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홍만종 (253)
건빵이랑 놀자
91. 澂玉妻偃蹇背澂玉而去 澂玉不强之 後澂玉爲嶺南節度 其婦已歸人久矣 澂玉合列郡大獵 取校於其後夫家前 招其人 盡以獵得禽獸數百遺之 是猶朱買臣事相類
90. 澂玉嘗往邸金海府使 府使謝不見 歸途見一少婦 哭甚哀 問之故 曰 吾夫爲虎所攬 見在篁竹中 澂玉攘臂而入竹林 手扼虎而出 劍刳其腹 盡出其人之肉 尙未消也 令婦裹之 剝其皮遺其婦 使語府使 府使大驚 使人追謝還之 不顧而去
89. 澂玉喜射猛虎 每當射 張目叱之 虎合眼低首 一發而倒
88. 李澂石李澂玉牙山人也 徵玉徵石之弟澂石十八 澂玉十四 其母謂二子曰 吾欲見生野豕 二子卽辭去 澂石是日射得一豕而歸 母見之大喜 澂玉二日後始徒手還 母訝之曰 人嘗言汝兄勇力不及汝遠甚 汝兄卽搏生豕以示我 汝二日而虛返何也 澂玉跪曰 母試出門觀之 其母從之 見一大豕臥於門外場庭 睡旰而脅息 蓋澂玉必令母目見其生豕 跡而逐之 或追或逆 超山越野 窮日夜蹴迫 使之受詘 必使罷頓氣盡 躅而驅之也
87. 宣春嶺去甲山五日程 近白頭山下 有短碑隱草中 申公砬爲南兵使 打而來 余得見之 高僅五尺 廣二尺許 字如筆陣圖而小 太半欽落 其曰皇帝者 高句麗 王也 有曰啄部某者六七人 余不解啄部爲何官 其後許荷谷 對曰 曾見古史 啄部猶今之大夫也云
86. 穆祖全州大姓 勇氣自負 有所愛官妓 一日觀察使入之 至夜穆祖直抵客館西廂 招其妓出 其妓股戰而起 觀察大怒 急呼從者曰 有盜及門 速命伍伯執之 穆祖直入帳中 鈒斬之 遂抱其妓 鞭馬而出 夜馳百餘里 因之嶺北 初住宜州赤田 卽今德源也 後之慶興居焉 善騎射好畎獵 戎人畏 一日夜有一人見夢曰 吾乃某池之龍也 某池龍欲奪我居 明日當與格之 彼强 恐余不能格 幸子救我 穆祖曰何以知主客也 曰 彼白而我黃 以是分之 穆祖許之 翌日詰朝 手弓而往 俄而池水湯潏 水波湧飜 黃白二龍 交纏糾蟉 宛轉水面 穆祖一矢正中白者 池水盡赤 白龍逃去 是夜又夢而告之曰 賴子得保 將必厚報 當於子孫見之 以此其池以赤名之 穆祖獵獸而歸 渴求飮 有一老嫗 手瓢而進之 因曰 吾兒輩欲害於公 力不能敵 已請兵於深處胡矣 今將至矣 穆祖馳上後峰望之 數千騎雲擁而來 黃塵蔽天 遂急上馬 挾其姬馳去 追虜在後 事急 ..
85. 徐先生在花潭草堂 一日步遊潭上 觀遊鯈 便有濠梁之意 翦紙寸許書數字投水中 一雙魚長三尺所 從水躍出 擲在石上 先生手拾而觀之 笑而投還曰 古人之言不誣 時先生讀莊子 吾先君自童稚受業先生門下 目覩其事 嘗語之
84. 徐先生嘗曰 天下有三道 儒最上 佛次之 仙又次之 學之亦然
83. 先生在智理山 將窮最上巓 詰朝卦之 謂從者曰 今日當逢異人 遂杖屨而上至絶頂 倚松而踞石 有頃有一丈夫 立在半空 長揖而言曰 吾知君之來也 先生曰 吾亦已知君之訪我也 其人曰 鍊氣頤神 上可以白日沖天 中可以揮斥八極 下可以靜坐千春 公能從我遊乎 先生曰 神仙黃白之術 雖或傳之 儒者所不道 余學孔子者也 假之九轉妙訣 雖曰可學 余不願也 其人笑曰 道不同不相爲謀 吾亦知子之高也 是日從者皆不見 而先生獨與酬答 從者皆怪之 已而一擧手而電滅 先生未嘗語諸人 及疾革 吾先君自京都 往省于松都 先生乃備言之 且曰 其人身着羽衣 兩臂毛尺餘 年可三十餘云
82. 徐先生南遊智異山 入山久食 粮乏不火食 一日適値湖南方伯之行 欲刺謁 從者阻之不通 時方伯坐一盤石上 其高數丈 先生一躍而上 方伯怪問誰也 先生曰某是一措大 性喜山水 雲遊四方 以至于此 歎迫在陳 無以糊口 欲乞資於節下 而從者辭焉 敢此唐突 願借顏色 監司命之坐 與之語 知其非庸人 厚給米魚而歸
81. 花潭先生少時遊金剛山 遂幷海而行 途中絶粮 乞米於高城太守 太守乃武人 藐視書生 臥而待之 仍問山遊有何壯觀 先生答曰 登佛頂臺觀日出 此最奇觀也 太守曰何如先生曰 趁曉飛步絶頂 俯臨萬里 雲霧晦塞 天海相接 有若混沌未判 俄而曙色漸開 六合褰擧 有若輕淸者爲天 重濁者爲地 乾坤定矣 萬像分矣 少焉五雲壓海 赤氣射天 層波蕩漾 擎出火輪 海色明矣 雲氣散矣 祥暉藹藹 目眩不能視 轉而漸高 宇宙光明 遠峰近岫 繡錯縷分 筆不能畫出 口不能形諸言語 此第一壯觀也 太守蹶然而起曰 爾言甚快 令人有遺世獨立之意 遂厚待而送之
