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4/1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사기 평진후주보열전 - 전문 본문

역사&절기/중국사

사기 평진후주보열전 -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19. 8. 29. 15:25
728x90
반응형

112. 평진후주보열전(平津侯主父列傳)

 

1. 공손홍(公孫弘)

丞相公孫弘者, 齊菑川國薛縣人也, 字季. 少時爲薛獄吏, 有罪, 免家貧, 牧豕海上. 年四十餘, 乃學春秋雜說. 養後母孝謹.

建元元年, 天子初卽位, 招賢良文學之士. 是時弘年六十, 徴以賢良爲博士. 使匈奴, 還報, 不合上意, 上怒, 以爲不能, 弘迺病免歸.

元光五年, 有詔徴文學, 菑川國複推上公孫弘. 弘讓謝國人曰: “臣已嘗西應命, 以不能罷歸, 願更推選.” 國人固推弘, 弘至太常. 太常令所徴儒士各對策, 百餘人, 弘第居下.

 

 

2.

策奏, 天子擢弘對爲第一. 召入見, 狀貌甚麗, 拜爲博士. 是時通西南夷道, 置郡, 巴蜀民苦之, 詔使弘視之. 還奏事, 盛毁西南夷無所用, 上不聽.

弘爲人恢奇多聞, 常稱以爲人主病不廣大, 人臣病不儉節. 弘爲布被, 食不重肉. 後母死, 服喪三年. 每朝會議, 開陳其端, 令人主自擇, 不肯面折庭爭. 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 辯論有餘, 習文法吏事, 而又縁飾以儒術, 上大說之. 二歲中, 至左內史.

弘奏事, 有不可, 不庭辯之. 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閒, 汲黯先發之, 弘推其後, 天子常說, 所言皆聽, 以此日益親貴. 嘗與公卿約議, 至上前, 皆倍其約以順上旨.

 

 

 

3.

汲黯庭詰弘曰: “齊人多詐而無情實, 始與臣等建此議, 今皆倍之, 不忠.” 上問弘. 弘謝曰: “夫知臣者以臣爲忠, 不知臣者以臣爲不忠.” 上然弘言. 左右幸臣每毁弘, 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 張歐免, 以弘爲禦史大夫. 是時通西南夷, 東置滄海, 北築朔方之郡. 弘數諫, 以爲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 願罷之. 於是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 發十策, 弘不得一.

弘迺謝曰: “山東鄙人, 不知其便若是, 願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 上乃許之.

 

 

4.

汲黯曰: “弘位在三公, 奉祿甚多. 然爲布被, 此詐也.” 上問弘. 弘謝曰: “有之. 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 然今日庭詰弘, 誠中弘之病. 夫以三公爲布被, 誠飾詐欲以釣名. 且臣聞管仲相齊, 有三歸, 侈擬於君, 桓公以霸, 亦上僭於君. 晏嬰相景公, 食不重肉, 妾不衣糸, 齊國亦治, 此下比於民.

今臣弘位爲禦史大夫, 而爲布被, 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 無差, 誠如汲黯言. 且無汲黯忠, 陛下安得聞此言.” 天子以爲謙讓, 愈益厚之. 卒以弘爲丞相, 封平津侯.

弘爲人意忌, 外寛內深. 諸嘗與弘有卻者, 雖詳與善, 陰報其禍. 殺主父偃, 徙董仲舒於膠西, 皆弘之力也. 食一肉脫粟之飯. 故人所善賓客, 仰衣食, 弘奉祿皆以給之, 家無所餘. 士亦以此賢之.

 

 

5.

淮南衡山謀反, 治黨與方急. 弘病甚, 自以爲無功而封, 位至丞相, 宜佐明主填撫國家, 使人由臣子之道. 今諸侯有畔逆之計, 此皆宰相奉職不稱, 恐竊病死, 無以塞責.

乃上書曰: “臣聞天下之通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婦, 長幼之序, 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 , , 此三者天下之通德, 所以行之者也. 故曰: “力行近乎仁, 好問近乎智, 知恥近乎勇”. 知此三者, 則知所以自治: 知所以自治, 然後知所以治人.

