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본기 (130)
건빵이랑 놀자
47. 太史公曰: 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 入壽宮侍祠神語, 究觀方士祠官之言, 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 具見其表裏. 後有君子, 得以覽焉. 至若俎豆珪幣之詳, 獻酬之禮, 則有司存焉.
46. 今天子所興祠, 泰一ㆍ后土, 三年親郊祠, 建漢家封禪, 五年一脩封. 薄忌泰一及三一ㆍ冥羊ㆍ馬行ㆍ赤星, 五, 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 凡六祠, 皆太祝領之. 至如八神諸神, 明年ㆍ凡山他名祠, 行過則祀, 去則已. 方士所興祠, 各自主, 其人終則已, 祠官弗主. 他祠皆如其故. 今上封禪, 其後十二歲而還, 遍於五嶽ㆍ四瀆矣. 而方士之候祠神人, 入海求蓬萊, 終無有驗. 而公孫卿之候神者, 猶以大人跡爲解, 無其效. 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 然終羈縻弗絶, 冀遇其眞. 自此之後, 方士言祠神者彌衆, 然其效可睹矣.
45. 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 夏, 遂還泰山, 脩五年之禮如前, 而加禪祠石閭. 石閭者, 在泰山下阯南方, 方士多言此僊人之閭也, 故上親禪焉. 其後五年, 復至泰山脩封, 還過祭常山.
44. 其明年, 東巡海上, 考神僊之屬, 未有驗者. 方士有言“黃帝時爲五城十二樓, 以候神人於執期, 命曰迎年”. 上許作之如方, 名曰明年. 上親禮祠上帝, 衣上黃焉. 公玊帶曰: “黃帝時雖封泰山, 然風后ㆍ封鉅ㆍ 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 禪凡山合符, 然後不死焉.” 天子旣令設祠具, 至東泰山, 東泰山卑小, 不稱其聲, 乃令祠官禮之, 而不封禪焉.
43. 夏, 漢改曆, 以正月爲歲首, 而色上黃, 官名更印章以五字. 因爲太初元年. 是歲, 西伐大宛. 蝗大起. 丁夫人ㆍ 雒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ㆍ大宛焉. 其明年, 有司言雍五畤無牢熟具, 芬芳不備. 乃命祠官進畤犢牢具, 五色食所勝, 而以木禺馬代駒焉. 獨五帝用駒, 行親郊用駒. 及諸名山川用駒者, 悉以木禺馬代. 行過, 乃用駒. 他禮如故.
42. 勇之乃曰: “越俗有火災, 復起屋必以大, 用勝服之.” 於是作建章宮, 度爲千門萬戶. 前殿度高未央, 其東則鳳闕, 高二十餘丈. 其西則唐中, 數十里虎圈. 其北治大池, 漸臺高二十餘丈, 名曰泰液池, 中有蓬萊ㆍ方丈ㆍ瀛洲ㆍ壺梁, 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其南有玉堂ㆍ 璧門ㆍ大鳥之屬. 乃立神明臺ㆍ 井幹樓, 度五十餘丈, 輦道相屬焉.
41. 其後二歲,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推曆者以本統. 天子親至泰山, 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 每脩封禪. 其贊饗曰: “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筴, 周而復始. 皇帝敬拜泰一.” 東至海上, 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 莫驗, 然益遣, 冀遇之. 十一月乙酉, 柏梁災. 十二月甲午朔, 上親禪高里, 祠后土. 臨渤海, 將以望祠蓬萊之屬, 冀至殊庭焉. 上還, 以柏梁災故, 朝受計甘泉. 公孫卿曰: “黃帝就靑靈臺, 十二日燒, 黃帝乃治明庭. 明庭, 甘泉也.” 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 甘泉作諸侯邸.
40. 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 如帶圖. 及五年脩封, 則祠泰一ㆍ五帝於明堂上坐, 令高皇帝祠坐對之. 祠后土於下房, 以二十太牢. 天子從昆侖道入, 始拜明堂如郊禮. 禮畢, 燎堂下. 而上又上泰山, 有袐祠其顚. 而泰山下祠五帝, 各如其方, 黃帝幷赤帝, 而有司侍祠焉. 泰山上擧火, 下悉應之.
39. 其明年冬, 上巡南郡, 至江陵而東. 登禮潛之天柱山, 號曰南嶽. 浮江, 自尋陽出樅陽, 過彭蠡, 祀其名山川. 北至琅邪, 竝海上. 四月中, 至奉高脩封焉. 初, 天子封泰山, 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 處險不敞.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 未曉其制度. 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明堂圖中有一殿, 四面無壁, 以茅蓋, 通水, 圜宮垣爲複道, 上有樓, 從西南入, 命曰昆侖, 天子從之入, 以拜祠上帝焉.
38. 夏, 有芝生殿防內中. 天子爲塞河, 興通天臺, 若有光云, 乃下詔曰: “甘泉防生芝九莖, 赦天下, 毋有復作.” 其明年, 伐朝鮮. 夏, 旱. 公孫卿曰: “黃帝時封則天旱, 乾封三年.” 上乃下詔曰: “天旱, 意乾封乎? 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 其明年, 上郊雍, 通回中道, 巡之. 春, 至鳴澤, 從西河歸.
37. 公孫卿曰: “僊人可見, 而上往常遽, 以故不見. 今陛下可爲觀, 如緱氏城, 置脯棗, 神人宜可致. 且僊人好樓居.” 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 甘泉則作益延壽觀, 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乃作通天臺, 置祠具其下, 將招來神僊之屬. 於是甘泉更置前殿, 始廣諸宮室.
36. 是時旣滅南越, 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 而其祠皆見鬼, 數有效. 昔東甌王敬鬼, 壽至百六十歲. 後世謾怠, 故衰秏”. 乃令越巫立越祝祠, 安臺無壇, 亦祠天神上帝百鬼, 而以雞卜. 上信之, 越祠雞卜始用焉.
35. 其春, 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 若云“見天子”. 天子於是幸緱氏城, 拜卿爲中大夫. 遂至東萊, 宿留之數日, 毋所見, 見大人跡. 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 是歲旱. 於是天子旣出毋名, 乃禱萬里沙, 過祠泰山. 還至瓠子, 自臨塞決河, 留二日, 沈祠而去. 使二卿將卒塞決河, 河徙二渠, 復禹之故跡焉.
34, 其秋, 有星茀于東井. 後十餘日, 有星茀于三能. 望氣王朔言: “候獨見其星出如瓠, 食頃復入焉.” 有司言曰: “陛下建漢家封禪, 天其報德星云.” 其來年冬, 郊雍五帝, 還, 拜祝祠泰一. 贊饗曰: “德星昭衍, 厥維休祥. 壽星仍出, 淵耀光明. 信星昭見, 皇帝敬拜泰祝之饗.”
33. 天子旣已封禪泰山, 無風雨菑, 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 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 乃復東至海上望, 冀遇蓬萊焉. 奉車子侯暴病, 一日死. 上乃遂去, 竝海上, 北至碣石, 巡自遼西, 歷北邊至九原. 五月, 返至甘泉. 有司言寶鼎出爲元鼎, 以今年爲元封元年.