80. 徐先生深於易理 故不事推數 而其學闇合於邵康節 然未嘗一言及康節 一日先生觀康節所著紫微數曰 此乃陳希夷術數家之極妙也 先生之弟崇德 嘗以此數問於先生 先生曰 若心地不明 不必學此也 遂火其書
79. 花潭先生常患背寒 雖盛夏必不解襦絮衣 其遊頭流山也 當炎熱着絮衣 行步六十里 是日汗流浹骨 其病卽愈 自是當暑不着絮
78. 太祖始遜于德源 又如咸興 恭定大王遣使問候 冠蓋相望 太祖見必殺之 死者相續 時人不痛無辜 而傷太祖無以爲心也 恭定欲請回駕 不知所出 有人曰 無學力得能之太祖 恭定物色求之固請無學曰 父子之間寧有是耶 余將何言 不以介意 久之無學不得已從之 太宗資以行 至咸興謁見太祖 太祖怒曰 汝爲某也遊說耶 無學笑曰 殿下何不亮也 貧道與殿下相識幾年 今日特爲殿下一慰耳 太祖顏色稍和 因留與宿 無學語未嘗不言太宗之短 如此數十日 太祖以無學不與太宗者 益信之 後數十日 無學侍太祖同宿 夜半無學說太祖曰 某也誠有罪過 然殿下愛子盡已殲矣 只有此人 若棄絶之 殿下平生辛苦之大業 將托之誰也 與付他人 無寧我之血屬乎 願三思之 太祖頗然其言 遂有回鑾之意 無學因勸急還 然太祖不欲入城 初戾于逍遙山 留數月 遂如豐壤 因築宮而居之 自後不知無學所終
77. 芳蕃芳碩之亂太祖遜于咸興 有一老夫 乃太祖鄕舊也 手携隻雞斗酒來慰 太祖醉後口占一絶曰 休道騰鱗北海間 莫言今日錦衣還 我行不是歌豐沛 却愧明皇蜀道難
76. 太祖御宇後 下敎八道方伯 物色求無學 踰年不得 畿甸海西關西三方伯 一時共路索之 至谷山高達山 山下有草屋數椽 聞有一高僧獨棲 三方伯舍其騶從 入其洞 掛三印於松枝 芒鞋徒步而行 抵其草菴 有一老宿 着犢鼻褌 手鉏菜田 三方伯就前問之曰 此菴誰所創也 曰老僧搆手之 有何所見而卜居于此曰爲彼三印峰也 何以謂三印 曰當前三峰 是謂三印 若築室於是 當有三道觀察使掛三印於洞中樹上 是其應 三方伯雀躍而執其手曰 此必是無學也 與之而歸 狀聞于太祖 太祖大喜 待以師禮 仍問定都之地 無學乃卜漢陽曰 仁王山作鎭 白岳南山爲左右龍虎 鄭道傳難之曰 自古帝王皆南面而治 未聞東向也 無學曰 不從吾言 垂二百年當思吾言 太祖又問千秋萬歲後 藏弓劍之所 無學乃卜一地曰 殿下子若孫 世世皆葬于此可也 卽今建元陵也 又一說 定虜衛崔山者 世居是地 甚富厚 乃獻其宅于太祖曰 某稍識卜地之法 此當帝王因山之..
75. 太祖生於永興外祖第 卽今濬源殿是也 桓祖之喪 太祖在咸興欲得福地而葬之 未遇卜兆之人 一日樵童往于山 見有二緇髡先在山 上下其山 而或坐或立 長者曰 下者雖應地法不過將相 稍上者當世出王侯 二人相語周章 樵僮潛於林中聞其語 走告于太祖 太祖不遑駕 驏騎立跡之 迨至十餘里 二僧者駐錫于道左 太祖下馬再拜曰 某有陋舍 願尊師暫屈 二人辭以行遠不肯 太祖叩頭再拜跪請之甚誠 二人曰 人以誠恨 不可虛辱 遂許與俱歸 太祖舍之靜處 禮接之款情 留一日辭 太祖苦留之一日 太祖離席再拜曰 某今失所怙 欲卜一善地 願尊師幸指敎之 二人拂衣起曰 貧道只是雲遊而已 靑烏錦囊之術 未之聞也 太祖地拜强輓 流涕以謝 二人遂仍留之又一日 太祖再拜復請之 長者嘿然 少者曰人之厚意 豈忍負之 長者曰然則何如 曰當指示其處耳 二人遂與太祖如其山 植杖而語之曰 第一穴王侯之兆 第二穴將相之宅 擇於二者 太祖曰願就..
74. 康獻大王微時 嘗有事于七星之神 有一人 夜宿路傍古樹腹 夜未半 有呼者曰 今者李侍中 行凈供于某神 余欲與於其餕 君可同之 樹中有應者曰 有客到家不得往 少選又有呼者曰 今夜諸聖人來臨 爲所供不潔淸 怒而去 故余乃空返矣 其人未明 直抵康獻之第納謁 閽人辭曰 主公在心齋 謁不可入 其人强之再三曰 吾爲事來 所言不可過今日 閽者怪之 遂以其言白之 康獻王乃使之前 曰 今夜有甚潔事 太祖曰無所事 其人曰 余有所徵 願毋隱也 太祖吐以實 其人乃以夜中所耳者告之 太祖遂館置之 齋數十日 將有事日 乃令其人又宿其樹中 ▦人如其言 至夜半有呼者曰 今日李侍中 又有事于其神 子可共我往乎 樹中應者曰 前日客又來 余不得往也 良久又有呼者曰 今日李侍中 極其誠齋 諸聖人皆歆 第一座一聖曰 李侍中 誠供如此 不可無報 當何以答之 其下六人皆曰然 然則用何物以異之 第一人曰 當賞以三韓地 皆曰諾 ..
