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4/1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지봉유설 - 관직부 전문 본문

문집/지봉유설

지봉유설 - 관직부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22. 6. 7. 08:49
728x90
반응형

지봉유설권사(芝峯類說卷四)

 

관직부(官職部)

 

官制

 

1.

按虞書秩宗 周禮宗伯 秦之奉常 漢之太常 一也 至梁始加卿字 後世謂禮部尚書爲大宗伯 與太常岐而二矣

 

 

2.

湯置二相 伊尹爲右相 仲虺爲左相 漢以周勃爲右丞相 陳平爲左丞相 韻會曰左 佐也 右手之佐也 人道尚右 蓋漢以前 以右爲尊 故謂降秩爲左遷 高位爲右職 如曰朝廷無出其右是也 後世官制 乃先左而後右 未知所以也

 

 

3.

太子洗馬 官名 按洗 先也 天子出則有先驅 太子出則有先馬 言騎而爲太子儀衛之先 荀子曰 天子乘大輅 諸侯挾輿先馬註 先馬 導馬也

 

4.

執金吾 漢軍衛官名 卽皇明之錦衣衛也 史記註 吾 禦也 言常執金革 以禦非常 或曰 金吾 杖也 璘爲之 金塗兩末 或曰 金吾 鳥名 執此鳥之象 故以名官 又稗史曰 金吾 人首魚尾 有兩翼 性通靈不睡 故用巡警 此說本出山海經及博物志 未知孰是

 

5.

古者有分土 無分民 故自天子以至諸侯 皆以里數多少爲差 逮漢時 始分其民 以戶口多少分封 於是有千戶侯萬戶侯之目 至于唐宋 又有實封眞食之稱 則與古制異矣

 

 

6.

自魏晉至梁陳 授官有板 長一尺二寸 厚一寸闊七寸 授官之辭 在於板上 爲鵠頭書 按綱目 劉宋時以軍功除官者眾 板不能供 始用黃紙 板與版同 今謂仕籍爲仕版 蓋以此也

 

 

7.

張天師 乃張良子孫 張道陵以來 世以符牒祈醮爲事 自宋元 授職號天師 皇明初 改號眞人 秩正二品 與孔子世衍聖公相等 而班次在衍聖公之右 以中朝而尊道重於尊聖何也

 

 

8.

前朝時 密直司或稱中樞院 卽今之承政院 置知奏事一人 左右承宣各一人 左右副承宣各一人 堂後官二人 知奏事或稱知申事 卽今之都承旨 承宣或稱代言 卽今之承旨 堂後卽今之注書也 吏屬則置別駕, 主事令, 史記官, 通引幷三十六人 今吏輩稱別駕以此

 

 

9.

宋時 樞密院顓兵政 與中書稱兩府 皆搢紳大夫爲之 我國中樞府 乃宰臣置散之地 卽宋之樞密使也 其位任亦尊矣 今則醫譯微賤之輩 皆以賞職除授 宰臣罕得爲之 名器屑越甚矣

 

 

10.

三載考績 古之道也 商周以上無論已 漢時爲官者長子孫病三月乃免 其久任責成之意可見 而數易之弊 莫甚於今日 朝拜夕遷 超越無漸 呈病卽遞 不待准朔 視官爵如傳舍 此弊不革 則雖使賢且才者 布列庶位 何暇治其職察其任乎 聞世宗大王 知人善任 才大位卑則不次擢用 人器相稱則十年不遷 此今日所當法者也

 

 

11.

在前凡官 必計朔陞遷 如銓曹郞官 非滿三十朔 則不得遷轉例也 按佔畢齋集曰 鄭錫堅 自吏曹佐郞陞持平 諫院啓以銓郞未箇滿而陞遷不可 降爲刑曹佐郞 先王朝 唐興府院君洪進 由六品二十餘朔 拜獻納 猶以驟陞引嫌 近來銓郞及言官 或逐月陞遷 登第未五年 超堂上 未十年 致宰相者有之 至於五六品守令 以微勞蠟堂階者比比 官爵如土 末流濫觴 日滋月甚 識者之心寒矣

 

 

12.

法典 禮曹四館 以文官除授 而玩易齋姜碩德 不由科第以進 而爲大司成及知禮曹事 蓋祖宗朝爲官擇人故如此 而自大典頒降後 無此例矣

 

 

13.

陸放翁言館職常苦俸薄 而吏人食錢甚厚 時有省官不如省吏之語 今槐院寫字官 食三品祿 又受月料及丘史價 合計祿俸 與大臣相等 制政之不均 蓋自古如此

 

 

14.

中朝官制 五品以上爲大夫 故得推恩三世 我國唯從二品以上實職者 得贈先代 至宣祖大王初年 大臣建議 朝臣之追贈者 許推恩所後父母 而不得幷贈其所生父母 遂爲成例 蓋出於重宗統之意云

 

 

15.

西北兩界方伯挈眷 限二周年交替 其來已久 而頃年朝議以下三道依兩界例 忠淸監司兼公州牧使 全羅監司兼全州府尹 慶尚監司兼大丘府使 各於本處設營 使之率眷久任 未幾用言者罷之 我國凡事不能耐久如此 今有還設之議而迄未施行 然要在擇人而已

 

 

16.

玉堂官例兼知製敎 謂之內知製敎 以他官兼者 謂之外知製敎 凡時急敎書 必命玉堂官爲之 先王朝 有洪某在玉堂 文拙不能撰進 卽辭遞而去 蓋畏公議故也

 

 

17.

從二品以上 謂之宰相 朝廷待以優禮 在前非有才望功德 罕得至焉 先王朝 金公繼輝 博學能文 負一時重望 而官至參判 孫公軾 別無履歷聲稱 而驟陞嘉善 金公謂人曰 孫軾亦嘉善 吾亦嘉善 聞者大笑 蓋金公非媢疾者 乃慨歎之言也

 

 

18.

平時通政以上官甚少 正二品以上 不過十餘員 僅備實職而已 自十許年來 爵賞多岐 至於超越階級者有之 正從一品 幾五十員 從二品以上 二百餘員 通政則不啻倍之 軍功納粟 醫譯宦官雜類 亦有官至一二品者 名器漸輕 人視之不甚貴重 爲宰相者 亦或不能自重 其於世道 何如也

 

 

19.

