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한문놀이터/전문 (267)
건빵이랑 놀자
14. 爲文而欲一世之皆好之 非至文也 爲人而欲一世之皆好之 非正人也
12. 風流得意之事 一過輒生悲涼 淸眞寂寞之鄕 愈久轉增意味
11. 詩堪適性 過則刻苦 酒取怡情 過則顚佚
10. 人生一日 或聞一善言 見一善行 行一善事 此日方不虛生
9. 意盡而言止者 天下之至言也 然言止而意不盡 尤爲至言
5. 破綻處 從周旋處見 指摘處 從愛護處見 艱難處 從貪戀處見
4. 事當快意處能轉 言當快意處能住 不特尤悔自少 且覺趣味無窮
3. 名心未化 對妻孥亦自矜莊 隱衷釋然 卽夢寐亦成淸楚
2. 友之疏狂者 足啓庸俗 通達者足破拘攣 博學者足開孤陋 高曠者足振頹墮 鎭靜者足制躁妄 恬淡者足消濃艶
1. 逸客高蹤 幽人妙韻 與會心友談之 亦自神王
4. 或者來問曰: “山中聽何如?” 曰: “吾耳但聞水聲僧踏落葉聲.” 詞如疊山層巒, 氣如鰲濤怒浪. 序如盤珠板丸, 而無躐登之高, 加謂賢人君子之性靈, 詞人之氣象, 於此可見矣. 妙香山記, 如幽人之尋谷, 可見遺世獨立. 若劍舞記, 如貫珠之有序. 令後人讀此文者, 可取其性情之神奇. 楚山潘生.
2. 僧輩餞我, 出至洞口而去, 沙明日白, 頓覺晝永. 委身于驉, 寄夢于鞍. 時聞路旁鷄聲, 輒樂而望之, 羡彼邨墟. 午到鐵壅東門, 二士憩其樓, 數童從焉, 特酒待我. 同遊之尹生明生也. 敍吾行色 謝彼勤意, 並巒而入.
1. 戊戌, 別山, 歸向鐵甕. 楓色憔悴, 巳非來時. 顧謂僧曰: “安知異日不再來也. 雖來, 又安知必相逢也. 林泉雖在, 如不見爾, 則異日之懷, 吾又何堪? 高秋九月, 水落石出, 此山此地, 萬樹之中, 吾別爾也.”
4. 下山之路. 歷二三菴, 頹橡敗瓦, 階不掃塵, 穴窓窺之, 有猫眼焉. 比丘羸甚, 啜水於廚, 云是老尼米去也. 無柯之樹, 兀兀凝白, 疑有銀色鍍之. 無葉之林, 遠遠微紫, 常歟霞氣蘸焉. 日晡不可歸, 信宿于龍門. 僧舍之敞, 甲於關外. 令舞劍于室中, 有記.
3. 田問之石, 其聚如鍾, 尸以牛腿者, 農夫也. 路旁之石, 其積如壘, 祝以幣履者行人也. 如白森者, 吾不知其唯也. 彌一壑而亙數里者, 豈人乎. 或曰愈見愈奇, 雖崩赤然. 從白森前出, 望數十步, 雲雪繞之內, 上冬下秋. 高處之樹, 小無一葉, 甚奇之. 將趁雪蹴踏而歸, 風生咫尺, 重裘如葛, 一驚一悵, 酒始廻走, 只看僧指云: “以雪爲界者. 其後爲陽德懸際也.”
2. 白森者, 出觀海菴. 東北望亂石隤然, 擁蔽山腹. 有若土袋之幩, 而積塔之禿焉. 圓者尖者, 長如肘者, 廣如掌者, 倒拔菁根者, 折豎春杆者, 惑丈惑尺, 隊隊相聚. 屹而尖者, 冒一圓, 架而疊者, 揷一長. 時有互承而立者, 其一頭半斫, 其一根半斫. 或有相對如礎, 以支一橫. 始臨也, 懼其兀兀而崩也. 稍稍覆之, 卒無憂焉. 乃敢搖之蹋之. 然其根深歮, 窸窣有聲而猶自技梧. 苔性如蠟, 津津善粘. 庋以他石, 易相襯也. 其旁近之石, 亦有忽然如鼎足者, 如紫門者, 白森者. 以其白積而森立也.
1. 丁酉, 早盥促飱, 從廢佛殿北隅. 輿行, 登觀海庵. 庵住山椒, 逈瞰淸北. 凡城郭林藪, 流者峙者, 若几前然. 鐵壅全局, 獨凸而起, 如四棋子打出一白. 西海之色, 入地一片, 際天數寸. 僧云可以觀日之沒焉, 有霾不得候.
