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秦策 二 (16)
건빵이랑 놀자
6. ‘증삼살인’의 고사를 통해 임금의 신뢰를 얻은 감무 秦武王謂甘茂曰: “寡人欲車通三川以闚周室, 而寡人死不杇乎.” 甘茂對曰: “請之魏, 約伐韓.” 王令向壽輔行. 甘茂至魏, 謂向壽: “子歸告王曰: ‘魏聽臣矣, 然願王勿攻也.’ 事成盡以爲子功.” 向壽歸以告王. 王迎甘茂於息壤. 甘茂至, 王問其故, 對曰: “宜陽大縣也, 上黨ㆍ南陽積之久矣, 名爲縣, 其實郡也. 今王倍數險, 行千里而攻之, 難矣. 臣聞張儀西幷巴ㆍ蜀之地, 北取西河之外, 南取上庸, 天下不以爲多張儀, 而賢先王. 魏文侯令樂羊將, 攻中山, 三年而拔之. 樂羊反, 而語功. 文侯示之謗書一篋, 樂羊再拜稽首曰: ‘此非臣之功, 主君之力也.’ 今臣羈旅之臣也. 樗里疾ㆍ公孫衍二人者, 挾韓而議, 王必聽之. 是王欺魏, 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昔者, 曾子處費, 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
16. 秦宣太后愛魏醜夫. 太后病將死, 出令曰: “爲我葬必以魏子爲殉.” 魏子患之. 庸芮爲魏子說太后曰: “以死者爲有知乎?” 太后曰: “無知也.” 曰: “若太后之神靈明知死者之無知矣, 何爲空以生所愛葬於無知之死人哉? 若死者有知, 先王積怒之日久矣. 太后救過不贍, 何暇乃私魏醜夫乎?” 太后曰: “善.” 乃止.
15. 陘山之事, 趙且與秦伐齊, 齊懼, 令田章以陽武合於趙, 而以順子爲質. 趙王喜, 乃安兵告於秦曰: “齊以陽武賜弊邑, 而納順子欲以解伐. 敢告下吏.” 秦王使公子他之趙, 謂趙王曰: “齊與大國救魏而倍約, 不可信. 恃大國不義. 以告弊邑, 而賜之二社之地, 以奉祭祀. 今又案兵, 且欲合齊而受其地, 非使臣之所知也. 請益甲四萬, 大國裁之.” 蘇代爲齊獻書穰侯曰: “臣聞往來之者言曰: ‘秦且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 臣竊必之弊邑之王曰: ‘秦王明而熟於計, 穰侯智而習於事, 必不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 是何也? 夫三晉相結, 秦之深讎也. 三晉百背秦, 百欺秦, 不爲不信, 不爲無行. 今破齊以肥趙; 趙, 秦之深讎, 不利於秦. 一也. 秦之謀者必曰: ‘破齊弊晉、而後制晉、楚之勝.’ 夫齊, 罷國也, 以天下擊之, 譬猶以千鈞之弩潰癰也, 秦王安能制晉、楚哉? 二..
14. 甘茂約秦、魏而攻楚, 楚之相秦者屈蓋爲楚和於秦. 秦啓關而聽楚使. 甘茂謂秦王曰: “怵於楚, 而不使魏制和, 楚必曰: ‘秦鬻魏.’ 不悅而合於楚. 楚、魏爲一, 國恐傷矣. 王不如使魏制和, 魏制和, 必悅. 王不惡於魏, 則 ‘寄地’ 必多矣.”
13. 甘茂相秦, 秦王愛公孫衍, 與之閒有所立, 因自謂之曰: “寡人且相子.” 甘茂之吏道而聞之, 以告甘茂. 甘茂因入見王, 曰: “王得賢相, 敢再拜賀.” 王曰: “寡人託國於子, 焉更得賢相?” 對曰: “王且相犀首.” 王曰: “子焉聞之?” 對曰: “犀首告臣.” 王怒於犀首之泄也, 乃逐之.
12. 甘茂亡秦, 且之齊, 出關遇蘇子, 曰: “君聞夫江上之處女乎?” 蘇子曰: “不聞.” 曰: “夫江上之處女, 有家貧而無燭者, 處女相與語, 欲去之. 家貧無燭者將去矣, 謂處女曰: ‘妾以無燭, 故常先至, 掃室布席. 何愛餘明之照四壁者? 幸以賜妾, 何妨於處女? 妾自以有益於處女, 何爲去我?’ 處女相語以爲然, 而留之. 今臣不肖, 棄逐於秦而出關, 願爲足下掃室布席, 幸無我逐也. 蘇子曰: 善. 請重公於齊.” 乃西說秦王曰: “甘茂賢人, 非恒士也; 其居秦, 累世重矣. 自殽塞、谿谷, 地形險易, 盡知之. 彼若以齊約韓、魏, 反以謀秦, 是非秦之利也.” 秦王曰: “然則奈何?” 蘇代曰: “不如重其贄、厚其祿以迎之. 彼來, 則置之槐谷, 終身勿出, 天下何從圖秦?” 秦王曰: “善.” 與之上卿, 以相迎之齊. 甘茂辭不往. 蘇秦僞謂王曰: “甘茂..
11. 秦王謂甘茂曰: “楚客來使者多健, 與寡人爭辭, 寡人數窮焉, 爲之奈何?” 甘茂對曰: “王勿患也, 其健者來使者, 則王勿聽其事, 其需弱者來使, 則王必聽之. 然則需弱者用, 而健者不用矣, 王因而制之.”
