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天地 (19)
건빵이랑 놀자

5. 자신의 스승 설결을 모시려는 요임금을 나무란 허유 堯之師曰: ‘許由.’ 許由之師曰: ‘齧缺’ 齧缺之師曰: ‘王倪.’ 王倪之師曰: ‘被衣.’ 堯問於許由曰: “齧缺可以配天乎? 吾藉王倪以要之.” 許由曰: “殆哉, 圾乎天下! 齧缺之爲人也, 聰明睿知, 給數以敏, 其性過人, 而又乃以人受天. 彼審乎禁過, 而不知過之所由生. 與之配天乎? 彼且乘人而無天. 方且本身而異形, 方且尊知而火馳, 方且爲緖使, 方且爲物絯, 方且四顧而物應, 方且應衆宜, 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恆, 夫何足以配天乎! 雖然, 有族有祖, 可以爲衆父而不可以爲衆父父. 治亂之率也, 北面之禍也, 南面之賊也.” 해석 堯之師曰: ‘許由.’ 許由之師曰: ‘齧缺.’ 齧缺之師曰: ‘王倪.’ 王倪之師曰: ‘被衣.’ 요임금의 스승은 허유(許由)이고 허유의 스승은 설결(齧缺)이며 ..
천지(天地) 第十二 1 天地雖大, 其化均也; 萬物雖多, 其治一也; 人卒雖衆, 其主君也. 君原於德而成於天. 故曰: 玄古之君天下, 無爲也, 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 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 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 故通於天地者, 德也; 行於萬物者, 道也; 上治人者, 事也; 能有所藝者, 技也. 技兼於事, 事兼於義, 義兼於德, 德兼於道, 道兼於天. 故曰: 古之畜天下者, 無欲而天下足, 無爲而萬物化, 淵靜而百姓定. 『記』曰: “通於一而萬事畢, 無心得而鬼神服.” 2 夫子曰: “夫道, 覆載萬物者也, 洋洋乎大哉!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無爲爲之之謂天, 無爲言之之謂德, 愛人利物之謂仁, 不同同之之謂大, 行不崖異之謂寬, 有萬不同之謂富. 故執德之謂紀, 德成之謂立, 循於道之謂備, 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君子明於此十..
余嘗聞 我國山川阻深 人跡所不到 如秦人武陵處非一 獨妙香山之北 曠世不通人煙 嘉靖隆慶間 有一民 負小犢入無徑之谷 官人知其爲逋民窮詰之 言 有沃野在極深處 牛馬所不到 必須人負駒犢而入 及長而用之 官家使軍官隨之識其路 歷險登頓數日失其路 其民不訐之 官家怒而殺之云 天啓二年 余遊松泉寺 遇一衲名法環 少時登香山香爐峰北望 山岳阻絶 靑冥浩渺之外 或稱 有古香山爲世別界 古人所居 今亦有遁世人濳焉 環樂之 遂嬴松皮柏葉爲糗 尋無媒之墟以入 則杉檜參天 不見日月 蒼蔚之中 無一兎迒猴蹊 遠近闃靜 不聞一鳥聲 往往或闢茅徑以表行徑 北行露宿八日程 不見人家至一處 有粟田依山坡 皆不伐木 只剝皮周數尺 使木立槁 破土 種粟於亂木間 亦無溝澮畦畝 而其粟穗如馬尾 斬木爲高架 積粟其上 處處如千囷萬廩 跨岩截谷起大刹 金碧照爛 皆溫房燠室 有僧百許人 居之 無牛馬車乘 不與內地人相往返 只因..
北道多雄岳巨嶺 摩空蘸洋彌亘數千里 達于南海而窮者 皆自白頭山來 余嘗遊三水郡小農堡 登長慶嶺而望之 則白頭山在胡中 去我界纔數日程 渾體皜皚如雪疊氷斵 魁然傑特 覜睨衆山 諸峰嶙峋撲地 環擁于左右前後者 如嬰兒侍尊丈 莫敢與肩 其山之一枝 蔓于我境爲北道諸山 千里之間無一尖峰 皆長嶺直馳 嶺上皆沮洳沒膝 過鐵嶺南關 始崒峯爲峰巒 邊地之人 潛與胡通貨 來往白頭山隣並 而對國人抵死秘不洩 獨胡僧隨邊卒往覰 細傳其覩記者有之 是山之趾 大江環之 無舟楫不可涉 善游者濳過 山多大風 塵霾之雜汨之兩岸 沙草覆水冪路如經緯 人履此行 蕩撓如乘筏 波濤所激泅泳 爲風所釀化爲石 多孔竅如蜂房 衆水禽卵孵於莎草上土 胡取拾剖殼 盛瓮滋塩 佐朝夕食 胡寇中國 過是山者畏山神 例以雲錦全匹 掛山樹祈★衤+襄而去 胡不敢取 任其雨雪自朽 入其山 山之腰有大池 兩涘之間 一望極目 當天候向暖 天下長翮之鳥 ..
