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구언 (52)
건빵이랑 놀자
내업(內業) 제사십구(第四十九) 區言五 1. 凡物之精, 此則爲生. 下生五谷, 上爲列星. 流于天地之間, 謂之鬼神; 藏于胸中, 謂之聖人. 是故民氣, 杲乎如登于天, 杳乎如入于淵, 淖乎如在于海, 卒乎如在于己. 是故此氣也, 不可止以力, 而可安以德; 不可呼以聲, 而可迎以音. 敬守勿失, 是謂成德, 德成而智出, 萬物果得. 2. 凡心之刑, 自充自盈, 自生自成. 其所以失之, 必以憂樂喜怒欲利. 能去憂樂喜怒欲利, 心乃反濟. 彼心之情, 利安以寧, 勿煩勿亂, 和乃自成. 折折乎如在于側, 忽忽乎如將不得, 渺渺乎如窮無極. 此稽不遠, 日用其德. 3. 夫道者, 所以充形也, 而人不能固. 其往不復, 其來不舍, 謀乎莫聞其音, 卒乎乃在于心; 冥冥乎不見其形, 淫淫乎與我俱生. 不見其形, 不聞其聲, 而序其成, 謂之道. 凡道無所, 善心安愛. 心靜氣理,..
16. 凡人之生也, 必以其歡. 憂則失紀, 怒則失端. 憂悲喜怒, 道乃無處. 愛慾靜之, 遇亂正之. 勿引勿推, 福將自歸. 彼道自來, 可藉與謀, 靜則得之, 躁則失之. 靈氣在心, 一來一逝, 其細無內, 其大無外. 所以失之, 以躁爲害. 心能執靜, 道將自定. 得道之人, 理丞而屯洩, 匈中無敗. 節欲之道, 萬物不害.
15. 凡食之道: 大充, 傷而形不臧; 大攝, 骨枯而血沍. 充攝之間, 此謂和成, 精之所舍, 而知之所生. 飢飽之失度, 乃爲之圖. 飽則疾動, 飢則廣思, 老則長慮. 飽不疾動, 氣不通于四末; 飢不廣思, 飽而不廢; 老不長慮, 困乃遫竭. 大心而敢, 寬氣而廣, 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棄萬苛, 見利不誘, 見害不懼, 寬舒而仁, 獨樂其身, 是謂雲氣, 意行似天.
14. 凡人之生也, 必以平正, 所以失之, 必以喜怒憂患, 是故止怒莫若詩. 去憂莫若樂, 節樂莫若禮, 守禮莫若敎, 守敬莫若靜, 內靜外敬, 能反其性, 性將大定.
13. 凡人之生也, 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 合此以爲人. 和乃生, 不和不生. 察和之道, 其精不見, 其徵不醜. 平正擅匈, 論治在心, 此以長壽. 忿怒之失度, 乃爲之圖. 節其五欲, 去其二凶, 不喜不怒, 平正擅匈.
12. 四體旣正, 血氣旣靜, 一意摶心, 耳目不淫, 雖遠若近. 思索生知, 慢易生憂, 暴傲生怨, 憂鬱生疾, 疾困乃死. 思之而不舍, 內困外薄, 不蚤爲圖, 生將巽舍. 食莫若無飽, 思莫若勿致, 節適之齊, 彼將自至.
11. 摶氣如神, 萬物備存. 能摶乎? 能一乎? 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 能止乎? 能己乎? 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 思之, 思之, 又重思之. 思之而不通, 鬼神將通之. 非鬼神之力也, 精氣之極也.
10. 凡道, 必周必密, 必寬必舒, 必堅必固. 守善勿舍, 逐淫澤薄, 旣知其極, 反于道德. 全心在中, 不可蔽匿, 和于形容, 見于膚色. 善氣迎人, 親于弟兄; 惡氣迎人, 害于戎兵. 不言之聲, 疾于雷鼓. 心氣之形, 明于日月, 察于父母. 賞不足以勸善, 刑不足以懲過, 氣意得而天下服, 心意定而天下聽.
9. 精存自生, 其外安榮, 內藏以爲泉原, 浩然和平, 以爲氣淵. 淵之不涸, 四體乃固; 泉之不竭, 九竅遂通. 乃能窮天地, 被四海. 中無惑意, 外無邪災. 心全于中, 形全于外, 不逢天災, 不遇人害, 謂之聖人. 人能正靜, 皮膚裕寬, 耳目聰明, 筋信而骨强. 乃能戴大圜, 而履大方, 鑒于大淸, 視于大明. 敬愼無忒, 日新其德, 徧知天下, 窮于四極. 敬發其充, 是謂內得. 然而不反, 此生之忒.
