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內言 (17)
건빵이랑 놀자
계(戒) 제이십육(第二十六) 內言九 1. 桓公將東游, 問于管仲曰: “我游猶軸轉斛, 南至琅邪. 司馬曰, 亦先王之游已. 何謂也?“ 管仲對曰: “先王之游也, 春出, 原農事之不本者, 謂之游; 秋出, 補人之不足者, 謂之夕. 夫師行而糧食其民者, 謂之亡; 從樂而不反者, 謂之荒. 先王有游夕之業于人, 無荒亡之行于身.“ 桓公退再拜命曰: “寶法也!” 管仲復于桓公曰: “無翼而飛者, 聲也; 無根而固者, 情也; 無方而富者, 生也. 公亦固情謹聲, 以嚴尊生, 此謂道之榮.“ 桓公退, 再拜: “請若此言.“ 管仲復于桓公曰: “任之重者莫如身, 塗之畏者莫如口, 期而遠者莫如年. 以重任行畏塗, 至遠期, 唯君子乃能矣.“ 桓公退, 再拜之曰: “夫子數以此言者敎寡人.“ 管仲對曰: “滋味動靜, 生之養也; 好惡, 喜怒, 哀樂, 生之變也; 聰明當物, 生之德..
6. 管仲曰: “夫江, 黃之國近于楚, 爲臣死乎, 君必歸之楚而寄之; 君不歸, 楚必私之. 私之而不救也, 則不可; 救之, 則亂自此始矣.“ 桓公曰: “諾.“ 管仲又言曰: “東郭有狗嘊嘊, 旦暮欲齧, 我猳而不使也. 今夫易牙, 子之不能愛, 將安能愛君? 君必去之.“ 公曰: “諾.“ 管子又言曰: “北郭有狗嘊嘊, 旦暮欲齧, 我猳而不使也. 今夫豎刁, 其身之不愛, 焉能愛君? 君必去之.“ 公曰: “諾.“ 管子又言曰: “西郭有狗嘊嘊, 旦暮欲齧, 我猳而不使也. 今夫衛公子開方, 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 是所願也, 得于君者是將欲過其千乘也, 君必去之.“ 桓公曰: “諾.“ 管子遂卒. 卒十月, 隰朋亦卒. 桓公去易牙, 豎刁, 衛公子開方. 五味不至, 于是乎復反易牙; 宮中亂, 復反豎刁; 利言卑辭不在側, 復反衛公子開方. 桓公內不量力, 外不量交, 而..
5. 公又問曰: “不幸而失仲父也, 二三大夫者, 其猶能以國寧乎?“ 管仲對曰: “君請矍已乎? 鮑叔牙之爲人也好直, 賓胥無之爲人也好善, 寧戚之爲人也能事, 孫在之爲人也善言.“ 公曰: “此四子者, 其孰能一? 人之上也, 寡人幷而臣之, 則其不以國寧, 何也?“ 對曰: “鮑叔之爲人, 好直而不能以國詘; 賓胥無之爲人也, 好善而不能以國詘; 寧戚之爲人, 能事而不能以足息; 孫在之爲人, 善言而不能以信黙. 臣聞之, 消息盈虛, 與百姓詘信, 然後能以國寧勿已者, 朋其可乎? 朋之爲人也, 動必量力, 擧必量技.“ 言終, 喟然而歎曰: “天之生朋, 以爲夷吾舌也, 其身死, 舌焉得生哉!”
4. 管仲寢疾, 桓公往問之, 曰: “仲父之疾甚也, 若不可諱矣, 不幸而不起此疾, 彼政我將安移之?“ 管仲未對. 桓公曰: “鮑叔之爲人何如?“ 管子對曰: “鮑叔, 君子也, 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 不受也. 雖然, 不可以爲政. 其爲人也, 好善而惡惡已甚, 見一惡終身不忘.“ 桓公曰: “然則孰可?“ 管仲對曰: “隰朋可. 朋之爲人, 好上識而下問. 臣聞之, 以德予人者謂之仁, 以財予人者謂之良. 以善勝人者, 未有能服人者也. 于國有所不知政, 于家有所不知事, 必則朋乎! 且朋之爲人也, 居其家不忘公門, 居公門不忘其家, 事君不二其心, 亦不忘其身, 擧齊國之幣, 握路家五十室, 其人不知也. 大仁也哉, 其朋乎!”
