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4/05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김창흡 - 만록 목차 본문

문집/일반

김창흡 - 만록 목차

건방진방랑자 2020. 9. 16. 10:35
728x90
반응형

漫錄

 

 

 

1.

宋時程朱之義理 歐蘇之文章 皆能入微造極 殆無餘憾 而獨其詩學寥寥 數百年間入人肝脾者皆下劣 詩魔所謂水月鏡花玲瓏透徹之妙 無復存者 至於論詩 則殆同譫語 乃以南山詩爲勝於北征 而滄波萬古流不盡 乃歐公漫調 而持比於五更鼓角聲悲壯 若歐公之自贊 則以廬山高明妃詞爲踰於李杜 由其全昧於韻格高下 故不自覺其言之過矜 宜乎見笑於胡應麟輩也

 

 

 

2.

朱子少學選體 與劉病翁黃子厚上下磨礲 故其於風雅源流 眼目自別 其所評詩 大勝歐蘇諸子 胡澹菴甞薦能詩之士 而朱子與焉 稱譽朱子 不以道學而以詩 雖似陋野 亦可謂詩家賞音矣

 

 

3.

栗谷在宣廟朝 力言疏决釋重囚之不可 儘是明快 時蘇齋爲相 而未能快從其言 至今百餘年 其弊猶在而未有破除之者 良可慨惋

 

 

 

4.

兒時讀史略 至吳漢臨死 言願無赦 每笑其不緊 到老思之 古今顧言 莫如此切確 今之疏决 使吳漢見之則亦必腹悶矣

 

 

5.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而天與日相會爲冬至 一年十二月 月各有一辟卦 而至冬至一陽畫生 爲復卦 天日之離含 卦畫之陰陽 殊塗同歸 不約而會 乃在一日之內 奇乎妙哉

 

 

6.

十二律管 與十二辟卦相準 故每月管灰之飛 用驗卦氣淺深 少無差爽 自黃帝創造以來 承用不廢 至周末而散亡不理 然唐以前則猶有餘法 而亦多靈悟之人 間能埋管揚灰 如高齊時 申屠芳埋二十四扇而隨節颺氣如神 蓋人巧與天機脗合故也 朱子與蔡季通論律甚精 而獨於此一事 未透其竅 灰管之法 自是遂絶 竊謂文武才能與百工技藝之事存乎人神明者 唐後宋前 爲一大限 宋時人物所不足者 非孝悌忠信 而獨其機神明鑑 大有愧於唐世 以此知賢能二品 未可混論也

 

 

7.

王覇之稱 出於殷周之前 如昆吾豕韋之類 爲諸侯雄長 論其規模 或不足於君天下 而初未甞以是別其正譎也 及齊桓晉文假仁義而行詐力 則自孟子而斥之 凡以公以義者 目之以王道 以私以利者 目之以覇道 禮記曰 至孝近于王 至弟近于覇 其言雖似不醇 然其以規模闊狹 爲覇王之別 則恐有來歷也

 

 

 

8. 학문적 나태함의 두 부류

 

 

余甞謂徒讀而不能誦者, 爲第一懶; 徒誦而不能思者, 爲第二懶.

何者? 徒讀者眼目不離於行墨, 而合眼則無見矣; 徒誦者伊吾不絶於喉吻, 而聲絶則味乏矣.

惟善思者, 逐句逐字, 一一消詳, 件件融釋, 終底通貫之地, 非大勤而能如是乎.

言其難易, 則思難於誦, 誦難於讀. 讀而不成誦者, 欲與雜慮爲伴者也; 誦而不深思者, 不欲勞神明者也, 捴謂之懶, 不亦可乎.

 

 

 

 

 

9.

火外明而內暗 水外暗而內明 人之稟賦 水火俱全而後 內外通明 可無偏暗之患 觀今世人自容體氣象 至言語動作 都是炎炎之氣 少無淵淵之意 故其所了別者 於人是非則毫釐必察 於己愆尤則雖如丘山 不能反省 眞所謂明處明如鏡 暗處黑如漆者也 如能藏昭昭於淵淵之中 溥博淵泉 時出其明 則庶幾乎有道氣象 老子所謂知白守黑 意蓋如此 修養家以水升火降 爲鍊丹基地 垂簾塞兌 漱玉泉灌丹田 不使火候上炎 此其所以返老還童之妙訣也 蓋童時則水升火降 衰老則火在水上 水升火降則明潤相濟 火在水上則煎爍俱亡 以老幼氣候 比古今界限 其理不殊 今之爀爀炎炎 遍地皆赤 吁亦殆矣

 

 

10.

論孟精義 卽裒集兩程橫渠及程門諸子所註解 合爲一書者 而朱子辨其同異得失者 則謂之或問 或問之自中國來東方 幾至百年 而精義則追到纔數十餘年 故我東諸儒自退陶以來 雖讀或問而不知所辨云云曲折如何 有同無星之秤 捴受其黮黯 雖尤齋 亦於晩年得見 故未及硏究 甞自恨歎云 今閱其書 如參對諸賢於丈席之內而上下叩質 準之以朱子所取捨 歷歷分曉 誠不可不益加鑽硏也 士生衰末 無一事可樂 獨於文書 得見前賢所未見者 亦足爲快 但此書來後 亦未有耐煩從事者 則其將束閣矣 慨惋奈何

 

 

11.

