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趙策 一 (15)
건빵이랑 놀자
17. 01 謂趙王曰: “三晉合而秦弱, 三晉離而秦强, 此天下之所明也. 秦之有燕而伐趙, 有趙而伐燕; 有梁而伐趙, 有趙而伐梁; 有楚而伐韓, 有韓而伐楚, 此天下之所明見也. 然山東不能易其路, 兵弱也. 弱而不能相壹. 是何楚之知, 山東之愚也? 是臣所爲山東之憂也. 02 虎將卽禽, 禽不知虎之卽己也, 而相鬪, 兩罷, 而歸其死于虎. 故使禽知虎之卽己, 決不相鬪矣. 今山東之主不知秦之卽己也, 而尙相鬪, 兩敝而歸其國于秦, 知不如禽遠矣. 願王熟慮之也! 03 “今事有可急者, 秦之欲伐韓、梁, 東闚于周室甚, 惟寐亡之. 今南攻楚者, 惡三晉之大合也. 今攻楚休而復之, 已五年矣, 攘地千餘里. 今謂楚王: ‘苟來擧玉趾而見寡人, 必與楚爲兄弟之國, 必爲楚攻韓、梁, 反楚之故地.’ 楚王美秦之語, 怒韓、梁之不救己, 必入于秦. 有謀, 故殺使之趙, 以燕餌趙,..
16. 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 孟嘗君擇舍人以爲武城吏, 而遣之曰: “鄙語豈不曰: ‘借車者馳之, 借衣者被之’哉?” 皆對曰: “有之.” 孟嘗君曰: “文甚不取也. 夫所借衣、車者, 非親友則兄弟也. 夫馳親友之車, 被兄弟之衣, 文以爲不可. 今趙王不知文不肖, 而封之以武城, 願大夫之往也, 毋伐樹木, 毋發屋室, 訾然使趙王悟而知文也謹, 使可全而歸之.”
15. 或謂皮相國曰,: “魏殺呂遼, 而衛兵, 亡其北陽, 而梁危. 河閒封不定, 而齊危. 文信不得志, 三晉倍, 之憂也. 今魏恥未滅, 趙患又起, 文信侯之憂大矣. 齊不從, 三晉之心疑矣. 憂大者不計而構, 心疑者事秦急. 秦、魏之構, 不待割而成. 秦從楚, 魏攻齊, 獨呑趙, 齊趙必俱亡矣.”
14. 謂皮相國曰: “以趙之弱而據之建信君、涉孟之讎, 然者何也? 以從爲有功也. 齊不從, 建信君知從之無功. 建信者安能以無功惡秦哉? 不能以無功惡秦, 則且出兵助秦攻魏; 以楚、趙分齊, 則是强畢矣. 建信、春申從, 則無功而惡秦; 秦分齊, 齊亡魏則有功而善秦. 故兩君者奚擇有功之無功爲知哉?”
13. 甘茂爲秦約魏以攻韓宜陽, 又北之趙. 冷向謂强國曰: “不如令趙拘甘茂勿出, 以與齊、韓、秦市: 齊王欲求救宜陽, 必效縣狐氏; 韓欲有宜陽, 必以路涉, 端氏賂趙; 秦王欲得宜陽, 不愛名寶. 且拘茂也, 且以置公孫赫、樗里疾.”
12 蘇秦爲趙王使于秦, 反, 三日不得見. 謂趙王曰: “秦乃者過柱山, 有兩木焉: 一蓋呼侶, 一蓋哭. 問其故, 對曰:‘ 吾已大矣, 年已長矣; 吾苦夫匠人且以繩墨案規矩刻鏤我.’ 一蓋曰: ‘此非吾所苦也, 是故吾事也; 吾所苦夫鐵鉆然, 自入而出夫人者.’ 今臣使于秦, 而三日不見. 無有謂臣爲‘鐵鉆’者乎?”
