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5/0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김춘택 - 논시문 전문 본문

문집/시화집

김춘택 - 논시문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22. 6. 5. 16:16
728x90
반응형

논시문(論詩文) 부잡설(附雜說)

 

김춘택(金春澤)

 

 

1.

嘗謂眞西山心經之後 眞學絶罕 胡元瑞詩藪之後 好詩無聞 然爲學而不可舍心經 論詩而又何可廢詩藪乎 但詩藪 儘有偏處 且詩須寫出實情眞境 而胡乃以爲滁州 雖無西澗 不害有韋應物絶句 此等却又不是

 

 

2.

論詩 且休千言萬語 惟知宋之猖狂 明之假飾 爲盡可戒而已 此其要法若夫性情才氣 在乎其人焉耳 子瞻高處 或似淵明太白 下處自不免猖狂 山谷可戒者尤多 自學者言之 簡齋或勝后山 如宛陵 未見有可戒而其可師 却不若簡齋 放翁豈不自得乎道 而猖狂處 甚於子瞻 明詩 大抵如美人障子 豈不眩目 無以致情 惟弇州稍黠間有類子瞻者 其論子瞻曰 雖不能爲吾式 亦足以爲吾用 滄溟長律 儘有絶唱 空同豈不亦雄健哉 然欲求明詩之最勝者 當於弇州集中所謂類子瞻者得之 弇州詩如時淸轉自饒封事 歲稔猶聞罷上供 豈非宋人語 然且諱宋 余竊哂之 所謂性情才氣 未易遽言 然自古能詩者 未必皆高人達士 或多姦雄浪子 而惟庸俗之人 鮮有能詩

 

 

3.

言語文字 實有古今之異 亦不係其人之賢否 古人曰 暮春者 春服旣成 與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何嘗曰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謂偸閒學少年 古人曰 百爾君子 不知德行 曰 知我者 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 謂我何求 何嘗曰一般淸意味 料得少人知 古人曰 出其東門 有女如雲 雖則如雲 非我思存 何嘗曰世路無如人慾險 幾人到此誤平生 古人曰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曰 對酒當歌 又曰 遠望可以當歸 何嘗曰濁酒三杯豪氣發 朗吟飛下祝融峰 然所謂未須愁日暮 天際是輕陰 所謂明朝試捲孤篷看 依舊靑山綠樹多 儘好 如感興詩 唐宋以來 殆未或見

 

 

4.

東方之詩 翠軒爲最 但以其少時所作 或病粗率 使假之年 當勝東坡 其才然也 然余恨其取法不高 或有自以謂法高者 才又不逮 如蘇齋 終日矻矻於繩墨之間 而似不知九方臯相馬之術者 東溟 其亦傑出矣 而要不出明人軌度耳 其他又鮮有可觀 吾家西浦翁 古詩短律 本諸風雅 出入騷選唐宋 多有絶佳處 未知篤論者何以處之也

 

 

5. 문장과 도는 함께 가다가 공맹 이후로 갈라졌다

文本於道, 一而已. 道莫尊於, 故文亦莫盛於.

以後, 則文有, 道有程, 文與道始分焉, 此殆天地間一大欠事.

未達於道, 故其文猶不至則固可也; 之有歉於文, 或由於其不深乎道則不可也.

然思文與道之所以分, 其亦出於古今之變, 運氣人事之致然者哉.

해석보기

 

6.

朱子曰 孟軻氏沒 聖學失傳 天下之士 背本趨末 不求知道養德以充其內 而汲汲乎徒以文章爲事業 然在戰國之時 若申吳之術 蘇蔡之辯 列禦寇莊周荀况之言 屈平之賦 以至秦漢之間 韓非李斯陸生賈傅董相史遷劉向班固 下至嚴安徐樂之流 猶皆先有其實而後托之於言 惟其無本而不能一出於道 是以君子猶或羞之 及至宋玉相如王褒揚雄之徒 則一以浮華爲尙而無實之可言矣 愚謂論文 亦當以朱子此論爲準 凡後世爲文者 其或有實 或徒尙浮華 皆可按驗已

 

 

7.

伊川謂古之學者 惟務養情性 今之爲文者 專務悅人 又曰 人見六經 便謂聖人作文 不知聖人攄發胸中所蘊 自成文耳 又曰 游夏何嘗秉筆學爲詞章 愚謂聖人何嘗不作文 惟不養性 而只作文則不可 且作文 豈是與養性之事 判然背馳者 聖莫過於伊尹傅說周公 而訓命及七月詩 不可謂不作文 又不可謂不悅人 所謂務悅人 有公私是非 若伊傅周公之務悅人 乃欲以感動人主 非如後來欲竊科第者比 而今觀其文 豈是率然攄發而成者 其必秉筆易藁 無疑也 且如周公苟欲使成王知稼穡之艱 則招致一田夫 朝夕道說 豈不詳悉 或周公自爲道說於咨嗟吁咈之間 有何不可 而必爲詩令瞽誦之 其欲悅人 庸有旣哉 想春日遲遲 采蘩祁祁等語 尤能以感動成王矣 動人之道 言之不足而有文 文之不足而有樂 盖文者 居於言語音樂之間 苟曰聖人不作文 則樂亦不作矣 至如游夏之檀弓樂記 觀其製作之體 豈可曰不秉筆而學哉 伊川此言 似乎過高 不然則以文詞非其所好故然耶 朱子劇好古詩楚辭 不惟好之 盖嘗倣而爲之 頗有似之者 朱子固亦秉筆之人也

 

 

8.

