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內儲說上 (18)
건빵이랑 놀자
내저설 상칠술(內儲說上七術) 제삼십(第三十) 1. 主之所用也七術, 所察也六微. 七術: 一曰衆端參觀, 二曰必罰明威, 三曰信賞盡能, 四曰一聽責下, 五曰疑詔詭使, 六曰挾知而問, 七曰倒言反事. 此七者, 主之所用也. 2. 觀聽不參則誠不聞, 聽有門戶則臣壅塞. 其說在侏儒之夢見竈, 哀公之稱“莫衆而迷”. 故齊人見河伯, 與惠子之言“亡其半” 也. 其患在豎牛之餓叔孫, 而江乙之說荊俗也. 嗣公欲治不知, 故使有敵, 是以明主推積鐵之類, 而察一巿之患. 參觀一 3. 愛多者, 則法不立, 威寡者則下侵上. 是以刑罰不必則禁令不行. 其說在董子之行石邑, 與子産之敎遊吉也. 故仲尼說隕霜, 而殷法刑棄灰; 將行去樂池, 而公孫鞅重輕罪. 是以麗水之金不守, 而積澤之火不救. 成歡以太仁弱齊國, 卜皮以慈惠亡魏王. 管仲知之, 故斷死人; 嗣公知之, 故買胥靡. 必罰二 ..
3. 三 明主者, 鑒於外也, 而外事不得不成, 故蘇代非齊王. 人主鑒於上也, 而居者不適不顯, 故潘壽言禹情. 人主無所覺悟, 方吾知之, 故恐同衣於族, 而況借於權乎!吳章知之, 故說以佯, 而況借於誠乎!趙王惡虎目而壅. 明主之道, 如周行人之卻衛侯也.
16. 衛嗣君重如耳, 愛世姬, 而恐其皆因其愛重以壅己也, 乃貴薄疑以敵如耳, 尊魏姬以耦世姬, 曰: “以是相參也.” 嗣君知欲無壅, 而未得其術也. 夫不使賤議貴, 下必坐上, 而必待勢重之鈞也, 而後敢相議, 則是益樹壅塞之臣也. 嗣君之壅乃始.
15. 七 陽山君相謂, 聞王之疑己也, 乃僞謗樛豎以知之. 淖齒聞齊王之惡己也, 乃矯爲秦使以知之. 齊人有欲爲亂者, 恐王知之, 因詐逐所愛者, 令走王知之. 子之相燕, 坐而佯言曰: “走出門者何, 白馬也?” 左右皆言不見. 有一人走追之, 報曰: “有.” 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誠信. 有相與訟者, 子産離之而無使得通辭, 倒其言以告而知之. 衛嗣公使人爲客過關巿, 關巿苛難之, 因事關巿. 以金與關吏乃舍之. 嗣公爲關吏曰: “某時有客過而所, 與汝金, 而汝因遣之.” 關市乃大恐, 而以嗣公爲明察.
14. 六 韓昭侯握爪, 而佯亡一爪, 求之甚急, 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 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誠不. 韓昭侯使騎於縣. 使者報, 昭侯問曰: “何見也?” 對曰: “無所見也.” 昭侯曰: “雖然, 何見?” 曰: “南門之外, 有黃犢食苗道左者.” 昭侯謂使者: “毋敢泄吾所問於女.” 乃下令曰: “當苗時, 禁牛馬入人田中固有令, 而吏不以爲事, 牛馬甚多入人田中. 亟擧其數上之; 不得, 將重其罪.” 於是三鄕擧而上之. 昭侯曰: “未盡也.” 復往審之, 乃得南門之外黃犢. 吏以昭侯爲明察, 皆悚懼其所而不敢爲非. 周主下令索曲杖, 吏求之數日不能得. 周主私使人求之, 不移日而得之. 乃謂吏曰: “吾知吏不事事也. 曲杖甚易也, 而吏不能得, 我令人求之, 不移日而得之, 豈可謂忠哉!” 吏乃皆悚懼其所, 以君爲神明. 卜皮爲縣令, 其御史汙穢而有愛妾, 卜皮乃使少庶子佯愛之, ..