萬曆五年丁丑蚩尤旗出 色黃赤長與天齊 自秋徂冬不滅 其冬大霧連日天地晦塞 或曰 蚩尤旗爲霧而散 萬曆二十四年 有星落于中原武靈縣民家 其大如五斛釜 其落也晶光如月 一夜愰朗 久而後黯淡之色 自外而蝕內 終成一靑石 愚民不解告官 最久 知縣聞之杖其民 發縣民杠以致縣庭 今武靈縣有落星石 萬曆三十六年 有大星落于西方 光色如火盆 不知墜何處其餘光亘天下 散不知幾百曲 夕陽照之 皆如日暈之珥 良久而滅 或曰天狗 或曰枉矢 考之星經 謂飛星也
15 百年之木, 破爲犠尊, 靑黃而文之, 其斷在溝中. 比犠尊於溝中之斷, 則美惡有間矣, 其於失性一也. 跖與曾·史, 行義有間矣, 然其失性均也. 且夫失性有五: 一曰五色亂目, 使目不明; 二曰五聲亂耳, 使耳不聰; 三曰五臭熏鼻, 困惾中顙; 四曰五味濁口, 使口厲爽; 五曰趣舍滑心, 使性飛揚. 此五者, 皆生之害也. 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爲得, 非吾所謂得也. 夫得者困, 可以爲得乎? 則鳩鴞之在於籠也, 亦可以爲得矣. 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 皮弁鷸冠縉笏紳修以約其外. 內支盈於柴柵, 外重纆繳晥晥然在纆繳之中, 而自以爲得, 則是罪人交臂曆指而虎豹在於囊檻, 亦可以爲得矣!
14 孝子不諛其親, 忠臣不諂其君, 臣·子之盛也. 親之所言而然, 所行而善, 則世俗謂之不肖子; 君之所言而然, 所行而善, 則世俗謂之不肖臣. 而未知此其必然耶? 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 所謂善而善之, 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 然則俗故嚴於親而尊於君耶? 謂己道人, 則勃然作色; 謂己諛人, 則怫然作色. 而終身道人也, 終身諛人也, 合譬飾辭聚衆也, 是終始本末不相坐. 垂衣裳, 設釆色, 動容貌, 以媚一世, 而不自謂道諛; 與夫人之爲徒, 通是非, 而不自謂衆人也, 愚之至也. 知其愚者, 非大愚也; 知其惑者, 非不惑也. 大惑者, 終身不解; 大愚者, 終身不靈. 三人行而一人惑, 所適者, 猶可致也, 惑者少也; 二人惑則勞而不至, 惑者勝也. 而今也以天下惑, 予雖有祈向, 不可得也. 不亦悲乎! 大聲不入於里耳, 折楊·皇荂, 則嗑然而笑. 是故高言不止於衆人之心; ..
13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於武王之師, 赤張滿稽曰: “不及有虞氏乎! 故離此患也.” 門無鬼曰: “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耶? 其亂而後治之與?” 赤張滿稽曰: “天下均治之爲願, 而何計以有虞氏爲! 有虞氏之藥瘍也, 禿而施髢, 病而求醫. 孝子操藥以修慈父, 其色燋然, 聖人羞之. 至德之世, 不尙賢, 不使能, 上如標枝, 民如野鹿. 端正而不知以爲義, 相愛而不知以爲仁, 實而不知以爲忠, 當而不知以爲信, 蠢動而相使不以爲賜. 是故行而無迹, 事而無傳.
12 諄芒將東之大壑, 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 苑風曰: “子將奚之?” 曰: “將之大壑.” 曰: “奚爲焉?” 曰: “夫大壑之爲物也, 注焉而不滿, 酌焉而不竭. 吾將游焉!” 苑風曰: “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乎? 願聞聖治.” 諄芒曰: “聖治乎? 官施而不失其宜, 拔擧而不失其能, 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爲, 行言自爲而天下化. 手撓顧指, 四方之民莫不俱至, 此之謂聖治.” “願聞德人.” 曰: “德人者, 居無思, 行無慮, 不藏是非美惡. 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 共給之之謂安. 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 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財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來, 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 此謂德人之容.” “願聞神人.” 曰: “上神乘光, 與形滅亡, 是謂照曠. 致命盡情, 天地樂而萬事銷亡, 萬物復情, 此之謂混溟.”

11 子貢南游於楚, 反於晉, 過漢陰, 見一丈人方將爲圃畦, 鑿隧而入井, 抱甕而出灌, 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 “有械於此, 一日浸百畦, 用力甚寡而見功多, 夫子不欲乎?” 爲圃者仰而視之曰: “奈何?” 曰: “鑿木爲機, 後重前輕, 挈水若抽, 數如泆湯, 其名爲槹.” 爲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 “吾聞之吾師,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 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 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 道之所不載也. 吾非不知, 羞而不爲也.” 子貢瞞然慚, 俯而不對. 有間, 爲圃者曰: “子奚爲者耶? 曰: “孔丘之徒也.” 爲圃者曰: “子非夫博學以擬聖, 於於以蓋衆, 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 汝方將忘汝神氣, 墮汝形骸, 而庶幾乎! 而身之不能治, 而何暇治天下乎! 子往矣, 無乏吾事.” 子貢卑陬失色, 頊頊然不自得, 行三十里而後愈. 其..
