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4/05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어숙권 - 패관잡기 권사 전문 본문

문집/시화총림

어숙권 - 패관잡기 권사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22. 6. 5. 13:09
728x90
반응형

1.

唐李虛中疽發背卒 韓退之作墓誌曰 將疾 謂其友曰 吾夢大山裂 流出亦黃物如金 友人曰是所謂大還者今三矣 君旣沒 愈追占其夢曰 山者艮 艮爲背 裂而流赤黃 疽象也 大還者大歸也 其告之矣 由是觀之 夢亦不可謂無徵 林嵩善百齡 少時夢有神人謂之曰 子宜以槐馬爲字 覺而異之 遂自號曰槐馬 然未曉其意 嘉靖丙午 以冊封謝恩正使 借銜右議政而行 在燕得病 公曰 吾其不起乎 旣借議政之銜 而又遭午年 神人所謂槐馬者 殆謂此歟 還到永平府而卒 尹僉知溪聞之曰 莊周書曰 水中有火 乃焚大槐 夫丙丁爲火 而丙午丁未 又爲天河水 卽水中有火也 旣銜議政 卽大槐也 槐馬之夢 宜其驗矣

 

 

2.

犬人畜也 依人求食 爲主守閭 此其性也 自中廟末年 敦義門外人家群犬 上北山 尋屍食之 因而不下 至產兒狗 積六七年 多至四五十頭 見人則吠噬不已 嘉靖戊申 有老兵 被羣噬而死 爭食且盡 命禁軍 連日逐獵 獲數十頭 走免者尙多 可謂逆其性矣

 

 

3.

嘉靖戊申春 京外大饑 開常平倉以賑 然饑民多而倉米少 其間又被殷實者冒名 飢者多不得米 京城有士族寡婦餓死 又飢人仆於人家前頭 則其家舁而棄之 傳遞而舁 賑恤廳聞之 拿其人而罪之 然人之乞食者 仆則不能起 死於簷下或路邊者 往往而是 故老云 自百年以來 未有如今歲之飢也

 

 

4.

正德年間 達子寇遼東靉陽堡 堡官聲本言高麗兵數千來救今在城中 仍作短箭 如本國片箭狀 以射 又令軍人 着白衣登城 示若本國兵者 達子等見白衣 旣疑之 取箭見之曰 果高麗箭也 遂引去

 

 

5.

田判尹霖由武擧以進 性頗麤猛 嘗見所乘馬有背瘡 割其蒼頭之背曰 汝不護馬 使之有瘡 汝以汝背想馬之痛 後得病且劇 作勢而起 張目彎弓怒曰 何物鬼神 敢來侵我 頓足者久之

 

 

6.

劉直講瑾性歇後 未第時補社稷參奉 提調以褒貶齊到 劉日中方來 問曰何以晩來 曰在家點心耳 正德年間 以賀禮詣闕庭 因醉酒 旣拜而忘起 司憲府糾啓罷職 過數月 草奏欲自訟 謂人曰 題甚難 文不得工也

 

 

7.

嘗見李白集中有去婦詞 古人以謂顧況之作 折脚鐺中煨淡粥之詩 兩見於蘇黃集中 不知何者爲是 三日柴門擁不開 階平庭滿白磑磑 今朝踏作瓊瑤迹 爲有時從鳳沼來 此退之之詩 而蔡蒙齋詩林廣記編於子厚詩中 未知何所據也 又見王勃藤王閣序 騰蛟起鳳 孟學士之詞宗 廷齋云云孟浩 按王勃唐高宗時人 孟浩玄宗之時人 不當爲其時閣上之人 況下句王將軍 正指王濬 則所謂孟學士者 必引古人而比之 非謂孟浩也明矣 古人編註之不可盡徵 如此

 

 

8.

林西河詠逃妓詩 紅粧待曉帖金鈿 爲被催呼上綺筵 不怕長官嚴號令 漫嗔行客惡因緣 乘樓未作吹簫伴 奔月還爲竊藥仙 寄語靑雲賢學士 仁心不用示蒲鞭 詩固佳矣 但蒲鞭一語 頓無香閨風韻 若遇投梭之女 恐不如幼輿之甘心折齒也

 

 

9.

古之賤婦 遇詩人而垂名不朽者 固多有之 黃四娘之於子美 柳妓之於義山 商婦之於樂天 國香之於魯直是也 豈非風流一奇事而爲四婦之大幸也 近世有京妓上林春 以能琴擅一時 嘗爲申參判從濩所眄 申贈詩曰 第五橋頭楊柳斜 晩來風日轉淸和 緗簾十二人如玉 靑鎖詞臣信馬過 至嘉靖年間 妓已年過七十 倩李上佐畫其事 寫申公詩其上 仍乞詩於搢紳 鄭湖陰乃題一律 其小引曰 琴妓上林春 年七十二 有其伎不衰感傷舊事 輒放撥隕淚 故聲調多怨 每來乞詩 欲留名身後 憐其堅懇 爲書一律云 其詩曰 十三學得猗蘭操 法部叢中見藝成遍接貴遊連密席 又通宮籍奏新聲 嬌鶯過雨花間滑 細溜侵宵澗底鳴 才調終慚白司馬 豈能商婦壽佳名 金慕齋題絶句曰 容謝尙存傾國手 哀絃彈出夜深詞 聲聲似怨年華暮 奈爾浮生與老期 諸公多和其韻 聯爲大軸 噫妓之奇遇 殆不在黃四娘諸婦之後矣

 

 

10.

申松溪用漑 嘗謁告浴于湖西 道過天安郡 盻官婢名四德者 觀察使崔盅齋淑生 戱代四德 走筆作啓 呈于松溪曰 天安官婢四德 謹再拜奏啓于兵曹判書申相國閤下 天氣下降 地氣上通 兩根相盪 化爲精液 雖尊卑之相絶 固感應之無間 伏惟相國閣下 妙穿楊葉 雄貫輪 昂昂兮雞羣之鶴 矯矯兮人中之龍 早馳於平康里 紛出入乎溫柔鄕 風情飄逸 三行紅粉一時回 洞房窈窕 十二闌干春晝長鸚鵡杯兮醉興方濃 鴛鴦衾兮愛根難拔 薄遭文園之渴 暫煩靈泉之浴 謝日邊而孤征 指湖西而遄邁 巷柳園花渾不見 攪亂吏部之懷 朝雲暮雨徒虛語 寂寞襄王之夢 東騎來屆於溫陽 棨戟忽臨乎弊邑 薄言觀者兮康壯 何以舟之兮金玉 顧蓬頭之無可取 邈風標之不敢當 何意餘光曲照陋質 杜御史獨酌華堂 忽發座上之狂言 陶學士一夜郵亭 驚破江南之烟雨 燭熒熒兮照壁 風纚纚兮鳴扉 十年慣臥牛衣 每歎雙足之屢穿 一夕誤入錦帳 自驚此身之非分 念中宵之再合 實曠古之難逢 古語有之雖有姬姜 無棄憔悴 以今揆古豈不信然 設使相國無挑琴之才 賤妾有投梭之志 寂寞空館 蕭條秋夜 雁過而自覺偏聽 鬼窺而爭笑獨眠 滄溟波上 蛟龍失行雨之權 赤壁磯頭 將軍無用武之地 徒增無窮之恨 虛度可憐之宵 深惟賤身之蒙幸 正由雅量之納汚 忽駟馬之言旋 知此會之難又 心鬱鬱兮不敍 涕淫淫兮交墮 銷金帳淺斟美酒 誰是眼前之人 白門樓半脫玉釵 空成卷中之身 伏願相國閤下 精氣更旺 靈根益固 綠野笙歌 莫做冷淡生活 東山絲竹 長作風流宰相

 

 

11.

