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몽구 (594)
건빵이랑 놀자
498. 곽급죽마(郭伋竹馬) (355) 後漢郭伋字細侯. 少有志行. 王莽時爲幷州牧. 建武中復爲牧. 伋前在幷州 素結恩德 及後入界 老幼相携 逢迎道路. 所過問民疾苦 聘求耆德雄俊 設几杖之禮 朝夕與參政事. 始至行部 到西河美稷. 有童兒數百. 各騎竹馬 於道次迎拜. 伋問兒曹何自遠來. 對曰 聞使君到喜. 故來奉迎. 伋辭謝之. 及事訖 諸兒復送至郭外. 問使君何日當還. 伋計日告之. 旣還. 先期一日. 伋爲違信於諸兒 遂止野亭 須期乃入.
497. 주진누선(周鎭漏船) (354) 舊注 引世說云 周鎭罷臨川 泊淸溪渚. 王丞相導往看之. 時夏暴雨. 船狹小 又大漏 殆無坐處. 王曰 胡威之淸 何以過此. 卽啓用之. 今本無載.
496. 장감절원(張堪折轅) (354) 後漢張堪字君游 南陽宛人. 年十六 受業長安. 志美行厲 諸儒號曰聖童. 世祖卽位 拜蜀郡太守. 又爲漁陽太守. 捕擊姦猾 賞罰必信. 吏民皆樂爲用. 匈奴嘗以萬騎入漁陽. 堪擊破之 郡界以靜. 乃於狐奴開稻田八千餘頃 勸民耕種 以致殷富. 百姓歌曰 桑無附枝 麥穗兩岐. 張公爲政樂不可支. 視事八年 匈奴不敢犯塞. 帝嘗召見諸郡計吏 問前後守令能否. 蜀計掾進曰 張堪昔在蜀 仁以惠下 威能討姦. 前公孫述破時 珍寶山積 捲握之物足富十世. 而堪去職之日 乘折轅車 布파被囊而已. 帝聞歎息.
495. 정숭문잡(鄭崇門雜) (353) 前漢鄭崇字子游 高密大族. 世與王家相嫁娶. 徙平陵. 哀帝擢爲尙書僕射. 數求見諫爭. 上初納用之. 每見曳革履. 上笑曰 我識鄭尙書履聲久之. 上欲封祖母傅太后從弟商. 崇諫. 太后大怒. 又諫董賢貴寵過度. 由是重得罪. 尙書令趙昌佞讇害崇 奏與宗族通. 疑有姦. 請治. 上責曰 君門如市人. 何以欲禁切主上. 對曰 臣門如市 臣心如水. 願得考覆. 上怒 下崇獄窮治. 竟死獄中.
494. 광융좌만(孔融坐滿) (353) 後漢孔融好學 博涉多該覽. 爲北海相. 時袁‧曹方盛. 而融無所協附. 負其高氣 志在靖難. 而才疎意廣 迄無成功. 劉備表領靑州刺史. 後爲少府 拜太中大夫. 性寬容少忌. 好士 喜誘益後進. 及退閑職 賓客日盛門. 常歎曰 坐上客恒滿 樽中酒不空 吾無憂矣. 聞人之善 若出諸己. 言有采 必演而成之. 面告其短 而退稱所長 薦達賢士 多所獎進. 知而未言 以爲己過. 海內英俊 皆信服之. 曹操旣積嫌忌而郗慮搆成其罪 遂見害. 魏文帝意好融文辭 每歎曰 揚‧班儔也.
493. 왕패빙합(王覇氷合) (352) 後漢王覇字元伯 穎川穎陽人. 從光武爲功曹令史. 光武曰 穎川從我者皆逝. 而子獨留. 努力 疾風知勁草. 及王郞起 光武在薊 卽南馳. 聞郞兵在後. 從者皆恐. 至滹沱河. 候吏還伯 河水流澌 無船不可濟. 令覇往視. 覇恐驚衆 欲且前阻水. 還卽詭曰 氷堅可渡. 官屬皆喜. 光武笑曰 候吏果妄語. 遂前比至河 河水亦合. 乃令覇護渡. 未畢數騎而氷解. 上謂曰 安吾衆 得濟免者 卿之力也. 又謂官屬曰 王覇權以濟事 殆天瑞也. 以爲軍正 後至上谷太守.
492. 광리천용(廣利泉涌) (352) 前漢李廣利發屬國六千騎 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 以往 至貳師城 取善馬. 故號貳師將軍. 耿慕曰 昔貳師拔佩刀刺山 飛泉涌出.
491. 진번하탑(陳蕃下榻) (350) 後漢陳蕃字仲擧 汝南平輿人. 年十五 嘗閒處一室. 而庭宇蕪穢. 父友薛勤來候之. 謂蕃曰 孺子何不洒埽以待賓客. 蕃曰 大丈夫處世 當埽除天下. 安事一室乎. 勤知其有淸世志 甚奇之. 後爲樂安太守. 時李膺爲靑州刺史 名有威政. 屬城聞風 皆自引去. 蕃獨以淸績留 郡人周璆字孟玉高潔之士. 前後郡守招命不至. 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 特爲置一榻 去則懸之. 後爲豫章太守 以禮待徐穉爲功曹. 性方峻 不接賓客. 惟穉來 特設一榻. 去則懸之. 靈帝初 爲太傅‧錄尙書事 與大將軍竇武 謀誅中官. 事泄見害.
490. 초원처례(楚元置醴) (350) 前漢楚元王交字游 高祖少弟. 好書多材藝. 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 俱受詩於浮丘伯. 及封楚王 以穆生等 爲中大夫 敬禮申公等. 穆生不嗜酒. 每置酒 常爲穆生設醴. 及元王薨 後至孫戊卽位常設. 後忘設焉. 穆生退曰 可以逝矣. 醴酒不設 王之意怠. 不去楚人將鉗我於市. 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 爲道之存. 今而忽之 是忘道也. 忘道之人 胡可與久處. 遂謝病去. 侁公‧白公獨留. 王稍淫暴 二人諫不聽. 胥靡之.
489. 한상동합(漢相東閤) (348) 前漢公孫弘 菑川薛人. 少家貧 牧豕海上. 年四十餘 乃學春秋雜說. 武帝砬 時弘年六十. 以賢良徵爲博士. 免歸. 後復徵賢良文學對策. 天子擢爲第一. 召見 容貌甚麗 拜博士. 待詔金馬門 稍遷至丞相 封平津侯. 其後以爲故事 至丞相封自弘始. 時上方興功業 婁擧賢良. 弘自見爲擧首. 起徒步 數年至宰相封侯. 於是起客館 開東閤 以延賢人 與參謀議. 弘身食一肉脫粟飯. 故人賓客仰衣食. 奉祿皆以給之. 家無所餘. 然其性意忌. 諸嘗有隙. 雖陽與善 後竟報其過. 殺主父偃 徙董仲舒膠西 皆弘力也.
488. 위저남관(魏儲南館) (348) 魏文帝諱丕 字子桓. 爲太子時 嘗與元城令吳質書. 其略曰 每念昔日南皮之遊 誠不可忘. 旣妙思六經 逍遙百氏 彈棊間設 終以博奕. 高談娛心 哀箏順耳. 馳騁北場 旅食南館. 浮甘瓜於淸泉 沈朱李於寒水. 皦日旣沒 繼以朗月 同乘並載 以遊後園. 余顧而言 玆樂難常. 質字季重 濟陰人. 以文才爲文帝所善. 官至振威將軍.
