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5/0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김정희 - 실사구시설(實事求是說) 본문

산문놀이터/조선

김정희 - 실사구시설(實事求是說)

건방진방랑자 2020. 11. 13. 17:10
728x90
반응형

실사구시설(實事求是說)

 

김정희(金正喜)

 

漢書河間獻王傳云實事求是 此語乃學問最要之道 若不實以事而但以空疎之術爲便 不求其是而但以先入之言爲主 其于聖賢之道 未有不背而馳者矣 漢儒于經傳訓詁 皆有師承 備極精實 至于性道仁義等事 因爾時人人皆知 無庸深論 故不多加推明 然偶有注釋 未甞不實事求是也 自晉人講老莊虛無之學 便于惰學空疎之人 而學術一變 至佛道大行而禪機所悟 至流于支離 不可究詰之境 而學術又一變 此無他 與實事求是一語 盡相反而已 兩宋儒者闡明道學 于性理等事 精而言之 實發古人所未發 惟陸王等派 又蹈空虛 引儒入釋 更甚于引釋入儒矣 竊謂學問之道 旣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爲歸 則當以實事求是 其不可以虛論遁于非也 學者尊漢儒 精求訓詁 此誠是也 但聖賢之道 譬若甲第大宅 主者所居 恒在堂室 堂室非門逕 不能入也 訓詁者門逕也 一生奔走于門逕之間 不求升堂入室 是廝僕矣 故爲學 必精求訓詁者 爲其不誤于堂室 非謂訓詁畢乃事也 漢人不甚論堂室者 因彼時門逕不誤 堂室自不誤也 晉宋以後 學者務以高遠 尊孔子 以爲聖賢之道不若是之淺近也 乃厭薄門逕而弃之 別于超妙高遠處求之 于是乎躡空騰虛 往來于堂脊之上 窓光樓影 測度于思議之間 究之奧戶屋漏 未之親見也 又或棄故喜新 以入甲第爲不若是之淺且易 因別開門逕而爭入之 此言室中幾楹 彼辨堂上幾棟 校論不休 而不知其所說已誤入西隣之乙第矣 甲第主者哦然笑曰 我家屋不爾爾也 夫聖賢之道 在于躬行 不尙空論 實者當求 虛者無據 若索之杳冥之中 放乎空闊之際 是非莫辨 本意全失矣 故爲學之道 不必分漢宋之界 不必較鄭朱之短長 不必爭朱王之門戶 但平心靜氣 博學篤行 專主實事求是一語行之可矣

 

附後叙 此爲閔杞園魯行所作云

 

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孔 學術崇道義懋德行 求之實用是非之則 不汲汲於心性名理之辨 誠由此道自明 不待夫推原 而實正則名無不正也 聖人沒正學微 加之以燔焚 因之以橫議 六經離析 學徒散亂 漢儒諸子懷挾圖書 探賾同異 游學之盛 至三萬餘生 卓越爲吾道之宗者 在西京 有董江都 在東京 有鄭康成 其學以潛心訓詁爲主 以專篤謹嚴爲法 不蹈空虛 不鶩高遠 三代典型 庶幾其不泯 劉向稱董子 爲伊呂不加 筦晏不及 范史尊鄭氏 爲仲尼之門不能過也 尙德者可以觀矣 兩京人士 大抵多敦本實耻浮華 篤於行事 然荀楊之流 不識心性 去聖遠而微言絶 江都康成之徒 又不甚推明 後更不幸有佛氏之說綜錯其間 此道之軆 幾乎熄矣殊不知道義德行之實 原本乎心性之所固有者 故有宋眞儒 乃原其本而語其術 原之也詳而其術益廣 錙銖之辨 節目之論 其差在毫忽 傳之不百年 分而爲路逕之異 降而爲口耳之習 條緖甚於亂絲 末流愈多枝脚 至于今讀書談理之士 抱空言而迷途窮 日月而不返 方且扢扢此事 不知老之將至 而所謂實用是非 則啞然已忘失之 嗟乎惜哉 余甞窃疑於斯 偶爲金元春語之 元春卽以其所爲實事求是說示之 其論古今學術之變 門逕堂室之喩 醇如也 間又推尊漢儒 以爲經傳訓詁 皆有師承 備極精實 余亦擊節以爲漢世學者 尙能求之於實用是非者如此 所謂江都康成之學 盖可知耳 而善善惡惡之實 一變至於東京之名節者 亦有耶基本耳 雖然三代之學 皆以實也 實者道義也德行也 實正而名無不正 降至孟子之世 尙患其名之不明也 故孟子已原其本也 曰性善 曰存心養性是也 歷秦火而僅存 及漢世之草刱 所謂名之不明者 又不止於孟子之時 若董江都下帷發憤 潛心大業 令後學者略知所歸 其功健矣 然名之已不明 而語之猶不詳 則不可曰人人皆知 無庸深論耳 荀與揚也 誤於心性 而師異道人異論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烏得曰人人之皆知也此實董鄭諸公 質愨少言論 不爲口耳之資 且從樸實處做也 雖然江都之言曰 仁者所以愛也 其辭意之醇深 名理之不差 又非韓子博愛之流也 若謂董鄭諸公知不及此 則非知言也 仍念兩漢文字學術名理 多精篤親切 不若後世之馳鶩 是宜綴輯證補 竊自坿於敦本懋實之義 顧窮居不暇 而懼夫荒墜之甚也 他日自力 當復與元春共之 姑坿記之 爲實事求是說後叙 丙子季冬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