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季冬紀 (19)
건빵이랑 놀자
5. 불침(不侵)○五曰 1. 天下輕於身, 而士以身爲人. 以身爲人者, 如此其重也, 而人不知, 以奚道相得? 賢主必自知士, 故士盡力竭智, 直言交爭, 而不辭其患, 豫讓公孫弘是矣. 當是時也, 智伯、孟嘗君知之矣. 世之人主, 得地百里則喜, 四境皆賀, 得士則不喜, 不知相賀, 不通乎輕重也. 2. 湯武, 千乘也, 而士皆歸之. 桀、紂, 天子也, 而士皆去之. 孔、墨, 布衣之士也, 萬乘之主, 千乘之君, 不能與之爭士也. 自此觀之, 尊貴富大不足以來士矣, 必自知之然後可. 3. 豫讓之友謂豫讓曰, 子之行何其惑也? 子嘗事范氏中行氏, 諸侯盡滅之, 而子不爲報, 至於智氏, 而子必爲之報, 何故? 豫讓曰, 我將告子其故. 范氏、中行氏, 我寒而不我衣, 我饑而不我食, 而時使我與千人共其養, 是衆人畜我也. 夫衆人畜我者, 我亦衆人事之. 至於智氏則不然, 出則..
4. 孟嘗君爲從, 公孫弘謂孟嘗君曰, 君不若使人西觀秦王. 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 君恐不得爲臣, 何暇從以難之? 意者秦王不肖主也, 君從以難之未晩也. 孟嘗君曰, 善. 願因請公往矣. 公孫弘敬諾, 以車十乘之秦. 秦昭王聞之, 而欲醜之以辭, 以觀公孫弘. 公孫弘見昭王, 昭王曰, 薛之地小大幾何? 公孫弘對曰, 百里. 昭王笑曰, 寡人之國, 地數千里, 猶未敢以有難也. 今孟嘗君之地方百里, 而因欲以難寡人猶可乎? 公孫弘對曰, 孟嘗君好士, 大王不好士. 昭王曰, 孟嘗君之好士何如? 公孫弘對曰, 義不臣乎天子, 不友乎諸侯, 得意則不慙爲人君, 不得意則不肯爲人臣, 如此者三人. 能治可爲管、商之師, 說義聽行, 其能致主霸王, 如此者五人. 萬乘之嚴主, 辱其使者, 退而自刎也, 必以其血汙其衣, 有如臣者七人. 昭王笑而謝焉曰, 客胡爲若此? 寡人善孟嘗君, 欲客之必..
3. 豫讓之友謂豫讓曰, 子之行何其惑也? 子嘗事范氏中行氏, 諸侯盡滅之, 而子不爲報, 至於智氏, 而子必爲之報, 何故? 豫讓曰, 我將告子其故. 范氏、中行氏, 我寒而不我衣, 我饑而不我食, 而時使我與千人共其養, 是衆人畜我也. 夫衆人畜我者, 我亦衆人事之. 至於智氏則不然, 出則乘我以車, 入則足我以養, 衆人廣朝, 而必加禮於吾所, 是國士畜我也. 夫國士畜我者, 我亦國士事之. 豫讓, 國士也, 而猶以人之於己也爲念, 又況於中人乎?
2. 湯武, 千乘也, 而士皆歸之. 桀、紂, 天子也, 而士皆去之. 孔、墨, 布衣之士也, 萬乘之主, 千乘之君, 不能與之爭士也. 自此觀之, 尊貴富大不足以來士矣, 必自知之然後可.
1. 天下輕於身, 而士以身爲人. 以身爲人者, 如此其重也, 而人不知, 以奚道相得? 賢主必自知士, 故士盡力竭智, 直言交爭, 而不辭其患, 豫讓公孫弘是矣. 當是時也, 智伯、孟嘗君知之矣. 世之人主, 得地百里則喜, 四境皆賀, 得士則不喜, 不知相賀, 不通乎輕重也.
4. 성렴(誠廉)○四曰 1. 石可破也, 而不可奪堅, 丹可磨也, 而不可奪赤. 堅與赤, 性之有也. 性也者, 所受於天也, 非擇取而爲之也. 豪士之自好者, 其不可漫以污也, 亦猶此也. 2. 昔周之將興也, 有士二人, 處於孤竹, 曰伯夷、叔齊. 二人相謂曰, 吾聞西方有偏伯焉, 似將有道者, 今吾奚爲處乎此哉? 二子西行如周, 至於岐陽, 則文王已歿矣. 武王卽位, 觀周德, 則王使叔旦就膠鬲於次四內, 而與之盟曰, 加富三等, 就官一列. 爲三書同辭, 血之以牲, 埋一於四內, 皆以一歸. 又使保召公就微子開於共頭之下, 而與之盟曰, 世爲長侯, 守殷常祀, 相奉桑林, 宜私孟諸. 爲三書同辭, 血之以牲, 埋一於共頭之下, 皆以一歸. 伯夷、叔齊聞之, 相視而笑曰, 譆, 異乎哉!此非吾所謂道也. 昔者神農氏之有天下也, 時祀盡敬而不祈福也. 其於人也, 忠信盡治而無求焉..