32. 天子從封禪還, 坐明堂, 群臣更上壽. 於是制詔御史: “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 兢兢焉懼弗任. 維德菲薄, 不明于禮樂. 脩祀泰一, 若有象景光, 屑如有望, 依依震於怪物, 欲止不敢, 遂登封泰山, 至於梁父, 而后禪肅然. 自新, 嘉與士大夫更始, 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 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 復博ㆍ奉高ㆍ蛇丘ㆍ 歷城, 毋出今年租稅. 其赦天下, 如乙卯赦令. 行所過毋有復作. 事在二年前, 皆勿聽治.” 又下詔曰: “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 用事泰山, 諸侯有朝宿地. 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31. 四月, 還至奉高. 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 不經, 難施行. 天子至梁父, 禮祠地主. 乙卯, 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 射牛行事. 封泰山下東方, 如郊祠泰一之禮. 封廣丈二尺, 高九尺, 其下則有玉牒書, 書袐. 禮畢, 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 亦有封. 其事皆禁. 明日, 下陰道. 丙辰, 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 如祭后土禮. 天子皆親拜見, 衣上黃而盡用樂焉. 江淮閒一茅三脊爲神藉. 五色土益雜封. 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 頗以加祠. 兕旄牛犀象之屬弗用. 皆至泰山然后去. 封禪祠, 其夜若有光, 晝有白雲起封中.
11. 太史公曰: 漢興, 孝文施大德, 天下懷安, 至孝景, 不復憂異姓, 而晁錯刻削諸侯, 遂使七國俱起, 合從而西鄕, 以諸侯太盛, 而錯爲之不以漸也. 及主父偃言之, 而諸侯以弱, 卒以安. 安危之機, 豈不以謀哉?
10. 後三年十月, 日月皆(食赤五日. 十二月晦, 雷. 日如紫. 五星逆行守太微. 月貫天廷中. 正月甲寅, 皇太子冠. 甲子, 孝景皇帝崩. 遺詔賜諸侯王以下至民爲父後爵一級, 天下戶百錢. 出宮人歸其家, 復無所與. 太子卽位, 是爲孝武皇帝. 三月, 封皇太后弟蚡爲武安侯, 弟勝爲周陽侯. 置陽陵.
9. 後二年正月, 地一日三動. 郅將軍擊匈奴. 酺五日. 令內史郡不得食馬粟, 沒入縣官. 令徒隷衣七緵布. 止馬舂. 爲歲不登, 禁天下食不造歲. 省列侯遣之國. 三月, 匈奴入雁門. 十月, 租長陵田. 大旱. 衡山國ㆍ河東ㆍ雲中郡民疫.
8. 後元年冬, 更命中大夫令爲衛尉. 三月丁酉, 赦天下, 賜爵一級, 中二千石ㆍ諸侯相爵右庶長. 四月, 大酺. 五月丙戌, 地動, 其蚤食時復動. 上庸地動二十二日, 壞城垣. 七月乙巳, 日食. 丞相劉舍免. 八月壬辰, 以御史大夫綰爲丞相, 封建陵侯.
7. 中六年二月己卯, 行幸雍, 郊見五帝. 三月, 雨雹. 四月, 梁孝王ㆍ城陽共王ㆍ汝南王皆薨. 立梁孝王子明爲濟川王, 子彭離爲濟東王, 子定爲山陽王, 子不識爲濟陰王. 梁分爲五. 封四侯. 更命廷尉爲大理, 將作少府爲將作大匠, 主爵中尉爲都尉, 長信詹事爲長信少府, 將行爲大長秋, 大行爲行人, 奉常爲太常, 典客爲大行, 治粟內史爲大農. 以大內爲二千石, 置左右內官, 屬大內. 七月辛亥, 日食. 八月, 匈奴入上郡.
39. 太史公曰: 孔子言“必世然後仁. 善人之治國百年, 亦可以勝殘去殺”. 誠哉是言! 漢興, 至孝文四十有餘載, 德至盛也. 廩廩鄕改正服封禪矣, 謙讓未成於今. 嗚呼, 豈不仁哉!
38. 丞相臣嘉等言: “陛下永思孝道, 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 皆臣嘉等愚所不及. 臣謹議: 世功莫大於高皇帝, 德莫盛於孝文皇帝, 高皇廟宜爲帝者太祖之廟, 孝文皇帝廟宜爲帝者太宗之廟. 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 郡國諸侯宜各爲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 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 歲獻祖宗之廟. 請著之竹帛, 宣布天下.” 制曰: “可.”
37. 朕旣不敏, 不能識. 此皆上古之所不及, 而孝文皇帝親行之. 德厚侔天地, 利澤施四海, 靡不獲福焉. 明象乎日月, 而廟樂不稱. 朕甚懼焉. 其爲孝文皇帝廟爲昭德之舞, 以明休德. 然后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 施于萬世, 永永無窮, 朕甚嘉之. 其與丞相ㆍ列侯ㆍ中二千石ㆍ禮官具爲禮儀奏.”
36. 昭德舞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 制詔御史: “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 制禮樂各有由. 聞歌者, 所以發德也: 舞者, 所以明功也. 高廟酎, 奏武德ㆍ文始ㆍ五行之舞. 孝惠廟酎, 奏文始ㆍ五行之舞. 孝文皇帝臨天下, 通關梁, 不異遠方. 除誹謗, 去肉刑, 賞賜長老, 收恤孤獨, 以育群生. 減嗜欲, 不受獻, 不私其利也. 罪人不帑, 不誅無罪. 除(肉[宮]刑, 出美人, 重絶人之世.
35. 佗不在令中者, 皆以此令比率從事. 布告天下, 使明知朕意. 霸陵山川因其故, 毋有所改. 歸夫人以下至少使.” 令中尉亞夫爲車騎將軍, 屬國悍爲將屯將軍, 郎中令武爲復土將軍, 發近縣見卒萬六千人, 發內史卒萬五千人, 藏郭穿復土屬將軍武. 乙巳, 群臣皆頓首上尊號曰孝文皇帝. 太子卽位于高廟. 丁未, 襲號曰皇帝.
34. 朕獲保宗廟, 以眇眇之身託于天下君王之上, 二十有餘年矣. 賴天地之靈, 社稷之福, 方內安寧, 靡有兵革. 朕旣不敏, 常畏過行, 以羞先帝之遺德: 維年之久長, 懼于不終. 今乃幸以天年, 得復供養于高廟. 朕之不明與嘉之, 其奚哀悲之有! 其令天下吏民, 令到出臨三日, 皆釋服. 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飮酒食肉者. 自當給喪事服臨者, 皆無踐. 絰帶無過三寸, 毋布車及兵器, 毋發民男女哭臨宮殿. 宮殿中當臨者, 皆以旦夕各十五擧聲, 禮畢罷. 非旦夕臨時, 禁毋得擅哭. 已下, 服大紅十五日, 小紅十四日, 纖七日, 釋服.
