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4/05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논형, 설일 - 전문 본문

고전/논형

논형, 설일 -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21. 8. 8. 06:21
728x90
반응형

설일제삼십이(說日第三十二)

 

 

01

 

儒者曰: “日朝見, 出陰中 ; 暮不見, 入陰中. 陰氣晦冥, 故沒不見.” 如實論之, 不出入陰中. 何以效之? 夫夜, 陰也, 氣亦晦冥. 或夜擧火者, 光不滅焉. 夜之陰, 北方之陰也 ; 朝出日, ()所擧之火也. 火夜擧, 光不滅 ; 日暮入, 獨不見, 非氣驗也. 夫觀冬日之出入, 朝出東南, 暮入西南. 東南·西南非陰, 何故謂之出入陰中? 且夫星小猶見, 日大反滅, 世儒之論, 竟虛妄也.

 

 

인용

목차

 

02

 

儒者曰: “冬日短, 夏日長, 亦復以陰陽. 夏時, 陽氣多, 陰氣少, 陽氣光明, 與日同耀, 故日出輒無鄣蔽. , 陰氣晦冥, 掩日之光, 日雖出, 猶隱不見, 故冬日日短, 陰多陽少, 與夏相反.” 如實論之, 日之長短, 不以陰陽. 何以驗之? 復以北方之星. 北方之陰, []日之陰也. 北方之陰, 不蔽星光, 冬日之陰, 何故猶()滅日明? 由此言之, 以陰陽說者, 失其實矣.

 

 

인용

목차

 

 

03

 

實者, 夏時日在東井, 冬時日在牽牛. 牽牛去極遠, 故日道短 ; 東井近極, 故日道長. 夏北至東井, 冬南至牽牛, 故冬夏節極, 皆謂之至 ; 春秋未至, 故謂之分.

 

 

인용

목차

 

04

 

或曰: “夏時陽氣盛, 陽氣在南方, 故天擧而高 ; 冬時陽氣衰, 天抑而下. 高則日道多, 故日長 ; 下則日道少, 故日短也.” []日陽氣盛, 天南方擧而日道長 ; 月亦當復長. 案夏日長之時, 日出東北, 而月出東南 ; 冬日短之時, 日出東南, 月出東北. 如夏時天擧南方, 日月當俱出東北, 冬時天復下, 日月亦當俱出東南. 由此言之, 夏時天不擧南方, 冬時天不抑下也. 然則夏日之長也, 其所出之星在北方也 ; 冬日之短也, 其所出之星在南方也.

 

 

인용

목차

 

05

 

問曰: “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 東井近極, 故日道長. 今案察五月之時, 日出於寅, 入於戌. 日道長, 去人遠, 何以得見其出於寅·入於戌乎?” []東井之時, 去人·極近. 夫東井近極, 若極旋轉, 人常見之矣. 使東井在極旁側, 得無夜常爲晝乎? 日晝[]行十六分, 人常見之, 不復出入焉.

 

 

인용

목차

 

06

 

儒者或曰: “日月有九道, 故曰: ‘日行有近遠, 晝夜有長短也.’” 夫復五月之時, 晝十一分, 夜五分 ; 六月, 晝十分, 夜六分 ; 從六月往至十一月, 月減一分. 此則日行, 月從一分道也 ; , 日行天十六道也, 豈徒九道?

 

 

인용

목차

 

07

 

或曰: “天高南方, 下北方. 日出高, 故見 ; 入下, 故不見. 天之居若倚蓋矣, 故極在人之北, 是其效也. 極其()天下之中, 今在人北, 其若倚蓋, 明矣.” 日明旣以倚蓋喩, 當若蓋之形也. 極星在上之北, 若蓋之葆矣 ; 其下之南, 有若蓋之莖者, 正何所乎? 夫取蓋倚於地, 不能運 ; 立而樹之, 然后能轉. 今天運轉, 其北際不著地者, 觸礙何以能行? 由此言之, 天不若倚蓋之狀, 日之出入不隨天高下, 明矣.

