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5/0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지봉유설 - 지리부 전문 본문

문집/지봉유설

지봉유설 - 지리부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22. 6. 7. 08:43
728x90
반응형

지봉유설권이(芝峯類說卷二)

 

지리부(地理部)

 

 

1.

兪琰曰 皇天后土 皇 大也 后與厚通 今后土夫人祠 塑婦人像 非也 左傳云共工氏有子曰句龍 爲后土 古者謂天子爲元后 又有后夔后稷之稱 則以后土爲婦人者謬矣 然漢書禮樂志 地祇 謂之富媼 其以媼稱何也 釋者以爲稱坤爲母之義 未知是否

 

 

2.

博物志云地以名山爲輔佐 石爲骨川爲脈 草木爲毛土爲肉 三尺以上爲糞 以下爲地 如所謂糞土之墻 糞字蓋此義也

 

 

3.

淮南子曰 地形東西爲緯 南北爲經 山爲積德 川爲積刑 高者爲生 下者爲死 丘陵爲牡 谿谷爲牝 後人以谷爲牝此也

 

 

4.

邵康節曰 極南大暑 極北大寒 故南融北結 萬物之死地也 余謂生因於死 死因於生 氣屈則伸 陽剝則復 雖當寒沍之時 生意未嘗息滅 則其所謂死地 卽所謂生地也

 

 

 

 

1.

述異記曰 盤古氏 天地萬物之祖 其死也 頭爲五岳 目爲日月 脂膏爲江海 毛髮爲草木 一云頭爲東岳 腹爲中岳 左臂爲南岳 右臂爲北岳 足爲西岳 余謂此特就中國而言 若曰頭爲崑崙 足爲白頭山可也

 

 

2.

拾遺記曰 扶桑五萬里 有磅磄山 上有桃樹百圍 萬歲一實 欝水在磅磄山東 生碧藕長千常 故有萬歲冰桃 千常碧藕之說 余意磅磄與方丈音相近 俗謂智異山爲方丈山 又世傳昔有人於高城海邊 見水中臥石 題曰方丈山碑 以此或疑金剛亦號方丈山云 所謂欝水 恐指欝陵島而言 按八尺爲尋 倍尋爲常 一云七尺爲常

 

3.

拾遺記曰 蓬萊山高二萬里 水淺有細石如金玉 不加陶冶 自然光淨 東有欝夷國云 所謂細石 似今碁子之類 而欝夷與欝陵島音相近 欝陵亦古國名 王維送日本晁監序曰 扶桑若薺 欝島如萍此也 又曰圓嶠山上有方湖 周廻千里 今漢拏山上有深池 世謂漢挐爲圓嶠者 蓋有據矣

 

 

4.

按韻書曰 禹迹之內 有三崆峒 黃帝問道處在汝州 杜詩崆峒小麥熟 在臨洮 又其一在安定云 而薊州之崆峒山不與焉 按陳子昂詩曰 北登薊丘望 求古軒轅臺 尚想廣成子 遺迹白雲隈 子昂豈無所考而云哉 黃帝都涿鹿 涿鹿今幽州 幽州去薊門近 則子昂之說似是

 

 

5.

張翰翔曰 赤壁雖有名 景則不如名 第因眉山二賦 遂勝千古耳 余聞魯訒言在中朝 親見滕王閣 頗不如所聞云 是豈獨赤壁乎哉 按三才圖會曰 赤壁磯在黃州 蘇軾遊此 以爲曹操敗走處非也 赤壁乃在武昌樊口云 余謂以蘇之博雅 而猶不知此 何耶

 

 

6.

朱子與客談風水 因曰冀州好一風水 岱嶽靑龍也 華山白虎也 嵩山案也 淮南諸山 案外山也 與術者之見異矣

 

 

7.