嘉靖己亥 鄭同知萬鍾以陳慰使沈僉知連源以進香使 相繼赴燕 偕寓于玉河館 作朝京契軸 乞詩於華侍讀察華 手題五言長律曰 大舜垂衣日 越裳重譯年 山河分異地 玉帛共朝天 秉節惟忠順 觀光摠俊賢 徘徊文馬駐 先後彩龜懸 職美參曹佐 榮深鼎俎筵 來承王命重 去沐聖恩偏 北闕應多戀 東籓幾盛傳 歸旋臨鴨水 淸旭上朱舷

 

 

12.

金安老營別墅於東湖 頗奪人田 扁其堂曰保樂 及敗 荒廢僅存 申駱峰嘗泛舟過其下 作詩曰 聞說華堂結搆新 綠窓丹檻照靑春 江山亦入陶甄手 月笛還宜錦繡人 進退有憂君保樂 行藏無意我全眞 風光默檢須閑熟 可使何人作上賓 駱峰蓋金之姪女婿也 罷官居外 垂二十年 常爲金所擠

 

 

13.

京妓笑春風 以姿貌擅一時 最愛士人李秀葑 色旣衰 崔生國光畜於別家 一日妓病革 崔枕之股而問曰 汝今病劇 試言所懷 蓋欲聞其身後事也 妓曰 欲見秀葑也 崔默然無以應 旣死 崔葬於高陽先塋之下 宗室興原君 亦嘗眷愛 約曰 我無以厚汝 汝死則當別奠墓前以表此心 旣葬 興原備奠具送奴祭之 崔生時旣與他有約 其忍違之 遂令祭焉

 

 

 

14.

嘉靖乙未吏科左給事中陳侃等奏曰 臣等奉命往琉球國封王行禮畢 因待風坐 三閱月而後行 因得訪其山川風俗人物起居之詳 杜撰數言 遂成一錄 嘗念國家大一統之治 必有信使以載內外之事 如大明一統誌所載琉球之事 云落渚者 水趨下不回也 舟漂落渚百無一回 臣等經過不遇是險 自以爲大幸 至其國而詢之 皆不知有水 則是無落渚可知矣 又云 王所居壁下 多聚髑髏以爲佳 臣等意其國王兇悍 而不可與言 至王宮時 遍觀壁下 亦皆累石 國王循循雅飭 若儒生然 在彼數月 雖國人亦不見其相殺 又何嘗以髑髏爲佳哉 是誌之所載者皆訛也 不特誌書爲然 杜氏通典集事淵海羸蟲錄星槎勝覽等書 凡載琉球事者 詢之百無一實蓋琉球不習漢字 原無誌書 華人未嘗親至其地 胡自而得其眞也 以訛傳訛 遂以爲誌 何以信今而傳後 臣等學問麤疏 言詞鄙俚 勉成此錄 實不足以上塵睿覽 但念海外之事 知之者寡 一得之愚 或可以備史館之採擇 是以不避譴責 陡瞻進呈云云

 

 

15.

大明科擧之制 初場試以七篇 皆五經四書大義 中場試以論表判語 末場試以五策 應試之士 每於風簷寸晷之餘 不能聘其才藻 程文之可爲矜式者 纔什一於千百也 所以試錄文字 多出於主司之手 將以爲學者程式也 且諸省鄕試錄文字 不及兩京 而會議錄文字 每冠天下 蓋兩京主考用翰林官二人 而會試錄則用館閣碩儒 及諫垣郞署之素有文名者 充之 試錄程文 成于多賢之手故也 嘉靖中禮部奏准 令考官錄士子本文 不必自作 後尙書夏言以爲各處試錄 文理紕繆 體裁龐雜 使初學之士 爭效其式 至於平日善爲文者 亦不能守其故步 以希合一時 於是奏令考試官依舊例 將士子試卷 重加裁正 以示模範於天下云

 

 

16.

魚文貞公世謙嘗訪徐四佳 四佳曰 頃者李坡見訪 語及文衡事 因問曰 誰可代先生者 余答曰當今學問詞章 無出君右 君宜代之 李雖虛讓 而觀其色頗有自得者 文貞問曰 果誰代之 曰 非子莫堪任也 文貞笑曰 母以紿李坡者紿我也 四佳曰 李可紿子不可紿 後文貞果代典文衡

 

 

17.

自古中國多隱君子 或藏於山林 或混於城市 有被裘褐終其身 而名垂千萬世者 本國則幅員狹窄 人心碎屑 凡論人物 動以世類 苟非冠冕之胄 則鮮有能自奮於文墨者 況於商工庶人乎 近來市人朴繼姜 有能詩聲 中廟改玉之初 陪名士遊彰義門外 得句曰 乾坤新雨露 詩酒舊山川 諸公歎美不已 姜木溪嘗與同登木覓山 呼韻使賦詩 卽口占曰 扶筇登眺渺茫間萬頃滄波萬點山 口腹於吾眞一祟 不將身世老江干 木溪驚服 乃作市隱先生傳 以市人而其詩如此 亦東國之所稀有者也

 

 

 

18.

林椿卒 旣二紀李順文嘗夢其友朴還古來告云 林先生死 墓銘非子焉托 因出木槧三寸許 請其辭 李嫌其狹 朴曰 得子辭雖一字足矣 遂誌之曰林某字耆之 性孤峭 頗以才自負 累擧春場不捷 某日月卒于家 銘曰 未施才命哉 按順文此誌 雖夢中所作纔一二語 而敍盡其一生事 殆筆之三昧者矣

 

 

19.

太祖季年童謠曰 南山伐石去 錠無餘 蓋錠者伐石之器 言欲伐石於南山 而錠之所餘者無也 方言錠餘二字 似鄭南誾 不數年 鄭道傳南誾皆伏誅

 

 

20.

宗室朱溪君深源 有先見之明 成廟朝 知姑夫任士洪姦邪 上疏力辨 竟竄士洪於外 燕山末年 士洪用事 讚深源殺之 中廟卽位 嘉其忠義 贈爵旌閭 正德中 命撰續三綱行實 纂集廳欲錄於忠臣中 已畫其圖 適有異議 竟不施行聞者恨之 嘉靖末竟入

 

 

21.

聯珠詩格 宋趙元福梨花詩 玉作精神雪作膚 雨中嬌韵越淸癯 徐四佳註云 越於也 又發語詞 余按華人有越好之語 猶云愈好也 蓋俗言如此徐雖博聞 不通華語 故未免誤註云

 

 

22.