33. 後七年六月己亥, 帝崩於未央宮. 遺詔曰: “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 靡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 物之自然者, 奚可甚哀. 當今之時, 世咸嘉生而惡死, 厚葬以破業, 重服以傷生, 吾甚不取. 且朕旣不德, 無以佐百姓: 今崩, 又使重服久臨, 以離寒暑之數, 哀人之父子, 傷長幼之志, 損其飮食, 絶鬼神之祭祀, 以重吾不德也, 謂天下何!
32. 上常衣綈衣, 所幸愼夫人, 令衣不得曳地, 幃帳不得文繡, 以示敦朴, 爲天下先. 治霸陵皆以瓦器, 不得以金銀銅錫爲飾, 不治墳, 欲爲省, 毋煩民. 南越王尉佗自立爲武帝, 然上召貴尉佗兄弟, 以德報之, 佗遂去帝稱臣. 與匈奴和親, 匈奴背約入盜, 然令邊備守, 不發兵深入, 惡煩苦百姓. 吳王詐病不朝, 就賜几杖. 群臣如袁盎等稱說雖切, 常假借用之. 群臣如張武等受賂遺金錢, 覺, 上乃發御府金錢賜之, 以愧其心, 弗下吏. 專務以德化民, 是以海內殷富, 興於禮義.
31. 天下旱, 蝗. 帝加惠: 令諸侯毋入貢, 弛山澤, 減諸服御狗馬, 損郎吏員, 發倉庾以振貧民, 民得賣爵. 孝文帝從代來, 卽位二十三年, 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 有不便, 輒弛以利民. 嘗欲作露臺, 召匠計之, 直百金. 上曰: “百金中民十家之産, 吾奉先帝宮室, 常恐羞之, 何以臺爲!”
30. 今朕夙興夜寐, 勤勞天下, 憂苦萬民, 爲之怛惕不安, 未嘗一日忘於心, 故遣使者冠蓋相望, 結軼於道, 以諭朕意於單于. 今單于反古之道, 計社稷之安, 便萬民之利, 親與朕俱棄細過, 偕之大道, 結兄弟之義, 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和親已定, 始于今年.” 後六年冬, 匈奴三萬人入上郡, 三萬人入雲中. 以中大夫令勉爲車騎將軍, 軍飛狐: 故楚相蘇意爲將軍, 軍句注: 將軍張武屯北地: 河內守周亞夫爲將軍, 居細柳: 宗正劉禮爲將軍, 居霸上: 祝茲侯軍棘門: 以備胡. 數月, 胡人去, 亦罷.
29. 十六年, 上親郊見渭陽五帝廟, 亦以夏答禮而尙赤. 十七年, 得玉杯, 刻曰“人主延壽”. 於是天子始更爲元年, 令天下大酺. 其歲, 新垣平事覺, 夷三族. 後二年, 上曰: “朕旣不明, 不能遠德, 是以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 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 封畿之內勤勞不處, 二者之咎, 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遠達也. 閒者累年, 匈奴竝暴邊境, 多殺吏民, 邊臣兵吏又不能諭吾內志, 以重吾不德也. 夫久結難連兵, 中外之國將何以自寧?
28. 十五年, 黃龍見成紀, 天子乃復召魯公孫臣, 以爲博士, 申明土德事. 於是上乃下詔曰: “有異物之神見于成紀, 無害於民, 歲以有年. 朕親郊祀上帝諸神. 禮官議, 毋諱以勞朕.” 有司禮官皆曰: “古者天子夏躬親禮祀上帝於郊, 故曰郊.” 於是天子始幸雍, 郊見五帝, 以孟夏四月答禮焉. 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 因說上設立渭陽五廟. 欲出周鼎, 當有玉英見.
27. 春, 上曰: “朕獲執犠牲珪幣以事上帝宗廟, 十四年于今, 歷日(縣[綿]長, 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 朕甚自愧. 其廣增諸祀墠場珪幣. 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 望祀不祈其福, 右賢左戚, 先民後己, 至明之極也. 今吾聞祠官祝釐, 皆歸福朕躬, 不爲百姓, 朕甚愧之. 夫以朕不德, 而躬享獨美其福, 百姓不與焉, 是重吾不德. 其令祠官致敬, 毋有所祈.” 是時北平侯張蒼爲丞相, 方明律曆. 魯人公孫臣上書陳終始傳五德事, 言方今土德時, 土德應黃龍見, 當改正朔服色制度. 天子下其事與丞相議. 丞相推以爲今水德, 始明正十月上黑事, 以爲其言非是, 請罷之.
26. 上曰: “農, 天下之本, 務莫大焉. 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 是爲本末者毋以異, 其於勸農之道未備. 其除田之租稅.” 十四年冬, 匈奴謀入邊爲寇, 攻朝那塞, 殺北地都尉卬. 上乃遣三將軍軍隴西ㆍ北地ㆍ上郡, 中尉周舍爲衛將軍, 郎中令張武爲車騎將軍, 軍渭北, 車千乘, 騎卒十萬. 帝親自勞軍, 勒兵申敎令, 賜軍吏卒. 帝欲自將擊匈奴, 群臣諫, 皆不聽. 皇太后固要帝, 帝乃止. 於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爲大將軍, 成侯赤爲內史, 欒布爲將軍, 擊匈奴. 匈奴遁走.
25 書奏天子, 天子憐悲其意, 乃下詔曰: “蓋聞有虞氏之時, 畫衣冠異章服以爲僇, 而民不犯. 何則? 至治也. 今法有肉刑三, 而姦不止, 其咎安在? 非乃朕德薄而敎不明歟? 吾甚自愧. 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 詩曰“愷悌君子, 民之父母”. 今人有過, 敎未施而刑加焉? 或欲改行爲善而道毋由也. 朕甚憐之. 夫刑至斷支體, 刻肌膚, 終身不息, 何其楚痛而不德也, 豈稱爲民父母之意哉! 其除肉刑.”
29. 太史公曰: 孝惠皇帝ㆍ高后之時, 黎民得離戰國之苦, 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爲, 故惠帝垂拱, 高后女主稱制, 政不出房戶, 天下晏然. 刑罰罕用, 罪人是希. 民務稼穡, 衣食滋殖.
28. 迺奉天子法駕, 迎代王於邸. 報曰: “宮謹除.” 代王卽夕入未央宮. 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 曰: “天子在也, 足下何爲者而入?” 代王迺謂太尉. 太尉往諭, 謁者十人皆掊兵而去. 代王遂入而聽政. 夜, 有司分部誅滅梁ㆍ淮陽ㆍ常山王及少帝於邸. 代王立爲天子. 二十三年崩, 謚爲孝文皇帝.
27. 迺曰: “代王方今高帝見子, 最長, 仁孝寬厚. 太后家薄氏謹良. 且立長故順, 以仁孝聞於天下, 便.” 迺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代王使人辭謝. 再反, 然後乘六乘傳. 後九月晦日己酉, 至長安, 舍代邸. 大臣皆往謁, 奉天子璽上代王, 共尊立爲天子. 代王數讓, 群臣固請, 然後聽. 東牟侯興居曰: “誅呂氏吾無功, 請得除宮.” 迺與太僕汝陰侯滕公入宮, 前謂少帝曰: “足下非劉氏, 不當立.” 乃顧麾左右執戟者掊兵罷去. 有數人不肯去兵, 宦者令張澤諭告, 亦去兵. 滕公迺召乘輿車載少帝出. 少帝曰: “欲將我安之乎?” 滕公曰“出就舍.” 舍少府.
