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雜言四 (33)
건빵이랑 놀자
8. 古本大學 必欲改之 則只可將淇澳詩以下二節 移置于聽訟節之上
7. 吾道譬之佛家 孔子佛也 顔曾思孟菩薩也 程朱祖師也 祖師之言 豈能盡合於佛旨 而無一二少差乎
6. 世之爲文者 或設心作意 强生其字 强險其句 以爲有氣 如此則孔孟太史韓蘇文從字順之文 不得爲有氣 而李夢陽,李于鱗輩狂惑之文 獨爲有氣 其可乎哉 求文之氣 須於起承轉合得其序 反覆出入極其變 墜抗長短激其勢 如此其庶幾矣 過此以往 甘苦疾徐之妙 則非言詮之所及矣
5. 秦誓斷斷兮無他技 謂斷斷一技之外 無所謂技也
4. 心是氣而不離乎理 性是理而不離乎氣 太極是理而亦不離乎氣
3. 七言詩句 長不用典 則易入於淺俚瑣細 王子猷所云昂昂若千里之駒 泛泛若水中之鳧者 無從以見 若五言不必多用典 多用典則有何昭曠閑遠之味乎
2. 程子解中庸九經之一字爲誠 則大學之至善字 亦可以誠解之
1. 先儒譏佛氏觀心之說 以爲以心觀心 則是心有二也 此恐太刻 卽以吾儒之誠意正心言之 所以誠之正之者 孰爲之非心乎 旣是心則是爲以心誠意 以心正心 何獨不可曰以心觀心乎
21. 우리나라 고문의 흐름 변려문의 풍조가 득세하던 삼국시대와 고려 초기 吾邦之文, 三國ㆍ高麗專學六朝文, 長於騈儷. 삼국사기부터 불어 닥친 고문의 열풍 而高麗中世, 金文烈公特爲傑出, 其所撰『三國史』, 豐厚樸古, 綽有西漢之風. 其末世, 李益齋始唱韓ㆍ歐古文, 尤長於記事, 再修國史, 韓朝所作『高麗史』, 實皆益齋之筆也. 주소체와 어록체가 문단을 휩쓸다 李牧隱以益齋門生, 始唱程朱之學, 而其文多雜註疏語錄之氣. 自是至吾韓二百餘年之間, 有權陽村ㆍ金佔畢ㆍ崔簡易ㆍ申象村ㆍ李月沙諸家, 而皆受病於牧隱. 金農巖所云: “我東之文, 膚率而不能切深, 俚俗而不能雅麗, 冗靡而不能簡整者.” 卽指此也. 전대의 비루함을 일소한 작가들 張谿谷ㆍ李澤堂二公, 一洗前陋, 而陋未盡祛. 至農巖則祛盡矣. 然又稍病乎弱. 朴燕巖承農巖之雅, 而昌大雄變之. 自..
19. 고문은 문장을 흉내 내는 데 있지 않고 신이함을 담아내는 데 있다 古文之妙, 惟在乎行之以神. 苟神矣, 淺可使深, 弱可使强, 易可使難, 小可使大, 安用艱文澀句爲哉. 然神不徒至, 要在於理, 此不可不察. 해석 古文之妙, 惟在乎行之以神. 고문의 오묘함은 오직 그것을 행하길 신이하게 하는 것에 달려 있다. 苟神矣, 淺可使深, 弱可使强, 진실로 신이해지면 얇아도 깊어질 수 있고 약해도 강해질 수 있으며, 易可使難, 小可使大, 쉬워도 어려울 수 있고 작아도 커질 수 있으니, 安用艱文澀句爲哉. 어째서 난해한 문자와 복잡한 글귀를 쓰겠는가. 然神不徒至, 要在於理, 그러나 신이함은 멋대로 이르지 않고 요컨대 이치에 있으니, 此不可不察. 이것은 살피지 않을 수가 없다. 인용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목차
12. 허사에 신묘한 이치가 있지만 기피하는 세태를 비판하다 焉哉乎也之而故則等語助字, 雖似乎俚, 而至妙之神理, 實在於是. 『尙書』ㆍ『周易』之文罕用此, 用之自孔子始, 而司馬『史』尤多用之. 今之人或以務去此等語助字爲高勁, 是將不愛鍾王米蔡之書, 而獨愛蒼頡之篆者耶. 해석 焉哉乎也之而故則等語助字, 雖似乎俚, 焉ㆍ哉ㆍ乎ㆍ也ㆍ之ㆍ而ㆍ故ㆍ則 등의 말은 조자로 비록 속됨에 가까우나, 而至妙之神理, 實在於是. 지극히 오묘한 신이한 이치가 실제론 여기에 있다. 『尙書』ㆍ『周易』之文罕用此, 『상서』와 『주역』의 문장에선 드물게 이것을 썼지만 用之自孔子始, 而司馬『史』尤多用之. 그것을 쓴 것은 공자로부터 시작되었고 사마천의 『사기』에선 더욱 많이 그걸 썼다. 今之人或以務去此等語助字爲高勁, 지금 사람들은 혹 이런 등의 조자를 힘써..
