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4/1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지봉유설 - 잡사부 전문 본문

문집/지봉유설

지봉유설 - 잡사부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22. 6. 7. 09:21
728x90
반응형

 

잡사부(雜事部)

姓族

 

1.

按舜由嬀汭 故陳爲嬀姓 越之後 食采於歐山之陽 故爲歐陽氏 趙奢爲趙將 能馭馬 號馬服君 子孫因以馬爲氏 第五倫其先齊諸田徙園陵 以次第爲氏 束晢本疎廣之後 避亂去足爲束 木華端木賜之後 避仇去端爲木 葛氏居瑯瑘諸縣 因稱諸葛氏 嵇康本奚氏 易以爲嵇 周封高陽之後於邾 子孫去邑而氏朱 文彦博本姓敬 其曾祖避石敬塘諱 更姓文 陶穀本唐彦謙之孫 避石晉諱爲陶 眞德秀本姓愼 避孝宗諱 改爲眞

 

2.

說郛云申呂許甫 皆四嶽之後 許由亦其一也 以咨四岳觀之 則堯有讓四岳之事 但莊周之言 不無文飾過當處 按左傳曰 許太岳之胤也 又史記註 四嶽蓋一人而主四嶽諸侯之事者也 此說似是

 

3.

按召公奭周同姓 食邑於召 謂之召康公 成王封其子爲北燕伯 史記謂燕召公奭之所封云者非矣

 

4.

周之諸女皆稱姬 猶宋之子齊之姜以姓稱也 史言高祖居山東 好美姬 又有戚姬唐姬 遂爲妃妾之號 其失實如此

 

5.

周以前 分封先聖王之後 至秦郡縣天下 遂無餘矣 漢初猶有君長於四裔者 南越尉佗與趙同姓 東越閩越與句踐同姓 滇國王與楚同姓 朝鮮王箕準殷後也 衛滿周後也 又按拓跋魏黃帝之後 或曰 李陵之後赫連勃勃本姓劉 凶奴之後西夏 李繼遷拓跋氏後也 稗海作拓跋繼遷, 拓跋元昊是也

 

6.

章淵曰 吳興多姓丘 有碑列其族黨 稱左史丘明之後 又曰 明爲魯國左史云 左史蓋魯史官 而丘明其姓名也

 

7.

鮮于氏箕子之裔 而以國爲氏 權氏新羅之冑 而賜姓於麗 或言韓氏, 奇氏出於箕子 玉氏, 田氏 卽王氏之變稱者 未可知也 高句麗百濟之後 迄無聞焉 唐時渤海國王大祚榮 史稱高麗人 而乃高句麗之後云

 

8.

濟州高梁夫三姓 皆從穴出 今其穴尚存 又陽川許氏 本首露王裔 從妃姓爲許氏 後世至麗初 爲孔巖村主 仍籍陽川 世傳許氏出於孔巖者謬矣

 

9.

麗太祖時 柳達以車輸餉 故賜名車達 李棹以舟楫濟師 故賜名棹 金幸卄裔事麗 謂其能權 故賜姓權 三姓之後 遂爲東方盛族 我太祖時 有童豆蘭者本出北靑 善射從戰有功 賜姓李 其子孫世衣冠不絶

 

10.

麗朝學士雙冀, 胡宗朝 皆宋人而來仕於高麗 如延安李氏, 淸州楊氏, 豐川任氏, 南陽洪氏 與唐氏, 房氏 皆自中國出來云 昔箕子出封及衛滿東來時 中國人多隨之者 其遺裔必眾 而今不可知

 

11.

前朝時 浙江人張伯昌 以宋朝貴臣 與其子舜皐避亂來接於豐德地 今豐德之張 卽其後也 或云有張卿者胡元時 以浙江參議出來 又孔紹者隨魯國大長公主出來 今昌原孔氏是也

 

12.

諺曰車姓人無爲政丞者 按櫟翁稗說 車若松爲平章事 則此言非矣 又稗說 有秋適者爲麗時侍郞 今順天及義州有秋氏 豈其裔耶

 

13.

遼東東寧衛 皆我國人居之 故其人能習我國言語 蓋不忘本也 寧遠伯李成梁 鐵嶺衛人 而世爲名將 其子李提督如松 以大將東征 首拔平壤城 攻勦倭賊 嘗因接見 自言曰俺先世本貴國人 俺出來時 俺父亦敎戒之 俺何敢不力於貴國事乎 其無隱如此 聞李成梁之先 本我國江界人云

 

14.

東方僻姓 星州有㸴氏 㸴音小 蓋方言呼牛爲小故也 淳昌有鴌氏 鴌音權億切 不知其始自出 或云鴌本胡姓 㸴或謂東國史有石末天衢者 疑石末二字 訛爲㸴字也 但宛委餘編 複姓有石牛氏 疑卽此也 且朴氏奇氏禹氏爲東方大姓 千氏頓氏承氏夜氏骨氏公氏邕氏邦氏爲東方僻姓 而皆中國所無也 又覆姓中皇甫氏 舊顯而今罕 南宮氏昔稀而今著 四門氏鮮于氏獨孤氏 今見在而絶無顯者

 

15.

