외도부(外道部)
仙道
1.
素問曰 至人者游行天地之間 視聽八遠之外 庚桑楚曰 神全之人 不慮而通 精照無外 又曰雖遠際八荒之外 近在眉睫之內 吾必盡知之 夫如是者神全故也 蓋古之時 或有此等人 故言佛經所謂慧性圓明瑩十方界云云 亦此也
2.
老子曰 眾人大言而我小語 眾人多煩而我少記 眾人悖暴而我不怒 不以人事累意 淡然無爲 神氣自滿 以爲不死之藥云 余謂老氏所言不死之藥如此 而秦漢以來 方士妄言三神山有不死藥 世人蔪得以長生 豈非惑哉
3.
亢倉子曰 聖人之制萬物也 全其天也 天全則神全矣 神全之人 不慮而通 不謀而當 精照無外 又曰體合於心 心合於氣 氣合於神 神合于無 按亢倉子 老氏弟子 其言卽後世佛家之說也 蓋老之與佛 一而分者也
4.
老氏聖紀圖 略曰三皇時化身 號盤古先生 伏羲時化身 號鬱華子 軒轅時號廣成子 顓帝時號赤精子 帝嚳時號錄圖子 帝堯時號務成子 迨商陽甲時 分身化氣 寄胎八十一年 生于武丁庚辰歲二月十五日卯時 周武王時爲守藏史 遷柱下史 至昭王二十三年 過亟谷關 遇關令尹喜 後二十五年 降于蜀靑羊肆 會尹喜 同度流沙胡域 穆王時復還中夏 平王時復出關 開化蘇隣諸國 復還中夏 敬王十七年 孔子問道於老君 烈王二年過秦 秦獻公問以曆數 遂出散關 赧王九年 飛昇崑崙 秦時降峽河之濱 號河上丈人 亦曰河上公 其說多誕
5.
秦始皇時 茅濛字初成 白日升天 其邑謠曰神仙得者茅初成 駕龍上升入泰淸 時下玄洲戲赤城 帝若學之臘嘉平云云 後人以此爲七言古詩之首
6.
素女見養生書 玄女見地理書 皆人名 似非女人 而按黃帝時 太山有一婦人曰吾玄女也 授以兵符 又女仙傳 有太玄女 未知是一人否也 古來女仙西王母外 有秦弄玉, 華山毛女 漢南陽公主 晉南嶽魏夫人麻姑 唐焦鍊師, 謝自然 按麻姑者 石勒將麻秋之女也 又神仙傳曰 麻姑不知何人 漢桓帝時 與王遠降蔡經家 蓋與此非一人也
7.
宛委餘編曰 自古文章之士 稱以仙去者 理或有之 蓋天地冲美秀特之氣 見予獨多 生有所自出 有所爲則去有所歸 固其宜耳 莊周爲太玄博士 鬼谷子爲太玄師 墨翟爲太極仙官 淮南王與八公上昇 東方朔爲華陽洞主 嵇康, 郭璞並著兵解 陶弘景爲蓬萊都水大監 李長吉召賦玉樓記 白居易爲海山院主 韓退之爲眞官 寇萊公爲閻浮提王 龎籍爲王屋山君 韓魏公爲紫府眞人 石曼卿爲芙蓉城主 王平甫爲靈芝館仙官 蘇子瞻爲奎宿 一曰紫府押衙 余按其說雖出於紀傳 而多涉虛誕 故此不悉錄
8.
曇陽大師燾貞者 皇明大學士王錫爵之女 生於嘉靖戊午 十七 遇天眞降授道經 鍊形不食 萬曆庚辰重九蛻去 王世貞傳其事甚悉 可怪也 所言多涉禪味 而其曰中庸天命之謂性一語 冒天下之道 又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有味哉 茲所以爲孔子乎 勿正勿忘助 孟氏庶幾擔荷矣 又曰求道者但於十二時 點檢身心中過而已 此數語却與吾道不甚相背 亦異矣
9.
