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使臣 (17)
건빵이랑 놀자
17. 萬曆丁未 朝廷因倭請和 遣通信使 僉知呂祐吉, 校理慶暹差上副使 佐郞丁好寬差書狀官 後以通信爲嫌 改稱回答使 書狀官改稱從事官 擧朝爲詩以餞 其最所傳誦者 尹同知安性詩也 詩曰使名回答向何之 今日交隣我未知 試到漢江江上望 二陵松柏不生枝 李相國德馨一聯曰 臣子未湔陵寢辱 簡書先入犬羊天 蓋倭賊發掘宣靖兩陵 爲萬世不忘之讐故也 時宰聞之大忤
16. 在前奉使日本者 鄭夢周, 申叔舟最爲倭奴所服 至今稱之不容口 頃年黃允吉, 金誠一同使日本時 倭酋桀驁 事多不測 黃畏㤼 每事依違 而金性剛 守正不少撓 倭人甚敬憚之 蓋雖異類 而是非之心 亦不泯也
15. 按唐時使外國者 賜州縣官十員 使受錢 後命有司與其費 今赴京使臣盤纏 朝廷初不區處 使臣私自求請于外方 而外方之官 多不齊送 故使臣空手而行 顚頓道路者有之 頃年 議者創爲成規 自該曹分定收給 頗似便益而事竟寢 且在前中原一路及禮部人情 不過扇帽等物 而頃因緊急奏請 賫送銀子 或至數萬餘兩 用之屑越 故衙門下輩 視我人爲奇貨 刀蹬需索之弊 逐年漸甚 有不可言者
14. 堯山堂外紀曰 宋時高麗使人到闕不過月 徽宗欲令觀殿試放榜 遂留七十日云 蓋特恩也 今赴京使臣留館 中朝以四十日爲限 國制則過三十日者 使書狀推考 其因事淹留者 不在此限 萬曆辛亥 余以冕服奏請 留館一百四十日 厥後李志完等 以誥命奏請 留館又至二百日 乃前所未有也
13. 亂後辛丑 顧崔兩詔使出來 接待始依平時 李月沙廷龜爲遠接使 朴南郭東說, 李東嶽安訥, 洪鶴谷瑞鳳爲從事官 車五山天輅, 權石洲韠, 金南窓玄成爲製述官 韓石峯濩以寫字亦在行 蓋極一時之選也 余最不文 蒙差都司宣慰使 上以宣慰二字非尊敬王人之意 命改稱迎慰使 後遂爲例
12. 黃洪憲天使時 李栗谷爲遠接使 江上迎詔日 天使問譯官曰 這遠接使有山林氣象 無乃借山林之士 爲是任耶 譯官對曰 遠接使以壯元及第 位躋崇品 非山林士也 天使曰 是做天道策者耶 蓋公所製天道策文 流入中國 天使見之故也
11. 李容齋爲遠接使 在路遊香山 聞天使過江 馳迓於定州 容齋貌又不揚 天使怒不禮之 及見其和章 始深服 唐天使書與副使曰 此人詩壇老將 愼勿輕製云 文詞之於華國 其重如此
10. 龔用卿天使時 蘇世讓爲遠接使 鄭士龍以嘉善爲平壤迎慰使 龔天使文章浩汗 沿途所作 先播東方 朝議皆以爲蘇不能抵當 蘇在義州辭病 以鄭士龍特陞資憲爲其代 鄭笑曰 朝廷以我爲雨日屐也 蓋謂常時則棄置 臨事乃取用也 顧天峻天使時 李廷龜爲遠接使 李好閔爲義州迎慰使 廷龜臨時辭遞 以好閔代之 廷龜爲平壤迎慰使
9. 張給事寧 學於倪文僖 後文僖十年 而以天使出來 時年二十四 聞成三問等不在 歎訝曰 吾師倪侍講言東國多才士 何寥寥眼中耶 由此不喜酬唱 其豫讓論 或疑其有意而作云
8. 按麗史 奉使者多賫金帛貨物 中朝人謂高麗假事大貪貿易來耳 有朴宜中者 不賫一物而往 遼東伴送 歎其淸白 以告禮部 天子引見 待之有加云 近世使臣 有不能律己者 人以商賈目之 羞辱甚矣
7. 前朝朴寅亮與金覲 宋神宗時使宋 所著表狀題詠 華人稱之 至刊二人詩文 號小華集云 其見重如此 而今其詩文不多傳於世何也 至于皇明 赴京使臣 門禁甚密 不得與中朝文人相接 雖有如寅亮之才 無以自見矣 按說郛曰 知明州張中 坐私與麗人朴寅亮唱和詩 廢錮終身云 是知禁制之嚴 自宋如此 奉使者亦宜愼之
6. 文昌雜錄曰 元豊三年 高麗遣使柳洪, 副朴寅亮 獻日本車一乘 洪云諸侯不貢車服 誠知非禮 本國所以上進者 欲中朝見日本工拙耳 其知禮如此云 按柳洪武人 以一言取重於中國 可見辭命之爲重也
5. 按石林燕語 宋朝待高麗之禮特厚 所過州 皆築館別爲庫 以儲供帳什物 始至 太守皆郊迓 其餞亦如之云 今中朝於我國使臣 館穀宴勞之禮 亦非不厚 而爲使臣者 不能取重於華人 舌官輩乃從而牟利 爲所慢侮 可歎
4. 按元魏時 置諸國使邸 齊使第一 高麗次之 是時高麗方盛强故也 唐時新羅序於渤海國之上 宋時契丹使第一 高麗次之 使者及境及郊亭及館 皇帝勞問沓至 禮待尤隆 今皇明外國班次 本國爲第一 安南, 琉球諸國使臣 皆不敢並列 華使陳鑑賦曰 朝鮮爲東藩重國 禮義之區 詩書之藪 故特爲之稱首云
3. 高麗自宋仁宗以後 久絶使价 至神宗元豐年間 諫議大夫安燾 起居舍人陳睦 始賫詔來 所贈衣帶靴馬金銀米穀雜物無算 將還 舟不能載 請以所得物件貿銀 且日減供饋 折價貿銀 國人唾鄙云 頃歲顧崔天使時 始用白金爲禮 減饌折銀 國人創見 而怪其貪嗇 是後遂成弊例 至于今日則不啻濫觴矣
2. 唐明皇幸蜀時 新羅景德王 遣使臣泝江至成都進貢 明皇製十韻詩手札賜之 略曰衣冠知奉禮 忠信識尊儒 益重靑靑志 風霜恒不渝 其使臣姓名無可考 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