宛委餘編曰 東嶽廣桑山 吊海中 南嶽長離山 在南海中 西嶽麗農山 在西海中 北嶽廣野山 在北海中 中嶽崑崙山 在九海中 爲天地心 此五大嶽也 方壺山鍾山在北海 扶桑山蓬萊山沃焦山吊海 連石山吊南 方丈山圓嶠山岱輿山 俱在大海中 酆都山在九壘之下 玄洲在北海中 瀛洲穆洲祖洲吊海中 鳳麟洲聚窟洲生洲在西海中 炎洲在南海中 元洲長洲俱在大海中 滄海島在大海中 高五萬里 皆神仙所居 又拾遺記曰 岱輿圓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山在海東云 按廣桑山 雜書所謂孔子爲太極上眞公 主廣桑山是也 鍾山有龍啣火照天門是也 十洲 西王母所謂巨海十洲 人跡罕到者也 以此觀之 申功言天下名山八 三在蠻夷 五在中國 其所見 豈不偏且小哉

 

 

8.

王世貞曰 今天下 二華不如峨眉 衡嶽不如武當 嵩少一培塿耳 而崑崙天柱 以要荒棄之 雖然 是寧獨山而已哉 余謂我東人名能文詞者 無讓於中華 而華人以要荒視之 一無傳道之者 噫 豈唯山哉 豈唯山哉

 

 

9.

三才圖會記本國山川 曰大興洞朴淵 皆在天磨聖居兩山之間 昔有朴進士者吹笛淵上 龍女感之 引以爲夫 故名朴淵 五冠山在長湍府西 有五峰團圓如冠 俗離山在報恩縣 有文藏臺法住寺 冰山在義城縣 動石在九井峯下 靑鶴洞在智異山中 諺傳崔致遠所遊處 三日浦在高城郡 寒溪山在麟蹄縣 形勝甲於嶺西 萬瀑洞在金剛山中 洞有普德窟 鑿絶壁 立銅柱於外 以構小屋三楹於其上 拘以鐵鎖 釘于巖石 浮在空中 祥雲亭傍海 有長松連十里 仰不見白日 叢石亭在通川郡北 嶺南樓在密陽府 館東勝覽 爲嶺南第一云 我東山川樓觀之勝 不止於此 而圖會所載 特出於傳聞 故疏略如此

 

 

10.

世謂三山 乃在我國 以金剛爲蓬萊 智異爲方丈 漢挐爲瀛洲 藺詩方丈三韓外證之 余謂三神山之說 出於徐福 而徐福入日本 死而爲神 則三山應吊海之東矣 老杜不曰方丈在三韓 而曰方丈三韓外 其言宜可信也

 

 

11. 우리나라의 지형과 산맥

 

我國諸山, 皆發源於白頭山. 自磨天鐵嶺而南, 爲金剛五臺太白, 至智異而盡焉.

南師古常言白頭山脈, 不應到此而止, 當是隱伏海中, 爲日本諸島云. 其說有理, 今濟州漢挐, 亦其一也.

 

 

해석

我國諸山, 皆發源於白頭山.

우리나라의 모든 산은 모두 백두산에서 발원한다.

 

自磨天鐵嶺而南, 爲金剛五臺太白,

마천과 철령으로부터 이남은 금강산과 오대산과 태백산이 되며

 

至智異而盡焉.

지리산에 이르러 끝난다.

 

南師古常言白頭山脈, 不應到此而止,

남사고상이 말했다. “백두산맥은 응당 여기에 이르러 끝나는 것이 아니라,

 

當是隱伏海中, 爲日本諸島云.

마땅히 감춰진 바다 속에 일본의 모든 섬이 되었다.”

 

其說有理, 今濟州漢挐, 亦其一也.

이 말이 이치가 있으니 이제 제주도의 한라산, 또한 매한가지다.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12.

遼志曰 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餘里 其山禽獸皆白 人不敢入 恐穢其間 以致蛇虺之害 黑水發源於此 卽混同江 剖大木爲舟 形如梭 曰梭船 卽今亇尚船也 又吾學編曰 長白山橫瓦千里 高二百里 巓上有潭周八十里 南流爲鴨綠 北爲混同 按長白山 蓋白頭山 以四時冰雪常白故名

 

 

13.