73. 辛旽宅尙餘層樓一區 平昔爲惠民局 審樂居之 李敞爲都事時 刊其層合爲一屋 今爲常平倉 余先人敝盧近在其前 余兒時嘗登其樓 處處陷作曲房 白晝如漆 蓋辛旽當路 故誣朝士 拘諸狴犴 朝士之妻委來乞哀 辛旽嘗殺白馬 以其陰曝乾 磨而作屑 和酒飮朝士妻使之醉 行淫於其樓云
72. 道詵國師 說者以爲唐一行之弟子 誤也 一行乃唐玄宗時人也 道詵乃與王太祖父王隆一時 王太祖高麗 正與趙宋相竝 然與道詵相去不啻數百載 其曰一行之門人者 豈非妄乎 ▣高麗壽昌宮 入我朝爲開城府貯穀之倉 卽內禁衛廳也 火於壬辰倭賊 庭中有蓮池 今爲養猪之區 林堅味家數十間 不毀尙存 爲民家
71. 李陶隱祟仁 鄭圃隱夢周 同會牧隱第 談論竟夕 陶隱謂圃隱曰 達可之文 與吾式相上下 若夫韻語篇章 安敢望吾門墻 圃隱嘿然變乎色
70. 文忠堂乃卽鄭圃隱舊宅遺墟 而建廟宇 宣宗賜額曰嵩陽書院 其前隔小溪 叢竹被岸 乃李益齋諸賢之所居地 竹卽竹林堂舊物 下有小池 至今傳之 其後小峯澗之下 有李相國奎報故宅遺基 今爲山田
69. 福靈寺壁上 有數十人題名 字畫宛然不黦 曰李穡曰李崇仁曰鄭夢周曰鄭道傳曰權近 余及近目擊 餘不記
68. 松岳山下佛雲寺 有銅佛三像 坐高五丈 世傳第一座佛 腹中藏李白蜀道難草本 乃白手自寫 多將今本有異 塗竄處亦多 首句噫吁嚱三字 始曰吁咄哉 後以淡墨改之 有一開城都事者 其子曰鄭文振 搜得取去 其佛後移于福靈寺 余及見之 後銷之鑄銃銅也
67. 高麗王氏 事佛甚謹 城中名刹三百 演福寺最大 五層殿高出天 有若靈光巋然獨存 李公楗爲留守時 爲迎壻命捕鳩 鴿官人炬其上取之 燼落火起 癸亥年余纔八歲 尙記火焰夜迫半天 龜趺石碑 今在舊址中
66. 尹相公春年 先君癸卯年同榜也 有詩鑑 見先君一律曰 君應讀盛唐詩 必老杜也 先君曰然 余方致力於杜 其詩曰 渡江緣草徑 乘醉宿江城 白月千峯照 春鵑獨夜嗚 水村歸夢罷 山郭旅魂驚 望帝春心托 孤臣再拜情 其後讀唐鼓吹 作詩示之 尹公曰 此有晩唐氣味 必唐詩鼓吹也 先君又讀杜詩 尹公見所作詩曰 此又有盛唐音律 必讀杜律也 所言皆中 先君敬服 乃贈先君詩曰 欲詣詩門試一聽 功夫着處自生靈 靑天日月昭昭影 大地山河歷歷形 春氣和融陶萬物 波濤洶湧起滄溟 留名萬古非難事 擧世沈冥也獨醒
65. 吾家伯兄幼有逸才 十歲前 盡讀古文韵府群玉詩學大成 常諷在口 十六中京畿右道 鄕試進士初試 病不赴會試 年十七 至丙辰年七月二十九日 歿於京城濟生院洞人家 先君有三夢符合傳 先君與鄕舊十餘人結爲禊 伯兄有詩曰 五百王都第一州 儒林脩禊最佳遊 踏靑三月消長晝 泛菊重陽詠晩秋 曲水流觴何足羡 龍山落帽亦難儔 養生送死當無欠 做得人間樂與憂 伯兄善行手寫者 無慮數十卷 余得而讀之矣
64. 吾家伯兄諱殷輅 五歲能屬文 神童著名 韓相公㞳 爲江都留後 時先君直講免歸家 伯兄方九齡 偶擲瓦礫誤落人家醬甕 隣人不知爲誰 有不遜之言 伯兄聞之 具狀訴于留守 留守見美小兒來庭 問知爲直講家兒 遂使之前曰 汝能賦詩乎 對曰僅能排韵 時亢旱 留守命作悶雨詩 命天字 應聲對曰 雲霓空蔽天 又命田字 對曰 龜背坼乾田 又命年字 卽對曰 魯國焚巫日 成湯翦爪年 留守擊節嘆賞 初欲令作四韻 見三四輒止 蓋不欲令露其才也 仍饋以蜜果及饌 又給紙筆墨 遂杖其隣人 其後韓公謂家君曰 君兒才太奇 須晦之 勿令作詩傳諸人 吾當妻以孫女
63. 安判書瑋爲坡州牧伯 先君敎其校 已經黃海州半刺矣 安公與先君有雅 甚接之款款 請先君改作從政圖 作七言長律曰 無術能驅午睡酣 展圖爭擲喜難堪 身兼將相期移晷 唾取勳名在立談 心上三思存懋德 胷中一念戒萌貪 他年正色要如此 堯舜君民不大慙
62. 鄭湖陰舊有南江立石龜岩三詩 皆海山亭所見 故先君於原州牧使朴公處得之 板懸於亭 南江詩曰 淸遊窮後浦 佳賞復南江 跋扈魚跳一 衝人雁飛雙 雲開天縱岳 峰缺日烘窓 晩酌成堪醉 羈愁又受降 立石詩曰 夸娥剖劂移山岳 雪矗雲堆擲海中 虎攫龍挐人偶立 未應叢石擅奇功 龜岩詩曰 驅馳天畔少知音 感謝登樓動越吟 回首龜峯碧雲合 日邊無事獨關心