唐李守素通世姓之學 時號肉譜 亦謂人物志 頃者鄭判府事崐壽能通族譜 於人內外世系 無不通貫 其彊記如此

 

名號

 

1.

史記註 司馬彪曰箕子名胥餘 又莊子曰箕子胥餘註 胥餘箕子名 林希逸口義曰 胥餘古之賢人 余意以上文狐不偕, 務光, 伯夷 叔齊觀之 則箕子胥餘似是二人 而應劭漢官儀云紂時胥餘爲太師 蓋亦謂箕子耳

 

2.

扁鵲, 雷敎, 桐君, 鬼臾區 皆黃帝時醫也 春秋時 有良醫姓秦名越人 與古扁鵲相類 故號扁鵲 又家於盧國 因名盧醫 此扁字上聲 扁舟之扁乃平聲 扁額之扁亦上聲 而與此不同 俗通作扁非矣

 

3.

赤松子有二 其一神農時人 卽子房願從遊者 其一晉黃初平 牧羊金華山 服松脂成仙 易姓爲赤 曰赤松子 又洪崖先生有二 其一上古時得仙者 郭璞詩左揖浮丘袖 右拍洪崖肩是也 唐有張氳 亦號洪崖先生

 

4.

王子喬 周靈王太子晉也 又王喬 漢明帝時爲葉縣令 非一人也 申詳子張之子 子游之壻 見孟子及禮記 公羊高魯人 子夏弟子 易牙一名兪兒 見莊子 吳葛玄號仙翁 晉葛洪其從姪也 唐僧一行張公謹之孫 高騈崇文之孫 宋潘閬字逍遙 太宗時人 李公麟字伯時 號龍眠居士 晏叔原殊之子 柳永字耆卿 爲屯田員外 俱以詞鳴

 

5.

博物志曰 荊軻字次飛 有蛟夾船 斬其頭而風波靜除 周日用曰 荊將軍墓 與羊角哀冢隣 見其墓碑 將軍名軻 次非字也 然則與燕荊軻非一人 呂氏春秋曰 荊有佽飛 得寶劍斬蛟 此以荊爲地名 又漢書 佽飛射士 乃武帝時官名 取其捷疾云

 

6.

昔楚子熊繹, 熊渠十餘世 皆以熊名 蓋出蠻俗耳 高麗太祖三世一名 李益齋以爲方言 如高麗時權幸子名仁幸是矣 今俗小民多踵此習 謂宜禁革也

 

7.

衛有司馬食其 而漢有酈食其, 審食其 趙有藺相如 而漢有張相如, 司馬相如 蓋倣而爲之者也

 

8.

段成式諾皐記曰 東王公諱倪字君明 以丁亥日死 西王母姓楊氏諱回 治崑崙西北隅 以丁丑日死 按神仙傳 西王母姓侯氏 與東王公分理二氣云 旣是眞仙則謂死者妄也

 

9.

說郛曰 許由字仲武 見莊子釋 彭祖姓籛名鏗 見姓苑 高祖兄仲名喜 見史記 高祖父太公名熅字執嘉 見世記 叔孫通名何 項伯名纏 伏生名勝字子賤 並見漢書註 金南窓曰 許由之名 亦出莊子寓言 唐虞時人 豈有字乎

 

10.

四皓園公姓園名秉 夏黃公姓崔名廓 出高士傳 鄭子眞名撲 嚴君平名尊 鬼谷子姓王名詡 計然姓辛名文子 或曰計硏老子弟子 出前史 伯樂姓孫名陽 楚狂接輿姓陸名通 師曠字子野 出莊子疏 莊周字子休 田子方名無擇 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 叔齊名智字公達 夷齊諡也 文種字子禽 范蠡字少伯 徐市亦名徐福 字君房 文翁名黨字仲翁 出雜書 余謂夷齊名字尤不近古 可疑

 

11.

漢孔安國字安國 晉安帝名德宗字德宗 會稽王道子字道子 唐駱賓王, 郭子儀, 田承嗣, 楊燕奇, 高麗奇子敖 皆以名爲字

 

12.

漢高祖字季 項籍字羽 枚乘字叔 厥後鮮有一字稱者 按陸務觀筆記 錢勰字穆 范祖禹字淳 交友以其難呼故加父字云 又二名一字者 鄭當時字莊 房玄齡字喬 張九齡字壽

 

13.

漢有兩張禹 一成帝時安昌侯 一和帝時太傅 兩王商 一成帝時丞相 一外戚 晉有兩劉毅 一武帝時尚書僕射 一安帝時豫州刺史 討桓玄 唐有兩李光進 一光弼之弟 一光顔之兄 皆名將 唐宋有兩李綱兩王珪 皆名臣

 

14.

司馬遷史記 陳恒作田常 蒯徹作蒯通 爲文帝武帝諱也 班固漢書 改莊助及莊光姓爲嚴 以明帝諱也 唐諱虎爲武 諱民爲人 如所謂龍武軍及發人爲兵者是矣 宋人以玄爲元 以愼爲謹 亦避諱故也 今大明皇帝皆二名 中朝人所不諱 而我國則諱之 頃年使臣李忠元改以李忠原 鄭經世改以鄭經洗 似爲無理 或謂不必避諱而難於更改云

 

15.

