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문집/지봉유설 (3446)
건빵이랑 놀자
9. 吏員之有祿俸 歷代皆然 而國朝吏胥 無給祿之規 有去官之制 然不得陞遷 更無生理 其因緣欺罔 弄法作奸 固其所也 自變後吏額減縮 權給月料 而議者猶惜經費 欲加裁削 亦不知其可也
8. 高麗祿俸之制 以左倉米十三萬九千七百餘石准給 內而宗室百官 外而州郡鎭將 下而吏胥工匠 莫不有祿 第一科祿四百石 第二科三百六十六石 以是爲差 至十石而止 本朝則平時以廣興倉米七萬石 分給祿俸 視前代減損而國儲常患窘乏 變後又減其半 而歲入不足以爲出 常引納而充給 何也
7. 按稗史皇明輿地 東起朝鮮 西至嘉峪 南接嶺海 北連沙漠 縱一萬九百里 橫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 南北直隷二 布政使十三 總府一百五十九 州三百三十四 縣一千一百一一十四 歲入米麥三千六百零八萬五千餘石 京倉漕運米四百萬石 絹二十萬五千餘匹 絲十九萬七千餘斤 綿花二十四萬六千五百餘斤 綿布十三萬八百餘匹 銀一百四十九萬兩 京營幷各邊馬步官軍共八十四萬五千餘員名 兩京文武官二萬四百餘員 各邊應發年例銀四百四十五萬 各王府每歲祿米八百五十二萬石 各府州縣廩膳生員三萬五千八百餘 吏五萬五千餘 共該月粮若干 以入較出 出者常浮而入者常歉云 以中朝而不能量入爲出 况我國乎
6. 皇朝祿俸 正一品月支米八十八石 通計一年則一千四十八石 視漢二千石 僅半焉 然斗石之大 倍於漢矣 以是爲差 從九品月支米五石 所謂祿寡於宋者也
5. 按皇明制法 親王之子爲郡王 郡王之子孫 以次遞降 爲鎭國輔國奉國將軍 鎭國輔國奉國中尉 祿米亦遆殺 一千石至二百石而止 宗室不得種田納稅 商販營利 而常祿不給 故貧乏不能存活 又親王郡王將軍中尉之女 爲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鄕君 其祿米亦有八百石 至二百石之差 宗室婚姻喪葬之費 皆官給云 本朝之待宗室 可謂優厚 而四代之外 得擧進士 則蓋遵唐宋之制也 但宗室女雖公主翁主 亦無一石之祿 駙馬身死後始給品祿 似爲欠典耳
4. 宰臣死而有贈諡 非擔朶寵褒於一時 亦以昭勸戒於來世 其意不偶然也 自頃五十年間 請諡之家甚多 而太常淹置 不卽議諡 如李浚慶有表表功烈 卒後四十年 陪享廟庭 然後始議贈諡 可勝歎哉
3. 宋葉夢得燕語云母后加諡 自東漢始 又呂公綽曰 古者婦人無諡 自漢以來 皇后多因帝諡爲稱 然左傳聲子生隱公註 聲諡也 漢高祖尊先媼爲昭靈后 則前此已有諡矣 按宋時皇后 皆諡二字 而以明肅嘗臨朝 特加四字 後遂爲例
2. 明人有言 宋議論繁多 文法牽制 不能用磊落奇偉之士 張乖崖有王伯大略 當時用之未盡其才也 余謂非獨宋也 末世議論多而牽制於法 磊落奇偉之士 所以不得出也
1. 張太嶽曰 開國之初 庶事草創 人情樸古 大抵皆多質少文 凡制禮作樂 鋪張繁盛之事 皆在中世 當其時 人以爲太平盛美 而不知衰亂之萌肇於此矣 聖人知其然 恒不待其滿而亟反之 斲雕而爲朴 毁圓以爲方 余謂此言政是日中則昃 物盛則衰 乃其理也
11. 宣祖大王聖智出天 凡邊事規畫 皆自睿斷 備局諸臣 每有下問 以上敎允當覆啓 而政院奉行不及 往往惶恐待罪 故其時語曰惶恐待罪承政院 上敎允當備邊司