龔雲岡回到雲興館 覽所作詩板 問曰誰所寫 譯士對曰 遠迎鄭湖陰幕下 柳耳孫之筆也 招而與之酒曰 始者見汝之面而已不知汝之有晉筆也 後華侍讀察贈詩曰 由來聞鼻祖 今見耳爲孫 楊柳如無聽 蟬聲何事喧 又云 我好作大書 聞君亦頗慣 何不告爾王 公權有筆諫 國俗生員進士及第壯元一榜 尊禮異甚 下至雜科亦然 嘉靖癸巳 余赴京師 譯士柳季潢每呼洪謙甚敬 蓋洪爲譯科壯元 而柳爲榜下也 趙書狀士秀笑曰 禮樂無處不在矣 丁酉歲 龔雲岡贈柳耳孫詩曰 耳孫搆有安樂堂 自稱漢濱之漁翁 憐渠亦識山水趣 釣遊曲江吟淸風 余戱謂兩人曰 洪君可謂無處不在之壯元 柳君可謂亦識山水趣之漁翁也

 

 

23.

嘉靖丁未 濟州人金萬賢等六十四人 漂到浙江寧波府 知府某令 館於驛舍 給與口粮 以書諭示曰 我皇明有天下 薄海內外 罔不服臣 惟爾朝鮮 奉職尤謹 故我天朝待之 亦加等夷 今爾等本皆商旅盡細人 漂泊至此 初無符節爲信 然我官司特加優恤 亦念爾國王能事大之禮故耳 爾等今受此供億 罔非皇渥 爾歸爾國 其告爾國王 自其益堅乃心 無失忠順 以對揚天朝之休命 則爾國其亦永孚干休 按此文 出於臨事偶書 而詞理俱有典刑 于以見府州之官莫不有文獻才望也

 

 

24.

弘治戊申 董侍講越王給事敞 來頒登極詔 許忠貞公琮以遠迎使 候于義州 兩使嘗矜持 視人蔑如 左右執事者 小失尺寸 則必詬怒 曰 我非爾國貂璫 敢爾無禮耶 蓋往時奉使者 多我國入朝宦寺 故有是言 及見公長身玉立 衣冠偉然 兩使瞿然相目曰 堂堂哉若人 自是嚴稜漸消 左右雖或迕意 皆不問 每見公必留語從容 相與討論經史 或至夜分而罷 一日王給事語及嘗奉使遊蜀 公問入蜀有二路 陸由褒斜 水由荊門 公由何路 給事曰由江而入 公又問聞江出岷濫觴 至夔東峽極險至夷陵始漫流信否 因擧江至某某地焉 某某水沿江上下 襄樊荊鄂數千里間 山川遠近 戶口多寡 以至古今英雄豪傑並呑割據 歷歷縷數兩使心服 前執公手曰 若非胷藏萬卷 何能如此 公問中朝典故 雖宮禁隱密 皆爲公盡言 略無所諱 兩使還到江上 依依不忍別 至涕出曰 望公早時來朝 使中國知海外有此人也 還朝嘖嘖搢紳間曰 所不知者天上也 人間則無雙 其後艾郞中璞 奉事而來 爲人傲狠 遇卿相貴人 皆睥睨不爲禮 然入境首問公起居 及見公斂容屛氣 送迎鞠躬 甚禮重之

 

 

25.

金顏樂訢以通信使 書狀官曺適庵伸以押物官 偕往日本 過對馬島 顏樂作詩紀之曰 跨海別有天 環島自成聚 民物多漁人 村居半鹽戶 兒童亦佩刀 婦女解搖櫓 蔭茅代陶瓦 剖竹作弓弩 竹籬鬧螃蟹 石田少秔秣 羹臛煮葛根 矢房揷雞羽 蚌蛤充餱粮 椒荈資商賈 炷艾醫疾病 灼骨占風雨 擅施奉浮屠 逋逃萃祠宇 脫履知敬長 同席不避父 椎髻齒多染 合掌背微傴 睚眥性忿狠慓悍輕殺掠 發語母呶呶 相力喜躍躍 倭訓母呶呶發語辭躍躍聲力用 酬酢嗤異語 杯盤驚詭作 山肴堆橘柚 海錯斫鮫鰐 辭舌鳥喃喃 歌吹蛙閣閣 縈身舞白刃 假面出彩幕 主人殊繾綣 旅容頗懽謔 遠遊如啖蔗 風味雜甜苦 行矣早歸來 信美非吾土 適庵亦作赴燕書 所見詩曰 更刮客中眼 陳庭雜戱多 踞床拍手鼓 蹙額作喉歌 寶劍縈身舞 詼談轉面訶 心知是樂事 無怪語音訛 又曰 老翁來押曲 綵幕出靑童 奮劍如攻敵 揮戈似護躬 傍觀喧雜沓 假面競靑紅 竟夕留歡笑 歸來馬若鴻 觀二公之詩 對馬風土 殆牢籠盡矣

 

 

 

26.

正統中 薛緯爲萬頃縣令 以廉謹稱 一日爲方伯所謫 乃投笏而去 留詩案上曰 數年江郡獨鳴琴 志在高山與水深 世上難逢鍾子耳 絃中誰會伯牙心

 

 

27.

曹適庵謏聞瑣錄 載余高祖提學公變甲答禹廣州詩曰 登高遙望故人廬 聊向江頭問鯉魚 非是物情隨世變 奈何呑釣不呑書 批云 寓意深切 今按 此詩逸於稿 適庵其得於傳誦也歟

 

 

28.

提學公喪後臨禫 夢中作詩曰 酸梨小洞古山阿 廬墓三年一擲梭 饘粥厭何疏食進 衰麻纔着練冠加 昊天罔極恩難報 中月而行禫已過 莫謂泉扃終寂寞 五男俱在子孫多

 

 

29.

金乖崖守溫未第時 閉門讀書 因小遺下堂 見落葉始知其爲秋 前輩之篤於讀書如此 後病劇 將易簀 謂子弟曰 爾輩愼勿讀庸學 我今煩悶眼裏森羅者 皆庸學中字也

 

 

30.

金時習嘗出俗爲僧 有富家翁 以白段子作袈裟施之 金着入京都 穢水中轉身數十遍 竟脫而棄之 後光廟幸圓覺寺 設水陸齋 金以神僧被召 衣百結之衲 懷靑魚一綑 進見之時 微露其魚 光廟以爲狂僧點之

 

 

31.

燕山甲子 洪彥忠謫于眞安縣 自分必死 題詩幽谷驛曰 一枕淸風孤館裡 三杯薄酒老槐邊 此行不料生還日 萬事悠悠只付天 又擬古人 自挽而銘之曰 大明天下日 先照國男子 性洪名忠字直 半生迂拙 文字之攻 在世卅有三年而終 命何云短 意何其長 卜于古縣茂林之鄕 雲山在上 灣碕在下 千秋萬歲 誰過斯野 指點徘徊 其必有悵然者矣 後數月果被殺

 

 

32.

柳文城洵好讀書 老而不倦 嘗對燈讀未見書 歎曰 老夫幾不識此而死矣 黃參判孝獻登第謁文城 文城曰 古今字學之要者 莫如韵會 宜置座右常常閱覽 黃公常以一部自隨 每讀書有疑輒考 有考輒錄 屢以文城語 勸余云

 

 

33.