漢褚先生名少孫 元成間人 晉祖逖字士雅 本傳作士稚是 顧愷之字長康 少字虎頭 或云爲虎頭將軍 王鎭惡猛之孫 以五月五日生故名 唐袁天綱字客師 一云客師 天綱之子 李百藥少時多病故名 李白母夢長庚星故字太白 張鷟夢紫文大鳥故名鷟 呂洞賓名嵓 四月生而爲仙 故號純陽眞人 宋范祖禹鎭之孫 夢鄧禹而生故名 岳飛生時有大鳥飛鳴屋上故名 而字曰鵬擧 陸游字務觀 母夢秦少游而生故名 而字之云

 

16.

王莽時禁二名 故後漢循襲 考諸史傳 唯梁不疑, 費長房, 薊子訓外 無複名者 至晉始有之 按公羊傳 譏二名非禮也 蓋古人固以一名爲尚耳

 

17.

王羲之子徽之 徽之子禎之 三世名同 古未有也 司馬遷父名談 故史記改趙談爲趙譚 亦曰同子 范曄父名泰 故漢書郭泰改作太 然吳呂岱傳 張承云功以戴成 是斥孫權名也 其不諱君名何歟

 

18.

古人以字行者 在唐時最多 封德彝名倫 尉遲敬德名恭 蘇定方名烈 郭元振名震 薛元超名振 如此者多矣 如以劉淵爲劉元海 石虎爲石季龍 戴淵爲截若思 韓擒虎爲韓擒 虞世基爲虞基 虞世南爲虞南 爲避諱也

 

 

19.

將帥同名者 黥布呂布 項羽關羽 衛靑狄靑 張飛岳飛 雄勇亦略相同 而俱不得其死 唯衛狄以功名終

 

20.

按陳簡齋字去非名與義 張文潛名耒 唐子西名庚 馬子才名存 韓子蒼名駒 陸放翁名游字務觀 范石湖名成大字至能 嚴滄浪名羽字儀 或曰字儀卿 辛稼軒名棄疾字幼安 周邦彦字美成 元遺山名好問 金末人 此皆以號以字行者也

 

 

21.

按婦人有一名者 蔡琰, 薛濤, 崔徽 有連名者 鸎鸎, 好好, 簡簡, 盻盻, 紅紅, 翠翠, 卿卿, 小小, 眞眞, 英英, 端端, 盈盈, 瓊瓊, 惜惜, 翹翹, 憐憐, 擧擧, 灼灼, 嫂嫂 皆著名者也

 

 

22.

古人以鍾子期爲鍾期 伍子胥爲伍胥 魯仲連爲魯連 東方朔爲方朔 司馬長卿爲馬卿 楊得意爲楊意 楊子雲爲楊雲 嚴子陵爲嚴陵 潘安仁爲潘仁 吳隱之爲吳隱 明人又印方朔爲東朔 王子猷爲王猷 此類多矣

 

 

 

 

 

23.

古者人主之於臣 多稱君 亦有稱公稱先生者 如漢高稱四皓爲公 武帝稱嚴安等爲公 燕昭王稱郭隗爲先生是也 今按大明皇帝謂閣老爲先生 蓋先生者尊師之稱 豈以閣老兼師傅之任故歟

 

24.

凡稱公者五等之首爵 而古人或以齒德尊之 如曰南公, 三老董公, 東園公, 夏黃公, 吳公, 于公之類是也 生者學者之稱 如曰侯生, 盧生, 安期生, 韓生, 穆生, 曹丘生之類是也

 

 

 

 

25. 호칭에 가 사용되다

 

指斥天子曰上, 武帝則曰今上, 乃知今上之稱肇於此也,

又凡言天子爲陛下, 諸侯王爲殿下, 世子爲邸下, 大臣爲閣下, 將臣爲麾下幕下, 使者爲節下臺下, 同輩相稱爲足下. 蓋秦漢以來, 始有此稱.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26.

古人之有號者鮮矣 皇甫諡號玄晏先生 陶元亮號五柳先生 此外如李翰林, 杜工部, 韓昌黎, 柳柳州 亦只以官爵稱之 至宋歐蘇以下 始有別號 今中朝人最尚之 非但學士大夫 至輿人賈竪 皆以號相稱 就考搢紳便覽 則吏目敎諭等員 俱書別號 而我國則雖名公巨卿 非有文章道德人 不肯以號稱之 亦見其褊矣

 

27.

或言古人名姓 以次第稱呼 如李杜韓柳蘇黃 自有優劣矣 余謂李膺杜密固有優劣 而李白杜甫則詩才足以相並 且如班馬鍾王之稱亦多 不必皆有次第 唯取語順如何耳

 

28.

宋景文筆記曰 今人誤以鮑照爲鮑昭 金陵有人得地中石刻 作鮑照 按小說 唐武后時諱照 以昭名之云 李商隱詩肥煎鮑照葵 從本名也

 

29.

唐時郭子儀爲中書令 故號郭令公 乃尊稱之辭 我國以銀臺爲中書 故呼承旨爲令公 而通政以上 通稱令公 自十許年來 不曰令公而曰令鑑 至於書詞亦用之 殊無意謂 抑可見習俗之變矣

 

30.