487. 도잠귀거(陶潛歸去) (347) 晉陶潛字元亮 潯陽人. 大司馬侃曾孫. 少懷高尙 博學善屬文. 穎脫不羈 任眞自得. 爲鄕隣所貴. 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時人謂之實錄. 爲彭澤令. 在縣公田悉令種秫穀. 曰 令吾常醉於酒足矣. 妻子固請種秔 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 五十畝種秔. 素簡貴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郵至縣. 吏白 應束帶見之. 潛歎曰 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鄕里小人邪. 卽解印綬去縣 乃賦歸去來. 後徵著作郞不就. 又不營生業. 遇酒則飮. 嘗言夏月虛間 高臥北窓之下 淸風颯至 自謂羲皇上人. 性不解音 畜素琴一張. 絃徽不具. 每朋酒之會 則撫而和之曰 但識琴中趣 何勞絃上聲. 인용 목차 귀거래사 오류선생전
486. 장한적의(墻翰適意) (347) 晉書 張翰字季鷹 吳人. 有淸才 善屬文. 而縱任不拘 時人號爲江東步兵. 旣入洛 齊王冏辟爲大司馬東曹掾. 翰因見秋風起 乃思吳中00菜‧蓴羹‧鱸魚鱠曰 人生貴得適志 何能羈宦數千里. 以要名爵乎. 遂命駕而歸. 俄而冏敗 人皆謂之見機. 或曰 卿乃可縱適一時 獨不爲身後名邪. 答曰 使我有身後名 不如卽時一盃酒. 時人貴其曠達.
조조의 극찬에 젓가락을 떨어뜨린 유비 비실비저(備失匕箸) 『蜀志』. 先主劉備字玄德, 𣵠郡𣵠縣人, 漢中山靖王勝之後. 少孤, 與母販履織席爲業. 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 高五丈餘, 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 或謂: “當出貴人.” 先主少時, 與諸小兒於樹下戱言: “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先主垂手下膝, 顧自見其耳, 好交結, 豪俠年少爭附之. 靈帝末黃巾起, 州郡各擧義兵, 先主率其屬, 討賊有功. 除安喜尉, 累遷豫州牧. 從曹公還許, 曹公從容謂曰: “今天下英雄, 惟使君與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 本初袁紹字. 해석 『蜀志』. 『촉지』에 실린 이야기다. 先主劉備字玄德, 𣵠郡𣵠縣人, 漢中山靖王勝之後. 선왕인 유비의 자는 현덕(玄德)으로 탁군(𣵠郡) 탁현(𣵠縣) 사람이고 한나라 무제의 형 중산정왕(中山靖王) 승(勝)의 후손이다..
제갈량이 부인 머리꾸미개를 사마의에게 보내다 양유건괵(亮遺巾幗) 『晉書』. 諸葛亮帥衆十餘萬, 壘于郿之渭水南原. 天子遣護軍秦朗, 督步騎二萬, 受宣帝節度. 朝廷以亮遠寇, 利在急戰. 每命帝持重, 以侯其變, 亮數挑戰, 帝不出. 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帝怒, 表請決戰, 天子不許. 乃遣衛尉辛毗, 杖節以制之. 亮復挑戰, 帝將出兵以應之, 毗杖節而立軍門, 帝乃止. 對壘百餘日, 會亮卒. 先是亮使至, 帝問: “諸葛公食可幾米?” 對曰: “三四升.” 次問政事. 曰: “二十罰已上 皆自省覽.” 帝曰: “其能久乎?” 竟如其言. 『漢晉春秋』曰. 楊儀等整軍而出, 百姓奔告宣王, 王追焉. 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 王乃退, 不敢偪, 於是儀結陣而出, 入谷然後發喪. 宣王之退, 百姓諺曰: “死諸葛走生仲達.” 或以告王, 王曰: “吾能料生, 不便料死..
483. 조우염거(趙禹廉裾) (343) 前漢趙禹斄人. 武帝時 以刀筆吏積勞 遷御史 至中大夫. 與張湯論定律令 作見知. 吏傳相監司以法 盡自此始. 爲人廉裾. 爲吏以來 舍無食客. 公卿相造請 禹終不行報謝. 務在絶知友賓客之請 孤立行一意而已. 嘗中廢 已爲廷尉 以壽卒.
482. 조착초직(鼂錯峭直) (343) 前漢鼂錯 穎川人. 學申商刑名於張恢 以文學爲太常掌故. 錯爲人帩直刻深. 孝文時擧賢良 對策高第 遷中大夫. 孝景時 爲御史大夫. 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 所更令三十章. 諸侯讙譁. 吳楚七國俱反 以誅錯爲名. 上問袁盎. 盎素不好錯. 對曰 方今計. 獨有斬錯赦七國 復其故地 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 上黙然曰 顧城何如. 吾不愛一人謝天下. 後丞相等劾奏. 錯欲疏群臣. 大逆無道 當要斬. 使中尉召錯 紿載行市. 錯衣朝衣 斬東市.
481. 왕존질어(王尊叱馭) (342) 前漢王尊字子贛 𣵠郡高陽人. 少孤. 牧羊澤中 竊學問. 能史書 略通尙書‧論語大義. 𣵠郡太守徐明薦尊 不宜久在閭巷. 上召尊爲郿令. 稍遷益州刺史. 先是王陽爲刺史行部 至邛郲九折阪歎曰 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 後以病去. 及尊爲刺史 至其阪 問吏曰 此非王陽所畏道邪. 曰 是. 尊叱其馭曰 驅之. 王陽爲孝子. 王尊爲忠臣. 居部二歲 懷來徼外. 蠻夷歸附其威信. 後爲東郡太守 河水盛溢 泛浸瓠子金隄. 尊躬率吏民 投沈白馬 請以身塡金隄. 而水波稍却廻還. 吏民奏狀. 天子嘉之 秩中二千石 加賜黃金二十斤. 卒官 吏民紀之. 舊本尊誤作遵.
480. 환전피마(桓典避馬) (342) 後漢桓典字公雅 沛郡龍亢人 太傅榮玄孫. 拜侍御史. 時宦官秉權. 典執政 無所回避. 常乘驄馬 京師畏憚 爲之語曰 行行且止 避驄馬御史. 後以牾宦官 七年不調. 獻帝時 爲光祿勳.
479. 양효우화(梁孝牛禍) (340) 前漢梁孝王武 文帝子. 景帝初入朝. 是時上未置太子. 與王宴飮 從容言曰 千秋萬歲後 傳於王. 王心內喜. 後復入朝 入則侍帝同輦 出則同車 遊獵上林中. 及栗太子廢 太后心欲以王爲嗣. 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帝. 王怨盎 陰使人刺殺之. 上由此怨望於王 益疎之. 後入朝 欲留弗許. 歸國意不樂. 北獵梁山 有獻牛足上出背上. 王惡之 病薨. 王不死時 財巨萬. 及死藏府黃金尙四十餘萬斤. 他財物稱是. 贊曰 怙親亡厭 牛禍告罰.
478. 조륜유괴(趙倫瘤怪) (340) 晉書 趙王倫字子彛 宣帝第九子. 拜車騎將軍. 謟事中宮. 大爲賈后所親信. 嬖人孫秀構害愍懷太子 遂廢賈后爲庶人. 倫矯詔自爲使持節大都督中外諸軍事 秀封大郡 據兵權. 百官總己聽於倫. 倫素庸下 無智策 受制於秀. 秀威權振朝廷 天下皆事秀 無求於倫. 秀起自琅邪外史 累官於趙國 以謟媚自達. 旣執機衡 遂恣其姦謀. 多殺忠良 以逞私慾. 倫僭卽帝位 以秀爲中書監‧驃騎將軍. 餘同謀者超越階次 奴卒厮役 亦加爵位. 每朝會 貂蟬盈坐. 時人諺曰 貂不足狗尾續. 倫祠太廟. 遇大風. 飄折麾蓋. 時有雉入殿中 又於殿上得異鳥. 問皆不知名. 累日向夕 宮西有素衣小兒. 言是服劉鳥. 倫使錄小兒. 幷鳥閉置牢室. 明日開視 戶扃如故. 並失所在. 倫目上有瘤 時以爲妖. 惠帝復位賜死.