國初以來官制 正二品牧使則曰領牧使 從二品則曰判牧使 通政則曰行牧使 自大典頒降後 凡階高職卑者稱行 階卑職高者稱守 故從二品以上 不復稱領判 總稱行牧使云

 

 

20.

內禁衛司僕羽林衛 是謂禁軍 如漢之材官蹶張 唐之虎賁彍騎是已 前朝時 簡選有風彩者入侍 而以識理者爲最 勇敢者次之 本朝之法 騎曹郞官 完議可否 觀其門地 准其身長 試其武藝 故爲禁軍者 皆赳赳壯勇之士 自亂後 軍功納粟 庶賤雜類 無不除授 不問門地才藝文如何 苟充其數 冗雜甚矣

 

 

21.

法典內 諸道驛丞 以書吏積仕勤苦者差遣 而金安老爲吏曹判書時 改驛丞爲察訪 盡以門蔭子弟除授 由此吏員之職 唯渡丞而已 非法典本意也

 

 

22.

我國備邊司之設 始於明廟朝乙卯年 而今則軍國重事 一皆委之 且訓鍊都監 自宣祖朝甲午年創設 敎習砲槍等技 今則事權漸重 爲一大衙門 主兵之官 只管軍簿 奉行文書而已

 

 

23.

國初以來功臣 有太祖朝開國, 恭靖朝定社, 太宗朝佐命, 魯山時靖難, 世祖朝佐翼敵愾, 睿宗朝翊戴, 成宗朝佐理, 中宗朝靖國定難 凡十起功臣 宣祖朝 有光國, 平難, 扈聖, 宣武, 靖難五起功臣 而扈聖參勳者 至八十六人 醫官譯官內侍暬御並得參 前所未有也

 

 

除拜

 

 

1.

侯鯖錄曰 五代權臣執政 公然交賂 科第差除 各有等差 故當時語云及第不必讀書 作官何須事業 噫古亦然矣 今爲甚焉

 

 

2.

五代時 王進以善步 官至節度使 歐陽子曰 名器之用 隨世而輕重 世治則君子居之而重 世亂則小人得而易輕 余謂君子小人 常相上下 小人在上則君子在下 名器一輕則朝廷遂卑而國不國矣 古之賢人君子 裂裳裹足 長往不返者 爲是故也

 

 

3.

吾學編曰 宣德初 內閣謂用人之柄 不宜專在吏部 令三品以上京官 薦用方面風憲郡守 人多嗜進覓薦 至行金錢相請云云 今國家監兵水使及關防守令 皆令備邊司薦擬 一官之窠 所薦者多 或至二三十人 以致奔競成風 銀銅有臭 天下之弊一也 可爲寒心

 

 

4.

高麗時 頒政有定式 十二月爲大政 六月爲權務政 過此則雖有缺 未甞差授 至崔忠獻專國 始變舊制 有政房之稱 本朝則一年兩都目外 隨闕隨差 或至逐日爲政 與古異矣 聞中朝每月二十三日 吏部會選 其餘則唯大段除拜會推而已

 

 

5.

明廟朝 申光漢爲判中樞府事 相臣沈連源, 尚震啓 以申光漢立朝最久 年高有學 而久在從一品 請陞秩除領經筵 資其勸講 於是特陞正一品 今則時任議政外 雖原任大臣 不得兼帶領經筵 固非舊制也

 

 

6.

柳眉巖希春 海南人 博學强記 先王朝 久任副提學 不許遷動 後陞資憲 在前正二品 無降授副學之例 上曰 柳某可合 雖無古例 可除之 後金睟亦以資憲 特拜副提學 用此例也

 

 

7.

平時初入仕 必愼擇除授 故吏蔭之外 有六條具備孝子里選先賢子孫擢用之規 近來此規盡廢 注擬之際 惟視勢力之高下 不問人器之稱否 公道幾乎熄滅矣

 

 

8.

近世承旨最少者朴東亮年二十五 以扈從勞 自正郞超拜同副承旨 尹暉年三十 以司諫陞同副承旨 先王朝甲午歲 都承旨張雲翼年三十四 左承旨吳億齡年四十三 右承旨具宬年三十七 左副承旨姜燦年三十八 同副承旨鄭光績年四十四 余亦忝右副承旨 年三十二 時謂政院爲滿座靑春云

 

 

相臣

 

1.

古人曰 不謨之相 不材之將 其尸利也 倍乎商賈 芝峯子曰噫 有國者使相與將尸利而已 則危孰甚焉

 

 

2.

按小說曰 宰相自唐以來 謂之禮絶 百僚見者 無長幼皆拜 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 送客未甞下階 客坐稍久 則吏從傍喝相公尊重 客踧踖起退 及富鄭公爲相 雖微官布衣 謁見皆與抗禮 送之及門 視其上馬乃還 自是群公頗效之云 觀此則今相臣接人之禮 蓋用唐法耳

 

 

3.

唐張弘靖三世秉鈞 楊巨源有詩云伊陟無聞祖韋賢 不到孫時以爲善 今權吉川盼之先祖陽村近, 贊成踶, 議政擥三世貴顯 故余甞次其壁上韻曰 一時富貴公侯伯 三世文衡祖子孫 亦記實也

 

 

4.

龐籍爲郡掾 夏竦視之曰 異日當爲貧宰相 龐曰 宰相豈得貧乎 竦曰 一等人中貧爾 後龐退老 有詩曰田園貧宰相 圖史富書生 此韓昌黎所謂貴而能貧者也

 

 

5.

明太師張居正 在閣十六年 以專擅得罪於一時 以不奔喪得罪於士論 然其自言曰 僕不難破家沈族 以徇公家之務 而一時士大夫 乃不爲分謗任怨 以圖共濟 又曰 旣已忘家殉國 遑恤其他 雖機穽滿前 眾鏃攅體 不足畏也 又曰 吾平生學在師心 不但一時之毁譽有所不顧 雖萬世之是非 亦所不計 余謂張之作相事業 未知如何 而大抵凡人自信如此 方有所建立耳

 

 

6.