唐薛能爲都官郞中 李頻爲都官員外 皆一時騷雅宗師 後鄭谷爲都官郞中 作詩自賀 因稱鄭都官 宋梅聖兪晩年亦爲都官 故稱梅都官云

 

31.

陸務觀筆記云俗謂父曰老子 所謂大范老子, 小范老子 蓋尊之爲父也 如宗爺岳爺是也 今中朝稱尊貴曰老爺 我國亦稱宰相爲阿父

 

32.

生名死諱 載諸禮經 而今人稱生者名曰諱 蓋襲謬而然 古人以爲不祥

 

 

 

33. 호칭에 을 붙이게 된 이유

 

李齊賢: “新羅, 其君稱麻立干, 其臣稱阿干, 至於鄕里之人, 例以干連其名而呼之.” 蓋相尊之辭也.

余按我國方言, 干音汗, 如謂種蔬者爲園頭干, 漁採者爲漁夫干, 造泡者爲豆腐干之類, 大抵方言以大者爲汗.

故謂天爲汗, 亦此也.

 

 

해석

李齊賢: “新羅, 其君稱麻立干, 其臣稱阿干,

이제현이 말했다. “신라 때는 임금을 마립간(麻立干)’이라 부르고 신하를 ‘(阿干)’이라 부르니

 

至於鄕里之人, 例以干連其名而呼之.”

시골 깡촌 사람에 이르기까지 대부분 으로 이름에 붙여서 불렀다.”

 

蓋相尊之辭也.

대체로 서로 높이는 말이다.

 

余按我國方言, 干音汗,

내가 살펴보니 우리나라의 방언에서 의 음은 이니

 

如謂種蔬者爲園頭干, 漁採者爲漁夫干,

예를 들면 채소를 심는 사람을 원두한(園頭干)’이라 하고 물고기 잡는 사람을 어부한(漁夫干)’이라 하며

 

造泡者爲豆腐干之類,

제사에 쓰일 두부를 만드는 사람을 두부한(豆腐干)’이라 하는 종류들이 그것으로

 

大抵方言以大者爲汗.

대체로 사투리에선 크다는 것을 ()’이라 표현했다.

 

故謂天爲汗, 亦此也.

그러므로 하늘을 으로 쓰는 이유도 또한 여기에 있다.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34.

韻府群玉曰 唐進士有團司所由數十人 又裵度與所由耳語 又張平子請令所由云云 註所由卽今保正 所由之稱 蓋久矣 今謂憲肥將爲所由 未知所以也

 

35.

按扶老杖名 亦鳥名 晨風鸇名 亦馬名 屠蘇屋名 亦冠名酒名 飛燕女名 亦馬名 王母仙名 亦鳥名 彭越人名 亦蟹名 忽雷琵琶名 亦馬名 子路仲由字 亦熊名 王孫人姓 亦猴名 飛廉人名 亦館名 又神禽也 細腰蜂名 亦棗名 又美女也

 

數名

 

1.

按跬 一擧足也 倍跬爲步 四尺爲仞 倍仞爲尋 倍尋爲常 五尺爲墨 倍墨爲丈 倍丈爲端 倍端爲兩 倍兩爲疋 又一手盛爲溢 兩手爲掬 掬四爲豆 豆四爲區 區四爲釜 釜二有半爲藪 藪二有半爲缶 缶二爲鍾 鍾二爲秉 又十黍爲絫 十絫爲銖 八銖爲錙 二十四銖爲兩 兩有半爲捷 倍捷爲擧 倍擧爲鍰 鍰六兩也 二鍰四兩爲斤 斤十爲衡 衡有半爲秤 秤二爲鈞 秤卽十五斤 鈞三十斤也 鈞四爲石 石四爲鼓

 

2.

按十黍曰絫 六十四黍曰圭 四圭曰撮 千二百黍曰龠 十龠曰合 十合曰升 十升曰斗 十斗曰斛 或云十撮爲抄 十抄爲勺 十勺爲合 今俗以龠作夕 似無理 蓋勺字之誤也

 

3.

本草言刀圭者 十分方寸匕之一 又云四刀圭爲一撮 十撮爲一勺 按道書云刀圭者 刀頭圭角些子而已 又云刀者水中金也 圭者戊巳眞土也 假戊土化眞液 降于黃庭 故曰自飮刀圭 其義不同

 

4.

十百曰千 十千曰萬 十萬曰億 十億曰兆 十兆曰京 十京曰秭 十秭曰垓 十垓曰補 蓋京兆尹之稱 亦以人眾而言也 又筆談云算家以萬萬爲億 萬萬億爲兆 萬萬兆爲垓 宛委餘編云後漢供南單于一億九十餘萬 然則一億爲一萬萬也 韻會曰 十萬曰億 古數也 秦時改制 始以萬萬爲億云

 

5.

沈括筆談曰 鈞石之石 五權之名 漢志曰 四鈞爲石 重百二十斤 又十斗爲石 後人以一斛爲一石 自漢已如此 飮酒一石不亂是也 挽蹶弓弩 古人以鈞石率之 如齊宣王好射三石之弓是也 又曰漢之一斛 是今之二斗七升 信斯言也 漢時二千石祿 亦無甚多矣

 

6.