8. 道滿天下, 普在民所, 民不能知也. 一言之解, 上察于天, 下極于地, 蟠滿九州. 何謂解之? 在于心安. 我心治, 官乃治, 我心安, 官乃安. 治之者心也, 安之者心也. 心在藏心, 心之中又有心焉. 彼心之心, 音以先言. 音然后形, 形然后言. 言然后使, 使然后治. 不治必亂, 亂乃死.
7. 有神自在身, 一往一來, 莫之能思. 失之必亂, 得之必治. 敬除其舍, 精將自來. 精想思之, 寧念治之, 嚴容畏敬, 精將至定. 得之而勿捨, 耳目不淫. 心無他圖, 正心在中, 萬物得度.
6. 形不正, 德不來; 中不靜, 心不治. 正形攝德, 天仁地義, 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 照乎知萬物. 中義守不忒, 不以物亂官, 不以官亂心, 是謂中得.
5. 一物能化謂之神, 一事能變謂之智. 化不易氣, 變不易智, 惟執一之君子能爲此乎! 執一不失, 能君萬物. 君子使物, 不爲物使, 得一之理. 治心在于中, 治言出于口, 治事加于人, 然則天下治矣. 一言得而天下服, 一言定而天下聽, 公之謂也.
4. 天主正, 地主平, 人主安靜. 春秋冬夏, 天之時也; 山陵川谷, 地之枝也; 喜怒取予, 人之謀也. 是故聖人與時變而不化, 從物而不移. 能正能靜, 然后能定. 定心在中, 耳目聰明, 四枝堅固, 可以爲精舍. 精也者, 氣之精者也. 氣, 道乃生, 生乃思, 思乃知, 知乃止矣. 凡心之形, 過知失生.
3. 夫道者, 所以充形也, 而人不能固. 其往不復, 其來不舍, 謀乎莫聞其音, 卒乎乃在于心; 冥冥乎不見其形, 淫淫乎與我俱生. 不見其形, 不聞其聲, 而序其成, 謂之道. 凡道無所, 善心安愛. 心靜氣理, 道乃可止. 彼道不遠, 民得以産; 彼道不離, 民因以知. 是故卒乎其如可與索, 眇眇乎其如窮無所. 彼道之情. 惡音與聲, 修心靜音, 道乃可得. 道也者, 口之所不能言也, 目之所不能視也, 耳之所不能聽也; 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人之所失以死, 所得以生也; 事之所失以敗, 所得以成也. 凡道無根無莖, 無葉無榮, 萬物以生, 萬物以成, 命之曰道.
2. 凡心之刑, 自充自盈, 自生自成. 其所以失之, 必以憂樂喜怒欲利. 能去憂樂喜怒欲利, 心乃反濟. 彼心之情, 利安以寧, 勿煩勿亂, 和乃自成. 折折乎如在于側, 忽忽乎如將不得, 渺渺乎如窮無極. 此稽不遠, 日用其德.
1. 凡物之精, 此則爲生. 下生五谷, 上爲列星. 流于天地之間, 謂之鬼神; 藏于胸中, 謂之聖人. 是故民氣, 杲乎如登于天, 杳乎如入于淵, 淖乎如在于海, 卒乎如在于己. 是故此氣也, 不可止以力, 而可安以德; 不可呼以聲, 而可迎以音. 敬守勿失, 是謂成德, 德成而智出, 萬物果得.
치국(治國) 제사십팔(第四十八) 區言四 1. 凡治國之道, 必先富民, 民富則易治也, 民貧則難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 民富則安鄕重家, 安鄕重家則敬上畏罪, 敬上畏罪則易治也. 民貧則危鄕輕家, 危鄕輕家則敢陵上犯禁, 陵上犯禁則難治也. 故治國常富, 而亂國常貧. 是以善爲國者, 必先富民, 然后治之. 2.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 法制不一, 號令不同, 然俱王天下者, 何也? 必國富而粟多也. 夫富國多粟生于農, 故先王貴之. 凡爲國之急者, 必先禁末作文巧. 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 民無所游食則必農; 民事農則田墾, 田墾則粟多, 粟多則國富; 國富者兵强, 兵强者戰勝, 戰勝者地廣. 是以先王知從民, 强兵, 廣地, 富國之必生于粟也, 故禁末作, 止奇巧, 而利農事. 今爲末作奇巧者, 一日作而五日食, 農夫終歲之作, 不足以自食也, 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
6. 上不利農則粟少, 粟少則人貧, 人貧則輕家, 輕家則易去, 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 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 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 守不必固矣. 夫令不必行, 禁不必止, 戰不必勝, 守不必固, 命之曰寄生之君, 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 粟者, 王之本事也, 人主之大務, 有人之塗, 治國之道也.