高麗初 置廣評省 總領百官 置侍中侍郞等職 後改尚書省 置尚書令, 左右僕射, 左右丞 忠烈王時 倂于中書門下 爲僉議府 置都僉議 沿革不一 未能悉擧 本朝議政府 蓋仍僉議府之稱也

 

 

7.

我朝人父子爲議政者 黃喜, 黃守身, 李仁孫, 李克培, 鄭昌孫, 鄭佸, 洪彦弼, 洪暹, 鄭惟吉, 鄭昌衍 而鄭惟吉之祖鄭光弼亦議政 實三世矣 父子爲壯元及第者 金訢, 金安老 三世爲壯元者 金千齡, 金萬均, 金慶元 是誠罕有者也

 

 

8.

黃喜爲相時 金宗瑞爲工曹判書 嘗於公會 呈酒果于座上 喜問備出何處 吏對以工判慮諸位虛乏 略使公備耳 喜曰 國家設禮賓寺于政府傍者 爲大臣也 若虛乏則當令禮賓寺備來 何可私自公辦乎 乃致宗瑞于前 峻責之 可謂得大臣之體矣

 

 

9.

國朝以來 南武入相者甚罕 黃守身, 南智, 韓確, 韓明澮, 尹士盼, 愼守勤, 朴元宗不過十許人而已

 

 

10.

先王朝四十一年 爲相者李浚慶, 李蓂, 權轍, 閔箕, 洪暹, 李鐸, 朴淳, 盧守愼, 姜士尚, 金貴榮, 鄭芝衍, 鄭惟吉, 柳㙉, 李山海, 鄭彦信, 鄭澈, 沈守慶, 柳成龍, 李陽元, 崔興源, 尹斗壽, 兪泓, 金應南, 鄭琢, 李元翼, 李德馨, 李恒福, 李憲國, 尹承勳, 金命元, 柳永慶, 奇自獻, 沈喜壽, 許頊, 韓應寅凡三十六人 而李浚慶 明廟朝已爲相

 

 

11.

萬曆己丑年 倭酋平秀吉 遣玄蘇等請通信 上令廷臣二品以上獻議 多以通信爲便 李韓興山甫以爲不可許 尹海原斗壽以爲宜奏聞天朝 上竟從其言 逮壬辰 倭寇奄至天朝不疑我國 發兵應援 以先前奏聞故也 時海原公斥在外上謂宰臣曰 尹斗壽有才智可任 今安在耶 亟命召赴行在 遂拜議政 委任甚專 蓋亦不忘前議云

 

 

12.

國朝年少入相者 除耳目不及者外 先王朝朴淳, 李山海, 金應南年五十 柳成龍, 李元翼年四十九 李恒福年四十三 李德馨年三十八 又年老入相者 沈守慶, 李獻國俱七十五 近世所罕也

 

 

將帥

 

 

1.

世有暴將殺人以養威 酷吏殺人以衒能 庸醫殺人以試術 其罪甚於凡殺 而一無坐之者 嗚呼曷懲 甚矣生民之不幸也

 

2.

昔李廣殺降卒七百而不得侯 虞詡殺降賊數百而遂不振 近世號爲名將者 專以戕殺人命立威取名 多不得良死 豈非嗜殺之報歟

 

 

3.

張彦良武將也 以淸白官至正二品 中廟時 聞皇朝將討建州衛 徵兵於我國 以李芑爲都元帥 張彦良爲副元帥 林亨秀以吏曹郞 爲從事官 亨秀往見李芑 以親老辭 芑答以言于副元帥 亨秀乃投謁於彦良 彦良戎服出廳事 據交倚而坐 亨秀急具戎服 與他從事偕立行禮 不敢交一言而退 未幾事寢不行 後亨秀往見 則彦良出迎于中門 揖讓上座 設酒盡歡而罷 可謂有古將之風矣

 

 

4.

近時爲都元帥者四人 金命元, 權慄以正二品 李恒福以左議政 韓浚謙以從二品爲之 亦出於一時 初不拘職秩耳

 

 

5.

李舜臣在武弁中 名稱未著 辛卯年 柳西厓爲相 薦其可用 以井邑縣監 超授全羅左水使 遂爲中興第一名將 噫今世 亦豈無此等人 特未有知而薦之者耳

 

 

6.

我國家不愛高官重秩 以餌武將 而爲武將者 旣飽其欲 不思報效 唯以愛身自重爲務 率皆臨敵先走 爲士卒倡 可勝痛哉 大抵驟貴無識之人 易致驕亢 志滿氣得 難以指使 不如草萊寒士奮勇先登者之可用 養將之方 恐不在於崇爵苟榮而已

 

 

7.

麗朝時將帥 各有家兵 往往有跋扈犯上之變 然以之平蕩外寇則亦其力也 夫佳兵不祥之器 况可藏於家乎 本朝深創若是 武將之箏下者 不與兵權 廩祿亦少 或僅有一僮一馬者 凉薄甚矣 是故軍無久領之將 將無常隷之軍 鍊習不素 名面不熟 倉卒臨戰 何以責其死力 謂宜稍變其制而弛張之 庶或可矣

 

 

8.

中朝武職子弟 悉令習讀武經七書及操習武藝云 七書者 孫子, 吳子, 司馬法, 六韜, 黃石公, 尉繚子, 李衛公也 我國業武者 雖習弓馬 不讀兵書 宜將才之不出也

 

 

學士

 

1.

按麗史 崔滋初補學諭 文名未著 十年不調 甞作水精盃詩 李奎報見而奇之 一日崔怡問奎報曰 誰可繼公典文翰者 曰有學諭崔滋者 及第金坵其次也 滋竟代奎報掌文柄 是時權兇擅國 而猶以公道取人矣

 

 

2.

祖宗朝藝文大提學主文 而弘文大提學 則以別人爲之 或言自中廟以後 兩大提學 一人兼之 然按世祖朝 申叔舟以領議政 兼兩大提學禮曹判書 則此言恐未信也 魚世謙, 李荇, 金安老 以議政兼帶大提學 先王朝 柳成龍以左議政 兼大提學吏曹判書 又李荇以通政 因南袞啓請 李德馨以通政被薦 俱陞嘉善 授大提學 夫官制出於一時 典人而已 無定規矣

 

 

3.