晉韋仲將造墨有名 蕭子良答王僧虔書曰 仲將之墨 一點如漆 其方曰 以好純烟擣訖 以細絹簁於卸中 墨一斤 以好膠五兩 浸梣皮汁中 梣江南樊雞木也 其皮入水綠色 解膠又益黑色 可下雞子白去黃五枚 亦以眞珠紅一兩麝香一兩 皆別治細簁 都合調下鐵臼中 寧剛不宜澤 擣三萬杵 多益善 合墨不得二月九月 溫時敗臭 寒則難乾潼溶 見風日破碎 重不過二兩 按此方雖未保眞假 余嘗試之 其品果佳 但不錄取烟作丁之法 是可恨也

 

 

34.

俗謂新官連日直宿者 曰儤直 按事文類聚 新官倂宿本署 曰儤直 今作豹 蓋豹性潔 蓋服氣於雨雪霜霧中 伏以不出 慮汚其身 儤直是豹伏之義 又按韻會 儤越也 唐制新到官府倂上者 謂之儤 今俗謂程外課作者爲儤上 儤直云 蓋本於此

 

 

 

35.

嘉靖初年間 有朝官姓鄭者 悶其女早寡 改適他人 朝廷以爲敗壞風俗 永不敍職

 

 

36.

趙宋時 有左傳節本 不知何人所撰 魯齋朱申爲之證正 畧加增損 號曰詳節所删傳文 不啻三之一 大要以辭命議論爲主而敍事罕焉 余高祖提學公得所謂節本傳 四世寶藏 正德年間 儒生崔國輔從余伯仲氏倩去 崔卒而失其所在 一家常恨之 嘉靖辛卯 伯氏赴燕 得朱氏詳節而來 時金安老爲大提學 啓令書局印之 其書遂宣布焉

 

 

37.

嘉靖庚子 余以監校官在校書館 南牧使應雲 洪僉正春年 時爲本館別坐 欲印杜律虞註 余曰 虞註有板本 故家有其書 余得杜律趙註及杜註於中國 趙註乃五言 而杜註七言也 盍印此兩本乎 二公遂請於提調而印之 又請於湖陰鄭相公 抄排律若干篇 湖陰以草堂之註太繁 依趙杜註例 删去其冗 而存其要切 且添入劉須溪批語 書未成 金慕齋爲提調 以爲草堂註不必删也 令印以金註 覽者恨之

 

 

38.

漢書陳勝傳 高祖時爲勝置守塚于場 至今血食 王莽敗乃絶 蓋王莽敗乃絶者班固之詞 至今血食者司馬遷史記本語也 於文爲衍 班固失不删耳

 

 

39.

嘉靖癸卯 中廟出劉向列女傳 令禮曹飜以諺文 禮曹啓請申珽柳沆翻譯 柳耳孫寫字 舊本本顧愷之畫 而歲久刻訛 殊失筆格 令李上佐畧倣古圖而更畫之 旣成 誤依舊本書於每卷之首曰 漢劉向編撰 晉顧愷之圖畫 正猶班固至今血食之文 使此書傳於後世 則孰知其爲李上佐之畫乎

 

 

40.

東國少小說 唯高麗李大諫仁老破閑集 崔拙翁滋補閑集 李益齋齊賢櫟翁稗說 本朝姜仁齋希顏養花小錄 徐四佳居正太平閑話筆苑雜記 東人詩話 姜晉山希孟村談解頤 金東峯時習金鼇新話 李靑坡劇談 成虛白堂俔慵齋叢話 南秋江孝溫六臣傳 秋江冷語 曺梅溪偉梅溪叢話 崔校理溥漂海記 鄭海平眉壽閑中啓齒 金沖庵淨濟州風土記 曺適庵伸謏聞鎖錄 行于世

 

 

41.

諺以春雨數來 石墻飽腹 沙鉢缺耳 老人潑皮 小兒捷口 僧人醉酒 泥佛渡川 家母手鉅 食簞有聲 爲無用之事 柳大容嘗戲採此語贈余詩曰 石墻飽腹眞無用 稚子能言亦匪賢 不願如今春雨數 願君家母手如椽 是春適多雨 故接句云

 

 

42.

李義山以淸泉濯足 花上曬褌 背山起樓 燒琴煮鶴 對花啜茶 松間喝道 爲殺風景 本國諺語 謂事之不相稱者 曰軺軒馬鞭 藁履丁粉 薦門鐵樞 紗帽纓子 蒯笠刷子 僧齋胡舞 言雖鄙俚 亦足以資一笑也

 

 

43.

史記刺客傳 趙襄子使使持衣與豫讓 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 註 索隱曰戰國策云衣盡出血 襄子回車 車輪未周而亡 此不言衣出血者 太史公恐涉怪妄 故畧之耳 今按戰國策備載豫讓之事 而無衣盡出血之語 又柳子厚詩 機事齊飄瓦 嫌猜比拾塵 註 家語孔子厄於陳蔡 子貢得米 顏回炊之於壞屋之下 有塵埃墮飯中 顏回取而食 子貢望見 以爲竊食也 今按家語 亦無此文 不知註家據何本而引此言耶 無乃今所傳戰國策家語者 與古本不同耶

 

 

44.

樊紹 述文奇奇怪怪或短局滯澁 不循繩墨 常度至有難句讀者 韓退之曰 文從字順各職職 余未知其何謂也

 

 

45.

永樂戊子 欽差太監黃儼奉聖諭而來 令選女子幾名 本國以權氏任氏李氏呂氏崔氏 偕黃儼送獻 帝封權氏爲顯仁妃 封任氏以下美人昭容等爵 又拜權氏兄永均光祿寺卿 任氏父添年鴻臚寺卿 李氏父文命呂氏父貴眞俱光祿寺少卿 崔氏父得霏鴻臚寺少卿 辛卯呂氏嫉權妃專寵 令本國內官金得金良等 交結中國內二人借砒礵於銀匠家 作末子 投糊都茶 與權妃喫 未幾權妃薨 帝初不知其事 後二年 權妃之婢罵呂氏婢曰 汝主藥殺我妃子 帝聞而訊之 果然 遂誅內官銀匠 以烙鐵烙呂氏者一月 竟烙殺之

 

 

46.

唐太史皐波過江三日 不出所作詩 至定州登迎薰樓 次金太僕韵曰 雲山千里海茫茫 回首璇杓月一陽 佳句偶來樓上見 旅懷秪向客邊傷 龍飛有詔頒高麗 鳳去何人歎楚狂 徙倚迎薰悲舊景 誤疑新線共愁長 夜半出示 容齋時爲遠接使 退休湖陰安分三公爲從事 容齋招諸從事 問其格律高下 湖陰讀數遍曰 圓熟富瞻 公之强對乎容齋曰 格律則不可知也 安分亦不以湖陰言爲然 頗摘疵病 退休後至曰 湖陰之言是矣 眞老手也 容齋以爲 高麗之麗字 本平聲 而作側字用之 誤也 湖陰曰 初以山高水麗爲國號 此何害 華人精於聲律 豈容有誤 容齋嘿然 其後沿路所作甚多 至蔥秀嶺 作五言長篇 容齋當屬和 歎服不已 語湖陰曰 眞仙才也 子之前言果是矣

 

 

 

47.

