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五輔 (10)
건빵이랑 놀자
오보(五輔) 제십(第十) 外言一 1. 古之聖王, 所以取明名廣譽, 厚功大業, 顯于天下, 不忘于後世, 非得人者, 未之嘗聞. 暴王之所以失國家, 危社稷, 覆宗廟, 滅于天下, 非失人者, 未之嘗聞. 今有土之君, 皆處欲安, 動欲威, 戰欲勝, 守欲固, 大者欲王天下, 小者欲霸諸侯, 而不務得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 大者身死而國亡. 故曰: 人, 不可不務也, 此天下之極也. 2. 曰: 然則得人之道, 莫如利之; 利之之道, 莫如敎之以政. 故善爲政者, 田疇墾而國邑實, 朝廷閒而官府治, 公法行而私曲止, 倉廩實而囹圄空, 賢人進而姦民退. 其君子, 上中正而下諂諛; 其士民, 貴武勇而賤得利; 其庶人, 好耕農而惡飮食, 于是財用足而飮食薪菜饒. 是故上必寬裕而有解舍, 下必聽從而不疾怨, 上下和同而有禮義, 故處安而動威, 戰勝而守固, 是以一戰而正諸侯. 不能..
9. 明王之務, 在于强本事, 去無用, 然後民可使富; 論賢人, 用有能, 而民可使治; 薄稅斂, 毋苟于民, 待以忠愛, 而民可使親. 三者, 霸王之事也. 事有本, 而仁義其要也. 今工以巧矣, 而民不足于備用者, 其悅在玩好; 農以勞矣, 而天下饑者, 其悅在珍怪, 方丈陳于前; 女以巧矣, 而天下寒者, 其悅在文繡. 是故博帶梨, 大袂列, 文繡染, 刻鏤削, 雕琢釆, 關幾而不征, 巿㕓而不稅. 古之良工, 不勞其知巧以爲玩好, 是故無用之物, 守法者不失.
8. 故曰五經旣布, 然後逐姦民, 詰詐僞, 屛讒慝, 而毋聽淫辭, 毋作淫巧. 若民有淫行邪性, 樹爲淫辭, 作爲淫巧, 以上謟君上而下惑百姓, 移國動衆, 以害民務者, 其刑死, 流. 故曰: 凡人君之所以內失百姓, 外失諸侯, 兵挫而地削, 名卑而國虧, 社稷滅覆, 身體危殆, 非生于諂淫者, 未之嘗聞也. 何以知其然也? 曰: 淫聲諂耳, 淫觀諂目. 耳目之所好, 諂心; 心之所好, 傷民. 民傷而身不危者, 未之嘗聞也. 曰: 實壙虛, 墾田疇, 修牆屋, 則國家富; 節飮食, 撙衣服, 則財用足; 擧賢良, 務功勞, 布德惠, 則賢人進; 逐姦人, 詰詐僞, 去讒慝, 則姦人止; 修饑饉, 救災害, 振罷露, 則國家定.
7. 曰: 民知務矣, 而未知權, 然後考三度以動之. 所謂三度者何? 曰: 上度之天祥, 下度之地宜, 中度之人順, 此所謂三度. 故曰: 天時不祥, 則有水旱; 地道不宜, 則有饑饉; 人道不順, 則有禍亂. 此三者之來也, 政召之, 曰: 審時以擧事, 以事動民, 以民動國, 以國動天下, 天下動, 然後功名可成也. 故民必知權, 然後擧錯得; 擧錯得則民和輯, 民和輯則功名立矣. 故曰: 權不可不度也.
6. 曰: 民知禮矣, 而未知務, 然後布法以任力, 任力有五務, 五務者何? 曰: 君擇臣而任官, 大夫任官辯事, 官長任事守職, 士修身功材, 庶人耕農樹藝. 君擇臣而任官, 則事不煩亂; 大夫任官辯事, 則擧措時; 官長任事守職, 則動作和; 士修身功材, 則賢良發; 庶人耕農樹藝, 則財用足. 故曰: 凡此五者, 力之務也. 夫民必知務然後心一, 心一然後意專, 心一而意專, 然後功足觀也, 故曰: 力不可不務也.