徐四佳居正秉文衡 至二十六年之久 故如金佔畢宗直, 姜晉山希孟, 李三灘承召皆不得爲之 當時言者以公不宜久專文柄 公聞之曰 我遞則誰當爲此任 或言公與金佔畢, 姜晉山不相悅 恐衣鉢歸於二公故不遞云 未知信否

 

 

4.

洪忍齋詩曰 季淮踶趾舟恒正 魚達成勘溉袞容 老讓國昌申鄭忍 吉忠淳愼貴無窮 蓋國初以來主文者 卞季良, 尹淮, 權踶, 鄭麟趾, 申叔舟, 崔恒, 徐居正, 魚世謙, 洪貴達, 成俔, 金勘, 申用溉, 南袞, 李荇, 金安老, 蘇世讓, 金安國, 成世昌, 申光漢, 鄭士龍, 洪暹, 鄭惟吉, 朴忠元, 朴淳, 盧守愼, 金貴榮凡二十六人 而繼之者李珥, 李山海, 柳成龍, 李陽元, 黃廷彧, 李德馨, 尹根壽, 沈喜壽, 李廷龜, 李好閔, 柳根也 拜而辭遞者李退溪, 洪聖民, 李恒福也 再除者李德馨, 李廷龜也 以議政兼者申叔舟, 魚世謙, 李荇, 金安老, 柳成龍也 所謂容卽容齋 李荇號也 忍卽忍齋 洪暹自號也

 

 

5.

近代爲大學士者 李漢陰德馨年三十一最少 時主文缺 漢陰與金誠一 俱以通政被選 圈點時 沈右相守慶獨不圈漢陰曰 李某年少在前 豈有年三十一爲主文者乎 吾欲其成就也 先輩愛惜人材之意如此 漢陰竟陞授大學士

 

 

6.

藝文應敎 必以將來主文者兼之 在平時 金貴榮, 盧守愼, 姜士弼, 李山海, 辛應時, 柳成龍, 許篈隨闕除授 自許篈後常缺而不補 壬辰以後 唯李好閔外 絶無兼帶者 蓋重其選也

 

 

7.

蘇陽谷 與申企齋, 鄭湖陰同時 而李容齋於陽谷最所稱許 屢言於上前曰 蘇世讓當爲主文之人 不可置在下位 故陽谷自通政陞嘉善至資憲 皆容齋所請也 陽谷乞養授洪州牧使 赴任未數月 容齋又言文章之士不宜出外 上卽命召還 前輩之喜奬人如此 厥後蘇與申鄭 皆典文衡至崇品 年俱八十先後 而陽谷雖爲士論所斥 早退家居 享淸閑之福者 殆二十年 近世詞人考終富貴 無出其右者

 

 

史官

 

 

1.

前代之制 左史記言 右史記動 宮中有起居注 漢司馬遷, 班固 皆世史也 按皇明翰林是爲史官 取諸司奏牘 分吏戶禮兵刑工爲十館 編次合成之 副摠裁刪削之 內閣大臣摠裁潤色 其三品以上 乃得立傳云 我國修史之法 槪取於此

 

 

2.

古文曰 宰相升沈人於數十年間 史官出沒人於千百歲下 是史官與宰相 分挈死生權也 此說當矣 然頃世李芑爲相 構殺士林 人或諷之曰史筆可畏 答曰東國通鑑 誰人看得乎 余謂若如此言 則爲惡者無所懲 而爲史者亦無所用其權矣

 

 

3.

先王朝最重記事之任 金斯文庭睦爲假注書 文筆不甚拙 而先王下敎曰 近來史官 記事則多失本旨 書字則畫出鳥跡 特命改差 自後注書非文學兼優者 不得除授云

 

 

4.

史官必以薦授 謂之秘薦 在昔新薦時 焚香告天 其誓文末曰 擧非其人 天其殛之 所以嚴重其事也 壬辰亂離時 史官不備 奇自獻以翰林在行朝 只薦一人 而其人名望未著 乃不用誓文 而以辭詭告于天曰 因亂乏人 不得已備薦云云 聞者大噱

 

 

5.

史局於宰臣之歿 必書某卒 及其平生行事之是非 而頃有一史官議以爲此事重大 須待諸史官齊會爲之 自後遂不書卒者 今四十年許矣 使一時名臣行蹟 未免泯沒 是幾於無史矣 惜哉

 

 

6.

余爲內翰 因曝曬得閱地庫諸書 前朝時秘史積在者甚多 有海東金鏡錄一卷 乃李齊賢等所撰 未克成書者 而紀事頗有可觀 又鄭摠, 李詹所爲史稿 卽家藏史草也 書事詳悉 天災時政 直斥無隱 卷首又直書姓名 其事近古 可喜

 

 

7.

我朝實錄 平時內則春秋館 外則忠州, 星州, 全州等處分藏 而壬辰兵燹後 唯全州者獲免 移置於江華 至癸卯年 設局印出累件 分藏于江華及妙香山, 太白山, 五臺山 其慮患之意 益深遠矣 但宣祖大王卽位以後至壬辰時政記 蕩然無存 國俗禁野史 故亦無家藏史稿 使二十年間嘉言善政 無憑可書 惜哉

 

使臣

 

 

1.

梁侯景之亂 百濟遣使朝梁 使者見城闕殘毁 號泣於端門外 見者莫不洒淚 景怒囚之 及景敗乃還 其使臣蓋亦節義之士 而史失其名 可恨

 

 

2.

唐明皇幸蜀時 新羅景德王 遣使臣泝江至成都進貢 明皇製十韻詩手札賜之 略曰衣冠知奉禮 忠信識尊儒 益重靑靑志 風霜恒不渝 其使臣姓名無可考 惜哉

 

 

3.

高麗自宋仁宗以後 久絶使价 至神宗元豐年間 諫議大夫安燾 起居舍人陳睦 始賫詔來 所贈衣帶靴馬金銀米穀雜物無算 將還 舟不能載 請以所得物件貿銀 且日減供饋 折價貿銀 國人唾鄙云 頃歲顧崔天使時 始用白金爲禮 減饌折銀 國人創見 而怪其貪嗇 是後遂成弊例 至于今日則不啻濫觴矣

 

 

4.