通典云匈奴歌曰失我焉支山 使我婦人無顔色 說郛曰 焉支 閼支也 又云今燕脂此山出 紅藍可爲燕脂 閼支以爲飾 故失之則婦人無顔色也

 

 

14.

智異山亦號頭流 白頭山之脈流至此故云 或言其脈至海而窮 停留于此 作頭留 是又名方丈 通鑑輯覽云方丈在帶方郡之南 其曰帶方 亦因方丈而名之

 

 

15.

楓嶽俗號皆骨 僧謂之金剛 亦名涅槃 或曰怾怛 亦曰眾香城 按華嚴經云東北海中有金剛山 一萬二千曇無竭菩薩常住其中 金安國詩云永郞風月三千首 無竭雲烟一萬峯是也

 

 

16. 중국인도 가고 싶던 금강산, 그런데 가긴 쉽지가 않네

 

中國人有曰: “願生高麗國, 親見金剛山.” 金剛山之名於天下久矣. 然我國之人, 相去數百里間, 而不果遊者多矣.

申企齋亦云: “少時多病今傷老, 辜負名山此百年.” 頃歲東征天將等問金剛遠近, 或欲往見, 而辭以僻遠, 故不克行.

 

해석

中國人有曰: “願生高麗國, 親見金剛山.”

중국 사람이 원컨대 고려에서 태어나 친히 금강산을 보고프다.”고 말했으니,

 

金剛山之名於天下久矣.

금강산이 천하에 이름난 지 오래다.

 

然我國之人, 相去數百里間,

그러나 우리나라 사람들은 서로의 거리가 수백 리쯤이라

 

而不果遊者多矣.

유람하지 못한 사람이 많았다.

 

申企齋亦云: “少時多病今傷老, 辜負名山此百年.”

기재 신광한이 종질 원량 신잠이 영동군에 부임할 때 헤어지며 주다贈別堂姪元亮潛之任嶺東郡라는 시에서 말했다.

 

少時多病今傷老

어려선 병이 많았고 지금은 늙음에 속상하여

辜負名山此百年

마침내 명산을 저버린 나의 삶 백년.

 

頃歲東征天將等問金剛遠近,

멀지 않은 해에 동정장군 등이 금강산의 거리가 얼마인지 물었으며

 

或欲往見, 而辭以僻遠,

어떤 이는 가서 보려 했지만 외지고 멀다며 사양하였기 때문에

 

故不克行.

갈 수가 없었다.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17.

漢挐山一名圓山 在濟州 以峰上皆平故名 世傳登其山頂則可瞰老人星 其大如燈 山頂積雪 盛夏不消 有大池旱不竭 輿地勝覽曰 卽圓嶠山也 然則以漢挐爲瀛洲山者非也 漢挐西北 別有一山 名瀛洲山 故謂濟州爲東瀛洲 又瑞山 高麗時自海中湧出 周四十里 山無草木 今在大靜縣云

 

 

18.

伽倻海印寺之洞曰紅流洞 洞口有武陵橋 又有崔致遠題詩石 詩曰狂噴疊石吼重巒 人語難分咫尺間 常恐是非聲到耳 故敎流水盡籠山 又智異山神興寺洞 亦謂紅流洞

 

 

19.

智異山靑鶴洞 舊有靑鶴栖止故名 前朝李仁老至神興寺 尋靑鶴洞不得 有詩曰策杖欲尋靑鶴洞 隔林空聽白猿啼 洞之得名蓋久矣 居僧爲余言 平時有俠少投石傷鶴翅 鶴由此不復來 未幾有壬辰之亂 蓋見幾而作也

 

 

20.

