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故實 (36)
건빵이랑 놀자
36. 邊鎭閉門時 必連呼孺兒然後下鑰 古也 世傳昔有將名孺兒者出戰 未及門而死 人哀之 每當閉門 必呼其名 蓋出於招魂之義云
35. 高麗時 郞將等不授臨民之官 而我祖宗朝 武弁亦不許內地守令 中廟中年以後權姦柄政 多以親厚武官除授 非故事云
34. 守令邊將拜辭日 政院以傳敎之意言送 例也 壬辰亂後 此規久廢 至甲午年余爲承旨時 院中復議古事 令余略構若干文字言送 乃出於一時草創 而至今遵行 無一字增減 可笑
33. 祖宗朝 六曹直宿郞官 乘月携娼 會于光化門外路上 終夜談飮 薇垣之官 亦以曲會爲事 或携妓直宿 天將曉則掌務吏高聲請謁于窓外 欲令早出其妓也 及世道旣變 薇垣直夜 掌務吏猶必請謁 遵古事也 然今則直宿亦廢矣
32. 監察 糾檢百僚 故在前務從後朴素 着土紅團領 撲馬破鞍以行 明廟末年 始許改其服色 舊風遂變云
31. 監察 乃古殿中侍御史之職 故俗謂殿中 若本府不坐之日 則城上所會諸殿中於某處 分臺而罷 謂之茶時 言其啜茶而罷也 祖宗朝臣僚有奸濫貪汚者 則諸殿中乘夜茶時於其家近處 數其罪惡 書之白板 掛于門上 以荊棘塞其門 牢封着署而去 其人遂廢錮於世 蓋此事之廢久矣
30. 古者左佩金燧 右佩木燧以取火 晴則用金 陰則用木 所謂木燧 其制不可考 金燧卽今之火金也 在昔遼東一路 空曠無人煙 赴京使臣 率多露宿 故必賫火金 以爲行路炊爨之用 朴思庵送人赴京詩曰夜歊郵火宿寒沙是也 今則東八站等處 閭閻亦櫛比 火金無所用 而外方路費 以火金備送 蓋遵舊事也
29. 法典 堂上官致仕者及堂上官妻年七十以上者 月致酒肉 在平時行之不替 而亂後無此例 殊爲欠典爾
27. 闕內直宿將士 自古以寅申巳亥日相替 而衛將則分東西南北四所 前期受點入直 故余贈衛將詩曰 南北東西分四所 寅申巳亥直三宵 乃記實也
26. 諫院衙門 最號淸寒 以豹皮一張 轉貸於諸司 以爲供用之資 故世謂司諫院豹皮 又新官相會日 例用鵝卵杯行酒 乃故事而未知何據也
25. 平時槐院 在景福宮光化門內 有藏書閣極高峻 藏置天朝誥勅諸書 備三員開閉 凡新官被揀者 題名于閣下 仍行大宴 謂之題名宴 其自本院爲翰注者 謂之西飛 以槐院吊故也 尹參判仁涵爲正字時 有詩曰登科三載後 猶不免曹司 每受無端責 難堪有口飢云云 乃記實也
24. 文官勸課之規 在平時有文臣庭試 有月課庭試 有吏文庭試 有漢語殿講 有專經殿講 有試射有篆文 有朔書有寫字 其規不一 而各有賞罰 俱載於法典 自變後庭試殿講課試 並廢而不擧矣
23. 在前三司之官 不爲投謁於三公 蓋所以自重 而亦以重體貌也 李浚慶爲相時 副提學沈義謙往拜浚慶 浚慶辭曰 副學爲何事來乎 義謙曰 以歲時故來謁耳 浚慶曰 三司長官 來見三公 則人必聞而駭之 後勿來見云 前輩風采 槪可見矣