致堂管見 自是史論 間或有臆料失中處 其於事情安危之機 人謀臧否之由 剔刮入微 比諸馬范 不啻過之 其弟五峰 不知何所見而欲焚其書也 朱子語類中 引南軒論管見曰 病敗不可言 又言專爲憤檜而作 夫管見諸論 上下千古 包羅許多事 曷甞爲一奸諛而作也 南軒是五峰門人 蓋祖其說而欲爲火攻之策 吁亦偏矣

 

 

12.

南軒固明快人 而由其器欠淵宏 故發諸論議者 多失之偏淺 如論諸葛瞻事 極誅其不退黃皓而謂死不足贖 不欲置於死節之列 無乃太刻乎 人之捨生 亦自不易 亡國搶攘之際 望風投降 草間求活者 滔滔皆是 瞻能斬艾之使 背城戰死 上承賢父之烈 下與愛子倂命 一門三忠 可貫日星 豈可追咎旣往而不許其殉節乎 凡諸死義之臣 必一一細勘 待其前後完善而後 可褒其死 則書名竹帛 有幾人哉 古稱功罪不相掩 余謂論節義者 亦當以此爲法 如瞻死節 恐未可以坐黃皓而視溝瀆也 朱子於此屢相辨詰 而終未見其快斷 竊所未解

 

 

13.

釋經者亦須兼治史學 諳悉其當時事實 於聖人所評人物 可以參證無差 如寗武子之所以爲愚者 正在不避艱險 按左傳 納槖饘薄其酖等事 乃其實際 而自程子以下諸賢 皆從語默上言之 有若君有過失 或諫或不諫者然 乃以沉晦免患 與比干諫而死作對 全不襯著 左傳中 曷甞見武子不諫其君乎 掉了本事 懸作評品 其不失聖言本旨者幾希

 

 

14.

易傳解屯其膏 有云恬然不爲 如唐之僖昭 朱子以兩人全不同 謂失契勘 蓋兩人 一則要做 一則不要做故也 又於比卦 有以王允李德裕幷稱者 兩人規模亦不同 以程子之精確 而史學之不熟如此 雖非大段差謬 亦不無餘憾矣

 

 

15.

西晉致胡亂 約言之有三 金墉之禍 載籍未有 彝倫斁逆 中國卽夷狄 以夷狄召夷狄 理固然也 陸渾之戎 不早區處 使之乘機闖發 此則勢也 䦧墻之變 不遑於禦外侮 以至淪胥以敗 此亦勢也 董養明倫之嘆 知大亂之將作 則以理言之也 郭欽大計 欲早爲之所 劉弘獨見 恐乘虗而爲亂 憂有早晩 皆以勢言之也 理勢湊會 若有天使 使數千年文物之地 爲夷虜迭王之所 詰其所俶擾者 司馬氏當伏首誅 嗚呼痛哉

 

 

16.

胡五峰以井田封建 論周漢享國長短者 已失之迂矣 谿谷亦以殷尙質事簡 歷年最盛於夏周爲說 夫國祚延促 固可驗德厚薄 而延過四百年 亦可以止矣 其餘多少 不必細較 蓋莫之爲而爲者天也 以三王之聖 莫可優劣 而子孫之保或長或短 不容强說於其間 且事簡費寡 謂可以延活國脉矣 則夏厚周仁 淪浹人肌骨者 獨不可以維持鞏固以收祈永之效乎 以此折之 知其說之難立矣

 

 

 

17.

胡氏兄弟每論治道 必以封建井田爲上策 大攻柳子厚之論 所以爲說者 未免太偏 朱子於此似亦無所適莫 而終有取於唐鑑在得人之論 其不從胡氏微意可見 亦甞曰 封建難行 使膏粱子弟不學而居士民上 其爲害豈有涯哉 又言程子初以封建爲是 而終改其說 便是閱事之久 知難强行也 然則胡氏之所甞感慨者 恐未曾參商古今以究其利病也

 

 

18.

論語沐浴請討解 胡氏有云弑君之賊 人得而誅之 仲尼此擧 先發後聞可也 所謂聞者 聞于天子也 朱子或問中 演此義甚詳 或度地勢遠近 或量事機緩切 皆以聞于天子與否爲說 象村未能詳考 而以先發後聞 認作未告魯君而先發者然 遂謂非有南面之權方伯連帥之職 而以大夫行諸侯之事 義理形勢俱不可也 胡氏之說 固簡潔少曲折 而槩謂魯君果從其請 則雖徐告天子 亦爲快耳 且胡氏雖悖 方俯首於註解論語 而輒譏仲尼之儒緩 事理之所不敢出 惜乎 象村之失之率易也

 

 

19.

子房之心大矣 未甞衒才揚智 使人窺際 故邵子曰 善藏其用 古來論子房者 未得其要 凡有術數伎倆 曉天文地理三奇六韜之屬者 皆以爲子房復出 自矜與人稱 莫不皆然 如崔浩自謂智如子房 而稽古過之 其言甚騃 劉基之測微露奇 亦崔浩者流 都是淺局 子房胸中 足包此輩幾萬箇 至於耶律楚材 亦只是足智多藝之人 象村何所見而比諸子房乎 余甞略考其事蹟 則慷慨善諫諍 非無可取 而終至憤恚促死 較其方圓宏窄 殊異乎子房 豈象村之失契勘耶

 

 

20.

陸宣公經濟之才 程朱尙論 與孔明並稱 以爲千古無可參者 甞怪管見亟稱宣公 謂不下於魏玄成 玄成固能繩愆糾繆 恐君之有遺失則忠且直矣 若其學有淵源 筭無遺策 能使昏愎多疑之主 不得不從吾之言 而其言之晣理妙而切事情 足可範圍天下 無愧王佐 比諸玄成 豈特容數人於其間哉 管見旣失之浮泛 而象村仍襲其說 又以明白正大稱之四字 固好題目 而以此了宣公則淺矣

 

 

21.