 

 

인용

목차

 

08

 

或曰: “天北際下地中, 日隨天而入地, 地密鄣隱, 故人不見. 然天地, 夫婦也, 合爲一體. 天在地中, 地與天合, 天地幷氣, 故能生物. 北方陰也, 合體幷氣, 故居北方.” 天運行於地中乎? 不則, 北方之地低下而不平也? 如審運行地中, 鑿地一丈, 轉見水源, 天行地中, 出入水中乎? 如北方低下不平, 是則九川北注, 不得盈滿也.

 

 

인용

목차

 

09

 

實者, 天不在地中, 日亦不隨天隱. 天平正, 與地無異. 然而日出上·日入下者, 隨天轉運, 視天若覆盆之狀, 故視日上下然, 似若出入地中矣. 然則日之出, 近也 ; 其入, , 不復見, 故謂之入. 運見於東方, , 故謂之出. 何以驗之? 繫明月之珠於車蓋之橑, 轉而旋之, 明月之珠旋邪? 人望不過十里, 天地合矣 ; , 非合也. 今視日入, 非入也, 亦遠也. 當日入西方之時, 其下民亦將謂之日中. 從日入之下, 東望今之天下, 或時亦天地合. 如是, ()天下在南方也, 故日出於東方, 入於[西方]. 北方之地, 日出北方, 入於南方. 各於近者爲出, 遠者爲入. 實者不入, 遠矣. 臨大澤之濱, 望四邊之際與天屬 ; 其實不屬, 遠若屬矣. 日以遠爲入, 澤以遠爲屬, 其實一也. 澤際有陸, 人望而不見. 陸在, 察之若望() ; 日亦在, 視之若入, 皆遠之故也. 太山之高, 參天入雲, 去之百里, 不見埵塊. 夫去百里不見太山, 況日去人以萬里數乎? 太山之驗, 則旣明矣. 試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於道, 平易無險, 去人{}(), 火光滅矣. 非滅也, 遠也. 今日西轉不復見者, 非入也.

 

 

인용

목차

 

10

 

問曰: “天平正, 與地無異. 今仰視天, 觀日月之行, 天高南方下北方, 何也?” : 方今天下在東南之上, 視天若高. 日月道在人之南, 今天下在日月道下, 故觀日月之行, 若高南下北也. 何以驗之? 卽天高南方, [南方]之星亦當高. 今視南方之星低下, 天復低南方乎? 夫視天之居, 近者則高, 遠則下焉. 極北方之民以爲高, 南方爲下. 極東·極西, 亦如此焉. 皆以近者爲高, 遠者爲下. 從北塞下, 近仰視斗極, 且在人上. 匈奴之北, 地之邊陲, 北上視天, 天復高北下南, 日月之道, 亦在其上. 立太山之上, 太山高 ; 去下十里, 太山下. 夫天之高下, 猶人之察太山也. 平正, 四方中央高下皆同. 今望天之四邊若下者, 非也, 遠也. 非徒下, 若合矣.

 

 

인용

목차

 

11

 

儒者或以旦暮日出入爲近, 日中爲遠 ; 或以日中爲近, 日出入爲遠. 其以日出入爲近, 日中爲遠者, 見日出入時大, 日中時小也. 察物, 近則大, 遠則小, 故日出入爲近, 日中爲遠也. 其以日出入爲遠, 日中時爲近者, 見日中時溫, 日出入時寒也. 夫火光近人則溫, 遠人則寒, 故以日中爲近, 日出入爲遠也. 二論各有所見, 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如實論之, 日中近而日出入遠. 何以驗之? 以植竿於屋下. 夫屋高三丈, 竿於屋棟之下, 正而樹之, 上扣棟, 下抵地, 是以屋棟去地三丈. 如旁邪倚之, 則竿末旁跌, 不得扣棟, 是爲去地過三丈也. 日中時, 日正在天上, 猶竿之正樹去地三丈也. 日出入, 邪在人旁, 猶竿之旁跌去地過三丈也. 夫如是, 日中爲近, 出入爲遠, 可知明矣. 試復以屋中堂而坐一人, 一人行於屋上. 其行中屋之時, 正在坐人之上, 是爲屋上之人與屋下坐人相去三丈矣. 如屋上人在東危若西危上, 其與屋下坐人相去過三丈矣. 日中時, 猶人正在屋上矣 ; 其始出與入, 猶人在東危與西危也. 日中, 去人近, 故溫 ; 日出入, , 故寒. 然則日中時日小, 其出入時大者, 日中光明, 故小 ; 其出入時光暗, 故大. 猶晝日察火, 光小 ; 夜察之, 火光大也. 旣以火爲效, 又以星爲驗, 晝日星不見者, 光耀滅之也, 夜無光耀, 星乃見. 夫日月, 星之類也. 平旦·日入光銷, 故視大也.