477. 양척격좌(亮陟隔坐) (339) 吳錄 紀陟字子上 丹陽人. 吳主孫休時 其父亮爲尙書. 而陟爲中書令. 每朝會 詔以屛風隔其坐. 舊注引宣城記云 隔以雲母屛風. 陟誤作隲.
476. 단강상대(端康相代) (339) 三輔決錄 韋康字元將 京兆人. 父端從凉州牧徵爲太僕 康代爲凉州刺史. 時人榮之. 孔融嘗與端書曰 前日元將來 淵才亮茂 雅度弘毅 偉世之器也. 昨日仲將又來. 懿性貞實 文敏篤誠 保家之主也. 不意雙珠近出老蚌. 仲將名誕. 有文才. 善屬辭章. 官至光祿大夫.
475. 공융양과(孔融讓果) (337) 後漢孔融字文擧 魯國人. 孔子二十世孫. 幼有異才. 十歲隨父詣京師. 時河南尹李膺 簡重不妄接士. 自非當世名人及與通家. 皆不得白. 融造門曰 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門者言之. 膺請融問曰 高明祖父嘗與僕有舊恩乎. 融曰 然. 先君孔子與李老君 同德比義義而相師友. 則融與君累世通家. 衆坐歎息. 大中大夫陳煒後至 曰 夫人小而聰了. 大未必奇. 融曰 觀君所言 將不早慧乎. 膺大笑曰 高明必爲偉器. 融家傳曰 兄弟七人 融第六. 四歲時 每與諸兄共食梨棗 輒引小者. 人問其故. 答曰 我小兒. 法當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474. 강굉공피(姜肱共被) (337) 後漢姜肱字伯淮 彭城廣戚人. 與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 其友愛天至 常共臥起. 肱博通五經 兼明星緯. 士之就學者三千餘人. 二弟名聲相次. 皆不應徵聘. 肱嘗與季江夜遇盜. 欲殺之. 兄弟更相爭死. 遂兩釋焉. 桓帝徵不至. 使畵工圖其形狀. 肱臥以被韜面 竟不得見之. 後隱遯 遠浮海濱竄伏 賣卜給食. 還卒於家. 弟子劉操頌德. 謝承書曰 肱性篤孝 事繼母. 年少嚴厲. 肱感凱風之孝. 兄弟同被而寢. 不入房室 以慰母心.
473. 유곤반화(劉昆反火) (336) 後漢劉昆字桓公 陳留東昏人. 建武初 除江陵令. 時縣連年火災. 昆輒向火叩頭. 多能降雨止風. 稍遷弘農太守. 先是崤黽驛道多虎災 行旅不通. 昆爲政三年 仁風大行. 虎皆負子渡河. 帝異之徵爲光祿勳. 詔問昆 前在江陵反風滅火. 後守弘農 虎北渡河. 行何德政而致是事. 昆對曰 偶然耳. 左右笑其質訥. 帝歎曰 此乃長者之言也. 命書諸策.
472. 맹상환주(孟嘗還珠) (336) 後漢孟嘗字伯周 會稽上虞人. 遷合浦太守. 郡不産穀實 而海出珠寶. 與交阯比境 常通商販 貿糴粮食. 先時宰守 並多貪穢 詭人採求 不知紀極. 珠漸徙於交阯郡界 行旅不至. 人物無資 貧者餓死於道. 嘗到官 革易前弊 求民病利. 未踰歲 去珠復還. 百姓皆反業 商貨流通. 稱爲神明. 徵還 吏民攀車請之. 乃夜遁去. 隱處自耕. 隣縣士民 慕德就居止者 百餘家.
471. 하겸분사(何謙焚祠) (335) 晉書 何謙字恭子 東海人. 從謝玄征伐 驍果多權略. 舊注云 謙不畏神祠. 遇有靈廟 皆焚之.
470. 서문투무(西門投巫) (335) 史記 魏文侯時 西門豹爲鄴令. 豹到問民所疾苦. 長老曰 苦爲河伯娶婦 以故貧. 俗語 不爲娶婦 水來漂溺人民. 豹曰 至時幸來告. 吾亦往送女. 至其時 豹往會河上. 三老‧官屬‧豪長者‧里父老皆會. 其巫老女子. 從弟子女十人. 皆衣繒單衣 立大巫後. 豹呼河伯婦 視之曰 是女不好. 煩大巫嫗 爲報河伯. 更求好女. 使吏卒拘大巫嫗投之河中. 有頃曰 何久也. 弟子趣之. 凡投三弟子. 豹曰 巫嫗女子 不能白事. 煩三老 爲人白之. 復投三老河中. 豹簪筆磬折 嚮河立良久. 又曰 三老不還. 欲使廷掾與豪長者一人入趣之. 皆叩頭血流. 豹曰 狀河伯留客之久. 若皆罷去. 吏民大驚恐 從是不敢復言河伯娶婦. 豹卽發民鑿十二渠 引河水灌民田. 皆得水利. 民人足富 豹名聞天下 澤流後世.
469. 왕찬복기(王粲覆棊) (334) 魏志 王粲累拜侍中. 博物多識 問無不對. 與人共行 讀道邊碑. 人問曰 卿能闇誦乎. 曰 能. 因使背而誦之 不失一字. 觀人圍棋. 局壞. 粲爲覆之. 棋者不信. 以帊蓋局 使更以他局爲之. 用相比校 不誤一道. 其强記黙識如此. 性善算 作算術 略盡其理. 善屬文 擧筆便成 無所改定. 時人以爲宿構. 然正復精意覃思 亦不能加也. 典略曰 粲旣才高 辯論應機. 鍾繇‧王朗等 雖爲卿相 至於朝廷奏議 皆閣筆不能措手.
468. 채염변금(蔡琰辨琴) (334) 後漢蔡琰字文姬 中郞將邕之女. 博學有才辯 妙於音律. 舊注云 琰年九歲時 邕夜鼓琴. 絃絶. 琰曰 第二絃. 邕故絶一絃以問之. 琰曰 第四絃. 邕曰 爾偶中耳. 琰曰 昔季札觀風知國之存亡 師曠吹律 識南風之不競. 以此推之 何不知也.
467. 양홍오희(梁鴻五噫) (332) 後漢梁鴻受業大學. 家貧尙節介 博覽不爲章句. 歸鄕里 執家慕其高節 多欲女之 鴻並不娶. 後娶孟氏 隱覇陵山中 以耕織爲業. 詠詩書 彈琴以自娛. 因東出關過京師 作五噫之歌. 曰 陟彼北芒兮噫. 顧覽帝京兮噫. 宮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勞兮噫. 遼遼未央兮噫. 肅宗聞而非之 求鴻不得 乃易姓名. 居齊魯之間 遂至吳 依大家皐伯通居廡下. 爲人賃舂. 每歸妻爲具食. 不敢於鴻前仰 擧案齊眉. 伯通異之曰 彼傭能使其妻敬之如此 非凡人也. 乃舍之於家. 鴻潛閉著書十餘篇. 卒於吳.
466. 한자고분(韓子孤憤) (332) 史記 韓非韓之諸公子也. 喜刑名法術之學 而其歸本於黃老. 爲人口吃 不能道說. 而善著書. 與李斯俱事荀卿. 非見韓之削弱 數以書諫韓王. 王不能用. 於是觀往者得失之變 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 人或傳其書至秦. 秦王見之曰 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 死不恨矣. 後使秦 秦王悅之. 未信用 李斯毁之. 王下吏治罪. 斯使人遺藥 使自殺.
465. 하무거사(何武去思) (330) 前漢何武字君公 蜀郡郫人. 擧賢良對策 拜諫大夫. 成帝時 累進大司空. 爲人仁厚 好進士 獎稱人善. 爲楚內史 厚兩龔 在沛郡厚兩唐. 及爲公卿 薦之朝廷. 世以此多焉. 然疾朋黨 問文吏必於儒者 問儒者必於文吏 以相參撿. 欲除吏 先爲科例以防請託. 其所居亦無赫赫名. 去後常見思. 後爲御史大夫. 免官 王莽爲宰衡. 陰誅不附己者 見誣自殺. 兩龔爲勝舍 兩唐謂林遵也.