新羅時四仙 卽述郞, 南郞, 永郞, 安詳 同遊高城 三日不返 故名其地曰三日浦 南郞疑丹書所謂南石行是也 謂之仙者 蓋其時謂郞徒爲國仙故云 非眞仙也
10.
先王於經筵 語及神仙事 左右皆對以神仙之說虛誕難信 歷代人主求之妄矣 李參贊俊民進曰 神仙見今有之 上驚曰何謂也 俊民曰今判府事臣元混 卽神仙也 上曰何以言之 俊民曰元混自少絶慾斷色 保養精氣 年過九十 聰明不衰 精力尚健 眞神仙也 語有規諷 上大喜之
11.
尹君平者洛中人 少業武 以軍官赴京 遇異人授以黃庭經 能解修鍊之方 與田禹治一時而道術甚高 及死年八十餘 尸體甚輕如空衣 人謂尸解 其子霖亦有道術 享年九十而卒
12.
朴守庵枝華 有道之士也 善攝養 常處一室 冬夏不出 年八十 精力異於凡人 壬辰倭變 避于楊根水濱 忽一日斫木書杜詩一句曰 白鷗元水宿 何事有餘衰 投水而死 好事者疑爲水仙
13.
南宮斗咸悅人 乙卯進士 少時因事亡命 遇異人授秘訣 浮游山水間 年幾九十 顔色不衰 人謂地仙
14.
郭再祐玄風世族 牧使越之子也 有氣節 年四十 倜儻不羈 壬辰倭變 聚其家奴及鄕兵 奮義討賊 盡散家財 以供軍費 把截洛江 斬馘甚多 賊畏之 號紅衣將軍 及賊退 曰養猫所以捕鼠 今賊已平 余無所事 可以去矣 遂學方術 入山絶穀 或經年不食 而身輕體健 唯日食松花一小片而已 蓋得嚥氣之法者也
15.
豐基地 有一村女少時 行野得異草食之 自後不食不飢 容顔常少 行步如飛 所食靈草 竟不知爲何物也 後忽失其所之 人以爲仙
16.
南海邊居民言甞以漁採出海 新雨霽後 見有羽衣金冠丈人乘雲氣 去海上數丈而行 有妙女作樂隨之者無數 向東而去云 此蓋蓬萊仙侶之往來 而氓得見之 亦似有宿緣者
17.
有海邊人以漁爲業 遇風七八日 漂至一島 島上有樓閣隱映 如宮闕狀 泊舟登岸 從門隙窺之 庭除瑩淨 如鋪白玉 有紅花滿開 不識其名 閣中空靜無人 乃入見軒宇甚鮮楚 軒前有綠池 池傍有榻 榻邊有碁局玉子 其下有靑草屨一雙 其大盈尺 水氣猶濕 其人而還舟 遂回抵我境 許學官澂親聞其語如此云
18.
南趎者谷城人 少時學業不習而能之 父勸讀書 則曰兒未甞不讀耳 一日雲霧晦塞 俄而霧止 見趎與長者數輩 坐巖石上講讀 人異之 甞手書與家僮曰 往智異山靑鶴洞 則當有兩人對坐 爾須得報以來 僮依言而往 果見畫閣數間 橫架巖洞 精麗無比 一道人政與老僧對碁 僮以書進 道人笑曰我己知爾至矣 碁罷付一札 幷靑玉碁子而送之 僮來時是九月間 落葉飄逕 微雪洒空 及辭還 不覺飢乏 唯見履跡下 宿草欲抽芽 方訝之 出洞則天氣和暖 草木向榮 乃人間二月矣 趎登第 官止典籍而卒 卒後失碁子所在 好事者謂道人卽崔孤雲 老僧卽黔丹禪師 疑趎亦神仙中人云 此事似誕 而南鄕人多傳說如此
修養
1.