胡氏曰 芒忽毫釐 至不可禦註 芒一作茫 十茫爲眇 十眇爲塵十塵爲微 十微爲忽 十忽爲絲 十絲爲毫 十毫爲釐 如所謂毫忽微塵眇茫云者 蓋以此也 或曰十纖爲微 十沙爲纖云云

 

7.

宣室志曰 劉隨得古劍 長二尺四寸 蓋古以八寸爲尺 乃古三尺云 然則古之十尺 乃今八尺 本草蒙筌曰 古之分兩 與今不同 一兩卽今之六錢半 三兩卽今之一兩云 按劉隨 唐時人也

 

8.

凡數人以口 禽獸以首 魚以尾 筆爲枚爲枝 墨爲丸爲笏 紙爲幅爲番 硯爲面 帶爲腰 衣爲領 且中朝麵肉柴炭 皆以斤稱 而我國則麵茵 肉以塊 柴以束 炭以石 輕重多少 亦不的矣 又漢語以牛馬爲頭口

 

故實

 

1.

大明文皇帝廟號 太宗後改諡成祖 而萬曆癸酉年間 本國咨奏 以太宗文皇帝爲辭 禮部移咨責之曰 事屬不恪 後勿如是 頃日文書中又不察 稱以太宗 旣査對啓下後 寫字官景容 能識典故 卽請改之 蓋攷事撮要 稱太宗文皇帝 故仍襲其謬而用之耳

 

2.

陳理之裔 散居湖西內浦 余在洪州時 有陳鶴孫者家藏高皇帝聖旨 墨迹如新 首書吳王令旨 封陳理爲歸德侯者 龍鳳某年某月日云云 蓋大明高皇帝爲吳王時所封 而其曰龍鳳云者 乃宋韓林兒建國年號 按是時用其年號 及林兒旣殂 始稱吳元年 又登帝位而後 建號洪武云

 

3.

歲貢金銀 世宗朝始得准免 而按世宗朝進馬一萬匹者再 五千匹者又再 今則歲貢五千匹 亦僅充數 或至闕種 可見國初物力完盛 非今日之所能及也

 

4.

中廟朝天使接宴時 天使揷花 而主上忘未揷花 天使問國王何不揷花 倉卒無以對 譯官李和宗以主上意辭曰 花應羞上老人頭 故未敢卽戴耳 天使大喜

 

5.

明廟朝 承旨慶渾年紀頗衰 有所遺忘 上以銀臺不用老殘人爲題 令儒臣等製進 蓋指渾也 柳承旨承善詩結句曰 只憐筋力隨年減 非喜鳶肩厭舊人 上喜而賞之 特陞慶渾嘉善 甚盛事也

 

6.

自高麗時 最重翰林 人望之 不啻若登瀛洲 觀於翰林別曲可想 所謂翰林宴 至我朝濫觴尤甚 近世乃以古風爲無謂 四館舊規 廢削殆盡 遂至埋沒 噫古風亡而紀綱夷矣 雖欲復古 得乎

 

7.

承文院在平時文書監進日 有宣醞 舊有紀事詩曰 監進文書後 提調各散回 乾獐一口割 宣醞兩尊開 呼大先生飮 請諸僚長來 高靈鍾上下 不覺玉山頹 高靈鍾 乃院中古器 容酒七八升 相傳申高靈叔舟所飮 或疑高靈地所産云 嗚呼 故事今不復見矣

 

8.

兪㵢溪乞養爲山陰縣監 拙於吏治 尋常文簿 不能裁斷 有一民呈狀 久無決語 乃訴之曰 決給非敢望 唯欲還推本狀而去 㵢溪無以答 通引在旁謂曰 出官日所呈尚未決 汝呈狀纔五日 何遽爲言 可謂過甚 㵢溪喜其捷對曰此通引眞英邁矣 嶺南方伯拜辭 成廟引見曰 予故人兪好仁見任山陰縣監 卿其斗頓 方伯不奉旨 竟以不恤民隱 哦詩不輟罷黜云 祖宗朝好氣像 於此可見

 

9.

萬曆丙午 文廟有壁書之變 列書時宰宦官宮人姓名 幷及交通濁亂之事 極其兇慘 卽行慰安祭于文廟 三省推鞫 館官高敬吾以下書吏典僕被訊死者甚眾 竟不得端緖 儒生連逮者亦四五人 上以儒生不可刑訊 並命放釋 好生之德 可謂至矣

 

10.

儒先錄云一蠧先生謫鍾城初 定庭燎夫 每使臣入公館 先生輒執炬火之役甚恭 今則竄謫之人 只任便閑住而已 雖徒年定屬 亦無應役之事 頃世唯趙斯文憲謫配驛站 遇使臣行過 必具羽笠前導 使臣止之而不聽 聞中朝則雖大臣 有罪皆配邊遠 躬執戍役云 其着實如此

 

11

國朝以事大爲重 故堂下文官 稱肄習官 悉屬槐院 每朔二日 副提調會坐勸課 吏文則有旬製白日場 漢語則有別抄 又有廷試殿講 以之賞罰 近來解弛 提調會坐日 或有稱病不來者 極爲寒心 按中朝學士李東陽敎庶吉士 至院閱簿 悉註病暇而去 乃賦一絶曰 回廊寂寂鎖齋居 白日都消病曆餘 竊食太官無寸補 綠陰亭上勘醫書 噫天下事玩愒若此 豈惟我國然哉

 

12.