61. 高城舊無臨觀之勝 丙寅冬 吾先君出宰是邑 越明年春 乃於衙後荊棘中 得一絶勝 平其高而亭之 西挹皆骨 千峯在眼 僅一由旬 東臨大海無十里 南壓南江數百步 北望三十六峰 天下第一奇勝 先君作記又作十詠 楊滄海十詠而又跋之 墨客多和之者 韓石峰護大書其額 卽海山亭也 許草堂曄寄詩曰 聞說新開第一區 海山高揭嶺東陬 天慳地秘森呈露 詩興何人浩莫收 金監司餘慶題曰 今來始信難爲水 此外誰言更有山 方寸容他如許大 玆行不在馬蹄間 尹相國斗壽詩曰 三日湖中泛小舟 一區形勝水雲悠 書來曾憶重遊處 三十六峰無盡秋 南公彥經詩曰 秋月南江闊 霜楓北嶺高 夢魂長繞處 蘆荻吹蕭蕭 黃公允吉詩曰 三十奇峰九十湖 四仙當日秘名區 尋眞斗覺塵襟凈 身世還疑入畫圖 餘不盡記
60. 高城郡客舍題詠甚多 吾先君詩曰 蓬萊風日隔塵寰 瑤草琪花耐雪寒 沙積三千銀世界 樓高十二玉闌干 照人碧海開金鏡 敬客仙山戴石冠 縹渺烟霞多煉汞 崑崙何獨有驂鸞 楊滄海次之曰 尋眞誤入羽人寰 白玉高樓倚廣寒 窓拓烟天生鏡裏砌流星漠落江干 主人舊識頒堯曆 客子新傳變楚冠 可戀謫仙霞鶩字 銀鉤鐵索舞廻鸞
59. 襄陽洛山寺 楊滄海題一絶曰 靑靑霧閣三千丈 白白雲窓万里天 望望乘槎人不見 不知何處泛樓船
58. 杆城淸澗亭樓題 皆用雙窓二字 楊滄海先生作尤高 其詩曰 碧海暈紅規日半 蒼苔岩白烟鷗雙 金銀臺上發孤嘯 天地浩然開入窓 人或傳之以示靑蓮李公 後白曰或有得意而可齊者 必無能過之者云 吾先君亦用其韵曰 疏雨白鷗飛兩兩 夕照漁艇泛雙雙 擬看暘谷金烏出 畫閣東頭不設窓 人多稱之 金公添慶按節時 有二首 其一曰 可惜鴻門玉斗撞 紛紛片片不論雙 化成白鳥群千百 日出呶呶鬧客窓 其二曰 好景紛紛左右撞 馬頭紅粉亦雙雙 末句不記 有人書其後曰 可笑金文吉 紛紛左右撞 聞者齒冷
57. 成參判壽益佐幕時 有一絶句 吾先君推爲第一 其詩曰 行來十里動經旬 看盡東隅眼更新 不識渺然滄海外 有何天地有何人 成公自湖西都事移關東 故有除却俗雙丘垤外 笑看楓岳八千峯之句 甲戌冬 吾先君之守平海也 李相公俊民贈一絶曰 平生大醉處 平海望洋亭 送子樂其間 風塵無限情 朴梧亭見之而笑曰 令公詩何以失平側也 須改下 李相公曰 太羹玄酒 不下醋酢 爾豈知之
56. 嶺東九郡 皆並海 平海望洋亭 斗入海數里 朴梧亭蘭之詩爲絶唱 飛亭勝絶冠吾邦 嶺外樓臺盡乞降 暘谷浪飜掀出日 漁帆風急露危杠 誰將學釣鼇連六 我欲追仙寫擧雙 千古雄才慙水郭 壯觀難賦海兼江 梧亭爲江陵敎授時 用前韵之作也
55. 韓文徐偃王廟碑 及偃王誕當國 讀者皆至誕字句 以爲誕偃王之名也 此襲方回之誤也 方回於瀛奎律髓注 徐偃王名誕 是乃讀韓碑而誤認其爲名也 按博物志 徐宮人有娠 而生卵 以爲不祥 棄於水濱 孤獨母有犬鵠蒼 銜所棄卵以歸 覆煖之 乃生小兒生偃 故宮人聞之 更取養之 及長襲爲徐君 後鵠蒼臨死 生角而九尾 化爲黃龍 鵠蒼或名后蒼 尸子曰 徐偃王有筋無骨 裴駰謂號偃由此 以此觀之 偃乃其名也 且文公作碑 未嘗直斥其人之名 必曰諱某字某 今作偃王碑 而直斥曰偃王誕云 則徐夫者 乃偃王之後世孫也 安有爲人之祖先作碑而不諱其名也 余意誕字 猶詩書之誕受厥命 誕寘之寒氷之誕也
54. 史記陳丞相世家 謝曰主臣 張晏住曰 若今謝人曰惶恐也 馬融龍虎賦曰 勇怯見之莫不主臣 按馮唐傳 亦有主臣之語 韓文平淮西碑 罔有內外悉主悉臣 乃用此語 故韵府群玉臣字皆引之
52. 三神山皆在海中 自燕昭王 遣方士尋之 不得 秦始皇遣徐市 載男女三千 求不死藥 又不得 每以風引舟去爲解 伍被謂徐福至亶州 得平原廣澤 止王不來 卽今日本國也 杜詩有方丈三韓外之句 說者以爲三神山皆在我國 方丈卽智異山 瀛洲卽漢挐山 蓬萊卽金剛山也 余以爲漢挐山聳出海中 在唐之世 聞日本國富士山高四百里 冬夏有雪 疑是瀛洲山 然列子 歸墟有五山 六鰲戴之 至龍伯國人釣鼇後 五山隨流上下 岱輿圓嶠二山漂失其所 只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山 始得根着 三山在東海大荒中 不在我國 明矣
51. 山谷有水仙花詩 余未知爲何花 日本有一草 十月始生 葉如假蘭 長數尺 十一月花盛色白 十二月衰落 正月枯 二月摧死 問諸僧 曰水仙花也
50. 杜詩 枇杷樹樹香 說者以爲枇杷無香 誤也 余往日本也 於一古寺 見一樹 甚茂鬱數丈 以下葉大而圓 其上葉脩而稍小 狀如樗葉 十月花盛開 狀如梨花香氣酷烈 不風而聞數畝 老僧謂之盧橘 冬實至五月而熟 唐詩盧橘花開楓葉衰 相如上林賦盧橘夏熟 信然
49. 孟子爲長者折枝 宋子注 以爲折草木之枝 按文選廣絶交論 匍匐逶迤折枝舐痔注 引趙歧孟子注 以爲解 搔擺也 禮記敬抑搔之注 折枝爬搔也 明人亦有辨之者