 

 

인용

목차

 

12

 

儒者論 : “日旦出扶桑, 暮入細柳. 扶桑, 東方[]; 細柳, 西方[]野也. ·柳天地之際, 日月常所出入之處.” 問曰: 歲二月·八月時, 日出正東, 日入正西, 可謂日出於扶桑, 入於細柳. 今夏日長之時, 日出於東北, 入於西北 ; 冬日短之時, 日出東南, 入於西南. 冬與夏, 日之出入, 在於四隅, 扶桑·細柳, 正在何所乎? 所論之言, ()謂春秋, 不謂冬與夏也. 如實論之, 日不出於扶桑, 入於細柳. 何以驗之? 隨天而轉, 近則見, 遠則不見. 當在扶桑·細柳之時, 從扶桑·細柳之民, 謂之日中. 之時, 從扶桑·細柳察之, 或時爲日出入. 若以其上者爲中, 旁則爲旦夕, 安得出於扶桑·入細柳?

 

 

인용

목차

 

13

 

儒者論曰: “天左旋, 日月之行, 不繫於天, 各自旋轉.” 難之曰: 使日月自行, 不繫於天, 日行一度, 月行十三度, 當日月出時, 當進而東旋, 何還始西轉? 繫於天, 隨天四時轉行也. 其喩若蟻行於磑上, 日月行遲, 天行疾, 天持日月轉, 故日月實東行而反西旋也.

 

 

인용

목차

 

14

 

或問 : “··天皆行, 行度不同, 三者舒疾, 驗之人·, 爲以何喩?” : , 日行一周. 日行一度二千里, 日晝行千里, 夜行千里, ()()晝日亦行千里. 然則日行舒疾, 與麒()()之步, 相似類也. 月行十三度, 十度二萬里, 三度六千里, 月一旦()[]夜行二萬六千里, 與晨鳧飛相類似也. 天行三百六十五度, 積凡七十三萬里也. 其行甚疾, 無以爲驗, 當與陶鈞之運, 弩矢之流, 相類似乎? 天行已疾, 去人高遠, 視之若遲. 蓋望遠物者, 動若不動, 行若不行. 何以驗之? 乘船江海之中, 順風而驅, 近岸則行疾, 遠岸則行遲. 船行一實也, 或疾或遲, 遠近之視使之然也. 仰視天之運, 不若麒()()負日而馳, ()[], 而日在其前. 何則? ()()近而日遠也. 遠則若遲, 近則若疾, 六萬里之程, 難以得運行之實也.

 

 

인용

목차

 

15

 

儒者說曰: “日行一度, 天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 天左行, 日月右行, 與天相迎.” {}日月之行也, 繫著於天也. 日月附天而行, 不直行也. 何以言之? : “日月星辰麗乎天, 百果草木麗於土.” 麗者, 附也. 附天所行, 若人附地而圓行, 其取喩若蟻行於磑上焉.

 

 

인용

목차

 

16

 

問曰: “何知不離天直自行也?” 如日能直自行, 當自東行, 無爲隨天而西轉也. 月行與日同, 亦皆附天. 何以驗之? 驗之似(). 雲不附天, 常止於所處. 使不附天, 亦當自止其處. 由此言之, 日行附天, 明矣. 問曰: “, 火也. 火在地不行, 日在天何以爲行?” : 附天之氣行, 附地之氣不行. 火附地, 地不行, 故火不行. 難曰: “附地之氣不行, 水何以行?” : 水之行也, 東流入海也. 西北方高, 東南方下, 水性歸下, 猶火性趨高也. 使地不高西方, 則水亦不東流. 難曰: “附地之氣不行, 人附地, 何以行?” : 人之行, 求有爲也. 人道有爲, 故行求. 古者質朴, 鄰國接境, 鷄犬之聲相聞, 終身不相往來焉. 難曰: “附天之氣行, 列星亦何以不行?” : 列星著天, 天已行也 ; 隨天而轉, 是亦行也. 難曰: “人道有爲故行, 天道無爲何行?” : 天之行也, 施氣自然也, 施氣則物自生, 非故施氣以生物也. 不動, 氣不施 ; 氣不施, 物不生, 與人行異. 日月五星之行, 皆施氣焉.