10. 先王嗣服之初 留心學問 日御經筵 褒贈四賢 尊禮名儒 退溪先生進聖學十圖 盧蘇齋進夙興夜寐箴註疏 李栗谷進聖學輯要 特加稱賞 並令刊布 又命儒臣撰易詩書四書小學等諺解 其引誘後學之意 吁其盛矣 是故一時向方之士 彬彬輩出 庶幾濂洛之風 不數十年 世道漸降 至今日則大變矣
9. 萬曆己丑 倭使獻孔雀一雙 都中士女 出而縱觀 自京城至漢江 塡咽雜沓 閭巷殆空 極可怪也 後命放于南陽絶島 嗚呼我先王之不貴異物如此
8. 明廟朝 臺諫請誅陰陽具備之人 以除不祥 上答曰 禽獸亦不可輕殺 况人類乎 投之絶域可也 晦齋先生謂大哉王言 眞天地父母之量也 按成廟朝 二形人舍方智 奸淫士族婦女 而罪止杖配 未可知矣
7. 國初承麗季 未遑禮樂 而世宗大王 始制鍾磬 唐俗樂譜,報漏閣定時儀,七政篇,五禮儀,三綱行實,明皇誡鑑,治平要覽 歷代兵要 皆出睿裁 鄭麟趾英陵碑序曰 實東方之堯舜是矣 又秘記相傳黃驪之山 當有聖人葬之 卽英陵也 數千年前 已有知之者 吁亦異矣
6. 太宗朝 放馴象于順天獐島 象不食水草 逢人則墮淚且啼 監司以聞 上憐之 命押而豢養如初云 嗚呼不貴遠物 仁愛及物之意 可謂兩至矣 其視麗祖之使五十橐駝同日餓死者 爲如何哉
5. 按永樂時知縣周益 成化年知州徐孚 俱以罪當刑 其妻奏 翁姑年老 願代死 並蒙恩宥 洪武中 給事中侯庸 請代其父 監生程通 請代其祖 皆得免罪 嗚呼聖矣 皇上之心 卽堯舜之仁也
4. 大明高皇帝指道傍荊楚諭之曰 古用此爲扑刑 以其能去風 雖傷不殺人 古人用心仁厚如此 嗚呼眞聖王之言也 按本草 蒙筌曰牡荊 法司常作笞杖 驅肢體諸風 大明律式例笞杖 並以荊條爲之 蓋凡人跌撲 易致傷風故也 韻書 楚荊也 如榎楚捶楚 亦此意歟
3. 三代以下 唯漢昭烈有古帝王之度 如三顧草廬 卽成湯三聘之意 其曰嗣子如不可敎 公可自取者 是又堯舜公天下之心也 先儒謂孔明爲三代以上人物 余謂昭烈亦然
2. 明人文曰 人主欲保身以保民 惟不以天下與其心而已 不以天下與其心 則內者不出 外者不入 內不出外不入 則耳目聰明而心志寧一 何事之不節 何功之不成 余謂內不出外不入 乃養性之道也 豈惟人主 凡爲人者欲自保其身 舍此何以哉
1. 楊誠齋曰 淵非龍也 而龍之神在於淵 山非虎也 而虎之威藏於山 使龍不淵而陸 虎不山而阱 則龍虎之神與威 不在龍虎 而炙子之尺劍矣 由此言之 柄也者 人主之山淵 苟失其柄 則人主之權與威 不在人主 而在姦臣之掌握 豈不危哉 老子謂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 不可以示人是也
6. 按小說 宋少帝㬎 在元封瀛國公 尚公主 後乞爲僧 與公主遁居沙漠 誕一子 時明宗亦遁沙漠 遂養爲嗣 卽順帝也 皇明兪應則詩 有曰至今兒孫主沙漠 吁嗟後嗣何其隆是也
5. 輿地勝覽 載唐肅宗潛邸時 欲遍游山川 涉海到松嶽郡 寶育以女薦枕 留期月而別 遂生男曰作帝建 卽高麗太祖之祖也 世傳忠宣王在元 有翰林學士謂曰 聞王之先 出於唐肅宗 何所據耶 閔漬對曰 非肅宗 乃宣宗也 學士以爲然 按周官六翼曰 宣宗隨商船渡海 又事文類聚曰 唐宣宗微時 以武宗忌之 遯迹爲僧 遊方外云 考其時世則宣宗似然矣