道德經曰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註 玄天也 於人爲鼻 牝地也 於人爲口 按金丹正論云內腎一竅名玄關 外腎一竅名牝戶 牝戶毋所感觸則精不外化 而玄關可以上通 道家謂兩腎左爲玄 右爲牝 又謂鼻兩竅爲玄牝 悟眞篇謂身中一竅 名曰玄牝 古人謂之虛無之寶 混沌之根 丹元府, 偃月爐, 龍虎室, 黃婆舍, 神水 華池, 靈臺, 絳宮 皆一處也 諸說不同
2.
黃庭經曰 子欲不死修崑崙 蓋髮宜多櫛 手宜在面 齒宜數叩 津宜常嚥 氣宜常鍊 五者所謂修崑崙也 按醫書云頭有九宮 中曰泥丸 又名崑崙 又名天谷 乃元神所住之宮 其空如谷而神居之 故謂之谷神 神存則生 神去則死 又臞仙歌曰 叩齒三十六 兩手抱崑崙 崑崙謂頭也
3.
延壽書曰 人之壽天元六十 地元六十 人元六十 共一百八十歲 又曰人壽本四萬三千二百日 卽一百二十歲矣 余謂上世之人多壽百歲以上 而後世之人 不能盡其天年者 由嗜慾多門 耗敗眞氣故也 然彭祖壽八百歲 鬼谷子在世數百歲 魏文侯樂官竇公至漢文時 二百八十歲 墨翟至漢武時 二百餘歲 則是又過於三元之限也 又昔泰山老翁八十五 呂純陽, 馬自然 皆六十四 始得眞訣 然則學道不在早晩 亦在於專精用力之如何耳
4.
道家煉內丹 有七返九還之說 釋之者以爲七返從寅至申爲七返 九還言九遍循環也 按煉神還虛 神屬火 七乃火之成數也 以性攝情 情屬金 金九數故名 又金丹問答云金液者金水也 金爲水母 母隱子胎 因有還丹之號也 又丹者 丹田也 液者肺液也 以肺液還于丹田 故曰金液還丹 余謂此說似是
5.
紫陽眞人曰 大藥修之有易難也 須由我不由天 稗史云眼者神之牖 鼻者氣之戶 尾閭者精之路 須時時閉目以養神 調息以養氣 堅閉下元以養精 精充則氣裕 氣裕則神完 道家謂之三寶 又謂之大藥 陳泥丸曰 大藥須憑精氣神 大藥卽金液還丹是也 養生書曰 人年四十以後 美藥不離於身 又曰世事不能斷絶 妙藥不能頻服 因茲致患云 所謂美妙之藥 蓋亦指大藥而言 世人不能求之於此 而妄餌雜藥 不亦謬乎
6.
靈樞經曰 明目者可使視色 聰耳者可使聽音 手巧而心審諦者 可使行鍼艾 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 可使導引行氣 由是則各得其能 方乃可行 故曰非其人勿敎 非其眞勿授 余謂以此觀之 雖小技末事 必性近者易能 況治心養性之學乎
7.
仙經曰 腦爲髓海上丹田 藏氣之府也 心爲絳宮中丹田 藏神之府也 臍下三寸爲下丹田 藏精之府也 又曰背後有三關 腦後曰玉枕關 夾脊曰轆轤關 水火之際曰尾閭關 皆精氣升降往來之道路 按道經所謂丹田 多指下丹田而言 唐劉虛白嗜酒有詩曰知道醉鄕無戶稅 任他荒却下丹田是已
8.
道書曰 眼不視 其魂在肝 耳不聽 其精在腎 鼻不聞 其魄在肺 舌不聲 其神在心 四肢不動 其意在脾 乃得五氣朝元 修行之士 先要立此 以爲根本 醫鑑曰 視聽言動 皆耗散精氣之原 故釋氏面壁 仙家坐關 皆築基苦行 以防耗此神氣 便是長生之術也
9.
養生書曰 凡人一日一夜 一萬三千五百二十息 未甞休息 減之一息則寒 加之一息則熱 臟腑不和 諸疾生焉 是故調息爲養生第一事也 按眞詮曰 初學調息 須想其氣出從臍出 入從臍滅 調得極細然後 不用口鼻 但以臍呼吸 如在胞胎中 故曰胎息 此又要訣也
10.