 

 

인용

목차

 

17

 

儒者曰: “日中有三足烏, 月中有免·蟾蜍.” 夫日者, 天之火也, 與地之火無以異也. 地火之中無生物, 天火之中何故有烏? 火中無生物, 生物入火中, 燋爛而死焉, 烏安得立? 夫月者, 水也. 水中有生物, 非免·蟾蜍也. 免與蟾蜍, 久在水中, 無不死者. 日月毁於天, 螺蚌汨()於淵, 同氣審矣. 所謂免·蟾蜍者, 豈反螺與蚌邪? 且問儒者 : ··蟾蜍死乎? 生也? 如死, 久在日月, 燋枯腐朽 ; 如生, 日蝕時旣, 月晦常盡, ··蟾蜍皆何在? 夫烏··蟾蜍, 日月氣也, 若人之腹臟, 萬物之心膂也. 月尙可察也 ; 人之察日, 無不眩, 不能知日審何氣, ()而見其中有物名曰烏乎? 審日不能見烏之形, (){}見其足有三乎? 此已非實. 且聽儒者之言, 蟲物非一, 日中何爲有”? 月中何爲有”·“蟾蜍”?

 

 

인용

목차

 

18

 

儒者謂 : “日蝕, 月蝕也.” 彼見日蝕常於晦朔, 晦朔月與日合, 故得蝕之. 夫春秋之時, 日蝕多矣. 經曰: “某月朔, 日有蝕之.” 日有蝕之者, 未必月也. 知月蝕之, 何諱不言月?

 

 

인용

목차

 

19

 

[]: “日蝕之變, 陽弱陰彊也.” 人物在世, 氣力勁彊, 乃能乘凌. 案月晦光旣, 朔則如盡, 微弱甚矣, 安得勝日? 夫日之蝕, 月蝕也. 日蝕, 謂月蝕之, 月誰蝕之者? 無蝕月也, 月自損也. 以月論日, 亦如()日蝕, 光自損也. 大率四十一二月, 日一食 ; 百八十日, 月一蝕. 蝕之皆有時, 非時爲變, 及其爲變, 氣自然也. 日時晦朔, 月復爲之乎? 夫日當實滿, 以虧爲變, 必謂有蝕之者, 山崩地動, 蝕者誰也?

 

 

인용

목차

 

20

 

或說 : “日食者, 月掩之也. 日在上, 月在下, 障於日()之形也. 日月合相襲, 月在上, 日在下者, 不能掩日. 日在上, 月在日下, 障於日(), {}掩日光, 故謂之食也. 障於月也, 若陰雲蔽日月不見矣. 其端合者, 相食是也. 其合相當如襲辟者, 日旣是也.” 日月合於晦朔, 天之常也. 日食, 月掩日光, 非也. 何以驗之? 使日月合, 月掩日光, 其初食崖當與旦()復時易處. 假令日在東, 月在西, 月之行疾, 東及日, 掩日崖, 須臾過日而東, 西崖初掩之處光當復, 東崖未掩者當復食. 今察日之食, 西崖光缺, 其復也, 西崖光復, 過掩東崖復西崖, 謂之合襲相掩障, 如何?

 

 

인용

목차

 

21

 

儒者謂 : “日月之體皆至圓.” 彼從下望見其形, 若斗筐之狀, 狀如正圓. 不如望遠光氣, 氣不圓矣. 夫日月不圓, 視若圓者, []人遠也. 何以驗之? 夫日者, 火之精也 ; 月者, 水之精也. 在地, 水火不圓 ; 在天, 水火何故獨圓? 日月在天猶五星, 五星猶列星, 列星不圓, 光耀若圓, 去人遠也. 何以明之? 春秋之時, 星霣宋都, 就而視之, 石也, 不圓. 以星不圓, 知日月五星亦不圓也.