464. 구순차일(寇恂借一) (330) 後漢寇恂字子翼 上谷昌平人. 光武拜恂河內太守. 行大將軍事 謂曰 昔高祖留蕭何鎭關中. 今吾委公以河內. 堅守轉運給足軍粮. 率厲士馬 防遏它兵 勿令北度而已. 後拜穎川太守 入爲執金吾. 明年穎川盜賊起 帝謂曰 穎川迫近京師 當以時定. 惟念獨卿能平之耳. 從九卿復出 以憂國伽知也. 卽日車駕南征 從至穎川. 盜賊悉降 而竟不拜郡. 百姓遮道曰 願從陛下復借寇君一年. 乃留恂長社 鎭撫吏人. 受納餘降 恂經明行修. 名重朝廷. 所得秩奉 厚施朋友故人及從吏士. 常曰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 可獨享乎. 時人歸其長者 以爲有宰相器.
463. 편작기괵(扁鵲起虢) (328) 史記 扁鵲渤海鄭人. 姓秦 名越人. 少時長桑君知扁鵲非常人 出其懷中藥 予之飮 乃悉取其禁方書予之 忽然不見. 扁鵲以此視病 盡見五臟癥結. 特以診脈爲名耳. 後過虢. 虢太子死. 扁鵲曰 臣能生之. 乃使弟子子陽厲鍼砥石 以取外三陽五會. 有閒太子蘇. 乃使子豹爲五分之熨 以八減之齊和煮之 以更熨兩脇下. 太子起坐更適陰陽. 但服湯 二旬而復故. 故天下盡以扁鵲爲能生死人. 過邯鄲 聞貴婦人 卽爲帶下醫. 過雒陽. 聞周人愛老人 卽爲耳目痹醫. 任咸陽. 聞秦人愛小兒 卽爲小兒醫. 隨俗爲變. 秦太醫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鵲也. 使人刺殺之. 至今言脈者 由扁鵲 史扁鵲傳索隱云 案言五分之熨者 謂熨之令溫暖之氣入五分也. 八減之齊者 謂藥之齊和所減有八. 越人當時有此方也.
462. 동봉활섭(董奉活爕) (328) 神仙傳 董奉字君異 候官人. 杜爕爲交州刺史 得毒病死三日. 奉時在南方 乃往以三丸藥內其口中 令人擧其頭搖捎之. 食頃爕開目動手足 顔色復 半日能起坐 遂活. 奉還廬山下居. 爲人治病 不取錢物. 使病愈者爲種一株杏 數年有十萬餘株. 鬱然成林 杏子大熟. 奉於林中作倉 宣語欲買杏者 但自取之. 一器穀得一器杏. 每穀少而取杏多者 有虎逐之. 有偸杏 虎逐齧死. 家人知送杏還 死者卽活. 自是買杏者 自平量之 不敢欺. 奉以所得粮穀賑救貧窮 供給行旅. 民間僅百年 乃昇天. 顔色常如年三十時也.
461. 장화소탁(張華召坼) (327) 晉書 張華字茂先 范陽方城人. 學業優博 辭藻溫麗 器識弘曠. 初未知名. 著鷦鷯賦. 阮籍見之曰 王佐才也. 由是聲名始著. 晉受禪 拜黃門侍郞. 華强記黙識 四海之內 若指諸掌. 武帝嘗問漢宮室制度. 應對如流 聽者忘倦. 數歲拜中書令. 贊成伐吳之計 封廣武縣侯. 名重一世 衆所推服 聲譽益甚 有台輔之望. 惠帝時 拜中書監 盡忠匡輔 彌縫補闕. 雖當闇主虐后之朝 而海內晏然華之功也. 進司空 第舍及監省 數有妖怪. 少子韙以中台星坼 勸華遜位. 華不從曰 天道玄遠. 惟修德以應耳. 不如靜以待之 以候天命 卒之以忠正. 爲趙王倫‧孫秀等 矯詔害之. 朝野悲痛. 華性好人物 士有一介之善 爲之延譽. 雅愛書籍. 嘗徙居 載書三十乘. 天下奇秘 世所稀有者 悉在華處. 博物洽聞 世無與比.
460. 용봉판출(龍逢板出) (327) 舊注 引論語陰嬉讖曰 庚子之旦 金板00書 出地庭中. 曰 臣族虐王禽. 宋均曰 謂殺關龍逢之後 庚子之旦 庭中地有此板異也. 龍同姓 稱族虐王. 王殺我 必見禽也.
459. 유개타책(庾凱墮幘) (325) 晉書 庾敱字子嵩 穎川鄢陵人. 長不滿七尺 而腰帶十圍. 雅有遠韻 參東海王越軍事 轉軍諮祭酒. 時劉輿見任於越 人士多爲所構. 惟敱縱心事外 無迹可間. 後以其性儉家富 說越 令就換錢千萬 冀其有吝因此可乘. 越於衆坐中問敱. 敱頹然已醉 幘墮机上. 以頭就穿取 徐答云 下官家故有兩千萬. 隨公所取矣. 輿於是乃服. 越甚悅. 因曰 不可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 後石勒亂被害.
458. 맹가낙모(孟嘉落帽) (325) 晉書 孟嘉字萬年 江夏人. 少知名. 爲征西桓溫參軍 溫甚重之. 九月九日 溫燕龍山 寮佐畢集. 時佐吏並著戎服 有風至 吹嘉帽墮落. 嘉不之覺. 溫使左右勿言 欲觀其擧止. 嘉良久如厠. 溫令取還之 命孫盛作文嘲嘉 著嘉坐. 嘉還見 卽答之. 其文甚美. 嘉好酣飮 愈多不亂. 溫問 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嘉曰 公未得酒中趣耳. 又問 聽妓絲不如竹 竹不如肉何也. 答曰 漸近使之然.
457. 고봉표맥(高鳳漂麥) (324) 後漢高鳳字文通 南陽葉人. 家以農爲業. 鳳專精誦讀 晝夜不息. 妻嘗之田 曝麥於庭 令鳳護雞. 是天暴雨. 而鳳持竿誦經 不覺潦水流麥. 妻還怪問方悟. 後爲名儒. 年老執志不倦. 太守連召請. 恐不得免 乃詐與寡嫂訟田. 後擧直言 到公擧 託病隱身漁釣.
456. 상림대경(常林帶經) (324) 魏志 常林字伯槐 河內溫人. 避地上黨 耕種山阿. 當時旱蝗 林獨豊收. 盡呼比隣 升斗分之. 仕至光祿大夫. 魏略曰 林少單貧. 自非手力 不取之於人. 性好學. 漢末爲諸生 帶經耕鋤. 其妻餉之. 雖在田野 相敬如賓.
455. 곽혁심취(郭奕心醉) (323) 晉郭奕字大業 太原陽曲人. 高爽有識量 少所推先. 見阮咸心醉 不覺歎焉. 山濤稱其高簡有雅量. 太康中爲尙書 有重名. 朝臣皆出其下.
454. 하안신복(何晏神伏) (323) 魏志 王弼山陽人. 好論儒道 辭才逸辯. 注易及老子 年二十餘卒. 何劭爲其傳曰 弼字輔嗣 爲尙書郞. 時裴徽爲吏部郞. 弼未冠 往造焉. 徽一見異之. 問曰 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 然聖人莫肯致言. 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 弼曰 聖人體無. 無又不可以訓 故不說也. 老子是有者也. 故常言無所不足. 何晏爲吏部尙書 甚奇弼歎曰 仲尼稱後生可畏. 若斯人者 可與言天人之際乎. 舊云 神伏出世說. 無載.