48. 崔豹古今注 箜篌引 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 子高晨起 刺般而櫂 有一白首狂夫 被髮提壼 亂流而渡 其妻隨呼止之 不及 遂墮河水死 於是援箜篌而鼓之 作公無渡河之歌 聲甚悽愴 曲終自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還以其聲語妻麗玉 玉傷之 乃引箜篌而寫其聲 聞者莫不墮淚飮泣焉 麗玉以其聲傳隣女麗容 名曰箜篌引焉 按朝鮮津 卽今大同江也 而李白公無渡河 黃河西來決崑崙 咆哮萬里觸龍門 雖曰詩人之語 使事失實 不可法也
47. 城中有一士人 家在南山下 園中石泉淸冽 又有古栗樹 因名曰栗亭 其第以此得名 一日名勝五六人 集其家高會 有一達官曰 我家近市 而池臺最幽絶 願易君第 主人不許 然則當以別業加之 又不許 有一人謂主人曰 岳陽樓加以半天下 君能許之乎 主人曰未也 一人曰此交易甚好 君何不之許也 遂皆大笑 容齋相國聞之 爲作一句 一壑久傾天下半 栗亭寧換岳陽樓 及其人沒 容齋因此句添爲絶句 爲挽歌 今在集中 而此言不傳 亦一欠事
46. 史記信陵君傳 如以肉投餒虎 班孟堅用此文而略之曰 如以肉餧虎 此言以肉於餓虎也 按說文及韵書 餒餧字音義同 杜草堂不解漢書文義 乃於洗兵馬行 回紇餧肉蒲萄宮 蘇過詠鼠鬚筆 磔肉餧餓猫 皆以餧爲餽字之義 蓋子美誤也 又可疑
45. 唐詩 風吹山帶遙知雨 露濕荷裳易報秋 注者不釋 人皆未解 按盛弘之荊州記 荊山朝有雲橫帶山腰 不崇朝而雨 土人謂之山帶 見藝文類聚
44. 陳后山秦少游字序曰 眉山蘇公之守徐州 余以民間見如客楊 秦子過焉 世人不解 誤以間見如客句 楊秦子過焉句 極可笑 嘗見詩人玉屑 東坡刺楊州 后山往從之 坡公待之甚厚 后山徐州人 坡公守徐 后山間見 坡公待之 如客楊州時也 云爾
43. 壬辰倭奴之充斥也 宣廟西幸 出鄭相國澈於安置中 命以都軆察使之任 公受命而南也 行抵黃海道長淵地金沙寺 留十日 時▣▣▣▣歲七月秋也 公感慨遂作一律 十日金沙寺 三秋故國心 夜潮分爽氣 歸雁送哀音 虜在頻看劍 人亡欲斷琴 平生出師表 臨難更長吟 時聞高公敬命戰歿故第六有云
42. 楊滄海倅安邊 林悌爲高山察訪 林悌漫謂滄海曰 德山驛壁上見有七言絶句一首 以拙筆書之 疑是北道邊將之所作也 爲滄海誦之曰 胡虜曾窺數十州 將軍躍馬取封侯 如今絶塞烟塵靜 壯士閑眠古驛樓 滄海笑曰 此非出武夫口中 必高山手也 其後崔公慶昌以將軍躍馬取封侯 改爲當時躍馬取封侯
41. 李公後白按節嶺北 盡袪宿弊 郡縣賦入 蠲除殆盡 雄富之邑 遂爲凋殘 其後守宰 或鑿空他稅徵之 民始苦之 林悌以詩諷而傷之曰 蕙折霜風玉委塵 一時淸德動簪紳 可矜貊道終難繼 相國醫民是病民
40. 松江歸時 登磨天元帥臺 命州人進酒 行一杯後以盡苦 遂口占一絶曰 千仞岡頭一杯酒 朔雲飛盡海茫茫 元戎奏捷知何日 老去逢春欲發狂
39. 癸未春 藩胡陷慶源 府使金濡判官梁士毅獨免 上遣宣傳官誅之 時李公濟臣守北門 金公禹瑞掌南道兵 松江代兪相公泓爲方伯 入界第三日 始見備報於德源途中 行至鏡城 留十餘日 朝廷以鄭公彥信充都巡察使 松江於鏡城待之 鄭公入城日 方伯出迎于五里程 戎服具橐鞬前導 巡察使入坐大廳北壁 二紅衣荷賜劍背後立 吏曹正郞金晬弘文校理鄭煕績以從事官 竝戎服帶弓劍挾立侍交椅前 元亮李由義以堂上裨將 對立於東西壁 軍官三十人分立於其後 樹旗纛於中庭 方伯戎服入謁行揖禮 兵使當具甲冑 而不及於此日 大小官以次入禮 時余以安邊敎授 從方伯幕下亦與焉 見二人對肩旗竿而來 入庭中始豎樹也 朝廷以鄭公彥信爲觀察兼都巡察 松江遞爲禮曹參判
38. 松江之爲繡衣北塞也 作一短歌 未幾 明廟賓天 蓋亦歌讖也 癸未春 公觀風使巡至吉州 一老妓唱其歌 醉後公作一絶 二十年前塞下曲 何年落此妓林中 孤臣未死天涯淚 欲向康陵洒曉風
37. 丙寅歲 松江以直指御史 出嶺北至咸山 十月見菊花 遂賦一絶 天外無鴻信不來 思歸日上望鄕臺 殷勤十月咸山菊 不爲重陽爲客開 及還朝 朴相公忠元迎謂之曰 是故作殷勤十月咸山菊 不爲重陽爲客開者也
36. 退溪先生之南歸 松江追而送之江之上 有詩曰 安危去國日 風雨出城人 離思如春草 江南處處新 又曰 追至廣陵上 仙舟已杳冥 春風無限思 斜日獨登亭