4. 李栗谷撰箕子實紀曰 箕氏世君東土 又云箕氏主馬韓 按箕子殷同姓 箕卽所封之國 如微子之謂 非其姓也 實紀以箕爲姓者 蓋因流俗之傳訛而爲之說也
3. 秦本紀云顓頊之裔曰大業 大業生大費註 大費秦趙之祖 一名伯翳 尚書謂之伯益 又列女傳曰 陶子五歲而佐禹 曹大家註 陶子者皐陶之子伯益也 大業卽皐陶云 然則秦乃皐陶之後也
2. 史略曰 契帝嚳子也 又曰姜嫄爲帝嚳元妃 踐巨人跡生棄 以爲不祥棄之 由此以觀 殷出於帝嚳 而周非嚳後也
1. 自古帝王 皆系出黃帝 而堯舜禹身爲天子 契之後爲殷 稷之後爲周 益之後爲秦 又漢爲堯後 魏爲周後 齊梁爲夏後 陳爲舜後 隋爲周後 唐卽皐陶之後 宋又益之後也 蓋堯舜禹治天下 稷契皐陶益佐治者也 皆有功於生民 故其子孫迭興如此 按姓氏譜曰 皐陶爲理官 後因姓李氏 唐卽其後也 綱目註 唐尊皐陶爲德明皇帝 老子爲玄元皇帝 又宛委餘編曰 李氏出於嬴姓云
11. 我東歷年長久者 檀君一千四十八年 箕子訖馬韓一千七十一年 百濟六百七十八年 高句麗七百五年 新羅九百九十二年 駕洛國四百九十一年 高麗四百七十五年
10. 自唐堯元年甲辰 至法武元年戊申 總三千七百八十五歲 檀君元年戊辰 至我太祖元年壬申 亦三千七百八十五歲 異哉 以此計之 自檀君元年 至先王丁未 爲四千歲也
9. 新羅眞德女主 當高宗武后之世 是亦天地間氣數如此耳
8. 按駕洛國首露王始生時 剖金卵而出 不日化爲男子 奇偉長大 生年卽立爲王 在位一百五十八年 怪矣 新羅始祖及脫解王 高句麗始祖 皆從卵生 豈是時東方鴻荒始剖 元氣未漓 有此異事歟 高句麗太祖王在位九十四年 壽一百十九歲 長壽王在位七十九年 壽九十八歲云
7. 自古帝王享國四十年者甚罕 三代以下 唯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 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 理宗在位四十年 皇明世宗皇帝在位四十五年 神宗皇帝在位四十八年 享壽七十以上者 漢武帝七十二 梁武帝八十六 唐高祖七十一 玄宗七十八 宋高宗八十一 元世祖八十 皇明高皇帝七十一 上下數千載間 只此而已 豈不難哉
6. 按伏羲氏立一百十五年崩 神農氏立一百二十年崩 黃帝在位百年 壽百十一歲 少昊在位百年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 壽九十八歲 帝嚳在位七十年 壽百五歲 堯在位九十八年 壽百十八歲 舜卽位三十九年 壽百歲 或曰百有十歲 禹卽位十年 壽百歲 湯爲天子十三年 壽百歲 古公百二十 王季百歲 文王在位五十年 壽九十七 武王卽位十一年克殷 又五年崩 壽九十三 穆王五十卽位 五十五年崩
5. 白虎通曰 殷質直 故以生日名子 如太甲,帝乙,武丁是也 不以子丑名者 甲乙幹也 子丑枝也 幹者本 本實故以甲乙爲名 今按夏有孔甲,履癸 則殷之先 已有之矣
4. 按三代聖賢之君 夏帝禹,帝啓,帝少康,帝杼,帝不降 商成湯,太甲,太戊,祖乙,盤庚,武丁 周武王,成王,康王,宣王 周八百年而中興之君 只宣王而已 宜其衰替而不振也 按書無逸 稱殷之賢君曰中宗,高宗,祖甲,君奭 又稱太甲,祖乙而盤庚不與焉
3. 史記註云女媧 蓋伏羲氏之女 或曰妹也 宋兪琰曰 女媧猶國名女眞 如左傳所謂女艾 馬史所謂女鳩,女防 莊子所謂女偊,女商 孟子所謂馮婦 豈皆婦人乎 其說近矣