11. 01 秦王謂公子他曰: “昔歲殽下之事, 韓爲中軍, 以與諸侯攻秦. 韓與秦接境壤界, 其地不能千里, 展轉不可約. 日者春, 楚、戰于藍田, 韓出銳師以佐秦, 秦戰不利, 因轉與楚, 不固信盟, 唯便是從. 韓之在我, 心腹之疾, 吾將伐之, 何如?” 02 公子他曰: “王出兵韓, 韓必懼, 懼則可以不戰而深取割.” 王曰: “善.” 乃起兵. 一軍臨熒陽, 一軍臨太行. 韓恐, 使陽城君入謝于秦, 請效上黨之地以爲和. 令韓陽告上黨之守靳黈曰: “秦起二軍以臨韓, 韓不能有. 今王令韓興兵以上黨入和于秦, 使陽言之太守, 太守其效之.” 靳黈曰: “人有言 ‘挈甁之知, 不失守器’, 王則有令, 而臣太守, 雖王與子亦其猜焉. 臣請悉發守以應秦, 若不能卒, 則死之.” 03 韓陽趨以報王, 王曰: “吾始已諾于應侯矣, 今不與, 是欺之也.” 乃使馮亭代靳黈. 馮亭守三..
10. 齊攻宋, 奉陽君不欲. 客謂奉陽君曰: “君之春秋高矣, 而封地不定, 不可不熟圖也. 秦之貪, 韓魏危, 衛楚正, 中山之地薄, 宋罪重, 齊怒深, 殘伐亂宋, 定身封, 德强齊. 此百代之一時也.”
9. 01 趙收天下, 且以伐齊. 蘇秦爲齊上書說趙王曰: “臣聞古之賢君, 德行非施于海內也, 敎順慈愛非布于萬民也, 祭祀時享非當于鬼神也. 甘露降, 風雨時至, 農夫登, 年穀豐盈, 衆人憙之, 而賢主惡之. 今足不功力非數痛加于秦國, 而怨毒積惡非曾深凌于韓也. 02 臣竊外聞大臣及下吏之議, 皆言主前專據以秦爲愛趙而憎韓. 臣竊以事觀之, 秦豈得愛趙而憎韓哉? 欲亡韓呑兩周之地, 故以韓爲餌, 先出聲于天下, 欲鄰國聞而觀之也. 恐其事不成, 故出兵以佯示趙、魏. 恐天下之驚覺, 故微韓以貳之. 恐天下疑己, 故出質以爲信. 聲德于與國, 而實伐空韓. 03 臣竊觀其圖之也, 議秦以謀計, 必出于是. “且夫說士之計, 皆曰韓亡三川, 魏滅晉國, 恃韓未窮而禍及于趙. 04 且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 又有勢同而患異者. 昔者, 楚人久伐而中山亡. 今燕盡韓之河南, 距沙丘, 而..
6. 秦、韓圍梁, 燕、趙救之. 謂山陽君曰: “秦戰而勝三國, 秦必過周、韓而有梁; 三國而勝秦, 三國之力雖不足以攻秦, 足以拔鄭. 計者, 不如構三國攻秦.”
5. 魏文侯借道于趙攻中山. 趙侯將不許. 趙利曰: “過矣! 魏攻中山而不能取, 則魏必罷, 罷則趙重. 魏拔中山, 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 是用兵者, 魏也, 而得地者, 趙也. 君不如許之.許之大勸, 彼將知矣利之也, 必輟. 君不如借之道, 而示之不得已.
