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大匡 (22)
건빵이랑 놀자
대광(大匡) 제십팔(第十八) 內言一 1. 齊僖公生公子諸兒, 公子糺, 公子小白. 使鮑叔傅小白, 鮑叔辭, 稱疾不出. 管仲與召忽往見之, 曰: “何故不出?” 鮑叔曰: “先人有言曰: ‘知子莫若父, 知臣莫若君.’ 今君知臣不肖也, 是以使賤臣傅小白也. 賤臣知弃矣.” 召忽曰: “子固辭無出, 吾權任子以死亡, 必免子.” 鮑叔曰: “子如是, 何不免之有乎?” 管仲曰: “不可. 持社稷宗廟者, 不讓事, 不廣閒. 將有國者未可知也. 子其出乎.“ 召忽曰: “不可, 吾三人者之于齊國也, 譬之猶鼎之有足也, 去一焉則必不立矣. 吾觀小白必不爲後矣.“ 管仲曰: “不然也. 夫國人憎惡糺之母, 以及糺之身, 而憐小白之無母也. 諸兒長而賤, 事未可知也. 夫所以定齊國者, 非此二公子者, 將無已也. 小白之爲人無小智, 惕而有大慮, 非夷吾莫容小白. 天不幸降禍加殃于齊,..
21. 管仲告鮑叔曰: “勸國家, 不得成而悔, 從政不治不能, 野原又多而發, 訟驕, 凡三者, 有罪無赦.“ 告晏子曰: “貴人子處華, 下交, 好飮食, 行此三者, 有罪無赦; 士出入無常, 不敬老而營富, 行此三者, 有罪無赦; 耕者出入不應于父兄, 用力不農, 不事賢, 行此三者, 有罪無赦.“ 告國子曰: “工賈出入不應父兄, 承事不敬而違老治危, 行此三者, 有罪無赦. 凡于父兄無過, 州里稱之, 吏進之, 君用之, 有善無賞, 有過無罰, 吏不進, 廉意. 于父兄無過, 于州里莫稱, 吏進之, 君用之, 善爲上賞, 不善吏有罰.“ 君謂國子: “凡貴賤之義, 入與父俱, 出與師俱, 上與君俱. 凡三者, 遇賊不死, 不知賊, 則無赦. 斷獄, 情與義易, 義與祿易, 易祿可無斂, 有可無赦.“
20. 令鮑叔進大夫, 勸國家, 得之成而不悔, 爲上擧; 從政治爲次, 野爲原, 又多不發, 起訟不驕, 次之; 勸國家, 得之成而悔, 從政雖治而不能, 野原又多發, 起訟驕, 行此三者爲下. 令晏子進貴人之子, 出不仕, 處不華, 而友有少長, 爲上擧, 得二爲次, 得一爲下; 士處靖, 敬老與貴交不失禮, 行此三者爲上擧, 得二爲次, 得一爲下; 耕者農農用力, 應于父兄, 事賢多, 行此三者爲上擧, 得二爲次, 得一爲下. 令高子進工賈, 應于父兄, 事長養老, 承事敬, 行此三者爲上擧, 得二者爲次, 得一者爲下. 令國子以情斷獄. 三大夫旣已選擧, 使縣行之. 管仲進而擧言, 上而見之于君, 以卒年君擧.
19. 從諸侯欲通, 吏從行者, 令一人爲負以車; 若宿者, 令人養其馬, 食其委. 客與有司別契, 至國八契費. 義數而不當, 有罪. 凡庶人欲通鄕, 吏不通, 七日, 囚; 出欲通吏不通, 五日, 囚; 貴人子欲通, 吏不通, 二日, 囚. 凡縣吏進諸侯士而有善, 觀其能之大小, 以爲之賞, 有過無罪.
18. 桓公使鮑叔識君臣之有善者, 晏子識不仕與耕者之有善者, 高子識工賈之有善者, 國子爲李, 隰明爲東國, 賓胥無爲西土, 弗鄭爲宅. 凡仕者近宮, 不仕與耕者近門, 工賈近巿. 三十里置遽, 委焉, 有司職之.