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今陛下躬行大孝, 鑒三王, 建周道, 兼文武, 厲賢予祿, 量能授官. 今臣弘罷駑之質, 無汗馬之勞, 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 封爲列侯, 致位三公. 臣弘行能不足以稱, 素有負薪之病, 恐先狗馬填溝壑, 終無以報德塞責. 願歸侯印, 乞骸骨, 避賢者路.”

 

 

6.

天子報曰: “古者賞有功, 褎有德, 守成尙文, 遭遇右武, 未有易此者也. 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 懼不能寧, 惟所與共爲治者, 君宜知之. 蓋君子善善惡惡, (君宜知之君若謹行, 常在朕躬. 君不幸罹霜露之病, 何恙不已, 迺上書歸侯, 乞骸骨, 是章朕之不德也. 今事少閒, 君其省思慮, 一精神, 輔以醫藥.” 因賜告牛酒雜帛. 居數月, 病有瘳, 視事.

元狩二年, 弘病, 竟以丞相終. 子度嗣爲平津侯. 度爲山陽太守十餘歲, 坐法失侯.

 

 

7. 주부언(主父偃)

主父偃者, 齊臨菑人也. 學長短縱橫之術, 晩乃學易春秋百家言. 遊齊諸生閒, 莫能厚遇也. 齊諸儒生相與排擯, 不容於齊. 家貧, 假貸無所得, 迺北遊燕中山, 皆莫能厚遇, 爲客甚困.

孝武元光元年中, 以爲諸侯莫足遊者, 乃西入關見衛將軍. 衛將軍數言上, 上不召. 資用乏, 留久, 諸公賓客多厭之, 乃上書闕下. 朝奏, 暮召入見. 所言九事, 其八事爲律令, 一事諫伐匈奴. 其辭曰:

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 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諫, 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 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 願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8.

司馬法曰: “國雖大, 好戰必亡: 天下雖平, 忘戰必危.” 天下旣平, 天子大凱, 春蒐秋獮, 諸侯春振旅, 秋治兵, 所以不忘戰也. 且夫怒者逆德也, 兵者凶器也, 爭者末節也.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屍流血, 故聖王重行之.

夫務戰勝窮武事者, 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 蠶食天下, 竝呑戰國, 海內爲一, 功齊三代. 務勝不休, 欲攻匈奴, 李斯諫曰: “不可. 夫匈奴無城郭之居, 委積之守, 遷徙鳥擧, 難得而制也. 輕兵深入, 糧食必絶: 踵糧以行, 重不及事. 得其地不足以爲利也, 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 勝必殺之, 非民父母也. 靡獘中國, 快心匈奴, 非長策也.”

 

 

9.

秦皇帝不聽, 遂使蒙恬將兵攻胡, 辟地千里, 以河爲境. 地固澤(鹹鹵, 不生五穀. 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暴兵露師十有餘年, 死者不可勝數, 終不能踰河而北.

是豈人衆不足, 兵革不備哉? 其勢不可也. 又使天下蜚芻輓粟, 起於黃琅邪負海之郡, 転輸北河, 率三十鍾而致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饟, 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 百姓靡敝, 孤寡老弱不能相養, 道路死者相望, 蓋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 略地於邊, 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 禦史成進諫曰: “不可. 夫匈奴之性, 獸聚而鳥散, 從之如搏影.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 臣竊危之.”

 

 

10.

高帝不聽, 遂北至於代谷, 果有平城之圍. 高皇帝蓋悔之甚, 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 然後天下忘幹戈之事. 故兵法曰: “興師十萬, 日費千金”. 夫秦常積衆暴兵數十萬人, 雖有覆軍殺將係虜單於之功, 亦適足以結怨深讎, 不足以償天下之費.

夫上虛府庫, 下敝百姓, 甘心於外國, 非完事也. 夫匈奴難得而制, 非一世也. 行盜侵驅, 所以爲業也, 天性固然. 上及虞夏殷周, 固弗程督, 禽獸畜之, 不屬爲人.

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 而下([]近世之失, 此臣之所大憂, 百姓之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則變生, 事苦則慮易. 乃使邊境之民獘靡愁苦而有離心, 將吏相疑而外市, 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 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 權分乎二子, 此得失之效也. 故周書曰: “安危在出令, 存亡在所用”. 願陛下詳察之, 少加意而熟慮焉.

 

 

11.