26. 少帝 諸大臣相與陰謀曰: “少帝及梁ㆍ淮陽ㆍ常山王, 皆非眞孝惠子也. 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 殺其母, 養後宮, 令孝惠子之, 立以爲後, 及諸王, 以彊呂氏. 今皆已夷滅諸呂, 而置所立, 卽長用事, 吾屬無類矣. 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 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 今其適子爲齊王, 推本言之, 高帝適長孫, 可立也”. 大臣皆曰: “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 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鈞, 駟鈞, 惡人也. 卽立齊王, 則復爲呂氏.” 欲立淮南王, 以爲少, 母家又惡.
25. 朱虛侯請卒, 太尉予卒千餘人. 入未央宮門, 遂見産廷中. 日餔時, 遂擊産. 産走, 天風大起, 以故其從官亂, 莫敢鬪. 逐産, 殺之郎中府吏厠中. 朱虛侯已殺産, 帝命謁者持節勞朱虛侯. 朱虛侯欲奪節信, 謁者不肯, 朱虛侯則從與載, 因節信馳走, 斬長樂衛尉呂更始. 還, 馳入北軍, 報太尉. 太尉起, 拜賀朱虛侯曰: “所患獨呂産, 今已誅, 天下定矣.” 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 無少長皆斬之. 辛酉, 捕斬呂祿, 而笞殺呂嬃. 使人誅燕王呂通, 而廢魯王偃. 壬戌, 以帝太傅食其復爲左丞相. 戊辰, 徙濟川王王梁, 立趙幽王子遂爲趙王. 遣朱虛侯章以誅諸呂氏事告齊王, 令罷兵. 灌嬰兵亦罷滎陽而歸.
24. 呂祿以爲酈兄不欺己, 遂解印屬典客, 而以兵授太尉. 太尉將之入軍門, 行令軍中曰: “爲呂氏右襢, 爲劉氏左襢.” 軍中皆左襢爲劉氏. 太尉行至, 將軍呂祿亦已解上將印去, 太尉遂將北軍. 然尙有南軍. 平陽侯聞之, 以呂産謀告丞相平, 丞相平迺召朱虛侯佐太尉. 太尉令朱虛侯監軍門. 令平陽侯告衛尉: “毋入相國産殿門.” 呂産不知呂祿已去北軍, 迺入未央宮, 欲爲亂, 殿門弗得入, 裴回往來. 平陽侯恐弗勝, 馳語太尉. 太尉尙恐不勝諸呂, 未敢訟言誅之, 迺遣朱虛侯謂曰: “急入宮衛帝.”
23. 八月庚申旦, 平陽侯窋行御史大夫事, 見相國産計事. 郎中令賈壽使從齊來, 因數産曰: “王不蚤之國, 今雖欲行, 尙可得邪?” 具以灌嬰與齊楚合從, 欲誅諸呂告産, 迺趣産急入宮. 平陽侯頗聞其語, 迺馳告丞相ㆍ太尉. 太尉欲入北軍, 不得入. 襄平侯通尙符節. 迺令持節矯內太尉北軍. 太尉復令酈寄與典客劉揭先說呂祿曰: “帝使太尉守北軍, 欲足下之國, 急歸將印辭去, 不然, 禍且起.”
22. 呂祿信然其計, 欲歸將印, 以兵屬太尉. 使人報呂産及諸呂老人, 或以爲便, 或曰不便, 計猶豫未有所決. 呂祿信酈寄, 時與出游獵. 過其姑呂嬃, 嬃大怒, 曰: “若爲將而棄軍, 呂氏今無處矣.” 迺悉出珠玉寶器散堂下, 曰: “毋爲他人守也” 左丞相食其免.
21. 太尉絳侯勃不得入軍中主兵. 曲周侯酈商老病, 其子寄與呂祿善. 絳侯迺與丞相陳平謀, 使人劫酈商. 令其子寄往紿說呂祿曰: “高帝與呂后共定天下, 劉氏所立九王, 呂氏所立三王, 皆大臣之議, 事已布告諸侯, 諸侯皆以爲宜. 今太后崩, 帝少, 而足下佩趙王印, 不急之國守藩, 迺爲上將, 將兵留此, 爲大臣諸侯所疑. 足下何不歸印, 以兵屬太尉? 請梁王歸相國印, 與大臣盟而之國, 齊兵必罷, 大臣得安, 足下高枕而王千里, 此萬世之利也.”
20. 漢聞之, 相國呂産等迺遣潁陰侯灌嬰將兵擊之. 灌嬰至滎陽, 迺謀曰: “諸呂權兵關中, 欲危劉氏而自立. 今我破齊還報, 此益呂氏之資也.” 迺留屯滎陽, 使使諭齊王及諸侯, 與連和, 以待呂氏變, 共誅之. 齊王聞之, 迺還兵西界待約. 呂祿ㆍ呂産欲發亂關中, 內憚絳侯ㆍ朱虛等, 外畏齊ㆍ楚兵, 又恐灌嬰畔之, 欲待灌嬰兵與齊合而發, 猶豫未決. 當是時, 濟川王太ㆍ淮陽王武ㆍ常山王朝名爲少帝弟, 及魯元王呂后外孫, 皆年少未之國, 居長安. 趙王祿ㆍ梁王産各將兵居南北軍, 皆呂氏之人. 列侯群臣莫自堅其命.
30. 三月, 遂東幸緱氏, 禮登中嶽太室. 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 云. 問上, 上不言: 問下, 下不言. 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 命曰崇高邑. 東上泰山, 山之草木葉未生, 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顚. 上遂東巡海上, 行禮祠八神. 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 然無驗者. 乃益發船, 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 至東萊, 言夜見一人, 長數丈, 就之則不見, 見其跡甚大, 類禽獸云. 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 言“吾欲見巨公” , 已忽不見. 上旣見大跡, 未信, 及群臣有言老父, 則大以爲僊人也. 宿留海上, 與方士傳車及閒使求僊人以千數.
29. 封禪 齊人丁公年九十餘, 曰: “封者, 合不死之名也. 秦皇帝不得上封. 陛下必欲上, 稍上卽無風雨, 遂上封矣.” 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 草封禪儀. 數年, 至且行. 天子旣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 黃帝以上封禪, 皆致怪物與神通, 欲放黃帝以嘗接神僊人蓬萊士, 高世比德於九皇, 而頗采儒術以文之. 群儒旣以不能辯明封禪事, 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 上爲封祠器示群儒, 群儒或曰“不與古同” , 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 , 周霸屬圖封事, 於是上絀偃ㆍ霸, 盡罷諸儒弗用.
28. 其來年冬, 上議曰: “古者先振兵澤旅, 然後封禪.” 乃遂北巡朔方, 勒兵十餘萬, 還祭黃帝冢橋山, 澤兵須如. 上曰: “吾聞黃帝不死, 今有冢, 何也?” 或對曰: “黃帝已僊上天, 群臣葬其衣冠.” 卽至甘泉, 爲且用事泰山, 先類祠泰一. 自得寶鼎, 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 封禪用希曠絶, 莫知其儀禮, 而群儒采封禪尙書ㆍ周官ㆍ王制之望祀射牛事.