余甞謂魏相事業 在東西漢 罕有其比 數言水旱災異 使人主不敢弛心戒愼 而又力諫伐胡 使無開邊釁 以收賓服之效 擧此二段 相業隆矣 至於霍氏山雲之變 贊行誅計 亦一事業 象村旣短其人 乃以因外戚而謀戕人爲罪 夫因廣漢而奏事 或可咎蹊徑不正 而若霍氏之謀逆 不啻的實 謂魏相有心於翦霍則寃矣 有可褒而無可罪 以魏相爲漢朝名相 不亦可乎

 

 

22.

趙充國非但良將 觀其度量識慮 足爲宰相器 而其因車師之擾 而欲與鄭吉擊匈奴右地 則猶欠老實 輸魏相一著 蓋魏相善於謀國 而充國見未到 何幸宣帝從魏相而還鄭吉 與匈奴保和 宋神宗之不從富弼而用王韶徐浩輩 終致國弱而命促 魏相固賢 用魏相者高矣

 

 

23.

唐維州事 牛李所爭 乃千古大是非 看史者不可不著眼消詳 蓋維州本係唐地 而爲吐蕃所奪者也 悉怛之降 持以歸唐 唐之受之也則宜 溫公以掩取隣牛爲非 以是右牛而左李 若以牛比地 則牛有本主 失而復還 於義當受 未可謂掩取也 其取喩旣謬 又不察僧孺修隙敗謀 全出於私意 胡氏之駁之也 誠爲確論 蘇子由論牛李大體 以德量許僧孺 而維州事 亦不以德裕爲是 終欠明快 質以朱子之言 則曰德裕所言 雖以利害言 然意却全在爲國 僧孺所言雖義 然意却全濟其己私 大旨與胡氏合 更不容別議矣

 

 

24.

租庸調府兵之法 世稱千古良制 謂出於太宗獨見 而實則蘇綽創出而唐乃因之也 正心誠意之說 旣能辦出於程朱之前 而又創無前之軍政稅法 爲大唐所祖述 其人豈不偉哉

 

 

25.

唐末藩鎭之弊 天下苦之 雖婦孺皆言可革 宋太祖因機變通 未足爲奇略 且取快於如手使臂之利 而不憂其藩缺虎入之患 終致夷狄闌入 州郡無兵糧可支吾 至於南渡垂絶之際 文天祥請置藩鎭 嗚呼其晩矣 卽此而便見太祖謀國之疎 看史者不可不察

 

 

26.

淮南盜王倫破高郵 郡守晁仲約以郡無兵財 開門犒之使去 富鄭公怒欲誅之 范文正爭之曰 州郡無兵財 將何捍拒 守臣能權宜應變 以全一城之生靈 亦可矣 豈可反以爲罪耶 此可見范富規模大相懸絶處

 

 

27.

周以樹國之多 末運不振 則秦乃改封建爲郡縣 亡於二世 漢興 大封宗室 以致七國之亂 故武帝用主父偃之策 分封以削其勢 王莽乘此專權 不復顧忌 遂售簒弑之謀 東京刺史權重 殆如古之諸侯 而終致董卓之亂 魏則雖封諸王 而勢弱力微 至不能存活 則權臣秉柄 遂移其祚 晉懲其弊 使諸王典大藩捴强兵而相屠相戮 馴致大亂 以形勢言之 足可禦戎而終不能焉者 以䦧墻故也 六朝瓜分 無可論矣 至唐大設藩鎭 勢同封建 而終致尾大不掉之患 壞亂慘黷 至五代而極 宋祖懲之 撤去藩籬 爲强幹弱枝之圖 則夷狄亂入 無以扞禦 由此觀之 古今因革 內外輕重之際 莫不由後懲前 自謂得筭之多 而畢竟乍有偏重 隨手弊生 理勢使然 固無奈何 然人謀臧否 猶有可追論者 周之八百 秦之二世 非可以封建郡縣 判其得失 而漢祖則失之大封 武帝則過於太削 魏乃過削之流 晉亦大封而致亂 東京與唐强藩之弊 大略相似 言其形格勢禁 可以扞外制內 而過在兵權太重 君弱臣强 宋祖有見於此 盡收方鎭之權 轉爲郡縣 而刮刷太甚 至使無兵糧可禦敵 則其全欠斟酌 而有媿於變通盡利者大矣

 

 

28.

自古論正統者 紛然淆亂 至今未歸一 而折之以朱子之說 則可定其未定矣 語類中 或問自三代以下如漢唐 亦未純乎正統 乃變中之正者 如秦西晉隋則統而不正者 如蜀東晉則正而不統者 答曰 何必恁地論 只天下爲一 諸侯朝覲獄訟皆歸 便是得正統 此是雅言 而參以綱目凡例 亦用此意 如秦晉隋諸國 凡混一區宇者 皆與之正統 据此論之 則所謂正統之正 非邪正之正 卽偏正之正 以區域闊狹而言耳 如以善惡之實 曰邪曰正勘之 則秦晉隋之類 安得齒於其間乎 然則無善無惡 無華無夷 只天下爲一者 便是正統 無容異議 方遜志丘瓊山創爲元不可與正統之論 其於攘夷之義 非不慷慨 而得無乖於語類旨意與綱目凡例乎 若曰不擇善惡而獨嚴夷夏之分 則亦恐未然 所惡乎夷者 以其無善狀也 間有賢君義辟 不得與胡亥楊廣同得正統之名 吾未知其爲公也 抑有一說 朱子甞以王通攘臂於宋魏扶抑之際 有所致譏 夫宋是中華 魏是北狄 而猶曰一南一北 不足與奪 此可見夷夏善惡 一視無揀之意矣

 

 

29.