先王朝壬申年 朴謹元爲都承旨 以親耕時賞加陞品 大司憲朴應男與謹元相切 而廣坐中謂謹元曰 不宜以此有賞典 卽請改正 允之 癸酉年 先君爲都承旨 以仁聖王后侍藥之勞 內醫提調及醫官並賞加 兩司請改正 過累朔後 只醫官允之 兩司停啓 而新授正言李濟臣以停論爲非 啓遞兩司 訖六朔始停啓 今則賞典太濫 而臺官罕有紏正 雖或論啓 旋卽停止 與故事異矣

 

13.

祖宗朝臺諫雖被推不遞 司憲府推考則下司諫院 今則應推必遞 未知始於何時 而以微細事 輒卽引嫌見遞 故爲臺諫者 雖欲不避 近於無恥 未免從眾 已成難矯之弊矣

 

14.

祖宗朝大小公事 凡官必親啓於榻前 而中世以來 此規遂廢 凡啓辭 以言語傳于承旨 則注書以文字書啓 其後乃用草記 鋪張文字 略如疏劄之爲 今政院日記 書曰某承旨以某司某官言啓曰云云 蓋存舊規也

 

15.

在前秘密公事 政院不得開視 明廟朝 黃海道大賊林巨正 使其黨持一道文書 有若上變者然 承旨不察而啓之 上怒禠承旨 自後政院於秘密事 皆得先拆後啓 而今上疏皮封 題曰上前開拆 乃故例也

 

16.

祖宗朝守陵官與赴京使臣 或以武官差定 中世以來 非文官則不得爲 且在前守陵官 必以從二品中無老親者爲之 及宣祖大王之喪 具義剛爲守陵官 而臺論請遞 以親功臣除授 故朴東亮以正二品代之 未朞歲遭母喪 許令奔喪成服 卽還齋所 亦特恩也

 

17.

凡爲同僚 有兄弟之義 古人重之 舊有分軸 如今詩軸之制 只記姓名而已 中間遂作障子 猶謂契軸 蓋亦有存羊之意焉 近時乃以綃絹爲屛 彩畫山水 濫觴甚矣 至於臺評禁斷而不止 極是無謂 然其契好之義 漸不如古何也

 

18.

凡經筵進讀 玉堂上番爲之 例也 先王朝 周博爲校理 衰鈍不能作聲 臨講乃請以下番代之 下番修撰李忠元出於倉卒 殆不成句讀 時以爲笑 大抵論思之官 必須先期熟讀 以待不時顧問可矣

 

19.

玉堂上下番 必面看交替 故先朝時朴公啓賢在直 李公俊民約以早替而不至 闕門將閉 朴公於西門內待之良久 李公始緩緩而來 朴公憤而責之 李公未及下馬 謂朴公曰如此則吾當還耳 卽馳去 朴公終不得出云 故事然矣 近來玉堂之官 任意徑出 或至經日闕直 命招不進 乃世道之變也

 

20.

安僉知宗道, 鄭僉知復始 仁年及第入槐院 鄭坐次於安下 檢責甚嚴 鄭苦之作詩曰 荊江波暖訥魚肥 槐院春深白日遲 無可奈何安正字 不如歸去鄭權知 蓋鄭家在荊江云

 

 

21.

司憲府, 司諫院, 謂之兩司 自前兩司官通爲相避 在下者遞 例也 至辛亥年間 柳希奮爲大司諫 與都憲相避引嫌 而司諫蔡慶先以兩司通避非法典所載 啓請出仕 遂成謬例 議者非之

 

 

22.

承文院提調 必極選當世文望之人以授之 萬曆丙戌年間 余初仕本院 其時都提調盧守愼, 鄭惟吉, 柳㙉 提調李山海, 鄭琢, 柳成龍, 李陽元, 黃廷彧, 尹卓然, 尹毅中 副提調權擘, 丁胤福, 李誠中也 雖以崔岦之文才 壬辰亂後 始除提調 而竟亦辭遞 洪汝諄用事之時 亦不得爲提調 至於副提調 號爲公事提調 例不過三四員 而近年副提調多至十餘員 又在前提調爲承旨 則減下提調 而近年以承旨兼差 非故事也

 

 

23.

在前三司之官 不爲投謁於三公 蓋所以自重 而亦以重體貌也 李浚慶爲相時 副提學沈義謙往拜浚慶 浚慶辭曰 副學爲何事來乎 義謙曰 以歲時故來謁耳 浚慶曰 三司長官 來見三公 則人必聞而駭之 後勿來見云 前輩風采 槪可見矣

 

24.

文官勸課之規 在平時有文臣庭試 有月課庭試 有吏文庭試 有漢語殿講 有專經殿講 有試射有篆文 有朔書有寫字 其規不一 而各有賞罰 俱載於法典 自變後庭試殿講課試 並廢而不擧矣

 

25.