2. 續事始言 周武王伐紂後貶帝號 及秦始稱皇帝云 周武貶號之說 未知本出何書 而史記稱湯曰殷王 則恐非至周而始稱王也
1. 說郛云經書 稱夏曰后氏 殷周曰人 按白虎通云夏禹受禪爲君 故稱后 殷周順人心 征伐得天下 故稱人 按史記 夏后乃國號 如陶唐有虞之稱 故稱夏后帝啓,夏后帝太康云云 然則白虎通之言謬矣
5. 在昔赴京使臣 自我國咸從豐川靈光開洋 至登萊州 或浙江下陸 故三邑之有妓樂 蓋爲迎餞使臣而設 豐川今移屬于安岳云 天使祈順詩曰 海州鄰甕津 宋使甞經此 東牟逢麗人 舟檝能指示 來從芝崗島 風便兩日耳 芝崗島 今不知所在 言兩日則其近可知 蓋宋以前 中國商船 絡繹往來 至大明 以倭患故 海禁甚嚴 不通者餘二百年矣
4. 華表柱 按三才圖會 在遼陽城東六十里 然則今遼城中指爲華表柱者 蓋誑之也 古詩類苑註 遼東諸丁譜 載令威漢初學道得仙云 今鎭東堡在遼陽迤東 居民多姓丁 豈卽其地歟
3. 赴京道路 自王京至義州一千一百八十六里 自義州至皇都二千十二里 鴨綠江抵遼東中間 曰東八站伯顔洞 俗傳元將伯顔駐兵之地 鳳凰城,金石山,八渡河 皆所經也 遼東爲大都會 華表柱,廣祐寺,白塔,望京樓在焉 白塔世傳尉遲敬德所築 海州衛 乃管寧舊居 安市城在遼東云 而今不詳其處 鞍山卽唐太宗駐蹕臺 三叉河卽遼水 三國時爲高句麗之界 其西則古遼西郡 醫巫閭卽幽州鎭山 廣寧蓋亦幽州之域也 山上有聖水盆 參議賀欽故址在焉 山海關爲遼薊咽喉 望海亭枕其角 形勢甚壯 永平府 漢右北平地 卽李將軍射虎處 灤河二水 作燕尾形 河上有孤竹城 城中有夷齊廟 玉田古無終地 陽雍伯種玉之處 薊州古漁陽 城外有祿山橋 城中有獨樂寺 寺有大金佛 崆峒山 軒皇問道之所 薊門煙樹 爲燕臺八景之一 皇城內有柴市 乃文丞相死處 今國子監所經過賣薪處是也 皇城東路左 有三忠祠 三忠謂諸葛武侯,岳武穆,文丞相也 黃金臺在皇..
2. 麗史 太宗親征至遼東 遼澤泥潦 車馬不通 命軍剪草塡道 以車爲梁云 余見沙嶺高平盤山等地 廣野無際 雨潦則築長墻數百里 以通人馬 疑卽遼澤也
1. 皇明通紀曰 成化十五年 朝鮮爲建州女眞 邀刦使者 請改貢路 兵部郞中劉大夏執不可曰 朝鮮貢道 自鴉鶻關 由遼陽廣寧 過前屯入山海 迂回四三大鎭 此祖宗微意 若自鴨綠江 抵前屯山海太徑 恐貽他日憂 遂不從其請云 以此觀之 常言自鴨綠至山海關 有徑路者信矣
17. 桂海志曰 土人以鸚鵡爲鮓 孔雀爲腊云 乃土産 非怪也
16. 濟州村巷之女 鮮有伉儷 每歲三月 援兵入歸時 女輩凝粧携酒 來待於別刀浦 勸酒相狎 迎至其家 八月罷防 則涕泣追送 林子順作迎郞送郞曲 備記其事
15. 耽羅在絶海中 居人以海爲家 以漁採爲食 歲多漂溺 男子之得葬者寡矣 以其男少女多 故一夫而數十妻者有之 雖甚貧窶者 亦不下十婦 其婦常力作 以食其夫焉
14. 安東風俗 最重座首之任 非有德行門望爲一鄕所推服者 則切不許焉 世傳舊有政丞退老後爲座首 近世金鶴峯誠一 以舍人還家 鄕論擧公爲座首 辭病不出 俄有朝命 以執義見召 公喜曰 吾乃今始知宦味矣
13. 我國之俗 凡中外鄕邑坊里 皆作契以相紏檢 謂之香徒 按輿地勝覽 金廋信年十五 爲花郞 時人服從 號龍華香徒云 今香徒之稱 蓋本於此