 

 

인용

목차

 

22

 

儒者說日, 及工伎之家, 皆以日爲一. ·()山海經: “日有十. 在海外東方有湯谷, 上有扶桑, 十日浴沐水中 ; 有大木, 九日居下枝, 一日居上枝.” 淮南書又言 : “燭十日. 堯時十日竝出, 萬物焦枯, 堯上射十日.” 以故不竝一日見也. 世俗又名甲乙爲日, 甲至癸凡十日 ; 日之有十, 猶星之有五也. 通人談士, 歸於難知, 不肯辨明, 是以文二傳而不定, 世兩言而無主.

 

 

인용

목차

 

23

 

誠實論之, 且無十焉. 何以驗之?

 

 

인용

목차

 

24

 

夫日猶月也, 日而有十, 月有十二乎? 星有五, 五行之精, ····土各異光色. 如日有十, 其氣必異. 今觀日光, 無有異者, 察其小大, 前後若一. 如審氣異, 光色宜殊 ; 如誠同氣, 宜合爲一, 無爲十也. 驗日陽遂, 火從天來. 日者, ()火也. 察火在地, 一氣也 ; 地無十火, 天安得十日? 然則所謂十日者, 殆更自有他物, 光質如日之狀, 居湯谷中水, 時緣據扶桑, ·益見之, 則紀十日.

 

 

인용

목차

 

25

 

數家度日之光, 數日之質, 刺徑千里. 假令日出, 是扶桑木上之日, 扶桑木宜覆萬里, 乃能受之. 何則? 一日徑千里, 十日宜萬里也. 天之去人, []{}[]. 仰察之, ()光眩耀. 火光盛明, 不能堪也. 使日出是扶桑木上之日, ·益見之, 不能知其爲日也. 何則? 仰察一日, 目猶眩耀, 况察十日乎?

 

 

인용

목차

 

26

 

當禹·益見之, 若斗筐之狀, 故名之爲日. 夫火()如斗筐, 望六萬[]之形, 非就見{}卽察之體也. 由此言之, ·益所見, 意似日非日也. 天地之間, 物氣相類, 其實非者多. 海外西南有珠樹焉, 察之是珠, 然非魚中之珠也. 夫十日之日, 猶珠樹之珠也, 珠樹似珠非眞珠, 十日似日非實日也. 淮南見山海經, 則虛言眞人燭十日” , 妄紀堯時十日竝出”.

 

 

인용

목차

 

27

 

且日, 火也 ; 湯谷, 水也. 水火相賊, 則十日浴於湯谷, 當滅敗焉. 火燃木, 扶桑, 木也, 十日處其上, 宜燋枯焉. 今浴湯谷而光不滅, 登扶桑而枝不燋不枯, 與今日出同, 不驗於五行, 故知十日非眞日也. 且禹·益見十日之時, 終不以夜. 猶以晝也, 則一日出, 九日宜留, 安得俱出十日? 如平旦日未出, 且天行有度數, 日隨天轉行, 安得留扶桑枝間, 浴湯谷之水乎? 留則失行度, 行度差跌, 不相應矣. 如行出之日, 與十日異, 是意似日而非日也.

 

 

인용

목차

 

28

 

春秋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 夜中, 恒星不見, 星霣如雨”{}. 公羊傳: “如雨者何? 非雨也. 非雨, 則曷爲謂之如雨’? 不修春秋: ‘雨星, 不及地尺而復.’ 君子修之曰: ‘星霣如雨.’” 不修春秋, 未修春秋魯史記, : “{星霣如}[], 不及地尺而復.” 君子者, 孔子. 孔子修之曰: “星霣如雨.” 孔子之意, 以爲地有山陵樓臺, 不及地尺” , 恐失其實 ; 更正之曰: “如雨.” “如雨, 爲從地上而下, 星亦從天霣而復, 與同, 故曰”.

