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李睟光 (3336)
건빵이랑 놀자
15. 張太嶽曰 名卿碩輔勳業烜赫者 大抵皆直躬勁節 奉公守法之人 而講學者每詆之曰 彼雖有建立 然不知學 皆氣質用事耳 而近時所謂知學爲世宗儒者 考其所建立 又遠出於所詆之下 後生少子何所師法耶 余謂爲學者惟資口談 不能實踐 則與記誦通經者 何以異哉 雖終身攻苦 畢竟但成一聞人而已 聖賢事業則槪未之聞焉 乃末學之弊也
14. 王世貞謂王守仁爲致良知之說 直指本心 最簡易痛切 乃至欲盡廢學問思辨之功 又曰守仁之語門人云無善無惡者心之體 有善有惡者心之用 知善知惡者良知 爲善去惡者格物 以此爲一切宗旨云 余按守仁推尊象山而力詆朱子 其致良知之說 乃佛家卽心見性 以其簡易 故一時學者多趨之 然得罪於聖學以此 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13. 薛文淸云 象山謂讀書爲義外功夫 必欲人靜坐先得此心 若如其說 未有不流於禪者 余謂象山此論 純是禪味 非特流於禪者也
12. 薛文淸曰 自家一箇身心 尚不能整理 更論甚政治 又曰讀書不體貼向身心上做工夫 雖盡讀天下之書 猶無益也 余謂爲學而不能有得乎身心 則所謂事業鹵莽而已 所謂讀書麁畧而已 烏足道哉
11. 薛文淸曰 爲學第一 在變化氣質 不然 只是講說耳 又曰輕當矯之以重 急當矯之以緩 褊當矯之以寬 躁當矯之以靜 暴當矯之以和 麤當矯之以細 察其偏而悉矯之 久則氣質變矣 余謂學者佩服斯言則庶有益乎
10. 先儒言纔學便有着力處 旣學便有得力處 不是說了便休 如學書者必執筆行墨 然後爲學書 學匠者必操斧運斤 然後爲學匠 余謂凡爲學者 口說雖精 終非實踐 反不如學技者之爲 今且幷與口說而廢之 可勝歎哉
9. 焦竤曰 雖深造之人 若自以爲是 無不是病 雖積愆之人 若自以爲非 無不是道 故曰惟其病病 是以不病 余謂人能克去此病 方可入道 若不除却此病 不足言深造矣
8. 黃勉齋曰 漢唐老師宿儒 泥於訓誥 多不精義理 而近世三尺童子 皆能言義理 然能言而不能行 反出漢唐諸儒下 成聽松守琛 見四書章圖曰 義理之深奧難解處 一見瞭然於心目之間 可謂詳且盡矣 然學者初無深思力究心得自悟之妙 而資口說以爲知 則其所知者必不能久存於心 知旣不存 則又何據而力行之 以盡踐履之實乎 余謂此言 足以盡末學之弊矣
7. 朱子曰 人於夢寐間 亦可以卜自家所學之淺深 如夢寐顚倒 卽是心志不定 操存不固 余謂此段 學者所宜省察
6. 朱子曰 近覺向來爲學 實有向外浮泛之弊 不惟自誤 而誤人亦不少 方別尋一頭緖似差簡約端的 始知文字言語之外 眞別有用心處 此朱子示人爲學之方 至明且切 學者深思而自得之可也
5. 朱子曰 古者以心爲學 以德爲治 故風俗淳厚而事益簡 後世以文章爲學 以法律爲治 故風俗愈薄而事益繁 至哉言乎 不惟治天下 治家亦然
4. 張橫渠曰 學者大不宜志小氣輕 志小則易於自足 故怠惰而無新功 氣輕則易於自大 故虛誕而無實得 余謂此言非獨學問 雖文藝亦然
3. 古語曰 經書 養人德性 史傳 益人才智 信矣 但業經而養其德性 讀史而益其才智者蓋鮮 豈非不爲己之過歟