10 蔣閭葂見季徹曰: “魯君謂葂也曰: ‘請受敎.’ 辭不獲命. 旣已告矣, 未知中否. 請嘗薦之. 吾謂魯君曰: ‘必服恭儉, 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 民孰敢不輯!’” 季徹局局然笑曰: “若夫子之言, 於帝王之德, 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軼, 則必不勝任矣! 且若是, 則其自爲處危, 其觀台多物, 將往投迹者衆.” 蔣閭葂覤覤然驚曰: “葂也汒若於夫子之所言矣! 雖然, 願先生之言其風也.” 季徹曰: “大聖之治天下也, 搖蕩民心, 使之成敎易俗, 擧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 若性之自爲, 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若然者, 豈兄堯·舜之敎民溟涬然弟之哉? 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9 夫子問於老聃曰: “有人治道若相放, 可不可, 然不然. 辯者有言曰: ‘離堅白, 若縣寓.’ 若是則可謂聖人乎?” 老聃曰: “是胥易技系, 勞形怵心者也. 執留之狗成思, 猿狙之便自山林來. 丘, 予告若, 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 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衆; 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 其動止也, 其死生也, 其廢起也, 此又非其所以也. 有治在人. 忘乎物, 忘乎天, 其名爲忘己. 忘己之人, 是之謂入於天.”
8 泰初有無, 無有無名. 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 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 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體保神, 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 德至同於初. 同乃虛, 虛乃大. 合喙鳴. 喙鳴合, 與天地爲合. 其合緡緡, 若愚若昏, 是謂玄德, 同乎大順.
7 堯治天下, 伯成子高立爲諸侯. 堯授舜, 舜授禹, 伯成子高辭爲諸侯而耕. 禹往見之, 則耕在野. 禹趨就下風, 立而問焉, 曰: “昔堯治天下, 吾子立爲諸侯. 堯授舜, 舜授予, 而吾子辭爲諸侯而耕. 敢問其故何也?” 子高曰: “昔者堯治天下, 不賞而民勸, 不罰而民畏. 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 德自此衰, 刑自此立, 後世之亂自此始矣! 夫子闔行耶? 無落吾事!” 把把乎耕而不顧.
6 堯觀乎華, 華封人曰: “嘻, 聖人! 請祝聖人, 使聖人壽.” 堯曰: “辭.” “使聖人富.” 堯曰: “辭.” “使聖人多男子.” 堯曰: “辭.” 封人曰: “壽, 富, 多男子, 人之所欲也. 女獨不欲, 何耶?” 堯曰: “多男子則多懼, 富則多事, 壽則多辱. 是三者, 非所以養德也, 故辭.” 封人曰: “始也我以女爲聖人邪, 今然君子也. 天生萬民, 必授之職. 多男子而授之職, 則何懼之有? 富而使人分之, 則何事之有? 夫聖人, 鶉居而彀食, 鳥行而無彰. 天下有道, 則與物皆昌; 天下無道, 則修德就閑. 千歲厭世, 去而上仙, 乘彼白雲, 至於帝鄕. 三患莫至, 身常無殃, 則何辱之有?” 封人去之, 堯隨之曰: “請問.” 封人曰: “退已!”
4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 還歸, 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 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 象罔得之. 黃帝曰: “異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3 夫子曰: “夫道, 淵乎其居也, 漻乎其淸也. 金石不得無以鳴. 故金石有聲, 不考不鳴. 萬物孰能定之! 夫王德之人, 素逝而恥通於事, 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 故其德廣. 其心之出, 有物釆之. 故形非道不生, 生非德不明. 存形窮生, 立德明道, 非王德者邪! 蕩蕩乎! 忽然出, 勃然動, 而萬物從之乎! 此謂王德之人. 視乎冥冥, 聽乎無聲. 冥冥之中, 獨見曉焉; 無聲之中, 獨聞和焉.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與萬物接也, 至無而供其求, 時騁而要其宿, 大小·長短·修遠.”
2 夫子曰: “夫道, 覆載萬物者也, 洋洋乎大哉!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無爲爲之之謂天, 無爲言之之謂德, 愛人利物之謂仁, 不同同之之謂大, 行不崖異之謂寬, 有萬不同之謂富. 故執德之謂紀, 德成之謂立, 循於道之謂備, 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君子明於此十者, 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 沛乎其爲萬物逝也. 若然者, 藏金於山, 藏珠於淵; 不利貨財, 不近貴富; 不樂壽, 不哀夭; 不榮通, 不丑窮. 不拘一世之利以爲己私分, 不以王天下爲己處顯. 顯則明. 萬物一府, 死生同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