27. 其年, 旣滅南越, 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 上善之, 下公卿議, 曰: “民閒祠尙有鼓舞之樂, 今郊祠而無樂, 豈稱乎?” 公卿曰: “古者祀天地皆有樂, 而神祇可得而禮.” 或曰: “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悲, 帝禁不止, 故破其瑟爲二十五弦.” 於是塞南越, 禱祠泰一ㆍ后土, 始用樂舞, 益召歌兒, 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26. 公孫卿 其冬, 公孫卿候神河南, 見僊人跡緱氏城上, 有物若雉, 往來城上. 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 問卿: “得毋效文成ㆍ五利乎?” 卿曰: “僊者非有求人主, 人主求之. 其道非少寬假, 神不來. 言神事, 事如迂誕, 積以歲乃可致.” 於是郡國各除道, 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 以望幸矣.
25. 太史公ㆍ祠官寬舒等曰: “神靈之休, 祐福兆祥, 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 令太祝領, (祀[秋]及臘閒祠. 三歲天子一郊見.” 其秋, 爲伐南越, 告禱泰一, 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 以象天一三星, 爲泰一鋒, 名曰“靈旗”. 爲兵禱, 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 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 之泰山祠. 上使人微隨驗, 實無所見. 五利妄言見其師, 其方盡, 多不讎. 上乃誅五利.
24.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 昧爽, 天子始郊拜泰一. 朝朝日, 夕夕月, 則揖: 而見泰一如雍禮. 其贊饗曰: “天始以寶鼎神筴授皇帝, 朔而又朔, 終而復始, 皇帝敬拜見焉.” 而衣上黃. 其祠列火滿壇, 壇旁烹炊具. 有司云“祠上有光焉”. 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云陽, 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 是夜有美光, 及晝, 黃氣上屬天.”
23. 上遂郊雍, 至隴西, 西登空桐, 幸甘泉. 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 壇放薄忌泰一壇, 壇三垓. 五帝壇環居其下, 各如其方, 黃帝西南, 除八通鬼道. 泰一所用, 如雍一畤物, 而加醴棗脯之屬, 殺一犛牛以爲俎豆牢具. 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 其下四方地, 爲餟食群神從者及北斗云. 已祠, 胙餘皆燎之. 其牛色白, 鹿居其中, 彘在鹿中, 水而洎之. 祭日以牛, 祭月以羊彘特. 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五帝各如其色, 日赤, 月白.
22. 鼎旣成, 有龍垂胡髥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 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 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 乃悉持龍髥, 龍髥拔, 墮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旣上天, 乃抱其弓與龍胡髥號. 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 其弓曰烏號.”” 於是天子曰: “嗟乎! 吾誠得如黃帝, 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 乃拜卿爲郎, 東使候神於太室.
21. 申功曰: “漢主亦當上封, 上封則能僊登天矣. 黃帝時萬諸侯, 而神靈之封居七千. 天下名山八, 而三在蠻夷, 五在中國. 中國華山ㆍ首山ㆍ太室ㆍ泰山ㆍ東萊, 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 與神會. 黃帝且戰且學僊. 患百姓非其道, 乃斷斬非鬼神者. 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 黃帝郊雍上帝, 宿三月. 鬼臾區號大鴻, 死葬雍, 故鴻冢是也. 其後於黃帝接萬靈明廷. 明廷者, 甘泉也. 所謂寒門者, 谷口也. 黃帝釆首山銅, 鑄鼎荊山下.
20. 卿因所忠欲奏之. 所忠視其書不經, 疑其妄書, 謝曰: “寶鼎事已決矣, 尙何以爲!” 卿因嬖人奏之. 上大說, 召問卿. 對曰: “受此書申功, 申功已死.” 上曰: “申功何人也?” 卿曰: “申功, 齊人也. 與安期生通, 受黃帝言, 無書, 獨有此鼎書. 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 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 寶鼎出而與神通, 封禪. 封禪七十二王, 唯黃帝得上泰山封”.
19. 郊祠 入海求蓬萊者, 言蓬萊不遠, 而不能至者, 殆不見其氣. 上乃遣望氣佐侯其氣云. 其秋, 上幸雍, 且郊. 或曰“五帝, 泰一之佐也. 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 上疑未定. 齊人公孫卿曰: “今年得寶鼎, 其冬辛巳朔旦冬至, 與黃帝時等.” 卿有札書曰: “黃帝得寶鼎宛(侯[朐], 問於鬼臾區. 區對曰: “(黃帝得寶鼎神筴, 是歲己酉朔旦冬至, 得天之紀, 終而復始.” 於是黃帝迎日推筴, 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 凡二十推, 三百八十年. 黃帝僊登于天.”
18. 有司皆曰: “聞昔大帝興神鼎一, 一者一統, 天地萬物所繫終也. 黃帝作寶鼎三, 象天地人也. 禹收九牧之金, 鑄九鼎, 皆嘗鬺烹上帝鬼神. 遭聖則興, 遷于夏商. 周德衰, 宋之社亡, 鼎乃淪伏而不見. 頌云“自堂徂基, 自羊徂牛: 鼐鼎及鼒, 不虞不驁, 胡考之休”. 今鼎至甘泉, 光潤龍變, 承休無疆. 合茲中山, 有黃白雲降蓋, 若獸爲符, 路弓乘矢, 集獲壇下, 報祠大饗. 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 鼎宜見於祖禰, 藏於帝廷, 以合明應.” 制曰: “可.”
17. 寶鼎 其夏六月中, 汾陰巫錦爲民祠魏脽后土營旁, 見地如鉤狀, 掊視得鼎. 鼎大異於衆鼎, 文鏤毋款識, 怪之, 言吏. 吏告河東太守勝, 勝以聞. 天子使使驗問巫錦得鼎無姦詐, 乃以禮祠, 迎鼎至甘泉, 從行, 上薦之. 至中山, 晏溫, 有黃雲蓋焉. 有麃過, 上自射之, 因以祭云. 至長安, 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寶鼎. 天子曰: “閒者河溢, 歲數不登, 故巡祭后土, 祈爲百姓育谷. 今年豐廡未有報, 鼎曷爲出哉?”
16. 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 , 使使衣羽衣, 夜立白茅上, 五利將軍亦衣羽衣, 立白茅上受印, 以示弗臣也. 而佩“天道” 者, 且爲天子道天神也. 於是五利常夜祠其家, 欲以下神. 神未至而百鬼集矣, 然頗能使之. 其後治裝行, 東入海, 求其師云. 大見數月, 佩六印, 貴振天下, 而海上燕齊之閒, 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 能神僊矣.
15. 난대(欒大) 是時上方憂河決, 而黃金不就, 乃拜大爲五利將軍. 居月餘, 得四金印, 佩天士將軍ㆍ地土將軍ㆍ大通將軍ㆍ天道將軍印. 制詔御史: “昔禹疏九江, 決四瀆. 閒者河溢皐陸, 隄繇不息. 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 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 乾稱“蜚龍” , “鴻漸于般” , 意庶幾與焉. 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爲樂通侯.” 賜列侯甲第, 僮千人. 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 又以衛長公主妻之, 齎金萬斤, 更名其邑曰當利公主. 天子親如五利之第. 使者存問所給, 連屬於道. 自大主將相以下, 皆置酒其家, 獻遺之.