2. 昔周之將興也, 有士二人, 處於孤竹, 曰伯夷、叔齊. 二人相謂曰, 吾聞西方有偏伯焉, 似將有道者, 今吾奚爲處乎此哉? 二子西行如周, 至於岐陽, 則文王已歿矣. 武王卽位, 觀周德, 則王使叔旦就膠鬲於次四內, 而與之盟曰, 加富三等, 就官一列. 爲三書同辭, 血之以牲, 埋一於四內, 皆以一歸. 又使保召公就微子開於共頭之下, 而與之盟曰, 世爲長侯, 守殷常祀, 相奉桑林, 宜私孟諸. 爲三書同辭, 血之以牲, 埋一於共頭之下, 皆以一歸. 伯夷、叔齊聞之, 相視而笑曰, 譆, 異乎哉!此非吾所謂道也. 昔者神農氏之有天下也, 時祀盡敬而不祈福也. 其於人也, 忠信盡治而無求焉. 樂正與爲正, 樂治與爲治, 不以人之壞自成也, 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今周見殷之僻亂也, 而遽爲之正與治, 上謀而行貨, 阻丘而保威也. 割牲而盟以爲信, 因四內與共頭以明行, 揚夢以說衆, ..
1. 石可破也, 而不可奪堅, 丹可磨也, 而不可奪赤. 堅與赤, 性之有也. 性也者, 所受於天也, 非擇取而爲之也. 豪士之自好者, 其不可漫以污也, 亦猶此也.
3. 개립(介立)(一作立意)○三曰 1. 以貴富有人易, 以貧賤有人難. 今晉文公出亡, 周流天下, 窮矣賤矣, 而介子推不去, 有以有之也. 反國有萬乘, 而介子推去之, 無以有之也. 能其難, 不能其易, 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晉文公反國, 介子推不肯受賞, 自爲賦詩曰, 有龍于飛, 周徧天下. 五蛇從之, 爲之丞輔. 龍反其鄕, 得其處所. 四蛇從之, 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 橋死於中野, 懸書公門, 而伏於山下. 文公聞之曰, 譆!此必介子推也. 避舍變服, 令士庶人曰, 有能得介子推者, 爵上卿, 田百萬. 或遇之山中, 負釜蓋簦, 問焉曰, 請問介子推安在? 應之曰, 夫介子推苟不欲見而欲隱, 吾獨焉知之? 遂背而行, 終身不見. 人心之不同, 豈不甚哉? 今世之逐利者, 早朝晏退, 焦脣乾嗌, 日夜思之, 猶未之能得, 今得之而務疾逃之, 介子推之離俗遠矣. 2. 東方..
2. 東方有士焉曰爰旌目, 將有適也, 而餓於道. 狐父之盜曰丘, 見而下壺餐以餔之. 爰旌目三餔之而後能視, 曰, 子何爲者也? 曰, 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 譆!汝非盜邪? 胡爲而食我? 吾義不食子之食也. 兩手據地而吐之, 不出, 喀喀然遂伏地而死. 鄭人之下**[革+處]也, 莊蹻之暴郢也, 秦人之圍長平也, 韓、荊、趙, 此三國者之將帥貴人皆多驕矣, 其士卒衆庶皆多壯矣, 因相暴以相殺, 脆弱者拜請以避死, 其卒遞而相食, 不辨其義, 冀幸以得活. 如爰旌目已食而不死矣, 惡其義而不肯不死, 今此相爲謀, 豈不遠哉?
1. 以貴富有人易, 以貧賤有人難. 今晉文公出亡, 周流天下, 窮矣賤矣, 而介子推不去, 有以有之也. 反國有萬乘, 而介子推去之, 無以有之也. 能其難, 不能其易, 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晉文公反國, 介子推不肯受賞, 自爲賦詩曰, 有龍于飛, 周徧天下. 五蛇從之, 爲之丞輔. 龍反其鄕, 得其處所. 四蛇從之, 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 橋死於中野, 懸書公門, 而伏於山下. 文公聞之曰, 譆!此必介子推也. 避舍變服, 令士庶人曰, 有能得介子推者, 爵上卿, 田百萬. 或遇之山中, 負釜蓋簦, 問焉曰, 請問介子推安在? 應之曰, 夫介子推苟不欲見而欲隱, 吾獨焉知之? 遂背而行, 終身不見. 人心之不同, 豈不甚哉? 今世之逐利者, 早朝晏退, 焦脣乾嗌, 日夜思之, 猶未之能得, 今得之而務疾逃之, 介子推之離俗遠矣.