朱子諸封事 固與二程奏疏之文不同 其過宮疏 又極意作文 諸書如與臺端黃端明等 又自別

 

 

9.

盤庚五誥 人謂險怪 其實非險怪 古人言語 本自如此 卽伊川所謂攄發而成者 旣知盤庚五誥之爲攄發 則如伊訓說命等 豈非愚所謂作文者耶

 

 

10.

易乾卦文章 以書之二典兼詩之大雅 諸卦君子以之下 雖寂寥數字 其文皆燦然 繫辭及論語齊論孟子萬章禮記諸篇 文體大抵相似

 

 

11.

六經之後有西京 西京之中 史遷爲最 賈傅粗率 董相迂緩 惟劉更生醇深典則 諸儒之所不及

 

 

12.

孟子史遷之文 若行其所無事者 其後惟六一 殆庶幾焉 昌黎學孟子處固好 而亦好揚雄 故或欠自然 愚謂左丘明司馬相如揚雄之爲後人害不少 若莊周屈原 勝於三人 盖莊近孟子 屈近史遷

 

 

13.

爲文 亦不可一切欲行其所無事 觀於易詩書 可知 然揚雄自謂學周易 而未見其能學周易也 且深究而極論之 易詩書 亦不可謂不行其所無事者 大抵偏正眞假而已 如揚雄之流 偏爾假爾 雖然 不善學孟子史遷者 又未見其能正爾眞爾 愚故謂劉更生歐陽脩 儘難得

 

 

14.

凡爲文 不能不要好 又不可不要自然 盖自然而好 方眞好 其要自然 乃所以要好

 

 

15.

明人東人之於文 雖各不同 其不能以言爲文則同 明人假飾 可謂之文而不可謂之言 東人非文亦非言 其勢固宜如此 明人之視爲文 如捕神鬼捉蛟龍 人所不常爲之事 東人 如閭巷賤人 陽爲知文字之狀 而羞澁不能信口發言者

 

 

16.

東人之文 大率傷於四書註疏 其自以守正者 多支離緩弱 其尙奇者 以支離緩弱之資地 而稍取明人糟粕 以假飾其字句而已 惟簡易 尙奇而不假飾 谿谷 守正而不緩弱 宜其並跱詞壇哉 然二公各有遺恨 須合二公爲一 然後可以望風歐曾之門矣

 

 

17.

尤齋之文 盛矣 簡易谿谷之後一人矣 然有可論 且其欲學史遷處 不如其純出於朱子者

 

 

18.

息庵嘗曰 樂全勝玄軒 春沼勝樂全 是謂己又勝春沼也 樂全春沼之文 余未之見焉 惟息庵 豈能勝玄軒 大抵皆有得於明人者 而玄軒較沖澹 此則又就其中 有古今之變

 

 

19.

朱子嘆世俗爲文 都是假底 而擧其聞於人者曰今世安得 文章只有箇减字換字法爾 如言湖州 必須去州字 只稱湖 此减字法也 不然則稱霅上 此換字法也 東人爲文 亦有用此法者 然减字法不至甚 惟換字法殊可惡 且無論地名 卽於尋常行語間 分明宜下之字 却都不下 必取生面意外之字以飾之 自命爲古文 而反不如粗言俚說之或近自然 盖東文 粗言俚說甚多 不然 又是換字法 鮮有出此兩塗之外者耳 其於地名 則如水原稱隋城 全州稱完山者 兩塗之文 皆盛爲之 鉅公名家 亦所不免 雖以愚之已知其非 而或時效尤 習俗然也 竊謂州縣之稱古號 於詩則無妨 亦有不得不爾 處於文則不可 於雜文猶可 於墓文尤不可 墓文 當取史體文章 莫高於春秋 而其所書地名 怪駭者甚多 此惟據實而史體然也 地名苟可以其雅俗而有所變改 則於人名亦當然乎 東文多稱判書爲尙書 參判爲侍郞 此或無妨 而亦不可謂非假也 史漢中無論一代制度名物 至於時俗稱謂與夫夷狄外國無意義之名號 皆直書之 何害於其文之高且古哉 如我國之稱官高者 爲大監令監 稱主將爲使道者 乃擧世所通行 取用於文 無所不可 如書札之用兄主叔主之稱 亦未見其爲文之病 惟所謂吏讀 决不可用 盖名號則無傷於文 而苟用吏讀 文不能爲文矣 余就理時 口呼供辭 而不用吏讀 但其自稱從俗曰矣身 此固無傷 且雖欲不稱矣身而稱臣 未知法官之肯受而書之否故也

 

 

20.