14. 大言曰: “臣嘗往來海中, 見安期ㆍ羨門之屬. 顧以爲臣賤, 不信臣. 又以爲康王諸侯耳, 不足予方. 臣數言康王, 康王又不用臣. 臣之師曰: “黃金可成, 而河決可塞, 不死之藥可得, 僊人可致也.” 臣恐效文成, 則方士皆掩口, 惡敢言方哉!” 上曰: “文成食馬肝死耳. 子誠能脩其方, 我何愛乎!” 大曰: “臣師非有求人, 人者求之. 陛下必欲致之, 則貴其使者, 令有親屬, 以客禮待之, 勿卑, 使各佩其信印, 乃可使通言於神人. 神人尙肯邪不邪. 致尊其使, 然后可致也.” 於是上使先驗小方, 鬪旗, 旗自相觸擊.
13. 欒大 其春, 樂成侯上書言欒大. 欒大, 膠東宮人, 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 已而爲膠東王尙方. 而樂成侯姊爲康王后, 毋子. 康王死, 他姬子立爲王. 而康后有淫行, 與王不相中(得, 相危以法. 康后聞文成已死, 而欲自媚於上, 乃遣欒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 天子旣誅文成, 後悔恨其早死, 惜其方不盡, 及見欒大, 大悅. 大爲人長美, 言多方略, 而敢爲大言, 處之不疑.
12. 其明年冬, 天子郊雍, 議曰: “今上帝朕親郊, 而后土毋祀, 則禮不答也.” 有司與太史公ㆍ 祠官寬舒等議: “天地牲角繭栗. 今陛下親祀后土, 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爲五壇, 壇一黃犢太牢具, 已祠盡瘞, 而從祠衣上黃.” 於是天子遂東, 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 如寬舒等議. 上親望拜, 如上帝禮. 禮畢, 天子遂至滎陽而還. 過雒陽, 下詔曰: “三代邈絶, 遠矣難存. 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後爲周子南君, 以奉先王祀焉.” 是歲, 天子始巡郡縣, 侵尋於泰山矣.
11. 天子祓, 然后入. 因巫爲主人, 關飮食. 所欲者言行下. 又置壽宮ㆍ北宮, 張羽旗, 設供具, 以禮神君. 神君所言, 上使人受書其言, 命之曰“畫法”. 其所語, 世俗之所知也, 毋絶殊者, 而天子獨喜. 其事袐, 世莫知也. 其後三年, 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 不宜以一二數. 一元曰建元, 二元以長星曰元光, 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云.
10. 巫師 文成死明年, 天子病鼎湖甚, 巫醫無所不致, (至不愈. 游水發根乃言曰: “上郡有巫, 病而鬼下之.” 上召置祠之甘泉. 及病, 使人問神君. 神君言曰: “天子毋憂病. 病少愈, 强與我會甘泉.” 於是病愈, 遂幸甘泉, 病良已. 大赦天下, 置壽宮神君. 神君最貴者(大夫[太一], 其佐曰大禁ㆍ司命之屬, 皆從之. 非可得見, 聞其音, 與人言等. 時去時來, 來則風肅然也. 居室帷中. 時晝言, 然常以夜.
9. 居歲餘, 其方益衰, 神不至. 乃爲帛書以飯牛, 詳弗知也, 言此牛腹中有奇. 殺而視之, 得書, 書言其怪, 天子疑之. 有識其手書, 問之人, 果(爲[僞]書. 於是誅文成將軍而隱之. 其後則又作柏梁ㆍ 銅柱ㆍ承露僊人掌之屬矣.
8.. 其明年, 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 上有所幸王夫人, 夫人卒, 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 天子自帷中望見焉. 於是乃拜少翁爲文成將軍, 賞賜甚多, 以客禮禮之. 文成言曰: “上卽欲與神通, 宮室被服不象神, 神物不至.” 乃作畫雲氣車, 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 又作甘泉宮, 中爲臺室, 畫天ㆍ地ㆍ泰一諸神, 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7. 其後, 天子苑有白鹿, 以其皮爲幣, 以發瑞應, 造白金焉. 其明年, 郊雍, 獲一角獸, 若麃然. 有司曰: “陛下肅祗郊祀, 上帝報享, 錫一角獸, 蓋麟云.” 於是以薦五畤, 畤加一牛以燎. 賜諸侯白金, 以風符應合于天地. 於是濟北王以爲天子且封禪, 乃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 天子受之, 更以他縣償之. 常山王有罪, 遷, 天子封其弟於眞定, 以續先王祀, 而以常山爲郡. 然后五嶽皆在天子之郡.
6. 亳人薄誘忌奏祠泰一方, 曰: “天神貴者泰一, 泰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 用太牢具, 七日, 爲壇開八通之鬼道.” 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 常奉祠如忌方. 其後人有上書, 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 天一, 地一, 泰一”. 天子許之, 令太祝領祠之忌泰一壇上, 如其方. 後人復有上書, 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 祠黃帝用一梟破鏡: 冥羊用羊: 祠馬行用一靑牡馬: 泰一ㆍ皐山山君ㆍ地長用牛: 武夷君用乾魚: 陰陽使者以一牛”. 令祠官領之如其方, 而祠於忌泰一壇旁.
5. 少君言於上曰: “祠灶則致物, 致物而丹沙可化爲黃金, 黃金成以爲飮食器則益壽, 益壽而海中蓬萊僊者可見, 見之以封禪則不死, 黃帝是也. 臣嘗游海上, 見安期生, 食臣棗, 大如瓜. 安期生僊者, 通蓬萊中, 合則見人, 不合則隱.” 於是天子始親祠灶, 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 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爲黃金矣. 居久之, 李少君病死. 天子以爲化去不死也, 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 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 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 更言神事矣.
4. 李少君 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ㆍ 谷道ㆍ 卻老方見上, 上尊之. 少君者, 故深澤侯入以主方. 匿其年及所生長, 常自謂七十, 能使物, 卻老. 其游以方遍諸侯. 無妻子. 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 更饋遺之, 常餘金錢帛衣食. 人皆以爲不治産業而饒給, 又不知其何所人, 愈信, 爭事之. 少君資好方, 善爲巧發奇中. 嘗從武安侯飮, 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 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 老人爲兒時從其大父行, 識其處, 一坐盡驚. 少君見上, 上有故銅器, 問少君. 少君曰: “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 已而案其刻, 果齊桓公器. 一宮盡駭, 以少君爲神, 數百歲人也.
3. 後六年, 竇太后崩. 其明年, 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 上初至雍, 郊見五畤. 後常三歲一郊. 是時上求神君, 舍之上林中蹄氏觀. 神君者, 長陵女子, 以子死悲哀, 故見神於先後宛若. 宛若祠之其室, 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 其後子孫以尊顯. 及武帝卽位, 則厚禮置祠之內中, 聞其言, 不見其人云.
