왕언해(王言解) 제삼(第三)
1.
孔子閒居, 曾參侍孔子曰: “參乎, 今之君子, 唯士與大夫之言可聞也至於君子之言者, 希也於乎, 吾以王言之, 其不出戶牖而化天下” 曾子起, 下席而對曰: “敢問何謂王之言?”
孔子不應, 曾子曰: “侍夫子之閒也, 難對, 是以敢問” 孔子又不應曾子肅然而懼, 摳衣而退, 負席而立有頃, 孔子歎息, 顧謂曾子曰: “參, 汝可語明王之道與?”
曾子曰: “非敢以爲足也, 請因所聞而學焉”
2.
子曰: “居, 吾語汝夫道者, 所以明德也德者, 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 非道德不明雖有國之良馬, 不以其道服乘之, 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衆民, 不以其道治之, 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敎, 外行三至, 七敎修然後可以守, 三至行然後可以征明王之道, 其守也則必折衝千里之外, 其征則必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敎, 而上不勞; 外行三至, 而財不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 “不勞不費之謂明王, 可得聞乎?”
孔子曰: “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皐陶, 不下席而天下治, 夫如此, 何上之勞乎政之不平, 君之患也, 令之不行, 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稅, 用民之力, 歲不過三日, 入山澤以其時, 而無征, 關譏市, 皆不收賦, 譏呵也譏異服識異言及市■皆不賦稅古之法也
此則生財之路, 而明王節之, 何財之費乎?”
3. 칠교(七敎)
曾子曰: “敢問何謂七敎?”
孔子曰: “上敬老則下益孝, 上尊齒則下益悌, 上樂施則下益寬, 上親賢則下擇友, 上好德則下不隱, 上惡貪則下恥爭, 上廉讓則下恥節, 此之謂七敎七敎者, 治民之本也政敎定, 則本正也凡上者, 民之表也, 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於己, 然後大夫忠而士信, 民敦俗璞, 璞慤愿貌男慤而女貞, 六者, 敎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怨, 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 等之以禮, 立之以義, 行之以順, 則民之棄惡, 如湯之灌雪焉”
4.
曾子曰: “道則至矣, 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 “參以爲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 法必裂地以封之, 分屬以理之, 然後賢民無所隱, 暴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 進用賢良, 退貶不肖, 然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哀鰥寡ㆍ養孤獨ㆍ恤貧窮ㆍ誘孝悌ㆍ選才能此七者修, 則四海之內, 無刑民矣上之親下也, 如手足之於腹心下之親上也, 如幼子之於慈母矣上下相親如此, 故令則從, 施則行, 民懷其德, 近者悅服, 遠者來附, 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 布手知尺, 舒肘知尋, 斯不遠之則也
5.
周制, 三百步爲里, 千步爲井, 三井而埒, 埒三而矩, 此說里數不可以言井井自方里之名疑此誤五十里而都封, 百里而有國, 乃爲福積資求焉, 恤行者有亡是以蠻夷諸夏, 雖衣冠不同, 言語不合, 莫不來賓故曰無市而民不乏, 無刑而民不亂田獵罩弋, 罩掩網弋繳射非以盈宮室也徵斂百姓, 非以盈府庫也慘怛以補不足, 禮節以損有餘, 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 其言可覆, 其跡可履如飢而食, 如渴而飮民之信之, 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若邇, 非道邇也, 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而威, 用利不施而親, 萬民懷其惠, 此之謂明王之守, 折衝千里之外者也”
6. 삼지(三至)
曾子曰: “敢問何謂三至?”
孔子曰: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 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 故天下之君, 可得而知, 天下之士, 可得而臣, 天下之民, 可得而用”
曾子曰: “敢問此義何謂?”
孔子曰: “古者明王, 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 旣知其名, 又知其實, 又知其數, 及其所在焉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 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 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如此, 則天下之民, 名譽興焉, 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 ‘所謂天下之至仁者, 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 能擧天下之至賢者也’此三者咸通, 然後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 智者莫大乎知賢, 賢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 修此三者, 則四海之內, 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 必道之所廢者也, 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 弔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明王之政, 猶時雨之降, 降至則民悅矣是故行施彌博, 得親彌衆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 言安安而無憂
'고전 > 공자가어'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공자가어 유행해 - 전문 (0) | 2019.10.17 |
---|---|
공자가어 대혼해 - 전문 (0) | 2019.10.17 |
공자가어 시주 - 전문 (0) | 2019.10.17 |
공자가어 시주 - 2. (0) | 2019.10.17 |
공자가어 시주 - 1. (0) | 2019.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