或言朱子之不從溫公之帝魏而以蜀爲正統 意在於抑惡扶善 此未知本意也 此處當以主客言之 蜀乃大漢之嫡統 吳魏卽臣僕之桀黠者 未可以一時幷峙等視之也 以章武承建安 只是尊君卑臣之義 初非關於扶善抑惡而然也

 

 

30.

朱子以前 爲正統之說者 莫如東坡之明快也 其曰正統之爲言 猶曰有天下云爾 簒君者亦當時之正而已 又曰 不以實傷名 而名卒不能傷實 故名輕而實重 天下之貴者 聖人從而貴之 恃有賢不肖存焉 至駁章惇之覇統 歐陽子之重與處 尤爲刺骨 惟有未盡者 惡天下之無統 若將苟爲充員 必進曹魏以爲莫强也 偏全之不論 而强弱是較 終未免苟且 而從頭理會 又有大段未瑩 其釋正統之正字 曰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云者 終難以偏正釋之 將歸於春秋大居正矣 是固因襲歐陽子之說而未能卸脫 所以依違籠罩 安頓此一字 未得其所 且正天下之不正與簒君亦當時之正 其語意豈不矛盾哉 若歐陽子則旣以堯舜至漢唐 謂之居天下之正 蓋用公羊大居正之意矣 又以晉隋謂之一天下而居正 則善亦居正 惡亦居正 吾不知正之所在 頭腦旣側 以下種種差謬 不可爬梳 其盛言秦世德源流 合得正統 則不啻重與之也 蘇子雖稱其論純乎名者 而實則未免包籠 所以剖判名實之不相侵者 大愧蘇子矣

 

 

31.

退之於孟子 有見於表與粗 而未透於內與精 故其闢楊墨 都是影響耳 今讀答孟簡書 稱述孟子謂功不在禹下者 在於快闢楊墨 而至其讀墨之說 則以爲與孔子同道 卽其說之矛盾 而可知其見處之不洒落也 且楊墨之所以爲楊墨 只緣氣質有偏 意見斯差 墨則有見乎統體之仁 無此疆爾界 以是爲貴而思易天下 楊則有見乎分殊之義不假不奪 以是自高而不欲涉世 孟子之斥墨爲無父者 惡其泯分也 斥楊爲無君者 惡其亂倫也 退之於此 旣未能明著眼目 而又其氣質頗隣於墨子 故爲士而交遊滿世 頗有杜保之意氣 干祿而奔走相門 殆近張毅之熱中 觀其意 若將尙同以廣交 普施以拯世 而不自覺其枉尺直尋 先犯孟子之嚴戒也 獨以其臭味不近深惡潔身者流 試觀王承福傳 貶其自爲之多 謂近於楊朱 可知其好惡偏處 如使承福反斥以爾亦墨也 則未知將何以分疏耶 旣昧性命之理析毫釐於楊墨之所以差 又因氣質之偏而進攘失平 不免愛翟而憎朱 始知有天吏然後可以誅暴 有知言養氣之君子 然後可任其斥邪辨異矣

 

 

32.

古之小人 有不知其惡而爲之者矣 如南衮者 自知其惡而爲之者也 想其爲人所不足者非慧黠 故旣作如此擧止 自知其遺臭萬年 投其文於火中曰 後孰有見我文者 可謂能自知矣 亦甞見其所撰白沙汀記 至其跌蕩之際 慨然興歎謂文章之傳遠與否 在其人善惡如何 此言何爲而發也 於斯時也 苟有惜名之念 萌於方寸而不懈 則士林受福 而止亭之名 亦將百世不磨 嗚呼 可勝痛哉

 

 

33.

凡人發言 多失之率易 而亦未能審聽他人之言 故酬酢之間 十八九不湊著 或麤疎而不尋語脉 或密固而滯於言詮 或英邁而失之臆度 或昏短而不究歸著 或聽邇言而尋之於高遠 或聽眇論而忽以爲膚淺 以此終日接話 而其不爲齟齬矛盾者幾希 然其不會聽言者 非但由性質有偏而然也 大抵定心者少而放心者多 忩忩擾擾之中 撥忙酬應 宜未能審悉曲折而善爲往復也 如問東答西 則失之未詳 其過猶少 如聞說晝 必反以夜聞 說寒 必反以暑 乃迷藏之類 尤爲可憎 至於枕流漱石 獐邊鹿鹿邊獐之類 或滑稽而遂非 或依違而藏拙 最爲心術之害 與人爭辨之際 乍覺有如此證候 不可不痛祛而不留根也 亦有理屈於人而怫然勝心之發 尋討人言句罅漏而强拗折之 或截去首尾而孤擧一句 或窮搜枝葉而不察本旨 此則全出於未能平心而務欲勝人 蓋用意愈深而做病愈重 荀子曰 有爭氣者 勿與較 凡與人接話 如逢如此之類 括囊可也 以此知可與晤語之人 天下鮮矣 孔子曰 可與言而不言 謂之失人 未可與言而言 謂之失言 又曰 中人以上 可以語上 中人以下 不可以語上 凡與人酬酢者 不可不服膺此訓

 

 

34.