按元魏時 置諸國使邸 齊使第一 高麗次之 是時高麗方盛强故也 唐時新羅序於渤海國之上 宋時契丹使第一 高麗次之 使者及境及郊亭及館 皇帝勞問沓至 禮待尤隆 今皇明外國班次 本國爲第一 安南, 琉球諸國使臣 皆不敢並列 華使陳鑑賦曰 朝鮮爲東藩重國 禮義之區 詩書之藪 故特爲之稱首云

 

 

5.

按石林燕語 宋朝待高麗之禮特厚 所過州 皆築館別爲庫 以儲供帳什物 始至 太守皆郊迓 其餞亦如之云 今中朝於我國使臣 館穀宴勞之禮 亦非不厚 而爲使臣者 不能取重於華人 舌官輩乃從而牟利 爲所慢侮 可歎

 

 

6.

文昌雜錄曰 元豊三年 高麗遣使柳洪, 副朴寅亮 獻日本車一乘 洪云諸侯不貢車服 誠知非禮 本國所以上進者 欲中朝見日本工拙耳 其知禮如此云 按柳洪武人 以一言取重於中國 可見辭命之爲重也

 

 

7.

前朝朴寅亮與金覲 宋神宗時使宋 所著表狀題詠 華人稱之 至刊二人詩文 號小華集云 其見重如此 而今其詩文不多傳於世何也 至于皇明 赴京使臣 門禁甚密 不得與中朝文人相接 雖有如寅亮之才 無以自見矣 按說郛曰 知明州張中 坐私與麗人朴寅亮唱和詩 廢錮終身云 是知禁制之嚴 自宋如此 奉使者亦宜愼之

 

 

8.

按麗史 奉使者多賫金帛貨物 中朝人謂高麗假事大貪貿易來耳 有朴宜中者 不賫一物而往 遼東伴送 歎其淸白 以告禮部 天子引見 待之有加云 近世使臣 有不能律己者 人以商賈目之 羞辱甚矣

 

 

9.

張給事寧 學於倪文僖 後文僖十年 而以天使出來 時年二十四 聞成三問等不在 歎訝曰 吾師倪侍講言東國多才士 何寥寥眼中耶 由此不喜酬唱 其豫讓論 或疑其有意而作云

 

 

10.

龔用卿天使時 蘇世讓爲遠接使 鄭士龍以嘉善爲平壤迎慰使 龔天使文章浩汗 沿途所作 先播東方 朝議皆以爲蘇不能抵當 蘇在義州辭病 以鄭士龍特陞資憲爲其代 鄭笑曰 朝廷以我爲雨日屐也 蓋謂常時則棄置 臨事乃取用也 顧天峻天使時 李廷龜爲遠接使 李好閔爲義州迎慰使 廷龜臨時辭遞 以好閔代之 廷龜爲平壤迎慰使

 

 

11.

李容齋爲遠接使 在路遊香山 聞天使過江 馳迓於定州 容齋貌又不揚 天使怒不禮之 及見其和章 始深服 唐天使書與副使曰 此人詩壇老將 愼勿輕製云 文詞之於華國 其重如此

 

 

12.

黃洪憲天使時 李栗谷爲遠接使 江上迎詔日 天使問譯官曰 這遠接使有山林氣象 無乃借山林之士 爲是任耶 譯官對曰 遠接使以壯元及第 位躋崇品 非山林士也 天使曰 是做天道策者耶 蓋公所製天道策文 流入中國 天使見之故也

 

 

13.

亂後辛丑 顧崔兩詔使出來 接待始依平時 李月沙廷龜爲遠接使 朴南郭東說, 李東嶽安訥, 洪鶴谷瑞鳳爲從事官 車五山天輅, 權石洲韠, 金南窓玄成爲製述官 韓石峯濩以寫字亦在行 蓋極一時之選也 余最不文 蒙差都司宣慰使 上以宣慰二字非尊敬王人之意 命改稱迎慰使 後遂爲例

 

 

14.

堯山堂外紀曰 宋時高麗使人到闕不過月 徽宗欲令觀殿試放榜 遂留七十日云 蓋特恩也 今赴京使臣留館 中朝以四十日爲限 國制則過三十日者 使書狀推考 其因事淹留者 不在此限 萬曆辛亥 余以冕服奏請 留館一百四十日 厥後李志完等 以誥命奏請 留館又至二百日 乃前所未有也

 

 

15.

按唐時使外國者 賜州縣官十員 使受錢 後命有司與其費 今赴京使臣盤纏 朝廷初不區處 使臣私自求請于外方 而外方之官 多不齊送 故使臣空手而行 顚頓道路者有之 頃年 議者創爲成規 自該曹分定收給 頗似便益而事竟寢 且在前中原一路及禮部人情 不過扇帽等物 而頃因緊急奏請 賫送銀子 或至數萬餘兩 用之屑越 故衙門下輩 視我人爲奇貨 刀蹬需索之弊 逐年漸甚 有不可言者

 

 

16.

在前奉使日本者 鄭夢周, 申叔舟最爲倭奴所服 至今稱之不容口 頃年黃允吉, 金誠一同使日本時 倭酋桀驁 事多不測 黃畏㤼 每事依違 而金性剛 守正不少撓 倭人甚敬憚之 蓋雖異類 而是非之心 亦不泯也

 

 

17.

萬曆丁未 朝廷因倭請和 遣通信使 僉知呂祐吉, 校理慶暹差上副使 佐郞丁好寬差書狀官 後以通信爲嫌 改稱回答使 書狀官改稱從事官 擧朝爲詩以餞 其最所傳誦者 尹同知安性詩也 詩曰使名回答向何之 今日交隣我未知 試到漢江江上望 二陵松柏不生枝 李相國德馨一聯曰 臣子未湔陵寢辱 簡書先入犬羊天 蓋倭賊發掘宣靖兩陵 爲萬世不忘之讐故也 時宰聞之大忤

 

守令

 

1.

楊誠齋曰 堯舜三代之時 吏未有以循名者 非無循吏也 擧天下而無非循吏也 於吏之中 獨表其一二以爲循 則其不循者多矣 按循吏有傳 始自司馬遷 蓋漢武時 崇用酷吏 故有循吏之目焉

 

2.

述異記曰 漢宣城郡守封邵 一日化爲虎 食郡民 民呼曰封使君 因去不復來 故語曰無作封使君 不治民喜食民 噫世之爲吏食民者眾矣 皆是虎之類也 豈獨封使君然哉

 

 

3.