7. 丁酉, 早盥促飱, 從廢佛殿北隅. 輿行, 登觀海庵. 庵住山椒, 逈瞰淸北. 凡城郭林藪, 流者峙者, 若几前然. 鐵壅全局, 獨凸而起, 如四棋子打出一白. 西海之色, 入地一片, 際天數寸. 僧云可以觀日之沒焉, 有霾不得候.
6. 帶夕陽, 抵龍門前洞. 乘籃輿, 緇徒羅立. 納光逈白, 溪聲楓色, 步步處迎, 比之香山, 無深巨之氣. 然石土之品, 與彼一般, 此香山之小支也. 宿龍門寺, 是夜高處有雪.
5. 餘雨旣遠, 駁雲中陷, 日光踰來, 如石竇之瀑. 須臾而變作磔裂, 勢如水田靑泥, 犁痕翻履. 巳而又變作深淺, 勢如水墨牡丹, 倒暈正暈. 又少焉作皺皴勢, 於是有島嶼縈回之狀, 有鳧鷖出沒之形, 乃旁溢橫瀉. 下爍人衣, 焂忽之問, 善作意想不到之境. 夫此者孰爲而孰使之邪?
4. 午發, 背江東折, 道上之色, 石潤陂明, 馬粘於泥, 股不得拔. 尻春於鞍, 如騎眼牛. 伴人言, 此行數里, 用十里之力. 崩雲一隊, 曳雨而過. 風又隨之, 忙穿雨衣, 猛然加鞭, 驢亦竦耳聽令. 昻然前進, 尾入兩股, 水滴於端, 踉蹌可笑. 俓人路旁舍, 小醉.
3. 油衣吸冷, 酒顔欲醒. 入店喫巳飯, 命僕燎衣, 催馬喂豆. 僕擧手云: “鞭梢有雲, 此龍門也.” 距此只三十里云. 日有晴意, 冷自如也. 行故遲之, 奏樂於庭. 彈者吹者擊者, 以次而坐. 各抱其器鼓之, 口黙腰鼓之首, 俯而時睨旁人, 大笛之頰, 掘而怒, 小笛之目 瞠而驚, 嵇琴者悽然倚其滕焉. 酒進而起. [俗樂合五爲一部, 名曰三絃]
2. 馬走鞭疾, 雨隨而飄. 步步泥陷, 蹏蹏水盈. 有雲擁熙川郡界, 陰凝密布, 香山洞口之風, 迎之以來, 回旋鬱邑, 冷然相感, 江無細波, 野無細烟, 悍石爲之黑, 禿木爲之昏, 此雪風也. 來江之路, 非沙則石, 有麓齒齒, 到江而止. 老槎之根, 多出石罅, 拏如鬼瓜. 小蘿綿綿, 時設其丹, 行色參差, 列在石間. 巡壁而出, 吾之行, 於是作半月形. 路俠, 馬啣尾而過.
1. 丙申自香山轉入龍門山, 出洞, 僧賀曰: “此山之遊, 不風不雨, 福力甚重.” 合掌而禮之曰: “一行珍重.” 子擧扇謝云: “汝家佛力.” 雨氣猶濕, 朝陰曳地, 徑潤而白, 虛映樹根. 送僧輿, 騎驢于潤水之頭崩橋之西, 亂石上, 奔煙遇樹, 如燕尾之裂, 流波罥葉, 似魚吻之喋. 右帶香山川, 行三十里, 飛雨吹額, 猛風趁頂. 笠爲之塾, 幾欲纓絶, 僕之脚如鬼, 驢之尾如鼠, 油衣滴滴, 作露梧聲. 縮首如繭, 內視其乳. 閃顧後人, 其眼則足以相笑, 其口則不暇言其所以笑也.
8. 午鍾, 歷歇祖院菴自性菴, 在佛影東, 輿上俯視, 樹葉平密, 庶幾踏而不陷. 下山數十步, 巳仰而見, 葉葉烘於日, 只隔一重凈紅明, 自喜自誇, 欲行之不速, 恨人之不見. 驀過烟中, 聞人語聲甚慣, 問是何處, 僧曰普賢也. 再轉眼時, 哦然而笑, 如誤見家人, 意以謂賓, 忽復一驚, 乃是平生見平生知之, 耳目口鼻也. 所以者何? 去時以西, 而來時以東也. 然則上院之路, 以其東, 則不必鐵索之危也. 到寺題詩云: “跋涉關河路, 終年博一遊. 鳴鐘孤寺夕, 繡石細楓秋. 淡境初生悅, 遐情忽爾愁. 山中諸漏盡, 跌坐聽泉流.” 曉小雨.