是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 各一事. 徐樂曰:

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 不在於瓦解, 古今一也. 何謂土崩? 秦之末世是也. 陳涉無千乘之尊, 尺土之地, 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 無鄕曲之譽, 非有孔曾子之賢, 陶朱猗頓之富也, 然起窮巷, 奮棘矜, 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 此其故何也?

由民困而主不恤, 下怨而上不知(, 俗已亂而政不脩, 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爲資也. 是之謂土崩. 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 何謂瓦解? 趙之兵是也. 七國謀爲大逆, 號皆稱萬乘之君, 帶甲數十萬, 威足以嚴其境內, 財足以勸其士民, 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爲禽於中原者, 此其故何也?

 

 

12.

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 當是之時, 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衆, 故諸侯無境外之助. 此之謂瓦解, 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由是觀之, 天下誠有土崩之勢, 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 陳涉是也. 況三晉之君或存乎!

天下雖未有大治也, 誠能無土崩之勢, 雖有彊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爲禽矣, 趙是也. 況群臣百姓能爲亂乎哉! 此二體者, 安危之明要也, 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13.

閒者關東五谷不登, 年歲未複, 民多窮困, 重之以邊境之事, 推數循理而觀之, 則民且有不安其處者矣. 不安故易動. 易動者, 土崩之勢也. 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 明於安危之機, 脩之廟堂之上, 而銷未形之患. 其要, 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

故雖有彊國勁兵, 陛下逐走獸, 射蜚鳥, 弘遊燕之囿, 淫縱恣之觀, 極馳騁之樂, 自若也. 金石糸竹之聲不絶於耳, 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 而天下無宿憂. 名何必湯武, 俗何必成康!

雖然, 臣竊以爲陛下天然之聖, 寛仁之資, 而誠以天下爲務, 則湯武之名不難侔, 而成康之俗可複興也. 此二體者立, 然後處尊安之實, 揚名廣譽於當世, 親天下而服四夷, 餘恩遺德爲數世隆, 南面負扆攝袂而揖王公, 此陛下之所服也. 臣聞圖王不成, 其敝足以安. 安則陛下何求而不得, 何爲而不成, 何征而不服乎哉!

 

 

 

14.

嚴安上書曰:

臣聞周有天下, 其治三百餘歲, 成康其隆也, 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 及其衰也, 亦三百餘歲, 故五伯更起. 五伯者, 常佐天子興利除害, 誅暴禁邪, 匡正海內, 以尊天子.

五伯旣沒, 賢聖莫續, 天子孤弱, 號令不行. 諸侯恣行, 彊陵弱, 衆暴寡, 田常簒齊, 六卿分晉, 竝爲戰國, 此民之始苦也. 於是彊國務攻, 弱國備守, 合從連橫, 馳車擊轂, 介冑生蟣蝨, 民無所告愬.

及至秦王, 蠶食天下, 竝呑戰國, 稱號曰皇帝, 主海內之政, 壊諸侯之城, 銷其兵, 鑄以爲鍾虡, 示不複用. 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 逢明天子, 人人自以爲更生. 嚮使秦緩其刑罰, 薄賦斂, 省繇役, 貴仁義, 賤權利, 上篤厚, 下智巧, 變風易俗, 化於海內, 則世世必安矣.

 

 

15.

秦不行是風而([]其故俗, 爲智巧權利者進, 篤厚忠信者退: 法嚴政峻, 諂諛者衆, 日聞其美, 意廣心軼. 欲肆威海外, 乃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 辟地進境, 戍於北河, 蜚芻輓粟以隨其後.

又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 使監祿鑿渠運糧, 深入越, 越人遁逃. 曠日持久, 糧食絶乏, 越人擊之, 秦兵大敗. 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

當是時, 秦禍北構於胡, 南掛於越, 宿兵無用之地, 進而不得退. 行十餘年, 丁男被甲, 丁女転輸, 苦不聊生, 自經於道樹, 死者相望.

 

 

16.

及秦皇帝崩, 天下大叛. 陳勝吳廣擧陳, 武臣張耳擧趙, 項梁擧吳, 田儋擧齊, 景駒擧郢, 周市擧魏, 韓廣擧燕, 窮山通谷豪士竝起, 不可勝載也.