唐太史之來 湖陰諸公 令譯士請於寫字者 求見詩稿 乃寫四篇以示 其郭山孝女詩曰 郭山孝女孝如何 斷指炊麋療母痾 入口一匙令疾愈 折肱三度讓功多 風聲舊說藩王樹 霜押榮隨詔使過 歇馬雲興徒感慨 末由殘碣爲重摩 其却妓詩曰 仙詔新從海上頒 從容樽俎禮筵間 耳聞鳳曲徒增感 心切龍髥未就攀 靑水莫敎風引調 斷雲宜與月歸山 芳樽少盡西來意 肯使桃花笑面顏 其安興遇雪詩曰 野無飢啄只長風 林有樛枝脫苦空 應是兩間霏凍屑 故敎六出絢春工 三韓水面匀於粉 一夜山頭老似翁 却笑唐庚眞落莫 只將詩課付中中 其石門嶺詩曰 百人齊力語嘈 應是同聲戒嶺高 挽卒豈於推卒勇 下山還比上山勞 驅馳尙自閑雙足 負戴寧當病二毛 薄暮新安初就館 此心懸疚正忉忉此四篇太史皆不出示 故不載皇華集中 必是不滿其意故也 詔使之來東 不輕示其作如此

 

 

 

48.

郭山郡有孝女金四月 年十九 母得狂疾 經年不愈 爲夫所棄 四月聞生人之骨可已疾 自斷手指 爲藥以進 病卽愈 事聞旌閭復戶 又豎短石刻曰 孝女四月之里 凡華使之來往者 皆題詩美之 近年郡守改其旌門 比舊稍大 而去其刻石 若使中朝路邊有此事 則其鋪張褒顯之道 必侈之又侈矣 今只旌一門 而迄無碑記 華人豈謂我國能尙節義乎 唐太史皐過此作詩曰 使軺來往値殘年 訪跡雲興思惘然 蠲復事荒基業改 家人那更避夫廛 其意以歲久事荒 只新棹楔 疑其子孫之不得蠲復 故寓其傷歎之意 且董圭峯詩 末由殘碣爲重摩 今並其短石而去之後有詔使訪之 則未知以爲何如

 

 

49.

唐太史 作留別餞送諸君子詩 跋其後曰 予宿鞍山 見秋官方思道懷侍御楊允成壁間詩 因口占一律 以告史君 史君亦和一律 後會方楊於遼城 各出所倡和相示 競酬互答至數十章 方集爲冊 名以槎集 朝鮮使還至鴨綠 有懷藩京諸君子 及與李參贊諸君別 亦以前韻飣餖二律 倂寄藩京諸君子 吾恐藩京之有槎集也 容齋李公與蘇退休鄭湖陰李安分 沿道多酬唱 及使還 編爲一卷 名曰東槎集 其義本於太史云

 

 

50.

鄭公子堂 嘗以祭執事在宣陵 作詩刺燕山君曰 嗷嗷赤子熾爐中 醉富隋皇反似聲 伐豹入宗聞邈邈 丁雷掀殿視矇矇 彗星乙夏天愈怒 土雪辛冬變最凶 魂殿久寒香火炷 廟庭交錯獵畋蹤 三千駿馬搜盈廏 一萬娼兒選入宮 母妃正忌催蛙沸 宣殯初哀射鹿同 兩嬪刃身膏潤草 六勳刑骨碎飄風 慢敎撤虛師聖宇 短表殘毀士民風 姦雄唇齒笑刀凜 忠孝心肝怨血紅 功業已歸西漢 霍神人咸屬晉陽龍 曉離舊闕愁容慘 夜渡喬津駭浪洶 街童鼓舞爭譏刺 惡疾終酬眇目瞳 疊棘置城稀見日 低頭捫斫泣臨銅 十載御朝多隱愧 何顏地下拜成宗 又作絶句曰 題詩十四韻 泣訴古陵壇 皇靈如有鑑 應照寸心肝 按鄭詩出於傳誦 時有違律 且對偶或不精切 以其備載燕山之事 故錄之

 

 

51.

嘉靖甲午 鄭湖陰赴燕賀至 歸途作夢見尙書夏公詩云 皇家人物衣冠藪 一角祥麟冠四靈 羲獻筆鋒推獨對 班楊賦手擅高名 南曺庀禮歸時論 宮保承恩切極星 黃鵠壤蟲知自別 魂交猶得覩分明 載公朝天日錄中 後吳龍津寄書於公曰 朝天日錄刻成 宜望賜一部或二三部 密令通事見惠 夏桂洲閣老深喜湖陰賢宰夢見之詩 欲得一部云云 蓋龍津於來使時 嘗序公朝天日錄 故因夢見夏公詩 語於桂洲也 龔雲岡與鄭湖陰 多所唱酬 相得驩甚 序湖陰朝天日錄曰 予閱其集 見其沈着沖淡 不爲綺麗艶冶之辭 有唐人之遺意 及還朝 寄所制武夷櫂歌及紀行詩摠四十首 吳龍津亦寄紀行詩十首 皆付簡索和 時湖陰罷官 在嶺南鄕墅 中廟特命次韵 馳馹以進 付朝京使臣 寄于龔吳二公云 龍津又寄書求其嚴君慶壽詩 且曰 家君去歲七耋 今加一資 原任太醫院使 家兄甲午進士 近奉聖恩 以生官進階 家父正四品云 後因本國使臣之回 屢求不已 湖陰作兩律詩以寄曰 天與名家賦德全 萃身諸福齒居先 靈椿獨旺風霜裏 丹桂聯敷雨露邊 恩誥北扉推舊典 壽星南極動新躔 定知盛事歸歌詠 卷軸于今侈幾篇 早積陰功肘後方 果鐘祥慶白眉良 抗章已聳淸朝聽 擎詔還孚遠俗望 快覩鳳麟傾迓勞 賸留篇什播芬芳 ▣▣▣▣▣▣▣ 無路升堂薦壽觴 華使使還之後 作折簡求題詠於伴接宰相 古所未有也

 

 

52.

雲岡與湖陰 從容杯酒 吐其誠懇 不啻若久要 故凡文字之疑 及中朝典故 湖陰多有所質 一日問古人所謂韓十八之義 雲岡書以解之曰 所云韓十八者 卽是雁行之序 今中國大族兄弟等輩 多至數千次亦數百次亦數十 不同年不同月不同日不同時而生者 不待論而知 其間亦有同月同日而生者 有同時而生者 何以辨之 因此以生時之先後 爲雁行之次第 定兄弟之幼 輪定次序 毫髮不差 一相聚間年齒而可知長幼也 皆自一起 或輪至千至百至數十 皆倣此 杜詩所謂 高三十五許十一崔九 謂此也 祖則有祖之等輩 父則有父之等輩 子則有子行之等輩 不相陵犯 中庸謂燕毛所以序齒 亦此意 又跋其後曰 判書若有問 吾未嘗不以實告 正見斯文一氣之邪行步之禮 出以闑東爲左 入以闑西爲左 不可不細看

 

 

53.