班固之潤色馬史 多失於减字 或失於增字 如李廣傳終不能復入石 减其石字則使其神凋喪 如匈奴傳冒頓之圍漢祖 四方馬色 一一列書曰 靑駹馬白馬烏驪馬騂馬四馬字 排得甚壯 而只以一馬字統之 雖似簡省而氣焰則頓减 此則减而失者也 如叙鉅鹿之戰 楚兵呼聲動天 只擧一天字 而軍聲之直上干雲壯矣 添配以地字 則鈍重却少力 此則增而失者也 文章亦如聖賢等品 上聖作用 自大賢以下 固難贊其辭也

 

 

35.

孔子之言雖簡 而亦有繁而不殺者 如論管仲 以邦君與管仲三次對說 如答子張問明 以浸潤膚受申說至再 一則發於慷慨 一則致其丁寧 不自覺其言之爲繁耳 檀弓雖簡 而不沐浴佩玉以詳爲妙

 

 

36.

退之所謂陳言 如六朝人之引用古事與踵襲前人言語 如問鼎晉陽甲易簀亡琴之類是已 退之之戛戛務去 蓋欲必自己出 雖孟馬之文 未甞勦襲一語 所謂起八代之衰者 正爾在此 茅坤輩不知陳言之爲何 解作平常俗語 若是則退之之所務 終歸於虬戶銑溪之類 豈不誤哉 退之文中 實多平常語 如曰不幸兩目不見物 寸步不能自致 曷甞有換字之意乎 若使弇州輩當此 則不言兩目而必用金篦 不言寸步而必用賁趾 此正陳言之可去者也

 

 

 

37.

看梅花有許多般 有玩其天機呈露 箇箇太極而樂者 周邵諸賢是也 有取夫孤標冷韻 託爲知己而樂者 林逋輩是也 有賞眞色挹淸芬 助發詩興而樂者 詞人墨客是也 有親近國艷 不耐風流 褰金帳酌羔酒而樂者 公子王孫是也 有以雪中能春 無葉有花爲可異者 凡夫俗見是也

 

 

38.

伯夷傳 非贊述伯夷也 乃悲弔由光也 非弔由光也 乃太史公自悲也 生而身毁不用 有甚於伯夷之餓沒而湮滅不稱 將與由光同歸 豈不悲乎 知一篇大旨不過如此 則從頭釋去 可迎刃而解矣 蓋伯夷許由等 是巖穴高士 而一則見稱於孔子 一則不少槪見 故世儒論者 信伯夷而疑許由 有足慨惋 於是以身質之曰 登箕山而見許由之塚 則果有其人矣 果有其人 而未能與伯夷同傳者 其於聖人 遇不遇存焉 遂以扶抑軒輊之意 激昂其辭曰 天下宗周則伯夷恥之 堯讓天下則許由恥之 讓國爲小 讓天下爲大 且不食周粟與讓天下之義 孰高孰低 特言由光義至高 若將凌駕伯夷也 因採薇之歌 知伯夷之不能不怨 而遂以福善禍淫之理有所謬戾者 致詰于天曰 賢如顔回 何以窮夭也 惡如盜跖 何以樂壽也 反復疑難 若未釋然於天道是非也 自子曰道不同 至其重若彼其輕若此 方以義理决正 蓋謂一時窮通 輕若鴻毛 萬世德譽 重若泰山 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 以至衆庶馮生 斷斷以立名爲貴 然名不自立 必待知已而揚聲 故自同明相照 以至雲龍風虎 取以爲以聖知聖之證 若伯夷顔淵之於孔子 或並世而託門墻 或曠世而蒙叙列 皆得聖人而不朽 亦云幸矣 如馬遷者存未能附靑雲之士 沒未有華衮之褒 是則以夷回之窮阨 從由光之堙滅 擧其終始 無一可者 豈不寃鬱乎 一篇結局 以趨捨有時爲緊關 伯夷顔淵 於夫子趨焉者也 由光則捨焉者也 夫巖穴之士 合得高尙之名 而邂逅有幸不幸焉 况處閭巷者 又其下焉者乎 此則馬遷甘心下流 而恐其名之磨滅而不章 以爲忉怛耳

 

 

 

39.

古今讀此傳者 例不能細心推究 融貫大旨 只揭起初段 見其論禪讓曲折 鄭重其辭 若以重器大統 爲不當容易與人者 則便謂馬遷主意 不信有堯讓天下之事 而獨不知登箕山一證 乃所以明許由之有其人 有其人則可知有其事矣 卽此論禪讓有無失其主意者 最爲淺見 又於中間 見其有怨惑等語 便謂馬遷主意 異伯夷之嗟怨 而疑天道之是非 只如是看過 而獨不知下段道不同云云 乃所以折諸聖而歸乎正也 又一篇緊關 專在於趨捨有時 而鹵莽者鮮能著眼 則首尾散漫 靡所紐貫 夷回之見稱譽 由光之不槪見 時有先後 命有遇不遇 史遷之自悼 豈不以存旣不遇孔子 倘庶幾萬世聖人之遇乎 其所以欷㱆回鬱者 殆一篇三致志焉 且從初以伯夷許由對作主賓 抑揚其辭 取决於孔子 故到其叙致轉折處 又必引孔子之言以證嚮之 曰道不同 不相爲謀 曰富貴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曰歲寒然後知松栢之後凋 曰疾沒世而名不稱 曰雲從龍風從虎 信手拈來 若出諸其口 最爲奇妙 又前段 以伯夷顔淵對擧者 言其阨窮之一般 末後又對結者 言其遇聖人者有先後 其爲關鍵益緊密 覽者或未暇細繹意旨而妄作註評 殆無異衆盲摸象 或箕或杵 未究全體之如何 亦可慨已 昔曾南豐敎陳后山以二年讀此傳 蓋欲其細著工夫 悟此文之爲妙也 后山遵用其法 作文甚簡健 但未知當時所理會者 果得其本意否也

 

 

40.