松嶽初名扶蘇 或稱鵠嶺 或稱神嵩 以栽松故名松嶽 所謂鵠嶺靑松此也 尹紹宗詩蒼蒼萬古扶蘇山 許琛詩扶蘇王氣欲沈淪 皆指松嶽耳 又扶蘇山在扶餘 李穀扶餘懷古詩 扶蘇山下徒立國是也

 

 

21.

輿地勝覽曰 方巖在漢挐山絶頂人跡不到處 其形方正 如人鑿成 其下莎草成蹊 怳聞絃管之聲 莫知所從來 世傳神仙恒遊之所 又曰旌義金寧咸德 多神仙云 金寧咸德 亦濟州屬縣名

 

 

22.

淸風郡治 有屛風山 山有穴方二尺許 風氣甚烈 雖盛暑之日 猶覺寒凜 名風穴 穴中空曠 其深不知幾里可攀緣以入 以火燭之 石罅多有石髓可食 取出穴外則堅凝爲石 按荊州記云宜都狼山 有穴口大數尺 爲風井 宋玉風賦曰 風起於靑蘋之末 盛怒於土囊之口 註 土囊 大穴也 蓋此類也

 

 

23.

義城縣有冰山 中有石穴 穴口三尺 爲風穴 又有穴在巖下廣一尺 立夏後冰始凝 極熱則冰堅 霾雨則冰釋 春秋不寒不熱 冬則溫氣如春 謂之冰穴 義興縣華山 亦有風穴甚寒 每夏冰結 異哉

 

 

24.

雲峰八良峴 有血巖 乃我太祖勦殲拔都之地 石上斑血 至今若新漬 壬辰歲 巖血流而倭寇至 怪矣

 

 

 

 

 

1.

河源志曰 河源在吐蕃西鄙 有泉百餘 泓方可七八十里 沮洳泥淖 弱不勝人跡 望之燦若列星 故名星宿海也 按河源自星宿海 行半月至崑崙 則古稱河出崑崙者妄也 在胡元時 西域諸國 無遠不通 故遣使窮河源所出而爲此志 則其言宜可信也

 

 

2.

朱子以黃河及長江鴨綠江爲天下三大水云 蓋鴨綠江自白頭山走數千里 分派爲三江 西南入于海 其發源甚遠 故謂之大水

 

 

3.

我國所謂浿水有三 其一 漢書謂漢興 修遼東古塞 至浿水爲界 又衛滿亡命浿水 卽今之鴨綠江也 其一 唐史謂平壤城南浿水 卽今之大同江也 其一 東國史謂百濟疆域 北至浿河 卽今猪灘也 按戰國策云朝射東莒 夕發浿丘 蓋指我國浿水而言

 

 

4.

千字文金生麗水 或者言麗水之麗字 卽高麗也 蓋以三叉河一名遼水 舊屬高麗故云 今按韓子曰荊南麗水生金 又考杜氏通典 南方有麗水縣 乃知其文本出於此

 

5.

河者 北方流水之通名 故自遼抵燕都一路 有八渡河, 甕北河, 三叉河, 大小凌河, 沙河, 深河, 灤河, 潞河, 玉河 皆以河稱焉 我國之猪灘 舊稱浿河 蓋亦以此

 

 

6.

我國溫泉 京畿, 全羅道外 無處無之 平山, 延安, 溫陽, 伊川, 高城, 東萊最著名 俗傳世宗大王有眼疾 命中使汲取諸道溫水稱量 則唯伊川葛山溫水最重 乃親幸沐浴良驗 故以葛山溫水爲第一云

 

 

7.

椒井多有之 廣州淸安等處最有名 每七八月 有椒氣甚烈 病人沐浴 頗有奇效 按本草 溫泉下有硫黃故水熱 醫鑑曰 冷泉下有白礬 故水味酸澁冷洌 所謂冷泉 卽今椒水也

 

 

8.

海州有鳴川 以餞別之地故名 昔有人於此別妓 妓不泣 乃作詩曰水有鳴川水 人無泣別人 那將橋下水 沾却美人巾

 

 

9.