10. 宜陽之役, 楚畔秦而合於韓. 秦王懼. 甘茂曰: “楚雖合韓, 不爲韓氏先戰, 韓亦恐戰而楚有變其後, 韓、楚必相御也. 楚言與韓, 而不餘怨於秦, 臣是以知其御也.”
9. 宜陽未得, 秦死傷者衆, 甘茂欲息兵. 左成謂甘茂曰: “公內攻於樗里疾、公孫衍, 而外與韓侈爲怨, 今公用兵無功, 公必窮矣. 公不如進兵攻宜陽, 宜陽拔, 則公之功多矣. 是樗里疾、公孫衍無事也, 秦衆盡怨之深矣.”
8. 甘茂攻宜陽, 三鼓之而卒不上. 秦之右將有尉對曰: “公不論兵, 必大困.” 甘茂曰: “我羇旅而得相秦者. 我以宜陽餌王. 今攻宜陽而不拔, 公孫衍、樗里疾挫我於內, 而公中以韓窮我於外, 是無伐之日已! 請明日鼓之, 而不可下, 因以宜陽之郭爲墓.” 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賞. 明日鼓之, 宜陽拔.
7. 宜陽之役, 馮章謂秦王曰: “不拔宜陽, 韓、楚乘吾弊, 國必危矣. 不如許楚漢中以懽之. 楚懽而不進, 韓必孤, 無奈秦何矣.” 王曰: “善.” 果使馮章許楚漢中, 而拔宜陽. 楚王以其言責漢中於馮章. 馮章謂秦王曰: “王遂亡臣. 固謂楚王曰: ‘寡人固無地而許楚王.’”
5. 醫扁鵲見秦武王, 武王示之病. 扁鵲請除. 左右曰: “君之病在耳之前, 目之下, 除之未必已也, 將使耳不聰; 目不明.” 君以告扁鵲. 扁鵲怒而投其石, “君與知之者謀之, 而與不知者敗之. 使此知秦國之政也, 則君一擧而亡國矣.”
4. 義渠君之魏, 公孫衍謂義渠君曰: “道遠, 臣不得復過矣, 請謁事情.” 義渠君曰: “願聞之.” 對曰: “中國無事於秦, 則秦且燒焫獲君之國; 中國爲有事於秦, 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也.” 義渠君曰: “謹聞令.” 居無幾何, 五國伐秦. 陳軫謂秦王曰: “義渠君者, 蠻夷之賢君, 王不如賂之, 以撫其心.” 秦王曰: “善.” 因以文繡千匹, 好女百人, 遺義渠君. 義渠君致羣臣而謀曰: “此乃公孫衍之所謂也.” 因起兵襲秦, 大敗秦人於李帛之下.
3. 秦惠王死, 公孫衍欲窮張儀. 李讎謂公孫衍曰: “不如召甘茂於魏, 召公孫顯於韓, 起樗里子於國. 三人者, 皆張儀之讎也, 公用之, 則諸侯必見張儀之無秦矣.”
2. 楚絶齊, 齊擧兵伐楚. 陳軫謂楚王曰: “王不如以地東解於齊, 西講於秦.” 楚王使陳軫之秦. 秦王謂軫曰: “子秦人也, 寡人與子故也. 寡人不佞, 不能親國事也, 故子棄寡人事楚王. 今齊、楚相伐, 或謂救之便, 或謂救之不便, 子獨不可以忠爲子主計, 以其餘爲寡人乎?” 陳軫曰: “王獨不聞吳人之遊楚者乎? 楚王甚愛之, 病, 故使人問之曰: ‘誠病乎? 意亦思乎?’ 左右曰: ‘臣不知其思與不思, 誠思則將吳吟’ 今軫將爲王‘吳吟’. 王不聞夫管與之說乎? 有兩虎諍人而鬪者, 管莊子將刺之, 管與止之曰: ‘虎者戾蟲, 人者甘餌也. 今兩虎諍人而鬪, 小者必死, 大者必傷, 子待傷虎而刺之, 則是一擧而兼兩虎也. 無刺一虎之勞, 而有刺兩虎之名.’ 齊、楚今戰, 戰必敗. 敗, 王起兵救之, 有救齊之利, 而無伐楚之害.” 計聽知覆逆者, 唯王可也. 計者, 事之本也;..
1. 齊助楚攻秦, 取曲沃. 其後, 秦欲伐齊, 齊、楚之交善, 惠王患之, 謂張儀曰: “吾欲伐齊, 齊、楚方懽, 子爲寡人慮之, 奈何?” 張儀曰: “王其爲臣約車幷幣, 臣請試之.” 張儀南見楚王, 曰: “弊邑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 唯儀之所甚願爲臣者亦無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 唯儀之甚憎者亦無大齊王. 今齊王之罪, 其於弊邑之王甚厚. 弊邑欲伐之, 而大國與之懽, 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 而儀不得爲臣也. 大王苟能閉關絶齊, 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 方六百里. 若此, 齊必弱, 齊弱則必爲王役矣. 則是北弱齊, 西德於秦, 而私商、於之地以爲利也. 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說, 宣言之於朝廷, 曰: “不穀得商、於之田, 方六百里.” 羣臣聞見者畢賀. 陳軫後見, 獨不賀. 楚王曰: “不穀不煩一兵, 不傷一人, 而得商、於之地, 六百里, 寡人自以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