貨殖傳 當分兩截 作古今傳看 自神農以前 以至豈非以富耶爲古傳 自漢興海內 至豈所謂素封者耶爲漢傳 大旨則以耳目口鼻 爲欲富之根柢 以聲色臭味 爲攻取之材料 達之天下四方 凡水土所産物品之鮮多不齊 而人民謠俗來往交易 互相漸染者 擧在其中 其中來往二字 爲一篇字眼 所以從頭劈破 擧老子之言 而翻之者亦以往來爲說 眞所謂舞文手也 其所謂煕煕穰穰者 乃摸寫往來之狀 而往來射利之中 又有巧有拙 輻輳瓦解 又所以狀巧拙之懸絶也 巧之極矣 便成富者 自什二 以至於廉賈五之 自千金之家 以至巨萬 以匹夫而與王侯相埒 則名爲素封而其樂無窮 樂之一字亦字眼 故篇中頻頻提掇 足可見健羨之意 古傳中陶朱白圭之類 皆巧之最者 而與漢時卓程同一伎倆 上文排布物品所産山東西江南碣石 與下文所列關中三河以包楚越之地者 可以對看 但上文則先擧欲富之根 以及攻取之資 略擧山川而言之 下文則自漢興以下 廣列山川風土懋遷有無之地 而民之欲富情狀 互相漸染者 莫不影現於其中 如言鄒魯之好賈 甚於周人 穎川敦愿 學南陽之多賈是也 大體如此 其零碎文義合容疏釋者 條列如左

 

 

41.

三寶難解 以農工虞三者物貨解之 亦粗通

 

 

42.

至卯積著率歲倍 率者利息之法也 言卯年豐穰之時 廣糴穀物 至明歲衰惡而糶之 則其息倍長 餘皆倣此

 

 

43.

下穀上種 穀與種字別 似是謂糶糴之用 不甚精擇 而播種之貯 必求上品也

 

 

44.

楊平陽陳 陳字爲衍文無疑 蓋因下文陳椽而誤也 陳椽 似是如屋椽之交于棟 猶綰轂之類 註言楊陳姓及經營馳逐 皆鶻突

 

 

45.

河東之楊平陽 河內之溫軹 河南之洛陽 須分明記取 勿令混其交界 而自平陽 傍及秦翟種代 自溫軹 傍及趙中山 自洛陽 傍及齊魯梁楚 楚最爲大 故剖爲三段而天下盡矣

 

 

46.

地重之重 謂民俗重厚 註言重於耕稼亦誤

 

 

47.

戶百萬之家 戶字有精神 以一戶而當千戶之封 以什二利息而得之 誠如廉賈之什五 則足當累千戶矣

 

 

48.

無財作力 少有鬪智 旣饒爭時 其論求富次第最妙 作力 如胃脯灑削之類 鬪智 如賣畜求繒 獻戎王之類 爭時 如旱資舟水資車之類

 

 

49.

節駔會 駔會 價也 節 計數其贏餘也 如買棗栗千石 費錢千兩 而斥賣之價 贏得千二百兩則什二也 至三百或五百 則入己者多 如或未滿二百 則將恐不足於償本 焉能爲己財乎 自節駔會 至非吾財 當如此看 方是分曉

 

 

50.

椎埋去就之椎埋 當作推理 甞聞谿谷亦如此解 蓋因上文攻剽椎埋而爲混錯也

 

 

51.

上文言農不如工工不如商 至其下段結鎖處 又言富必用奇勝 秦陽之蓋一州 由田農拙業 接之以富無經業 貨無常主 則意始跌蕩 文極變化矣

 

 

52.

自秦陽以至雍樂成 曰以蓋 曰以起 曰用之富 曰以饒 及其健羨愈濃 鼓舞其辭 曰千金千萬鼎食連騎 以至擊鐘而興味長矣

 

 

53.

唐順之曰 出入變化中軌範森然 看得是矣 如將叙關中 必原本文武治化 將叙三河 必擧唐殷周所更居 言鄒魯則謂有周公遺風 言梁宋則以堯遊舜漁湯止于亳起頭 此則就賢聖留迹而言之 如種代之羯夷剽悍 自武靈而厲之 如浙俗之喜遊 昉於闔廬春申王濞 又以惡習來歷言之 歷歷如指諸掌 亦可見軌範森然處 若論其規模宏闊 則如言南楚好辭 巧說少實 江南卑濕 丈夫早夭 似無關於交易積著 而廣說無漏 使今人撰殖貨文字 必不如此 此正如衛詩之美莊姜 廣述門閥容色 以及鱣鮪葭菼 浩無津涯 朱子所謂韓文力量 不及漢文者 豈指此等處耶

 

 

54.