453. 가후비차(賈詡非次) (322) 魏志 賈詡字文和 武威姑臧人. 少時人莫知. 唯閻忠異之 謂詡有良‧平之奇. 後拜尙書 典選擧 多所匡濟. 文帝時 爲太尉. 荀勗別傳曰 晉司徒闕. 武帝問勗. 答曰 三公具瞻所歸. 不可用非其次. 昔魏文帝用賈詡 孫權笑之.
452. 육완무인(陸玩無人) (322) 晉書 陸玩字士瑤 吳人. 器量淹雅. 累轉尙書‧散騎常侍. 尋而王導‧郗鑒‧庾亮相繼薨. 朝野以爲三良旣沒. 以玩有德望 乃遷司空. 旣而歎息謂賓客曰 以我爲三公. 是天下爲無人. 談者以爲知言. 玩翼亮累世 常以弘重爲人主所貴嘉. 性通雅 不以名位格物. 誘納後進 謙禮布衣. 由是縉紳之徒 莫不蔭其德宇.
451. 안국국기(安國國器) (321) 前漢韓安國字長孺 梁成安人. 徙雎陽 事梁孝王 爲中大夫. 後坐法抵罪. 蒙獄吏田甲辱安國. 安國曰 死灰獨不復然乎. 甲曰 然卽溺之. 無何 漢使使者拜內史. 起徒中爲二千石. 田甲亡. 安國曰 甲不就官 我滅而宗. 甲肉袒謝. 安國曰 公等足與治乎. 卒善遇之. 爲人多大略 知足以當世取舍 而出於忠厚. 貪嗜財利 然所推擧 皆廉士 賢於己者. 士亦以此稱之. 唯天子以爲國器. 官至御史大夫 行丞相事.
450. 계규사수(季珪士首) (321) 魏志 崔琰字季珪 河東武城人. 遷中尉. 甚有威重 朝士瞻望 太祖亦敬憚焉. 明帝時 崔林嘗與陳群論冀州人士 稱琰爲首. 林琰從弟. 少無名望. 雖姻族猶輕之. 琰常曰 大器晩成. 終必遠至. 孫禮‧盧毓始入軍府. 琰曰 孫疏亮亢烈 剛簡能斷. 盧淸警明理 百鍊不消. 皆公才也. 後咸至鼎輔.
449. 장방축지(長房縮地) (319) 後漢費長房 旣遇仙翁 欲求道 而顧家人爲憂. 翁乃斷一靑竹 度與長房身齊 使懸之舍後. 家人見卽其形也. 以爲縊死 遂葬之. 長房隨入深山. 群虎中留使獨處 長房不恐. 又臥於空室 以朽索懸萬斤石於心上. 衆蛇來齧索且斷 長房亦不移. 翁曰 子可敎也. 復使食糞. 糞中有蟲 臭甚. 長房意惡之. 翁曰 子幾得道. 恨於此不成. 長房辭歸. 翁與一竹杖曰 騎此任所之 則自至矣. 旣至 可以杖投葛陂中. 又爲作一符曰 以此主地上鬼神. 長房乘杖 須臾來歸. 自謂去家適經旬日. 已十餘年矣. 卽以杖投陂 顧視則龍也. 遂能醫療衆疾 鞭笞百鬼. 後失其符 爲衆鬼所殺.
448. 여와보천(女媧補天) (319) 淮南子曰 往古之時 四極廢 九州裂. 天不兼覆 地不周載. 火爁炎而不滅 水浩洋而不息. 猛獸食顓民 鷙鳥攫老弱. 於是女媧鍊五色石 以補蒼天 斷鼇足 以立四極. 殺黑龍 以濟冀州 積蘆灰 以止淫水. 蒼天補 四極正 淫水涸 冀州平 狡蟲死 顓民生.
447. 효백통음(孝伯痛飮) (318) 世說 王孝伯曰 名士不必須奇才. 但使常無事 痛飮酒 熟讀離騷 便可稱名士.
446. 유담경양(劉惔傾釀) (318) 晉書 何充字次道 廬江灊人. 康帝時 爲中書監‧錄尙書事. 充能飮酒 雅爲劉惔所貴. 惔常每云 見次道飮 令人欲傾家釀. 言其能溫克也. 舊本 惔作恢誤.
445. 좌사십임(左思十稔) (316) 晉書 左思字太冲 齊國臨淄人. 貌寢口訥 而辭藻壯麗. 造齊都賦 一年乃成. 復欲賦三都 乃詣著作郞張載 訪岷邛之事. 遂構思十稔 門庭蕃閫 皆著筆紙 遇得一句 卽便疏之. 自以所見不博. 求爲秘書郞. 急賦成 時人未之重. 自以其作不謝班張. 以示皇甫謐. 謐稱善 爲其賦序. 張載爲注魏都 劉逵注吳蜀而序之. 張華見曰 班張之流也. 於是競相傳寫. 洛陽爲之紙貴. 初陸機欲爲此賦. 聞思作 撫掌而笑. 與弟雲書曰 此間有傖父. 欲作三都賦. 須其成 當以覆酒甕耳. 及思賦出 機歎伏以爲不能加. 遂輟筆焉.
444. 회남식시(淮南食時) (316) 前漢淮南王安 高祖之孫. 好書鼓琴 不喜弋獵狗馬馳騁. 亦欲以行陰德 拊循百姓流名譽 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 作爲內外篇. 又有中篇. 言神仙黃白之術. 時武帝好藝文 以安屬爲諸父 辯博善爲文辭 甚尊重之. 每爲報書及賜 常召司馬相如等 視草乃遣. 初安入朝 使爲離騷傳. 旦受詔 日食時上. 每宴見 談說得失及方技賦頌 昏暮然後罷. 後謀反自殺.
443. 채순분심(蔡順分椹) (315) 後漢蔡順字君仲 汝南人. 少孤養母. 母終未葬 里中災. 火將逼其舍 順伏棺 號哭呌天. 火遂越燒它室. 太守韓崇召爲東閤祭酒. 母平生畏雷. 自亡後 每有雷震 順輒圜冢泣曰 順在此. 崇聞輒差車馬 到墓所. 後擧孝廉 不就. 舊注云 王莽末 天下大荒. 順拾椹 赤黑異器盛之. 赤眉賊見而問之. 順曰 黑者奉母 赤者自食. 賊知其孝 乃遺米二斗 牛蹄一隻.
442. 왕상수내(王祥守柰) (315) 晉書 王祥字休徵 琅邪臨沂人. 性至孝. 繼母朱氏不慈 而祥愈恭謹. 父母疾 衣不解帶 湯藥必親嘗. 母嘗欲生魚. 時天寒水凍 祥解衣 將剖氷求之. 氷忽自解 雙鯉躍出. 母又思黃雀炙. 復有黃雀數十 飛入其幕. 鄕里驚歎 以爲孝感所致. 有丹柰結實. 母命守之. 每風雨 輒抱樹而泣. 篤孝純至如此. 漢末遭亂 扶母攜弟 避地廬山 隱居三十年. 不應州郡之命. 年垂耳順 乃應召. 擧秀才 累遷太尉. 武帝時 拜太保.
441. 황향선침(黃香扇枕) (314) 後漢黃香字文强 江夏安陸人. 博學經典 究精道術 能文章. 京師號曰 天下無雙 江夏黃童. 官至尙書令‧魏郡太守. 陶淵明曰 香九歲失母 思慕骨立. 事父竭力致養. 冬無被袴 而盡滋味 暑則扇床枕 寒則以身溫席. 和帝嘉之 特加異賜.