彭祖言使人丁壯 房室不勞損 莫過糜角 金參判某平生畜妾甚多 而喜補養之術 長服糜角 自謂得效 年僅五十卒 是則服藥不如愼色也
11.
稗史云道樞之說博 而莫要於龍虎交 以巳午二時 絶思慮假寐 則龍虎自交 不假修爲 有人苦骨蒸 授以此法 十日後覺腰間㬊如火 疾自愈 然山居四要曰 晝不可睡損元氣 與稗史之言異矣
12.
道書多隱語 以腎水爲龍爲鉛爲玄龜 以心火爲虎爲汞爲朱雀 又以身爲鼎鑪 以息念爲養火 以性情爲身中夫婦 此類甚多 蓋秘之 欲其不妄泄也
13.
彭祖爲大夫 壽八百二歲 後西適流沙 有四十九妻 喪五十四子 少好恬靜 不恤世務 不營名譽 衣食與人無異 而閉氣內息 善於補導之術 其言曰養壽之道 但莫傷之而已 此言似近而行之甚難 所以彭祖之後 再無彭祖也
14.
昔郗孟節含棗核至五年 十年又結氣不息 身不動搖 狀若死人 至百日半年 亦有室家云 今攝生之人 有常含棗核 或一核累月不出者 蓋棗核能生津 便於呑嚥故也
15.
華佗五禽戲 謂虎鹿熊猿鳥也 按莊子曰 吐故納新 熊經鳥申 此導引之士 淮南子曰 熊經鳥伸 鳧浴猿攫 鴟視虎顧 是養形之人也 然則此法非始於華佗矣
16.
白參奉仁雄 窮居抱川 恬淡不仕 平生無所事 唯擇女奴年十四五者同寢 稍長則易之 年過九十 有嬰兒色 至壬辰 爲倭賊所害 所謂單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者也
17.
養生書云冬日凍腦 春秋腦足俱凍 此聖人之常法也 頃世柳參議祖訒 每盛冬露腦當風 謂之凍腦 年近八十而終 然有病之人 不可妄效也
18.
盧蘇齋爲相時 有客來乞藥 公曰獨臥散最良 不須他藥 客乃傷於色者 故公戲之 乃養生書服藥千裹 不如獨臥之說也 按宋包恢八十九 精神猶健 人問衛養之方 答曰恢喫五十年獨睡丸云云 與此同意
19.
仙女杜蘭香曰 消摩自可愈疾 淫祀無益 按說郛云消摩藥也 摩一作磨 余意養生書有擦摩消食之方 所謂消摩非藥名 恐是攝養之法耳
20.
醫方云凡人患齒病 多由月蝕夜飮食之所致 又云日月蝕未平時 特忌飮食 斯理殊不可曉 又抱朴子曰 一人中年得風疾 上下齒常磨切相叩有聲 得壽一百二十歲云 是知叩齒爲修養之上法也
21.
延壽書云善養生者 先渴而飮 飮不過多 先飢而食 食不過飽 余欲加之曰先寒而衣 衣不過厚 先病而藥 藥不過補
22.
內觀靜定圖曰 儉視養神 儉聽養虛 儉言養氣 儉欲養精 按儉欲 乃道德經篇名 儉字好
23.
古人言嗜酒者費財 學書者費紙 學醫者費人 余謂喜色者費精 貪權者費心 作詩者費神 養壽命者 宜知所惜矣
24.
養生書云先睡心後睡眼 睡或作臥 佛語云眼定而心定 心定而身定 亦此意 按靈樞經曰 人之目不瞑不臥 臥字本出於此
25.
山居四要曰 富不儉用貧時悔 見事不學用時悔 安不將息病時悔 又曰避色如避仇 避風如避箭 又曰身閑不如心閑 藥補不如食補 此言是
26.
蘇東坡曰 口腹之欲 何窮之有 每加節儉 亦是惜福延壽之道 此意甚善 余平生多病 雖食不重味 飯不過數合 而未能去肉 爲可歎耳
27.