太史公作遊俠傳 其意固在於甞遭李陵禍 交遊莫救 深有慕乎遊俠義氣 欲極力贊揚 則又以世儒酸論深排俠客 一例作强暴不軌看 至於公孫弘以一時大儒 論殺郭解 故尤有所不平 遂以朱家郭解 對季次原憲 而挈長度短 篇首引韓非之言 以謂俠客固或犯禁 而儒者之亂法 亦未得當 蓋暗指弘輩也 以術取卿相 輔翼世主者 則稷夔之類 所以言固無可言者 而季次原憲 雖讀書懷德 而功無可見 與俠客彼此相較 爭一義字 義字卽一篇字眼 彼則義不苟合 此雖不軌於正義 而言信行果 不害其爲義 千里誦義 又何如 抱咫尺之義而久孤也哉 何知仁義以下 蓋欲破碎 儒者之所謂仁義 未足爲準信 而以跖蹻之誦義與竊國之門 仁義存焉 歸之於迷亂 不分曉 所以深折世儒拘拘之說 而至於誠使鄕曲之俠以下 則言比權量力 效功於當世 固勝於季次原憲矣 雖以義言之 俠客之義 何歉於彼哉 或者以俠客權力 謂不及於次憲者 不成說話 夫存亡死生 濟人緩急 乃所謂權力 次憲何甞有此乎 蓋只以權力相較 若有歉於義者 故特言曷可少哉 文勢呼吸 亦自分明 至言朱家郭解之徒雖扞當世文網 而私義廉潔有足稱者 則又以義歸諸朱郭 而至公孫弘殺郭解處 特用春秋書法曰遂族郭解翁伯 蓋深惜之 亦歎世儒之持文網太密也

 

 

55.

信陵君傳 仁而下士爲綱領 下士則於迎侯生 從毛公薛公見之 仁則於救其姊 欲與趙俱死見之 又將殺晉鄙而泣 又下令軍中 使獨子無兄弟者歸養 皆可見仁之過人處 漢高之每過而令民奉祀 亦以其寬仁相契合也 朱亥事湊會最巧 而太史公點次 儘有精神 始迎侯生 則曰臣有客在市屠中 及侯生爲上客 則曰臣所過屠者朱亥 此子賢者 世莫能知 故隱屠間耳 及將殺晉鄙 則曰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 此人力士 可使擊之 前後三段 照顧有情 極妙極妙 秦聞公子在趙 日夜出兵 東伐魏 此可見公子氣焰斤兩 大段可畏 諸侯聞公子將 各遣將救魏 破秦軍而走蒙驁 及秦聞公子死 使蒙驁伐魏 拔二十城 公子生死 有關於宗社興亡 有如此 結之以高祖聞公子賢 每過常祀 置守塚五家 前後四聞字 亦須看他關節 此傳泛讀 只覺得磊落疎蕩 而仔細推來 無限緊妙 讀史傳者 亦不可以麤心了却也

 

 

56.

荊軻傳 以擊劍起頭 繼言與蓋聶論劍 被其怒而目之云 有不稱者焉 又被魯勾踐怒叱 逃去不復會 至末端 乃擧勾踐所言惜哉不講於刺劍之術 而反復致意焉 其意若曰誠使荊卿熟講劍術於蓋聶勾踐之間 則豈終失手虗擲秦宮之柱乎 其無限慨惜之意 卽文可見 然荊卿之所以失著者 實由燕丹未能指一分付 使荊軻意分兩路 一欲爲曹沫之刦齊桓 一欲爲聶政之刺俠累 卽其所謂則大 善則不可云者 適所以歧貳其心 徊徨於把袖之際也 且丹以秦政爲何如人也 縱使得約契返侵地 果如齊桓之能不食言乎 丹固慮淺 而軻之苟於奉行 其疎也 豈但以劍術之不熟也哉

 

 

57.

鞠武之薦田光 則曰燕有田光先生 智深而勇沉 可與謀 田光之薦荊軻 則曰所善荊卿可使也 可使者 便是敎刺殺秦王也 謀自光出而假軻之手 所謂欲行曹沫之計者 乃光死後所商量者 使光而在 以其智深 必不以其計爲善也

 

 

58.

求天下利匕首 說得甚詳 實鄭重 而至其藏在地圖內則水墨其文 只曰裝爲而已 不知圖之在何處也 至其圖窮而匕首現 則躍然龍出 神筆神筆

 

 

59.

項羽本紀 始則渡江而從之者八千人 渡淮而黥蒲輩以兵屬者六七萬人 及其卒困渡淮 而騎能屬者百餘人 臨烏江而歎 八千人之無一還 方其自南而北 每進一步 氣勢愈長 若潮濤之翻天也 俄而自北而南 每退一步 兵甲零殘 若敗葉之捲風也 觀其終始消長 考諸地勢南北而歷歷分明 史筆於此 必非泛然叙次也 看渡淮兩屬字則可知

 

 

60.

垓下之戰 孔將軍居左 費將軍居右 皇帝在後 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 淮陰侯先合 此一段叙戰功甚詳 載諸高祖紀而見遺於此紀 似欠痛快 然其圍匝項羽之勢 又有大於此者 高祖之在廣武則西陣也 彭越之截梁地則東陣也 韓信之略河北則北陣也 黥布之叛九江則南陣也 四面圍逼而項羽在垓心 不待垓下之戰而敗勢已具 如觀碁局 可供一噱

 

 

61.

鴻門宴 略於高祖紀 詳於此紀者何也 項羽之失天下 由其不仁 未必由不殺沛公也 而然沛公之外 無他勁敵 龍脫其網 虎失其勢 安危操縱 判乎此一場 故就項羽濡忍與范增睥睨處 極力鋪張 無毫髮遺狀 夫以一生喑啞之氣 到處屠坑之虐 乃於先入閉關之對手 等閒宥過 豈非天哉 詳諸項羽紀 意有在矣

 

 

62.