440. 노래반의(老萊斑衣) (314) 高士傳 老萊子楚人. 少以孝行 養親極甘脆. 年七十 父母猶存. 萊子服荊蘭之衣 爲嬰兒戱於親前 言不稱老. 爲親取食上堂 足跌而偃 因爲嬰兒啼. 誠至發中. 楚室方亂 乃隱耕於蒙山之陽 著書號老萊子. 莫知所終. 舊注云 著五色斑斕之衣. 出列女傳. 今文無載. 인용 목차 소학
439. 여건패도(呂虔佩刀) (312) 魏志 呂虔字子格 任城人. 遷徐州刺史. 請王祥爲別駕 民事一以委之. 世多其能任賢. 初虔有佩刀. 工相之 以爲必登三公 可服此刀. 虔謂相曰 苟非其人 刀或爲害. 卿有公輔之量. 故以相與. 祥爲三公 臨薨以刀授覽曰 汝後必興. 足稱此刀. 覽後奕世多賢才 興於江左.
438. 뇌환송검(雷煥送劒) (312) 晉書 初吳之未滅 斗牛間常有紫氣. 道術者 皆以吳方强盛 未可圖. 惟張花以爲不然. 及吳平 紫氣愈明. 華聞豫章雷煥妙達緯象 乃要煥宿 屛人共尋天文 登樓仰觀. 煥曰 惟斗牛間有異氣. 寶劒之精 上徹於天耳. 華問在何郡. 曰在豫章豊城. 華卽署煥爲豊城令. 煥到縣 掘獄基得石函. 中有雙劒. 並刻題 一曰龍泉 一曰太阿. 其夕氣不復見. 煥遣使送一與華 留一自佩. 或曰 得兩送一. 張公可欺乎. 煥曰 本朝將亂. 張公當受其禍. 此劒當繫徐君墓樹耳. 靈異之物 終當化去. 華得劒 報煥書曰 詳觀劒文 乃干將也. 莫邪何不至. 雖然天生神物. 終當合耳. 華誅 失劒所在. 煥卒 子華爲州從事 持劒行經延平津 忽於腰間躍出墮水. 使人沒水取之 不見劒. 但見兩龍 各長數丈 蟠縈有文章. 沒者懼而反. 須臾光彩照水 波浪驚沸. 於是失劒.
437. 환경등고(桓景登高) (311) 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 隨費長房 遊學累年. 長房謂之曰 九月九日 汝家當有災厄. 急宜去. 令家人各作絳囊 盛茱萸 以繫臂 登高山飮菊酒 此禍可消. 景如言 擧家登高. 夕還 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 長房聞之曰 代之矣. 今世人每至九日 登山飮菊酒 帶茱萸囊 是也.
436. 미축수자(糜竺收資) (311) 蜀志 麋竺字子仲 東海呴人. 仕先主 累拜安漢將軍. 搜神記曰 竺嘗從洛歸. 未達家數十里 路見婦人. 從竺求寄載. 行可數里 婦謝去 謂竺曰 我天使也. 當往燒東海麋竺家. 感君見載. 故以相語. 竺因私請之. 婦曰 不可得不燒. 君可馳去. 我當緩行. 日中火當發. 竺乃還家 遽出資物. 日中而火大發.
435. 중위봉호(仲蔚蓬蒿) (311) 高士傳 張仲蔚 扶風平陵人. 明天官 博物善文 好詩賦. 常居窮素 所處蓬蒿沒人. 閉門養性 不治名利. 淸高時人莫知. 惟劉龔知之. 終身不仕. 三輔重焉.
434. 안회단표(顔回簞瓢) (311) 안빈낙도(安貧樂道)의 삶을 즐긴 안회 一簞食, 一瓢飮,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논어(論語)』 해석 一簞食, 一瓢飮, 한 대나무 그릇의 밥과 한 표주박에 물로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누추한 마을에 사는 것을 사람들이 그 근심을 견디지 못한다.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논어(論語)』 그러나 안회는 그 즐거움을 바꾸질 않았으니, 어질구나 안회여! 인용 목차
433. 가씨여고(賈氏如皐) (310) 左氏傳曰 叔向適鄭. 鬷蔑惡. 欲觀叔向. 從使之收器者而往 立於堂下. 一言而善. 叔向將飮酒 聞之曰 必鬷明也. 下執其手而上曰 昔賈大夫惡. 娶妻而美. 三年不言不笑. 御以如皐 射稚獲之. 其妻始笑而言 賈大夫曰 才之不可以已 我不能射 汝遂不言不笑.
432. 맹양척와(孟陽擲瓦) (310) 晉書 張載字孟陽 安平人. 性閑雅 博學有文章. 父收爲蜀郡太守. 太康初 至蜀省父. 道經劒閣. 載以蜀人恃險好亂. 因著銘 以作誡. 益州刺史張敏奇之 表上其文. 武帝遣使 鐫之劒閣山焉. 仕至中書侍郞. 載甚醜 每行 小兒以瓦石擲之 委頓而反.
431. 주양포학(周陽暴虐) (309) 前漢周陽由 景帝時爲郡守. 武帝立 由居二千石中 最爲暴酷驕恣. 所愛者撓法活之 所憎者曲法滅之. 所居郡 必夷其豪. 爲守視都尉如令. 爲都尉 陵太守奪之治. 後爲河東都尉 與守爭權弃市.
430. 의종공표(義縱攻剽) (309) 前漢義縱河東人. 少時嘗與張次公俱攻剽爲群盜. 縱有妹 以醫幸王太后. 上拜縱爲中郞. 遷長安令 直法行治. 不避貴戚. 遷河內都尉 至則誅滅其豪穰氏之屬. 道不拾遺. 爲南陽太守 破碎寗成家. 徙定襄太守 至則掩其獄中重罪 一切捕鞠 殺四百餘人. 郡中不寒而栗. 時趙禹‧張湯爲九卿. 然其治尙寬 輔法而行. 縱以鷹擊毛摯爲治. 後以廢格沮事弃市.
429. 이순청약(李恂淸約) (308) 後漢李恂字叔英 安定臨涇人. 拜侍御史 持節使幽州 宣布恩澤 慰撫北狄. 所過皆圖寫山川‧屯田‧聚落 悉封奏上. 肅宗嘉之 拜兗州刺史. 以淸約率下 常席羊皮 服布被. 後遷武威太守. 歸鄕潛居山澤 結草爲廬 與諸生織席自給. 歲荒. 司空張敏‧司徒魯恭饋粮 悉無所受. 徙居新安關下 拾橡實以自資. 年九十六卒. 舊本 恂作詢誤也.
428. 전예검소(田豫儉素) (308) 魏志 田豫字國讓 漁陽雍奴人. 齊王時 領幷州刺史. 外胡聞其威名 相率來獻. 州界寧肅 百姓懷之. 徵爲衛尉 屢乞遜位. 司馬宣王以爲豫克壯. 書喩未聽. 豫書答曰 年過七十而居位 譬猶鐘鳴漏盡 而夜行不休. 是罪人也. 遂固稱疾. 拜太中大夫 食卿祿薨. 豫淸約儉素 賞賜散之將士 每胡狄私遺 悉簿藏官 不入家. 家常貧匱. 雖殊類咸高豫節.
427. 장호타작(張顥墮鵲) (307) 博物志 張顥爲梁相. 新雨後 有鳥如山鵲 飛翔近地. 民爭取之 卽爲一圓石. 顥令搥破之 得一金印. 文曰忠孝侯印. 顥字智伯 常山人. 漢靈帝時爲太尉.
426. 공유방귀(孔愉放龜) (307) 晉書 孔愉字敬康 會稽山陰人. 與同郡張茂偉康‧丁潭世康齊名. 時人號曰會稽三康. 建興初出爲丞相掾. 後爲討華軼功 封餘不亭侯. 愉嘗行經餘不亭 見籠龜於路者. 愉買而放之溪中. 龜中流左顧者數四. 及是鑄侯印. 而印龜左顧. 三鑄如初. 印工以告. 愉乃悟 遂佩焉.