然皆非公侯之後, 非長官之吏也. 無尺寸之勢, 起閭巷, 杖棘矜, 應時而皆動, 不謀而俱起, 不約而同會, 壤長地進, 至於霸王, 時敎使然也. 秦貴爲天子, 富有天下, 滅世絶祀者, 窮兵之禍也. 故周失之弱, 秦失之彊, 不變之患也.

 

 

17.

今欲招南夷, 朝夜郎, 降羌僰, 略濊州, 建城邑, 深入匈奴, 燔其篭城, 議者美之. 此人臣之利也, 非天下之長策也. 今中國無狗吠之驚, 而外累於遠方之備, 靡敝國家, 非所以子民也.

行無窮之欲, 甘心快意, 結怨於匈奴, 非所以安邊也. 禍結而不解, 兵休而複起, 近者愁苦, 遠者驚駭, 非所以持久也. 今天下鍛甲砥劍, 橋箭累弦, 転輸運糧, 未見休時, 此天下之所共憂也.

夫兵久而變起, 事煩而慮生. 今外郡之地或幾千里, 列城數十, 形束壤制, 旁脅諸侯, 非公室之利也. 上觀齊晉之所以亡者, 公室卑削, 六卿大盛也: 下觀秦之所以滅者, 嚴法刻深, 欲大無窮也. 今郡守之權, 非特六卿之重也: 地幾千里, 非特閭巷之資也: 甲兵器械, 非特棘矜之用也: 以遭萬世之變, 則不可稱諱也.

 

 

18.

書奏天子, 天子召見三人, 謂曰: “公等皆安在? 何相見之晩也!” 於是上乃拜主父偃徐樂嚴安爲郎中. []數見, 上疏言事, 詔拜偃爲謁者, (樂爲中大夫. 一歲中四遷偃.

偃說上曰: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 彊弱之形易制. 今諸侯或連城數十, 地方千里, 緩則驕奢易爲淫亂, 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 今以法割削之, 則逆節萌起, 前日晁錯是也.

 

 

19.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 而適嗣代立, 餘雖骨肉, 無尺寸地封, 則仁孝之道不宣. 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願, 上以德施, 實分其國, 不削而稍弱矣.” 於是上從其計.

又說上曰: “茂陵初立, 天下豪桀竝兼之家, 亂衆之民, 皆可徙茂陵, 內實京師, 外銷姦猾, 此所謂不誅而害除.” 上又從其計.

 

 

20.

尊立衛皇後, 及發燕王定國陰事, 蓋偃有功焉. 大臣皆畏其口, 賂遺累千金. 人或說偃曰: “太橫矣.” 主父曰: “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 身不得遂, 親不以爲子, 昆弟不收, 賓客棄我, 我阨日久矣. 且丈夫生不五鼎食, 死卽五鼎烹耳. 吾日暮途遠, 故倒行暴施之.”

偃盛言朔方地肥饒, 外阻河, 蒙恬城之以逐匈奴, 內省転輸戍漕, 廣中國, 滅胡之本也. 上覽其說, 下公卿議, 皆言不便. 公孫弘曰: “秦時常發三十萬衆築北河, 終不可就, 已而棄之.” 主父偃盛言其便, 上竟用主父計, 立朔方郡.

 

 

21.

元朔二年, 主父言齊王內淫佚行僻, 上拜主父爲齊相. 至齊, 遍召昆弟賓客, 散五百金予之, 數之曰: “始吾貧時, 昆弟不我衣食, 賓客不我內門: 今吾相齊, 諸君迎我或千里. 吾與諸君絶矣, 毋複入偃之門!” 乃使人以王與姊姦事動王, 王以爲終不得脫罪, 恐效燕王論死, 乃自殺. 有司以聞.

主父始爲布衣時, 嘗遊燕, 及其貴, 發燕事. 趙王恐其爲國患, 欲上書言其陰事, 爲偃居中, 不敢發. 及爲齊相, 出關, 卽使人上書, 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 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22.

及齊王自殺, 上聞大怒, 以爲主父劫其王令自殺, 乃徴下吏治. 主父服受諸侯金, 實不劫王令自殺. 上欲勿誅, 是時公孫弘爲禦史大夫, 乃言曰: “齊王自殺無後, 國除爲郡, 入漢, 主父偃本首惡, 陛下不誅主父偃, 無以謝天下.” 乃遂族主父偃.