大津在京畿, 忠淸之間 水路三十里 中有大石 舟觸則碎 俗號賽神令公 行人必以香火祈祝 賽神之稱 蓋以此 而謂之令公則未知其義 或疑令公 卽靈君云

 

 

10.

半山詩云十月寒江正復艚 按正月水曰解凍水 二月曰白蘋水 三月曰桃花水 四月曰瓜蔓水 五月曰麥黃水 六月曰山樊水 七月曰豆花水 八月曰荻苗水 九月曰霜降水 十月曰復艚水 十一月曰走凌水 十二月曰蹙凌水 廋信詩春水望桃花 張志和詩桃花流水鱖魚肥 亦此也

 

 

 

 

 

1.

異聞錄曰 地之勢西北高而東南下 所謂東北南三海 其實一也 無所謂西海者 經傳所載四海 蓋引類而言 甘英往條支臨大海 蓋卽南海之西也 漢西域傳所云蒲類海 疑亦停居一澤 或言卽星宿海 非西海也 余謂世所稱四海 只據中國而言 非天地間之四海也 若考三才圖會則可知

 

 

2.

夷堅志曰 寧海縣東海中有尾閭 其水湍急 陷爲大渦者十餘 舟楫不可近 蓋東海淺水處 按寧海 卽浙江台州屬縣也 莊子尾閭泄之註 尾閭一名沃焦 一石方圓四萬里 海水注之無不燋 此兩說 似不同

 

 

3.

古人詩文中所謂碧海 槪指東海而言 按十洲記 東有碧水不鹹苦 正作碧色 山海經云扶桑在碧海中 又東海亦謂滄海 列仙傳云巨鰲背負蓬萊之山 抃舞戲滄海之中 是也 今人混稱則非也

 

 

4.

輿地勝覽稱京都爲左控關嶺 右環渤海 董越朝鮮賦 稱海西曰北接慈悲 南臨渤海 倪謙太平館賦曰漢江蕩潏 渤海攸歸 按博物志 東海共稱渤海 南海之別有漲海 西海之中有靑海 北海之別有瀚海 蓋我國之西海 卽中國之東海 故通稱渤海

中國之東海 卽我國之西海 其有潮汐固矣 我國之東海 本無潮汐 是理外難知之事 而歷世無論辨之者 中國之人 未嘗見我國東海故也 楊生萬世 乃東海居人 爲余言北海自北而流下至東海 晝夜不止 故雖風靜之日 波聲遠聞 長流之水無潮汐 其勢然矣 不足怪也云

 

 

5.

嘗見暹羅國地圖 則東南海中 有萬里長沙, 萬里石塘 連瓦回抱 崔溥漂海錄所謂在濟州望見白海者 疑卽此也

 

 

 

 

 

1.

田橫義士死海島中 後人哀之 號曰嗚呼島 俗傳洪州海中 有芿叱盆島 乃是嗚呼島云 蓋以方言芿叱盆 近於嗚呼之義 故附會而爲之說也 昔國初朝京使臣 過半洋山舟敗云 半洋山在嗚呼島 蓋距我境爲遠耳

 

 

2.

欝陵島一名武陵 一名羽陵 吊海中 與蔚珍縣相對 島中有大山 地方百里 風便二日可到 新羅智證王時 號于山國 降新羅納土貢 高麗太祖時 島人獻方物 我太宗朝 遣按撫使 刷出流民空其地 地沃饒 竹大如杠 鼠大如猫 桃核大於升云 壬辰變後 人有往見者 亦被倭焚掠 無復人烟 近聞倭奴占據礒竹島 或謂磯竹 卽蔚陵島也

 

 

3.

三峰島亦吊海中 成廟朝 人有告之者 遣朴元宗往探 因風濤不得泊 還過欝陵島云 山海經所謂蓬萊山 有溟海 無風而洪波百丈 惟飛仙能到者 蓋印北海風濤甚險故云

 

 

4.