425. 육항상약(陸抗嘗藥) (305) 吳志 陸抗字幼節 丞相遜次子. 爲吳將. 時晉平南將軍羊祜鎭南夏. 石城以西盡爲晉有 降者不絶. 祜增修德信 以懷初附. 吳人悅服 秤羊公不名. 祜與抗相對 使命交通. 抗稱祜德量 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 抗嘗病. 祜遺之藥. 抗服之無疑心. 人多諫抗. 抗曰 羊祜豈酖人者. 時以爲華元‧子反復見於今. 抗每告其戌曰 彼專爲德 我專爲暴 是不戰而自服也. 各保分界而已. 無求細利. 孫皓聞以詰抗. 抗曰 一鄕一邑不可無信義. 況大國乎. 臣不如此 正是彰其德 於祜無像也. 抗終大司馬‧荊州牧.
424. 구천투료(勾踐投醪) (305) 古列女傳 楚子發攻秦 軍絶粮. 士卒幷分菽粒而食之. 子發朝夕芻豢黍粱 大破秦將而歸. 其母閉門而不內. 使人數之曰 子不聞越王勾踐之伐吳乎. 客有獻醇酒一器者. 王使人注江之上流 使士卒飮其下流. 味不及加美 而士卒戰自五也. 異日有獻一囊糗糒者. 王又以賜軍. 軍士分而食之. 其不足踰嗌 而戰自十也. 今子爲將 士卒幷分菽粒 子獨芻豢黍粱何乎. 子非吾子. 無入吾門. 子發謝其母 然後內之.
423. 왕몽시모(王濛市帽) (304) 晉書 王濛字仲祖 太原晉陽人 哀靖皇后父也. 少放縱不羈 不爲鄕曲所齒. 晩節始克己勵行 有風流美譽. 善隸書 美姿容. 嘗覽鏡自照 稱其父子曰 王文開生如此兒邪. 居貧帽破. 自入市買之. 嫗悅其貌 遺以新帽. 時人以爲達. 終司徒長史.
422. 한수절향(韓壽竊香) (304) 晉書 韓壽字德眞 南陽堵陽人. 美姿貌 善容止. 賈充辟爲司空掾. 充每讌賓寮 其女輒於靑瑣中窺之 見壽悅焉. 女大感想 發於寤寐. 婢後往壽家 具說女意 幷言其女光麗艶逸 端美絶圇. 壽聞而心動 令爲通殷勤. 婢以白女. 女遂潛修音好 厚相贈結 呼壽夜入. 壽踰垣而至 家中莫知. 時西域有貢奇香. 一著人則經月不歇. 帝甚貴之 唯賜充及大司馬陳騫. 其女密盜以遺壽. 寮屬聞其芬馥 稱之於充. 充意知女與壽通 卽以妻焉. 官至散騎常侍‧河南尹.
421. 음방사조(陰方祀竈) (303) 後漢陰識字次伯 南陽新野人. 光烈皇后兄 封原鹿侯. 顯宗時 拜執金吾 位特進. 其先出自管仲. 世奉其祀. 謂爲相君. 宣帝時 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 臘日晨炊 而竈神形見. 子方再拜受慶. 家有黃羊. 因以祀之. 自是暴至巨富. 田有七百餘頃. 輿馬僕隸比於邦君. 子方常言 我子孫必將强大. 至識三世而遂繁昌. 故後常以臘日祀竈 薦黃羊焉.
420. 방검착정(龐儉鑿井) (303) 風俗通 龐儉亡其父 隨母流落. 後居盧里 鑿井得銅 遂富. 因求奴得老蒼頭. 於家數日 蒼頭自言 堂上母是我婦. 母聞乃問之. 奴曰 婦艾氏女 字阿宏. 左足下有黑子. 右腋下有赤誌 如半櫛大. 母曰 我翁也. 遂爲夫婦如初. 時人謂曰 盧里龐公 鑿井得銅 買奴得翁.
419. 진식유도(陳寔遺盜) (301) 後漢陳寔字仲弓 穎川許人. 少作縣吏 爲都亭刺佐. 有志好學 坐立誦讀. 縣令奇之 聽受業太學. 後除太丘長. 修德淸靜 百姓以安. 吏白欲禁訟者. 寔曰 訟以求直. 禁之理將何申. 卒無訟者. 去官吏人追思之. 在鄕閭平心率物 有爭訟輒拘判正 曉譬曲直 退無怨者. 至乃歎曰寧爲刑罰所加 不爲陳君所短. 時歲荒. 有盜夜入其室 止於梁上. 寔陰見之 呼子孫 正色訓之曰 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 未必本惡. 習以性成 遂至於此. 梁上君子是矣. 盜大驚 自投於地 稽顙歸罪. 寔曰 視君狀貌 不似惡人. 當由貧困. 令遣絹二匹. 自是一縣無盜. 後累命不起 卒于家. 海內赴者三萬餘人 制衰麻者以百數. 共刊石立碑 諡文範先生.
418. 황상방주(黃向訪主) (301) 舊注云 後漢黃向豫章人也. 嘗行於路 拾得金囊. 乃訪主還之.
417. 전방간오(田方簡傲) (301) 史記 魏文侯伐中山 使子擊守之. 子擊逢文侯之師田子方於朝歌 引車避下謁. 子方不爲禮. 子擊因問曰 富貴者驕人乎. 且貧賤者驕人乎. 子方曰 亦貧賤者驕人耳. 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 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 貧賤者行不答 言不用 則去之楚越 若脫躧然. 奈何其同之哉. 子擊不懌而去.
416. 진규호상(陳逵豪爽) (301) 世說豪爽篇 晉陳逵字林道 住西岸. 都下諸人 共邀至牛渚. 陳善言理 諸人欲共言折陳. 陳以如意拄頰 望鷄籠山歎曰 昔孫伯符志業不遂. 於是竟坐不得談. 伯符孫策字也.
415. 백유읍장(伯瑜泣杖) (300) 說苑曰 伯瑜有過. 其母笞之. 泣. 母曰 他日笞未嘗泣. 今泣何也. 對曰 他日得罪笞 常痛. 今母之力不能痛. 是以泣. 十二國史 瑜作兪. 인용 목차 소학
414. 정란각목(丁蘭刻木) (300) 孝子傳 丁蘭事母孝. 母亡 刻木爲母事之. 蘭婦誤 以火燒母面. 應時髮落如割.
413. 창서칭상(倉舒稱象) (299) 魏志 鄧哀王沖字倉舒 武帝子. 少聰察岐嶷 五六歲有若成人之智. 時孫權曾致巨象. 太祖欲知其斤重 訪之群下 莫能出其理. 沖曰 置象大船之上 而刻其水痕所至 稱物以載之 則校其可知矣. 太祖大悅 卽施行焉. 時軍國多事 用刑嚴重. 凡應罪戮 而爲沖徵所辨理 賴以濟宥者 前後數十. 太祖數對群臣稱述 有欲傳後意 會卒.
412. 관중수마(管仲隨馬) (299) 韓非子曰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 春往冬返 迷惑失道. 管仲曰 老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馬而隨之 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 隰朋曰 蟻冬居山之陽 夏居山之陰. 蟻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 遂得水. 以管仲‧隰朋之智 至其所不知 不難師於老馬與蟻.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師聖人之智 不亦過乎.
411. 왕공학창(王恭鶴氅) (297) 晉書 王恭字孝伯 太原晉陽人. 少有美譽. 淸操過人. 自負才地高華 有宰輔之望. 爲佐著作郞. 歎曰 仕宦不爲宰相 才志何足以騁. 累遷安北將軍 爲會稽王道子所害. 恭美姿儀 人多愛悅. 或目之云 濯濯如春月柳. 嘗被鶴氅裘 涉雪而行. 孟昶窺見曰 此眞神仙中人也. 恭爲性不弘 闇於機會. 尤信佛法 臨刑猶誦佛經.