12. 春川之麒麟 安邊之永豐 伊川之古未呑 最爲深僻 人跡罕到 比之朱陳村 而亂後催科驛騷 民受其害 風俗亦薄 蘇子瞻題朱陳村圖曰 而今風物那堪畫 縣吏催租夜打門是矣
11 江陵風俗淳厚 與諸邑別 每値良辰 請年七十以上 會于勝地以慰之 名曰靑春敬老會 雖僕隷之賤 登七旬者 皆許赴會 自古及今 行之不替云
10. 古人以坐爲常 故有侍坐命坐之說 有避席割席之事 管寧之穿榻 亦其證也 今中朝人 以立爲禮 居必踞床 至於父子並踞 未知此俗始於何代 先儒危坐之法 殆廢矣
8. 中朝女子不出外戶 出則必紗掩其面 倚市門者 唯養漢的耳 中華禮俗之美 於此可見 我國男婦混雜無別 雖不能猝變 若爲異路之制則庶矣
7. 舊稱我國婦女貞信不淫 蓋箕子之遺化歟 頃年天兵初出來 劫奸一官娼 娼恥之縊死 以娼而如是 謂之貞信亦宜 然倭賊與天兵 彌漫國內首尾十年之間 婦女爲其所汚 浸以成俗 有不如舊者矣
6. 墨莊漫錄曰 番禺海邊 有鬼市 夜半而合 鷄鳴而散 人從之多得異物云 余赴京 見皇城中爲夜市 未明而罷 所謂鬼市 疑亦指夜而言
5. 賓退錄曰 靖州俗 居喪不食酒肉鹽酪 而以魚爲蔬 湖北謂之魚菜 老杜白小詩曰風俗當園蔬是也
4. 一統志曰 朝鮮風俗 柔謹爲風 按金鶴峰以爲我國人性 謙恭遜順 入則修事親敬兄之道 出則盡忠君死長之義 士大夫崇禮讓厲廉恥 農商工賈 亦守本業 無犯分凌上之習 非但柔謹爲風而已 余謂壬辰之後 倭賊屯據腹內者七年 加以天兵出征 接濟粮餉 負戴供給 力所不堪 而無怨叛之意 天朝將士 無不嘉歎 以曩時言之 鶴峯之言 其信矣
3. 雜書 稱婦人有耳璫指環 則我國婦人之爲倣古制耳 唯婦人之髻鬟與童子之辮髮 出於胡俗 禮法之家 欲遵華制 而舊俗難以猝變 可慨也已
2. 莊子曰 爲天子之諸御 不穿耳 蓋穿耳自古而然 非獨我國之俗也
1. 禮記曰 殷人尚白 詩曰 有客有客 亦白其馬是也 然則東方人好著白衣 豈亦殷太師之遺風歟
9. 永平合抱川 爲一大都護府 迷豚聖求爲判官 築山城於抱州舊址 治地時掘得銅匙鐵鼎 匙則柄長而曲 鼎則體狹而長 與今制大別 自抱州之廢 不知幾千百年 而其色不小變 又得銅印一枚 印文猶可辨識云 異矣
8. 延安城中 舊無水 辛卯年間 趙憲謂倭寇將至而延安爲必守之地 貽書于府使申恪 以北神堂水 鑿地注下于城中 爲守禦之備 恪從其計 翌年壬辰 倭寇圍延安時 以城中有水 故得以固守 至今人皆知申恪之功 而不知出於趙憲之策也
7. 慈城,閭延,茂昌,虞芮等郡 在江界西北 逼近虜巢 世祖朝 議棄其地而空之 其倉穀移置江界者 今尚餘數萬石 陳腐不堪食 中廟朝 野人來居閭延茂昌 命發兵駈逐之 又令西帥連年伐穀 俾絶侵占之患 今奴胡鴟張日甚 漸就近境 而恐其生釁 莫敢誰何 豈非可虞之甚乎
6. 咸鏡道 本高句麗地 前朝時爲東北面 後咸州以北 沒於女眞 尹瓘擊逐之 後又入于元 凡九十九年而始復之 入我朝爲豐沛之鄕 太祖朝 拓地至豆滿江 世宗朝 設六鎭 其規模布置遠矣 然地近山戎 控禦甚難 非國家威靈 豈得數百年無事乎
5. 我國地方分八道 置府牧郡縣 京畿左右道 四牧七都護府八郡十八縣 凡三十七官 忠淸道左右道 四牧十二郡三十八縣 凡五十四官 黃海道 二牧四都護府七郡十一縣 凡二十四官 江原道一大都護府一牧五都護府七郡十二縣 凡二十六官 全羅道左右道 一府三牧四都護府十二郡三十七縣 凡五十七官 慶尚道左右道 一府一大都護府三牧八都護府十四郡四十縣 凡六十七官 平安道 一府一大都護府三牧六都護府十八郡十三縣 凡四十二官 咸鏡道南北道 一府一大都護府一牧十二都護府四郡三縣 凡二十二官 合三百二十九官 而今革者五 陞府者二 陞大都護府者一 陞都護府者八也
