一百十二度 三六 三二 一千九百八七 三七 五分四九

二十分二七 七十度 二六 五四 三千0一二 六三

三十 二十度 八四 六二 一百十二度 一六 0五 一千九百九二 八六 五分六七

二十分九九 七十度 四六 八一 三千00七 一四

三十一 二十度 六三 六三 一百十一度 九五 0六 一千九百九八 五三 五分八五

二十一分六八 七十度 六七 八0 三千00一 四七

三十二 二十度 四一 九五 一百十一度 七三 三八 二千00四 三八 六分0

二十二分三五 七十度 八九 四八 二千九百九五 六二

三十三 二十度 一九 六0 一百十一度 五一 0三 二千00 三九 六分一六

二十三分0三 七十一度 一一 八三 二千九百八九 六一

三十四 十九度 九六 五七 一百十一度 二八 00 二千0一六 五五 六分三三

二十三分七一 七十一度 三四 八六 二千九百八三 四五

三十五 十九度 七二 八六 一百十一度 0四 二九 二千0二二 八八 六分四八

二十四分三七 七十一度 五八 五七 二千九百七七 一二

三十六 十九度 四八 四九 一百十0度 七九 九二 二千0二九 三六 六分六三

二十五分0三 七十一度 八二 九四 二千九百七0 六四

三十七 十九度 二三 四六 一百十0度 五四 八九 二千0三五 九九 六分七八

二十五分六六 七十二度 0七 九七 二千九百六四 0

三十八 十八度 九七 八0 一百十0度 二九 二三 二千0四二 七七 六分九二

二十六分三一 七十二度 三三 六三 二千九百五七 二三

三十九 十八度 七一 四九 一百十00二 九二 二千0四九 六九 七分0

二十六分九三 七十二度 五九 九四 二千九百五0 三一

四十 十八度 四四 五六 一百0九度 七五 九九 二千0五六 七四 七分一九

二十七分五二 七十二度 八六 八七 二千九百四三 二六

四十一 十八度 一七 0四 一百0九度 四八 四七 二千0六三 九三 七分三二

二十八分一四 七十三度 一四 三九 二千九百三六 0

四十二 十七度 八八 九0 一百0九度 二0 三三 二千0七一 二五 七分四四

二十八分七二 七十三度 四二 五三 二千九百二八 七五

四十三 十七度 六0 一八 一百0八度 九一 六一 二千0七八 六九 七分五六

二十九分二九 七十三度 七一 二五 二千九百二一 三一

四十四 十七度 三0 八九 一百0八度 六二 三二 二千0八六 二五 七分六八

二十九分八四 七十四度 00 五四 二千九百一三 七五

四十五 十七度 00五 一百0八度 三二 四八 二千0九三 九三 七分七八

三十分三八 七十四度 三0 三八 二千九百00

四十六 十六度 七0 六七 一百0八度 0二 一0 二千一百0一 七一 七分八九

三十分九0 七十四度 六0 七六 二千八百九八 二九

四十七 十六度 三九 七七 一百0七度 七一 二0 二千一百0九 六0 七分九八

三十一分四一 七十四度 九一 六六 二千八百九0 0

四十八 十六度 0八 三六 一百0七度 三九 七九 二千一百一七 五八 八分0

三十一分九一 七十五度 二三 0七 二千八百八 二四二

四十九 十五度 七六 四五 一百 0七度 0七 八八 二千一百二五 六六 八分一七

三十二分三六 七十五度 五四 九八 二千八百七四 三四

五十 十五度 四四 0九 一百0六度 七五 五二 二千一百三三 八三 八分二六

三十二分八五 七十五度 八七 三四 二千八百六六 一七

五十一 十五度 一一 二四 一百0六度 四二 六七 二千一百四二 0九 八分三二

三十三分二六 七十六度 二0 一九 二千八百五七 九一

五十二 十四度 七七 九八 一百0六度 0九 四一 二千一百五0 四一 八分四0

三十三分六四 七十六度 五三 四五 二千八百四九 五九

五十三 十四度 四四 三四 一百0五度 七五 七七 二千一百五八 八一 八分四六

三十四分0七 七十六度 八七 0九 二千八百四一 一九

五十四 十四度 一0 二七 一百0五度 四一 七0 二千一百六七 二七 八分五四

三十四分四五 七十七度 二一 一六 二千八百三二 七三

五十五 十三度 七五 八二 一百0五度 0七 二五 二千一百七五 八一 八分五九

三十四分八一 七十七度 五五 六一 二千八百二四 一九

五十六 十三度 四一 0一 一百0四度 七二 四四 二千一百八四 四0 八分六四

三十五分一五 七十七度 九0 四二 二千八百一五 六0

五十七 十三度 0五 八六 一百0四度 三七 二九 二千一百九三 0四 八分六九

三十五分四七 七十八度 二五 五七 二千八百0六 九六

五十八 十二度 七0 三九 一百0四度 0一 八二 二千二百0一 七三 八分七五

三十五分七八 七十八度 六一 0四 二千七百九八 二七

五十九 十二度 三四 六一 一百0三度 六六 0四 二千二百一0 四八 八分七八

三十六分0七 七十八度 九六 八二 二千七百八九 五二

六十 十一度 九八 五四 一百0三度 二九 九七 二千二百一九 二六 八分八一

三十六分三三 七十九度 三二 八九 二千七百八0 七四

六十一 十一度 六二 二一 一百0二度 九三 六四 二千二百二八 0七 八分八四

三十六分五九 七十九度 六九 二二 二千七百七一 九三

六十二 十一度 二五 六二 一百0二度 五七 0五 二千二百三六 九一 八分八九

三十六分八三 八十00五 八一 二千七百六三 0

六十三 十0度 八八 七九 一百0二度 二0 二二 二千二百四五 八0 八分九0

三十七分0五 八十0度 四二 六四 二千七百五四 二0

六十四 十0度 五一 七四 一百0一度 八三 一七 二千二百五四 七0 八分九二

三十七分二四 八十0度 七九 六九 二千七百四五 三0

六十五 十0度 一四 五0 一百0一度 四五 九三 二千二百六三 六二 八分九四

三十七分四四 八十一度 一六 九三 二千七百三六 三八

六十六 九度 七七 0六 一百0一度 0八 四九 二千二百七二 五六 八分九七

三十七分六一 八十一度 五四 三七 二千七百二七 四四

六十七 九度 三九 四五 一百00度 七0 八八 二千二百八一 五三 八分九七

三十七分七六 八十一度 九一 九八 二千七百一八 四七

六十八 九度 0一 六九 一百00度 三三 一二 二千二百九0 0 八分九八

三十七分九一 八十二度 二九 七四 二千七百0九 五0

六十九 八度 六三 七八 九十九度 九五 二一 二千二百九九 四八 九分00

三十八分0七 八十二度 六七 六五 二千七百00 五二

七十 八度 二五 七一 九十九度 五七 一四 二千三百0八 四八 九分00

三十八分一七 八十三度 0五 七二 二千六百九一 五二

七十一 七度 八七 五四 九十九度 一八 九七 二千三百一七 四八 九分0

三十八分二八 八十三度 四三 八九 二千六百八二 五二

七十二 七度 四九 二六 九十八度 八0 六九 二千三百二六 四九 九分0

三十八分三八 八十三度 八二 一七 二千六百七三 五一

七十三 七度 一0 八八 九十八度 四二 三一 二千三百三五 五0 九分0

三十八分四七 八十四度 二0 五五 二千六百六四 五0

七十四 六度 七二 四一 九十八度 0三 八四 二千三百四四 五一 九分0

三十八分五四 八十四度 五九 0二 二千六百五五 四九

七十五 六度 三三 八七 九十七度 六五 三0 二千三百五三 五二 九分0

三十八分六二 八十四度 九七 五六 二千六百四六 四八

七十六 五度 九五 二五 九十七度 二六 六八 二千三百六二 五三 九分0

三十*()分六七 八十五度 三六 一八 二千六百三七 四七

七十七 五度 五六 五八 九十六度 八八 0一 二千三百七一 五四 九分00

三十八分七三 八十五度 七四 八五 二千六百二八 四六

七十八 五度 一七 八五 九十六度 四九 二八 二千三百八0 五四 九分00

三十八分七七 八十六度 一三 五八 二千六百一九 四六

七十九 四度 七九 0八 九十六度 一0 五一 二千三百八九 五四 九分00

三十八分八一 八十六度 五二 三五 二千六百一0 四六

八十 四度 四0 二七 九十五度 七一 七0 二千三百九八 五四 九分00

三十八分八五 八十六度 九一 一六 二千六百0一 四六

八十一 四度 0一 四二 九十五度 三二 八五 二千四百0七 五四 九分00

三十八分八八 八十七度 三0 0一 二千五百九二 四六

八十二 三度 六二 五四 九十四度 九三 九七 二千四百一六 五四 八分九七

三十八分八九 八十七度 六八 八九 二千五百八三 四六

八十三 三度 二三 六五 九十四度 五五 0八 二千四百二五 五一 八分九七

三十八分九0 八十八度 0七 七八 二千五百七四 四九

八十四 二度 八四 七五 九十四度 一六 一八 二千四百三四 四八 八分九七

三十八分九二 八十八度 四六 六八 二千五百六五 五二

八十五 二度 四五 八三 九十三度 七七 二六 二千四百四三 四五 八分九七

三十八分九三 八十八度 八五 六0 二千五百五六 五五

八十六 二度 0六 九0 九十三度 三八 三三 二千四百五二 四二 八分九六

三十八分九四 八十九度 二四 五三 二千五百四七 五八

八十七 一度 六七 九六 九十二度 九九 三九 二千四百六一 三八 八分九六

三十八分九四 八十九度 六三 四七 二千五百三八 六二

八十八 一度 二九 0二 九十二度 六0 四五 二千四百七0 三四 八分九六

三十八分九五 九十00二 四一 二千五百二九 六六

八十九 0度 九0 0七 九十二度 二一 五0 二千四百七九 三0 八分九六

三十八分九五 九十0度 四一 三六 二千五百二0 0

九十 0度 五一 一二 九十一度 八二 五五 二千四百八八 二六 八分九五

三十八分九五 九十0度 八0 三一 二千五百一一 七四

九十一 0度 一二 一七 九十一度 四三 六0 二千四百九七 二一 二分七九

一十二分一七 九十一度 一九 二六 二千五百0二 七九

九十一 三一 空 九十一度 三一 四三 二千五百 空

空 九十一度 三一 四三 二千五百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61

求每日黃道出入赤道內外去極度.

置所求日晨前夜半黃道積度滿半歲周去之在象限已下爲初限已上復减半歲周餘爲入末限. 滿積度去之餘以其*{}內外差乘之百約之. 所得用减內外度爲出入赤道內外度. 內减外加象限卽所求去極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62

求每日半晝夜及日出入晨昏分.

置所求入初末限滿積度去之. 餘以晝夜差乘之百約之所得加减其*{}半晝夜分爲所求日半晝夜分.[前多後少爲减前少後多爲加.] 以半夜分便爲日出分. 用减日周餘爲日入分. 以昏明分减日出分餘爲晨分加日入分爲昏分.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63

求晝夜刻及日出入辰刻.

置半夜分倍之百約爲夜刻以减百刻餘爲晝刻. 以日出入分依發*{}求之卽得所求辰刻.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64

更點率求.

置晨分倍之五約爲更率. 又五約更率爲點率.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65

求更點所在辰刻

置所求更點數以更點率乘之加其日昏分. 依發*{}求之卽得所求辰刻.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66

求距中度及更差度.

置半日周以其日晨分减之餘爲距中分. 以三百六十六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乘之如日周而一所得爲距中度. 用减一百八十三度十二分八十七秒半倍之五除爲更差度及分.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67

求昏明五更中星.

置距中度以其日午中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卽昏中星所臨宿次命爲初更中星. 以更差度累加之滿赤道宿次去之爲逐更及曉中星宿度及分秒. 其九服所在晝夜刻分及中星諸率並准隨處北極出地度數推之.[已上諸率與晷漏所推自相符契.]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68

求九服所在漏刻.

各於所在以儀測驗或下水漏以定其處冬至或夏至夜刻與五十刻相减餘爲至差刻. 置所求日黃道去赤道內外度及分以至差刻乘之進一位如二百三十九而一. 所得內减外加五十刻卽所求夜刻. 以减百刻餘爲晝刻.[其日出入辰刻及更點等率依述求之.]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69

步交會第六.

交終分二十七萬二千一百二十二分[二十四秒].

交終二十七日二千一百二十二分二十[四秒].

交中十三日六千六十一分一十二秒.

交差二日三千一百八十三分六十九秒.

交望十四日七千六百五十二分九十六[秒半].

交應二十六萬一百八十七分八十六秒.

交終三百六十三度七十九分三十四秒.

交中一百八十一度八十九分六十七秒.

正交三百五十七度六十四分.

中交一百八十八度五分.

日食陽曆限六度定法六十.

陰曆限八度定法八十.

月食限十三度五分定法八十七.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70

推天正經朔入交.

置中積加交應减閏餘. 滿交終分去之不盡以日周約之. 爲日不滿爲分秒卽天正經朔入交汎日及分秒.[上考者中積內加所求閏餘减交應滿交終去之不盡以减交終餘如上.]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71

求次朔望入交.

置天正經朔入交汎日及分秒以交望累加之滿交終日去之卽次朔望入交汎日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72

求定朔望及每日夜半入交.

各置入交汎日及分秒减去經朔望小餘卽爲定朔望夜半入交. 若定日有增損者亦如之否則因經爲定. 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餘皆加七千八百七十七分七十六秒卽次朔夜半入交. 累加一日滿交終日去之卽每日夜半入交汎日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73

求定朔望加時入交.

置經朔望入交汎日及分秒以定朔望加减差加减之卽定朔望加時,入交汎日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74

求交常交定度.

置經朔望入交汎日及分秒以月平行度乘之爲交常度. 以盈縮差盈加縮减之爲交定度.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75

求日月食甚定分.

日食視定朔分在半日周已下去减半周爲中前已上减去半周爲中後與半周相减相乘退二位如九十六而一爲時差. 中前以减中後以加皆加减定朔分爲食甚定分. 以中前後各加時差爲距午定分.

月食視定望分在日周四分之一已下爲卯前已上復减半周爲卯後. 在四分之三已下减去半周爲酉前已上復减日周爲酉後. 以卯酉前後分自乘退二位如四百七十八而一爲時差. 子前以减子後以加皆加减定望分爲食甚定分各依發*{}求之卽食甚辰刻.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76

求日月食甚入盈縮曆及日行定度.

置經朔望入盈縮曆日及分以食甚日及定分加之以經朔望日及分减之卽爲食甚入盈縮曆. 依日躔術求盈縮差盈加縮减之爲食甚入盈縮曆定度.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77

求南北差.

視日食甚入盈縮曆定度在象限已下爲初限已上用减半歲周爲末限. 以初末限度自相乘如一千八百七十而一爲度不滿退除爲分秒. 用减四度四十六分餘爲南北汎差. 以距午定分乘之以半晝分除之所得以减汎差爲定差.[汎差不及减者反减之爲定差應加者减之應减者加之.] 在盈初縮末者交前陰曆减陽曆加交後陰曆加陽曆减在縮初盈末者交前陰曆加陽曆减交後陰曆减陽曆加.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78

求東西差.

視日食甚入盈縮曆定度與半歲周相减相乘. 如一千八百七十而一爲度不滿退除爲分秒爲東西汎差. 以距午定分乘之以日周四分之一除之爲定差.[若在汎差已上者倍汎差减之餘爲定差依其加减] 在盈中前者交前陰曆减陽曆加交後陰曆加陽曆减中後者交前陰曆加陽曆减交後陰曆减陽曆加. 在縮中前者交前陰曆加陽曆减交後陰曆减陽曆加. 中後者交前陰曆减陽曆加交後陰曆加陽曆减.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79

求日食正交中交限度.

置正交中交度以南北東西差加减之爲正交中交限度及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80

求日食入陰陽曆去交前後度.

視交定度在中交限已下以减中交限爲陽曆交前度. 已上减去中交限爲陰曆交後度. 在正交限已下以减正交限爲陰曆交前度已上减去正交限爲陽曆交後度.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81

求月食入陰陽曆去交前後度.

視交定度在交中度已下爲陽曆已上减去交中爲陰曆. 視入陰陽曆在後準十五度半已下爲交後度前準一百六十六度三十九分六十八秒已上復减交中餘爲交前度及分.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82

求日食分秒.

視去交前後度各减陰陽曆食限.[不及减者不食.] 餘如定法而一各爲日食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83

求月食分秒.

視去交前後度[不用南北東西差者.]用减食限.[不及减者不食.] 餘如定法而一爲月食之分秒.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84

求日食定用及三限辰刻.

置日食分秒與二十分相减相乘平方開之. 所得以五千七百四十乘之如入定限行度而一爲定用分. 以减食甚定分爲初虧加食甚定分爲復圓. 依發*{}求之爲日食三限辰刻.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85

求月食定用及三限五限辰刻.

置月食分秒與三十分相减相乘平方開之. 所得以五千七百四十乘之如入定限行度而一爲定用分. 以减食甚定分爲初虧加食甚定分爲復圓. 依發*{}求之卽月食三限辰刻.

月食旣者以旣內分與一十分相减相乘平方開之. 所得以五千七百四十乘之如入定限行度而一爲旣內分. 用减定用分爲旣外分. 以定用分减食甚定分爲初虧加旣外爲食旣又加旣內爲食甚. 再加旣內爲生光復加旣外爲復圓. 依發*{}求之卽月食五限辰刻.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86

求月食入更點.

置蝕甚所入日晨分倍之五約爲更法. 又五約更法爲點法. 乃置初末諸分昏分已上减去昏分晨分已下加晨分以更法除之爲更數. 不滿以點法收之爲點數. 其更點數命初更初點筭外各得所入更點.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87

求日食所起.

食在陽曆初起西南甚於正南復於東南. 食在陰曆初起西北甚於正北復於東北. 食八分已上初起正西復於正東.[此據午地而論之.]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88

求月食所起.

食在陽曆初起東北甚於正北復於西北. 食在陰曆初起東南甚於正南復於西南. 食八分已上初起正東復於正西.[此亦據午地而論之.]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89

求日月出入帶食所見分數.

視其日*{}出入分在初虧已上食甚已下者爲帶食. 各以食甚分與日出入分相减餘爲帶食差以乘所食之分滿定用分而一.[如月食旣者以旣內分减帶食差餘進一位如旣外分而一. 所得以减旣分卽月帶食出入所見之分. 不及减者爲帶食旣出入分.] 以减所食分卽日月出入帶食所見之分.[其食甚在晝晨爲漸進昏爲已退其食甚在夜晨爲已退. 昏爲漸進也.]

 

#高麗史51-5-2-授時曆經上-090

求日月蝕甚宿次.

置日月蝕甚入盈縮曆定度在盈便爲定積在縮加半歲周爲定積.[望卽更加半周天度.] 以天正冬至加時黃道日度加而命之各得日月食甚宿次及分秒.

 

志卷第五.

 

 

#高麗史52-6-00-00-000

志卷第六. 高麗史五十二.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52-6-3-00-000

曆三.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00

授時曆經下.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01

步五星第七.

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

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七秒[].

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九十0[六十二微半].

 

木星.

周率三百九十八萬八千八百分.

周日三百九十八日八十八分.

曆率四千三百三十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四分八十六秒半].

度率一十一萬八千五百八十二分.

合應一百一十七萬九千七百二十六分.

曆應一千八百九十九萬九千四百八十[一分].

盈縮立差二百三十六加.

平差二萬五千九百一十二减.

定差一千八十九萬七千.

伏見一十三度.

*{}*{}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一十[六日八六] 三度[八六] 二度[九三] 二十[三分]

[疾初] 二十[八日] 六度[一一] 四度[六四] 二十[二分]

[疾末] 二十[八日] 五度[五一] 四度[一九] 二十[一分]

[遲初] 二十[八日] 四度[三一] 三度[二八] 一十[八分]

[遲末] 二十[八日] 一度[九一] 一度[四五] 一十[二分]

晨留 二十[四日]

晨退 四十[六日五八] [度八八一二半] [三二八七半]

夕退 四十[六日五八] [度八八一二半] [三二八七半] 一十[六分]

夕留 二十[四日]

[遲初] 二十[八日] 一度[九一] 一度[四五]

[遲末] 二十[八日] 四度[三一] 三度[二八] 一十[二分]

[疾初] 二十[八日] 五度[五一] 四度[一九] 一十[八分]

[疾末] 二十[八日] 六度[一一] 四度[六四] 二十[一分]

夕伏 一十[六日八六] 三度[八六] 二度[九三] 二十[二分]

 

火星.

周率七百七十九萬九千二百九十分.

周日七百七十九日九十二分九十秒.

曆率六百八十六萬九千五百八十分四十三秒.

度率一萬八千八百七分半.

合應五十六萬七千五百四十五分.

曆應五百四十七萬二千九百三十八分.

盈初縮末立差一千一百三十五分减.

平差八十三萬一千一百八十九减.

定差八千八百四十七萬八千四百.

縮初盈末立差八百五十一加.

平差三萬二百三十五負减.

定差二千九百九十七萬六千三百.

伏見一十九度.

*{}*{}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六十[九日] 五十度 四十[六度五0] 七十[三分]

[疾初] 五十[九日] 四十[一度八0] 三十[八度八七] 七十[二分]

[疾末] 五十[七日] 三十[九度0] 三十[六度三四] 七十[0]

晨次[疾初] 五十[三日] 三十[四度一六] 三十[一度七七] 六十[七分]

[晨次疾末] 四十[七日] 二十[七度0] 二十[五度一五] 六十[二分]

[遲初] 三十[九日] 一十[七度七二] 一十[六度四八] 五十[三分]

[遲末] 二十[九日] 六度[0] 五度[七七] 三十[八分]

晨留 八日

晨退 [二十八日九六四五] [度六五六七半] [度四六五二半]

夕退 [二十八日九六四五] [度六五六七半] [度四六五二半] 四十[四分]

夕留 八日

[遲初] 二十[九日] 六度[0] 五度[七七]

[遲末] 三十[九日] 一十[七度七二] 一十[六度四八] 三十[八分]

[夕次疾初] 四十[七日] 二十[七度0] 二十[五度一五] 五十[三分]

[*{}疾末] 五十[三日] 三十[四度一六] 三十[一度七七] 六十[二分]

[疾初] 五十[七日] 三十[九度0] 三十[六度三四] 六十[七分]

[疾末] 五十[九日] 四十[一度八0] 三十[八度八七] 七十[0]

夕伏 六十[九日] 五十[0] 四十[六度五0] 七十[二分]

 

土星.

周率三百七十八萬九百一十六分.

周日三百七十八日九分一十六秒.

曆率一億七百四十七萬八千[八百四十五分六十六秒].

度率二十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五分.

合應一十七萬五千六百四十三分.

曆應五千二百二十四萬五百六十一分.

盈立差二百八十三加.

平差四萬一千二十二减.

定差一千五百一十四萬六千一百.

縮立差三百三十一加.

平差一萬五千一百二十六减.

定差一千一百一萬七千五百.

伏見一十八度.

*{}*{}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二十日[0] 二度[0] 一度[四九] 一十[二分]

晨疾 三十[一日] 三度[0] 二度[一一] 一十[一分]

[次疾] 二十[九日] 二度[七五] 一度[七一] 一十分

晨遲 二十[六日] 一度[0] [度八三] 八分

晨留 三十日

晨退 [五十二日六四五八] [度六二五四半] [度二八四五半]

夕退 [五十二日六四五八] [度六二五四半] [度二八四五半] 一十[0]

夕留 三十日

夕遲 二十[六日] 一度[0] 初度[八三]

[次疾] 二十[九日] 二度[七五] 一度[七一] 八分

夕疾 三十[一日] 三度[0] 二度[一一] 一十[0]

夕伏 二十日[0] 二度[0] 一度[四九] 一十[一分]

 

金星.

周率五百八十三萬九千二十六分.

周日五百八十三日九十分二十六秒.

曆率三百六十五萬二千五百七十五分.

度率一萬.

合應五百七十一萬六千三百三十分.

曆應一十一萬九千六百三十九分.

盈縮立差一百四十一加.

平差三减.

定差三百五十一萬五千五百.

伏見一十度半.

*{}*{}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三十[九日] 四十[九度五0] 四十[七度六四] [度二七半]

[疾初] 五十[二日] 六十[五度五0] 六十[三度0] [度二六半]

[疾末] 四十[九日] 六十[一度] 五十[八度七一] [度二五半]

[夕次疾初] 四十[二日] 五十度[二五] 四十[八度三六] [度二三半]

[夕次疾末] 三十[九日] 四十[二度五0] 四十度[0] [度一六]

[遲初] 三十[三日] 二十[七度] 二十[五度九九] [度二分]

[遲末] 一十[六日] 四度[二五] 四度[0] 六十[二分]

夕留 五日

夕退 [一十日九五一三] 三度[六九八七] 一度[五九一三]

[退伏] 六日 四度[三五] 一度[六三] 六十[一分]

[退伏] 六日 四度[三五] 一度[六三] 八十[二分]

晨退 [一十日九五一三] 三度[六九八七] 一度[五九一三] 六十[一分]

晨留 五日

[遲初] 一十[六日] 四度[二五] 四度[0]

[遲末] 三十[三日] 二十[七度] 二十[五度九九] 六十[二分]

[晨次疾初] 三十[九日] 四十[二度五0] 四十[度九0] 一度[二分]

[晨次疾末] 四十[二日] 五十[度二五] 四十[八度三六] 一度[一六]

[疾初] 四十[九日] 六十[一度] 五十[八度七一] [度二三半]

[疾末] 五十[二日] 六十[五度五0] 六十[三度0] [度二五半]

晨伏 三十[九日] 四十[九度五0] 四十[七度六四] [度二六半]

 

水星.

周率一百一十五萬八千七百六十分.

周日一百一十五日八十七分六十秒.

曆率三百六十五萬二千五百七十五分.

度率一萬.

合應七十萬四百三十七分.

曆應二百五萬五千一百六十一分.

盈縮立差一百四十一加.

平差二千一百六十五减.

定差三百八十七萬七千.

晨伏夕見一十六度半.

夕伏晨見一十九度.

*{}*{}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一十[七日七五] 三十[四度二五] 二十[九度0] [二度一五五八]

夕疾 十五日 二十[一度三八] 一十[八度一六] [一度七0三四]

夕遲 一十[二日] 一十[0度一二] 八度[五九] [一度一四七二]

夕留 二日

[退伏] [一十一日一八八0] 七度[八一二0] 二度[00]

[退伏] [一十一日一八八0] 七度[八一二0] 二度[00] [一度0三四六]

晨留 二日

晨遲 一十[二日] 一十[0度一二] 八度[五九]

晨疾 一十[五日] 二十[一度三八] 一十[八度一六] [一度一四七二]

晨伏 一十[七日七五] 三十[四度二五] 二十[九度0] [一度七0三四]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02

推天正冬至後五星平合及諸*{}中積中星.

置中積加合應以其星周率去之不盡爲前合復减周率餘爲後合以日周約之得其星天正冬至後平合中積中星.[命爲日日中積命爲度日中星.] 以其*{}日累加中積卽諸*{}中積以平度累加中星經退卽减之卽爲諸*{}中星.[上考者中積內减合應滿周率去之不盡便爲所求後合分.]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03

推五星平合及諸*{}入曆.

各置中積加曆應及所求後合分滿曆率去之不盡如度率而一爲度不滿退除爲分秒卽其星平合入曆度及分秒以諸*{}限度累加之卽諸*{}入曆.[上考者中積內减曆應滿曆率去之不盡反减曆率餘加其年後合餘上同.]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04

求盈縮差.

置入曆度及分秒在曆中已下爲盈已上减去曆中餘爲縮視盈縮曆在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三秒太已下爲初限已上用减曆中餘爲末限其火星盈曆在六十度八十七分六十二秒半已下爲初限已上用减曆中餘爲末限縮曆在一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二十五秒已下爲初限已上用减曆中餘爲末限置各星立差以初末限乘之去加减平差得又以初末限乘之去加减定差再以初末限乘之滿億爲度不滿退除爲分秒卽所求盈縮差又術置盈縮曆以曆策除之爲策數不盡爲策餘以其下損益率乘之曆策除之所得益加損减其下盈縮積亦爲所求盈縮差.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05

求平合諸*{}定積.

各置其星其*{}中積以其盈縮差盈加縮减之卽其*{}定積日及分秒以天正冬至日分加之滿紀法去之不滿命甲子筭外卽得日辰.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06

求平合及諸*{}所在日月.

各置其*{}定積以天正閏日及分加之滿朔策除之爲月數不盡爲入月已來日數及分秒其月數命天正十一月筭外卽其*{}入月經朔日數及分秒以日辰相距爲所在定日月.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07

求平合及諸*{}加時定星.

各置其*{}中星以盈縮差盈加縮减之[金星倍之水星三之.]卽諸*{}定星以天正冬至加時黃道日度加而命之卽其星其*{}加時所在宿度及分秒.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08

求諸*{}初日晨前夜半定星.

各以其*{}初行率乘其*{}加時分百約之乃順减退加其日加時定星卽其*{}初日晨前夜半定星加命如前卽得所求.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09

求諸*{}日率度率.

各以其*{}日辰距後*{}日辰爲日率以其*{}夜半宿次與後*{}夜半宿次相减餘爲度率.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10

求諸*{}平行分.

各置其*{}度率以其*{}日率除之卽其*{}平行度及分秒.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11

求諸*{}增减差及日差

以本*{}前後平行分相减爲其*{}汎差倍而退位爲增减差以加减其*{}平行分. 爲初末日行分.[前多後少者加爲初减爲末前少後多者减爲初加爲末.] 倍增减差爲*{}差以日率减一除之爲日差.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12

求前後伏遲退*{}增减差.

前伏者置後*{}初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爲末日行分.

後伏者置前*{}末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爲初日行分以减伏*{}平行分餘增减差.

前遲者置前*{}末日行分倍其日差减之爲初日行分.

後遲者置後*{}初日行分倍其日差减之爲末日行分以遲*{}平行分減之餘爲增减差.[前後近留之遲*{}.]

木火土三星退行者六因平行分退位爲增减差.

金星前後退伏者三因平行分半而退位爲增减差.

前退者置後*{}初日行分以其日差减之爲末日行分.

後退者置前*{}末日行分以其日差减之爲初日行分乃以本*{}平行分减之餘爲增减差. 水星退行者半平行分爲增减差皆以增减差加减平行分爲初末日行分.[前多後少者加爲初减爲末前少後多者减爲初加爲末.] 又倍增减差爲*{}差以日率减一除之爲日差.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13

求每日晨前夜半星行宿次.

各置其*{}初日行分以日差累損益之後少則損之後多則益之爲每日行度及分秒乃順加退减滿宿次去之卽每日晨前夜半星行宿次.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14

求五星平合見伏入盈縮曆.

置其星其*{}定積日及分秒[若滿歲周日及分秒去之餘在次年天正冬至後.]如在半歲周已下爲入盈曆滿半歲周去之爲入縮曆各在初限已下爲初限已上反减半歲周餘爲末限卽得五星平合見伏入盈縮曆及分秒.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15

求五星平合見伏行差.

各以其星其*{}初日星行分與其*{}初日*大陽行分相减餘爲行差若金水二星退行在退合者以其*{}初日星行分倂其*{}初日*大陽行分爲行差內水星夕伏晨見者直以其*{}初日*大陽行分爲行差.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16

求五星定合定見定伏汎積.

木火土三星以平合晨見夕伏定積日便爲定合伏見汎積日及分秒金水二星置其*{}盈縮差度及分秒[水星倍之.]各以其*{}行差除之爲日不滿退除爲分秒在平合夕見晨伏者盈减縮加在退合夕伏晨見者盈加縮减各以加减定積爲定合伏見汎積日及分秒.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17

求五星定合定積定星.

木火土三星各以平合行差除其*{}初日*大陽盈縮積爲距合差日不滿退除爲分秒以*大陽盈縮積减之爲距合差度各置其星定合汎積以距合差日盈减縮加之爲其星定合定積日及分秒以距合差度盈减縮加之爲其星定合定星度及分秒金水二星順合退合者各以平合退合行差除其日*大陽盈縮積爲距合差日不滿退除爲分秒順加退减*大陽盈縮積爲距合差度順合者盈加縮减其星定合汎積爲其星定合定積日及分秒退合者以距合差日盈加縮减距合差度盈加縮减其星退定合汎積爲其星退定合定積日及分秒命之爲退定合定星度及分秒以天正冬至日及分秒加其星定合定積日及分秒滿旬周去之命甲子筭外卽得定合日辰及分秒以天正冬至加時黃道日度及分秒加其星定合定星度及分秒滿黃道宿次去之卽得定合所躔黃道宿度及分秒.[徑求五星合伏定日木火土三星以夜半黃道日度减其星夜半黃道宿次餘在其日*大陽行分已下爲其日伏合金水二星以其星夜半黃道宿次减夜半黃道日度餘在其日金水二星行分已下者爲其日伏合金水二星伏退合者視其日*大陽夜半黃道宿次未行到金水二星宿次又視次日*大陽行過金水二星宿次金水二星退行過*大陽宿次爲其日定合伏退定日.]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18

求木火土三星定見伏定積日.

各置其星定見定伏汎積日及分秒晨加夕减九十一日三十一分六秒如在半歲周已下自相乘已上反减歲周餘亦自相乘滿七十五除之爲分滿百爲度不滿退除爲分秒以其星見伏度乘之一十五除之所得以其*{}行差除之爲日不滿退除爲分秒見加伏*(??){}汎積爲其星定見伏定積日及分秒加命如前卽得定見定伏日辰及分秒.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19

求金水二星定見定伏積日.

各以伏見日行差除其*{}初日*大陽盈縮積爲日不滿退除爲分秒若夕見晨伏盈加縮减如晨見夕伏盈减縮加以加*(??){}其星定見定伏汎積日及分秒爲常積如在半歲周已下爲冬至後已上去之餘爲夏至後各在九十一日三十一分六秒已下自相乘已上反减半歲周亦自相乘冬至後晨夏至後夕一十八而一爲分冬至後夕夏至後晨七十五而一爲分又以其星見伏度乘之一十五除之所得滿行差除之爲日不滿退除爲分秒加减常積爲定積在晨見夕伏者冬至後加之夏至後减之夕見晨伏者冬至後减之夏至後加之爲其星定見定伏定積日及分秒加命如前卽得定見定伏日辰及分秒.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20

授時曆立成.

*大陽冬至前後二象盈初縮末限.

積日 日差加一秒八十六少 盈縮積

盈縮加分 行度

初日 四分九三八六 空

五百十0分八五六九 一度0五一0八五

一日 四分九五七二 五百一十0八五六九

五百0五九一八三 一度00五九一

二日 四分九七五八 一千0一十六七七五二

五百00九六一一 一度000九六

三日 四分九九四四 一千五百一十七七三六三

四百九五九八五三 一度0四九五九八

四日 五分0一三0 二千0一十三七二一六

四百九十0九九0九 一度0四九0九九

五日 五分0三一六 二千五百0四七一二五

四百八十五九七七九 一度0四八五九七

六日 五分00二 二千九百九十0六九0

四百八十0九四六三 一度0四八0九四

七日 五分0六八八 三千四百七十一六三六七

四百七十五八九六一 一度0四七五八九

八日 五分0八七四 三千九百四十七五三二八

四百七十0八二七三 一度0四七0八二

九日 五分一00 四千四百一十八三六0

四百六十五七三九九 一度0四六五七三

十日 五分一二四六 四千八百八十四一000

四百六十0六三三九 一度0四六0六三

十一日 五分一四三二 五千三百四十四七三三九

四百五十五五0九三 一度0四五五五0

十二日 五分一六一八 五千八百00二四三二

四百五十0三六六一 一度*( ){0}四五0三六

十三日 五分一八0四 六千二百五十00九三

四百四十五二0四三 一度0四四五二0

十四日 五分一九九0 六千六百九十五八一三六

四百四十00二三九 一度0四四00

十五日 五分二一七六 七千一百三十五八三七五

四百三十四八二四九 一度0四三四八二

十六日 五分一三六二 七千五百七十0六六二四

四百二十九六0七三 一度0四二九六0

十七日 五分二五四八 八千000二六九七

四百二十四三七一一 一度0四二四三七

十八日 五分二七三四 八千四百二十四六四0

四百一十九一一六三 一度0四一九一一

十九日 五分二九二0 八千八百四十三七五七一

四百一十三八四二九 一度0四一三八四

二十日 五分三一0六 九千二百五十七六000

四百0八五五0九 一度00八五五

二十一日 五分三二九二 九千六百六十六一五0

四百0三二四0三 一度00三二四

二十二日 五分三四七八 一萬00六十九三九一二

三百九十七九一一一 一度0三九七九一

二十三日 五分三六六四 一萬0四百六十七三0二三

三百九十二五六三三 一度0三九二五六

二十四日 五分三八五0 一萬0八百五十九八六五六

三百八十七一九六九 一度0三八七一九

二十五日 五分四0三六 一萬一千二百四七0六二五

三百八十一八一一九 一度0三八一八一

二十六日 五分四二二二 一萬一千六百二八八七四四

三百七十六四0八三 一度0三七六四0

二十七日 五分四四0八 一萬二千00五二八二七

三百七十0九八六一 一度0三七0九八

二十八日 五分四五九四 一萬二千三百七六二六八八

三百六十五五四五三 一度0三六五五四

二十九日 五分四七八0 一萬二千七百四一八一四一

三百六十00八五九 一度0三六00

三十日 五分四九六六 一萬三千一百0一九000

三百五十四六0七九 一度0三五四六0

三十一日 五分五一五二 一萬三千四百五六五0七九

三百四十九一一一三 一度0三四九一一

三十二日 五分五三三八 一萬三千八百0五六一九二

三百四十三五九六一 一度0三四三五九

三十三日 五分五五二四 一萬四千一百四九二一五三

三百三十八0六二三 一度0三三八0

三十四日 五分五七一0 一萬四千四百八七二七七六

三百三十二五0九九 一度0三三二五0

三十五日 五分五八九六 一萬四千八百一九七八七五

三百二十六九三八九 一度0三二六九三

三十六日 五分六0八二 一萬五千一百四六七二六四

三百二十一三四九三 一度0三二一三四

三十七日 五分六二六八 一萬五千四百六八0七五七

三百一十五七四一一 一度0三一五七四

三十八日 五分六四五四 一萬五千七百八三八一六八

三百一十0一一四三 一度0三一0一一

三十九日 五分六六四0 一萬六千0九三九三一一

三百0四四六八九 一度00四四六

四十日 五分六八二六 一萬六千三百九八四000

二百九十八八0四九 一度0二九八八0

四十一日 五分七0一二 一萬六千六百九七二0四九

二百九十三一二二三 一度0二九三一二

四十二日 五分七一九八 一萬六千九百九0三二七二

二百八十七四二一一 一度0二八七四二

四十三日 五分七三八四 一萬七千二百七七七四八三

二百八十一七0一三 一度0二八一七0

四十四日 五分七五七0 一萬七千五百五九四四九六

二百七十五九六二九 一度0二七五九六

四十五日 五分七七五六 一萬七千八百三五四一二五

二百七十00五九 一度0二七00

四十六日 五分七九四二 *( ){}萬八千一百0五六一八四

二百六十四四三0三 一度0二六四四三

四十七日 五分八一二八 一萬八千三百七00四八七

二百五十八六三六一 一度0二五八六三

四十八日 五分八三一四 一萬八千六百二八六八四八

二百五十二八二三三 一度0二五二八二

四十九日 五分八五00 一萬八千八百八一五0八一

二百四十六九九一九 一度0二四六九九

五十日 五分八六八六 一萬九千一百二八五000

二百四十一一四一九 一度0二四*( ){}一四

五十一日 五分八八七二 一萬九千三百六九六四一九

二百三十五二七三三 一度0二三五二七

五十二日 五分九0五八 一萬九千六百0四九一五二

二百二十九三八六一 一度0二二九三八

五十三日 五分九二四四 一萬九千八百三四三0一三

二百二十三四八0三 一度0二二三四八

五十四日 五分九四三0 二萬00五十七七八一六

二百一十七五五五九 一度0二一七五五

五十五日 五分九六一六 二萬0二百七五三三七五

二百一十一六一二九 一度0二一一六一

五十六日 五分九八0二 二萬0四百八六九五0

二百0五六五一三 一度00五六五

五十七日 五分九九八八 二萬0六百九二六0一七

一百九十九六七一一 一度0一九九六七

五十八日 六分0一七四 二萬0八百九二二七二八

一百九十三六七二三 一度0一九三六七

五十九日 六分0三六0 二萬一千0八五九四五一

一百八十七六五四九 一度0一八七六五

六十日 六分0五四六 二萬一千二百七三六000

一百八十一六一八九 一度0一八一六一

六十一日 六分0七三二 二萬一千四百五五二一八九

一百七十五五六四三 一度0一七五五六

六十二日 六分0九一八 二萬一千六百三0七八三二

一百六十九四九一一 一度0一六九四九

六十三日 六分一一0四 二萬一千八百00二七四三

一百六十三三九九三 一度0一六三三九

六十四日 六分一二九0 二萬一千九百六三六七三六

一百五十七二八八九 一度0一五七二八

六十五日 六分一四七六 二萬二千一百二0九六二五

一百五十一一五九九 一度0一五一一五

六十六日 六分一六六二 二萬二千二百七二一二二四

一百四十五0一二三 一度0一四五0

六十七日 六分一八四八 二萬二千四百一七一三四七

一百三十八八四六一 一度0一三八八四

六十八日 六分二0三四 二萬二千五百五五九八0

一百三十二六六一三 一度0一三二六六

六十九日 六分二二二0 二萬二千六百八八六四二一

一百二十六四五七九 一度0一二六四五

七十日 六分二四0六 二萬二千八百一五一000

一百二十0二三五九 一度0一二0二三

七十一日 六分二五九二 二萬二千九百三五三三五九

一百一十三九九五三 一度0一一三九九

七十二日 六分二七七八 二萬三千0四九三三一二

一百0七七三六一 一度00七七三

七十三日 六分二九六四 二萬三千一百五七0六七三

一百0一四五八三 一度00一四五

七十四日 六分三一五0 二萬三千二百五八五二五六

九十五一六一九 一度00九五一六

七十五日 六分三三三六 二萬三千三百五三六八七五

八十八八四六九 一度00八八八四

七十六日 六分三五二二 二萬三千四百四二五三四四

八十二五一三三 一度00八二五一

七十七日 六分三七0八 二萬三千五百二五0四七七

七十六一六一一 一度00七六一六

七十八日 六分三八九四 二萬三千六百*( ){0}一二0八八

六十九七九0三 一度00六九七九

七十九日 六分四00 二萬三千六百七0九九九一

六十三四00九 一度00六三四0

八十日 六分四二六六 二萬三千七百三四四000

五十六九九二九 一度00五六九九

八十一日 六分四四五二 二萬三千七百九一三九二九

五十0五六六三 一度000五六

八十二日 六分四六三八 二萬三千八百四一九五九二

四十四一二一一 一度00四四一二

八十三日 六分四八二四 二萬三千八百八六00

三十七六五七三 一度00三七六五

八十四日 六分五00 二萬三千九百二三七三七六

三十一一七四九 一度00三一一七

八十五日 六分五一九六 二萬三千九百五四九一二五

二十四六七三九 一度00二四六七

八十六日 六分五三八二 二萬三千九百七九五八六四

一十八一五四三 一度00一八一五

八十七日 六分五五六八 二萬三千九百九七七四0

一十一六一六一 一度00一一六一

八十八日 六分五七五四 二萬四千00九三五六八

0五九二 一度0000

八十八日[九一]六分五九四0 二萬四千0一四四一六一

空 一度

 

*大陽夏至前後二象縮初盈末限.

積日 [日差加一秒六十二少] [盈縮積]

[盈縮加分] [行度]

初日 四分四三六二 空

四百八十四分八四七三 初度九十五分一五一六

一日 四分四五二四 四百八十四八四七三

四百八十0四一一一 初度九十五一九五九

二日 四分四六八六 九百六十五二五八四

四百七十五九五八七 初度九十五二四0

三日 四分四八四八 一千四百四十一二一七一

四百七十一四九0一 初度九十五二八五一

四日 四分五00 一千九百一十二七0七二

四百六十七00五三 初度九十五三三00

五日 四分五一七二 二千三百七十九七一二五

四百六十二五0四三 初度九十五三七五0

六日 四分五三三四 二千八百四十二二一六八

四百五十七九八七一 初度九十五四二0

七日 四分五四九六 三千三百000三九

四百五十三四五三七 初度九十五四六五五

八日 四分五六五八 三千七百五十三六五七六

四百四十八九0四一 初度九十五五一一0

九日 四分五八二0 四千二百0二五六一七

四百四十四三三八三 初度九十五五五六七

十日 四分五九八二 四千六十四十六九000

四百三十九七五六三 初度九十五六0二五

十一日 四分六一四四 五千0八十六六五六三

四百三十五一五八一 初度九十五六四八五

十二日 四分六三0六 五千五百二十一八一四四

四百三十0五四三七 初度九十五六九四六

十三日 四分六四六八 五千九百五十二三五八一

四百二十五九一三一 初度九十五七四0

十四日 四分六六三0 六千三百七十八二七一二

四百二十一二六六三 初度九十五七八七四

十五日 四分六七九二 六千七百九十九五三七五

四百一十六六0三三 初度九十五八三四0

十六日 四分六九五四 七千二百一十六一四0

四百一十一九二四一 初度九十五八八0

十七日 四分七一一六 七千六百二十八0六四九

四百0七二二八七 初度九十五九二七八

十八日 四分七二七八 八千0三十五二九三六

四百0二五一七一 初度九十五九七四九

十九日 四分七四四0 八千四百三十七八一0

三百九十七七八九三 初度九十六0二二二

二十日 四分七六0二 八千八百三十五六000

三百九十三0四五三 初度九十六0六九六

二十一日 四分七七六四 九千二百二十八六四五三

三百八十八二八五一 初度九十六一一七二

二十二日 四分七九二六 九千六百一十六九三0

三百八十三五0八七 初度九十六一六五0

二十三日 四分八0八八 一萬0000四三九一

三百七十八七一六一 初度九十六二一二九

二十四日 四分八二五0 一萬0三百七十九一五五二

三百七十三九0七三 初度九十六二六一0

二十五日 四分八四一二 一萬0七百五十三0六二五

三百六十九0八二三 初度九十六三0九二

二十六日 四分八五七四 一萬一千一百二二一四四八

三百六十四二四一一 初度九十六三五七六

二十七日 四分八七三六 一萬一千四百八六三八五九

三百五十九三八三七 初度九十六四0六二

二十八日 四分八八九八 一萬一千八百四五七六九六

三百五十四五一0一 初度九十九四五四九

二十九日 四分九00 一萬二千二百00二七九七

三百四十九六二0三 初度九十六五0三八

三十日 四分九二二二 一萬二千五百四九九000

三百四十四七一四三 初度九十六五五二九

三十一日 四分九三八四 一萬二千八百九四六一四三

三百三十九七九二一 初度九十六六0二一

三十二日 四分九五四六 一萬三千二百三四四0六四

三百三十四八五三七 初度九十六六五一五

三十三日 四分九七0八 一萬三千五百六九二六0

三百二十九八九九一 初度九十六七0一一

三十四日 四分九八七0 一萬三千八百九九一五九二

三百二十四九二八三 初度九十六七五0

三十五日 五分00三二 一萬四千二百二四0八七五

三百一十九九四一三 初度九十六八00

三十六日 五分0一九四 一萬四千五百四四0二八八

三百一十四九三八一 初度九十六八五0

三十七日 五分0三五六 一萬四千八百五八九六六九

三百0九九一八七 初度九十六九00

三十八日 五分0五一八 一萬五千一百六八八八五六

三百0四八八三一 初度九十六九五一二

三十九日 五分0六八0 一萬五千四百七三七六八七

二百九十九八三一三 初度九十七00一七

四十日 五分0八四二 一萬五千七百七三六000

二百九十四七六三三 初度九十七0五二四

四十一日 五分一00四 一萬六千0六八三六三三

二百八十九六七九一 初度九十七一0三三

四十二日 五分一一六六 一萬六千三百五八0四二四

二百八十四五七八七 初度九十七一五四三

四十三日 五分一三二八 一萬六千六百四二六二一一

二百七十九四六二一 初度九十七二0五四

四十四日 五分一四九0 一萬六千九百二二0八三二

二百七十四三二九三 初度九十七二五六八

四十五日 五分一六五二 一萬七千一百九六四一二五

二百六十九一八0三 初度九十七三0八二

四十六日 五分一八一四 一萬七千四百六五五九二八

二百六十四0一五一 初度九十七三五九九

四十七日 五分一九七六 一萬七千七百二九六0七九

二百五十八八三三七 初度九十七四一一七

四十八日 五分二一三八 一萬七千九百八八四四一六

二百五十三六三六一 初度九十七四六三七

四十九日 五分二三00 一萬八千二百四二0七七七

二百四十八四二二三 初度九十七五一五八

五十日 五分二四六二 一萬八千四百九0000

二百四十三一九二三 初度九十七五六八一

五十一日 五分二六二四 一萬八千七百三三六九二三

二百三十七九四六一 初度九十七六二0

五十二日 五分二七八六 一萬八千九百七一六三八四

二百三十二六八三七 初度九十七六七三二

五十三日 五分二九四八 一萬九千二百0四三二二一

二百二十七四0五一 初度九十七七二六0

五十四日 五分三一一0 一萬九千四百三一七二七二

二百二十二一一0三 初度九十七七七八九

五十五日 五分三二七二 一萬九千六百五三八三七五

二百一十六七九九三 初度九十七八三二一

五十六日 五分三四三四 一萬九千八百七0六三六八

二百一十一四七二一 初度九十七八八五三

五十七日 五分三五九六 二萬00八十二一0八九

二百0六一二八七 初度九十七九三八八

五十八日 五分三七五八 二萬0二百八八二三七六

二百00七六九一 初度九十七九九二四

五十九日 五分三九二0 二萬0四百八九00六七

一百九十五三九三三 初度九十八0四六一

六十日 五分四0八二 二萬0六百八十四四000

一百九十000一三 初度九十八一000

六十一日 五分四二四四 二萬0八百七十四四0一三

一百八十四五九三一 初度九十八一五四一

六十二日 五分四四0六 二萬一千0五八九九四四

一百七十九一六八七 初度九十八二0八四

六十三日 五分四五六八 二萬一千二百三八一六三一

一百七十三七二八一 初度九十八二六二八

六十四日 五分四七三0 二萬一千四百一一八九一二

一百六十八二七一三 初度九十八三一七三

六十五日 五分四八九二 二萬一千五百八0一六二五

一百六十二七九八三 初度九十八三七二一

六十六日 五分五0五四 二萬一千七百四二九六0

一百五十七三0九一 初度九十八四二七0

六十七日 五分五二一六 二萬一千九百00二六九九

一百五十一八0三七 初度九十八四八二0

六十八日 五分五三七八 二萬二千0五二0七三六

一百四十六二八二一 初度九十八五三七二

六十九日 五分五五四0 二萬二千一百九八三五五七

一百四十0七四四三 初度九十八五九二六

七十日 五分五七0二 二萬二千三百三九一000

一百三十五一九0三 初度九十八六四八一

七十一日 五分五八六四 二萬二千四百七四二九0

一百二十九六二0一 初度九十八七0三八

七十二日 五分六0二六 二萬二千六百0三九一0

一百二十四0三三七 初度九十八七五九七

七十三日 五分六一八八 二萬二千七百二七九四四一

一百一十八四三一一 初度九十八八一五七

七十四日 五分六三五0 二萬二千八百四六三七五二

一百一十二八一二三 初度九十八八七一九

七十五日 五分六五一二 二萬二千九百五九一八七五

一百0七一七七三 初度九十八九二八三

七十六日 五分六六七四 二萬三千0六六三六四八

一百0一五二六一 初度九十八九八四八

七十七日 五分六八三六 二萬三千一百六七八九0

九十五八五八七 初度九十九0四一五

七十八日 五分六九九八 二萬三千二百六三七四九六

九十0一七五一 初度九十九0九八三

七十九日 五分七一六0 二萬三千三百五三九二四七

八十四四七五三 初度九十九一五五三

八十日 五分七三二二 二萬三千四百三八四000

七十八七五九三 初度九十九二一二五

八十一日 五分七四八四 二萬三千五百一七一五九三

七十三0二七一 初度九十九二六九八

八十二日 五分七六四六 二萬三千五百九0一八六四

六十七二七八七 初度九十九三二七三

八十三日 五分七八0八 二萬三千六百五七四六五一

六十一五一四一 初度九十九三八四九

八十四日 五分七九七0 二萬三千七百一八九七九二

五十五七三三三 初度九十九四四二七

八十五日 五分八一三二 二萬三千七百七四七一二五

四十九九三六三 初度九十九五00

八十六日 五分八二九四 二萬二千八百二四六四八八

四十四一二三一 初度九十九五五八*( ){}

八十七日 五分八四五六 二萬三千八百六八七七一九

三十八二九三七 初度九十九六一七一

八十八日 五分八六一八 二萬三千九百00六五六

三十二四四八一 初度九十九六七五六

八十九日 五分八七八0 二萬三千九百三九五一三七

二十六五八六三 初度九十九七三四二

九十日 五分八九四二 二萬三千九百六六一000

二十00八三 初度九十九七九三0

九十一日 五分九一0四 二萬三千九百八六八0八三

一十四八一四一 初度九十九八五一九

九十二日 五分九二六六 二萬四千00一六二二四

八九0三七 初度九十九九一一0

九十三日 五分九四二八 二萬四千0一十0五二六一

二九七七一 初度九十九九七0

九十三日[七一]空 二萬四千0一十三五0三二

空 一度

盈初縮末限以初日行分至八十八日計得. 九十一度四0一四二七此盈初冬至. 休初日行分自一日至後八十八日計得. 九十一度三五0三四二此縮末秋分.

縮初盈末限以初日行分至九十三日計得. 九十一度五九八七一七此縮初夏至. 休初日行分自一日至後九十三日計得. 九十一度六四七二0一此盈末春分.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21

*大陰限數遲疾度.

限數 [遲疾曆日率] [遲疾度] [遲曆限行度

[損益分] [疾曆限行度]

初限 空 空 0度九八五五

益一十一分0八一五七五 一度二0七一

00八二0 一十一分0八一五七五 0度九八六一

一十一分0二三四二五 一度二0六五

0日一六四0 二十二分一0000 0度九八六七

一十0分九六三三二五 一度二0五九

0日二四六0 三十三分0六八三二五 0度九八七三

一十0分九0一二七五 一度二0五三

0日三二八0 四十三分九六九六00 0度九八七九

一十0分八三七二七五 一度二0四七

0日四一00 五十四分八0六八七五 0度九八八六

一十0分七七一三二五 一度二00

0日四九二0 六十五分五七八二00 0度九八九三

一十0分七0三四二五 一度二0三三

0日五七四0 七十六分二八一六二五 0度九九00

一十0分六三三五七五 一度二0二六

0日六五六0 八十六分九一五二00 0度九九0

一十0分五六0一七七五 一度二0一九

0日七三八0 九十七分四七六九七五 0度九九一四

一十0分四八八0二五 一度二0一二

0日八二00 一度0七九六五000 0度九九二二

一十0分四一二三二五 一度二00

十一 0日九00 一度一十八三七七三二五 0度九九二九

一十0分三三四六七五 一度一九九六

十二 0日九八四0 一度二十八七一二000 0度九九三七

一十0分二五五0七五 一度一九八八

十三 一日0六六一 一度三十八九六七0七五 0度九九四六

一十0分一七三五二五 一度一九八0

十四 一日一四八一 一度四十九一四000 0度九九五四

一十0000二五 一度一九七二

十五 一日二三0一 一度五十九二三0六二五 0度九九六二

一十000四五七五 一度一九六三

十六 一日三一二一 一度六十九二三五二00 0度九九七一

九分九一七一七五 一度一九五五

十七 一日三九四一 一度七十九一五二三七五 0度九九八0

九分八二七八二五 一度一九四六

十八 一日四七六一 一度八十八九八000 0度九九八九

九分七三六五二五 一度一九三七

十九 一日五五八一 一度九十八七一六七二五 0度九九九九

九分六四三二七五 一度一九二七

二十 一日六四0一 二度0八三六0000 一度000

九分五四八0七五 一度一九一八

二十一 一日七二二一 二度一十七九00七五 一度00一八

九分四五0九二五 一度一九0

二十二 一日八0四一 二度二十七三五九000 一度00二八

九分三五一八二五 一度一八九八

二十三 一日八八六一 二度三十六七一0八二五 一度00三八

九分二五0七七五 一度一八八八

二十四 一日九六八一 二度四十五九六一六00 一度00四八

九分一四七七七五 一度一八七八

二十五 二日00二 二度五十五一0九三七五 一度00五九

九分0四二八二五 一度一八六七

二十六 二日一三二二 二度六十四一五二二00 一度00六九

八分九三五九二五 一度一八五六

二十七 二日二一四二 二度七十三0八八一二五 一度000

八分八二七0七五 一度一八四六

二十八 二日二九六二 二度八十一九一五二00 一度00九一

八分七一六二七五 一度一八三五

二十九 二日三七八二 二度九十0六三一四七五 一度00

八分六0三五二五 一度一八二三

三十 二日四六0二 二度九十九二三五000 一度0一一四

八分四八八八二五 一度一八一二

三十一 二日五四二二 三度0七七二三八二五 一度0一二六

八分三七二一七五 一度一八00

*{}十二 二日六二四二 三度一十六0九六000 一度0一三八

八分二五三五七五 一度一七八八

三十三 二日七0六二 三度二十四三四九五七五 一度0一五0

八分一三三0二五 一度一七七六

三十四 二日七八八二 三度三十二四八二六00 一度0一六二

八分00五二五 一度一七六四

三十五 二日八七0二 三度四十0四九三一二五 一度0一七四

七分八八六0七五 一度一七五二

三十六 二日九五二二 三度四十八三七九二00 一度0一八七

七分七五九六七五 一度一七三九

三十七 三日0三四二 三度五十六一三八八七五 一度000

七分六三一三二五 一度一七二六

三十八 三日一一六三 三度六十三七七000 一度0二一三

七分五00二五 一度一七一三

三十九 三日一九八三 三度七十一二七一二二五 一度0二二六

七分三六八七七五 一度一七00

四十 三日二八0三 三度七十八六四0000 一度0二三九

七分二三四五七五 一度一六八六

四十一 三日三六二三 三度八十五八七四五七五 一度0二五三

七分0九八四二五 一度一六七三

四十二 三日四四四三 三度九十二九七三000 一度0二六七

六分九六0三二五 一度一六五九

四十三 三日五二六三 三度九十九九三三三二五 一度0二八一

六分八二0二七五 一度一六四五

四十四 三日六0八三 四度0六七五三六00 一度0二九五

六分六七八二七五 一度一六三一

四十五 三日六九0三 四度一十三四三一八七五 一度00

六分五三四三二五 一度一六一六

四十六 三日七七二三 四度一十九九六六二00 一度0三二四

六分三八八四二五 一度一六0

四十七 三日八五四三 四度二十六三五四六二五 一度0三三九

六分二四0五七五 一度一五八七

四十八 三日九三六三 四度三十二五九五二00 一度0三五四

六分00七七五 一度一五七二

四十九 四日0一八三 四度三十八六八五九七五 一度0三六九

五分九三九0二五 一度一五五七

五十 四日一00四 四度四十四六二五000 一度0三八四

五分七八五三二五 一度一五四一

五十一 四日一八二四 四度五十0四一0三二五 一度000

五分六二九六七五 一度一五二六

五十二 四日二六四四 四度五十六00000 一度0四一六

五分四七二0七五 一度一五一0

五十三 四日三四六四 四度六十一五一二0七五 一度0四三二

五分三一二五二五 一度一四九四

五十四 四日四二八四 四度六十六八二四六00 一度0四四八

五分一五一0二五 一度一四七八

五十五 四日五一0四 四度七十一九七五六二五 一度0四六四

四分九八七五七五 一度一四六二

五十六 四日五九二四 四度七十六九六三二00 一度0四八一

四分八二二一七五 一度一四四五

五十七 四日六七四四 四度八十一七八五三七五 一度0四九七

四分六五四八二五 一度一四二八

五十八 四日七五六四 四度八十六四四000 一度0五一四

四分四八五五二五 一度一四一一

五十九 四日八三八四 四度九十0九二五七二五 一度0五三一

四分三一四二七五 一度一三九四

六十 四日九二0四 四度九十五二四0000 一度0五四九

四分一四一0七五 一度一三七七

六十一 五日00二四 四度九十九三八一0七五 一度0五六六

三分九六五九二五 一度一三五九

六十二 五日0八四四 五度0三三四七000 一度0五八四

三分七八八八二五 一度一三四二

六十三 五日一六六五 五度0七一三五八二五 一度00

三分六0九七七五 一度一三二四

六十四 五日二四八五 五度一十0七四五六00 一度0六二0

三分四二八七七五 一度一三0

六十五 五日三三0五 五度一十四一七四三七五 一度0六三八

三分二四五八二五 一度一二八七

六十六 五日四一二五 五度一十七四二000 一度0六五七

三分00九二五 一度一二六九

六十七 五日四九四五 五度二十0四八一一二五 一度0六七五

二分八七四0七五 一度一二五0

六十八 五日五七六五 五度二十三三五五二00 一度0六九四

二分六八五二七五 一度一二三一

六十九 五日六五八五 五度二十六00四七五 一度0七一三

二分四九四五二五 一度一二一二

七十 五日七四0五 五度二十八五三五000 一度0七三三

二分三0一八二五 一度一一九三

七十一 五日八二二五 五度三十0八三六八二五 一度0七五二

二分一0七一七五 一度一一七四

七十二 五日九0四五 五度三十二九四四000 一度0七七二

一分九一0五七五 一度一一五四

七十三 五日九八六五 五度三十四八五四五七五 一度0七九二

一分七一二0二五 一度一一三四

七十四 六日0六八五 五度三十六五六六六00 一度0八一二

一分五一一五二五 一度一一一四

七十五 六日一五0六 五度三十八0七八一二五 一度0八三二

一分三00七五 一度一0九四

七十六 六日二三二六 五度三十九三八七二00 一度0八五二

一分一0四六七五 一度一0七三

七十七 六日三一四六 五度四十0四九一八七五 一度0八七三

0分八九八三二五 一度一0五三

七十八 六日三九六六 五度四十一三九000 一度0八九四

0分六九00二五 一度一0三二

七十九 六日四七八六 五度四十二00二二五 一度0九一五

0分四七九七七五 一度一0一一

八十 六日五六0六 五度四十二五六0000 一度0九三六

0分二六七五七五 一度0九九0

八十一 六日六四二六 五度四十二八二七五七五 一度0九五八

00五三四二五 一度0九六八

八十二 六日七二四六 五度四十二八八一000 一度0九六0

00三五六一六 一度0九六六

八十三 六日八0六六 五度四十二九一六六一六 一度0九六一

00一七八0八 一度0九六五

八十四 六日八八八六 五度四十二九三四四二四 一度0九六五

00一七八0八 一度0九六一

八十五 六日九七0六 五度四十二九一六六一六 一度0九六六

00三五六一六 一度0九六0

八十六 七日0五二六 五度四十二八八一000 一度0九六八

00五三四二五 一度0九五八

八十七 七日一三四六 五度四十二八二七五七五 一度0九九0

0分二六七五七五 一度0九三六

八十八 七日二一六七 五度四十二五六0000 一度一0一一

0分四七九七七五 一度0九一五

八十九 七日二九八七 五度四十二00二二五 一度一0三二

0分六九00二五 一度0八九四

九十 七日三八0七 五度四十一三九000 一度一0五三

0分八九八三二五 一度0八七三

九十一 七日四六二七 五度四十0四九一八七五 一度一0七三

一分一0四六七五 一度0八五二

九十二 七日五四四七 五度三十九三八七二00 一度一0九四

一分三00七五 一度0八三二

九十三 七日六二六七 五度三十八0七八一二五 一度一一一四

一分五一一五二五 一度0八一二

九十四 七日七0八七 五度三十六五六六六00 一度一一三四

一分七一二0二五 一度0七九二

九十五 七日七九0七 五度三十四八五四五七五 一度一一五四

一分九一0五七五 一度0七七二

九十六 七日八七二七 五度三十二九四四000 一度一一七四

二分一0七一七五 一度0七五二

九十七 七日九五四七 五度三十0八三六八二五 一度一一九三

二分三0一八二五 一度0七三三

九十八 八日0三六七 五度二十八五三五000 一度一二一二

二分四九四五二五 一度0七一三

九十九 八日一一八七 五度二十六00四七五 一度一二三一

二分六八五二七五 一度0六九四

一百 八日二00八 五度二十三三五五二00 一度一二五0

二分八七四0七五 一度0六七五

一百0 八日二八二八 五度二十四八一一二五 一度一二六九

三分00九二五 一度0六五七

一百0 八日三六四八 五度一十七四二000 一度一二八七

三分二四五八二五 一度0六三八

一百0 八日四四六八 五度一十四一七四三七五 一度一三0

三分四二八七七五 一度0六二0

一百0 八日五二八八 五度一十0七四五六00 一度一三二四

三分六0九七七五 一度00

一百0 八日六一0八 五度0七一三五八二五 一度一三四二

三分七八八八二五 一度0五八四

一百0 八日六九二八 五度0三三四七000 一度一三五九

三分九六五九二五 一度0五六六

一百0 八日七七四八 四度九十九三八一0七五 一度一三七七

四分一四一0七五 一度0五四九

一百0 八日八五六八 四度九十五二四0000 一度一三九四

四分三一四二七五 一度0五三一

一百0 八日九三八八 四度九十0九二五七二五 一度一四一一

四分四八五五二五 一度0五一四

一百十 九日00八 四度八十六四四000 *( ){}度一四二八

四分六五四八二五 一度0四九七

一百十一 九日一*( ){0}二八 四度八十一七八五三七五 一度一四四五

四分八二二一七五 一度0四八一

一百十二 九日一八四八 四度七十六九六三二00 一度一四六二

四分九八七五七五 一度0四六四

一百十三 九日二六六九 四度七十一九七五六二五 一度一四七八

五分一五一0二五 一度0四四八

一百十四 九日三四八九 四度六十六八二四六00 一度一四九四

五分三一二五二五 一度0四三二

一百十五 九日四三0九 四度六十一五一二0七五 一度一五一0

五分四七二0七五 一度0四一六

一百一十六 九日五一二九 四度五十六00000 一度一五二六

五分六二九六七五 一度000

一百*(-)十七 九日五九四九 四度五十0四一0三二五 一度一五四一

五分七八五三二五 一度0三八四

一百十八 九日六七六九 四度四十四六二五000 一度一五五七

五分九三九0二五 一度0三六九

一百十九 九日七五八九 四度三十八六八五九七五 一度一五七二

六分00七七五 一度0三五四

一百二十 九日八四0九 四度三十二五九五二00 一度一五八七

六分二四0五七五 一度0三三九

一百二十一 九日九二二九 四度二十六三五四六二五 一度一六0

六分三八八四二五 一度0三二四

一百二十二 十日00四九 四度一十九九六六二00 一度一六一六

六分五三四三二五 一度00

一百二十三 十日0八六九 四度一十三四三一八七五 一度一六三一

六分六七八二七五 一度0二九五

一百二十四 十日一六八九 四度0六七五三六00 一度一六四五

六分八二0二七五 一度0八二一

一百二十五 十日二五一0 三度九十九九三三三二五 一度一六五九

六分九六0三二五 一度0二六七

一百二十六 十日三三三0 三度九十二九七三000 一度一六七三

七分0九八四二五 一度0二五三

一百二十七 十日四一五0 三度八十五八七四五七五 一度一六八六

七分二三四五七五 一度0二三九

一百二十八 十日四九七0 三度七十八六四0000 一度一七00

七分三六八七七五 一度0二二六

*( ){}百二十九 十日五七九0 三度七十一二七一二二五 一度一七一三

七分五00二五 一度0二一三

一百三十 十日六六一0 三度六十三七七000 一度一七二六

七分六三一三二五 一度000

一百三十一 十日七四三0 三度五十六一三八八七五 一度一七三九

七分七五九六七五 一度0一八七

一百三十二 十日八二五0 三度四十八三七九二00 一度一七五二

七分八八六七五 一度0一七四

一百三十三 十日九00 三度四十0四九三一二五 一度一七六四

八分00五二五 一度0一六二

一百三十四 十日九八九0 三度三十二四八二六00 一度一七七六

八分一三三0二五 一度0一五0

一百三十五 十一日0七一0 三度二十四三四九五七五 一度一七八八

八分二五三五七五 一度0一三八

一百三十六 十一日一五三0 三度十六0九六000 一度一八00

八分三七二一七五 一度0一二六

一百三十七 十一日二三五0 三度0七七二三八二五 一度一八一二

八分四八八八二五 一度0一一四

一百三十八 十一日三一七一 二度九十九二三五000 一度一八二三

八分六0三五二五 一度00

一百三十九 十一日三九九一 二度九十0六三一四七五 一度一八三五

八分七一六二七五 一度00九一

一百四十 十一日四八一一 二度八十一九一五二00 一度一八四六

八分八二七0七五 一度000

一百四十一 十一日五六三一 二度七十三0八八一二五 一度一八五六

八分九三五九二五 一度00六九

一百四十二 十一日六四五一 二度六十四一五二二00 一度一八六七

九分0四二八二五 一度00五九

一百四十三 十一日七二七一 二度五十五一0九三七五 一度一八七八

九分一四七七七五 一度00四八

一百四十四 十一日八0九一 二度四十五九六一六00 一度一八八八

九分二五0七七五 一度00三八

一百四十五 十一日八九一一 二度三十六七一0八二五 一度一八九八

九分三五一八二五 一度00二八

一百四十六 十一日九七三一 二度二十七三五九000 一度一九0

九分四五0九二五 一度00一八

一百四十七 十二日0五五一 二度一十七九00七五 一度一九一八

九分五四八0七五 一度000

一百四十八 十二日一三七一 二度0八三六0000 一度一九二七

九分六四三二七五 0度九九九九

一百四十九 十二日二一九一 一度九十八七一六七二五 一度一九三七

九分七三六五二五 0度九九八九

一百五十 十二日三0一二 一度八十八九八000 一度一九四六

九分八二七八二五 0度九九八0

一百五十一 十二日三八三二 一度七十九一五二三七五 一度一九五五

九分九一七一七五 0度九九七一

一百五十二 十二日四六五二 一度六十九二三五二00 一度一九六三

000四五七五 0度九九六二

一百五十三 十二日五四七二 一度五十九二三0六二五 一度一九七二

0000二五 0度九九五四

一百五十四 十二日六二九二 一度四十九一四000 一度一九八0

0分一七三五二五 0度九九四六

一百五十五 十二日七一一二 一度三十八九六七0七五 一度一九八八

0分二五五0七五 0度九九三七

一百五十六 十二日七九三二 一度二十八七一二000 一度一九九六

0分三三四六七五 0度九九二九

一百五十七 十二日八七五二 一度一十八三七七三二五 一度二00

0分四一二三二五 0度九九二二

一百五十八 十二日九五七二 一度0七九六五000 一度二0一二

0分四八八0二五 0度九九一四

一百五十九 十三日0三九二 九十七分四七六九七五 一度二0一九

0分五六一七七五 0度九九0

一百六十 十三日一二一二 八十六分九一五二00 一度二0二六

0分六三三五七五 0度九九00

一百六十一 十三日二0三二 七十六分二八一六二五 一度二0三三

0分七0三四二五 0度九八九三

一百六十二 十三日二八五二 六十五分五七八二00 一度二00

0分七七一三二五 0度九八八六

一百六十三 十三日三六七三 五十四分八0六八七五 一度二0四七

0分八三七二七五 0度九八七九

一百六十四 十三日四四九三 四十三分九六九六00 一度二0五三

0分九0一二七五 0度九八七三

一百六十五 十三日五三一三 三十三分0六八三二五 一度二0五九

0分九六三三二五 0度九八六七

一百六十六 十三日六一三三 二十二分一0000 一度二0六五

十一分0二三四二五 0度九八六一

一百六十七 十三日六九五三 十一分0八一五七五 一度二0七一

十一分0八一五七五 0度九八五五

一百六十八 十三日七七七三 空 空

空 空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22

五星立成.