世謂太守爲五馬 故唐詩曰 使君五馬一馬驄 按古乘駟馬車 至漢時 太守出則增一馬 事見漢官儀 又曰 太守五馬 一馬行春云

 

 

4.

按大明洪武中 新化縣丞周舟有善政 陞吏部主事 後邑民詣闕願再借 特命舟復爲新化丞 賜宴禮部以遣之云 我國之法 守令不許再任 而先王朝 李大諫海壽以譴特除驪州牧使 近者權參判盼 以大臣之議 授江華府使 兪參議昔曾 以邑人之訴 拜羅州牧使 皆再赴也

 

 

5.

六鎭守令 自祖宗朝愼擇 而間用文官 以彈壓列鎭先王朝 李友直爲穩城府使 藩胡至今頌其情德 如金命元, 韓準, 鄭曄 由六鎭府使 終至大官者比比 余於壬辰之亂 啣命本道 六鎭軍民 擁路執鞚 涕泣言曰 願官早爲此道兵使或守令以活民 在在皆是 蓋苦武弁之侵漁故也 近來朝廷 置六鎭於度外 使貪將汚吏 恣其昋噬而莫之禁 軍情怨叛 邊備踈虞 識者之心寒矣 噫豈惟六鎭然哉

 

 

 

科目

 

1.

按漢時射策 謂爲難問疑義書於策 量其大小 署爲甲乙科 不使彰顯 射者隨其所得而釋之 然晁錯, 董仲舒有對策 則與後世問策同矣

 

 

2.

按前漢以射策試擧人 隋及唐初 亦試策幷雜文 至天寶年間 問策外 更試詩賦爲三場 宋時又益以經書疑義 至今爲程式焉 且武擧 唐武后時始置 其來亦久矣

 

 

3.

石林燕語曰 唐禮部試詩賦題 擧子皆得進問題意 謂之上請 宋朝始增殿試 天子親御殿 進士猶循禮部故事 景祐中 詔具試題所出經史 模印給之云 卽今解題是也

 

 

4.

續事始云開元中 始取州縣案牘疑議 又取經史義 假設甲乙丙丁 令擧人判斷 是後世疑義之始也 唐張鷟所著判語曰 龍筋鳳髓 其文甚麗 乃當時科擧文也 世謂鷟爲靑錢 萬選萬中 猶俗言百發百中也

 

 

5.

按李賀制策登科 禮部以賀父名晉肅 不合擧進士 時輩排之, 賀竟不第云 昌黎諱辨 蓋爲此也 又方干唇缺 有司以爲不可與科名 溫庭筠以有才無行 羅隱性多輕易 皆不得第 唐世取人 不專以才矣

 

 

6.

張籍送李餘及第詩云歸去惟將新誥牒 後來爭取舊衣裳 觀此則新進士以衣與人 其俗久矣

 

 

7.

鄭谷登第後宿平康里 作詩曰 好是五更殘酒醒 耳邊聞喚壯元聲 按堯山堂記曰 谷第八名及第 而唐時新進士 唱名出皇城 不問科甲高下 皆唱壯元故云

 

 

8.

褚載 唐季人 賀趙觀文重試及第曰 一枝仙桂兩回春 始覺文章可致身云云 今本朝例於丙年 設文武重試 蓋本唐制也

 

 

9.

唐之李德裕, 權德輿 皆以門蔭至宰相 宋太宗朝 李昉爲相 子宗諤擧進士 以父在中書罷之 仁宗朝 韓億爲參政 子維以進士奏名 不肯試大廷 竟以蔭入官 至秦檜柄國 子熺孫塤 皆冠多士 爲士論不齒 其時科制之嚴可知

 

 

10.

石林燕語曰 自後周試策論三道于禮部 每道以三千字爲率 按夏竦詩云縱橫禮樂三千字 獨對丹墀日未斜是也

 

 

11.

宋太宗取人 年少者往往罷去 寇準年十九 或勸增年 答曰 準方進取 可欺君耶 旣入仕 年三十餘 太宗欲大用而難其少 寇服地黃 兼餌蘆菔 未幾髭鬚皓白 丁謂因拂鬚懷慚 以詩刺之曰 少年罷去任紛紛 不忍增年惑上聞 餌藥變鬚求速用 如何到此又欺君 蓋丁不足道 寇亦自取之矣

 

 

12.

堯山堂外紀註 宋崇寧間 行三舍法 辟雍會試 郡國貢士 陞諸司馬 按王制 司馬辨論官材 論進士之賢者 以告于王 今俗以生進爲司馬 蓋出於此

 

 

13.

葉少蘊避暑錄曰 崇寧間 以藺相如, 廉頗, 郭汾陽, 李臨淮, 張保皐, 鄭年事爲題 以策進士 又宋祁曰 晉有祈奚 唐有汾陽 羅有保皐 孰謂夷無人哉 按保皐是新羅人 事載唐書 與廉藺郭李並稱於靑史 豈非奇偉不世之士乎

 

 

14.

宋時省試 有賦文甚奇 而用運籌帷帳之語 考官以帳字非是黜之 後考史記作帳 漢書乃作幄云 我朝鄭士龍以文章噪於一世 然不慣五經文字 甞作考官 見試卷中用以弋殷命者 亦不知出處而抹之 考試之任 可謂難矣

 

 

15.

登科者紅紙題名 自宋已然 而按高麗忠烈王時 趙簡爲第一人及第 賜黃牌 以此觀之 前朝時則似用黃紙矣 但高麗史 凡登科給紅牌云 黃則無乃出於特命耶

 

 

16.

皇朝科擧 洪武初定爲三年大比之制 而歷朝所取不同 多者四百七十餘人 少者三十人 初無定額耳

 

 

17.

皇朝科擧 鄕試則八月 會試則二月 並以初九日爲初場 十二日第二場 十五日第三場 初場 四書義三道 五經義四道 第二場 論一道 制語表中一道 判五道 第三場 治道策五道 雖國有大故 科期則不退也 廷試定於三月十五日 皇帝親臨發策云

 

 

18.