25. 西銘一篇大旨儘好 而文體却卑 其雜引典故 有似乎偶儷功令之文 使生於穎考叔,申生以前 則不能作此文乎 橫渠文字甚勁 朱子嘗自歎無其筆力 而此文乃如此 亦世級使之然爾 使漢儒以橫渠之意而爲此文 豈不醇然古乎
24. 朱子中庸注 所謂盛水不漏者也 而其可疑者有二 中庸一書精神在於誠 而愼獨節之註 何不表出誠字耶 誠者自成云云 誠者物之終始云云上下二節 所以明先成己後成物之次序 則誠者自成句之注 宜曰誠者人之所以自成 而今乃曰誠者物之所以自成 徑洩物字 以奪成己之秩序 此豈是刻板之有悞耶
23. 余初疑金文烈三國史 多仍三國本文 故能豐雅矣 後讀其惠陰寺記 見其與三國史同爲一手筆然後疑始破耳
22. 古人不可不畏 如劉歆七緯之類 曾不過小兒之見 吾何以畏之哉
20. 高麗文之傑作 當以金文烈公溫達傳爲第一 吾韓之文傑作可傳之多 莫如朴燕岩 其次金臺山三韓義烈女傳序 亦足爲千古絶調 又張谿谷漢祖不封紀信論是也
18. 龔定菴辨別李白詩僞作 定爲二百餘篇 未知二百篇者能刊傳否 李詩橫逸之中亦大靜眞 而僞作狂淺之詩之亂之 足爲深痛 定菴眞能作快事耳
17. 陶靖節閑情賦 極工極姸之中 亦能極淡極高 卓爲六代之第一 乃昭明太子指爲白玉之瑕 此無乃慕陶之甚而反入於迂酸耶
16. 原道只言及誠意正心 而不及於格物者 以格物卽格誠意正心修身等之物理 而非於誠意正心修身等之外 別爲專門一位也 此韓子特明處 非疎也
15. 賈太傅文氣魄之雄厚 機軸之變動 未必遠讓史遷
14. 大學君子先愼乎德以下三節 連下是故二字 眞非今人情量之所及也 盖此法自先秦多有之 止于史公 而班固不能爾 况又益後於固者乎
13. 平準書云先是往十餘歲 太史公自序云唯唯否否不然 旣曰先是而又曰往 旣曰否否而又曰不然 今人能爲此否
11. 王貽上詩 自是後代詩之偏調 不可得列於大家之數 然格法旣極脫灑 而調律之妙 尤不可及 其調律之妙 袁隨園已說之詳矣
10. 世多以爲震川學廬陵非也 震川是專主太史公 而旁及昌黎,東坡,南豐者 故能樸實 能虛非 能長驅大進
9. 歐陽公文力 摹史遷神韵 然而無史遷長驅大進之氣力 故終近於弱 古今善學史遷者 惟昌黎,東坡,震川三人
8. 三以天下讓 三者終也 一讓曰辭 再讓曰固辭 三讓曰終辭 天下者假設之辭 言泰伯能讓其國 則雖天下之大 亦將能終讓之也 此卽聖人言語文字活動處也 乃後人或强解三字 以求三讓之數 或强解天下二字 有若泰伯逆讓百年以後武王所得之天下者何哉
7. 曾子曰唯 孟子曰取之左右 逢其源 此皆聖賢之道之悟境也 若文字之道 尤貴有悟 不悟 雖終身爲之 只是皮殼而已
6. 詩最要調律 意趣雖好 律不諧則不得成其好 但其律不專在人工 而多係於人品 有不可以强致者也
5. 朱子說 最平實可遵守 而未至於聖 則安得無初本定本之不同也 但初本不棄而與定本同傳 此區區所以常竊疑者也
잡언(雜言) 김택영(金澤榮) 잡언일(雜言一) 1 2 3 잡언이(雜言二) 1 2 잡언삼(雜言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잡언사(雜言四) 1 2 3 4사마천의 문장은 시다 5 6 7 8 9 10 11 12허사를 기피하는 세태 비판 13 14 15 16 17 18 19고문은 신이함을 담아내야 한다 20 21우리나라 고문의 흐름 22 23 24 25 잡언오(雜言五) 1 2 3 4 5 6 7 8 잡언육(雜言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잡언칠(雜言七) 1 2 3 4 잡언팔(雜言八) 1 2 3 4 잡언구(雜言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3. 書易之文苦 孔子之文甘 史遷學其甘者 以爲疏蕩高潔神韵之文
2. 余性好昌黎文 五十年 無一日不讀 或亮讀之 或以意讀之 然至其所爲文 多似歐王曾者 由力薄也 亦由韓文包衆體故
1. 太極 道也理也 在一陰一陽之謂道之文 則道是太極也 在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文 則太極是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