木星[每年住一宮十二年一周天.].

策數 度率 盈積度

初 益一百 [五九] 一十分[四五]

一 益一百 [四二] 九分[三三] 一度[五九]

二 益一百 [0] 七分[八八] 三度[0]

三 益九十三 六分[一一] 四度[二一]

四 益六十一 四分[0] 五度[一四]

五 益二十四 一分[五八] 五度[七五]

六 損二十四 一分[五八] 五度[九九]

七 損六十一 四分[0] 五度[七五]

八 損九十三 六分[一一] 五度[一四]

九 損一百 [0] 七分[八八] 四度[二一]

十 損一百 [四二] 九分[三三] 三度[0]

十一 損一百 [五九] 十分[四五] 一度[五九]

策數 度率 縮積度

初 益一百 [五九] 十分[四五]

一 益一百 [四二] 九分[三三] 一度[五九]

二 益一百 [0] 七分[八八] 三度[0]

三 益九十三 六分[一一] 四度[二一]

四 益六十一 四分[0] 五度[一四]

五 益二十四 一分[五八] 五度[七五]

六 損二十四 一分[五八] 五度[九九]

七 損六十一 四分[0] 五度[七五]

八 損九十[] 五分[一一] 五度[一四]

九 損一百 [0] 七分[八八] 四度[二一]

十 損一百 [四二] 九分[三三] 三度[0]

十一 損一百 [五九] 十分[四五] 一度[五九]

 

火星[約二年一周天或犯天闕或入紫微.].

策數 度率 盈積度

初 益[一千一百 五八] 七十[六分0]

一 益七百 [九七] 五十[二分三七] 一十[一度五八]

二 益四百 [六十] 三十[分二二] 一十[九度五五]

三 益一[百 四十七] 九分[六六] 二十[四度一五]

四 損一[百 五十五] 三分[六一] 二十[五度六二]

五 損一[百 六十六] 一十分[九一] 二十[五度*( ){0}]

六 損二百 [六十] 一十[七分0] 二十[三度四一]

七 損三[百 三十七] 二十[二分一四] 二十度[八一]

八 損三[百 九十四] 二十[五分八九] 十七度[四四]

九 損四[百 三十四] 二十[八分五一] 一十[三度五0]

十 損四[百 五十六] 二十[九分九六] 九度[一六]

十一 損四百 [六十] 三十分[二二] 四度[0]

 

策數 度率 縮積度

初 益四百 [六十] 三十分[二二]

一 益四[百 五十六] 二十[九分九六] 四度[0]

二 益四[百 三十四] 二十[八分五一] 九度[一六]

三 益三[百 九十四] 二十[五分八九] 一十[三度五0]

四 益三[百 三十七] 二十[二分一四] 一十[七度四四]

五 益二百 [六十] 一十[七分0] 二十度[八一]

六 益[一百 六十六] 一十分[九一] 二十[三度四一]

七 益一[百 五十五] 三分[六一] 二十[五度0]

八 損一[百 四十七] 九分[六六] 二十[五度六*(??){}]

九 損四百 [六十] 三十分[二二] 二十[四度一五]

十 損七[百 九十七] 五十[二分三七] 一十[九度五五]

十一 損[一千一百 五八] 七十[六分0] 一十[一度五八]

 

土星[一宮住二十九介月二十八年行一周天.].

策數 度率 盈積度

初 益二百 [二十] 一十[四分四五]

一 益一百 [九五] 一十[二分八一] 二度[0]

二 益一百 [六四] 一十分[七八] 四度[一五]

三 益一[百 二十七] 八分[三四] 五度[七九]

四 益八十四 五分[五二] 七度[0]

五 益三十五 二分[0] 七度[0]

六 損三十五 二分[0] 八度[二五]

七 損八十四 五分[五二] 七度[0]

八 損一[百 二十七] 八分[三四] 七度[0]

九 損一[百 六十四] 一十分[七八] 五度[七九]

十 損一百 [九五] 一十[二分八一] 四度[一五]

十一 損二百 [二十] 一十[四分四五] 二度[0]

 

策數 度率 縮積度

初 益一[百 六十三] 一十分[七一]

一 益一[百 四十九] 九分[七五] 一度[六三]

二 益一[百 二十八] 八分[四一] 三度[一二]

三 益一百 六分[五七] 四度[0]

四 益六十五 四分[二七] 五度[0]

五 益二十三 一分[五一] 六度[0]

六 損二十三 一分[五一] 六度[二八]

七 損六十五 四分[二七] 六度[0]

八 損一百 六分[五七] 五度[0]

九 損一[百 二十八] 八分[四一] 四度[0]

十 損一[百 四十九] 九分[七五] 三度[一二]

十一 損一[百六十三] 一十分[七一] 一度[六三]

 

金星[一月住一宮一年行一周天.].

策數 度率 盈積度

初 益*(??){}十三 三分[四八]

一 益五十 三分[二九] 五十三分

二 益四十四 二分[八九] 一度[0]

三 益三十五 二分[0] 一度[四七]

四 益二十三 一分[五一] 一度[八二]

五 益八 五[十二秒半] 二度[0]

六 損八 五[十二秒半] 二度[一三]

七 損二十三 一分[五一] 二度[0]

八 損三十五 二分[0] 一度[八二]

九 損*(??){}十四 二分[八九] 一度[四七]

十 損五十 三分[二九] 一度[0]

*(??){}一 損五十三 三分[四八] 五十三分

 

策數 度率 縮積度

初 益五十三 三分[四八]

一 益五十 三分[二九] 五十三分

二 益四十四 二分[八九] 一度[0]

三 益三十五 二分[0] 一度[四七]

四 益二十三 一分[五一] 一度[八二]

五 益八 五十[二秒半] 二度[0]

六 損八 五十[二秒半] 二度[一三]

七 損二十三 一分[五一] 二度[0]

八 損三十五 二分[0] 一度[八二]

九 損四十四 二分[八九] 一度[四七]

十 損五十 三分[二九] 一度[0]

十一 損五十三 三分[四八] 五十三分

 

水星[一月住一宮一年行一周天.].

策數 度率 盈積度

初 益五十八 三分[八一]

一 益五十四 三分[五五] 五十八分

二 益四十七 三分[0] 一度[一二]

三 益三十七 二分[四三] 一度[五九]

四 益二十四 一分[五八] 一度[九六]

五 益八 五十[二秒半] 二度[0]

六 損八 五十[二秒半] 二度[二八]

七 損二十四 一分[五八] 二度[0]

八 損三十七 二分[四三] 一度[九六]

九 損四十七 三分[0] 一度[五九]

十 損五十四 三分[五五] 一度[一二]

十一 損五十八 三分[八一] 五十八分

 

策數 度率 縮積度

初 益五十八 三分[八一]

一 益五十四 三分[五五] 五十八分

二 益四十七 三分[0] 一度[一二]

三 益三十七 二分[四三] 一度[五九]

四 益二十四 一分[五八] 一度[九六]

五 益八 五十[二秒半] 二度[0]

六 損八 五十[二秒半] 二度[二八]

七 損二十四 一分[五八] 二度[0]

八 損三十七 二分[四三] 一度[九六]

九 損四十七 三分[0] 一度[五九]

十 損五十四 三分[五五] 一度[一二]

十一 損五十八 三分[八一] 五十八分

 

#高麗史52-6-3-授時曆經下-023

四暗星.

紫氣每日順行三分五十七秒.[一四二八二十八日行一度.]

月孛每日順行一十一分二十九秒.[四十四微四四四四九日行一度0一分六十五秒.]

*睺每日逆行五分三十七秒.[十八日行一度九十六分六十六秒.]

計都每日逆行五分三十七秒.[上同]

 

志卷第六.

 

 

#高麗史53-7-00-00-000

志卷第七. 高麗史五十三.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53-7-五行1-00-000

五行一.

 

#高麗史53-7-五行1-00-001

天有五運地有五材其用不窮. 人之生也具爲五性著爲五事修之則吉不修則凶. 吉者休徵之所應也凶者咎徵之所應也. 此箕子所以推演洪範之疇而拳拳於天人之際者也. 厥後孔子作春秋災異必書天人感應之理豈易言哉? 今但據史氏所書當時之災祥作五行志.

 

#高麗史53-7-五行1--001

五行一曰水潤下水之性也. 失其性爲沴. 時則雨水暴出百川逆溢壞鄕邑溺人民時則有鼔妖時則有豕禍及凡雷電霜雪雨雹之變是爲水不潤下. 其徵恒寒其色黑是爲黑眚黑祥. 光宗十二年四月朔大風雷雨水溢街衢漂沒人家水變爲赤.

 

#高麗史53-7-五行1--002

顯宗十七年七月丁未大雨凡四日京城民家漂毁者甚多. 九月己酉西京大水漂毁民家八十餘戶.

 

#高麗史53-7-五行1--003

靖宗五年六月戊子西北路大雨鴨江水漲漂失兵船七十餘艘.

 

#高麗史53-7-五行1--004

文宗十年五月密城郡管內昌寧郡等十七所大水傷禾.

 

#高麗史53-7-五行1--005

宣宗五年五月甲戌夜風雨暴作海水漲溢緣江居民廬舍舟楫漂溺覆敗者不可勝計禮成江尤甚.

 

#高麗史53-7-五行1--006

肅宗元年六月甲戌大雨水湧北山漂流木石. 又九龍山東嶺六處一時泉湧山崩. 四年六月甲戌大雨九龍山頹長三百尺廣五十尺.

 

#高麗史53-7-五行1--007

睿宗八年七月己丑夜大雨平地水深一尺餘.

 

#高麗史53-7-五行1--008

仁宗二年七月己亥大雨雷電市道水深一丈震迎恩舘及德山坊人. 九年九月丁巳大風暴雨雷電水深平地一尺震玄化海晏兩寺南山樹十年八月戊子大雨漂沒人家不可勝數又水湧奉恩寺後山上古井奔流入國學廳漂沒經史百家文書. 十四年六月丁酉朔淸州平地水湧漂流人家百有八十. 二十三年六月甲申大水東界文湧二州山崩水涌漂沒城門人戶甚多.

 

#高麗史53-7-五行1--009

毅宗元年七月戊辰京畿大水人馬多溺死. 二年六月丁酉夜大雨靈通寺山水湧出人多漂沒又松嶽諸山大水暴出土石崩毁. 十年六月庚辰大雨二日川邊人家多漂沒. 戊子大雨市廊頹壓死者衆. 十九年六*{}丁未大雨漂民家六十餘溺死者多.

 

#高麗史53-7-五行1--010

明宗九年六月丙申大雨市邊樓橋行讓門橋漂流. 十年六月乙酉大雨東京符仁寺北山大水湧出漂沒寺屋八十餘*閒溺死者九人. 十六年二月丙寅西京妙德寺井水沸流于外者凡十九日. 閏七月壬子安邊府大水漂民屋百餘死者千餘人. 十八年六月洞鳳二州大水民屋多漂沒. 七月戊申定長宣豫高和六州大水城郭頹圮民屋漂流者不可勝數. 八月辛未登文宜三州鎭溟龍津寧仁等諸城大水損禾漂蕩城郭民戶死者甚衆登州尤甚. 二十一年八月淸州大水漂沒民戶.

 

#高麗史53-7-五行1--011

神宗六年六月庚子大雨松嶽山松樹多漂流.

 

#高麗史53-7-五行1--012

高宗十二年五月丁丑大雨二日平地水深七八尺. 四十三年七月庚寅都城大水多漂沒人家.

 

#高麗史53-7-五行1--013

忠烈王十五年八月甲子大雨水麻田積城縣及興義驛民戶多漂沒. 十八年六月己巳大雨天磨山朴淵漲漂沒人家. 二十一年五月癸卯大雨漂沒人家. 二十二年二月丁巳大水. 八月癸丑大水傷稼. 二十九年閏五月大雨漂人家傷禾穀.

 

#高麗史53-7-五行1--014

忠宣王元年六月庚午大水. 二年七月丙戌大雨水暴漲人多溺死松嶽南崖崩爲壑.

 

#高麗史53-7-五行1--015

忠穆王四年五月乙丑大雨松嶽崩水溢城中人家多漂沒.

 

#高麗史53-7-五行1--016

忠定王二年八月己酉淮陽大水漂沒官廨民戶及金剛山諸寺.

 

#高麗史53-7-五行1--017

恭愍王元年五月乙未雨雷震人家京城大水漂流民戶及橋梁溺死者頗多. 七年五月慶尙道大水禾穀皆漂沒. 九年六月丁亥城中大水漂沒廬舍人多死者. 十一年十月癸未大雨震電淸州城內水漲有死蛇漂出蝸上樹梢氣候如夏.

 

#高麗史53-7-五行1--018

辛禑十四年六月壬戌京城大水.

 

#高麗史53-7-五行1--019

恭讓王二年五月戊午淸州忽雷雨大作前川暴漲毁城南門直衝北門城中水深丈餘漂沒官舍民居殆盡三年秋七月辛亥大水.

 

#高麗史53-7-五行1--020

仁宗五年六月癸未廣德坊井鳴.

 

#高麗史53-7-五行1--021

明宗六年三月庚戌東海水黃濁三日變爲血色.

 

#高麗史53-7-五行1--022

高宗十年四月辛丑東池水濁三日魚鼈盡出或有死者. 二十二年四月庚午慈州池水三日變色鳴吼陷漏盡涸. 十月癸亥北界溪澗江河冰厚至四五尺忽拆裂流下父老以謂: “狄兵入境之兆.”

 

#高麗史53-7-五行1--023

忠烈王十五年六月甲寅丹山縣石下有水湧出色黃赤異常彌日. 十九年十二月朴淵水忽盡涸. 二十八年五月庚戌龍化池水變爲五色盈縮如潮.

 

#高麗史53-7-五行1--024

恭愍王十一年四月丙申開城大井濁沸. 十四年三月庚午演福寺池水沸.

 

#高麗史53-7-五行1--025

辛禑元年八月丙午泥峴人家井虹見沸湧. 八年正月戊子演福寺井濁沸群魚鬪躍四日.

 

#高麗史53-7-五行1--026

恭讓王二年四月壬戌籍田甑池沸湧聲如雷閏月丙寅夜甑池振動兩虹並現水聲如鼓色如血氣如烟蒸. 戊子茶房里井鳴如牛吼.

 

#高麗史53-7-五行1--027

顯宗五年六月乙卯朔寒風暴起.

 

#高麗史53-7-五行1--028

睿宗二年六月丁巳氣寒如冬. 九年四月壬辰風雨寒甚凡二日.

 

#高麗史53-7-五行1--029

仁宗二十一年三月丙申大雨雪人有凍斃者.

 

#高麗史53-7-五行1--030

毅宗十九年三月辛酉移御普賢院天寒雨甚衛卒凍死者九人.

 

#高麗史53-7-五行1--031

明宗八年八月庚申冰. 十五年夏無蠅.

 

#高麗史53-7-五行1--032

熙宗七年正月己酉大雪寒甚小雀入城市皆墮地而死雀黃而小前所未見.

 

#高麗史53-7-五行1--033

高宗十三年六月丙申風寒人有衣裘者.

 

#高麗史53-7-五行1--034

忠烈王二年三月丁丑雨雪大風冰凍. 三年五月戊午天寒人或有衣裘者. 四年三月壬辰大雪甲午川水皆凍.

 

#高麗史53-7-五行1--035

忠宣王元年六月丙寅風寒人有着冬衣者. 二年五月辛卯風寒人有着冬衣者.

 

#高麗史53-7-五行1--036

忠肅王六年八月壬子大寒. 十一年四月戊辰雨雹雪人有凍死者.

 

#高麗史53-7-五行1--037

恭愍王三年自五月至六月氣候如秋. 十二年六月丁未風氣如秋三日. 十六年四月癸酉西風甚寒. 六月壬申北風甚寒城中皆着重裘. 十七年三月己卯風大寒冰. 辛巳又大風壬午冰堅絶流又大雪. 八月庚寅冰.

 

#高麗史53-7-五行1--038

辛禑五年八月庚午始霜草葉皆槁終日北風. 十年六月乙酉終風且寒. 十一月甲子天寒有橫道死人. 十三年五月丁亥天氣如秋.

 

#高麗史53-7-五行1--039

恭讓王四年六月己亥寒風起終夜大吹候如九秋. 七月丙戌凄風起氣候如秋塵沙大起行路爲之眯目百穀焦槁. 辛卯隕霜最寒.

 

#高麗史53-7-五行1--040

太祖九年四月西京東部禪院鍾自鳴九十聲.

 

#高麗史53-7-五行1--041

定宗元年天鼓鳴.

 

#高麗史53-7-五行1--042

文宗元年十一月辛丑乾方有聲如風水相搏亦如雷吼. 二十三年六月丙辰京城東北山鳴聲如鼓旬日而止.

 

#高麗史53-7-五行1--043

肅宗九年三月丙子西北方有聲如雷.

 

#高麗史53-7-五行1--044

睿宗五年八月乙亥天動初如衆鼓之音或如車馬之聲發自西北至于東南. 十六年十一月庚子王輪寺北岡岩石鳴.

 

#高麗史53-7-五行1--045

仁宗四年九月辛未兌方天鳴如雷. 六年九月己丑乾方有聲如雷. 九年十一月丙申天鳴如雷丁巳靈通寺銅鼓自鳴十二年五月戊寅洪圓寺鍾自鳴. 十四年七月戊辰安和寺小鍾自鳴. 十二月癸丑弘化寺大鍾自鳴. 十五年三月辛巳長源亭延淨寺鍾自鳴. 二十三年十二月丁巳立春夜天有聲如雷.

 

#高麗史53-7-五行1--046

毅宗二年十二月庚午天鳴. 三年十一月甲申福源宮三淸殿小鍾自鳴.

 

#高麗史53-7-五行1--047

明宗十六年正月戊申木覓堂鳴二十餘日.

 

#高麗史53-7-五行1--048

神宗元年正月甲子長興庫香爐足獅子鳴如狗吠.

 

#高麗史53-7-五行1--049

高宗四年三月壬午九曜堂十一曜藏內有聲如奏樂. 二十二年正月壬子天鳴如雷或云地震.

 

#高麗史53-7-五行1--050

忠烈王十九年四月辛亥南方有聲如鼓動地群雞驚雊.

 

#高麗史53-7-五行1--051

忠肅王後七年七月乙卯龜山寺門石鳴如鼓.

 

#高麗史53-7-五行1--052

忠惠王後三年正月丁酉鍾樓鍾撞不鳴. 七月戊戌夜松岳鳴.

 

#高麗史53-7-五行1--053

忠穆王三年七月己巳松岳鳴.

 

#高麗史53-7-五行1--054

恭愍王十一年十一月乙巳天鼓鳴. 十六年正月辛丑漏壺有聲如牛吼十八年二月壬子天鳴丙辰夜又大鳴.

 

#高麗史53-7-五行1--055

辛禑元年八月己丑松岳祠有哭聲. 八年三月癸丑闕內地中有鬼嘯.

 

#高麗史53-7-五行1--056

顯宗十九年十一月甲辰虹見東北.

 

#高麗史53-7-五行1--057

睿宗七年十一月戊午虹見.

 

#高麗史53-7-五行1--058

仁宗十年十月戊申虹見東方.

 

#高麗史53-7-五行1--059

明宗十八年四月庚午乾坤二方虹霓垂地又雨雹乙酉自巽至艮虹霓垂地七月丙午短虹見于*大廟齋室.

 

#高麗史53-7-五行1--060

高宗十年九月丙午虹見于東. 十一年九月甲戌虹見東方己卯亦如之. 二十年八月丙午虹從乾至巽竟天而赤. 三十八年十一月甲午虹見. 四十年十月己巳東有螮蝀.

 

#高麗史53-7-五行1--061

元宗十三年十月甲寅虹見西方.

 

#高麗史53-7-五行1--062

忠烈王四年十一月癸未虹見西方. 五年十月乙亥朔虹見東方丙戌虹見. 十九年五月壬戌夜有物墜于松嶽其氣如虹. 八月庚午虹見而雷. 二十七年十一月壬子虹見南方.

 

#高麗史53-7-五行1--063

忠肅王四年十二月丁未南方有氣如虹. 七年十月己巳虹見. 後四年十月己巳虹見.

 

#高麗史53-7-五行1--064

忠惠王後元年正月有氣如虹見于西南.

 

#高麗史53-7-五行1--065

忠穆王二年十月乙卯虹見丁巳亦如之. 三年七月丙午夜天霓自東起墜于南山俄而復起爲二分向南北.

 

#高麗史53-7-五行1--066

忠定王二年八月壬辰兩虹見.

 

#高麗史53-7-五行1--067

恭愍王元年九月乙酉虹見. 三年十二月辛亥虹見. 九年十月丁亥虹見. 十一年八月丙子虹見. 九月癸亥虹躋于東低跨王宮兩端不過淸州內城是日王在州以消灾道場致齋. 十一月壬戌虹見. 十五年十一月丙戌朝虹見東方十六年十月甲子虹見西北方十九年十一月丁亥虹見西北方二十三年正月戊辰東南*閒靑天虹見.

 

#高麗史53-7-五行1--068

辛禑元年十月壬寅虹見三日. 三年正月丁未朝虹出艮至坤. 六年十一月癸卯虹見. 八年十一月丙午朔虹見.

 

#高麗史53-7-五行1--069

恭讓王元年十月戊午虹見北方.

 

#高麗史53-7-五行1--070

睿宗元年八月戊寅有蛇見于奉恩寺太祖眞殿色靑黃庚辰又見.

 

#高麗史53-7-五行1--071

仁宗九年七月女眞地群蛇涉鴨綠江入義州境.

 

#高麗史53-7-五行1--072

明宗七年八月癸巳靜州倉中有靑龍飛出騰空頃之倉灾.

 

#高麗史53-7-五行1--073

高宗四十五年五月北界葦島有黃蛇大如柱穴於假山. 有二樵童過歸聞有喚聲四顧無人就視之則乃蛇也. 人語謂曰: “此島之人近必亂. 歸告監倉切須愼之.” 監倉使李承璡聞而召問童以狀對. 怪之而秘至是州人果叛投蒙古.

 

#高麗史53-7-五行1--074

元宗二年四月丁巳太子行至西京黑龍見于大同江.

 

#高麗史53-7-五行1--075

忠穆王四年七月丁酉水口門外有一巫家井傍大樹老蟒蟠緣有人以木石亂投綴繩長竿鉤引棄之蟒發毒氣成火不雨而震.

 

#高麗史53-7-五行1--076

恭愍王十六年六月戊申大蛇見于寢殿御床丁巳設眞言法席于宮內以禳之.

 

#高麗史53-7-五行1--077

高宗十一年二月丁亥金吾衛池魚皆死浮於水面. 十五年六月癸丑龍化院池魚盡出浮水數日而死人有食者亦死.

 

#高麗史53-7-五行1--078

忠烈王七年二月庚寅龍化院池魚死浮出莫知其數. 十四年六月甲子西蓮池魚自死浮出累日. 十五年十月乙亥大雷雨有河魚隨雨散落.

 

#高麗史53-7-五行1--079

太祖二十三年十一月薛發縣百姓汶會莊有馬生駒一身兩頭前兩足後四足.

 

#高麗史53-7-五行1--080

高宗四十年七月戊戌尙乘馬二匹入康安殿庭相逐奔走.

 

#高麗史53-7-五行1--081

恭愍王十一年十一月丁未夜半城中馬長鳴者三. 十二年六月丙寅夜馬無故長鳴.

 

#高麗史53-7-五行1--082

辛禑八年二月癸酉東北面進有角馬一曲一直長寸餘. 九年四月壬辰西京元帥報: “有一*??馬死屠而視之孕一身二頭駒.”

 

#高麗史53-7-五行1--083

太祖十二年五月西京民能盃家猪生子一首兩身.

 

#高麗史53-7-五行1--084

顯宗九年四月丙子竹州民家猪生子一首二身四耳八足.

 

#高麗史53-7-五行1--085

肅宗三年二月癸卯軍人景延家猪生子三足前二後一.

 

#高麗史53-7-五行1--086

忠定王三年十一月己酉三猪入城.

 

#高麗史53-7-五行1--087

恭愍王七年三月戊申山猪入城中.

 

#高麗史53-7-五行1--088

辛禑七年十月乙亥山猪入時坐宮南邊. 十一年十二月辛亥野豕入城.

 

#高麗史53-7-五行1--089

顯宗十年十一月丙子鸚溪坊民崔老妻一産三男. 十二年十二月甲辰靜戎郡民元効妻一産三男. 十四年六月弘仁坊民勤孝妻一産三男. 十八年金州民世明妻一産三男.

 

#高麗史53-7-五行1--090

靖宗元年二月癸酉晉州民得廉妻一産三男准舊例賜三男租各四十碩. 三年三月尙州有女一産三男賜其子粟三十碩以爲恒式.

 

#高麗史53-7-五行1--091

文宗六年五月壬申竹州新昌里女泉德一産三男.

 

#高麗史53-7-五行1--092

睿宗三年八月癸卯浿江渡女一産三男四年十一月丁巳鎭安坊軍崔幸妻一産三男.

 

#高麗史53-7-五行1--093

仁宗七年四月癸酉長平鎭官婢産卵三斗許大者如鴨卵小者如雀卵皆拆出小蛇長寸許.

 

#高麗史53-7-五行1--094

明宗十五年四月乙亥開城府馬川里女一産三子.

 

#高麗史53-7-五行1--095

高宗七年四月丙子中原府有女身長三尺凡三産皆非人或蟾或蛇或蛙人以謂妖女. 十年正月辛亥水金洞有女生兒人首蛇身.

 

#高麗史53-7-五行1--096

辛禑九年五月庚午有私婢一産三男賜米二十碩.

 

#高麗史53-7-五行1--097

毅宗十七年二月丁丑惠民局南路左右街巷有小兒分東西二隊各結草爲人形如三歲童女衣以錦繡繒綵又裝一婢子隨其後. 前有几案方丈飾以金銀珠玉仍設饌食觀者如堵. 二隊爭媚鬪巧至於呼譟作亂. 如是者五六日乃罷不知所之.

 

#高麗史53-7-五行1--098

定宗三年九月王御天德殿忽雷雨震人又震殿西角.

 

#高麗史53-7-五行1--099

成宗三年五月庚戌朔震刑官門柱.

 

#高麗史53-7-五行1--100

穆宗九年六月戊戌震天成殿鴟吻.

 

#高麗史53-7-五行1--101

顯宗三年十月己未雷辛酉亦如之. 四年十二月辛未雷震. 五年四月丁亥震德陵桐樹. 五月戊戌無雲而雷. 十月乙卯雷. 六年正月戊戌無雲而雷. 十一年十一月壬申雷電. 十四年十二月庚申朔雷震. 十五年正月辛丑大雷電以震. 十九年十月乙亥雷. 十二年十月甲辰雷震. 十二月庚寅雷震.

 

#高麗史53-7-五行1--102

德宗三年六月己丑朔震皇城朱雀門廊屋.

 

#高麗史53-7-五行1--103

靖宗元年十月辛未雷電. 二年二月戊午不雨而雷七月戊子震會賓門. 八月己酉雨雹震人于昇平門南路. 十一月丁丑雷. 五年十一月庚子雷. 六年七月乙丑震宜春樓. 十月乙酉司天少監知太史局事林匡漢奏: “據曆八月中氣雷乃收聲今自秋季殷殷不絶有乖時令. 願省躬修德以禳災變.” 七年十月乙酉震人于宣恩館外.

 

#高麗史53-7-五行1--104

文宗二年十月乙酉雷. 四年十一月甲辰雷電. 六年十月丁酉雪而雷. 七年八月乙卯雷電暴風雨雹. 八年五月乙酉震會慶殿. 九年十一月乙卯朔雷電以雨. 戊午雨而電. 九月甲午震惠日重光寺塔延燒佛閣經樓. 十二年七月丙子震興王寺門柱. 十八年八月丁未震內帝釋院堂柱. 十一月甲子雷震民家栗樹. 二十七年十月壬午雷. 二十八年六月辛巳震行人于興王寺南路. 九月丁未雷震昌德門直軍. 三十七年五月丙子朔無雲而雷.

 

#高麗史53-7-五行1--105

宣宗二年十一月癸卯夜震安定坊人家栗樹. 六年六月壬子震會賓門. 七年八月辛亥雨雹震市西巷人馬又震乾陵松木都城東北山松木. 九年十月戊午雷. 十一年九月戊午雷.

 

#高麗史53-7-五行1--106

獻宗元年六月辛卯震人于龍華院.

 

#高麗史53-7-五行1--107

肅宗四年十一月壬辰無雲而雷. 八年十一月壬寅雷電.

 

#高麗史53-7-五行1--108

睿宗元年六月己丑震西華門外松樹. 二年四月甲申震開國寺塔. 七月戊戌震松嶽松樹. 三年九月丙辰雷大震. 四年十月甲申雷. 五年五月乙丑震西京重興寺塔. 六月辛未雨雹震樹木. 八年五月丁酉震興王寺西面城廊. 六月己未震玄化龍興等寺樹. 九年四月乙丑大雨雹震文德殿東廊柱及南山浿江月盖窯等處樹木. 六月乙卯震. 十月壬寅朔雷. 十年十二月己亥雷電雨雹. 十二年十月丁卯雷. 十一月乙酉朔雷. 十三年閏九月戊午雷壬戌亦如之. 十月己卯朔雷. 十五年七月丁丑震月生山神祠. 八月庚寅震西京重興寺塔. 九月己酉震雷雨雹. 十六年十月丙申雷. 十七年七月辛酉震京城民家園木. 九月壬戌無雲而雷. 十一月辛巳雷電.

 

#高麗史53-7-五行1--109

仁宗元年三月戊辰雷震闕門外槐樹. 五年九月壬寅雷. 七年九月戊申震西京重興寺塔. 八年六月甲午暴雨震歸法寺山上松. 十月辛未雷電雨雹. 九年五月自地理山南至長城縣往往震雷電烈風大雨樹木僵仆禾穀不實七月乙巳震靈岩郡月生山神祠. 九月戊午雨雹雷鳴晝夜不已震德豐五正二坊栗樹. 己未雨雷鳴晝夜不已壬戌夜大雨雹雷震令昌德豐二坊樹木. 十一月丁酉雷. 十年六月乙未震松林寺松樹. 十月己丑暴風雷雨震開國寺塔. 十一年五月庚午暴風雷雹震人馬戊寅震眞觀寺栢樹. 十二年四月甲辰大雨震將作監注簿崔孝淑又震樹木四十餘株. 六月甲申震西京大華闕乾龍殿. 十四年十月戊申雷電風雨. 十六年四月丁卯雷雨雹. 九月丙戌夜雷電暴雨癸卯夜雷電雨雹. 十七年六月丁丑震慈雲坊女. 十月癸亥雷. 十九年十月壬辰夜有電光. 二十年三月乙卯雷雨雹. 八月甲戌雷電九月壬子亦如之. 丙辰雷電雨雹. 十月癸未雷. 二十一年十月癸卯雷雹. 二十二年十月丙申雨雪雷. 二十四年正月戊戌夜雷.

 

#高麗史53-7-五行1--110

毅宗元年五月乙酉夜暴風雨震人于內帝釋院十月乙未雷雨雹戊申雷震雨雹. 二年九月戊子夜雷電. 四年十月丙辰震電. 乙酉震雲興倉. 十七年十一月丙申雷. 十八年十月戊辰震人. 十九年九月己未震雷雨雹. 二十年九月癸未風雨雷電震人及馬. 戊辰震. 二十二年十月丙午雷電.

 

#高麗史53-7-五行1--111

明宗六年正月丁卯雷雨震樹木. 三月戊申震松嶽祠. 十月甲午雷電暴雨. 七年四月癸巳震樹木. 六月辛卯震*大廟. 十月辛未雷電. 九年五月庚午震宣義門. 十二年十一月戊辰雨雷震. 十三年十月辛酉雷電. 十四年十月丙寅雷. 十八年十月丙寅雷. 十九年八月甲午震宣慶殿柱. 二十三年十月丁酉大雷電戊申雷電. 二十四年十月己酉大雷電二十五年十一月己丑雨土而雷. 二十六年六月庚申震光德門. 二十七年九月癸丑雷甲寅夕大雷電雨雹旋風暴起多拔樹木步廊十八*閒壞庚申大雷電.

 

#高麗史53-7-五行1--112

神宗二年十月乙丑雷電己巳亦如之.

 

#高麗史53-7-五行1--113

熙宗二年六月丙寅震將軍朴挺謨挺謨爲人貪婪詐僞. 四年五月丙午西京重興寺塔雲霧籠其上電光繞三日遂震寺柱. 六年正月壬子無雲而雷.

 

#高麗史53-7-五行1--114

康宗元年十月己卯雷大倉災.

 

#高麗史53-7-五行1--115

高宗五年八月丁卯震西面隍城. 九月庚辰雷電辛巳亦如之. 己丑雷電雨雹. 十月癸卯雷. 庚戌雷電. 戊午大震電. 七年九月丁亥雷. 八年十月癸丑雷電. 十一月乙未雷電. 十年三月甲辰震三人. 十月癸未大雷電甲申亦如之. 十一年九月戊寅雷震. 丁亥雷. 十月甲午朔雷. 十二年七月辛巳震松岳神祠. 十月辛丑雷雹. 十三年十月乙巳雷. 十一月癸酉雷. 十五年七月戊寅震內願堂槐樹. 十月戊申雷. 十二月乙巳雷震. 十六年六月戊戌震二人. 十七年五月庚戌震樹木. 二十三年五月戊午震人. 九月庚申雷雹. 三十年九月庚午大雷電. 三十三年十月戊戌雷. 十一月甲戌大雷電. 三十五年十一月庚戌雷. 三十六年九月丁亥雷電. 三十七年九月丙子西方有雷聲. 十月甲午大雷電. 三十八年閏十月己未大雷雹. 十一月戊戌雷. 三十九年十月癸丑雷電. 四十一年九月戊申北方有雷聲丙寅雨雹. 十月庚午朔雷. 十二月辛巳雷. 四十二年八月癸未無雲而雷. 九月丙寅大雷震. 四十三年九月庚辰震國子監西廊.

 

#高麗史53-7-五行1--116

元宗元年八月丙申朔無雲而雷雨. 十一月戊寅雷. 三年九月乙亥雷. 四年九月戊寅雷. 十月辛亥雷. 七年十月戊子雷. 十一年十月甲戌雷. 十二月丙申朔有物墮地聲如雷光如電. 十二年十月壬辰大雷. 十三年正月辛未有物墮西北聲如雷.

 

#高麗史53-7-五行1--117

忠烈王三年九月辛卯雷電. 十月乙酉雷. 四年九月丙戌雷. 十月甲子雷雹. 五年四月庚子震普濟寺. 十月丁丑雷戊寅雷電. 六年十月丙申雷. 八年五月己未震塩州民. 九月甲子雷. 九年九月辛酉震玄化寺古木及馬二騾一. 十年七月丙申震人. 十一月戊子雷. 十一年十月癸卯雷. 十一月己巳雷癸酉亦如之. 十四年九月癸卯雷. 十一月甲午大雷電風雪晝晦震人. 十六年十一月甲辰大雷. 十七年十一月辛亥雷. 十九年十月甲辰雷. 十一月丙辰雷. 二十年十一月癸亥雷. 二十一年九月庚寅雷癸巳亦如之. 十月癸丑雷電. 十一月甲戌雷. 二十二年十月甲辰雷. 二十三年十一月壬申雷. 二十四年十月庚辰雷. 二十八年十月己丑雷電. 二十九年六月癸丑震西北面安集使金堅. 九月乙丑大雷電以風. 三十年十月乙未雷丙申亦如之. 己酉雷壬子癸丑亦如之. 三十一年十一月乙巳雷震. 三十三年九月庚午雷. 十一月壬申雷電. 三十四年八月甲寅大雷電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18

忠宣王元年十月壬子雷電雨雹辛酉又雷電雨雹大風. 二年十月癸丑雷. 三年九月乙巳雷. 五年十月癸酉大雷電以雨.

 

#高麗史53-7-五行1--119

忠肅王三年九月丁巳大雷電暴雨. 十二月丁酉西北方震雷赤祲. 四年七月丙寅震活人堂. 十月甲辰雷電. 八年十月癸亥雷虹見于東方. 十一月庚午朔雷雨雹. 十一年六月戊寅震人. 十二年八月戊戌雷電. 十五年九月庚午風雨雷電震人于松嶽. 丙子大雷電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20

忠惠王元年十月辛亥雷.

 

#高麗史53-7-五行1--121

忠肅王後四年十月甲戌大雷電風雨. 乙亥雷電以雪. 五年六月甲午震西京舟舡庚子震興天寺碑. 八年十月丁亥雷. 十一月癸未雷電.

 

#高麗史53-7-五行1--122

忠惠王後四年十一月辛未雷電.

 

#高麗史53-7-五行1--123

忠穆王二年十月己巳雷電. 三年十月甲申雷. 十二月丙子雷. 四年四月乙酉大雷電震樹木. 十月辛巳雷.

 

#高麗史53-7-五行1--124

忠定王元年七月癸卯震樹木. 十月甲午雷.

 

#高麗史53-7-五行1--125

恭愍王元年十月壬寅雷. 甲寅雷. 二年正月乙酉雷. 三年五月庚寅震人. 四年十月乙丑雷. 六年十月戊寅雷電紫氣見于北方. 七年十月丁亥大震雷地震. 八年七月庚子震人又震樹木. 十年十月己丑雷. 十一年七月己巳震尙州民及其家牛二. 十月甲戌雷. 戊寅雷地震虹見. 十一月壬寅朔震電. 丙午震電. 戊申震雷. 十二年正月丙寅雷. 十四年九月辛未雷震. 十月乙未雷電丙申亦如之. 閏月壬戌震電以雪. 十五年九月甲午大震電雨雹. 十月癸丑大震雷地震. 丁丑大震電以雨. 十七年八月癸巳大震雷雨雹. 十八年九月戊戌雷. 己未雷雨雹. 辛酉雷. 十九年十月雷. 二十年四月癸未朔雷雨雹. 十月甲申雷. 二十一年十二月戊戌雷. 二十二年十月壬午雷虹見. 二十三年五月辛未震人又震樹木. 十月壬寅雷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26

辛禑元年十二月戊戌雷. 二年七月庚辰大風拔木震漢川君王睽及其妻朴氏. 九月戊午無雲而雷. 十月壬戌雷戊辰己巳亦如之. 三年九月甲辰雷電雨雹. 十月庚申雷. 四年十二月丙午雷. 五年十月戊子雷. 十二月乙亥雷地震. 六年十月辛未雷電壬申雷. 七年十一月癸未雷. 丙戌震電雨雹. 十年十月癸酉雷電. 十二年十月壬辰雷. 十二月丁酉震雷地震木冰. 十三年八月庚午大雷電以雨. 十月庚戌雷.

 

#高麗史53-7-五行1--127

恭讓王元年十月庚子雷電以雨. 十一月乙亥雷. 二年正月丙戌雷電. 九月辛卯雷戊申亦如之.

 

#高麗史53-7-五行1--128

顯宗三年四月霜. 四年四月丙子隕霜殺草. 十八年四月甲戌隕霜. 五月公州隕霜殺苗. 二十二年四月丁亥霜.

 

#高麗史53-7-五行1--129

靖宗二年四月辛酉隕霜. 八年四月丙戌霜. 十一年三月丙子以穀雨節降霜錄囚.

 

#高麗史53-7-五行1--130

文宗二年四月甲午隕霜于土山縣.

 

#高麗史53-7-五行1--131

宣宗六年四月辛丑朔隕霜太史奏: “天之垂變必因民怨. 宜以法天行化審政敎之得失寬刑宥罪不使下民有怨.” 嘉納之.

 

#高麗史53-7-五行1--132

肅宗元年四月壬戌朔霜癸亥又霜雹.

 

#高麗史53-7-五行1--133

仁宗十二年四月戊戌隕霜. 十七年四月丁卯隕霜. 二十一年四月戊辰隕霜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34

毅宗十六年三月丙辰隕霜如雪. 二十一年四月丁亥隕霜.

 

#高麗史53-7-五行1--135

明宗九年四月壬辰隕霜殺草.

 

#高麗史53-7-五行1--136

高宗二十一年九月己未隕霜不殺草. 三十八年三月戊子霜. 四十五年七月隕霜于南界.

 

#高麗史53-7-五行1--137

元宗十三年四月戊戌隕霜. 十四年四月戊子隕霜.

 

#高麗史53-7-五行1--138

忠烈王二年閏三月辛丑霜. 六年四月癸未隕霜殺禾. 十一年四月甲辰隕霜. 十二年四月甲辰隕霜. 十三年四月庚辰隕霜辛巳亦如之. 十五年四月辛亥隕霜. 二十年四月戊戌隕霜雨雹. 二十一年四月乙酉隕霜殺麻麥四日. 二十二年三月戊子隕霜三日殺麻麥. 二十三年四月庚戌隕霜.

 

#高麗史53-7-五行1--139

忠肅王八年三月癸丑隕霜.

 

#高麗史53-7-五行1--140

恭愍王十五年八月丁卯隕霜殺菽. 十七年閏七月壬戌隕霜殺菽. 二十二年四月乙酉隕霜殺草.

 

#高麗史53-7-五行1--141

辛禑六年七月甲寅隕霜乙卯亦如之. 十一年七月江陵道隕霜殺禾. 十二年四月丙申霜. 十三年四月乙未隕霜暴風.

 

#高麗史53-7-五行1--142

恭讓王元年四月乙巳隕霜.

 

#高麗史53-7-五行1--143

太祖十四年二月庚子大雪平地二尺.

 

#高麗史53-7-五行1--144

文宗二十九年三月戊申雪.

 

#高麗史53-7-五行1--145

肅宗六年四月癸卯東路州鎭雪深一寸. 七年三月甲戌大雪. 九年十一月庚寅雪百官表賀.

 

#高麗史53-7-五行1--146

睿宗八年二月癸巳大雪平地一尺. 三月壬戌雨雪木冰. 十一年十一月乙卯大雪. 十三年三月戊子大雨雪. 十四年正月己巳雨雪交下或雨土.

 

#高麗史53-7-五行1--147

仁宗元年十月丙午雨雪木冰. 二年九月乙酉雨雪雹. 三年二月乙巳雨不止至夜大雪盈尺十二年三月庚申雪十八年三月甲申大雪丁亥大雪雨土.

 

#高麗史53-7-五行1--148

毅宗二年三月己未雨雪十三年三月戊寅雨雪霰雹平地三寸許草木盡枯.

 

#高麗史53-7-五行1--149

明宗七年十月辛卯大雪雷電.

 

#高麗史53-7-五行1--150

神宗五年四月壬午雨雪.

 

#高麗史53-7-五行1--151

高宗二年四月癸巳雨雪. 十二年三月戊辰雨雪. 三十年九月己酉大雪以雷. 三十六年閏二月甲辰大雪. 四十四年十二月甲辰立春雪.

 

#高麗史53-7-五行1--152

元宗十年十二月壬申大雪雷電.

 

#高麗史53-7-五行1--153

忠烈王五年三月丁卯大雪. 六年九月乙丑風雪雷電雨雹大如梅子.

 

#高麗史53-7-五行1--154

忠肅王六年正月丁卯大雪.

 

#高麗史53-7-五行1--155

恭愍王八年二月甲子朔大雪平地二尺有半. 十二年二月甲戌淸州大雪平地深三尺. 十七年八月甲午雨雪. 二十二年三月戊申雪.

 

#高麗史53-7-五行1--156

辛禑七年三月戊戌大雪二日.

 

#高麗史53-7-五行1--157

恭讓王二年五月辛亥松岳山頭雨雪. 四年三月甲申雨雪.

 

#高麗史53-7-五行1--158

顯宗四年三月甲午雨雹. 九年十月戊戌雨雹虹見. 十九年四月辛未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59

靖宗二年四月癸丑雨雹. 五月己亥雨雹四年三月乙丑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60

文宗九年四月辛丑雨雹雪. 二十六年四月甲子大雨雹. 三十五年八月己巳雨雹傷禾.

 

#高麗史53-7-五行1--161

宣宗九年八月丙子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62

肅宗元年三月丙午京西雨雹. 三年五月壬子雨雹. 四年六月辛巳大雨雹. 八年四月庚申雨雹. 九年五月甲午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63

睿宗元年三月己亥雨雹. 二年三月丙午雹. 三年三月乙卯雨雹. 五年五月甲子雨雹于永康縣震柳木雹翌日乃消. 七年四月戊戌雨雹. 九年四月丙寅雨雹. 十年五月戊寅雨雹. 八月乙丑雨雹. 十二年二月丁亥雨雹. 三月丁未雨雹. 十二年五月庚寅雨雹. 十六年九月乙亥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64

仁宗二年九月甲戌朔雨雹四年五月乙亥大雨雹. 五年四月丙寅大雨雹. 七年九月甲寅大雨雹雷震. 九年九月戊午雨雹雷鳴晝夜不已. 辛酉雨雹. 十五年四月乙卯雨雹. 十六年己酉雨雹. 十七年四月己巳雨雹. 五月乙巳雨雹大如李梅. 十八年三月丁酉雨雹. 二十二年三月庚戌雨雹. 二十三年四月己丑雨雹. 二十四年四月庚戌大雨雹. 六月己亥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65

毅宗元年四月壬戌雨雹. 三年四月己巳雨雹. 五年四月丙午雨雹. 十年三月癸亥雨雹. 五月辛亥雨雹. 十二年五月丙寅大雨雹. 十三年四月庚寅大雨雹. 十四年八月丁未雨雹大如拳. 十五年五月甲申雨雹. 十六年三月乙卯雨雹. 十九年五月乙卯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66

明宗二年五月辛卯雨雹. 十二月丙寅大雨雹. 七年五月癸丑大雨雹暴風折大木. 八年四月庚辰雨雹. 九年十月乙未雨雹雷電十年九月朔庚戌大雨雹震松嶽祠堂北城柱. 十三年四月戊午大雨雹如杏子. 十六年五月壬午雨雹. 八月雨雹于東漳二州大如拳屋瓦皆碎. 九月戊申雨雹以震甲寅又震. 十七年三月甲辰雨雹大風拔木. 十八年四月丁卯朔雨雹辛未大雨雹. 丁亥雨雹. 十九年五月辛亥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67

神宗二年三月甲寅雨雹. 三年四月戊戌雨雹. 四年三月丁丑雨雹. 五月庚申雨雹五年五月丁未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68

高宗元年九月丁巳朔雨雹大如李梅壬戌雨雹大如梅. 十年二月戊戌雨雹四月甲午雨雹. 十一年閏八月甲辰雨雹. 十二年五月戊辰雨雹. 九月甲戌雨雹震木. 丙子雨雹. 十三年十一月甲戌大雨雹. 十四年五月乙丑雨雹. 十五年三月己卯大雨雹. 十六年九月癸未雨雹. 二十三年四月己亥雨雹大如栗烏鵲有中而死者. 四十年八月丙寅雨雹無雲而雷. 辛未雨雹. 四十二年三月戊午雨雹. 九月辛酉雨雹. 四十三年四月丙寅雨雹大如梅. 七月庚寅雨雹. 九月乙卯雨雹. 四十五年二月乙巳雨雹大如梅. 四十六年二月乙巳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69

元宗元年正月甲午雨雹. 六年三月丙子,雨雹. 九年五月甲寅雨雹. 十年三月乙亥雨雹. 十二年二月壬戌雨雹. 三月丙寅雨雹. 十三年四月己丑雨雹. 十月辛丑雨雹而雷. 十四年三月甲寅朔雨雹. 四月戊戌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70

忠烈王二年閏三月乙卯雨雹于寧越縣大如鵠卵鳥雀中者皆死. 六年五月壬子雨雹. 九月庚戌雹. 七年四月辛未雹. 十一年三月辛巳雹. 十二年四月丁酉朔雨雹而冰凡八日. 九月丙子雨雹乙酉亦如之. 十四年四月癸亥大雨雹. 十五年五月辛巳雨雹微雪. 十七年九月庚申雷雹. 十九年三月甲子雨雹. 四月辛卯雨雹. 二十年九月甲寅雨雹大如李. 二十一年九月戊子雨雹. 二十三年六月丁酉雨雹. 二十四年四月戊午雨雹辛巳亦如之. 二十七年五月慶尙道安東界大雨雹麋鹿鳥雀中者皆死有雹一枚數人不能擧又退串部曲大風拔一大樹置二里許枝幹不折撓. 九月辛丑雨雹. 二十九年四月丁亥雨雹大如李梅. 三十二年二月癸卯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71

忠肅王三年三月丁未雨雹. 七年五月癸巳大雨雹. 八年五月庚辰雨雹. 十月壬子雨雹. 十二月壬子雨雹. 九年八月己丑大雨雹. 九月乙未震電以雹大如李梅四角如蒺藜. 丁酉大雨雹. 十年五月庚子大雨雹. 十五年九月壬申雨雹. 十月己丑朔雷電雨雹. 十六年三月丙戌大雨雹震樹木. 十七年八月丙子雨雹大如李梅.

 

#高麗史53-7-五行1--172

忠惠王後四年四月丙午大雨雹大如李梅戊子大雨雹. 五年九月壬辰雨雹震電.

 

#高麗史53-7-五行1--173

忠穆王三年五月癸亥雨雹大如梨大風飛瓦震人及木. 四年四月癸未雨雹大如梅子. 十一月丙申雨雹震電.

 

#高麗史53-7-五行1--174

忠定王元年四月己丑雨雹. 二年四月戊戌雨雹大如李梅殺禾. 九月丙寅雨雹如李. 三年二月癸巳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75

恭愍王二年四月庚子雨雹. 九月丁卯雨雹. 四年四月戊午雨雹. 六年五月丁丑雨雹閏九月乙巳大雨雹大風拔木. 八年四月辛未雨雹. 十三年四月戊申雨雹. 十五年四月壬戌大雨雹. 十六年四月乙卯大雨雹. 壬戌大雨雹震電平壤尤甚田頭饁器皆碎. 時辛旽以相宅方在平壤. 癸亥雨雹甲子亦如之. 十八年八月甲子雨雹. 二十二年五月丙寅雨冰于平州大如升.

 

#高麗史53-7-五行1--176

辛禑元年三月甲申雨雹大如彈丸. 三年四月丙子暴雨雹. 五月庚寅大雨電. 八月戊午雨雹. 五年二月丙辰雨雹. 丁卯亦如之. 四月辛亥雨雹. 五月乙亥雨雹. 八月辛卯雨雹. 七年四月己巳雨雹. 十年三月己酉雨雹. 四月甲戌雨雹. 十一年四月壬辰雨雹暴風草木皆摧. 十二年四月丙戌朔雨雹. 十四年九月己丑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77

恭讓王元年五月乙亥雨雹二年四月乙卯雨雹隕霜庚申亦如之. 八月己丑雨雹如李梅. 九月癸卯雨雹. 三年四月甲子慶尙楊廣兩道雨雹. 五月戊子雨雹于平康縣. 八月庚午雨雹. 九月辛丑雨雹. 四年四月庚午雨雹.

 

#高麗史53-7-五行1--178

光宗九年五月玄鶴集含德殿.

 

#高麗史53-7-五行1--179

文宗二十一年十月丙午朔黑霧四塞.

 

#高麗史53-7-五行1--180

睿宗十七年四月壬申昏時有黑雲發於乾方或有靑氣出於雲*閒或有赤氣挾於左右並向巽方至初更自滅.

 

#高麗史53-7-五行1--181

仁宗十一年十月戊申黑氣一條廣五尺餘發自*大微五帝座中指奎南外屛天溷不行而滅. 二十年正月乙未朔東南有黑氣.

 

#高麗史53-7-五行1--182

明宗六年四月辛丑黑氣從西北橫亙東南廣如布. 太史奏云: “不出三月西京必敗.”

 

#高麗史53-7-五行1--183

神宗二年十月辛酉雷俄而有怪氣中黑邊赤從鵠嶺出漸大彌滿京都遂雨雹黑氣下地咫尺不見人.

 

#高麗史53-7-五行1--184

高宗四十一年八月丙申黑雲竟天向北行. 四十三年正月己未黑氣從南方東西橫天貫尾星廣三尺長三百尺許. 七月甲寅無雲有黑氣廣四尺許從坤至艮向乾而行. 四十六年二月己亥黑氣從南斗魁抵河鼔.

 

#高麗史53-7-五行1--185

元宗元年六月壬寅黑氣見于北方. 十一月己未自朝至暮黑雲漫天二更乾巽二方赤氣竟天三更乾方衝天. 四年五月壬午巽方有黑氣如布匹入於南河及東井.

 

#高麗史53-7-五行1--186

忠烈王七年五月丁酉黑祲竟天辛丑又見于西方. 八年正月丁丑黑祲橫亙東西. 十五年閏十月庚辰大雷雨雨如黑水.

 

#高麗史53-7-五行1--187

恭愍王十四年十月丙戌黑氣見于西方. 庚寅夜黑氣如雲. 十六年十月丙寅黑祲四日. 壬申黑祲. 十一月癸酉朔黑祲.

 

#高麗史53-7-五行1--188

辛禑元年九月己未政坐坊里井熱沸色黑. 三年三月戊戌梅介井黑沸.

 

#高麗史53-7-五行1--189

恭讓王元年九月己丑夜有黑氣.

 

#高麗史53-7-五行1--190

宣宗三年五月西京龍德部南街地鏡見凡七十餘步如水有影月餘乃滅. 四年六月甲午地鏡又見於西京龍德部南街.

 

#高麗史53-7-五行1--191

肅宗十年五月辛丑西京龍德部梯淵路地鏡又見俗相傳此地爲明月里.

 

#高麗史53-7-五行1--192

毅宗五年六月乙丑西京梯淵至普賢經坊地鏡見.

 

#高麗史53-7-五行1--001

五行二曰火炎上火之性也失其性爲沴. 陽失節則濫炎妄起灾宗廟燒宮舘. 時則有草妖時則有羊禍時則有羽虫之孽是爲火不炎上. 其徵恒燠其色赤是爲赤眚赤祥. 定宗二年十月丙申西京重興寺九層塔灾. 四年十月乙卯慶州皇龍寺九層塔灾.

 

#高麗史53-7-五行1--002

穆宗十二年正月壬申御詳政殿觀燈大府油庫灾延燒千秋殿.

 

#高麗史53-7-五行1--003

顯宗三年六月癸卯龍津鎭三百四十餘戶火. 五年九月丙申將作監火. 十月磁州城火. 七年三月博州興化鎭灾. 十二年二月癸亥仁壽門外二千戶灾. 十三年二月丙辰宮城東北廊一百五十餘*閒火. 十九年三月甲辰延州民家二百餘戶火. 丁未龜州官倉及民家八百四十餘戶火.

 

#高麗史53-7-五行1--004

德宗元年二月癸酉靈州火.

 

#高麗史53-7-五行1--005

靖宗二年二月甲子西京雜材署火. 三月己亥東界高城縣火. 二年十一月壬寅大府寺火. 四年二月庚寅中部民家八百六十戶火. 五年三月戊戌東路金壤縣城廊八十五*閒民廬六十五區火. 六年二月庚寅昇平門廊屋數百*閒灾延燒御史臺. 己酉松岳神祠灾. 九年正月乙酉白翎鎭火延燒城門二百餘*閒倉庫五十*閒民廬三百餘所. 十二年十二月戊午鎬京南北二面城廊六十七*閒灾.

 

#高麗史53-7-五行1--006

文宗五年二月癸巳京市署火延燒一百二十戶庚子白翎鎭城廊二十八*閒及民家七十八戶灾. 十二年十二月甲子內史門下省火延燒會慶殿東南廊. 十六年二月癸巳歙谷縣灾. 六月丁丑定州灾. 十八年正月癸亥都官廨舍火延燒淸河舘. 二十年二月己亥雲興倉灾二十八年二月丙申顯德鎭民家九十一戶灾. 三月庚子靜邊鎭城廡軍營及民家一百十三戶灾. 丙辰鎭溟縣城廡及民家八十二戶灾. 三十四年四月丙申將作監火.

 

#高麗史53-7-五行1--007

宣宗元年二月戊戌東路金壤縣管內觀海戍高城縣管內豢猳戍扞城縣管內竹島戍灾責罷軍官見任設道場于各縣禳之. 三年三月庚辰市廛火. 四年九月庚戌朔王幸西京次于懷蛟驛夜扈衛軍營火. 七年正月辛未橫川郡倉廩火. 三月戊子夜大震電新興倉灾囷廩巨萬都盡飛焰蔽空. 九年三月丙辰祭器都監藥店兩司樓門及市巷民家六百四十戶火.

 

#高麗史53-7-五行1--008

獻宗元年六月戊寅東京皇龍寺塔灾.

 

#高麗史53-7-五行1--009

肅宗五年八月己未宮南樓橋東廊及四店舘掌牲司儀二署火延燒民戶數百. 六年四月乙巳吏部火. 十二月甲午*大僕寺庫火. 七年六月庚寅宋商客所接東西舘火閏月己巳孟州城廊及民家七十餘戶火. 十月乙丑龜州城廊七十四*閒火. 十二年十二月戊寅左牧監火. 壬午大寧宮灾.

 

#高麗史53-7-五行1--010

睿宗元年十二月丁丑大寧宮灾. 二年九月丙午北面城廊火. 五年四月甲申尙藥局南廊火. 十一月丙寅御史臺庫火. 七年九月乙丑京市樓北廊六十五*閒火. 八年正月戊辰都官南行廊火. 三月甲戌將作監火. 九年五月戊戌中尙署火. 十一年閏正月辛丑宋商客舘火. 十二月乙亥南面城廊十七*閒火. 十三年十二月己亥明陵火. 十四年正月辛酉迎恩舘火. 十月辛巳乾明殿火尋滅之. 十五年十月戊辰鵠嶺城火. 十六年三月癸亥市廛火.

 

#高麗史53-7-五行1--011

仁宗六年正月乙巳仁德宮火. 二月癸亥南京宮闕灾. 七年二月癸丑供備庫火. 八年九月甲子西京重興寺塔震而灾. 十一月庚子日官奏: “白州免山西南方火從地中出焚草木. 燃沙石泥土赤如灰入地二尺其下閏濕而土色黑東西一千三百二十尺許南北三千三百六十尺自六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五日通晝夜光明遍地至今月三日因雨漸息.” 九年八月西京大華闕西山有火列如衆燈俄而合成大燈滅. 十年三月丁酉仁德宮老楡火出自焚. 十四年十一月乙酉東京兵庫火. 十五年二月癸丑東界禾登戍兵庫火延燒七十餘家. 二十年四月壬午靜邊城廊火. 二十一年五月丁卯延德宮火. 二十二年十一月丙寅市廛火延燒民戶數十家. 二十三年正月癸亥仁恩舘火. 丁亥西京大同門及遮城左右廊五十五*閒火.

 

#高麗史53-7-五行1--012

毅宗六年三月癸亥夜禁苑林木*閒有光爛然如火焰. 外人疑爲失火聚闕門外欲救知非火乃退. 時人謂以王好秉燭故有此異. 七年六月庚申穆淸殿災. 十一年三月壬申尙乘局灾延及御輦. 十二年四月癸巳新倉舘里三百二十餘戶灾. 十一月癸未萬寶殿灾. 十三年正月辛巳禁中十員殿灾. 十五年三月乙丑東界宣德鎭兵庫三百餘*閒及民家三百戶火.

 

#高麗史53-7-五行1--013

明宗元年十月壬子夜宮闕灾諸寺僧徒及府衛軍人詣闕將救火鄭仲夫李俊儀等入直義方兄弟恐有變走入內閉紫城門不納諸救火者故殿宇悉火王出山呼亭痛哭. 五年二月辛巳內史洞宮災. 七年十月壬申宮闕都監及市廛三十八*閒火. 十年三月壬午西京留守奏: “衣淵村地燒烟煤不絶長廣並六尺許.” 十二月辛丑夜三司灾. 十一年正月辛亥寫經院灾. 十五年八月乙丑戶部版籍庫災. 十七年正月庚戌樞密院火延燒壽昌宮廊二十餘楹. 十一月庚申平壤祠堂災. 十九年五月辛亥大倉災連三日燒六十二庾. 二十五年八月己卯西京重興寺塔災.

 

#高麗史53-7-五行1--014

高宗三年十月癸丑內莊宅火. 四年正月甲申城廊廡灾. 八年五月庚子福源宮北城廊火. 九年二月甲辰市廛火. 十二月壬寅太僕寺災. 十年正月辛亥戎器都監災. 十月己丑內都校災. 十一月己未兵部行廊災. 十二年十月丁未儲祥奉元睦親含元四殿災. 十二月辛卯興國寺火. 十五年十月丁巳和州城廡三百餘*閒火. 十六年三月庚寅和州兵庫灾. 丁酉軍器監行廊灾. 四月乙巳三司文帳庫灾. 十七年七月戊午大倉八廩地庫皆灾. 二十一年正月丙午大風闕南里數千家火. 三月癸丑大風闕南里失火延燒數千餘家又登州城廊倉庫民戶火. 七月乙卯沿江南里百餘家火. 九月辛酉大府寺禮部弓箭庫火. 二十三年三月庚申市街南里數百家火. 三十二年三月甲子江都見子山北里民家八百餘戶火老弱焚死者八十餘人連燒延慶宮法王寺御醬庫*大常府輸養都監. 三十五年十二月丁亥街衢北四十餘戶灾. 三十六年二月戊寅江都百餘戶灾. 三十七年五月癸未良醞洞民家百餘戶火. 三十八年三月壬申樓橋北里二百餘戶火. 四十年四月庚戌長峯里四十餘戶火. 二月丁丑太醫監藥庫灾. 十一月甲申栗浦里百家火. 四十二年十二月丙戌弓弩都監兵庫火. 四十三年九月甲辰墻竿洞三十餘家灾. 四十四年九月己卯大倉灾. 四十五年三月丁卯京都三十餘戶火.

 

#高麗史53-7-五行1--015

元宗十二年二月戊申楮市橋邊民家三百餘戶火. 九月乙亥國贐庫火. 十三年正月乙丑街衢里三十餘戶火. 二月癸卯大風環餅洞里百餘戶火.

 

#高麗史53-7-五行1--016

忠烈王二年閏三月庚子塩店洞一千餘戶灾. 三年三月庚子大府火延燒民家八百餘戶. 四年二月丙寅馬坂里十餘家火. 七年二月丙戌造成都監灾. 時請元木匠以修宮室今已三歲民不堪苦人以爲天示灾以警之. 三月己亥猪板橋百餘家火. 八年二月己亥楓板橋至墨井里人家火. 九年四月戊申夜有物赤如火大如斗漸廣如席墜順昌宮流星相繼而隕. 旣而風暴作火起宮中焚蕩無餘. 十一年正月壬寅梨峴南里灾. 二月庚申左倉里灾. 十七年四月戊辰朔巡馬南里火延燒百餘戶人畜多有爛死者.

 

#高麗史53-7-五行1--017

忠宣王元年二月丁丑京城民家八十戶火. 五年正月丁未行省南十餘戶火庚戌郭沙洞民家十一戶火.

 

#高麗史53-7-五行1--018

忠肅王四年二月癸卯十川里民家四十餘戶火. 五年十月丁未市邊行廊火. 六年九月甲申演福寺東一里火. 七年二月癸亥左京里十餘家火. 九年自三月至四月城中各里三百餘家火. 十二月丁亥福州十餘戶火. 十一年正月庚寅延慶宮門火. 三月乙巳鶯溪里民戶百餘家火丁未地藏坊里三百餘家火己酉槐洞里火無風自熾延爇人物斃者甚衆人謂之天火. 八月甲申時坐宮廚火九月癸酉市廛火. 十六年三月丙子奉先庫失火延燒民家三十六戶老小多焚死.

 

#高麗史53-7-五行1--019

忠定王元年九月己卯唐店火. 二年正月庚辰市邊行廊火.

 

#高麗史53-7-五行1--020

恭愍王七年二月己巳朔三陟縣民家百六十七戶火. 十七年四月丙寅市廛災. 十九年二月癸亥市廛火. 二十二年十一月癸卯影殿庫災.

 

#高麗史53-7-五行1--021

辛禑二年十月丙辰義成倉酒庫災. 十一月癸未夜義成倉酒庫再火無餘. 四年二月庚午孤柳洞五十餘家火. 九年四月丁亥陜州山城火延燒軍粮一千三百碩. 十一年三月己巳海州通粮庫災. 十三年十二月壬子典農酒庫火. 庚午市廛行廊二十六*閒火.

 

#高麗史53-7-五行1--022

恭讓王元年三月庚寅內乘災.

 

#高麗史53-7-五行1--023

睿宗十六年十一月無冰.

 

#高麗史53-7-五行1--024

仁宗九年十二月壬辰大雨溝渠解凍如三月時.

 

#高麗史53-7-五行1--025

毅宗四年十月恒燠. 十一年十二月無冰.

 

#高麗史53-7-五行1--026

忠肅王八年十一月癸未溫暖如春.

 

#高麗史53-7-五行1--027

恭愍王六年十一月丙辰暖如三月. 十一年十一月無冰氣暖如春至有田中遺豆生葉者. 十五年冬無冰. 十六年十二月丁未山嵐如春戊申亦如之. 十八年十月丁亥暖如春戊子亦如之. 二十二年十一月氣候如春. 二十三年十一月戊辰溫暖如春丁亥霧氣如春.

 

#高麗史53-7-五行1--028

辛禑四年十二月無冰.

 

#高麗史53-7-五行1--029

顯宗七年十一月丙辰祈雪于群望.

 

#高麗史53-7-五行1--030

宣宗七年十二月壬辰祈雪庚子再祈于諸神廟壬寅又祈. 八年十一月庚戌祈雪于社稷.

 

#高麗史53-7-五行1--031

肅宗七年十二月戊辰祈雪于*大廟. 九年十一月癸酉祈雪于宗廟社稷丁亥醮太一祈雪. 十二年十二月甲子祈雪于*大廟群望乙亥祈雪于*大廟及諸神祠.

 

#高麗史53-7-五行1--032

睿宗九年十一月無雪.

 

#高麗史53-7-五行1--033

仁宗二十四年十一月太史奏: “立冬以來無大雪請祈雪.”

 

#高麗史53-7-五行1--034

毅宗元年十一月甲申祈雪. 十一年十月溫無雪.

 

#高麗史53-7-五行1--035

高宗四十二年冬無雪. 四十三年冬無雪飢疫相仍僵尸蔽路.

 

#高麗史53-7-五行1--036

恭愍王二十一年冬無雪山崩井泉皆渴布一匹直米一斗五升.

 

#高麗史53-7-五行1--037

景宗五年十二月杜鵑花開.

 

#高麗史53-7-五行1--038

顯宗二年十一月全州黑石寺牧丹花開冒雪不落. 十年八月廣明寺牧丹花再開.

 

#高麗史53-7-五行1--039

仁宗十一年八月梨再華.

 

#高麗史53-7-五行1--040

毅宗五年八月闕南梨樹華. 二十一年八月梨樹華.

 

#高麗史53-7-五行1--041

高宗四十四年九月甲寅史館薔薇華. 四十五年十月史館薔薇華.

 

#高麗史53-7-五行1--042

元宗元年八月梨華.

 

#高麗史53-7-五行1--043

忠惠王元年十月桃李華.

 

#高麗史53-7-五行1--044

忠定王三年十月葵花薔薇開.

 

#高麗史53-7-五行1--045

辛禑五年十月梨華. 八年七月宮中梨華.

 

#高麗史53-7-五行1--046

肅宗九年七月戊戌雨穀于通海縣.

 

#高麗史53-7-五行1--047

辛禑八年二月癸亥雨穀有似黑黍小豆蕎黍者王以問日官對曰: “謹按占書飢饉荐至人將相食之兆.”

 

#高麗史53-7-五行1--048

景宗元年十一月鵂鶹白日滿空飛鳴.

 

#高麗史53-7-五行1--049

顯宗六年正月雉巢于含福門. 二月壬子朔群烏成隊西飛五日乃止七年二月丙戌雉集于壽昌宮含福門. 十二年二月辛亥雉入壽昌宮. 三月辛巳雉集壽昌宮. 二十六年二月丁亥有大鳥巢于神鳳門鴟尾.

 

#高麗史53-7-五行1--050

文宗二十一年閏正月鸛雀巢廣化閶闔二門鴟吻.

 

#高麗史53-7-五行1--051

宣宗六年三月甲午有鳥如烏而白翼者集于乾德殿門前.