稗史言景泰辛未年廷試 擧人王越試卷 颷飛上天 墮於朝鮮 次歲進還 王世貞作王越傳 亦載此事曰 其秋朝鮮貢使賫進云 此甚異事 而我國無傳之者何也 稗史又言王越以此得上眷 驟至大官云

 

 

19.

中朝登科文字 主司代撰 以傳布四方 故萬曆中 禮部題本云先時預擬 有洩漏之嫌 臨卷摛詞 妨校閱之務 計莫有不便於此者 今後場中不許撰文 其中式文卷 純正典實 足爲程式者 依制刊刻 中間有字句煩複 文不甚妥者 不妨稍爲修飾 但不許增損太多 致掩初意 有仍前代撰者 參奏罰治云 蓋末俗尚文之弊如此

 

 

20.

弇山別集 載萬曆十三年刑部主事饒伸疏曰 權柄皇上之所獨馭也 名器不可假人 况賢科乎 今邪臣所爲罔上行私者 莫如科場之弊 夫科目者 國家鼓舞天下之大權大柄 君不得以私諸臣 父不得以私諸子 法至公也 故古之奸臣多矣 而鮮有壞此法者 畏人以三尺議其後也 惟唐達奚詢取楊國忠二子 宋湯思退取秦檜之子若孫 書之史冊 以爲醜詆 亦曠世一見耳 未有人人冒濫 如今日之甚者 又禮部郞中高桂疏曰 洪武三年 劉三吾, 白思蹈等 主試有物議 高皇帝震怒 一遣于邊 一棄于市 正謂開科取士 國家大典 此而作奸 則無奸不作 此而營私 則無私不營也 余謂中朝法制之嚴如彼 而末流徇私之弊至此 况我東方乎

 

 

21.

崔瀣文曰 唐長慶初 有金雲卿者 始以新羅賓貢 題名杜師禮榜 至唐末 凡登賓貢科者五十八人 五代梁唐 又三十二人 逮高麗 亦貢士於宋 有王琳, 崔罕, 金成績, 康撫民, 權適, 金端等 然所謂賓貢科者 每自別試 附名榜尾 至元朝 與中原俊秀並擧 列名金榜云 按新羅時 金夷魚, 金可紀, 崔致遠, 朴仁範, 金渥 皆入唐登第 其姓名可考者 只此而已

 

 

22.

高麗德宗時 設國子監試 取鄭功質六十人 試以賦及六韻十韻詩 蓋監試始此 所謂紅粉榜 亦監試也

 

 

23.

高麗忠肅王時 始令擧子讀律詩一百首 通小學五聲字韻 乃許赴試 而本朝則只錄名入試 故近來場屋不嚴 擧子目不知書者 稱以隨從 至於未許通庶孽 吏胥賤類 亦多濫入 代書借述之弊 不可禁止 混雜極矣 聞中朝每鄕擧前 州府官會同試取 許赴初擧云 倣而行之 庶可矣

 

 

24.

高麗時 新及第甲科賜田二十結 其餘十七結 引見賜衣服酒食 兄弟俱爲壯元者 淮三子登科例 歲給其母粟三十石 又忠穆王時 金仁琯連魁三場 王親授紅牌 賜馬紅鞓 許着金花帽 且三子登科者 其父授職 母歲廩 沒者封贈 至本朝 唯五子登科者 賜米贈爵 故絶無而僅有之

 

 

25.

國初以來 五子登科者 僅有二三 李禮長, 智長, 諴長, 孝長, 恕長皆文科 李芑, , 薇文科 而菤, 苓武科 近時則尹昫, , , , 晫 四年內皆捷文科 而但仕俱不達 尹昉, , , 暄 領議政斗壽之子 兄弟四人文科 顯仕至宰相 庶弟旰武科 亦陞堂上 乃前所未有也

 

 

26.

永順君溥 廣平大君之子也 世祖朝 設登俊試 命列卿大官宗室駙馬皆赴試 親臨策問 大臣鄭麟趾, 鄭昌孫, 申叔舟爲對讀官 永順以正一品君入試居第五 賜恩榮宴于議政府 壯元金守溫以下各賜鞍馬 又幸溫陽 於行在所 設科取士 幷設重試 永順擢第一 特命加一日遊街 乃異數也 永順歷事四朝 再策勳 掌撰明皇戒鑑及六典 至成廟朝卒 年僅二十七矣

 

 

27.

光廟朝 宗室進禮君衡 有文武才 以慶尚兵使 入爲吏曹參判 又永順君溥參重試 及登俊試 春陽君䋱 參式年及第 駙馬河城尉鄭顯祖 參親試第三名 厥後宗室 只試藝而不許文武職 駙馬則雖如礪城尉宋寅之文才 不得登用焉

 

 

28.

世祖朝 取武科一千人 上召居末者問曰 今世復有才下於汝者乎 對曰後榜壯元 是才下於臣者 上大笑 擢用其人 後果稱職云

 

 

29.

昌慶宮集春門 在太學西畔甚近 世傳祖宗朝往往便輿出幸太學 講論經傳 成廟一日御春堂臺 由集春門 召在泮儒生 講經賜第 至今以爲美談

 

 

30.

祖宗朝 或以四韻詩取人 中廟朝 金安老以鞦韆律詩爲壯元 其詩曰東風初破小桃腮 節迫秋千雨洗埃 繡舄掠花紅露濕 纖肢擘柳綠烟開 初疑弄玉吹簫去 還訝飛瓊御鶴來 堪笑半仙眞戲劇 景陽兵禍是成胎 此時節迫鞦韆云者 乃不成語 而景陽兵禍 亦誤用事 似不入選矣

 

 

31.

賈誼過秦論末云是二世之過也 卽所謂過秦者也 中廟朝 金絿以過秦賦魁進士 擧場不知題義 皆以懷古爲辭 有軍士潛語金公曰 考官言以懷古製之則失旨也云 公製垂畢 聞之始悟 裂其草而改撰 遂得第一

 

 

32.

金慕齋每以試官入場屋 考試精審 務得人才 必經十五日出榜 至今稱之 先王朝己亥別試 余與完陽府院君李忠元 偕爲考官 李公常言國家以擇士之柄 付于我等 何敢不盡心 若有厭怠之心 考校不審 失落人才 則必有天殃 凡試卷中 雖甚鹵莽 不堪讀者 必盡篇乃已 過旬日始出榜 崖考官之體矣

 

 

33.