22. 承文院提調 必極選當世文望之人以授之 萬曆丙戌年間 余初仕本院 其時都提調盧守愼, 鄭惟吉, 柳㙉 提調李山海, 鄭琢, 柳成龍, 李陽元, 黃廷彧, 尹卓然, 尹毅中 副提調權擘, 丁胤福, 李誠中也 雖以崔岦之文才 壬辰亂後 始除提調 而竟亦辭遞 洪汝諄用事之時 亦不得爲提調 至於副提調 號爲公事提調 例不過三四員 而近年副提調多至十餘員 又在前提調爲承旨 則減下提調 而近年以承旨兼差 非故事也
21. 司憲府, 司諫院, 謂之兩司 自前兩司官通爲相避 在下者遞 例也 至辛亥年間 柳希奮爲大司諫 與都憲相避引嫌 而司諫蔡慶先以兩司通避非法典所載 啓請出仕 遂成謬例 議者非之
20. 安僉知宗道, 鄭僉知復始 仁年及第入槐院 鄭坐次於安下 檢責甚嚴 鄭苦之作詩曰 荊江波暖訥魚肥 槐院春深白日遲 無可奈何安正字 不如歸去鄭權知 蓋鄭家在荊江云
19. 玉堂上下番 必面看交替 故先朝時朴公啓賢在直 李公俊民約以早替而不至 闕門將閉 朴公於西門內待之良久 李公始緩緩而來 朴公憤而責之 李公未及下馬 謂朴公曰如此則吾當還耳 卽馳去 朴公終不得出云 故事然矣 近來玉堂之官 任意徑出 或至經日闕直 命招不進 乃世道之變也
18. 凡經筵進讀 玉堂上番爲之 例也 先王朝 周博爲校理 衰鈍不能作聲 臨講乃請以下番代之 下番修撰李忠元出於倉卒 殆不成句讀 時以爲笑 大抵論思之官 必須先期熟讀 以待不時顧問可矣
17. 凡爲同僚 有兄弟之義 古人重之 舊有分軸 如今詩軸之制 只記姓名而已 中間遂作障子 猶謂契軸 蓋亦有存羊之意焉 近時乃以綃絹爲屛 彩畫山水 濫觴甚矣 至於臺評禁斷而不止 極是無謂 然其契好之義 漸不如古何也
16. 祖宗朝守陵官與赴京使臣 或以武官差定 中世以來 非文官則不得爲 且在前守陵官 必以從二品中無老親者爲之 及宣祖大王之喪 具義剛爲守陵官 而臺論請遞 以親功臣除授 故朴東亮以正二品代之 未朞歲遭母喪 許令奔喪成服 卽還齋所 亦特恩也
15. 在前秘密公事 政院不得開視 明廟朝 黃海道大賊林巨正 使其黨持一道文書 有若上變者然 承旨不察而啓之 上怒禠承旨 自後政院於秘密事 皆得先拆後啓 而今上疏皮封 題曰上前開拆 乃故例也
14. 祖宗朝大小公事 凡官必親啓於榻前 而中世以來 此規遂廢 凡啓辭 以言語傳于承旨 則注書以文字書啓 其後乃用草記 鋪張文字 略如疏劄之爲 今政院日記 書曰某承旨以某司某官言啓曰云云 蓋存舊規也
13. 祖宗朝臺諫雖被推不遞 司憲府推考則下司諫院 今則應推必遞 未知始於何時 而以微細事 輒卽引嫌見遞 故爲臺諫者 雖欲不避 近於無恥 未免從眾 已成難矯之弊矣
12. 先王朝壬申年 朴謹元爲都承旨 以親耕時賞加陞品 大司憲朴應男與謹元相切 而廣坐中謂謹元曰 不宜以此有賞典 卽請改正 允之 癸酉年 先君爲都承旨 以仁聖王后侍藥之勞 內醫提調及醫官並賞加 兩司請改正 過累朔後 只醫官允之 兩司停啓 而新授正言李濟臣以停論爲非 啓遞兩司 訖六朔始停啓 今則賞典太濫 而臺官罕有紏正 雖或論啓 旋卽停止 與故事異矣
