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01 頃襄王二十年, 秦白起拔楚西陵, 或拔鄢郢夷陵, 燒先王之墓, 王徙東北, 保于陳城, 楚遂削弱, 爲秦所輕. 於是白起又將兵來伐. 楚人有黃歇者, 游學博聞, 襄王以爲辯, 故使於秦, 說昭王曰“天下莫强於秦楚, 今聞大王欲伐楚, 此猶兩虎相鬪, 而駑犬受其弊, 不如善楚, 臣請言其說. 臣聞之:
02 [說秦王曰]: “物至而反, 冬、夏是也; 致至而危, 累碁是也. 今大國之地半天下, 有二垂, 此從生民以來, 萬乘之地未嘗有也. 先帝文王、莊王、王之身, 三世而不接地於齊, 以絶從親之要. 今王三使盛橋守事於韓, 成橋以北入燕是王不用甲, 不伸威, 而出百里地, 王之可謂能矣.
03 王又擧甲兵而攻魏, 杜大梁之門, 擧河內, 拔燕、酸棗、虛、桃人, 楚、燕之兵云翔不敢校, 王之功亦多矣. 王申息衆二年然後復之, 又取蒲、衍、首垣, 以臨仁、平兵, 小黃、濟陽嬰城, 而魏氏服矣. 王又割濮磨之北, 屬之燕, 斷齊、秦之要, 絶楚魏之脊, 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 王之威亦憚矣.
04 王若能持功守威, 省攻伐之心, 而肥仁義之誡, 使無復後患, 王三不足四, 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負人徒之衆, 材兵甲之强, 壹毁魏氏之威,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恐有後患.
05 詩云‘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易曰‘狐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 終之難也. “何以知其然也? 智氏見伐趙之利, 而不知楡次之禍也; 吳見伐齊之便, 而不知干隧之敗也.
06 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 設利於前, 而易患於後也. 吳之信越也, 從而伐齊, 旣勝齊人於艾陵, 還爲越王禽於三江之浦; 智氏信韓、魏, 從而伐趙, 攻晉陽之城, 勝有日矣, 韓、魏反之, 殺智伯瑤於鑿臺之上.
07 今王妬楚之不毁也, 而忘毁楚之强魏也, 臣爲大王慮而不取. 詩云大武‘遠宅不涉.’ 從此觀之, 楚國援也, 鄰國敵也. 詩云: ‘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躍躍毚免, 遇犬獲之.’
08 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 此正吳信越也. “臣聞敵不可易, 時不可失, 臣恐韓、魏之卑辭慮患而實欺大國也. 此何也? 王旣無重世之德於韓、魏, 而有累世之怨矣. 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百世矣.
09 本國殘, 社稷壞, 宗廟隳, 刳腹折頤, 首身分離, 暴骨草澤, 頭顱僵仆, 相望於境, 父子老弱係虜, 相隨於路, 鬼神狐祥, 無所食, 百姓不聊生, 族類離散, 流亡爲臣妾滿海內矣. 韓、魏之不亡, 秦社稷之憂也. 今王之攻楚, 不亦失乎?
10 “是王攻楚之日, 則惡出兵? 王將藉路於仇讎之韓、魏乎? 兵出之日, 而王憂其不反也, 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魏. 王若不藉路於仇讎之韓、魏, 必攻陽右壤. 隨陽右壤此皆廣川大水, 山林谿谷, 不食之地, 王雖有之, 不爲得地; 是王有毁楚之名, 無得地之實也.
11 且王攻楚之日, 四國必應悉起應王, 秦、楚之構而不離, 魏氏將出兵而攻留、方與、銍、胡陵、碭、蕭相, 故宋必盡; 齊人南面, 泗北必擧. 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也.
12 而王使之獨攻, 王破楚於以肥韓、魏於中國而勁齊. 韓、魏之强足以校於秦矣, 齊南以泗爲境, 東負海, 北倚河, 而無後患. 天下之國莫强於齊, 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 一年之後, 爲帝若未能, 於以禁王之爲帝有餘. “夫以王壤士之博, 人徒之衆, 兵革之强, 一擧衆而注地於楚, 詘令韓、魏歸帝重於齊, 是王失計也.
13 臣爲王慮, 莫若善楚. 秦、楚合而爲一臨以韓, 韓必授首, 王襟以山東之險, 帶以河曲之利, 韓必爲關中之候. 若是王以十成鄭, 梁氏寒心, 許、鄢陵嬰城, 上蔡、召陵不往來也, 如此而魏亦關內候矣.
14 王一善楚, 而‘關內’二萬乘之主注地於齊, 齊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是王之地一任兩海, 要絶天下也. 是燕、趙無齊、楚, 無燕、趙也. 然後危動燕趙、持齊、楚, 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고전 > 전국책'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전국책 진책 오 - 1. (0) | 2020.05.31 |
---|---|
전국책 진책 사 - 10. (0) | 2020.05.31 |
전국책 진책 사 - 8. (0) | 2020.05.31 |
전국책 진책 사 - 7. (0) | 2020.05.31 |
전국책 진책 사 - 6. (0) | 2020.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