3. 桓公外舍而不鼎饋, 中婦諸子謂宮人: 盍不出從乎? 君將有行.“ 宮人皆出從. 公怒曰: “孰謂我有行者?“ 宮人曰: “賤妾聞之中婦諸子.“ 公召中婦諸子曰: “女焉聞吾有行也?“ 對曰: “妾人聞之, 君外舍而不鼎饋, 非有內憂, 必有外患. 今君外舍而不鼎饋, 君非有內憂也, 妾是以知君之將有行也.“ 公曰: “善, 此非吾所與女及也. 而言乃至焉, 吾是以語女. 吾欲致諸侯而不至, 爲之奈何?“ 中婦諸子曰: “自妾之身之不爲人持接也, 未嘗得人之布織也, 意者更容不審耶?“ 明日, 管仲朝, 公告之, 管仲曰: “此聖人之言也, 君必行也.“
2. 桓公明日弋在廩, 管仲, 隰朋朝. 公望二子, 弛弓脫釬而迎之曰: “今夫鴻鵠, 春北而秋南, 而不失其時, 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于天下乎? 今孤之不得意于天下, 非皆二子之憂也?“ 桓公再言, 二子不對. 桓公曰: “孤旣言矣, 二子何不對乎?“ 管仲對曰: “今夫人患勞, 而上使不時; 人患饑, 而上重斂焉; 人患死, 而上急刑焉. 如此而又近有色而遠有德, 雖鴻鵠之有翼, 濟大水之有舟楫也. 其將若君何?“ 桓公蹴然逡遁. 管仲曰: “昔先王之理人也, 蓋人有患勞而上使之以時, 則人不患勞也; 人患饑而上薄斂焉, 則人不患饑矣; 人患死而上寬刑焉, 則人不患死矣. 如此而近有德而遠有色, 則四封之內視君其猶父母邪! 四方之外歸君其猶流水乎!” 公輟射, 援綏而乘, 自御, 管仲爲左, 隰朋參乘. 朔月三日, 進二子于里官, 再拜頓首曰: “孤之聞二子之言也, 耳加聰而視加明,..
1. 桓公將東游, 問于管仲曰: “我游猶軸轉斛, 南至琅邪. 司馬曰, 亦先王之游已. 何謂也?“ 管仲對曰: “先王之游也, 春出, 原農事之不本者, 謂之游; 秋出, 補人之不足者, 謂之夕. 夫師行而糧食其民者, 謂之亡; 從樂而不反者, 謂之荒. 先王有游夕之業于人, 無荒亡之行于身.“ 桓公退再拜命曰: “寶法也!” 管仲復于桓公曰: “無翼而飛者, 聲也; 無根而固者, 情也; 無方而富者, 生也. 公亦固情謹聲, 以嚴尊生, 此謂道之榮.“ 桓公退, 再拜: “請若此言.“ 管仲復于桓公曰: “任之重者莫如身, 塗之畏者莫如口, 期而遠者莫如年. 以重任行畏塗, 至遠期, 唯君子乃能矣.“ 桓公退, 再拜之曰: “夫子數以此言者敎寡人.“ 管仲對曰: “滋味動靜, 生之養也; 好惡, 喜怒, 哀樂, 生之變也; 聰明當物, 生之德也. 是故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 御正六氣..
문(問) 제이십사(第二十四) 內言七 1. 凡立朝廷, 問有本紀. 爵授有德, 則大臣興義; 祿予有功, 則士輕死節, 上帥士以人之所戴, 則上下和; 授事以能, 則人上功. 審刑當罪, 則人不易訟; 無亂社稷宗廟, 則人有所宗. 毋遺老忘親, 則大臣不怨; 擧知人急, 則衆不亂. 行此道也, 國有常經, 人知終始, 此霸王之術也. 2. 然後問事, 事先大功, 政自小始. 問死事之孤, 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問少壯而未勝甲兵者幾何人? 問死事之寡, 其餼廩何如? 問國之有功大者, 何官之吏也? 問州之大夫也, 何里之士也? 今吏亦何以明之矣? 問刑論有常以行, 不可改也, 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 問五官有度制, 官都有其常斷, 今事之稽也何待? 問獨夫, 寡婦, 孤寡, 疾病者幾何人也? 問國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問鄕之良家, 其所牧養者幾何人矣? 問邑之貧人, 債而食者幾何家? 問理..