2. 說郛曰 絲俱生於蠶 銅等出於石 作繪則賤 作錦則貴 鑄鈴則小 鑄鍾則大 余謂夫人亦在乎作成而已
1. 夫學如射 射者志於鵠者也 苟志於鵠 雖不中不遠矣 故學莫先於立志 而尤莫貴於所尚
5. 李左尹澯 暮年謝病 家居不受祿 大臣沈連源, 尚震等白爲奉朝賀 受祿以終其身 厥後李府尹彦憬年八十 欲得奉朝賀 吏曹以無前例不許 其不曉故事甚矣 按吾學編曰 皇朝之制 凡乞致仕者 不限年聽 京官七十 外官六十五致仕 乃養廉恥之道也 我國士大夫 年至退休者絶少 而至於奉朝賀 法典所載 而亦不擧行 可歎
4. 唐韋表微爲監察御史 不樂曰 爵祿譬滋味也 人皆欲之 吾年五十 拭鏡㨵白 冒游少年間 取一班一級 未見其味也 又田豫乞致仕曰 年過七十而以位居 譬猶鍾鳴漏盡而夜行不休 罪人也 按賀知章八十六有疾 始乞鑑湖爲道士 此非韋田勇退之比 而唐史傳之隱逸 後世稱其高尚何也
3. 陶淵明乙丑生 至乙巳歲 作歸去來辭 時年四十一 蓋彊仕之年也 謂歸去來者 歸其官去其職來其家也
2. 王羲之言吾不減懷祖 而位遇懸殊 後爲會稽 稱疾去郡 於父母墓前誓曰 自今以後 貪冒苟進 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 按懷祖 王述字也 夫古今才過於人而名位相懸者何限 羲之於此不廣矣 且不欲苟進 則但當誓之於心足矣 何必誓墓而後可耶 然視世之貪榮嗜進者 其雅志亦足尚已
1. 七十致仕法也 而祖宗朝以來 致仕者蓋鮮 大臣請老則賜几杖而已 近世宰臣致仕者 唯八溪君鄭宗榮 領府事沈守慶, 鄭琢, 寧原君洪可臣外 無聞焉
44. 亂後取武科甚廣 一榜所取 多或至數千 或有不解操弓而得參者 或有賤類而得參者 通共數萬人 蓋欲其使人興起而無補實用 科名亦太賤矣
43. 壬辰變後 得倭頭一級者 勿論公私賤 許登科 或有斬飢民頭 認倭頭以要賞者 嶺南有一斬頭及第 縣倅設宴以榮之 人作詩嘲之曰 飢民頭上桂花浮 紅紙群中怨血流 太守慶筵知有酒 盍分殘瀝慰啾啾
42. 諺曰 我國公道 惟在科擧 而世道日下 姦巧漸滋 不公不正 近來益甚 每榜出而人言不勝藉藉 或謂如中朝設場屋 則可無此患 然苟無公道 有屋何益 區區法制之末 不足以防姦 宋元豐間 禮部貢院火 擧子皆死 皇明天順七年 會試場屋災 擧子焚死者千餘人 此亦可慮 又謂如麗末廢科擧可也 是則有激之言 不可因噎而廢食 唯恢張公道 愼擇考官 庶乎得矣
41. 宣宗大王 深以時文浮靡爲慮 命擧子用老莊文字者 一切勿取 庚子榜及第李涵 以用莊語特命削科 由此遂爲成例 至今遵行
40. 先王朝丙戌年謁聖試製 李泌乞還衡山表 車天輅爲四館時製 與擧子呂繼先爲第一 放榜後事發獄起 先王震怒 人謂事將不測 而只命竄配 後於經席 上謂侍臣曰 車天輅眞奇才也 未久放還 愛惜人才之盛意 吁其至矣
39. 申潛 從濩之子也 能文善書畫 中廟朝 登賢良科 拜翰林 尋罷榜 還收紅牌 仍失其白牌 爲詩曰紅牌已收白牌失 翰林進士摠虛名 從此峨嵯山下老 山人二字孰能爭 後受杖遠竄 蒙放 歷典州郡 陞堂上而終 國制 凡登科給紅牌 司馬給白牌故云
38. 中朝人甞言會元天下才 殿元天下福 才福兼全者寡矣 以皇朝人才之盛 而擧三元者 唯商輅一人 豈不難哉 我國近世 唯李珥爲生員及會試殿試壯元 此外無聞 而迷豚敏求 亦爲進士及會試殿試壯元 是出僥倖耳