5. 曰: 民知義矣, 而未知禮, 然後飾八經以導之禮. 所謂八經者何? 曰: 上下有義, 貴賤有分, 長幼有等, 貧富有度. 凡此八者, 禮之經也. 故上下無義則亂, 貴賤無分則爭, 長幼無等則倍, 貧富無度則失. 上下亂, 貴賤爭, 長幼倍, 貧富失, 而國不亂者, 未之嘗聞也. 是故聖王飭此八禮以導其民. 八者各得其義, 則爲人君者中正而無私, 爲人臣者忠信而不黨, 爲人父者慈惠以敎, 爲人子者孝悌以肅, 爲人兄者寬裕以誨, 爲人弟者比順以敬, 爲人夫者敦懞以固, 爲人妻者勸勉以貞. 夫然, 則下不倍上, 臣不殺君, 賤不踰貴, 少不陵長, 遠不間親, 新不間舊, 小不加大, 淫不破義. 凡此八者, 禮之經也. 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 恭敬然後尊讓, 尊讓然後少長貴賤不相踰越, 少長貴賤不相踰越, 故亂不生而患不作. 故曰: 禮不可不謹也.
4. 曰: 民知德矣而未知義, 然後明行以導之義. 義有七體, 七體者何? 曰: 孝悌慈惠, 以養親戚; 恭敬忠信, 以事君上; 中正比宜, 以行禮節; 整齊撙詘, 以辟刑僇; 纖嗇省用, 以備饑饉; 敦懞純固, 以備禍亂; 和協輯睦, 以備寇戎. 凡此七者, 義之體也. 夫民必知義然後中正, 中正然後和調, 和調乃能處安, 處安然後動威, 動威乃可以戰勝而守固. 故曰: 義不可不行也.
3. 德有六興, 義有七體, 禮有八經, 法有五務, 權有三度. 所謂六興者何? 曰: 辟田疇, 利壇宅, 修樹蓺, 勸士民, 勉稼穡, 修牆屋, 此謂厚其生; 發伏利, 輸墆積, 修道途, 便關巿, 愼將宿, 此謂輸之以財; 導水潦, 利陂溝, 決潘渚, 潰泥滯, 通鬱閉, 愼津梁, 此謂遺之以利; 薄徵斂, 輕征賦, 弛刑罰, 赦罪戾, 宥小過, 此謂寬其政; 養長老, 慈幼孤, 恤鰥寡, 問疾病, 吊禍喪, 此謂匡其急; 衣凍寒, 食饑渴, 匡貧窶, 振罷露, 資乏絶, 此謂振其窮. 凡此六者, 德之興也. 六者卽布, 則民之所欲, 無不得矣. 夫民必得其所欲, 然後聽上; 聽上, 然後政可善爲也. 故曰: 德不可不興也.
2. 曰: 然則得人之道, 莫如利之; 利之之道, 莫如敎之以政. 故善爲政者, 田疇墾而國邑實, 朝廷閒而官府治, 公法行而私曲止, 倉廩實而囹圄空, 賢人進而姦民退. 其君子, 上中正而下諂諛; 其士民, 貴武勇而賤得利; 其庶人, 好耕農而惡飮食, 于是財用足而飮食薪菜饒. 是故上必寬裕而有解舍, 下必聽從而不疾怨, 上下和同而有禮義, 故處安而動威, 戰勝而守固, 是以一戰而正諸侯. 不能爲政者, 田疇荒而國邑虛, 朝廷兇而官府亂, 公法廢而私曲行, 倉廩虛而囹圄實, 賢人退而姦民進. 其君子, 上諂諛而下中正; 其士民, 貴得利而賤武勇; 其庶人, 好飮食而惡耕農, 于是財用匱而食飮薪菜乏. 上彌殘苟而無解舍, 下愈覆鷙而不聽從, 上下交引而不和同, 故處不安而動不威, 戰不勝而守不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 大者身死而國亡. 故以此觀之, 則政不可不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