17. 桓公踐位十九年, 弛關巿之征, 五十而取一; 賦祿以粟, 案田而稅, 二歲而稅一, 上年什取三, 中年什取二, 下年什取一, 歲饑不稅, 歲饑弛而稅.
16. 桓公歸, 問管仲曰: “將何行?“ 管仲曰: “可以加政矣.“ 曰: “從今以往二年, 適子不聞孝, 不聞愛其弟, 不聞敬老國良, 三者無一焉, 可誅也; 諸侯之臣及國事, 三年不聞善, 可罰也, 君有過, 大夫不諫, 士庶人有善, 而大夫不進, 可罰也; 士庶人聞之吏, 賢孝悌可賞也.“ 桓公受而行之, 近侯莫不請事, 兵車之會六, 乘車之會三, 饗國四十有二年.
15. 管仲對曰: “君敎諸侯爲民聚食, 諸侯之兵不足者, 君助之發. 如此則始可以加政矣.“ 桓公乃告諸侯, 必足三年之食, 安以其餘修兵革, 兵革不足, 以引其事告齊, 齊助之發. 旣行之, 公又問管仲曰: “何行?“ 管仲對曰: “君會其君臣父子, 則可以加政矣.“ 公曰: “會之道奈何?“ 曰: “諸侯毋專立妾以爲妻, 毋專殺大臣, 無國勞毋專予祿, 士庶人毋專弃妻, 毋曲隄, 毋貯粟, 毋禁材. 行此卒歲, 則始可以罰矣.“ 君乃布之于諸侯, 諸侯許諾, 受而行之. 卒歲, 吳人伐穀, 桓公告諸侯未徧, 諸侯之師竭至, 以待桓公. 桓公以車千乘會諸侯于竟, 都師未至, 吳人逃, 諸侯皆罷.
14. 狄人伐, 桓公告諸侯曰: “請救伐. 諸侯許諾, 大侯車二百乘, 卒二千人, 小侯車百乘, 卒千人.“ 諸侯皆許諾. 齊車千乘, 卒先致緣陵, 戰于後, 故敗狄. 其車甲與貨, 小侯受之, 大侯近者, 以其縣分之, 不踐其國. 北州侯莫來, 桓公遇南州侯于召陵, 曰: “狄爲無道, 犯天子令以伐小國, 以天子之故, 敬天之命, 令以救伐. 北州侯莫至, 上不聽天子令, 下無禮諸侯, 寡人請誅于北州之侯.“ 諸侯許諾, 桓公乃北伐令支, 下鳧之山, 斬孤竹, 遇山戎, 顧問管仲曰: “將何行?“
13. 管仲又請賞于國以及諸侯, 君曰: “諾.“ 行之. 管仲賞于國中, 君賞于諸侯. 諸侯之君有行事善者, 以重幣駕之; 從列士以下有善者, 衣裳賀之, 凡諸侯之臣有諫其君而善者, 以璽問之, 以信其言. 公旣行之, 又問管仲曰: “何行?“ 管仲曰: “隰朋聰明捷給, 可令爲東國; 賓胥無堅强以良, 可以爲西土. 衛國之敎, 危傅以利, 公子開方之爲人也, 慧以給, 不能久而樂始, 可游于衛; 魯邑之敎, 好邇而訓于禮, 季友之爲人也, 恭以精, 博于糧, 多小信, 可游於魯 楚國之敎 巧文以利 不好立大義 而好立小信 蒙孫博于敎, 而文巧于辭, 不好立大義, 而好結小信, 可游于楚. 小侯旣服, 大侯旣附, 夫如是, 則始可以施政矣.“ 君曰: “諾.“ 乃游公子開方于衛, 游季友于魯, 游蒙孫于楚. 五年諸侯附.
12. 旣以封衛, 明年, 桓公問管仲將何行, 管仲對曰: “公內修政而勸民, 可以信于諸侯矣.“ 君許諾: 乃輕稅, 弛關巿之征, 爲賦祿之制. 卽已, 管仲又請曰: “問病. 臣願賞而無罰, 五年, 諸侯可令傅.“ 公曰: “諾.“ 旣行之, 管仲又請曰: “諸侯之禮, 令齊以豹皮往, 小侯以鹿皮報; 齊以馬往, 小侯以犬報.“ 桓公許諾, 行之.