 

 

인용

목차

 

29

 

夫孔子雖[]{}“及地尺” , 但言如雨” , 其謂霣之者, 皆是星也. 孔子雖[]定其位, 著其文, 謂霣爲星, 與史同焉. 從平地望泰山之巓, 鶴如烏, 烏如爵者, 泰山高遠, 物之小大失其實. 天之去地六萬餘里, 高遠非直泰山之巓也. 星著於天, 人察之, 失星之實, 非直望鶴烏之類也. 數等星之質百里, 體大光盛, 故能垂耀. 人望見之, 若鳳卵之狀, , 失其實也. 如星霣審者天之星, 霣而至地, 人不知其爲星也. 何則? 霣時小大, 不與在天同也. 今見星霣, 如在天時, 是時星也 ; 非星, 則氣爲之也. 人見鬼如死人之狀, 其實氣象{}, 非眞死人. 然則霣星之形, 其實非星. 孔子[不正]{}霣者非星, 而徙()正言如雨非雨之文, 蓋俱失星之實矣.

 

 

인용

목차

 

30

 

春秋左氏傳: “四年辛卯, 夜中, 恒星不見, 夜明也 ; 星霣如雨, 與雨俱也.” 其言夜明故不見, 之言日中見斗相依類也. 日中見斗, 幽不明也 ; 夜中, 星不見, 夜光明也. 事異義同, 蓋其實也. 其言與雨俱之集也. 夫辛卯之夜明, 故星不見 ; 明則不雨之驗也, 雨氣陰暗, 安得明? 明則無雨, 安得與雨俱”? 夫如是, 與雨俱, 非實. 且言夜明不見, 安得見星與雨俱?

 

 

인용

목차

 

31

 

又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 霣石于宋五. 左氏傳: “星也.” 夫謂霣石爲星, 則謂霣[]爲石矣. 辛卯之夜, 星霣爲星, 則實爲石矣. 辛卯之夜, 星霣如是石, 地有樓臺, 樓臺崩壞. 孔子雖不合言及地尺” , ()地必有實數, 魯史目見, 不空言者也 ; 與雨俱” , 雨集於地, 石亦宜然. 至地而樓臺不壞, 非星明矣.

 

 

인용

목차

 

32

 

且左丘明謂石爲星, 何以審之? 當時石霣輕(). 何以其從天墜也? 秦時三山亡, 亡有不消散, 有在其集下時, 必有聲音. 或時夷狄之山, 從集於宋, 宋聞石霣, 則謂之星也. 左丘明省, 則謂之星. 夫星, 萬物之精, 與日月同. 說五星者, 謂五行之精之光也. 五星·衆星同光耀, 獨謂列星爲石, 恐失其實.

 

 

인용

목차

 

33

 

實者, 辛卯之夜, 霣星若雨而非星也, 與彼湯谷之十日, 若日而非日也.

 

 

인용

목차

 

34

 

儒者又曰: “雨從天下.” 謂正從天墜也. 如當()論之, 雨從地上, 不從天下. 見雨從上集, 則謂從天下矣, 其實地上也. 然其出地起於山. 何以明之? 春秋傳: “觸石而出, 膚寸而合, 不崇朝而徧[]天下, 惟太山也.” 太山雨天下, 小山雨一國, 各以小大爲遠近差.

 

 

인용

목차

 

 

35

 

雨之出山, 或謂雲載而行, 雲散水墜, 名爲雨矣. 夫雲則雨, 雨則雲矣. 初出爲雲, 雲繁爲雨. 猶甚而泥露濡汚衣服, 若雨之狀. 非雲與俱, 雲載行雨也.

 

 

인용

목차

 

36

 

或曰: “尙書: ‘月之從星, 則以風雨.’ : ‘月麗于畢, 俾滂沲矣.’ 二經咸言, 所謂爲之非天, 如何? 夫雨從山發, 月經星麗畢之時, 麗華之時當雨也. 時不雨, 月不麗, 山不雲, 天地上下自相應也. 月麗於上, 山烝於下, 氣體偶合, 自然道也. 雲霧, 雨之徵也, 夏則爲露, 冬則爲霜, 溫則爲雨, 寒則爲雪. 雨露凍凝者, 皆由地發, 不從天降也.

 

 

인용

목차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고전 > 논형'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논형, 자맹 - 전문  (0) 2021.08.08
논형, 담천 - 전문  (0) 2021.08.08
논형, 답녕 - 전문  (0) 2021.08.08
논형, 정재 - 전문  (0) 2021.08.08
논형, 량지 - 전문  (0) 2021.08.0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