정재제삼십사(程材第三十四)
01
論者多謂儒生不及彼文吏, 見文吏利便, 而儒生陸落, 則詆訾儒生以爲淺短, 稱譽文吏謂之深長. 是不知儒生, 亦不知文吏也. 儒生·文吏皆有材智, 非文吏材高而儒生智下也 ; 文吏更事, 儒生不習也. 謂文吏更事, 儒生不習, 可也 ; 謂文吏深長, 儒生淺短, 知妄矣.
인용
02
世俗共短儒生, 儒生之徒, 亦自相少. 何則? 並好仕學宦, 用吏爲繩表也. 儒生有闕, 俗共短之 ; 文吏有過, 俗不敢訾. 歸非於儒生, 付是於文吏也. 夫儒生材非下於文吏, 又非所習之業非所當爲也, 然世俗共短之者, 見將不好用也. 將之不好用之者, 事多己不能理, 須文吏以領之也. 夫論善謀材, 施用累能, 期於有益. 文吏理煩, 身役於職, 職判功立, 將尊其能. 儒生栗栗, 不能當劇 ; 將有煩疑, 不能效力. 力無益於時, 則官不及其身也. 將以官課材, 材以官爲驗, 是故世俗常高文吏, 賤下儒生. 儒生之下, 文吏之高, 本由不能之將. 世俗之論, 緣將好惡.
인용
03
今世之將, 材高知深, 通達衆凡, 擧綱持領, 事無不定 ; 其置文吏也, 備數滿員, 足以輔己志. 志在修德, 務在立化, 則夫文吏瓦石, 儒生珠玉也. 夫文吏能破堅理煩, 不能守身, 身則亦不能輔將. 儒生不習於職, 長於匡救 ; 將相傾側, 諫難不懼. 案世間能建蹇蹇之節, 成三諫之議, 令將檢身自勑, 不敢邪曲者, 率多儒生. 阿意苟取容幸, 將欲放失, 低嘿不言者, 率多文吏. 文吏以事勝, 以忠負 ; 儒生以節優, 以職劣. 二者長短, 各有所宜 ; 世之將相, 各有所取. 取儒生者, 必軌德立化者也 ; 取文吏者, 必優事理亂者也.
인용
04
材不自能則須助, 須助則待勁. 官之立佐, 爲力不足也 ; 吏之取能, 爲材不及也. 日之照幽, 不須燈燭 ; 賁·育當敵, 不待輔佐. 使將相知(之)力, 若日之照幽, 賁·育之難敵, 則文吏之能無所用也. 病作而醫用, 禍起而巫使. 如自能案方和藥, 入室求祟, 則醫不售而巫不進矣. 橋梁之設也, 足不能越溝也 ; 車馬之用也, 走不能追遠也. 足能越溝, 走能追遠, 則橋梁不設, 車馬不用矣. 天地事物, 人所重敬, 皆力劣知極, 須仰以給足者也. 今世之將相, 不責己之不能, 而賤儒生之不習 ; 不原文吏之所得得用, 而尊其材, 謂之善吏. 非文吏, 憂不除 ; 非文吏, 患不救. 是以選擧取常故, 案吏取無害. 儒生無閥閱, 所能不能任劇, 故陋於選擧, 佚於朝庭.
인용
05
聰慧捷疾者, 隨時變化, 學知吏事, 則踵文吏之後, 未得良善之名. 守古循志, 案禮脩義, 輒爲將相所不任, 文吏所毗戲. 不見任則執欲息退, 見毗戲則意不得, 臨職不勸, 察事不精, 遂爲不能, 斥落不習. 有俗材而無雅度者, 學知吏事, 亂於文吏, 觀將所知, 適時所急, 轉志易務, 晝夜學問, 無所羞恥, 期於成能名文而已. 其高志妙操之人, 恥降意損崇, 以稱媚取進, 深疾才能之儒. 洎入文吏之科, 堅守高志, 不肯下學. 亦時或精闇不及, 意疏不密, 臨事不識 ; 對向謬誤, 拜起不便, 進退失度 ; 奏記言事, 蒙士解過, 援引古義 ; 割切將欲, 直言一指, 觸諱犯忌 ; 封蒙約縛, 簡繩檢署, 事不如法 ; 文辭卓詭, 辟剌離實, 曲不應義. 故世俗輕之, 文吏薄之, 將相賤之.
인용
06
是以世俗學問者, 不肯竟經明學, 深知古今, 忽欲成一家章句. 義理略具, 同超(趨)學史書, 讀律諷令, 治作情奏, 習對向, 滑習跪拜, 家成室就, 召署輒能. 徇今不顧古, 趨讎不存志, 競進不案禮, 廢經不念學. 是以古經廢而不修, 舊學闇而不明, 儒者寂於空室, 文吏譁於朝堂. 材能之士, 隨世驅馳 ; 節操之人, 守隘屛竄. 驅馳日以巧, 屛竄日以拙. 非材頓·知不及也, 希見闕爲, 不狎習也. 蓋足未嘗行, 堯·禹問曲折 ; 目未嘗見, 孔·墨問形象. 齊部(郡)世刺繡, 恒女無不能 ; 襄邑俗織錦, 鈍婦無不巧. 日(目)見之, 日爲之, 手狎也. 使材士未嘗見, 巧女未嘗爲, 異事詭手, 暫爲卒睹, 顯露易爲者, 猶憒憒焉. 方今論事, 不爲希更, 而曰材不敏 ; 不曰未嘗爲, 而曰知不達, 失其實也. 儒生材無不能敏, 業無不能達, 志不有(肯)爲. 今俗見不習, 謂之不能 ; 睹不爲, 謂之不達.