雲岡嘉食厲房 寫其烹飪之法 示湖陰曰 烹厲房之法 切不可其本來之汁 若別以水澆 卽無味矣 且其法多用豚油熬冷 滾以厲房投之 用筯攪之 量其將熟 或用酒或用麵小許和之疑 雖麵湯 其法以水和麵不大濃 亦須用酒 方出腥氣 不可多亦不可不及 量其得宜 卽可食矣 凡海味 烹之皆須用酒 雖少亦可 方去腥氣 凡海味 遇南風卽臭腐不可食 且害人 厲房烹之有數法 前是妙法 外此有帶殼煮食者 有帶殼蒸食者 有取其肉和以麪而食者 皆此海中之上品 不可不知

 

 

54.

嘉靖甲午 蘇退休進賀使赴燕 序班等以公謁文廟 及卽事二詩示提督主事 示尙書夏言 夏覽曰 早知有才 當待以異禮 遂贈其詩稿一卷 及還 公啓其事 時李任爲大諫 論啓曰蘇某濫將惡詩 誇示中原 請究其罪 中廟不聽 其謁文廟詩曰 晨起衣冠謁素王 太平絃誦喜洋洋 德尊不廢千年享 道大難窺數仞墻 壇上杏花紅半落 庭前檜樹翠成行 平生只會歌鴻雁 今日摩挲石鼓傍 其卽事詩曰 宴開迎餞一旬間 三月皇州却未還 柳絮白於衰容鬢 桃花紅勝美人顏 春愁黯黯延空館 歸興翩翩落故山 早晩句當公事了 拂衣長嘯出秦關 按此詩 偶爲夏公所見 而謂之誇示中原 不亦過乎 夏公心旣許之 至於贈其詩稿 則恐不作惡詩看也

 

 

 

55.

嘉靖壬午 余遊西海之玉谷 主人洪使君濬得黃鶯及雛各一 置鶯於網籠中 而別處其雛 不令相見 一日持雛試入籠中 鶯忽叫一聲 仆地而死 小兒輩戱刳其腹 則其腸斷爲七八 余哀而異焉 心常異之 後覽大平廣記曰 有人取得黃鶯雛 養於竹籠中 其雌雄曉夜哀鳴於籠外 絶不飮啄 乃取雛置於籠外 則更來哺之 一日藏其雛不出 其雌雄繚繞飛鳴 一投火中 一觸籠而死 剖腹視之 其腹寸斷云 與余所見者政同 蓋鶯之爲雛斷腸 其性然也

 

 

56.

嘉靖壬寅 濟州人朴孫等 漂到琉球國 留四年 轉解中國 因得回還 柳大容採其語 作琉球風土記 略曰 國都中有中山 王宮搆其上 故稱琉球國中山王 山頂平衍 其樹多松杉 每正月種水田 四月收穫 五月又種 八月收穫 日氣常暄暖 冬月極寒之候 如本國八月 牛馬常食靑草 凡樹木舊葉未落 新葉已生 無霜雹氷雪 人居皆用板爲樓 不設炕房 冬衣皆裌 無襦襖之制 夏製蕉布或苧布爲衣 蕉布者蓋以苞蕉縷爲織者也 男女之冠 皆編椰葉爲之 男冠如本國僧笠 或以帕抹首 或露髻而行 女冠如本國圓筐子 人不得見其面 唯命婦戴之 其餘用所著衣蔽面而行 男有袴子 女只以單裙圍之二重 貴賤皆然 男女皆椎髻 男則於右 女則於後 唯貴者着草履 餘皆跣足 大抵男多長鬚 女多艶色 其俗無車轎之屬 家不畜犬 野無虎狼狐貍雉鳶鴟鵲 味多海錯 菜無水芹 釀濁酒不用麴 只嚼米和涎 盛器經宿 其甘如蜜 凡交易皆用銅錢 土產多金銀 而拘於神忌不得行 若產於日本者則許用 不立學舍 童稚就寺僧學番文 其學經書者 皆入學於福州 每歲元日及八月十五日 祭其先 自正月初八日至十五日 達夜撚燈 男女游玩 道路塡塞 三月三日士庶相聚宴飮 五月五日 造船象龍形 選童男船各二十人 揷金銀綵花 執棹爲戲 七月十五日 家家燃燈 男則服女服 女則服男服 來往爲戱 冬至日作豆粥以食 又人死則無貴賤 富者鑿石藏棺 貧者藏於石穴 並無碑碣之類云矣

 

 

57.

大明律 專用吏文文字 而其軆簡古多曲折 非通乎吏文者 不可得以解矣 本國設置律學 使之專業 而承訛守謬 尙不曉其文字 況通其義乎 付罪名於其手 任其議擬 安能無冤乎 余嘗與老律官論律文 問 例分八字西江月 此何語也 答曰 例分八字 其義之明若西江之明月也 夫西江月 本歌詞名也 猶滿江紅玉樓春之類 蓋謂將例分八字之義 作西江月之詞也 而今律官相傳之學如是 擧此一事 可卜其餘 洪武乙亥 鄭道傳等 患律文難曉 以薛聰所製吏讀 逐條翻譯 名曰直解大明律 令書局印出 凡三百八十八件 歲月已久 散亡不存 余先人有家藏一件 余覽訖一過 往往有未譯處 然大要則皆可通矣 若讀此則必無西江明月之誤也 嘉靖丙午 元參議混觀察湖西 見而喜之 遂入榟於公州 學律者始得其指南云

 

 

58.

高城三日浦 有水石之勝 新羅時 有花郞安詳永郞之徒 來遊三日不返 故名焉 浦口巖壁 有丹書六字曰 永郞徒南石行 俗釋之曰 永郞者新羅四仙之一 而南石者指此石也 行者行于石也 客之到郡者 必訪丹書 有一郡守 厭其煩費 以石擊字 使之漫滅 後行好事者 再刻六字 但字劃不古 可恨 南秋江辨之曰 此石自高城視之則在北 自金剛山視之則在東北 自東海視之則在西 其稱南石 尤不可解 且六字成文 文理太疏 古人文法 必不如是 若非出於兒童之好事 則是永郞之徒有姓名南石行者 題名乎 後涵虛洪公按關東 作五言長篇 刊石掛巖腹 涵虛旣近代人 而詩軆亦與仙境古蹟 太不似矣

 

 

59.

中國喜文雅 凡碑記題名之類 必作閣以護風雨莓苔 董侍講越過蔥秀山而樂之 爲文以記 旣去 鑱其記于石 樹道左高邱 往來無識者 以爲華人曉風水 立石於此 以壓東方 故歲此不登 遂以石擊之 字之漫滅者十之二三 後龔雲岡見蔥秀之東嶺 名之曰翠屛 因作翠屛山記 而吳龍津作賦 雲岡謂譯士曰 董侍講之記 何無碑閣耶 於是又刻龔吳之記賦於石之陰陽 與董記相峙並樹 作閣以庇之 其尊華使重文雅 始盡其道 而無所闕矣

 

 

60.