4. 01 晉畢陽之孫豫讓, 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說, 去而就知伯, 知伯寵之. 及三晉分知氏, 趙襄子最怨知伯, 而將其頭以爲飮器. 豫讓遁逃山中曰: “嗟乎! 士爲知己者死, 女爲悅己者容. 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乃變姓名, 爲刑人, 入宮塗厠, 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厠, 心動, 執問塗者, 則豫讓也. 刃其扞, 曰: “欲爲知伯報讎.” 左右欲殺之. 趙襄子曰: “彼義士也, 吾謹避之耳. 且知伯已死, 無後, 而其臣至爲報讎, 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釋之. 02 豫讓又漆身爲厲, 滅鬚去眉, 自刑以變其容, 爲乞人而往乞, 其妻不識, 曰: “狀貌不似吾夫, 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 又呑炭爲啞變其音. 其友謂之曰: “子之道甚難而無功, 謂子有志則然矣, 謂子智則否. 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 襄子必近幸子; 子之得近, 而行所欲, 此甚易而功必成.” 03 豫讓乃笑而應之曰: “是爲..
3. 01 張孟談旣固趙宗, 廣封疆, 發五百, 乃稱簡之塗, 以告襄子, 曰: “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 ‘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 約兩:主勢能制臣, 無令臣能制主. 故貴爲列侯者, 不令在相位; 自將軍以上, 不爲近大夫.’ 今臣之名顯而身尊, 權重而衆服, 臣願捐功名, 去權勢以離衆.” 02 襄子恨然曰: “何哉? 吾聞輔主者名顯, 功大者身尊, 任國者權重, 信忠在己而衆服焉. 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 子何爲然?” 張孟談對曰: “君之所言, 成功之美也; 臣之所謂, 持國之道也. 臣觀成事, 聞往古, 天下之美同, 臣、主之權均, 之能美, 未之有也. 前事之不忘, 後事之師. 君若弗圖, 則臣力不足.” 愴然有決色. 03 襄子去之. 臥三日, 使人謂之曰: “晉陽之政, 臣下不使者何如?” 對曰: “死僇.” 張孟談曰: “左司馬見使于國家, 安社稷, 不避其死..
2. 01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 滅之. 休數年, 使人請地于韓. 韓康子欲勿與, 段規諫曰: “不可. 夫知伯之爲人也, 好利而鷙復, 來請地不與, 必加兵于韓矣. 君其與之. 與之彼狃, 又將請地于他國, 他國不聽, 必鄕之以兵. 然則韓可以免于患難, 而待事之變.” 康子曰: “善.” 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說. 02 又使人請地于魏, 魏宣子欲勿與, 趙葭諫曰: “彼請地于韓, 韓與之; 請地于魏, 魏弗與, 則是魏內自强, 而外怒知伯也. 然則其錯兵于魏必矣! 不如與之.” 宣子曰: “諾.” 因使人致萬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說. 03 又使人之趙, 請蔡臯狼之地, 趙襄子弗與. 知伯因陰結韓、魏將以伐趙. 趙襄子召張孟談而告之曰: “夫知伯之爲人, 陽親而陰䟽, 三使韓、魏, 而寡人弗與焉, 其移兵寡人必矣. 今吾安居而可? ” 04 張孟談曰: “夫董..
1. 01 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 圍晉陽而水之, 城下不沈者三板. 隙疵謂知伯曰: “韓、魏之君必反矣.” 知伯曰: “何以知之?” 隙疵曰? “以其人事知之. 夫從韓、魏之兵而攻趙, 趙亡, 難必及韓、魏矣. 今約勝趙, 而三分其地. 今城不沒者三板, 臼、竈生䵷, 人馬相食, 城降有日, 而韓、魏之君無憙志, 而有憂色, 是非反如何也?” 02 明日, 知伯以告韓、魏之君曰: “隙疵言君之且反也.” 韓、魏之君曰: “夫勝趙而三分其地, 城今且將拔矣. 夫三家雖愚, 不棄美利于前, 背信盟之約, 而爲危難不可成之事, 其勢可見也. 是疵爲趙計矣, 使君疑二主之心, 而解于攻趙也. 今君聽讒臣之言, 而離二主之交, 爲君惜之.趨而出. 03 隙疵謂知伯曰: “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爲?” 知伯曰: “子安知之?” 對曰: “韓、魏之君, 視疵端而趨疾.” 隙疵知其言之不聽, 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