7. 丹樹白道之縫, 遠人依之, 無目無皴, 具體而微, 以樹爲準, 俄然而沒. 始覺其行也, 東穿樹林, 出佛影臺, 庭莎如剪, 遠可而射, 豁然平衍, 受日最凈. 岟口西坼, 以見藥山之靑. 菴供西山像淸虛虛白諸師像. 然數像皆相肖, 知一像猶不足微. 樵徑夾石, 而互如絲之緡. 溪水抱岸, 而圓如弓之弨.
6. 瀑之巓東北數十武, 大石如角者, 曰龍角石. 疎松載額, 香然鬖사, 立于其根, 如蟻附瓜. 凡遊香山者, 必刻名于此而返, 故黥之瘡之, 石無完膚. 袁石公以佛典無鑱刻靑山之律爲闕典, 信乎.
5. 一說龍淵古在山上, 有僧呪之. 有龍裂山而下, 垂胡而跪, 僧呪不止. 又數十武而跪, 僧頷之, 龍之居今之瀑也. 上院之僧, 五月五日, 烝餠洗[置]之澗石, 自菴而歸, 求之不得. 僧驚曰: “不能供佛, 生何爲?” 自投于潭, 潭中洞然有宮室, 衣靑皓首者, 問曰: “客何至?” 僧告以故, 皓首者厲聲呼童曰: “取俄者甑來.” 童子以一甑二騈, 跪還之. 僧袖餠負甑而出, 甑在肩而餠化石, 菴前團石, 至今有雙云.
4. 水在峯曰天紳瀑, 在壑曰散珠瀑, 指此也. 在壑之右而爲瀑而渟者曰龍淵. 以人言之, 龍淵瀑出右肩, 滀於右乳之旁. 望瀑之時, 吾在右手之曲, 嬲立石隙, 石沒人頭, 蓋瀑底如臼, 圓黑無聲, 溢而出者, 爲俄之所渡之溪之一也.
3. 望法王峯, 山石淨明, 盡脫肉氣. 峰根爲庵, 庵前爲壑. 水從峯出而注于壑, 壑勢如畚. 後踞前箕, 䲭泛于壑, 視其背甚低也. 有瀑跳於石屛之嶺, 流不著壁, 適適相續, 如雨如霰. 勻播細濾, 素掛蔥蔥, 搖曳于中, 水底之石, 落落如碎墨, 而琤沸之音, 杳不明也.
2. 萬瀑洞之路, 有牛足臺. 吾未見其似馬足也. 安心寺之後, 有匜瀑焉. 謂之缸瀑可也. 故凡洗頭盆, [在金剛山], 據手痕. 龍馬石 [在驪江] 之鞭血, 皆泛稱耳. 傳之者以爲逼眞, 聽之者以爲必然, 不亦癡哉. 引虎臺之路, 石之半脊也. 如鰒附甲, 人行其孔穿處, 如禽刷頸. 路掛其趐兀處, 左足以下, 窿然無際. 木之仰攢者, 僅俯其杪. 凡握連環鐵, 三十餘握. 路峽而鐵索分焉, 而登畢矣. 有枯棗依石, 攀根抱株然後, 上岸. 舊因徵雪虎蹤, 遂通此逕而名之云.
1. 乙未從引, 處臺西上院菴. 西浮屠[一名安心寺] 探密之初建也. 懶翁古碑, 閣而庇之. 文字剝坼, 如破瓷, 綠冬天火搨也, [古碑本牧隱撰權鑄書, 新碑用本文, 立于普賢.] 衆碑累累, 遍于閣後. 石刑多訛, 字隨而違. 臥龜盲而蹲螭刖, 讀而摩挲, 指爲古蹟. 吾嘗疑古之一字, 無處可覓, 今迺在於秋山片石荒艸白露中邪? 又不知古與我無關, 胡爲凄然黯然躑躅徊徨, 久而不去也. 空山落日, 斷橋流水, 此自古撫古處也.
