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心學 (19)
건빵이랑 놀자
19. 語曰 人間私語 天聽若雷 暗室欺心 神目如電 人能常存此言 則愼獨之功 自不能已
18. 王陽明曰 此心廓然 與太虛同體 太虛之中 何物不有 而無一物能爲太虛之障礙 凡富貴貧賤得喪愛憎之相値 卽飄風浮靄之往來變化於太虛 而太虛之體 固常廓然無礙也 余謂此言固善 但從佛語中來
17. 夫存心之法 自有持敬工夫 先儒言之盡矣 上蔡謝氏乃取瑞巖僧惺惺法何也 蓋其法簡而易曉 故欲以諭學者却恐因此染着禪習耳
16. 薛文淸曰 人有斯須之不敬 則暴慢之心生而非禮矣 有斯須之不和 則乖戾之心生而非樂矣 趙靜庵曰 持己當使嚴中有泰 泰中有嚴 此所謂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者也 此言好
15. 王弇州曰 與其是內而非外 不若內外之兩忘非忘也 毋不敬也 此言甚善
14. 莊子曰 爲不善於顯明之中者 人得而非之 爲不善於幽闇之中者 鬼神得以責之 君子無人非無鬼責 臨川吳氏云君子言人不言鬼 言是非不言禍福 莊子云爾將以警夫中人以下者歟 余謂詩曰上帝臨女 無貳爾心 又曰無曰不顯 莫予云覯 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莊子所言 蓋此意也 莊子之學 雖曰虛誕 而其言謹獨之功乃如此
13. 邵子曰 凡人之善惡 形於言發於行 人始得而知之 但萌諸心發于慮 鬼神已得而知之 余謂此君子所以愼其幾焉
12. 目也者 以罕爲怪 以習爲常 故昔見以爲是者今以爲非 今見以爲惡者後以爲美者多矣 是非美惡 亦在乎習而已 惟主宰定然後無此病矣 是以君子信心不信目
11. 黃山谷云守心如縛虎 世多誦之 余謂操存之要 自有其則 何可束縛爲哉 山谷似不識心學者
10. 孫眞人曰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 有所憎不用深憎 並皆損性傷神 又養生書曰 不以小惡爲無害而不去 不以小善爲無益而不爲 余謂此言 雖主於養生 乃誠意正心之方也
9. 黃勉齋曰 念慮之頃 或升而天飛 或降而淵淪 或熱而焦火 或寒而凝冰 如狂惑喪心之人 雖宮室之安 衣服之適 飮食之宜 亦茫然莫之覺也 余謂人皆有是心而不能操存 失其本心者多矣 可不懼哉 莊子所謂其熱焦火 其寒凝冰此也
8. 宋林昉曰 事神不若事心 心在斯神在 舍心而神 神有不神者矣 又邵子曰人之神 卽天地之神 人之自欺 所以欺天 語益嚴切
7. 凡人之心卽天也 一念之善 景星慶雲 一念之惡 烈風疾雨 况人君所爲 上與天通 故楊萬里有言君心之彗孛消 則他無彗孛矣 今不求諸在心之天 而欲爲消弭之方則末矣
6. 張南軒曰 人君不可以蒼蒼者爲天 當求之念慮之間 一念纔不是 便是上帝震怒 善哉言乎 夫人皆有心 心各有天君 豈獨人主爲然 詩云無貳無虞 上帝臨女是也
5. 朱子語類曰 昔陳烈苦無記性 一日讀孟子求放心章而悟 遂閉門靜坐百餘日以求放心 乃讀書一覽無遺 余謂學者須以此爲法 苟收得放心 則豈但讀書之功而止哉
4. 邵子觀物篇曰 夫謂觀物者 非觀之以目 而觀之以心也 非觀之以心 而觀之以理也 又曰所謂反觀者 不以我觀物 而以物觀物也 旣能以物觀物 又安有我於其間哉 是知我亦人也 人亦我也 我與人皆物也 余謂聖人之心 本備萬物而無一物 夫惟無物 乃能見物 蓋逐物者蔽於物 而虛心者足以燭物故也
3. 古人曰 耕堯田者有水慮 耕湯田者有旱憂 耕心田者無憂無慮 日日豐年 余謂顔子之樂 蓋其心田熟也
2. 古之人與骨 皆已朽矣 而所留者跡耳 因其跡而究其心 得無誤乎 凡詩書六藝 皆聖人之跡也 求古人之心於方冊之內 其得者鮮矣 不得乎聖人之心而惟跡之是求 其惑也大矣 是故老氏厭之 釋氏空之 蓋有激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