2. 元年, 漢興已六十餘歲矣, 天下乂安, 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而上鄕儒術, 招賢良, 趙綰ㆍ王臧等以文學爲公卿, 欲議古立明堂城南, 以朝諸侯. 草巡狩封禪改曆服色事未就.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 不好儒術, 使人微得趙綰等姦利事, 召案綰ㆍ臧, 綰ㆍ臧自殺, 諸所興爲者皆廢.
1. 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者, 孝景中子也. 母曰王太后. 孝景四年, 以皇子爲膠東王. 孝景七年, 栗太子廢爲臨江王, 以膠東王爲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 太子卽位, 爲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初卽位, 尤敬鬼神之祀.
12. 효무본기(孝武本紀) 1. 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者, 孝景中子也. 母曰王太后. 孝景四年, 以皇子爲膠東王. 孝景七年, 栗太子廢爲臨江王, 以膠東王爲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 太子卽位, 爲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初卽位, 尤敬鬼神之祀. 2. 元年, 漢興已六十餘歲矣, 天下乂安, 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而上鄕儒術, 招賢良, 趙綰ㆍ王臧等以文學爲公卿, 欲議古立明堂城南, 以朝諸侯. 草巡狩封禪改曆服色事未就.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 不好儒術, 使人微得趙綰等姦利事, 召案綰ㆍ臧, 綰ㆍ臧自殺, 諸所興爲者皆廢. 3. 後六年, 竇太后崩. 其明年, 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 上初至雍, 郊見五畤. 後常三歲一郊. 是時上求神君, 舍之上林中蹄氏觀. 神君者, 長陵女子, 以子死悲哀, 故見神於先後宛若. 宛若祠之其室, 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 其後子孫以尊顯...
6. 中三年冬, 罷諸侯御史中丞. 春, 匈奴王二人率其徒來降, 皆封爲列侯. 立皇子方乘爲淸河王. 三月, 彗星出西北. 丞相周亞夫(死[免], 以御史大夫桃侯劉舍爲丞相. 四月, 地動. 九月戊戌晦, 日食. 軍東都門外.中四年三月, 置德陽宮. 大蝗. 秋, 赦徒作陽陵者. 中五年夏, 立皇子舜爲常山王. 封十侯. 六月丁巳, 赦天下, 賜爵一級. 天下大潦. 更命諸侯丞相曰相. 秋, 地動.
5. 中元年,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孫平爲繩侯, 故御史大夫周昌(子[孫]左車爲安陽侯, 四月乙巳, 赦天下, 賜爵一級. 除禁錮. 地動. 衡山ㆍ原都雨雹, 大者尺八寸. 中二年二月, 匈奴入燕, 遂不和親. 三月, 召臨江王來. 卽死中尉府中. 夏, 立皇子越爲廣川王, 子寄爲膠東王. 封四侯. 九月甲戌, 日食.
4. 六年春, 封中尉(趙綰爲建陵侯, 江都丞相嘉爲建平侯, 隴西太守渾邪爲平曲侯, 趙丞相嘉爲江陵侯, 故將軍布爲鄃侯. 梁楚二王皆薨. 後九月, 伐馳道樹, 殖蘭池.七年冬, 廢栗太子爲臨江王. 十(二[一]月晦, 日有食之. 春, 免徒隷作陽陵者. 丞相靑免. 二月乙巳, 以太尉條侯周亞夫爲丞相. 四月乙巳, 立膠東王太后爲皇后. 丁巳, 立膠東王爲太子. 名徹.
3. 景帝 統治 四年夏, 立太子. 立皇子徹爲膠東王. 六月甲戌, 赦天下. 後九月, 更以(弋[易]陽爲陽陵. 復置津關, 用傳出入. 冬, 以趙國爲邯鄲郡.五年三月, 作陽陵ㆍ渭橋. 五月, 募徙陽陵, 予錢二十萬. 江都大暴風從西方來, 壞城十二丈. 丁卯, 封長公主子蟜爲隆慮侯. 徙廣川王爲趙王.
2. 吳楚七國 亂 三年正月乙巳, 赦天下. 長星出西方. 天火燔雒陽東宮大殿城室. 吳王濞ㆍ楚王戊ㆍ趙王遂ㆍ膠西王卬ㆍ濟南王辟光ㆍ菑川王賢ㆍ膠東王雄渠反, 發兵西鄕. 天子爲誅晁錯, 遣袁盎諭告, 不止, 遂西圍梁. 上乃遣大將軍竇嬰ㆍ太尉周亞夫將兵誅之. 六月乙亥. 赦亡軍及楚元王子闕等與謀反者. 封大將軍竇嬰爲魏其侯. 立楚元王子平陸侯禮爲楚王. 立皇子端爲膠西王, 子勝爲中山王. 徙濟北王志爲菑川王, 淮陽王餘爲魯王, 汝南王非爲江都王. 齊王將廬ㆍ燕王嘉皆薨.
1. 景帝 卽位 孝景皇帝者, 孝文之中子也. 母竇太后. 孝文在代時, 前后有三男, 及竇太后得幸, 前后死, 及三子更死, 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 赦天下. 乙巳, 賜民爵一級. 五月, 除田半租, 爲孝文立太宗廟. 令群臣無朝賀. 匈奴入代, 與約和親. 二年春, 封故相國蕭何孫係爲武陵侯. 男子二十而得傅. 四月壬午, 孝文太后崩. 廣川ㆍ長沙王皆之國. 丞相申屠嘉卒. 八月, 以御史大夫開封陶靑爲丞相. 彗星出東北. 秋, 衡山雨雹, 大者五寸, 深者二尺. 熒惑逆行, 守北辰. 月出北辰閒. 歲星逆行天廷中. 置南陵及內史ㆍ祋祤爲縣.
11. 효경본기(孝景本紀) 1. 景帝 卽位 孝景皇帝者, 孝文之中子也. 母竇太后. 孝文在代時, 前后有三男, 及竇太后得幸, 前后死, 及三子更死, 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 赦天下. 乙巳, 賜民爵一級. 五月, 除田半租, 爲孝文立太宗廟. 令群臣無朝賀. 匈奴入代, 與約和親. 二年春, 封故相國蕭何孫係爲武陵侯. 男子二十而得傅. 四月壬午, 孝文太后崩. 廣川ㆍ長沙王皆之國. 丞相申屠嘉卒. 八月, 以御史大夫開封陶靑爲丞相. 彗星出東北. 秋, 衡山雨雹, 大者五寸, 深者二尺. 熒惑逆行, 守北辰. 月出北辰閒. 歲星逆行天廷中. 置南陵及內史ㆍ祋祤爲縣. 2. 吳楚七國 亂 三年正月乙巳, 赦天下. 長星出西方. 天火燔雒陽東宮大殿城室. 吳王濞ㆍ楚王戊ㆍ趙王遂ㆍ膠西王卬ㆍ濟南王辟光ㆍ菑川王賢ㆍ膠東王雄渠反, 發兵西鄕. 天子爲誅晁錯, 遣袁盎諭告, 不止,..