4. 安市城 按漢書地理志 乃遼東屬縣 又東史曰 安市在遼東之北云 今人妄生穿鑿 欲求之於鴨綠印則錯矣 金時習遊關西錄 以安州爲安市城 可笑
3. 成都記 蜀主孟昶 於成都城上 種芙蓉如錦 因名錦官城 余謂此說非是 杜詩花重錦官城註 成都府江山明媚如錦 故呼爲錦官城 則其稱久矣 非始於昶也 余意錦官云者 蓋以蜀中出錦故名之 如銅官鹽官珠官之類
2. 禹貢註 舜分九州爲十二州 分冀東爲幷 東北爲幽 分靑之東北爲營 營州卽遼東 漢公孫度據遼東 自號靑州刺史 又曰遼東朝鮮等處 皆靑州之境 以其地曠隔 故分爲營州云 按幷州今太原晉代等地是也 三才圖會曰 幽州卽今廣寧以西地 營州卽廣寧印地也
1. 史記 黃帝畫野分州 得百里之國萬區 夫中國之地東西南北 不過萬里 安得萬區之多 其謂自中國以達四裔者 亦强說爾 又禹會諸侯於塗山 執玉帛者萬國 按塗山 乃東南一隅地 且諸侯朝聘有時 豈有天下諸國一時盡會之理 其曰萬國 亦言其多也 非實數也
8. 咸鏡北道 自金宗瑞始設六鎭 垂二百年 以城底居胡爲藩蔽 謂之藩胡 近年以來 建州奴酋張甚 掠去藩胡 殆無遺者 拓地至我境 橫行深入 莫敢誰何 唇亡齒寒之憂 有不可言
7. 向化胡人入居內地者 自祖宗朝有之 蓋來者勿拒之意也 頃年以來 奴酋張甚 擄去藩胡 使之後屬 故藩胡多願內附 十百爲群 今畿甸兩湖之間 連村雜處 煙火幾於相望 恐有日後難處之患 謀國者其亦念及於此否
6. 韻府群玉曰 胡中鹽出於木石 聞今建州夷無鹽 以杻木頭汁 和味以當鹽 所謂出於木石者 蓋此類也
5. 建州,毛憐,海性衛 皆本女眞而建州最强 永樂時 分置三衛 封其頭目 爲都督指揮 所以渙其群 使不相統攝 誠以夷攻夷之上策也 今奴酋與如許互相雄長 不敢先動 蓋其驗矣
4. 元史稱色目人者 蓋謂蒙古外諸番夷人也 按小說云佛語阿修羅 卽今四夷諸色目是也
3. 昔金完顔氏以本出高麗 遇高麗甚厚 終不侵暴 愛州今義州本高麗地而陷於遼 及金滅遼 以愛州畀高麗 又尹瓘北征時 軍兵數百 後而未還 因居胡地 爲一部落 今忽溫酋長夏叱貴 卽其裔云 忽溫卽元時火溫衛也 今建州衛 卽女眞遺種 而或言前朝王氏之裔爲奴酋云 未知信否
2. 小說曰 突厥居金山之陽 以鐵工役屬單于 突厥者 兜牟也 以善作兜牟故名之 又綱目註 金山狀如兜鍪 其俗號兜鍪爲突厥 因爲國號云 今漢音突厥 與我國方音頭具 亦相近
1. 史記周武王時 肅愼氏貢楛矢石弩,按肅愼 卽我國北邊胡也 楛矢 俗所謂西水羅木 胡人用以爲箭者云 五帝本紀註 息愼卽肅愼也 唐虞時 已見於中國矣
49. 異聞志云天下無處非鬼充塞無間 獨互人國白玉城 以白玉爲之 鬼不敢入 蓋鬼陰物 喜黑而惡白耳 有人至此城得其故 歸以白石繞屋爲墻 時河間多疫癘 獨其家無染者 今人用白堊塗門 亦其遺意也 按後漢書 西域大秦國 以石爲城 列置郵亭 皆堊墍之云 互人 疑亦西域國名
