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4/1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지봉유설 - 유도부 전문 본문

문집/지봉유설

지봉유설 - 유도부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22. 6. 7. 08:51
728x90
반응형

지봉유설권오(芝峯類說卷五)

 

유도부(儒道部)

 

學問

 

1.

夫學如射 射者志於鵠者也 苟志於鵠 雖不中不遠矣 故學莫先於立志 而尤莫貴於所尚

 

 

2.

說郛曰 絲俱生於蠶 銅等出於石 作繪則賤 作錦則貴 鑄鈴則小 鑄鍾則大 余謂夫人亦在乎作成而已

 

 

3.

古語曰 經書 養人德性 史傳 益人才智 信矣 但業經而養其德性 讀史而益其才智者蓋鮮 豈非不爲己之過歟

 

 

4.

張橫渠曰 學者大不宜志小氣輕 志小則易於自足 故怠惰而無新功 氣輕則易於自大 故虛誕而無實得 余謂此言非獨學問 雖文藝亦然

 

5.

朱子曰 古者以心爲學 以德爲治 故風俗淳厚而事益簡 後世以文章爲學 以法律爲治 故風俗愈薄而事益繁 至哉言乎 不惟治天下 治家亦然

 

 

6.

朱子曰 近覺向來爲學 實有向外浮泛之弊 不惟自誤 而誤人亦不少 方別尋一頭緖似差簡約端的 始知文字言語之外 眞別有用心處 此朱子示人爲學之方 至明且切 學者深思而自得之可也

 

 

7.

朱子曰 人於夢寐間 亦可以卜自家所學之淺深 如夢寐顚倒 卽是心志不定 操存不固 余謂此段 學者所宜省察

 

 

8.

黃勉齋曰 漢唐老師宿儒 泥於訓誥 多不精義理 而近世三尺童子 皆能言義理 然能言而不能行 反出漢唐諸儒下 成聽松守琛 見四書章圖曰 義理之深奧難解處 一見瞭然於心目之間 可謂詳且盡矣 然學者初無深思力究心得自悟之妙 而資口說以爲知 則其所知者必不能久存於心 知旣不存 則又何據而力行之 以盡踐履之實乎 余謂此言 足以盡末學之弊矣

 

 

9.

焦竤曰 雖深造之人 若自以爲是 無不是病 雖積愆之人 若自以爲非 無不是道 故曰惟其病病 是以不病 余謂人能克去此病 方可入道 若不除却此病 不足言深造矣

 

 

10.

先儒言纔學便有着力處 旣學便有得力處 不是說了便休 如學書者必執筆行墨 然後爲學書 學匠者必操斧運斤 然後爲學匠 余謂凡爲學者 口說雖精 終非實踐 反不如學技者之爲 今且幷與口說而廢之 可勝歎哉

 

 

11.

薛文淸曰 爲學第一 在變化氣質 不然 只是講說耳 又曰輕當矯之以重 急當矯之以緩 褊當矯之以寬 躁當矯之以靜 暴當矯之以和 麤當矯之以細 察其偏而悉矯之 久則氣質變矣 余謂學者佩服斯言則庶有益乎

 

 

12.

薛文淸曰 自家一箇身心 尚不能整理 更論甚政治 又曰讀書不體貼向身心上做工夫 雖盡讀天下之書 猶無益也 余謂爲學而不能有得乎身心 則所謂事業鹵莽而已 所謂讀書麁畧而已 烏足道哉

 

 

13.

薛文淸云 象山謂讀書爲義外功夫 必欲人靜坐先得此心 若如其說 未有不流於禪者 余謂象山此論 純是禪味 非特流於禪者也

 

 

14.

王世貞謂王守仁爲致良知之說 直指本心 最簡易痛切 乃至欲盡廢學問思辨之功 又曰守仁之語門人云無善無惡者心之體 有善有惡者心之用 知善知惡者良知 爲善去惡者格物 以此爲一切宗旨云 余按守仁推尊象山而力詆朱子 其致良知之說 乃佛家卽心見性 以其簡易 故一時學者多趨之 然得罪於聖學以此 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15.