37. 近世登第最少者 郭趕十八 李大海, 李㙫, 李厚十九 李廷馨, 李德馨, 李慶伯二十 朴箎十八 爲及第壯元 許篈十八 爲生員壯元 尹暄十八 禹弘績十九 爲進士壯元 唯李德馨最達 李廷馨, 尹暄爲名宰 餘皆不達 古人以早年登高科爲不幸 良以此也
36. 儒生不讀書之弊 未有甚於今日 以剽竊他人之作 僥倖得捷爲能事 至於四書疑 則作者不滿數人 而擧場皆謄出 或加減數字 或不改一字而用之 如書寫謄錄之爲 試官亦眩於考覈 且不可闕額 因而取之 故爭相效尤 遂成弊習 不可禁止 議者以爲宜罷四書疑 以論代之 或以爲生進皆取詩賦而罷四書疑議 久不定 未知何者爲善 然不先正士習 則恐無益也
35. 入場擧子書冊搜挾之禁 在前極嚴 唯韻書外不得私持一卷 故赴監試者 細書山立玉色義 塞鼻孔以入 時謂義盈庫 今則法禁解弛 公然負持以入 擧場爲一書肆 良可駭也
34. 我國式年及第 專取講經 其意甚美 而但講經之人 旣無致用之實 又或不能屬文 故俗數慢 必曰實學及第有以致之也 或以爲依中朝專取一經則可也
33. 金範赴進士會試 作甁笙詩曰寧隨鄭泉作酒器 考官不識所謂 密遣書問于金慕齋而知之 遂擢第一 鄭泉事 俱載韻府及事文類聚諸書 而考官不及知 是以君子貴乎博聞强記也
32. 金慕齋每以試官入場屋 考試精審 務得人才 必經十五日出榜 至今稱之 先王朝己亥別試 余與完陽府院君李忠元 偕爲考官 李公常言國家以擇士之柄 付于我等 何敢不盡心 若有厭怠之心 考校不審 失落人才 則必有天殃 凡試卷中 雖甚鹵莽 不堪讀者 必盡篇乃已 過旬日始出榜 崖考官之體矣
31. 賈誼過秦論末云是二世之過也 卽所謂過秦者也 中廟朝 金絿以過秦賦魁進士 擧場不知題義 皆以懷古爲辭 有軍士潛語金公曰 考官言以懷古製之則失旨也云 公製垂畢 聞之始悟 裂其草而改撰 遂得第一
30. 祖宗朝 或以四韻詩取人 中廟朝 金安老以鞦韆律詩爲壯元 其詩曰東風初破小桃腮 節迫秋千雨洗埃 繡舄掠花紅露濕 纖肢擘柳綠烟開 初疑弄玉吹簫去 還訝飛瓊御鶴來 堪笑半仙眞戲劇 景陽兵禍是成胎 此時節迫鞦韆云者 乃不成語 而景陽兵禍 亦誤用事 似不入選矣
29. 昌慶宮集春門 在太學西畔甚近 世傳祖宗朝往往便輿出幸太學 講論經傳 成廟一日御春堂臺 由集春門 召在泮儒生 講經賜第 至今以爲美談
28. 世祖朝 取武科一千人 上召居末者問曰 今世復有才下於汝者乎 對曰後榜壯元 是才下於臣者 上大笑 擢用其人 後果稱職云
27. 光廟朝 宗室進禮君衡 有文武才 以慶尚兵使 入爲吏曹參判 又永順君溥參重試 及登俊試 春陽君䋱 參式年及第 駙馬河城尉鄭顯祖 參親試第三名 厥後宗室 只試藝而不許文武職 駙馬則雖如礪城尉宋寅之文才 不得登用焉
26. 永順君溥 廣平大君之子也 世祖朝 設登俊試 命列卿大官宗室駙馬皆赴試 親臨策問 大臣鄭麟趾, 鄭昌孫, 申叔舟爲對讀官 永順以正一品君入試居第五 賜恩榮宴于議政府 壯元金守溫以下各賜鞍馬 又幸溫陽 於行在所 設科取士 幷設重試 永順擢第一 特命加一日遊街 乃異數也 永順歷事四朝 再策勳 掌撰明皇戒鑑及六典 至成廟朝卒 年僅二十七矣