5. 不生粟之國亡, 粟生而死者霸, 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 民之所歸也; 粟也者, 財之所歸也; 粟也者, 地之所歸也. 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 二徙成都, 參徙成國. 舜非嚴刑罰重禁令, 而民歸之矣, 去者必害, 從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爲民除害興利, 故天下之民歸之. 所謂興利者, 利農事也; 所謂除害者, 禁害農事也. 農事勝則入粟多, 入粟多則國富, 國富則安鄕重家, 安鄕重家則雖變俗易習, 敺衆移民, 至于殺之, 而民不惡也, 此務粟之功也.
4. 常山之東, 河汝之間, 蚤生而晩殺, 五谷之所蕃孰也, 四種而五穫. 中年畝二石, 一夫爲粟二百石. 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 農夫以粥子者, 上無術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農, 士, 商, 工四民交能易作, 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則田墾, 奸巧不生, 田墾則粟多, 粟多則國富; 奸巧不生則民治. 富而治, 此王之道也.
3. 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余者也, 而上徵暴急無時, 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 耕耨者有時, 而澤不必足, 則民倍貸以取庸矣. 秋糴以五, 春糶以束, 是又倍貸也. 故以上之徵而倍取于民者四, 關巿之租, 府庫之徵粟什一, 廝輿之事, 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 夫以一民養四主, 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 粟少而民無積也.
2.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 法制不一, 號令不同, 然俱王天下者, 何也? 必國富而粟多也. 夫富國多粟生于農, 故先王貴之. 凡爲國之急者, 必先禁末作文巧. 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 民無所游食則必農; 民事農則田墾, 田墾則粟多, 粟多則國富; 國富者兵强, 兵强者戰勝, 戰勝者地廣. 是以先王知從民, 强兵, 廣地, 富國之必生于粟也, 故禁末作, 止奇巧, 而利農事. 今爲末作奇巧者, 一日作而五日食, 農夫終歲之作, 不足以自食也, 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 則田荒而國貧矣.
1. 凡治國之道, 必先富民, 民富則易治也, 民貧則難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 民富則安鄕重家, 安鄕重家則敬上畏罪, 敬上畏罪則易治也. 民貧則危鄕輕家, 危鄕輕家則敢陵上犯禁, 陵上犯禁則難治也. 故治國常富, 而亂國常貧. 是以善爲國者, 必先富民, 然后治之.
정세(正世) 제사십칠(第四十七) 區言三 1. 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 必先觀國政, 料事務, 察民俗, 本治亂之所生, 知得失之所在, 然后從事, 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2. 夫萬民不和, 國家不安, 失非在上, 則過在下. 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 誅殺不以理, 重賦斂, 竭民財, 急使令, 罷民力. 財竭則不能毋侵奪, 力罷則不能毋墮倪. 民已侵奪, 墮倪, 因以法隨而誅之, 則是誅罰重而亂愈起. 3. 夫民勞苦困不足, 則簡禁而輕罪, 如此則失在上. 失在上而上不變, 則萬民無所託其命. 今人主輕刑政, 寬百姓, 薄賦斂, 緩使令. 然民淫躁行私而不從制, 飾智任詐, 負力而爭, 則是過在下. 過在下, 人君不廉而變, 則暴人不勝, 邪亂不止. 暴人不勝, 邪亂不止, 則君人者勢傷而威日衰矣. 4. 故爲人君者, 莫貴于勝. 所謂勝者, 法立令行之謂勝. 法立令行, 故群臣奉法守職百..
9. 夫君人之道, 莫貴于勝. 勝, 故君道立; 君道立, 然后下從, 下從, 故敎可立而化可成也. 夫民不心服體從, 則不可以禮義之文敎也. 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
8. 夫盜賊不勝則良民危, 法禁不立則奸邪繁. 故事莫急于當務, 治莫貴于得齊. 制民急則民迫, 民迫則窘, 窘則民失其所葆; 緩則縱, 縱則淫, 淫則行私, 行私則離公, 離公則難用. 故治之所以不立者, 齊不得也, 齊不得則治難行. 故治民之齊, 不可不察也. 聖人者, 明于治亂之道, 習于人事之終始者也. 其治人民也, 期于利民而止. 故其位齊也, 不慕古, 不留今, 與時變, 與俗化.