張太嶽曰 名卿碩輔勳業烜赫者 大抵皆直躬勁節 奉公守法之人 而講學者每詆之曰 彼雖有建立 然不知學 皆氣質用事耳 而近時所謂知學爲世宗儒者 考其所建立 又遠出於所詆之下 後生少子何所師法耶 余謂爲學者惟資口談 不能實踐 則與記誦通經者 何以異哉 雖終身攻苦 畢竟但成一聞人而已 聖賢事業則槪未之聞焉 乃末學之弊也

 

 

16.

許國論學書曰 學莫先於義理之辨 觀古聖賢 未嘗不誦書 但其書之誦 非以爲博也 夫務博爲人也 爲人卽利也 余謂傳曰博學而詳說之 又曰博學之審問之 蓋博學所以爲己 非爲人也 今以博學謂之爲人 則恐非的論也

 

 

17.

王守仁曰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 傲則自高自是 不肯屈下 故爲子而傲 必不能孝 爲弟而傲 必不能弟 爲臣而傲 必不能忠 又曰爲學先要除此病根 方寸有地步可進 傲之反爲謙 謙字便是對症之藥 余謂世之爲文詞者自高自是 則畢竟不能進一步 而反究於退 坐是病也 傲之爲病 豈惟學者然哉 所謂千罪萬惡 皆從傲上來是矣

 

 

18.

退溪先生與奇高峯書曰 辨析義理 固當極其精博 顧其所論條緖猥繁 往往臨時搜採先儒之說 以足己闕 此與擧子入場見題 獵故實以對逐條者何異 假使十分是當 實於身心 無一毫貼當 只成閑爭競以犯聖門之大禁 况未必眞能是當耶 先生此言 眞後學藥石之論也

 

 

19.

王陽明曰 君子正目而視之 無他見也 傾耳而聽之 無他聞也 如猫捕鼠 如雞覆卵 精神心思 凝聚融結 不復知有其他 然後此志常立 神氣淸明 一有私欲 卽便知覺 自然容住不得 余謂陽明此言 極爲嚴切 但帶些禪味 學者不可不知

 

 

20.

余炙丱 及聞先生長者之餘論 以謂爲學之方 惟在知行二字 大學之格物致知 求所以知之也 誠意以上 卽所以行之之目也 至於中庸所謂博學審問愼思明辨四者 所以知之也 篤行者 所以行之也 聖賢敎人 雖千言萬語 其要不過出此 陳眞晟曰 人於此學 若眞知之則行在其中矣 余謂學者非知之難 眞知爲難 非行之難 實踐爲難 其或知之而不能行者 由不能眞知故也

 

心學

 

1.

舜命禹曰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子謂曾子曰 吾道一以貫之 一者 聖人傳心之妙法也 推此以言 中庸之致中和 致其一也 大學之止至善 止於一也 至於天之健而不息 地之靜而得寧 亦以一故也

 

 

2.

古之人與骨 皆已朽矣 而所留者跡耳 因其跡而究其心 得無誤乎 凡詩書六藝 皆聖人之跡也 求古人之心於方冊之內 其得者鮮矣 不得乎聖人之心而惟跡之是求 其惑也大矣 是故老氏厭之 釋氏空之 蓋有激焉者也

 

 

3.

古人曰 耕堯田者有水慮 耕湯田者有旱憂 耕心田者無憂無慮 日日豐年 余謂顔子之樂 蓋其心田熟也

 

 

4.

邵子觀物篇曰 夫謂觀物者 非觀之以目 而觀之以心也 非觀之以心 而觀之以理也 又曰所謂反觀者 不以我觀物 而以物觀物也 旣能以物觀物 又安有我於其間哉 是知我亦人也 人亦我也 我與人皆物也 余謂聖人之心 本備萬物而無一物 夫惟無物 乃能見物 蓋逐物者蔽於物 而虛心者足以燭物故也

 

 

5.

朱子語類曰 昔陳烈苦無記性 一日讀孟子求放心章而悟 遂閉門靜坐百餘日以求放心 乃讀書一覽無遺 余謂學者須以此爲法 苟收得放心 則豈但讀書之功而止哉

 

 

6.

張南軒曰 人君不可以蒼蒼者爲天 當求之念慮之間 一念纔不是 便是上帝震怒 善哉言乎 夫人皆有心 心各有天君 豈獨人主爲然 詩云無貳無虞 上帝臨女是也

 

 

7.