48. 萬曆癸卯 余忝副提學時 赴京回還使臣李光庭,權憘 以歐羅巴國輿地圖一件六幅送于本館 蓋得於京師者也 見其圖甚精巧 於西域特詳 以至中國地方曁我東八道,日本六十州 地理遠近大小 纖悉無遺 所謂歐羅巴國 在西域最絶遠 去中國八萬里 自古不通中朝 至大明始再入貢 地圖乃其國使臣馮寶寶所爲 而末端作序文記之 其文字雅馴 與我國之文不異 始信書同文 爲可貴也 按其國人利瑪竇,李應誠者 亦俱有山海輿地全圖 王沂三才圖會等書 頗采用其說 歐羅巴地界 南至地中海 北至冰海 東至大乃河 西至大西洋 地中海者 乃是天地之中故名云
47. 歐羅巴國 亦名大西國 有利瑪竇者 泛海八年 越八萬里風濤 居東粤十餘年 所著天主實義二卷 首論天主始制天地 主宰安養之道 次論人魂不滅 大異禽獸 次辨輪廻六道之謬 天堂地獄善惡之報 末論人性本善而敬奉天主之意 其俗謂君曰敎化皇 不婚娶故無襲嗣 擇賢而立之 又其俗重友誼 不爲私蓄 著重友論 焦竑曰 西域利君以爲友者第二我 此言奇甚云 事詳見續耳譚
46. 按唐史 骨利幹居翰海北 其地晝長夜短 日沒後天色正曛 煮羊胛適熟 日復出 唐初 號結骨 朱子曰 此是地之角尖處 日入地下 無所遮蔽 故常光明 及東出而爲曉 其所經遮蔽處 亦不多耳
45. 永結利國 在極西外洋 晝則極長 夜纔二更 旋卽天明 其俗惟喫麥屑衣皮裘 以舟爲家 四重造船 以鐵片周裹內外 船上建數十檣竹 船尾設生風之機 碇索用鐵鎖數百湊合以成 故雖遇風濤不敗 戰用大砲 出沒行劫 海中諸國 莫敢相抗 頃年 自日本漂到興陽之境 其船極高大 如層樓大屋 我軍搏戰 不能攻破 致令脫去 後問倭使 知其爲永結利人也 按元史 吉利吉思去中國二萬五千餘里 晝長夜短 卽唐骨利幹國云 結利與吉利骨利音相近 疑卽此也
44. 南番國人 萬曆癸卯年間 隨倭舶漂抵我境 見其人 眉與上睫通爲一 髯似羊鬚 其率人面漆黑 形狀尤醜怪 蓋海鬼類也 言語不通 因倭譯問 則國在海中 距中國八萬里 倭人以地多珍寶 故往來通商 離本土八年 方到此云 蓋絶國也
43. 佛浪機國 在暹羅西南海中 乃西洋大國也 其火器號佛浪機 今兵家用之 又西洋布極輕細 如蟬翼焉
42. 天下奇寶 多出於西域 如玻瓈瑪瑙葡萄西瓜胡桃獅子之類是也 佛法幻術 皆從西域而出 雖曰左道 可見其人多技藝也 其山川 有流沙,弱水,崑崙,星宿海 中國之黃河源於此 亦靈異矣哉
41. 漢書曰 會稽海外 有東鯷人 分爲三十餘國云 此則似指倭奴而言 今以我國爲鯷岑 恐未是 況可自稱乎
40. 裸壤國 距日本不遠 其人身甚長 全身黑如炭 目多白 額鼻高突 頭髮如羊毛 娶倭女居日本 楊生萬世親見如此云 大抵海中之爲裸壤者多矣
39. 稗史言回回國 事天事祖之外 無所崇 有詩曰僧言佛子在西空 道說蓬萊在海東 惟有孔門眞實事 眼前無日不春風 余謂回回在西域 而其言如此 以中華之士 而乃尚佛敎何也 回回文字 有篆草楷三樣 其曆法與中國僅差二刻 聞西南諸國 奉回回敎法者多云 蓋斥佛法而以事天爲重耳 又其俗善保養 常護外腎 使不着寒 夜臥以手握之令暖 謂此乃生人性命之本根 不可不保護 此說亦有理 回回或以爲古之大食國 非唐之回鶻,回紇也 余赴京時 見其國人 皆白布纏頭 亦詭矣
38. 五代史曰 契丹東距海有鐵甸 其地少草木 水鹹濁如血 北有牛蹄突厥 人身牛足 又北狗國 人身狗首 長毛不衣 語爲犬嗥 生男爲狗女爲人 東北至襪劫子 其人善射 遇人輒殺而生食 契丹嘗遣十人 齎乾麨北行一年 經四十三城 居人多以木皮爲屋 其語言無譯者 不知國土名號 其地遇平地則溫和 山林則寒冽 至三十三城 得一人能鐵甸語云 自此以往 龍蛇猛獸魑魅群行 不可往 此北荒之極也 余謂此北荒外 安知又有世界 如三才圖會所紀者乎