11 國朝以事大爲重 故堂下文官 稱肄習官 悉屬槐院 每朔二日 副提調會坐勸課 吏文則有旬製白日場 漢語則有別抄 又有廷試殿講 以之賞罰 近來解弛 提調會坐日 或有稱病不來者 極爲寒心 按中朝學士李東陽敎庶吉士 至院閱簿 悉註病暇而去 乃賦一絶曰 回廊寂寂鎖齋居 白日都消病曆餘 竊食太官無寸補 綠陰亭上勘醫書 噫天下事玩愒若此 豈惟我國然哉
10. 儒先錄云一蠧先生謫鍾城初 定庭燎夫 每使臣入公館 先生輒執炬火之役甚恭 今則竄謫之人 只任便閑住而已 雖徒年定屬 亦無應役之事 頃世唯趙斯文憲謫配驛站 遇使臣行過 必具羽笠前導 使臣止之而不聽 聞中朝則雖大臣 有罪皆配邊遠 躬執戍役云 其着實如此
9. 萬曆丙午 文廟有壁書之變 列書時宰宦官宮人姓名 幷及交通濁亂之事 極其兇慘 卽行慰安祭于文廟 三省推鞫 館官高敬吾以下書吏典僕被訊死者甚眾 竟不得端緖 儒生連逮者亦四五人 上以儒生不可刑訊 並命放釋 好生之德 可謂至矣
8. 兪㵢溪乞養爲山陰縣監 拙於吏治 尋常文簿 不能裁斷 有一民呈狀 久無決語 乃訴之曰 決給非敢望 唯欲還推本狀而去 㵢溪無以答 通引在旁謂曰 出官日所呈尚未決 汝呈狀纔五日 何遽爲言 可謂過甚 㵢溪喜其捷對曰此通引眞英邁矣 嶺南方伯拜辭 成廟引見曰 予故人兪好仁見任山陰縣監 卿其斗頓 方伯不奉旨 竟以不恤民隱 哦詩不輟罷黜云 祖宗朝好氣像 於此可見
7. 承文院在平時文書監進日 有宣醞 舊有紀事詩曰 監進文書後 提調各散回 乾獐一口割 宣醞兩尊開 呼大先生飮 請諸僚長來 高靈鍾上下 不覺玉山頹 高靈鍾 乃院中古器 容酒七八升 相傳申高靈叔舟所飮 或疑高靈地所産云 嗚呼 故事今不復見矣
6. 自高麗時 最重翰林 人望之 不啻若登瀛洲 觀於翰林別曲可想 所謂翰林宴 至我朝濫觴尤甚 近世乃以古風爲無謂 四館舊規 廢削殆盡 遂至埋沒 噫古風亡而紀綱夷矣 雖欲復古 得乎
5. 明廟朝 承旨慶渾年紀頗衰 有所遺忘 上以銀臺不用老殘人爲題 令儒臣等製進 蓋指渾也 柳承旨承善詩結句曰 只憐筋力隨年減 非喜鳶肩厭舊人 上喜而賞之 特陞慶渾嘉善 甚盛事也
4. 中廟朝天使接宴時 天使揷花 而主上忘未揷花 天使問國王何不揷花 倉卒無以對 譯官李和宗以主上意辭曰 花應羞上老人頭 故未敢卽戴耳 天使大喜
3. 歲貢金銀 世宗朝始得准免 而按世宗朝進馬一萬匹者再 五千匹者又再 今則歲貢五千匹 亦僅充數 或至闕種 可見國初物力完盛 非今日之所能及也
2. 陳理之裔 散居湖西內浦 余在洪州時 有陳鶴孫者家藏高皇帝聖旨 墨迹如新 首書吳王令旨 封陳理爲歸德侯者 龍鳳某年某月日云云 蓋大明高皇帝爲吳王時所封 而其曰龍鳳云者 乃宋韓林兒建國年號 按是時用其年號 及林兒旣殂 始稱吳元年 又登帝位而後 建號洪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