21. 是夜望月如素. 繞塔三匝, 酒盃一巡. 遠籟在葉, 如瀉如掃. 從萬歲樓, 入大雄殿, 紙燈曠素, 金身燦映. 閣侈而野, 畵詭而襍. 老僧侍佛而立, 袈裟曳足. 白衲覆頂. 觀之, 皴紋仰接垂眉願鬢之間, 剃痕輕輕有水墨色, 諦視之, 木像也. 左右金剛, 齒根若堞, 舌葉有燄, 衣剝如鱗. 蛇鬼迸出, 威則威矣. 望之, 輒有詼諧之氣, 是知禦悔者在德, 不在貌也.
19. 過極樂殿, 暝燈邃靑, 藏經古閣, 瓦稜陰陰, 田徑麻竿, 白立依依. 老釋迦拜, 各致殷動, 朝見其人, 夕返其寺. 一日之面, 若故人然. 極樂殿屬普賢.
18. 並騎不欲後, 前馬之蹄下, 難免飛塵. 下山不須先, 後人之履頭, 易蹴危石, 天柱石屹如巨僧, 遙立西峰. 朝往路上, 見僧之指, 夕過其處, 雙眼先迎. 擔輿之僧, 皆一擧首, 以爲遠途之堠人也.
17. 風浮樹抄, 技舞婆裟, 滿座旣醉, 凝絃方促, 遠氣忽夕, 相視以寒, 催笻呼屐, 略無第次. 望寺而起, 趁烟而下, 人之半膝, 暝色巳沒. 而薄暉猶在臺頂一寸也.
16. 檀君窟石坼可四丈, 立如剖甕, 腹穹而首銳. 窺天於隙, 避雨於根. 世傳檀君降處. 史云檀木下者, 是也. 檀木叢鬱于上云. 而四尋皆弗見, 只毘盧香爐矗矗遠攢者香木云. 頹菴依窟, 小齊于肩如鴿籠. 石風嚧冷, 僧不得居. 檀君臺窟之西嶺也. 一麓類蝌蚪, 四顯有大海孤之狀.
15. 子之初登也, 一僧躡焉, 指示歸路. 衆人皆散, 留輿于洞, 使乘而至. 步自迦葉敗菴 從石隙, 西踰檀君臺, 脚力費於人十里也.
14. 大略石勢如曬腹, 披至胸乳. 下飽中蹲, 數紋橫臍, 所登之地, 如牛之角之間額之上. 不知石之生也, 空其中, 如覆甕邪. 仰徹低皆石邪. 扣之何窂, 呼之何響邪. 泉源不大, 始出如帶, 借石爲聲 肆于其末, 此造翁之權也.
13. 荒林路絶, 遠日且低. 肅然而恐, 不覺其忙. 廻柯彈面, 叉枝裂裾, 積葉滲泉, 膝以下泥如也. 於是水窮而源見, 潺湲無聲. 曳于石根, 北瞰大壑, 洞然而幽. 紅樹滿谷, 並無一物, 香爐上峰, 咫尺欲來. 空中之路, 一橋可杭. 而邈若仙凡, 香莫致之, 竟㨄掁而歸.
12. 萬木來洞一道, 遠天在瀑布上, 望之若可延頸而及. 泝而登之, 嚴勢坦曠, 亂水流離. 步不可著, 諸人在下, 爲子懼墬, 挽之不得, 可望而不可攀. 一步回頭, 招呼之手口可數, 五步回頭, 眉睫猶向我而仰. 十步回頭, 笠頭如丱, 只辨納納. 百步而顧, 洞口之人, 如坐瀑底, 瀑底之人, 巳不見我矣.
8. 日中踰金鋼窟, 石覆而广, 呀如開口. 少立, 頭不載而重, 佛不懼壓, 猶坐其中. 或有擧杖仰鑽, 試其動靜, 石雖可恃, 余則不忍也. 高比京城彰義門後佛菴, 稍寬敞而拆其窓.
7. 僧之饌松皮脯, 似肉鯖. 鹽沙蔘似魚. 番椒醬似鰕卵醢. 濁酒似牛酪. [東俗以수酪爲肉, 不用於素食.] 入舍利閣, 觀佛畵, 小苾蒭特長竿, 竿頭包紙如矢鏃. 佛像佛蹟, 指點如誦, 甚悉而敏. 衆不看畵, 皆向苾篘之口, 年可過十, 剃髮慾長, 覆額而玄. 舌音向喃喃也.