25. 國初以來 五子登科者 僅有二三 李禮長, 智長, 諴長, 孝長, 恕長皆文科 李芑, 荇, 薇文科 而菤, 苓武科 近時則尹昫, 曙, 晧, 㬚, 晫 四年內皆捷文科 而但仕俱不達 尹昉, 暘, 暉, 暄 領議政斗壽之子 兄弟四人文科 顯仕至宰相 庶弟旰武科 亦陞堂上 乃前所未有也
24. 高麗時 新及第甲科賜田二十結 其餘十七結 引見賜衣服酒食 兄弟俱爲壯元者 淮三子登科例 歲給其母粟三十石 又忠穆王時 金仁琯連魁三場 王親授紅牌 賜馬紅鞓 許着金花帽 且三子登科者 其父授職 母歲廩 沒者封贈 至本朝 唯五子登科者 賜米贈爵 故絶無而僅有之
23. 高麗忠肅王時 始令擧子讀律詩一百首 通小學五聲字韻 乃許赴試 而本朝則只錄名入試 故近來場屋不嚴 擧子目不知書者 稱以隨從 至於未許通庶孽 吏胥賤類 亦多濫入 代書借述之弊 不可禁止 混雜極矣 聞中朝每鄕擧前 州府官會同試取 許赴初擧云 倣而行之 庶可矣
22. 高麗德宗時 設國子監試 取鄭功質六十人 試以賦及六韻十韻詩 蓋監試始此 所謂紅粉榜 亦監試也
21. 崔瀣文曰 唐長慶初 有金雲卿者 始以新羅賓貢 題名杜師禮榜 至唐末 凡登賓貢科者五十八人 五代梁唐 又三十二人 逮高麗 亦貢士於宋 有王琳, 崔罕, 金成績, 康撫民, 權適, 金端等 然所謂賓貢科者 每自別試 附名榜尾 至元朝 與中原俊秀並擧 列名金榜云 按新羅時 金夷魚, 金可紀, 崔致遠, 朴仁範, 金渥 皆入唐登第 其姓名可考者 只此而已
20. 弇山別集 載萬曆十三年刑部主事饒伸疏曰 權柄皇上之所獨馭也 名器不可假人 况賢科乎 今邪臣所爲罔上行私者 莫如科場之弊 夫科目者 國家鼓舞天下之大權大柄 君不得以私諸臣 父不得以私諸子 法至公也 故古之奸臣多矣 而鮮有壞此法者 畏人以三尺議其後也 惟唐達奚詢取楊國忠二子 宋湯思退取秦檜之子若孫 書之史冊 以爲醜詆 亦曠世一見耳 未有人人冒濫 如今日之甚者 又禮部郞中高桂疏曰 洪武三年 劉三吾, 白思蹈等 主試有物議 高皇帝震怒 一遣于邊 一棄于市 正謂開科取士 國家大典 此而作奸 則無奸不作 此而營私 則無私不營也 余謂中朝法制之嚴如彼 而末流徇私之弊至此 况我東方乎
19. 中朝登科文字 主司代撰 以傳布四方 故萬曆中 禮部題本云先時預擬 有洩漏之嫌 臨卷摛詞 妨校閱之務 計莫有不便於此者 今後場中不許撰文 其中式文卷 純正典實 足爲程式者 依制刊刻 中間有字句煩複 文不甚妥者 不妨稍爲修飾 但不許增損太多 致掩初意 有仍前代撰者 參奏罰治云 蓋末俗尚文之弊如此
18. 稗史言景泰辛未年廷試 擧人王越試卷 颷飛上天 墮於朝鮮 次歲進還 王世貞作王越傳 亦載此事曰 其秋朝鮮貢使賫進云 此甚異事 而我國無傳之者何也 稗史又言王越以此得上眷 驟至大官云
17. 皇朝科擧 鄕試則八月 會試則二月 並以初九日爲初場 十二日第二場 十五日第三場 初場 四書義三道 五經義四道 第二場 論一道 制語表中一道 判五道 第三場 治道策五道 雖國有大故 科期則不退也 廷試定於三月十五日 皇帝親臨發策云
16. 皇朝科擧 洪武初定爲三年大比之制 而歷朝所取不同 多者四百七十餘人 少者三十人 初無定額耳
15. 登科者紅紙題名 自宋已然 而按高麗忠烈王時 趙簡爲第一人及第 賜黃牌 以此觀之 前朝時則似用黃紙矣 但高麗史 凡登科給紅牌云 黃則無乃出於特命耶