 

#高麗史53-7-五行1--052

睿宗十六年正月辛亥夜鵂鶹鳴于神鳳門上.

 

#高麗史53-7-五行1--053

仁宗四年二月丁巳群烏集靈通寺北山相鬪咬死數日乃止. 六年七月乙酉野鶴數千自東來盤飛於城市宮禁. 七年十月丁丑黃昏有鴟鳥數千飛翔廣化門上夜至壽昌宮盤旋良久向東南而散凡十餘日. 丙戌夜訓狐鳴于坤方. 九年四月乙未西京林原闕內自庭除沙土至宮內幽深塵埃之處皆有鳥雀之*跡人以謂: “將爲丘墟鳥獸聚集之兆.” 十二年十一月癸丑野*??百餘飛集壽昌宮. 十四年十二月庚子群烏集靈通寺南嶺飛鳴相鬪凡五日往往墮山谷*閒而死.

 

#高麗史53-7-五行1--054

毅宗四年九月乙未雉集于康安殿.

 

#高麗史53-7-五行1--055

明宗七年七月戊午有鸛群翔于市街己未又盤旋於毬庭. 九年十二月庚寅雉集于泰定門二日. 十年二月丁酉有鶴巢于廣化門鴟尾. 十一年八月癸亥鵩鳴于泰定門. 十三年十月丙申雉升于宣慶殿識者謂: “雉火屬殿必復災.” 十四年六月癸酉西部香川坊民家有小雀生雛大如山鵲. 占曰: “羽蟲之孽生非其類國家擾亂之兆.” 二十二年二月丙戌野鳥棲儀鳳門右鴟尾. 二十六年三月丁亥有烏巢于大觀殿榜. 二十七年五月有山鳥群飛入城形如戴勝觜黑而長人以其聲名之曰獵人足項. 命有司禳之世謂之兵鳥.

 

#高麗史53-7-五行1--056

神宗二年八月乙丑鵩鳴于棣通門及大定門丁丑又鳴于儀鳳門. 三年五月甲戌鵂鶹鳴于儀鳳棣通大定等門. 五年七月甲辰鵩鳴于宣慶殿. 六年五月壬申鵩鳴于宣慶殿乙亥亦如之七年三月烏巢于大觀殿榜.

 

#高麗史53-7-五行1--057

高宗六年十二月甲子雉入康安殿. 七年四月庚申朔群烏集于男山噪鬪多死. 八年正月己酉鵂鶹鳴于儀鳳樓十年十月丙申鵂鶹鳴于儀鳳門. 十四年八月丙辰鵂鶹鳴于儀鳳樓. 四十年七月壬辰鵂鶹鳴于禁中壬寅亦如之.

 

#高麗史53-7-五行1--058

元宗八年八月丙寅雉入寢殿. 十一年四月甲午怪鳥來鳴俗云山休足項. 十四年四月丙午怪鳥鳴于闕內.

 

#高麗史53-7-五行1--059

忠烈王四年十月庚午鵂鶹夜鳴于沙坂宮. 十三年三月辛酉有怪鳥鳴于大殿南俗云山休鳥. 十六年十月戊子雉入宮中. 十八年四月己卯雉入宮中. 十九年五月庚午夜鵂鶹鳴于壽康殿. 七月己未夜鵂鶹鳴于大殿.

 

#高麗史53-7-五行1--060

忠宣王四年十月丁亥雉入市.

 

#高麗史53-7-五行1--061

忠肅王十二年八月戊戌鵂鶹鳴于市屋烏鵲隨噪之. 九月甲戌鵂鶹鳴於旻天寺三層閣乙亥亦如之. 十一月甲寅鶉入市廛*. 丁卯鵂鶹鳴于演福寺.

 

#高麗史53-7-五行1--062

忠穆王二年十月己巳鵂鶹鳴時坐宮東隅又鳴於北隅庚午鵂鶹鳴于時坐宮北. 三年八月丙申鵂鶹鳴于延慶宮東西隅庚申有雙雉墮于迎慶宮. 四年二月乙酉雉入市. 九月丁巳鵩鳴于寢殿. 十月壬申鵂鶹鳴于延慶宮東門.

 

#高麗史53-7-五行1--063

忠定王元年閏七月己卯鵂鶹鳴于延慶宮東城癸卯鵂鶹鳴于延慶宮東. 三年五月戊午鵂鶹鳴于紫門. 九月庚戌鵂鶹鳴. 十月丙戌鵂鶹死于延慶宮戊子午鵂鶹來止旻天寺又飛止沙峴宮及毬庭. 十二月丙子鵂鶹鳴于延慶宮.

 

#高麗史53-7-五行1--064

恭愍王元年正月群烏飛集宮苑自四月至五月群烏飛集烽山. 七月己丑鵩鳴于料物庫. 壬辰鵩鳴于延慶宮戊戌亦如之. 三年六月群烏自春飛集龍首松岳二山至是或有相鬪而死者. 八月己亥鵩鳴時坐宮. 四年十一月辛丑鵂鶹鳴. 六年九月辛巳鵩集演福寺. 甲午鵩鳴七年十月甲午夜鵩鳴. 八年五月己酉鵩鳴于延慶殿東. 八月甲午鵩鳴於市上. 十二年六月丁巳夜鵩鳴. 十四年九月*祭未{癸未}夜鵩鳴. 十月丁酉雉入內乘庭. 十一月壬子夜鵩鳴景靈殿松. 十五年八月甲戌雌雉落于王后殿而死. 十八年十一月乙未鳶飛蔽天集白鹿山分爲三隊一隊可五千許. 二十二年十月丙戌雉飛入時坐宮. 二十三年十一月己巳鵩鳴于*大室.

 

#高麗史53-7-五行1--065

辛禑三年七月辛卯集緇流設法席于龍首蜈山等處以禳烏鳶. 四年十一月丁酉眞觀寺主山及南山群烏飛鳴相鬪凡七八日至有墜死者. 六年六月丙子鵩入宮. 十月己未雉入禁中. 七年七月群烏東來其飛蔽天集進鳳龍首等山又至社稷壇旬日而止. 命書雲觀禳之. 八年正月辛丑鵂鶹鳴于時坐宮松樹. 十四年九月己丑雉集于壽寧宮.

 

#高麗史53-7-五行1--066

恭讓王二年七月乙巳鵩鳴于景寧殿. 四年六月己卯鵂鶹鳴於解慍亭是月群烏集于演福寺及花園白鹿山其飛蔽天.

 

#高麗史53-7-五行1--067

顯宗九年二月己丑京牧監羊生子一首兩身.

 

#高麗史53-7-五行1--068

太祖元年六月戊辰一吉粲能允家園生瑞芝一本九莖三秀獻于王賜內倉穀.

 

#高麗史53-7-五行1--069

文宗十六年五月朱草叢生于重光殿王命詞臣賦詩.

 

#高麗史53-7-五行1--070

顯宗三年五月丁亥赤氣如火見于南方. 五年三月庚寅夜四方赤祲七年十二月丁酉四方赤祲. 八年二月癸酉赤祲如火彌天. 十年正月乙酉赤氣竟天十九年九月丙申夜赤氣竟天.

 

#高麗史53-7-五行1--071

宣宗五年七月己巳赤氣如火. 七年正月乙丑有紫氣散如火焰至曉乃滅.

 

#高麗史53-7-五行1--072

肅宗六年正月壬戌朔夜赤氣自北指西紛布漫天白氣*閒作良久乃散占者曰: “遼宋有兵喪之災.” 九年正月甲申夜赤氣見于東南長十餘丈. 戊戌赤氣見東方. 十年正月辛未夜赤白氣見于東南至曉乃滅.

 

#高麗史53-7-五行1--073

睿宗四年四月丙戌弥勒寺功臣堂屋上赤氣衝天久而變黃黑向東而滅. 八年二月甲辰南北方有赤氣經天. 九年二月辛未夜赤氣如火光散射乾艮離方至曉乃滅. 十年二月甲子艮方有赤氣如火. 十一年九月癸巳夜赤氣見于乾兌方庚子夜庚方有赤氣. 十二年十一月乙巳夜北方有赤氣發紫微宮指乾艮方如布滿天而分散又赤氣發艮方. 十三年三月丙戌東方有赤氣. 十六年二月庚午夜赤氣從乾至巽長三尺許素氣從房心至坎長七尺許. 三月庚申赤氣起於張翼*. 十七年四月丙申南方有異氣五色鮮明良久而散遣使行天祥祭.

 

#高麗史53-7-五行1--074

仁宗元年四月癸巳金吾衛池水變爲血色數日. 四年六月癸卯乾方有赤氣. 七月戊寅乾方有赤氣五年九月丁酉夜赤氣發東南至庚子滅. 六年正月辛亥夜北方有赤白氣入紫微宮. 十一月庚子自戌地至未赤氣衝滿. 十二月戊辰夜赤氣起自艮方經斗杓入紫微宮. 七年九月丙辰赤氣自乾艮方交發衝射紫微宮. 十一月己未赤氣自丑亥入紫微宮. 八年二月癸巳夜赤氣如匹布自東而北. 五月癸丑赤黑氣見於艮方方圓二十尺許. 屯結不解奮發光曜如鳥拂翼乃散. 八月乙未初更赤氣如火影發自坎方覆入北斗魁中起滅無常至三更乃滅. 日者奏: “天地瑞祥誌云赤氣如火影見者臣叛其君伏望修德消變.” 九年正月己亥西方有赤氣. 甲辰有赤氣. 十二年五月戊寅雨血于廣州. 六月靑楓縣大池水化爲血流至漢江. 十五年正月戊子赤氣發西北方. 十六年七月乙巳夜乾方有赤氣如火辛亥夜亦如之. 九月甲申夜赤氣發艮方. 十月辛巳赤氣發于艮方. 十九年七月丙辰夜赤氣發北斗. 十月丁亥夜有赤氣衝天至勾陳紫微又素氣十餘條交錯起息. 又黑氣長四丈許東西衝貫于北斗. 又電光發于天末. 十一月戊午夜赤氣發於坎又有素氣二條交發貫北極勾陳滅而復發.

 

#高麗史53-7-五行1--075

毅宗十年四月乙亥夜赤氣如火長三十尺許廣一尺.

 

#高麗史53-7-五行1--076

明宗三年十二月庚辰赤祲見于東方日官奏: “赤氣移時下有叛民.” 五年閏九月丙子赤氣如火見于東南方變黑而滅. 六年二月丁丑夜赤祲見于西北方如烟焰南方亦如之. 戊寅晡時赤氣如烟焰自西北彌亙四方. 癸未夜赤氣又見西方狀如干楯長十五尺許. 八月辛巳赤氣如火見于西南方至夜變黑而滅. 九月戊申四方赤祲. 七年正月庚申赤氣如火見於東方又見於坤乾二方. 二月壬辰赤氣見于四方. 七月甲辰赤氣見于東南方. 十二月壬申赤氣見南方太史奏: “下有伏兵.” 八年三月壬子四方赤氣如火. 六月辛卯開國寺佛机上有水流出赤如血. 九年正月癸亥南部里井水赤沸三日. 二月辛卯赤氣如火見于南方. 四月庚戌蓮花院池水赤. 五月乙丑龍化院池水赤如血. 十年三月癸丑乾方有赤氣如火設大佛頂讀經於內殿設金光明經法席於大安寺以禳之. 八月辛巳西北方有赤氣如火. 十一年七月戊戌赤氣衝天十五年二月丁丑夜東西方天際有赤色如火影. 十六年二月雨雪于俗離山消而爲水其色如血. 十七年八月丙申赤氣東西竟天又五色虹南北相衝. 十月甲申坤方有赤氣戊子亦如之. 十八年十月庚午坤方赤氣如火三日. 二十二年十一月壬辰赤氣如火見于西方. 二十四年五月癸酉龍化院南池水赤如血凡十餘日. 二十五年二月壬午夜赤氣如火見于東西方. 二十六年八月戊申夜有氣竟天赤如血. 十月癸亥赤氣如火見于南方.

 

#高麗史53-7-五行1--077

神宗二年五月南部北井水赤沸聲如牛鳴凡十餘日. 占曰: “賤人將貴.” 四年二月壬寅廣明寺南池水赤. 四月癸卯開國寺南池水赤. 六月己卯朔馬市池水赤. 十二月甲戌赤氣從艮至乾如火.

 

#高麗史53-7-五行1--078

康宗二年三月東海水赤如血.

 

#高麗史53-7-五行1--079

高宗四年三月壬午乾方有赤氣戊子赤氣見于東西辛卯赤氣橫亙四方. 六月戊子紫氣漫天. 七年二月戊寅赤祲竟天三日. 八年八月丙子赤氣見于東方. 九年三月庚午四方赤祲. 四月乙巳赤祲見于東方. 七月庚午赤祲見于西北. 十一年九月乙丑赤雲自坤方至北如火影占云: “所向兵至.” 十二年七月庚午西北方有赤氣十四年三月丙寅赤祲見于西方. 六月癸丑赤虹衝天頭尾垂地. 七月辛卯赤祲見于西北. 十五年二月丁卯赤氣亙天. 十六年八月乙卯自艮方至巽赤氣如火. 三十六年閏二月甲辰赤氣橫亙東西. 三十七年十一月壬戌四方有赤氣. 十二月乙未童津山有血祲. 三十八年十一月乙巳東北方赤祲如血. 四十年三月戊戌東北赤氣連天. 七月壬辰西方有赤雲氣. 四十一年九月壬子赤氣周天. 四十二年八月辛卯東方赤氣周天. 九月朔甲午赤氣周天四十三年五月癸巳西南方赤氣周天. 四十四年二月癸未夜赤氣竟天光明如晝. 五月丁卯巽方有赤氣衝天. 六月癸巳有赤氣如梨子自心大星流入尾星四十六年正月丙午赤氣衝天如火光. 五月乙卯慈雲寺右小池赤沫如血. 寶文閣校勘姜度云: “新羅虎景王時大觀寺池水赤其年王薨. 今玆王疾殆不瘳乎.” 六月戊戌曙時東方有赤氣如霞異常.

 

#高麗史53-7-五行1--080

元宗元年六月乙丑乾方有赤祲長三十尺許橫天如龍蛇. 九月己丑北方赤氣竟天如火十一月丙戌艮方赤氣如火直上衝天. 庚申赤氣見于東方. 三年九月己卯赤氣見于西北. 十月戊寅赤氣橫天. 五年正月癸巳赤氣浮於天東. 九年十一月辛酉赤氣見于西方. 十一年五月丙午慈恩寺池水赤如血. 十四年十二月乙丑赤氣見于西方. 十五年十二月丁未赤黑氣見于西北方乙丑赤氣亙天.

 

#高麗史53-7-五行1--081

忠烈王二年十月丙戌巽方赤氣橫天其上白氣如槍長三尺許. 三年二月甲申東南赤氣如虹. 三月甲寅東方赤氣經天其上白氣如劒長五尺. 四年二月壬午赤氣竟天. 三月乙酉赤祲見于南方夜明如晝. 五年九月癸亥紫氣見于西方長十餘尺光如電. 八年正月壬戌朔赤祲見于南方. 十三年二月甲寅南方有赤氣. 十四年十月庚午赤氣見于東方或如匹練或如熾火良久乃滅. 十八年十一月己卯南方有赤祲. 十九年九月甲寅夜有物如火墜于城西. 二十年正月丙辰赤祲見于西北方. 六月乙巳紫氣見于東方血幢竪於西方長可十五尺. 二十一年十二月戊辰赤氣見于北方. 二十二年正月甲午赤白氣衝天. 二十九年十二月甲辰赤氣見于坤方. 三十三年二月戊午東西有赤氣.

 

#高麗史53-7-五行1--082

忠宣王四年正月庚子東北有赤氣.

 

#高麗史53-7-五行1--083

忠肅王元年二月丁丑赤祲見于西北方. 三年三月癸卯朔赤氣見于東南光如炬者二. 十一月丙申西方有赤祲. 六年十二月壬申夜赤祲. 七年十月壬戌月初生有赤色如烈火. 八年正月丙子赤祲見于東西白氣見于南方. 三月丁亥西方有赤氣. 十年七月丁未紫氣如虹見于西北俄變爲黃漫空. 十一年二月壬午赤祲見于東方.

 

#高麗史53-7-五行1--084

忠定王三年十二月庚辰紫氣見于南方.

 

#高麗史53-7-五行1--085

恭愍王二年正月乙未紫氣見于東西. 七年正月己未夜紫氣自西北方騰上. 三月辛丑夜赤氣見東北方. 八年正月丙辰夜紫氣自西北方騰上. 十年正月丁巳赤祲竟天. 十一年十二月甲戌夜紫氣見于西北方. 十三年正月戊子夜西南有赤氣如龍壬辰赤氣如虹見于東方長十餘丈. 十四年二月庚戌夜赤祲見于西方. 癸丑夜赤氣見于東方. 甲寅赤祲見于東方乙卯夜赤氣見于南北方. 七月甲申夜東方有紅雲. 十五年九月辛巳西北有物赤如血大如簟自天而下隕于塩白州之境白氣射天良久乃散. 十月丙子赤氣見于東方. 十六年正月乙酉赤氣如火西方爲甚. 丙午夜赤祲見于東方. 二月丁未朔夜赤祲見于東西. 戊申夜赤祲見于東庚戌夜東西南方赤氣衝天. 壬子夜赤氣衝天. 庚午赤氣見于東北方. 五月丙子朔雨血于泥峴. 六月庚午漣州澄波渡水赤三日. 十一月辛卯夜赤氣見于西北壬辰夜赤氣見于東北. 十七年二月甲辰夜赤祲如火. 壬戌夜赤祲甲子亦如之. 戊辰赤祲. 三月辛未朔夜赤祲如火至乙亥. 六月戊申卽知峴井赤沸. 十八年十一月丁未赤氣如火見于西南. 十九年正月甲辰西北方紫氣漫空影皆南. 二月己卯赤祲. 八月庚午赤祲見于東北方. 十一月辛卯赤祲見于西北. 二十年正月己卯赤氣見于西方. 九月庚申赤氣見于西北方. 二十一年二月庚寅開城井水赤沸三日. 三月丙辰赤氣見于西北方. 十二月庚寅赤氣見于西方己亥赤白氣見于北方. 二十二年正月丙午赤氣見于西北方辛亥赤氣見于西方丙寅赤氣見于東西北方. 二月丙子赤氣見于西北方辛巳赤氣見于西南方庚申赤氣見于南北方. 四月癸未梅介井沸湧赤如血傍有蓮池水亦赤. 七月己未赤氣見于西北. 二十三年正月庚寅赤氣見于西北方癸巳赤氣見于南方白氣見于北方三月戊辰赤氣見于東北方庚午四方有赤氣.

 

#高麗史53-7-五行1--086

辛禑三年九月甲申赤氣見于西方. 十月癸亥開城大井赤沸. 四年十二月辛酉有氣大如鉢色如火飛過空中. 五年正月庚寅赤祲見于西北方. 二月甲子赤氣見于西南. 三月壬申赤氣見于南方. 五月癸巳梅介井水赤沸三日. 六月丁亥梅介井水赤. 七月丁巳梅介井赤沸. 六年二月戊子赤氣見于西方光如炬. 十二月癸酉赤氣見于西方. 七年正月壬辰赤氣見于南方. 二月己未西南北方赤氣如血騰空. 九年十二月甲戌赤氣自西指東. 十一年正月戊子赤氣竟天. 七月戊寅開城井赤沸. 十四年五月甲申大同江水赤.

 

#高麗史53-7-五行1--087

恭讓王二年二月戊午西方赤氣. 六月甲戌碧瀾渡潮水赤二日己卯禮成江水赤沸三日. 三年正月庚寅赤祲見于東方.

 

#高麗史53-7-五行1--088

肅宗十年二月庚子朔夜有光發于乾巽方如月始出.

 

#高麗史53-7-五行1--089

明宗八年十月辛卯夜半密雲昏黑西北方隱隱光明燭地有人影竟夜滅. 甲午北方有氣如日. 庚申朔南方天明有氣如火癸亥夜又見于西南.

 

#高麗史53-7-五行1--090

忠烈王十三年十月乙丑夜明西南野雞皆鳴.

 

#高麗史53-7-五行1--091

恭愍王十五年十二月庚戌初昏東方有氣如月浸雲.

 

志卷第七.

 

 

#高麗史54-8-00-00-000

志卷第八. 高麗史五十四.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54-8-五行2-00-000

五行二.

 

#高麗史54-8-五行2--001

五行三曰木. 曲直木之性也失其性爲沴故生不暢茂及爲變怪者有之時則有雞禍時則有鼠妖是爲木不曲直. 其徵恒雨其色靑是爲靑眚靑祥.

 

#高麗史54-8-五行2--002

太祖二十一年八月大內柳院僵槐自起.

 

#高麗史54-8-五行2--003

光宗二十四年二月壬寅連理木生于京城德瑞里.

 

#高麗史54-8-五行2--004

成宗六年連理木生于忠州.

 

#高麗史54-8-五行2--005

顯宗七年四月司憲臺庭栢樹枯死有年至是復生. 十六年十一月甲申寶城郡獻珊瑚樹二株. 十八年七月庚子靈光郡獻珊瑚樹高八尺枝八十一.

 

#高麗史54-8-五行2--006

肅宗五年五月蟲食平州管內白州免山松. 六年四月蟲食首押山松. 辛丑太史奏: “蟲食松此兵徵也宜行灌頂文豆婁寶星等道場老君符法以禳之.” 從之. 丙寅遂集僧徒于首押山以禳之丙戌命東北州鎭設神衆道場以禳松蟲. 七年四月蟲食松辛亥命僧講華嚴經五日以禳之. 五月癸酉親率群臣醮上帝五帝於禁中配以太祖及大明夜明謝過祈禳三夜而罷. 六月丙戌命宰相分祀五方山海神君於三所又集僧二千分爲四道巡行京城諸山諷般若經以禳松蟲遂發卒五百捕于松岳.

 

#高麗史54-8-五行2--007

睿宗五年二月癸巳雨木冰. 六年六月中書省櫻桃結子大如杏子而中空無核. 十七年七月蟲食松丙戌設佛頂道場于會慶殿七日以禳之.

 

#高麗史54-8-五行2--008

仁宗十一年四月蟲食松. 十三年二月丁丑雨木冰. 十五年正月丁丑雨木冰. 十七年十二月丁卯雨木冰.

 

#高麗史54-8-五行2--009

毅宗五年八月海州蟲食松自去歲至是爲蝗蟲所損. 太史奏曰: “海東古賢讖記: 鵠嶺有松城松爲君臣*螝爲小人. 蠊食松之時文虎亂政松變鵠木之歲天下白色.”

 

#高麗史54-8-五行2--010

明宗八年二月壬申居昌縣*于居鄕民家僵梨自起枝葉復生. 四月戊寅黃澗縣僵櫟自起壬午利安縣僵樹自起. 十一月丁丑木稼. 十一年二月丁酉妙通寺南菩提樹鳴如豹聲. 十二年正月癸巳木稼. 十五年正月戊戌木稼. 十月戊寅木稼. 十六年五月西海豐州界蟲食松葉設齋禳之. 十七年正月丙午木介丙寅亦如之. 二十年十月己酉木稼二十一年正月己未木稼二十四年十一月辛亥木稼二十五年正月癸巳西京監軍使廳北楡樹自鳴凡十餘日. 二十七年正月丙子木稼.

 

#高麗史54-8-五行2--011

神宗五年二月戊寅木稼.

 

#高麗史54-8-五行2--012

熙宗四年二月壬寅木冰.

 

#高麗史54-8-五行2--013

康宗二年四月白州有僵樹三年自起.

 

#高麗史54-8-五行2--014

高宗十年七月蝗蟲食松葉. 十一年五月蟲食安和寺松葉. 十六年正月庚午朔木稼丁亥亦如之. 二十一年十二月戊子木稼. 二十二年正月己亥木稼戊申亦如之. 三十年正月癸未木稼. 三十三年十二月癸巳木稼三十八年閏十月丁丑木稼. 三十九年十一月己丑木介. 四十一年二月庚午木稼. 十一月壬戌木稼. 十二月戊寅木冰. 四十五年七月南海平山縣僵樹自起.

 

#高麗史54-8-五行2--015

元宗元年正月庚午木稼. 二年正月癸未木稼. 四年十二月乙卯木稼甲子亦如之. 九年十一月壬戌木稼. 十一年十二月己亥木稼.

 

#高麗史54-8-五行2--016

忠烈王元年十月蟲食松葉. 四年十一月辛丑木稼. 五年正月丙辰木稼. 六年正月乙巳木稼. 十一月己酉木稼庚戌亦如之. 七年十一月癸亥木稼. 十一年正月辛卯木稼. 十五年正月丙申木稼. 十九年五月乙丑木實皆隕. 二十年十二月壬午木稼. 三十一年十一月乙卯雨木冰. 三十四年正月癸未雨木冰. 二月丁未雨木冰.

 

#高麗史54-8-五行2--017

忠宣王二年十二月丁未雨木冰戊辰雨木冰二日.

 

#高麗史54-8-五行2--018

忠肅王四年十二月乙巳木稼丙辰亦如之. 八年正月辛巳木稼. 九年九月庚辰木稼. 十一年正月庚子木稼. 十五年十一月戊寅木冰. 十七年十一月癸巳木稼. 後八年六月辛卯大觀殿銀杏樹自顚. 十月己酉木稼. 十二月丙申木稼.

 

#高麗史54-8-五行2--019

忠惠王後二年二月癸未木稼. 十二月壬戌木稼. 五年正月壬午木稼二月癸巳木稼丙申亦如之.

 

#高麗史54-8-五行2--020

忠穆王元年正月乙巳木稼癸丑木介. 二年十一月辛亥木稼二日. 三年正月辛酉木稼.

 

#高麗史54-8-五行2--021

忠定王元年正月壬辰朔木稼癸巳亦如之.

 

#高麗史54-8-五行2--022

恭愍王元年二月辛卯木稼. 二年九月蟲食松葉. 十一月戊辰木稼大霧咫尺未辨人物. 三年正月癸酉木稼乙亥亦如之. 六月蟲食松岳松命捕之. 十二月庚子木稼. 五年四月蟲食松葉命捕之. 六年閏九月癸亥木稼. 十月壬午木稼. 七年十月己卯木稼. 十一月丁未木稼. 八年六月戊子木稼. 十年五月庚申蟲食松. 十一月庚午雨木冰. 十二月丁未木稼. 十一年十二月戊寅木稼. 十二年二月戊戌木稼三日. 十三年五月蟲食松葉. 十四年四月蟲食松葉. 十五年十一月甲辰木稼乙巳亦如之. 十六年四月江東有桃結子每顆一面不毛晉州斷俗寺僵松自起. 十九年十月木稼十二月庚午木稼. 二十一年二月丁亥木稼. 二十二年十一月丙辰木稼. 十二月丙寅木稼. 二十三年十月辛亥木稼丙辰亦如之.

 

#高麗史54-8-五行2--023

辛禑二年閏九月庚戌木稼. 三年十二月壬子木稼. 四年十一月壬午木稼戊子亦如之五年十月己巳雨木冰. 八年二月全羅道錦州有木結實色如粉狀如手指人以謂木實餅味不如餅. 十月丁亥木稼. 十一月己未木稼甲戌亦如之. 十二月乙酉木稼. 九年二月庚辰木稼. 十二年十一月庚午木稼. 十二月辛卯木稼戊戌亦如之. 十四年正月乙酉木稼. 十一月乙酉木稼丙申亦如之.

 

#高麗史54-8-五行2--024

恭讓王元年正月乙酉木稼. 五月乙亥蟲食松葉乙未令重房率五部人捕松蟲. 六月辛丑設大般若法席于龜山寺以禳之. 二年二月壬子木稼. 四月蟲食松岳山松丁亥發五部人捕之. 三年四月乙丑蟲食松岳山松葉發各里各領捕之. 十二月丁巳木稼三日己卯亦如之宜州有大樹枯朽累年是年復條達敷榮時人以爲開國之兆. 四年五月丙申蟲食松岳松葉丙午蟲食*大廟松旣蟲之食松五六年于玆而*大廟之松未嘗食至是始食之.

 

#高麗史54-8-五行2--025

顯宗三年十月己亥大雷雨. 五年十一月乙巳雷雨. 六年十月癸巳雷雨. 十三年十月庚戌大雨暴風折木是日以霖雨不止祈晴于群望. 十五年五月癸巳雨自春暵甚民有團聚籲天祈禱王晨起聞其聲因輟膳齋沐焚香立于殿庭仰天祝曰: “寡人有過請卽降罰萬民有過寡人亦當之乞垂膏澤以救元.” 元遂大雨. 十九年六月*{}.

 

#高麗史54-8-五行2--026

靖宗元年五月甲辰祈晴于川上每水旱祭百神於松岳溪上號曰川上祭. 十二月乙亥雨. 六年五月壬戌大雨弥月. 八月丁未祈晴于北岳. 七年十月乙酉暴雨.

 

#高麗史54-8-五行2--027

文宗元年五月己卯大雨. 三年四月乙丑大雨有雹震人及樹木. 四年五月辛卯夜暴雨震人及樹木. 六年六月乙亥大雨. 九年五月乙亥大雨雷電有雹. 十年六月己卯制: “今當禾穀垂成*{}雨不止將來可慮其令祈晴于上下神*{}.” 十九年十一月甲申雷雨. 二十一年十一月壬午日南至大雷雨. 二十七年六月庚子祈晴于川上. 二十八年四月甲戌大雨百官表賀. 三十一年八月辛卯祈晴于川上.

 

#高麗史54-8-五行2--028

宣宗五年八月霖雨傷禾. 七年十月辛丑大雨. 十二月辛卯朔大雨.

 

#高麗史54-8-五行2--029

肅宗元年十月辛未大雨雷震. 三年七月戊申祈晴于松岳. 十月庚辰雷雨. 四年八月丙子祈晴于松岳東神川上諸神廟朴淵等五所. 六年五月庚午大雨十一月辛丑大雨. 九年十二月戊申大雨.

 

#高麗史54-8-五行2--030

睿宗元年五月丙辰以大雨踰旬祈晴于廟社八陵. 八年六月己巳祈晴于社稷群望. 十年五月戊寅雨雷電十月癸丑雨雷電. 十一年九月壬子夜雷雨. 十六年六月丙午大雨自四月旱至是乃雨.

 

#高麗史54-8-五行2--031

仁宗元年十月丙申大雨. 三年正月庚寅大雨. 七年八月丙寅以久雨祈晴于山川佛宇. 八年五月甲辰大雨. 九年五月辛丑大雨. 十月乙丑大雨凡四日庚子雷雨. 十一年五月壬申大雨. 七月辛未大雨. 十二月庚子大雨丁未亦如之. 十二年七月乙亥大雨三日. 十五年五月庚寅大雨. 六月辛卯大雨震南郊人馬罷散祈雨巫女. 十八年十二月壬戌大雨. 二十二年十月庚辰大雨雷電.

 

#高麗史54-8-五行2--032

毅宗三年九月丁亥大雷雨. 四年十月庚戌雷雨. 七年九月壬辰大雨雷電. 十一年十一月己巳大雨乙亥丙戌亦如之. 十二年六月丙申大雨. 十月乙未大雨震雷. 十一月丙寅大雨.

 

#高麗史54-8-五行2--033

明宗十一年六月辛酉大雨. 二十年九月癸丑大雨震電. 二十二年十月辛丑大雷雨. 二十三年十月甲寅大風雨雷電.

 

#高麗史54-8-五行2--034

高宗二年七月辛酉大雨. 六年五月辛酉大雨. 八年十一月丁酉雷雨. 十年九月甲辰大雷雨. 十一年十一月癸亥朔雷雨. 十二年夏恒雨傷禾稼. 三十年六月戊申大雨. 三十二年九月戊戌大雨雷電暴風飛瓦. 十月癸亥雷雨. 四十一年七月乙巳大雨傷稼多漂民戶. 四十五年自六月至七月恒雨.

 

#高麗史54-8-五行2--035

元宗四年五月丙申大雨. 十年十月辛巳雷雨壬辰亦如之. 十四年閏六月庚申大雨傷稼.

 

#高麗史54-8-五行2--036

忠烈王十三年五月辛卯朔大雨. 十五年八月甲子大雨. 二十一年十二月辛酉大雨. 二十七年六月戊申大雨傷稼. 三十一年十月甲申雷雨.

 

#高麗史54-8-五行2--037

忠宣王五年十一月己亥大雨.

 

#高麗史54-8-五行2--038

忠肅王二年六月癸巳大雨. 三年六月甲戌雨翼日大雨. 四年四月甲子大雨. 五年六月丙午大雨. 八月甲午大風雨禾偃木拔凡二日. 六年六月丙午大風雨. 七月戊寅大風雨震電. 九月戊申大雨雷電. 七年九月甲午雷雨. 十六年三月己卯雨大風. 七月戊辰大雨人有溺死者.

 

#高麗史54-8-五行2--039

忠穆王元年十月丙辰大雷雨.

 

#高麗史54-8-五行2--040

忠定王元年十月己丑暴雨雷電. 三年十月戊寅大雷雨.

 

#高麗史54-8-五行2--041

恭愍王三年五月戊子大雨. 四年正月甲子大雨. 五年七月壬辰大雨人家漂沒者多. 十一年十一月乙巳大雨震電. 甲寅雷雨虹見地震. 十六年五月甲辰大雨. 時南方大旱行旅不得水熊津渡淺纔濡馬足至是乃雨民始播稻. 六月庚申大雨五日. 十七年十二月辛巳夜大雷雨. 二十二年七月丙辰大雨. 二十三年正月戊子雨大雷電有魚墮落. 十一月己巳大雨雷電.

 

#高麗史54-8-五行2--042

辛禑元年六月丙午漢陽府大雨三角山國望峯崩. 九月癸亥驟雨大風天大震動. 十月己巳雷雨大風行消災道場於外院寺. 十一月辛巳朔大雨震電祔敬孝大王于*大廟不克祔. 三年二月甲戌雨震電. 三月戊子大雨. 十月丁巳雷雨. 四年十一月辛未雷雨. 七年七月癸亥大雨水溺死者多. 八年五月己未大雨. 九年五月丁未無雲而雨丙辰大雨. 十月乙亥大雨震電丙子亦如之. 十年十月戊寅雨震電.

 

#高麗史54-8-五行2--043

恭讓王元年八月自四月至是月恒雨水湧山崩. 十月丁酉大雨震電. 二年五月乙卯以陰雨連日不開故設祈晴法席于順天寺. 六月丁卯命禳*{}雨及蝗蟲之災. 九月壬辰大雨雷電雨雹. 丙午大雨震電人畜有凍死者. 三年四月庚午大雨. 十月丙寅大雨震電. 四年四月壬戌雨自正月不雨至于是月. 六月庚午大雨雷電震城中人畜.

 

#高麗史54-8-五行2--044

顯宗十一年十一月壬戌卿雲見.

 

#高麗史54-8-五行2--045

太祖十五年四月西京民張堅家雌雞化爲雄三月而死.

 

#高麗史54-8-五行2--046

顯宗八年四月尙乘局雌雞長鳴.

 

#高麗史54-8-五行2--047

明宗十七年京城群雞鳴不鼓趐.

 

#高麗史54-8-五行2--048

忠烈王三年昇平郡任內別良部曲長大冲家雌雞化爲雄羽毛尾距皆具唯冠未甚高. 大冲云: “此雞生二十年每年生雛前歲不乳今忽變爲雄.”

 

#高麗史54-8-五行2--049

元宗二年正月北人言: “群鼠渡江皆入我境.”

 

#高麗史54-8-五行2--050

宣宗十一年十月丙子有靑赤氣去日二十餘尺.

 

#高麗史54-8-五行2--051

睿宗二年十二月辛丑南北有靑白氣西方有赤氣.

 

#高麗史54-8-五行2--052

高宗四十三年七月辛丑東方靑赤氣相對周天.

 

#高麗史54-8-五行2--053

恭讓王二年四月甲寅日旁有靑赤氣中大而端尖.

 

#高麗史54-8-五行2--054

靖宗二年二月戊寅諸神廟屋自頹. 九年五月庚辰興國寺門廊二十一*閒自頹壓死八十餘人.

 

#高麗史54-8-五行2--055

宣宗五年六月癸卯大倉南廊自壞壓死者數人.

 

#高麗史54-8-五行2--056

獻宗元年六月癸巳奉恩寺眞殿御榻自動.

 

#高麗史54-8-五行2--057

睿宗十七年四月辛丑羅城宣義門自毁.

 

#高麗史54-8-五行2--058

仁宗四年四月宣旗門外簷毁. 十一年三月甲申昇平門鴟尾若動搖然.

 

#高麗史54-8-五行2--059

毅宗六年四月丁卯宴萬壽亭將罷假山頹牝雞鳴.

 

#高麗史54-8-五行2--060

明宗九年三月戊子市肆廊廡十餘楹自頹. 十四年八月乙酉龜州富壽門自動凡三日屋瓦皆飄落. 二十六年四月甲寅壽昌宮中書省門自頹.

 

#高麗史54-8-五行2--061

忠惠王後五年正月辛卯典法司門頹.

 

#高麗史54-8-五行2--062

忠穆王三年七月己未市邊行廊自頹. 十一月丁未牛臺*(??){}.

 

#高麗史54-8-五行2--001

五行四曰金. 從革金之性也失其性爲沴. 時則冶鑄不成爲變怪者有之時則有訛言時則有毛蟲之孽時則有犬禍. 其徵恒*{}其色白是爲白眚白祥.

 

#高麗史54-8-五行2--002

太祖十一年八月原州山澗寺鐵佛汗三日.

 

#高麗史54-8-五行2--003

顯宗三年六月高州城西大石自行十餘步. 六年五月甲申通州有大石自行. 十一年六月乙未豐州海邊平地大石自行百步而止. 十三年五月乙亥溟州上言: “銀鑛出旌善縣.” 二十年七月聞喜縣出水精玉璞四萬餘枚.

 

#高麗史54-8-五行2--004

文宗十年正月辛未隕石于黃州聲如雷. 十一年正月乙未隕石于黃州聲如雷.

 

#高麗史54-8-五行2--005

睿宗十四年十一月壬申屋瓦庭塼冰有文如花卉狀.

 

#高麗史54-8-五行2--006

仁宗二年三月東海中兩石進退相擊.

 

#高麗史54-8-五行2--007

明宗六年三月癸丑西京江邊石自生火. 十六年正月戊申西京仁王寺南川東石大如甕夜自移于川西.

 

#高麗史54-8-五行2--008

康宗元年十月壬午有石自移於敦化門內. 二年二月西京楊命浦水中石大如瓮自出陸移一百二十尺許.

 

#高麗史54-8-五行2--009

高宗六年閏三月壬寅有石出西京長命浦水中登陸向北轉行一百六十七尺. 又有二石出多慶樓南淵中轉沙石*閒宛然成蹊始則並行百步許終則一石向北行八十三步一石向東南行八十三步. 七年三月丙午耽羅郡有石百餘自行中有最大石欲還來而止餘石皆止不行. 八年二月己巳西京馬灘邊有大石自移. 十七年正月壬辰隕石于中原府二聲如雷. 七月乙未隕石于安南府通津縣.

 

#高麗史54-8-五行2--010

元宗二年四月丁巳西京羊皿浦石出水陸行.

 

#高麗史54-8-五行2--011

忠烈王十九年二月丁酉西北面鐵州烽串浦有大石自移一千七百八尺許. 三月己丑崇敎寺東路橋石自裂聲如牛吼. 二十年三月隕石于尼山縣其質如玉形如雞子. 三十四年二月癸巳隕石于漳州聲如雷.

 

#高麗史54-8-五行2--012

忠穆王元年正月己亥有大石自涉長湍渡.

 

#高麗史54-8-五行2--013

太祖十七年西京旱蝗.

 

#高麗史54-8-五行2--014

成宗十年七月旱敎曰: “季夏已闌孟秋將半尙愆時雨心軫憂懷. 未知政化之陵夷歟? 刑賞之不中歟? 啓牢獄放囚徒避正殿减常膳祈天禱佛望祀山川未觀石燕之飛轉見金烏之赫由予涼德致此亢陽. 欲推養老之恩以表憂農之念准雍熙三年賜給老人制在京城庶民年八十已上者所司具錄姓名申聞.”

 

#高麗史54-8-五行2--015

顯宗二年四月旱. 丁未禱雨于宗廟移市肆禁屠宰斷繖扇審寃獄恤窮匱. 辛酉禱雨于松岳大雨. 三年六月以旱命有司治寃獄放輕繫禱祀山川. 八年九月旱蝗王避正殿减常膳. 十年四月旱. 癸卯禱雨于神祠. 五月辛巳以旱慮囚. 十一年七月乙丑以久旱慮囚大雨. 十二年四月旱. 庚午禱雨. 五月庚辰造土龍於南省庭中集巫覡禱雨庚寅雨. 十三年五月旱. 庚午禱雨于群望. 十四年六月戊戌以旱慮囚. 十五年四月旱. 己卯禱雨于群廟. 十六年四月旱. 甲子敎曰: “農事方殷亢陽爲沴恐乏蒸民之食軫予宵旰之懷是宜避正殿减常膳禁屠宰輟樂懸審寃獄禱群望. 匪惟寡德深合責躬凡百官僚亦當自勗.” 十八年五月庚子朔禱雨于群望甲寅以旱避正殿减常膳*䟽決獄囚. 乙卯再雩丙寅雨. 二十二年四月旱. 戊子禱雨于群望.

 

#高麗史54-8-五行2--016

德宗元年三月庚子以旱放奉恩重光兩寺役夫. 四月辛酉親醮于毬庭禱雨.

 

#高麗史54-8-五行2--017

靖宗二年五月癸卯設道場於文德殿禱雨五日. 六月乙卯設道場於文德殿禱雨. 乙丑王親醮乃雨. 六年四月旱. 丁未禱雨於臨海院. 五月乙卯朔禱雨于北岳辛酉醮于會慶殿禱雨. 七年五月旱. 庚午設金剛明經道場于文德殿禱雨乙亥雨. 八年六月旱. 庚辰禱雨于宗廟山川. 九年五月旱己卯雨.

 

#高麗史54-8-五行2--018

文宗元年四月癸亥王以自春不雨避殿輟常朝斷屠宰止用脯醢令中外慮囚. 五年三月旱. 壬戌禱雨于川上壬申亦如之. 五月辛未再雩. 六年五月甲寅王以旱避正殿减常膳令中外慮囚. 六月乙亥設金剛道場於文德殿禱雨. 十一年五月戊寅禮部奏: “謹按今自孟夏雨澤愆期又廣州牧報: ‘田野乾焦殆失歲望.’ 請於松岳東神堂諸神廟山川朴淵等五所每七日一祈又令廣州等州郡各行祈雨.” 制可. 壬午禱雨于諸神廟戊子再禱乃雨. 十八年四月甲戌有司奏: “自春亢旱焦禾損麥請移市肆禁傘扇.” 從之. 二十年四月癸巳再雩. 五月乙卯禱雨于川上. 二十三年四月旱. 五月甲申禱雨. 二十四年四月旱. 辛未禱雨于川上. 二十五年五月旱. 丁亥禱雨於川上. 六月甲子禱雨于川上. 二十八年四月戊辰朔以旱徙市. 二十九年五月辛酉朔太史奏: “自春至夏亢陽不雨恐傷稼穡請禱于丘陵川瀆.” 制可. 三十六年三月庚子命有司禱雨于山川社稷. 五月旱. 癸巳醮九曜堂禱雨庚子又禱于興國寺. 三十七年六月旱. 丁卯禱雨于宗廟社稷.

 

#高麗史54-8-五行2--019

宣宗二年四月庚寅以旱命有司講雲雨經於臨海院七日又禱于山嶽. 五月甲寅設金剛明經道場于乾德殿七日禱雨. 三年三月乙酉禱雨于山川. 四月癸巳又禱. 辛丑有司以久旱請造土龍又於民家畫龍禱雨王從之. 是日徙市. 四年四月乙巳設金剛經道場于乾德殿七日禱雨戊申又禱于普濟寺. 五月丁巳再雩. 己卯親醮于會慶殿禱雨. 五年四月丙申以旱甚王備法駕率百僚如南郊再雩巷市禁人戴冒揮扇. 壬寅又禱于宗廟社稷山川. 六年五月乙亥以旱命有司畫龍禱雨巷市掩骼. 六月辛丑禱雨於宗廟七陵. 八年五月旱. 乙丑禱雨于社稷丁卯禱雨于*大廟七陵. 六月甲午再祈于社稷丁酉又祈于*大廟七陵.

 

#高麗史54-8-五行2--020

肅宗元年五月旱戊申設金剛經道場于乾德殿禱雨. 三年四月旱. 己亥禱雨于五海神. 四年五月乙巳禱雨于諸神祠. 六月戊戌禱雨于諸神祠及朴淵川上. 五年六月乙卯禱雨于*大廟八陵及松嶽東神祠. 六年四月癸巳以旱禱雨于天地宗廟山川. 甲辰醮太一祈雨. 乙巳曝巫祈雨. 丁未設龍王道場于臨海院祈雨. 己酉又禱于天地宗廟丙辰大雩. 五月壬戌禱雨斷扇徙市. 九年八月丙午王幸南京駕次常慈院遣侍御史崔謂齎御衣茶香禱雨于三角山僧伽窟.

 

#高麗史54-8-五行2--021

睿宗元年六月旱. 戊子禱雨于法雲寺. 七月庚寅朔召王師德昌講經祈雨. 辛卯大雩. 丁酉祈雨于諸神廟. 己亥王率兩府臺省兩制及三品官親祀昊天上帝於會慶殿配以太祖禱雨. 二年四月旱. 戊辰禱雨于朴淵甲申禱于松岳東神祠. 五月乙未又禱于廟社及群望庚子亦如之百官禱于興國寺. 壬寅又禱于法雲寺. 乙卯醮太一于乾德殿以禱. 三年四月旱. 癸未禱雨于諸神廟及山川. 六月戊戌禱雨于諸神廟及山川庚子雨. 六年四月旱. 庚戌再雩. 五月甲子禱雨于廟社諸陵山川. 七年五月旱. 乙丑禱雨于興國寺. 八年四月旱. 戊申禱雨于九曜堂三日. 九年五月旱. 庚辰禱雨于群望. 六月己酉禱雨于社稷. 十一年三月旱. 己未禱雨于祠宇. 四月丁卯禱雨于山川諸祠. 己巳又禱于九月山. 十五年五月旱. 甲子禱雨于山川社稷. 六月辛未雩. 七月庚戌又禱于圓丘廟社群望. 自夏至八月不雨五穀不登疫癘大興. 十六年五月旱. 癸亥百官禱雨于興國寺五日. 閏月丁卯召王師德緣禱雨於乾德殿五日又禱于佛宇神祠. 辛未聚巫又禱. 壬申復召德緣禱于山呼亭. 丙子親醮于純福殿禱雨又禱于王輪寺. 戊寅又禱于日月寺. 庚辰聚僧于山呼亭講經祈雨. 辛巳命有司雩祀圓丘. 壬午禱雨于法雲寺. 六月己亥再雩. 庚子命百官設羅漢齋禱雨.

 

#高麗史54-8-五行2--022

仁宗元年五月丁巳以旱避正殿集僧內殿講佛經禱雨不得. 甲子造土龍于都省廳聚巫禱雨. 己巳醮于會慶殿禱雨. 三年四月旱. 戊辰幸普濟寺禱雨. 丁丑幸妙通寺禱雨. 六月乙巳再雩. 四年五月旱. 庚辰命文武百官齋僧祈雨. 六年五月旱. 庚戌禱雨于廟社山川. 八年四月旱. 戊子詔再雩祈雨. 太史奏: “必先祈川上松岳東神諸神廟栗浦朴淵而後再雩可也宜當兩京內外公私罷土木興作之役.” 從之. 七月旱. 乙巳祈雨于山川諸神祠. 十一年五月庚午集女巫三百餘人于都省廳祈雨. 六月己亥又聚巫禱雨. 辛丑令百僚設齋以禱. 乙巳再雩庚戌三雩. 十二年五月庚戌朔集巫于都省廳禱雨. 戊辰又禱于諸陵及廟社山川. 己巳再雩. 六月己卯朔集巫二百五十人于都省禱雨. 辛卯幸靈通寺又禱. 十五年五月旱. 己卯禱雨于廟社. 壬午會巫都省庭禱雨. 己丑祭天祈雨. 十八年閏六月丁亥設金經道場於金明殿禱雨. 己丑聚巫又禱. 辛卯親禱于法雲寺. 丁酉醮于宣慶殿以禱. 戊戌又親禱于外帝釋院.

 

#高麗史54-8-五行2--023

毅宗三年四月己卯禱雨于山川及諸神祠. 五月辛卯再雩. 五年閏四月乙亥以旱禱雨于名山大川及諸神祠. 六月丁酉以旱禁扇. 七月壬寅設龍王道場於貞州船上禱雨七日. 甲辰設羅漢齋于普濟寺禱雨丁未雨. 六年四月己卯禱雨于山川及諸神祠丙戌亦如之. 七月甲午朔禱雨于山川及諸神祠. 十二年四月乙巳醮于賞春亭禱雨. 戊戌再雩. 十四年五月戊戌再雩. 十五年六月癸丑再雩. 十六年四月甲申以久*{}再雩. 五月風旱爲甚. 二十三年四月辛卯雩自正月不雨至于是月.

 

#高麗史54-8-五行2--024

明宗三年四月丙子聚巫禱雨分遣近臣禱于群望自正月不雨川井皆渴禾麥枯槁疾疫並興人多飢死至有市人肉者又多火灾. 庚辰兩府宰樞禱雨于普濟寺. 戊子宰樞又禱于神衆院. 五月甲辰令文武三品抽祿設齋于普濟寺以禱. 五年七月乙巳禱雨. 八年五月甲午禱雨. 壬子聚巫都省禱雨. 辛酉再雩. 十一年四月辛酉禱雨于宗廟陵寢岳瀆及諸神祠. 癸酉親醮內殿又望祭北郊于玄虎門樓禱雨. 五月辛巳再雩. 十四年四月庚寅以久旱慮囚. 十九年閏五月丙寅以久旱禱雨于群望宥寃獄. 辛未又禱于名山大川諸神祠及廟社巷市. 癸酉聚巫禱于都省. 丁丑雩又禱于群望. 二十一年七月己酉再雩. 二十四年六月戊戌親禱雨于妙通寺. 大雨二十五年六月辛酉再雩.

 

#高麗史54-8-五行2--025

神宗元年六月辛未再雩. 四年六月辛巳再雩. 五年五月丁亥再雩.

 

#高麗史54-8-五行2--026

康宗二年五月丙寅以旱再雩.

 

#高麗史54-8-五行2--027

高宗二年四月旱. 三年四月旱. 五月丁丑禱雨于諸神祠. 六月癸卯禱雨. 六年五月旱. 十三年六月旱. 十六年四月辛亥以旱雩. 五月戊子禱雨. 乙未幸賢聖寺禱雨. 十七年五月旱. 十八年四月旱. 五月丙戌朔以久旱赦中外罪囚. 戊子再雩. 十九年五月丁亥以旱再雩. 二十九年八月壬子以久旱徙市. 三十年五月以旱赦中外二罪以下設雲雨道場于內殿五日. 六月丙午朔王如奉恩寺以旱去繖扇. 三十三年六月旱. 三十七年五月旱. 丁丑設功德天道場于本闕禱雨癸未再雩. 乙酉徙市己丑聚巫都省禱雨三日辛卯又雩. 壬辰雨. 三十八年五月旱. 丁卯雨. 三十九年五月旱. 丙戌禱雨于諸神祠癸巳庚子亦如之. 六月戊寅雨. 四十二年自三月至七月淸州以南大旱.

 

#高麗史54-8-五行2--028

元宗元年三月旱. 乙未雨. 五月京畿旱蝗. 六月戊戌王以大旱去陽傘禁著帽. 二年四月辛丑以旱禱于圓丘乃雨. 四年五月旱. 十三年四月丙辰以旱雩. 五月庚申雨. 十五年五月旱.

 

#高麗史54-8-五行2--029

忠烈王二年六月旱. 壬午禱雨于諸寺. 五年五月旱. 六年自三月至五月不雨. 七年五月戊申以久旱禁戴笠持扇. 甲寅雨. 八年四月己酉以旱徙市. 九年六月旱. 十年五月癸亥以旱徙市. 丁丑集巫于都省禱雨. 十一年四月己未以旱巷市. 五月乙亥雨. 十三年三月旱. 甲寅禱雨. 四月以旱慮囚. 庚午禱雨于佛宇神祠. 癸未宰樞施私財禱雨于普濟寺. 五月辛卯朔雩大雨. 十五年五月庚辰以旱巷市. 辛卯聚巫禱雨. 十六年五月癸卯朔以旱巷市. 二十七年自正月不雨至于八月. 二十九年閏五月以旱雩. 庚午大雨. 八月肅州旱甚郊野自燒. 三十年四月旱. 乙未聚巫禱雨. 三十二年六月以旱聚巫禱雨. 三十四年五月戊辰禱雨甲申又禱于圓丘.

 

#高麗史54-8-五行2--030

忠宣王元年四月丁丑禱雨于圓丘. 三年自四月不雨至于八月. 五年五月辛卯以旱禱雨于圓丘.

 

#高麗史54-8-五行2--031

忠肅王二年五月丁巳禱雨. 三年五月戊午以旱禱雨. 丁卯再雩. 戊辰禱雨于佛寺. 己巳聚巫又禱. 五年二月庚辰王以旱大醮于康安殿王曰: “明日必雨.” 果驗. 四月己未聚巫禱雨徙市. 庚申又禱于佛寺. 五月戊辰再雩禱雨于佛寺乙亥雨. 乙酉又禱于妙通寺. 丙戌王命收事審貼燒之雨. 八年三月辛亥再雩. 癸巳禱雨于圓丘辛丑雨. 六月戊午禱雨甲子雨. 十一年四月壬申以旱禁酒. 丁丑雨. 丙午禱雨. 十二年四月甲辰禱雨. 五月旱辛酉雨. 十六年自四月至五月旱. 五月丁卯聚巫禱雨六日. 癸未雨.

 

#高麗史54-8-五行2--032

忠肅王後元年五月辛卯聚巫禱雨. 甲午雨. 丙申雨. 四年自三月至四月不雨. 五月壬午朔以旱徙市聚巫禱雨. 庚戌雨. 八年六月乙卯禱雨. 七月戊午朔雨.

 

#高麗史54-8-五行2--033

忠惠王後二年五月己未禱雨. 四年四月自春徂夏不雨至是雷雨大至. 五年四月旱.

 

#高麗史54-8-五行2--034

忠穆王元年七月乙酉以旱雩. 二年五月辛卯命僧白雲祈雨不得. 癸巳聚巫三司禱雨又禱于佛寺徙市. 六月庚寅雨. 三年四月辛丑監察司以旱禁酒. 五月乙巳降香祈雨於諸寺. 丁未設祈雨道場於內殿及福靈禪源王輪興王等寺. 己酉又禱於諸寺丙寅徙市.

 

#高麗史54-8-五行2--035

恭愍王三年五月辛未以旱禁酒减膳. 丙子聚巫禱雨. 丁丑再禱于群望. 辛巳巷市. 壬午祈雨於白蓮堂丁亥再雩. 七年四月戊寅禱雨于福靈寺諸神祠自春至夏旱暵漸極命御史臺禁酒. 己卯雨. 八年六月楊廣全羅慶尙道大旱. 九年四月丙子禱雨. 十年五月丁卯禱雨于*大廟. 己巳巷市. 十二年四月庚子朔祈雨于毬庭. 十四年四月辛丑以旱雩. 五月甲戌以久旱置刑人推整都監按雪寃抑. 十七年六月庚申以旱甚禁宰牛理寃獄. 閏七月以旱放影殿徒役. 二十一年四月辛卯以旱禱雨. 二十二年四月庚辰禱雨于廟社群望. 己亥又禱于內殿. 五月戊申雨.

 

#高麗史54-8-五行2--036

辛禑元年七月辛未禱雨于宗廟. 丁丑雨. 二年五月丁丑以旱祈雨于宗社山川. 辛巳以久旱不雨因祈雨*{}祀頗多. 六月甲午雨. 丙申己亥又雨. 三年四月旱. 五月癸未雩且遍禱于佛宇. 乙酉又禱于朴淵臨津. 戊子巷市. 乙卯大雨. 六月庚戌禱雨. 辛亥傳旨都堂曰: “旱災太甚豈無其故? 必是人怨所召肆予屢放囚貶欲慰人心. 卿等因循不肯行得無不可?” 於是宥二罪以下唯金續命不原. 四年五月戊寅以旱宥二罪以下. 庚辰巷市. 戊子禱雨于宗社. 六月癸丑雨. 五年五月辛未攝事行端午祭. 是時朝夕風寒久旱不雨兼行祈雨祭. 乙酉以旱雩祀圓丘又祈于宗廟社稷朴淵開城大井貞州等處. 七年四月庚辰禱雨于演福寺辛巳亦如之. 壬午以旱錄囚癸未又禱于群望. 五月丙戌雨. 壬寅以旱鑿城中池又禱雨于演福寺. 甲辰巷市. 壬子遣密直提學張夏及判事楊宗眞禱雨于開城大井是日雨. 七月癸卯禱雨于演福寺徙市. 八年四月辛巳禱雨于佛宇神祠丙午又禱于朴淵及開城大井. 五月壬子禱雨于山川. 乙卯雨. 九年三月壬子旱禁酒. 四月丙戌以旱宥二罪以下. 庚寅禱雨于演福寺. 五月甲寅如寶源庫禱雨壇親自擊鼓以禱. 十年六月壬辰以旱禱雨于演福寺翌日禑率宮娥至是寺手擊鍾鼓以禱. 十三年四月甲辰禱雨. 五月辛酉以旱禁酒. 癸亥禱雨.

 

#高麗史54-8-五行2--037

恭讓王元年四月甲子以旱宥雨. 三年四月己巳以久旱放輕繫.

 

#高麗史54-8-五行2--038

成宗七年蝗.

 

#高麗史54-8-五行2--039

穆宗十二年六月東北界蝗.

 

#高麗史54-8-五行2--040

顯宗七年七月蝗庚申敎曰: “比聞秋稼將成飛蝗爲害豈刑政之或戾將災沴之使然其內外囚徒流以下取保出獄*䟽理速決.” 九月己酉敎曰: “南界州縣蝗旱重仍言念飢民能無責己宜避正殿减常膳禁諸宮院飮酒作樂.” 十一年六月西北界蝗十九年八月西北界蝗.

 

#高麗史54-8-五行2--041

仁宗五年七月西京西北道蝗二十三年七月北界昌朔龜義靜龍鐵等七州及西海道海州蝗太史奏曰: “今蝗蟲四起此乃國多邪人朝無忠臣居位食祿如蟲宜擧有道之人置之列位以弭其災.”

 

#高麗史54-8-五行2--042

毅宗元年七月海州蝗. 三年六月蝗.

 

#高麗史54-8-五行2--043

明宗二十一年八月西海道蝗大傷禾稼.

 

#高麗史54-8-五行2--044

神宗二年七月戊戌以蝗蟲風災分遣近臣慮中外囚.

 

#高麗史54-8-五行2--045

高宗十五年五月辛丑北界兵馬使馳報: “蝗害稼.” 王分遣內侍禱于中外神祠. 四十二年七月江陽郡蝗食桑葉成繭.

 

#高麗史54-8-五行2--046

忠烈王六年三月蝗十七年五月蝗.

 

#高麗史54-8-五行2--047

忠惠王後四年八月東界山谷有蝗.

 

#高麗史54-8-五行2--048

恭愍王十四年五月京畿蝗.

 

#高麗史54-8-五行2--049

辛禑二年九月西北面蝗.

 

#高麗史54-8-五行2--050

恭讓王二年五月蝗. 六月戊辰江陵交州蝗蟲食苗.

 

#高麗史54-8-五行2--051

顯宗五年十一月庚寅訛言北山諸寺僧擧兵來京城大駭戒嚴.

 

#高麗史54-8-五行2--052

睿宗七年十一月戊寅昏時京中人家忽然驚動呼號久而乃止.

 

#高麗史54-8-五行2--053

仁宗元年三月四方訛言有司將取民*閒小兒投之江中轉相驚恐至有亡匿山中者西海道尤甚.

 

#高麗史54-8-五行2--054

明宗十三年二月自京西州縣達于京城訛言國家禁畜白犬不從令者誅. 於是凡畜白犬者皆殺之或投之江中其不欲殺者涅其毛. 特下詔禁之乃止. 八月癸巳朔夜城中大驚譟聲震都下. 十五年妖言江南婦女美艶無夫壻者皆死良家女聞之曰: “吾屬當死何所惜?” 至有*{}奔街巷者. 王聞之命有司設佛事以禳之.

 

#高麗史54-8-五行2--055

高宗十年三月京城妖言今月初八日人出門外則輒死是日市肆爲空. 十八年十月乙丑東京馳奏: “有木郞言: ‘我已到敵營元帥某某人也. 我等五人欲與交戰期以十月十八日若送兵仗鞍馬我等便當報捷.’” 因以詩寄崔瑀曰: “壽夭災祥非一貫人人居此未曾知. 除災致福是難事天上人*閒捨我誰?” 瑀傾信私備畫韂鞍馬授內侍金之蓆送之其後無驗. 木郞卽木魅. 三十六年十一月有童謠云: “瓠之木枝切之一水鐥陋台木枝切之一水鐥. 去兮去兮遠而去兮彼山之嶺遠而去兮霜之不來磨鎌刈麻去兮.” 三十七年五月京城訛言用人五十祭天狗男女惶怖. 姦猾因之乘昏*{}盜者甚衆御史臺牓諭不能禁月餘乃息.

 

#高麗史54-8-五行2--056

忠烈王二十年正月童謠云: “萬壽山烟霧蔽.” 未幾世祖皇帝訃至.

 

#高麗史54-8-五行2--057

恭愍王十年十一月王避紅賊幸福州乙未幸映湖樓乘舟遊賞. 觀者如堵或有誦讖而嘆曰: “*{}有一南寇深入臥牛峯.” 又云: “牛大吼龍離海淺水弄淸波古聞其言今見其驗.” 十二年六月甲子闕內驚. 十六年民*閒訛言五六月人當盡死人各美衣食待之. 憲司禁之益譁. 十八年二月丙辰寅時訛言唐船已入西江城中洶洶流離失所者頗衆. 二十一年六月庚辰訛言唐人食人於京內外. 二十二年四月義成庫洞有巫女夜夢蝦蟆無數聚于一處有一靑衣女來蝦蟆向靑衣女死俄而黃衣女來靑衣女承命於黃衣女傳於巫女曰: “汝言於上雖作大家九吾不居之速罷影殿役.” 翼日午有神降于巫女曰: “今國多妖孽亡徵見矣吾受國恩有陰騭故國尙不亡盍告王? 吾還正陵矣.”

 

#高麗史54-8-五行2--058

辛禑十四年童謠有木子得國之語軍民無少老皆歌之.

 

#高麗史54-8-五行2--059

恭讓王三年十一月民*閒訛言帝使求童女而來擧國疑懼嫁女之家燈燭相連輝暎街里其不備禮而婚娵者不可勝計.

 

#高麗史54-8-五行2--060

太祖元年八月戊辰虎入都城黑倉垣內射獲之筮之曰: “虎猛獸不祥是主兵也.”

 

#高麗史54-8-五行2--061

顯宗二年五月癸未西京人獻免一首二身. 三年閏十月壬申獐入毬庭. 六年三月狐登右倉囤上向人而嘷又虎入歸仁門. 七年七月壬戌虎入城. 十年五月京畿多虎. 十一年九月壬申虎入城咬人. 二十年四月乙未虎入京城.

 

#高麗史54-8-五行2--062

德宗元年二月壬戌虎入宣喜門.

 

#高麗史54-8-五行2--063

靖宗二年八月丁未虎入京城.

 

#高麗史54-8-五行2--064

文宗二十年*(??){}月甲午虎鬪死于宮城北. 二十一年閏正月虎屢入京城.

 

#高麗史54-8-五行2--065

肅宗六年十二月癸卯虎入城中害人. 八年十一月戊戌虎入禁苑山呼亭. 壬寅京畿多虎命軍士捕之.

 

#高麗史54-8-五行2--066

睿宗六年十一月虎入都城多害人物. 十三年二月戊午虎入太子行宮.

 

#高麗史54-8-五行2--067

仁宗七年十月丙戌狐鳴都省廳及大倉北垣. 十一年五月丙寅獐入兵部前路. 十五年二月辛丑狐鳴壽昌宮中.

 

#高麗史54-8-五行2--068

毅宗元年七月壬申夜虎入選軍太史奏: “邇來猛虎入選軍兵刑部興國寺及閭巷夫虎者山林之獸也*握鏡曰: ‘虎狼入國府中將空荒.’” 八月己亥夜虎入大明宮. 十二年七月己未虎入京城.

 

#高麗史54-8-五行2--069

明宗六年九月甲辰虎入大明宮八年九月戊子虎入京城. 十年正月戊寅虎入城市. 十八年四月辛未豹入城. 十九年十一月乙丑虎入延慶宮內. 二十七年正月癸卯虎入穆淸殿.

 

#高麗史54-8-五行2--070

高宗四年三月壬午狐鳴御果園. 六年四月壬辰虎入賞春亭. 十一月丙辰有獐出自廣化門. 七年四月丙子虎入壽昌宮寢殿. 九年九月丁未鹿入市. 十三年八月庚戌熊入城. 十月丁酉熊又入市街. 二十二年二月辛巳虎入御井. 二十九年四月北界熊羆多入海島.

 

#高麗史54-8-五行2--071

元宗元年二月壬寅虎入內城. 二年正月虎聚固城縣石泉寺洞擊鼔而舞. 四年五月庚子十鹿入城. 六年七月壬戌虎入闕東門外咬殺人. 七年十月壬戌狐鳴于寢殿. 十年八月辛丑有鹿入宮中. 十五年四月己酉虎晝入京城.

 

#高麗史54-8-五行2--072

忠烈王三年七月辛亥二鹿入市. 十一月乙未鹿入城. 四年五月壬寅鹿入城. 五年六月乙巳鹿入沙坂宮. 十月丁亥鹿入城. 六年十月庚辰鹿入沙坂宮. 九年四月庚戌虎入城咬人. 五月辛酉虎入市. 六月丙戌鹿入城. 十年二月戊戌虎入市. 十三年閏二月甲子虎入城. 四月乙亥有狐晝入大殿. 己卯狐入城. 十五年五月甲申虎入城咬人. 十八年七月丙戌虎入城. 八月癸丑鹿入城. 十九年二月癸巳虎入王宮三月己丑鹿入城四月己丑鹿入宮中. 二十一年二月壬辰虎入城. 二十二年二月癸亥虎入壽寧宮. 三月丁丑虎入城. 四月庚戌鹿入城. 二十三年二月乙未虎入城. 二十九年五月丙申虎入城. 閏五月辛巳虎入市. 三十四年四月羚羊入行省.

 

#高麗史54-8-五行2--073

忠宣王元年八月壬戌有免出壽寧宮. 三年四月虎連入城中. 五月丁亥虎入城. 五年五月己亥二狐入延慶宮.

 

#高麗史54-8-五行2--074

忠肅王三年二月癸未虎入城. 十一年五月乙未鹿入城中. 十二年九月丙子獐入旻天寺毛色異常. 十六年四月甲午獐入康安殿.

 

#高麗史54-8-五行2--075

忠肅王後六年五月戊申虎入城. 十一月癸丑狐鳴時坐宮.

 

#高麗史54-8-五行2--076

忠惠王後二年五月己卯鹿入城. 三年三月丁酉虎入城咬人. 四年三月辛卯二獐入城. 四月壬寅獐入城. 五年二月甲午虎入城. 丁酉虎入城又狐鳴于市廛廊上.

 

#高麗史54-8-五行2--077

忠穆王三年五月己巳獐入城. 四年二月乙未虎入城. 四月庚辰獐入城. 八月丙子二鹿入壽德宮.

 

#高麗史54-8-五行2--078

忠定王元年九月丁丑山羊及狐獐入城市. 三年正月癸亥狐入城. 九月辛亥鹿入城.

 

#高麗史54-8-五行2--079

恭愍王元年正月辛未虎入城. 三月壬申虎入城. 四月壬戌豹入城. 癸亥獐入城十二月二鹿入城. 二年四月壬子獐入城. 八月辛亥狐入城. 九月辛卯狐鳴于延慶宮. 三年九月乙亥狐鳴于延慶宮. 十月甲午狐入豐儲倉. 四年四月丁巳獐入城. 六年閏九月壬戌狸入延慶宮苑內. 庚午狸入闕內而死. 十二年閏三月癸未二獐入城中. 戊子獐入城中. 十三年六月己酉狼入城. 十四年七月辛巳虎入城. 癸未狐鳴于宮北. 九月丁卯夜虎入城. 十一月癸丑狐鳴景靈殿. 十五年四月辛巳獐鳴東宮. 九月丁未以狼入城設金經道場十六年四月壬子獐入時坐宮坊. 癸亥*{}及獐入于市又獐入城. 十九年十月壬辰虎入城. 二十二年五月甲辰獐入城. 二十三年四月丙申朔獐入城.

 

#高麗史54-8-五行2--080

辛禑元年正月己巳虎自宣義門入城. 四月壬子獐入城二年五月甲寅朔獐入都省毬庭. 三年三月辛巳狐入宮中. 四年八月丙午虎入京城多害人物. 五年正月辛卯狐鳴于本闕. 八月癸巳狐鳴于毬庭. 七年二月己丑獐入城. 庚寅二獐入城. 四月甲子獐入城. 日官奏: “按秘記云: ‘獐入國中其國亡.’ 願小心修省毋事遊畋.” 五月庚戌獐入城. 八年二月甲戌狐入城. 九年正月乙巳妖狐鳴于闕傍. 三月己酉狐鳴於花苑. 八月丁丑獐入城. 十年二月己卯獐入城. 四月己卯獐入城. 十一年七月癸酉狐鳴康安殿. 十三年九月己卯狐鳴于時坐所.

 

#高麗史54-8-五行2--081

恭讓王二年正月辛未狐出壽昌宮西門走入思親觀西岡. 三月甲申獐入城. 九月甲寅虎入新都門下府摶人而去時遷漢陽纔數日虎多害人畜人皆畏懼. 王遣使祭白岳木覓城隍以禳之. 三年九月丙午虎入城. 四年五月丁亥獐入孝思觀. 六月丙辰鹿入京城.