5. 惠寰居士送人遊香山詩曰: “妙香山以妙高峯, 靈蹟奇蹤到處逢. 羅漢去時留白鹿, 雙雙花下養新茸.” 擔輿之繩, 編麻也. 倚輿之軛, 揉藤也. 擔以長立, 肋不方列. 前者曳而後者隨, 容於曲, 賴繩長也. 攀於危, 恃前登也, 仰則緩前擧後, 俯則擧前緩後 傾則護臂齊足, 是以輿恒無患. 然俯視肩痕如筧, 背汗如豆, 則輒命屢㵣. 而不忍固坐也.
4. 西山大師, 名休靜, 東方佛家之祖. 壬辰起義兵于香山, 李堤督如松, 贈之以詩云: “無意圖功利, 專心學道禪. 近聞王事急, 摠攝下山巓.” 明將七十一員, 又聯名折簡于休靜曰: "奉上東方義僧禪敎都摠攝大和尙帳下. 爲國討賊, 忠誠貫日. 不勝珍謝欣仰. 各以銀伍兩靑布一端, 謹助義饗, 伏惟勿却.“ 云云. 其紙紅, 而在內院菴.
3. 西山大師登香爐峰詩曰: “萬國都城如蟻垤, 千家豪傑若醢鷄. 一牕明月淸虛枕, 無限松風韻不齊.”
2. 武陵瀑從深谷爲陰湫, 盈科而出, 冒石而下. 窮源而坐, 俯視其浸入樹底之狀, 此觀瀑之一變格也. 遂題一律而返. 詩云: “跫音相襍峽叢叢, 仰視료天映數鴻. 百尺飛泉橫石白, 一竿初日犯人紅. 逶迤樹隔歸僧沒, 惆悵雲深去路窮. 不必忘勞昇絶頂, 別無奇處只倥傯.”
1. 甲午朝食, 挾指路僧, 始肩輿而東. 金鉉中曰: [寧邊人, 博學能詩. 其香山諸作曰: “瀀渤春深柳花白, 檀木秋晩國香殘. 十王殿邃浮生感, 萬世樓高日月長.” 餘散佚無傳] 曰: “荇人國今普賢寺地也. 漢鴻嘉三年, 高句麗東明王, 遺其將鳥伊扶芬奴, 伐之, 荇人王大敗, 奔匿石窟, 爲扶芬奴擒降. 謂其窟曰國盡窟, 其深纔坐而巳. 如石窟, 在普賢在.
7. 宿觀音殿, 枕邊鳴磬, 忽然無眼. 奇一友人書曰: “一燈寥宿, 梵音震徹, 石泉潺潺, 山木依依. 落月滿庭, 樓閣悄立. 此時孤坐獨念, 萬禽樓宿, 各自依樹. 飛霜打巢, 羽毛應寒, 於鳥猶然. 而況於人呼.”
6. 具葉爲圓扇, 摺紙己脫, 其莖如乾萱之脊, 其柄如編髮, 西山大師之把也. 杖頭金刻雙佛, 西山之杖也. 西山每逢人, 拄杖而拜, 人以爲拜己也, 實拜佛也. 其高亢如此. 有珠徑寸, 光如呵鏡. 痕如破氷, 照物倒現. 一骨如鹿茸, 云是西方佛祖之牙也.
5. 香山之洞, 臨江西折, 毗盧絶頂, 水墨揷天. 萬木輝鬱, 秋色方殷, 前路轉深, 暝嵐如窟. 沿逕之石, 如聚落雁, 如散枯棋. 洞口至普賢寺, 凡十里, 普賢寺刱於高麗僧探密宏廓. 金良鏡詩曰: “寺廢重修非一度, 春禽感古語間關, 峯巒四擁幾千疊, 堂宇半新三百間. 卜地規模探密祖, 絶塵塗墍信香山. 須知法力降胡虜, 艸綠郊原戰馬閑.”
4. [按妙香距鴨綠水, 數百里之外. 平壤亦然, 則其說無迺太迂歟. 今鴨水上流, 經江界府, 與妙香差近. 而其外皆絶峽採蔘之地, 屬渤海, 恐不當云. 與遼爲界, 若義州龍川之間然也. 或云香山, 一名太白, 在今鴨綠之外, 今以爲檀君始降之地者, 直傳會耳. 文獻無徵, 經界不明, 然則今之所謂鴨綠水者, 又安可信耶.]
3. 路中往往荒絶, 楓不甚鮮, 山不甚秀. 多土少石, 富而童, 蓋近塞也. 李穡記曰: “妙香山在鴨綠水南岸, 平壤府之北, 與遼陽爲界. 山之大, 莫之與比, 而長白之所分也. 地多香木, 僊佛舊蹟存焉.