13. 五 龐敬, 縣令也. 遣巿者行, 而召公大夫而還之. 立有間, 無以詔之, 卒遣行. 巿者以爲令與公大夫有言, 不相信, 以至無姦. 戴驩, 宋太宰, 夜使人曰: “吾聞數夜有乘轀車至李史門者, 謹爲我伺之.” 使人報曰: “不見轀車, 見有奉笥而與李史語者, 有間, 李史受笥.” 周主亡玉簪, 令吏求之, 三日不能得也. 周主令人求而得之. 家人之屋間. 周主曰: “吾知吏之不事事也. 求簪, 三日不得之, 吾令人求之, 不移日而得之.” 於是吏皆聳懼, 以爲君神明也.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巿, 顧反而問之曰: “何見於巿?” 對曰: “無見也.” 太宰曰: “雖然, 何見也?” 對曰: “巿南門之外甚衆牛車, 僅可以行耳.” 太宰因誡使者: “無敢告人吾所問於女.” 因召巿吏而誚之曰: “巿門之外. 何多牛屎?” 巿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 乃悚懼其所也
12. 四 魏王謂鄭王曰: “始鄭·梁一國也, 已而別, 今願復得鄭而合之梁.” 鄭君患之, 召群臣而與之謀所以對魏. 鄭公子謂鄭君曰: “此甚易應也. 君對魏曰: ‘以鄭爲故魏而可合也, 則弊邑亦願得梁而合之鄭.” 魏王乃止. 齊宣王使人吹竽, 必三百人. 南郭處士請爲王吹竽, 宣王說之, 廩食以數百人. 宣王死, 湣王立, 好一一聽之, 處士逃. 一曰: 韓昭侯曰: “吹竽者衆, 吾無以知其善者.” 田嚴對曰: “一一而聽之.” 趙令人因申子於韓請兵, 將以攻魏. 申子欲言之君, 而恐君之疑己外巿也, 不則恐惡於趙, 乃令趙紹·韓沓嘗試君之動貌而後言之. 內則知昭侯之意, 外則有得趙之功. 三國至韓, 王謂樓緩曰: “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講, 何如?” 對曰: “夫割河東, 大費也; 免國於患, 大功也. 此父兄之任也, 王何不召公子汜而問焉?” 王召公子汜而告之, 對曰:..
11. 三 齊王問於文子曰: “治國何如?” 對曰: “夫賞罰之爲道, 利器也. 君固握之, 不可以示人. 若如臣者, 猶獸鹿也, 唯薦草而就.” 越王問於大夫種曰: “吾欲伐吳, 可乎?” 對曰: “可矣. 吾賞厚而信, 罰嚴而必. 君欲知之, 何不試焚宮室?” 於是遂焚宮室, 人莫救之. 乃下令曰: “人之救火者死, 比死敵之賞; 救火而不死者, 比勝敵之賞; 不救火者, 比降北之罪.” 人之塗其體被濡衣而走火者, 左三千人, 右三千人. 此知必勝之勢也. 吳起爲魏武侯西河之守. 秦有小亭臨境, 吳起欲攻之. 不去, 則甚害田者; 去之, 則不足以徵甲兵. 於是乃倚一車轅於北門之外而令之曰: “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者, 賜之上田·上宅.” 人莫之徙也. 及有徙之者, 遂賜之如令. 俄又置一石赤菽於東門之外而令之曰: “有能徙此於西門之外者, 賜之如初.” 人爭徙之. 乃下令曰: “明日..