凡人之心卽天也 一念之善 景星慶雲 一念之惡 烈風疾雨 况人君所爲 上與天通 故楊萬里有言君心之彗孛消 則他無彗孛矣 今不求諸在心之天 而欲爲消弭之方則末矣

 

 

8.

宋林昉曰 事神不若事心 心在斯神在 舍心而神 神有不神者矣 又邵子曰人之神 卽天地之神 人之自欺 所以欺天 語益嚴切

 

 

9.

黃勉齋曰 念慮之頃 或升而天飛 或降而淵淪 或熱而焦火 或寒而凝冰 如狂惑喪心之人 雖宮室之安 衣服之適 飮食之宜 亦茫然莫之覺也 余謂人皆有是心而不能操存 失其本心者多矣 可不懼哉 莊子所謂其熱焦火 其寒凝冰此也

 

 

10.

孫眞人曰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 有所憎不用深憎 並皆損性傷神 又養生書曰 不以小惡爲無害而不去 不以小善爲無益而不爲 余謂此言 雖主於養生 乃誠意正心之方也

 

 

11.

黃山谷云守心如縛虎 世多誦之 余謂操存之要 自有其則 何可束縛爲哉 山谷似不識心學者

 

 

12.

目也者 以罕爲怪 以習爲常 故昔見以爲是者今以爲非 今見以爲惡者後以爲美者多矣 是非美惡 亦在乎習而已 惟主宰定然後無此病矣 是以君子信心不信目

 

 

13.

邵子曰 凡人之善惡 形於言發於行 人始得而知之 但萌諸心發于慮 鬼神已得而知之 余謂此君子所以愼其幾焉

 

 

14.

莊子曰 爲不善於顯明之中者 人得而非之 爲不善於幽闇之中者 鬼神得以責之 君子無人非無鬼責 臨川吳氏云君子言人不言鬼 言是非不言禍福 莊子云爾將以警夫中人以下者歟 余謂詩曰上帝臨女 無貳爾心 又曰無曰不顯 莫予云覯 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莊子所言 蓋此意也 莊子之學 雖曰虛誕 而其言謹獨之功乃如此

 

 

15.

王弇州曰 與其是內而非外 不若內外之兩忘非忘也 毋不敬也 此言甚善

 

 

16.

薛文淸曰 人有斯須之不敬 則暴慢之心生而非禮矣 有斯須之不和 則乖戾之心生而非樂矣 趙靜庵曰 持己當使嚴中有泰 泰中有嚴 此所謂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者也 此言好

 

 

17.

夫存心之法 自有持敬工夫 先儒言之盡矣 上蔡謝氏乃取瑞巖僧惺惺法何也 蓋其法簡而易曉 故欲以諭學者却恐因此染着禪習耳

 

 

18.

王陽明曰 此心廓然 與太虛同體 太虛之中 何物不有 而無一物能爲太虛之障礙 凡富貴貧賤得喪愛憎之相値 卽飄風浮靄之往來變化於太虛 而太虛之體 固常廓然無礙也 余謂此言固善 但從佛語中來

 

 

19.

語曰 人間私語 天聽若雷 暗室欺心 神目如電 人能常存此言 則愼獨之功 自不能已

 

 

寡慾

 

1.

薛文淸曰 寡慾便無事 無事心便澄然矣 此就心上說 又曰有欲則人得以中之 惟無欲 彼無自而入 此就接物上說 其言儘好 余謂欲者非必嗜欲也 心有思想營爲皆欲也 欲寡則能存心 心存則可無欲矣

 

 

2.

呂子曰 天下皆知畏有形之寇 不知畏無形之寇 欲之寇人 甚於兵革 余謂有形之寇 寇於外者也 無形之寇 寇於內者也 人苟知內外之分 則其所以畏而防之者 必無所不至矣

 

 

3.

人心無二用 一有所偏着則離道遠矣 凡鷹馬書畫琴棊花草外物之玩好 皆足以喪心 况酒色乎 古人以玩物喪志爲戒是矣

 

 

4.

古人有曰士能寡欲 安於淸淡 不爲富貴所搖 則其視外物也輕 自然進退不失其正 此言甚是

 

 

5.

