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識鑒 (29)
건빵이랑 놀자
식감(識鑒) 제칠(第七) 1. 曹公少時見喬玄, 玄謂曰: “天下方亂, 群雄虎爭, 撥而理之, 非君乎? 然君實是亂世之英雄, 治世之姦賊! 恨吾老矣, 不見君富貴, 當以子孫相累.” 2. 曹公問裴潛曰: “卿曾與劉備共在荊州, 卿以備才如何?” 潛曰: “使居中國, 能亂人, 不能爲治;若乘邊守險, 足爲一方之主.” 3. 何晏ㆍ鄧颺ㆍ夏侯玄竝求傅蝦交, 而蝦終不許. 諸人乃因荀粲說合之, 謂蝦曰: “夏侯太初, 一時之傑士, 虛心於子, 而卿意懷不可;交合則好成, 不合則致隟. 二賢若穆, 則國之休, 此藺相如所以下廉頗也.” 傅曰: “夏侯太初, 志大心勞, 能合虛譽, 誠所謂利口覆國之人. 何晏ㆍ鄧颺有爲而躁, 博而寡要, 外好利而內無關籥, 貴同惡異, 多言而妬前;多言多釁, 妬前無親. 以吾觀之, 此三賢者, 皆敗德之人爾;遠之猶恐罹禍, 況可親之邪?” 後皆如其言...
28. 王忱死, 西鎭未定, 朝貴人人有望;時殷仲堪在門下, 雖居機要, 資名輕小, 人情未以方嶽相許. 晉孝武欲拔親近腹心, 遂以殷爲荊州. 事定, 詔未出, 王珣問殷曰: “陜西何故未有處分?” 殷曰: “已有人.” 王歷問公卿, 咸云非. 王自許才地必應在己, 復問: “非我邪?” 殷曰: “亦似非.” 其夜詔出用殷. 王語所親曰: “豈有黃門郞而受如此任? 仲堪此擧, 迺是國之亡徵!”
27. 車胤父作南平郡功曹, 太守王胡之避司馬無忌之難, 置郡于酆陰. 是時胤十餘歲, 胡之每出, 嘗於籬中見而異焉;謂胤父曰: “此兒當致高名!” 後遊集, 恒命之. 胤長, 又爲桓宣武所知. 淸通於多士之世, 官至選曹尙書.
26. 王恭隨父在會稽, 王大自都來拜墓, 恭暫往墓下看之;二人素善, 遂十餘日方還. 父問恭何故多日? 對曰: “與阿大語, 蟬連不得歸.” 因語之曰: “恐阿大非爾之友?” 終乖愛好, 果如其言.
25. 郗超與傅瑗周旋, 瑗見其二子竝總髮;超觀之良久, 謂瑗曰: “小者才名皆勝;然保卿家, 終當在兄.” 卽傅亮兄弟也.
24. 褚期生少時, 謝公甚知之, 恒云: “褚其生若不佳者, 僕不復相士!”
23. 韓康伯與謝玄亦無深好, 玄出征後, 巷議疑其不振. 康伯曰: “此人好名, 必能戰.” 玄聞之甚忿, 常於衆中厲色曰: “丈夫提千兵, 入死地, 以事君親故發, 不得復云爲名!”
22. 郗超與謝玄不善, 符堅將問晉鼎, 旣已狼噬梁ㆍ岐, 又虎視淮陰矣. 于時朝議遣玄北討, 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 “是必濟事. 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 見使才皆盡, 雖履屐之間, 亦得其任;以此推之, 容必能立勳.” 元功旣擧, 時人咸歎超之先覺, 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21. 謝公在東山畜妓, 簡文曰: “安石必出;旣與人同樂, 亦不得不與人同憂.”
20. 桓公將伐蜀, 在事諸賢, 咸以李勢在蜀旣久, 承藉累葉, 且形據上流, 三峽未易可克. 唯劉尹云: “伊必能克蜀. 觀其蒱博, 不必得, 則不爲.”
19. 小庾臨終, 自表以子園客爲代;朝廷慮其不從命, 未知所遣, 乃共議用桓溫. 劉尹曰: “使伊去, 必能克定西楚, 然恐不可復制.”
18. 王仲祖ㆍ謝仁祖ㆍ劉眞長俱至丹陽墓所省殷揚州, 殊有确然之志. 旣反, 王ㆍ謝相謂曰: “淵源不起, 當如蒼生何?” 深爲憂歎. 劉曰: “卿諸人眞憂淵源不起邪?”
17. 戴安道年十餘歲, 在瓦官寺畵. 王長史見之曰: “此童非徒能畵, 亦終當致名;恨吾老, 不見其盛時耳!”