 

#高麗史54-8-五行2--082

熙宗七年二月甲子禁內應明門南有犬吠聲搜而不得.

 

#高麗史54-8-五行2--083

高宗二十九年十二月中部南渠有狗兒一身兩臀六足二陰.

 

#高麗史54-8-五行2--084

定宗七年臨津縣獻白雉.

 

#高麗史54-8-五行2--085

景宗元年五月壬辰京山府獻白鵲.

 

#高麗史54-8-五行2--086

顯宗五年四月庚午白氣界天如匹布. 八年十一月己未夜白氣如練竟天俄變爲赤祲. 九年正月癸亥白氣如帶亙天. 十三年十二月己亥夜白氣漫天. 十七年十一月戊午夜白氣分五道亙天東西. 二十年二月丙戌白鸛來巢于神鳳樓鴟吻. 三月癸亥白氣亙天東西. 四月辛丑白氣弥天. 二十一年七月丁巳白氣如布自北而南.

 

#高麗史54-8-五行2--087

德宗三年八月癸亥白氣如彗從軫西指翼張長二丈餘二十七日而滅.

 

#高麗史54-8-五行2--088

靖宗六年三月丁丑白氣經天.

 

#高麗史54-8-五行2--089

文宗六年六月癸巳白氣竟天狀如魚鼈有靑紫氣貫於其*閒良久乃散. 七年正月丙午有白氣二條從西北起貫日其一竟天十七年四月壬申乾巽方白氣相衝亙天. 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子白氣自乾抵巽連坤變爲赤氣. 二十七年二月乙未夜白氣竟天若道路南流而滅. 四月丙子有氣如烟生于廣化門左右鴟尾長丈餘. 三十四年正月丙子夜有白氣自昴貫於翼軫.

 

#高麗史54-8-五行2--090

宣宗九年正月辛卯有氣如烟生于奉恩寺太祖眞殿.

 

#高麗史54-8-五行2--091

肅宗四年四月壬午白氣貫心星癸未經天十二月癸亥夜白氣自西射昴. 十年九月乙卯白氣漫天.

 

#高麗史54-8-五行2--092

睿宗元年十二月庚辰有氣如烟生于神鳳門上鴟吻數日. 四年五月乙卯夜白氣如匹練橫亙坤艮良久指巽而滅. 五年三月己酉夜素氣坤艮相衝經天如布匹至夜央乃滅. 七年五月庚申昏有白氣一條如匹練坤艮相衝良久乃滅. 十年三月己丑夜素氣如布匹見于乾巽方. 十六年正月戊申夜白氣亙天.

 

#高麗史54-8-五行2--093

仁宗元年二月丙午夜西方有白氣中央有赤氣. 八年八月丙申白虹起自西方向北行滅. 日者奏: “開元占云: ‘白虹露奸臣謀君.’ 宜反身修德以*荅天譴.” 十月戊子二更白虹相衝乾坤方至地發見三更乃滅. 太史奏曰: “白虹出其下有血白虹是百殃之本衆亂所基固當修省以*荅天意.” 故重華殿置度厄道場一七日. 十一月癸卯白氣如匹練發普濟寺塔上至天. 壬子日南至天氣淸朗無風四方有白雲小有西風. 太史奏: “天氣淸朗萬物不遂風從兌來秋多苦兵.” 九年三月辛丑夜白氣二條一在北方衝東西貫紫微宮一在南方衝東西徑天. 十二年正月丙辰白氣見西方經北極貫北斗又白氣向東行滅. 丁巳白氣見西南貫天苑入北斗.

 

#高麗史54-8-五行2--094

毅宗元年五月丙子有素氣從北方指巽如布. 十二年三月甲戌白霧塞天.

 

#高麗史54-8-五行2--095

明宗四年正月己丑朔白霧. 九年七月丁丑有氣如煙生廣化門左鴟尾. 九月戊辰有氣如煙生廣化門鴟尾. 十年正月甲子有氣如煙生廣化門左右鴟尾三月庚申有氣如煙生廣化門鴟尾三日. 四月庚戌有氣如烟生廣化門左右鴟尾. 九月丙寅有氣如烟生廣化門左鴟尾癸酉又生廣化保定二門鴟尾丁丑己卯又生廣化門. 十月庚寅有氣如煙生廣化保定二門鴟尾. 辛丑有氣如煙生廣化門左右鴟尾. 先是儀鳳門鴟尾生煙而有癸巳之亂廣化門鴟尾生煙而致仲夫之戮至是春夏以來又於廣化門鴟尾比比生煙故重房大惡之. 或者謂: “此非煙也盖蚊虻聚飛使然不足怪也.” 重房喜令太史局視之. 太史乃阿其意曰: “飛虫也.” 識者恨之及是煙氣復大出. 十一年二月癸卯乾艮方有白氣變爲赤氣. 三月戊辰有氣如煙生廣化門鴟尾. 癸酉有氣如煙生廣化門鴟尾六日. 閏月甲申又生興國寺松樹. 四月癸酉有氣如煙生廣化門鴟尾. 十三年四月丁未有氣如煙生廣化門左鴟尾. 十四年二月辛酉夜有白氣起自坤一向艮一向北橫天俄而滅. 十八年五月癸丑白虹見于西北方. 二十年正月庚午白虹竟天狀如練.

 

#高麗史54-8-五行2--096

神宗元年四月癸未白虹見於乾方. 三年九月癸亥白氣如匹練從午向艮.

 

#高麗史54-8-五行2--097

熙宗七年五月丁巳夜白氣從星張翼軫*大微北斗起而滅.

 

#高麗史54-8-五行2--098

高宗六年四月癸巳白氣亙天. 六月辛未有氣如煙生于藿井宮鴨脚樹. 四十二年正月庚子白雲長五百尺許廣二尺東西橫天. 四十三年二月甲子雨水銀. 四十五年十月己亥西房有白氣衝天.

 

#高麗史54-8-五行2--099

元宗元年六月壬寅白氣亙天. 五年六月丙午白虹見于南北方. 辛亥夜白虹見于西南方. 十月己未白氣二道見于坤艮方竟天. 六年三月丁亥微雨白如洒粉. 十年正月己未夜白雲自巽竟天廣三尺許. 十一年正月壬寅白氣東西竟天. 十四年十二月丙寅白氣竟天.

 

#高麗史54-8-五行2--100

忠烈王元年正月丙戌白氣如帶東北接于西南. 四年四月丁巳白氣橫亙東西. 壬午白氣見于西方. 六年十一月癸卯白氣亙天如練. 九年四月乙巳有物白如鵠鷺起於新殿騰空而上南墜一里所忽不見. 二十一年三月乙巳朔白氣見于艮巽坤三方. 二十九年八月壬寅白氣見于西北橫亙東南.

 

#高麗史54-8-五行2--101

忠肅王元年三月丙申白祲竟天. 三年十二月乙亥白虹見于西北. 八年五月甲戌朔白祲見于乾方長二丈許須臾變爲弓矢狀中有星初如卷龍後如蟠龍. 十一月丙戌艮巽方有白氣. 九年九月丙申白霧四塞. 十二月庚辰白氣見于昴星度橫亙南北如練. 十一年三月壬子白氣見于西方. 十六年五月己未晡時白氣竟天.

 

#高麗史54-8-五行2--102

恭愍王三年三月壬申白氣見于乾巽二方. 六年十二月辛卯夜有白氣風雷雨. 七年八月癸酉白氣見于西北方亙天如練八年四月丙戌有氣如煙生于旻天寺三層殿鴟尾. 十五年十一月癸未鵠峯上有白雲宮中謂瑞氣. 十六年正月丙午夜西方大明如晝. 二月乙亥午時白虹見于南方. 十七年四月庚申有氣如煙生于演福寺佛殿二日. 二十二年正月丁未夜白氣從南指北長三丈餘自西而東乃滅. 二月庚辰白氣自西抵北如匹練. 四月丁丑夜天雨白毛長二寸或三四寸細如馬鬣. 戊寅夜雨白毛壬午癸未丁亥丙申亦如之. 十一月癸卯白氣見于西北方. 閏月己卯白氣見于東南方. 十二月丙午夜白氣如虹二十三年三月壬子白氣如虹. 連亙尾女*.

 

#高麗史54-8-五行2--103

辛禑二年十一月丁未西北面萬戶金得齊獻白獐. 五年五月乙未夜白氣經天. 六年二月壬午白氣如彗見于東北方. 七年四月辛酉白氣如布貫月. 壬午有氣如煙生于演福寺金堂東角翌日又生西角. 五月*庾寅{庚寅}白氣如布貫月.

 

#高麗史54-8-五行2--104

恭讓王二年四月丁未白祲見于戶曹南池俄變爲赤祲.

 

志卷第八.

 

 

#高麗史55-9-00-00-000

志卷第九. 高麗史五十五.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55-9-五行3-00-000

五行三.

 

#高麗史55-9-五行3--001

五行五曰土土居中央生萬物者也. 而莫重於稼穡土氣不養則稼穡不成金木水火沴之而爲異爲地震爲雨土時則有夜妖時則有臝虫之孽時則有牛禍其徵恒風其色黃是爲黃眚黃祥.

 

#高麗史55-9-五行3--002

顯宗七年九月江南饑.

 

#高麗史55-9-五行3--003

靖宗六年二月靈光郡及臨陂縣饑.

 

#高麗史55-9-五行3--004

仁宗六年三月定州饑. 九年六月塩州旱饑. 十年七月京城饑穀貴物賤銀甁一斤直米五碩小馬一匹直一碩牸牛一頭直四斗布一匹直六升街巷餓殍相望.

 

#高麗史55-9-五行3--005

高宗十七年正月大饑道殣相望四十二年春大饑. 四十四年閏四月城中大饑四十六年正月大饑.

 

#高麗史55-9-五行3--006

忠烈王三年三月耽羅大饑民有闔門而死者. 六年四月全羅道饑十三年三月全羅道饑人或有食其子者.

 

#高麗史55-9-五行3--007

忠穆王四年四月京城大饑.

 

#高麗史55-9-五行3--008

恭愍王三年六月饑布一匹直米斗三升. 六年東北面大饑. 七年四月東北面饑. 五月交州江陵道饑. 八年大饑. 九年四月慶尙全羅道饑死者過半棄道路者不可勝數. 六月京城饑布一匹纔直米五升. 十年三月龍州饑人相食. 四月西北面大饑盜賊蜂起. 十一年四月京畿饑. 十三年三月饑. 二十二年四月全羅慶尙道饑.

 

#高麗史55-9-五行3--009

辛禑四年五月京城饑布一匹直米三四升. 六年六月京城饑布一匹直米五升. 七年五月京城饑布一匹直米一斗. 慶尙道高靈郡饑棄兒滿路飢死者不可勝計. 八年閏二月無麥苗. 七月京城饑布一匹直米三四升.

 

#高麗史55-9-五行3--010

顯宗九年四月京城疫王分遣醫療之. 二十一年十二月京城疫人多死.

 

#高麗史55-9-五行3--011

明宗十七年五月京城大疫命五部設道符神醮以禳之.

 

#高麗史55-9-五行3--012

高宗四十一年六月京城大疫死者相枕. 四十二年京城大疫.

 

#高麗史55-9-五行3--013

元宗三年十月京城大疫.

 

#高麗史55-9-五行3--014

忠烈王七年疫死者甚衆.

 

#高麗史55-9-五行3--015

恭愍王二十三年三月京城大疫.

 

#高麗史55-9-五行3--016

太祖十五年五月甲申西京大風官舍頹毁屋瓦皆飛王以爲不祥聚僧誦經以禳之.

 

#高麗史55-9-五行3--017

光宗元年正月大風拔木王問禳灾之術司天奏曰: “莫如修德.” 自是常讀貞觀政要.

 

#高麗史55-9-五行3--018

穆宗十二年正月庚戌幸崇敎寺及還中路暴風起折傘蓋柄.

 

#高麗史55-9-五行3--019

顯宗元年十二月癸巳西京神祠旋風忽起二年六月丁巳暴風飛瓦拔木. 四年四月壬申大風三日乃止. 六年四月甲寅大風折木. 十一年十一月戊申朔大風.

 

#高麗史55-9-五行3--020

靖宗六年七月丁丑暴雨疾風路人至有僵死者廣化門鴟吻頹.

 

#高麗史55-9-五行3--021

文宗四年二月戊午朔暴風拔屋折木三日六年七月己未大風毁屋折木三十六年九月癸卯大風拔木.

 

#高麗史55-9-五行3--022

宣宗四年三月辛酉暴風丁丑大風拔木. 六年四月寒風大起. 太史奏: “當有兵革旱灾請修德以禳之.”

 

#高麗史55-9-五行3--023

獻宗元年正月戊戌朔風從乾來太史奏: “當有憂.”

 

#高麗史55-9-五行3--024

睿宗五年八月庚辰大風拔木偃禾. 八年四月壬辰大風拔木. 十一年六月庚午大風辛未亦如之. 十二年四月癸未大風. 十四年六月丁酉大風. 十七年十月癸丑大風雨雹震開國寺塔.

 

#高麗史55-9-五行3--025

仁宗元年十月壬午大風拔木. 二年正月辛酉大風拔木. 三月丙寅大風雨土閏月壬辰晝晦大風昇平門鴟尾動搖. 八月戊午驟雨大風飛瓦拔木. 己未大風拔木辛酉暴風. 五年八月辛巳暴風拔木. 六年九月丙午大風雷雨雹赤氣自乾方從紫微入艮方又黑氣南北相衝. 八年六月癸未晡時暴風折木揚沙雨雹. 太史奏: “近來有臆說陰陽者交上消息黷行齋醮. 譬如藥盡而病不盡老狀男女往往聚集互唱佛號. 宜命御史臺及街衢所巡行禁止.” 從之. 七月辛亥暴風拔木雷電震五正里人家松木. 太史奏: “自立夏至立秋後時令不調風雨暴作或下雹. 此亦水旱兵喪之災將來可畏. 齋祭修禳不足以消變願殿下省躬修德上*荅天譴.” 從之. 十月丙申大風拔木. 九年二月戊寅大風拔木. 七月戊午大風拔木九月癸亥暴風雷電雨雹. 十月乙酉大風拔木. 十一月己亥大風雨雷電. 十一年十二月庚寅大風拔木. 十二年八月甲午大風拔木. 十三年五月庚子大風雨拔木十六年六月丙寅暴風雨普濟寺羅漢堂毁. 八月戊寅大風拔木暴雨震電. 十月庚辰大風霧塞. 十八年六月戊辰有艮風凡五日百穀草木枯死過半蚯蚓出死於道路中可匊. 二十年正月乙未朔大風終日飛沙走石丁巳大風飛沙癸未大風雨土.

 

#高麗史55-9-五行3--026

毅宗元年五月己巳大雨暴風發屋折木. 二年四月丙申暴風雨雹. 十一年正月戊辰風自乾來. 太史奏曰: “國有憂.” 王懼. 卜者內侍榮儀因進禳禬之說王信之命於靈通敬天等五寺自是月至歲終恒作佛事以禳之. 十二年八月庚子尙書刑部奏: “決重刑大風雨拔木飛瓦.” 十五年七月丙申朔大風傷穀. 十八年五月壬子大風時旱甚草木萎黃.

 

#高麗史55-9-五行3--027

明宗四年九月己卯大風飛沙石二日. 八年三月壬戌大風揚沙石. 四月甲戌大風揚沙石. 九月庚午大風昇平門右角鴟尾頹. 九年七月乙酉大風傷穀. 九月己未大風雷雪泰定門右鴟尾頹. 十年八月壬午大風拔木. 十一年正月壬申大風拔木. 十七年七月壬子大風. 十八年八月乙酉大風拔木. 十月丁丑大風雨二日.

 

#高麗史55-9-五行3--028

康宗元年七月辛未大風拔木.

 

#高麗史55-9-五行3--029

高宗二年四月庚子大風拔木翼日亦如之. 八月庚寅大風拔木傷禾. 四年九月辛卯大風雨雹震麗正宮. 十五年正月戊子大風拔木. 二十二年二月恒風. 三十三年七月大風振屋. 四十一年正月丁酉大風飛瓦. 三月乙酉大風拔木飛瓦閏六月丙申大風雨拔木. 四十四年三月恒風. 九月庚午大風飛瓦. 四十六年六月癸未大風以雨.

 

#高麗史55-9-五行3--030

元宗十年六月壬寅風雨暴作拔木飛瓦. 十三年三月丙戌暴風雷雨以雹.

 

#高麗史55-9-五行3--031

忠烈王六年八月全羅道大風七日川溢損禾. 十一年七月辛卯大風拔木飛瓦. 十四年八月己未大風傷禾. 十九年四月乙未暴風雨傷禾麻. 二十一年七月壬午大風拔木. 二十四年二月壬申大風雨. 二十六年九月乙巳迅風雷雨.

 

#高麗史55-9-五行3--032

忠宣王三年二月戊辰大風屋瓦皆飛.

 

#高麗史55-9-五行3--033

忠肅王五年五月癸未大風行路不行. 六月乙巳大風雨. 六年八月戊子夜大風. 十五年十一月甲申大風雨土後六年十月丙申北風大作揚沙石積雪聲如雷人馬不能前. 七年七月庚戌大風雨拔木偃禾.

 

#高麗史55-9-五行3--034

忠惠王後二年十二月丁卯大風拔松樹數千章.

 

#高麗史55-9-五行3--035

忠穆王元年七月己亥大風以雨拔松嶽樹.

 

#高麗史55-9-五行3--036

忠定王元年閏七月甲子大風雨城中屋瓦皆飛儀鳳樓頹松岳龍首兩山松盡拔. 十月庚寅風看樂樓頹. 二年六月丙戌暴風疾雨拔木損禾. 三年正月己巳朝颶風暴作至翌日乃止. 十二月乙酉颶風大作.

 

#高麗史55-9-五行3--037

恭愍王二年正月丙戌大風. 十一月丙戌大風戊子大風. 三年正月甲子朔大風. 五年正月乙未大風人馬欲仆. 六年九月乙亥大風己卯亦如之戊子大風拔木飛瓦凡二日. 七年二月乙卯暴風戊戌大風晝晦. 八年正月癸亥大風拔木. 七月甲午大風以雨. 十二年閏三月己卯旋風忽起吹亂市賈諸物高擧空中落巡軍庭人爭拾取之. 十四年正月己卯大風雪雷地震. 十五年九月庚寅夜大風雨. 十六年二月壬戌大風終夜癸亥亦如之. 三月辛卯王幸演福寺大設文殊會辛旽從焉. 暴風終日黃塵漲天人不能開目會凡七日而暴風三日大霜三日. 六月辛未大風. 十七年八月己丑大風飛瓦拔木. 九月己酉大風辛亥亦如之. 十二月丙戌大風. 十八年九月戊申大風雨雹雷震人. 二十一年八月丁丑大風雨拔木戊寅亦如之. 十月辛巳大風雷.

 

#高麗史55-9-五行3--038

辛禑七年八月戊辰大風拔木. 十年六月丙戌大風連夜. 十三年六月丙午暴風折木飛瓦壞*大廟東門. 十四年七月癸巳大風拔木市廊頹.

 

#高麗史55-9-五行3--039

恭讓王元年七月丙子烈風且雹. 三年八月丙辰全羅楊廣道大風拔木.

 

#高麗史55-9-五行3--040

穆宗十二年九月恒霧至冬.

 

#高麗史55-9-五行3--041

顯宗五年十月丁丑大霧竟日. 十一月戊戌大霧三日. 十一年十月甲辰大霧咫尺不辨人物. 十二年十一月辛卯大霧. 二十年二月乙丑大霧.

 

#高麗史55-9-五行3--042

德宗三年十一月庚子大霧.

 

#高麗史55-9-五行3--043

靖宗六年正月戊午雲霧四塞至午乃收.

 

#高麗史55-9-五行3--044

文宗二十九年十月庚子霧塞三十七年十二月辛未朔虹見大霧連日.

 

#高麗史55-9-五行3--045

肅宗七年十月己卯霧. 八年正月辛巳朔霧.

 

#高麗史55-9-五行3--046

睿宗元年十一月戊子朔大霧三日. 十年十月己未霧塞不辨人物. 十七年十一月丙午大霧木稼.

 

#高麗史55-9-五行3--047

仁宗元年十月戊戌大霧. 二年九月乙未沈霧. 五年九月丙午大霧. 十二月癸酉大霧. 六年十月戊午昏霧四塞二日. 十一月甲午大霧四塞三日. 七年十月丁亥大霧四塞. 十一月庚申大霧終月. 八年九月丁卯大霧. 十一月甲辰大霧. 九年十月壬申大霧. 壬午霧. 十年九月甲戌大霧. 十一月甲戌大霧. 十一年正月*朔丁巳{丁巳朔}. 十二月丙戌霧塞五日木冰. 太史奏: “天雨霧冷名降殃國有大憂惟寇之祥.” 時妙淸等勸西幸故有此奏. 十二年九月癸巳大霧. 十六年十月辛未大霧. 十九年十月庚午大霧四塞.

 

#高麗史55-9-五行3--048

毅宗二年十二月戊午大霧. 三年九月甲午大霧. 七年九月己亥霧塞. 十年四月丙子霧塞. 十二年三月甲戌霧塞日無光. 十四年十月丁未霧塞. 十八年十一月戊子大霧. 癸卯陰霧四塞行者失路. 太史奏云: “霧者衆邪之氣連日不解其國昏亂. 又霧起昏亂十步外不見人是謂晝昏. 大闕明堂者祖宗布政之所其制皆法天地陰陽. 故王者出入起居不可無常. 今陛下處非其位任非其人明堂久曠而不居天灾可懼而不省移徙無常號令不時故有此異.” 王竟不悟.

 

#高麗史55-9-五行3--049

明宗六年二月甲辰大霧. 十月辛丑大霧. 十一月壬寅朔大霧. 七年二月丁丑大霧. 三月己酉大霧自二月壬午至是晝夜恒霧日月無光. 九月戊午大霧. 十月庚午大霧. 十二月己巳大霧咫尺不辨人物. 八年九月乙未大霧五日. 九年九月恒霧. 太史奏請於光岩寺大觀殿內殿三處設消灾道場以禳之. 十月辛卯霧. 丙申霧四日. 十一年十月庚申大霧二日. 十二月庚戌大霧癸丑亦如之. 十三年十月壬子大霧. 十四年十一月丁亥大霧. 十五年十一月庚子太史奏: “自立冬以來沈霧又自今月七日至十日濛霧. 奸臣謀君其變可畏. 請修德消變.” 王但禱佛祈神而已. 十六年十月辛巳大霧. 十八年十月癸酉大霧三日. 二十年十月丁未大霧咫尺不見人物. 十一月庚申大霧二十三年正月己巳朔大霧十月庚申陰霧四塞. 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大霧.

 

#高麗史55-9-五行3--050

神宗二年十月庚申朔大霧. 五年十一月戊午大霧竟日咫尺不辨人. 九月壬辰大霧不辨人.

 

#高麗史55-9-五行3--051

熙宗四年二月癸卯沈霧.

 

#高麗史55-9-五行3--052

高宗七年正月癸丑大霧咫尺不辨人物. 八年十月戊午霧. 九年十二月甲申大霧. 十二年十一月壬戌大霧不辨人十四年十一月辛巳霧. 二十一年十二月丙戌大霧. 三十六年十一月壬戌霧十一月丙子大霧庚辰亦如之. 三十七年十一月庚辰大霧三日. 三十八年閏十月戊寅霧. 三十九年十月壬子霧. 十一月庚寅霧. 四十年七月辛丑霧. 十一月甲申霧己丑亦如之. 四十二年十二月甲子霧庚寅大霧壬辰亦如之. 四十六年五月壬子大霧咫尺不辨人.

 

#高麗史55-9-五行3--053

元宗元年十月己酉霧. 十一月壬辰霧. 四年十一月丙午大霧咫尺不辨人. 六年十月庚午大霧.

 

#高麗史55-9-五行3--054

忠烈王四年十一月乙未霧庚子大霧咫尺不辨人物. 六年十一月己酉大霧木稼. 十四年十月丁卯霧戊辰亦如之. 十七年十一月丁未大霧. 三十四年十一月戊午朝霧.

 

#高麗史55-9-五行3--055

忠肅王元年十月甲辰大霧. 八年十月壬子朝霧. 九年九月丁亥霧. 十一月乙卯霧. 十一年十一月壬辰霧. 十五年九月丁丑霧. 十一月壬申霧. 十六年十月庚戌大霧.

 

#高麗史55-9-五行3--056

忠肅王後四年十二月癸卯大霧. 六年十一月庚子大霧甲辰亦如之.

 

#高麗史55-9-五行3--057

忠穆王二年閏十月庚辰大霧. 四年十月甲申霧七日. 十一月乙未大霧. 丁酉霧. 戊戌亦如之. 甲辰大霧暖如春.

 

#高麗史55-9-五行3--058

恭愍王二年十一月庚午大霧. 三年十一月壬午大霧三日. 四年十月辛未大霧. 六年十一月丁巳大霧. 七年正月甲寅霧. 三月戊申雺霧. 十年十二月壬午大霧庚寅霧甚. 十一年十一月丁未雺霧. 十二月丁丑大霧二日. 十四年十一月辛丑朝霧木稼. 十五年五月辛卯大霧. 十一月己亥大霧癸卯大霧三日. 十六年十月庚申霧乙丑亦如之. 十一月乙亥霧戊寅己卯甲申亦如之. 丙戌大霧. 十七年九月恒霧. 十一月癸亥霧. 十二月壬午大霧. 十八年正月甲辰霧二日. 己酉夜霧庚戌大霧. 二十一年八月庚午大霧. 十月己卯大霧. 十一月乙巳大霧終日. 十二月庚子霧. 二十二年四月己卯大霧雨白毛遍國中庶人皆曰龍毛拾而視之乃白馬鬣也. 五月壬寅朔霧雨毛. 十月丙子霧. 閏十一月辛巳霧. 二十三年正月乙亥沈霧終日. 十月甲寅大霧. 十一月癸酉霧塞.

 

#高麗史55-9-五行3--059

辛禑元年正月乙亥朝沈霧咫尺不辨人物. 十月癸卯雲霧冥暗如春令然. 甲寅霧塞二日. 十一月癸亥霧甚乙丑亦如之. 十二月丙戌朔大霧. 戊戌霧昏雷電. 癸丑霧. 二年十月乙亥沈霧. 十一月丙戌霧雨雹震電. 三年十一月丁亥霧塞. 十二月辛亥霧壬子. 陰霧木稼五年八月癸巳大霧咫尺不辨人. 九月丙申霧塞. 十月戊辰大霧壬辰大霧凡七日. 六年十月丙子霧. 十一月辛卯霧. 七年十月辛酉大霧. 十二年十二月丁酉昏霧四塞. 十三年十月壬子霧壬申亦如之. 十二月庚戌朝霧不辨人物壬戌朝霧. 十四年十一月丙戌大霧.

 

#高麗史55-9-五行3--060

恭讓王元年十月己丑霧丙午亦如之癸丑霧三日. 戊午朝霧癸亥亦如之. 甲子霧塞十一月己巳朝霧己卯大霧甲申亦如之. 二年十月甲子大霧甲申沈霧木稼. 乙酉大霧凡三日. 十一月庚戌霧. 三年十月辛酉大霧.

 

#高麗史55-9-五行3--061

仁宗二年正月丙辰晝晦.

 

#高麗史55-9-五行3--062

毅宗十二年十月乙卯幸白州丙辰入御重興闕丁巳受賀于大化殿是日天地昏黑大風拔木. 王頗疑之多方祈禳. 十一月丙子天暗如夜溫如三四月.

 

#高麗史55-9-五行3--063

高宗十二年十月戊戌雲雨晦冥不辨人面.

 

#高麗史55-9-五行3--064

辛禑十二年十一月庚午終日昏黑木稼如冰四日.

 

#高麗史55-9-五行3--065

顯宗九年二月癸未雨土. 四月丙寅雨土.

 

#高麗史55-9-五行3--066

靖宗二年三月丙戌雨土丁酉亦如之. 六年二月甲午雨土. 七年二月癸卯雨土色黃.

 

#高麗史55-9-五行3--067

文宗二十年二月乙未雨土. 二十九年四月庚午雨土.

 

#高麗史55-9-五行3--068

宣宗八年四月辛丑雨土三日.

 

#高麗史55-9-五行3--069

睿宗十四年三月乙卯雨土.

 

#高麗史55-9-五行3--070

仁宗二年三月丙辰雨土三日. 九年十月壬辰雨土大風雨雹癸巳雨土. 十一月甲午雨土乙未亦如之. 十五年二月乙未雨土數日. 十六年二月庚申雨土. 十月戊寅雨土. 十七年二月丁卯雨土. 十八年二月戊子雨土大霧二十年正月甲申雨土. 十二月丁卯雨土. 二十一年十二月乙酉雨土.

 

#高麗史55-9-五行3--071

毅宗二年三月丁卯雨土. 六年三月壬子雨土. 九年正月丙辰雨土戊辰亦如之.

 

#高麗史55-9-五行3--072

明宗十六年正月壬寅雨土. 十七年二月丁亥雨土. 十八年二月癸酉雨土. 二十三年十月壬子雨土.

 

#高麗史55-9-五行3--073

神宗元年二月乙酉雨土. 三年閏二月戊申四方昏濛雨土二日庚午雨土四方昏濛竟日. 四年四月庚辰朔雨土.

 

#高麗史55-9-五行3--074

高宗十一年二月壬申雨土. 九月癸未雨土壬辰亦如之. 十三年三月丙子雨土. 四十三年四月甲子雨土. 四十五年二月丙戌雨土辛卯亦如之.

 

#高麗史55-9-五行3--075

元宗元年正月庚辰雨土甲午雨土日昏無光. 九月癸巳雨土.

 

#高麗史55-9-五行3--076

忠烈王三十二年二月庚午雨土.

 

#高麗史55-9-五行3--077

忠宣王三年二月乙亥雨土.

 

#高麗史55-9-五行3--078

恭愍王二十二年四月丁酉雨土.

 

#高麗史55-9-五行3--079

太祖十一年六月甲戌碧珍郡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80

光宗二十二年十二月壬寅地震. 二十三年二月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81

顯宗三年三月庚午慶州地震十二月丁丑慶州地震. 四年二月壬午慶州地震三月辛丑金州地震. 十一月丁未金州地震. 十二月丙戌金慶二州地震. 五年八月丙子慶州地震六年十一月甲申慶州地震. 十一年閏十一月癸巳漣州地震. 十四年五月乙亥金州地震. 十五年十一月己酉尙州地震. 十六年四月辛未嶺南道廣平河濱等十縣地震壬申乙亥亦如之. 七月丁亥慶尙淸州安東密城地震. 二十一年二月甲午交州翼嶺洞山縣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82

德宗元年十月尙州等處十餘縣地震. 二年六月壬寅安東府陜州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83

靖宗元年六月丙辰京城地震. 八月辛未京城地震聲如雷. 九月癸卯慶州等處十九州地震. 二年六月戊辰京城及東京尙廣二州安邊府等管內州縣地震多毁屋廬東京三日而止. 八月戊辰東京管內州縣及金州密城地震聲如雷. 三年九月己酉龜朔博泰等州威遠鎭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84

文宗六年二月丁丑朔安西都護府地震. 十二年四月壬子地震. 二十年四月庚寅京城地震. 二十七年正月乙巳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85

宣宗九年十二月壬申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86

肅宗八年十一月己丑京城地震. 十二月戊午京城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87

睿宗十二年十二月戊午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88

仁宗十二年六月己卯東京地震. 十五年三月乙亥西京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89

毅宗六年三月丙申朔地震四月丙寅地震. 十三年十一月乙未地震聲如雷. 十七年十月丙寅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90

明宗九年十一月戊午地震. 十四年三月辛丑京城地震占曰臣不臣. 二十六年二月丁卯京城地震占曰號令從臣出.

 

#高麗史55-9-五行3--091

康宗二年三月甲子羅州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92

高宗二年正月辛未地震. 六年八月庚午地震十年八月甲申西京地大震己酉亦如之. 十三年正月辛卯地震十月己丑地震屋瓦皆墮乙未又震. 十四年二月庚寅地大震癸卯亦如之. 十五年正月丙子朔地震. 十一月辛未朔地震. 十八年十月壬戌地震. 三十三年十一月乙丑地震. 四十一年八月甲戌地震. 四十四年九月辛酉京城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93

元宗元年五月庚戌地大震墻屋崩頹京都尤甚. 七月癸酉地震. 二年正月辛巳地震六月壬子地大震. 五年二月壬子京城地震. 十月辛酉地震聲如雷. 十一年二月戊子地大震. 十三年三月戊寅地震十月乙未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94

忠烈王二年十一月乙巳地震. 三年九月癸卯地震. 四年九月丁酉地震. 七年正月庚申地震閏八月癸丑地震. 十年四月癸卯地震. 十一年二月癸丑地震. 十九年十月甲辰地震. 二十一年十月丙寅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95

忠肅王元年閏三月癸未地震. 五年二月己亥地震夜大風雨毬庭東西廊頹. 十五年十月乙巳地震十一月乙酉地震. 十七年十一月丙戌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96

忠惠王元年正月辛丑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97

忠肅王後六年十月己卯禮城縣地震. 七年六月丙寅幸白州燈巖寺地大震. 夜又震. 乙亥地三震壬午又震丙戌丁亥亦如之. 七月乙卯地震. 八月壬午地震. 八年五月辛酉地震. 九月丁卯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98

忠惠王後四年三月癸酉地震三日. 四月丁丑地震翊日又震五月癸酉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099

忠穆王元年正月甲午地震二日乙卯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100

恭愍王元年五月己丑地大震. 二年四月甲辰地震. 四年六月辛巳地震. 六年閏九月丙辰地大震疾風雷雨. 七年十月壬午地震大雨雹雷電. 十年十月戊子地震. 十一年三月甲子地震四月丙申地震. 十月辛巳雷地震. 十二年二月庚辰地震三月壬寅地震. 十四年五月乙丑地震. 十五年五月甲午地大震. 乙巳京城地大震. 十六年七月丙申地震. 十一月丁酉雷地震. 十九年正月壬子地震. 二十三年三月丙子地震. 十一月己巳地大震.

 

#高麗史55-9-五行3--101

辛禑二年五月庚午地震鴟巖吼. 四年二月壬申地震. 十一月辛巳地震. 五年四月甲辰地震. 十年四月丙子地震五月戊申地震. 十一年七月戊寅地震聲如陣馬之奔墻屋頹圮人皆出避松岳西嶺石崩. 禑曰: “此地震無乃天欲陷遼東耶?” 己卯地震三日十月戊申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102

恭讓王元年十一月甲戌地震三年七月丙戌朔地震壬辰亦如之. 八月乙丑地震.

 

#高麗史55-9-五行3--103

穆宗五年六月耽羅山開四孔赤水湧出五日而止其水皆成瓦石. 十年耽羅瑞山湧出海中遣大學博士田拱之往視之耽羅人言: “山之始出也雲霧晦冥地動如雷凡七晝夜始開霽. 山高可百餘丈周圍可四十餘里無草木烟氣羃其上望之如石硫黃人恐懼不敢近.” 拱之躬至山下圖其形以進.

 

#高麗史55-9-五行3--104

顯宗三年二月乙卯松岳大石頹. 四年六月癸酉松岳頹. 六年六月甲子楊州負兒山頹. 十一年五月戊辰智異山頹. 十二年二月辛亥五冠山頹. 三月丙申玄化寺北山頹出玉璞. 十八年二月庚寅九龍山頹. 七月癸亥松岳頹. 二十年二月庚午五冠山頹. 二十一年七月庚午東北界顯德鎭以北山多崩頹.

 

#高麗史55-9-五行3--105

德宗三年五月壬午隕石于松岳.

 

#高麗史55-9-五行3--106

靖宗元年七月庚寅三角山積石頂有隕石. 九月癸巳皇城西北山石頹. 六年二月辛丑松岳大石頹. 九年五月辛卯松岳神祠大石頹.

 

#高麗史55-9-五行3--107

文宗四年三月丁酉松岳西麓大石頹. 二十七年七月戊午松岳祠東南大石頹.

 

#高麗史55-9-五行3--108

宣宗二年十一月辛亥三角山石頹. 七年六月丁酉金剛山石頹. 八年四月丁未松岳石頹.

 

#高麗史55-9-五行3--109

肅宗二年九月己未宮城北大石頹. 四年四月庚辰松岳大石頹. 五年八月丁未金身山東岡石頹.

 

#高麗史55-9-五行3--110

睿宗元年二月戊子三角山負兒峯頹. 二年四月辛酉三角山國望峯西石頹. 十六年二月丙寅王輪寺西北山石頹. 五月己酉北山兜率堀山石頹.

 

#高麗史55-9-五行3--111

仁宗十年閏四月丁未北崇山岩石自裂.

 

#高麗史55-9-五行3--112

毅宗元年七月海州牛耳山大石頹. 六年九月癸巳三角山負兒石頹.

 

#高麗史55-9-五行3--113

明宗六年五月乙丑松嶽兩祠*閒大石自拆爲三. 三月乙卯三角山石頹. 十七年八月丁巳三角山國望峯石頹. 十八年七月己酉永平門路師子岩自裂爲三. 二十二年十二月庚申五冠山石頹長十五尺. 二十四年二月丙午隕石于松岳山.

 

#高麗史55-9-五行3--114

熙宗六年三月己酉三角山中峯崩.

 

#高麗史55-9-五行3--115

康宗二年五月東林寺北嶺石墮.

 

#高麗史55-9-五行3--116

忠烈王十九年四月辛亥摩利山崩聲如震.

 

#高麗史55-9-五行3--117

忠肅王後元年七月丙子松岳大石頹裂爲五.

 

#高麗史55-9-五行3--118

忠穆王元年三月丁酉松岳西峯上石墜.

 

#高麗史55-9-五行3--119

恭愍王元年六月丙寅松岳西麓大石頹. 十六年二月丁巳松岳祠南虎岩頹. 二十三年七月癸巳三角山中峯崩.

 

#高麗史55-9-五行3--120

辛禑二年二月甲寅天磨山廣巖石頹. 六年七月乙巳三角山墨嶺中峯崩. 十一年七月庚辰廣州渡迷寺山頂水湧漂沒人家. 十四年六月壬申三角山國望峯崩.

 

#高麗史55-9-五行3--121

太祖八年三月癸丑蟾出宮城東魚堤多不可限丙辰蚯蚓出宮城長七十尺. 時謂渤海國來投之應.

 

#高麗史55-9-五行3--122

仁宗四年五月丁丑有蜂群飛自興國寺至廣化門相連不絶.

 

#高麗史55-9-五行3--123

明宗九年七月戊辰靈通寺內大蟻群聚徑二尺餘鬪三日死者十八九. 十七年五月蟲食栗葉.

 

#高麗史55-9-五行3--124

高宗八年三月戊申雨有靑色蚯蚓自壽昌門外至和義門南板橋滿路而行人皆避之. 十四年三月丁丑壽昌宮西門外大路至板橋蚯蚓出或如絲絡或如布筭不可勝數. 十五年三月癸未自壽昌宮門至西門路靑色蚯蚓長三寸許多隨雨下. 三十三年五月雨毒蟲其蟲裹細網. 剖之如斫白毛隨飮食入人腹中或咂皮膚人輒死. 時號食人蟲試以諸藥不死塗以葱汁便死.

 

#高麗史55-9-五行3--125

恭愍王八年五月丁酉赤黑群蟻相戰. 司天監奏: “兵志曰: ‘螻蟻戰兵大興.’” 九年四月壬辰赤黑群蟻相戰與前年皆初六日也.

 

#高麗史55-9-五行3--126

顯宗八年六月螟. 九年五月西北界螟.

 

#高麗史55-9-五行3--127

太祖二十年十一月軍岳鄕牛生犢一身兩頭.

 

#高麗史55-9-五行3--128

顯宗十八年西京民家牛生犢一身兩頭.

 

#高麗史55-9-五行3--129

肅宗四年二月東北面定州民家牛生犢一身兩頭三耳.

 

#高麗史55-9-五行3--130

仁宗二十年十月戊寅以西南路州郡牛馬疫遣日官分道祈禳.

 

#高麗史55-9-五行3--131

明宗九年三月甲申南原府民家有牛生犢兩頭兩耳. 十七年八月丙申淸州民家牛生犢一身兩頭.

 

#高麗史55-9-五行3--132

高宗十八年十一月己丑王輪寺牛生犢一身兩頭一頭兩耳一頭一耳.

 

#高麗史55-9-五行3--133

忠烈王五年十二月慶尙道牛疫屠者爛手而死.

 

#高麗史55-9-五行3--134

辛禑十年四月辛卯松山石方寺牸牛産牝牡兩犢. 十三年十二月祭牲自死.

 

#高麗史55-9-五行3--135

顯宗四年正月庚申黃霧四塞. 九年四月庚午黃霧四塞凡四日.

 

#高麗史55-9-五行3--136

肅宗十年二月丁未黃赤氣發自東咸貫帝座南長三丈許.

 

#高麗史55-9-五行3--137

仁宗四年三月癸巳黃霧四塞六年六月戊寅黃赤氣東西竟天.

 

#高麗史55-9-五行3--138

毅宗十年四月丁亥黃赤霧塞.

 

#高麗史55-9-五行3--139

明宗四年十二月乙未黃霧四塞. 六年正月癸酉雨黃土. 十八年七月戊申東界鎭溟境內黃虫黃鼠隨雨而下大損禾稼.

 

#高麗史55-9-五行3--140

高宗十三年五月壬戌黃霧四塞. 四十年三月庚辰西南有黃赤氣八月庚戌西有黃赤氣光明異常. 四十四年六月甲戌黃赤雲周天光明如晝. 四十五年十二月甲午東有黃赤氣衝天.

 

#高麗史55-9-五行3--141

元宗十四年正月乙卯東方有黃紫氣中有直竪衝天者如塔.

 

#高麗史55-9-五行3--142

恭愍王十年六月癸卯開城大井黃沸. 十四年三月庚午黃霧四塞. 十五年十月甲子夜黃霧. 十二月乙丑黃霧四塞. 十七年八月丁亥黃霧. 九月丙辰黃霧四塞庚申亦如之.

 

#高麗史55-9-五行3--143

辛禑十一年三月戊寅漣州澄波渡黃濁三日.

 

#高麗史55-9-五行3--144

穆宗四年中原府長淵縣水田三結陷爲池深不可測.

 

#高麗史55-9-五行3--145

明宗二十一年八月德水縣地陷深三丈.

 

#高麗史55-9-五行3--146

高宗元年五月庚辰西京法器寺屋一*閒地陷周八十二尺深二十尺許.

 

#高麗史55-9-五行3--147

忠烈王二十四年正月壬寅壽寧宮西門外地拆泉湧高數尺自午至酉而止.

 

#高麗史55-9-五行3--148

忠宣王三年九月辛酉毁古壽寧宮御座地拆長數步.

 

#高麗史55-9-五行3--149

文宗二十三年三月丁亥貞州海中沙土忽堆積如島嶼舟船阻碍命有司禳之乃滅.

 

#高麗史55-9-五行3--150

仁宗四年四月庚子興王寺三層殿主佛頭無故自落.

 

#高麗史55-9-五行3--151

明宗十七年四月癸酉智異山神像頭忽亡王遣中使索之數月乃得.

 

#高麗史55-9-五行3--152

成宗十一年九月登州稻穗長七寸黍穗長一尺四寸.

 

#高麗史55-9-五行3--153

顯宗三年八月東北州鎭有年.

 

#高麗史55-9-五行3--154

肅宗三年十月靈光郡及管內郡縣稻一種再熟.

 

#高麗史55-9-五行3--155

睿宗十一年六月丙子尙州獻瑞麥一莖四穗. 十二年六月丙寅尙州獻瑞麥兩歧三穗上表以賀.

 

#高麗史55-9-五行3--156

恭愍王十五年十月壬子全羅道都巡問使金庾獻十節稻.

 

#高麗史55-9-五行3--157

辛禑九年五月甲子慶尙道晉州大麥一莖一穗三四歧.

 

志卷第九.

 

 

#高麗史56-10-00-000

志卷第十. 高麗史五十六.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56-10-地理1-000

地理一.

 

#高麗史56-10-地理1-001

惟我海東三面阻海一隅連陸輻員之廣幾於萬里. 高麗太祖興於高勾麗之地降羅滅濟定都開京三韓之地歸于一統. 然東方初定未遑經理至二十三年始改諸州府郡縣名成宗又改州府郡縣及關驛江浦之號遂分境內爲十道就十二州各置節度使. 其十道一曰關內二曰中原三曰河南四曰江南五曰嶺南六曰嶺東七曰山南八曰海陽九曰朔方十曰浿西其所管州郡共五百八十餘. 東國地理之盛極於此矣顯宗初廢節度使置五都護七十五道安撫使尋罷安撫使置四都護八牧. 自是以後定爲五道兩界曰楊廣曰慶尙曰全羅曰交州曰西海曰東界曰北界. 惣京四牧八府十五郡一百二十九縣三百三十五鎭二十九其四履西北自唐以來以鴨綠爲限而東北則以先春嶺爲界. 盖西北所至不及高勾麗而東北過之. 今略據沿革之見於史策者作地理志.

 

#高麗史56-10-地理1-002

王京開城府本高勾麗扶蘇岬新羅改松嶽郡太祖二年定都于松嶽之陽爲開州創宮闕.[會慶殿後改承慶; 膺乾殿改奉元; 長齡殿改千齡; 含慶殿改向福; 乾明殿改儲祥; 明慶殿改金明; 乾德殿改大觀; 文德殿改修文; 延英殿改集賢; 宣政殿改廣仁; 宣明殿改穆淸; 舍元殿改靜德; 萬壽殿改永壽; 重光殿改康安; 宴親殿改睦親; 五星殿改靈憲; 慈和殿改集禧; 正陽宮改書和; 壽春宮改麗正; 朢雲樓改觀祥; 宜春樓改韶暉; 神鳳門改儀鳳; 春德門改棣通; 大初門改泰定; 閶闔門改雲龍; 會日門改利賓; 昌德門改興禮; 開慶門改皇極; 金馬門改延水; 天福門改紫宸; 通天門改永通; 景陽門改陽和; 安祐門改純祐; 左右承天門改通嘉; 左右宣慶門改敷祐; 左右延祐門改奉明; 延守門改敎化; 長寧門改朝仁; 宣化門改通仁; 興泰門改芬芳; 陽春門改廣陽; 大平門改重化; 百福門改保化; 通慶門改成德; 東化門改慶度; 西化門改向成; 大淸門改淸泰; 永安門改興安.] 立市廛辨坊里分五部. 光宗十一年改開京爲皇都成宗六年更定五部坊里十四年爲開城府管赤縣六畿縣七. 顯宗九年罷府置縣令管貞州德水江陰三縣又長湍縣令管松林臨津免山臨江積城坡平麻田七縣俱直隸尙書都省謂之京畿. 十五年又定京城五部坊里[東部坊七里七十曰安定坊奉香坊令昌坊松令坊楊堤坊倉令坊弘仁坊南部坊五里七十一曰德水坊德豐坊安興坊德山坊安申坊西部坊五里八十一曰森松坊五正坊乾福坊鎭安坊香川坊北部坊十里四十七曰正元坊法王坊興國坊五冠坊慈雲坊王輪坊堤上坊舍乃坊師子岩坊內天王坊中部坊八里七十五曰南溪坊興元坊弘道坊鸎溪坊由岩坊變羊坊廣德坊星化坊.]二十年京都羅城成.[王初卽位徵丁夫三十萬四千四百人築之至是功畢. 城周二萬九千七百步羅閣一萬三千*閒大門四中門八小門十三曰紫安曰安和曰成道曰靈昌曰安定曰崇仁曰弘仁曰宣旗曰德山曰長覇曰德豐曰永同曰會賓曰仙溪曰泰安曰鸎溪曰仙嚴曰光德曰乾福曰昌信曰保泰曰宣義曰狻猊曰永平曰通德. 又皇城二千六百*閒門二十曰廣化曰通陽曰朱雀曰南薰曰安祥曰歸仁曰迎秋曰宣義曰長平曰通德曰乾化曰金耀曰泰和曰上東曰和平曰朝宗曰宣仁曰靑陽曰玄武曰北小門. 一云丁夫二十三萬八千九百三十八人工匠八千四百五十人城周一萬六百六十步高二十七尺厚十二尺廊屋四千九百一十*.] 文宗十六年復知開城府事都省所掌十一縣皆屬焉. 又割西海道平州任內牛峯郡以隸之. 忠烈王三十四年設府尹以下官掌都城內別置開城縣掌城外. 恭愍王七年修松都外城恭讓王二年分京畿爲左右道以長湍. 臨江免山臨津松林麻田積城坡平爲左道; 開城江陰海豐德水牛峯爲右道. 又依文宗舊制[文宗二十三年正月以楊廣道漢陽沙川交河高峯豐壤深岳幸州海等州見州抱州峯城金浦陽川富平童城石泉荒調黃魚富原果州仁州安山衿州南陽守安交州道永興兎山安峽僧嶺朔嶺鐵原西海道延安白州平州俠州新恩牛峯通津安州鳳州瑞興等州縣屬京畿.]以楊廣道漢陽南陽仁州安山交河陽川衿州果州抱州瑞原高峯交州道鐵原永平伊川安峽漣州朔寧屬左道以楊廣道富平江華喬桐金浦通津西海道延安平州白州谷州遂安載寧瑞興新恩俠溪屬右道各置都觀察黜陟使以首領官佐之. 王都鎭山松嶽[一名崧岳巓有神祠.]又有龍岫山進鳳山東江[在貞州.]西江[卽禮成江.]碧瀾渡屬郡一縣十二.

開城縣本高勾麗冬比忽新羅景德王十五年改爲開城郡. 顯宗九年罷開城府置開城縣令管貞州德水江陰三縣直隸尙書都省. 忠烈王三十四年以開城府掌都城內別置開城縣掌城外. 有井名曰大井[世傳懿祖娶龍女初到開城山麓以銀盂掘地水隨涌因以爲井.]有歧平渡.

牛峯郡本高勾麗牛岑郡[一云牛嶺一云首知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顯宗九年爲平州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 有九龍山[國祖聖骨將軍祠在焉. 故又號聖居山.]朴淵.[有上下淵深皆不測遇旱禱雨輒應. 上淵心有盤石可登覽. 文宗嘗登其上忽風雨暴作石震動. 文宗驚怖. 時李靈幹扈從作書數龍之罪投于淵龍卽出其脊乃杖之淵水爲之盡赤.]

貞州本高勾麗貞州顯宗九年爲開城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睿宗三年改爲昇天府置知府事. 忠宣王二年降爲海豐郡. 有白馬山長源亭[道詵松岳明堂記云西江邊有君子御馬明堂之地自太祖統一丙申之歲至百二十年就此創構國業延長. 文宗命太史令金宗允等相地構之於西江餅岳南.]河源渡[在州南.]重房堤.[稱重房裨補. 每春秋班主率府兵修築.]

德水縣本高勾麗德勿縣[一云仁物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顯宗九年爲開城縣屬縣文宗十年創興王寺于縣移縣治於楊川十六年來屬恭讓王元年置監務. 有祖江渡引寧渡.

江陰縣本高勾麗屈押縣[一云江西.]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松岳郡領縣. 顯宗九年爲開城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

長湍縣本高勾麗長淺城縣[一云耶耶一云夜牙.]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牛峯郡領縣. 穆宗四年以侍中韓彦恭內鄕陞爲湍州顯宗九年復爲縣令爲尙書都省所管文宗十六年來屬. 有長湍渡.[兩岸靑石壁立數十里朢之如畫世傳太祖遊幸之地民*閒尙傳其歌曲.]

臨江縣本高勾麗獐項縣[一云古斯也忽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牛峯郡領縣. 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恭讓王元年置監務. 有靈通寺.[山水之勝爲松京第一卽阿干康忠寶育聖人所居摩阿岬之地.]

免山縣本高勾麗烏斯含達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

臨津縣本高勾麗津臨城縣.[一云烏阿忽]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開城郡領縣. 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恭讓王元年置監務. 有新京舊址[恭愍王欲遷都南京遣前漢陽尹李安修其城闕民甚苦之. 乃卜于太廟不吉不果遷. 於是親幸相地遂營宮闕時人謂之新京.]有臨津渡.

松林縣本高勾麗若只豆恥縣[一云之蟾一云朔頭]新羅景德王改名如羆爲松嶽郡領縣. 高麗初改今名光宗創置佛日寺于其地移縣治於東北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後置監務. 有五冠山.[世傳孝子文忠居是山下樂府有五冠山曲.]

麻田縣本高勾麗麻田淺縣[一云泥沙波忽.]新羅景德王改名臨湍爲牛峯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後置監務尋倂于積城縣恭讓王元年復置監務.

積城縣本高勾麗七重城新羅景德王改名重城爲來蘇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 有紺嶽.[自新羅爲小祀山上有祠宇春秋降香祝行祭顯宗二年以丹兵至長湍嶽神祠若有旌旂士馬丹兵懼而不敢前命修報祀. 諺傳羅人祀唐將薛仁貴爲山神云.]

波平縣[波一作坡.]本高勾麗波害平史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來蘇郡領縣. 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別號鈴平.

 

#高麗史56-10-地理1-003

楊廣道本高勾麗百濟之地.[漢江以北高勾麗以南百濟.] 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以楊州廣州等州縣屬關內道忠州淸州等州縣爲忠原道公州運州等州縣爲河南道睿宗元年合爲楊廣忠淸州道明宗元年分爲二道忠肅王元年定爲楊廣道恭愍王五年爲忠淸道領京一牧三府二郡二十七縣七十八.

 

#高麗史56-10-地理1-004

南京留守官楊州本高勾麗北漢山郡[一云南平壤城.]百濟近肖古王取之二十五年自南漢山徙都之. 至蓋鹵王二十年高勾麗慈悲王來圍漢城蓋鹵出走爲麗兵所害是歲子文周王移都熊津. 後新羅眞興王十五年至北漢山城定封疆十七年創北漢山州置軍主景德王十四年改爲漢陽郡. 高麗初又改爲楊州成宗十四年初定十道置十二州節度使號左神策軍與海州爲左右二輔屬關內道. 顯宗三年廢二輔十二節度改安撫使九年降知州事文宗二十一年陞爲南京留守官徙旁郡民實之. 肅宗元年衛尉丞同正金謂磾據道詵密記請遷都南京云: “楊州有木覓壤可立都城.” 日者文象從而和之四年秋王親幸相之命平章事崔思諏知奏事尹瓘董其役. 五年而成王遂親幸觀之. 忠烈王三十四年改爲漢陽府別號廣陵[成廟所定.]有三角山[新羅稱負兒嶽.]漢江[卽沙平渡.]楊津[新羅時北瀆漢山河躋中祀.]屬郡三縣六領都護府一知事郡二縣令官一.

交河郡本高勾麗泉井口縣[一云屈火郡一云於乙買串.]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顯宗九年來屬別號宣城. 有烏島城[漢江臨津下流會于此.]洛河渡[在縣北.]. 見州本高勾麗買省郡[一云昌化郡.]新羅景德王改爲來蘇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抱州本高勾麗馬忽郡[一云命旨.]新羅景德王改爲堅城郡. 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來屬. 明宗二年置監務別號淸化.[成廟所定.]

幸州本高勾麗皆伯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遇王[一云王逢.]爲漢陽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別號德陽.[成廟所定.]

峯城縣本高勾麗述彌忽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交河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辛禑十三年改爲瑞原縣令.

高峯縣[峯一作烽.]本高勾麗達乙省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交河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

深嶽縣古寶薪鄕顯宗九年稱今名來屬.

豐壤縣本高勾麗骨衣奴縣新羅景德王改名荒壤爲漢陽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仍屬之後移屬抱州.

沙川縣本高勾麗內乙買縣[一云內尒米.]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堅城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

 

#高麗史56-10-地理1-005

安南都護府樹州本高勾麗主夫吐郡新羅景德王改爲長堤郡. 高麗初改樹州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改知州事. 毅宗四年更爲安南都護府高宗二年又改爲桂陽都護府忠烈王三十四年陞吉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富平府屬縣六.

衿州[衿一作黔.]本高勾麗仍伐奴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穀壤爲栗津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別號始興[成廟所定.]有楊花渡.

童城縣本高勾麗童子忽縣[一名幢山縣一云仇斯波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長堤郡領縣. 高麗仍屬恭讓王三年置通津監務以縣屬之.

通津縣本高勾麗平淮[淮一作唯.]押縣[一名北史城一云別史波衣.]新羅景德王改名分津爲長堤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仍屬之.

孔巖縣本高勾麗齊次巴衣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栗津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忠宣王二年改爲陽川縣置令.

金浦縣本高勾麗黔浦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長堤郡領縣. 顯宗九年仍屬明宗二年置監務神宗元年以王胎藏於縣地陞爲縣令官.

守安縣本高勾麗首爾忽新羅景德王改名戍城爲長堤郡領縣. 至高麗仍屬明宗二年置監務恭讓王三年始置通津監務以縣屬之.

 

#高麗史56-10-地理1-006

仁州本高勾麗買召忽縣[一云彌趍忽.]新羅景德王改名邵城爲栗津郡領縣. 顯宗九年屬樹州任內至肅宗朝以皇妣仁睿太后李氏內鄕陞爲慶源郡仁宗時以皇妣順德王后李氏內鄕改今名爲知州事. 恭讓王二年陞爲慶源府.[王初卽位賜州戶長紅鞓.] 有紫燕島三木島龍流島屬郡一縣一.

唐城郡本高勾麗唐城郡新羅景德王改爲唐恩郡. 高麗初復古名顯宗九年爲水州屬郡後來屬. 明宗二年置監務忠烈王十六年以洪茶丘內鄕陞知益州事後又陞爲江寧都護府三十四年又陞爲益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南陽府. 有大部島小牛島仙甘彌島靈興島召勿島承黃島仁物島伊則島雜良串島沙也串島難知島木力島.

載陽縣古安陽縣顯宗九年稱今名屬水州任內後來屬.

 

#高麗史56-10-地理1-007

水州本高勾麗買忽郡新羅景德王改爲水城郡. 太祖南征郡人金七崔承珪等二百餘人歸順效力以功陞爲水州成宗十四年置都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復知州事. 元宗十二年窄梁防戍蒙古兵入大部島侵略居民島人憤怨殺蒙兵以叛副使安悅率兵討平之以功陞爲水原都護府後又陞爲水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水原府. 恭愍王十一年紅賊遣先鋒招降楊廣道州郡府最先迎降遂降爲郡郡人重賂宰臣金鏞復爲府. 別號漢南[成廟所定.]又號隋城屬縣七.

安山縣本高勾麗獐項口縣新羅景德王改爲獐口郡. 高麗初改爲安山郡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忠烈王三十四年以文宗誕生之地陞知郡事.

永新縣[一云五朶一云永豐.]顯宗九年來屬.

雙阜縣古六浦顯宗九年來屬.

龍城縣本高勾麗上忽縣[一云車忽.]新羅景德王改名車城爲唐恩郡領縣. 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貞松縣古松山部曲顯宗九年稱今名來屬.

振威縣本高勾麗釜山縣[古淵達部曲一云金山縣又松村活達.]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水城郡領縣. 至高麗仍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後陞爲縣令官.

陽城縣本高勾麗沙伏忽新羅景德王改名赤城爲白城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五年來屬明宗五年置監務.

 

#高麗史56-10-地理1-008

江華縣本高勾麗穴口郡[一云甲比古次.]在海中直貞州之西南通津縣之西. 新羅景德王改爲海口郡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置縣令. 高宗十九年避蒙古兵入都陞爲郡號江都三十七年築中城周回二千九百六十餘*閒元宗元年復還松都.[府東十里松嶽里有故宮基.] 忠烈王時倂于仁州尋復舊辛禑三年陞爲府. 有摩利山[在府南. 山頂有塹星壇世傳檀君祭天壇.]傳燈山[一名三郞城世傳檀君使三子築之.]有仇音島巴音島今音北島買仍島屬縣三.

鎭江縣本高勾麗首知縣在江華島內新羅景德王改名首鎭爲海口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仍屬有鞍島長峯島.

河陰縣本高勾麗冬音奈縣[一云芽音縣.]在江華島內新羅景德王改名沍陰爲海口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仍屬後屬開城縣有主乙叱島.

喬桐縣本高勾麗高木根縣[一名戴雲島一云高林一云達乙斬.]在海中直江華縣之西北塩州之南. 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海口郡領縣高麗仍屬之明宗二年置監務. 有松家島.

 

#高麗史56-10-地理1-009

廣州牧初百濟始祖溫祚王以漢成帝鴻嘉三年建國都于慰禮城至十三年就漢山下立柵移慰禮城民戶遂建宮闕居之明年遷都號南漢山城至近肖古王二十五年移都南平壤城. 及新羅太宗王遣金庾信與唐將蘇定方夾攻百濟滅之. 後唐師還文武王漸收其地改爲漢山州又改爲南漢山州景德王十五年改名漢州.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 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奉國軍屬關內道. 顯宗三年廢爲安撫使九年定八牧仍爲牧官別號淮安.[成廟所定.] 有日長城[新羅文武王所築卽晝長城.]屬郡四縣三.

川寧郡本高勾麗述川郡[一云省知買.]新羅景德王改爲泝川郡.[泝一作沂.]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有鎭江渡.

利川郡本高勾麗南川縣[一云南買.]新羅幷之眞興王陞爲州置軍主景德王改名黃武爲漢州領縣. 太祖南征郡人徐穆導之利涉故賜號利川郡仍屬焉. 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高宗四十四年稱永昌恭讓王四年以祖妣申氏之鄕陞爲南川郡.

竹州本高勾麗皆次山郡新羅景德王改爲介山郡. 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別號陰平[成廟所定.]又號延昌.

果州本高勾麗栗木郡[一云冬斯肹.]新羅景德王改爲栗津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別號富安[成廟所定]又號富林有冠嶽山.[忠烈王十年陞州之龍山處爲富原縣.]

砥平縣本高勾麗砥峴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朔州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辛禑四年以乳媼張氏之鄕置監務後罷之恭讓王三年置鐵場于縣境設監務以兼之.

龍駒縣本高勾麗駒城縣[一云滅烏.]新羅景德王改名巨黍爲漢州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仍屬. 明宗二年置監務後陞爲縣令官.

楊根縣本高勾麗楊根郡[一云恒陽.]新羅景德王改名濱陽爲泝川郡領縣. 高麗初復古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五年置監務. 高宗四十四年稱永化元宗十年以衛社功臣金自廷內鄕陞爲益和縣令恭愍王五年以王師普愚母鄕陞爲楊根郡. 有龍門山有龍津渡.[恭愍王五年以普愚寓居于迷元莊之小雪庵陞莊爲縣置監務尋以地窄人稀還屬于縣.]

 

#高麗史56-10-地理1-010

忠州牧本高勾麗國原城[一云*末乙省{未乙省}一云薍長城.]新羅取之眞興王置小京景德王改爲中原京. 太祖二十三年又改爲忠州. 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昌化軍稱中原道. 顯宗三年廢爲安撫使九年定爲牧爲八牧之一高宗四十一年陞爲國原京. 有楊津溟所楊津衍所別號大原[成廟所定.]又號蘂城[高宗四十二年以多仁鐵所人禦蒙兵有功陞所爲翼安縣.]屬郡一縣五領知事郡一.

槐州本高勾麗仍斤內郡新羅景德王改爲槐壤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別號始安.[成廟所定.]

長延縣本高勾麗上芼縣顯宗九年稱今名來屬有溫泉. 長豐縣高勾麗時稱號未詳顯宗九年來屬.

陰竹縣本高勾麗奴音竹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介山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陰城縣本高勾麗仍忽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黑壤郡領縣. 至高麗來屬後置監務.

淸風縣本高勾麗沙熱伊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柰隄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忠肅王四年因縣僧淸恭爲王師陞知郡事. 有月嶽[新羅稱月兄山.]有風穴.

 

#高麗史56-10-地理1-011

原州本高勾麗平原郡新羅文武王置北原小京. 太祖二十三年改今名顯宗九年爲知州事高宗四十六年以州逆命降爲一新縣. 元宗元年復知州事十年以林惟茂外鄕陞靖原都護府忠烈王十七年. 以禦丹兵有功改爲益興都護府三十四年陞原州牧. 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成安府恭愍王二年安胎于州之雉岳山復原州牧. 別號平涼京又號平涼[成廟所定.]屬郡二縣五.

寧越郡本高勾麗奈生郡新羅景德王改奈城郡. 至高麗更今名來屬恭愍王二十一年以鄕人延達麻實里院使在

大明有功於我陞知郡事.

堤州本高勾麗奈吐郡新羅景德王改奈堤郡高麗初更今名. 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罷之. 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別號義川[成廟所定.]又號義原.

平昌縣本高勾麗郁烏縣[一云于烏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白烏爲奈城郡領縣. 至高麗更今名來屬忠烈王二十五年置縣令辛禑十三年以寵宦李信內鄕陞知郡事後降爲縣令別號魯山.

丹山縣本高勾麗赤山縣[一云赤城縣.]新羅爲奈隄郡領縣. 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移屬忠州. 哈丹之亂以縣人能拒敵賞其功始置監務忠肅王五年陞知丹陽郡事. 有竹嶺山.

永春縣本高勾麗乙阿旦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子春爲奈城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來屬.

酒泉縣本高勾麗酒淵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奈城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別號鶴城.

黃驪縣本高勾麗骨乃斤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黃驍爲沂川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一云黃利縣.]顯宗九年來屬. 後置監務高宗四十四年稱永義忠烈王三十一年以皇妣順敬王后金氏內鄕陞爲驪興郡.

大明洪武二十一年遷僞主辛禑于郡陞爲黃驪府恭讓王元年復降爲驪興郡. 有驪江.

 

#高麗史56-10-地理1-012

淸州牧本百濟上黨縣新羅神文王五年初置西原小京景德王陞西原京. 太祖二十三年改爲淸州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全節軍屬中原道. 顯宗三年廢爲安撫使九年定爲牧爲八牧之一. 屬郡二縣七領知事府一知事郡二縣令官二.

燕山郡本百濟一牟山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至高麗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高宗四十六年以衛社功臣朴希實內鄕陞爲文義縣置令忠烈王時倂于嘉林尋復舊.

木州本百濟大木嶽郡新羅景德王改爲大麓郡. 至高麗更今名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別號新定.[成廟所定.]

鎭州本高勾麗今勿奴郡[一云萬弩郡一云首知一云新知.]新羅景德王改爲黑壤郡[黑一作黃.]高麗初稱降州後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來屬. 高宗四十六年以林衍內鄕陞爲彰義縣置令元宗十年又以衍之故陞知義寧郡事及衍誅還降稱今名別號常山[成廟所定.]有胎靈山.[新羅時萬弩郡太守金舒玄妻萬明生庾信藏胎於縣南十五里化爲神因號胎靈山. 自新羅置祠宇春秋降香行祭高麗仍之.]

全義縣本百濟仇知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金地爲大麓郡領縣. 至高麗更今名來屬.

淸川縣古薩買縣至高麗稱今名來屬.

道安縣本高勾麗道西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都西爲黑壤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靑塘縣一名靑淵縣高麗初稱今名來屬後置監務兼任道安.

燕歧縣本百濟豆仍只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燕山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後以木川監務來兼. 有元帥山[忠烈王時韓希愈金忻等大敗哈丹賊于縣南正左山下俗號駐軍之地爲元帥山.]有熊津.[卽新羅西瀆熊川河載中祀.]

懷仁縣本百濟未谷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昧谷爲燕山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以懷德監務來兼辛禑九年別置監務.

 

#高麗史56-10-地理1-013

公州本百濟熊川文周王自漢城徙都之至聖王又移都南扶餘. 新羅與唐夾攻滅之唐置熊津都督府留兵鎭之唐師旣去新羅盡有其地. 神文王改爲熊川州置都督景德王又改熊州.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稱安節軍屬河南道. 顯宗三年廢節度使九年降知州事忠惠王後二年以*(??){}闊闊赤平章妻敬和翁主外鄕陞爲牧. 有雞龍山[卽新羅西岳載中祀.]熊津衍所[上流爲錦江.]別號懷道[成廟所定. 明宗六年州鳴鶴所人亡伊嘯聚黨與攻陷本州朝廷陞其所爲忠順縣置令尉以撫之後降而復叛尋削之.]屬郡四縣八.

德恩郡本百濟德近郡新羅景德王改爲德殷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有甄萱墓.

懷德郡本百濟雨述郡[一云朽淺.]新羅景德王改爲比豐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有雞足山.

扶餘郡本百濟所夫里郡[一云泗泚.]百濟聖王自熊川來都之號南扶餘. 至義慈王時新羅遣金庾信與唐將蘇定方夾攻滅之唐師旣去新羅盡得百濟舊地. 文武王十二年置摠管景德王改今名.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有天政臺釣龍臺落花巖.

連山郡本百濟黃等也山郡新羅景德王改爲黃山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有開泰寺.[太祖旣平百濟創大刹於黃山之谷改山爲天護名寺爲開泰.]

市津縣本百濟加知柰縣[一云加乙乃一云薪浦.]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德恩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有市津浦.

德津縣本百濟所比浦縣新羅景德王改名赤烏爲比豐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

鎭岑縣本百濟眞峴縣[眞一作貞.]新羅景德王改名鎭嶺爲黃山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儒城縣本百濟奴斯只縣[斯一作叱.]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比豐郡領縣. 高麗仍舊名來屬有溫泉.

石城縣本百濟珍惡山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石山爲扶餘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後罷之. 恭愍王二十年以扶餘監務來兼恭讓王二年復置監務.

定山縣本百濟悅己縣[一云豆陵尹城.]新羅景德王改名悅城爲扶餘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尼山縣本百濟熱也山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熊州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新豐縣本百濟伐音支縣[一云武夫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淸音爲熊州領縣高麗初更今名來屬.

 

#高麗史56-10-地理1-014

洪州成宗十四年置運州都團練使顯宗三年改知州事後改今名[太祖實錄十年三月王入運州註云卽今洪州.]恭愍王五年以王師普愚內鄕陞爲牧十七年降知州事二十年復爲牧. 別號安平又海豐[皆成廟所定.]又號海興屬郡三縣十一.