35. 鄭相國芝衍之爲相 松江按湖南節 辭於鄭公曰 目今南徼多聳 戎事甚殷 某以白面書生 不解軍旅 方面之任 豈其任也 鄭公曰 議者皆以士節許令公 以苦節 何往不可 松江笑曰 功名富貴 相公爲之 獨以苦士之節 委一松某 某何堪之 時以爲名言
34. 鄭松江爲吏部郞中 鄭公芝衍爲員外 其後辛巳年 鄭公位鼎軸 醉贈一絶曰 塵中豈識今丞相 醉後猶疑舊佐郞
33. 莊子天下篇 飛鳥之影未嘗動 司馬注云 鳥之微光猶魚之蔽水 魚動蔽水而水不動 鳥動影生 影有光亡 亡非往光非來 林庸齋云 鳥去而影隨 是鳥動而影未嘗動也 二說皆不透 花潭先生曰 萬物本無影 遇日而生影 物之遇日 無往而無影 飛鳥豈能生影 影生於日 謂之鳥動可也 若曰影動 是未知理者也 是說極有理
32. 己丑年 宗廟賊李山之獄 鄭松江以左相爲委官 兪相國泓判金吾同按 一日承旨持讞詣闕 松江與兪公坐待命下 冬夜已深 語及閑事 兪公曰 某有可矣事 願相國幸一破顏 某之一婢使 生得一女 甚有姿 以其家居于外 時時來謁 春風將二八 某謂夫人曰 余已衰邁 不欲近倡女 某婢之女某 性似明慧 欲使之收衾枕 夫人以爲何如 夫人曰 卿卿不可無侍護之人 甚不願外人之近 若令某婢供使令於前 甚好 吾當卜日 而不佞甚喜其言之無妬 異日岳丈見過 不佞與夫人同侍 夫人乃語之故曰 家丈欲以某婢之女爲護枕簟 可乎 岳丈曰 女何誤也 我已有桑中之喜也 不佞色沮不敢言 無何一少胥得之 置在松峴一行廓 出入鎖其門 不佞每過之 目渺渺而不能已也 松江遂於座上口占七言絶句一首 其詩曰 佳期誤向婦人謀 唯諾雖勤竟謬悠 却使靑蛾來夢寐 望中明滅夕陽樓 兪公謝曰 相國之詩絶好 是使不佞之薄風情益彰也
31. 乙酉歲 朴思菴淳領黃閣 盧蘇齋守愼鄭林塘惟吉爲左右台 鄭松江澈沈聽天守慶坐東壁 五公皆壯元及第 其時作契軸 名曰政府龍頭會軸 沈相國有詩曰 潭潭相府會龍頭 盛事如今罕比侔 第三句不記 却慙庸品厠名流 鄭松江和之曰 五學士爲五狀頭 聲名到我不相侔 秪應好事無分別 等謂當時第一流
29. 尹公結少時有一句 簪笏百年無好手 江湖千里有奇才 吾先君爲花潭先生誦之 先生曰 此詩似有才 而非遠大也
27. 丁相公應斗出按關西 滄海翁佩三登縣符 丁公巡列郡 海翁假郵官 行至一邑 有勝地 山曰姑母 有水通海口 海翁詩曰 姑射山前九曲川 桃花深鎭武陵烟 依依洞府無人見 何處漁舟落杳然 丁公有句曰 乾坤無盡藏 湖海不期遊 乃用容齋乾坤無盡藏 風月不時需句 何也
26. 滄海先生嘗於五臺寺得一句 魚呑僧鉢飯 龜度鶴巢雲 大以爲工 又曰 松高宜宿鶴 湫黑定藏龍 可謂綺語也
25. 楊滄海先生有警句 海銜天去盡 山戴石來多 自以冠絶古今 然唐李頻已有野銜天去盡 山夾漢來深之句
24. 麗季 一詩人欲得秀句 身短蓑跨黃牛 往來天壽院沙川 日日撚髭近百日 只得白鷗飛割碧山腰一句 政如練光亭危城一面溶溶水 大野東頭點點山而止
23. 高麗末 有一高士 隱德不仕 卜居江上 死後朝士數人 訪其舊居 壁上有所題詩 剝落只見一句 蕉嗚薄外知山雨 帆出峯頭見海風 朝士吟詠久之 相謂曰 階下芭蕉足知上句 帆見海風未也 少選前浦忽有一風帆 轉出峯外 蓋從海口上也
22. 高麗毅宗時 靑郊驛進黑牛 王命侍臣賦詩 以房堂爲韵 無一詩可意 黑牧丹花到雪堂一句差勝 有一士善爲詩 聞而有作 其警句曰 函谷曉歸乘紫氣 桃林春放踏紅房 王見而歎美 遂官其人
21. 杜樊川集 雜文四卷雜詩二卷 徐公居正注是時 而其外集八十餘首 不與焉 又難處闕之 可謂時見一班者 巨卿哭處雲空斷 阿鶩歸來月正明 按三國誌朱建平傳 初鍾繇與荀攸爲友 繇長攸十歲 其後繇與友人書曰 昔與荀攸往朱建平 建平曰 荀君年雖少後事當托鍾君 余笑曰 正當嫁君阿婺耳 豈意其言驗於今耶 當今阿婺爲之歸也 蓋阿婺荀攸之姬也 池州李使君之死 牧路逢其妓 而有是詩 故云 阿鶩當作阿婺
20. 孟浩然詩 寄語陸內史 蓴羹何足傳 注 引張翰語而曰 陸內史未詳 按世說 陸士衡始入洛見王武子 武子指示羊酪曰 卿吳中何物可以敵此 陸曰 千里蓴羹未下鹽豉 文選 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
19. 子長史記 獨立萬古 而不大行於世 蘇長公主戰國策 尤不喜 至皇朝始有表章之者 王世貞輩蓋尊尙之 天下家傳戶誦 是亦有數存於其間耶 莊叟曰 萬世之後 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 是旦暮遇之也 子長之遇王弇州 亦可謂萬世朝暮也