龔太史用卿吳黃門希孟 皆風流文雅 覽本國山川之秀 不覺發興 至於下轎吟賞 凡所歷川嶺池亭 輒名之或易其舊號 仍寫額以揭之 名嘉山之東亭 曰齊山 改大定江之敵愾亭 曰控江 題平壤之亭子船 曰乘碧 改望月亭 曰先月 改黃州之於草川 曰簇錦溪 名鳳山之茅亭 曰棲鳳 南亭曰樂山 名瑞興之車踰嶺 曰高踰 名蔥秀山之東山 曰翠屛 景福宮後苑之石橋 曰長虹 忠順堂之松曰老龍 曰盤虯 翠露亭之西樹林蓊翳處 曰凝秀 慶會樓下之池 曰環碧 曰玉液 西之小渚 曰雙洲 改白岳曰拱極 仁王曰弼雲

 

 

61.

本國之俗 凡院宇之成 例以一時方言名之 出無稽甚矣 黃州之西 有一院 輿地勝覽載其名 曰貯卜只 東人之不好事如此 嘉靖丁亥 龔太史用卿到此院問其名 湖陰鄭先生改貯卜只三字作貯福以對 太史有詩曰 三韓驛路多傍山 獨有貯福在田間 云云 今刻板懸之 此院之名 庶免乎鄙俚

 

 

62.

東國不好事 雖名山勝地 未嘗有題名記焉 唯高城三日浦 有丹書六字 亦後人追刻 非其眞筆也 雲岡龔太史登平壤牧丹峯 寫題名記曰 嘉靖丁酉暮春 正使龔用卿副使吳希孟 同判書鄭士龍觀察使李龜齡遊此 卿識 字大如鵝 囑觀察使鑱諸石 刻者失眞 又立於浮碧樓下道傍 有非古人題名石之遺意 及編皇華集 鄭湖陰以爲石旣在樓下 權改其題 曰浮碧樓題名記要非當時之實跡也

 

 

 

63.

牧老題浮碧樓詩 昨過永明寺 暫登浮碧樓 城空月一片 石老雲千秋 麟馬去不返 天孫何處遊 長嘯倚風磴 山靑江自流 景泰初 倪侍講登浮碧樓 讀此詩歎曰 惜不得與此人同時也 其後華使之來 觀察使例去本國之人作 故此詩亦不得留 嘉靖年間 龔雲岡謁箕子廟 讀春亭所製碑銘 屢加稱美 牧老之詩 豈下於春亭之碑乎 恨不使雲岡輩見之 而碑亦非詩板之易去者 得遇賞於雲岡耳 余竊謂 文章論其工拙而已 而必拘以中國也 大同江又有三峯江之水辭 鄭之常雨歇長堤草色多之詩 若使倪龔見之 未必不與李卞之作同其嘆美也

 

 

64.

中國重題額 必求於縉紳之有才望者 定州納淸亭舊額 譯士朴址所寫 龔雲岡與吳黃門登亭問曰 亭額誰所寫 譯士對曰朴址之筆也 雲岡曰朴址何人 曰通事官也 黃門曰書勢甚俗 至大平館 遂寫納淸亭三字使揭之 凡詔使之問 當一一傳於伴接宰相 稟其指撝而答之 斯可也 譯士徑對以朴址之筆 使若一國之能寫者然 辭失矣

 

 

65.

中廟朝 高贊成荊山 趙參贊元紀 安參贊潤德 任判書由謙 李知事自堅 丁同知壽岡 李同知陌等 俱年滿七十 乞致仕 不允 依洛社古事 相與宴集 其後宰相至七十 則例與此會 又令愼僉知自健 寫屛張之 愼亦年過八十 其大字草書 比少尤壯 一時以爲盛事云

 

 

66.

趙知事元紀性儉素 嘗令毛匠作被肩 其法必取毛之厚者 縫於外面 而縫其薄者於裏面 公見之曰 汝眞拙工也 被肩之設 欲其暖也 今縫其薄毛於內而厚毛於外 非取暖之道也 遂使反其法焉 性又耐寒 雖隆冬不過穿一襦一裌衣而已 嘗見春月著小襪者 問曰何必着此 曰不然則冷氣入腹矣 公大笑曰腹與足相去甚遠 以足之冷 而害及於腹 安有此理哉 及卒 子興祖憲祖等兄弟同居 不求分異 一時稱之

 

 

67.

正德戊寅 地震有聲 如牛吼 城垣之壇塌者 十居一二 須臾震四五度 其夜又震六七度 人家錚鐵器皿 咸鏗然有聲 連十許日 或震或輟 訛言相傳云 一元之數將窮 五部官曉諭閭閻 令露宿於外 蓋恐遭地震壓死也 於是民愈惑之 相與具酒食偸樂 過一月纔定 其後使臣回自燕京云 蘇州有二龍相鬪 挽江水於空中 使之倒流 又掀坤軸 天下皆震 未知其果由此也

 

 

68.

霧氣凝聚如霜霰 著草木之枝葉 堅厚糾結 比雪特重者 中國人呼爲樹掛 蓋災沴也 雲岡龔太史使朝鮮錄 有樹掛歌

 

 

69.

被歌詩於絃管 非手之神妙者不能也 本國之音 與中國殊異 所傳俗樂 未必皆合於節奏 正德年間 有樂工姜長孫者 以善琴名於一時 創奏歸去來辭 閭閻學樂者 頗傳其譜 李贊成長坤曉音律 爲掌樂院提調 一日坐院使長孫鼓歸去來辭 纔弄一再行 令捽下杖八十棍 曰 汝何敢擅作僞樂以惑衆人乎 因而身死 歸去來辭遂絶

 

 

70.

朴耕之子訥年八歲 作大字 如虎豹之已有食牛之氣 濯纓金公取其書作屛 置讀書堂 又作文以寵之 前輩之愛才如此 近有神童李山海 士人之蕃之子也 年五歲能草書遒勁老熟 尤喜大字 作一箇字滿一壁 每臨寫 足掌染墨 不覺印紙 見之尤奇 其視林訥 年倍少 而筆又迥絶 一時名公才子 坌集求書 車馬塞門 贈以筆硯謝 不受 或只取一管筆 不特才之卓越 其器識亦異 前途之進 將不可量也 惜其不得與濯纓同時 得其雄文之張大 與之俱傳於千萬世也

 

 

 

71.

婦人之職 中饋織紝而已 文墨之才 非其所宜 吾東之論 從古如此 雖有才稟之出人者 亦忌諱而不勉 可歎也 三國時則無聞焉 高麗五百年 只有龍城娼于咄彭原娼動人紅 解賦詩 本朝有鄭民成氏金氏 金有詩篇傳世 而萎弱少氣 唯鄭氏昨夜春風入洞房 一張雲錦爛紅芳 此花開處聞啼鳥 一詠幽姿一斷腸之詩 成氏眼帶雙行淚 胸藏萬里心 門外紅桃一時盡 愁中白髮十分新之句 金氏境僻人來少 山深俗士稀 家貧無斗酒 宿客夜還歸之詩 稍可人意 今有東陽申氏 自幼工畫 其蒲萄山水 妙絶一時 評者謂亞於安堅 吁豈可以婦人之筆而忽之 又豈可以非婦人之所宜 責之哉

 

 

72.