5. 制地君曰: 理國之道, 地德爲首. 君臣之禮, 父子之親, 覆育萬人, 官府之藏, 强兵保國, 城郭之險, 外應四極, 具取之地. 而巿者, 天地之財具也, 而萬人之所和而利也, 正是道也. 民荒無苛, 人盡地之職, 一保其國. 各主異位, 毋使讒人, 亂普而德營, 九車之親. 關者, 諸侯之陬隧也, 而外財之門戶也, 萬人之道行也. 明道以重告之, 征于關者, 勿征于巿; 征于巿者, 勿征于關. 虛車勿索, 徒負勿入, 以來遠人, 十六道同身. 外事謹, 則聽其名, 視其名, 視其色, 是其事, 稽其德, 以觀其外, 則無敦于權人, 以困貌德. 國則不惑, 行之職也. 問于邊吏曰: 小利害信, 小怒傷義, 邊信傷德, 厚和構四國. 以順貌德, 後鄕四極. 令守法之官日, 行度必明, 無失經常.
4. 問所以敎選人者何事? 問執官都者, 其位事幾何年矣, 所辟草萊, 有益于家邑者幾何矣? 所封表以益人之生利者何物也? 所築城郭, 修牆閉, 絶通道, 阨軶闕, 深防溝, 以益人之地守者, 何所也? 所捕盜賊, 除人害者幾何矣?
3. 問國之伏利, 其可應人之急者幾何所也? 人之所害于鄕里者何物也? 問士之有田宅, 身在陳列者幾何人? 餘子之勝甲兵有行伍者幾何人? 問男女有巧伎, 能利備用者幾何人? 處女操工事者幾何人? 冗國所開口而食者幾何人? 問一民有幾年之食也? 問兵車之計幾何乘也? 牽家馬軶家車者幾何乘? 處士修行, 足以敎人, 可使帥衆蒞百姓者幾何人? 士之急難可使者幾何人? 工之巧, 出足以利軍伍, 處可以修城郭, 補守備者幾何人? 城粟軍糧, 其可以行幾何年也? 吏之急難可使者幾何人? 大夫疏器: 甲兵, 兵車, 旌旗, 鼓鐃, 帷幕, 帥車之載幾何乘? 疏藏器: 弓弩之張, 衣夾鋏, 鉤弦之造, 戈戟之緊, 其厲何若? 其宜修而不修者, 故何視? 而造修之官, 出器處器之具, 宜起而未起者何待? 鄕, 師車輜造修之具, 其繕何若? 工尹伐材用, 毋于三時, 群材乃植而造器定, 冬, 完良備用必足..
2. 然後問事, 事先大功, 政自小始. 問死事之孤, 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問少壯而未勝甲兵者幾何人? 問死事之寡, 其餼廩何如? 問國之有功大者, 何官之吏也? 問州之大夫也, 何里之士也? 今吏亦何以明之矣? 問刑論有常以行, 不可改也, 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 問五官有度制, 官都有其常斷, 今事之稽也何待? 問獨夫, 寡婦, 孤寡, 疾病者幾何人也? 問國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問鄕之良家, 其所牧養者幾何人矣? 問邑之貧人, 債而食者幾何家? 問理園圃而食者幾何家? 人之開田而耕者幾何家? 士之身耕者幾何家? 問鄕之貧人, 何族之別也? 問宗子之收昆弟者, 以貧從昆弟者幾何家? 餘子仕而有田邑, 今入者幾何人? 子弟以孝聞于鄕里者幾何人? 餘子父母存, 不養而出離者幾何人? 士之有田而不使者幾何人? 吏惡何事?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幾何人? 身何事? 君臣有位而未有田者幾何人? 外人..
패언(霸言) 제이십삼(第二十三) 內言六 1. 霸王之形, 象天則地, 化人易代, 創制天下, 等列諸侯, 賓屬四海, 時匡天下, 大國小之, 曲國正之, 强國弱之, 重國輕之, 亂國幷之, 暴王殘之, 僇其罪, 卑其列, 維其民, 然後王之. 夫豐國之謂霸, 兼正之國之謂王, 夫王者有所獨明, 德共者不取也, 道同者不王也. 夫爭天下者, 以威易危暴, 王之常也. 君人者有道, 霸王者有時. 國修而鄰國無道, 霸王之資也. 夫國之存也, 鄰國有焉; 國之亡也, 鄰國有焉; 鄰國有事, 鄰國得焉; 鄰國有事, 鄰國亡焉. 天下有事, 則聖王利也; 國危, 則聖人知矣. 夫先王所以王者, 資鄰國之擧不當也; 擧而不當, 此鄰敵之所以得意也. 2. 夫欲用天下之權者, 必先布德諸侯, 是故先王有所取, 有所與, 有所詘, 有所信, 然後能用天下之權. 夫兵幸于權, 權幸于地, 故諸侯之得..