王弇州言山棲是勝事 稍一營戀則亦市朝 書畫賞鑒是好事 小一貪癡則亦商賈 杯酒是樂事 小一徇人則亦地獄 好客是雅事 一爲俗子所嬈則亦苦海 余欲改其尾語曰 詞翰是雅事 一或耽嗜則亦苦海 噫余亦苦海中人 何當擺脫業障 得到彼岸也哉

 

 

 

初學

 

1.

呂氏童蒙訓曰 今日記一事 明日記一事 久則自然貫穿 今日辨一理 明日辨一理 久則自然浹洽 今日行一難事 明日行一難事 久則自然堅固 余謂人能每日能存一日工夫 則久當自得之 呂氏此言 最宜體認

 

 

2.

伊川先生曰 以富貴驕人 固非美事 以學問驕人 害亦不細 余謂以學問驕人 害且如此 况以才藝驕人者 害當如何 且爲學而驕人 則不足謂學問矣 伊川之言 特以戒學者耳

 

 

3.

伊川先生每見人論前輩之短 則曰汝輩且取他長處 余謂論人之短猶不可 况前輩乎 學者可以戒矣

 

 

4.

宋張無垢謫居有短窓 每昧爽 抱書就明而讀 凡十四年 石上雙趺之跡 至今猶存云 古人用心勤苦 可想已 今人有明窓靜几 終日宴處 而不讀一行書者 獨何心哉 攻文如此 况望治心爲己之學乎

 

 

5.

童蒙須知曰 窓壁几案文字間 不可書字 又云壞筆汚墨 癏子弟職 書几書硯 自黥其面 按此山谷誡子弟語也 黥作黔爲是

 

6.

先輩言讀書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 心眼旣不專一 却只漫浪誦讀 決不能記 記亦不能久也 此言乃讀書之要訣也

 

 

7.

程子作字甚敬曰只此是學 先輩言寫字不問工拙如何 且要一筆一畫嚴正分明 不可老草 亦此意也

 

 

8.

溫公勸學文曰 養子不敎父之過 訓導不嚴師之惰 由此觀之 內無賢父兄 外無嚴師友 則人之得爲人者鮮矣

 

 

9.

顔氏家訓云人生在世 會當有業 農民則計量耕稼 商賈則討論財賄 工巧則致精器用 武夫則慣習弓馬 文士則講議經書 今士大夫恥涉農商 羞務工伎 射旣不能穿札 筆則纔記姓名 飽食醉酒 忽忽無事 以此銷日 或因家世餘緖 得一階半級 便自爲足 全忘修學 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 蒙然張口 如坐雲霧 公私宴集 談古賦詩 塞默低頭 欠伸而已 何惜數年勤學 長受一生愧辱哉 此語眞可以訓世矣

 

 

10.

顔氏家訓曰 借人典籍 須加愛護 先有缺壞 就爲補治 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讀書未竟 雖有急速 必待卷束整齊然後得起 或分散部秩 多爲童幼婢妾之所點汚 實爲累德 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 不敢穢用也 此言眞可法也

 

 

11.

童蒙須知曰 男子有三緊 謂頭緊腰緊脚緊 頭謂冠者未冠者總髻 腰謂以絛或帶束腰 脚謂鞋襪 此三者要緊束 不可寬慢 寬慢則身體放肆不端嚴 爲人所輕賤 此言最喫緊 今人於此一節 多不屑意 其操行之不及古人 無怪也

 

 

 

格言

 

1.

關尹子曰 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 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 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 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 是以聖人渾之 余於此說有取焉

 

 

2.

古書曰 長莫長於博謀 安莫安於忍辱 樂莫樂於好善 吉莫吉於知止 短莫短於苟得 孤莫孤於自恃 危莫危於多疑 敗莫敗於多私 此言儘好

 

 

3.

古人曰 留有餘不盡之巧 以還造物 留有餘不盡之福 以還子孫 余甚愛斯言 然常見世人留不盡之福易 留有餘之巧難 其得免造物之所忌者尠矣

 

 

4.

說郛曰 無以嗜欲殺身 無以貨財殺子孫 無以政事殺民 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 眞格言也

 

 

5.

古語云病從口入 禍從口出 余欲易之曰 病從目入 禍從目出 蓋不見可欲則不食 故曰病從目入 不見可惡則不言 故曰禍從目出 夫目倡之而口從之者也

 

 

6.