嘗見醫方 有腦子 問於醫 則曰龍腦也 按宋史文天祥呑腦子不死 龍腦非殺人之物 疑所謂腦子者 別有一種也 嘉靖癸巳 余隨賀節使赴京 質正官羅翰林瀷頗博方書 余以腦子之疑質之 羅曰吾亦疑之久矣 於是太醫江宇到館 羅令譯官求見腦子 翌日寄一封來 乃赤色砒礵也 後江宇再來 問其由 答曰腦子非別物 是砒礵之赤者也 砒礵有赤白兩種云 以文天祥之呑腦子欲死觀之 江宇之言 爲不誣矣 噫龍腦腦子 厥性不同 今認龍腦爲腦子而合藥 則其不傷人者幸矣 況望其療病乎 本國醫士之用方書 如此類者不一 可懼也哉

 

 

73.

咸鏡六鎭 有一種樹 其葉似檜 土人謂之伊叱檟木 取其脂傅腫口立差 初發背尤效 正德中 始命歲貢于京 嘉靖癸巳 匣其樹枝 令醫官往質于中國 歷問御醫 皆云 不知其何木也 無乃樹不產於中州 漏於本草諸方 而人不知之耶 抑方書之外 別有此樹 而視以有名未用 不之試耶 或中國旣知之 而匣去之枝 枯乾難辨耶 治腫旣妙 則方書之載不載 中國之識不識 不必問也

 

 

74.

有別坐姓李者云 嘗得一方云 人有急死者 刺其無名指濡血書鬼字於額上則甦 始未之信 適有男子中惡急死者 將過半日 心下盡冷 刺其左手無名指 良久有血 遂依方試之果甦 前後得活者凡三人云 雖未究其理 而見效如此 異哉

 

 

 

75.

世之治痢疾者 晨起飮井華水一二大椀 有卽差者 乃曰以冷去冷也 按方書有冷痢 又有熱痢 安可以一律治之哉 況以冷去冷 爲術最疏 其不至於害人者幾希 頃歲湖西人初發背腫 用細酒一甁 和崖蜜數三升飮 至醉則立愈 此亦以熱去熱之謂也 腫之發於背者 最爲難治 稍緊則必死 其性本熱 今添熱而得愈 豈其理也哉 余意腫有毒不毒 而背有害不害 村落之人 不知此理 苟見汗毒之在背 驚以爲重腫 飮酒至醉 偶然消去 遂曰酒可治腫云爾 若信其術 則殺人也必矣

 

 

76.

金沖庵淨以能詩文名一世 所著遺失 存於世者無幾 其猶子天字 收拾見聞 裒爲二卷 其遣懷詩曰 海國恒陰翳 荒村盡日風 知春花自發 入夜月臨空 鄕思千林外 殘生絶島中 蒼天應有定 何用哭途窮 又曰 少年師古訓 意拙謾多癡 道在名何用 官成殆亦隨 世事應前定 行身未早知 餘生儻有悔 來日庶能追 其晩望詩曰 秋陰起將暝 迢遞倚荊扉 虛莽夔魖悄 冥烟島嶼微 眼穿孤鳥盡 思逐片雲依 一葦豈云遠 人遐自未歸 又曰 絶國無相問 孤身棘室圍 夢如關塞近 僮作弟兄依 憂病工侵鬢 風霜未授衣 思君若明月 天末寄遙輝 其效劉白張姚軆詩曰 謫居人事絶 却與懶相宜 書亂多無次 畦荒半不治 睡眠侵午足 枕席赴涼移 人散酒醒後 月明閒夜時 其晨起詩曰 二年流落侶魚蝦 雙鬢蕭蕭半已華 魂夢不知滄海遠 春來無夜不還家 其山雨詩曰 蕭蕭山雨下茅庵 秋老荒城晩色酣 故國山川魂自往 不知身在海天南 其題路傍松詩曰 海風吹去悲聲遠 山月高來瘦影疏 賴有直根泉下到 雪霜標格未全除 其江南詩曰 江南殘夢晝厭厭 愁逐年芳日日添 雙燕來時春欲暮 杏花微雨下重簾 其錦江樓詩曰 西風木落錦江秋 烟霧蘋洲一望愁 日暮酒醒人去遠 不堪離思滿江樓 其江興詩曰 遠峯天外翠肩浮 烟樹重重暗浦頭 一雨滄江歸棹晩 雁橫寒渚蓼花秋 其別弟詩曰 汝去寧▣▣ 吾留阻我親 去留分汝我 吾汝本同身 其感興詩曰 落月臨荒野 寒鴉下晩村 空林烟火冷 白屋掩荊門 其岐路詩曰 岐路紛紛者 應緣食與衣 不知朝復暮 白盡鬢邊絲

 

 

 

77.

沖庵金公嘗遊通川之叢石亭 題詩六首 後郡守毀其板 因而逸其二篇 嘗覽四佳東人詩話 金英憲之岱題詩義城館樓 爲一時膾炙 及樓火於兵 板隨以亡 後數十年 縣監吳迪莊之女 發狂亂語 忽詠出金詩 以爲鬼物亦愛詩 使復傳於世 若通之爲郡 亦無鬼物之愛詩者 可惜也 今錄四詩于下 其一曰 絶嶠丹崖滄海陬 孤標敻邈卽蓬丘 硬根直揷幽波險 削面疑經巧斧修 鰲柱天高殘四片 羊碑峴古▣ ▣▣▣去已寥廓 目斷碧雲空自愁 其二曰 千古高皐叢石勝 登臨寥落九秋懷 斗魁鏟彩隨碧海 月宮借斧削丹崖 巨溟欲泛危巒去 頑骨長衝激浪排 蓬島簫笙空淡竚 夕陽搔首寄天涯 其三曰 八月十五叢石夜 碧空星漢淡悠悠 飛騰桂影昇天滿 搖漾銀光溢海浮 六合孤生身一粒 四仙遺躅鶴千秋 白雲迢遞萬山外 獨立高邱杳遠愁 其四曰 雲沒秋晴淡碧層 淸晨起望太陽昇 光涵海宇初呑吐 彩射天衢忽湧騰 幽窟老龍驚火焰 深林陰鬼失依憑人間昏黑從今廓 欲向崦嵫爲繫繩

 

 

78.

僧雪翁者自稱受業於金時習之門人 頗解賦詩 亦曉談命 唐太史之來 翁作詩呈于寶山館 其意以爲 詔使必奇其詩而召見也 太史覽之 送于遠迎使容齋李公曰 下輩以此作示予 予不曉其所道語 容齋以其事啓聞 命拿來杖流于遠 太史西還 作詩使付之曰 天興有寺在山中 偶爾逢僧說異同 花玉三生何起滅 性原二字但眞空 行雲錫杖泥沙印 了月因緣頭腦翁 獨有烟霞憑舊物 菩提枝葉恁西東 所使多佛經 不可曉

 

 

인용

목차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