11. 五年, 宋伐杞, 桓公謂管仲與鮑叔曰: “夫宋, 寡人固欲伐之, 無若諸侯何? 夫杞, 明王之後也, 今宋伐之, 予欲救之, 其可乎?“ 管仲對曰: “不可. 臣聞內政之不修, 外擧義不信. 君將外擧義, 以行先之, 則諸侯可令附?“ 桓公曰: “于此不救, 後無以伐宋.“ 管仲曰: “諸侯之君, 不貪于土. 貪于土必勤于兵, 勤于兵必病于民, 民病則多詐. 夫詐密而後動者勝, 詐則不信于民. 夫不信于民則亂, 內動則危于身. 是以古之人聞先王之道者, 不競于兵.“ 桓公曰: “然則奚若?“ 管仲對曰: “以臣則不而令人以重幣使之, 使之而不可, 君受而封之.“ 桓公問鮑叔曰: “奚若?“ 鮑叔曰: “公行夷吾之言.“ 公乃命曹孫宿使于宋, 宋不聽, 果伐杞. 桓公築緣陵以封之, 予車百乘, 甲一千. 明年, 狄人伐邢, 邢君出致于齊, 桓公築夷儀以封之, 予車百乘 甲一千 明..
10. 四年, 修兵, 同甲十萬, 車五千乘, 謂管仲曰: “吾士旣練, 吾兵旣多, 寡人欲服魯.“ 管仲喟然嘆曰: “齊國危矣! 君不兢于德而兢于兵, 天下之國帶甲十萬者不鮮矣, 吾欲發小兵以服大兵, 內失吾衆, 諸侯設備, 吾人設詐, 國欲無危得已乎?“ 公不聽, 果伐魯, 魯不敢戰, 去國五十里, 而爲之關. 魯請比于關內, 以從于齊, 齊亦毋復侵魯, 桓公許諾. 魯人請盟曰: “魯小國也, 固不帶劍, 今而帶劍, 是交兵聞于諸侯, 君不如已, 請去兵.“ 桓公曰: “諾.“ 乃令從者毋以兵. 管仲曰: “不可. 諸侯加忌于君, 君如是以退可. 君果弱魯君, 諸侯又加貪于君, 後有事, 小國彌堅, 大國設備, 非齊國之利也.“ 桓公不聽, 管仲又諫曰: “君必不去. 魯胡不用兵? 曹劌之爲人也, 堅强以忌, 不可以約取也.“ 桓公不聽, 果與之遇. 莊公自懷劍, 曹劌亦懷劍, 踐..
9. 公又內修兵. 三年, 桓公將伐魯, 曰: “魯與寡人近, 于是其救宋也疾, 寡人且誅焉.“ 管仲曰: “不可. 臣聞有土之君, 不勤于兵, 不忌于辱, 不輔其過, 則社稷安; 勤于兵, 忌于辱, 輔其過, 則社稷危.“ 公不聽, 興師伐魯, 造于長勺. 魯莊公興師逆之, 大敗之, 桓公曰: “吾兵猶尙少, 吾參圍之, 安能圉我?“
8. 二年, 桓公彌亂, 又告管仲曰: “欲繕兵.“ 管仲又曰: “不可.“ 公不聽, 果爲兵. 桓公與宋夫人飮船中, 夫人蕩船而懼公, 公怒, 出之, 宋受而嫁之蔡侯. 明年, 公怒告管仲曰: “欲伐宋.“ 管仲曰: “不可, 臣聞內政不修, 外擧事不濟.“ 公不聽, 果伐宋. 諸侯興兵而救宋, 大敗齊師. 公怒, 歸告管仲曰: “請修兵革. 吾士不練, 吾兵不實, 諸侯故敢救吾讎, 內修兵革!” 管仲曰: “不可, 齊國危矣. 內奪民用, 士勸于勇, 外亂之本也; 外犯諸侯, 民多怨也, 爲義之士, 不入齊國, 安得無危?“ 鮑叔曰: “公必用夷吾之言.“ 公不聽, 乃令四封之內修兵, 關巿之政侈之, 公乃遂用以勇授祿. 鮑叔謂管仲曰: “異日者, 公許子霸, 今國彌亂, 子將何如?“ 管仲曰: “吾君惕, 其智多誨, 姑少胥其自及也.“ 鮑叔曰: “比其自及也, 國無闕亡乎?“ ..