패형(霸形) 제이십이(第二十二) 內言五 1. 桓公在位, 管仲, 隰朋見, 立有間, 有貳鴻飛而過之, 桓公嘆曰: “仲父, 今彼鴻鵠有時而南, 有時而北, 有時而往, 有時而來, 四方無遠, 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管仲, 隰朋不對. 桓公曰: “二子何故不對?“ 管子對曰: “君有霸王之心, 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 是以不敢對.“ 桓公曰: “仲父胡爲然? 盍不當言, 寡人其有鄕乎? 寡人之有仲父也, 猶飛鴻之有羽翼也, 若濟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敎寡人, 寡人之有耳將安聞道而得度哉?“ 管子對曰: “君若將欲霸王擧大事乎? 則必從其本事矣.“ 桓公變躬遷席, 拱手而問曰: “敢問何謂其本?“ 管子對曰: “齊國百姓, 公之本也. 人甚憂饑, 而稅斂重, 人甚懼死, 而刑政險, 人甚傷勞, 而上擧事不時. 公輕其稅斂, 則人不憂饑; 緩其刑..
소광(小匡) 제이십(第二十) 內言三 1. 桓公自莒反于齊, 使鮑叔牙爲宰, 鮑叔辭曰: “臣, 君之庸臣也. 君有加惠于其臣, 使臣不凍饑, 則是君之賜也. 若必治國家, 則非臣之所能也, 其唯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 寬惠愛民, 臣不如也; 治國不失秉, 臣不如也; 忠信可結于諸侯, 臣不如也; 制禮義可法于四方, 臣不如也; 介冑執枹, 立于軍門, 使百姓皆加勇, 臣不如也. 夫管仲, 民之父母也, 將欲治其子, 不可弃其父母.“ 公曰: “管夷吾親射寡人, 中鉤, 殆于死, 今乃用之, 可乎?“ 鮑叔曰: “彼爲其君動也, 君若宥而反之, 其爲君亦猶是也.“ 公曰: “然則爲之奈何?“ 鮑叔曰: “君使人請之魯.“ 公曰: “施伯, 魯之謀臣也, 彼知吾將用之, 必不吾予也.“ 鮑叔曰: “君詔使者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 願請之以戮群臣.’ 魯君必諾. 且..
중광(中匡) 제십구(第十九) 內言二 1. 管仲會國用, 三分二在賓客, 其一在國, 管仲懼而復之. 公曰: “吾子猶如是乎? 四鄰賓客, 入者說, 出者譽, 光名滿天下; 入者不說, 出者不譽, 汚名滿天下. 壤可以爲粟, 木可以爲貨, 粟盡則有生, 貨散則有聚. 君人者, 名之爲貴財安可有?“ 管仲曰: “此君之明也.“ 公曰: “民辦軍事矣, 則可乎?“ 對曰: “不可, 甲兵未足也. 請薄刑罰, 以厚甲兵.“ 于是死罪不殺, 刑罪不罰, 使以甲兵贖. 死罪以犀甲一戟, 刑罰以脅盾一戟, 過罰以金軍, 無所計而訟者, 成以束矢. 公曰: “甲兵旣足矣, 吾欲誅大國之不道者, 可乎?“ 對曰: “愛四封之內, 而後可以惡竟外之不善者; 安卿大夫之家, 而後可以危救敵之國; 賜小國地, 而後可以誅大國之不道者; 擧賢良, 而後可以廢慢法鄙賤之民. 是故先王必有置也, 而後必有廢也;..
대광(大匡) 제십팔(第十八) 內言一 1. 齊僖公生公子諸兒, 公子糺, 公子小白. 使鮑叔傅小白, 鮑叔辭, 稱疾不出. 管仲與召忽往見之, 曰: “何故不出?” 鮑叔曰: “先人有言曰: ‘知子莫若父, 知臣莫若君.’ 今君知臣不肖也, 是以使賤臣傅小白也. 賤臣知弃矣.” 召忽曰: “子固辭無出, 吾權任子以死亡, 必免子.” 鮑叔曰: “子如是, 何不免之有乎?” 管仲曰: “不可. 持社稷宗廟者, 不讓事, 不廣閒. 將有國者未可知也. 子其出乎.“ 召忽曰: “不可, 吾三人者之于齊國也, 譬之猶鼎之有足也, 去一焉則必不立矣. 吾觀小白必不爲後矣.“ 管仲曰: “不然也. 夫國人憎惡糺之母, 以及糺之身, 而憐小白之無母也. 諸兒長而賤, 事未可知也. 夫所以定齊國者, 非此二公子者, 將無已也. 小白之爲人無小智, 惕而有大慮, 非夷吾莫容小白. 天不幸降禍加殃于齊,..