7. 夫利莫大于治, 害莫大于亂. 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 顯于后世者, 以爲天下致利除害也. 事行不必同, 所務一也. 夫民貪行躁, 而誅罰輕, 罪過不發, 則是長淫亂而便邪僻也; 有愛人之心, 而實合于傷民. 此二者不可不察也.
6. 民者, 服于威殺然后從, 見利然后用, 被治然后正, 得所安然后靜者也. 夫盜賊不勝, 邪亂不止, 强劫弱, 衆暴寡, 此天下之所憂, 萬民之所患也. 憂患不除, 則民不安其居; 民不安其居, 則民望絶于上矣.
5. 故古之所謂明君者非一君也. 其設賞有薄有厚, 其立禁有輕有重, 迹行不必同, 非故相反也, 皆隨時而變, 因俗而動. 夫民躁而行僻, 則賞不可以不厚, 禁不可以不重. 故聖人設厚賞, 非侈也; 立重禁, 非戾也. 賞薄則民不利, 禁輕則邪人不畏. 設人之所不利, 欲以使, 則民不盡力; 立人之所不畏, 欲以禁, 則邪人不止; 是故陳法出令而民不從. 故賞不足勸, 則士民不爲用; 刑罰不足畏, 則暴人輕犯禁.
4. 故爲人君者, 莫貴于勝. 所謂勝者, 法立令行之謂勝. 法立令行, 故群臣奉法守職百官有常. 法不繁匿, 萬民敦慤, 反本而儉力. 故賞必足以使, 威必足以勝, 然后下從.
3. 夫民勞苦困不足, 則簡禁而輕罪, 如此則失在上. 失在上而上不變, 則萬民無所託其命. 今人主輕刑政, 寬百姓, 薄賦斂, 緩使令. 然民淫躁行私而不從制, 飾智任詐, 負力而爭, 則是過在下. 過在下, 人君不廉而變, 則暴人不勝, 邪亂不止. 暴人不勝, 邪亂不止, 則君人者勢傷而威日衰矣.
2. 夫萬民不和, 國家不安, 失非在上, 則過在下. 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 誅殺不以理, 重賦斂, 竭民財, 急使令, 罷民力. 財竭則不能毋侵奪, 力罷則不能毋墮倪. 民已侵奪, 墮倪, 因以法隨而誅之, 則是誅罰重而亂愈起.
1. 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 必先觀國政, 料事務, 察民俗, 本治亂之所生, 知得失之所在, 然后從事, 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명법(明法) 제사십육(第四十六) 區言二 1. 所謂治國者, 主道明也; 所謂亂國者, 臣術勝也. 夫尊君卑臣, 非計親也, 以埶勝也; 百官識, 非惠也, 刑罰必也. 故君臣共道則亂, 專授則失. 夫國有四亡: 令求不出謂之滅, 出而道留謂之擁, 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 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 故夫滅, 侵, 塞, 擁之所生, 從法之不立也. 是故先王之治國也, 不淫意于法之外, 不爲惠于法之內也, 動無非法者所以禁過而外私也. 威不兩錯, 政不二門, 以法治國則擧錯而已. 2. 是故有法度之制者, 不可巧以詐僞; 有權衡之稱者, 不可欺以輕重, 有尋丈之數者, 不可差以長短. 今主釋法以譽進能, 則臣離上而下比周矣, 以黨擧官, 則民務交而不求用矣. 是故官之失其治也, 是主以譽爲賞, 以毁爲罰也. 然則喜賞惡罰之人, 離公道而行私術矣, 比周以相爲匿, 3. 是忘主趴交, 以進其譽..
4. 是故先王之治國也, 使法擇人, 不自擧也; 使法量功, 不自度也. 故能匿而不可蔽, 敗而不可飾也; 譽者不能進, 而誹者不能退也. 然則君臣之間明別, 明別則易治也, 主雖不身下爲, 而守法爲之可也.
3. 是忘主趴交, 以進其譽, 故交衆者譽多, 外內朋黨, 雖有大奸, 其蔽主多矣. 是以忠臣死于非罪, 而邪臣起于非功, 所死者非罪, 所起者非功也, 然則爲人臣者重私而輕公矣. 十至私人之門, 不一至于庭; 百慮其家, 不一圖國. 屬數雖衆, 非以尊君也; 百官雖具, 非以任國也, 此之謂國無人. 國無人者, 非朝臣之衰也, 家與家務于相益, 不務尊君也; 大臣務相貴, 而不任國; 小臣持祿養交, 不以官爲事, 故官失其能.