7. 桓公二年踐位, 召管仲, 管仲至, 公問曰: “社稷可定乎?“ 管仲對曰: “君霸王, 社稷定; 君不霸王, 社稷不定.“ 公曰: “吾不敢至于此其大也, 定社稷而已.“ 管仲又請君曰: “不能.“ 管仲辭于君曰: “君免臣于死, 臣之幸也. 然臣之不死糺也, 爲欲定社稷也. 社稷不定, 臣祿齊國之政而不死糺也, 臣不敢.“ 乃走出, 至門, 公召管仲. 管仲反, 公汗出曰: “勿已, 其勉霸乎.“ 管仲再拜稽首而起曰: “今日君成霸, 臣貪承命趨立于相位.“ 乃令五官行事. 異日, 公告管仲曰: 欲以諸侯之間無事也, 小修兵革.“ 管仲曰: “不可. 百姓病, 公先與百姓而藏其兵. 與其厚于兵, 不如厚于人. 齊國之社稷未定, 公未始于人而始于兵, 外不親于諸侯, 內不親于民.“ 公曰: “諾.“ 政未能有行也.
6. 或曰: 明年, 襄公逐小白, 小白走莒. 三年, 襄公薨, 公子糺踐位, 國人召小白. 鮑叔曰: “胡不行矣?“ 小白曰: “不可, 夫管仲知, 召忽强武, 雖國人召我, 我猶不得入也.“ 鮑叔曰: “管仲得行其知于國, 國可謂亂乎? 召忽强武, 豈能獨圖我哉?“ 小白曰: “夫雖不得行其知, 豈且不有焉乎? 召忽雖不得衆, 其及豈不足以圖我哉?“ 鮑叔對曰: “夫國之亂也, 智人不得作內事, 朋友不能相合摎, 而國乃可圖也.“ 乃命車駕, 鮑叔御, 小白乘而出于莒. 小白曰: “夫二人者奉君令, 吾不可以試也.“ 乃將下, 鮑叔履其足, 曰: “事之濟也, 在此時, 事若不濟老臣死之, 公子猶之免也.“ 乃行, 至于邑郊, 鮑叔令車二十乘先, 十乘後. 鮑叔乃告小白曰: “夫國之疑二三子, 莫忍老臣. 事之未濟也, 老臣是以塞道.“ 鮑叔乃誓曰: “事之濟也, 聽我令; 事之不..
5. 施伯進對魯君曰: “管仲有急, 其事不濟, 今在魯, 君其致魯之政焉, 若受之則齊可弱也, 若不受則殺之. 殺之以說于齊也, 與同怒, 尙賢于已.“ 君曰: “諾.“ 魯未及致政, 而齊之使至, 曰: “夷吾與召忽也, 寡人之賊也, 今在魯, 寡人願生得之. 若不得也, 是君與寡人賊比也.“ 魯君問施伯, 施伯曰: “君與之. 臣聞齊君惕而亟驕, 雖得賢, 庸必能用之乎? 及齊君之能用之也, 管子之事濟也. 夫管仲天下之大聖也, 今被反齊, 天下皆鄕之, 豈獨魯乎! 今若殺之, 此鮑叔之友也, 鮑叔因此以作難, 君必不能待也, 不如與之.“ 魯君乃遂束縛管仲與召忽. 管仲謂召忽曰: “子懼乎?“ 召忽曰: “何懼乎? 吾不蚤死, 將胥有所定也, 今旣定矣, 令子相齊之左, 必令忽相齊之右. 雖然殺君而用吾身, 是再辱我也. 子爲生臣, 忽爲死臣. 忽也知得萬乘之政而死, 公子糺可..