14. 宋時省試 有賦文甚奇 而用運籌帷帳之語 考官以帳字非是黜之 後考史記作帳 漢書乃作幄云 我朝鄭士龍以文章噪於一世 然不慣五經文字 甞作考官 見試卷中用以弋殷命者 亦不知出處而抹之 考試之任 可謂難矣
13. 葉少蘊避暑錄曰 崇寧間 以藺相如, 廉頗, 郭汾陽, 李臨淮, 張保皐, 鄭年事爲題 以策進士 又宋祁曰 晉有祈奚 唐有汾陽 羅有保皐 孰謂夷無人哉 按保皐是新羅人 事載唐書 與廉藺郭李並稱於靑史 豈非奇偉不世之士乎
12. 堯山堂外紀註 宋崇寧間 行三舍法 辟雍會試 郡國貢士 陞諸司馬 按王制 司馬辨論官材 論進士之賢者 以告于王 今俗以生進爲司馬 蓋出於此
11. 宋太宗取人 年少者往往罷去 寇準年十九 或勸增年 答曰 準方進取 可欺君耶 旣入仕 年三十餘 太宗欲大用而難其少 寇服地黃 兼餌蘆菔 未幾髭鬚皓白 丁謂因拂鬚懷慚 以詩刺之曰 少年罷去任紛紛 不忍增年惑上聞 餌藥變鬚求速用 如何到此又欺君 蓋丁不足道 寇亦自取之矣
10. 石林燕語曰 自後周試策論三道于禮部 每道以三千字爲率 按夏竦詩云縱橫禮樂三千字 獨對丹墀日未斜是也
9. 唐之李德裕, 權德輿 皆以門蔭至宰相 宋太宗朝 李昉爲相 子宗諤擧進士 以父在中書罷之 仁宗朝 韓億爲參政 子維以進士奏名 不肯試大廷 竟以蔭入官 至秦檜柄國 子熺孫塤 皆冠多士 爲士論不齒 其時科制之嚴可知
8. 褚載 唐季人 賀趙觀文重試及第曰 一枝仙桂兩回春 始覺文章可致身云云 今本朝例於丙年 設文武重試 蓋本唐制也
7. 鄭谷登第後宿平康里 作詩曰 好是五更殘酒醒 耳邊聞喚壯元聲 按堯山堂記曰 谷第八名及第 而唐時新進士 唱名出皇城 不問科甲高下 皆唱壯元故云
6. 張籍送李餘及第詩云歸去惟將新誥牒 後來爭取舊衣裳 觀此則新進士以衣與人 其俗久矣
5. 按李賀制策登科 禮部以賀父名晉肅 不合擧進士 時輩排之, 賀竟不第云 昌黎諱辨 蓋爲此也 又方干唇缺 有司以爲不可與科名 溫庭筠以有才無行 羅隱性多輕易 皆不得第 唐世取人 不專以才矣
4. 續事始云開元中 始取州縣案牘疑議 又取經史義 假設甲乙丙丁 令擧人判斷 是後世疑義之始也 唐張鷟所著判語曰 龍筋鳳髓 其文甚麗 乃當時科擧文也 世謂鷟爲靑錢 萬選萬中 猶俗言百發百中也
3. 石林燕語曰 唐禮部試詩賦題 擧子皆得進問題意 謂之上請 宋朝始增殿試 天子親御殿 進士猶循禮部故事 景祐中 詔具試題所出經史 模印給之云 卽今解題是也
2. 按前漢以射策試擧人 隋及唐初 亦試策幷雜文 至天寶年間 問策外 更試詩賦爲三場 宋時又益以經書疑義 至今爲程式焉 且武擧 唐武后時始置 其來亦久矣
1. 按漢時射策 謂爲難問疑義書於策 量其大小 署爲甲乙科 不使彰顯 射者隨其所得而釋之 然晁錯, 董仲舒有對策 則與後世問策同矣
5. 六鎭守令 自祖宗朝愼擇 而間用文官 以彈壓列鎭先王朝 李友直爲穩城府使 藩胡至今頌其情德 如金命元, 韓準, 鄭曄 由六鎭府使 終至大官者比比 余於壬辰之亂 啣命本道 六鎭軍民 擁路執鞚 涕泣言曰 願官早爲此道兵使或守令以活民 在在皆是 蓋苦武弁之侵漁故也 近來朝廷 置六鎭於度外 使貪將汚吏 恣其昋噬而莫之禁 軍情怨叛 邊備踈虞 識者之心寒矣 噫豈惟六鎭然哉