2. 사절(士節)○二曰 1. 士之爲人, 當理不避其難, 臨患忘利, 遺生行義, 視死如歸. 有如此者, 國君不得而友, 天子不得而臣. 大者定天下, 其次定一國, 必由如此人者也. 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 不可不務求此人也. 賢主勞於求人, 而佚於治事. 2. 齊有北郭騷者, 結罘罔, 捆蒲葦, 織萉屨, 以養其母猶不足, 踵門見晏子曰, 願乞所以養母. 晏子之僕謂晏子曰, 此齊國之賢者也, 其義不臣乎天子, 不友乎諸侯, 於利不苟取, 於害不苟免. 今乞所以養母, 是說夫子之義也, 必與之. 晏子使人分倉粟分府金而遺之, 辭金而受粟. 有間, 晏子見疑於齊君, 出奔, 過北郭騷之門而辭. 北郭騷沐浴而出見晏子曰, 夫子將焉適? 晏子曰, 見疑於齊君, 將出奔. 北郭子曰, 夫子勉之矣. 晏子上車, 太息而歎曰, 嬰之亡豈不宜哉? 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 ..
2. 齊有北郭騷者, 結罘罔, 捆蒲葦, 織萉屨, 以養其母猶不足, 踵門見晏子曰, 願乞所以養母. 晏子之僕謂晏子曰, 此齊國之賢者也, 其義不臣乎天子, 不友乎諸侯, 於利不苟取, 於害不苟免. 今乞所以養母, 是說夫子之義也, 必與之. 晏子使人分倉粟分府金而遺之, 辭金而受粟. 有間, 晏子見疑於齊君, 出奔, 過北郭騷之門而辭. 北郭騷沐浴而出見晏子曰, 夫子將焉適? 晏子曰, 見疑於齊君, 將出奔. 北郭子曰, 夫子勉之矣. 晏子上車, 太息而歎曰, 嬰之亡豈不宜哉? 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 說晏子之義, 而當乞所以養母焉. 吾聞之曰, 養及親者, 身伉其難. 今晏子見疑, 吾將以身死白之. 著衣冠, 令其友操劍奉笥而從, 造於君庭, 求復者曰, 晏子, 天下之賢者也, 去則齊國必侵矣. 必見國之侵也, 不若先死. 請以頭託白晏子也. 因謂其友曰,..
1. 士之爲人, 當理不避其難, 臨患忘利, 遺生行義, 視死如歸. 有如此者, 國君不得而友, 天子不得而臣. 大者定天下, 其次定一國, 必由如此人者也. 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 不可不務求此人也. 賢主勞於求人, 而佚於治事.
1. 계동(季冬)○一曰 1. 季冬之月, 日在婺女, 昏婁中, 旦氐中. 其日壬癸. 其帝顓頊. 其神玄冥. 其蟲介. 其音羽. 律中大呂. 其數六. 其味鹹. 其臭朽. 其祀行. 祭先腎. 鴈北鄕. 鵲始巢. 雉雊雞乳. 天子居玄堂右个, 乘玄輅, 駕鐵驪, 載玄旂, 衣黑衣, 服玄玉, 食黍與彘. 其器宏以弇. 命有司大儺, 旁磔, 出土牛, 以送寒氣. 征鳥厲疾. 乃畢行山川之祀, 及帝之大臣、天地之神祇. 2. 是月也, 命漁師始漁, 天子親往. 乃嘗魚, 先薦寢廟. 冰方盛, 水澤復, 命取冰. 冰已入, 令告民, 出五種. 命司農, 計耦耕事, 修耒耜, 具田器. 命樂師, 大合吹而罷. 乃命四監, 收秩薪柴, 以供寢廟及百祀之薪燎. 3. 是月也, 日窮於次, 月窮於紀, 星迴於天, 數將幾終, 歲將更始. 專於農民, 無有所使. 天子乃與卿大夫飭國典, 論時令, 以待..
4. 行之是令, 此謂一終, 三旬二日. 季冬行秋令, 則白露蚤降, 介蟲爲妖, 四鄰入保. 行春令, 則胎夭多傷, 國多固疾, 命之曰逆. 行夏令, 則水潦敗國, 時雪不降, 冰凍消釋.
3. 是月也, 日窮於次, 月窮於紀, 星迴於天, 數將幾終, 歲將更始. 專於農民, 無有所使. 天子乃與卿大夫飭國典, 論時令, 以待來歲之宜. 乃命太史, 次諸侯之列, 賦之犧牲, 以供皇天上帝社稷之享. 乃命同姓之國, 供寢廟之芻豢. 令宰歷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數, 而賦之犧牲, 以供山林名川之祀. 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 無不咸獻其力, 以供皇天上帝社稷寢廟山林名川之祀.
2. 是月也, 命漁師始漁, 天子親往. 乃嘗魚, 先薦寢廟. 冰方盛, 水澤復, 命取冰. 冰已入, 令告民, 出五種. 命司農, 計耦耕事, 修耒耜, 具田器. 命樂師, 大合吹而罷. 乃命四監, 收秩薪柴, 以供寢廟及百祀之薪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