平時槐院 在景福宮光化門內 有藏書閣極高峻 藏置天朝誥勅諸書 備三員開閉 凡新官被揀者 題名于閣下 仍行大宴 謂之題名宴 其自本院爲翰注者 謂之西飛 以槐院吊故也 尹參判仁涵爲正字時 有詩曰登科三載後 猶不免曹司 每受無端責 難堪有口飢云云 乃記實也

 

 

26.

諫院衙門 最號淸寒 以豹皮一張 轉貸於諸司 以爲供用之資 故世謂司諫院豹皮 又新官相會日 例用鵝卵杯行酒 乃故事而未知何據也

 

27.

闕內直宿將士 自古以寅申巳亥日相替 而衛將則分東西南北四所 前期受點入直 故余贈衛將詩曰 南北東西分四所 寅申巳亥直三宵 乃記實也

 

28.

成均館正錄廳 自古以來 上直官每記時政之大者 名曰玄冊 藏之樻中 封閉出納 未知始於何時 自變後廢矣

 

29.

法典 堂上官致仕者及堂上官妻年七十以上者 月致酒肉 在平時行之不替 而亂後無此例 殊爲欠典爾

 

30.

古者左佩金燧 右佩木燧以取火 晴則用金 陰則用木 所謂木燧 其制不可考 金燧卽今之火金也 在昔遼東一路 空曠無人煙 赴京使臣 率多露宿 故必賫火金 以爲行路炊爨之用 朴思庵送人赴京詩曰夜歊郵火宿寒沙是也 今則東八站等處 閭閻亦櫛比 火金無所用 而外方路費 以火金備送 蓋遵舊事也

 

31.

監察 乃古殿中侍御史之職 故俗謂殿中 若本府不坐之日 則城上所會諸殿中於某處 分臺而罷 謂之茶時 言其啜茶而罷也 祖宗朝臣僚有奸濫貪汚者 則諸殿中乘夜茶時於其家近處 數其罪惡 書之白板 掛于門上 以荊棘塞其門 牢封着署而去 其人遂廢錮於世 蓋此事之廢久矣

 

 

32.

監察 糾檢百僚 故在前務從後朴素 着土紅團領 撲馬破鞍以行 明廟末年 始許改其服色 舊風遂變云

 

33.

祖宗朝 六曹直宿郞官 乘月携娼 會于光化門外路上 終夜談飮 薇垣之官 亦以曲會爲事 或携妓直宿 天將曉則掌務吏高聲請謁于窓外 欲令早出其妓也 及世道旣變 薇垣直夜 掌務吏猶必請謁 遵古事也 然今則直宿亦廢矣

 

34.

守令邊將拜辭日 政院以傳敎之意言送 例也 壬辰亂後 此規久廢 至甲午年余爲承旨時 院中復議古事 令余略構若干文字言送 乃出於一時草創 而至今遵行 無一字增減 可笑

 

35.

高麗時 郞將等不授臨民之官 而我祖宗朝 武弁亦不許內地守令 中廟中年以後權姦柄政 多以親厚武官除授 非故事云

 

36.

邊鎭閉門時 必連呼孺兒然後下鑰 古也 世傳昔有將名孺兒者出戰 未及門而死 人哀之 每當閉門 必呼其名 蓋出於招魂之義云

 

異聞

 

1.

趙弼作文山傳曰 文山死之日 大風揚沙 天地晝晦 咫尺不辨 如此連日 宮中秉燭而行 群臣入朝 亦爇炬前導 世祖悔之 贈職書神主 設壇以祀 忽狂飈捲其神主於雲霄中云云 噫怪矣 豈公之正氣未洩而然歟 抑天地之怒氣爲之歟

 

2.

王守仁甞至一僧寺 見一室封鎖甚密 寺僧云中有入定僧 閉門五十年矣 開視 龕中坐一僧 儼然如生 貌酷類己 壁間有詩云五十年前王守仁 開門原是閉門人 精靈剝後還歸復 始信禪門不壞身 此事出小說諸書 視房琯事 尤異矣

 

3.

崇義殿在麻田江岸 王太祖仕弓裔時 自松京往來憩息之所 蓋因太祖故宅而殿之 祭高麗太祖, 顯宗, 文宗于此 昔有人偸割祭肉而去 其夜祭官夢 三王列坐殿上 怒曳偸肉者斬之 翌朝按其人 卽首服抵罪 又有竊負殿內帷帳器用而出者 未及門 四肢如縛 不能移一步 遂就捕 以故邑吏肅敬將事 不敢少懈云

 

4.

盧斯文某爲御史 到衿川 大雨水漲 有一柩漂出 見柩面刻曰丘陵千載後 此地化爲川 更逢盧御史 移入碧山前 盧異之 卽瘞于小山下 問其地名 土人言此名波羅山也 波羅山乃俗音碧山 吁可怪哉

 

5.