2. 是故有法度之制者, 不可巧以詐僞; 有權衡之稱者, 不可欺以輕重, 有尋丈之數者, 不可差以長短. 今主釋法以譽進能, 則臣離上而下比周矣, 以黨擧官, 則民務交而不求用矣. 是故官之失其治也, 是主以譽爲賞, 以毁爲罰也. 然則喜賞惡罰之人, 離公道而行私術矣, 比周以相爲匿,
1. 所謂治國者, 主道明也; 所謂亂國者, 臣術勝也. 夫尊君卑臣, 非計親也, 以埶勝也; 百官識, 非惠也, 刑罰必也. 故君臣共道則亂, 專授則失. 夫國有四亡: 令求不出謂之滅, 出而道留謂之擁, 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 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 故夫滅, 侵, 塞, 擁之所生, 從法之不立也. 是故先王之治國也, 不淫意于法之外, 不爲惠于法之內也, 動無非法者所以禁過而外私也. 威不兩錯, 政不二門, 以法治國則擧錯而已.
임법(任法) 제사십오(第四十五) 區言一 1. 聖君任法而不任智, 任數而不任說, 任公而不任私, 任大道而不任小物, 然后身佚而天下治. 失君則不然, 舍法而任智, 故民舍事而好譽; 舍數而任說, 故民舍實而好言; 舍公而好私, 故民離法而妄行; 舍大道而任小物, 故上勞煩, 百姓迷惑, 而國家不治. 聖君則不然, 守道要, 處佚樂, 馳騁弋獵, 鍾鼓竽瑟, 宮中之樂, 無禁圉也; 不思不慮, 不憂不圖, 利身體, 便形軀, 養壽命, 垂拱而天下治. 是故人主有能用其道者, 不事心, 不勞意, 不動力, 而土地自闢, 囷倉自實, 蓄積自多, 甲兵自强, 群臣無詐僞, 百官無奸邪, 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 以遇其主矣. 2. 昔者堯之治天下也, 猶埴之在埏也, 唯陶之所以爲; 猶金之在罏, 恣冶之所以鑄. 其民引之而來, 推之而往, 使之而成, 禁之而止. 故堯之治也, ..
12. 夫君臣者, 天地之位也; 民者, 衆物之象也. 各立其所職以待君令, 群臣百姓安得各用其心而立私乎? 故遵主令而行之, 雖有傷敗, 無罰; 非主令而行之, 雖有功利, 罪死. 然故下之事上也, 如響之應聲也; 臣之事主也, 如影之從形也. 故上令而下應, 主行而臣從, 此治之道也. 夫非主令而行, 有功利, 因賞之, 是敎妄擧也; 遵主令而行之, 有傷敗, 而罰之, 是使民慮利害而離法也. 群臣百姓人慮利害, 而以其私心擧措, 則法制毁而令不行矣.
11. 今亂君則不然, 有私視也, 故有不見也; 有私聽也, 故有不聞也; 有私慮也, 故有不知也. 夫私者, 壅蔽失位之道也. 上舍公法而聽私說, 故群臣百姓皆設私立方以敎于國, 群黨比周以立其私, 請謁任擧以亂公法, 人用其心以幸于上. 上無度量以禁之, 是以私說日益, 而公法日損, 國之不治, 從此産矣.
10. 凡爲主而不得用其法, 不適其意, 顧臣而行, 離法而聽貴臣, 此所謂貴而威之也. 富人用金玉事主而來焉, 主離法而聽之, 此所謂富而祿之也. 賤人以服約卑敬悲色告愬其主, 主因離法而聽之, 所謂賤而事之也. 近者以逼近親愛有求其主, 主因離法而聽之, 此謂近而親之也. 美者以巧言令色請其主, 主因離法而聽之, 此所謂美而淫之也. 治世則不然, 不知親疏遠近, 貴賤美惡, 以度量斷之, 其殺戮人者不怨也, 其賞賜人者不德也. 以法制行之, 如天地之無私也, 是以官無私論, 士無私議, 民無私說, 皆虛其匈以聽于上. 上以公正論, 以法制斷, 故任天下而不重也.
