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5/0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삼국유사, 의해 - 원광서학(圓光西學) 본문

역사&절기/삼국유사

삼국유사, 의해 - 원광서학(圓光西學)

건방진방랑자 2021. 8. 6. 06:23
728x90
반응형

원광서학(圓光西學)

 

續高僧傳第十三卷載: 新羅皇隆寺釋圓光, 俗姓朴氏, 本住三韓, 卞韓辰韓馬韓, 光卽辰韓人也. 家世海東, 祖習綿遠而神器恢廓, 愛染篇章, 校獵玄儒, 討讎子史, 文華騰翥於韓服, 博贍猶愧於中原. 遂割略親朋, 發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陳之世, 號稱文國, 故得諮考先疑, 詢猷了義. , 聽莊嚴旻公弟子講, 素霑世典, 謂理窮神, 及聞釋宗, 反同腐芥. 虛尋名敎, 實懼生涯, 乃上啓陳主, 請歸道法, 有勅許焉. 旣爰初落釆, 卽禀具戒, 遊歷講肆, 具盡嘉謀, 領牒微言, 不謝光景. 故得成實涅槃, 蘊括心府, 三藏釋論, 徧所披尋. 末又投吳之虎(), 念定相沿, 無忘覺觀. 息心之衆, 雲結林泉, 並以綜涉四含, 功流八定, 明善易擬, 筒直難虧. 深副夙心, 遂有終焉之慮, 於卽頓絶人事, 盤遊聖迹, 攝想靑霄, 緬謝終古. 時有信士, 宅居山下, 請光出講, 固辭不許, 苦事邀延, 遂從其志, 創通成論, 末講般若, 皆思解俊徹, 嘉問飛移, 兼䋴以絢釆, 織綜詞義, 聽者欣欣, 會其心府. 從此因循舊章, 開化成任, 每法輪一動, 輒傾注江湖. 雖是異域通傳, 而沐道頓除嫌郗. 故名望橫流, 播于嶺表, 披榛負橐而至者, 相接如鱗. 會隋后御宇, 威加南國, 曆窮其數, 軍入揚都, 遂被亂兵. 將加刑戳, 有大主將, 望見寺塔火燒, 走赴救之, 了無火狀, 但見光在塔前, 被縛將殺. 旣怪其異, 卽解而放之. 斯臨危達感如此也. 光學通吳越, 便欲觀化周秦, 開皇九年, 來遊帝宇. 値佛法初會, 攝論肇興, 奉佩文言, 振績微緖, 又馳慧解, 宣譽京皐. 勣業旣成, 道東須繼, 本國遠聞. 上啓頻請, 有勅厚加勞問, 放歸桑梓. 光往還累紀, 老幼相欣, 新羅王金氏面申虔敬, 仰若聖人. 光性在虛閑, 情多汎愛, 言常含笑, 慍結不形. 而牋表啓書, 往還國命, 並出自胸襟. 一隅傾奉, 皆委以治方, 詢之道化, 事異錦衣, 請同觀國, 乘機敷訓, 垂範于今. 年齒旣高, 乘輿入內, 衣服藥食, 並王手自營, 不許佐助, 用希專福, 其感敬爲此類也. 將終之前, 王親執慰, 囑累遺法, 兼濟民斯, 爲說徵祥, 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覺不念, 經于七日, 遺誡淸切, 端坐終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卽唐貞觀四年也.(宜云十四年.) 當終之時, 寺東北虛中, 音樂滿空, 異香充院, 道俗悲慶, 知其靈感. 遂葬于郊外, 國給羽儀葬具, 同於王禮. 後有俗人兒胎死者, 彼土諺云, 當於有福人墓埋之, 種胤不絶, 乃私瘞於墳側, 當日震此胎屍, 擲于塋外. 由此不懷敬者, 率崇仰焉. 有弟子圓安, 神忘機穎, 性希歷覽, 慕仰幽求, 遂北趣九都, 東觀不耐, 又西燕, 後展帝京, 備通方俗, 尋諸經論, 跨轢大綱, 洞淸纖旨, 晩歸心學, 高軌光塵.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聞, 特進蕭瑀奏請住於藍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給, 無替六時矣. 安嘗叙光云: 本國王染患, 醫治不損, 請光入宮, 別省安置, 夜別二時爲說深法, 受戒懺悔, 王大信奉. 一時初夜, 王見光首, 金色晃然, 有象日輪, 隨身而至, 王后宮女同共觀之. 由是, 重發勝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光於辰韓馬韓之間, 盛通正法, 每歲再講, 匠成後學, 䞋施之資, 並充營寺, 餘惟衣盋而已.(載達函.)