槥城郡本百濟槥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忠烈王十九年以縣人卜奎禦丹兵有功陞爲縣令後又陞知沔州事別號馬山又號海宗.

大興郡本百濟任存城[一云今州.]新羅景德王改爲任城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唐蘇定方祠在大岑島.[春秋降香祝致祭.]

結城郡本百濟結己縣新羅景德王改爲潔城郡.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更今名置監務.

高丘縣本百濟牛見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目牛爲伊山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保寧縣本百濟新村縣[一云沙村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新邑爲潔城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 有高鸞島.

興陽縣古名遠軍顯宗九年稱今名來屬.

靑陽縣本百濟古良夫里縣新羅*敬德王{景德王}改名靑武爲任城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屬天安府任內後來屬.

新平縣本百濟沙平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槥城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德豐縣本百濟今勿縣新羅景德王改名今武爲伊山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五年置監務.

伊山縣本百濟馬尸山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郡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有伽倻山.

唐津縣本百濟伐首只縣[一云夫只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槥城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

餘美縣本百濟餘村縣新羅*敬德王{景德王}改名餘邑爲槥城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

驪陽縣[驪一作黎.]本百濟沙尸良縣[一云沙羅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新良爲潔城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置監務顯宗九年來屬.

貞海縣世傳太祖時夢熊驛吏韓姓者有大功賜號太匡割高丘縣地置縣爲其鄕貫. 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高麗史56-10-地理1-015

天安府太祖十三年合東西兜率爲天安府置都督[諺傳術師藝方啓太祖云: “三國中心五龍爭珠之勢若置大官則百濟自降.” 太祖乃登山周覽始置府.]成宗十四年改爲懽州都團練使穆宗八年廢團練使. 顯宗九年復舊名爲知府事高宗四十三年避兵入仙藏島後出陸忠宣王二年汰諸牧府改爲寧州恭愍王十一年復爲天安府. 別號任歡屬郡一縣七.

溫水郡本百濟湯井郡新羅文武王陞爲州置摠管後廢州爲郡. 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有溫泉.

牙州本百濟迓述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陰峯爲湯井郡領縣. 高麗初改爲仁州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廢刺史顯宗九年來屬後更今名置監務別號寧仁.[成廟所定.]

新昌縣本百濟屈直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祈梁爲湯井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恭讓王三年築城縣西獐浦收旁近州縣租載舟浮海達于京師始置萬戶兼監務. 有道高山.

豐歲縣本百濟甘買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馴雉爲大麓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別號秭川.

平澤縣古河八縣高麗稱今名來屬.

禮山縣本百濟烏山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孤山爲任城郡領縣. 太祖二年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稷山縣本慰禮城百濟始祖溫祚王開國建都後高勾麗取之改爲蛇山縣新羅因之爲白城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高麗改河陽倉爲慶陽縣置令兼任塩場官.]

安城縣本高勾麗柰兮忽新羅景德王改爲白城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屬水州後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恭愍王十年紅賊入松都王南巡賊遣先鋒招降楊廣道州郡所至莫敢挫其鋒唯縣人佯爲降附設宴犒之乘其醉斬魁首六人賊由是不敢南下. 十一年以功陞知郡事割水原任內陽良甘彌呑馬田薪谷四部曲以與之. 後金鏞受賂以三部曲還屬水原.

 

#高麗史56-10-地理1-016

嘉林縣本百濟加林郡新羅景德王改加爲嘉. 成宗十四年置林州刺史顯宗九年更今名置令忠肅王二年以元阿孛海平章妻趙氏內鄕陞知林州事. 屬郡一縣四.

西林郡本百濟舌林郡[一云南陽.]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高麗因之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忠肅王元年以縣人李彦忠有勞於忠宣陞知西州事. 有熊津溟所.

庇仁縣本百濟比衆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西林郡領縣. 高麗因之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鴻山縣本百濟大山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翰山爲嘉林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仍屬明宗五年以韓山監務來兼.

藍浦縣本百濟寺浦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西林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辛禑六年因倭寇人物四散至恭讓王二年始置鎭城招集流亡.

韓山縣本百濟馬山縣新羅因之爲嘉林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仍屬明宗五年置監務後陞爲知韓州事.

 

#高麗史56-10-地理1-017

富城縣本百濟基郡新羅景德王改爲富城郡. 高麗因之仁宗二十二年置縣令明宗十二年縣人逼令尉幽之有司奏除官號. 忠烈王十年以縣人大護軍鄭仁卿有功陞知瑞山郡事三十四年陞爲瑞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瑞寧府後又降知瑞州事屬縣二.

地谷縣本百濟知六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地育爲富城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仍屬.

蘇泰縣本百濟省大兮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富城郡領縣. 高麗仍之顯宗九年屬運州. 忠烈王時宦者李大順有寵於元以縣爲居鄕陞知泰安郡事.

 

志卷第十.

 

 

#高麗史57-11-00-000

志卷第十一. 高麗史五十七.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57-11-地理2-000

地理二.

 

#高麗史57-11-地理2-001

慶尙道在三韓爲辰韓在三國爲新羅及太祖幷新羅百濟置東南道都部署使置司慶州. 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以尙州所管爲嶺南道慶州金州所管爲嶺東道晉州所管爲山南道睿宗元年稱慶尙晉州道. 明宗元年分爲慶尙晉陜州兩道十六年爲慶尙州道神宗七年爲尙晉安東道其後又改爲慶尙晉安道. 高宗四十六年以和登定長四州沒於蒙古割道之平海德原盈德松生隸溟州道. 忠烈王十六年又以德原盈德松生移隸東界忠肅王元年定爲慶尙道領京一牧二府三郡三十縣九十二.

 

#高麗史57-11-地理2-002

東京留守官慶州本新羅古都. 始祖赫居世王開國建都國號徐耶伐或稱斯羅或稱斯盧後稱新羅脫解王九年始林有雞怪更名雞林因以爲國號基臨王十年復號新羅. 太祖十八年敬順王金傅來降國除爲慶州二十三年陞爲大都督府改其州六部名梁部爲中興部沙梁爲南山部本彼爲通仙部習比爲臨川部漢祗爲加德部牟梁爲長福部. 成宗六年改爲東京留守十四年稱留守使屬嶺東道. 顯宗三年廢留守官降爲慶州防禦使五年改安東大都護府二十一年復爲東京留守. 時銳方所上三韓會土記有高麗三京之文故復置之. 神宗五年東京夜別抄作亂攻劫州郡遣師討平之七年以東京人造新羅復盛之言傳檄尙淸忠原州道謀亂降知慶州事奪管內州府郡縣鄕部曲分隸安東尙州高宗六年復爲留守. 忠烈王三十四年改稱雞林府辛禑二年府與金州爭使營. 都評議使奏金州賊殺按廉且置營歲月不及雞林. 况近海濱倭賊可畏乞移置雞林禑從之. 別號樂浪[成廟所定.]有赫居世王陵金庾信墓又有瞻星臺[新羅善德女主所築.]奉德寺[新羅惠恭王鑄大鍾重銅一十二萬斤撞之聲聞百餘里]屬郡四縣十領郡五.[防禦郡四知事郡一.]

興海郡本新羅退火郡景德王改爲義昌郡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恭愍王十六年以國師千熙之鄕陞知郡事. 別號曲江又號鰲山.

章山郡本押梁小國[一云押督.]新羅祗味王取之置郡景德王改爲獐山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慶山忠肅王四年以國師一然之鄕陞爲縣令官. 恭讓王二年以王妃盧氏之鄕陞知郡事別號玉山.

壽城郡本新羅喟火郡[一云上村昌郡.]景德王改爲壽昌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兼任解顔.

永州高麗初合新羅臨臯郡道同臨川二縣置之[一云高鬱府.]成宗十四年爲永州刺史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後陞爲知州事別號益陽[成廟所定.]又號永陽.[麗季陞本州梨旨銀所爲縣.]

安康縣本新羅比火縣景德王改今名爲義昌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新羅*婆裟王{婆娑王}取音汁伐國置音汁火縣後合屬於縣.]

新寧縣本新羅史丁火縣景德王改今名爲臨臯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景德王改買熟次縣爲黽白縣後合屬於縣.]

慈仁縣本新羅奴斯火縣景德王改今名爲獐山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

河陽縣成宗十四年爲河州刺史. 顯宗九年改今名來屬後置監務.

淸河縣本高勾麗阿兮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海阿爲有隣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延日縣本新羅斤烏支縣[一作烏良友.]景德王改名臨汀爲義昌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以管軍萬戶兼之.

解顔縣本新羅雉省火縣[一云美里.]景德王改今名爲獐山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以壽城監務兼之.

神光縣本新羅東仍音縣[一云神乙.]景德王改今名爲義昌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

杞溪縣本新羅芼兮縣[一云化雞.]景德王改今名爲義昌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

長鬐縣本新羅只沓縣景德王改名鬐立爲義昌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後置監務.

 

#高麗史57-11-地理2-003

蔚州本屈阿火村新羅婆娑王取之置縣景德王改名河曲[一作河西.]爲臨關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置防禦使.[景德王改于火縣爲虞風縣栗浦縣爲東津縣皆合屬. 太祖時郡人朴允雄有大功乃倂河曲東津虞風等縣置興禮府後降爲恭化縣又改知蔚州事. 一云羅季有鶴來鳴故稱神鶴城. 一云戒邊城一云皆知邊一云火城郡.] 別號鶴城[成廟所定.]屬縣二.

東萊縣本新羅居柒山郡景德王改爲東萊郡. 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縣令. 有溫泉.

巘陽縣本新羅居知火縣景德王改今名爲良州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後改爲彦陽.

 

#高麗史57-11-地理2-004

禮州本高勾麗于尸郡新羅景德王改爲有隣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置防禦使高宗四十六年以衛社功臣朴松庇內鄕陞爲德原小都護府後陞爲禮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改爲寧海府別號丹陽.[成廟所定.] 有觀魚臺屬府一郡三縣二.

甫城府[一云載岩城.]新羅景德王改柒巴火縣爲眞寶縣又改高勾麗助攬縣爲眞安縣高麗初合二縣置府顯宗九年來屬.

英陽郡[英一作延.]本古隱縣後改今名.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五年置監務別號益陽.[首比部曲元屬於縣文宗朝移屬蔚珍以附近還屬.]

平海郡本高勾麗斤乙於高麗初改今名顯宗朝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忠烈王時縣人僉議評理黃瑞隨駕入元翊戴回還以功陞知郡事別號箕城. 有溫泉.

盈德郡本高勾麗也尸忽郡新羅改爲野城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又改爲縣令官.

*鳧縣本高勾麗靑己縣新羅改名積善爲野城郡領縣. 高麗初爲*鳧伊縣又改爲雲鳳縣成宗五年更今名來屬.

松生縣顯宗九年來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

 

#高麗史57-11-地理2-005

金州本駕洛國. 新羅儒理王十八年駕洛之長我刁干汝刁干彼刁干等九人率其民禊飮望見龜旨峯有非常聲氣就視之有金榼自天而降中有金色卵圓如日輪. 九人拜而神之奉置我刁干家. 翼日九人咸會開榼而視有一童子剖殼而生年可十五容貌甚偉衆皆拜賀盡禮. 童子日就岐嶷歷十餘日身長九尺. 是月望九人遂奉以爲主卽首露王也. 國號駕洛又稱伽倻後改爲金官國四境東至黃山江東北至伽倻山西南際大海西北界智異山. 卽位一百五十八年薨至九代孫仇亥齎國帑寶物降于新羅. 自首露王以後居登王麻品王居叱彌王伊尸品王坐知王吹希王銍知王鉗知王至仇亥王[亥三國遺事駕洛國記作衝.]有國凡四百九十一年新羅法興王旣受降待以客禮以其國爲食邑號金官郡. 文武王置金官小京景德王爲金海小京. 太祖二十三年改州府郡縣名爲金海府後降爲臨海縣又陞爲郡. 成宗十四年改爲金州安東都護府顯宗三年更今名. 元宗十一年以防禦使金晅平密城之亂又拒三別抄有功陞爲金寧都護府忠烈王十九年降爲縣三十四年陞爲金州牧. 忠宣王二年汰諸牧復爲金海府. 首露王墓[在州西.]招賢臺[在州東. 世傳駕洛國居登王登此臺招七點山旵始仙人旵始乘舟而來因名焉.]又有三分水[府東黃山江水奔流五十餘里分三浦入海俗呼爲三叉水.]屬郡二縣三.

義安郡本新羅屈自郡景德王改今名. 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忠烈王八年更名義昌陞爲縣令以賞元世祖東征供億之勞. 別號檜山.

咸安郡本阿尸良國[一云阿那加耶.]新羅法興王滅之以爲郡景德王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爲咸州刺史顯宗九年復今名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恭愍王二十二年以縣人周英贊之女入

大明爲宮人遂陞爲知郡事別號金羅.

漆園縣[園一作原.]本新羅漆吐縣景德王改名漆隄爲義安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別號龜城.

熊神縣本新羅熊只縣景德王改今名爲義安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高麗陞省法部曲爲龜山縣屬金州任內恭讓王朝移屬漆原.] 有加德島.

合浦縣本新羅骨浦縣景德王改今名爲義安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忠烈王八年更名會原陞爲縣令以賞元世祖東征供億之勞. 別號還珠有月影臺.[高麗陞莞浦鄕爲縣.]

 

#高麗史57-11-地理2-006

梁州新羅文武王五年割上州下州地置歃良州景德王改爲良州備九州之一.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顯宗九年置防禦使後元中書省以本國官繁民弊爲言故倂于密城. 然州縣禀命守宰勞於往來其弊愈甚. 至忠烈王三十年復舊別號宜春[成廟所定.]又號順正有伽倻津黃山江[與務安之龍津光陽之蟾津稱爲背流三大江水.]又有伽倻津衍所屬縣二.

東平縣本新羅大甑縣景德王改今名爲東萊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有絶影島.

機張縣本新羅甲火良谷縣景德王改今名爲東萊郡領縣後移屬. 顯宗九年又移屬蔚州後置監務別號車城.

 

#高麗史57-11-地理2-007

密城郡本新羅推火郡景德王改今名. 高麗初因之成宗十四年爲密州刺史顯宗九年稱知密城郡事. 忠烈王元年以郡人趙仟殺郡守以應珍島叛賊三別抄降爲歸化部曲屬之雞林. 先是臺省屢請降號用事者受邑人賂每沮之至是復極論從之. 後復稱密城縣十一年陞爲郡又降爲縣恭讓王二年以曾祖益陽侯妃朴氏內鄕陞爲密陽府.[高麗以守山部曲爲守山縣.] 屬郡二縣四.

昌寧郡本新羅比自火郡.[一云比斯伐.] 眞興王十六年置下州二十六年州廢景德王改爲火王郡.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別號昌城夏城.

淸道郡[一云道州.]高麗初合新羅大城郡烏岳荊山蘇山三縣爲郡來屬睿宗四年置監務. 忠惠王後四年以郡人上護軍金善莊有功陞知郡事明年復爲監務恭愍王十五年郡人金漢貴爲監察大夫復請陞爲知郡事.

玄豐縣[豐一作風.]本新羅推良火縣[推一作三.]景德王改名玄驍爲火王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割密城仇知山部曲屬之.

桂城縣顯宗九年來屬恭愍王十五年移屬靈山恭讓王二年還屬.

靈山縣本新羅西火縣景德王改名尙藥爲密城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仍屬忠敬王十五年置監務. 有溫泉又有伽倻津溟所.

豐角縣本上火村縣高麗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高麗史57-11-地理2-008

晉州牧本百濟居列城[一名居陁.]新羅文武王二年取而置州神文王四年分居陁州置菁州摠管景德王改爲康州惠恭王復爲菁州. 太祖又改康州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晉州定海軍屬山南道. 顯宗三年廢爲安撫使九年定爲牧爲八牧之一. 別號晉康[成廟所定.]又號菁州又號晉陽. 有花開薩川兩部曲[其長皆剃頭稱爲僧首.]又有彰善島[島本*&高勾麗{新羅}有疾部曲高麗更今名陞爲縣屬于州. 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爲興善後因倭寇人物俱亡爲直村.]屬郡二縣七領知事郡一縣令官三.

江城郡本新羅闕支郡景德王改闕城郡. 高麗初改爲江城縣後陞爲郡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

河東郡本新羅韓多沙郡景德王改今名. 高麗初因之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別號淸河.

泗州本新羅史勿縣景德王改名泗水爲固城郡領縣. 高麗初來屬顯宗二年更今名明宗二年置監務.

岳陽縣本新羅小多沙縣景德王改今名爲河東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

永善縣本新羅一善縣景德王改名尙善爲固城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 顯宗()年來屬.

鎭海縣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監務. 別號八鎭.[一云牛山.]

昆明縣新羅時稱號未詳顯宗九年來屬.

班城縣新羅時稱號未詳顯宗九年來屬.

宜寧縣本新羅獐含縣景德王改今名爲咸安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以新繁縣屬之.

 

#高麗史57-11-地理2-009

陜州本新羅大良州郡[良一作耶.]景德王改爲江陽郡. 顯宗由大良院君卽位又以皇妃孝肅王后之鄕陞知陜州事. 屬縣十二.

嘉樹縣[樹一作壽.]本新羅加主火縣景德王改今名爲康州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別號鳳城.

三歧縣本新羅三支縣[一云麻杖.]景德王改今名爲江陽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恭愍王二十二年置監務.

山陰縣本新羅知品川縣景德王改今名爲闕城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別號山陽.

丹溪縣本新羅赤村縣景德王改名丹邑爲闕城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移屬江城縣.

加祚縣本新羅加召縣[因方言相近變召爲祚.]景德王改名咸陰爲居昌郡領縣. 高麗初復古名顯宗九年來屬後還屬居昌元宗十二年移屬巨濟.

感陰縣本新羅南內縣景德王改名餘善爲居昌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毅宗十五年縣人子和等誣告鄭敘妻與縣吏仁梁呪咀上及大臣投子和于江降縣爲部曲. 恭讓王二年復置監務以利安縣屬之.

利安縣本新羅馬利縣景德王改今名爲天嶺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移屬感陰.

新繁縣本新羅新尒縣[一云朱烏村一云泉川縣.]景德王改名宜桑爲江陽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冶爐縣本新羅赤火縣景德王改今名爲高靈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

草溪縣本新羅草八兮縣景德王改名八溪爲江陽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仍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忠肅王三年以縣人鄭守琪卞遇成有功陞知郡事. 別號淸溪[成廟所定.]有黃芚津.

居昌縣本新羅居烈郡[一名居陁.]景德王改今名.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含陽縣[一云含城郡.]本新羅速含郡景德王改爲天嶺郡. 成宗十四年陞爲許州都團練使顯宗三年降爲含陽郡來屬[後含改爲咸.]明宗二年降爲縣置監務.

 

#高麗史57-11-地理2-010

固城縣本小加耶國新羅取之置古自郡景德王改今名爲郡. 成宗十四年爲固州刺史後降爲縣顯宗九年屬巨濟後置縣令. 元宗七年以郡陞爲州忠烈王時倂于南海尋復舊. 別號鐵城.

 

#高麗史57-11-地理2-011

南海縣本海中島新羅神文王初置轉也山郡景德王改爲南海郡. 顯宗九年置縣令恭愍王七年因倭失土僑寓晉州任內大也川部曲. 屬縣二.

蘭浦縣本新羅內浦縣在南海島景德王改今名來屬. 高麗初因之. 後因倭寇人物俱亡.

平山縣本新羅平西山縣[一云西平.]亦在南海島景德王改今名爲南海郡領縣. 高麗初因之後因倭寇人物俱亡.

 

#高麗史57-11-地理2-012

巨濟縣本海中島新羅文武王初置裳郡景德王改爲巨濟郡. 顯宗九年置縣令元宗十二年因倭失土僑寓居昌縣之加祚縣忠烈王時倂于管城尋復舊. 有北加助音島屬縣三.

鵝洲縣本新羅巨老縣在巨濟島景德王改今名爲巨濟郡領縣高麗因之.

松邊縣本新羅松邊縣亦在巨濟島景德王改名南垂爲巨濟郡領縣. 高麗復舊名仍屬.

溟珍縣本新羅買珍伊縣亦在巨濟島景德王改今名爲巨濟郡領縣高麗因之.

 

#高麗史57-11-地理2-013

尙州牧本沙伐國新羅沾解王取以爲州法興王改爲上州置軍主眞興王廢州爲上洛郡. 神文王復置州景德王改爲尙州惠恭王復爲沙伐州. 太祖二十三年復改爲尙州其後又改爲安東都督府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尙州卽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歸德軍. 屬嶺南道. 顯宗三年廢節度使復爲安東大都護府五年改爲尙州安撫使九年定爲牧爲八牧之一. 別號上洛[成廟所定.]又號商山[諺傳州北面林下村人姓太者捕賊有功陞其村爲永順縣.]有洛東江又有大堤名曰恭檢[明宗二十五年司錄崔正份因舊址而築之.]屬郡七縣十七領知事府二.

聞慶郡本新羅冠文縣[一云冠縣一云高思曷伊城.]景德王改名冠山爲古寧郡領縣. 高麗初改爲聞喜郡顯宗九年來屬後更今名. 恭讓王二年置監務以加恩縣屬之.[縣北有主屹山.] 險阻處三草岾[在縣西.]伊火峴[在縣西.]串岬遷.[在縣南.]

龍宮郡本新羅竺山[一云園山.]成宗十四年陞爲龍州刺史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三年改今名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有河風津.

開寧郡本甘文小國新羅取之眞興王置軍主爲靑州眞平王廢州文武王爲甘文郡景德王改今名.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報令郡本新羅三年山郡景德王改爲三年郡. 高麗初改保齡郡[後轉而爲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有俗離山.[新羅時稱俗離岳爲中祀.]

咸昌郡本古寧伽倻國新羅取之爲古冬攬郡[一云古陵郡.]景德王改爲古寧郡. 光宗十五年爲咸寧郡顯宗九年來屬後更今名. 明宗二年置監務.

永同郡本新羅吉同郡景德王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陞爲稽州刺史穆宗八年廢刺史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六年陞爲縣令後復爲監務尋罷之.

海平郡顯宗九年來屬仁宗二十一年移屬一善.

靑山縣本新羅屈山縣[一云堗山.]景德王改名耆山爲三年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析尙州酒城部曲以隸之十一年還屬.

山陽縣本新羅近品縣[品一作巖.]景德王改名嘉猷爲醴泉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明宗十年罷之.

化寧郡本新羅荅達匕郡[一云沓達.]景德王改爲化寧郡. 高麗初因之後爲縣來*(??){}.

功城縣本新羅大幷部曲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單密縣[單一作丹.]本新羅武冬彌知縣[一云曷冬彌知.]景德王改今名爲聞韶郡領縣. 高麗初因之顯宗九年來屬.

比屋縣本新羅阿火屋縣[一云幷屋.]景德王改今名爲聞韶郡領縣. 高麗初因之顯宗九年來屬.

安定縣[定一作貞.]本新羅阿尸兮縣[一云阿乙兮.]景德王改名安賢爲聞韶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兼任比屋.

中牟縣本新羅刀良縣景德王改名道安爲化寧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虎溪縣本新羅虎側縣[一云拜山城.]景德王改今名爲古寧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

禦侮縣本新羅今勿縣[一云陰達.]景德王改今名爲開寧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多仁縣本新羅達己縣[或云多己.] 景德王改今名來屬. 至高麗仍屬後移屬甫州. 別號仁陽.

靑理縣本新羅音里火縣景德王改爲靑驍縣來屬. 高麗更今名顯宗九年仍屬.

加恩縣本新羅加害縣景德王改名嘉善爲古寧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移屬聞慶.

一善縣本新羅一善郡眞平王陞爲州置軍主神文王廢州景德王改爲嵩善郡. 成宗十四年爲善州刺史顯宗九年來屬仁宗二十一年改今名置縣令後陞爲知善州事. 別號和義[成廟所定.]有金烏山.

軍威縣本新羅奴同覓縣景德王改今名爲嵩善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仁宗二十一年還屬一善恭讓王二年置監務兼任孝靈.

孝靈縣本新羅芼兮縣景德王改今名爲嵩善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仁宗二十一年還屬一善.

缶溪縣顯宗九年來屬後移屬善州別號缶林.

 

#高麗史57-11-地理2-014

京山府本新羅本彼縣景德王改名新安爲星山郡領縣後改爲碧珍郡. 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景宗六年降爲廣平郡成宗十四年稱岱州都團鍊使. 顯宗三年廢團鍊使九年改知京山府事. 忠烈王二十一年陞爲興安都護府三十四年又陞爲星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京山府. 有伽倻山屬郡一縣十四.

高靈郡本大伽倻國自始祖伊珍阿豉王[一云內珍朱智.]至道設智王凡十六世五百二十年新羅眞興王滅之以其地爲大伽倻郡景德王改今名. 高麗初來屬明宗五年置監務.

若木縣本新羅大木縣[一云七村.]景德王改名谿子爲星山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

仁同縣顯宗九年來屬. 恭讓王二年置監務以若木縣屬之.[三國史記云星山郡領內壽同縣本新羅斯同火縣景德王改名今未詳. 今以境土考之疑壽同改爲仁同也.]

知禮縣本新羅知品川縣景德王改今名爲開寧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別號龜城.

加利縣本新羅一利郡景德王改爲星山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別號歧城.

八莒縣本新羅八居里縣[一云北恥長里一云仁里.]景德王改名八里爲壽昌郡領縣. 高麗初改爲八居[後居音轉而爲莒.]顯宗九年來屬. 別號七谷.

金山縣本新羅金山縣爲開寧郡領縣. 高麗仍舊名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別號金陵.

黃澗縣本新羅召羅縣景德王改今名爲永同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恭愍王三年復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

管城縣本新羅古尸山郡景德王改爲管城郡. 顯宗九年來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縣令明宗十二年縣吏民執縣令洪彦幽之有司奏除官號. 忠宣王五年陞知沃州事割京山府所屬利山安邑陽山三縣以屬之.

安邑縣本新羅阿冬兮縣景德王改名安貞爲管城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陽山縣本新羅助比川縣景德王改今名爲管城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六年置縣令.

利山縣本新羅所利山縣景德王改今名爲管城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六年置監務.

大丘縣本新羅達句火縣景德王改今名爲壽昌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縣令.

花園縣本新羅舌火縣景德王改今名爲壽昌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後移屬大丘別號錦城.

河濱縣本新羅多斯只縣[一云沓只.]景德王改今名爲壽昌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後移屬大丘.

 

#高麗史57-11-地理2-015

安東府本新羅古陁耶郡景德王改爲古昌郡. 太祖十三年與後百濟王甄萱戰於郡地敗之郡人金宣平權幸張吉佐太祖有功拜宣平爲大匡幸吉各爲大相陞郡爲安東府後改爲永嘉郡成宗十四年稱吉州刺史. 顯宗三年爲安撫使九年改知吉州事二十一年更今名. 明宗二十七年南賊金三孝心等剽略州郡遣使討平之以府有功陞爲都護府. 神宗七年東京別抄孛佐等聚衆叛以府有捍禦功陞爲大都護府忠烈王三十四年改爲福州牧恭愍王十年避紅賊南巡駐輦以州人盡心供頓復陞爲安東大都護府.[忠烈王以加也鄕人護軍金仁軌有功陞其鄕爲春陽縣忠宣王以敬和翁主鄕德山部曲爲才山縣. 忠惠王以宦者姜金剛入元有負絏之勞陞其鄕退串部曲爲奈城縣後又*{}吉安部曲爲縣.] 別號綾羅郡地平郡石陵郡一界郡花山郡古藏郡[皆新羅時稱號.]屬郡三縣十一.

臨河郡本高勾麗屈火郡新羅景德王改爲曲城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禮安郡本高勾麗買谷縣新羅改名善谷爲奈靈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辛禑二年藏其胎於縣陞爲郡尋陞爲州. 恭讓王二年置監務以宜仁縣屬之.

義興郡顯宗九年來屬. 恭讓王二年置監務以善州任內缶溪縣屬之後移屬義城縣. 別號龜山.

一直縣本新羅一直縣景德王改名直寧爲古昌郡領縣. 高麗初復舊號顯宗九年來屬.

殷豐縣本新羅赤牙縣景德王改名殷正爲醴泉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甘泉縣新羅時稱號未詳顯宗九年來屬.

奉化縣本高勾麗古斯馬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玉馬爲柰靈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別號鳳城.

安德縣本高勾麗伊火兮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緣武爲曲城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二年置監務.[恭愍王十八年陞知道保部曲爲宜仁縣屬安東恭讓王二年移屬禮安.]

豐山縣本新羅下枝縣[有下枝山一名豐岳.]景德王改名永安爲醴泉郡領縣. 太祖六年縣人元逢有歸順之功陞爲順州十三年陷於甄萱復降爲下枝縣後更今名. 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基州縣新羅時稱號未詳或曰基木鎭. 高麗初始稱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後復屬. 恭讓王二年又置監務以殷豐縣屬之別號永定[成廟所定.]又號安定.

興州本高勾麗及伐山郡新羅景德王改爲岌山郡.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移屬順安明宗二年置監務. 忠烈王安胎改爲興寧縣令官忠肅王又安胎陞知興州事忠穆王安胎又陞爲順興府. 別號順政[成廟所定.]有小白山.

順安縣本高勾麗柰己郡新羅婆娑王取之景德王改爲柰靈郡. 成宗十四年稱剛州都團練使顯宗九年來屬仁宗二十一年更今名爲縣令官. 高宗四十六年以衛社功臣金仁俊內鄕陞知榮州事別號龜城[成廟所定.]險阻處有馬兒嶺.

義城縣本召文國新羅取之景德王改爲聞韶郡. 高麗初陞爲義城府顯宗九年來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縣令. 神宗二年以嘗陷賊降爲監務忠烈王時倂于大丘尋復舊.[三國史記云: “景德王改仇火縣爲高丘縣後合屬於縣.”] 有風穴又有冰穴.[立夏後冰始凝極熱則堅冬則溫氣如春.]

基陽縣本新羅水酒縣景德王改爲醴泉郡. 高麗初更名甫州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藏太子胎改今名陞爲縣令官. 神宗七年南道招討兵馬使崔匡義與東京賊戰于縣地大捷陞知甫州事別號淸河襄陽.[成廟所定.]

 

#高麗史57-11-地理2-016

全羅道本百濟之地義慈王十九年新羅太宗王與唐將蘇定方滅百濟遂倂其地. 景德王分爲全武二州都督府眞聖王五年西面都統甄萱悉據舊地稱後百濟王. 太祖十九年親征克之成宗十四年以全州瀛州淳州馬州等州縣爲江南道羅州光州靜州昇州貝州潭州朗州等州縣爲海陽道顯宗九年合爲全羅道領牧二府二郡十八縣八十二.

 

#高麗史57-11-地理2-017

全州牧本百濟完山[一云比斯伐一云比自火.]威德王元年爲完山州十一年州廢. 義慈王十九年新羅與唐將蘇定方滅百濟遂有其地. 眞興王十六年改今名二十六年州廢神文王四年復置完山州. 景德王十五年又稱全州後甄萱立都於州太祖滅之改安南都護府二十三年還爲全州. 成宗十二年稱承化節度安撫使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順義軍屬江南道. 顯宗九年陞安南大都護府十三年又名全州恭愍王四年以囚元使埜思不花降爲部曲五年復爲完山府. 別號莞山[成廟所定.]又號甄城有新倉津屬郡一縣十一領知事府一郡一縣令官四.

金馬郡本馬韓國[後朝鮮王箕準避衛滿之亂浮海而南至韓地開國號馬韓.]百濟始祖溫祚王幷之. 自後號金馬渚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至高麗來屬忠惠王後五年以元順帝奇皇后外鄕陞爲益州. 有彌勒山石城[諺傳箕準始築故謂之箕準城.]又有後朝鮮武康王及妃陵.[俗號末通大王陵一云百濟武王小名薯童]

朗山縣本百濟閼也山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野山爲金馬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恭讓王三年以礪良監務來兼.

沃野縣本百濟所力只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金馬郡領縣高麗初來屬明宗六年置監務後復來屬.

鎭安縣本百濟難珍阿縣[一云月良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長溪郡領縣. 高麗初來屬後置監務恭讓王三年兼任馬靈. 有馬耳山.[新羅稱西多山載小祀.]

紆州縣本百濟于召渚縣[紆一作汚.]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金馬郡領縣高麗初來屬.

高山縣本百濟高山縣[一云難等良.]新羅時來屬. 顯宗九年仍屬後置監務兼任珍同恭讓王三年又兼雲梯.

雲梯縣本百濟只伐只縣[一云只失只.]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德殷郡領縣高麗初來屬.

馬靈縣本百濟馬突縣[一云馬珍一云馬等良.]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任實郡領縣高麗初來屬.

礪良縣[良一作陽.]本百濟只良肖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德殷郡領縣. 高麗初因之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三年兼任朗山又兼公村皮堤勸農使.

利城縣本百濟乃利阿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金堤郡領縣. 高麗初來屬.

伊城縣本百濟豆伊縣[一云往武.]新羅景德王改名杜城來屬. 高麗改今名仍屬.

咸悅縣本百濟甘勿阿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臨陂郡領縣. 高麗初來屬明宗六年置監務別號咸羅.[忠肅王八年縣之道乃山銀所人伯顔夫介在元有功於本國陞所爲龍安縣恭讓王三年以全州屬縣豐儲與之.]

 

#高麗史57-11-地理2-018

南原府本百濟古龍郡後漢建安中爲帶方郡曹魏時爲南帶方郡新羅幷百濟唐高宗詔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 神文王四年置小京景德王十六年改南原小京. 太祖二十三年改爲府忠宣王二年復爲帶方郡後改爲南原郡恭愍王九年陞爲府. 別號龍城有智異山[一云地理一云頭流一云方丈新羅爲南嶽躋中祀高麗仍之]有鶉子津屬郡二縣七.

任實郡本百濟任實郡新羅因之. 至高麗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淳昌郡本百濟道實郡新羅景德王改爲淳化郡. 高麗更今名爲縣來屬明宗五年置監務忠肅王元年以僧國統丁午鄕陞知郡事. 別號玉川又烏山.[古屬縣有福興.]

長溪縣本百濟伯海郡[海一作伊.]新羅景德王改爲壁溪郡. 高麗更今名來屬後移屬長水縣.

赤城縣[赤一作磧又作硳.]本百濟礫坪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淳化郡領縣. 高麗初來屬後還屬淳昌郡.

居寧縣[居一作巨.]本百濟居斯勿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靑雄爲任實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

九皐縣本百濟堗坪縣[堗一作淚.]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淳化郡領縣. 高麗初來屬恭愍王三年以縣人元使林蒙古不花有功於國陞爲郡.

長水縣本百濟雨坪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高澤爲壁溪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恭讓王三年兼任長溪. 要害處有六十峴自縣東至慶尙道.

雲峯縣本新羅母山縣[或云阿英城或云阿莫城.]景德王改今名爲天嶺郡領縣. 至高麗來屬恭讓王三年兼任阿容谷勸農兵馬使. 要害處有八良峴自縣東至慶尙道.

求禮縣本百濟仇次禮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谷城郡領縣. 高麗初來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別號鳳城. 要害處有潺水津未草栗峴皆自縣指順天境.

 

#高麗史57-11-地理2-019

古阜郡本百濟古沙夫里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太祖十九年稱瀛州觀察使光宗二年爲安南都護府顯宗十年復今名. 忠烈王時倂于靈光尋復舊. 屬郡一縣六.

保安縣本百濟欣良買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喜安來屬. 高麗更今名仍屬後以扶寧監務來兼辛禑十二年各置監務. 別號浪州有邊山有猬島.

扶寧縣本百濟皆火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來屬. 至高麗仍屬後置監務兼任保安辛禑十二年各置監務.

井邑縣本百濟井村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大山郡領縣. 至高麗來屬後置監務.

大山郡本百濟大尸山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至高麗來屬後置監務兼任仁義顯宗十年各置監務. 恭愍王三年以縣人元使林蒙古不花有功於國陞爲郡.

仁義縣本百濟賓屈縣[一云賦城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武城爲大山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以大山監務來兼.

尙質縣本百濟上柒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來屬. 至高麗仍屬後更名章德[章一作昌.]置監務兼任高敞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爲興德.

高敞縣本百濟毛良夫里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武靈郡領縣. 至高麗來屬後以尙質監務來兼.

 

#高麗史57-11-地理2-020

臨陂縣本百濟屎山郡[一云忻文一云所島一云失烏出一云陂山.]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郡高麗降爲縣置令. 別號鷲城屬縣四.

澮尾縣本百濟夫夫里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來屬高麗因之.

富潤縣本百濟武斤村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武邑爲金堤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後移屬萬頃.

沃溝縣本百濟馬西良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來屬高麗因之.

萬頃縣本百濟豆乃山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金堤郡領縣. 至高麗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

 

#高麗史57-11-地理2-021

進禮縣本百濟進乃郡[一云進仍乙縣.]新羅景德王改爲進禮郡. 高麗降爲縣令官忠烈王三十一年以縣人金侁仕元爲遼陽行省叅政有功於國陞知錦州事. 屬縣五.

富利縣本百濟豆尸伊縣[一云富尸伊.]新羅景德王改爲伊城縣來屬. 高麗更今名仍屬明宗五年置監務.

淸渠縣本百濟勿居縣新羅景德王更今名來屬. 高麗因之忠宣王五年改爲龍潭縣置令別號玉川.

朱溪縣本百濟赤川縣新羅景德王改名丹川來屬. 高麗更今名仍屬明宗六年以茂豐監務來兼恭讓王三年倂于茂豐.

茂豐縣本新羅茂山縣景德王改今名爲開寧郡領縣. 高麗初來屬明宗六年置監務兼任朱溪恭讓王三年以朱溪縣合屬. 有裳山.[四面壁立層層峻截如人之裳故名. 古人因險爲城僅有二路可上其中平坦寬曠泉水四出.]

珍同縣本百濟珍同縣[同一作洞.]新羅爲黃山郡領縣. 高麗來屬恭讓王二年以高山監務來兼別號玉溪.[古屬縣有犺山.]

 

#高麗史57-11-地理2-022

金堤縣本百濟碧骨郡新羅景德王改爲金堤郡. 高麗初爲全州屬縣仁宗二十一年置縣令. 有碧骨堤[新羅訖解王二十一年始開岸長一千八百步.]屬縣一.

平臯縣本百濟首冬山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來屬. 國初爲全州屬縣後復來屬.

 

#高麗史57-11-地理2-023

金溝縣本百濟仇知只山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全州領縣. 毅宗二十四年以李義方外鄕陞爲縣令官. 別號鳳山屬縣一.

巨野縣本百濟也西伊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野西爲大山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爲全州屬縣後屬金堤縣又後來屬.

 

#高麗史57-11-地理2-024

羅州牧本百濟發羅郡新羅景德王改爲錦山郡. 羅季甄萱稱後百濟王盡有其地未幾郡人附于後高麗王弓裔弓裔命太祖爲精騎大監率舟師攻取改爲羅州. 成宗十四年初定十道稱鎭海軍節度使屬海陽道. 顯宗元年王避丹兵南巡至州留旬日丹兵敗去王乃還都九年陞爲牧. 別號通義錦城[成廟所定.]有錦城山[山有神祠.]南浦津黑山島[島人出陸僑寓南浦江邊稱榮山縣恭愍王十二年陞爲郡.]屬郡五縣十一領知事府一郡四縣令官四.

務安郡本百濟勿阿兮郡新羅景德王更今名. 惠宗元年改勿良郡成宗十年復稱今名來屬. 明宗二年置監務恭讓王三年兼城山極浦勸農防禦使.

潭陽郡本百濟秋子兮郡新羅景德王改爲秋成郡. 成宗十四年爲潭州都團練使後更今名來屬. 明宗二年置監務恭讓王三年兼任原栗.

谷城郡本百濟欲乃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高麗初爲昇平郡屬郡後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別號浴川.

樂安郡[一云陽岳.]本百濟分嵯郡[一云分沙.]新羅景德王改爲分嶺郡. 高麗更今名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後爲知郡事. 有獐島.

南平郡[一云永平郡.]本百濟未冬夫里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玄雄爲武州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恭讓王二年以和順監務來兼.

鐵冶縣本百濟實於山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來屬. 高麗因之後屬綾城縣.

會津縣本百濟豆肹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來屬. 高麗因之.

潘南縣本百濟半柰夫里縣新羅景德王改爲潘南郡高麗初降爲縣來屬.

安老縣本百濟阿老谷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野老爲潘南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來屬.

伏龍縣本百濟伏龍縣[一云盃龍.]新羅景德王改名龍山爲武州領縣. 高麗復古名來屬.

原栗縣本百濟栗支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栗原爲秋成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

餘艎縣本百濟水川縣[一云水入伊.]新羅景德王改今名來屬. 高麗仍屬.

昌平縣[一云鳴平.]本百濟屈支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祈陽爲武州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諺傳縣吏卓自寶有制南賊之功升爲縣令恭讓王三年兼長平甲鄕勸農使.[甲鄕本屬縣後移屬羅州又移屬光州至是復來屬.]

長山縣[一云安陵.]本百濟居知山縣[居一作屈.]新羅景德王改名安波爲壓海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 有古參島新伊良島上於島安昌島阿於島松島.

珍原縣本百濟丘斯珍兮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岬城郡領縣. 至高麗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和順縣本百濟仍利阿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汝湄[一云海濱.]爲陵城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後還屬陵城縣恭讓王二年置監務兼任南平.

 

#高麗史57-11-地理2-025

長興府本百濟烏次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烏兒爲寶城郡領縣. 高麗改爲定安縣屬靈岩任內仁宗朝以恭睿太后任氏之鄕陞知長興府事. 元宗六年又陞懷州牧忠宣王二年復降爲長興府後因倭寇僑徙內地. 別號定州[成廟所定.]又號冠山有天冠山[舊名天風.]屬縣四.

遂寧縣本百濟古馬彌知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馬邑爲寶城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屬靈岩後來屬.

會寧縣本百濟馬斯良縣新羅景德王改名代勞爲寶城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仍屬後來屬. 有得山良島.

長澤縣本百濟季川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季水爲寶城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仍屬後來屬.

耽津縣本百濟冬音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陽武郡領縣高麗移屬靈岩後來屬. 別號鼇山有富仁島恩波島碧浪島仙山島又有莞島.

 

#高麗史57-11-地理2-026

靈光郡本百濟武尸伊郡新羅景德王改爲武靈郡高麗更今名. 別號筽城有大加叱知島珍人伊島省衣島阿叱亇島屬郡二縣八.

壓海郡[壓一作押.]本百濟阿次山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高麗初爲羅州屬縣後來屬有只上島道沙島斤斬島述只島毛也島*八欠烏{八欠島}靑安尼島.

長城郡本百濟古尸伊縣新羅景德王改爲岬城郡. 高麗更今名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有葦嶺.

森溪縣本百濟所非兮縣[一云所乙夫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岬城郡領縣至高麗來屬.

陸昌縣本百濟阿老縣[一云葛草一云加位.]新羅景德王改名碣島爲壓海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來屬. 有比尒島*??島神葦島靑島禿島白良島慈恩島嵒墮島櫻島鷲島乃破島.

海際縣本百濟道際縣[一云陰海一云大峯.]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務安郡領縣至高麗來屬. 有荒楮島豆知島栗島夌島禿楮島.

牟平縣本百濟多只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多歧爲務安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來屬別號牟陽.

咸豐縣本百濟屈乃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務安郡領縣. 至高麗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恭讓王三年兼永豐多景海際勸農防禦使別號箕城.

臨淄縣本百濟古祿只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鹽海爲壓海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來屬. 有北師子島南師子島開要只島亇知島.

長沙縣本百濟上老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武靈郡領縣. 高麗仍之後置監務兼任茂松.

茂松縣本百濟松彌知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武靈郡領縣. 高麗仍之後以長沙監務來兼.

 

#高麗史57-11-地理2-027

靈岩郡本百濟月柰郡新羅景德王更今名. 成宗十四年改朗州安南都護府顯宗九年復降爲靈岩郡. 有月出山[新羅稱月奈岳躋小祀高麗初稱月生山. 山有九井峯其下有動石三獨立層岩之上高可丈餘周可十圍. 西連山骨東臨無底之壑一人搖之則欲墜而不墜.]屬郡二縣三.

黃原郡本百濟黃述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陽武郡領縣至高麗來屬. 有三內島竹島露島.

道康郡本百濟道武郡新羅景德王改爲陽武郡. 高麗更今名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別號金陵.

昆湄縣本百濟古彌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來屬高麗仍之.

海南縣本百濟塞琴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浸溟[一云投濱.]爲陽武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

竹山縣本百濟古西伊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固安[固一作同.]爲陽武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

 

#高麗史57-11-地理2-028

寶城郡本百濟伏忽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稱貝州刺史後復爲寶城郡. 別號山陽[宣宗五年陞他州部曲爲道化縣. 又高興縣本高伊部曲高伊者方言猫也. 時有猫部曲人仕朝則國亡之讖柳庇以譯語通事于元有功忠烈王十一年改今名陞爲監務. 忠宣王二年又以仕元宦者李大順之請陞食村部曲爲豐安縣.]屬縣七.

同福縣本百濟豆夫只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谷城郡領縣. 高麗初來屬諺傳以僧祖琰之鄕陞爲監務.

福城縣本百濟波夫里郡新羅景德王改名富里爲陵城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

兆陽縣本百濟冬老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分嶺郡領縣. 至高麗來屬後置監務. 有語山島免島.

南陽縣本百濟助助禮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忠烈爲分嶺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有春子*{}.

玉果縣本百濟果支縣[一云果兮.]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秋成郡領縣. 高麗初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 有小乃烏島大乃烏島折音島.

泰江縣本百濟比史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栢舟爲分嶺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

荳原縣本百濟豆肹縣新羅景德王改名薑原爲分嶺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仍屬後來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

 

#高麗史57-11-地理2-029

昇平郡本百濟欿平郡[欿一作沙一作武.]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成宗十四年爲昇州兗海軍節度使[一云昇化.]靖宗二年復爲昇平郡忠宣王元年陞昇州牧二年降爲順天府. 屬縣四.

富有縣本百濟*遁攴縣{遁支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谷城郡領縣高麗初來屬.

突山縣本百濟突山縣新羅景德王改爲廬山縣來屬高麗復稱古名仍屬. 有安鹿島甘勿島.

麗水縣本百濟猿村縣新羅景德王改爲海邑縣來屬. 高麗更今名仍屬忠定王十年置縣令. 有吳島伊烏島*于斤島安才島樸島.

光陽縣本百濟馬老縣新羅景德王改爲晞陽縣來屬. 高麗更今名仍屬. 有蟾津有大安島.

 

#高麗史57-11-地理2-030

海陽縣本百濟武珍州[一云奴只.]新羅取百濟仍置都督景德王十六年改爲武州眞聖王六年甄萱襲據稱後百濟尋移都全州. 後後高麗王弓裔以太祖爲精騎大監帥舟師略定州界城主池萱以甄萱壻堅守不降. 太祖二十三年稱光州成宗十四年降爲刺史後又降爲海陽縣令官高宗四十六年以金仁俊外鄕陞知翼州事後陞爲光州牧. 忠宣王二年復降爲化平府恭愍王十一年改茂珍府[避惠宗諱改武爲茂]二十二年復爲光州牧. 別號光山又號翼陽有無等山.[一云武珍岳一云瑞石山新羅爲小祀高麗致國祭.]

 

#高麗史57-11-地理2-031

珍島縣本百濟因珍烏郡海中島也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務安郡領縣. 高麗屬羅州後置縣令忠定王二年因倭寇遷內地. 有大津有目只島屬縣二.

嘉興縣本百濟徒山縣[一云猿山.]在珍島界新羅景德王改爲牢山郡. 高麗更今名來屬有加西島鶻鷹島米浦島月良島.

臨淮縣本百濟買仇里縣亦在珍島界新羅景德王改名瞻耽爲牢山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有壤島巴叱亇島.

 

#高麗史57-11-地理2-032

陵城縣[陵一作綾.]本百濟尒陵夫里郡[一云竹樹夫里一云仁夫里]新羅景德王改爲陵城郡. 高麗初屬羅州仁宗二十一年置縣令有仁物島.

 

#高麗史57-11-地理2-033

耽羅縣在全羅道南海中. 其古記云: “*大初無人物三神人從地聳出[其主山北麓有穴曰毛興是其地也.]長曰良乙那次曰高乙那三曰夫乙那.” 三人遊獵荒僻皮衣肉食一日見紫泥封藏木函浮至于東海濱就而開之函內又有石函有一紅帶紫衣使者隨來. 開石函出現靑衣處女三及諸駒犢五穀種. 乃曰: “我是日本國使也吾王生此三女云: ‘西海中嶽降神子三人將欲開國而無配匹.’ 於是命臣侍三女以來爾. 宜作配以成大業.” 使者忽乘雲而去. 三人以年次分娶之就泉甘土肥處射矢卜地良乙那所居曰第一都高乙那所居曰第二都夫乙那所居曰第三都始播五穀且牧駒犢日就富庶. 至十五代孫高厚高淸昆弟三人造舟渡海至于耽津盖新羅盛時也. 于時客星見于南方太史奏曰: “異國人來朝之象也.” 遂朝新羅王嘉之稱長子曰星主[以其動星象也.]二子曰王子[王令淸出胯下愛如己子故名之.]季子曰都內邑號曰耽羅盖以來時初泊耽津故也各賜寶盖衣帶而遣之. 自此子孫蕃盛敬事國家. 以高爲星主良爲王子夫爲徒上後又改良爲梁. 又三國遺事載海東安弘記列九韓乇羅居四. 百濟文周王二年拜耽羅國使者恩率東城王二十年以耽羅不修貢賦親征至武珍州耽羅聞之遣使乞罪乃止. 註云耽羅卽耽牟羅. 百濟旣滅新羅文武王元年耽羅國主佐平徒冬音律來降. 太祖二十一年耽羅國太子末老來朝賜星主王子爵肅宗十年改乇羅爲耽羅郡毅宗時爲縣令官. 熙宗七年以縣之石淺村爲歸德縣元宗十一年逆賊金通精領三別抄入據作亂越四年王命金方慶討平之. 忠烈王三年元爲牧馬場. 二十年王朝元請還耽羅元丞相完澤等奏奉聖旨以耽羅還隸于我. 翊年乙未改爲濟州始以判秘書省事崔瑞爲牧使. 二十六年皇太后又放廐馬三十一年還屬于我. 忠肅王五年草賊士用嚴卜起兵搆亂土人文公濟擧兵盡誅之聞于元復置官吏. 恭愍王十一年請隸于元元以副樞文阿但不花爲耽羅萬戶與本國賤隸金長老到州杖萬戶朴都孫沈于海十六年元以州復來屬. 時牧胡强數殺國家所遣牧使萬戶以叛及金庾之討牧胡訴于元請置萬戶府. 王奏請令本國自署官擇牧胡所養馬以獻如故事帝從之. 十八年元牧子哈赤跋扈殺害官吏越六年八月王遣都統使崔瑩討滅哈赤復置官吏. 鎭山漢拏在縣南[一曰頭無岳又云圓山. 其巓有大池.]又有楸子島.[凡往耽羅者發羅州則歷務安大堀浦靈岩火無只瓦島海南於蘭梁凡七晝夜至楸子島發海南則從三寸浦歷巨要梁三內島發耽津則從軍營浦歷高子黃伊露瑟島三內島皆三晝夜至楸子島. 右三處舟船皆經此島. 過斜鼠島大小火脫島至于涯月浦朝天舘盖火脫之*閒二水交流波濤洶湧凡往來者難之.]

 

志卷第十一.

 

 

#高麗史58-12-00-000

志卷第十二. 高麗史五十八.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58-12-地理3-000

地理三.

 

#高麗史58-12-地理3-001

交州道本貊地後爲高勾麗所有歷新羅至高麗. 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以春州等郡縣屬朔方道明宗八年始稱春州道後稱東州道. 元宗四年稱交州道忠肅王元年稱淮陽道辛禑十四年幷嶺東西爲交州江陵道以忠州所管平昌郡來屬領郡八[防禦郡一知事郡二屬郡五.]縣二十.

 

#高麗史58-12-地理3-002

交州本高勾麗各連城郡[各一作客一云加兮牙.]新羅景德王改爲連城郡. 高麗初稱伊勿城成宗十四年更今名爲團練使顯宗九年改爲防禦使. 忠烈王三十四年以鐵嶺口子把截有功陞淮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淮陽府. 要害處二鐵嶺楸池嶺又義館嶺德津溟所[載祀典.]屬郡二縣四.

長楊郡本高勾麗大楊管郡[一云馬斤押.]新羅景德王改爲大楊郡*麗高{高麗}更今名來屬有金剛山.[一云楓岳一云皆骨. 千峯雪立高峻奇絶寺刹甚多. 名聞中國.]

金城郡本高勾麗母城郡[一云也次忽.]新羅景德王改爲益城郡後更今名. 顯宗九年陞爲郡後降爲縣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後置令高宗四十一年復降爲監務四十四年又稱道寧.

嵐谷縣本高勾麗赤木鎭[一云沙非斤乙.]新羅景德王改名丹松爲連城郡領縣顯宗九年更今名仍屬.

通溝縣[溝一作口.]本高勾麗水入縣[一云買伊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歧城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岐城縣本高勾麗冬斯忽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郡至高麗初降爲縣來屬有菩提津.

和川縣本高勾麗藪狌川縣新羅景德王改名藪川爲大楊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來屬.

 

#高麗史58-12-地理3-003

春州本貊國新羅善德王六年爲牛首州[首一作頭.]置軍主文武王十三年稱首若州[一云首次若一云烏斤乃.]景德王改朔州後改光海州. 太祖二十三年爲春州成宗十四年稱團練使屬安邊府州人以道塗艱險難於往來. 至神宗六年賂崔忠獻陞爲安陽都護府後降知春州事. 別號壽春[成廟所定.]又號鳳山有昭陽江屬郡二縣九.

嘉平郡[嘉一作加.]本高勾麗斤平郡[一云並平.]新羅景德王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有花岳山又有淸平山.

狼川郡本高勾麗狌川郡[一云也尸買.]新羅景德王改今名. 高麗初來屬. 睿宗元年置監務兼任楊口.

基麟縣本高勾麗基知郡高麗改今名來屬.

朝宗縣本高勾麗深川縣[一云伏斯買.]新羅景德王改名浚川爲嘉平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麟蹄縣本高勾麗猪足縣[一云烏斯回.]新羅景德王改名狶蹄爲楊麓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後屬淮陽恭讓王元年置監務.

橫川縣本高勾麗橫川[一云於斯買.]新羅景德王改名潢川爲朔州領縣高麗復稱橫川仍屬後屬原州恭讓王元年置監務別號花田.

洪川縣本高勾麗伐力川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綠驍爲朔州領縣. 顯宗九年更今名仍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別號花山.

文登縣本高勾麗文見縣[一云斤尸波兮.]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大楊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後移屬淮陽.

方山縣本高勾麗三峴縣[一云密波兮.]新羅景德王改名三嶺爲楊麓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後屬淮陽.

瑞禾縣[禾一作和.]本高勾麗玉歧縣[一云皆次丁.]新羅景德王改名馳道爲楊麓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來屬後屬淮陽別號瑞城.

楊溝縣本高勾麗楊口郡[一云要隱忽次.]新羅景德王改爲楊麓郡. 高麗更今名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以狼川監務來兼.

 

#高麗史58-12-地理3-004

東州本高勾麗鐵圓郡[一云毛乙冬非.]新羅景德王改爲鐵城郡. 後弓裔起兵略取高勾麗舊地自松岳郡來都修葺宮室窮極奢侈國號泰封. 及太祖卽位徙都松嶽改鐵圓爲東州.[弓裔宮殿古基在州北二十七里楓川之原.] 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改知東州事高宗四十一年降爲縣令官後陞爲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鐵原府. 別號昌原[成廟所定.]又號陸昌有寶盖山屬郡一縣七.

金化郡本高勾麗夫如郡新羅景德王改爲富平郡. 顯宗九年更今名來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 別號花山.

朔寧縣本高勾麗所邑豆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朔邑爲免山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以僧嶺監務來兼.

平康縣[康一作江.]本高勾麗斧壤縣[一云於斯內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廣平爲富平郡領縣. 顯宗九年更今名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後爲金化監務所兼恭讓王元年析置監務. 有分水嶺.

漳州縣[漳一作獐.]本高勾麗工木達縣[一云熊閃山.]新羅景德王改名功成爲鐵城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仍屬. 明宗五年置監務兼任僧嶺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爲漣州別號獐浦[成廟所定.]有澄波渡.

僧嶺縣本高勾麗僧梁縣[一云非勿.]新羅景德王改名㠉梁爲鐵城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顯宗九年仍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兼任朔寧.

伊川縣本高勾麗伊珍買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免山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別號花山有溫泉.

安峽縣本高勾麗阿珍押縣[一云窮岳.]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免山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睿宗九年置監務.

洞陰縣本高勾麗梁骨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堅城郡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元宗十年以衛社功臣康允紹內鄕陞爲永興縣令官.

 

#高麗史58-12-地理3-005

西海道本高勾麗之地唐高宗滅高勾麗而不能守新羅遂幷之及其季世爲弓裔所據. 太祖旣立盡有其地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以黃州海州等州縣屬關內道後改爲西海道後遂安谷州殷栗等縣沒于元至忠烈王四年元乃歸之. 領大都護府一牧一郡六縣十六鎭一.

 

#高麗史58-12-地理3-006

安西大都護府海州本高勾麗內米忽[一云池城一云長池.]新羅景德王改爲瀑池郡. 太祖以郡南臨大海賜名海州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稱右神策軍與楊州爲左右輔. 顯宗三年廢節度使九年定置四都護府改爲海州安西都護府睿宗十七年又陞爲大都護府. 高宗三十四年爲海州牧恭愍王二十二年倭寇入侵殺牧使嚴益謙. 於是誅州吏之不救者降州爲郡後復陞爲牧別號大寧西海[成廟所定.]又號孤竹. 有首陽山大首*??[一作睡鴨下同.]小首*??島 延平島[平一作坪.]龍媒島. 屬縣三領防禦郡一縣令官一鎭一.

塩州本高勾麗冬音忽[音一作彡一云豉塩城.]新羅景德王改爲海臯郡. 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初廢防禦使來屬後置監務. 高宗四年以禦丹兵有功陞爲永膺縣令官四十六年以縣人將軍車松祐有衛社之功陞知復州事元宗十年又以衛社功臣李汾禧之鄕改爲碩州. 忠烈王三十四年又陞爲溫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延安府別號五原[成廟所定.]有大堤號曰南大池州東有氈城古祭天壇.

白州本高勾麗刀臘縣[一云雉嶽城.]新羅景德王改名雊澤爲海臯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屬平州毅宗十三年創免山重興闕陞知開興府事後復舊名來屬高宗四十六年以衛社功臣李仁植內鄕陞爲忠翊縣令官元宗十年又以衛社功臣趙璈內鄕陞知復興郡事恭愍王十八年避侍中慶復興之名還稱白州別號銀川[成廟所定.]有溫泉.

安州本高勾麗息城郡[一云漢城郡一云漢忽一云乃忽.]新羅景德王改爲重盤郡. 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初廢防禦使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高宗四年以禦丹兵有功陞爲載寧縣令官別號安陵[成廟所定.]又號安風.

 

#高麗史58-12-地理3-007

豐州本高勾麗仇乙縣[一云屈遷.]高麗初改今名成宗十四年陞爲都護府顯宗九年置防禦使別號西河[成廟所定.]有椒島席島屬郡一縣五.

安岳郡本高勾麗楊岳郡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忠穆王四年陞爲知郡事別號楊山. 有阿斯津省草串阿斯津桃串.[皆載祀典. 郡屬有連豐莊恭讓王二年置長命連豐兼監務.]

儒州本高勾麗闕口高麗初改今名. 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高宗四十六年以衛社功臣成均大司成柳璥內鄕陞爲文化縣令官別號始寧[成廟所定.]. 有九月山[世傳阿斯達山.]莊莊坪[世傳檀君所都卽唐莊京之訛.]三聖祠.[有檀因檀雄檀君祠.]

殷栗縣本高勾麗栗口[一云栗川.]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靑松縣本高勾麗麻耕伊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海安縣令官因倭寇侵擾辛禑九年屬于縣.]

嘉禾縣本高勾麗板麻串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以永康監務來兼.

永寧縣本高勾麗熊閑伊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移屬信川.

 

#高麗史58-12-地理3-008

瓮津縣本高勾麗瓮遷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置縣令. 有麒麟島昌麟島魚化島孤島謀島屬縣二.

長淵縣[一云長潭.]本高勾麗地新羅及高麗皆仍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 有長山串[春秋降香祝行祭. 載小祀.]白沙汀.[三面際海.]

永康縣本高勾麗付珍伊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兼任嘉禾.

 

#高麗史58-12-地理3-009

白翎鎭本高勾麗鵠島高麗改今名爲鎭顯宗九年置鎭將. 恭愍王六年以水路艱險出陸僑寓文化縣東村尋以地窄廢鎭將屬文化縣任內恭讓王二年革爲直村. 有大靑島[忠肅王四年元流魏王阿木哥于此十年召還十一年流孛刺太子于此十六年召還十七年流陶于帖木兒太子于此後元年召還.]小靑島.

 

#高麗史58-12-地理3-010

黃州牧本高勾麗冬忽[一云于冬於忽.]新羅憲德王改爲取城郡. 高麗初更今名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稱天德軍屬關內道. 顯宗三年廢爲安撫使九年定置八牧仍爲牧高宗四年以不能禦丹兵降知固寧郡事後復稱黃州牧[鐵島人出陸寓居州西村忠肅王後七年稱鐵和縣置監務後革之. 又州屬有長命鎭恭讓王二年置長命連豐兼監務.]別號齊安[成廟所定.]又號龍興. 有阿斯津松串[載祠典.]要害處有棘城屬郡二縣一領知事郡二縣令官一.

鳳州本高勾麗鵂嵓郡[一云租坡衣一云鵂鶹城.]新羅景德王改爲拪巖郡高麗初更今名. 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初廢防禦使來屬忠烈王十一年復稱防禦使尋知鳳陽郡事別號池河.[成廟所定.]

信州本高勾麗升山高麗改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初廢防禦使來屬後置監務別號信安[成廟所定.]有溫泉.

土山縣本高勾麗息達憲德王改今名. 顯宗九年來屬忠肅王九年以功臣平壤君趙仁規祖母鄕陞爲祥原郡. 有佳殊窟.

 

#高麗史58-12-地理3-011

平州本高勾麗大谷郡[一云多知忽.]新羅景德王改爲永豐郡. 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九年定爲知州事. 元宗三十年倂于復興郡忠烈王時復舊別號延德又號東陽. 有猪淺[一云浿江.]有溫泉屬縣一.

洞州本高勾麗五谷郡[一云于次呑忽.]新羅景德王改爲五關郡. 高麗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初廢防禦使來屬元宗朝以安胎陞爲瑞興縣令官別號隴西[成廟所定.]要害處有岊嶺.[卽慈悲嶺.]

 

#高麗史58-12-地理3-012

谷州本高勾麗十谷城[一云德頓忽一云谷城縣一云古谷郡.]新羅景德王改名鎭瑞爲永豐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九年定爲知郡事別號象山[成廟所定.]屬縣二.

新恩縣顯宗九年來屬高宗四十六年以衛社功臣李公柱內鄕陞知覃州事後復舊名還屬別號新城.

俠溪縣本高勾麗水谷城縣[一云買且忽.]新羅景德王改名檀溪爲永豐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有北蘇宮闕舊基.[北蘇卽縣之箕達山辛禑時據道詵密記遣權仲和等審得之與左蘇白岳山右蘇白馬山爲三蘇.]

遂安縣本高勾麗獐塞縣[一云古所於.]新羅時爲拪巖郡領縣. 高麗初改今名屬谷州任內後置縣令忠宣王二年以元嬖宦李大順之請陞爲遂州.[一云以郡人李連松有勞於國陞爲郡.]

 

#高麗史58-12-地理3-013

東界本高勾麗舊地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以和州溟州等郡縣爲朔方道靖宗二年稱東界[與北界爲兩界.]文宗元年稱東北面[或稱東面東路東北路東北界.]後咸州迆北沒於東女眞. 睿宗二年以平章事尹瓘爲元帥知樞密院事吳延寵副之. 率兵擊逐女眞置九城立碑于公嶮鎭之先春嶺以爲界至明宗八年稱沿海溟州道. 高宗四十五年蒙古兵來侵龍津縣人趙暉定州人卓靑叛殺兵馬使愼執平以和州迆北附于蒙古蒙古乃置雙城摠管府于和州以暉爲摠管靑爲千戶以治之四十六年以忠淸道之寧越平昌來隸後還其道元宗四年稱江陵道忠烈王十六年以寧越平昌復來屬恭愍王五年稱江陵朔方道七月遣樞密院副使柳仁雨攻破雙城. 於是按地圖收復和登定長預高文宜州及宣德元興寧仁耀德靜邊等鎭諸城. 前此朔方道以都連浦爲界築長城置定州宣德元興三關門沒于元凡九十九年至是始復之以壽春君李壽山爲都巡問使定疆域復號東北面九年稱朔方江陵道. 以此考之鐵嶺以北爲朔方道以南爲江陵道. 高麗時或稱朔方道或稱江陵道或合爲朔方江陵道或稱爲江陵朔方道又或稱沿海溟州道. 一分一合雖沿革稱號不同然自高麗初至于末年公嶮迆南三陟迆北通謂之東界云. 領都護府一防禦郡九鎭十縣二十五. 睿宗朝所置大都護府一防禦郡四鎭六. 恭愍王以後所置府二.

 

#高麗史58-12-地理3-014

安邊都護府登州本高勾麗比列忽郡[一云淺城郡.]新羅眞興王十七年爲比列州置軍主. 景德王改朔庭郡高麗初稱登州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顯宗九年更今名. 高宗時定平以南諸城被蒙兵侵擾移寓江陵道襄州再移杆城幾四十年忠烈王二十四年各還本城別號朔方[成廟所定.]有國島屬縣七領防禦郡九鎭十[使三將七.]縣令官八.

瑞谷縣本高勾麗𢈴谷縣[一云首乙呑.]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朔庭郡領縣顯宗九年仍屬.

汶山縣本高勾麗*加攴達縣{加支達縣}新羅景德王改名菁山爲朔庭郡領縣. 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仍屬後改文山.

衛山縣高勾麗時稱號未詳顯宗九年來屬.

翼谷縣本高勾麗於支呑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翊谿爲朔庭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仍屬.

派川縣本高勾麗歧淵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金壤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鶴浦縣本高勾麗鵠浦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金壤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霜陰縣本高勾麗薩寒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朔庭郡領縣顯宗九年仍屬.

 

#高麗史58-12-地理3-015

和州本高勾麗之地或稱長嶺鎭或稱唐文[唐一作堂.]或稱博平郡高麗初爲和州成宗十四年改和州安邊都護府顯宗九年降爲和州防禦使爲本營. 高宗時沒于蒙古爲雙城摠管府州因合于登州. 猶稱防禦使後倂于通州忠烈王時復舊. 恭愍王五年出師收復爲和州牧十八年陞爲和寧府設土官. 有橫江.

 

#高麗史58-12-地理3-016

高州古德寧鎭[一云洪源郡.]成宗十四年爲高州防禦使顯宗十九年城鳳化山南以徙州治恭愍王五年改知州事.

 

#高麗史58-12-地理3-017

宜州本高勾麗泉井郡[一云於乙買.]新羅文武王二十一年取之改爲井泉郡. 高麗初稱湧州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後更今名睿宗三年築城別號東牟[成廟所定.]又號宜春宜城. 要害處有鐵關海島有竹島.

 

#高麗史58-12-地理3-018

文州古稱姝城成宗八年爲文州防禦使後合于宜州忠穆王元年復析置.

 

#高麗史58-12-地理3-019

長州[一云椵林一云端谷.]顯宗九年爲長州防禦使後改爲縣屬定州.

 

#高麗史58-12-地理3-020

定州古稱巴只[一云宣威.]靖宗七年爲定州防禦使置關門恭愍王五年陞都護府別號中山. 有鼻白山.[春秋降香祝行祭.]

 

#高麗史58-12-地理3-021

豫州睿宗十一年爲豫州防禦使後屬定州.

 

#高麗史58-12-地理3-022

德州文宗九年始築宣德城爲鎭後稱德州防禦使.

 

#高麗史58-12-地理3-023

元興鎭靖宗十年城栍川爲鎭有鎭使. 下同.

 

#高麗史58-12-地理3-024

寧仁鎭[一云淸源.]顯宗二十二年置.

 

#高麗史58-12-地理3-025

耀德鎭一名顯德鎭顯宗三年始築城堡.

 

#高麗史58-12-地理3-026

長平鎭古稱古叱達光宗二十年始築城堡有鎭將. 下同恭愍王六年改鎭爲縣置令.

 

#高麗史58-12-地理3-027

龍津鎭古狐浦高麗初改今名爲鎭穆宗九年築城後屬文州辛禑五年析置縣令別號龍城.

 

#高麗史58-12-地理3-028

永興鎭古稱關防戍文宗十五年始築城堡.

 

#高麗史58-12-地理3-029

靜邊鎭顯宗二十二年置. 有沸流水.[春秋降香祝行祭.]

 

#高麗史58-12-地理3-030

雲林鎭顯宗六年築城堡.

 

#高麗史58-12-地理3-031

永豐鎭本甑大伊穆宗四年置後改爲縣.

 

#高麗史58-12-地理3-032

隘守鎭古稱梨柄成宗二年築城初隸文州恭愍王九年屬高州.

 

#高麗史58-12-地理3-033

鎭溟縣一云圓山縣又名水江顯宗九年改今名爲縣令官後屬宜州.

 

#高麗史58-12-地理3-034

溟州本濊國[一云鐵國一云蘂國.]漢武帝遣將討右渠定四郡時爲臨屯高勾麗稱河西良.[一云何瑟羅州.] 新羅善德王爲小京置仕臣太宗王五年以地連靺鞨罷京爲州置都督以鎭之景德王十六年改今名惠恭王十二年復古. 太祖十九年號東原京二十三年又以爲溟州. 成宗二年稱河西府五年改溟州都督府十一年更爲牧十四年爲團練使後又改防禦使. 元宗元年以功臣金洪就鄕陞慶興都護府忠烈王三十四年改江陵府恭讓王元年陞爲大都護府別號臨瀛. 有五臺山[五峯環列大小均敵故名. 西臺之下有泉湧出卽漢水之源]有大嶺有鏡浦屬縣三.