凡人壽夭 不在於體之肥瘦 氣之壯弱 食之多少 毛髮之衰白與否 則壽限之長短 似有定分 然人之所賴以生者 元氣而已 元氣之害 莫如酒色 是知攝養之道固不可忽 而向衰之人 尤不可不愼
禪門
1.
世謂佛法入中國 始於後漢明帝時 而按霍去病收休屠祭天金人 顔師古曰今佛像是也 漢武故事曰 昆邪王殺休屠王以降 得金人之神 置甘泉宮 其祭不用牛羊 惟焚香禮拜 又西域傳曰 哀帝時博士弟子景憲 受大月氏使伊存口傳浮屠經 以此觀之 前漢時已有此說矣
2.
僧無住曰 見境心不起名不生 不生卽不滅 旣無生滅 卽不被前塵所縛 當處解脫 所謂不生不滅 蓋指心性而言
3.
韓退之題武侍御畫佛文云極西之方有佛焉 其土大樂爲圖是佛而禮之 願其往生 莫不如意 柳子厚永州淨土院記云西方有世界曰極樂 有能誠心念力俱足則往生彼國 此雖直述浮圖之言者 而使惑者見之 豈不猶導其流而鼓之波乎 向使韓公無佛骨一表 則亦難乎免矣
4.
佛語曰 常自惺惺 截斷思想 不落昏沈 謂之坐 在欲無欲 居塵離塵 謂之禪 外不放入 內不放出 謂之坐 無着無依 常光現前 謂之禪 外撼不動 中寂不搖 謂之坐 回光返照 徹法根源 謂之禪云云 坐與禪 乃二件事也 山谷詩曰念公坐臞禪 恐謬矣
5.
稗史曰 近時士大夫學佛者 不行佛之心而行佛之跡 口談慈悲而行若蜂䘍 金丹正論云自古以來 未有貪財好色之神仙 此言然矣 余見今之士口談聖賢 而不聖賢其心者蓋多 豈獨仙佛乎哉
6.
釋氏最以酒爲戒 其言曰飮酒有十過 一顔色惡 二少力 三眼不明 四見嗔相 五壤田業 六增疾病 七益鬪訟 八惡名流布 九智慧減 十身壤命終 墮諸惡道 其戒之深切如此
7.
異端固害儒道 亦有所取益者 道家之無爲 乃有爲者之戒 其養生乃戕生者之戒 釋氏之見心 乃放心者之戒 其戒殺乃嗜殺者之戒
8.
古詩類苑 載達摩眞性頌云始終常妙極 眞離性情緣 理空忘照寂 身至淨明圓 此二十字 回環進退 成四十首 計八百字 每首用韻 可謂奇妙矣
9.
佛偈云金爐不滅千年火 玉盞長明萬歲燈 蓋以金爐玉盞喻心腔 千年火萬歲燈喻神明 又玉鼎湯煎 金爐火熾 道家語也
10.
儒曰世 道曰塵 僧曰劫一也 又佛家謂年爲臘 唐詩云僧臘階前樹 南北史謂年老僧爲耆臘是也 又謂僧夏 以僧結夏故言
11.
按釋迦身長丈六 亦異人也 今嶺南通道寺 有佛頭骨大如盆 齒長二寸 世傳釋迦頭骨 昔智藏禪師自西域取來者云 智藏者道詵之師也
12.
佛祖龍樹少時 與同志三人學隱身術 入王宮數月 宮中美人懷妊者眾 後悔入山成道云 後世左慈, 羅公遠, 紅線之徒 蓋學斯術者歟
13.
蘇東坡訪僧佛印于竹林寺 因誦李涉偶得浮生半日閑之句 佛印曰學士閑得半日 老僧忙了半日 其言政是
14.
東方異僧 曰義湘曰道詵 世傳義湘爲元曉弟子 按元曉, 義湘 皆新羅神文王時僧 或言義湘乃元曉弟也 又謂道詵爲一行弟子 按一行唐中宗時僧 而道詵生于羅季 世代相遠 蓋非其弟子而傳其術學者也
15.