鴻門叙事 先言當是時 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 沛公兵十萬在灞上 以兵力强弱形之 畏其難敵也 後言當是時 項王軍在鴻門下 沛公軍在灞上 以地勢遠近詳之 慮其難脫也 兩關排立 極有意思

 

 

63.

分王諸將 全用愛憎 處有許多層分 沛公則疑而未負約者也 長史欣 以有德也 黥布司馬卬梅鋗共敖 以有功也 臧荼田都 以救趙與從入關也 田安以救趙也 吳芮以從入關也 申陽以先下河南也 張耳以素賢 又從入關也 陳餘不從入關 而以素賢封三縣 田榮數負項梁 又不從擊秦故不封 自餘魏王豹趙王歇齊王市韓王成燕王廣 皆處愛憎之間者也 章邯董翳 以秦降將 取便拒沛公而王之也 黜陟殿最 一任胸臆 所以致羣憾競起 天下分崩 叙得來 眞似驚濤怒浪

 

 

 

64.

項羽之終致困弱 直由於彭越絶糧道 其嗾誘彭越者 乃田榮也 項羽之從初失歡於榮 可謂少智矣

 

 

65.

余甞謂彭越之於項羽 猶獍之於虎 虎之跳踉大呼 百獸懾伏 獍也瞷其離穴 盡噉其子 及虎來追 便卽閃避 虎之頻頻來往 不覺其氣力疲盡 彭越之朝絶糧道 暮躱河北 使項羽力盡事 正類此

 

 

66.

范睢傳 湖關遇穰侯事 若冥會 文亦神奇 簀中之鬼 乃有呑秦相之氣 偉哉 東行縣邑 亦暗伏擅厚罪案 昭王立三十六年云云 大抵言昭王之志滿氣得 與貴戚秉政 無間隙可入 鐵桶相似 以見說難之張本也 又言穰侯越韓魏而伐齊綱壽 以具罪案 蓋越國遠攻則爲疎計 利歸私家則爲不忠故也 離宮之見 大膽言秦獨有太后穰侯 又言穰侯爲秦謀不忠 然以左右竊聽 不敢言內而先言外事 猶論伐綱壽之非計 只言非計 猶是外面說話 及其日親說用然後大開口論罪 斷之以罔上不道 臚列罪狀 若將盡南山之竹而畢竟利歸陶國 爲現捉贓案 穰侯安得解脫 而昭王安得不動念乎 况射股擢筋 恐嚇尤毒 宜乎其大懼稱善也 夫自其待命客館 以至離宮接見 固積有揣摩而呑吐其辭 俯仰察色 見可而發 若河决弩動而不可禦 如范睢者 眞可謂知說難矣

 

 

67.

范睢見須賈一段 妙在兩相欺 須賈之始見而驚 固以簀尸之復生而驚也 抑以范睢之或張祿而驚也 至門下而大驚 直是判知爲秦相而驚也 中間一笑 似嘲似疑 含得無限意 問孺子之習於相君 微探其意也 使之取大車駟馬則又更審實也 綈袍之贈 非出至意 寸心中張祿范睢在半知半不知境界 故姑施此以示德 自范睢視之 以爲有戀戀意而赦其罪 則固爲見欺矣 或者須賈之認張爲范 猜到九分 捐綈袍而逭鼎鑊 則其欺范睢也大矣 此事終涉依俙 故史筆亦依俙寫去 默想其當時意態 每發一笑

 

 

68.

遠交近攻 有次序曲折 須是近交而後遠交 遠交而後近攻 所以必先近交者 將假道出入以締結遠國也 遠交旣固之後 自近蠶食 固爲定計 而近者或不聽和好 則不得不以近攻爲先 觀此伐魏拔懷 攻韓汾涇 則可知范睢之隨機應變 不膠守近交初計矣

 

 

69.

范睢之初見秦王 許多說話 以不畏死用壯 而秦王信之 蔡澤傳 初見范睢 以不待死恐之 而范睢然之 蓋羈旅之臣 交疎言深 不肆其唐突 則未可以傾倒人主 及其功成名立 終始求全 亦豈無怕死之念乎 以范睢一人之身 而前則以不畏死 凌厲秦王 後則以不待死 見屈於蔡澤 合兩傳而觀之 亦可發笑

 

 

70.

范蔡傳贊 只百餘字 而轉換甚多 三箇多字 各有意義 上言所謂辯士雖有計策 所爲說力少 則不能垂功於天下 如以范蔡言之 則所爲說者 秦昭是已 以其富强 比諸長袖多錢 以善計策 比善舞善賈 若小國弱君則固袖短錢乏之流 此一段最爲肯綮 偶合云者 言其有幸不幸也 前之無所遇者 以善策遇弱國而無所施也 此則言雖遇大國而未必能契合也 末段則特言困厄有激 必能大有遭遇 孟子所謂天將降大任 必窮餓勞苦 增益其所不能 亦此意也 讀此贊者 例多於所爲說及多如此二子 或不能句 若是而豈能通貫大旨乎 三淵集卷之三十六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문집 > 일반'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김창흡 만록 - 2.  (0) 2020.09.16
김창흡 만록 - 1.  (0) 2020.09.16
김창흡, 만록 - 8. 학문적 나태함의 두 부류  (0) 2020.09.16
이덕무 - 쇄아 목차  (0) 2020.04.27
이덕무 - 선귤당농소 목차  (0) 2020.04.2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