16. 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從事, 已知名. 褚太傅有知人鑒, 罷豫章還, 過武昌, 問庾曰: “聞孟從事佳, 今在此不?” 庾云: “卿自求之.” 褚眄睞良久, 指嘉曰: “此君小異, 得無是乎!” 庾大笑曰: “然.” 于時旣歎褚之黙識, 又欣嘉之見賞.
15. 王大將軍旣亡, 王應欲投世儒, 世儒爲江州;王含欲投王舒, 舒爲荊州. 含語應曰: “大將軍平素與江州云何, 而汝欲歸之?” 應曰: “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當人彊盛時, 能抗同異, 此非常人所行; 及覩衰危, 必興愍惻. 荊州守文, 豈能作意表行事?” 含不從, 遂共投舒. 舒果沈含父子于江. 彬聞應當來, 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來, 深以爲恨.
14. 周伯仁母, 冬至擧酒賜三子曰: “吾本謂度江託足無所. 爾家有相, 爾等竝羅列, 吾前復何憂?” 周嵩起, 長跪而泣曰: “不如阿母言. 伯仁爲人, 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識闇, 好乘人之弊, 此非自全之道. 嵩性狼抗, 亦不容於世. 唯阿奴碌碌, 當在阿母目下耳.”
13. 王大將軍始下, 楊朗苦諫不從, 遂爲王致力, 乘「中鳴雲露車”逕前曰: 「聽下官鼓音, 一進而捷!” 王先把其手曰: “事克, 當相用爲荊州!” 旣而忘之, 以爲南郡. 王敗後, 明帝收朗, 欲殺之;帝尋崩, 得免. 後兼三公, 署數十人爲官屬;此諸人當時竝無名, 後皆被知遇. 于時稱其知人.
12. 王平子素不知眉子, 曰: “志大其量, 終當死塢壁間!”
11. 諸葛道明初過江左, 自名道明, 名亞王ㆍ庾之下. 先爲臨沂令, 丞相謂曰: “明府當爲黑頭公!”
10. 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 在洛, 見秋風起, 因思吳中菰菜ㆍ羹ㆍ鱸魚膾, 曰: “人生貴得適意爾! 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駕便歸. 俄而齊王敗, 時人皆謂爲見機.
9. 劉越石云: “華彦夏識能不足, 彊果有餘.”
8. 衛玠年五歲, 神衿可愛, 祖太保曰: “此兒有異;顧吾老, 不見其大耳!”
7. 石勒不知書, 使人讀漢書, 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 刻印將授之, 大驚曰: “此法當失, 云何得遂有天下?” 至留侯諫, 迺曰: “賴有此耳!”
6. 潘陽仲見王敦小時, 謂曰: “君蜂目已露, 但豺聲未振耳. 必能食人, 亦當爲人所食!”
5. 王夷甫父乂, 爲平北將軍, 有公事, 使行人論不得; 時夷甫在京師, 命駕見僕射羊祜ㆍ尙書山濤. 夷甫時總角, 姿才秀異, 敍致旣快, 事加有理, 濤甚奇之. 旣退, 看之不輟;乃歎曰: “生兒不當如王夷甫邪?” 羊祜曰: “亂天下者, 必此子也!”
4. 晉武帝講武于宣武場, 帝欲偃武修文, 親自臨幸, 悉召群臣. 山公謂不宜爾, 因與諸尙書言孫吳用兵本意;遂究論, 擧坐無不咨嗟. 皆曰: “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後諸王驕汰, 輕遘禍難, 於是寇盜處處蟻合, 郡國多以無備, 不能制服;遂漸熾盛, 皆如公言. 時人以謂「山濤不學孫吳, 而闇與之理會.” 王夷甫亦歎云: “公闇與道合!”
3. 何晏ㆍ鄧颺ㆍ夏侯玄竝求傅蝦交, 而蝦終不許. 諸人乃因荀粲說合之, 謂蝦曰: “夏侯太初, 一時之傑士, 虛心於子, 而卿意懷不可;交合則好成, 不合則致隟. 二賢若穆, 則國之休, 此藺相如所以下廉頗也.” 傅曰: “夏侯太初, 志大心勞, 能合虛譽, 誠所謂利口覆國之人. 何晏ㆍ鄧颺有爲而躁, 博而寡要, 外好利而內無關籥, 貴同惡異, 多言而妬前;多言多釁, 妬前無親. 以吾觀之, 此三賢者, 皆敗德之人爾;遠之猶恐罹禍, 況可親之邪?” 後皆如其言.
2. 曹公問裴潛曰: “卿曾與劉備共在荊州, 卿以備才如何?” 潛曰: “使居中國, 能亂人, 不能爲治;若乘邊守險, 足爲一方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