羽溪縣本高勾麗羽谷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三陟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別號玉堂.

旌善縣本高勾麗仍買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溟州領縣. 顯宗九年仍屬後陞爲郡別號三鳳. 有風穴.[置冰經夏其旁又有水穴南江水至此分入地中.]

連谷縣本高勾麗支山縣新羅景德王仍舊名爲溟州領縣顯宗九年稱今名仍屬.[縣人諺傳古陽谷縣.]

 

#高麗史58-12-地理3-035

金壤縣本高勾麗休壤郡[一云金惱.]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郡. 高麗初置縣令忠烈王十一年陞通州防禦使. 有卵島屬縣三.

臨道縣本高勾麗道臨縣[一云助乙浦.]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金壤郡領縣高麗仍之.

雲岩縣本高勾麗平珍峴縣[一云遷峴]新羅景德王改名偏險爲高城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來屬.

碧山縣本高勾麗吐上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堤上爲金壤郡領縣高麗仍之.

 

#高麗史58-12-地理3-036

歙谷縣本高勾麗習比谷縣[谷一作呑]新羅景德王改名習磎爲金壤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仍屬高宗三十五年置縣令有穿島別號鶴林.

 

#高麗史58-12-地理3-037

高城縣本高勾麗達忽新羅眞興王二十九年爲州置軍主景德王改今名爲郡. 高麗爲縣令官別號豐巖有三日浦有溫泉屬縣二.

豢猳縣本高勾麗猪䢘穴縣[一云烏斯押.]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高城郡領縣. 至高麗仍屬文宗朝移縣治于陽村以扼海賊之衝.

安昌縣本莫伊縣顯宗九年稱今名來屬.

 

#高麗史58-12-地理3-038

杆城縣本高勾麗䢘城郡[一云加羅忽.]新羅景德王改爲守城郡. 高麗更今名置縣令後陞爲郡兼任高城恭讓王元年析爲二郡別號水城. 屬縣一.

烈山縣本高勾麗僧山縣[一云所勿達.]新羅景德王改名童山爲守城郡領縣. 高麗更今名仍屬別號鳳山.

 

#高麗史58-12-地理3-039

翼嶺縣本高勾麗翼峴縣[一云伊文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守城郡領縣. 顯宗九年置縣令高宗八年以能禦丹兵陞襄州防禦使四十一年降爲縣令四十四年以降賊又降爲德寧監務元宗元年陞知襄州事別號襄山. 有東海神祠屬縣一.

洞山縣本高勾麗穴山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溟州領縣. 顯宗九年來屬.

 

#高麗史58-12-地理3-040

三陟縣本悉直國新羅婆娑王時來降智證王六年爲州置軍主景德王更今名爲郡. 成宗十四年改陟州團練使顯宗九年降爲縣令辛禑三年陞知郡事別號眞珠. 有太白山[新羅擬五岳爲北岳.]有黃池.[卽洛東江之源.]

 

#高麗史58-12-地理3-041

蔚珍縣本高勾麗于珍也縣[一云古*于伊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郡高麗降爲縣置令. 有鬱陵島.[在縣正東海中新羅時稱于山國一云武陵一云羽陵地方百里智證王十二年來降. 太祖十三年其島人使白吉土豆獻方物. 毅宗十一年王聞鬱陵地廣土肥舊有州縣可以居民遣溟州道監倉金柔立往視. 柔立回奏云: “島中有*大山從山頂向東行至海一萬余步向西行一萬三千余步向南行一萬五千余步向北行八千余步有村落基址七所有石佛鐵鍾石塔多生柴胡蒿本石南草. 然多岩石民不可居.” 遂寢其議. 一云于山武陵本二島相距不遠風日淸明則可望見.]

 

#高麗史58-12-地理3-042

咸州大都督府久爲女眞所據睿宗二年命元帥尹瓘等率兵擊逐三年置州爲大都督府號鎭東軍築大城徙南界丁戶一千九百四十八以實之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 後又沒於元稱哈蘭府恭愍王五年收復舊疆爲知咸州事尋改萬戶府置營聚江陵慶尙全羅等道軍馬防守十八年陞爲牧別號咸平. 要害處二咸關嶺[在府北.]大門嶺[在洪獻.].

 

#高麗史58-12-地理3-043

英州睿宗三年置州. 爲防禦使號安嶺軍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後倂於吉州.

 

#高麗史58-12-地理3-044

雄州睿宗三年置州. 爲防禦使號寧海軍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後倂於吉州.

 

#高麗史58-12-地理3-045

吉州久爲女眞所據. 號弓漢村睿宗三年置州爲防禦使六年築中城尋以地還女眞. 後沒於元稱海洋[一云三海陽.]恭愍王時收復舊疆恭讓王二年置雄吉州等處管軍民萬戶府.[州在北雄州在南.] 有卵島.

 

#高麗史58-12-地理3-046

福州久爲女眞所據. 號吳林金村睿宗三年置州爲防禦使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 後沒於元稱*禿魯几{禿魯兀}及恭愍王時收復舊疆辛禑八年改端州安撫使. 要害處二有伊板嶺[在州東北卽磨天嶺]豆乙外嶺.[在州南卽磨雲嶺.]

 

#高麗史58-12-地理3-047

公嶮鎭睿宗三年築城. 置鎭爲防禦使六年築山城.[一云孔州一云匡州一云在先春嶺東南白頭山東北一云在蘇下江邊.]

 

#高麗史58-12-地理3-048

通泰鎭睿宗三年築城置鎭. 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

 

#高麗史58-12-地理3-049

平戎鎭睿宗三年築城置之.

 

#高麗史58-12-地理3-050

崇寧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

 

#高麗史58-12-地理3-051

眞陽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

 

#高麗史58-12-地理3-052

宣化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後收復倂于吉州.

 

#高麗史58-12-地理3-053

按舊史九城之地久爲女眞所據睿宗二年命元帥尹瓘副元帥吳延寵率兵十七萬擊逐女眞. 分兵略地東至火串嶺北至弓漢嶺西至蒙羅骨嶺以爲我疆於蒙羅骨嶺下築城廊九百九十*閒號英州火串山下築九百九十二*閒號雄州吳林金村築七百七十四*閒號福州弓漢村築六百七十*閒號吉州三年二月城咸州及公嶮鎭三月築宜州通泰平戎三城. 於是女眞失其窟穴誓欲報復乃引遠地群酋連歲來侵我兵喪失者亦多. 且拓地旣廣九城相距遼遠. 女眞數設伏叢薄抄掠往來. 國家調兵多端中外騷擾. 四年女眞亦遣使請和於是始自吉州以次收入九城戰具資粮于內地遂撤崇寧通泰眞陽三鎭及英福二州城又撤咸雄二州及宣化鎭城以還之. 以此考之咸英雄福吉宜六州及公嶮通泰平戎三鎭此九城之數也. 其撤城還女眞之時則無宜州及公嶮平戎二鎭而崇寧眞陽宣化三鎭乃加現焉置戶之數又各不同是可疑也.[睿宗三年二月都鈐轄林彦作英州記云: “今新置六城一曰鎭東軍咸州大都督府兵民一千九百四十八丁戶二曰安嶺軍英州防禦使兵民一千二百三十八丁戶三曰寧海軍雄州防禦使兵民一千四百三十六丁戶四曰吉州防禦使兵民六百八十丁戶五曰福州防禦使兵民六百三十二丁戶六曰公嶮鎭防禦使兵民五百三十二丁戶.” 又閔漬所撰綱目云: “尹瓘築九城徙南界民實之號咸州曰鎭東軍置戶一萬三千號英州曰安嶺軍雄州曰寧海軍各置戶一萬福吉宜三鎭各置戶七千公嶮通泰平戎三鎭各置戶五千.”] 且宜州之地在定州以南不必擊逐女眞而後置也. 豈非適至是乃創築城堡故倂稱爲九城. 而不在撤去之數歟.

 

#高麗史58-12-地理3-054

北靑州府久爲女眞所據九城時名號未詳後沒於元稱三散. 恭愍王五年收復舊疆置安北千戶防禦所二十一年改今名爲萬戶府.

 

#高麗史58-12-地理3-055

甲州府本虛川府久爲女眞所據屢經兵火無人居. 恭讓王三年始稱甲州置萬戶府. 有奉天臺.[在惠山東.]

 

#高麗史58-12-地理3-056

北界本朝鮮故地在三國爲高勾麗所有寶藏王二十七年新羅文武王與唐將李勣夾攻滅之遂倂其地孝恭王九年弓裔據鐵圓自稱後高麗王分定浿西十三鎭. 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以西京所管爲浿西道後稱北界. 肅宗七年又稱西北面後以黃州安岳鐵和長命鎭來屬辛禑十四年復屬西海道. 領京一大都護府一防禦郡二十五鎭十二縣十中葉以後所置府二郡一.

 

#高麗史58-12-地理3-057

西京留守官平壤府本三朝鮮舊都唐堯戊辰歲神人降于檀木之下國人立爲君都平壤號檀君是爲前朝鮮周武王克商封箕子于朝鮮是爲後朝鮮逮四十一代孫準時有燕人衛滿亡命聚黨千餘人來奪準地都于王險城[險一作儉卽平壤.]是爲衛滿朝鮮. 其孫右渠不肯奉詔漢武帝元封二年遣將討之定爲四郡以王險爲樂浪郡. 高勾麗長壽王十五年自國內城徙都之寶藏王二十七年新羅文武王與唐夾攻滅之地遂入於新羅. 太祖元年以平壤荒廢量徙塩白黃海鳳諸州民以實之爲大都護府尋爲西京光宗十一年改稱西都成宗十四年稱西京留守. 穆宗元年又改鎬京文宗十六年復稱西京留守官置京畿四道肅宗七年設文武班及五部. 仁宗十三年西京僧妙淸及柳旵分司侍郞趙匡等叛遣兵斷岊嶺道於是命元帥金富軾等將三軍討平之除留守監軍分司御史外悉汰官班尋削京畿四道置六縣. 元宗十年西北面兵馬使營記官崔坦三和校尉李延齡等作亂殺留守以西京及諸城叛附于蒙古蒙古以西京爲東寧府置官吏畫慈悲嶺爲界. 忠烈王十六年元歸我西京及諸城遂復爲西京留守官恭愍王十八年設萬戶府後改爲平壤府. 有大同江[卽浿江又名王城江. 江之下流爲九津溺水]有大城山[一云九龍山一云魯陽山. 文獻通考云平壤城東北有魯陽山卽謂此也. 山頂有三池.]古城基二[一箕子時所築城內畫區用井田制一高麗成宗時所築]箕子墓[在府城北兎山上]東明王墓[在府東南中和境龍山俗號眞珠墓.’ 又仁里坊有祠宇高麗以時降御押行祭朔望亦令其官行祭邑人至今有事輒禱世傳東明聖帝祠]乙密臺[臺在錦繡山頂臺下層崖之旁有永明寺卽東明王九梯宮內有麒麟窟窟南白銀灘有巖出沒潮水名曰朝天石.]屬縣四.

江東縣仁宗十四年分京畿爲六縣以仍乙舍鄕班石村朴達串村馬灘村合爲本縣置令仍爲屬縣. 後屬於成州恭讓王三年復置令.

江西縣仁宗十四年分京畿爲六縣以梨岳大垢甲岳角墓禿村甑山等鄕合爲本縣置令仍爲屬縣.

中和縣本高勾麗加火押新羅憲德王改爲唐岳縣. 至高麗爲西京屬村仁宗十四年分京畿爲六縣以荒谷唐岳松串等九村合爲本縣置令仍爲屬縣. 忠肅王九年以太祖統合功臣金樂金哲內鄕陞爲郡置令如故恭愍王二十年又陞爲知郡事.

順和縣仁宗十四年分京畿爲六縣以楸子島櫻遷村龍坤村禾山村合爲本縣置令仍爲屬縣後屬於祥原忠惠王二年移屬三和.

 

#高麗史58-12-地理3-058

安北大都護府寧州本高麗彭原郡太祖十四年置安北府成宗二年稱寧州安北大都護府顯宗九年稱安北大都護府高宗四十三年避蒙兵入昌麟島後出陸恭愍王十八年置安州萬戶府後陞爲牧別號安陵[成廟所定.]有淸川江[古稱薩水卽高勾麗*乙攴文德{乙支文德}敗隋兵百萬之地]領防禦郡二十五鎭十二縣六.

龜州本高麗萬年郡成宗十三年命平章事徐熙率兵攻逐女眞城龜州顯宗九年爲防禦使. 高宗三年丹兵來寇州人拒戰斬獲甚多至十八年蒙兵來侵兵馬使朴犀盡力禦之力屈猶不降以功陞爲定遠大都護府. 後爲都護府又改定州牧.

宣州本安化郡高麗初改爲通州顯宗二十一年稱宣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紫燕島元宗二年出陸. 有牧美島. 龍州本高麗安興郡顯宗五年稱龍州防禦使後改爲龍灣府忠宣王二年復稱龍州.

靜州本高麗松山縣德宗二年築城徙民一千戶實之文宗三十二年又以靜州等五城城大民小徙內地民各百戶實之.

麟州本高麗靈蹄縣顯宗九年稱麟州防禦使二十一年移永平鎭民實之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稱含仁後改爲知郡事. 有古長城基.[德宗朝平章事柳韶所築起自州之鴨綠江入海處至東界和州海濱.]

義州本高麗龍灣縣又名和義. 初契丹置城于鴨綠江東岸稱保州文宗朝契丹又設弓口門稱抱州[一云把州.]睿宗十二年遼刺史常孝孫與都統耶律寧等避金兵泛海而遁移文于我寧德城以來遠城及抱州歸我我兵入其城收拾兵仗錢穀王悅改爲義州防禦使推刷南界人戶以實之於是復以鴨綠江爲界置關防. 仁宗四年金亦以州歸之. 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稱咸新尋復古恭愍王十五年陞爲牧. 十八年置萬戶府別號龍灣. 有鴨綠江.[一云馬訾水一云靑河.]

朔州本高麗寧塞縣顯宗九年稱朔州防禦使後陞爲府.

昌州本高麗長靜縣靖宗元年城梓田移民戶爲昌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被蒙兵城邑丘墟.

雲州本高麗雲中郡[一云古遠化鎭.]光宗時爲威化鎭成宗十四年稱雲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島元宗二年出陸寓于嘉山西村隸延山府恭愍王二十年復立郡別號雲中.[成廟所定.]

延州本高麗密雲郡[一云安朔郡.]光宗二十一年更今名爲知州成宗十四年爲防禦使恭愍王十五年陞延山府.

博州本高麗博陵郡[一云古德昌.]成宗十四年稱博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島元宗二年出陸屬于嘉州恭愍王二十年復郡號別號博陵[成廟所定.]有大寧江.[俗呼博州江.]

嘉州本高麗信都郡[一云古德縣.]光宗十一年城濕忽陞爲嘉州成宗十四年稱防禦使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稱撫寧. 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島元宗二年出陸以泰博撫渭等州皆屬本郡爲五城兼官後析置泰撫渭三州惟博州仍屬至恭愍王二十年又析置博州.

郭州本高麗長利縣成宗十三年命平章事徐熙率兵攻逐女眞城郭州顯宗九年爲防禦使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稱定襄. 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島元宗二年出陸隸隋州恭愍王二十年復郡號.

鐵州本高麗長寧縣[一云銅山.]顯宗九年稱鐵州防禦使.

靈州顯宗二十一年陞興化鎭爲州置防禦使.

孟州[孟一作猛.]本高麗鐵瓮縣顯宗十年稱猛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海島四十四年倂于殷州元宗二年出陸爲安州屬縣恭讓王三年析置縣令.

德州本高麗遼原郡一名長德鎭穆宗四年稱德州防禦使. 元宗元年避蒙兵入于安州之蘆島後凡五遷至忠烈王六年復舊地屬于成州恭愍王二十年析爲知州事.

撫州本高麗雲南郡[一云古靑城.]成宗十四年稱撫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島元宗二年出陸處渭州古城屬嘉州恭愍王十八年移屬泰州恭讓王三年別置監務.

順州本高麗靜戎郡成宗二年稱順州防禦使高宗四十四年倂于德州後改爲知郡事.

渭州本樂陵郡[一云古德城.]高麗改今名爲防禦使文宗四年築城.

泰州本高麗光化縣[一云寧朔一云連朔.]光宗二十一年稱泰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島元宗二年出陸屬于嘉州恭愍王十五年以撫渭二州屬于郡稱泰州事辛禑七年析置撫渭二州.

成州本沸流王松讓之故都太祖十四年置剛德鎭顯宗九年改今名爲防禦使後爲知郡事別號松讓[成廟所定.]有溫泉.

殷州本高麗興德郡一名同昌郡成宗二年稱殷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島後出陸爲成州屬縣恭讓王三年置監務.

肅州本高麗平原郡太祖十一年移築鎭國城改名通德鎭成宗二年稱今名爲防禦使後更爲知郡事.

慈州本高麗文城郡太祖二十二年改爲大安州成宗二年改今名爲防禦使後改爲知郡事.

寧德鎭文宗十年避契丹興宗諱改鎭爲城以鎭字從眞字也有鎭使下同.

威遠鎭顯宗二十年遣柳韶修古石城置之鎭在興化鎭西北.

定戎鎭顯宗二十年遣柳韶修古石壁置鎭徙永平城民實之鎭在興化鎭北.

寧朔鎭古榛田高麗改今名文宗四年築城.

安義鎭顯宗九年築城.

淸塞鎭高宗四年以禦丹兵有功陞威州防禦使後投狄背國改稱熙州爲价州兼官. 有妙香山.[卽太伯山.]

平虜鎭靖宗七年命崔冲築城後改柔遠.

寧遠鎭靖宗七年命崔冲築城.

朝陽鎭[有鎭將. 下同.]太祖十三年城馬山. 號安水鎭顯宗九年改連州防禁使[連一作漣.]後更今名爲鎭. 高宗二年以禦丹兵有功復稱連州防禦使四年改爲翼州防禦使後又改价州.

陽岩鎭太祖二十一年築城.

樹德鎭成宗二年築城.

安戎鎭光宗二十五年築城.

通海縣太祖十七年築城. 高宗四十三年罷縣令以安仁鎭將兼之.

永淸縣古定水縣後爲龍岡屬縣後置縣令. 高宗四十三年罷縣令以安仁鎭將兼之恭愍王七年復析置縣令.

咸從縣本高麗牙善城後改今名爲縣令官.

龍岡縣本高麗黃龍城[一云軍岳]後改今名爲縣令官.

三和縣仁宗十四年分西京畿爲六縣. 以金堂呼山漆井三部曲合爲本縣置令.

三登縣仁宗十四年分西京畿爲六縣. 以成州所屬新城蘿坪狗牙等三部曲合爲本縣置令.

江界府恭愍王十年稱禿魯江萬戶. 十八年改今名爲萬戶府.

泥城府恭愍王十八年置泥城萬戶府.[林土碧團本皆女眞所居恭愍王六年遣泥城萬戶金進等擊走之改林土爲陰潼以碧團隸焉抄南界人戶以實之.]

隨州高宗十八年蒙兵陷昌州州人入于紫燕島元宗二年出陸寓于郭州海濱. 以州人失土割郭州東十六村及郭州所屬安義鎭以與之稱知隨州事仍兼郭州恭愍王二十年復析置郭州.

 

志卷第十二.

 

 

#高麗史59-13-00-00-00-000

志卷第十三. 高麗史五十九.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 奉敎修.

 

#高麗史59-13-1-00-00-000

禮一.

 

#高麗史59-13-1-00-00-001

夫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 於是聖人制禮以立人紀節其驕*{}防其暴亂所以使民遷善遠罪而成美俗也. 高麗太祖立國經始規模宏遠然因草創未遑議禮. 至于成宗恢弘先業祀圓丘耕籍田建宗廟立社稷睿宗始立局定禮儀然載籍無傳. 至毅宗時平章事崔允儀撰詳定古今禮五十卷然闕遺尙多自餘文籍再經兵火十存一二. 今據史編及詳定禮旁采周官六翼式目編綠蕃國禮儀等書分纂吉凶軍賓嘉五禮作禮志.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00-000

吉禮大祀.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00

圜丘.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01

圜丘壇周六丈三尺高五尺十有二陛三壝. 每壝二十五步周垣四門. 燎壇在神壇南廣一丈高一丈二尺戶方六尺開上南出. 祀圜丘有常日者孟春上辛祈穀無常日者孟夏擇吉雩祀. 祝版稱高麗國王臣王某敢明告. 玉幣上帝以蒼璧四圭有邸幣以蒼靑帝以靑圭赤帝以赤璋皇帝以黃琮白帝以白琥黑帝以玄璜. 幣如其玉凡幣之制皆長一丈八尺. 牲牢上帝及配主用蒼犢各一五方帝各用方色犢一. 若方色難備者以純色代之. 攝事上帝配主各用羊一五方帝各豕一. 獻官親祀太子若公侯伯爲亞獻太尉爲終獻. 太尉宰臣爲之或太尉爲亞獻光祿卿爲終獻. 攝事太尉爲初獻太常卿爲亞獻光祿卿爲終獻.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02

親祀儀. 齊戒. 前祀七日質明有司設行事執事官位於尙書省俱北向西上. 設太尉位於群官北稍西西向. 監察御史位二在西稍南東向. 群官就位立定太尉就位西向讀誓文曰: “正月某日上辛親祀祈穀于圜丘. 各揚其職. 不供其事國有常刑.” 讀訖竝再拜退. 王散齋四日於別殿致齋三日二日於正殿一日於齋宮. 凡預祀之官散齋四日致齋三日散齋皆於正寢致齋二日於本司一日於祀所無本司者宿尙書省. 散齋理事如故唯不弔喪問疾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書不行刑罰不經穢惡致齋之日唯祀事得行其餘悉斷. 近侍之官應從祀者及從祀群官各於本司淸齋一宿無本司者宿尙書省. 工人二舞皆淸齋一宿於太常司. 前祀二日太尉奏告太祖陵祠如常告之儀告以配神作主之意. 前祀一日諸衛令其屬未後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壝每門二人每隅一人.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03

陳設. 前祀三日尙舍局設大次於外壝東門之內道北南向設小次於卯陛之東西向. 守宮署設侍臣次於大次之前文左武右俱相向. 設行事陪祠官及有司次於內壝東門之外道南竝隨地之宜. 設饌幔於內壝東門之外道北南向. 前祀二日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積柴於燎壇設權火於燎壇東北南向. 掌牲令具牲牢. 太樂令陳登歌之樂於壇上稍南北向設軒架於壇南. 前祀一日奉禮設王位於壇下東南西向飮福位於壇上午陛之西北向. 亞終獻飮福位在王位之後設亞終獻祀官位於王位之後稍南西向. 執事者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監察御史位二於壇下一於東南西向一於西南東向. 設奉禮位於樂懸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恊律郞位二一於壇上樂虡之西北一於軒架之西北俱東向. 太樂令位於軒架之北北向. 奉禮又設王望燎位於柴壇之北南向. 奉禮贊者位於燎壇東北西向北上. 設陪祀文武官位於壝門內東西道南每等異位重行文東西向北上武西東向北上. 又設祀官及從祀群官等門外位於東壝門外如設次式. 設牲牓於東壝門外當門西向. 蒼牲一居前又靑牲一在北少退南上次赤牲一黃牲一白牲一玄牲一. 又蒼牲一在南少退北上. 又設掌牲令位於牲西南吏陪其後俱北向. 設諸太祝位於牲東各當牲後祝史各陪其後俱西向. 設太常卿省牲位於牲前近北. 又設御史位於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史令設神位版郊社令設上帝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藁秸. 配位太祖神座於東方西向席以莞. 靑帝於東陛北赤帝於南陛東皇帝於南陛西白帝於西陛南黑帝於北陛西席並以藁秸. 告潔畢權徹上帝簠簋各二居前. 簠實稻粱在左粱在稻前. 簋實黍稷在右稷在黍前. 籩十二在左爲三行右上. 第一行實形塩在前魚鱐糗餌粉餈次之. 第二行榛子在前乾棗白餅黑餅次之. 第三行菱仁在前芡仁栗黃鹿脯次之. 豆十二在右爲三行左上. 第一行實芹菹在前筍菹脾析菁菹次之. 第二行韭菹在前酏食魚醢免醢次之. 第三行豚拍在前鹿醢鴈醢糝食次之. *一實大羹在籩豆*. 俎二一載牲首盤在豆右之南一載牲肉在前. 豆一實毛血. 匏爵三每爵有坫. 太尊二一實明水一實泛齊. 著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齊. 犧尊二一實明水一實盎齊. 山罍二一實玄酒一實淸酒. 在壇上東南隅北向西上. 象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醍齊. 壺尊二一實明水一實沈齊. 山罍四二實玄酒一實事酒一實昔酒. 在壇下南陛東北向西上. 尊皆加勺羃有坫以置爵. 設玉幣篚於尊坫之所設祝坫於神位之右. 配位前著尊二一實明水一實泛齊. 犧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齊. 象尊二一實明水一實盎齊. 山罍二一實玄酒一實淸酒在壇上於上帝酒尊之東北向西上. 簠簋*俎爵坫祝坫幣篚之設竝如上帝儀無玉. 五方帝前各太尊二一實明水一實泛齊. 著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齊. 犧尊二一實明水一實盎齊. 山罍一實淸酒. 各設於神座之左而右向. 籩豆各八籩減白餅黑餅糗餌粉餈豆减脾析豚拍酏食糝食. 簠簋各一簠實稻粱簋實黍稷. *實牲俎爵坫幣玉之設竝如上儀. 設王洗二於午陛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盥洗以匜罍水在洗東加爵. 篚在洗西南. 肆篚實以巾爵. 又設亞終獻洗二於王洗東南俱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04

鑾駕出宮. 致齋日晝漏上水五刻鑾駕發引. 發引前七刻奏一嚴前五刻奏二嚴所司陳大駕鹵簿諸衛各督其屬隊引內仗以次入陳於殿庭樞密以下左右侍臣俱詣大觀殿庭立班以俟. 前二刻奏三嚴王服赭黃袍坐殿. 鳴鞭禁衛大喝: “再拜.” 訖舍人喝: “樞密侍臣常起居.” 訖閣門各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就位立定舍人喝: “太子以下再拜.” 西出. 侍中版奏外辦王降殿升軺*軺輦出興禮門外. 守宮宰臣奉辭. 王至儀鳳門內降輦入幄. 乘黃令進輅於儀鳳門階前南向千牛將軍一員執長刀立於輅前北向黃門侍郞在侍臣前. 太僕卿攝衣而升正立執轡千牛將軍前執轡. 侍中版奏外辦王出幄乘輅. 稱警蹕如常. 文武兩班常起居訖黃門侍郞奏請侍臣上馬侍中前承制退稱曰: “制可.” 黃門侍郞退稱: “侍臣上馬.” 舍人喝: “文武侍臣再拜.” 訖太僕卿立授綏次百司留守奉辭. 黃門侍郞進當鑾駕前跪奏稱: “黃門侍郞臣某言: ‘請鑾駕進發.’” 俛伏興退復位. 鑾駕動稱警蹕. 侍中黃門侍郞夾侍千牛將軍夾路而趨. 鑾駕出昇平門權駐侍臣上馬訖黃門侍郞奏請車右升陪乘樞密上將軍各二員侍中前承制退稱曰: “制可.” 黃門侍郞退復位車右再拜升訖鑾駕動. 稱警蹕不得鼓吹不得諠譁. 其從祀官在玄武隊後如常儀. 鑾駕將至齋宮其先到諸祀官若執禮御史郊社令執事官俱朝服於齋宮門外北向西上立班奉迎再拜. 鑾駕至齋宮南門外廻輅南向車右降立輅前. 侍中進當鑾駕前跪奏稱: “侍中臣某言: ‘請降輅.’” 俛伏興退復位王降輅入齋宮. 繖扇華盖侍衛如常儀宿衛如式. 通事舍人各引從祀文武群官集齋宮門前. 文東武西舍人承旨勑群官各還次.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05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後八刻諸衛之屬禁斷行人未後二刻郊社令率其屬以尊坫篚羃入設於位. 凡祭器皆藉以席籩豆又加盖羃. 未後三刻執禮官先入奉禮帥贊者俱入就位. 謁者贊引各引祀官及御史俱就位肄儀. 訖掌牲令牽牲就牓位謁者引太常卿贊引引御史入詣壇東陛升視滌濯. 執尊者皆去羃. 告潔訖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 掌牲令少前曰: “請省牲.” 退復位太常卿省牲. 掌牲令又前擧手曰: “.” 還本位. 諸太祝各巡牲一匝西向擧手曰: “.” 俱還本位. 諸太祝與掌牲令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 謁者引光祿卿詣廚省鼎鑊申視滌濯監取明水火贊引引御史詣廚省饌具. 恊律郞展視樂器各還齋所. 祀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鑾刀割牲取牲首七各盛於盤入設於壇上尊罍所太官令入實籩豆時奉設七坐豆右之南. 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於饌所遂烹牲.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06

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諸祀官及從祀官各服其服. 執禮官先入壇下郊社良醞令各帥其屬入實尊罍玉幣. 太祝以玉幣置於篚. 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簠簋監察御史按視壇之上下*{}察不如儀者還出. 未明二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再拜就位贊引引御史郊社令諸太祝及祝史令史與執尊罍篚冪者入自東門當壇南樂懸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禮曰: “再拜.” 贊者承傳. 御史以下皆再拜訖執尊罍篚羃者各就位. 贊引引御史諸太祝詣壇東陛升御史行掃除於上令史掃除於下訖復位. 謁者贊引各引祀官及從祀群官俱就門外位.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陳於懸北武舞立於懸南道西. 其升壇者皆脫屨於下降納如常. 謁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禮曰: “再拜.” 司空再拜訖. 謁者引司空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 訖引復位. 謁者贊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從祀群官入就位. 侍中詣行宮門前版奏外辦未明一刻王服袞冕以出. 繖扇華盖侍衛如常儀.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凡太常卿前導皆博士先引. 太常卿引王入大次簾降太常卿博士閣門官分立於大次外左右. 郊社令以祝版進王署訖近臣奉出郊社令受各奠於坫. 侍中版奏外辦簾卷. 王出次. 華盖侍衛如常儀. 太常卿引王至內壝門外近侍齋戒者陪從. 尙衣奉御以桓圭授殿中監殿中監受進王執圭. 華盖仗衛停於門外. 王入自正門恊律郞跪俛伏擧麾興. 凡取物者皆跪俛伏而取興奠物則奠訖俛伏而後興. 工鼔柷軒架奏黃鐘宮正安之曲. 王升降行止皆作正安之曲. 王至版位西向立. 每立定太常卿與博士退立於左. 偃麾戞敔樂止. 凡樂皆恊律郞跪俛伏擧麾興工鼔柷而後作偃麾戞敔而後止.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退復位王再拜.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稱: “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恊律郞擧麾軒架奏夾鍾宮景安之曲三成黃鍾角大簇徵姑洗羽各一成文舞作六成偃麾樂止. 太祝升煙燔牲首樂六成. 訖太祝擧牲首盤各由其陛授祝史祝史詣燎壇上別加柴燔之.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王再拜.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 諸太祝取玉幣於篚各立於尊所. 太常卿引王詣壇軒架奏黃鍾宮正安之曲升自南陛侍中中書令以下左右侍衛量人從升. 王升壇北向立樂止. 太祝以玉幣授侍中侍中奉玉幣東向跪進. 王搢圭受玉幣. 登歌作大呂宮嘉安之曲. 太常卿引王詣上帝神位前北向跪奠訖執圭俛伏興少退北向再拜. 訖登歌止. 太常卿引王少東東向立配座太祝以幣授侍中. 侍中奉幣北向進王搢圭受幣. 登歌作大呂宮仁安之曲. 太常卿引王詣配座前東向跪奠訖執圭俛伏興少退東向再拜訖登歌止. 太常卿引王軒架奏黃鍾宮正安之曲. 王降自南陛還版位西向立樂止. 初王將奠配位之幣五帝太祝各奉玉幣跪奠神座前. 祝史燔牲首訖出詣饌所各奉毛血豆立於門外於登歌止祝史奉毛血豆入就壇下. 諸太祝各由其陛迎取於壇上俱進奠神座前.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07

進熟. 王升奠玉幣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各陳於壝門外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 司徒奉上帝之俎太官令引饌入. 俎初入門軒架奏黃鍾宮豐安之曲饌至陛樂止. 太祝俱進徹毛血之豆自東陛授祝史以出. 司徒升自午陛詣上帝神座前跪奠俎. 諸太祝一時各奠俎上帝饌升自午陛; 配位饌升自卯陛; 五帝饌各由其陛. 諸太祝迎奠於神座前籩豆盖羃先徹乃升簠簋旣奠却其盖於下設. 訖謁者引司徒降自東陛復位太官令退復位諸太祝各還尊所. 太常卿引王詣罍洗位軒架奏黃鍾宮正安之曲. 王至洗位樂止. 殿中監進受圭侍中跪取匜興沃水內侍官跪取盤承水. 王盥手黃門侍郞跪取巾於篚興以進. 王帨手黃門侍郞受巾跪奠於篚. 祝史以篚取爵進跪於洗西黃門侍郞取爵於篚以進. 王受爵侍中酌罍水內侍官奉盤承水. 王洗爵黃門侍郞跪取巾於篚興以進. 王拭爵. 訖黃門侍郞受巾奠於篚. 侍中以篚受爵授祝史祝史傳授太祝. 太祝受篚取爵置尊所坫上. 殿中監進圭王執圭. 太常卿引王軒架奏黃鍾宮正安之曲. 王自南陛升壇訖樂止. 謁者引司徒升自東陛立於尊所. 王詣上帝尊所侍中取爵於坫進. 王受爵太祝去羃侍中贊酌太尊之泛齊. 登歌作大呂宮嘉安之曲. 王詣上帝前跪奠爵俛伏興太常卿引王少退北向立樂止. 太祝持祝版進神座右東向跪讀祝文訖俛伏興樂作. 王再拜. 太祝奠版於坫樂止. 太常卿引王詣配位尊所侍中取爵於坫進王受爵. 太祝去羃侍中贊酌著尊之泛齊登歌作大呂宮仁安之曲. 王詣配位前奠爵俛伏興. 五帝太祝取爵於坫酌太尊之泛齊各進奠神座前訖太常卿引王少退東向立樂止. 配位太祝持祝版進神座左北向跪讀祝文訖俛伏興樂作. 王再拜訖樂止. 太常卿引王詣飮福位北向立登歌作黃鍾宮禧安之曲. 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授侍中侍中西向奉以立王再拜訖侍中跪以爵酒進王跪搢圭受爵祭酒三祭于地啐酒奠爵. 太祝各持俎進減神前胙肉皆取前脚第二骨合置一俎上. 又太祝各以籩進減黍稷飯合置一籩以授司徒. 司徒西向跪以進王受以授內侍. 內侍二人立於午陛下王受胙肉籩飯內侍升詣王位之左受退. 謁者引司徒降復位. 王跪取爵遂飮卒爵侍中受虛爵以授太祝. 太祝受爵復於坫還尊所. 王俛伏興再拜樂止. 太常卿引王降自午陛軒架奏黃鍾宮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樂止. 文舞退軒架奏黃鍾宮崇安之曲退訖樂止. 武舞進軒架奏黃鍾宮崇安之曲舞者立定樂止. 初王將復位謁者引太尉詣罍洗位北向立齋郞二人贊洗. 太尉盥手帨手祝史以篚取爵立於洗西. 太尉取爵於篚洗爵拭爵祝史以篚受爵傳授太祝太祝受篚取爵置尊所坫上. 謁者引太尉自東陛升壇詣上帝尊所. 太尉取爵於坫太祝去羃太尉酌著尊之醴齊. 軒架奏黃鍾宮武安之曲武舞作鄕樂交奏. 詣上帝神座前北向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北向再拜訖又就配位前酌犧尊之醴齊如上儀. 少退東向再拜. 初太尉酌配位尊時五帝太祝各酌著尊之醴齊進奠神座前訖樂止. 謁者引太尉詣飮福位諸太祝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進太尉之右西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飮卒爵. 太祝進受虛爵復於坫. 太尉興再拜訖謁者引太尉降復位. 初太尉獻將畢謁者引光祿卿詣罍洗盥手洗爵升酌盎齊. 終獻如亞獻儀. 謁者引光祿卿降復位. 諸太祝各進跪徹籩豆興還尊所籩豆各一少移故處. 登歌作大呂宮肅安之曲卒徹樂止. 奉禮曰: “賜胙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飮福者不拜. 送神軒架奏夾鍾宮永安之曲鄕樂交奏.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王再拜訖.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再拜. 樂一成止. 太常卿前奏請就望燎位. 太常卿引王軒架奏黃鍾宮正安之曲王就望燎位南向立樂止. 初賜胙再拜訖諸太祝各執篚進詣神座前取玉帛祝版以俎載牲體黍稷飯及爵酒各由其陛降壇南行詣柴壇自南陛升以玉帛祝版饌物置於燎柴. 奉禮曰: “可燎.” 東西各六人擧權火. 火燎半柴太常卿前奏禮畢. 引王還大次. 軒架奏黃鍾宮正安之曲. 出中壝門外太常卿奏請釋圭殿中監跪受圭以授尙衣奉御. 王至大次樂止. 謁者贊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從祀群官以次出. 贊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復執事位. 奉禮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贊引引出. 太樂令引工人以次出. 將士不得輒離部伍.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08

鑾駕還宮. 其日祀事禮畢. 王還齋殿停一刻頃奏初嚴所司轉仗衛鹵簿於還途如來儀. 奏二嚴樞密以下左右侍臣及文武百官各就位立定太樂令陳樂部於齋宮南門外. 王將出奏三嚴. 王服絳紗袍出坐殿禁衛大喝再拜. 樞密左右侍臣常起居訖閣門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入就位常起居訖閣門以次引出. 侍中版奏外辦王出齋宮門外南向立乘黃令進輅於齋宮門外南向. 王乘輅千牛將軍馭駕如來儀. 百官常起居訖黃門侍郞請鑾駕進發退復位鑾駕動. 侍衛如常儀. 黃門侍郞千牛將軍夾輅而趨至侍臣上馬所黃門侍郞奏請鑾駕少駐勑侍臣上馬侍中前承制退稱曰: “制可.” 黃門侍郞退稱曰: “侍臣上馬.” 舍人喝: “侍臣再拜上馬.” 黃門侍郞奏請勑車右升侍中承制退稱曰: “制可.” 黃門侍郞退復位車右再拜升訖. 黃門侍郞奏請鑾駕進發退復位. 鑾駕動鼓吹樂部振作. 而還至昇平門外少駐侍臣下馬車右降. 訖鑾駕入昇平門留守百官叅再拜.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09

有司攝事儀. 齋戒. 在上親祀儀. 其祀官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 前祀一日太尉帥群官具公服詣大觀殿庭王出親授祝版. 太尉受訖具儀衛帥祀官詣祀所.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10

陳設. 前祀二日守宮署設行事執事官次於壇東壝門之外及齋坊之內隨地之宜設饌幔於內壝東門之外道南北向. 前一日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積柴於燎壇. 掌牲令具牲牢太樂令陳登歌之樂於壇上稍南北向設軒架於壇南立舞表於軒架之北. 郊社令設望燎位於柴壇之北南向. 設權火於柴壇之東北南向. 奉禮設太尉群官位於壇下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監察御史位二於壇下一於東南西向一於西南東向. 設奉禮位於樂懸東北. 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恊律郞位於壇上樂虡之西北東向. 太樂令位於軒架之北北向. 設獻官飮福位於午陛之上稍西北向. 又設奉禮位於燎壇東北西向北上. 設牲牓於東壝門外當門西向. 牲七羊牲一居前豕牲五在北少退南上. 羊牲一在南少退. 又設掌牲令位於牲西南吏陪其後俱北向. 設諸祝史位於牲東各當牲後俱西向. 設太常卿省牲位於牲前近北又設御史位於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神位及祭器牲牢陳設並如親祀儀. 設洗二於卯陛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皆加勺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11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後八刻諸衛之屬禁斷行人. 未後二刻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帥齋郞以尊坫篚羃入設於位升壇者自東陛. 未後三刻執禮官先入奉禮帥贊者俱入就位. 謁者贊引各引祀官御史俱就位肄儀. 掌牲令以牲就牓位. 謁者引太常卿贊引引御史入詣壇東陛升視滌濯. 祝史去羃告潔訖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 掌牲令少前曰: “請省牲.” 退復位. 太常卿省牲掌牲令又前擧手曰: “.” 還本位. 諸祝史各巡牲一匝西向擧手曰: “.” 俱還本位. 諸祝史與掌牲令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 謁者引光祿卿詣廚省鼎鑊申視滌濯監取明水火. 贊引引御史詣廚省饌具. 恊律郞展視樂器. 各還齋所. 祀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鑾刀割牲取牲首七各盛於盤入設於壇上尊罍所太官令入實籩豆時奉設七座豆右之南. 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於饌所遂烹牲.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12

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諸祀官各服其服. 執禮官先入壇下郊社良醞令各帥其屬入實尊罍玉幣. 祝史以玉幣置於篚. 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簠簋. 郊社令以祝版各置於坫. 監察御史按視壇之上下*{}察不如儀者還出. 未明二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再拜. 贊引引御史郊社令諸祀官諸祝史及齋郞與執尊罍篚羃者入自東門當壇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禮曰: “再拜.” 贊者承傳. 御史以下皆再拜. 訖執尊罍篚羃者各就位. 贊引引御史諸祝史詣壇東陛升御史行掃除於上令史掃除於下訖復位. 謁者贊引各引祀官俱就門外位.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入就位. 文舞入陳於懸北武舞立於懸南道西. 謁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禮曰: “再拜.” 司空再拜. 訖謁者引司空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訖引復位. 謁者贊者贊引各引獻官入就位奉禮曰: “再拜.” 獻官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謁者進太尉之左白: “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恊律郞跪俛伏擧麾興工鼔柷軒架奏夾鍾宮景安之曲三成. 文德之舞六成偃麾戞敔樂止. 祝史升烟燔牲首樂六成. 訖祝史擧牲首盤各由其陛授齋郞齋郞詣燎壇上別加柴燔之. 奉禮曰: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祝史取玉幣於篚立於樽所謁者引太尉自南陛升壇北向立. 祝史以玉幣東向授太尉太尉受玉幣. 登歌作大呂宮嘉安之曲. 太尉進上帝神座前北向跪奠俛伏興少退北向再拜訖樂止. 太尉進配位神座前東向立配座祝史以幣授太尉. 登歌作大呂宮仁安之曲. 太尉進配位神座前東向跪奠俛伏興少退東向再拜. 初太尉將奠配位之幣諸祝史奉玉幣各奠於五方帝神座前訖樂止. 謁者引太尉降自南陛還本位. 燔牲首訖齋郞出詣饌所各奉毛血豆立於門外. 登歌止奉毛血豆入各由其陛升諸祝史迎取於壇上俱進奠神座前退立於尊所.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13

進熟. 太尉升奠玉幣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各陳於壝門外. 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司徒奉上帝之俎太官令引饌入. 俎初入門軒架奏黃鍾宮豐安之曲饌至階樂止. 祝史俱進徹毛血之豆自東陛授齋郞以出. 司徒升自午陛詣上帝神座前跪奠俎諸祝史各奠俎諸位. 饌升諸祝史迎奠於神座前. 籩豆盖羃先徹乃升簠簋旣奠却其盖於下設. 訖謁者引司徒降自東陛復位太官令退復位. 諸祝史還尊所. 謁者引太尉至洗位盥手帨手齋郞以篚取爵立於洗西. 太尉取爵於篚洗爵拭爵以授齋郞. 齋郞以爵篚授祝史祝史受篚取爵置尊所坫上. 謁者引太尉自南陛升壇取爵於坫祝史去羃. 太尉酌太尊之泛齊登歌作大呂宮嘉安之曲. 太尉詣上帝前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北向立樂止. 祝史進神座右東向跪讀祝文. 訖樂作. 太尉再拜祝史奠版於坫樂止. 太尉詣配位尊所祝史去羃. 太尉酌著尊之泛齊登歌作大呂宮仁安之曲. 太尉詣配位前跪奠爵俛伏興少退東向立樂止. 祝史進神座左北向跪讀祝文. 訖樂作. 太尉再拜訖樂止. 初太尉酌配位尊時五帝祝史各酌太尊之泛齊進奠神座前. 謁者引太尉詣飮福位北向立諸祝史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進太尉之右西向立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 又祝史以俎進減神座前胙肉皆取前脚第二骨共置一俎上. 又以籩進減黍稷飯合置一籩以授太尉大尉受以授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 太尉興再拜訖謁者引太尉降復位. 文舞退軒架奏黃鍾宮崇安之曲退訖樂止. 武舞進軒架奏黃鍾宮崇安之曲. 舞者立定樂止. 謁者引太常卿詣罍洗位盥手帨手. 洗爵拭爵以授齋郞齋郞受以授祝史. 謁者引太常卿自東陛升壇詣上帝尊所北向立. 祝史去羃. 太常卿酌著尊之醴齊軒架奏黃鐘宮武安之曲武舞作. 鄕樂交奏. 奠爵訖俛伏興少退北向再拜次詣配位前酌犧尊之醴齊如上儀. 初太常卿酌配位尊時五帝祝史各酌著尊之醴齊進奠神座前. 訖樂止. 謁者引太常卿詣飮福位. 諸祝史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進太常卿之右西向立太常卿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 太常卿興再拜謁者引太常卿降復位. 初太常卿獻將畢謁者引光祿卿詣罍洗升酌盎齊. 終獻如亞獻之儀. 訖謁者引光祿卿降復位. 諸祝史各進跪徹籩豆籩豆各一小移故處. 登歌作大呂宮肅安之曲. 卒徹樂止祝史還尊所. 奉禮曰: “賜胙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飮福者不拜. 送神軒架奏夾鍾宮永安之曲鄕樂交奏.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樂一成止. 謁者引太尉詣望燎位南向立. 衆官將拜諸祝史執篚各詣神座前取玉幣祝版. 齋郞以俎載牲體黍稷飯爵酒各由其陛降壇南行詣燎壇自南陛升以玉帛祝版饌物置於燎壇. 奉禮曰: “可燎.” 東西各六人擧權火. 火燎半柴謁者進太尉之左白: “禮畢.” 引太尉出. 謁者贊引各引祀官以次出. 贊引引御史以下俱復執事位. 立定. 奉禮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贊引引出工人二舞以次出.

孟夏親雩如親祀祈穀儀. 但誓文曰: “今年四月某日王親雩祀圜丘云云.” 有司攝事如祈穀攝事儀.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圜丘-014

成宗. 二年正月辛未王親祀圜丘祈穀配以太祖祈穀之禮始此.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方澤-000

方澤.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方澤-001

顯宗. 二十二年正月. 親祭方澤.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方澤-002

靖宗. 二年二月庚戌朔祭方澤. 十年十月丙申祭神州地祇.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方澤-003

仁宗. 五年三月戊午. 制方澤祭地*{}四郊迎氣.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00

社稷.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01

社稷壇社在東稷在西. 各廣五丈高三尺六寸四出陛五色土爲之. 瘞坎二各在兩壇子陛之北. 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祭日. 仲春仲秋上戊及臘. 神位. 祭大社以后土氏配祭大稷以后稷氏配. 大社大稷位壇上北方南向席皆以藁秸. 后土后稷位壇上西方東向席皆以莞. 玉幣. 玉以兩圭有邸幣以黑長一丈八尺. 牲牢社稷豕各一. 獻官太尉爲初獻太常卿爲亞獻光祿卿爲終獻太尉八座爲之.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02

齊戒. 前祭七日平明太尉誓祭官公卿已下於尙書省曰: “某月某日上戊祭于大社大稷. 各揚其職. 不供其事國有常刑.” 凡預祭之官散齋五日致齋二日. 散齋皆於正寢致齋二日一日於本司一日於祭所. 無本司者於尙書省. 前祭一日諸衛令其屬未後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衛社壇門每門二人. 太樂工人俱淸齋一宿於太常司.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03

陳設. 前祭一日守宮署設太尉亞終獻次於社壇西門外從祭群官次於其側. 設饌幔於東門之外道北南向. 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 掌牲令具牲牢. 太樂令陳軒架之樂於壇南陳登歌於兩壇之*. 前祭一日奉禮設祭官公卿以下位於西門之內執事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東向北上. 設御史位二於壇下一於大社壇東南西向一於大稷壇西南東向. 令史各陪其後. 設奉禮郞位於樂懸北. 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東向北上. 設恊律郞位於大社壇上東南西向. 設太樂令位於軒架之北北向. 設牲牓於東門之外當門西向. 又設掌牲令位於牲西南吏陪其後俱北向. 設諸祝史位於牲東各當牲後俱西向. 設太常卿省牲位於牲前近北又設御史位於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設酒尊之位. 大社太尊二著尊二罍二在壇上東南隅北向后土氏象尊二著尊二罍二在大社酒尊之東俱北向西上. 尊皆加勺羃設坫以置爵. 設大稷后稷酒尊於其壇上如大社后土之儀. 設洗於大稷壇西南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 執尊罍篚羃者各位於其後. 設玉帛之篚於壇上尊坫之所. 祭日未明五刻太史郊社令各服其服升設大社大稷神座各於壇上近北南向. 設后土氏神座於大社神座之右后稷氏神座於大稷神座之右俱東向.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04

省牲器. 前祭一日晡後郊社令帥齋郞以尊坫罍洗篚羃入設於位. 升壇者各自西陛. 執禮官先入壇下亞終獻以下竝入肄儀. 訖掌牲令以牲就牓位. 贊引引御史謁者引太常卿詣大社壇西陛升視滌濯. 執尊者皆擧羃. 告潔次詣大稷壇如大社之儀. 訖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掌牲令少前曰: “請省牲.” 退復位太常卿省牲. 掌牲令又前北向擧手曰: “.” 還本位. 諸祝史各巡牲一匝西向擧手曰: “.” 還本位. 諸祝史與掌牲令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令. 謁者引光祿卿詣廚省鼎鑊申視滌濯監取明水火. 贊引引御史詣廚省饌具訖俱還齋所. 祭日未明十刻太官令帥宰人割牲取牲左髀盛於盤置於尊罍所入實*{}豆時奉設各座籩南. 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於饌所.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05

奠玉帛. 祭日未明三刻諸祭官各服其服. 郊社良醞令各帥其屬入實尊罍玉幣. 太尊爲上實以醴齊; 著尊次之實以盎齊; 罍爲下實以淸酒. 配座之尊亦如之齊皆加明水酒皆加玄酒各實於上尊. 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簠簋. 簠簋各二居前簠實稻*{}在左簋實黍稷在右. 籩十二在左爲三行右上: 第一行實形塩在前魚鱐糗餌粉餈次之; 第二行榛子在前乾棗白餅黑餅次之; 第三行菱仁在前芡仁栗黃鹿脯次之. 豆十二在右爲三行左上: 第一行實芹菹在前笋菹脾析菁菹次之; 第二行韭菹在前酏食魚醢免醢次之; 第三行豚拍在前鹿醢鴈醢糝食次之. 鉶二在籩豆*閒實以羹加芼滑. 俎二一載牲體一載左脾. 匏爵三在籩豆南每爵有坫. 又豆一實以毛血. 未明二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 贊引引御史諸祝史,與執尊罍篚羃者入自西門當大社壇南重行北向東上立定. 奉禮曰: “再拜.” 贊者承傳. 御史以下皆再拜訖. 執尊罍篚羃者皆就位. 贊引引御史諸祝史詣大社壇西陛升行掃除於上令史掃除於下又詣大稷壇行掃除如大社之儀訖各就位. 未明一刻謁者贊引引祭官俱就門外位.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入就位. 文舞入陳於懸北武舞入立於懸南道西. 謁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 奉禮曰: “再拜.” 司空再拜訖. 謁者引司空詣壇西陛升行掃除於上大稷壇亦如之降行樂懸於下引復位. 謁者贊引各引祭官入就位立定奉禮曰: “再拜.” 祭官以下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謁者進太尉之左白: “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恊律郞跪俛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奏林鍾宮寧安之曲文舞八成.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 諸祝史取玉帛於篚各立於尊所. 謁者引太尉詣大社壇升自南陛北向立祝史以玉帛西向授太尉. 太尉受玉帛登歌作應鍾宮嘉安之曲太尉進北向跪奠於大社神座前俛伏興少退北向再拜. 訖詣配位前西向立祝史以幣北向授太尉太尉受幣進跪奠於后土神座前少退西向再拜訖登歌止. 謁者引太尉降自西陛詣大稷壇升奠玉幣如大社后土壇儀. 引太尉降復位. 初衆官拜訖齋郞各奉毛血之豆立於門外. 於登歌止齋郞奉毛血入各由其陛. 諸祝史迎取於壇上俱進奠於神座前退立於尊所.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06

進熟. 太尉旣升奠玉幣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陳於西門外. 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奉大社之俎. 太官令引饌入. 俎初入門軒架奏大簇宮豐安之曲饌至陛樂止. 祝史俱進徹毛血之豆自西陛授齋郞以出. 司徒升自午陛進奠俎於大社神座前諸祝史一時各奠俎大社大稷之饌升自南陛配位之饌升自西陛. 諸祝史迎取於壇上各設神座之前. 籩豆盖羃先徹乃升簠簋旣奠却其盖於下設. 訖謁者引司徒降自西陛復位太官令退復位諸祝史還尊所. 謁者引太尉詣罍洗盥手齋郞以篚取爵授太尉. 太尉洗爵拭爵授齋郞. 齋郞傳授祝史. 祝史受篚取爵置尊所坫上. 謁者引太尉詣大社壇. 升自南陛詣大社尊所取爵於坫執尊者擧羃. 太尉酌醴齊登歌作應鍾宮嘉安之曲太尉進大社神座前北向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北向立樂止. 祝史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樂作太尉再拜訖樂止. 祝史奠版於坫還尊所. 太尉詣后土氏酒尊所執尊者擧羃. 太尉酌醴齊樂作. 太尉進后土氏神座前西向跪奠爵興樂止. 少退西向立祝史持版進於神座之右北向跪讀祝文訖樂作. 太尉再拜訖樂止. 祝史奠版於坫還尊所. 謁者引太尉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祝史持爵進太尉之右西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三祭于地啐酒奠爵. 祝史各持俎進減神座前胙肉皆取前脚第二骨合置一俎上. 又以籩進減黍稷飯合置一籩以授太尉. 太尉受以授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 太尉俛伏興再拜謁者引太尉降自西陛詣罍洗盥手洗爵. 訖謁者引太尉詣大稷壇升自南陛酌獻樂作止飮福受胙並如大社壇之儀. 謁者引太尉降復位. 文舞出軒架奏大簇宮崇安之曲出訖樂止. 武舞入軒架奏大簇宮崇安之曲舞者立定樂止. 初太尉將復位謁者引太常卿詣罍洗盥手洗爵訖謁者引太常卿自西陛升壇詣大社酒尊所. 執尊者擧羃. 太常卿酌盎齊. 武舞作軒架奏大簇宮武安之曲鄕樂交奏. 太常卿進大社神座前北向跪奠爵興少退北向再拜訖詣后土氏酒尊所執尊者擧羃. 太常卿酌盎齊進后土氏神座前西向跪奠爵興少退西向再拜訖樂止. 謁者引太常卿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 一祝史持爵進太常卿之右西向立. 太常卿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 太常卿興再拜. 謁者引太常卿降自西陛詣罍洗盥手洗爵. 訖詣大稷壇. 升獻樂作止飮福並如大社之儀. 訖謁者引太常卿降復位. 初太常卿獻后稷將畢謁者引光祿卿盥手洗爵升酌盎齊終獻如亞獻之儀. 訖謁者引光祿卿降復位武舞止祝史各進徹豆還尊所. 奉禮曰: “賜胙再拜.” 衆官再拜飮福. 受胙者不拜. 送神軒架奏林鍾宮寧安之曲鄕樂交奏.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樂一成止. 謁者進太尉之左白: “請就望瘞位.” 引太尉就望瘞北向立. 於衆官將拜祝史執篚進神座前取玉幣. 齋郞以俎載牲體稷黍飯爵酒各由其陛降壇北行當瘞坎西行諸祝史以玉幣饌物置於坎. 訖奉禮曰: “可瘞.” 坎東西各四人寘土. 半坎謁者進太尉左白: “禮畢.” 遂引太尉出. 謁者贊引各引祭官以下以次出. 贊引引御史祝史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 奉禮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贊引引出工人二舞以次出. 其祝板燔於齋坊.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07

成宗. 十年閏二月. 敎曰: “予聞社土地之主也地廣不可盡敬故封土爲社以報功也. 稷五穀之長也穀多不可徧祭故立稷神以祭之. 禮曰: ‘王爲群姓立社曰大社; 自爲立社曰王社; 諸侯爲百姓立社曰國社; 自爲立社曰侯社; 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故有國有家者不可不立社稷. 上自天子下至大夫示本報功不可不備. 爰自聖祖至于累朝未置夏松之祀尙虧周栗之禋. 朕纘承以來凡所施爲必依禮典. 子穆父昭之室髣髴經營春祈秋報之壇方將創立. 其令群公擇地置壇.” 於是始立社稷.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08

顯宗. 五年七月. 中樞使姜邯贊請修社稷壇令禮司撰定儀注從之. 然儀文史無傳焉.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09

文宗. 六年二月. 新築社稷壇於皇城內西. 戊子. 親行祀事. 八月乙酉制: “社壇配以后土勾龍氏. 其題主及祝文不宜稱名改勾龍爲后土氏.”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10

宣宗. 四年正月己巳. 祭社稷以祈神兵助戰.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11

仁宗. 八年四月戊子. 日官奏: “今旱甚宜祈岳鎭海瀆諸山川及宗廟社稷每七日一祈. 不雨則還從岳瀆如初旱甚則修雩.” 從之. 九年十一月癸酉. 祈雪. 十二月甲子. 祈雪.

 

#高麗史59-13-1-吉禮大祀-社稷-012

忠惠王後二年十二月乙巳. 有事社稷享需皆闕.

 

志卷第十三.

 

 

#高麗史60-14-00-00-00-000

志卷第十四. 高麗史六十.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60-14-2-00-00-000

禮二.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00-000

吉禮大祀.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00

太廟.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01

太廟享有常日者寒食臘臘兼薦魚. 無常日者並擇日四孟月三年一祫以孟冬. 五年一禘以孟夏其禘祫之月卽不時享. 冊祝. 親享用玉冊竹冊每冊二十四簡長尺有一寸闊一寸. 玉冊貫以銀絲竹冊. 貫以紅絲絛裝以紅錦. 太祖室用玉冊餘八室用竹冊. 攝事用祝版以松木爲之長二尺廣一尺厚六分. 曾祖以上室並稱孝曾孫嗣王臣; 祖室稱孝孫嗣王臣; 禰室稱孝子嗣王臣敢明告. 攝事云: “謹遣某官臣姓名.” 玉幣以祼圭圭有瓚於圭頭爲器可以挹鬯. 牲牢每室各豕一七祀豕一配享功臣豕一. 獻官太子若公侯伯爲亞獻太尉爲終獻或太尉爲亞獻光祿卿爲終獻. 太尉宰臣爲之. 攝事太尉爲初獻太常卿爲亞獻光祿卿爲終獻.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02

禘祫親享儀. 齋戒. 如親祀圜丘儀. 但誓文曰: “今年某月某日王親禘享于太廟.” 若祫則言祫享. 工人二舞諸衛之屬守衛廟門者淸齋一宿於各屬官司前享一日並集享所.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03

陳設. 前享三日尙舍局設大次於廟東門外道北南向小次於阼階東稍北南向. 鋪王座如常儀. 守宮設文武侍臣行事陪享官及有司次於廟門之內隨地之宜設饌幔於東門外. 前享二日宮闈令帥其屬掃除廟之內外. 掌牲令牽牲詣享所. 太廟令帥其屬布昭穆之座於堂上戶外自西以東太祖位在西東向惠宗文宗睿宗爲昭在北南向顯宗順宗宣宗肅宗仁宗爲穆在南北向每位皆設黼扆莞席紛純藻席繢純次席黼純左右玉几. 太樂令陳登歌之樂於廟堂上前楹外稍南北向設軒架於廟庭. 前享一日奉禮郞設王位版於東階東南西向飮福位於堂上前楹外近東西向亞終獻飮福位於王位之後. 贊者設亞終獻享官及七祀配享功臣獻官位於王位之後稍南執事者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設監察御史位二一於西階下東向一於東階下西向. 設奉禮位於樂懸東北. 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恊律郞位二一於堂上前楹外近西一於軒架西北俱東向. 太樂令位於軒架之北北向. 文班九品以上位於東門之內廟庭東階下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武班九品以上位於西門之內廟庭西階下當文官每等異位俱重行東向北上. 設門外位享官公卿位於東門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北向西上文班九品以上位於享官公卿之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西上. 武班九品以上位於西門之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北向東上. 設牲牓於東門外當門西向以南爲上. 設掌牲令位於牲西南吏陪其後. 設諸大祝位於牲東各當牲後祝史各陪其後俱西向. 設太常卿省牲位於牲前近北又設御史位於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廟令帥其屬設籩豆簠簋之位於神座前凡祭器皆藉以席籩豆簠簋又加盖羃. 每位籩十二在左爲二行右上豆十二在右爲二行左上. 俎二一在籩南一在籩豆之*. 簠簋各四在籩豆*閒簋居前簠次之. *鉶各六分在籩豆**居前鉶次之. 玉爵六在籩豆南又設尊彝之位每位堂上蜼彝一虎彝一犧尊二象尊二著尊二山罍二爲二重. 尊彝各有坫以置瓚爵在神座之左以右爲上俱加勺羃. 堂下又設豆二壺尊二太尊二山罍四俱北向西上加羃. 皆設而不酌. 每位設瓚盤一於堂上尊彝之所. 設冊案於神座之右. 設爐炭於尊彝外稍前設福酒爵有坫胙肉俎飯籩各一於尊彝前. 又饌幔內每位各設毛血豆肝膋豆蕭籩稷黍籩各一飯簋羹鉶肉盤各一第一位. 又設俎一毛血肝膋之豆與蕭稷黍之籩直設於饌幔其飯簋羹鉶肉盤俎於各位陳設告潔後進饌者入徹出設於饌幔俟迎饌時入奠. 又設七祀位於廟庭之西稍南東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設於座首. 司命戶竈中霤門厲行遍祭之. 祫享亦同. 設祭器每位左二籩右二豆俎一在神座前木爵一次之. 簠二簋二在籩豆之*閒簠在左簋在右. 壺尊二設於神座之左加勺羃. 設祝坫於神座之右. 又設配享功臣位於廟庭西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設於座首其版文各具題官爵姓名設祭器准七祀. 設王洗二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 肆篚實以珪瓚巾爵俱以副篚覆之. 亞終獻爵篚亦同. 又設亞終獻洗二於王洗東南如上儀. 凡洗王及王太子行事皆有盤匜亞終獻以下及攝事者皆無盤匜. 又設七祀獻官洗於七祀神位之南北向罍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 配享功臣洗於七祀洗之東北向設爵篚如七祀儀. 其執尊罍篚羃者各位於尊罍篚羃之後.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04

鑾駕出宮. 是日有司具別廟冊文以進王署訖親授獻官後詣齋宮. 其親授禮如別儀. 前享一日未明七刻奏一嚴未明五刻奏二嚴所司陳大駕鹵簿如儀諸衛之屬各督其隊與鈒戟入陳於殿庭. 樞密以下左右侍臣就殿庭位太子公侯伯宰臣各就殿門外次文武兩班九品以上各就儀鳳門外位文官在東武官在西俱北上. 太樂令陳樂部於大觀殿門外並如常儀. 王將出奏三嚴. 王服赭黃袍出坐殿稱警蹕. 禁衛大喝: “再拜.” 訖舍人喝: “樞密侍臣常起居.” 訖閣門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入就位立定舍人喝: “太子以下再拜.” 訖閣門以次引出. 訖侍中版奏: “外辦王降殿乘輿以出. 樂部懸而不作. 至興禮門外守宮宰臣奉辭. 至儀鳳門內王降輿入幄次乘黃令進象輅於儀鳳門外階前南向千牛將軍一人執長刀立於輅前北向黃門侍郞在侍臣前太僕卿攝衣而升正立執轡千牛將軍前執轡. 侍中跪奏: “外辦王出幄乘輅. 稱警蹕如常儀. 舍人喝: “文武百官常起居.” 訖黃門侍郞奏請勑侍臣上馬侍中前承制退稱曰: “制可.” 黃門侍郞退稱: “侍臣上馬.” 舍人喝: “文武侍臣再拜.” 訖百官留守奉辭. 太僕卿立授綏黃門侍郞進當鑾駕前跪稱: “黃門侍郞臣某言: ‘請鑾駕進發.’” 俛伏興退復位. 鑾駕動稱警蹕侍中黃門侍郞夾侍千牛將軍夾路而趍. 鑾駕出昇平門權駐侍臣上馬訖黃門侍郞奏請勑車右升陪乘樞密上將軍各二員侍中前承制退稱曰: “制可.” 黃門侍郞退復位車右再拜升訖鑾駕動. 稱警蹕不鳴鼓吹不得喧譁. 其從享之官在玄武隊後如常儀. 鑾駕將至齋宮其先到諸執事官執禮及御史以下諸執事官俱朝服就齋宮門外道南東上立鑾駕至再拜奉迎. 鑾駕至齋宮南門外廻輅南向. 車右降立輅前侍中進當鑾駕前跪奏稱: “侍中臣某言: ‘請降輅.’” 俛伏興退復位. 王降輅入門. 繖扇華盖侍衛如常儀. 至東門外褥位西向再拜舍人喝: “太子公侯伯宰臣樞密侍臣群官皆再拜.” 訖王至齋宮入殿宿衛如式. 通事舍人承旨勑群臣各就次.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05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後八刻廟所禁斷行人. 宮闈令整拂神幄執事者以祭器入設於神位如陳設儀. 未後三刻執禮官奉禮贊者先入庭謁者贊引各引享官御史俱就位肄儀訖. 掌牲令牽牲就牓位. 謁者引太常卿贊引引御史自阼階升堂視滌濯. 執尊者皆去羃告潔. 訖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掌牲令小前曰: “請省牲.” 退復位. 太常卿省牲掌牲令又前擧手曰: “.” 還本位. 諸大祝各巡牲一匝西向擧手曰: “.” 還本位. 諸大祝與掌牲令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 謁者引光祿卿詣廚省鼎鑊申視滌漑監取明水火. 贊引引御史詣廚省饌具. 恊律郞展視樂器訖各還齋所. 司空以下每事訖卽還齋所. 進饌者入徹籩豆簠簋鉶俎以出置饌所. 享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又取肝洗於鬱鬯竝脺膋實於豆各置饌所遂烹牲.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06

晨祼. 享日未明四刻諸享官及從享之官各服其服. 執禮官先入廟庭太廟令良醞令各帥其屬入實尊彝. 蜼彝實明水虎彝實鬱鬯. 犧尊二一實明水一實泛齊. 象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齊. 著尊二一實明水一實盎齊. 山罍二一實玄酒一實淸酒. 堂下壺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醍齊. 太尊二一實明水一實沈齊. 山罍四二實玄酒一實事酒一實昔酒. 祫享尊彝亦同. 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豆籩簠簋籩第一行實以形鹽魚鱐乾棗栗黃榛子菱仁第二行芡仁鹿脯白餅黑餅糗餌粉餈. 豆第一行實以韭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免醢第二行笋菹魚醢脾析菹豚拍酡食糝食. 簠實以稻粱簋實以稷黍*實以大羹鉶實以肉羹加芼滑. 籩南俎載牲左脇盤籩豆*閒俎載熟肉盤. 堂下豆二在尊罍西一實糯油餅一實片肉. 凡享神之物當時所無者以時物代之. 太廟令設燭於神位前又良醞令太官令帥其屬入實七祀位及配享功臣位禮饌. 籩實以栗黃鹿脯豆實以菁葅鹿醢簋實以稷黍簠實以稻粱. 壺尊二皆實祠祭法酒. 俎載牲牢盤. 監察御史按視堂之上下*{}察不如儀者還出謁者贊引各引太尉以下諸享官皆就門外位. 奉禮贊者先入就位再拜贊引引御史太廟令大祝宮闈令祝史齋郞執尊罍篚羃者及七祀配享功臣祝史齋郞執尊罍篚羃者入自東門當階*閒樂懸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禮曰: “再拜.” 贊者承傳御史以下皆再拜. 訖執尊罍篚羃者各就位. 贊引引御史諸大祝詣東階升堂. 御史行掃除於上令史掃除於下訖復位. 未明二刻太廟令陳腰輿於東階之東每室各二皆西向北上. 贊引引太廟宮闈令帥執事者以腰輿自東階升堂詣太祖室入開坎室太祝宮闈令奉出神主各置於輿出詣座前奉神主置於座. 訖以次奉出. 惠宗以下如太祖儀. 后妃神主南向竝座而處左北向竝座而處右. 太祝薦香酒俱復位. 駕將至謁者贊引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文武從享之官皆就門外位.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入就位. 其升堂坐者皆脫屨於下降納如常. 文舞入陳於懸北武舞立於懸南道西. 訖謁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 奉禮曰: “再拜.” 司空再拜. 謁者引司空詣東階升堂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引復位. 謁者贊引各引太尉以下享官及七祀配享功臣獻官通事舍人分引從享群官入就位. 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辦. 王服袞冕以出. 繖扇華盖侍衛如常儀. 至大次入次簾降. 有司具祝冊太廟令以祝冊進. 王署. 訖近臣奉出令受冊函奠於案. 若祝板則奠於坫. 侍中版奏外辦簾捲王出次. 侍衛如常儀.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 太常卿前導王至東門外尙衣奉御以圭授殿中監. 凡殿中監進圭受圭皆尙衣奉御副之. 監受進王執圭華盖侍衛停於門外. 王入自正門堂下恊律郞跪俛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奏無射宮正安之曲. 至版位西向立樂止. 每王立定太常卿與博士退立於左. 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 退復位王再拜.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 其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 “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軒架奏黃鍾宮興安之曲. 文德之舞作. 黃鍾三奏大呂大簇應鍾各再奏樂九成而止. 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 王再拜.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導王詣盥洗位軒架奏無射宮正安之曲至洗位北向立樂止. 殿中監,進受圭侍中跪取匜興沃水內侍跪取盤興承水. 王盥手黃門侍郞跪取巾於篚. 興以進王帨手黃門侍郞受巾跪奠於篚. 祝史以篚取瓚進跪於洗西黃門侍郞取瓚於篚興以進王受瓚. 侍中酌罍水內侍跪取盤興承水. 王洗瓚黃門侍郞跪取巾於篚興以進. 王拭瓚. 訖黃門侍郞受巾跪奠於篚侍中以篚跪受瓚以授祝史祝史傳受詣泰階以授太祝. 太祝受篚取瓚以置坫上. 殿中監進圭王執圭. 太常卿前導王軒架奏無射宮正安之曲升自阼階訖樂止. 侍中中書令以下及左右量人從升. 太常卿前導王詣太祖尊彝所登歌作夾鍾宮順安之曲. 執尊者去羃侍中取瓚於盤跪進王搢圭執瓚. 侍中贊酌鬱鬯. 太常卿前導王詣太祖神座前西向跪以鬯祼地. 訖侍中受瓚以授太祝太祝以盤受瓚. 訖王執圭俛伏興太常卿前導王小退西向再拜. 訖太常卿前導王詣惠宗位北向次詣顯宗位南向次詣文宗位北向次詣順宗位南向次詣宣宗位南向次詣肅宗位南向次詣睿宗位北向次詣仁宗位南向. 祼鬯竝如上儀. 訖登歌止. 太常卿前導王降自阼階軒架奏無射宮正安之曲. 至版位西向立樂止. 初衆官再拜訖祝史各奉毛血及肝膋之豆立於東門外齋郞奉蕭稷黍各立於肝膋之後於登歌止祝史奉毛血肝膋與奉蕭稷黍者以次入自正門詣泰階諸太祝各迎取毛血肝膋於階上俱進奠於神座前其蕭稷黍各置於爐炭側. 諸太祝俱取肝燔於爐炭還尊所.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07