2. 踰魚川嶺, 日哺渡香山川, 芽葦渺莽, 乾聲瑟然. 渚觜石積, 步相磨軋. 取石片之薄者, 橫擲波心, 刮去水皮, 三躍四躍. 緩者如蟾沒, 輕者如燕蹴, 偶然爲竹, 節節條逐. 或疊錢相趁, 尖痕如角, 層紋如塔. 此童子戱也, 謂之重水漪.
1. 癸巳. 蓐食于倉中, 天水臺 團如小島, 窈窕傍路, 斷領挾肩, 潺水歷膝, 晨光初收, 楓紅慾漬, 馬蹄如鼈, 印于白沙. 自此以東, 漸見長林叢列. 驛邨煙生, 五槍亨亨, 隱于山嶺, 可知其所謂四絶亨者, [亭在魚川 郵亭後岸] 土岡斷處, 必有古木, 石聚其下, 鳥鳶啄骨而落之, 嘯集其上. 村巫婆娑, 裂紙滿枝, 來人去人, 謂之神叢, 皆遍掛弊履而去.
2. 六十里東至石倉, 日斜而止, 倉之前溪, 瀝而碧. 溪上襍樹 依山而 全爲村屋對岸故也. 晨起張燈, 讀袁中郞徐文長傳. 李夢直曰: “夜深齊至溪頭眠, 何得知, ”余曰: “月滿屋上, 夢在屋中.” 又曰: “仰面淸露, 入耳寒聲, 諸君不眠, 又得何知.”
1. 十三日壬辰. 東程, 綠袍而紫驢, 腰劍而鞍書. 北山之斷岸, 東臺之峻壁[藥山也, 於鐵甕爲西. 從古撫州而言, 故曰東臺.] 亞而爲水門路, 大略谷勢, 如乾泥自坼, 兩邊齟齬相當, 而溪水劃其中. 泉邊亂石, 皆有粉氣, 上有譙樓, 題曰飮博.
余客鐵甕三月, 柳惠父胎書于余曰: “足下之西一妙香山耳.” 余答之云: “朱炎巳徂, 以待楓也.” 懋官詩曰: “萬樹紅霜入香山, 早早歸來慰長念.” 季秋之月, 賓鴻旣鳴, 日白霜靑.
5. 李寧齋原論,論己亥禮說,論啓運宮禮說三篇 在吾邦爲百世之大議論 而文亦稱之 其中啓運論 尤鑱削精妙 可與王半山幷其驅耳
4. 漢高祖大風歌之雄爲千古帝王詩之第一 然如使漢祖作文 則其能然乎 文難於詩 此其明證也
3. 余嘗解王昌齡出塞怨秦時明月漢時關句曰 兵士出塞之怨 上極于天 下極于地 其上極于天也 呼凄凉之夜月而愬之曰此月自秦時征伐而然矣 下極于地也 呼險遠之關門而愬之曰此關自漢時征伐而然矣 又秦時明月四字虗 漢時關三字實 一虛一實 鼓盪爲妙 若皆虛或皆實則却不妙
2. 李忠武公用龜船破日本 此世之恒言也 然忠武公之於日本 所以能百戰而百勝者 乃其制勝之計策 千變萬化 愈出愈奇之所爲 豈龜船之爲哉 如果龜船之爲也 則以日本人之精巧 豈不朝受敗 夕倣製乎 俗或謂龜船如今西洋之潛艇非也 龜船詳見李公行錄 何嘗有沒水之形制哉
1. 古本大學誠意章中帝典節以下 至穆穆文王節 似是後儒所亂 盖誠意以下六條 固當覆解詳說 以窮極其旨趣矣 若明德新民 則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卽其所覆解詳說者也 何必更措他語 煩瑣支離 如功令科臼之文乎 止之一字之覆解 尤爲可疑耳
20. 黃梅泉之詩 長於文數倍 眞所謂別才也 其得意之作 如五峰石壁琢磑嘐嘐屛十絶句等諸篇 其奇警淸雄 將誰與之敵乎
19. 近日中州之文運衰甚 後生少年見人文 有引用諸子文選等書中僻典生字者 輒驚慕之 譁然謂爲文豪 此誠可憫 古文豈止於僻典生字哉
18. 李寧齋記事之文 氣骨雖不及朴燕岩,洪淵泉 然亦一近世之良手也 而其所撰黨議通畧一書 蕪疎頗多 不似出於其手 此無他 以其涉於時諱 心懷畏難 但述諸說 不加精裁故也 覽者宜諒之