4. 按大明洪武中 新化縣丞周舟有善政 陞吏部主事 後邑民詣闕願再借 特命舟復爲新化丞 賜宴禮部以遣之云 我國之法 守令不許再任 而先王朝 李大諫海壽以譴特除驪州牧使 近者權參判盼 以大臣之議 授江華府使 兪參議昔曾 以邑人之訴 拜羅州牧使 皆再赴也
3. 世謂太守爲五馬 故唐詩曰 使君五馬一馬驄 按古乘駟馬車 至漢時 太守出則增一馬 事見漢官儀 又曰 太守五馬 一馬行春云
2. 述異記曰 漢宣城郡守封邵 一日化爲虎 食郡民 民呼曰封使君 因去不復來 故語曰無作封使君 不治民喜食民 噫世之爲吏食民者眾矣 皆是虎之類也 豈獨封使君然哉
1. 楊誠齋曰 堯舜三代之時 吏未有以循名者 非無循吏也 擧天下而無非循吏也 於吏之中 獨表其一二以爲循 則其不循者多矣 按循吏有傳 始自司馬遷 蓋漢武時 崇用酷吏 故有循吏之目焉
17. 萬曆丁未 朝廷因倭請和 遣通信使 僉知呂祐吉, 校理慶暹差上副使 佐郞丁好寬差書狀官 後以通信爲嫌 改稱回答使 書狀官改稱從事官 擧朝爲詩以餞 其最所傳誦者 尹同知安性詩也 詩曰使名回答向何之 今日交隣我未知 試到漢江江上望 二陵松柏不生枝 李相國德馨一聯曰 臣子未湔陵寢辱 簡書先入犬羊天 蓋倭賊發掘宣靖兩陵 爲萬世不忘之讐故也 時宰聞之大忤
16. 在前奉使日本者 鄭夢周, 申叔舟最爲倭奴所服 至今稱之不容口 頃年黃允吉, 金誠一同使日本時 倭酋桀驁 事多不測 黃畏㤼 每事依違 而金性剛 守正不少撓 倭人甚敬憚之 蓋雖異類 而是非之心 亦不泯也
15. 按唐時使外國者 賜州縣官十員 使受錢 後命有司與其費 今赴京使臣盤纏 朝廷初不區處 使臣私自求請于外方 而外方之官 多不齊送 故使臣空手而行 顚頓道路者有之 頃年 議者創爲成規 自該曹分定收給 頗似便益而事竟寢 且在前中原一路及禮部人情 不過扇帽等物 而頃因緊急奏請 賫送銀子 或至數萬餘兩 用之屑越 故衙門下輩 視我人爲奇貨 刀蹬需索之弊 逐年漸甚 有不可言者
14. 堯山堂外紀曰 宋時高麗使人到闕不過月 徽宗欲令觀殿試放榜 遂留七十日云 蓋特恩也 今赴京使臣留館 中朝以四十日爲限 國制則過三十日者 使書狀推考 其因事淹留者 不在此限 萬曆辛亥 余以冕服奏請 留館一百四十日 厥後李志完等 以誥命奏請 留館又至二百日 乃前所未有也
13. 亂後辛丑 顧崔兩詔使出來 接待始依平時 李月沙廷龜爲遠接使 朴南郭東說, 李東嶽安訥, 洪鶴谷瑞鳳爲從事官 車五山天輅, 權石洲韠, 金南窓玄成爲製述官 韓石峯濩以寫字亦在行 蓋極一時之選也 余最不文 蒙差都司宣慰使 上以宣慰二字非尊敬王人之意 命改稱迎慰使 後遂爲例
12. 黃洪憲天使時 李栗谷爲遠接使 江上迎詔日 天使問譯官曰 這遠接使有山林氣象 無乃借山林之士 爲是任耶 譯官對曰 遠接使以壯元及第 位躋崇品 非山林士也 天使曰 是做天道策者耶 蓋公所製天道策文 流入中國 天使見之故也
11. 李容齋爲遠接使 在路遊香山 聞天使過江 馳迓於定州 容齋貌又不揚 天使怒不禮之 及見其和章 始深服 唐天使書與副使曰 此人詩壇老將 愼勿輕製云 文詞之於華國 其重如此
10. 龔用卿天使時 蘇世讓爲遠接使 鄭士龍以嘉善爲平壤迎慰使 龔天使文章浩汗 沿途所作 先播東方 朝議皆以爲蘇不能抵當 蘇在義州辭病 以鄭士龍特陞資憲爲其代 鄭笑曰 朝廷以我爲雨日屐也 蓋謂常時則棄置 臨事乃取用也 顧天峻天使時 李廷龜爲遠接使 李好閔爲義州迎慰使 廷龜臨時辭遞 以好閔代之 廷龜爲平壤迎慰使