崔致遠眞鑒碑序曰 師俗姓崔氏 其先漢族 隋師征遼 沒於驪貊 爲全州金馬人云 今完山之崔蓋是也 或言眞鑑與致遠同姓云
16.
俗稱黔丹禪師卽眞鑑也 崔致遠撰其碑序曰 禪師形貌黯然 眾號黑頭院是也 余聞諸老僧 如此
17.
高麗僧宏演撰道詵傳曰 初道詵入唐 學於一行 一行覽三韓山水圖曰 人若有病 尋血脉 或針或炙則愈 山川之病亦然 或建寺立佛立塔 則如人之針炙 名爲稗補 後道詵建裨補五百剎云 今石佛浮圖處處有之 蓋亦其時所建也
18.
近歲僧休靜善書與詩 爲叢林所宗 其遊金剛山詩曰 舞月臞仙千丈檜 隔林淸瑟一聲灘 己丑逆獄 以名僧逮繫 先王特命放釋 賜御製詩及衣物 遣還山 壬辰倭變 召至行在 授都摠攝 使之統領僧徒 恊力討賊 其上足有惟政, 義嚴者 亦爲摠攝 皆以功授從二品職
19.
僧惟政號松雲 壬辰變後爲義僧將 陣于嶺南 倭將淸正要與相見 松雲入倭營 賊眾列立數里 槍劍如束 松雲無怖色 見淸正 從容談笑 淸正謂松雲曰貴國有寶乎 松雲答曰我國無他寶 惟以汝頭爲寶 淸正曰何謂也 答曰我國購汝頭金千斤邑萬戶 非寶而何 淸正大笑 或曰是時淸正兵衛甚盛 松雲僅一見而退 必不敢出此言 疑是誇傳也 後十年 松雲以通和又入日本 倭奴厚待以送之
20.
昇平僧玉洞者 嘗從李統制舜臣 在舟師有功 及統制歿 仍居忠愍祠數十歲 自備祭奠 年今八十餘矣 且言海上有警報 則統制必先期見夢 不差云 豈其靈尚有未泯者 而一片爲國之心 死而不死也歟
21.
文定王后頗尚佛事 有僧普雨者 能文解佛經 寅緣宮禁 廣設道場 其費萬計 及文定昇遐 臺諫與大學生連章請誅 命流于濟州以死 先是用普雨言 設兩宗禪科 至是並罷之
22.
宋人言世情炎凉 釋道人尤甚 今俗謂僧尼觀勢逐名最甚 在宋時已如此 樊川詩所謂休公都不知名姓 始覺禪門氣味長 大不然也
23.
中朝僧持律者亦罕矣 余赴京時於圓通寺 見居僧皆畜妻子 無異平人 崔簡易題圓通寺詩曰 齋庖婦女調羹美 丈室嬰兒鬪果甘 長老工夫何可小 瞿曇不學學生曇是矣 我國平安道僧 亦畜妻子 蓋與中朝僧同也
24.
丙申年 封倭天使李宗誠 楊方亨到伽倻寺 拜佛甚恭 伴倘謂從事官李光胤曰何獨不拜 光胤答曰我國之人知拜孔子 不知拜佛 蓋中朝人凡見觀像 必拜之 非固崇佛而然也
25.
佛書 口能談道而無實得者曰蝦螟禪 舌不說法者曰啞羊僧 避僧避依者曰鳥鼠僧 僧形俗心者曰禿居士 鳥鼠卽蝙蝠 鳥鼠僧猶俗言蝙蝠之役也
芝峯類說卷十八終
'문집 > 지봉유설'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지봉유설 - 복용부 전문 (0) | 2022.06.07 |
---|---|
지봉유설 - 궁실부 전문 (0) | 2022.06.07 |
지봉유설 - 기예부 전문 (0) | 2022.06.07 |
지봉유설 - 잡사부 전문 (0) | 2022.06.07 |
지봉유설 - 인사부 전문 (0) | 2022.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