17. 韓文公之推許李杜詩至甚者 以其神化之空靈也 若氣力則韓豈後李杜哉
16. 曾文正集 或有一二卑調雜之 乃知魏氷叔多刪之說 爲不刊也
15. 曾文正以神乎味乎 病震川文者太苛 然非文正之高眼 亦不能識震川文之能神乎味乎 吾邦昔有一主文衡者謂余曰 震川文儘醇雅 夫震川之文 非不醇雅 而若以醇雅二字 斷其全集 則不亦見皮未見骨 知一未知二也哉
14. 曾文正之文 能醇雅能豪健 氣味在韓曾之間 近歲有人以三家文配之 號爲四大家 然皆非曾敵也 自三家以下 又流爲騈文報舘文之屬 盖自文正以後 韓歐古文之脉 遂如大風吹物 一往于廣漠之空際 而不知其何時復返耳
13. 寧齋嘗向余有歎言性質不靈 不能作驚人詩 傍有一客盛稱姜古懽詩 寧齋笑曰 古懽詩吾亦爲之 惟所謂驚人詩不可爲 詩能至於驚人 則雖傳一篇於世可也 何必百千篇 寧齋此言之激 正猶白居易願爲李商隱子者也 然人之才性各異 互有長短 則實有如此者矣
12. 寧齋高靈歎,喂馬行二篇 置之孔雀行,長恨歌諸樂府中 可能辨否
11. 余交遊之中 能知余生平本末及與共文字甘苦之境者 惟寧齋爲然 故甞謂余曰 子三十以前 詩勝於文 以後詩文均 又甞笑謂曰 子可謂震川之子 此莊周所云莫逆也 莫逆者 相知十分之謂 若不然而止知九分八分 必有一二分相逆不入之時 况其愈下乎
10. 往者李寧齋賞余花石亭詩紙窗曉色靑 鷄鳴滿江水曰 鳴若作聲 便不成詩 余甞擧此以語人曰 識解如李公然後 方可論人詩文 其人曰 然則朴楚亭詩午巷鷄聲嬾非歟 余笑曰 聲若作鳴 便不成詩
9. 毛奇齡謂入聲十七韵 皆可輾轉相通 此殊有見 攷諸東坡古詩 可知
8. 余甞見中州近世七言古詩數十韵 其外句下三字 皆用平聲 此反局滯無變動 非古人制詩之本意 不如平仄相間而平爲多也
7. 古詩粘法 在故韓中世以前 雖無名於詩者 亦能知之 自中世以後 雖有名於詩者 或不能知 詩道之久湮如此
6. 古詩須善用平仄 調用之粘法然後 聲調方諧 如老杜詩弟姪何傷淚如雨 若作弟姪何傷淚似雨則不可 看射猛虎終殘年 若作看射猛虎送殘年則不可 又如上四字平可 而下四字平不可 內七字仄或可 而外七字仄不可 其妙唯在於外句之多用平聲 此其大畧也 將老杜東坡古詩詳看 則可以知矣 然古詩短篇之粘法 不可不致精如上說 至歌行大篇奔放滂沛 一氣呵成者 則有時乎不爲粘法所縛耳
5. 宇宙間聲調之同 猶人性之同 泰西之詩 吾不知已 如日本之詩之工者 其聲律之諧 未甞異於中國朝鮮 吾甞見森槐南之詩而知其然耳
4. 詩之工也在於聲調 意趣雖好而聲調不好 則不得爲工 如曹子建詩淸晨登隴首 爲千古傑句 以其有天然悠永之味也 假如以曉易晨 以上易登 以頭易首 可能有天然悠永之味乎 然聲調之妙 在乎心口之間 商量咀嚼以自解 而難以言傳 故今吾雖僿說如右 而得人之唯唯 或難矣哉
3. 大學明德 一言以道曰昭明天德而已 與詩之秉彝 書之降衷 論語之仁 中庸之天命之性 孟子之仁義 左傳之天地之中一 知詩易知文難 能詩易能文難 故古今來詩人多而文人少
2. 然字固反語辭 而亦爲轉語之辭 故字固承接辭 而亦爲微轉之辭 此二字大有神理 惟西漢以上人知而用之 而然字之多用 貨殖傳是也 故字之多用 深衣篇是也
1. 貨殖傳 富者得勢益彰 失勢則客無所之 以而不樂夷狄益甚一節 前人皆病難解 疑有缺悞 此殊不然 盖富者得勢 故聲稱益彰 失勢者由富入貧之謂也 由富入貧則濩落凄凉 如客之浮寄而無所適 其心之不樂無聊 甚於墮在夷狄之中 盖用中庸素夷狄之語 以變化之也 不樂二字 極雅極深