18. 班孟堅爲子長立傳 而不言其所終 衛宏乃作漢儀注 乃曰 遷下獄有怨言 遂賜死 此說必誤 遷受刑後 史記始盡脩 若死於獄中 其自序之言誰也 衛宏與班固同時 去遷不甚遠 而有此異同 何也
17. 史記 作於武帝時於武帝時 當曰今皇帝或今上 而有曰武帝云者 乃褚少孫文或誤入也 酷吏傳衛綰傳馮唐傳李廣傳賈誼傳可見 他不可盡記 王世貞諸人 未有一言及之 何也
16. 項羽本紀 太史公曰 羽無尺寸 乘勢起隴畝之中 中朝人皆以尺寸句 按史記徐樂書 無尺寸之勢 起閭巷杖棘矜
15. 屈原傳 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汙泥之中 按莊子逍遙遊 淖約若處子 注 淖又卓反 好貌 潘岳籍田賦 簠簋普淖 亦言其潔也 此言濯淖於汙泥之中也
14. 李斯傳 禽鹿視肉 人面而能强行者也 按山海經 視肉獸名
12. 老杜謁先主廟 錦江元過楚 劍閣復通秦 注 過楚通秦 則本可以混一 而今不能 蓋傷之也 殊失作者之意 錦江自蜀過荊州始入海 此言荊州 本爲先主之有 而見失於東吳也 奏惠王時 張儀始通蜀道 今蜀爲魏所呑 則是劍閣 復通于秦也
11. 效古 自古有秀色 西施與東隣 宋人有非此詩者曰 太白以東施爲東隣 是牽於押韻 殊不及東坡 坡有詩曰 絳蠟銷殘玉熒飛 離歌唱徹萬行啼 他年一舸鴟夷去 記取儂家舊姓西 此豈爲韵所拘者耶 此可謂管見 按東家施西家施者 有施氏兩人 故以東西別之 則西非姓也 白之東隣云者 乃用司馬相如美人賦語 不必指東施也
10. 贈韋侍御 我如豐年玉 棄置秋田草 世說 世稱庾文康爲豐年玉 穉恭爲荒年穀
9. 贈宣城趙太守悅 溟海不振蕩 何由縮鵬鵾 所期玄津白 倜儻假騰騫 縮縱字之誤 玄津白 要津日之誤 紀南陵題五松山 伊尹生空桑 指庖佐皇極 指當作損 三年帝道明 威質終輔翼 威當作委
8. 縱使俠骨香 不慙世上英 使當作死 王維詩縱死猶聞俠骨香 曾見一本 亦如此
7. 枯魚過河泣 萬乘愼出入 柏人以爲戒 柏人當作柏谷 史記張耳傳 上從東垣還過趙貫高等 乃辟人柏人之置此 高祖非▣行也 潘岳西征賦 長傲賓於柏谷 妻覩貌而獻餐 注 漢武帝微行 夜至柏谷亭 長欲殺之 云云
6. 鞠歌行 奈何今之人 雙目送飛鴻 注 引齊桓公與管仲語鴻鴈之事 誤甚 史記孔子世家 衛靈公與孔子語 見蜚鴻仰視之 色不在孔子 孔子遂行 白詩又曰 目色送飛鴻 邈然不可攀 亦使此事
5. 胡無人 其終胡無人漢道昌 陛下之壽三千霜 但歌大風雲飛揚 安用猛士守四方 蕭士贇注曰 一本無陛下之壽以下三句者是 使蘇子由見之 必云如何也 此註大可笑 穎濱嘗曰 李白詩有不識理處 漢高大風歌 安得猛士守四方者 乃帝王安不忘危之意也 白曰安用猛士守四方何也 今注白詩者 去此三句 以解嘲於穎濱 楚則失矣 齊亦未爲得也 白旣以胡無人命篇 乃曰 胡無人則漢道昌矣 陛下當壽三千霜矣 今日但歌大風而已 將安用猛士也 語意甚明白 彼二子不及知 異哉
4. 贈漢陽輔錄事 應念投沙客 空餘弔屈悲 注 投沙客屈原也 ▣誤 屈原作懷沙賦 非投沙也 按史記賈誼爲長沙王太傅 及渡湘水 爲賦以弔屈原 今曰投沙客者 白被謫 故自言如誼之投長沙也 又有詩曰 投沙弔楚臣 又曰 已作投沙伴
3. 翦爪事 此注誤 史記蒙恬傳及成王有病甚殆 公早自▣▣▣以沈於河 蓋太白兼用之也
2. 寓言 武王昔不豫 翦瓜投河湄 注 金縢王有疾不豫 史記與尙書 皆言爲三壇 周公北面植壁秉珪 告于大王王季文王
1. 李白上韓荊州書 靑萍結綠 長價於薛下之門 古文眞寶後集注 靑萍結綠皆劍名 此注誤甚 靑萍劍名 出古書 結綠玉名 見范雎上秦王書 薛薛蜀 越之知劍者 出越紀書 下當作卞 乃楚之卞和也
월정만록(月汀漫錄) 목차 윤근수(尹根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0.一時之論 以慕齋樂善愛士 博通典故 而至於學問之功 不甚着工云 高峯釋褐之初 以所著四端七情之論 寄書蘇齋 質其所見 蘇答以陰陽中太極 七情中四端 高峯又答曰 深愜鄙懷 謾用自信云
9.蘇齋嘗言 晦齋於存心上功多 退溪於講學上功多 退溪見晦齋答忘機堂書 忘機堂者 生員曺漢輔禪學之人 凡五往後 斂衽起敬曰 不意先生之學 所見之高 乃至於此也