金範赴進士會試 作甁笙詩曰寧隨鄭泉作酒器 考官不識所謂 密遣書問于金慕齋而知之 遂擢第一 鄭泉事 俱載韻府及事文類聚諸書 而考官不及知 是以君子貴乎博聞强記也

 

 

34.

我國式年及第 專取講經 其意甚美 而但講經之人 旣無致用之實 又或不能屬文 故俗數慢 必曰實學及第有以致之也 或以爲依中朝專取一經則可也

 

 

35.

入場擧子書冊搜挾之禁 在前極嚴 唯韻書外不得私持一卷 故赴監試者 細書山立玉色義 塞鼻孔以入 時謂義盈庫 今則法禁解弛 公然負持以入 擧場爲一書肆 良可駭也

 

 

36.

儒生不讀書之弊 未有甚於今日 以剽竊他人之作 僥倖得捷爲能事 至於四書疑 則作者不滿數人 而擧場皆謄出 或加減數字 或不改一字而用之 如書寫謄錄之爲 試官亦眩於考覈 且不可闕額 因而取之 故爭相效尤 遂成弊習 不可禁止 議者以爲宜罷四書疑 以論代之 或以爲生進皆取詩賦而罷四書疑議 久不定 未知何者爲善 然不先正士習 則恐無益也

 

 

 

37.

近世登第最少者 郭趕十八 李大海, 李㙫, 李厚十九 李廷馨, 李德馨, 李慶伯二十 朴箎十八 爲及第壯元 許篈十八 爲生員壯元 尹暄十八 禹弘績十九 爲進士壯元 唯李德馨最達 李廷馨, 尹暄爲名宰 餘皆不達 古人以早年登高科爲不幸 良以此也

 

 

38.

中朝人甞言會元天下才 殿元天下福 才福兼全者寡矣 以皇朝人才之盛 而擧三元者 唯商輅一人 豈不難哉 我國近世 唯李珥爲生員及會試殿試壯元 此外無聞 而迷豚敏求 亦爲進士及會試殿試壯元 是出僥倖耳

 

 

39.

申潛 從濩之子也 能文善書畫 中廟朝 登賢良科 拜翰林 尋罷榜 還收紅牌 仍失其白牌 爲詩曰紅牌已收白牌失 翰林進士摠虛名 從此峨嵯山下老 山人二字孰能爭 後受杖遠竄 蒙放 歷典州郡 陞堂上而終 國制 凡登科給紅牌 司馬給白牌故云

 

 

40.

先王朝丙戌年謁聖試製 李泌乞還衡山表 車天輅爲四館時製 與擧子呂繼先爲第一 放榜後事發獄起 先王震怒 人謂事將不測 而只命竄配 後於經席 上謂侍臣曰 車天輅眞奇才也 未久放還 愛惜人才之盛意 吁其至矣

 

 

41.

宣宗大王 深以時文浮靡爲慮 命擧子用老莊文字者 一切勿取 庚子榜及第李涵 以用莊語特命削科 由此遂爲成例 至今遵行

 

 

42.

諺曰 我國公道 惟在科擧 而世道日下 姦巧漸滋 不公不正 近來益甚 每榜出而人言不勝藉藉 或謂如中朝設場屋 則可無此患 然苟無公道 有屋何益 區區法制之末 不足以防姦 宋元豐間 禮部貢院火 擧子皆死 皇明天順七年 會試場屋災 擧子焚死者千餘人 此亦可慮 又謂如麗末廢科擧可也 是則有激之言 不可因噎而廢食 唯恢張公道 愼擇考官 庶乎得矣

 

 

43.

壬辰變後 得倭頭一級者 勿論公私賤 許登科 或有斬飢民頭 認倭頭以要賞者 嶺南有一斬頭及第 縣倅設宴以榮之 人作詩嘲之曰 飢民頭上桂花浮 紅紙群中怨血流 太守慶筵知有酒 盍分殘瀝慰啾啾

 

 

44.

亂後取武科甚廣 一榜所取 多或至數千 或有不解操弓而得參者 或有賤類而得參者 通共數萬人 蓋欲其使人興起而無補實用 科名亦太賤矣

 

致仕

 

1.

七十致仕法也 而祖宗朝以來 致仕者蓋鮮 大臣請老則賜几杖而已 近世宰臣致仕者 唯八溪君鄭宗榮 領府事沈守慶, 鄭琢, 寧原君洪可臣外 無聞焉

 

2.

王羲之言吾不減懷祖 而位遇懸殊 後爲會稽 稱疾去郡 於父母墓前誓曰 自今以後 貪冒苟進 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 按懷祖 王述字也 夫古今才過於人而名位相懸者何限 羲之於此不廣矣 且不欲苟進 則但當誓之於心足矣 何必誓墓而後可耶 然視世之貪榮嗜進者 其雅志亦足尚已

 

 

3.

陶淵明乙丑生 至乙巳歲 作歸去來辭 時年四十一 蓋彊仕之年也 謂歸去來者 歸其官去其職來其家也

 

 

4.

唐韋表微爲監察御史 不樂曰 爵祿譬滋味也 人皆欲之 吾年五十 拭鏡㨵白 冒游少年間 取一班一級 未見其味也 又田豫乞致仕曰 年過七十而以位居 譬猶鍾鳴漏盡而夜行不休 罪人也 按賀知章八十六有疾 始乞鑑湖爲道士 此非韋田勇退之比 而唐史傳之隱逸 後世稱其高尚何也

 

 

5.

李左尹澯 暮年謝病 家居不受祿 大臣沈連源, 尚震等白爲奉朝賀 受祿以終其身 厥後李府尹彦憬年八十 欲得奉朝賀 吏曹以無前例不許 其不曉故事甚矣 按吾學編曰 皇朝之制 凡乞致仕者 不限年聽 京官七十 外官六十五致仕 乃養廉恥之道也 我國士大夫 年至退休者絶少 而至於奉朝賀 法典所載 而亦不擧行 可歎

 

芝峯類說卷四終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문집 > 지봉유설'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지봉유설 - 경서부일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유도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병정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군도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제국부 전문  (0) 2022.06.0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