主父方貴幸時, 賓客以千數, 及其族死, 無一人收者, 唯獨洨孔車收葬之. 天子後聞之, 以爲孔車長者也.

 

 

23.

太史公曰: 公孫弘行義雖脩, 然亦遇時. 漢興八十餘年矣, 上方鄕文學, 招俊乂, 以廣儒墨, 弘爲擧首. 主父偃當路, 諸公皆譽之, 及名敗身誅, 士爭言其惡. 悲夫!

太皇太後詔大司徒大司空: “蓋聞治國之道, 富民爲始: 富民之要, 在於節儉. 孝經曰: “安上治民, 莫善於禮”. “, 與奢也寧儉”.

昔者管仲相齊桓, 霸諸侯, 有九合一匡之功, 而仲尼謂之不知禮, 以其奢泰侈擬於君故也. 夏禹卑宮室, 惡衣服, 後聖不循. 由此言之, 治之盛也, 德優矣, 莫高於儉. 儉化俗民, 則尊卑之序得, 而骨肉之恩親, 爭訟之原息.

斯乃家給人足, 刑錯之本也歟? 可不務哉! 夫三公者, 百寮之率, 萬民之表也. 未有樹直表而得曲影者也. 孔子不雲乎, “子率而正, 孰敢不正”. “擧善而敎不能則勸”.

 

 

24.

維漢興以來, 股肱宰臣身行儉約, 輕財重義, 較然著明, 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孫弘者也. 位在丞相而爲布被, 脫粟之飯, 不過一肉. 故人所善賓客皆分奉祿以給之, 無有所餘. 誠內自克約而外從制. 汲黯詰之, 乃聞於朝, 此可謂減於制度而可施行者也.

德優則行, 否則止, 與內奢泰而外爲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 以病乞骸骨, 孝武皇帝卽制曰: “賞有功, 褒有德, 善善惡惡, 君宜知之. 其省思慮, 存精神, 輔以醫藥”. 賜告治病, 牛酒雜帛. 居數月, 有瘳, 視事. 至元狩二年, 竟以善終於相位.

夫知臣莫若君, 此其效也. 弘子度嗣爵, 後爲山陽太守, 坐法失侯. 夫表德章義, 所以率俗厲化, 聖王之制, 不易之道也. 其賜弘後子孫之次當爲後者爵關內侯, 食邑三百戸, 徴詣公車, 上名尙書, 朕親臨拜焉.”

 

 

 

25.

班固稱曰: 公孫弘蔔式兒寛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雀, 遠跡羊豕之閒, 非遇其時, 焉能致此位乎? 是時漢興六十餘載, 海內乂安, 府庫充實, 而四夷未賓, 制度多闕, 上方欲用文武, 求之如弗及. 始以蒲輪迎枚生, 見主父而歎息. 群臣慕嚮, 異人竝出.

蔔式試於芻牧, 弘羊擢於賈豎, 衛靑奮於奴僕, 日磾出於降虜, 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矣. 漢之得人, 於茲爲盛.

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寛, 篤行則石建石慶, 質直則汲黯蔔式, 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 定令則趙禹張湯, 文章則司馬遷相如, 滑稽則東方朔枚皐, 應對則嚴助朱買臣, 暦數則唐都落下閎, 協律則李延年, 運籌則桑弘羊, 奉使則張騫蘇武, 將帥則衛靑霍去病, 受遺則霍光金日磾. 其餘不可勝紀.

是以興造功業, 制度遺文, 後世莫及. 孝宣承統, 纂脩洪業, 亦講論六闕, 招選茂異, 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以儒術進, 劉向王褒以文章顯. 將相則張安世趙充國魏相邴吉於定國杜延年, 治民則黃霸王成龔遂鄭弘邵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之屬, 皆有功跡見述於後. 累其名臣, 亦其次也.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역사&절기 > 중국사'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사기 평진후주보열전 - 2.  (0) 2019.08.29
사기 평진후주보열전 - 1.  (0) 2019.08.29
사기 위장군표기열전 - 16.  (0) 2019.08.29
사기 위장군표기열전 - 15.  (0) 2019.08.29
사기 위장군표기열전 - 14.  (0) 2019.08.29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