8.黃岡金參判重晦 與同榜李俊民子修 李遴叔膺 及壬子榜朴啓賢君沃 同仕槐院 子修問參判曰 汝嘗自負知人 可言君沃前程 參判曰 君沃雖不收斂 父兄之子 其位望可至兵判 問我則如何 曰爾雖鄕生 其才猶可爲兵判 然當後君沃十年而乃得做也 問及叔膺 曰叔膺功名可比瑄之 猶可追及於爾輩也 時魚瑄之方爲判事 後瑄之叔膺官俱至戶判 君沃子修具至兵判 其言若蓍龜云 蘇老言晦齋心上工夫多 吾東方學者見晦齋 偉人見陰厓云
7.柳參議祖訒 少業擧子業無成 旣陞堂上後陳疏 援花山君權攀例 請赴擧不見許 柳嘗曰 名士如三宰成公 元勳如商山君朴某 皆是不關 必須登第然後是可謂傳行於世 余嘗聞有此言 適柳來訪 問之則良是 人之歆艶科第 乃至於此耶
6. 安市城主抗唐太宗精兵 卒全孤城 其功偉矣 姓名不傳 我東之書籍鮮少而然耶 抑朱氏時無史而然耶 壬辰亂後天朝將官出來我國者 有吳宗道謂余曰 安市城主姓名梁萬春 見太宗東征記云 頃見唐書衍義 則安市城主果是梁萬春 而又有他人守將凡二人云
5.大陵河堡西北二十里許有山 卽木葉山 山之西有遼祖阿保機廟 在堡望見 山北有阿保機墓 劉靜修詩 木葉山頭幾風雨 卽此山
4.廣寧城西四十里 有遼宮故地 今爲獺子地方 城西五里有耶律楚材墓 問其後代則洪武駈逐胡元時 隨其種類入歸胡地云
3.平壤有藤杖一雙 相傳爲箕子杖 一則中折以黃錫包束其拆處 盛之漆匣 凡監司出衙 驍騎兩人 持而使喚前導 監司坐而聽政 對賓客輒植之階上左右 承以朱漆木機 壬辰倭亂見失云
2.箕子封朝鮮傳幾世 至箕準避衛滿之亂 自平壤奔金馬郡 卽今益山 是爲馬韓 又傳幾世而亡 平安道今有鮮于姓 稱是箕子後 嘗記氏族大全云 箕子封於朝鮮 少子封於于 其後爲鮮于氏 然則乃箕子少子之後 非箕準之後也 箕準爲馬韓 其後乃爲韓氏 我國凡淸州等韓姓 皆箕準之後云 此說出魏略 然雖曰後裔而未知端的與否 世宗朝有求箕子後裔 世爵奉祀 如高麗崇義殿之義 以未得眞正後孫 議遂寢 輿地勝覽益山姓氏條 有韓姓者 謂此中朝人 謂外國王爲王子 自我國亂離播越 屢接中朝人 慣聞此語 因記宋鑑仁宗紀有云 北使言高麗職貢疎 今欲加兵 仁宗謂曰 此只王子罪 不干百姓事 今加兵王子未必能誅 且屠百姓 卒寢兵 此謂王子 卽指高麗王王子之稱 在宋時已然 廣寧城北五里許 有箕子井 傍近舊有箕子廟 有箕子戴方巾塑像 嘉靖間爲獺子所燒 今廢 廣寧在箕子封內 亦無箕子留駐於此地 而有井及廟耶
1.三代以上 雖公共之主爲天子 而中國土地皆封建諸侯 各自爲國 而王畿千里之外 皆是諸侯之地 雖以盛德而稱三代 天子所有之地固已狹小 至秦郡縣天下 然後中國皆天子之土地 自秦以後歷年長久者 漢唐宋 而唐至明皇之天寶 有祿山之亂 因失河北 戰國時燕齊趙魏四國之地 皆爲藩鎭所據 至唐亡不能復取 宋則開國之前 已失燕雲十六州 至徽欽被虜於金 而高宗移蹕臨安 遂失中原 終宋之亡 不能恢復 唐宋雖若享國三百餘年 或失河北 或失中原 宇內分裂 不足道也 獨兩漢享國四百餘年 西漢之未二百十四年 而爲王莽所纂 大明則洪武元年戊申 去今萬曆丁酉二百三十年 中間正統皇帝雖陷虜中 旋卽南還 疆土靡有尺土之見失 唐宋固不足言 而漢則二百十四年 而有王莽之僭竊 大明二百三十年而天下晏然 嗚呼盛矣哉
청강시화(淸江詩話) 목차 이제신(李濟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한 구의 시에 자신이 죽을 걸 예언한 안수 39 40 41 42 43 44 인용목차지도
성수시화(惺叟詩話) 목차 허균(許筠) 惺叟詩話引 1 2 3‘送人’ 시의 의미와 고죽ㆍ익지가 화운한 시 평가정지상 - 送人최경창 - 浿江樓舡題詠이달 - 采蓮曲 次大同樓船韻4 5영달하지 못하는 자신을 한탄한 이인로이인로 - 內庭寫批有感6 7 8 9 10 11 12 13부벽루의 대표작, 이색의 시이색 - 浮碧樓14 15 16호탕한 기상을 지닌 정몽주의 시들정몽주 - 定州重九 韓相命賦정몽주 - 重九日題益陽守李容明遠樓정몽주 - 蓬萊驛 示韓書狀尙質정몽주 - 洪武丁巳奉使日本作정몽주 - 江南曲17김구용과 조서, 중국에서 유배 가는 기구한 운명과 시재김구용 - 感懷김구용 - 武昌18 19고려 말의 뛰어난 시인 정이오와 이첨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조선 한시 제일 대가 용재 이행이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