37. 晉書 肅愼氏 一名挹婁 在不咸山北 去扶餘可六十日 東濱大海 西接寇漫汗國 北極弱水 廣袤數千里 裨離國 在肅愼氏國西北 馬行二百日 養雲國 去裨離馬行又五十日 寇莫汗國 去養雲國又百日 一群國 去莫汗又百五十日 計去肅愼五萬餘里 晉武時各遣小部 獻其方物 按黑水靺鞨 卽肅愼氏也 黑水 今黑龍江也
36. 五代史 西域五盧地無水 而常寒多雪 每天暖雪消 乃得水 又仲雲界無水 掘地得濕沙 人置之胸以止渴 又吾學編 西域大沙河可二百里無水 卽有水 人不可飮 飮牛馬輒死 討來思在海中 山下有水 赤色如火燃 亦異矣
35. 亦思把罕 西南海中大國 廣袤千里 王居侈麗 物産豐厚 尚佛畏刑 喜施惡奪 有珠珀而無稻黍 日食惟穄麥 麥粒麤壯甘美 阿速在西海中 亦大國 敬佛鬼好布施 物産饒裕 凉暄適節 人無飢寒 夜無寇盜 蓋樂土也 以上諸國 出吾學編等書 又宋史曰 注輦國 自古不通中國 水行至廣州 約四十一萬餘里云 此外西番及海外小國 如彭亨,呂宋,阿魯甘,巴里等國 不能悉錄 其不通中華 不入載籍者 亦何限乎
34. 忽魯謨斯 在西南海中 土厚宜耕種 人質直 狀貌偉碩 喜作佛事 産獅子駞鷄福鹿靈羊馬哈獸 按韓詩貨通獅子國註 獅子國在南海中 人長丈五尺 船極高大 梯而上之云 疑卽此也
33. 魯陳 一名柳城 在西域中 經大川沙磧無水草 馬牛過此輒死 大風倏起 人馬相失 道傍多骸骨有鬼魅 行人失侶 白日迷亡 謂之旱海 西有流沙河 北有火焰山 山色如火 氣候和煖 土宜麻麥 有小蒲萄 甘甜無核云 所謂流沙河 蓋卽禹貢流沙也
32. 火州 漢車師前後王地 去長安九千里 元帝置戊己校尉 屯田於前王庭 以地勢高敞 名高昌 唐太宗平高昌置西州 後陷於吐蕃 元號畏兀兒 今號火州 俗類匈奴 事天神信佛法 按宋史曰 高昌人多壽 率百餘歲 無夭死 其山川 靈山,蒲類海,交河爲大 其地山色如火 天氣多熱 史記相如傳註 崑崙之北 有炎火之山 投物輒然 岑參詩云暮投交河城 火山赤崔嵬是也
31. 于闐大國 在葱嶺北 東西五千里 南北千里 人機巧 喜浮屠法 相見輒跪 得問遺書 戴于首乃發之 稍知尊卑禮節 狀貌亦似華人 有白玉河,綠玉河,黑玉河 産玉珊瑚膃肭臍
30. 黑婁 近土魯番 山川草木禽獸皆黑 男女亦然 有鹽澤産石鹽 堅白如石 可琢爲器 以盛酒食 不鹽而鹹 哈烈等地亦産云 哈烈 去嘉峪關萬三千里 四面大山而少雨 男髡首 衣尚白 乃喪易靑黑 人多善走 日行三百里 氣候常煖 男女瀆亂無恥 然有學舍 講習經義 省刑薄斂 寡爭好施 務農桑 蓋其俗亦淳朴矣
29. 土魯番 在火州西百里 古交河縣 亦曰車師國 氣候多煖少雨雪 土宜麻麥 人皆屋居信佛法 有靈山周二十餘里 悉五色砂石 光焰灼火 四回峻壑 天巧奇絶 草木不生 禽獸鮮少 蓋佛書所稱靈山是也
28. 渴石 在撒馬兒罕西南 城周十餘里 四面水田 故元駙馬居也 山多奇樹 有石峽 兩壁懸崖 宛如斧劈 行二三里 出峽口有門 謂之鐵門關 岑參使交河郡詩曰 鐵關控天崖 萬里何遼哉 卽此也
27. 天方 舊名天堂 俗用回回曆 風景融和 四時皆如春 田沃稻饒 居民樂業 風俗好善 亦無刑罰 自然淳化 不作盜賊 佛書所謂天堂 疑指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