饋食. 王旣升祼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陳於東門之外重行西向以南爲上. 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 司徒奉太祖之俎. 初王旣至版位樂止. 太官令引饌入自正門. 俎初入門軒架奏無射宮豐安之曲饌至泰階樂止. 太祝俱進徹毛血之豆自阼階授祝史以出. 司徒升自泰階詣太祖神座前西向跪奠俛伏興諸太祝各奠俎饌升諸太祝各迎取於階上設神座前. 籩豆盖羃先去乃升. 簠簋旣奠却其盖於下設. 訖謁者引司徒降自阼階復位太官令退復位. 諸太祝各取蕭稷黍擩於脂燔於爐炭還尊所. 太官丞引七祀及配享功臣饌入祝史迎引於座首各設於神座前太官丞退復位. 太常卿前導王詣盥洗位軒架奏無射宮正安之曲至洗位北向立樂止. 殿中監進受圭王盥手洗爵侍中黃門侍郞內侍贊洗如晨祼之儀. 訖殿中監進圭王執圭. 太常卿前導王軒架奏無射宮正安之曲升自阼階訖樂止. 太常卿前導王詣太祖尊彝所太祝去冪侍中取爵於坫進. 王搢圭受爵. 侍中贊酌犧尊之泛齊祫享如之. 軒架奏無射宮大定之曲文德之舞作. 太常卿前導王詣太祖神座前. 西向跪奠爵小北俛伏興太常卿前導王詣尊所侍中又進副爵贊酌. 訖太常卿前導王詣后妃神座前跪奠爵小南俛伏興. 太常卿引王小退西向立樂止. 太祝進於神座之右北向跪讀冊祝訖俛伏興樂作. 王小北再拜又小南再拜訖樂止. 太常卿前導王詣次位酌獻竝如上儀. 凡昭位北向. 奠爵小西奠副爵小東. 太祝東向跪讀王小西再拜小東又再拜. 凡穆位南向. 奠爵小西奠副爵小東. 太祝西向跪讀王小西再拜小東又再拜. 訖樂止. 太常卿前導王至飮福位西向立登歌作禧安之曲. 王獻將訖謁者引司徒詣阼階升立於飮福位之南北向內侍二人從升立於司徒之右俱北向. 王獻訖諸太祝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 一太祝持爵授侍中侍中受北向進. 王再拜受爵跪祭酒啐爵奠爵. 諸太祝持胙俎進减神座前胙肉合置一俎又以籩减稷黍飯於簋合置一籩以籩飯授司徒司徒受北向跪以進. 王受以授內侍. 太祝又以胙肉授司徒司徒受進王受以授內侍內侍跪受. 訖謁者引司徒降復位. 侍中以爵酒進王受爵遂飮卒爵. 侍中受虛爵以授太祝太祝受爵復於坫還尊所. 王俛伏興再拜訖登歌止. 太常卿前導王降自阼階軒架奏無射宮正安之曲至版位西向立樂止. 文舞退軒架奏無射宮崇安之曲出訖樂止. 武舞進軒架奏無射宮崇安之曲舞者立定樂止. 初王將復位謁者引亞獻詣罍洗位北向立齋郞二人贊洗亞獻盥手. 祝史以篚取爵立於洗西亞獻取爵於篚洗爵拭爵以授祝史祝史以篚受爵詣泰階以授太祝太祝受篚取爵置尊所坫上. 謁者引亞獻升自阼階詣太祖尊彝所軒架奏無射宮武安之曲. 鄕樂交奏武功之舞作. 太尉取爵於坫太祝去羃亞獻酌象尊之醴齊祫享如之. 詣太祖神位前西向跪奠爵俛伏興又詣尊所酌醴齊進后妃神座前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再拜又再拜以次酌獻並如上儀. 訖樂止. 謁者引亞獻詣飮福位西向立諸太祝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 一太祝持爵進亞獻之左北向立亞獻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飮卒爵. 太祝進受虛爵復於坫亞獻興再拜謁者引降復位. 初亞獻將畢謁者引終獻官詣罍洗盥洗升酌著尊之盎齊祫享如之. 終獻如亞獻之儀. 訖樂止引終獻官降復位. 初終獻將升贊引引配享功臣獻官詣罍洗盥洗詣酒尊所執尊者去羃獻官酌酒諸助奠者皆酌酒. 贊引引獻官進詣首座前東向奠爵諸助奠者各進奠於座前九室功臣. 奠爵畢祝史持敎書進首座之右立讀訖獻官揖贊引引獻官還本位. 初功臣獻官將詣洗位贊引引七祀獻官詣罍洗盥洗詣酒尊所執尊者去羃獻官酌酒. 贊引引獻官進跪奠於司命神位前小退西向立. 獻官唯獻司命餘座齋郞助奠. 祝史持祝版進神座之右北向跪讀訖獻官再拜. 贊引引獻官還本位. 登歌作夾鍾宮恭安之曲. 諸太祝進徹豆還尊所籩豆各一小移故處配享功臣祝史及七祀祝史各進徹豆還尊所登歌止. 奉禮曰: “賜胙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已飮福者不拜. 送神軒架奏黃鍾宮永安之曲鄕樂交奏.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王再拜. 奉禮曰: “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樂一成止. 太常卿前奏禮畢. 太常卿前導王還太次. 軒架奏無射宮正安之曲出門樂止. 殿中監受圭以授尙衣奉御. 華盖侍衛如常儀. 謁者贊引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從享群官以次出. 贊引引御史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奉禮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以次出. 太廟令與大祝宮闈令以腰輿升納神主如常儀冊函各藏於室內. 若祝版則燔於齋坊.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08

鑾駕還宮. 享日禮畢王還齋殿停一刻頃奏一嚴所司轉仗衛鹵簿於還途如來儀. 奏二嚴樞密以下左右侍臣及文武百官各就位立班太樂陳樂部於齋宮南門外. 王將出奏三嚴王服絳紗袍出坐殿. 禁衛大喝: “再拜.” 樞密侍臣常起居. 訖閣門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入就位常起居. 訖閣門以次引出. 侍中版奏外辦王出齋宮. 至廟東門外褥位西向再拜. 舍人喝: “太子公侯伯宰臣樞密侍臣皆再拜.” 訖乘黃令進輅於齋宮南門外南向. 王乘輅千牛將軍馭駕如來儀. 百官常起居. 訖黃門侍郞請鑾駕進發退復位鑾駕動. 侍衛如常儀. 黃門侍郞千牛將軍夾路而趨至侍臣上馬所黃門侍郞奏請鑾駕小駐勑侍臣上馬. 侍中前承制退稱曰: “制可.” 黃門侍郞退稱曰: “侍臣上馬.” 舍人喝: “侍臣再拜上馬.” 黃門侍郞奏請勑車右升侍中承制退稱曰: “制可.” 黃門侍郞退復位車右再拜升. 訖黃門侍郞奏請鑾駕進發退復位. 鑾駕動鼓吹樂部振作而還. 至昇平門外小駐侍臣下馬車右降. 訖鑾駕入昇平門留守百司叅再拜.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09

有司攝事儀. 齋戒. 前享七日質明有司設香案於尙書省庭之西北置誓文於案之西. 又設太尉以下享官行事執事官位太尉在北當香案西向司徒司空太常光祿行事執事官及別廟獻官執事官在南每等異位重行北向西上. 御史二在西東向太尉讀誓文曰: “今年某月某日禘享于太廟. 若祫則言祫享. 各揚其職. 不供其事國有常刑.” 讀訖並再拜退. 散齋四日宿於正寢致齋三日二日於本司一日於享所無本司者宿尙書省. 凡散齋理事如故唯不弔喪問疾作樂判署刑殺文書決罰罪人及預穢惡. 致齋之日唯享事得行其餘悉禁. 工人二舞諸衛之屬守衛廟門者淸齋一宿於各屬官司前享一日並集享所. 是日有司陳鹵簿於尙書省門前. 太尉以下諸享官執事官各服其服並集大觀殿門外. 太尉及別廟獻官就殿庭受祝版以出. 其祝版各置舁擔. 諸享官執事官隨太尉至尙書省門前以次上馬備鹵簿. 軍士捧舁擔前行不得擊鼓吹角不得喧嘩. 行至齋坊南門外下馬入門至廟東門外再拜各就齋所.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10

陳設. 前享三日守宮設太尉以下享官次於齋坊之內設饌幔於東門外. 前享二日宮闈令帥其屬掃除廟之內外. 掌牲令牽牲詣享所. 神位及席並如親享儀. 太樂令陳登歌之樂於廟堂上前楹外稍南北向設軒架於廟庭. 前享一日奉禮郞設太尉位版於東階東南西向飮福位於堂上前楹外近東西向設享官公卿及七祀配享功臣獻官位於太尉之後稍南執事者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設監察御史位二一於西階下東向一於東階下西向. 設奉禮位於樂懸東北. 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恊律郞位於堂上前楹外近西東向. 太樂令位於軒架之北北向. 設門外位. 太尉以下諸享官及執事者位於東門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北向西上. 設牲牓於東門外當門西向以南爲上. 設掌牲令位於牲西南吏陪其後設諸祝史位於牲東各當牲後齋郞各陪其後俱西向. 設太常卿省牲位於牲前近北. 又設御史位於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廟令帥其屬設籩豆簠簋之位於神座前凡祭器皆藉以席籩豆簠簋又加盖羃. 每室籩十二在左爲二行右上豆十二在右爲二行左上. 俎二一在籩南一在籩豆之*. 簠簋各四在籩豆*閒簋居前簠次之. *鉶各六在籩豆**居前鉶次之. 玉爵六在籩豆南. 設尊彝之位每位堂上蜼彝一虎彝一犧尊二象尊二著尊二山罍二尊彝皆有坫以置瓚爵在神座之左以右爲上俱加勺羃. 堂下又設豆二壺尊二太尊二山罍四俱北向西上加羃. 皆設而不酌. 每位設瓚盤一於堂上尊彝之所. 設祝坫於神座之右. 設爐炭於尊彝外稍前. 設福酒爵有坫胙肉俎飯籩各一於尊彝前. 又饌幔內每位各設毛血豆肝膋豆蕭籩稷黍籩各一飯簋羹鉶肉盤各一第一位. 又設俎一毛血肝膋之豆與蕭稷黍之籩直設於饌幔其飯簋羹鉶肉盤俎於各位. 陳設告潔後進饌者入徹出設於饌幔俟迎饌時入奠. 又設七祀位於廟庭之西稍南東向北上神席皆以莞位版各設於座首司命戶竈中霤門厲行遍祭之. 設祭器每位左二籩右二豆俎一在神座前木爵一次之. 簠二簋二在籩豆之*閒簠在左簋在右. 壺尊二設於神座之左加勺羃設祝坫於神座之右. 又設配享功臣位於廟庭西向北上神座皆以莞位版各設於座首其版文各具題官爵姓名. 設祭器准七祀. 設罍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珪瓚巾爵俱以副篚覆之. 又設七祀獻官洗於七祀神位之南北向罍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 配享功臣洗於七祀洗之東北向設爵篚如七祀儀. 執尊罍篚羃者各位於尊罍篚羃之後.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11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後八刻廟所禁斷行人. 宮闈令整拂神幄執事者以祭器入設於神位如陳設儀. 掌牲令牽牲就牓位謁者贊引各引享官就東門外. 執禮官奉禮贊者先入廟庭謁者贊引各引享官御史以下俱就位肄儀. 訖謁者引太常卿贊引引御史自阼階升堂視滌濯. 執尊者皆去羃告潔訖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掌牲令少前曰: “請省牲.” 退復位. 太常卿省牲掌牲令又前擧手曰: “.” 還本位. 諸太祝各巡牲一匝西向擧手曰: “.” 還本位. 諸太祝與掌牲令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 謁者引光祿卿詣廚省鼎鑊申視滌漑監取明水火. 贊引引御史詣廚省饌具. 恊律郞展視樂器訖各還齋所. 進饌者入徹籩豆簠簋鉶俎以出設饌幔內. 享日未明五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又取肝洗於鬱鬯幷膟膋實於豆各置饌所遂烹牲.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12

晨祼. 享日未明四刻諸享官及從享之官各服其服. 執禮官先入廟庭太廟令良醞令各帥其屬入實尊彝. 蜼彝實明水虎彝實鬱鬯. 犧尊二一實明水一實泛齊. 象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齊. 著尊二一實明水一實盎齊. 山罍二一實玄酒一實淸酒. 堂下壺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醍齊. 太尊二一實明水一實沈齊. 山罍四二實玄酒一實事酒一實昔酒. 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簠簋籩實以形塩魚鱐乾棗栗黃榛子菱仁芡仁鹿脯白餅黑餅糗餌粉餈. 豆實以韭葅鴈醢菁葅鹿醢芹葅免醢笋葅魚醢脾析葅豚拍酡食糝食. 簠實以稻*{}簋實以稷黍. *實以大羹鉶實以肉羹加芼滑. 籩南俎載牲左脇籩豆*閒俎載熟肉盤. 凡享神之物當時所無者以時物代之. 太廟令設燭於神位前又良醞令太官令帥其屬入實七祀位及配享功臣位禮饌. 籩實以栗黃鹿脯豆實以菁葅鹿醢簠實以稻*{}簋實以稷黍. 壺尊二皆實祠祭法酒俎載牲牢盤. 監察御史按視堂之上下*{}察不如儀者還出. 謁者贊引引太尉以下諸享官皆就門外位奉禮贊者先入就位再拜. 贊引引御史太廟令宮闈令祝史齋郞執尊罍篚羃者及七祀配享功臣祝史齋郞執尊罍篚羃者入自東門當階*閒樂懸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禮曰: “再拜.” 贊者承傳. 御史以下皆再拜. 訖執尊罍篚羃者各就位. 贊引引御史諸祝史詣東階升堂. 御史行掃除於上令史掃除於下訖復位. 未明二刻太廟令陳腰輿於東階之東皆西向北上. 贊引引太廟宮闈令帥執事者以腰輿自東階升堂詣太祖室入開坎室宮闈令祝史奉出神主各置於輿出詣座前奉神主置於座. 訖以次奉出惠宗以下如太祖儀. 后妃神主南向並座而處左北向並座而處右. 太祝薦香酒俱復位.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入就位. 其升堂座者皆脫屨於下降納如常. 文舞入陳於懸北武舞立於懸南道西. 訖謁者引司空入就位. 奉禮曰: “再拜.” 司空再拜. 訖謁者引司空詣東階升堂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引復位. 謁者引太尉贊引引諸享官及七祀配享功臣獻官入就位. 奉禮曰: “再拜.” 太尉以下衆官在位者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謁者進太尉之左白: “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恊律郞俛伏擧麾興軒架奏黃鍾宮興安之曲文德之舞作. 黃鍾三奏大呂大簇應鍾各再奏樂九成偃麾樂止. 奉禮曰: “再拜.” 太尉以下衆官在位者皆再拜. 謁者引太尉詣洗位北向立齋郞沃水. 太尉盥手帨手. 訖齋郞以篚取瓚進立於洗西太尉取瓚於篚. 齋郞酌罍水太尉洗瓚拭瓚以授齋郞. 齋郞以篚受瓚詣泰階以授祝史祝史受篚取瓚以置尊所瓚盤. 謁者引太尉升自東階詣太祖尊彝所登歌作夾鍾宮順安之曲. 祝史以瓚授太尉太尉執瓚. 祝史去羃太尉酌鬱鬯. 謁者引太尉進太祖神座前西向跪以鬯祼地訖以瓚授祝史祝史受瓚. 訖太尉俛伏興謁者引太尉小退西向再拜. . 謁者引太尉詣惠宗位北向次詣顯宗位南向次詣文宗位北向次詣順宗位南向次詣宣宗位南向次詣肅宗位南向次詣睿宗位北向次詣仁宗位南向祼鬯並如上儀. 訖登歌止. 謁者引太尉降復位. 初衆官拜訖齋郞各奉毛血及肝膋之豆立於東門外又齋郞奉蕭稷黍各立於肝膋之後. 於登歌止奉毛血肝膋與奉蕭稷黍者以次入自正門詣泰階. 諸祝史各迎取毛血肝膋於階上俱進奠於神座前. 其蕭稷黍各置爐炭側. 諸祝史俱取肝燔於爐炭還尊所.

 

#高麗史60-14-2-吉禮大祀-太廟-013

饋食. 太尉旣升祼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陳於東門之外重行西向以南爲上. 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司徒奉太祖之俎. 太官令引饌入自正門. 俎初入門軒架奏無射宮豐安之曲饌至泰階樂止. 諸祝史進徹毛血之豆自東階授齋郞以出. 司徒升自泰階詣太祖神座前西向跪奠俛伏興諸祝史各奠俎饌升諸祝史各迎取於階上進設於神座前設. 訖謁者引司徒降自東階復位太官令退復位. 諸祝史各取蕭稷黍擩於脂燔於爐炭還尊所. 太官丞引七祀配享功臣饌入祝史迎引於座首各設於神座前太官丞退復位. 謁者引太尉詣洗位北向立齋郞以篚取爵立於洗西. 太尉取爵於篚洗爵拭爵以授齋郞齋郞以篚受爵詣泰階以授祝史祝史受篚取爵置尊所坫上. 謁者引太尉升自東階詣太祖尊彝所登歌作夾鍾宮大定之曲文德之舞作. 祝史取爵於坫授太尉太尉搢笏執爵. 祝史去羃太尉酌犧尊之泛齊. 謁者引太尉詣太祖神座前西向跪奠爵小北執笏俛伏興. 謁者引太尉詣尊所. 祝史又授副爵太尉搢笏執爵酌泛齊. 訖謁者引太尉跪奠爵小南執笏俛伏興. 謁者引太尉小退西向立樂止. 祝史持祝版進神座之右北向跪讀祝文訖俛伏興樂作太尉小北再拜小南又再拜訖樂止. 謁者引太尉詣次位酌獻並如上儀. 昭穆諸位奏曲及奠爵讀祝拜禮並如親享儀. 謁者引太尉詣飮福位西向立諸祝史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祝史持爵進太尉之左北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 諸祝史持胙俎進减神位前胙肉合置一俎又以籩减稷黍飯於簋合置一籩以授太尉. 太尉受以授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 太尉興再拜. 謁者引太尉降復位. 文舞退軒架奏無射宮崇安之曲出訖樂止. 武舞進軒架奏無射宮崇安之曲舞者立定樂止. 初太尉將復位謁者引太常卿詣洗位盥手洗爵. 訖謁者引太常卿升自東階詣太祖尊彝所軒架奏無射宮武安之曲. 鄕樂交奏武功之舞作. 祝史去羃太常卿酌象尊之醴齊詣太祖神座前西向跪奠爵俛伏興. 又詣尊所酌醴齊進后妃神座前跪奠爵俛伏興小退再拜. 又再拜以次酌獻並如上儀. 訖樂止. 謁者引太常卿詣飮福位西向立. 諸祝史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祝史持爵進太常卿之左北向立. 太常卿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 太常卿興再拜. 訖謁者引太常卿降復位. 初太常卿獻將畢謁者引光祿卿詣洗位盥洗升酌著尊之盎齊終獻如亞獻之儀訖樂止. 引光祿卿降復位. 初光祿卿將升贊引引配享功臣獻官詣罍洗盥洗詣酒尊所. 執尊者去羃獻官酌酒. 諸助奠者皆酌酒. 贊引引獻官進詣首座前東向奠爵諸助奠者各進奠於座前. 九室功臣奠爵畢祝史持敎書進首座之右立讀. 訖獻官揖贊引引獻官還本位. 初功臣獻官詣洗位贊引引七祀獻官詣罍洗盥洗詣酒尊所. 執尊者去羃獻官酌酒. 贊引引獻官進跪奠於司命神位前少退西向立. 獻官唯獻司命餘座齋郞助奠. 祝史持祝版進神座之右北向跪讀. 訖獻官再拜. 贊引引獻官還本位登歌作夾鍾宮恭安之曲. 諸祝史進徹豆還尊所配享功臣祝史及七祀祝史各進徹豆還尊所登歌止. 奉禮曰: “賜胙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受福酒者不拜. 送神軒架奏黃鍾宮永安之曲. 鄕樂交奏.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 樂一成止. 謁者詣太尉之左白禮畢. 謁者引太尉贊引引諸享官以次出贊引引御史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 奉禮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贊引引出.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以次出. 太廟令與祝史*(??){}闈令以腰輿升納神主如常儀. 祝板燔於齋坊.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籍田-006

耕籍. 初王將詣望瘞位謁者分引王太子以下應從耕侍耕者各就耕位司農卿先就位諸執耒耜者皆就位. 太常卿引王出自南壝門軒架樂作至耕籍席位南向立樂止. 太常卿詣王席位前北向奏請: “行耕籍之禮.” 奏訖退復位. 王初詣耕位掌牲令進詣王耒席南北向俛伏跪搢笏解耒韜出耒執耒起少退以授司農卿司農卿搢笏受耒以授侍中. 侍中奉耒進殿中監前受圭以授尙衣奉御. 太常卿奏: “請受耒.” 王受五推訖侍中受耒授司農卿司農卿以授掌牲令還本位掌牲令復耒於韜*(??){}於席退復位. 王初耕諸執耒耜者以耒耜各授從耕者. 太常卿詣王耕籍位前北向奏: “請升座觀耕.” 奏訖. 太常卿前導王詣觀耕座太常博士太常卿近東西向立北上. 王太子七推三公尙書卿各九推訖執耒耜者前受耒耜退復位. 太常卿前奏: “禮畢.” 引王還大次樂作入大次樂止. 謁者贊引各引諸享官及從享群官以次出. 贊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奉禮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贊引引出.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以次出. 司農少卿帥庶人以次耕于千畝次奉靑箱官以靑箱授司農卿. 司農卿奉靑箱重穋之種詣耕所灑之訖次司農少卿帥郊社令檢校終千畝次司農卿省功訖詣齋殿下北向俛伏跪奏省功畢奏訖俛伏興退.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籍田-007

鑾駕還宮. 其日享事禮畢王還齋宮停一刻頃奏初嚴所司轉仗衛鹵簿於還途如來儀. 奏二嚴樞密以下左右侍臣及文武百寮各就位立班以俟. 太樂令陳樂部於齋宮南門外. 王將出奏三嚴王服絳紗袍以出升座禁衛大喝: “再拜!” 樞密左右侍臣常起居訖. 閣門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入就位常起居訖閣門以次引出. 侍中版奏外辦王出齋宮門外乘黃令進輅於齋宮門前南向. 王升輅千牛將軍御駕如來儀. 文武百寮常起居訖黃門侍郞奏請: “鑾駕進發.” 退復位. 鑾駕動侍衛如常儀. 黃門侍郞千牛將軍夾路而趍至侍臣上馬所黃門侍郞奏請鑾駕少駐勑侍臣上馬. 侍中前承制退稱曰: “制可.” 黃門侍郞退稱曰: “侍臣上馬.” 舍人喝: “侍臣再拜上馬.” 黃門侍郞奏請勑車右升. 侍中承制退稱曰: “制可.” 黃門侍郞退復位. 車右再拜升訖. 黃門侍郞奏: “請鑾駕進發.” 退復位. 鑾駕動鼓吹樂部振作而還至昇平門外少駐侍臣下馬車右降訖入昇平門留守百*{}叅再拜. 鑾駕至儀鳳門前如耕籍後頒德音事具別儀. 王移御平輦至興禮門前留守宰臣叅再拜訖. 王入大觀殿庭降輦升殿. 閣門贊各祗候樞密以下揖以次退.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籍田-008

有司攝事儀. 齋戒. 前享五日凡應享之官散齋三日皆於正寢致齋二日一日於本司一日於享所無本司者於尙書省. 散齋理事如故唯不弔喪問疾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書不行刑罰不經穢惡致齋日唯享事得行其餘悉斷. 其享官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 太樂工人俱淸齋一宿於太常司. 前享一日諸衛令其屬未後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衛壝門.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籍田-009

陳設. 前享一日守宮署設太尉亞終獻次於東壝門外及從享群官次於其側設饌幔於內壝東門之外道北南向. 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 瘞坎東西寘守坎各四人. 掌牲令具牲牢. 太樂令陳登歌於壇上設軒架於壇南俱北向. 奉禮設門外位太尉亞終獻官位於東門之外道南諸享官各位於其後每等異位重行北向西上. 設太尉亞終獻位於壇下東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御史位二於壇下一於東南西向一於西南東向. 奉禮位於樂懸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恊律郞位於壇上樂簴之西北東向太樂令位於軒架之北北向. 又設獻官飮福位於壇上南陛之西北向設望瘞位於瘞坎之南北向奉禮贊者位於西南東向南上. 太史令設神位版. 郊社令設神位席. 又設祭器及篚坫並如親享儀. 設洗於南陛東南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 晡後執禮官先入壇下亞終獻以下竝集肄儀. 謁者引光祿卿贊引引御史詣廚省鼎鑊視滌濯及視牲充腯. 光祿卿監取明水火俱還齋所.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帥宰人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寘於饌所遂烹牲.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籍田-010

饋享. 享日未明三刻諸享官各服其服郊社令良醞令帥其屬入實尊罍及幣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簠簋. 未明二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 贊引引御史郊社令諸祝史及令史齋郞入自東門當壇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禮曰: “再拜!” 贊者承傳御史以下皆再拜訖各就位. 贊引引御史諸祝史詣壇東陛升御史行掃除於上令史掃除於下訖復位. 謁者贊引各引享官俱就門外位太樂令帥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陳於懸北武舞立於懸南道西. 謁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禮曰: “再拜!” 司空再拜訖. 謁者引司空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訖引復位. 謁者贊引各引享官入就位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謁者進太尉之左白: “有司謹具請行事.” 恊律郞跪俛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奏姑洗宮凝安之曲三成偃麾戞敔樂止.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 謁者引太尉詣壇自南陛升北向立登歌作大簇宮明安之曲. 祝史以幣授太尉太尉詣帝神農氏座前北向跪奠俛伏興少退再拜訖. 退就西方東向立配座祝史以幣授太尉. 太尉詣后稷氏座前東向跪奠俛伏興少退再拜訖登歌止. 謁者引太尉降自南陛復位. 初衆官再拜齋郞各奉毛血豆立於門外於登歌止以次入各由其陛升諸祝史迎取於壇上俱進奠神座前. 初太尉升奠幣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各陳於壝門外. 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司徒奉帝神農氏之俎太官令引饌入俎初入門軒架奏大簇宮豐安之曲饌至陛樂止. 祝史進跪徹毛血之豆自東陛授齋郞以出. 司徒升自南陛進奠俎於帝神農氏座前配座祝史一時奠俎. 神農氏之饌升自南陛配座之饌升自東陛祝史迎取於壇上各設於神座前. 設訖謁者引司徒降復位太官令退復位. 謁者引太尉詣罍洗盥手帨手齋郞以篚取爵授太尉. 太尉取爵於篚洗爵拭爵以授齋郞. *{}郞受爵篚以授祝史祝史受篚取爵置尊所坫上. 謁者引太尉自南陛升壇詣帝神農氏尊所登歌作大簇宮成安之曲太尉取爵於坫祝史去羃. 太尉酌犧尊之醴齊詣帝神農氏座前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北向立樂止. 祝史持祝版進神座右東向跪讀祝文訖登歌作. 太尉再拜祝史奠版於坫太尉拜訖樂止. 太尉詣后稷氏尊所酌獻樂作止竝如神農氏唯太尉東向立太祝北向讀祝文爲異. 謁者引太尉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各以爵酌罍福酒合寘一爵. 一祝史持爵進太尉之右西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 祝史各持俎進减神座前胙肉合寘一俎上. 又以籩進减黍稷飯合寘一籩以次授太尉太尉以授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太尉俛伏興再拜訖謁者引太尉降復位. 文舞退軒架奏大簇宮崇安之曲出訖樂止. 武舞進軒架奏大簇宮崇安之曲舞者立定樂止. 初太尉獻將畢謁者引太常卿詣罍洗齋郞以篚取爵授太常卿. 太常卿盥手洗爵以授齋郞齋郞傳授祝史. 謁者引太常卿自東陛升壇詣帝神農氏尊所軒架奏大簇宮武安之曲武舞作鄕樂交奏. 祝史去羃太常卿酌象尊之盎齊詣神座前北向奠爵訖俛伏興小退北向再拜次詣后稷氏前酌獻如上儀訖樂止. 謁者引太常卿詣飮福位北向立. 祝史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祝史持爵進太常卿之右西向立. 太常卿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受虛爵復於坫太常卿興再拜謁者引太常卿降復位. 初太常卿獻將畢謁者引光祿卿詣罍洗盥洗訖升酌盎齊終獻如亞獻之儀. 樂止降復位登歌作大簇宮肅安之曲. 祝史各進跪徹豆興還尊所樂止. 奉禮曰: “賜胙.” 在位者皆再拜飮福者不拜. 送神軒架奏姑洗宮凝安之曲鄕樂交奏.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樂一成止. 謁者引太尉詣望瘞位奉禮帥贊者轉就瘞坎西南位. 初送神樂畢祝史各執篚進神座前跪取幣齋郞以俎載牲體黍稷飯爵酒各由其陛降壇北行寘於坎. 奉禮曰: “可瘞.” 坎東西各四人寘土半坎奉禮白: “禮畢.” 謁者贊引各引太尉以下諸享官以次出. 初白禮畢奉禮帥贊者贊引引御史祝史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奉禮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訖出自東門工人二舞以次出. 祝版燔於齋坊.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籍田-011

成宗二年正月乙亥王親耕籍田祀神農配以后稷籍田之禮始此.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籍田-012

顯宗二十二年正月王親耕籍田赦流罪以下.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籍田-013

仁宗二十二年正月乙亥親耕籍田王五推諸王三公七推尙書列卿九推.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籍田-014

恭愍王八年六月辛卯御史臺上言: “凡祭醮者不犯僧尼蒙益享應. 今籍田享官因祭壇無宇宿于甑山寺當祭之時出而行之恐神明之不格. 宜令都評議使給材瓦於太常寺構祭廚及齋宿之室約日爲之可也.” 從之. 十九年三月乙巳王欲躬耕籍田令有司講求儀注以儀物未備命守侍中李仁任攝行. 仁任祭訖遂行耕籍之禮.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先蠶-000

先蠶.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先蠶-001

先蠶壇方二丈高五尺四出陛瘞坎在內壝之外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享日季春吉巳祝版稱高麗國王王某敢明告.’ 幣以黑長丈八尺. 牲牢豕一. 獻官太常卿爲初獻禮部郞中爲亞獻太常博士爲終獻.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先蠶-002

享儀. 齋戒. 同先農攝事儀.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先蠶-003

陳設. 前享一日守宮署設太常卿禮部郞中太常博士次於東壝門外從享群官次於其側設饌幔於內壝東門之外道北南向. 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 瘞坎東西置守坎各四人. 掌牲令具牲牢. 太樂令陳登歌於壇上設軒架於壇南俱北向. 奉禮設門外位三獻官位於東門之外道南諸享官各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北向西上. 設三獻官位於壇下東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御史位於壇下東南西向. 奉禮位於樂懸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恊律郞位於壇上樂虡之西北東向太樂令位於軒架之北北向. 又設獻官飮福位於壇上南陛之西北向設望瘞位於瘞坎之南北向. 奉禮贊者位於西南東向南上. 郊社令設神位席以莞. 太史令設先蠶舒陵氏神位版於壇上北方南向又設祭器皆藉以席. 簠簋各二竝居前簠實稻粱在左粱在稻前. 簋實黍稷在右稷在黍前. *三在籩豆*閒實大羹. 鉶三在*前實以羹加芼滑. 籩十在左爲三行右上第一行乾棗形塩魚鱐白餅第二行鹿脯榛實黑餅第三行菱仁芡仁栗黃. 豆十在右爲三行左上第一行芹*葅笋葅脾析菁葅第二行韭葅免醢魚醢第三行豚拍鹿醢醓醢. 俎一在籩豆*閒載牲體. 木爵三在籩豆南每爵有坫又豆一在鉶南實毛血. 犧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齊象尊二一實明水一實盎齊山罍二一實玄酒一實淸酒爲二重在神位前稍東北向西上. 尊加勺羃有坫以置爵. 幣篚設於尊所祝坫在豆南. 設洗於東陛東南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 晡後執禮官先入壇下亞終獻以下竝集隸儀. 謁者引禮部郞中贊引引御史詣廚省鼎鑊視滌濯及視牲充腯禮部郞中監取明水火俱還齋所.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帥宰人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寘於饌所遂烹牲.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先蠶-004

饋享. 享日未明三刻諸享官各服其服. 郊社令良醞令帥其屬入實尊罍及幣. 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簠簋. 未明二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 贊引引御史郊社令祝史及令史齋郞入自東門當壇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禮曰: “再拜!” 贊者承傳御史以下皆再拜訖各就位. 贊引引御史祝史詣壇自東陛升御史行掃除於上令史掃除於下訖復位. 謁者贊引各引享官俱就門外位.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入就位. 謁者引禮部郞中入就位立定奉禮曰: “再拜!” 郞中再拜訖. 謁者引郞中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訖引復位. 謁者贊引各引享官以次入就位立定.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謁者進太常卿之左白: “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恊律郞跪俛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奏姑洗宮格安之曲三成偃麾戞敔樂止.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 謁者引太常卿詣壇自東陛升北向立登歌作南呂宮容安之曲. 祝史以幣授太常卿太常卿詣先蠶氏座前北向跪奠俛伏興少退再拜訖登歌止. 謁者引太常卿降復位. 初衆官再拜齋郞奉毛血豆立於門外於登歌止奉豆以入由南陛升祝史迎取於壇上進奠神座前. 初太常卿升奠幣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陳於東門外太常卿旣奠幣降復位太官令奉俎引饌外俎初入門軒架奏南呂宮豐安之曲饌至陛樂止. 祝史進跪徹毛血豆授齋郞齋郞奉豆出. 太官令升自南陛進奠俎於神座前饌升祝史迎奠於神座前設訖太官令降自東陛復位. 謁者引太常卿至罍洗盥手帨手齋郞以篚取爵立洗西. 太常卿洗爵拭爵以授齋郞齋郞以篚受爵詣南陛以授祝史祝史受篚取爵置於尊所坫上. 謁者引太常卿自東陛升壇詣尊所登歌作南呂宮和安之曲. 祝史去羃太常卿酌犧尊之醴齊詣神座前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北向立樂止. 祝史持祝版進神座右東向跪讀祝文訖登歌作. 太常卿再拜祝史奠版於坫太常卿拜訖樂止. 謁者引太常卿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以爵酌罍福酒進太常卿之右西向立. 太常卿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 祝史持俎進减神座前胙肉. 又以籩進减黍稷飯以次授太常卿. 太常卿受以授齋郞取爵遂飮卒爵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太常卿俛伏興再拜訖謁者引太常卿降復位. 文舞退軒架奏南呂宮桓安之曲出訖樂止. 武舞進軒架奏南呂宮桓安之曲舞者立定樂止. 初太常卿將復位謁者引禮部郞中詣罍洗盥洗如上儀訖. 謁者引郞中升壇詣尊所軒架奏南呂宮歆安之曲武舞作鄕樂交奏. 祝史去羃郞中酌象尊之盎齊奠爵訖俛伏興少退北向再拜樂止. 謁者引郞中詣飮福位北向立祝史以爵酌罍福酒進郞中之右西向立. 郞中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郞中興再拜訖謁者引郞中降復位. 初亞獻將畢謁者引太常博士詣罍洗升酌盎齊終獻如亞獻之儀訖. 降復位次祝史進跪徹豆興還尊所奉禮曰: “賜胙.”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已受福者不拜. 送神軒架奏姑洗宮靖安之曲鄕樂交奏.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樂一成止. 謁者引太常卿詣望瘞位奉禮帥贊者轉就瘞坎西南位. 初送神樂畢祝史執篚進神座前跪取幣降自南陛西行寘於坎奉禮曰: “可瘞.” 坎東西各四人寘土半坎奉禮白: “禮畢.” 謁者贊引各引太常卿以下諸享官以次出. 初白: “禮畢.” 奉禮帥贊者還本位贊引引御史祝史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 奉禮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訖出自東門工人二舞以次出. 祝版燔於齋坊.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00

文宣王廟.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01

文宣王廟瘞坎在殿北壬地方深取足容物. 釋奠日仲春仲秋上丁神位文宣王設位于殿上北壁當中南向以兗國公顔回配瑯*琊公閔損東平公冉耕下邳公冉雍臨淄公宰予郕伯曾參竝東壁. 黎陽公端木賜彭城公冉求河內公仲由丹陽公言偃河東公卜商鄒國公孟軻竝西壁. 文昌侯崔致遠弘儒侯薛聰竝南壁. 穎昌侯顓孫師金鄕侯澹臺滅明單父侯宓不齊任城侯原憲高密侯公冶長汶陽侯南宮縚北海侯公晳哀萊蕪侯曾點曲阜侯顔無繇湏商侯商瞿共城侯高柴平與侯漆彫開壽長侯公伯寮睢陽侯司馬耕益都侯樊湏鉅野侯公西赤平陰侯有若東阿侯巫馬施南頓侯陳亢千乘侯梁鱣陽穀侯顔辛臨沂侯冉儒諸城侯冉季沐陽侯伯虔枝江侯公孫龍新息侯秦寗甄城侯秦商濮陽侯漆彫哆雷澤侯顔驕高苑侯漆徒父上邽侯壤駟赤長山侯林放鄒平侯商澤成紀侯石作蜀當陽侯任不齊毛平侯公良孺文登侯申棖上蔡侯曹卹濟陽侯奚容箴滏陽侯句井彊淄川侯申黨竝東廡. 卽墨侯公袒句玆厭次侯榮期成武侯縣成南華侯左人郢汧原侯燕伋胊山侯鄭國華亭侯秦非臨漢侯施常濟陽侯顔會博昌侯步叔乘寃句侯顔之僕內黃侯蘧瑗博平侯叔仲會堂邑侯顔河林慮侯狄墨高堂侯邽巽鄆城侯孔患臨胊侯公西擧如徐城侯公西箴陽平侯琴張中都伯左丘明蘭陵伯荀况臨淄伯公羊高睢陵伯穀梁赤乘氏伯伏勝萊蕪伯高堂生考城伯戴勝樂壽伯毛萇曲阜伯孔安國彭城伯劉向仲牟伯鄭衆成都伯楊雄維氏伯杜子春扶風伯馬融良鄕伯盧植高密伯鄭玄榮陽伯服虔歧陽伯賈逵任城伯何休司空王肅偃師伯王弼司徒杜預新野伯范寗並西廡. 祝版稱高麗國王王某.’ 謹遣某官臣姓名敢明薦. 幣以白長丈八尺. 牲牢正配位各豕一從享位共豕二. 獻官釋奠祭酒爲初獻司業爲亞獻博士爲終獻.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02

視學酌獻儀. 陳設. 視學前一日所司灑掃廟殿及學堂之內外. 尙舍局帥其屬設大次於廟殿東門之外南向又設王太子次於大次之南. 守宮設宰臣樞密以下次於國子監門內外皆量地之宜. 其日執禮官閣門設從駕官班於殿下如常視朝儀. 有司設祭器於文宣王神座前左籩一實以鹿脯右豆一實以鹿臡. 爵一在籩豆南犧尊一加坫上在殿上前楹東南加勺實以淸酒. 設香爐於神座前. 又設配享及從享位各左籩一實以鹿脯右豆一實以鹿臡. 爵一在籩豆南共設象尊四一設殿上前楹東一設前楹西其二分兩廡並加坫俱加勺. 尙舍局又設王位於敦化堂上稍北當中南向又設小次於王座東北. 又設王太子座於王座東南西向設講書官座於王座西近南東向設宰臣座於王太子之後近南西向北上. 設樞密座於講書官座西當宰臣座東向北上. 又設侍臣座於宰臣樞密之後俱重行東西相向北上. 閣門設王太子及臣僚班於堂下如常儀.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03

酌獻. 其日王服絳紗袍乘輦將至國子監執禮官本監幷學官學生奉迎於路左. 車駕至權停執禮監學官諸生皆再拜訖. 車駕由監門入降輦入大次執禮官太常博士太常卿立大次前西向北上. 閣門引王太子及宰臣樞密以下侍從官幷本監長貳各入詣殿下位又引博士以下學官及諸生於殿門內皆重行北向東上立定閣門報班齊. 太常卿進大次前俛伏跪奏: “請行酌獻之禮.” 奏訖俛伏興. 王服鞾袍出大次太常博士太常卿前導入自東門升自東階詣至聖文宣王神座前北向立太常卿奏: “請再拜.” 王再拜. 通事舍人贊: “!” 王太子及宰臣樞密以下凡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奏: “請上香.” 王上香. 近臣贊酌酒王詣先聖神座前北向跪奠訖俛伏興. 太常卿奏: “請再拜.” 王再拜通事舍人贊: “!” 王太子以下凡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導王降自東階還大次. 監官學官分詣配享及從享位酌獻如儀.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04

視學. 左右廡分獻訖太常卿跪奏: “禮畢.” 王改服出大次. 太常卿前導至敦化堂入小次侍臣及監學官諸生各立於堂下東西相向. 閣門報班齊王出次升座仗衛奏山呼訖閣門官以次分引王太子及宰臣樞密入就位立定. 通事舍人贊: “!” 王太子宰樞以下凡在位者皆再拜. 閣門使進詣王座前承旨降詣王太子之右西向宣曰: “升堂.” 舍人贊: “!” 王太子宰樞及侍臣皆再拜分左右升堂各就座後立侍臣不應升堂者分立東西廊. 舍人引講書官就階下北向位閣門使宣曰: “升堂.” 舍人贊: “!” 講書官再拜由西階升堂立於座後. 又引監學官諸生就北向位. 舍人贊: “!” 監學官諸生皆再拜分立於東西廊皆北上. 內侍官進書案牙籤執經官以經稍前進於案上訖退. 舍人宣曰: “各就座.” 上下在位者皆再拜就座講書官又再拜就座. 講書畢舍人曰: “可起.” 群官皆起降階就位立定. 舍人引講書官就拜位贊: “!” 講書官再拜進步致辭退復位再拜舞蹈又再拜訖舍人引西出. 又舍人贊: “!” 王太子及宰樞以下皆再拜班首出行陳賀訖還位. 舍人贊: “!” 在位官皆再拜舞蹈又再拜. 監官學官學生陳賀亦如之. 拜訖學生無舞蹈. 閣門使傳宣: “就座賜茶.” 舍人贊: “!” 王太子宰樞以下群官及監學官學生皆再拜訖王太子以下群官升堂各就座後立舍人稱: “各就座.” 王太子以下皆就座. 賜茶畢監學官學生於庭下立受茶舍人引降階就位舍人贊: “!” 王太子及宰樞以下群官及監學官學生皆再拜訖舍人分引以次出. 王降座還大次乘輿還內如來儀.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05

仲春仲秋上丁釋奠儀. 齋戒. 前享五日凡應享之官散齋三日皆於正寢致齋二日一日於本司一日於享所無本司者於尙書省. 監官學官學生及太樂工人俱淸齋一宿監學官於本司學生於各齋樂工於太常司. 散齋理事如故唯不弔喪問疾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書不行刑罰不經穢惡致齋唯享事得行其餘悉斷. 其享官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 前享一日諸衛令其屬. 未後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衛殿門.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06

陳設. 前享二日國子監帥其屬掃除殿之內外. 守宮設獻官以下次於國子監量地之宜. 太樂令陳登歌之樂於殿階上設軒架之樂於殿庭俱北向. 前享一日有司設祭器皆藉以席先聖神位前簠簋各二簠實稻粱在左粱在稻前簋實黍稷在右稷在黍前竝居前. *三在籩豆*閒實以大羹鉶三在*南實以羹加芼滑. 籩十在左爲三行右上第一行乾棗形塩魚鱐白餅第二行鹿脯榛實黑餅第三行菱仁芡仁栗黃. 豆十在右爲三行左上第一行芹葅笋葅脾析菁葅第二行韭葅免醢魚醢第三行豚拍鹿醢醓醢. 俎一在籩豆*閒載豕牲爵三在籩豆南每爵有坫. 又豆一在俎南實以毛血. 犧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齊象尊二一實明水一實盎齊山罍二一實玄酒一實淸酒爲二重在殿內神位之左稍南北向西上加勺羃尊皆有坫以置爵. 幣篚設於尊坫之所祝坫在神座之右先師配座前亦如之. 尊罍在神座之左東向北上. 又設諸從享位各籩二在左一實栗黃在前一實鹿脯次之. 豆二在右一實菁葅在前一實鹿醢次之. 俎一在籩豆*閒載豕牲. 簠簋各一在籩豆*閒並居前簠實稷簋實黍. 爵三在籩豆南每爵有坫. 從享位禮器殿上及兩廡竝同. 殿上從享東西及南位各犧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齊象尊二,一實明水一實盎齊皆在神位之左兩廡各設犧尊四二實明水二實醴齊象尊四二實明水二實盎齊. 又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執尊罍篚羃者各位於尊罍篚羃之後. 奉禮設門外位三獻官位於東門之外道南分獻官執事者在其後監官學官在獻官東南俱重行北向西上. 又設三獻官位於殿庭東階東南分獻官執事者各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御史位於東階下西向令史陪其後. 監官學官位於西階西南學生位於學官之後俱重行東向北上. 設奉禮位於樂懸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設恊律郞位於殿上樂虡之西東向太樂令位於軒架之北北向設獻官飮福位於殿上東階之東西向. 又設望瘞位於殿東北當瘞坎西向又設奉禮贊者位於瘞坎東北南向東上. 晡後執禮先入殿庭亞終獻官以下行事執事官並執肄儀. 謁者引司業贊引引御史詣廚省鼎鑊視滌濯及視牲充腯俱還齋所太官令監取明水火. 享日未明十五刻帥宰人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置於饌所遂烹牲其牲正座及先師配座俎皆升左胖體. 其餘析分餘體升之.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07

饋享享日未明三刻諸享官各服祭服諸從享監官學官學生各服其服郊社令良醞令各帥其屬入實尊罍及幣. 太官令帥其屬實諸籩豆簠簋. 未明二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御史及祝史令史與執尊罍篚羃者入自東門當階*閒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禮曰: “再拜!” 贊者承傳御史以下皆再拜訖各就位. 贊引引御史祝史詣東階升殿御史行掃除於上令史掃除於下訖引就位. 謁者贊引各引享官及從享監學官等就門外位學生皆入就門內位. 太樂令率工人二舞入就位文舞入陳於懸北武舞立於懸南道西. 未明一刻謁者引司業入就位立定奉禮曰: “再拜!” 司業再拜訖. 謁者引司業詣東階升殿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訖引復位. 初司業行樂懸謁者贊引各引享官及監學官以次入就位立定.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及學生皆再拜先拜者不拜. 謁者進祭酒之左白: “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恊律郞跪俛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奏姑洗宮凝安之曲三成偃麾戞敔樂止. 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及學生皆再拜. 祝史各跪取幣於篚立於尊所. 謁者引祭酒升自東階詣先聖神座前北向立登歌作夾鍾宮明安之曲. 仲秋奏南呂宮. 祝史以幣授祭酒祭酒北向跪奠先聖神座前俛伏興少退北向再拜訖. 詣先師配座前東向立祝史以幣授祭酒祭酒東向跪奠先師配座俛伏興少退東向再拜訖登歌止謁者引祭酒降復位. 初衆官再拜訖齋郞各奉毛血豆立於東門外於登歌止奉毛血升自東階祝史迎取於階上各進奠於先聖先師座前退立於尊所. 初祭酒升奠幣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陳於東門之外祭酒旣奠幣降復位太官令奉俎引饌入. 俎初入門軒架奏無射宮豐安之曲饌至階樂止. 祝史各進跪徹毛血之豆授齋郞齋郞奉豆出. 太官令升自東階進奠俎於先聖神座前配座祝史一時奠俎訖饌升祝史迎取於階上各設於神座前. 設訖太官令降復位祝史還尊所. 謁者引祭酒詣罍洗盥手帨手齋郞以篚取爵授祭酒祭酒洗爵拭爵以授齋郞. 齋郞以爵篚授祝史祝史受篚取爵置尊所坫上. 謁者引祭酒升自東階詣先聖酒尊所登歌作夾鍾宮成安之曲仲秋奏南呂宮祭酒取爵於坫祝史去羃. 祭酒酌犧尊之醴齊進詣先聖神座前北向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北向立樂止. 祝史持祝版進神座右東向跪讀訖登歌作祝史奠版於坫祭酒再拜訖樂止. 又詣先師酒尊所登歌作夾鍾宮成安之曲祝史去羃祭酒酌醴齊進詣先師配座前東向跪奠爵俛伏興少退東向立樂止. 初祭酒洗爵升殿訖分獻官從升. 祭酒獻配位訖瑯*琊公以下及左右廡分獻官酌獻亞終獻亦如之. 祝史持祝版進先師配座之右南向跪讀訖樂作祝史奠版於坫祭酒再拜訖樂止. 謁者引祭酒詣飮福位西向立祝史各以爵酌罍福酒合寘一爵一祝史持爵進祭酒之左北向立. 祭酒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 祝史各以俎進减神座前胙肉共寘一俎上又以籩取黍稷飯共寘一籩以次授祭酒祭酒受以授齋郞取爵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祭酒俛伏興再拜訖. 謁者引祭酒降復位. 文舞出軒架奏無射宮崇安之曲出訖樂止. 武舞入軒架奏無射宮崇安之曲舞者立定樂止. 初祭酒將復位謁者引司業詣罍洗盥手洗爵以授齋郞齋郞傳授祝史. 謁者引司業詣先聖酒罇所軒架奏無射宮武安之曲. 武舞作鄕樂交奏. 祝史去羃司業酌象尊之盎齊詣神座前北向奠爵俛伏興少退北向再拜訖又詣先師配座前酌獻如上儀少退東向再拜訖樂止. 謁者引司業詣飮福位西向立祝史各以爵酌罍福酒合寘一爵. 一祝史持爵進司業之左北向立. 司業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司業興再拜謁者引司業降復位. 初司業獻將畢謁者引博士詣罍洗盥洗升酌盎齊終獻如亞獻之儀. 樂止降復位分獻官並降復位. 次祝史各進跪徹豆興還尊所. 奉禮曰: “賜胙.” 衆官在位者及學生皆再拜已受福者不拜. 送神軒架奏姑洗宮凝安之曲鄕樂交奏奉禮曰: “再拜!” 衆官在位者及學生皆再拜樂一成止. 謁者引祭酒詣望瘞位奉禮帥贊者轉就瘞坎東北南向東上. 初在位者將拜祝史各執篚進神座前取幣降自西階以幣寘於坎訖奉禮曰: “可瘞.” 坎東西各四人寘土半坎. 奉禮白: “禮畢.” 謁者贊引各引祭酒以下諸享官以次出. 初白: “禮畢.” 奉禮帥贊者還本位贊引引御史祝史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 奉禮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訖. 贊引引出監學官學生及工人二舞以次出. 其祝版燔於齋坊.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08

宣宗八年九月庚戌禮部奏: “國學壁上圖畫七十二賢其位次依宋國子監所讚名目次第其章服皆倣十哲.” 從之.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09

肅宗六年四月癸巳國子監奏: “文宣王廟左右廊新畫六十一子二十一賢請從祀于釋奠.” 從之.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10

睿宗九年八月乙卯王詣國學酌獻于先聖先師御講堂命翰林學士朴昇中借大司成講說命三篇百官及生員七百餘人立庭聽講各進歌頌御製詩一首宣示左右令各和進. 十一年七月追贈新羅執事省侍郞崔致遠內史令從祀先聖廟庭.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11

忠宣王三年二月丁巳釋奠祭酒司業皆不至博士兼行三獻.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12

忠定王三年八月丁丑釋奠唐人林巨不知禮以祝板爲誤別取板使成均官書之不押于王而行之. 薛聰崔致遠削去不享. 牲本牛一羊一去牛用羊二.

 

#高麗史62-16-4-吉禮中祀-文宣王廟-013

恭愍王十二年八月丁酉釋奠博士以下無有一人唯明經博士學諭各一人而已. 十六年七月庚子移文宣王塑像于崇文館文武百官冠帶侍衛. 十八年八月丁卯命三司右使李穡釋奠于文廟自辛丑播遷之後禮文廢墜釋采之儀不中法式. 穡考正其失選諸生爲執事肄儀三日禮度可觀. 二十二年三月始命復行朔望祭自十年南遷以後廢而不行今復擧之八月丁亥釋奠以節氣用仲丁. 二十三年二月丁未釋奠以日食用仲丁.

 

志卷第十六.

 

 

#高麗史63-17-00-00-00-000

志卷第十七. 高麗史六十三.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63-17-5-00-00-000

禮五.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00-000

吉禮小祀.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風師雨師雷神靈星-000

風師雨師雷神靈星[久雨則禜祭國門].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風師雨師雷神靈星-001

風師壇高三尺廣二十三步四出陛燎壇在內壝之外二十步丙地廣五尺戶方二尺開上南出. 在國城東北令昌門外立春後丑日祀之. 祝版稱高麗國王臣王某敢明告.’ 牲牢豕一.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風師雨師雷神靈星-002

雨師及雷神同壇. 高三尺四出陛. 燎壇在內壝之外二十步丙地廣五尺方二尺開上南出. 在國城內西南月山立夏後申日並祀之. 祝版稱高麗國王臣王某敢明告.’ 牲牢豕各一.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風師雨師雷神靈星-003

靈星壇高三尺周八步四尺四出陛. 燎壇在內壝之外二十步丙地廣五尺戶方二尺開上南出. 立秋後辰日祀之. 祝版稱高麗國王臣王某敢明告.’ 牲牢豕一.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風師雨師雷神靈星-004

祀儀. 前祀三日應行事執事官散齋二日一日於正寢一日於本司致齋一日於祀所. 前祀一日郊社令太官令先到祀所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內外積柴於燎壇上太官令具牲牢及辦饌具. 守宮設祀官行事執事次於祀所. 奉禮設祀官以下行事位於壇東陛之南西向北上設奉禮位於祀官西南贊者在南差退俱西向. 未後一刻郊社令設神位板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莞設祝板於神座之右加坫上設幣篚於樽坫之所設樽罍於壇上東南藉以席設洗於南陛東南北向罍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 太官令帥宰人割牲遂烹牲. 祀日丑前五刻太官令入實饌左八籩以右爲上爲三行. 第一行形塩魚鱐; 第二行榛實乾棗栗黃; 第三行鹿脯菱仁芡仁. 右八豆以左爲上爲三行. 第一行芹菹笋菹; 第二行菁菹韭菹葵菹; 第三行免醢魚醢鹿醢. 俎一載牲體. 簠二在左實以稻*{}; 簋二在右實以黍稷. 良醞令入實樽罍太樽二著樽二山罍二太樽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齊著樽二一實明水一實盎齊山罍二一實玄酒一實淸酒. 丑前七刻祀官各服其服就門外位. 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再拜. 贊引引祝史齋郞入當壇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禮曰: “再拜!” 贊者承傳祝史以下皆再拜訖祝史升自東陛立於樽所. 謁者引祀官以下入就位立定奉禮曰: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訖謁者引獻官詣洗位. 齋郞以篚取爵授獻官獻官洗爵訖齋郞以篚受爵詣陛授祝史祝史受置樽所. 謁者引獻官升詣神位前北向立. 祝史以幣授獻官獻官受幣北向跪奠於神座前俛伏興再拜詣樽所. 祝史去羃獻官酌醴齊詣神位前北向跪奠爵俛伏興. 祝史持祝板詣神座右跪讀祝文訖獻官再拜. 二獻三獻酌盎齊如初儀訖祝史以爵酌福酒進獻官之右西向立獻官再拜跪祭酒飮卒爵祝史受虛爵復於坫獻官俛伏興再拜謁者引復位. 祝史進徹豆興奉禮曰: “賜祚!” 衆官再拜飮福者不拜. 贊者引獻官就望燎位南向立. 祝史詣神座前取幣祝板齋郞以俎載牲體黍稷飯爵酒降壇詣燎壇上燔之. 火燎半柴奉禮曰: “禮畢.” 謁者贊引各引祀官以次出. 祝史齋郞俱復執事位. 奉禮曰: “再拜!” 祝史以下皆再拜贊引引出. 太官令帥其屬收徹禮饌乃退.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風師雨師雷神靈星-005

禜祭國門儀. 前祭三日諸祭官散齋二日一日於正寢一日於本司致齋一日於祭所前祭一日郊社令掃除祭所太官丞先具酒脯醢. 其日質明郊社丞帥其屬設神座皆內向設酒樽於神座之左設罍洗及篚於酒樽之左俱內向竝實以巾爵. 奉禮設獻官位於洗位之左右向執事者於其後皆以近神爲上. 郊社丞與良醞之屬入實酒樽太官令監設饌物. 獻官以下俱就位立定謁者贊: “!” 獻官以下皆再拜. 祝史與執樽罍篚羃者各就位. 太官丞出詣饌所謁者進獻官之左白: “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太官丞引饌入祝史跪迎設於神座前訖. 太官丞以下還本位. 謁者引獻官詣洗位盥手洗爵詣樽所酌酒進神座前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向神座跪祝史持板進神座之右跪讀祝文訖. 獻官再拜祝史跪奠版於坫俛伏興還樽所亞終獻如初獻儀但不讀祝文. 三獻訖祝史以爵酌福酒立於獻官之右獻官再拜受爵跪祭酒三祭于地遂飮卒爵再拜訖. 謁者引還本位祝史進跪徹豆俛伏興還樽所祝史與執樽罍篚羃者俱復位. 謁者贊: “!” 獻官以下皆再拜.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 “禮畢.” 遂引獻官以下出. 祝板燔於齋所. 若雨止報祠用少牢. 靖宗五年正月辛丑祭雨師非時日也.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馬祖-000

馬祖.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馬祖-001

馬祖壇廣九步高三尺四出陛. 壝二十五步. 燎壇在神壇丙地廣五尺戶方二尺開上南出. 仲春擇吉祀之. 祝版稱高麗國王謹遣某官姓名敬祭.’ 牲牢豕一.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馬祖-002

祀儀. 前祀三日諸預祀之官散齋二日一日於正寢一日於本司無本司者宿尙書省. 致齋一日於祀所. 前祀一日守宮設祀官次於齋坊. 郊社令積柴於燎壇上. 太官令具小牢之饌. 祀日未明二刻太史郊社令升設馬祖天駟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莞. 奉禮設獻官位於壇東南執事位又於東南俱西向北上. 設奉禮位於獻官西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 又設奉禮贊者位於燎壇東北俱西向北上. 設望燎位於燎壇北南向郊社令設酒尊於壇上東南隅北向. 設洗位於壇下東南北向. 設幣篚於尊所未明一刻獻官以下各服其服郊社良醞令入實酒尊及幣. 質明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祝史齋郞與執尊罍篚羃者入當壇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禮曰: “再拜!” 贊者承傳祝史以下俱再拜祝史升自東陛詣尊所. 謁者引獻官以下入就位立定奉禮曰: “再拜!” 在位者俱再拜.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 “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太官令出詣饌所祝史跪取幣於篚興立於尊所. 謁者引獻官升自南陛詣神座前北向立祝史奉幣東向授獻官. 獻官受幣進北向跪奠於神座俛伏興少退再拜. 謁者引獻官還本位. 太官令引饌入自南陛升祝史迎引於壇上設於神座前訖太官令降復位祝史還尊所. 謁者引獻官詣洗位盥手洗爵訖謁者引獻官升自南陛詣酒尊所酌酒祝史贊酌. 獻官進神座前北向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北向立. 祝史持祝板進神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興獻官再拜. 祝史奠板於坫俛伏興還尊所. 亞終獻如初獻儀. 三獻訖祝史以爵酌福酒進獻官之右西向立獻官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 獻官俛伏興祝史以俎進减神座前胙肉以授獻官獻官跪受以授齋郞獻官再拜. 謁者引獻官降自南陛還本位祝史進跪徹豆俛伏興還尊所. 奉禮曰: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已飮福受胙者不拜. 謁者引獻官就望燎位南向立. 奉禮又帥贊者退立於燎壇東北. 祝史進神座前跪取制幣祝版爵酒又以俎載牲體黍稷飯興降自南陛當燎壇東南行自南陛登燎壇以幣酒祝版饌物置柴上訖. 奉禮曰: “可燎.” 東西各二人以炬投壇上. 火半柴謁者進獻官之左白: “禮畢.” 遂引獻官以下出. 奉禮帥贊者還本位贊引引祝史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 奉禮曰: “再拜!” 祝史以下皆再拜. 贊引引出.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先牧馬社馬步-000

先牧馬社馬步.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先牧馬社馬步-001

先牧馬社馬步壇各廣九步高三尺四出陛. 壝並二十五步. 瘞坎皆在神壇之壬地南出陛. 方深取足容物. 享日先牧仲夏馬社仲秋馬步仲冬並擇吉. 神位各設於壇上北方南向席皆以莞. 祝版稱高麗國王謹遣某官姓名敬祭.’ 牲牢各豕一.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先牧馬社馬步-002

享儀. 前享三日應享之官散齋二日一日於正寢一日於本司. 無本司者宿尙書省. 致齋一日於享所. 前享一日郊社令掃除壇之內外. 太官令具少牢之饌. 享日未明二刻太史令郊社令設神座奉禮設獻官位於壇東南執事位於獻官東南俱西向北上. 設奉禮位於獻官西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 郊社令設酒罇於壇上東南隅北向. 設洗位於壇下東南北向. 未明一刻享官以下各服其服. 郊社良醞令入實酒尊及幣. 質明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再拜贊引引祝史與執尊罍篚羃者入當壇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禮曰: “再拜!” 贊者承傳祝史以下俱再拜. 祝史升自東陛立於尊所. 謁者引獻官以下入就位立定. 奉禮曰: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 “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太官令出詣饌所祝史跪取幣於篚興立於尊所. 謁者引獻官升自南陛詣神座前北向立祝史奉幣東向授獻官. 獻官受幣進跪奠於神座. 俛伏興少退北向再拜謁者引獻官還本位. 太官令引饌升自南陛祝史迎設於神座前訖. 太官令降復位祝史還尊所. 謁者引獻官詣洗位盥手洗爵訖謁者引獻官升自南陛詣酒尊所酌酒. 祝史贊酌. 獻官進神座前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北向立祝史持版進神座右東向跪讀祝文訖. 獻官再拜祝史跪奠版於坫俛伏興還尊所. 亞終獻如初獻之儀. 三獻訖祝史以爵酌福酒進獻官之右西向立獻官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 獻官俛伏興祝史以俎進减神座前胙肉以授獻官. 獻官跪受以授齋郞獻官再拜. 謁者引獻官降自南陛還本位祝史進跪徹豆俛伏興還尊所. 奉禮曰: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已飮福受胙者不拜. 謁者引獻官就望瘞位北向立奉禮帥贊者就瘞坎西南東向立. 祝史進神座前跪取幣爵酒又以俎載牲體黍稷飯興降自南陛以幣酒饌置於坎訖. 奉禮曰: “可瘞.” 東西各二人寘土半坎謁者進獻官之左白: “禮畢.” 遂引獻官以下出. 奉禮帥贊者還本位贊引引祝史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 奉禮曰: “再拜!” 祝史以下皆再拜贊引引出. 其祝版燔於齋坊.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司寒-000

司寒.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司寒-001

司寒孟冬及立春藏冰春分開冰享之. 神位設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莞. 祝版稱高麗國王謹遣某官姓名敬祭.’ 牲牢豕一.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司寒-002

祭儀. 前祭三日諸享官散齋二日一日於正寢一日於本司. 無本司者宿尙書省. 致齋一日於享所. 前享一日郊社令掃除享所. 守宮陳設如常. 享日未明太官丞具少牢之饌. 郊社令帥其屬設酒樽於神座東南設洗位於壇東南北向. 上林令設桃弧棘矢於冰室戶內之右祭訖遂留之. 奉禮設上林令位於神座東南執事者位又於東南俱重行西向北上. 質明上林令以下各服其服. 郊社良醞令入實酒尊太官丞監設饌物. 贊引引祝史與執尊罍篚羃者先入立於神座前北向俱再拜訖各就位. 贊引引上林令及執事者俱入就位立定. : “!” 上林令以下皆再拜. 太官丞出詣饌所贊引進上林令之左白: “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太官丞引饌入祝史迎引於壇上設於神座前訖. 太官丞還本位. 贊引引上林令詣洗位盥手洗爵詣酒尊所. 上林令酌酒進神座前北向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北向立. 祝史持版進神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興上林令再拜祝史跪奠版於坫俛伏興還尊所. 亞終獻如上儀. 祝史以爵酌福酒進上林令之右西向立上林令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飮卒爵. 祝史進受虛爵復於坫. 上林令俛伏興再拜贊引引還本位. 祝史進跪徹豆俛伏興還尊所. 祝史與執尊罍篚羃者俱復位. 贊引贊: “!” 上林令以下皆再拜. 贊引進上林令之左白: “禮畢.” 贊引引上林令以下出. 其祝版焚於齋所.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諸州縣文宣王廟-000

諸州縣文宣王廟.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諸州縣文宣王廟-001

釋奠儀. 齋戒. 前享三日三獻官[牧都護知州府郡事則使以下相次爲三獻官若防禦鎭使縣令鎭將監務三獻官不備則兼攝行事]及諸預享之官散齋二日致齋一日. 散齋皆於正寢. 致齋三獻官於廳事預享官各於本司. 散齋理事如故唯不弔喪問疾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書不行刑罰不經穢惡. 致齋唯享事得行其餘悉斷助敎及生徒皆淸齋一宿於學館若有樂工則亦淸齋一宿於享所.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諸州縣文宣王廟-002

陳設[行事附]. 前享二日本司掃除廟之內外又爲瘞坎於堂之壬地方深取足容物. 設三獻官次於門外隨地之宜. 前享一日晡後本司帥其屬守門. 設三獻位於東階東南每等異位俱西向. 設掌事位於三獻官東南西向. 設助敎位於西階西南當掌事位生徒位於助敎之後俱東向北上設贊唱者位於三獻官西南西向北上. 助敎以文師差充若無文師則以敎授生徒者代之. 本司掌醴者以學院吏贊禮贊唱者以禮院吏亦閑習禮文者爲之. 設望瘞位於堂之東北當瘞坎西向贊唱者位於瘞坎東北南向東上. 祭器之數先聖神座前簠簋各二簠實稻粱在左粱在稻前簋實黍稷在右稷在黍前竝居前籩八在左爲二行右上. 第一行石鹽乾魚乾棗栗黃第二行榛仁菱仁芡仁鹿脯豆八在右爲二行左上. 第一行韭葅醓醢菁葅鹿醢第二行芹葅免醢笋葅魚醢. 俎一在籩豆*閒載豕牲又豆一實毛血在俎前. 木爵三在籩豆南每爵有坫. 罇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齊在神座東南西上加勺. 幣篚設於罇坫所幣以白長丈八尺. 祝坫設於神座右先師座亦如之. 罇在神座之左北上. 又設從享位各籩二在左一實栗黃一實鹿脯. 豆二在右一實菁葅一實鹿醢俎一在籩豆*閒載豕牲. 簠簋各一在籩豆*閒竝居前簠實稷簋實黍. 爵三在籩豆南每爵有坫罇四分左右二實明水二實醴齊. 又設洗於東階之東罍水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 享日未明烹牲於廚. 祝以豆一取毛血. 夙興掌饌者實祭器. 質明諸享官及生徒各服其服. 本司帥掌事者入實尊罍及幣祝版各寘於坫. 贊唱者先入就位祝二人與執尊罍篚洗者入立於庭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贊唱者曰: “再拜!” 祝以下皆再拜. 執尊罍篚洗者各就位. 祝升自東階行掃除訖各立於尊所. 三獻官將至助敎生徒竝入就位. 三獻官至門外次改服出次贊禮者引三獻官以下諸享官以次入就位立定贊唱者曰: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贊禮者進初獻官之左北向白: “請行事.” 退復位. 本司帥執饌者奉饌陳於門外. 贊禮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先聖神座前北向立. 祝跪取幣東向授初獻官初獻官北向跪奠於先聖神座俛伏興少退再拜訖又詣先師配座前東向立. 祝以幣北向授初獻官初獻官東向跪奠於先師座俛伏興少退再拜訖贊禮者引降復位. 本司引饌入升自東階祝迎引於階上各設於神座前. 設訖本司與執饌者降出祝還尊所. 贊禮者引初獻官詣罍洗盥手洗手洗爵拭爵訖升自東階詣先聖酒尊所執尊者去羃獻官酌醴齊詣先聖神座前北向跪奠訖俛伏興少退立. 祝持祝版進神座之右東向跪讀訖初獻官再拜祝跪奠版於坫興還尊所. 初獻官又詣先師尊所執尊者去羃獻官酌醴齊詣先師配座前東向跪奠爵俛伏興以次詣左右從享位酌獻訖詣配座前東向立[東西廡分獻.]. 祝持祝版進配座之左北向跪讀訖初獻官再拜. 祝跪奠版於坫興還尊所. 贊禮者引初獻官詣飮福位西向立祝各以爵酌福酒合寘一爵一祝持爵進初獻官之左北向立初獻官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俛伏興. 祝各持俎進减神座前胙肉共置一俎上又以籩取稷黍飯共置一籩以次授初獻官每受以授執饌者取爵遂飮卒爵. 祝進受虛爵復於坫初獻官興再拜贊禮者引降復位贊禮者引亞獻官詣罍洗盥手洗爵升獻竝如初獻之儀訖贊禮者引亞獻官詣飮福位西向立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一祝持爵進亞獻官之左北向立亞獻官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飮卒爵. 祝進受虛爵復於坫亞獻官興再拜. 贊禮者引亞獻官降復位. 初亞獻將畢贊禮者引終獻官詣洗升獻如亞獻之儀訖降復位. 祝各進神座前跪徹豆興還尊所. 贊唱者曰: “賜胙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已受福者不拜送神贊唱者曰: “衆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贊禮者進獻官之左白: “請望瘞.” 引就望瘞位西向立. 贊唱者轉就瘞坎東北位. 初在位者將拜祝各以篚進神座前跪取幣降自西階就瘞坎以幣寘於坎訖贊唱者曰: “可瘞.” 坎東西各二人寘土半坎贊禮者白: “禮畢.” 遂引初獻官以下諸享官以次出. 祝與執尊罍篚洗者俱復庭下位北向立. 贊唱者曰: “再拜!” 祝以下俱再拜訖出. 祝版燔於齋坊.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大夫士庶人祭禮-000

大夫士庶人祭禮.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大夫士庶人祭禮-001

文宗二年七月壬寅制: “大小官吏四仲時祭給暇二日.”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大夫士庶人祭禮-002

恭讓王二年二月判: 大夫以上祭三世六品以上祭二世七品以下至於庶人止祭父母並立家廟朔望必奠出入必告. 四仲之月必享食新必薦忌日必祭. 當忌日不許騎馬出門接對賓客其俗節上墳許從舊俗. 時享日期一二品每仲月上旬三四五六品仲旬七品以下至於庶人季旬. 八月庚申朔頒行士大夫家祭儀. 四仲月祭曾祖考妣祖考妣考妣三代嫡長子孫主祭衆子孫親伯叔父及子孫堂伯叔祖及子孫並於主祭家與祭與祭者之祖考不得與享此祭者則別作神主各於其家奉祀. 嫡長子孫無後次嫡子孫之長者主祭. 主祭者秩卑衆子孫內有秩高者祭品從秩高者祖考秩卑主祭者秩高祭品從主祭者之秩. 主人初獻主婦亞獻衆兄弟終獻. 主婦有故衆兄弟代之. 三獻人各致齋一日其餘宗族散齋. 主祭子孫奉神主別居遠地其衆子孫以俗祭儀祭於其室. 若神主在主祭家主祭者因事遠出則次嫡子孫就其家行祭如常儀. 旁親之無後者以其班祔之用紙錢無神主. 妻先夫亡者亦同有子孫則以紙錢祭於其家. 除四仲月正祭外如正朝端午中秋宜獻時食奠酒不用祝文. 如祖考忌日只祭祖考及祖妣祖妣忌日只祭祖妣. 不必徧擧仍請神主出中堂饗祭餘位忌日同. 祭品隨時損益不必視時祭儀. 外祖父母及妻父母無主祭者當於正朝端午中秋及各忌日用俗祭儀祭之. 行禮儀式一依朱文公家禮隨宜損益. 一品至二品設蔬果各五楪肉二楪麪餅各一器羹飯各二器匙筯盞各二. 三品至六品設蔬菜三楪果二楪麪餅魚肉各一器. 七品至庶人在官者菜二楪果一楪魚肉各一器羹飯盞匙筯並同. 兩位共一卓右宗子祭法. 自今中外遵守以成禮俗其中有人情事勢不便者不必拘宗法. 其見存族長奉神主主祠其餘嫡衆子孫並於其家與祭衆子孫所生父母各作神主祭於其家致齋如常儀. 三年六月己巳命申行家廟之制.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00

雜祀.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01

穆宗十一年十月改軷祭爲壓兵祭.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02

顯宗二年二月以丹兵至長湍風雲暴作紺岳神祠若有旌旗士馬丹兵懼不敢前. 令所司修報祀. 三年十二月作西京木覓祠神象. 七月大醮于毬庭國家故事往往遍祭天地及境內山川于闕庭謂之醮. 十六年五月以海陽道定安縣再進珊瑚樹陞南海神祀典.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03

靖宗元年五月甲辰祈晴于川上每水旱祭百神於松岳溪上號曰川上祭. 五年二月壬午祀老人星於南郊. 九年九月壬申親醮于毬庭. 十二年六月己未親醮本命星宿于內殿.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04

文宗二年二月己丑行壓兵祭于西京北郊. 七月己未親醮北斗于內殿. 五年四月戊申親醮于毬庭. 十二月戊子制: “大雪之候雪不盈尺宜令諏日祈雪於川上.” 禮部奏: “仲冬以來雖無盈尺之雪雨復霈然况今節近立春不宜祈雪.” 從之. 七年四月丁酉親醮于毬庭. 九年三月壬申宣德鎭新城置城隍神祠賜號崇威春秋致祭. 十年九月己丑祀太一於壽春宮以*𧟄{}火災. 十四年五月甲午親醮于毬庭. 十八年五月己未親醮本命星宿于內殿. 十九年八月戊子朔木火二星失度醮于毬庭以禳之. 二十年三月戊午親醮于毬庭. 二十五年四月癸酉親醮于毬庭. 二十七年二月甲午行天祥祭以禳災變. 五月己酉醮百神於毬庭以禳災變.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05

宣宗二年四月甲申親醮于毬庭. 三年十一月壬戌親醮祈雪. 四年正月甲戌親醮于會慶殿. 三月丙子親醮太一于文德殿以祈風雨調順. 五月己卯親醮于會慶殿禱雨. 七月丙辰醮于內庭. 十月乙酉親醮于內庭. 五年三月己酉遣使醮于氈城在鹽州東古祭天壇也. 六年二月辛酉親祀天地山川于毬庭. 十年六月甲子親醮于內殿祈穀. 十一年三月丁亥醮于毬庭.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06

肅宗元年五月丙申醮于會慶殿二年五月丁卯醮于會慶殿. 三年二月甲申親醮于毬庭. 五月辛酉醮于會慶殿. 五年正月癸巳親醮于毬庭. 六月戊午祭五溫神於五部以禳溫疫. 六年二月甲午遣使秩祭于山川. 丙申祭溫神于五部以禳溫疫. 三月丙戌祭五溫神. 四月戊申合祭己卯年幸三角山所過名山大川于開城及楊州. 七年二月丙申命太子醮三界百神于毬庭. 十月壬子朔禮部奏: “我國敎化禮義自箕子始而不載祀典. 乞求其墳塋立祠以祭.” 從之. 九年十一月丁亥醮太一祈雪. 十二月甲子祈雪于山川. 十年二月癸丑命太子醮三界靈祗于毬庭. 八月甲申遣使祭東明聖帝祠獻衣幣.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07

睿宗三年五月辛酉王率近侍三品以上醮昊天五方帝于會慶殿. 八月丙戌命有司祀老人星于南壇. 六年二月己亥祀老人星于南壇. 十一年四月丁卯遣使祈雨於上京川上松岳東神諸神廟朴淵及西京木覓東明祠道哲嵒梯淵.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08

仁宗元年二月甲午親醮于闕庭. 十二月壬午秩祭山川. 七年三月甲申遣使醮于塩州氈城.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09

明宗十四年五月丙戌以太子無嗣遣使禖祭于白馬山. 二十年十月甲申遣使西都祭藝祖廟西都藝祖之所興也. 至今衣冠猶在其廟故後王每於燃燈八關遣大臣致祭.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10

高宗四十五年四月乙酉親醮三界.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11

元宗十四年討三別抄于耽羅也無等山神有陰助之驗命春秋致祭.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12

忠烈王元年六月戊辰遣使于忠淸慶尙全羅東界等道遍祭山川. 二年十月癸亥親醮于康安殿. 三年二月庚申朔親醮于本闕. 五月壬辰以耽羅之役錦城山神有陰助之驗令所在官歲致米五石以奉其祀. 四年二月庚申親醮于本闕. 九月辛卯遣使于平壤享太祖東明木覓廟. 五年三月庚戌親醮于康安殿. 五月丁卯用樂祀竹坂宮新殿鷲瓦. 六年三月戊申親醮三界于本闕. 七年三月甲子以將征日本祭纛于宮南門. 八年三月甲子親醮于本闕. 九年三月甲子親醮三界于本闕. 九月庚申親醮于本闕. 十年三月戊午親醮三界于康安殿. 十月丙午親醮于康安殿. 十一年三月己卯親醮三界于康安殿. 十二年三月丁丑親醮于康安殿. 十三年三月壬辰朔親醮三界于康安殿. 六月己巳將助征乃顔親祭纛于宮門. 十四年二月甲申親醮于康安殿. 十二月丙辰幸九曜堂醮十一曜. 十六年九月庚申將征日本祭纛于壽康宮. 十八年四月癸亥親醮三界于康安殿. 二十一年二月甲辰親醮三界于康安殿.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13

忠肅王十二年十月令平壤府立箕子祠以祭.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14

恭愍王五年六月令平壤府修營箕子祠宇以時致祭. 八年十二月丙子以賊起祭中外山川於神廟以求助. 九年三月甲午祭諸道州郡城隍于諸神廟以謝戰捷. 十年十月禱兵捷于群望. 二十年十二月命平壤府修箕子祠宇以時祭之.