410. 위개양거(衛玠羊車) (297) 晉書 衛玠總角乘羊車入市. 見者以爲玉人. 觀者傾都. 拜太子洗馬. 以天下亂移家 南行 至豫章. 時王敦鎭豫章. 長史謝鯤雅重玠. 相見欣然. 言論彌日. 敦謂鯤曰 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 此子復玉振於江表. 微言之緖絶而復續. 不意永嘉之末 復聞正始之音. 何平叔若在 當復絶倒. 玠嘗以人有不及 可以情恕. 非意相干 可以理遣. 故終身不見喜慍色. 玠以敦豪爽不群 好居物上. 恐非忠臣. 求向建鄴. 京師人士聞其姿容 觀者如堵. 會卒. 時謂被看殺.
409. 신도단앙(申屠斷鞅) (295) 後漢申屠剛字巨卿 扶風茂陵人. 丞相嘉七世孫. 剛性方直 常慕史鰌‧汲黯之爲人. 平帝時 擧賢良方正對策. 王莽令元后下詔罷歸. 建武七年 徵拜侍御史 遷尙書令. 光武嘗欲出游. 剛以隴蜀未平. 不宜宴安逸豫. 諫不見聽 遂以頭軔乘輿輪 帝遂爲止. 以數切諫失旨 出爲平陰令 復拜大中大夫. 舊注云 以刀斷馬鞅. 未詳所出. 剛轉作綱.
408. 주운절함(朱雲折檻) (295) 前漢朱雲字游 魯人也. 容貌甚壯 以勇力聞. 好倜儻大節 當世高之. 擧方正 爲槐里令 坐廢錮. 成帝時 張禹以帝師位特進 甚尊重. 雲上書求見. 公卿在前. 雲曰 今朝廷大臣 上不能匡主 下亡以益民 皆尸位素餐. 臣願賜尙方斬馬劒 斷佞臣一人 以厲其餘. 上問 誰也. 對曰 安昌侯張禹. 上大怒曰 小臣居下訕上 廷辱師傅. 罪死下赦. 御史將雲下. 雲攀殿檻檻 檻折. 呼曰 臣得下從龍逢‧比干遊於地下足矣. 未知聖朝何如耳. 御史遂將雲去. 於是左將軍辛慶忌免冠 解印綬 叩頭殿下曰 此臣素著狂直於世. 使其言是 不可誅. 其言非固當容之. 臣敢以死爭. 慶忌叩頭流血. 上意解 然後得已. 及後當治檻 上曰 勿易. 因而輯之 以旌直臣. 雲自是不復仕.
407. 서치치추(徐穉置芻) (294) 後漢徐穉字孺子 豫章南昌人. 家貧常自耕稼 非其力不食. 恭儉義讓 所居服其德. 屢辟擧不就. 桓帝時 陳蕃‧胡廣上疏薦之. 備禮徵不至. 嘗爲太尉黃瓊所辟. 瓊卒. 乃往設雞酒薄祭 哭畢而去 不告姓名. 時會者郭林宗等聞之 疑其穉也. 遣茅容追及之. 共言稼穡之事. 臨訣謂容曰 爲我謝林宗. 大樹將顚 非一繩所維. 何爲栖栖不遑寧處. 及林宗有母憂 往弔之 置生蒭一束於廬前而去. 衆怪不知其故. 林宗曰 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 詩不云乎. 生蒭一束 其人如玉. 吾無德以堪之.
405. 종리위주(鍾離委珠) (293) 後漢鍾離意字子阿 會稽山陰人. 顯宗徵爲尙書. 時交阯太守張恢坐贓千金伏法 以資物簿入大司農. 詔賜群臣 意得珠璣. 委地而不拜賜. 帝怪問. 對曰 孔子忍渴於盜泉之水 曾參回車於勝母之閭 惡其名也. 此贓穢之寶誠不敢拜. 帝歎曰 淸乎尙書之言. 乃更以庫錢三十萬賜意. 轉僕射 出爲魯相. 以愛利爲化. 人多殷富. 卒遺言上書陳 昇平之世 難以急化. 宜少寬暇. 帝感傷其意 詔賜錢二十萬.
404. 단목사금(端木辭金) (293) 家語 端木賜字子貢. 魯國之法 贖人臣妾于諸侯者 皆取金於府. 子貢贖之 辭而不取金. 孔子聞之曰 賜失之矣. 夫聖人擧事 可以移風易俗. 而敎導可以施於百姓. 非獨適身之行也. 今魯國富者寡 而貧者衆. 贖人受金則爲不廉 何以相贖乎. 自今以後 魯人不復贖人於諸侯.
403. 원헌상추(原憲桑樞) (292) 莊子曰 原憲居魯. 環堵之室 茨以生草 蓬戶不完 桑以爲樞. 而甕牖二室 褐以爲塞. 上漏下濕 匡坐而弦. 子貢乘大馬 中紺而表素 憲車不容巷. 往見憲. 憲華冠縰履 杖藜而應門. 子貢曰 噫先生何病. 憲曰 無財謂之貧 學而不能行 謂之病. 今憲貧也 非病也. 子貢逡巡有慙色.
402. 손신고석(孫信藁席) (292) 三輔決錄 孫晨字元公. 家貧織席爲業. 明詩書. 爲京兆功曹. 冬月無被 有藁一束. 暮臥朝收.
401. 종군기수(終軍棄繻) (290) 前漢終軍字子雲 濟南人. 少好學 以辨博能屬文 聞於郡中. 年十八 武帝選爲博士. 步入關. 關吏與軍繻. 軍問以此何爲. 吏曰 爲復傳. 還當合符. 軍曰 丈夫西遊. 終不復傳還. 棄繻而去. 及爲謁者 使行郡國 建節東出關. 關吏識之曰 此使者迺前棄繻生也. 後擢諫大夫 使南越. 自請願受長纓 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軍往說越王. 越請擧國內屬. 其相呂嘉不欲內屬. 發兵攻殺其王. 及漢使者皆死. 軍死時年二十餘. 故世謂之終童.
406. 계찰괘검(季札挂劒) (294) 신의를 중요하게 여기다 吳季札, 吳王壽夢季子也. 初使北, 過徐, 徐君好季札劍, 口不敢言. 季札心知之, 爲使上國, 未獻. 還至徐, 徐君已死, 乃解其寶劍, 懸徐君墓木而去. 從者曰: “徐君已死, 尙誰予乎?” 季子曰: “不然. 始吾心已許之, 豈以死倍吾心哉.” 札封於延陵, 故號延陵季子. 『新序』曰: “徐人嘉而歌之曰: ‘延陵季札兮, 不忘, 故脫千金之劒兮, 帶丘墓.’” 『史記』 해석 吳季札, 吳王壽夢季子也. 오나라 계찰은 오나라 왕 수몽의 막내 아들이다. 初使北, 過徐, 일찍이 북쪽으로 사신 가다가 서나라를 지나게 됐는데 徐君好季札劍, 口不敢言. 서나라 임금은 계찰의 검이 맘에 들었지만 입으론 감히 말하지 못했다. 季札心知之, 爲使上國, 계찰은 내심 그걸 알았지만 상국에 사신을..
400. 상여제주(相如題柱) (290) 前漢司馬相如字長卿 蜀郡成都人也. 少好讀書 學擊劒. 名犬子. 旣學 慕藺相如之爲人 更名相如. 以訾爲郞 事景帝 爲武騎常侍. 非其好也. 病免. 家貧無以自業 及卓文君從奔 後卓王孫分與財物爲富人. 久之武帝召以爲郞. 邛筰君長聞南夷與漢通 得賞賜多 願爲內臣妾 請吏比南夷. 拜相如中郞將 建節往使 因巴蜀吏幣物 以賂西南夷. 至蜀 太守以下郊迎 縣令負弩矢先驅. 蜀人以爲寵. 於是卓王孫臨邛諸公 皆因門下獻牛酒以交驩. 王孫喟嘆自以得使女尙長卿晩. 相如略定西南夷. 邛筰‧冉駹‧斯楡之君 皆請爲臣妾 除邊關. 邊關益斥. 舊注云 蜀城北七里有昇仙橋 相如題其柱曰 大丈夫不乘駟馬車 不復過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