古歌詞 自舜臯陶及夏五子所爲 至周詩之被管絃者 其音律節族 皆當合於樂 而樂旣亡 歌之音節 亦無得以考焉 後世之歌與樂 固非古之歌與樂 而然其自相諧合 則不害謂今猶古也 東人或效古人爲歌詞 而所辨惟四聲 其中淸濁虗實 則昧然不知 何能與中華樂律相合哉 其以本國言語爲之者 不論其自合於本國樂律與否 就其辭意 或多悠揚婉切 眞可以動人聽感人心者 不惟勝於效古之歌詞 其視詩文諸作 又不啻過之 無他 眞與假之分也 諸詞中如鄭松江前後思美人詞 又其最勝者 嘗聞金淸陰劇好聽此詞 家內婢使 皆令誦習 吾家老婢春臺者 兒時逮事淸陰 至老而猶道舊日事 能誦其羅幃寂寞繡幕虗等句 淸陰之好之如此 豈無所以然者哉

 

 

21.

松江前後思美人詞者 以俗諺爲之 而因其放逐鬱悒 以君臣離合之際 取譬於男女愛憎之間 其心忠 其志潔 其節貞 其辭雅而曲 其調悲而正 庶幾追配屈平之離騷 而吾家西浦翁 嘗手寫兩詞於一冊 書其目曰諺騷 盖亦以爲可與日月爭光焉耳 余來濟州 又以諺作別思美人詞 追和松江兩詞 其大意 以爲彼娘子猶嘗陪侍君子於白玉京廣寒殿 寵愛嬌態 則雖遇灾殃而被斥逐 亦不必永傷 惟此娘子未嘗一承恩於鴛鴦枕翡翠衾 而乃獲罪遠放 無因緣而有離別 最爲可恨 其命意措辭 若兩娘子相遇而答問者然 盖古所謂孌彼諸姬聊與晤言之遺意 而其辭比松翁益婉 其調比松翁益苦 卽賤臣今日所遭罹者然也 記余頃年置對之辭 有曰矣身雖不能以廢蟄之前 竊末科霑一命 以獲近於淸光 而顧以家世處地 不容自疎生成保全其恩罔極之故 斷斷衷悃 實有加於朝夕左右之臣 常以愛君如父 自誓於心 此固余之情實 則歌詞之作 亦其宜然 而以余今日所處 如是攄發 恐非晦默之道 且詞中指時人則曰 楚之纖腰 燕之美貌 長袖淸音 非不好矣 而豈盡有精誠乎 其自況則曰 竹釵所揷之首 長向於君 布裳所着之身 爲君而潔 此尤恐其觸諱 而然中心所蘊 感興而發 自不能已也 古者令瞽誦詩 奚取於瞽 取其善於音 而妓亦習音者也 且君臣之義 非其所可知 而男女之情 乃其所備諳者 情苟感焉 則其發爲聲音 愈足以動人矣 今以此詞 留傳於州妓之善歌者 使後之聽之者 得因其辭而究其意 是余尙可以遇知己也 李東岳聞唱松江詞詩曰 惆悵戀君無限意 世間惟有女娘知 女娘固知之 而如東岳 知女娘之知之 是卽知松江者也 安知後之君子 不更有如東岳者歟

 

 

22. 사씨남정기의 가치와 한문으로 번역한 이유

小說, 無論廣記之雅麗, 西遊水滸之奇變宏博. 平山冷燕, 又何等風致? 然終於無益而已. 西浦頗多以俗諺爲小說, 其中所謂南征記, 有非等閒之比. 余故翻以文字, 而其引辭曰: “言語文字以敎人, 自六經然爾. 聖人旣遠, 作者間出, 少醇多疵. 至稗官小記, 非荒誕則浮靡. 其可以敦民彝裨世敎者, 南征記乎.

記本我西浦先生所作, 而其事則以人夫婦妻妾之間. 然讀之者, 無不咨嗟涕泣, 豈非感於謝氏處難之節, 翰林改過之懿. 皆根於天具於性而然者. 其憤痛裂眦, 又豈不以喬董之惡哉? 不惟如是, 推類引義, 將無往而非敎人者. 所謂放臣怨妻與所天者, 天性民彝, 交有所發,’ 則如楚辭. 所謂感發人之善心, 懲創人之逸志,’ 則又庶幾乎, 是烏可與他小說同日道哉.

然先生之作之以諺, 盖欲使閭巷婦女, 皆得以諷誦觀感, 固亦非偶然者. 而顧無以列於諸子, 愚嘗病焉. 會謫居無事, 以文字翻出一通.

又不自揆, 頗增刪而整釐之. 然先生特以其性情思致之妙而有是書, 故於諺之中, 猶見詞采, 今愚所翻, 反有不及焉者. 昔太史公作屈原傳歐陽永叙王氏婦, 其文與兩人節義爭高. 愚誠美之 而自無以稱謝氏之賢. 然庶幾仰述先生所爲作書敎人. 其意非偶然者, 是愚之志也. 覽者恕焉. -北軒集

해석보기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