24. 十三年夏, 上曰: “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 百官之非, 宜由朕躬. 今袐祝之官移過于下, 以彰吾之不德, 朕甚不取. 其除之.” 五月, 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 詔獄逮徙繫長安. 太倉公無男, 有女五人. 太倉公將行會逮, 罵其女曰: “生子不生男, 有緩急非有益也!” 其少女緹縈自傷泣, 乃隨其父至長安, 上書曰: “妾父爲吏, 齊中皆稱其廉平, 今坐法當刑. 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 刑者不可復屬, 雖復欲改過自新, 其道無由也. 妾願沒入爲官婢, 贖父刑罪, 使得自新.”
23. 六年, 有司言淮南王長廢先帝法, 不聽天子詔, 居處毋度, 出入擬於天子, 擅爲法令, 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 遣人使閩越及匈奴, 發其兵, 欲以危宗廟社稷. 群臣議, 皆曰“長當棄市” 帝不忍致法於王, 赦其罪, 廢勿王. 群臣請處王蜀嚴道ㆍ邛都, 帝許之. 長未到處所, 行病死, 上憐之. 後十六年, 追尊淮南王長謚爲厲王, 立其子三人爲淮南王ㆍ衡山王ㆍ廬江王.
22. 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 欲往擊胡, 乃反, 發兵欲襲滎陽. 於是詔罷丞相兵, 遣棘蒲侯陳武爲大將軍, 將十萬往擊之. 祁侯賀爲將軍, 軍滎陽. 七月辛亥, 帝自太原至長安. 迺詔有司曰: “濟北王背德反上, 詿誤吏民, 爲大逆. 濟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 及以軍地邑降者, 皆赦之, 復官爵. 與王興居去來, 亦赦之.” 八月, 破濟北軍, 虜其王. 赦濟北諸吏民與王反者.
21. 五月, 匈奴入北地, 居河南爲寇. 帝初幸甘泉. 六月, 帝曰: “漢與匈奴約爲昆弟, 毋使害邊境, 所以輸遺匈奴甚厚. 今右賢王離其國, 將衆居河南降地, 非常故, 往來近塞, 捕殺吏卒, 驅保塞蠻夷, 令不得居其故, 陵轢邊吏, 入盜, 甚敖無道, 非約也. 其發邊吏騎八萬五千詣高奴, 遣丞相潁陰侯灌嬰擊匈奴.” 匈奴去, 發中尉材官屬衛將軍軍長安. 辛卯, 帝自甘泉之高奴, 因幸太原, 見故群臣, 皆賜之. 擧功行賞, 諸民里賜牛酒. 復晉陽中都民三歲. 留游太原十餘日.
20. 九月, 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ㆍ竹使符. 三年十月丁酉晦, 日有食之. 十一月, 上曰: “前日(計[詔]遣列侯之國, 或辭未行. 丞相朕之所重, 其爲朕率列侯之國.” 絳侯勃免丞相就國, 以太尉潁陰侯嬰爲丞相. 罷太尉官, 屬丞相. 四月, 城陽王章薨. 淮南王長與從者魏敬殺辟陽侯審食其.
19. 上曰: “古之治天下, 朝有進善之旌, 誹謗之木, 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 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 是使衆臣不敢盡情, 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 其除之. 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 吏以爲大逆, 其有他言, 而吏又以爲誹謗. 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 朕甚不取. 自今以來, 有犯此者勿聽治.”
18. 正月, 上曰: “農, 天下之本, 其開籍田, 朕親率耕, 以給宗廟粢盛.” 三月, 有司請立皇子爲諸侯王. 上曰: “趙幽王幽死, 朕甚憐之, 已立其長子遂爲趙王. 遂弟辟彊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ㆍ東牟侯興居有功, 可王.” 乃立趙幽王少子辟彊爲河閒王, 以齊劇郡立朱虛侯爲城陽王, 立東牟侯爲濟北王, 皇子武爲代王, 子參爲太原王, 子揖爲梁王.
17. 令至, 其悉思朕之過失, 及知見思之所不及, 匃以告朕. 及擧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 以匡朕之不逮. 因各飭其任職, 務省繇費以便民. 朕旣不能遠德, 故憪然念外人之有非, 是以設備未息. 今縱不能罷邊屯戍, 而又飭兵厚衛, 其罷衛將軍軍. 太僕見馬遺財足, 餘皆以給傳置.”
16. 十一月晦, 日有食之. 十二月望, 日又食. 上曰: “朕聞之, 天生蒸民, 爲之置君以養治之. 人主不德, 布政不均, 則天示之以菑, 以誡不治. 乃十一月晦, 日有食之, 適見于天, 菑孰大焉! 朕獲保宗廟, 以微眇之身託于兆民君王之上, 天下治亂, 在朕一人, 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 朕下不能理育群生, 上以累三光之明, 其不德大矣.
15. 二年十月, 丞相平卒, 復以絳侯勃爲丞相. 上曰: “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歲, 各守其地, 以時入貢, 民不勞苦, 上下驩欣, 靡有遺德. 今列侯多居長安, 邑遠, 吏卒給輸費苦, 而列侯亦無由敎馴其民. 其令列侯之國, 爲吏及詔所止者, 遣太子.”
14. 上曰: “列侯從高帝入蜀ㆍ漢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戶, 故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潁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 淮陽守申徒嘉等十人五百戶, 衛尉定等十人四百戶. 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爲周陽侯, 齊王舅父駟鈞爲淸郭侯.” 秋, 封故常山丞相蔡兼爲樊侯. 人或說右丞相曰: “君本誅諸呂, 迎代王, 今又矜其功, 受上賞, 處尊位, 禍且及身.” 右丞相勃乃謝病免罷, 左丞相平專爲丞相.
13. 三月, 有司請立皇后. 薄太后曰: “諸侯皆同姓, 立太子母爲皇后.” 皇后姓竇氏. 上爲立后故, 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 上從代來, 初卽位, 施德惠天下, 塡撫諸侯四夷皆洽驩, 乃循從代來功臣. 上曰: “方大臣之誅諸呂迎朕, 朕狐疑, 皆止朕, 唯中尉宋昌勸朕, 朕以得保奉宗廟. 已尊昌爲衛將軍, 其封昌爲壯武侯. 諸從朕六人, 官皆至九卿.”
12. 有司皆固請曰: “古者殷周有國, 治安皆千餘歲, 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 用此道也. 立嗣必子, 所從來遠矣. 高帝親率士大夫, 始平天下, 建諸侯, 爲帝者太祖. 諸侯王及列侯始受國者皆亦爲其國祖. 子孫繼嗣, 世世弗絶, 天下之大義也, 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內. 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 非高帝之志也. 更議不宜. 子某最長, 純厚慈仁, 請建以爲太子.” 上乃許之. 因賜天下民當代父後者爵各一級封將軍薄昭爲軹侯.
11. 上曰: “楚王, 季父也, 春秋高, 閱天下之義理多矣, 明於國家之大體. 吳王於朕, 兄也, 惠仁以好德. 淮南王, 弟也, 秉德以陪朕. 豈爲不豫哉! 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 多賢及有德義者, 若擧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 是社稷之靈, 天下之福也. 今不選擧焉, 而曰必子, 人其以朕爲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 非所以憂天下也. 朕甚不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