4. 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管夷吾, 召忽奉公子糺奔魯. 九年, 公孫無知虐于壅廩, 壅廩殺無知也. 桓公自莒先入, 魯人伐齊, 納公子糺, 戰于乾時, 管仲射桓公中鉤. 魯師敗績, 桓公踐位, 于是劫魯, 使魯殺公子糺. 桓公問于鮑叔曰: “將何以定社稷?“ 鮑叔曰: “得管仲與召忽則社稷定矣.“ 公曰: “夷吾與召忽吾賊也.“ 鮑叔乃告公其故圖. 公曰: “然則可得乎?“ 鮑叔曰: “若亟召則可得也, 不亟不可得也. 夫魯施伯知夷吾爲人之有慧也, 其謀必將令魯致政于夷吾. 夷吾受之, 則彼知能弱齊矣. 夷吾不受, 被知其將反于齊也, 必將殺之.“ 公曰: “然則夷吾將受魯之政乎. 其否也?“ 鮑叔對曰: “不受. 夫夷吾之不死糺也, 爲欲定**親糺也. 糺之不死, 而况君乎? 君若欲定齊之社稷, 則亟迎之.“ 公曰: “恐不及, 奈何?“ 鮑叔曰: “夫施伯之爲人也, 敏而多畏,..
3. 魯桓公夫人文姜, 齊女也. 公將如齊, 與夫人皆行. 申兪諫曰: “不可. 女有家, 男有室, 無相瀆也, 謂之有禮.“ 公不聽, 遂以文姜會齊侯于濼. 文姜通于齊侯, 桓公聞, 責文姜. 文姜告齊侯, 齊侯怒, 饗公, 使公子彭生乘魯侯脅之, 公薨于車. 竪曼曰: “賢者死忠以振疑, 百姓寓焉; 智者究理而長慮, 身得免焉. 今彭生二于君, 無盡言而諛行, 以戱我君, 使我君失親戚之禮, 命又力成吾君之禍, 以搆二國之怨, 彭生其得免乎? 禍理屬焉. 夫君以怒遂禍, 不畏惡親, 聞容昏生, 無醜也, 豈及彭生而能止之哉. 魯若有誅, 必以彭生爲說.“ 二月, 魯人告齊曰: “寡君畏君之威, 不敢寧居, 來修舊好, 禮成而不反, 無所歸死, 請以彭生除之.“ 齊人爲殺彭生, 以謝于魯. 五月, 襄公田于貝丘, 見豕彘, 從者曰: “公子彭生也.“ 公怒曰: “公子彭生安敢見!” ..
2. 僖公之母弟夷仲年生公孫無知, 有寵于僖公, 衣服禮秩如適. 僖公卒, 以諸兒長, 得爲君, 是爲襄公. 襄公立後, 絀無知, 無知怒. 公令連稱, 管至父戍葵丘曰: “瓜時而往, 及瓜時而來.“ 期戍, 公問不至, 請代不許, 故二人因公孫無知以作亂.
1. 齊僖公生公子諸兒, 公子糺, 公子小白. 使鮑叔傅小白, 鮑叔辭, 稱疾不出. 管仲與召忽往見之, 曰: “何故不出?” 鮑叔曰: “先人有言曰: ‘知子莫若父, 知臣莫若君.’ 今君知臣不肖也, 是以使賤臣傅小白也. 賤臣知弃矣.” 召忽曰: “子固辭無出, 吾權任子以死亡, 必免子.” 鮑叔曰: “子如是, 何不免之有乎?” 管仲曰: “不可. 持社稷宗廟者, 不讓事, 不廣閒. 將有國者未可知也. 子其出乎.“ 召忽曰: “不可, 吾三人者之于齊國也, 譬之猶鼎之有足也, 去一焉則必不立矣. 吾觀小白必不爲後矣.“ 管仲曰: “不然也. 夫國人憎惡糺之母, 以及糺之身, 而憐小白之無母也. 諸兒長而賤, 事未可知也. 夫所以定齊國者, 非此二公子者, 將無已也. 小白之爲人無小智, 惕而有大慮, 非夷吾莫容小白. 天不幸降禍加殃于齊, 糺雖得立, 事將不濟, 非子定社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