4. 孟子七篇 波瀾之文也 韓昌黎學之 若歐陽永叔 雖學太史,昌黎而氣力不足 不能似之 止於婉宕而已 自茅坤推歐爲學太史自後之文人靡然從之無異辭 亦一可笑 與其謂歐爲學太史 毋寧謂蘇文忠爲學太史 蘇文如方山子傳之類 豈非眞太史之遺韵乎
3. 孔門弟子所記論語,檀弓,家語之屬 神韵之文也 太史公學之
2. 新羅高麗之文 長於記事而短於論議 朝鮮之文 長於論議而短於記事 學問家記事之麤疎固無論 卽古文名家 如張谿谷,李澤堂諸公 亦短於記事 故其墓道文字 鮮有名作 至金農岩 其文之厚 雖不及谿澤 而記事甚善 若朴燕岩 則記事加有神化而不止於農岩而已 自是以後 洪淵泉,李醇溪 名正履,李寧齋 皆爲記事之良手 而惜醇溪之文 家替而佚 今得傳者無幾篇
1. 孟子所言皐陶執瞽瞍 論執其罪之謂也 非捕執也 若曰捕執 則瞽瞍已閉在囹圄中矣 舜安得竊負而逃乎
4. 仁義禮智之性具於心 則心亦性性亦心也 然性合理氣而理爲主 心合理氣而氣爲主 又性之主體在於仁 心之主體在乎智 此其微分也
3. 非氣 理無所依 非血氣 性無所依
2. 謂情本善可也 謂情專善無惡不可 程伯子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觀此可以知情之說矣
1. 道心是義理涵養之心 四端是秉彝流出之心 自聖人以外 有時或有人心 七情屬於血氣 而人心爲七情之總名 七情爲人心之細目 無論聖與凡流 無時不有
11. 讀毛詩則可以知後世之詩皆死詩也 讀司馬史則可以知後世之史皆死史也 以豳風詩言之 使後世人臣陳稼穡之戒於其君 則安能芬芳活動如彼哉 大東詩 怨人之極 怨及天星 縹緲無極 此又何等變化也 司馬相如傳卓文君事 使後世史氏書之 當不過綴枯淡一二句 以就史體之嚴而已 無子長之才 而張皇其事如子長 則安得免於稗官小說哉
10. 余往南遊時聞鴈得絶句 曰鴻鴈後飛過我去 秋風秋雨滿江鄕云云 其後渡臨津得一律 曰渡口楓林升曉日 舟人篷笠捲新霜云云 自以此二篇置平生所作律絶之首 而當時交游之中 惟朴壺山文鎬一人盛奬之曰 此所謂不凡物也 抑余之得此 亦一時之偶然 而此人之透解 豈可曰偶然哉 可奇已
9. 晦菴詩 睡起悄無人 風驚滿窻綠 直逼韋柳短髮無多休落帽 長風不斷且吹衣句法 絶妙似老杜
8. 朱晦菴文 學韓愈而別爲平正精密之文 詩五言學唐 而七言則多宋也
7. 唐荊川菊花詩 蕭條三徑猶含露 悵望深秋似有人兩句 可與林和靖園林半樹句 列爲兩雄
6. 王漁洋詩 九疑淚竹娥皇廟 字字離騷屈宋心 使今人爲之 當曰屈子而不能曰屈宋 盖屈宋同倡詞賦 二人而一體也 又其音調 屈宋與屈子大有間 非漁洋之才識超絶 其孰能知此而胆敢之乎
5. 李五峰龍灣詩 天心錯莫臨江水 廟算凄凉對夕暉兩句 橫絶古今 雖李杜亦當斂衽 又韓人曉行詩 霜如雨下鴈何去 月在天涯鷄不休 當與李詩爭雄 而惜不知其誰所作也
4. 世或短車五山詩專主豪健 以余觀之 五山詩不止於豪健 而時亦能出纖姸 但其捷敏太甚 故多平熟而少湛深 此其短也 盖五山之生 與王弇州同時 而詩亦畧與相似 抑亦一時之風氣耶 然其平熟之病 將爲王所笑矣
3. 車五山詩之敏富 固亦一代間氣之才也 其文亦有可觀者 同時畧與之相先後者 李芝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