海浪島於我國爲近 中朝及我國人 逃入本島 漸至滋蔓 燕山朝 遣田霖搜括島內遼東人六十四名本國人四十八名 自頃年來 海賊出沒寇抄 兩西至湖南 無月不被其害 朝廷於白翎島安興梁 設鎭以備之 其禍稍息 然後日之患 有可慮者

羅州有黑山島 按宋史 自明州定海縣 遇便風三日入洋 又五日抵黑山云 以此知我國南邊 與中國之江浙 只隔一海而近矣

 

 

5.

萬曆丁亥 倭犯全羅道 鹿島萬戶李大元 以孤軍逆戰于損竹島 援絶敗死 國人哀之 損竹島 俗謂損大島 以方音呼竹爲大也 與落鳳坡 同一讖矣

 

 

 

 

1.

東部泉達坊 有井泉甚美 居人自古多老壽 坊之得名 蓋以此云

 

2.

城中水味 以於義洞宜城尉宅中井水爲第一 成廟封其井 汲取以進 謂之御井 後賜宜城 故刻賜井二字於井甃石上 至今猶存 頃年唐官萬經理, 邢軍門 皆以此井爲第一 令人日汲以飮云

 

 

3.

平壤城中 舊無井泉 辛卯年 權徵爲監司 掘井過數丈不得水 乃有大磐石 鑿石而泉出 其中有鮒魚及蓮子 其理不可知也 術者言地理 平壤城爲橫舟形 鑿井則有禍 翌年倭寇至 井水味苦 人亦不食

 

 

4.

頃年李慶深爲統制使時 欲設營於固城地 使人掘井 深至十丈許而無水下 有磐石 用斧穿破 則中有瓦五六張 其下又有磐石 不得鑿破 或疑開闢前物也 又近歲黃州築城時 伐取山石 石中得一小佛 此尤理之不可知者 按朱子曰 嘗見高山有螺蜯殼 或生石中 此石卽舊日之土 螺蜯卽水中之物 下者却變而爲高 柔者却變而爲剛也 是則然矣

 

 

5.

高麗之號 取義於山高水麗 則宜作去聲 而韻書作平音 未知何義也 中朝一路 有高麗村, 高麗舖 又遼東館中 有高麗井 相傳高麗人馬入去 則雖旱井水必溢出而不竭故名 且日本武莊州 有高麗郡 攝津州 有百濟郡云

 

 

 

 

 

1.

蘇秦傳負郭田二頃 按六尺爲步 二百四十步爲畝 百畝爲頃 或曰百步爲畝 又田中溝曰畝 田間道曰畛曰陌 萊田曰畹曰畦曰畔曰町

 

 

2.

箕子井田 在平壤南門外 田中有井 名曰箕子井 韓久庵百謙 欲究其制 乃考殷周步數異同尺寸長短 逐畝折算 辨其區畫 則每區七十畝 各爲小界限 而縱橫皆八 通計六十四區爲一大界限 方方正正 延袤數里 含毬正陽兩門之間 最爲分明 乃作井田說 以明殷周田制之不同 其篤於好古如此 噫自秦開阡陌而井田之制無復可尋 孰謂殷制之在我東者 其遺蹟歷數千載而不泯耶 然非久庵則孰知其詳若此乎 尤足尚已

 

 

3.

雲谷雜記曰 沅湘間多山 農家植粟 多在岡阜 伐其林木 縱火焚之 俟其成灰 卽布種 如是則必倍收 所謂刀耕火種也 今我國山郡亦如此 謂之火田

 

 

4.

南蠻多水田 謂五畝爲一雙 按王弇州云買兩拳角犢墾十雙此也

 

 

5.

倭國謂田爲畠 謂水田爲田 火田爲畑 猶我國以水田爲畓也 故官名有畠山殿 地名有畑島云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문집 > 지봉유설'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지봉유설 - 군도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제국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재이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시령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천문부 전문  (0) 2022.06.0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