9. 植固而不動, 奇邪乃恐, 奇革而邪化, 令往而民移. 故聖君失度量, 置儀法, 如天地之堅, 如列星之固, 如日月之明, 如四時之信, 然故令往而民從之. 而失君則不然, 法立而還廢之, 令出而后反之, 枉法而從私, 毁令而不全, 是貴能威之, 富能祿之, 賤能事之, 近能親之, 美能淫之也. 此五者不禁于身, 是以群臣百姓人挾其私而幸其主, 彼幸而得之, 則主日侵; 彼幸而不得, 則怨日産. 夫日侵而産怨, 此失君之所愼也.
8. 故明王之所操者六: 生之, 殺之, 富之, 貧之, 貴之, 賤之, 此六柄者, 主之所操也. 主之所處者四: 一曰文, 二曰武, 三曰威, 四曰德, 此四位者, 主之所處也. 藉人以其所操, 命曰奪柄; 藉人以其所處, 命曰失位. 奪柄失位, 而求令之行, 不可得也. 法不平, 令不全, 是亦奪柄失位之道也. 故有爲枉法, 有爲毁令, 此聖君之所以自禁也. 故貴不能威, 富不能祿, 賤不能事, 近不能親, 美不能淫也.
7. 故主有三術: 夫愛人不私賞也, 惡人不私罰也, 置儀設法以度量斷者, 上主也; 愛人而私賞之, 惡人而私罰之, 倍大臣, 離左右, 專以其心斷者, 中主也; 臣有所愛而爲私賞之, 有所惡而爲私罰之, 倍其公法, 損其正心, 專聽其大臣者, 危主也. 故爲人主者, 不重愛人, 不重惡人. 重愛曰失德, 重惡曰失威, 威德皆失, 則主危也.
6. 聖君則不然, 卿相不得翦其私, 群臣不得闢其所親愛, 聖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 群臣修通輻湊以事其主, 百姓輯睦聽令道法以從其事. 故曰: 有生法, 有守法, 有法于法. 夫生法者, 君也; 守法者, 臣也; 法于法者, 民也. 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 此謂爲大治.
5. 今天下則不然, 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 然故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士能以其智亂法惑上, 衆强富貴私勇者能以其威犯法侵陵, 鄰國諸侯能以其權置子立相, 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 翦公財以祿私士. 凡如是而求法之行, 國之治, 不可得也.
4. 古之法也, 世無請謁任擧之人, 無間識博學辯說之士, 無偉服, 無奇行, 皆囊于法以事其主. 故明王之所恆者二: 一曰明法而固守之, 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 此二者主之所恆也. 夫法者, 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私者, 下之所以侵法亂主也. 故聖君置儀設法而固守之, 然故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人不可亂也, 衆强富貴私勇者不能侵也, 信近親愛者不能離也, 珍怪奇物不能惑也, 萬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動也. 故法者, 天下之至道也, 聖君之實用也.
3. 所謂仁義禮樂者, 皆出于法, 此先聖之所以一民者也. 『周書』曰: “國法法不一, 則有國者不祥, 民不道法, 則不祥; 國更立法以典民, 則祥; 群臣不用禮義敎訓, 則不祥; 百官服事者離法而治, 則不祥.“ 故曰: 法者不可恆也, 存亡治亂之所從出, 聖君所以爲天下大儀也, 君臣上下貴賤皆發焉, 故曰法.
2. 昔者堯之治天下也, 猶埴之在埏也, 唯陶之所以爲; 猶金之在罏, 恣冶之所以鑄. 其民引之而來, 推之而往, 使之而成, 禁之而止. 故堯之治也, 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 黃帝之治天下也, 其民不引而來, 不推而往, 不使而成, 不禁而止. 故黃帝之治也, 置法而不變, 使民安其法者也.
1. 聖君任法而不任智, 任數而不任說, 任公而不任私, 任大道而不任小物, 然后身佚而天下治. 失君則不然, 舍法而任智, 故民舍事而好譽; 舍數而任說, 故民舍實而好言; 舍公而好私, 故民離法而妄行; 舍大道而任小物, 故上勞煩, 百姓迷惑, 而國家不治. 聖君則不然, 守道要, 處佚樂, 馳騁弋獵, 鍾鼓竽瑟, 宮中之樂, 無禁圉也; 不思不慮, 不憂不圖, 利身體, 便形軀, 養壽命, 垂拱而天下治. 是故人主有能用其道者, 不事心, 不勞意, 不動力, 而土地自闢, 囷倉自實, 蓄積自多, 甲兵自强, 群臣無詐僞, 百官無奸邪, 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 以遇其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