10. 二 董閼于爲趙上地守. 行石邑山中, 見深**澗, 峭如牆, 深百仞, 因問其旁鄕左右曰: “人嘗有入此者乎?” 對曰: “無有.” 曰: “嬰兒·盲聾·狂悖之人嘗有入此者乎?” 對曰: “無有.” “牛馬犬彘嘗有入此者乎?” 對曰: “無有.” 董閼于喟然太息曰: “吾能治矣. 使吾法之無赦, 猶入澗之必死也, 則人莫之敢犯也, 何爲不治?” 子産相鄭, 病將死, 謂遊吉曰: “我死後, 子必用鄭, 必以嚴莅人. 夫火形嚴, 故人鮮灼; 水形懦, 故人多溺. 子必嚴子之刑, 無令溺子之懦.” 故子産死. 遊吉不忍行嚴刑, 鄭少年相率爲盜, 處於雚澤, 將遂以爲鄭禍. 遊吉率車騎與戰, 一日一夜, 僅能剋之. 遊吉喟然歎曰: “吾蚤行夫子之敎, 必不悔至於此矣.” 魯哀公問於仲尼曰: “《春秋》之記曰: ‘冬十二月霣霜不殺菽. ’何爲記此?” 仲尼對曰: “此言可以殺而不殺也...
9. 一 衛靈公之時, 彌子瑕有寵, 專於衛國. 侏儒有見公者曰: “臣之夢踐矣.” 公曰: “何夢?” 對曰: “夢見竈, 爲見公也.” 公怒曰: “吾聞見人主者夢見日, 奚爲見寡人而夢見竈?” 對曰: “夫日兼燭天下, 一物不能當也; 人君兼燭一國, 一人不能擁也. 故將見人者夢見日. 夫竈, 一人煬焉, 則後人無從見矣. 今或者一人有煬君者乎? 則臣雖夢見竈, 不亦可乎!”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鄙諺曰: ‘莫衆而迷. ’今寡人擧事, 與群臣慮之, 而國愈亂, 其故何也?” 孔子對曰: “明主之問臣, 一人知之, 一人不知也; 如是者, 明主在上, 群臣直議於下. 今群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 擧魯國盡化爲一, 君雖問境內之人, 猶不免於亂也.” 一曰: 晏嬰子聘魯, 哀公問曰: “語曰: ‘莫三人而迷. ’今寡人與一國慮之, 魯不免於亂, 何也?” 晏子曰: “古之所謂‘莫三人..
8.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則姦情得. 故陽山謾樛豎, 淖齒爲秦使, 齊人欲爲亂, 子之以白馬, 子産離訟者, 嗣公過關巿. 倒言七 右經
7. 挾智而問, 則不智者至; 深智一物, 衆隱皆變. 其說在昭侯之握一爪也. 故必南門而三鄕得. 周主索曲杖而群臣懼, 卜皮事庶子, 西門豹詳遺轄. 挾智六
6. 數見久待而不任, 姦則鹿散. 使人問他則不鬻私. 是以龐敬還公大夫, 而戴讙詔視轀車, 周主亡玉簪, 商太宰論牛矢. 詭使五
5. 一聽則愚智不分, 責下則人臣不參. 其說在“索鄭” 與“吹竽” . 其患在申子之以趙紹·韓沓爲嘗試. 故公子氾議割河東, 而應侯謀弛上黨. 一聽四
4. 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 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 其說在文子稱“若獸鹿” . 故越王焚宮室, 而吳起倚車轅, 李悝斷訟以射, 宋崇門以毁死. 句踐知之, 故式怒**䵷; 昭侯知之, 故藏弊袴. 厚賞之使人爲賁·諸也, 婦人之拾蠶, 漁者之握鱣, 是以效之. 賞譽三
3. 愛多者, 則法不立, 威寡者則下侵上. 是以刑罰不必則禁令不行. 其說在董子之行石邑, 與子産之敎遊吉也. 故仲尼說隕霜, 而殷法刑棄灰; 將行去樂池, 而公孫鞅重輕罪. 是以麗水之金不守, 而積澤之火不救. 成歡以太仁弱齊國, 卜皮以慈惠亡魏王. 管仲知之, 故斷死人; 嗣公知之, 故買胥靡. 必罰二
2. 觀聽不參則誠不聞, 聽有門戶則臣壅塞. 其說在侏儒之夢見竈, 哀公之稱“莫衆而迷”. 故齊人見河伯, 與惠子之言“亡其半” 也. 其患在豎牛之餓叔孫, 而江乙之說荊俗也. 嗣公欲治不知, 故使有敵, 是以明主推積鐵之類, 而察一巿之患. 參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