9. 張給事寧 學於倪文僖 後文僖十年 而以天使出來 時年二十四 聞成三問等不在 歎訝曰 吾師倪侍講言東國多才士 何寥寥眼中耶 由此不喜酬唱 其豫讓論 或疑其有意而作云
8. 按麗史 奉使者多賫金帛貨物 中朝人謂高麗假事大貪貿易來耳 有朴宜中者 不賫一物而往 遼東伴送 歎其淸白 以告禮部 天子引見 待之有加云 近世使臣 有不能律己者 人以商賈目之 羞辱甚矣
7. 前朝朴寅亮與金覲 宋神宗時使宋 所著表狀題詠 華人稱之 至刊二人詩文 號小華集云 其見重如此 而今其詩文不多傳於世何也 至于皇明 赴京使臣 門禁甚密 不得與中朝文人相接 雖有如寅亮之才 無以自見矣 按說郛曰 知明州張中 坐私與麗人朴寅亮唱和詩 廢錮終身云 是知禁制之嚴 自宋如此 奉使者亦宜愼之
6. 文昌雜錄曰 元豊三年 高麗遣使柳洪, 副朴寅亮 獻日本車一乘 洪云諸侯不貢車服 誠知非禮 本國所以上進者 欲中朝見日本工拙耳 其知禮如此云 按柳洪武人 以一言取重於中國 可見辭命之爲重也
5. 按石林燕語 宋朝待高麗之禮特厚 所過州 皆築館別爲庫 以儲供帳什物 始至 太守皆郊迓 其餞亦如之云 今中朝於我國使臣 館穀宴勞之禮 亦非不厚 而爲使臣者 不能取重於華人 舌官輩乃從而牟利 爲所慢侮 可歎
4. 按元魏時 置諸國使邸 齊使第一 高麗次之 是時高麗方盛强故也 唐時新羅序於渤海國之上 宋時契丹使第一 高麗次之 使者及境及郊亭及館 皇帝勞問沓至 禮待尤隆 今皇明外國班次 本國爲第一 安南, 琉球諸國使臣 皆不敢並列 華使陳鑑賦曰 朝鮮爲東藩重國 禮義之區 詩書之藪 故特爲之稱首云
3. 高麗自宋仁宗以後 久絶使价 至神宗元豐年間 諫議大夫安燾 起居舍人陳睦 始賫詔來 所贈衣帶靴馬金銀米穀雜物無算 將還 舟不能載 請以所得物件貿銀 且日減供饋 折價貿銀 國人唾鄙云 頃歲顧崔天使時 始用白金爲禮 減饌折銀 國人創見 而怪其貪嗇 是後遂成弊例 至于今日則不啻濫觴矣
2. 唐明皇幸蜀時 新羅景德王 遣使臣泝江至成都進貢 明皇製十韻詩手札賜之 略曰衣冠知奉禮 忠信識尊儒 益重靑靑志 風霜恒不渝 其使臣姓名無可考 惜哉
1. 梁侯景之亂 百濟遣使朝梁 使者見城闕殘毁 號泣於端門外 見者莫不洒淚 景怒囚之 及景敗乃還 其使臣蓋亦節義之士 而史失其名 可恨
7. 我朝實錄 平時內則春秋館 外則忠州, 星州, 全州等處分藏 而壬辰兵燹後 唯全州者獲免 移置於江華 至癸卯年 設局印出累件 分藏于江華及妙香山, 太白山, 五臺山 其慮患之意 益深遠矣 但宣祖大王卽位以後至壬辰時政記 蕩然無存 國俗禁野史 故亦無家藏史稿 使二十年間嘉言善政 無憑可書 惜哉
6. 余爲內翰 因曝曬得閱地庫諸書 前朝時秘史積在者甚多 有海東金鏡錄一卷 乃李齊賢等所撰 未克成書者 而紀事頗有可觀 又鄭摠, 李詹所爲史稿 卽家藏史草也 書事詳悉 天災時政 直斥無隱 卷首又直書姓名 其事近古 可喜
5. 史局於宰臣之歿 必書某卒 及其平生行事之是非 而頃有一史官議以爲此事重大 須待諸史官齊會爲之 自後遂不書卒者 今四十年許矣 使一時名臣行蹟 未免泯沒 是幾於無史矣 惜哉