인용
07
科用累能, 故文吏在前, 儒生在後, 是從朝廷謂之也. 如從儒堂訂之, 則儒生在上, 文吏在下矣. 從農論田, 田夫勝 ; 從商講賈, 賈人賢 ; 今從朝廷, 謂之文吏. 朝庭之人也, 幼爲幹吏, 以朝廷爲田畝, 以刀筆爲耒耜, 以文書爲農業(桑), 猶家人子弟, 生長宅中, 其知曲折, 愈於賓客也. 賓客暫至, 雖孔·墨之材, 不能分別. 儒生猶賓客, 文吏猶子弟也. 以子弟論之, 則文吏曉於儒生, 儒生闇於文吏. 今世之將相, 知子弟以文吏爲慧, 不能知文吏以狎爲能 ; 知賓客以暫爲固, 不知儒生以希爲拙, 惑蔽闇昧, 不知類也.
인용
08
一縣佐史之材, 任郡掾史 ; 一郡脩行之能, 堪州從事. 然而郡不召佐史, 州不取脩行者, 巧習無害, 文少德高也. 五曹自有條品, 簿書自有故事, 勤力玩弄, 成爲巧吏, 安足多矣? 賢明之將, 程吏取材, 不求習論高, 存志不顧文也. 稱良吏曰忠, 忠之所以爲效, 非簿書也. 夫事可學而知, 禮可習而善, 忠節公行不可立也. 文吏·儒生皆有所志, 然而儒生務忠良, 文吏趨理事. 苟有忠良之業, 疏拙於事, 無損於高.
인용
09
論者以儒生不曉簿書, 置之於下第. 法令比例, 吏斷決也. 文吏治事, 必問法家. 縣官事務, 莫大法令. 必以吏職程高, 是則法令之家宜最爲上. 或曰: “固然. 法令, 漢家之經, 吏議決焉. 事定於法, 誠爲明矣.” 曰: 夫五經亦漢家之所立, 儒生善政, 大義皆出其中. 董仲舒表『春秋』之義, 稽合於律, 無乖異者. 然則『春秋』, 漢之經, 孔子制作, 垂遺於漢. 論者徒尊法家, 不高『春秋』, 是闇蔽也. 『春秋』五經, 義相關穿, 旣是『春秋』, 不大五經, 是不通也. 五經以道爲務, 事不如道, 道行事立, 無道不成. 然則儒生所學者, 道也 ; 文吏所學者, 事也. 假使材同, 當以道學. 如比於文吏, 洗洿泥者以水, 燔腥生者用火, 水火, 道也, 用之者, 事也, 事末於道. 儒生治本, 文吏理末, 道本與事末比, 定尊卑之高下, 可得程矣.
인용
10
堯以俊德, 致黎民雍. 孔子曰: “孝悌之至, 通於神明.” 張釋之曰: “秦任刀筆小吏, 陵遲至於二世, 天下土崩.” 張湯·趙禹, 漢之惠吏, 太史公序累, 置於酷部, 而致土崩. 孰與通於神明令人塡膺也? 將相知經學至道, 而不尊經學之生, 彼見經學之生, 能不及治事之吏也.
인용
11
牛刀可以割鷄, 鷄刀難以屠牛 ; 刺繡之師能縫帷裳, 納縷之工不能織錦 ; 儒生能爲文吏之事, 文吏不能立儒生之學. 文吏之能, 誠劣不及 ; 儒生之不習, 實優而不爲. 禹決江河, 不秉钁鍤 ; 周公築雒, 不把築杖. 夫筆墨簿書, 钁鍤築杖之類也, 而欲合志大道者躬親爲之, 是使將軍戰而大匠@斲也.
인용
12
說一經之生, 治一曹之事, 旬月能之 ; 典一曹之吏, 學一經之業, 一歲不能立也. 何則? 吏事易知, 而經學難見也. 儒生擿(@籒)經, 窮竟聖意 ; 文吏搖筆, 考跡民事. 夫能知大聖之意, 曉細民之情, 孰者爲難? 以立難之材, 含懷章句十萬以上, 行有餘力. 博學覽古今, 計胸中之穎, 出溢十萬. 文吏所知, 不過辨解簿書. 富累千金, 熟與貲直百十也? 京廩如丘, 孰與委聚如坻也? 世名材爲名器, 器大者盈物多. 然則儒生所懷, 可謂多矣.
인용
13
蓬生麻間, 不扶自直 ; 白紗入緇, 不染自黑. 此言所習善惡, 變易質性也. 儒生之性, 非能皆善也, 被服聖敎, 日夜諷詠, 得聖人之操矣. 文吏幼則筆墨, 手習頁行, 無篇章之誦, 不聞仁義之語. 長大成吏, 舞文巧法, 徇私爲己, 勉赴權利 ; 考事則受賂, 臨民則采漁, 處右則弄權, 幸上則賣將 ; 一旦在位, 鮮冠利劍, 一歲典職, 田宅幷兼. 性非皆惡, 所習爲者, 違聖敎也. 故習善儒路, 歸化慕義, 志操則勵變從高, 明將見之, 顯用儒生. 東海相宗叔犀(庠){犀}廣召幽隱, 春秋會饗, 設置三科, 以第補吏, 一府員吏, 儒生什九. 陳留太守陳子瑀, 開廣儒路, 列曹掾史, 皆能敎授 ; 簿書之吏, 什置一二. 兩將知道事之理, 曉多少之量, 故世稱褒其名, 書記紀累其行也.
인용
'고전 > 논형'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논형, 설일 - 전문 (0) | 2021.08.08 |
---|---|
논형, 답녕 - 전문 (0) | 2021.08.08 |
논형, 량지 - 전문 (0) | 2021.08.08 |
논형, 사단 - 전문 (0) | 2021.08.08 |
논형, 효력 - 전문 (0) | 2021.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