古人曰 逆境 所以鍛鍊乎人也 鍛鍊愈積 成色愈足 余謂逆境者 天之所以玉人于成也 虞舜遇之爲大孝 周公遇之爲大忠 况下焉者乎 人能無以逆境爲逆則善矣

 

 

7.

古人曰 以愛妻子之心事親 則無往而不孝 以保富貴之心事君 則無往而不忠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又曰沽虛譽於世人 不若聽之於天 遺貨財於子孫 不若周人之急 誠哉言也

 

 

8.

呂本中官箴曰 忍之一字 眾妙之門 當官處事 尤是先務 若能淸愼勤之外 更行一忍 何事不辦 杜樊川詩曰 忍過事堪喜 黃山谷曰 百戰百勝 不如一忍 是矣

 

 

9.

趙淸獻座右銘曰 爽口味多 須作疾 快心事過 必爲殃 又曰良田萬頃 日食三升 大廈千間 夜臥八尺 信矣

 

 

10.

韓魏公曰 小人害君子 猶蜂蠆之毒物 避之使不能加諸人 余謂此言甚善 但時有不得避者 如之何

 

 

11.

韓魏公曰 大凡使人爲善 須就其性上做 若性中所無强之 終不能從 余謂此就氣質上說耳 若如此言 則性善之說誣矣

 

 

12.

司馬溫公曰 受人恩而不忍負者 其爲子必孝 爲臣必忠 余謂爲此言者 必忠孝之人也

 

 

13.

鞏豐曰 以不寒爲溫 以不飢爲飽 以無辱爲榮 以無禍爲福 人之遊世 如此足矣 旨哉言乎

 

 

14.

鞏豐曰 著書忌早 處事忌擾 立朝忌巧 居室忌好 又曰 飢信粗 旅信奴 病信藥 老信書 此說是矣 但余觀世人老不信書者多矣 如何

 

 

15.

宋武帝論音樂云 正恐解則好之 葉夢得曰 此言極有味 凡事皆然 欲求簡靜安樂 莫若初無所解 解而好之 非有大勇 不能絶也 又曰以無知求有知易 以有知反無知難 此言甚是

 

 

16.

蘇東坡曰 世人言醉時語是醒時語 此最名言云 然公詩有云醉後狂言醒可怕何也

 

 

17.

古人曰 不學之謂貧 無成之謂賤 以此言之 今世之人 不貧而賤者 蓋無幾矣

 

 

18.

謝顯道曰 透得名利關 方是小歇處 白樂天詩 擧世盡從忙裏老 何人肯向死前休 是不透此關者也

 

 

19.

山居四要曰 事雖細微 必謹關防 事有疑似 當避毁謗 所惡之人 防其害己 所親之人 防其賣己 戒貪汚如戒仇讐 防私謁如防盜賊 非理相加 處之以忍 禮貌相及 來之以謙 余謂莅官者能存此言 則可以寡過矣

 

 

20.

自警編曰 人生所享厚薄 各有定分 世有以智力取者 往往不顧名義 殊不知皆其分所固有 初不可毫末加也 所可加者 徒得小人之名 余謂人能知此言 則可以安分矣

 

 

21.

宋彭思永敎其子弟曰 吾數歲時 冬處被中 則思天下之寒者 余甚愛斯言 人能常存此心 則自然及物者廣矣

 

 

22.

晁氏曰 名利皆不可好也 然好名比好利者差勝 好名則有所不爲 好利則無所不爲 此言儘好

 

 

23.

葉少蘊曰 某五十後不生子 六十後不蓋屋 七十後不作官 此言非甚難行 而人鮮能之何也

 

 

24.

宋人云 退一步行安樂法 道三箇好喜歡緣 其謂退一步行善矣 道三箇好則太無分別 語曰 進一步思退一步 要一錢不直一錢 尤好

 

 

25.

陸放翁曰 名園甲第 力不能有 歌童舞女 婦不能容 高文大冊 才不能爲 高官厚祿 命不能做 余謂爲此說者其知分乎

 

 

26.

宋趙季仁曰 某平生有三願 願識盡世間好人 願讀盡世間好書 願看盡世間好山水 余亦有三願 願作世間好人 願做世間好事 願見世間好景象

 

 

27.