4. 史官必以薦授 謂之秘薦 在昔新薦時 焚香告天 其誓文末曰 擧非其人 天其殛之 所以嚴重其事也 壬辰亂離時 史官不備 奇自獻以翰林在行朝 只薦一人 而其人名望未著 乃不用誓文 而以辭詭告于天曰 因亂乏人 不得已備薦云云 聞者大噱
3. 先王朝最重記事之任 金斯文庭睦爲假注書 文筆不甚拙 而先王下敎曰 近來史官 記事則多失本旨 書字則畫出鳥跡 特命改差 自後注書非文學兼優者 不得除授云
2. 古文曰 宰相升沈人於數十年間 史官出沒人於千百歲下 是史官與宰相 分挈死生權也 此說當矣 然頃世李芑爲相 構殺士林 人或諷之曰史筆可畏 答曰東國通鑑 誰人看得乎 余謂若如此言 則爲惡者無所懲 而爲史者亦無所用其權矣
1. 前代之制 左史記言 右史記動 宮中有起居注 漢司馬遷, 班固 皆世史也 按皇明翰林是爲史官 取諸司奏牘 分吏戶禮兵刑工爲十館 編次合成之 副摠裁刪削之 內閣大臣摠裁潤色 其三品以上 乃得立傳云 我國修史之法 槪取於此
7. 蘇陽谷 與申企齋, 鄭湖陰同時 而李容齋於陽谷最所稱許 屢言於上前曰 蘇世讓當爲主文之人 不可置在下位 故陽谷自通政陞嘉善至資憲 皆容齋所請也 陽谷乞養授洪州牧使 赴任未數月 容齋又言文章之士不宜出外 上卽命召還 前輩之喜奬人如此 厥後蘇與申鄭 皆典文衡至崇品 年俱八十先後 而陽谷雖爲士論所斥 早退家居 享淸閑之福者 殆二十年 近世詞人考終富貴 無出其右者
6. 藝文應敎 必以將來主文者兼之 在平時 金貴榮, 盧守愼, 姜士弼, 李山海, 辛應時, 柳成龍, 許篈隨闕除授 自許篈後常缺而不補 壬辰以後 唯李好閔外 絶無兼帶者 蓋重其選也
5. 近代爲大學士者 李漢陰德馨年三十一最少 時主文缺 漢陰與金誠一 俱以通政被選 圈點時 沈右相守慶獨不圈漢陰曰 李某年少在前 豈有年三十一爲主文者乎 吾欲其成就也 先輩愛惜人材之意如此 漢陰竟陞授大學士
4. 洪忍齋詩曰 季淮踶趾舟恒正 魚達成勘溉袞容 老讓國昌申鄭忍 吉忠淳愼貴無窮 蓋國初以來主文者 卞季良,尹淮,權踶,鄭麟趾,申叔舟,崔恒,徐居正,魚世謙,洪貴達,成俔,金勘,申用溉,南袞,李荇,金安老,蘇世讓,金安國,成世昌,申光漢,鄭士龍,洪暹,鄭惟吉,朴忠元,朴淳,盧守愼,金貴榮凡二十六人 而繼之者李珥,李山海,柳成龍,李陽元,黃廷彧,李德馨,尹根壽,沈喜壽,李廷龜,李好閔,柳根也 拜而辭遞者李退溪,洪聖民,李恒福也 再除者李德馨,李廷龜也 以議政兼者申叔舟,魚世謙,李荇,金安老,柳成龍也 所謂容卽容齋 李荇號也 忍卽忍齋 洪暹自號也
3. 徐四佳居正秉文衡 至二十六年之久 故如金佔畢宗直,姜晉山希孟,李三灘承召皆不得爲之 當時言者以公不宜久專文柄 公聞之曰 我遞則誰當爲此任 或言公與金佔畢,姜晉山不相悅 恐衣鉢歸於二公故不遞云 未知信否
2. 祖宗朝藝文大提學主文 而弘文大提學 則以別人爲之 或言自中廟以後 兩大提學 一人兼之 然按世祖朝 申叔舟以領議政 兼兩大提學禮曹判書 則此言恐未信也 魚世謙,李荇,金安老 以議政兼帶大提學 先王朝 柳成龍以左議政 兼大提學吏曹判書 又李荇以通政 因南袞啓請 李德馨以通政被薦 俱陞嘉善 授大提學 夫官制出於一時 典人而已 無定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