趙生完璧者 晉州士人也 弱冠遇丁酉倭變 被擄入日本 隨商倭三往安南國 安南去日本海路三萬七千里 自日本薩摩州開洋 海水西高東下 晝夜行五六十日 抵安南興元縣 其地甚煖 水田耕種無時 三月間有始耕者 有將熟者 有方穫者 桑則每年治田種之以飼蠶 有木花樹高大 花大如芍藥 人上樹摘取 果則橘荔子外無他果 饋以乾柿 則不識之 常喫檳榔 渴則啖蔗草 其人多壽 有老人年百二十 髮白而復黃 蓋所謂黃耇者也 後十餘年 完璧得還本土 其老母及妻俱無恙 人以爲異事

 

6.

興陽海邊巖石上 有老父坐睡 人就見之 傍置一杖 杖頭掛小瓢子 其人取玩之際 老父驚覺 遽取而入水 疑老父是神龍變化 而不知瓢子爲何物也

 

7.

永川民有以捕魚爲業者 腰繩入水 用繩貫魚腮 輒聯數十而出 每入無虛手 人以爲神 一日入深潭不出 俄而鮮血浮出水面 眾怪之 良久還出 則自腰以下 盡被嚙破 血肉淋漓 少無完膚 氣息垂絶矣 乃言初入水中 遇鯉魚群聚 追逐之至一處如門 鯉皆投入 一無所得 卽隨之以入 則其中明朗爲一世界 隱然有樓閣之狀 但庭除水深尺許 巨魚十百爲群 爭相騰躍 嚙其肌肉 不堪痛楚 叫呼祈死 有白髮老翁坐廳上大笑曰 爾知爾罪乎 可縱之使去 仰見其門 忽然開豁 乃聳身以出 其人因病數月 僅不死云 蓋是子能以計取魚 而卒以取困 報應之理然矣 其所見之地 豈非龍宮水府者耶

 

8.

莊子曰惟蟲能天 蓋人與物同得乎天 而物之機巧 人反有不可及者 如蠶之作繭 蜘蛛之結網 蜂之釀蜜 燕之營巢 蟻之築垤 螟蛉之祝子是已 甞聞養蜜蜂者 見異蜂飛入其窠 不知爲蜂王也 謂蜂之異類欲害蜜蜂殺之 後數日 眾蜂團聚一處而死 此尤異矣 或謂人之所爲 博而不專 故於所當爲 不能致其至 物性偏塞 所知不過飮食利害 故其性之開明處 則能不失天命之原 噫人之不及此蜂者多矣

 

徵應

 

1.

漢書 靈帝好胡餠胡服胡舞 作胡箜篌 乃董卓擁胡兵破京師之驗云 然則唐明皇好羯皷 亦祿山倡亂之兆歟

 

2.

吳孫皓時 刀玄詐增讖書曰黃旗紫蓋見於東南 吳主信之云云 夫黃旗紫蓋非詐也 自晉南渡 至梁陳都江左數百年 殆其應也

 

3.

嘉靖皇帝以藩王入承大統時 大學士毛澄迎駕至藁城過橋 橋毁有碑出焉 碑文曰橋崩天子過 碑出壯元來 毛乃壯元云

 

4.

國初享祀樂章及京城內外坊名 皆鄭道傳撰定 而道傳在壽進坊被誅 人以爲讖 蓋進與盡同音故也 今改稱壽重坊焉

 

5.

昔有童謠曰 金車金車 水底歸歟 時有宰相金輪者水原人 金車謂金輪 水底謂水原 歸歟可以歸也 輪不悟 竟被禍

 

6.

壬辰變初 人有以焦氏易林卜得訟卦 云文巧俗敝 將返大質 僵尸如麻 血流漂櫓 皆知其母 不知其父 干戈乃止 蓋是時男丁死亡殆盡 有兒長而不識父面者 或女子爲唐兵所汚 有生兒而不知父姓者 其應驗如此

 

 

 

7. 권필의 죽을 걸 알고 있던 문에 쓰여진 무명씨의 시

 

權韠落拓不赴擧, 作詩指斥時事, 被訊遠竄. 出憩靑門外, 人饋以酒, 飮醉翌日逝.

撤主人家門扉爲尸牀, 其門扉上, 有題曰: “正是靑春日將暮, 桃花亂落如紅雨. 權君終日酩酊醉, 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時三月之晦, 主家墻外桃花半落, 且以勸作權, 尤似巧合, 豈非前定.

 

인용

목차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한시미학산책

 

 

8.

萬曆乙卯二月 日食奎分 趙振言當失文章之士矣 未幾車天輅歿 人以爲其應 李月沙挽詩曰淸臺曾報蝕文星是也 按天文類抄曰 奎文星 日月食有凶 唐史張說將薨 月蝕東壁 趙振之言 蓋以此也 昔奎星報異 而李奎報以達 今奎躔示災 而車復元以歿 豈亦天意歟

 

9.

順天倭橋 爲第一形勝之地 而其稱傳自古昔 且無橋而曰橋 殊無意謂 或疑橋與臺俗音相近 以臺爲橋 乃語訛而然 萬曆丁酉年間 倭賊屯據其地 累石築臺 至今仍存 豈亦所謂讖耶

芝峯類說卷十七終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문집 > 지봉유설'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지봉유설 - 외도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기예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인사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어언부 전문  (0) 2022.06.07
지봉유설 - 신형부 전문  (0) 2022.06.0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