又東京安逸戶長貞孝家在,古本殊異傳圓光法師傳: 法師俗姓薛氏, 王京人也. 初爲僧學佛法, 年三十歲, 思靜居修道, 獨居三岐山. 後四年有一比丘來, 所居不遠, 別作蘭若, 居二年, 爲人强猛, 好修呪述. 法師夜獨坐誦經, 忽有神聲呼其名: 善哉善哉! 汝之修行. 凡修者雖衆, 如法者稀有. 今見隣有比丘, 徑修呪術而無所得, 喧聲惱他靜念, 住處礙我行路, 每有去來, 幾發惡心. 法師爲我語告而使移遷, 若久住者, 恐我忽作罪業. 明日法師往而告曰: 吾於昨夜有聽神言, 比丘可移別處, 不然應有餘殃. 比丘對曰: 至行者爲魔所眩? 法師何憂狐鬼之言乎? 其夜神又來曰: 向我告事, 比丘有何答乎? 法師恐神瞋怒而對曰: 終未了說, 若强語者, 何敢不聽. 神曰: 吾已具聞. 法師何須補說? 但可黙然見我所爲. 遂辭而去. 夜中有聲如雷震, 明日視之, 山頹塡比丘所在蘭若. 神亦來曰: 師見如何? 法師對曰: 見甚驚懼. 神曰: 我歲幾於三千年, 神術最壯, 此是小事, 何足爲驚. 但復將來之事, 無所不知, 天下之事, 無所不達. 今思法師唯居此處, 雖有自利之行, 而無利他之功. 現在不揚高名, 未來不取勝果, 盍採佛法於中國, 導群迷於東海. 對曰: 學道中國, 是本所願, 海陸逈阻, 不能自通而已. 神詳誘歸中國所行之計, 法師依其言歸中國, 留十一年, 博通三藏, 兼學儒術. 眞平王二十二年庚申(三國史, 明年辛酉來), 師將理策東還, 乃隨中國朝聘使還國. 法師欲謝神, 至前住三岐山寺, 夜中神亦來呼其名曰: 海陸途間, 往還如何? 對曰: 蒙神鴻恩, 平安到訖. 神曰: 吾亦授戒於神, 仍結生生相濟之約. 又請曰: 神之眞容, 可得見耶? 神曰: 法師若欲見我形, 平旦可望東天之際. 法師明日望之, 有大臂貫雲, 接於天際. 其夜神亦來曰: 法師見我臂耶? 對曰: 見已. 甚奇絶異. 因此俗號臂長山. 神曰: 雖有此身, 不免無常之害. 故吾無月日, 捨身其嶺. 法師來送長逝之魂. 待約日往看, 有一老狐黑如漆, 但吸吸無息, 俄然而死. 法師始自中國來, 本朝君臣敬重爲師, 常講大乘經典. 此時, 高麗百濟常侵邊鄙, 王甚患之, 欲請兵於隋(宜作唐), 請法師作乞兵表. 皇帝見以三十萬兵親征高麗, 自此知法師旁通儒術也. 享年八十四入寂, 葬明活城西. 三國史列傳: 賢士貴山者牟梁部人也. 與同里箒項爲友, 二人相謂曰: 我等期與士君子遊, 而不先正心持身, 則恐不免於招辱, 盍問道於賢者之側乎? 時聞圓光法師入隋回, 寓止嘉瑟岬(或作加西, 又嘉栖, 皆方言也. , 俗云古尸, 故或云古尸寺, 猶言岬寺也. 今雲門寺東九千步許, 有加西峴, 或云嘉瑟峴, 峴之北洞有寺基, 是也), 二人詣門進告曰: 俗士顓蒙, 無所知識, 願賜一言, 以爲終身之誡. 光曰: 佛敎有菩薩戒, 其別有十, 若等爲人臣子, 恐不能堪. 今有世俗五戒; 一曰, 事君以忠, 二曰, 事親以孝, 三曰, 交友有信, 四曰, 臨戰無退, 五曰, 殺生有擇. ()行之無忽. 貴山等曰: 他則旣受命矣, 所謂殺生有擇, 特未曉也. 光曰: 六齋日春夏月不殺, 是擇時也. 不殺使畜, 謂馬, 不殺細物, 謂肉不足一臠, 是擇物也. 此亦唯其所用, 不求多殺, 此是世俗之善戒也. 貴山等曰: 自今以後, 奉以周旋, 不敢失墜. , 二人從軍事, 皆有奇功於國家. 又建福三十年癸酉(卽眞平王卽位三十五年也), 隋使王世儀至, 於皇龍寺設百座道場, 請諸高德說經, 光最居上首. 議曰: 原宗興法已來, 津梁始置, 而未遑堂奧, 故宜以歸戒滅懺之法, 開曉愚迷. 故光於所住嘉栖寺, 置占察寶, 以爲恒規. 時有檀越尼, 納田於占察寶, 今東平郡之田一百結是也, 古籍猶存. 光性好虛靜, 言常含笑, 形無慍色, 年臘旣邁, 乘輿入內, 當時群彦, 德義攸屬, 無敢出其右者, 文藻之贍, 一隅所傾. 年八十餘, 卒於貞觀間, 浮圖在三岐山金谷寺.(今安康之西南洞也, 亦明活之西也.)唐傳, 告寂皇隆寺, 未詳其地, 疑皇龍之訛也, 如芬皇作王芬寺之例也. 據如上唐鄕二傳之文, 但姓氏之朴, 出家之東西, 如二人焉, 不敢詳定, 故兩存之. 然彼諸傳記, 皆無鵲岬璃目與雲門之事, 而鄕人金陟明, 謬以街巷之說, 潤文作光師傳, 濫記雲門開山祖寶壤師之事迹, 合爲一傳, 後撰海東僧傳, 承誤而錄之, 故時人多惑之. 因辨於此, 不加減一字, 載二傳之文詳矣. 隋之世, 海東人鮮有航海問道者. 設有, 猶未大振, 及光之後, 繼踵西學者憧憧焉, 光乃啓途矣. 讚曰: 航海初穿漢地雲, 幾人來往挹淸芬. 昔年蹤迹靑山在, 金谷嘉西事可聞.

 

 

인용

목차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