古語曰 願天常生好人 願人常做好事 余謂此言 皆歸責於天人而無反己之意 恐爲未盡 今欲改之曰 願吾後世 常生好人 願吾一生 常做好事

 

 

28.

北夢瑣言曰 不肖子弟有三變 第一變爲蝗蟲 鬻莊而食也 第二變爲蠧蟲 鬻書而食也 第三變爲大蟲 賣奴婢而食也 余謂爲官者亦有三食 一蝗蟲 闒茸尸位而食也 二蠹蟲 貪墨受賕而食也 三大蟲 專國立威 殺人而食也

 

 

29.

劉子曰 三人同室 二人交爭 必取信於不爭者 以辨彼此之得失 夫不爭者未必平 交爭者未必偏 而以爭者之心 並挾勝情故也 余見世人臨事 唯務求勝 非但不欲就辨於不爭者 反以不爭者爲爭而不信之 此其智不及同室之人 而殆無息爭之日 豈不哀哉

 

 

30.

張翰翔云 操趙孟之權者 能壞人之做官 不能壞人之做人 誠哉言也 世有娼嫉者 惟欲壞人之事 百方沮撓 而其人寧不得美官 不欲壞其名節 終始自潔 壁立千仞 則彼亦無所用其權矣

 

 

31.

海瑞云 寧爲天下第一等人 毋徒爲天下第一品官 此言最好 爲士者以此自礪 則不落第二等矣

 

 

32.

羅一峯曰 習俗之溺人 如醉者之酣於酒 寐者之酣於夢 所貴乎君子者 醉而能醒 寐而能覺也 又曰習俗之醉夢人 非獨富貴 凡詩文之必於工 科名之必於得 皆是也 噫余亦醉夢中纔睡覺者 於一峯之言 頓覺醒了

 

 

33.

吳應賓曰 才者 驕之器也 忌之府也 禍之媒也 故達生之士 願爲不才 非惡才也 處才則難矣 按老子云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莊子云 吾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蓋以是也

 

 

34.

王世貞曰 父子生於欲者也 君臣生於利者也 余意此言恐有弊 所謂生於欲者 本諸釋氏 而生於利者 是公獨見歟 若謂父子生於欲 則徇情縱欲 其流必至於無親 君臣生於利 則忘恩背義 其弊將至於無君 宜改之曰父子生於理者也 君臣生於義者也

 

 

35.

王陽明云 何以止謗 曰無辨 無其事而辨之 是自謗也 有其事而辨之 是增益己之惡而甚人之怒也 余謂此說是矣 然無反己自脩之意 似未盡 魏王昶言止謗莫如自脩者善矣

 

 

36.

王守仁送邑宰序云 勿以進非科第而自輕 勿以官卑而自慢 夫進非科第則人之待之也易以輕 從而自輕者有矣 官卑則人之待之也易以慢 從而自慢者有矣 芝峰子曰 人必自輕而後人輕之 自慢而後人慢之 人苟有至尊之道至貴之德 則夫焉得以輕且慢哉 不然而以重自居 則鮮不取辱者矣

 

 

37.

邵寶曰 願爲眞士夫 不願爲假道學 乃名言也 余觀近世爲士夫者 自以爲士夫而其眞者寡矣 談道學者 自以爲道學而假焉者有之

 

 

38.

洪判書曇 天性剛果 勤於奉公 未甞告病 常曰上臣事君以人 中臣事君以身 下臣事君以貨 余雖不得爲上臣 願無失爲中臣 其言乃古語 而可爲事君者之法也

 

 

39.

明人戒子姪書曰 爲人祖宗父兄者 惟願有好子弟 所謂好子弟 非好田宅好衣服好官爵 一時矜耀鄕里也 謂有好名節 足以安國家風四夷奠蒼生垂後世 若只求飽暖習勢利 則所謂惡子弟也 在家足以辱祖宗殃子孫 出而仕也 足以羞朝廷禍天下 此豈祖宗兄弟之所願哉 余見世人以田宅勢利爲好而願之 欲以求福而反速禍者多矣 豈非惑哉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문집 > 지봉유설'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지봉유설 - 경서부이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경서부일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관직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병정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군도부 전문  (0) 2022.06.0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