 

#高麗史63-17-5-吉禮小祀-雜祀-015

辛禑三年七月丙申都評議司言: “往歲玄陵將親討紅賊始立纛每月朔望祭之其弊不細請停罷.” 從之. 四年五月甲戌以時令不和醮太一于福源宮. 五年三月辛未遣使醮摩利山. 甲申命淨事色大醮三界. 六年八月辛未命淨事色醮開福神于闕庭. 十一年三月丙子命醮于毬庭及淨事色. 十四年四月丙辰遣使醮助兵六丁.

 

志卷第十七.

 

 

#高麗史64-18-00-00-00-000

志卷第十八. 高麗史六十四.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64-18-6-00-00-000

禮六.

 

#高麗史64-18-6-凶禮-00-000

凶禮.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00

國恤.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01

高麗人不立國恤之儀. 至國有大故則皆臨時采掇附比以從事事已則諱而不傳故其見於史者特梗槩而已.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02

太祖二十六年五月丙午王疾大漸御神德殿命學士金岳草遺詔有頃而薨. 太子諸王及宗室近臣皆擗地哀號. 乃令百官列位於內議省門外宣遺命. 惠宗卽位率群臣擧哀六月戊申發喪於詳政殿宣遺詔. 己酉殯于詳政殿之西階庚午行祖奠太常卿讀謚冊攝侍中元甫行禮賓令王仁澤奉大牢之奠. 壬申葬于顯陵以遺命喪葬園陵制度依漢魏故事悉從儉約.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03

景宗六年七月王疾彌留甲辰遺詔服紀以日易月十三日周祥二十七日大祥西京安東安南登州等諸道鎭守各於任所擧哀三日釋服. 丙午薨于正寢葬于榮陵成宗卽位.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04

顯宗二十二年五月辛未王疾篤薨于重光殿. 德宗卽位居翼室朝夕哀臨. 甲戌王率群臣成服百姓玄冠素服. 六月丙申葬于宣陵群臣公除. 戊戌王釋服. 十月戊寅宰輔表請復常膳許之. 元年五月己丑王以皇考中祥祭齋七日居翼室涼闇反哭擧哀一如唐德宗故事. 二年八月祔顯宗于太廟.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05

文宗三十七年七月辛酉王疾篤薨于重光殿殯于宣德殿. 是日順宗卽位. 八月甲申葬文宗于景陵. 十月乙未王疾篤遺詔在外州鎭官吏止於本處擧哀喪服以日易月薨于喪次. 是日殯于宣德殿丙申宣宗卽位. 戊戌王率百官成服詣宣德殿行祭. 十一月庚申王親臨啓殯哭盡哀葬于成陵. 二年九月壬子王親奠于順宗魂殿. 九年九月壬午王太后李氏薨于西京歸葬戴陵. 乙酉遼遣王鼎來賀生辰. 有司奏: “古典天子諸侯三年之喪旣葬釋服心喪終制不與士大夫同禮. 今賀節使已至伏望以日易月二十七日後釋服迎命.” 從之. 十年九月丁丑王詣仁睿太后返魂殿行小祥祭從晉制奉安神主於本殿.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06

肅宗十年十月王還自西京丙寅至長平門外以疾薨于輦中到西華門發喪太子群臣哭踊奉入延英殿卽日移殯于宣德殿. 遺詔方鎭州牧止於本處擧哀服喪之制以日易月. 是日睿宗卽位甲申葬于英陵. 元年三月乙卯王詣肅宗虞宮. 七年七月己巳王太后柳氏薨殯于大內八月丙申葬于崇陵. 王祖送于闕庭. 十七年四月王疾革丙申遺詔喪服以日易月方鎭州牧止於本處擧哀成服三日而除遂薨殯于宣政殿. 仁宗卽位朝夕奠殯哭踊盡哀甲寅葬于裕陵. 七月己卯虞八月壬寅虞十月癸卯虞十二月朔丙戌虞. 元年四月癸巳小祥己酉虞十月乙酉虞. 二年四月甲戌祔于太廟. 二十四年二月王疾大漸丁卯遺詔喪服以日易月薨于保和殿是日毅宗卽位三月甲戌王及百官國人成服甲申葬于長陵癸巳王以下釋服丙戌虞. 二年二月丁巳大祥.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07

明宗三年十月庚申李義旼弑毅宗于雞林五年五月丙申發毅宗喪百官玄冠素服三日壬寅葬于禧陵. 十三年十一月癸未王太后任氏薨殯于義昌宮旁私第王朝夕哭臨. 閏月甲寅葬于純陵王導轜車自義昌宮步至彌勒寺釋服. 十四年二月壬戌卒哭. 禮官奏: “按仁睿太后喪制一依文廟故事卒哭之後上及群臣應帶紅鞓者皆服皂帶今太后之喪亦依此制.” 中書省駁議: “王后喪制不宜與國王同.” 王曰: “人子之於父母其心一也豈可重父而輕母哉? 卒哭之後朕雖許卿等帶紅而卿等宜引禮固辭况祥期之內朕常帶皂而卿等獨帶紅耶?” 夏四月壬申燃燈翼日大會觀樂燃燈上元事也以國恤權停至是行之唯禁揷花諸伎. 五月甲午金祭奠使太府監完顔*辜來. 初至西郊亭接伴使大將軍張博仁舞蹈行問上禮*辜以國恤舞蹈譏之曰: “何失禮也!” 博仁猶不悟. 丁巳王宴金使使不入曰: “今日之事是謂花宴况王旣起復禮宜從吉結彩棚奏樂揷花可也不則不受享禮.” 王使人*荅曰: “雖受起復練祥未闋可從吉禮乎?” 金使怒不赴宴. 六月戊辰宴金使竟不結棚揷花奏樂. 八月王以嬖妾死久不御肉人譏之曰: “丁母后喪未五旬而復常膳今反乃爾何失禮之甚也.” 十一月甲午虞己亥設八關會王觀樂于毬庭. 以太后祥月除賀禮及舞蹈工人庭舞歌曲. 初禮官奏: “仲冬乃王太后忌日請於孟冬行八關禮.” 王以問相府叅知政事文克謙曰: “太祖始設八關盖爲神*{}也後世嗣王不可以他事進退之. 况太祖禱于神明曰: ‘願世世仲冬無令有國忌若不幸有忌則疑國祚將艾也.’ 故自統合以來仲冬無國忌今有之是國之災也而又以孟冬設八關固非太祖意禮官所奏不可許.” 從之翼日大會王又觀樂于毬庭. 十五年八月壬申行八虞祭. 十六年正月丙午附于太廟.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08

神宗五年十一月戊午明宗薨于昌樂宮宰樞及常叅官以上皂帶詣闕陳慰宗室百官及士庶人玄冠素服三日唯葬禮都監服至葬日. 己巳金遣戶部侍郞李仲元來賀生辰. 十二月朔辛未王受詔于大觀殿先遣左承宣于承慶謂金使曰: “前王在殯迎詔及宴不敢擧樂.” 金使曰: “迎天子之命豈可以私喪徹樂乎?” 遂用之. 丙辰宴金使先遣人告曰: “前王在殯未敢宴於正殿.” 金使不聽再告乃許之. 閏月壬寅葬明宗于智陵. 王初欲葬以王禮崔忠獻堅執不可降從其妃景順王后葬儀*閒用仁廟葬禮. 時太子斥在江華未得襄事國人哀之. 七年正月己巳王背疽御千齡殿詔太子嗣位是爲熙宗. 丁丑薨戊寅殯于靖安宮崔忠獻會宰樞於其第議減禮司所奏服喪二十六日爲十四日. 二月庚申葬于陽陵. 二年二月己未祔于太廟.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09

康宗二年八月王不豫丁丑遺詔易月之服三日而除薨于壽昌宮戊寅高宗卽位九月丙寅葬于厚陵. 十九年六月朔庚戌王妃王氏薨百官玄冠素服三日辛酉葬王后. 四十六年六月壬寅王薨于柳璥第遺詔太子嗣位太子奉使未還*閒太孫監國. 易月之服三日而除. 太子卽元宗. 七月乙卯有事于太廟以國恤除牲牢樂懸. 九月丙辰蒙使加大只大等來太孫傳令旨曰: “大朝使來不可以凶服迎當服皂鞓以迎其留使外館以待終制.” 己未葬高宗于洪陵太孫釋服. 元宗在元聞訃服喪三日而除. 元年二月己酉燃燈太孫如奉恩寺除黃紅傘水精鉞鈇駕前儀仗及引駕其他諸王宰樞兩班士卒侍衛如常儀. 入康安殿與諸王分坐東西看樂. 許諸王宰樞文武兩班服吉服紅鞓. 三月甲申元宗還戊子卽位. 六月丙寅小祥. 十五年六月王不豫癸亥遺詔易月之服三日而除藩鎭州縣毋得越疆奉遵朝廷哀制至於科擧昏姻一切如舊薨于堤上宮. 八月戊辰瀋王至自元詣堤上宮謁殯殿. 己巳王幸本闕服黃袍卽位于康安殿是謂忠烈王. 九月壬午王詣殯殿始服斬衰麻絰率群臣哭. 乙酉葬于韶陵王釋喪服. 元年十一月乙未王行七虞祭於魂殿. 二年六月乙丑祔于景靈殿. 七月乙未祔于太廟. 二十三年五月壬午安平公主薨于賢聖寺殯于壽寧宮令國中士庶素衣白帽至葬. 八月丙午世子成服己未葬于高陵. 三十四年五月王不豫七月己巳薨於神孝寺是夜殯于淑妃金氏第. 八月壬子瀋陽王自元來奔喪詣殯殿入哭設奠百官以玄冠素服侍立. 甲寅瀋陽王服紫袍詣景靈殿告嗣位遂至壽寧宮卽位是爲忠宣王. 九月辛卯王祭殯殿癸巳祭殯殿乙未王祭殯殿. *{}三臨盡哀. 百官皆縞素停朝市. 十月丁酉葬于慶陵諸司設奠道次祖送梓宮. 初發王衰麻絰手擎香爐步至十川橋乃乘肩輿至山陵. 葬訖率百官大臨侍魂輿而返安於靈眞殿. 二年九月丁丑祔于寢園攝太尉大寧君崔有渰前一日詣靈眞殿齋宿其日早行告事由祭. 攝司徒政丞柳淸臣典儀判事李之氐與諸享官受祝版徑詣寢園百官具儀衛會靈眞殿門外敘立. 奉木主出安于輅密直二人坐於前攝上護軍二人坐於後內侍常叅二人又坐其後. 百官前後導從至寢園大尉司徒及典儀判事先入庭分立左右右上諸享官及侍臣入庭分立奉主去輅就輿樂作及門樂止. 齋郞奉主置拜位攝侍中俯伏致告訖奉主復乘輿堂上執禮官引入正室先見太祖次見惠顯二祖次見仁明二祖訖奉安于位堂下. 樂作太尉洗爵初獻司徒亞獻典儀終獻其禮實王之所制也.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10

忠肅王二年十一月薊國大長公主在元不豫十二月甲午薨. 庚子柩東還. 仁宗皇帝命中書省御史臺百官奠于道. 三年二月丙子公主喪至百官玄冠素服迎于郊殯于永安宮庚寅葬公主. 十二年五月辛酉太尉王[卽忠宣王.]薨于燕邸甲戌訃至遣三司使尹莘傑萬戶姜融迎梓宮于平壤. 七月癸酉梓宮至百官玄冠素服郊迎殯于淑妃宮十一月甲寅葬于德陵. 十七年六月丁未祔于寢園.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11

忠惠王後五年正月王在元丙子薨于岳陽縣閏二月己巳訃至停朝市三日. 六月癸酉梓宮至八月庚申葬于永陵. 忠穆王二年正月丁未奉安木主于魂殿五月乙酉祔于太廟.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12

恭愍王元年三月辛亥忠定王遇鴆薨于江華. 七月癸酉葬于聰陵諸司一員服斬衰奉安神御于宣明殿. 辛禑元年四月己酉祔于太廟. 恭愍王十四年二月甲辰徽懿公主薨輟朝三日百官玄冠素服置殯殿國葬造墓都監及山所靈飯法威儀喪帷轜車祭器喪服返魂服玩小造棺槨墓室鋪陳眞影等十三色以供喪事又命諸司設奠. 四月壬辰葬于正陵百官玄冠素服送至陵及返魂改吉服從還. 王手寫公主眞日夜對食悲泣三年不御肉膳. 二十三年九月甲申洪倫等弑王丙戌殯于寶房. 辛禑與宰樞發喪擧哀十月庚申葬于玄陵. 百官皆喪服秉燭導轜車前行諸司設奠道次. 禑以喪服出演福寺西街迎拜肩輿前導至宣義門外拜送平笠白衣乘馬而還百官至山陵葬訖以吉服返魂於寶源庫.

 

#高麗史64-18-6-凶禮-國恤-013

辛禑元年三月甲戌貞順淑儀公主薨百官玄冠素服輟朝市. 四月甲辰葬于頃陵百官又玄冠素服送至山陵公服侍魂輿而返安於魂殿.

 

#高麗史64-18-6-凶禮-陳慰儀-000

陳慰儀.

 

#高麗史64-18-6-凶禮-陳慰儀-001

其日百官並皂鞓閣門先立殿門外東邊*{}候分引兩班中心爲頭異位重行北向立定侍臣隨品交立. *{}候引宰臣就褥位舍人喝: “宰臣兩班再拜!” 閣使出行詣宰臣右立宰臣搢笏跪進表. 閣使揖搢笏奉表抽笏奉表. 入門揖落笏趍進一拜跪搢笏呈表於几上膝退面拜趍退出門外揖就位揖云奉宣: “卿等所慰已知.” 舍人喝: “皆再拜!” *{}候引宰臣出. 次引兩班出訖閣門橫行再拜行頭進步復位拜揖退.

 

#高麗史64-18-6-凶禮-祔太廟儀-000

祔太廟儀

 

#高麗史64-18-6-凶禮-祔太廟儀-001

其日承宣開殿實魂殿都監判官秉燭先升拂匱筵趺几踏臺. 訖太祝入室啓匱出神主安於趺上行告祔廟祭. 訖太祝入室奉神主還安匱內闔戶而出承宣封室戶儀仗樂部列於門外. 尙舍設褥位於殿庭指諭牽龍各著錦衣陪腰輿置褥位上又設褥位於外庭置綵帛樓子又設褥位於大門外置大輅於褥位南. 承宣重房備身將軍指諭內侍茶房序立於內紫門階下執禮命尙贊閣門*{}候引傘扇入陳於外庭. 侍臣左右分立宰臣密直一行西上. 太史局奏時員報某時承宣開室戶攝侍中詣匱前跪奏云請降座升輿內侍一員奉靈匱一員奉趺几太祝宮闈令奉神主匱降自西階安於腰輿殿侍衛及巡檢等陪立. 次殿中禁服其服左右分立指諭牽龍陪立於紫門階上. 次承宣重房備身將軍內侍茶房指諭肅拜訖殿都知着錦衣奉*鈍子左右分立陪腰輿出門外小駐. 舍人喝: “宰臣密直左右侍臣肅拜!” 訖攝侍中跪請降輿升樓子安於樓子如前儀進行. 至大路前褥位小駐攝侍中跪奏請降樓子升輅安於輅上如前儀. 舍人喝: “百官再拜!” 勑侍奉員將文武兩班上馬黃門侍郞奏上馬. 舍人喝: “百官再拜!” 訖上將軍一員佩刀就輅前立奏: “神主路上行李萬福升祔太廟.” 再拜訖密直二員上將軍二員內侍叅上四員叅乘密直輅外前面上將軍後面別監輅內稍後左右陪奉. 到太廟外駐輅叅乘官俱下前到. 享官肅拜訖輅至門外攝侍中跪奏請降輅升輿. 安於輿上如前儀. 尙舍於門外先設幕次幕前設褥位腰輿到褥位上以樓子邀之尙舍別監捲簾安於幕內床褥上如前儀. 廟庭執禮俟廟內諸事畢詣幕次. 舍人喝: “宰樞侍臣再拜權退.” 引腰輿置幕前褥位上. 別監又捲簾. 廟庭大祝奉神主匱安於腰輿齋郞陪腰輿贊者引入廟門廟庭. 執禮曰: “魂殿侍衛員將人吏掌固退散.” 出門外再拜. 退散後齋郞等陪腰輿入安于廟庭東邊褥位大祝齋郞奉木主歷見太祖而下先王先后訖入安于當祔之室. 享官行祭禮畢闔戶而出. 祔景靈殿儀放此.

 

#高麗史64-18-6-凶禮-上國使祭奠贈賻弔慰儀-000

上國使祭奠贈賻弔慰儀.

 

#高麗史64-18-6-凶禮-上國使祭奠贈賻弔慰儀-001

文宗之喪宋遣祭奠使左*{}議大夫楊景略副使禮賓使王舜封弔慰使右諫議大夫錢勰副使西上閣門副使宋球來. 祭奠使設奠于魂殿使副就位. 執事告陳設畢使副卽席再拜. 使搢笏焚香酹酒讀祝文. 本國上陪官捧祝文俛伏興使副再拜訖嗣王向闕立. 使稱有勑嗣王再拜. 使口傳宣訖嗣王再拜. 使搢笏捧贈賻詔書嗣王跪受俛伏興. 祭奠禮畢弔慰使副少進嗣王向闕立. 使宣有勑嗣王再拜. 口宣及授弔慰詔書並如祭奠使儀. 訖與祭奠使副展慰陳狀如常儀. 仁睿太后之喪金遣太府監完顔*辜來賜祭將祭*辜問曰: “太后畫象坐耶立耶.” 對曰: “.” *辜曰: “諸侯王母坐而天子使拜可乎? 必藏影幀乃入行事.” 王遣人陳諭再三*辜從之. 王立庭下*辜登堂再拜奠爵. 安平公主之喪元遣火魯忽孫來弔. 王與世子素衣短帽黃帶群臣玄冠素服與火魯忽孫入臨殯殿.

 

#高麗史64-18-6-凶禮-先王諱辰眞殿酌獻儀-000

先王諱辰眞殿酌獻儀.

 

#高麗史64-18-6-凶禮-先王諱辰眞殿酌獻儀-001

其日質明禮司奏初嚴所司陳仗衛於殿庭內外如常儀. 樞密以下左右侍臣就大觀殿庭文武百寮就泰定門外立班以俟. 侍中詣宣仁殿門版奏外辦禮司奏二嚴. 王出御大觀殿鳴鞭內外仗衛大喝: “再拜!” 舍人喝: “樞密以下左右侍臣再拜!” 次閣門員引宰臣就拜位. 舍人喝: “宰臣再拜!” 西出. 黃門侍郞就庭中俛伏跪奏請動駕奏訖俛伏興退復位. 王降殿升輦出利賓門外禮司奏三嚴. 出泰定門黃門侍郞出就輦前俛伏跪奏請駐輦俛伏興. 舍人喝: “文武百寮再拜!” 次黃門侍郞復就輦前俛伏跪奏請勑侍臣百寮上馬侍中傳宣曰: “.” 黃門侍郞俛伏興傳侍臣員將文武兩班宣許上馬. 傳訖舍人喝: “樞密以下侍臣及近臣百寮應騎者俱再拜!” 訖黃門侍郞復出俛伏跪奏請動駕俛伏興退復位. 鳴鞭侍臣前導出昇平門前後導從應騎者皆乘馬. 駕至眞殿門外降輦入幄次殿內酌獻並與燃燈小會駕幸儀同. 酌獻時宰臣以下文武百寮皆着皂鞓.

 

#高麗史64-18-6-凶禮-先王諱辰眞殿酌獻儀-002

成宗八年十二月敎: “太祖及王考戴宗王妣宣義王后忌月禁屠殺斷肉膳.”

 

#高麗史64-18-6-凶禮-先王諱辰眞殿酌獻儀-003

靖宗三年七月壬戌以王妣元成太后諱辰百官就乾德殿上表陳慰諱辰陳慰始此. 自後考妣諱辰宰臣進表三品以上黑帶假紅以下犀帶陳慰如儀.

 

#高麗史64-18-6-凶禮-先王諱辰眞殿酌獻儀-004

文宗三十一年五月甲戌王以顯考忌服素襴避正殿令中外斷音樂禁弋獵終月.

 

#高麗史64-18-6-凶禮-先王諱辰眞殿酌獻儀-005

恭讓王三年正月辛丑禮曹啓曰: “安慶公淐以元王母弟簒立元朝遣使奉元王復位則淐不當稱爲英宗亦不當載諸祀典. 今遇忌日致祭有乖大義請罷之. 且忠肅王妃洪氏乃忠惠王恭愍之母后忠惠王妃尹氏乃忠定王之母后. 以正統君王有後之妃迄今不祀實爲闕典乞兩妃忌日及眞殿祭享悉倣近代先后禮.” 從之.

 

#高麗史64-18-6-凶禮-上國喪-000

上國喪.

 

#高麗史64-18-6-凶禮-上國喪-001

顯宗二十二年七月己未契丹報哀使工部郞中南承顔來告聖宗喪宣詔於顯宗魂堂. 辛酉德宗引契丹使擧哀於內殿. 十月辛巳遣工部郞中柳喬如契丹會葬.

 

#高麗史64-18-6-凶禮-上國喪-002

文宗九年九月癸亥契丹告哀使鴻臚少卿張嗣復來告興宗喪. 王聞嗣復過鴨綠江減常膳徹音樂禁屠宰斷弋獵. 禮司奏: “禮世子不爲天子服又童子不緦乞太子及樂浪開城國原侯並不服平壤公以下文武常叅以上服喪.” 從之. 乙丑王服素襴率百官出昌德門前嗣復傳詔擧哀行服輟朝市三日. 丙子遣知中樞院事崔惟善工部侍郞李得路如契丹弔喪會葬.

 

#高麗史64-18-6-凶禮-上國喪-003

仁宗十三年二月辛丑金報哀使檢校右散騎常侍王政來告太祖喪. 百官玄冠素服. 癸卯王受詔與國人服喪三日. 閏月丁未報哀使還附表陳慰. 乙卯遣少卿金端侍御史李時敏如金弔喪. 十四年二月丙辰金遣使來告太皇太后喪擧國素服三日. 丁卯遣殿中監尹彦植左司諫崔允儀如金弔祭.

 

#高麗史64-18-6-凶禮-上國喪-004

明宗十九年正月金世宗崩三月戊午遣奉慰使及祭奠兼會葬使如金. 己未金遣使來告喪庚申王素服率百官迎詔于都省廳擧哀. 四月壬戌釋服. 二十一年二月乙未金遣完顔臣來告皇太后喪遣大將軍韓正修郞中崔敦禮如金弔喪. 大將軍文得呂司業李世長致祭. 丁酉王率群臣發哀於都省.

 

#高麗史64-18-6-凶禮-上國喪-005

熙宗四年冬金章宗崩五年正月丁酉遣奉慰使史洪紀祭奠使李淳中如金.

 

#高麗史64-18-6-凶禮-上國喪-006

忠烈王二十年正月癸酉世祖皇帝崩王與公主以羊十馬一祭于殯殿. 二十六年正月丙寅元皇太后崩四月庚戌遣同知密直司事薛景成如元弔喪. 戊午王如元弔喪. 六月癸酉王祭太后殯殿.

 

#高麗史64-18-6-凶禮-上國喪-007

恭讓王四年六月己卯王聞大明皇太子薨欲發喪廷臣啓曰: “皇太子未成爲君不可服喪.” 於是輟朝三日百官布帶.

 

#高麗史64-18-6-凶禮-隣國喪-000

隣國喪.

 

#高麗史64-18-6-凶禮-隣國喪-001

太祖七年九月新羅王昇英薨來告喪王擧哀遣使弔之.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00

諸臣喪.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01

高麗大臣之卒賻贈恩恤極爲優厚. 然其儀制史闕未詳略擧其見於史者以著其凡.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02

太祖十九年十二月大匡裴玄慶疾篤王親幸其第問疾王出門而玄慶卒. 王駐駕命官庀葬事而後還.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03

成宗六年三月內史令崔知夢卒王聞訃震悼賻布千匹米三百石麥二百石茶二百角香二百斤官庀葬事贈太子太傅謚敏休. 八年五月守侍中崔承老卒王慟悼下敎: “褒其勳德贈太師賻布千匹麪三百石粳米五百石乳香百斤腦原茶二百角大茶十斤.” 十四年四月平章事崔亮卒王慟悼贈太子太師賻米三百石麥二百石腦原茶千角以禮葬之謚匡彬.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04

穆宗元年七月內史令徐熙卒賻布千匹麰麥三百石米五百石腦原茶二百角大茶十斤栴香三百兩謚章威以禮葬之. 七年六月侍中韓彦恭卒賻米五百石麰麥三百石平布八百匹中布四百匹茶二百角贈內史令謚貞信以禮葬之.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05

顯宗八年五月戶部尙書金殷傅卒輟朝一日後贈侍中. 十五年六月平章事崔沆卒王悼甚賻絹三百匹布五百*{}米麥各千石謚節義. 二十二年八月侍中姜邯贊卒輟朝三日謚仁憲命文武兩班會葬弔誄賻贈加禮.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06

靖宗八年六月內史令徐訥卒王御重光殿廊下擧哀貴臣擧哀與諸王同其異者一擧哀而止耳.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07

文宗元年十月平章事皇甫穎卒賜米百石麥五十石布四百匹大茶三百斤香十斤.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08

肅宗九年九月叅知政事朴寅亮卒賜弔慰敎及誄書賻贈以禮謚文烈.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09

睿宗五年七月平章事李䫨卒輟朝三日遣使弔祭官庀葬事謚文良. 十年二月中書令崔思諏卒王震悼輟朝三日賻恤優厚令百官會葬謚忠景.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10

仁宗十四年十一月樞密院知奏事鄭沆卒王悼甚輟朝弔祭賻米百石布二百匹御筆特謚文安.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11

毅宗十一年二月平章事高兆基卒輟朝三日命有司護喪賜謚.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12

明宗十六年四月政堂文學崔汝諧卒官庀葬事輟朝三日謚文貞. 十九年九月平章事文克謙卒輟朝三日謚忠肅.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13

高宗四年三月樞密副使蔡靖卒官庀葬事以賞平賊之功. 六年八月崔忠獻死十二月丙子以忠獻死輟朝三日.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14

元宗四年十一月永安公僖卒五年四月辛未以僖卒輟朝三日. 十四年九月平章事張佶卒十一月庚子以佶卒輟朝三日.

 

#高麗史64-18-6-凶禮-諸臣喪-015

恭愍王十七年密直副使李岡卒王悼甚賜厚賻樞密例不得謚特謚文敬.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00

五服制度.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01

斬衰三年給暇百日. 正服子爲父女子在室及已嫁而返室者爲父. 義服妻爲夫妾爲君. 加服嫡孫父卒承重者爲祖父曾玄孫承重者爲曾高祖. 齋衰三年給暇百日. 正服子爲母. 加服嫡孫父卒承重者爲祖母曾玄孫承重者爲曾高祖母. 公侯以下三日而葬十三月小祥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禫祭. 齋衰周年給暇三十日. 正服爲祖父母爲伯叔父及妻爲姑姊妹在室爲姊妹適人無夫子爲兄弟爲長子及妻爲衆子及女子爲姪及姪女在室爲嫡孫及嫡孫女爲嫡曾孫庶母爲其子及君之衆子. 降服父卒母嫁[爲父後者無服.]報服亦如之. 義服嫁繼母爲子. 外族正服爲外祖父母. 義服爲繼母慈母義母長母爲妻. 大功九月給暇二十日. 長殤正服爲伯叔父及姑爲兄弟姊妹爲子及女子爲姪及姪女爲嫡孫. 成人正服爲堂兄弟爲堂姊妹在室爲衆子妻爲庶子及妻爲姪妻. 降服爲姑姊妹姪女適人. 外族正服爲舅爲姨在室. 小功五月給暇十五日. 正服爲曾祖父母爲伯叔祖父母爲從祖母在室爲堂伯叔及妻爲堂姑在室爲兄弟妻爲再從兄弟爲再從姊妹在室爲堂姪及堂姪女爲嫡孫妻爲姪孫及姪孫女在室爲嫡曾孫妻. 殤正服爲伯叔父及姑之中殤爲兄弟姊妹之中殤爲子及女子姪及姪女之中殤爲嫡孫之中殤爲衆孫之長殤爲嫡曾孫之長殤. 降服爲堂姊妹適人. 外族正服爲舅妻爲外甥及外甥女在室. 義服爲妻父母爲女壻. 緦麻三月給暇七日. 正服爲高祖父母爲堂伯叔祖父母爲再從伯叔及妻爲再從姑爲堂兄弟妻爲親表兄弟及姊妹爲再從姪及姪女在室爲堂姪孫女爲曾孫女爲衆孫女爲曾姪孫爲嫡玄孫. 降服爲從祖母及堂姑適人爲再從姊妹及姪孫女適人. 殤正服爲伯叔父及姑之下殤爲堂叔堂姑之長殤爲兄弟姊妹之下殤爲堂兄弟姊妹之長殤爲子及女子姪及姪女之下殤爲嫡孫之下殤爲衆孫之中殤. 外族降服爲姨及外甥女適人. 正服爲堂舅爲舅姨兄弟及姊妹爲外甥妻爲外孫. 義服爲庶母乳母. 凡五服聞喪給暇三分之二有剩日入暇限. 成宗四年初定此制. 十一年六月制: 六品以下不入常叅官父母喪百日後所司勸令出仕. 除起復銜以黲服耎角遙謝行公. 十五年七月定朝官遭喪給暇式忌暇各三日每月朔望祭暇各一日大小祥祭暇各七日大祥後經六十日行禫祭暇五日.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02

穆宗六年六月制: 五品以下官吏父母喪百日後所司勸令出仕卽上讓表不允遙謝後起復結銜以黲服耎角出仕.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03

顯宗九年五月制: 文武官遭喪第十三月初忌日小祥齋給暇三日其月晦日小祥祭給暇三日第二十五月二忌日大祥齋給暇七日其月晦日大祥祭給暇七日自翼日計六十日至二十七月晦日禫祭給暇五日二十八月一日以吉服正角出官行公. 十九年四月制: 京外官吏父母喪大祥齋後禫暇前依前出仕.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04

靖宗三年正月制: 外任及東西兵馬官吏之妻在京身死令坊里報吏部除奏聞幷行喪式限行移界兵馬使及界員無事時則所管事體酌量許令上京以爲恒式. 又官吏及軍其人等有父母墳墓改葬者給暇三十日來往程途其官遠近叅酌施行. 六年八月制: 各道起復領軍員當黲服者權著吉服正角還軍歸家依制黲服. 九年六月制: 罪不及孥前典彝訓誅殺人等無罪之子禮當行服其三年大喪依制行服其他五服勿令給暇.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05

文宗三年九月丙申制: 外方官吏遭兄弟姊妹喪者若在遠州除申請京官直於外官請暇妻父母服不論妻之先後並令給暇. 四年正月制: 外官父母在京身死除奏達許令上京. 軍興時則所管事體商量兼考兵馬使給暇移文酌量裁決其別命員及隨使記事者亦依此例. 八年正月制: 防禦官父母喪百日已滿以吉服正角遙謝赴任. 二十二年十月制: 嫁母之喪前式無服然人子不服其喪似忘劬勞膝下之恩自今行百日服後以吉服正角出仕. 三十年六月制: 先亡有後之妻及同居妻父母服制依式給暇. 三十三年八月制: 外任官大祥祭給暇. 外方立魂堂者許於魂堂在處行禮仍留行禫以吉服正角還任. 九月制: 奉使入朝官吏父母身死迴還後雖已過百日自聞喪日給暇百日. 三十五年二月制: 諸州縣長吏受武散階者小喪依制給暇以下以導信義葬時給暇. 三十七年十二月制: 宮城內各衙門官吏黲服出入不合儀制凶服者不入公門之義宮城外官准資換任其不得已任宮城官者依書儀入朝但吉服之文入宮城吉服歸家依制行服.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06

宣宗二年六月制: 異國投化官吏父母在本國身死自聞喪日依制給暇. 六年十二月制: 嫁母之服前制只給百日暇其餘心喪嫁母自有區別其大祥祭外任之子勿許上京.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07

睿宗五年三月制: 起復外官異朝使臣迎接者權著吉服正角.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08

仁宗十四年二月制: 同宗支子及遺棄小兒三歲前節付收養者爲收養父母並服三年喪. 遺棄小兒仍繼其姓同宗支子爲親父母期年. 異姓族人之子收養者服喪之制禮雖無據恩義俱重不可無服其令服大功九月四十九日.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09

明宗十四年七月制: 文武入流以上者妻之父母依親伯叔之妻齊衰周年給暇二十日.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10

忠烈王三年正月辛卯中贊金方慶持妻母服命權宜後行. 宰相服制後行古無其例時軍國務繁始有是命. 七年四月庚午敎: “士卒雖遭父母喪過五十日卽從軍.”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11

恭愍王四年十二月辛未罷三年丁憂之制. 六年十月辛巳諫官李穡等請: “行三年喪.” 從之. 八年十二月辛未以兵興除忽赤忠勇三都監五軍三年喪. 九年六月丁亥命百官親喪三年. 八月丙戌敎: “四方兵興軍務方殷其除三年喪制. 前此雖許行三年喪然百日衰絰之習如舊但解官不仕而已.”

 

#高麗史64-18-6-凶禮-五服制度-012

恭讓王三年五月庚子更定服制一遵 大明律服制式. 唯外祖父母妻父母服與親伯叔同無後人以三歲前遺棄小兒冒姓付籍者卽同己子其以同宗之子親近爲先繼後者亦許行服. 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自今許終其制其中關係國家要務必合起復者啓聞取旨奪情起復大小軍官及不許丁憂者止行百日喪. 其父母喪二十五月內每月行朔望祭至十三月初忌日行小祥祭二十五月第二忌日行大祥祭二十七月晦行禫祭二十八月一日始服吉服. 喪三年內不許娶婦及宴飮. 四年四月甲戌除軍官三年喪.

 

#高麗史64-18-6-凶禮-百官忌暇-000

百官忌暇.

 

#高麗史64-18-6-凶禮-百官忌暇-001

景宗六年十二月制: 父母忌日依書儀一日兩宵給暇.

 

#高麗史64-18-6-凶禮-百官忌暇-002

成宗元年十二月制: 百官遇父母忌給暇一日兩宵祖父母忌無親子則亦依父母例.

 

#高麗史64-18-6-凶禮-百官忌暇-003

顯宗十一年閏六月制: 無親子祖父母忌日除庶人外文武入仕人並給暇一日兩宵.

 

#高麗史64-18-6-凶禮-百官忌暇-004

文宗三十年六月制: 先亡有後之妻及同居妻父母忌日依制給暇.

 

#高麗史64-18-6-凶禮-百官忌暇-005

明宗十四年七月制: 文武入流以上者妻父母忌日依外祖父母式一日兩宵給暇.

 

#高麗史64-18-6-凶禮-百官忌暇-006

恭讓王三年五月庚子敎: 近設家廟旣令六品以上祭三代自今許行曾祖考妣忌日之祭.

 

#高麗史64-18-6-凶禮-重刑奏對儀-000

重刑奏對儀.

 

#高麗史64-18-6-凶禮-重刑奏對儀-001

王便服出坐內殿南廊牽龍都知肅拜訖承宣重房院房六局員次次肅拜. 閣門去靴笏着絲鞋[侍臣皆同.]入庭橫行自喝: “再拜!” 行頭進步復位. *{}候後左邊立刑部奏對員省郞丹筆員入庭舍人喝: “再拜!” 出外. *{}候引宰臣樞密至門執禮傳引就褥位立定執禮微喝: “再拜!” 執禮承傳云: “賜座.” 執禮微喝: “再拜!” 引上殿坐東邊褥位. 茶房叅上員從夾戶入進茶內侍七品員去盖子. 執禮上殿前楹外面拜勸茶放後下殿. 次院房八品以下進宰樞茶執禮又上殿伏面請茶出. 次丹筆奏對員入奏丹筆制斬決除入有人島. 畢後勸御藥及宰樞藥. 執禮引宰樞下庭褥位微喝: “再拜!” 執禮承傳云: “宣賜酒果.” 執禮微喝: “再拜!” 引出. 奏對員省郞丹筆員入庭舍人喝: “再拜!” 執禮承傳云: “宣賜酒果.” 舍人喝: “再拜!” . 次閣門橫行再拜. 執禮云: “侍奉員將宣賜酒果.” 舍人喝: “再拜!” 執禮舍人皆再拜以次出.

 

#高麗史64-18-6-軍禮-00-000

軍禮.

 

#高麗史64-18-6-軍禮-遣將出征儀-000

遣將出征儀.

 

#高麗史64-18-6-軍禮-遣將出征儀-001

遣將出征宜大社告太廟竝有司行事如奏告之儀. 出鉞還鉞王皆親告景靈殿. 前一日尙舍局設王座於大觀殿上如常儀設元帥副元帥褥位於殿庭中心北向. 守宮署設元帥副元帥次於殿門外朝堂. 其日依時刻仗衛入陳於殿庭如儀樞密及左右侍臣入就殿庭位. 元帥副元帥服戎服[前一日有司奉宣齎征袍戎衣到尙書兵部准舊例頒賜元帥以下從軍文武員寮.]率兵馬鈐轄[以承制充之.]及諸軍從事官俱詣殿門外重行北向立. 訖王服絳紗袍出坐殿鳴鞭仗衛奏山呼再拜. 訖舍人喝: “樞密以下侍臣常起居.” 訖閣門引宰臣入就位舍人喝: “宰臣再拜!” 訖閣門引宰臣自東側階升殿近東西向北上立. 次引宰樞自西側階升殿近西東向北上立. 訖引元帥副元帥入殿庭就褥位北向立. 舍人喝: “元帥副元帥再拜!” 閣門稱有勑舍人喝: “再拜躬聽!” 口宣訖舍人喝: “元帥副元帥再拜!” 閣門引元帥自西階升殿進王座之右禀諸方略. 上將軍奉斧鉞詣王座右跪進王降座執斧鉞授元帥元帥跪受降自西階. 閣門引元帥副元帥由正門出郞將傳奉斧鉞在前先導. 閣門引兵馬鈐轄及諸軍使副判官以上入殿庭重行北向東上立. 舍人喝: “鈐轄以下再拜又再拜!” 訖閣門引自西偏門出. 錄事以下於殿門外禮數如上儀. 王入內殿宰臣樞密以下左右侍臣及仗衛以次出. 元帥副元帥出泰定門外樂作至兵部樂止. 鈐轄以下諸軍使副判官於階上俱重行再拜錄事以下階下祇揖吏拜. 訖便行師如軍令式.

 

#高麗史64-18-6-軍禮-師還儀-000

師還儀.

 

#高麗史64-18-6-軍禮-師還儀-001

師還前一日尙舍局設王座於大觀殿設元帥副元帥拜位於殿庭. 守宮署設元帥副元帥次於殿門外朝堂又於宿亭設元帥副元帥座於東邊筵伴宰臣座於西邊又設拜命褥位於庭中. 筵伴到宿亭閣門引元帥以下出門相揖入門各就褥位鈐轄及諸軍使副判官錄事每等異位重行立定. 舍人喝: “元帥以下向闕再拜!” 問聖軆. 舍人喝: “元帥以下再拜!” 筵伴口宣訖舍人喝: “元帥以下又再拜!” 訖閣門引筵伴及元帥副元帥各從東西階升亭上就褥位立定執禮官交呈起居狀筵伴及元帥起居. 訖閣門引各就座赴勞宴. 禮畢閣門引筵伴及元帥副元帥以下降就庭中褥位舍人喝: “元帥以下再拜!” 元帥奉謝表詣筵伴前跪進筵伴小前接表俱退復位. 舍人喝: “元帥以下又再拜!” 訖筵伴以表傳於持函持函者先出元帥及筵伴伴行出門相揖分位. 其日晝亭設筵伴公侯伯座於東邊元帥副元帥座於西邊. 其餘拜命勞宴附表禮數如上儀. 元帥勒所部兵衛鼓吹令押凱歌分左右二部以次陳列鼓吹振作至廣化門樂止. 依時刻禁衛入陳於殿庭如常儀. 樞密以下左右侍臣入就殿庭位元帥副元帥率諸軍寮佐至殿門外. 閣門引元帥副元帥入次訖近臣奏外辦. 王服絳紗袍出坐殿禁衛奏山呼再拜. 舍人喝: “樞密以下侍臣常起居.” 訖閣門引宰臣入就位舍人喝: “宰臣再拜!” 訖閣門各引宰臣樞密自東西側階升殿就位立閣門引諸軍使副判官錄事諸領府郞將以上入殿庭每等異位重行立定. 閣門引元帥捧斧鉞入殿庭自西階升殿詣御座之右跪上斧鉞王降座執斧鉞傳授上將軍. 訖元帥降自西堦就拜位舍人喝: “元帥以下再拜!” 閣門引出殿門外. 元帥副元帥及諸軍使副判官錄事從事官各服公服閣門分引元帥以下入就殿庭重行北向立定. 舍人喝: “元帥以下再拜舞蹈又再拜!” 奏聖躬萬福舍人喝: “元帥以下再拜!” 元帥出行致辭復位. 舍人喝: “元帥以下群官再拜舞蹈又再拜!” 訖近臣承旨降自東階詣元帥東北西向傳宣稱: “定難功業惟朕乃嘉.” 元帥以下再拜舞蹈又再拜. 閣門傳宣賜酒食舍人喝: “元帥以下再拜舞蹈又再拜!” 訖閣門引元帥以下西出王入內殿宰臣樞密左右侍臣及仗衛以次退.

 

#高麗史64-18-6-軍禮-師還儀-002

睿宗二年十月壬寅命尹瓘爲元帥吳延寵副之往伐女眞. 十二月朔壬午王御威鳳樓瓘延寵率三軍將士以次入庭拜訖賜鈇鉞遣之. 三年春瓘等平女眞築六城立碑于公嶮鎭以爲界. 至四月己丑瓘延寵凱還命具鼔吹軍衛迎之. 遣帶方侯俌齊安侯*勞宴於東郊. 瓘等詣景靈殿復命還鈇鉞王御文德殿引瓘延寵上殿問邊事. 未幾女眞侵犯六城之地四年四月命副元帥吳延寵復征之. 戊寅延寵陛辭王詣景靈殿親授鈇鉞遣之.

 

#高麗史64-18-6-軍禮-師還儀-003

仁宗十三年正月西京反命金富軾討之. 甲寅王御天福殿富軾以戎服入見命上陛親授鈇鉞遣之. 十四年二月戊午西京降四月庚子富軾凱還王詣景靈殿告平西賊賜富軾甲第一區.

 

#高麗史64-18-6-軍禮-師還儀-004

高宗三年閏七月契丹寇西北境轉掠州郡. 十月命叅知政事鄭叔瞻爲行營中軍元帥樞密院副使趙冲爲副往擊之. 十二月己未幸順天館御文德殿群臣入謁分立左右叔瞻冲以戎服率諸摠管入庭行禮王親授鈇鉞遣之.

 

#高麗史64-18-6-軍禮-師還儀-005

恭愍王五年五月遣評理印璫等往攻鴨江以西八站. 九月癸未以曲城伯廉悌臣爲都元帥刑部尙書柳淵等副之以備西北賜貂裘金帶授鉞遣之. 十三年二月戊戌西北面都元帥慶千興都巡慰使崔瑩等郤德興兵凱還. 王命有司郊迓如迎賀儀. 十八年十一月辛未以守門下侍中李仁任爲西北面都統使賜大纛以遣之.

 

#高麗史64-18-6-軍禮-救日月食儀-000

救日月食儀.

 

#高麗史64-18-6-軍禮-救日月食儀-001

其日應陪侍群臣並玄冠素服伺候. 王素服出坐絞床承宣重房肅拜訖分立. 閣門入庭橫行再拜行頭進步復位揖左邊立. 祗候引樞密就褥位橫行立定舍人喝: “再拜!” 訖分立. 王入歇待時刻復出下殿立尙舍別監點香. 王拜禮後還上殿. 閣使承傳云: “賜樞密坐.” 舍人喝: “再拜!” 閣使又云: “賜侍奉員將坐.” 舍人喝: “再拜!” 就坐. 救食訖王下殿尙舍別監點香王拜禮訖還上殿入內.

 

#高麗史64-18-6-軍禮-救日月食儀-002

文宗元年二月乙亥朔日食御史臺奏: “舊制日月食太史局預奏告諭中外伐鼓於社上素襴避殿百官素服各守本局向日拱立以待明復今太史官昏迷天象不預聞奏請科罪.” 從之.

 

#高麗史64-18-6-軍禮-季冬大儺儀-000

季冬大儺儀.

 

#高麗史64-18-6-軍禮-季冬大儺儀-001

大儺之禮前一日所司奏聞選人年十二以上十六以下爲侲子着假面衣赤布袴褶二十四人爲一隊六人作一行凡二隊. 執事者十二人着赤幘褠衣執鞭. 工人二十二人其一方相氏著假面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右執戈左執楯其一爲唱帥著假面皮衣執棒. 鼓角軍二十爲一隊執旗四人吹角四人持鼓十二人以逐惡鬼于禁中. 有司先於儀鳳廣化朱雀迎秋長平門備設酒果禳物又爲瘞坎各於門之右方深稱其事. 前一日夕儺者各赴集所具其器服依次陳布以待事. 其日未明諸衛依時刻勒所部屯門列仗入陳於階下如常儀. 儺者各集於宮門外內侍詣王所御殿前奏侲子備請逐疫訖出命儺者以次入. 鼔譟以進方相氏執戈揚楯唱率侲子和曰: “甲作食凶胇胃食疫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覽諸食咎伯奇食夢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 凡使十二神追惡鬼凶赫汝軀拉汝肝節解汝肌肉抽汝肺膓汝不急去後者爲粮.” 周呼訖前後鼓譟而出諸隊各趣門以出出郭而止儺者將出大祝布神席當中門南向出訖齋郞陳神座籍以席北首. 齋郞酌酒大祝受而奠之祝史持版於座右跪讀祝文[祭以*大陰之神祝版以*大祝名.]訖興奠版於席乃擧禳物幷酒瘞於坎訖退.

 

#高麗史64-18-6-軍禮-季冬大儺儀-002

靖宗六年十一月戊寅詔曰: “朕卽位以來心存好生欲使鳥獸昆虫咸被仁恩. 歲終儺禮磔五雞以驅疫氣朕甚痛之可貸以他物.” 司天臺奏: “瑞祥志云: ‘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儺旁磔土牛以送寒氣.’ 請造黃土牛四頭各長一尺高五寸以代磔雞.” 從之.

 

#高麗史64-18-6-軍禮-季冬大儺儀-003

睿宗十一年十二月己丑大儺. 先是宦者分儺爲左右以求勝王又命親王分主之. 凡倡優雜伎以至外官遊妓無不被徵遠近坌至旌旗亘路充斥禁中. 是日諫官叩閤切諫乃命黜其尤怪者至晩復集. 王將觀樂左右紛然爭先呈伎無復條理更黜四百餘人.

 

志卷第十八.

 

 

#高麗史65-19-00-00-00-000

志卷第十九. 高麗史六十五.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麗史65-19-7-00-00-000

禮七.

 

#高麗史65-19-7-賓禮-00-000

賓禮.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北朝詔使儀-000

迎北朝詔使儀.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北朝詔使儀-001

王出坐乾德殿閣門副使以上先入殿庭肅拜次宰臣侍臣閣門南班肅拜敘立後屈使館伴執事俱入殿庭肅拜訖. 閣門舍人就聞辭位奏: “北朝使臣已到閣門伏候聖旨.” 閣門使傳宣曰: “.” 閣門員引使臣持詔函者前導入中門使臣就殿門西. 王出殿門東相揖入殿庭. 使臣就傳命位向南立定王西向再拜問皇帝體使臣*荅傳王拜舞拜. 舍人喝: “宰臣以下侍臣拜舞拜!” 訖使臣稱有命王再拜. 使臣傳詔於王王授宰臣宰臣跪授於持函員. 王拜舞拜. 舍人喝: “宰臣及侍臣拜舞拜!” 訖國信物色過庭王再拜. 訖閣門員引使臣出殿門王出殿門外揖送. 閣門引使臣接翰林廳幕次王權御殿門內看詔書. 次閣門使呈使臣精儀物狀王*荅傳訖物色過庭. 閣門使呈使臣叅狀王復狀. 閣門員引到殿門外王出殿門相揖入殿上. 使臣再拜奏聖體又再拜進步致辭又再拜訖就座後舍人呈上中節叅狀舍人引就拜位王起立. 舍人喝: “再拜!” 奏聖體. 舍人喝: “再拜!” 進步致辭. 舍人喝: “再拜!” 閣使傳有敎賜客省茶酒食. 舍人喝: “再拜!” 引出殿門. 王就座後閣門員引下節入殿庭再拜奏聖體再拜閣使傳有敎賜所司酒食喝: “再拜!” 出門. 訖進茶初盞親勸使臣還酬再拜就座飮訖相揖還就座. 賜中下節酒食畢使臣再拜進步致辭再拜. 閣門員引降出殿門王出殿門揖送歸館.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北朝起復告勑使儀-000

迎北朝起復告勑使儀.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北朝起復告勑使儀-001

王出坐乾德殿閣門副使以上先入庭敘立次宰臣以下及侍臣南班入殿庭拜位. 舍人喝: “宰臣以下肅拜.” 訖就位. 屈使監館事入殿庭肅拜而出. 舍人就聞辭位奏: “北朝某使已到閣門伏候宣旨.” 閣使宣傳: “.” 閣使出到閣門引使臣. 王出殿門外使臣就門外相揖入殿庭詔書官告先行各就殿庭本位王再拜向使臣問聖體傳皇帝安. 王拜舞拜起居舍人喝: “宰臣以下拜舞拜.” 使臣傳有勑王再拜. 使臣宣傳王拜舞拜. 使臣取詔傳王接授宰臣. 使臣取官告傳王接授宰臣. 王拜舞拜. 使臣揖出王相揖出送門外. 閣使引使臣接翰林廳. 王上殿看詔書官告. 訖使臣以閣使上叅狀王回送起居狀出殿門迎接依前揖入上殿行私禮使臣先行致辭王*荅拜. 王東邊使臣西邊坐定. 閣使進使下人叅狀. 訖舍人引使下人就拜位. 舍人喝: “再拜!” 時暄. 舍人喝: “再拜!” 進步致辭. 舍人喝: “再拜!” 閣使宣傳有敎使臣茶酒. 舍人喝: “再拜!” 引出使臣. 茶酒禮畢致謝王*荅拜. 訖引使臣下殿王相揖出殿門外揖送. 服色並用玄冠素服除綵棚樂部揷花.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詔使儀-000

迎 大明詔使儀.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詔使儀-001

使臣入國境先遣關人馳報於王王遣官遠接詔書. 前期令有司於國門外公館設幄結彩設龍亭於正中設香案於龍亭之南備金鼓儀仗鼓樂伺候迎引. 又於國城內街巷結綵於王宮內設闕庭於殿上正中設香案於闕庭之前設司香二人位於香案之左右設詔使立位於香案之東設開讀案於殿陛之東北設王拜位於殿庭中北向設衆官拜位於王拜位之南異位重行北向. 設奉詔官位於開讀案之北宣詔官位於捧詔官之南展詔官二人於宣詔官之南俱西向司禮二人位於王拜位之北東西相向引禮二人位於司禮之南東西相向引班四人位於衆官拜位之北東西相向. 陳儀仗於殿庭之東西設樂位於衆官拜位之南北向. 遠接官. 接見詔書迎至館中奉安於龍亭中遣使馳報王. 是日王率國中衆官及耆老出迎於國門外. 迎接官迎詔書出館至國門. 金鼓在前次耆老行次衆官具朝服行次王具冕服行. 次儀仗鼔樂次詔書龍亭使臣常服行於龍亭之後. 迎至宮中金鼓分列於外門之左右耆老衆官分立於庭中之東西置龍亭於殿上正中. 使臣立於龍亭之東引禮引王入就拜位引班引衆官及耆老各入就拜位. 使臣詣前南向立稱有制司贊唱: “四拜.” 樂作王及衆官以下皆四拜樂止. 引禮引王由西階升詣香案前北向立. 引禮唱: “!” 王跪. 司禮唱: “衆官跪!” 衆官以下皆跪. 引禮唱: “上香!” 司香奉香跪進於王之左. 王三上香. 訖司贊唱: “俯伏興平身!” 王及衆官以下皆俯伏興平身. 引禮引王復位. 司贊唱: “開讀!” 宣詔官展詔官升案. 使臣詣龍亭捧詔書授捧詔官捧詔官受詔捧至開讀案授宣詔官宣詔官受詔展詔官對展. 司贊唱: “!” 王及衆官以下皆跪. 宣詔官宣詔訖捧詔官於宣詔官前捧詔書仍置於龍亭. 司贊唱: “俯伏興平身!” 王及衆官以下皆俯伏興平身. 司贊唱: “四拜!” 樂作王及衆官以下皆四拜樂止. 司贊唱: 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頭山呼萬歲山呼萬歲再山呼萬萬歲出笏俯伏興. 樂作四拜樂止. 禮畢引禮引王退引班引衆官以次退. 王及衆官釋服. 使臣以詔書付所司頒行. 王與詔使分賓主行禮.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賜勞使儀-000

迎 大明賜勞使儀.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賜勞使儀-001

使臣至國境先遣關人入報王遣官遠接. 前期有司於國門外公館設幄結綵設龍亭於館之正中備金鼓儀仗鼓樂於館所以伺迎引. 又於國城內街巷結綵又於王宮設闕庭於殿上正中設香案於闕庭之前設王受賜予位於香案之前. 設王拜位於殿庭正中北向衆官拜位於王拜位之南異位重行北向. 設樂位於衆官拜位之南北向司贊二人於王拜位之北東西相向引禮二人於司贊之南東西相向引班四人於衆官拜位之北東西相向. 陳儀仗於殿庭之東西. 遠接官接見使臣迎至館所以上賜安奉於龍亭中遣使馳報王. 是日王率衆官出迎於國門外遠接官迎上賜出館至國門. 金鼓在前次衆官常服乘馬行. 次儀仗鼓樂次上賜龍亭使臣常服乘馬行於龍亭之後. 迎至宮中金鼓分列於殿外門之左右衆官分立殿庭之東西置龍亭於殿上正中. 使臣立於龍亭之東引禮引王引班引衆官各就拜位立定. 司贊唱: “四拜!” 樂作王及衆官皆四拜樂止. 引禮引王詣龍亭前使臣稱有制. 引禮贊跪司贊唱: “!” 王與衆官皆跪. 使臣宣制云云. 宣畢使臣捧所賜物西向授王王跪受. 以授左右. 訖引禮贊俯伏興平身司贊唱: “俯伏興平身!” 王與衆官皆俯伏興平身引禮引王出復位. 司贊唱: “四拜!” 樂作王及衆官皆四拜樂止. 司贊唱: “禮畢.” 凡行禮畢王入殿西立東向使臣東立西向. 引禮唱: “再拜!” 使臣與王皆再拜. 及出使臣降自東階王降自西階. 遣使送使臣還館.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00

迎 大明無詔勑使儀.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01

使臣入國境守關官馳報王遣官遠接. 使臣近王京前期令有司於迎賓館設幄帳城門街路結綵. 至日王備儀衛出迎於城外幄次世子以下百官皆從並常服. 使臣至百官以次立待于迎賓館道南北向異位重行. 王出立於幄外使者下馬與王對揖後相讓上馬偕行使臣由道左王由道右. 至王宮俱下馬偕入王入門自西使臣入門自東. 至正殿中對立使臣立東王立西有口宣聖旨則使臣立宣王北向跪聽. 仍受齎來公牒訖叩頭興平身. 王進使臣前稍躬身問聖躬萬福使臣*荅後王北向跪叩頭興平身. 東西相向再拜訖略敘寒暄東西對坐設茶後王入內小歇世子與使臣相見再拜次諸君次宰樞次百官皆同訖王出就坐. 饗使臣後有口宣使臣則王親送至館或令世子送之無口宣使臣則命宰樞送至館若有手詔勑符則不用此禮依朝廷頒降儀.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02

成宗九年六月宋遣光祿卿柴成務太常少卿趙化成等來冊王國俗拘忌陰陽每朝廷使至必擇月日受詔. 成務在館踰月詰責之翌日王乃出拜命自是止擇日迎之.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03

宣宗七年九月遼遣利州管內觀察使張思說來賀生辰. 庚辰再宴遼使于乾德殿令三節人坐殿內左右有司奏: “再宴使臣古無此例三節人坐殿內亦所未聞.” 王曰: “使臣齎御製天慶寺碑文來宜加殊禮.” 不從.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04

睿宗五年六月辛巳宋遣兵部尙書王襄中書舍人張邦唱來. 癸未王命帶方侯俌往順天館迎詔到闕庭王出神鳳門拜詔先入會慶殿幕次. 王襄等至王出迎入殿庭受詔及衣帶*{}匹金玉器弓矢鞍馬訖上殿使副就王前傳宣諭.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05

明宗八年正月己酉金遣僕散懷忠來賀生辰. 己丑宴金使舊制中下節人於殿門外賜酒不許親叅至是使臣請令赴宴後入殿庭拜謝從之.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06

神宗二年四月乙酉金遣封冊使大理卿完顔愈尙書兵部侍郞趙琢等來. 辛丑王乘輦出至昇平門入幄次有司以侍立員少聚文武散職員具冠服立毬庭. 愈等入廣化門詔函至御史臺前王出昇平門外望詔還入門乘輦入大觀殿庭. 愈等奉詔函及禮物入自昇平門升殿王行受冊禮.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07

元宗十年十一月癸亥王宴黑的等使坐上座黑的等讓曰: “今王太子已許尙帝女我等帝之臣也王乃帝駙馬大王之父也何敢抗禮? 王西面我等北面王南面我等東面.” 王辭曰: “天子之使豈可下坐?” 固請東西相對.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08

忠烈王元年五月甲戌王聞詔使來率宰樞侍臣時服迎于西門外. 王旣尙公主雖詔使未嘗出城而迎. 舌人金台如元省官語之曰: “駙馬王不迎詔使不爲無例然王是外國之主也詔書至不可不迎.” 至是迎之. 十二月丁酉副達魯花赤入京王以軍服率侍臣出迎于宣義門外入沙坂宮開詔. 達魯花赤歸館. 百官咸詣謁見三品以上階上行揖禮四品以下階下拜禮. 五年十月丁丑元使*于丹赤塔納必闍赤哈伯那來督脩戰艦. 戊寅王與公主宴元使于新殿二使拜于階下. 七年三月丙辰王與忻都茶丘議事王南面忻都等東面事大以來王與使者東西相對今忻都茶丘不敢抗禮國人大悅.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09

忠宣王三年十月乙丑順正君璹奉御香還自元. 故事迎香不用禮服璹遣人强之百官用禮服.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10

恭愍王十三年十月辛丑元遣翰林學士承旨奇田龍詔王復位. 群臣請王郊迎王不允曰: “吾有所受.” 止命百官迎之. 且曰: “詔使若問寡人不郊迎. 宜對曰: ‘寡君嘗獲罪天朝貶爵. 今雖復位未承明命不敢迎詔. 使入國寡君親承復爵之命然後當冕服更受明命.’” 使至問之果以爲然. 王以便服出行省聽旨乃具冕服拜命.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11

辛禑三年二月甲寅北元封冊使至禑欲冕服郊迎. 前密直副使朴成亮曰: “不可. 昔元復命敬孝王爲王詔使來王不郊迎以便服出行省聽旨乃具冕服拜命. 今元使來宜遵先王舊制.” 禑從之.

 

#高麗史65-19-7-賓禮-迎大明無詔勑使儀-012

恭讓王三年,

大明遣前元中政院使韓龍等來. 王率百官出宣義門外迎至壽昌宮行迎命禮設宴. 韓龍等皆國人也擧酒前爲壽曰: “我輩本國奴耳. 今殿下禮待至此敢不銘感請殿下坐受.” 跪而進之王坐受至夜乃罷. 都評議使司啓曰: “西北面朝廷使臣往來之處. 大小官相接公私禮及酒禮並依朝廷禮制迎命禮依本國例.” 從之.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역사&절기 > 고려사'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고려사 - 전문6  (0) 2020.06.17
고려사 - 전문5  (0) 2020.06.17
고려사 - 전문3  (0) 2020.06.17
고려사 - 전문2  (0) 2020.06.17
고려사 - 전문1  (0) 2020.06.1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